本土经验

2024-06-02

本土经验(精选四篇)

本土经验 篇1

在成立北京研发中心的同时, Nagravision在美国市场也大步扩张, 着手收购OpenTV。在遇到公司反对后, Nagravision绕过OpenTV管理层向股东出价1.55美元/股收购该公司股票。11月26日, 共收购了Nagravision未持有股票的83%, 获得了OpenTV 96%的决策投票权。

《电视技术》在Nagravision北京研发中心独家采访了AndréKudelski先生, 请他阐述Kudelski集团 (Nagravision的母公司) 在全球的扩张, 以及他对中国数字电视进程及CA市场的点评。以下是本次采访摘要。

电视技术:新成立的北京研发中心规模有多大?研发涉及的领域有哪些?是不是Nagravision全球所有的集成和测试都放在北京来做?

AndréKudelski:我们现在北京研发中心是有150名工程师, 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还要再加100名, 所以很快人数就是现在规模的两倍。我们不会把所有的测试都放在北京, 因为在全球我们有几个这样的研发中心, 北京是其中一个。对我们来讲,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北京的研发中心能够为全球开发出解决方案。

系统集成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市场的客户, 同时也针对其他地方包括全球性的客户做系统集成。

电视技术:这两年CA公司都在中国设立双总部或者第二个总部, 包括Nagravision也扩建了这个研发中心, 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

AndréKudelski: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我们有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 而且Kudelski集团的规模也在发展, 现在也可以说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能够在集团壮大的同时可以有能力吸引到这些很好的、优秀的企业人才。而且我们几年前在上海就成立了办事处, 非常成功, 我们现在很有信心在北京能够做一个这么大的动作。

电视技术:Nagravision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 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电视数字化进程其实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从Nagravision的角度来讲, 你怎么评价中国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AndréKudelski:我觉得中国的数字化进程重要的一点是, 首先政府已经明确下来它发展的框架。有了一个框架, 运营商就可以更高效地进行部署。而且就任何国家来讲, 数字化进程部署起来都是要花时间的, 所以我认为有了这么一个良好的框架, 中国的数字化进程会更好、更快。

中国的移动电视及推进的方式, 也是我在全球看到最好的一个范例。到目前为止, 130个城市都可以收到移动电视的信号, 而且可以通过500多种不同的终端来接收信号, 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当然还需要一些时间让人们认识到自己都面临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机会。

电视技术:从这个覆盖的范围和终端的数量上来讲, 确实是很可观的, 但是就目前来讲, 它还不是PayTV, 您预计它在多久的将来能够挣到钱?

AndréKudelski:从免费模式进入到收费模式, 首先就是在国家的层面, 会有一些政策。但是在省这个层面,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企业角色。具体从收费角度来看, 它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它就是要使相关各方能够坐下来达成协议, 逐步地进行, 这是需要时间的。

电视技术:您经常提到管理和经营公司的长期使命和愿景。在中国的数字电视市场来看, 长远来看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有运营商认为, 现在可以保护的内容比较少, 但不保护的话运营商又没有积极性去做数字化, 去做内容, 如何看待这个悖论?

AndréKudelski:这的确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因为你的内容少, 那么大家就更不愿意去掏钱了, 但是你不掏钱就没有这个动力去创造更多的内容。

我觉得在中国来讲, 可能还是需要有这样相关的基础设施, 就是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投入到内容的创建, 这样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循环。

电视技术:相比欧洲和美国市场, 您在中国有没有看到一个成熟的数字电视生态系统?

AndréKudelski:这个不能简单地在全球作比较。中国有一些地方已经是很先进了, 可以说在全球也是领先的, 比如说移动电视的基础设施。在内容这些方面, 各个地方是有不同的国情。美国有一个优势就是就内容而言, 它有一个统一的、大的市场, 但是也有很多技术不是那么兼容。在欧洲市场, 技术的融合性可能是比较好, 但是欧洲各个国家又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 所以发展起来也存在困难。中国呢, 基础设施这块做得非常好, 但是可能内容这块比较欠缺。我们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非电视的内容, 对下一代内容的创制上能够发挥一些作用。

电视技术:从Kudelski集团的角度来看, 在美国市场要收购OpenTV, 在中国市场要建研发中心, 而在欧洲没有看到这样的动作, 是不是现在来看欧洲市场已经比较饱和了?

AndréKudelski:不是这样的。就我们现在员工的人数来讲, 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欧洲。在亚洲、美洲需要做更大的投资, 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当地的存在应当跟它的市场规模是相符的、相称的, 而且也使我们的机构能够更加贴近这个市场。

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在欧洲做了几个重要的并购, 可以说在扩张上领先于亚洲和美国。所以不是说欧洲市场饱和了, 而是已经领先于亚洲和美洲了, 而亚洲和美国市场要进一步跟上。

电视技术:关于OpenTV的收购, 现在应该还没有结束吧?收购OpenTV, 有一些股东反对, 您是否能够确定收购成功, 如果收购成功的话, 会怎么样把它加入到集团里面来, 扩大在美国的份额?

AndréKudelski:首先, 我们目前已经是OpenTV最大的股东, 我本人也是OpenTV的董事长。现在就百分之百的收购来说, 因为在美国这块的监管也比较严格, 所以我也不能说一定能够成功。

有关这个整合, 因为我们现在着眼的是全球市场, 美国是我们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想要做并购, 也是因为如果百分之百并购的话, OpenTV也可以更好地利用Nagravi-sion的一些技术。

电视技术:我们看到在过去10年甚至20年, Kudelski的收入增长都非常快, 但是在过去的10年、20年里有几次危机, 包括最近的这次, 还有2001年到2003年的金融危机, 您如何抵抗大环境的不好, 并获得这么快的增长?您有哪些高超的危机管理经验?

AndréKudelski:这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在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而且扩大市场份额的速度比全球市场增长的速度要更快。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因为我们看到这个行业的新趋势, 比如说数字化。我们会非常积极地去对全球的行业新动态、新趋势加以管理。

第二, 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我们一直采用的都是开放性的方法, 就是可以由运营商来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总体而言, 通过我们的技术去说服客户, 而不是强推给他们。

电视技术:本土的竞争对手是不是比您更了解中国的运营商?您怎么评价这些竞争对手?

AndréKudelski:我们很尊重当地的竞争对手。我们了解中国的市场, 因为我们和北京、上海的运营商都有合作, 长期以来已经证明我们在中国市场有很好的业绩。

本土经验与非中国性 篇2

关键词:穆旦 艾略特 非中国性 结构方式 经验意象

近来年,研究者对于穆旦“非中国性”的论断做出许多反思与辨析,试图重新勾连穆旦与本土传统的关系。但是,从穆旦诗歌的呈现方式到经验意象,无处不可以看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印迹,尤其是艾略特、叶芝、奥登。叶公超在1937年赵萝蕤《荒原》译本序言中,谈到艾略特的诗和诗学“已造成一种新传统的基础”,以奥登为代表的青年诗人都可以说是脱胎于“艾略特传统”[1]。穆旦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接触到英美现代派新诗,周钰良在穆旦逝世十周年后回忆到:“在西南联大受到英国燕卜荪先生的教导,接触到现代派诗人如叶芝、艾略特、奥登乃至更年青的狄兰·托马斯等人的作品和近代西方文论。……我也记得我们从燕卜荪先生处借到威尔逊的《爱克斯尔的城堡》(Edmund Wilson)和艾略特的文集《圣木》(The Sacred Wood),才知道什么叫现代派,大开眼界,时常一起谈论。他对艾略特著名文章《传统和个人才能》有兴趣,很推崇里面表现的思想。当时他的诗创作已表现出现代派的影响。” [2]

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相似的结构方式、相近的经验意象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穆旦基于他的中国经验而呈现出来的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某种差异。概括言之,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着力批评城市文明销蚀人的生命力的地方,穆旦却更加倾心于呈现城市生活对于人的物质性生存的褫夺。尤其是在对艾略特的借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艾略特笔下爱欲销蚀、生命衰颓的资本主义场景与穆旦文本中物质褫夺、阶级对立的城市生活场景的差异。因此,本文试图从穆旦对艾略特的借鉴与转化,来看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在其生成过程中所融入的独特的中国经验。

一、结构方式的借鉴

艾略特的诗歌形式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诗剧的方法,将戏剧性的场景融入到诗歌中,这种戏剧性的场景是由人物的对话、内心独白以及跳跃式的生活情景组成的。在艾略特的诗歌中,一个清晰的特定的人物已经很难呈现在我们面前,“诗人并不是有待表现的‘个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这个媒介,只是一种媒介而已,它并不是一个个性,通过这个媒介,许多印象和经验,用奇特的和料想不到的方式结合起来”[3],艾略特在评价叶芝的时候说过:“抒情诗人——而叶芝就是抒情诗人,甚至在他创作诗剧时——能为每个人说话,甚至能为那些与他自己迥然相异的人说话;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必需有能力在某一时刻使自己成为每一个人或其他人。”[4]艾略特赞赏叶芝的诗剧,他通过诗剧的形式来表现出其诗歌的“非个人化”的特征。《一位女士的肖像》通过变换的三幕生活场景表现了女士的生活悲剧,而变换的场景恰恰显示出了现代生活的焦虑和不安定感:

而我必须借助于每一种变形

来表现自己……跳呵,跳呵,

象一只舞蹈的熊,

象鹦鹉般呼喊,象猴子般啼叫。

让我们出去散步,陶醉于香烟中——

这里人已不再是人,而如动物一般生活着。穆旦的《从空虚到充实》(1939年)中诗人设置了几个生活的场景:Henry王和家庭吵架后,带着潮水上浪花的激动,疲倦地,走进咖啡店里;张公馆的少奶奶;德明太太和老张的儿子的谈话,这样的生活场景的跳跃式呈现,也恰好代表了一种现代生活的不安定。

穆旦的诗歌中也有着类似的诗剧形式的呈现,他的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1945年)完全是由森林、人的对话以及最后的祭歌组成的;《神魔之争》(1941年)由东风、神、魔、林妖之间的长短不一对话构成的。但是,在诗剧形式的借鉴中其实非常关键的是经验的并置。穆旦《防空洞里的抒情诗》(1939年)标题名为抒情诗,却是由一系列的对话、内心独白以及跳跃式的场景组成的鲜活的生活图景,而这种生活情景却又是与战争、生活琐碎联系起来的,这样就和抒情形成一种很大的差异,有着一种反讽的味道;类似的《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年)虽为情歌,却通过多重的视角和内心独白勾勒了一个性能力萎缩的中年男人的病态生活,这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在自由诗的叙事中,插入了两节炼丹术士的诗句,这里炼丹术士和现代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工整的诗歌结构和自由体的诗歌结构之间也形成了一种视角上的对比。像这样的还有一首诗《五月》(1940年),在自由体诗歌中插入了五节类似七言绝句的诗歌,古典的诗情中夹杂着现代性的产物: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讽,这或许就正符合艾略特所说的“诗人在任何程度上的卓越或有趣,并不在于他个人的感情,不在于那些被他生活中某些特殊事件所唤起的感情”[5]。这里也是通过经验的并置而达到一种多重视角的差异呈现。

结构的借鉴还表现在文本内部的时间结构,在艾略特与穆旦诗歌中都有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当然这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也是一种经验并置的方式。艾略特的诗歌给人一种历史感,通过对历史的追忆来跟现在生活进行对比,《一位女士的肖像》:

让我们出去散步,在香烟中陶醉,

欣赏着纪念碑,

谈论最近的社会花絮,

等公用钟一响,拨准我们的表。

然后再坐半小时,喝黑啤酒闲聊。

这里纪念碑就是过去的象征,象征着过去的某种庄严庄重的生活,跟现在的无聊的谈着社会花絮,在喝黑啤酒闲聊中来消磨着生活形成对比,这更能够说明现在生活的无聊,一种荒诞的生活状态。类似的在穆旦的诗歌《童年》(1939年)中也可发现:

无数荒诞的野兽游行云雾里,

(那时候云雾盘旋在地上,)

矫健而自由,嬉戏地泳进了

从地心里不断涌出来的

火热的熔岩,蕴藏着多少野力,

多少跳动着的雏形的山川,

这就是美丽的化石。而今那野兽

绝迹了,火山口经时日折磨

也冷涸了,空留下暗黄的一页,

等待十年前的友人和我讲说。

这里化石就是代表着那野兽过去自由的生活,通过追忆过去野兽游行在云雾里,蕴藏着野力,进而来说明现在的绝迹带来的一种野力的丧失,生活只留下暗黄的一页,这是没有野力的病态的生活。

除此以外,穆旦对于艾略特的借鉴,在结构上还表现为题词的引用。尽管这类作品在穆旦的诗歌中是不多的,但仍然是可以看到某些关联的所在。穆旦的《蛇的诱惑》(1940年)中对《圣经》故事的引用恰恰跟艾略特诗歌中题词的引用在形式上不谋而合,《蛇的诱惑》中对《创世纪》的引用:

创世纪以后,人住在伊甸园里,而撒旦变成了一条蛇来对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么?

人受了蛇的诱惑,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就被放逐到地上来。可是在我们生人群中,为什么有些人不见了呢?在惊异中,我就觉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现。

这样的引用与下面诗歌中的内容是紧紧联系的,也是一种指涉,第一次的放逐到地上——“那时候我就会离开了亚当后代的宿命地,\贫穷,卑贱,粗野,无穷的劳役和痛苦……”但是,当“我”觉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现的时候——“我总看见二次被放逐的人们众,\另外一条鞭子在我们的身上扬起:\那是诉说不出的疲倦,灵魂的\哭泣——德明太太这么快的……”那么另一条鞭子是现代都市文明强加在人们的身上,这就引起了一种思考——“我是活着吗?我活着吗?我活着/为什么?”这样题词和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文关系,可以相互指涉,这跟艾略特《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题词的引用所起的作用不谋而合。《神曲·地狱》篇的引用也即是引导人们去思考普鲁弗洛克的生存状况,“普鲁弗洛克像被贬入地狱的吉多从火焰里说话一样;他所以对诗中的‘你(读者)讲话,是因为他认为读者也是被贬入地狱的,也属于和他一样的世界,也患着同样的病”[6]。

二、经验意象的学习

我们还可以看到,穆旦对艾略特的学习,不仅仅是在结构方式层面,在经验意象层面也颇受艾略特启发。艾略特有一类表现生命走向垂暮之感的诗歌如《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年):

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

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

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

这里通过黄昏、病人、麻醉、手术台这些意象可以看出生活处于黄昏状态,人是一种在手术台上的病态,人的生活和生命都将走到尽头的感觉。而在穆旦诗歌中也有着类似的诗句,比如《玫瑰之歌》《不幸的人们》:

无尽的涡流飘荡你,你让我躺在你的胸怀,

当黄昏融进了夜雾,吞蚀的黑影悄悄地爬来。

(《玫瑰之歌》)(1940年)

无论在黄昏的路上,或从破碎的心里

我都听见了她的不可抗拒的声音,

低沉的,摇动在睡眠和睡眠之间,

当我想念着所有不幸的人们。

(《不幸的人们》)(1940年)

穆旦在给人的信中也写到黄昏,说生命好像是进入黄昏,这是一个老人对于生命的预感。当这种黄昏发展下去,在艾略特那里就发展为岁月的暮色降临,人在失去野性之后生命进入黄昏,就会变为老人,如《枯叟》(1920年):

这就是我,干旱岁月中一个老人,

由一个男孩给我读书听,等候甘霖。

这里的老人是生活的象征,是生命的象征,既是一个人的生命的焦虑,也是一群人的生活状态,既无青春也无老年,表现出生存的艰难,类似的穆旦的诗歌《漫漫长夜》(1940)的开头:

我是一个老人,我默默地守着

这弥漫一切的,混乱的黑夜。

……

我是一个老人,失却了气力了,

只躺在床上,静静等候。

这里的老人是经历了历史与现实的社会而逐渐变得没有野性没有气力,仅仅是在静静等候的老人,这个老人是“既无青春,也无老年”,也没有性别,就像艾略特的诗歌《荒原》(1922年):

我,提瑞西士,悸动在雌雄两种生命之间,

一个有着干瘪的女性乳房的老头

这个老人已经是没有了性别,没有了原始生活的野性和气力,生命已经临近黄昏,在黄昏中有着一种历史感的存在。艾略特诗歌中的没有雌雄的老人,拥有女性干瘪乳房的老头,一个老头拥有了女性的乳房,尽管是干瘪的,也就意味着这个老人力比多的丧失。从这里可以看出,艾略特始终有对爱欲的暗示,现代人似乎完全退化成爱欲的动物,当然也有爱欲动物必然的命运——性能力的衰退。而穆旦的黄昏意象很少指向爱欲衰颓的主题,而是指向一种意志的削弱。

穆旦还注意到了资产阶级现代文明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这类诗歌恰恰就是受艾略特影响的现代性的诗歌,如《还原作用》(1940年):

泥污里的猪梦见生了翅膀,

从天降生的渴望着飞扬,

当他醒来时悲痛地呼喊。

……

八小时工作,挖成一颗空壳,

荡在尘网里,害怕把丝弄断,

蜘蛛嗅过了,知道没有用处。

穆旦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这首诗是“表现在旧社会中,青年人如陷入泥坑中的猪(而又自认为天鹅)”[7],泥污里的猪也就象征着当时陷入了生活的泥污里的人们,只能在梦中才有翅膀,翅膀是让猪能够走出泥污的唯一的希望,所以一直渴望着飞扬。这种潜意识的想象跟醒来时的现实进行对照,对于现实,只能够是悲痛的呼喊,要想摆脱现实,只有将自己异化,而具有现代性标志的八小时工作,就像一个网一样将人捆绑,人被异化成了没有肉体和精神的空壳,这主要是社会的作用,指向的还是物质,人被捆绑着工作是为了摆脱泥污的生活状况,其实是为了更好的一种生活条件。

艾略特的诗歌中通过潜意识的想象来描述出现实的生活状态《河马》(1920年):

我看见河马张开翅膀

从沼气的草原上飞升,

而天使的合唱班围着他

高声歌唱上帝的赞颂。

……

他将被洗得如雪之白,

殉道的圣处女都会吻他

艾略特写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的丑恶和脏污。河马是一种丑陋的性能力较为旺盛的动物,诗人写出了这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已经发酵为沼气的草原,其实也就是一片没有活力和生气的荒原。在这里河马是有翅膀的,有着天使的合唱班围着,还以圣处女的吻。河马已经与荒野和融为一体,代表着现代社会失去活力的一种生活状态。穆旦和艾略特的这两首诗歌在形式上和主题上是非常相似的,同样是描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状态,穆旦指向的是物质的生活现实,而艾略特往往是带有一种性能力的指涉来对现代社会生活状态进行描述。

在经验意象的学习中,穆旦还像艾略特一样有意识地勾画现代城市生活场景,《蛇的诱惑》对《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借鉴非常明显:

从大码头到中山北路现在

亮在我心上!一条街,一条街,

闹声翻滚着,狂欢的季节。

这时候我陪德明太太坐在汽车里

开往百货公司;

在穆旦这首诗歌的开头有着典型的城市的意象:大码头,中山北路,汽车,百货公司,这些都是现代化的产物,艾略特的诗歌《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开头也有着典型的城市意象:

我们走吧,穿过一些半清冷的街,

那儿休憩的场所正人声喋喋;

有夜夜不宁的下等歇夜旅店

和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

这里的街、休憩的场所、歇业旅店、饭馆,都是典型化的现代城市生活的场景。这样看来穆旦诗歌中的艾略特传统确实是不容忽视的,这也许是众多研究者将目光集聚在穆旦的“非中国化”的一个原因。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结构方式上和意象上穆旦从艾略特那里得到了很大启发,可是在内在经验层面他们却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在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批评层面,艾略特更侧重于爱欲主题,而穆旦则更关心城市生活所带来的物质压抑。

可以看到,在上述所论及的《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与《蛇的诱惑》,虽然在结构上引文和文本内容之间都具有指涉关系,但《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主要涉及的是爱欲主题,艾略特笔下的爱情具有私密性,是跟性有关的私密的东西,更多的是自我内心的独白:

把一块秃顶暴露给人人去注意——

(她们会说:“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稀!”)

我的晨礼服,我的硬领在腭下笔挺,

我的领带雅致而多彩,但为一个简朴的别针所确定——

(她们会说:“可是他的胳膊腿那么细!”)

这个中年男人的秃顶已经预示着性能力的萎缩,他的爱情完全发生在对女性猜测的内心独白之中,有着性的意识,而《蛇的诱惑》呈现的却是在物质性的生存场景中生存意义的丧失:

我想要有一幅地图

指点我,在德明太太的汽车里。

经过无数“是的是的”无数的

痛楚的微笑,微笑里的阴谋,

一个廿世纪的哥伦布,走向他

探寻的墓地

一幅生活场景画呈现在眼前,在物质性的生存场景中的人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奈,想要地图的指点,像哥伦布一样去探险发现新大陆,但是最后在这种生存场景中探寻到的却是墓地,这就显示出一种生活生存的无意义。

类似的,穆旦虽然在结构上借鉴了艾略特的文本内部时间结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艾略特《一位女士的肖像》的过去所昭示的是一种具有重大事件的庄严历史,而现在转化了琐碎与无聊,以至于爱欲的渴望与游移主宰了阿尔弗雷德那样的现代人;穆旦《童年》中的过去所昭示的却是一种自然野性的生存,而现在虽然同样转化成了琐碎与无聊,但是穆旦并没有对爱欲进行一种嘲讽似的的书写,相反而是将爱欲、原始生命力构建为一种理想形态以形成对现在的质疑与批判。穆旦借鉴艾略特经验和意象的手法来勾勒出现代城市景观,但是穆旦《蛇的诱惑》中在这种由现代化产物组成的城市生活场景中,依然是给人一种物质生活的存在,诗歌中写到空间位置的移动终点是百货公司,这更能说明人物存在于物质性生活场景之中,这与艾略特《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爱欲暗示是有着差异的。下等歇夜旅店,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这些都带有色情的暗示,艾略特用一种灰暗的带有厌恶的心情,通过爱欲的暗示来写城市生活的庸碌与肮脏,而穆旦没有太多的感情,写出了物质性场景中人的庸常生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穆旦的诗歌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经验意象的借鉴上都有着艾略特的影子,也正在于这一点,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中说:“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8]而这种“非中国”的,却恰恰和战争年代结合在一起,在40年代战时的中国,诗人们用一种呼喊式的形式甚至是民歌改造的形式来表达这个时代,但是这样的诗歌不可能会长期的流传下去。穆旦作为中国的一员,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他是深深关切这个中国的,作为接触到现代派的西南联大的一员,他在现代化的中国现实中又融入了深深的思考,将这种非中国和中国结合起来。正如艾略特所说的“诗人的任务并不是去寻找新的感情,而是去运用普通的感情,去把它们综合加工成为诗歌,并且去表达那些并不存在于实际感情中的感受”,[9]穆旦恰恰将时代的经验和个人性的经验用一种新的形式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非个人性”的特点。

注释:

[1]陈子善编,叶公超著:《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2]周珏良:《穆旦的诗和译诗》,《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3][5][9]李赋宁译注,[英]托·斯·艾略特著:《艾略特文学论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第10页。

[4]王家新编选:《朝圣者的灵魂 抒情诗·诗剧》,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08页。

[6]查良铮译:《英国现代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7]穆旦:《穆旦诗文集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页。

本土艺术教学课程经验初探 篇3

这是我们针对课程设置情况的改进, 对于学生特殊素质的培养也将遵循这几个方面。后文的论述就是基于这个实验表格所获得的一些经验体会。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学科, 它的涉及面相当广泛, 包括:建筑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要让初学者对这一专业充分的理解并学会设计, 从不懂到理解到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 这就要求从事设计的教育工作者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 应该提供精神创造所需的两点基本要素:一是神圣的好奇心, 二是内在的自由, 即不受社会偏见和权利的限制, 也不受无意义常规和习惯的羁绊, 能够独立思考。设计教育的性质是使用视觉性造型语言, 培养艺术文化能力, 因此, 学习方针的制订、拓宽知识来源渠道、个性化教学以及知识的多样性在设计教育学习中是必需的。它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内容, 改变教育统筹的变化, 是对如何改善设计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教育改革的这些年中, 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使许多老师变得困惑, 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培养出能振兴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究竟要教学生什么, 才能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熔炉中取得一席之地?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好的服务于我们蒸蒸日上的社会文化事业的人才呢?这些问题有解吗?在研究古今中外众多的教育学观点后发现, 唐代的师者韩愈提出的方法可能更适合我们现在的国情:“传道、受业、解惑。”道者, 乃万物之根本规律也, 讲究方法, 注重规律, 是任何知识学习的规律之一, 也同样是艺术设计类学生首选的学习技能。特别是设计发散性思维方式, 很难把握。一个没有规律的设计方法, 你怎么让没有经验的学生去理解?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明白设计基本规律和方法, 没有逻辑指导怎么可能?中国的辩证法几千年来闪耀古今, 是中华民族文明存在的基础, 我们的初级教育已经深植这种体系。从四大发明到引领世界的农耕文明, 中国一直是创造的先锋,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奠定了多少代的文化基础。但由于今天我们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已经达到赤裸裸的填鸭式教学, 耽误了一大批有灵性的学生, 所以, 痛定思痛, 审事度势, 研究新的方法刻不容缓。我们的道, 广义上讲, 就是一种新环境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狭义来讲就是我们的教学思路和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如何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教、学”意识。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 又是“学法”的体现。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 教师通过不同方法引导, 使学生自身感悟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正所谓事事相通, 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学法, 其他任何事物的学习掌握都不在话下, 通过这种“道”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 使之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合理的思维逻辑体系, 对学生将是受益终身的!传统设计教育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 孤立的课程内容伴随着封闭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调, 创造性思维减弱, 社会的适应能力降低。学生设计的学习不应该还停留在一张图纸的平面思维阶段, 设计的空间性特质要求学生必须拿起工具构建自己的空间实体方案。授业讲究方法, 大学是连接一个学生从中学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 是技能培训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固定模式的质疑力才是设计教学的重点。但由于现在初高中阶段教育是培养全才的解题法教育模式, 使得由此教育体系下产生的大部分学生喜欢“非A即B”的错误逻辑方式, 遇设计就要求诸求所谓的“唯一答案”, 追求必然性方案, 殊不知, 在逻辑基础上的创造力和发散型的思维模式才是设计的魅力所在!同样在惯性思维模式下,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 喜欢完全由老师灌输的学习方法, 这点与大学“师傅领进门, 修学在个人”的教育体系下又不适应了。改变被动式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索钻研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对生存世界的探知欲, 才是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的学生通常是以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的发展, 从广泛的庞杂兴趣, 慢慢的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点, 围绕这个兴趣点, 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并与理想结合起来走向一种信念。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 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从而保证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依托, 积极消化、领会、体悟、建构新知识, 尽可能在问题性、生活性、趣味性、思想性的情景中, 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习并运用新知识,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几年的研究发现, 在学生中榜样的力量尤其重要, 如果每个班都有几个带头的学生, 或者老师主观培养几个“学习榜样”, 那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会有显著提高。所以抓两头、提中间的教学方法在大学仍然适用。这种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办法, 不但有利于更好更快的理解一些老师没有顾及到的难点和知识点, 而且可以使任课老师全面有效的提高全班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水平。针对学生整体水平不同, 学习能力参差不起的现状, 在学生内部以班为单位, 班级内抓好学习尖子生, 促成班级内互相学习;同时, 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几个年级在一起上课, 安排邻近的住宿单元, 使低年级学生有机会可以向高年级同学请教, 这样比单一依靠任课老师传授知识框架的效果要好得多。

做伯乐式教师!高校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教育不但使维系社会进步发展的知识体系能够承上启下的传播, 而且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 还担负着培养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把这个圣职发扬光大而且要做到极致。所以, 以学生思路定教师的思路、不强行灌输自己的知识理论, 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才是正确的途径。好的老师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思维模式, 通过启发、激活个人的兴趣点, 达到培养“奇才”而拒绝机械化产物的目标, 老师所要做的最重要的是规范学生个人的思维逻辑曲线, 学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传授学习方式、引导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路!探究学习、挖掘潜能。教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其任务是为学生设置探究的情景, 建立探究的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形成自己的创造力。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说知识的选择性和建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重视第一个设计, 树立正确合理的设计思维逻辑等等, 很多学习方法都是文理科大学所不具备条件展开的, 特别是艺术理论的教育发展在中国的近代教育中还很欠缺, 这就更加需要相关学科的老师潜心研究。以上是我们新课程的一些实践体会, 希望抛砖引玉, 和其他艺术类课程一线教师共同讨论, 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一起为振兴中国的艺术设计而努力!

摘要:从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以人的生物性角度来阐释教育的心理学体系至今, 现代教育理论经过了多种变迁和改革, 中国一直沿用欧美、前苏联的教育模式, 对本民族的教育理论至今没有一个延续。西安美术学院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 以人的生物性角度展开教育的心理学研究, 依据八种特殊的研究方式, 总结出一些关于本土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即:注重传授学习方式、引导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路!授之寓教并学于乐。希望借此抛砖引玉, 相互交流, 共同促进本土设计课程的教学。

本土经验 篇4

一、简述外国文学翻译的概念及标准

顾名思义, 文学翻译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我国翻译界曾有张今、茅盾、郑海凌等诸多学者对文学翻译做出定义, 可谓见解独到又众说纷纭, 但总体而言, 可将文学翻译做如下概括:在忠实原创作品的基础上, 运用另一种语言将原创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展现出来, 给读者以与原创作品相同的艺术感染力。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 应该遵循“忠实原作、用语准确”的翻译原则, 这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唯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展现原创作品的艺术风貌。但文学翻译是一个“再加工”和“二次创作”的过程, 很大程度上受到本土经验的制约和影响, 需要在外国文学翻译中合理运用本土经验。

二、分析国内外国文学翻译现状

总体而言, 我国从近代开始有人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可谓起步较晚, 到如今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虽然起到了诸多文学翻译成果, 但仍存在不容乐观之处, 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 传统翻译价值观存在缺陷

一般而言, 外国文学翻译价值观研究遵从两种范式, 即语言学范式和语文学范式。典型的语言学范式价值观为奈达的“功能对等”或“对等”翻译准则;典型的语文学范式价值观为泰特勒的“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 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傅雷的“神似说”等。上述两种范式都存在合理之处, 对文学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但随着翻译本体研究范围的扩大, 传统文学翻译价值观受到冲击, 上述两种范式的说服力减弱, 未能解释外国文学翻译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忽视了对原创作品精神层面的展现, 不能继续将其视为文学翻译的价值评判标准。

2. 外国文学翻译定义多元化

对于外国文学翻译, 我国翻译界并未形成为人们所公认的定义, 文学翻译定义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主要是受以下三点原因的影响:一是文学翻译是一个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特点的特殊综合科学;二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深化而推移的, 特定时期人们的认知情况是受限制的, 人们对文学翻译的理解有可能存在片面性和狭义性;三是文学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 会牵涉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一种语言的内部文化特点会制约和影响文学翻译行为。由此可知, 外国文学翻译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 受复杂的社会条件及文化条件的制约, 文学翻译定义呈现多元化局面。

三、本土经验在外国文学翻译中的合理运用

1. 树立“双刃性”翻译理念

开展外国文学翻译工作, 应该树立起“双刃性”翻译理念, 一是要在翻译过程中讲究准确, 仔细斟酌所用词汇, 每个词汇都有存在的必要价值, 这是外国文学翻译的坚实后盾, 就如林语堂始终将“忠实”置于外国文学翻译的首位;二是注重彰显原创作品本色, 在对原创作品的斡旋和雕饰中,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达到巧夺天工的艺术创作功效, 勾勒出原创作品的深邃意境, 体现原创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引发读者的共鸣。

2. 认清本土经验的制约作用

中外在语言系统、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不具有“对等性”, 因此, 外国文学翻译应合理运用本土经验。严复为我国近代翻译大家, 他所翻译的作品极具代表性, 研究严复对本土经验的运用情况有着典型意义。严复的母语是汉语, 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 面对不熟悉的西学及外国文学作品, 他总是试图用中国式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来加以理解和想象, 他将“Sociology”翻译为“群学”, 将“Liberty”翻译为“自繇”, 都是通过翻译将这种理解和想象外化的表现, 人们甚至能感应到严复的心理轨迹, 而这也体现了本土经验对外国文学翻译的制约作用。

3. 发挥本土经验的基础作用

人们选择何种外国文学作品大多与本土经验有关, 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的生根发芽, 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也需要一定的本土经验做积淀作用, 并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一是有成熟的接受时机, 当时机未成熟时, 人们不容易接受外来事物;二是外来事物与我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为例, 在上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 我国民众不理解这种文学、甚至否定和批判这种文学, 这与当时我国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文学语境有极大关系。而时至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各领域发展现状得到改善, 大量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并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4. 协调陌生化与本土化的趋势

在实施外国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中, 翻译者始终面临着翻译陌生化和本土化的矛盾问题, 看似翻译者有选择外国文学翻译是陌生化, 还是本土化的趋势, 但现实情况是, 外国文学翻译需要翻译者协调陌生化和本土化两种趋势, 实现两者的对立与统一, 更好地推动外国文学翻译行业的有序发展。

四、结语

虽然我国对文学翻译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 但在外国文学翻译持续发展过程中, 本土经验的影响制约作用已经极为明显。现阶段, 外国的文学作品繁花似锦, 充满异域风情的外国文学作品扩充了人们的视野, 增长了人们的知识, 广大翻译工作者也面临艰巨的任务, 需要树立“双刃性”翻译理念, 合理运用本土经验, 做好外国文学翻译工作, 将更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 净化和感悟人们日益浮躁的心灵。

摘要:外国文学翻译受到本土经验的制约和影响, 为了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的风貌和艺术魅力, 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在外国文学翻译过程中合理运用本土经验。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学翻译,本土经验,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吴巳英, 李靖.外国文学翻译体例的时代演变——基于《瓦尔登湖》不同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83-87

[2]李卫华.《讲话》与外国文学翻译[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 (4) :101-1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土经验】相关文章:

社会工作管理的本土化经验06-20

本土文化05-08

本土市场05-18

地方本土05-31

本土油画06-06

本土语境06-17

本土文学06-25

本土体育资源05-06

本土文化导入05-10

本土连锁企业05-12

上一篇:工程下一篇:企业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