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教育

2024-06-04

本土音乐教育(精选十篇)

本土音乐教育 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湖南,本土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音乐历史悠久, 音乐文化资源浩如烟海, 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音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上下五千年, 纵横十万里”的中华音乐文化保持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成为人们的共识。湖湘音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浓郁的湖湘地域特色, 生动地体现了湖湘人既火辣、粗犷又温柔、细腻的性格特点, 形成了热烈而浓郁、清新而优美的湖湘音乐色彩和韵味, 承载了深厚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内涵。因此, 培养湖南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本土音乐素质, 将湖湘本土音乐融入地方高校, 也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湖南地方高校学生本土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

( 一) 国际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国际音乐教育改革浪潮中, 如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的趋势。20 世纪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佐尔坦, 主张“掌握音乐母语, 强调使用匈牙利民间音乐”[1], 他认为“在音乐上和语言上一样, 只有一开始就以匈牙利为中心, 我们才能进行一种合理的教育。音乐的学习如果不是由一个单纯、严密的体系打下基础的话, 音乐观念就会混乱。而单纯、严密的体系又会为其他方面和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基础。”他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思想在国际音乐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引起了我国音乐教育同行的关注, 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 二) 地方高校的基本属性和历史责任。民族音乐课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旨在对广泛流传于我国各民族中间的民歌、歌舞、器乐、说唱和戏曲艺术, 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和技术训练。[2]地方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 但是, 目前就我省地方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 还是沿用了较为“西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和体系, 民族音乐学习的比例还远远不够, 在传承和创新发展地方民族音乐方面还较为薄弱,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 应该发挥良好的平台作用, 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传承、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包括湖湘本土音乐文化的中坚力量。因此, 湖南地方高校应该成为探索和实践传承湖湘本土音乐的先驱者,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应该成为弘扬本土音乐文化的具体实践者。

( 三) 文化强省精神的客观要求[3]。文化强省必须以“教育强省”为本, 教育强省必须融合湖湘文化。“弘扬湖湘文化。继承发扬湖湘文化精神, 强化精神支柱, 建设精神家园。”湖湘音乐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湖湘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就是服务于文化强省;文化强省相关精神提到“加大建设文化强省的人才保障”, 地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通过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融入湖湘音乐, 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为载体, 传承创新湖湘音乐文化, 就是教育强省的具体实践。因此, 根据文化强省精神, 湖南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本土音乐素质的培养, 是对“教育强省”和“文化强省”的有效探索和实践, 符合文化强省的基本要求。

二、湖南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本土音乐教育观念淡薄。随着上世纪世界各国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重视, 我国也更加注重各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各地方高校及教师对本土音乐研究工作也逐步加强, 地方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等内容成为研究热点。但是, 迄今为止, 湖南地方高校对于本土音乐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上, 要落实到教学和实践中,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 从音乐启蒙、音乐高考到地方院校专业学习, 从学习内容到课程体系等方面, 深受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影响, 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西洋音乐, 对本土音乐的价值和艺术魅力缺乏认知, 对于本土音乐素养积累的自主意识不够, 缺乏民族意识。

( 二)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根据统计, 湖南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方面, 能体现本土音乐素质培养的部分少之又少;声乐及民族器乐课程如《古筝》、《二胡》、《笛子》等虽然体现了民族音乐特点, 但是从学生的练习曲到乐曲等学习内容, 大都沿用和参照现今较为普及的专业院校教材和普通高校教材, 缺乏本土音乐元素的融入和创新。此外, 与民族音乐有关的理论课程有《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音乐鉴赏》;专业技能课《声乐》 ( 民族) 、《舞蹈》 ( 民族民间舞) 等, 以上课程或多或少涉及我国各地区 ( 包括湖南民歌) 、各民族的音乐艺术, 但只是突出了各地区、各民族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内容, 因此, 湖南地方民族音乐在以上课程内容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事实上, 除了湖南民歌《浏阳河》、花鼓戏《刘海砍樵》、劳动号子《澧水船夫号子》等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外, 还有更多具有湖南音乐内涵和魅力的本土音乐期待地方高校教师和学生去挖掘、整理、创新和推广。

( 三) 师资结构相对单一。据统计, 湖南省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大部分教师从学习经历来看, 主要来自专业音乐院校和各师范大学, 学历为本科或硕士不等, 同样他们在其学习过程中, 深受传统的、较为“西化”的音乐教学体系熏陶, 对地方民族音乐的认识较为欠缺;此外, 因为“十里不同音”的湖南方言特点, 一方面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湖南地方音乐, 另一方面导致一个结果: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 也未必能听懂本省其他地区的民歌和戏曲等等, 所以, 在“西化”的音乐教学体系培养下的教师对湖南本土音乐还是缺乏深入的了解。

三、湖南地方高校开展本土音乐教育的意义

湖南地方高校开展本土音乐教育, 为丰富多彩的湖湘本土音乐传承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促进湖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 推动湖湘本土音乐的传承和弘扬。为进一步探索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融入湖湘本土音乐提供理论支持, 促进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湖湘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实践, 能推动地方高校声乐课程体系改革, 促进湖湘音乐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自信心, 自觉抵御外来文化渗透和侵略, 为湖湘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促进湖湘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保持区域艺术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方元.吴祖英.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中国音乐, 2002, (3) :25-31.

[2]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政府.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EB/OL].http//baike.baidu.com, 2010—2015.

对普通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的思考 篇2

一、合理开发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1.开设专题讲座,或聘请民间艺术家进入高校课堂 在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各地区的专业音乐院校及高师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福建师大与泉州师范学院正在开设南音演唱传习班;呼伦贝尔师范学院音乐系开设长调演唱大专班.江西赣州师院和梅州嘉应学院先后将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引进课堂.

作 者:周树德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音乐系 刊 名:艺术评论  PKU英文刊名:ARTS CRITICISM 年,卷(期): “”(10) 分类号:G64 关键词: 

本土音乐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探析 篇3

就目前来说,我国音乐教育主要还是针对中小学生。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验稿)》颁发,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作等做了新的阐述。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应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可见,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转向了基础的音乐教学,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就是本土音乐。因为其所包含的不仅仅有音乐,还有民族的化、思想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更有效接受音乐教育过程。

在现代音乐理念中,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随着欧洲多元化文化的大肆涌入,我国本土音乐也逐渐远离了自身原有的音乐理念,最终导致崇洋媚外学习风潮的兴起。所以,要想建立符合国家教育目的的教学课程,就必须打破“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思维牢笼,强化本土音乐理念,但与此同时也要兼顾世界多元音乐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一直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中国音乐为辅。而所教授的中国音乐课程则又主要是汉族音乐,其他民族音乐相对较少,更没有深刻的研究。那么作为音乐教育的继承者,本地区和本民族的音乐就是优先学习的范例。一名优秀音乐教师,只有继承和发扬了本地区或本民族的音乐,才是对于音乐文化的贡献。事实上,发挥区域优势使学生首先了解本土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与本区域音乐难以割舍的感情和心理联系。

比如我国的河南省,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鲜明的地方本土文化和音乐。再如地方戏“四平调”,其植根于河南商丘本土,并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发展时期,是最能代表该地区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然而遺憾的是,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四平调”无法得到更广、更长远的发展,最终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频临灭绝的境地。具体来说,无论从“四平调”的音乐、表演、剧本、角色、唱腔等各个方面,都无一不彰显了商丘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环境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本土特色。它不仅仅是老一代人的娱乐产品,也是一种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对现代的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本地区或本民族的音乐内涵,包括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风俗文化以及人民性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区音乐的内涵,进而创作出具有地方浓郁色彩的音乐,也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习惯和审美观念。而特色民风和艺术审美情趣又决定了本地音乐的文化选择,因此也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次,掌握本土音乐发展现状,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四平调”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曾辉煌过,但随着世界融合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也一并发生了改变,使得许多传统的、民族的优秀音乐陷入了绝境。而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接近它、了解它、宣传它,并呼吁国人共同努力将这些优秀的音乐传承且发扬光大。

最后,学习本土音乐理念,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地区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种,由于在前期并没有得到深刻的研究,以致隐藏了其魅力。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中提倡研究型学习的呼声日高,因此,让学生接触本土的音乐文化,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对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促进研究型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四平调”,其剧种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其剧目、代表人物和音乐特色等知识,都只在地方戏曲志上少量提及,普通学生是不可能从教材中获得的。现代音乐教育不只是音乐形式变化的过程,它还涉及文化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地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都将为人们的音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现状研究、消费与管理应用研究等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师应认识到当前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向,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应开阔视野,将本土音乐纳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发扬光大我国优秀的地方音乐。

|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外事处

编校:武 琼

湖南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实践探究 篇4

一、激发学生本土音乐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音乐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素养、民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练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感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1因此,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民歌》《民族音乐概论》《音乐欣赏》《艺术美学》等相关课程, 结合《历史》等其他学科、相关文化习俗和美学观,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湖湘本土音乐及文化。如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体现了刘海和狐仙勤劳、正直、孝顺的良好品质, 折射出中国人勇敢追求幸福生活、一心向善的美好愿望和价值内涵;聆听《澧水船工号子》, 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湖南人“吃得苦, 耐得烦, 不怕死, 霸得蛮”的坚韧性格特点, 自觉接受本土音乐文化熏陶, 激发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 积极传承湖湘音本土乐文化, 进一步发扬湖南人锲而不舍、敢于拼搏、迎难而上的宝贵品质。

二、构建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

1.挖掘本土音乐元素

近年来, 湖南地方高校教师对于保护和传承湖湘音乐文化展开了广泛研究。

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湖南花鼓戏、湘剧、祁剧、桑植民歌、新化山歌、嘉禾哭嫁歌、澧水船工号子、南岳岳北山歌、南岳佛教音乐、衡山皮影戏、祁东渔鼓、张家界民族歌舞演艺产业等等。地方高校可以集中科研优势, 将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为湖南地方高校的本土音乐课程提供这一“活水源头”。此外, 还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暑期调研报告、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毕业论文创作等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调研、采风, 跟民间艺人亲密接触和学习, 通过调查、录音、拍摄和记谱等方式, 搜集和整理当地的特色音乐, 为构建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音乐课程贡献出自己力量, 同时,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本土音乐素养, 促进了湖南本土音乐的“活态”传承和发展。

2.编写本土音乐特色教材

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素材, 将这些湖南本土音乐进行分类, 选编进“乡土”音乐教材。在编写教材过程中, 可以根据地域、内容、音乐形式等进行分类。首先, 地域划分可分为湘北、湘中、湘南和湘西;其次, 表现内容可分为:神话类、生活类、劳动类、丧葬类等;再次, 按音乐形式可分为:戏曲 (花鼓戏、平江花灯戏、侗戏、祁剧等) 、曲艺 (祁东渔鼓、澧州大鼓等) 、说唱 (长沙弹词、丝弦、侗族琵琶歌等) 、山歌 (新化山歌、岳北山歌等) 、民歌小调 (桑植民歌、洞庭渔歌等) 、劳动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沅水船工号子等) 、舞蹈 (湘西土家摆手舞、邵阳洞口瑶族“棕包脑”舞) 等;最后, 根据课程特点, 将这些本土音乐融入到《音乐欣赏》《声乐》《器乐》《舞蹈》等课程教学中, 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民族艺术修养。

3.制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将乡土教材融入到新的教学体系中, 再现湖南本土音乐文化魅力, 让学生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感受丰富多彩的湖南本土音乐文化, 真正认识到湖湘音乐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声乐》课程为例, 在指导学生演唱《鬼歌》《洗菜心》《山寨素描》等歌曲时, 可以结合美声发声方法, 巧妙运用湖南花鼓戏的润腔、共鸣、用气等方式, 凸显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 丰富民族唱法技巧, 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 在制定教学大纲和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 应该把握三个原则:适度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 舞台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指在原有的音乐专业教学体系中融入本土音乐, 要结合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行之有效;地域性原则指湖南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域特点,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设计改革, 湖南科技学院可以在侧重于祁剧、湖南瑶歌、嘉禾哭嫁歌等方面进行尝试, 湖南吉首大学可以重点开设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摆手歌、桑植民歌、咚咚喹等本土音乐课程,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保持湖南花鼓戏人才和民族歌手培养优势的同时, 将长沙弹词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来等;舞台性原则就是指湖南地方高校在开设相应课程坚持“以舞台为中心”, 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本土音乐素质, 又扩大了湖南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三、培养和引进师资力量

充分利用湖南地方高校资源优势, 相关教师对具有代表性的本土音乐进行记谱、现代化配器, 改编成声乐、器乐、舞蹈作品或音乐剧, 通过学生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进行排练并演出, 扩展本土音乐内涵,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传承和创新发展湖南本土音乐, 将优秀的湖湘音乐展示给全国人民和世界观众。同时, 地方高校要主动搭建与民间的友谊桥梁, 聘请有突出专业技能的民间艺人来学校任教或讲座, 院校教师要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 博采众长, 始终以拓展自身民族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本土音乐素质、培养音乐人才为己任而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

四、总结

在国际音乐教育改革民族化形势下,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成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持区域文化艺术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时代传播者。因此, 湖南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强省, 湖南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音乐课程设计、教师的地方民族艺术修养等方面应该进行调整、规划和实践, 切实将“继承传统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时代发展要求落实到教学中, 培养出符合“中国音乐教育民族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篇5

摘要:街道法律诊所源于美国,依托于街道法律诊所的基本理念,在结合本土现实情况基础上,尝试构建

了一种新的街道法律诊所模式——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首先界定了新诊所的概念、特点,其次从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和新诊所课程建设构建新诊所体系,最后介绍了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的初步实践效果及其已具备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培训援助;街道法律诊所;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美国,广义上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分为四类:虚拟的法律诊所、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校外实习诊所以及街道法律诊所。目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我国也发展成多种模式: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假象环境之下的角色模拟,相当于美国虚拟的法律诊所;另一种是以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法学专业教育实习,又称毕业实习,相当于美国的校外实习法律诊所;第三种是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诊所式”实践教学模式,相当于美国的“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第四种是法律咨询与社会调查,相当于美国的街道法诊所。[1]前三种在我国实践较多,而第四种街道法律诊所在我国实践很少。美国的“街道法诊所”是指运用角色模拟、庭审模拟、案例讨论等教育方式通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见识,丰富他们在法学院的经历,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作为未来法律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责任感和律师职业道德。[2]在“街道法”诊所中,学生就法律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处理纠纷的方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对非法律人士进行指导,意在培养知法、懂法的“积极市民”。鉴于街道法律诊所在锻炼诊所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我国法律院校应该开展此种法律诊所模式的研究。本文在吸收美国的“街道法诊所”理念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尝试构建一种符合我国现今法学教育体制的中国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

一.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概念

街道法律诊所是指“运用角色模拟、庭

审模拟、案例讨论等教育方式通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土法律需求特点构建了一种新的街道法律诊所模式——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是指诊所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职业学校等社会单位,通过培训这一教育形式为弱势群体系统的讲授法律知识,从中锻炼法律诊所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法学实践教育方式。它之所以称为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首先在于“培训”形式,“培训”一般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及管理训诫行为。与传统培训概念相比,新模式法律诊所更侧重于通过“授课”这一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来实践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培训主体为大学生法律诊所实践课程的法学学生,培训客体为渴求法律知识、急需提升法律素质的社会群体,培训内容是利用街道法律诊所教育平台,通过培训的方式,为广大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系统化、多方位的法律知识教育援助。其次,目前的法律诊所教育侧重于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其中涉及到对具体法律的运用能力、文书的写作能力、对专为评估而设计的模拟案例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在“真实委托人诊所”中对学生业务能力的综合考察等[3],而新模式法律诊所侧重于学生对法律人的职业道德、法律的基本理论、具体法律条文、司法判例、现实案例的深入理解和反思。诊所学生由法律教育客体转变为培训授课主体,成为培训法律课堂的主动参加者和课程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诊所学生不但对法学理论和法律

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还重点培养了自身表达与沟通这一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

二.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特点

1.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通过法律援助手段实现法律诊所教育,是对法学实践教育形式的再继续和再创新。

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一般意义上的诊所法律教育是倾向于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法律知识,掌握交流、辩护、谈判、代理等法律实践技巧,养成法律人应有的职业道德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而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更侧重于法学学生对法律精神、法律基本理论、具体法律条文、司法判例的运用,通过知识讲授、案例模拟、角色模拟、庭审模拟、法律咨询等援助手段。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就是通过法律知识培训这一援助手段实现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法律援助作为法律诊所采用的方式之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机会。新模式法律诊所以法律知识教育为援助手段,即通过授课、讲座、社区咨询、街道服务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弱势群体无偿提供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意识。通过“培训援助”创新了法律援助手段,从已有的个案援助模式走向新的普遍援助模式,使接受法律援助的对象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且从已有的法律诉讼援助模式走向新的法律教育援助模式。

2.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援助提升法学学生综合素质,是对法学实践教育内容的再继续和再创新。

首先,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仅是其表层价值,这种法律教育模式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就是应用法律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法律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在具备了法律理论功底之后,需要

准确地把握案件事实问题,从复杂的法律事件中归纳出具有法律意义的内容和要件[4]。新模式法律诊所中的诊所学生即是在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之后,准确把握培训客体的需求,从复杂的法律事件中归纳出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案。新模式法律诊所利于培养法学专业思维技巧,具体表现为收集、整理和研究法律资料的技巧;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为具体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进行法律研究确定研究问题并准确清晰阐释的能力;检索最新法律资料的能力。在新模式法律诊所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诊所学生运用各种实践方法训练法学专业专有的思维技巧。

其次,培养法律人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所代表的社会公平及正义紧密联系。新模式法律诊所中,主要通过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来培养和锻炼学生。新模式法律诊所强调参与公共服务的意义,这种公共服务是从事法律专业人士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一部分。法律援助作为法律诊所采用的方式,对培养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意识和职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职业责任心和社会正义感,在无偿提供法律援助的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三.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构建体系

本文构建的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充分结合了吸收美国街道法律诊所的理念,并特定化了培训授课这一实践手段。新模式体系包括: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和课程建设两方面。

(一)新模式法律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

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主体为诊所法律教师,客体为参与诊所课程学习的法学专业学生。为保证最大程度的实现这一法律诊所模式的理论价值,发挥他的教学功能,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必须使自身具备一定条件。

1.诊所教师必须尽职责完成三个基本工作: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有效管理诊所课

程,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首先,街道法律诊所课程基本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与弱势群体或渴求法律知识的相关人群进行有效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培训授课对象群体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培训授课对象对讲授内容质疑的处理能力;培养诊所学生在培训授课各项工作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在培训授课过程中展示优良品格和专业素养的能力;帮助发展诊所学生在培训授课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街道法律诊所课程管理要求诊所教师完成以下工作,帮助学生适应其法律教师的角色;帮助学生了解培训群体的特点,并使其在这一群体中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发现培训对象质疑的关键点;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处理法律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帮助学生从经验与教训中学习,培养学生健康且完整的法律职业性格。最后,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诊所教师,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帮助学生完成个人的重要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在学生完成个人计划的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

2.学生加入诊所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形式条件和实质条件。形式条件,加入诊所时必须庄严承诺自己将认真、负责并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诊所学习和工作中,这种自愿承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诊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实质条件按包括:诊所学生一般为三年级法学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对重要的法律概念等基本问题有全面且完整的理解;诊所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法律、法规条文和重要司法解释内容,并能够将法律条文与法律理论紧密联系,熟练运用;学生必须培养自身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判例的兴趣和敏感度,及时发现适合培训课程改编的案例和判例。诊所学生应该具备发现案件事实与相关法律之间联系的能力。诊所学生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学会与partner共享信息与资源,学会倾听和了解partner的观点。诊所学生还必须必须具备善良、严谨的职业心理,能够用普通话清晰表达讲授内容。

(二)新模式法律诊所课程建设

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课程按实施的先后顺序分为四个部分:诊所教师专题讲授,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实施,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培训经验总结,诊所学生实践效果评价。

1.诊所教师专题讲授部分。这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主体为诊所教师和诊所学生,诊所教师主要应完成三个教学内容:第一、了解援助对象现实法律需求,督促、辅导学生按援助对象需求制定培训援助教学纲要;第二、引导、帮助学生确定培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目前针对援助对象自身特点,培训内容主要应以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法规条文、典型真实案例为主;第三、帮助诊所学生学习和掌握培训授课的方法,例如培训授课的基本顺序应该是案例在先,然后根据案例中的矛盾向学院提出问题,最后引出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规定,此外诊所教师还需要在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

2.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实施部分。这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主体为诊所学生,诊所学生主要完成两项工作。首先是授课前准备工作。在这一期间,诊所学生分组进行按组设定讲授专题内容,并根据培训援助教学纲要制定具体的授课内容,例如针对盲人按摩学员讲授劳动合同法,就不必讲授或仅简单概要介绍集体合同和劳务派遣这部分内容。关于劳动合同法的讲授编写教学内容,包括将真实的案例进行改编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使改编后案例能够引出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其次,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对象课程展开,诊所学生将自身准备的授课方案,包括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真实案例讲授给援助对象的过程。再次,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培训经验总结。诊所学生根据培训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出新的培训教学案例,也可能会发现授课准备时忽略的重要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还会发现在培训课堂上诊所学生之间缺乏相互支持等问题。同时诊所教师也会在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诊所学生的理论不足,甚至会发现诊所

学生对原有理论的错误认知和错误运用的情况。这些都是培训式街道法律诊所教学亟待改进之处,所以这些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过程对于这一新模式法律诊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机遇

培训授课式街道诊所教育选择开放的教育环境,尽可能地通过多元教育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模式法律诊所根据弱势群体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较弱、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中创就业时易处处碰壁等现状,应以“切实满足对象需求”设置培训授课内容。培训授课内容涉及合同法、公司法、劳动合同、保险、与创就业有关的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救济途径等等弱势群体急需的方方面面内容,诊所学生按照法律认知思维使所有内容成体系化,使专业内容通俗化。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尝试设置培训课程内容:⑴合同的订立、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违约责任;⑵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财务会计;⑶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工作时间、社会保险福利;⑷行政许可、征收、处罚、强制与行政复议;⑸刑法的构成要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等犯罪类型;⑹权利救济途径、诉讼程序、诉讼时效等方面,分析诉讼、调解、仲裁等救济途径的利弊。这些法律基本知识能使培训对象有能力认识并解决基本法律事务。

最后,本文无意夸大街道法律诊所工具价值,必须承认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特点决定它无法让诊所学生代理真实案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锻炼诊所学生职业能力的空间。街道法律诊所的社会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它的教学价值。但若能在更多高校的法律院系推广,并将其与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相结合,将能全面完成其法学实践教学价值。

四.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实践效果

按照以上新模式法律诊所的构建体系,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律诊所师生将新模式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一定实践效果。本次实践主体为三年级法学专业的学生,诊所师生利用2009-2010教学法律诊所实践课程的6个教学周实习期间进行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初步实践。本次实践效果主要变现为四个方面:1.诊所师生总结了这种培训授课的四大特点,第一成人性,培训对象全部为20-40岁之间的成年人;第二,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授课对象并不以法律为职业,他们需要授课者更多的直接讲授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第三,普法性,虽然是普法性讲授,但诊所师生所完成的是系统的、较为体系化的普法授课工作;第四,社会性,需要和不同的社会单位进行合作,例如职业介绍中心、社会保障等机构。2.对受援助群体而言,通过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劳动合同法基本知识,逐步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懂得如何用劳动合同法保护自己的基本创就业权利。3.对学生个人而言,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及角色扮演使学生加深对原有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法律条文与法学理论融会贯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诊所学生发现案件中“法律真实”的能力。在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下,学生不但是法律诊所课程的学生,还是弱势群体的“教师”。在探索做好普法教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并锻炼过硬的表达能力。4.对社会而言,无偿法律援助也利于减轻创就业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帮助他们在创就业过程中减少矛盾和纠纷、防范法律风险。

致 谢

在此向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韩晋老师对此篇论文撰写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 [M].法律出版社:291-430.[2]韩爱芹.付云岭.美国诊所法律教育的类型与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科教文汇,2009(6)下旬刊:284.[3彭锡华、贾林娟、操旭辉.诊所式法律教育评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21):36.五.结语——法律诊所的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与本土历史文化教育 篇6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青年人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比父辈更有机会去到别的城市学习、生活,接触到不同的观念与事物,回到家乡后一阵嗟嘘不已。他们可以流利地告诉你什么是三山五岳,什么是晋商文化等,然而,对于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却是一知半解。以瑞金为例,现在许多青年人都不能够全面、真实地介绍自己的家乡。究其原因,还是青年人普遍缺乏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的所致。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家乡的一山一水与祖国的壮丽山河是相通的,家乡的繁荣发展与祖国的富强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人,首先是一位热爱家乡的人,而一个爱家乡的人,首先应该是了解家乡的人。

二、瑞金红色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联系

通过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确立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因此,加强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对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在大力宣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利用本土历史文化的有利资源,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知家乡,爱家乡,进而汇聚成一股爱国主义潮流。

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加强本土历史文化教育。这就要求瑞金人民不仅要了解红色故都、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段历史,去体会历史的厚重与内涵:不只要记住1931年11月7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家乡瑞金成立,更要理解这个政权于中国革命的意义。让家乡的辉煌历史成为我们骄傲、自豪的源泉:让祖辈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牺牲的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进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通过我们的重视与宣传教育,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能够人人拥有,那就能汇聚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

三、加强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本土历史文化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要积极创造一种浓郁的本土历史文化教育氛围,使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使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得到普及,进而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此外,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博物馆、纪念馆更应发挥自身在此方面的作用。

(一)学校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本土历史文化的学习,了解家乡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1、教材改革:2、积极开展以“本土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3、加强教师本土历史文化的教育。这样,青少年学生才能接受较为规范、全面的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学生和教师都是提高了本土历史文化知识的修养。

(二)纪念馆

纪念馆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纪念馆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社会成员的终身学校。因此,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例。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直致力于发挥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功能。

l、認真落实免费开放服务

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008年起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始实行免费开放。游客仅需登记身份信息便可入馆享受文化盛宴。瑞金馆为认真做好免费开放服务,先后制定出台了《免费开放实施办法》、《文物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在免费参观的同时,还每天为游客提供5场定时免费讲解服务,另外对于未成年人集体参观还实行随到随讲。

2、巧妙丰富展览陈列。据统计,瑞金现存革命旧居旧址180处,革命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有得资源加强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瑞金馆做了许多探索与偿试。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为例,瑞金馆将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结合,最真实地重现了当年的场景。这个会址的设计,不仅真实地为游客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还真实地表现了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无私精神。为进一步丰富陈列内容与方式,提升陈展水平。近来,瑞金馆在充实基本陈列的基础上,请专家设计了多媒体动漫项目,其中反“围剿”战斗体验馆尤其受欢迎。反“围剿”战斗体验馆通过与游客的互动,让游客亲身体能反“围剿”战斗情景,寓教于乐,极大地提升了教育效果。

3、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合作

为充分发挥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瑞金馆一直积极与教育局及市政府各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不仅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免费参加、免费讲解的服务,还经常别出心裁推出一系列活动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瑞金馆和关工委、高教育局的配合下,争对边远农村表少年打造的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或者在2010年瑞金馆还与瑞金电视台合作推出《红色传奇》栏目等。此外,瑞金馆还加强与市歌舞剧团的合作,在旧址群众精心设计了以“选举”“扩红”“送别”等与观众互动的歌舞剧目,生动而真实地为游客重现了当年的战斗、生活情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新时期下,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之一。然而爱国主义教育中最基本的细胞之——本土历史文化教育是万不能被忽略的。因此各地应加强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的强度,营造学习本土历史文化的氛围,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知家乡、爱家乡,从而确立为家乡发展而奋斗的使命感,进而确立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发展不懈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国外音乐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研究 篇7

自改革开放之后, 伴随着中国与世界融合步伐的加快, 国外众多文化、思想等纷纷涌入中国, 于是“本土化”一词便应运而生。具体来说, 就是国外众多音乐教育思想, 为中国音乐工作者所选择、吸收、认同, 继而转化为本地、本民族音乐教育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

二、国外音乐教育思想概述

在国外漫长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中, 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一是奥尔夫教学体系。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理念, 将合唱、律动、听觉训练、即兴演奏等融为一体, 并编写出了相应的教材, 给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的一种范式借鉴。二是达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达克罗兹总结出了一套肢体动作, 旨在让学生通过律动来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 并先后在多个国家推广。三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其在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强调合唱的重要性, 并提倡将民族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去, 为民族音乐探寻出了新的发展渠道。到了七八十年代, 以乔治·塞夫和布利安·丹尼斯为代表的图示记谱法开始了大规模发展, 很多国家如美国、新西兰等, 也以此为基础制定了本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计划, 并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可以看出, 这些思想、体系和方法是十分丰富的, 也是与时俱进的, 给中国音乐教育带来了诸多直接的帮助, 也是中国音乐教育本土化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对象。

三、国外音乐教育思想本土化应用和发展的障碍

(一) 民族文化和性格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的古国, 儒家思想提倡的“中庸之道”和“中和之美”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 成为了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标准。而西方文化则与中国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更加强调自由、个性等。这就使得诞生于西方的诸多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受到了很大阻碍。如奥尔夫教学法, 其核心是“即兴”, 即各种音乐活动和行为都是一种情之所至的结果, 不受身份、年纪、表达水平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与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文化观念上有着较大的不同。当然, 这种本质性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取长补短的前提所在。

(二) 教育体制和模式的陈旧

受到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是较为僵化和陈旧的, 在教学目标上, 过分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忽略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在教学模式上, 单项灌输式仍然在沿用, 学生被视为了单纯接受灌输的容器, 毫无兴趣和主动性可言。在教学内容上, 一味的求快求深, 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背离了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在教学评价上, 仍然以量化制为主要评价方式, 没有真正发挥出评价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说, 中国现行的音乐教育体制和模式, 与诞生这些优秀教育思想的国家是有着较大差距的, 自然也使这些教育思想的推行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三) 教学环境和设备的落后

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 借助于一定的设备而展开的。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两个阶段的大发展之后, 中国音乐教育条件已经有了本质的提升, 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 环境和设施甚至连基本的教学活动都难以保证。这使得国外音乐教育思想的运用缺少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四) 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欠缺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 更是各种音乐教育思想的实际运用者。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将会对整个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影响。比如美国音乐教育计划中所强调的, 音乐教育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开展, 这就对教师的生活经验、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反观我国当下各级音乐教师的现状, 多数教师虽然在某一个方向上具有较强的能力, 但是综合素质则明显不足, 这就使各种教育思想在运用时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

三、国外音乐教育思想的本土化应用和发展途径

(一) 树立正确认识

首先, 要充分肯定国外优秀教育思想。无论是悠久的还是年轻的各种音乐教育思想, 都是国外音乐家穷尽毕生心力的硕果, 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对此应该得到中国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和肯定, 并树立起一种学习和借鉴的心态。其次, 要学会有选择的借鉴和运用。前文中提到, 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多方面的差异, 国外音乐教育思想即便是再优秀、再科学, 也难以百分百的运用到中国音乐教育中, 关键在于我方的选择、吸收和扬弃。要在对国外音乐教育思想全面、认真研究的基础上, 真正结合当下的教学实际, 将其创造性的运用其中。而不是对其不闻不问或照搬照抄。只有树立了这种正确的认识, 才能保证其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完成本土化的历程。

(二) 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来, 无论是基础音乐教育还是高等音乐教育, 都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其实具体的改革方向和措施, 有很多都是与国外音乐教育思想相一致的,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具体来说, 在教学目标上, 要淡化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真正以审美为核心,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式上, 要多采用对话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真正适合音乐学科特征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师资建设上, 既要多给教师提供学习和充电的机会, 也要求教师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和提升。而在教学评价上, 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者局面, 将更多的评价方式引入其中, 真正发挥出评价所具有的导向、诊断、激励等作用。通过自上而下的全面变革, 一方面能够使教学质量获得本质的提升, 一方面也为国外音乐教育思想的运用创造了条件, 加速其本土化的进程。

(三) 完善设施建设

完善的环境和设施建设, 乃是音乐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 也是国外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前提。对此需要得到上至国家, 下至每一所学校的充分重视。从国家层面而言, 一是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扩展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方式, 使国家教育事业得到最根本的保障。从学校层面而言, 要求学校每年拿出专门的经费, 用于音乐教学和活动场地的建设、音乐相关设施的购买等, 并委派专人进行管理, 确保其能够长时间的正常使用。从教师层面而言, 也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提高场地和设施的利用率, 确保物尽其用。只有在国家、学校、教师三方共同努力下, 才能有效缓解当下教学条件的不足, 使国外音乐教育思想的本土化运用和发展得到最切实的保障。

(四) 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要加大对教师个人发展的支持力度。如定期开展校内外的各种培训, 对教师外出学习提供经济支持, 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等, 一方面能够给教师以直接而及时的帮助, 一方面则能够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支持态度, 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同时, 作为教师个人而言, 也应该深刻的认识到, 几乎所有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方法, 都要求教师掌握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新的基础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 因此仅仅在某一种音乐知识和技能上的精通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无限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全方位丰富自己的综合素质等, 努力成为一个全能型的音乐教师。这不但是国外音乐教育思想运用的需要, 也是教师个人提升和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多种优秀的音乐教育思想, 对于中国音乐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在面对这笔财富的时候, 如何去运用, 使之能够真正有效的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就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 对当下本土化运用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如何规避、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思考。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 这些宝贵的音乐教育思想一定能够给中国音乐教育带来质的变化和发展, 并在中国得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传承。

摘要:在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 曾先后涌现出了多种优秀、科学的教育思想, 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这对于中国音乐教育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并理应在中国得到本土化的运用和发展。鉴于此, 本文从国外音乐教育思想本土化的障碍谈起, 并对解决的途径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育思想,本土化,应用和发展,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汤晓静.借鉴国外音乐教育思想, 改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本土音乐教育 篇8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 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

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 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 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 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 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 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 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年—2010年) 》中明确要求的, 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 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 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 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 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 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 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提高审美能力, 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完成教学魔表, 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 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 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 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 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 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 让教材通俗易懂。将本地区主要的民族音乐作为教材的主要部分, 在其中加入民歌、民族舞蹈、民族器乐、地方戏曲等元素,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素材, 编写适合地方大学生使用的教材。在我们的高校教材中融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性很强的民歌、戏曲、民族器乐、曲艺、创作歌曲等音乐形式, 这样我们可以利用高效平台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 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本土音乐文化。将地方音乐信息编入教材中, 可以让社会、个人以及现代教育的需要得到满足。

三、重视本土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

本土音乐课程的教育体系的完整性, 能够直接影响到地区教育及地方高校受教育者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因此在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对西方音乐和本土音乐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处理, 将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作为主要部分, 让地方高校大学生们通过对本土音乐课程的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式, 并且将长期大杂居、小聚居生活模式中形成的共享文化的各种因素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因素先进性比较, 在传递知识的时候, 还能够利用高校平台创造和拓展本土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中, 若是教师具有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扎实的本土音乐基础, 就能够通过规范的教学方法对本地区的民族音乐发展史形象的讲述出来;介绍民族器乐的时候能够进行示范演奏;将本土音乐文化的背景故事告诉学生, 让他们产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提升教学效果。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之外, 地方高校音乐教师还可以要轻本土艺人走向大雅之堂, 他们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走向高校的音乐继承者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可以将本土音乐带入课堂, 还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音乐界的同仁们的努力, 利于增加全社会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 促进民间音乐的生存和发展, 强化了对本土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棘彦焱.论高校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的应用[J].大众文艺, 2015 (22) .

[2]苑丁.浅谈互联网+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J].音乐时空, 2015 (24) .

[3]陈婷婷.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 2015 (19) .

[4]纪志丹.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对接策略[J].通俗歌曲, 2015 (11) .

[5]张盛.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大舞台, 2014 (10) .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河南本土化 篇9

一、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说“音乐对人类来说是独特的。就像其他的艺术领域一样,音乐和语言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孩子们学1会欣赏音乐、聆听音乐、分享及参与音乐活动,以此感化和培养的过程,使他的生活更有意义。”借助音乐,孩子们不仅能够了解同伴了解自己、了解同伴,甚至透视人生,更重要的是能够持续及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奥尔夫音乐正以它独特的教育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首先,创作性和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灵魂。奥尔夫每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和创编的部分,小至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大至音乐剧的创编,在创编的过程中,要求不能出现雷同或者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完成,音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为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其次,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音乐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更好的培养情商;再次,从本土文化出发,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通俗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某一个区域,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二、奥尔夫音乐本土化在河南进程中的具体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知识的全球化,文化以侵略或融合方式呈现出来。近几年来,奥尔夫音乐在河南教育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此过程中,生搬硬套和盲目的模仿已经使我们本民族的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面临重重危机。我们只有以自身文化为本,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基于我们自身基础之上加以融合和本土化,具体体现在理念的本土化、乐器制作的本土化及教学的本土化这三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的本土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我们要打破那种单纯地教唱歌和模仿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这种方式来学习音乐,要以我省特有的中原文化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下,利用河南方言、河南民间舞、河南民歌让学生即兴创编节目,学生似乎在感觉在“玩”音乐,在“玩”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内涵。一方面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动者,另一方面让中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二)乐器制作的本土化

奥尔夫乐器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活动都需要用奥尔夫乐器来完成。奥尔夫乐器购买起来比较昂贵,河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有些地区没有条件购置,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乡土化的奥尔夫乐器。如用大纸箱、洗脸盆、垃圾箱作鼓、用长度不同的塑料管可以敲到出不同的高低的音、用芦苇可以自制笛子、易拉罐装上沙土或者麦子可做成沙锤乐器等。孩子们演奏自己制作的乐器,乐在其中,无比自豪,同时也锻炼了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这正是奥尔夫重探索、重实践的原本性教育所要求的。可见,我们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自制乐器,不仅是实践奥尔夫教育的权宜之计,也符合了奥尔夫体系自身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的本土化实践

埃里奥特所提出:“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概念远非言语能表达”。在教学实践方面,我省许多参加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的音乐教师做过很多尝试,尤其是在节奏教学、乐器教学,声势教学等方面不断地用我们熟悉的童谣和儿歌,创编出新的课例,进行奥尔夫教学本土化的实践。比如:从语言出发的《摘豆角》、律动教学《锄草》、民俗文化《泥泥狗》……这些资料为提高我省的音乐教育质量提供宝贵的教学素材。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河南本土化的制约因素

首先,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活动中要求每个主体都要满怀激情全心投入,在自由中释放情感、感受音乐。而我们河南人在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文化观念上会与奥尔夫所倡导的这种即兴理念有很大的出入,这就造成奥尔夫音乐本土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其次,音乐教育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制约。奥尔夫音乐音乐教学所倡导的原本性、创造性、开放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多种多样,要求音乐设备和器具也是灵活多样的。而在我省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通常只是摆设有桌椅、钢琴或简单音乐乐器,没有即兴创作的场地和器材,这种条件下很难进行灵活的学习方式,同时更制约了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再次,音乐教师整体素养的制约。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力、理解力,还要有必要的音乐技巧与技能,更重要的要具有极强的“创造力”。现在我省很多一线的音乐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时,没有经过系统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只是经过短期的教学培训,并没有真正意义地理解和把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深奥理论知识,仅限于表面形式上的照搬和模仿,研发课例和自制乐器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阻碍,对奥尔夫乐器的演奏也不够熟练。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在我省得到本土化的充分发展,必须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开始,加大社会师资队伍培训的力度和广度,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音乐技能与技巧、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素质的优秀教师,系统掌握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并能轻而易举的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去。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我省开展的时间比美国或一些其它西方国家要晚,尤其在我省的欠发达地区。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更好的河南本土化,这个任务今后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在广泛吸取国外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批判地吸收、借鉴和利用,在发挥本土音乐文化优长上,也要实事求是地面对本土音乐文化,尊重国外音乐文化的价值和特点,使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体系更加趋于完善,使奥尔夫教学法在河南的本土化进行地更深入、更彻底。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2(4).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

[3]凯特曼.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初步[M].廖乃雄(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9).

[4]崔景贵.文化学视野中的我国教育本土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

[5]李映慧.奥尔夫教育在台湾[J].中国音乐教育,1995(3).

[6]商秀梅.奥尔夫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J].江西教育,2007(4).

[7]孙蘸白.歌唱基础训练简明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

本土音乐教育 篇10

国外的本土音乐发展得比较早, 国外对于本土音乐的研究很多, 并且涌出了一大批本土音乐巨星不仅影响了国外, 而且对于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巨大。现在的高校学生喜欢本土歌曲, 很少人会真正喜欢本土音乐。英国本土音乐家对学生喜欢本土音乐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喜欢, 直接反映在个人对音乐情感的诉求”。本土歌曲对中学生影响有非常积极的一面, 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本土音乐的发展要创造时代的价值, 帮助人们积极地面对生活, 不然就失去了本土音乐的作用。

纵观中国音乐的历史, 中国本土音乐主要是八十年代开始, 在这个发展时期, 中国本土音乐歌曲创作领域主要以传统的抒情歌为主, 而港台本土音乐也慢慢地转入内地, 校园歌曲也慢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这个发展时期也是中国本土音乐的巅峰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所诞生的大多数的情感音乐, 它都是比较高质量的歌曲, 虽然其歌词简单平淡, 但是也真实地折射出更加辉煌的人生, 其曲调悠缓而动听, 直达听众的内心深处。在这个发展时期, 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歌手, 比如说韩红、斯琴格日乐、腾格尔等。

音乐教育学家指出, 音乐教育者一定要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类型和风格多样的体验, 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高校本土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本土音乐是偏门课程, 在学习的时候主要是自发式的。我们只有尽可能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情趣, 才能真正达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发和创新的目的。音乐欣赏需要让学生的视听和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本土音乐真正内涵。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这种特殊的艺术活动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本土音乐欣赏

音乐文化不仅可以脱离实际, 而且它在物质客观实体的基础上所产生, 它与除音乐以外的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土音乐的教学不一定要按照常规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而是采用引导式和体验式的教学, 让学生可以欣赏各种各样的本土音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本土音乐的文化和知识, 学生才会为学生本土音乐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对音乐教学要有研究以外, 还需要对其他学科有更加深入了解。比如说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因材施教。在本土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 还需要通过组织业余活动, 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了解到本土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操。

教学在教学本土音乐的时候, 还需要加强学生对本土音乐的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欣赏可以帮助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与注意力密切相关, 只有高度集中的人, 才会较完整的记忆力, 因此只有提高音乐的注意力, 随着乐曲的起伏, 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音乐欣赏上。学生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音高、节奏、力度和音乐等方面的辨别能力, 对接旋律和节奏的变化, 了解曲式结构的感染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三、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的开发与创新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高校音乐教育, 它是音乐教学最为基本的理念, 高校音乐教学首先要采用更加有效的手段, 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从而发展学生审美想象, 不断地深化学生审美理解, 真正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外国音乐家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做了深入地研究,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良好的音乐感受以及鉴赏能力的不断形成, 可以丰富学生的情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的素养, 这样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激发学生持久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

根据本土音乐的艺术特性和现代化教育。我们可以根据高校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和审美观, 把本土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作为重要的内容, 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过程中, 需要以兴趣爱好作为自己的源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真正体验本土音乐的乐趣, 从而获得学习本土音乐的驱动力。比如通过带领学生去当地去体验生活, 让学生对乡土人情有一个深入地了解,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本土器乐的过程中来。

(二) 加强本土音乐器乐教学的示范

本土音乐的器乐教学,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和技巧, 让学生能够想象到本土音乐的情操。在器乐的演奏过程, 让学生可以主动去操作本土的器乐, 激发学生学习这方面的兴趣。同时我们也要改掉过往师示徒效, 一味地强制学生学习, 这样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而会适得其反。在教学本土音乐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进行相应的示范, 然后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器乐的功能和其包含的风土人情, 这种兴趣诱发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三)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1. 本土音乐教育采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模式起源于美国, 这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它已经拥有40多年的历史, 其独特的教学、开放式的学习, 引起世界教育界的注意。在90年代中期, 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已经被发达国家的教学活动被广泛应用。目前, 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 部分学校已经采用这种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2. 本土音乐教学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

(1) 在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中, 开展合作过程, 小组间的内部探讨, 保证不同资质的学生之间学习互补。对于一些器乐学习或者是音乐学习中看到一些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之间交流。这种方式可以更加快速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 综合实践活动模式能增强记忆能力,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 记住到本土音乐的概念和器乐教学的原理。 (3) 在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中, 可以让学生在抽象音乐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层面上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只有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培养学习实际操作音乐器材的能力。 (4) 在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中, 能进一步地提高团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相关问题。

3. 本土音乐教育采用“综合实践活动”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

音乐教学采用小组综合实践活动, 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 能够让学生对本土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 每一个学生可以担当主要角色。同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习本土音乐, 不仅需要听从老师的言教, 而且需要主动地参与团队的学习过程中, 并在适当地时候, 可以进行个人的展示。

本土音乐小组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进一步锻炼了个人能力, 但是并不是一种教学方式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这种方式也会出现不少问题: (1) 有些学生明在讨论, 实际却在互相闲聊。 (2) 讨论的方向不明确。在这个时候, 教师就需要明确指出学习要讨论的方向,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3) 个别学生排斥这种方式。学生没有正确流程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优生占据主导地位, 学困生无法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能力。人际交往实存名亡。有些学生小团体意识, 排斥关系不好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让学生知道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综合实践活动模式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同时也能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本土音乐的重要性。

团队综合实践活动,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大部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因地制宜, 而是过度放开讨论, 导致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学习, 知识传达不到位, 自然也就无法将本土音乐学习到位。因此, 合作过程中如果缺少老师的讲述与参与, 是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音乐教师如何具体操作本土音乐的“综合实践活动”

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对学习重点、难点进行分析, 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疑点和难点要进行课前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预定好习题, 帮助学生学习找到重点难点。在小组讨论前, 老师提炼教学内容, 进行讲述课程的要点。正确处理优质学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提高小组学习能力。课前要进行精心准备, 一个小组一般5个人左右, 不宜过多。高校音乐教学当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 可以为多个渠道进行学习, 把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化应用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业也会发生质的变化, 但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并不能代替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模式和演示, 教师需要把接受性学习和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 进行优势互补, 对于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教师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充分活动的指引者,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遵循并引导、合作、质疑和创新发展, 从知识拓展的角度, 我们由浅入深, 进行实践性的学习, 通过“引领式探究、小组式探究或者是实验观察性的研究”, 研究是学生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学生活动的过程, 教师主要是引导者,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同时教学活动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体, 探究的问题需要安排在学生最关心的热点上, 以确保学生能够以主体地位, 由浅入深, 从不同的层次由浅入深, 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

四、结语

音乐是需要情感作为重要的基础, 只有当丰富的情感注入到本土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本土音乐当中的情感感染力。优秀的音乐需要以情感作为重要的符号, 只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真正投入到情感中, 才能让学生能真正投入到优秀音乐的熏陶当中。我们的时代需要音乐的美和生活的美, 我们的教育更加需要美, 我们的教育同样需要创新。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 结合音乐学教学中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这样可以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们, 用美的境界去陶冶他们, 真正提高学生的情趣。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音乐的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音乐课上, 如何在进行本土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已经引起现在音乐教师的关注。本土音乐进入高校之后, 并没有得到学生的欢迎, 除了本土音乐教育没有普及教学外, 最主要的还是过去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灌教育,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主动性。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本文就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本土音乐的开发与创新进行相关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本土音乐,开发,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耀华, 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2]郭静舒.中外通俗歌曲鉴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3]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徐国康.通俗音乐欣赏指南[M].杭州:西泠印社, 2011.

上一篇:航空轴承与润滑下一篇:社交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