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土

2024-05-31

地方本土(精选十篇)

地方本土 篇1

节目本土化是地方广播电台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与中央台、省台相比, 地方广播无论是在资源、资本、平台, 还是在技术、网络上都无法与之相比。把央视、省级台作为样本, 比照其模式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 对地方广播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地方广播电台必须从定位的差异、受众的差异及资本、资源的差异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媒体经营策略和发展路子。现在业界流行一句话“贴着地皮办广播”, 说的就是要从受众需求出发, 策划设置受众需要的节目。无论新闻节目、专题节目还是娱乐节目都要充分表现出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习俗, 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 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 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家事国事天下事, 对于老百姓, 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事。驻马店人民广播电台《驻马店新闻》在继续强化喉舌意识的同时, 也非常关注民生新闻, 用百姓视角, 把话筒对准百姓, 大篇幅地报道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 讲他们喜闻乐见的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新闻, 使新闻真正体现为群众服务的目的。《天中大视野》则以专题的形式在深入发掘本地新闻资源、文化资源上做文章, 以有深度的报道、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打动听众、感动听众、赢得听众。本土化节目不仅弥补了过去地方广播发展的不足, 减缓了受省级专业频率落地影响而听众收听下滑的颓势, 也稳住了广播的本地市场, 满足了本地听众精神文化需求。

节目本土化是地方广播电台凸显自身价值的选择。地缘亲情、贴近优势是地方广播最大的资源, 也是最突出的优势。地方广播是本土媒体, 最了解本土市场, 当地的听众对地方台最有认同感, 这一点是外台无法比拟的。通过节目本土化对这一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利用, 不但可以拉近电台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还能让听众感受到这种亲近感、亲和力, 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从而成为其忠实听众。地方广播就是要针对本地受众和市场, 及时快捷地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向受众提供第一手最为贴近本地生态的信息资讯, 并根据本地受众的兴趣、需要等, 量身定做节目。在《驻马店新闻》、《交通新闻》等新闻性节目中, 我们改进新闻内容和播报方式, 注意寻求国家大事与本土的结合点, 注重把话筒对准百姓, 将事关民生的本地新闻放在报道的首位, 凸显了地方电台新闻“本土化”的优势。同时, 在《行风热线》、《交通热线》等听众直接参与的服务性节目中, 通过定期请政府部门的领导走进直播室, 与听众对话, 解答听众的疑问, 接听听众的投诉, 实现了广播的监督服务的价值功能, 最终在本地媒体市场竞争中树立了自己的广播品牌。

节目本土化是地方广播适应大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选择。每一个地方都有它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情风俗、文化习惯、语言习惯、欣赏习惯等。作为本土媒体, 地方广播就是要锁定不同听众群体, 对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需求进行研究、发掘, 根据不同受众群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心理, 充分发挥节目互动功能, 开办能满足听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节目。驻马店历史悠久, 听众对传统艺术需求很大, 特别是中老年人非常喜欢听评书、戏曲, 为此我们相继开办了《评书联播》、《天中书场》和《天中戏苑》, 增加了评书和戏曲的播出档次和播出集数, 并在节目中开设了《点播书场》、《戏迷点戏》等互动性栏目, 随时满足听众的欣赏需求。青年听众对网络小说、流行音乐关注多, 我们在《小说联播》、《音乐随心听》等节目中, 就注重紧跟网络, 安排播出网上最流行的小说和音乐, 达到了良好的收听效果。为满足听众对本地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的了解, 在《游在天中》栏目中, 不仅介绍驻马店的丽山秀水, 也宣传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 该栏目以突出的地域特点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听众的欢迎, 得到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

节目本土化是地方广播创新创优的选择。近年来, 节目内容同质化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对于地方广播来说, 对外地现有的好的广播节目形式, 进行复制、移植, 的确是个捷径。但地方广播要想在本土市场占有优势, 创新创优, 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 必须实施差异化策略, 走节目本土化的路子。而深入挖掘本土的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题材, 从节目内容到形式实现本土化, 正是地方广播提高创优竞争实力的着力点和制胜法宝。这几年驻马店人民广播电台的《驻马店新闻联播》在全省新闻奖评选中脱颖而出, 得到专家的肯定并获奖, 就是因为节目突出了地方特色, 彰显了本土化。例如2009年该台获得河南广播“新闻奖”一等奖的两个专题节目《远征军老兵的回家梦》和《今天, 你低碳了吗》, 用最贴近老百姓的语言, 最贴近老百姓身边的事件、话题, 最本土化的节目形式, 实现了节目创新, 得到了本地听众和专家评委的好评。

地方本土 篇2

有这样一句话:国际化就是本土化,本土化是国际化的核心.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却蕴含着很多道理.如果一家企业或一种产品想要打入国际市场,就一定要适应目标市场国家的本土行情.往往有时候能够适应本土的产品比拥有强大的技术更重要.特别是在同类行业中假如有强大的本土竞争对手存在,那么就算你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再明显,在其本地化优势下都很难得到发挥.搜索引擎也是同理,Google虽名声在外,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都是百度这家本土搜索引擎所都无法比拟的.

但就是因为Google的水土不服,以及没有及时针对国内互联网做出相应的对策,导致了现在一直被百度压着无法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的情况.而百度,虽说争议不断,但是作为本土搜索引擎的老大,确实对中国互联网的理解要比Google深的多.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Google这个外来的“和尚”却不怎么会念经,中国互联网国情这门功课没有百度这个本地“和尚”修行的好,没有读懂国内的互联网市场行情.而且现如今,随着互联网信息本地化的趋势以及地方性网站的崛起,搜索引擎的本地化也变的越来越重要.虽说现在Google越来越认识到本土化本地化的重要性,也逐渐做出了一些本土化方面的改进,这是值得广大站长欣喜的事情,但在本土化本地化方面仍然不是百度的对手.

搜索引擎的本土化本地化对于用户来说,帮助是极大的.比如在百度搜索英文关键词:bus.你会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bus这个单词的英语解释,而排在第二位的则是你所在地方的公交查询网站,而你在google搜索的话,排在第一位的则是全国公交查询网站,两者的搜索结果都针对本地化作了相应的优化,对于用户来说,两者的搜索结果都方便了用户查询所需信息.因为大部分的用户想要查询的都是本地公交信息,而不管是本地公交查询也好还是全国公交查询也好都能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但是对于网站一方来说,本土化和本地化的影响要比网民深的多.不同的算法,不同的排名,都会对网站有很多影响.如果你的站是做公交信息查询,优化了bus、公交查询,公交班次查询,公交班次时间查询等关键词的话,一定想让自己的网站这些关键词的排名更靠前,这就相关到了搜索引擎的本地化了,谷歌的本土化现在其实做的也不错了,但是本地化要比百度差很多.因此做公交信息查询网站的站长可能会选择本地化程度更高的百度来做排名,因为即使用户不输入地名,也很可能会搜索到你的站,而如果是通过百度,也许搜索时前面不加地名,搜索到你的网站的几率会很低,排名也相对靠后.这就是为什么谷歌收录更快,更公正,但很多站长会选择百度做排名本地化优化的原因.

站长网admin.com扬扬认为搜索引擎的本土化本地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网站的seo以及推广策略等多方面.而本土化本地化又是搜索引擎未来的方向.只有更加本土化和本地化,搜索引擎才能和网站共同进步.无法适应搜索引擎本土化本地化的网站将步履维艰,不能提高本土化本地化程度的搜索引擎也将无法适应网络的新发展在市场上萎靡不振.特别是地方网站以本地为依托,对本地的依赖性高,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本地化,一切信息皆以本地为中心,为本地用户提供产品、信息、服务以及交流平台.除了有针对性的本地化推广外,另外一个吸引用户流量的渠道就是搜索引擎,地方网站不仅需要搜索引擎的本土化,更需要搜索引擎的本地化让更多的本地用户通过搜索了解网站,成为网站的忠实用户.

搜索引擎的本土化本地化是未来发展突出的要求.而网络信息的本地化和地方网站的发展崛起又是和搜索引擎本土化本地化应用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没有搜索引擎的本土化本地化地方网站的发展将受到制约,同样,地方网站发展受制,也制约着搜索引擎本土化本地化进程乃至适应新形势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前的网民只是看看新闻娱乐一下,而现在的网民衣食住行都希望能从网上获得相关的本地信息.地方网站因需求而发展,搜索引擎也因需求不得不转变,两者因此而契合到一起,只有互相了解并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发展.

地方报纸挖掘本土新闻的若干路径 篇3

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它的接近性,就是新闻发生距读者越近、与读者相关度越高,读者越关注。作为区域性报纸,贴近性、地域化是优势,也是其核心竞争力。多年来,海门日报不断探索挖掘本地新闻的实现路径,让本地新闻唱主角,以区域特色吸引读者,以区域权威、实用信息服务读者。

贴近读者 社区新闻唱大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新闻媒体应该主动地担当起社会责任,通过搞好民生新闻的报道,促进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理顺群众情绪,钝化社会矛盾,当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这几年,海门日报一贯重视民生新闻,立足“小民生”,着眼“大民生”,不断挖掘民生新闻,使民生新闻成为报纸坚持“三贴近”、满足受众需求的强势品牌。

去年,我们提出了用“服务到毛孔”的要求深化民生新闻报道,重点推出了社区新闻版。这是进一步贴近社区百姓、关注社区百姓、服务社区百姓的重要动作。社区新闻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成文的界定,但通过全国各地报纸及其他媒体社区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它的新闻源或新闻现场是在居民小区里,大多是普通人眼鼻子底下的日常琐事,或者每日生活中新鲜的、不平凡的经历,是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

目前,海门日报社区新闻版设置的栏目有:街头巷议(言论)、小区聚焦、爱心故事、多彩人生、为您解忧、左邻右舍等。社区新闻版开设至今主要刊登五方面的“事”。一是街道社区如何为居民服务的“贴心事”。比如《有事您说话》,写的是茅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主任接待日制度,一年来接待居民来访40多件,其中90%以上问题得到解决,赢来叫好声一片。这类稿件刊登后,让以前一直隐身幕后的居委会走到前台,宣传了他们平凡琐碎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居委会获得了居民的认可后,工作热情更高,也更加愿意配合记者的采访。二是关于居民吃穿住用行医等方面的要紧事。比如《城区河水将重现清亮》,写的是不少居民担心城区河水发黑发臭,影响用水安全。记者经过采访,了解到河水发黑发臭原因是由于日新河上修筑了围堰,水流堵塞后污水无法正常排出而形成的,围堰拆除后,城区河水将会重现清亮。报道给了市民一颗定心丸。这类新闻往往是居民打来热线或记者从社区了解到情况后,及时采访,并联系相关部门解决问题。通常一篇报道就能解决困扰居民已久的难题,使报纸在居民心中的威信越来越高。三是报道社区工作中、居民生活中值得借鉴的有用事。比如《家长学校,铺就走进孩子心灵的路》,写的是三厂新东社区的家长学校如何教导孩子避免走弯路的经验。还有《出远门与邻居说一声》《不妨发动居民认养小区绿地》等。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生活工作经验是社区新闻的重要内容,这类稿件的刊登为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借鉴,也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了个醒。四是发生在小区居民之间或者居民身上的感人事。如《雪天送菜》,写的是78岁的离休干部杨丕贤常年照顾81岁的朱玉珍老太的事。《孝子邓继光》,写的是邓继光为了让老母亲吃好,每天都为母亲换着花样做菜。诉诸情感是社区新闻的一大卖点。尽管当前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普通人的感人故事永远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这类新闻往往能获得大多数市民的共鸣。五是一些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和小区里不同寻常的有趣事。老百姓的生活中偶尔发生一些趣味十足或反常的事情,报道出来人们都喜欢看。如《孩子的名字和前途有关系吗》,写的是不少家长以冷僻的字为孩子取名字,希望孩子有个好前途,不曾想却给孩子的上学就业带来麻烦。《戏迷周兰芳》讲的是这个执着的老太太放弃舒适的生活,来海门租了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简陋房,只为能和戏迷朋友切磋。由于社区新闻版上的文章,说的都是社区里的事,就发生在市民的身边,大家倍感亲切,自然受到读者和市民的广泛欢迎。另外,记者帮助社区策划活动,报纸在社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记者为海门镇东洲街道策划了评选首届“居民贴心好楼长”活动,从街道所属的6个社区的80多名楼长中首评10位好楼长,社区居民踊跃参与,挖掘出了许多社区“楼长”的感人事迹。对建设和谐社区起到了推动作用。

担当重任文化资源深挖掘

各地都有一定的文化资源,它是新闻开发的富矿。就拿海门这块地方来说,说年轻也不年轻,从她的故土通东地区起算,一千多岁;说古老也不古老,南部的沙地,涨涨坍坍,现在能看到的,只有200多年历史吧。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委实不多,因而就愈加弥足珍贵。在策划文化类报道时,我们感觉海门日报有责任担当起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重任。为此开辟了三个栏目。一是推出“海门民俗探寻”栏目,挖掘那些具有海门地方特色的民俗。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栏目稿件要求海门独有或虽然其他地方也有,但在海门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俗。如“通东利市”用唱的形式说好话。通东利市的曲调是地地道道的海门通东方言小调,口语化非常强。第一次相关人员座谈组稿会,就落实了几十篇稿件。其中一个月就见报了《打夯号子》《搀高头》《吊薄荷》《换亲》《乡村锣鼓》《大头菜盐齑》《从吹鼓手到民间乐队》等有7篇之多。一位评报员在评报稿中说:“这些风俗内容写得很细腻,很实在,很親切,传播了民俗文化。”二是推出海门民间故事栏目。大家都知道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它们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海门千年历史也留下了许许多多民间故事,包括许多地名传说。《状元寻酒仙》《余东的来历》,《海门历史上的一位禁赌官》《清代海门女善人》等。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在海门日报刊登既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又扩大了作者队伍。三是推出“发现海门”栏目,发现海门的内容,既有宏观的,如东布洲形成的历史、海门第一代移民来自哪里等;又有微观的,小到一井一砖、一碑一纸等。既有物质的,如见证文化名镇历史的古建筑,又有非物质的,如记录、印证某段历史变迁的家谱等。为尽可能地做到多一双发现的眼睛,在选稿的把握上,尽量做到绝对宽进,相对严出。这样可以更多地吸纳一切可能有价值的线索、史料。对搜集到的资料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认定,只要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是无稽之谈,哪怕是一家之言,也要给予一席之地。同时鼓励百家争鸣,开展探讨,使学术观点因反复求证由模糊转向清晰。今年以来,“发现海门”稿件已见报了60多篇。这三个栏目推出后,吸引了一大批作者和读者,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许多同志说,海门日报为抢救海门文化遗产,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们打算以后把它编成书,献给百万海门人民。

分众阅读专版专刊齐拓展

分众读者是媒体界近年来提得比较多的一个词。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爱好不同,阅读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久前,我们搞了一次读者调查,同样一个反映婚姻情感的“伊甸园”,不同的人群表现出相反意见,中青年妇女读者普遍认为办得很好,非常爱看;而一些大老爷们读者不感兴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阅读市场也划分为一个又一个小型群落,大量的产品只在群落内部完成“生产—销售—消费”的循环。面对这一多元化阅读趋势,与其暧昧不清地策划与设计种种混合选题,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迎合与复制特定群体的消费需求。

海门日报根据自身的实际,把拓展专版专刊作为重点,主要通过与相关部门联办的形式,一方面进一步挖掘本土新闻,增加本土新闻容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服务于相关行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海门日报的专版专刊已成为报纸的一大特色。目前海门日报每月定时出版的专版达到40多个,专刊每天一个。在专版专刊开发上,有与部门、园区、乡镇合作,也有与学校、企业合作。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办的每周四见报的“人力资源”专版,每次都详细介绍周五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信息,成为服务广大就业者的平台。据各报亭反映的情况看,这一天的海门日报都很快就卖完,要求增加供给量。与企业亚萍集团联办的“亚萍新闻”专版,成为海门传播企业文化的典范,“亚萍新闻”合订本还进了中南海。在专刊方面,这几年海门日报除开发房产、消费等纯广告专刊外,与卫生、教育、海门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合作创办了健康、教育、家纺周刊,开发区专刊等。海门是教育大市,“两基”全国先进,这两年高考录取率都在90%以上。我们与市教育局合作办的“教育周刊”分小学版和中学版,除平常发行外,有5万多份向学校单独发行,与教育局教科室组成专门的编辑班子,还聘请了几百个小记者,组织小记者夏令营等多种活动,为小朋友习作提供了舞台,周刊办得很有特色,吸引了广大读者,成为海门教育上的一张名片。三星叠石桥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家纺市场,去年市场成交额超过200亿元,以市场为龙头在周边形成庞

大的家纺产业群。三星镇去年也因此晋升为省级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我们以进一步提升叠石桥品牌,推动家纺产业发展为目标,与海门工业园区合作创办了“叠石桥家纺周刊”,周刊以办成一流市场类报纸为方向,立足叠石桥市场,放眼全球家纺产业,宣传行业新思维,报道行业新动态,介绍行业新知识,告知行业新警示。很多有深度性分析报道在业界产生强烈反响。周刊刊发的许多稿件,被国内外一些主要家纺方面的网站转载。一位评报员这样写道:我相信只要你认真读了家纺周刊,哪怕你不买家纺产品都有收获。当然,如果你是老总,你可能就是“报发户”;如果买家纺产品,你肯定“增值”。■

地方台挖掘本土新闻的若干路径 篇4

时政新闻的区域化、本土化

地方台的建立为当地的群众带来了外部世界的消息, 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同时, 地方台也是当地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地方台与国家台不同, 在新闻节目的制作内容、制作水平、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反应程度上差距都很大, 也没有能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进行新闻采编。因此, 地方台应该将目光收回, 专注本土新闻的报道, 记者要站在政府和百姓双重视角, 来呈现出多样化的新闻报道。可以从党和政府的角度来向百姓传达重要的政策信息, 也可以寻找本地新闻的切入点, 选择一个百姓关心的话题组织采访报道。选择一些与本地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报道, 例如, 当地群众对于人民生活问题的反应、当地的人大代表提出的与当地有关的议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很多中老年人普通话都不好, 还可以开设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新闻报道节目, 与汉语节目交叉进行, 满足当地百姓对于新闻的实际需求。

地方新闻的生活化

相比于一些政策要闻, 百姓更关心的是身边发生的事, 因此, 地方台新闻也应该更加深入生活, 明确百姓生活对于新闻节目的重要性。虽然, 地方台的新闻报道对于政府部门有一定的倾向性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必须要正视自己的地位, 花更大的力气来反应群众的呼声。无论是生活中的小事, 还是重大政令决策报道, 都要站在百姓的视角, 致力于为百姓生活提供帮助, 使得新闻节目成为地方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必备工具。例如, 可以在上下班的时间段对地区交通情况进行报道, 可以报道自治州内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群众的生活状况, 报道上班族最关心的当天以及日后的气候变化, 报道百姓生活中有哪些困难有待解决, 总之要在一个“服务”上下狠功夫。此外, 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要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放下自己的架子, 塑造新闻就在你身边的平民形象, 以平等交流的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提高观众对于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与忠诚度。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地方的文化资源是地方台独有的特色, 同时地方台也承担着弘扬地方文化的重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 拥有哈尼族、彝族、瑶族、汉族等十一个世居民族, 辽阔的红河大地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有天的奇特景象, 黄连山、观音山等形成了成片的原始生态景观群, 两千多年的文化记载历史, 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众多文化遗址, 独特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 以滇越铁路为代表的现代文明, 这些都是广阔的红河大地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红河州居住着包括汉族在内的十一个民族, 生活习俗各异, 婚俗、歌舞、礼仪、建筑都各有特色, 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采花山节、哈尼族的蘑菇房、傣族的竹楼和泼水节等, 拥有着神秘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异国风情。地方台要充分利用红河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为地区的文化发扬、文化传承做出一定的贡献, 可以开设一些民俗探寻的栏目, 讲述红河州不同民族文化的历史起源, 现在还有哪些特色在延续。通过这一类的节目的报道, 不仅当地的百姓喜欢看, 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让更多的人了解红河州, 了解这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

开设不同的专题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都不同, 所关心的事自然也不一样。特别是红河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相碰撞的地区, 我们可以开设不同民族文化的专题, 也可以开设政治、经济、旅游、农业、工业、教育等专题, 满足不同人的新闻价值取向。红河州位于云南省的南部, 与东南亚相邻, 有着独特的国际大通道和经济合作平台, 昆河海经济走廊, 中国红河——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农业方面, 形成了全州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局面, 引进先进的农产品技术建设红河农产品信息网, 形成了以稻米、玉米、甘蔗、烟草、蔬菜为主的农业结构。红河州凭借着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神秘的民族特色成为了全国旅游热点地区, 旅游收入逐年增长。红河发展的这些方面都可以做成专题新闻进行介绍, 为群众提供各个专题的新动态、工作的新进展、取得的新成就, 满足不同人们的新闻价值取向。

总之, 地方台的发展要紧扣区域特色展开, 传扬本土文化, 反应百姓民生, 为地方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地方本土 篇5

摘要: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声乐人才。地方高校声乐教改中本土声乐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方优秀的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水平。文章对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使用现状、和开发标准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其实际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促进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和地方音乐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本土教材;开发应用

一、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社会现状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优秀的音乐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要结合地方优秀的音乐艺术,要注重对地方音乐艺术的运用和传承,注重本土声乐教材的开发运用。

(一)未成体系,层次不一

从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应用现状来看,社会需要大量的演唱技能高、理论知识新且技能过硬的服务地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声乐人才,然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所使用的本土教材,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且教学内容层次不一。地方高校的本土声乐教材应该从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着手,注重社会音乐与本土音乐的结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统一。

(二)内容陈旧,专业性低

在调查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所选用的本土声乐教材内容较为陈旧,虽然很多经典的声乐作品在我们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审美中久经不衰,都是,由于声乐教材内容没有结合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且专业性不高,其艺术价值与现阶段的地方音乐艺术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较为落后,很难追随地方音乐艺术发展的脚步。

(三)不被重视,需求脱节

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重视提高软件和硬件设置,但是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对本土声乐教材的选择和更新上重视程度不够,在声乐教学体系建设中本土优秀的音乐文化授课比重过少,导致声乐授课体系与地方音乐艺术工作的需求脱节。学校不重视本土声乐教材内容的建设,学生就不能从教材中汲取优秀的地方音乐知识、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不了解地方音乐的发展方向以及地方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就相应的导致了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无法适应地方音乐艺术工作,不能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

二、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开发标准

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能反应一个地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它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在本土声乐教材的开发中,要坚持地方性与典型性相结合、教育性与实用性相统一、体性与开放性相关联的原则和标准。

(一)地方性与典型性相结合

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出了培养声乐人才,还应承担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的山歌、民歌等音乐艺术。地方高校在本土声乐教材开发的过程中要与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让高校成为地方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承和发展的场所[1]。

(二)教育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地方高校在本土声乐教材编订过程中要将教育性与实用性进行有效的统一。在教材内容上选择具有教育性、劝诫性和启发性的本土音乐艺术,通过声乐教学后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并产生影响。在本土声乐教材内容的选定上除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外,还要具有实用性,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运用需求。本土声乐教材是地方院校声乐教学特色的体现,是对地方优秀音乐艺术文化的传承,在教材中要对地方山歌、民歌等不同歌曲的唱腔、曲调、演唱技巧等内容进行合理配置,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演唱,进而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水平。

(三)主体性与开放性相关联

将本土的民歌、山歌等音乐文化作为教材编订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之上融入其他民族歌曲、流行歌曲等方面的文化。例如陕西地区的高校,编订的音乐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这三类陕北传统民歌,并将其细化。同时教材在编订信天游的高腔和平腔内容时,还要与湖南新化山歌所特有的调子、小号、唱腔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区别和对比,并将两种不同地域、不同演唱方式的山歌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了解不同的歌曲文化,并找出各种音乐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和不同之处。

三、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实际应用

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制定和使用本土声乐教材,是时代教育的呼唤,是教学改革的出路。本土声乐教材的制定和使用需要得到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在使用过程中要强化教育功能、注重活态传承和优化教育资源。

(一)强化教育功能

地方高校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性人才,因此,在本土声乐教材编订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其教育功能,要通过运用本土声乐教材不断强化声乐教育教学所取得的效果[2]。教材的使用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地方高校通过编订符合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本土教材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的掌控和运用能力,当学生毕业走出校园之后,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地方音乐艺术工作者。

(二)注重活态传承

地方高校本土声乐教材的使用是为了完善声乐教学内容、突出声乐教学特色、推进声乐教学改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将优秀的地方音乐文化进行活态传承。因此,地方高校在本土声乐教材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活态传承功能。将地方民歌和山歌等艺术形态纳入声乐课堂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理论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可以利用地域条件深入地方民歌流行地区,向当地的居民学习歌曲的演唱技能、挖掘音乐文化的内涵,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推动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承者。

(三)优化教育资源

地方高校在编订与地方音乐文化相适应的本土声乐教材后,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而推动学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和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提高[3]。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多是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者,受语言和知识构造的性质,他们会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讲解地方优秀的山歌和民歌的文化内涵、发声技巧。

四、结语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微观举措息息相关,为了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为了突出地方教学特色、为了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水平,地方高校有必要开发和运用本土声乐教材。在地方高校开发运用本地声乐教材,要将当地特有的民歌或山歌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其与其他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地方音乐理论水平和音乐技能,形成地方高校自身声乐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曾宏华,罗起联,谢姿媚.地方高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培养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河池学院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3(03):101-106.

[2]许启雪.贵州题材声乐作品专业教学之考察[J].教育文化论坛,2012(03):92-98.

[3]陈自勤,曹晓燕.安徽民歌的声乐教学传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7):133-136.

地方台新闻节目本土化分析 篇6

我国地方台新闻节目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重视。所以,必须要结合当地大众的具体需求,联系实际,进行本土化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地方台新闻节目面临着种种问题,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地方台新闻节目没有本土的特色,没有与当地实际进行结合然后再报道,与其他地区的新闻节目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有趋向于娱乐化的发展方向,为了迎合大众吸引观众眼球不惜牺牲当地新闻媒体的道德与责任。随着电视节目的种类越来越多,地方台新闻节目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地方台新闻节目如何不失道德而又迎合大众“口味”,如何根据本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不一样的报道,如何提升地方新闻节目的媒体竞争力等,需要地方台工作人员提升个人素质,确定发展目标,对新闻节目进行本土化的分析,帮助地方台新闻节目进行改革,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分析当前地方台新闻节目本土化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台新闻节目本土化不够明显,形态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台节目结构不够合理,节目形态比较单一,电视剧与其他综艺节目占据着地方台的大部分时间,新闻节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处于边缘状态。地方台只有新闻节目能够体现本土气息,但是目前地方台新闻节目只有在早上、午间与晚上才有一小段时间播出,新闻节目的数量比较少,而且还存在重复的现象,而地方台的大部分时间都由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组成,新闻节目的发展举步维艰。另外,地方台新闻节目形态还比较单一,其大概由地方新闻联播、地方天气预报这两部分构成,没有一些具有特色以及本土化气息的节目,使观众对地方台新闻节目的重视程度直线下降。除此之外,地方台新闻节目大部分播报的都是一些消息类的节目,很少有自办自创的新闻节目,使得地方台新闻节目脱离本土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二)地方台新闻节目无法突出本土特色,题材比较狭窄

地方台新闻节目其实有很多题材可以选择,而且能够突出本土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台新闻节目的题材比较狭窄,主要报道一些本地人都充分了解的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相关数据显示,大多数地方台新闻节目都以时政新闻为主,加以适当的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组成。只有少量的地方台新闻节目创办了新闻访谈以及新闻评论栏目,还有个别地区创办了少量的财经类新闻节目。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新闻节目采取了系统播报的联播方式,没有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准确具体的分析,使观众很难理解新闻的意图与想要表达的情感,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阻碍地方台新闻节目的发展。先进的新闻节目应该是由播、说、评组成。但是,我国大部分地方台新闻节目没有做到以上三点,单从评这一方面来讲,就有很多地方新闻节目缺失。

(三)地方台新闻节目娱乐现象严重,缺乏正确的引导

曾经民生新闻以其接地气、符合大众需求以及平民化的风格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并且成为地方台新闻节目的标榜。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方台新闻节目娱乐现象严重,缺乏正确的引导,节目之间同质化恶性竞争严重,节目内容大同小异。还有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节目将关系民生的新闻同一些低俗、无趣以及有悖伦理道德的新闻穿插播报,导致新闻节目的价值缺失,缺乏一定的舆论引导。另外,一些地方台新创办的新闻节目娱乐气息浓厚,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内容不够科学合理,偏向于娱乐化。新闻节目是以播报员为导向的节目,播报员对新闻的评价直接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念,但是多数地方台新闻节目的播报员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人员素质低下,无法作出正确的评论,使观众对新闻节目大失所望,影响了地方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三、提高地方台新闻节目本土化程度的相关对策

(一)使地方台新闻节目贴近生活,发展形式多样的地方台新闻节目

地方台新闻节目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地域性比较严重,要想使地方台新闻节目更加本土化,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就必须使地方台的新闻节目贴近生活,发展形式多样的地方台新闻节目。例如,在进行采访时,要放低身段,贴近大众,多用一些地方方言与其交流,拒绝使用客套话,与被采访者交朋友,进行思想上的沟通,采访过后的稿子也要回归自然,杜绝“锦上添花”,把采访描写得天花乱坠,使之在荧屏上呈现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实例,能够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这种报道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使地方台的观众感受一定的亲切感,帮助地方台新闻节目提高收视率。

(二)地方台新闻节目要重视塑造自己的个性,选择广泛的新闻题材

地方台新闻节目要突出自己地方的特色,重视塑造自己的个性,并且还要广泛地选取新闻题材,提高收视率。地方台新闻节目要创新自己的报道方式,选取一些新颖的新闻题材,不要总是采用一些重复的新闻。地方新闻媒体应该深入基层进行采访,关注民生,还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主人公,采访其一段时期内发生的事情,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从而能够体现出一些社会问题。地方台新闻节目要保证其信息量充足,满足普遍大众的需求,使地方台新闻节目更加本土化。

(三)地方新闻节目要突出本地民生问题,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

地方台新闻节目要时刻关注民生问题,重视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大众为基础,舆论为导向,播报有价值的新闻。新闻节目要想更多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要把民生新闻放在首要的位置,创办形式多样的新闻节目,使观众不会感到疲惫与厌倦。关注民生问题,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业务水平,使之能在普通大众的口中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促进地方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进程,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覃秀梅.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革发展之路[J].新媒体研究,2015(10):56-57.

[2]孟祥武.地方台新闻节目的生存之道[J].新闻传播,2014(03):153.

湖南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实践探究 篇7

一、激发学生本土音乐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音乐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素养、民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练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情感来感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1因此, 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民歌》《民族音乐概论》《音乐欣赏》《艺术美学》等相关课程, 结合《历史》等其他学科、相关文化习俗和美学观,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湖湘本土音乐及文化。如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体现了刘海和狐仙勤劳、正直、孝顺的良好品质, 折射出中国人勇敢追求幸福生活、一心向善的美好愿望和价值内涵;聆听《澧水船工号子》, 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湖南人“吃得苦, 耐得烦, 不怕死, 霸得蛮”的坚韧性格特点, 自觉接受本土音乐文化熏陶, 激发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 积极传承湖湘音本土乐文化, 进一步发扬湖南人锲而不舍、敢于拼搏、迎难而上的宝贵品质。

二、构建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

1.挖掘本土音乐元素

近年来, 湖南地方高校教师对于保护和传承湖湘音乐文化展开了广泛研究。

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湖南花鼓戏、湘剧、祁剧、桑植民歌、新化山歌、嘉禾哭嫁歌、澧水船工号子、南岳岳北山歌、南岳佛教音乐、衡山皮影戏、祁东渔鼓、张家界民族歌舞演艺产业等等。地方高校可以集中科研优势, 将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为湖南地方高校的本土音乐课程提供这一“活水源头”。此外, 还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暑期调研报告、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毕业论文创作等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调研、采风, 跟民间艺人亲密接触和学习, 通过调查、录音、拍摄和记谱等方式, 搜集和整理当地的特色音乐, 为构建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音乐课程贡献出自己力量, 同时,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本土音乐素养, 促进了湖南本土音乐的“活态”传承和发展。

2.编写本土音乐特色教材

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素材, 将这些湖南本土音乐进行分类, 选编进“乡土”音乐教材。在编写教材过程中, 可以根据地域、内容、音乐形式等进行分类。首先, 地域划分可分为湘北、湘中、湘南和湘西;其次, 表现内容可分为:神话类、生活类、劳动类、丧葬类等;再次, 按音乐形式可分为:戏曲 (花鼓戏、平江花灯戏、侗戏、祁剧等) 、曲艺 (祁东渔鼓、澧州大鼓等) 、说唱 (长沙弹词、丝弦、侗族琵琶歌等) 、山歌 (新化山歌、岳北山歌等) 、民歌小调 (桑植民歌、洞庭渔歌等) 、劳动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沅水船工号子等) 、舞蹈 (湘西土家摆手舞、邵阳洞口瑶族“棕包脑”舞) 等;最后, 根据课程特点, 将这些本土音乐融入到《音乐欣赏》《声乐》《器乐》《舞蹈》等课程教学中, 开拓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民族艺术修养。

3.制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 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将乡土教材融入到新的教学体系中, 再现湖南本土音乐文化魅力, 让学生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感受丰富多彩的湖南本土音乐文化, 真正认识到湖湘音乐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声乐》课程为例, 在指导学生演唱《鬼歌》《洗菜心》《山寨素描》等歌曲时, 可以结合美声发声方法, 巧妙运用湖南花鼓戏的润腔、共鸣、用气等方式, 凸显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 丰富民族唱法技巧, 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 在制定教学大纲和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 应该把握三个原则:适度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 舞台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指在原有的音乐专业教学体系中融入本土音乐, 要结合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行之有效;地域性原则指湖南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域特点,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设计改革, 湖南科技学院可以在侧重于祁剧、湖南瑶歌、嘉禾哭嫁歌等方面进行尝试, 湖南吉首大学可以重点开设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摆手歌、桑植民歌、咚咚喹等本土音乐课程,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保持湖南花鼓戏人才和民族歌手培养优势的同时, 将长沙弹词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来等;舞台性原则就是指湖南地方高校在开设相应课程坚持“以舞台为中心”, 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本土音乐素质, 又扩大了湖南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三、培养和引进师资力量

充分利用湖南地方高校资源优势, 相关教师对具有代表性的本土音乐进行记谱、现代化配器, 改编成声乐、器乐、舞蹈作品或音乐剧, 通过学生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进行排练并演出, 扩展本土音乐内涵,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传承和创新发展湖南本土音乐, 将优秀的湖湘音乐展示给全国人民和世界观众。同时, 地方高校要主动搭建与民间的友谊桥梁, 聘请有突出专业技能的民间艺人来学校任教或讲座, 院校教师要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 博采众长, 始终以拓展自身民族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本土音乐素质、培养音乐人才为己任而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

四、总结

在国际音乐教育改革民族化形势下,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成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持区域文化艺术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时代传播者。因此, 湖南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强省, 湖南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音乐课程设计、教师的地方民族艺术修养等方面应该进行调整、规划和实践, 切实将“继承传统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时代发展要求落实到教学中, 培养出符合“中国音乐教育民族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地方电视台的本土意识和服务功能 篇8

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 这就为各地市级电视台节目的本土化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所谓节目本土化, 指的是区域性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在内容上要以报道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 以强化新闻的地方色彩的形式为辅, 以本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出发点, 发掘自身的地域特色, 以地方受众为本位, 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传递、告知、控制、沟通功能。

地市级电视台有着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与受众天然的血缘关系, 与其受众文化同根同源, 与百姓的心理、文化价值、生活习惯、价值标准等方面有接近性, 有共同的文化维度, 信息传播的互动交流容易。受众对本地的电视台总会有种亲和力和接近性, 特别喜欢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喜欢了解身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信息, 地市级电视台覆盖范围小、受众群体小, 熟悉和了解受众相对比较容易, 也能比较准确地对手中群体做出科学的分类。这就为地方电视台做本土化节目创造了央视和各级卫视所不具备的地缘优势。近年来, 商丘电视台紧紧围绕地域特色办栏目, 依据地处豫、鲁、苏、皖交界处的地域优势, 开设了《今日关注》、《教育》、《健康在线》、《魅力商丘》、《财富商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栏目, 把本土化特色和服务意识渗透到这些栏目中, 不仅为商丘市的受众传播了他们身边喜闻乐见的新闻, 关注了他们关注的焦点, 满足了他们生活、心理的需求, 介绍了有用信息, 还满足了周边地市了解商丘的收视需求, 受到了观众的青睐, 令同级的媒体刮目相看。

地市级电视台要做好本土化的节目, 就需要从业人员采用本地人本地事传播本地信息的策略, 讲述老百姓身边人和身边事, 贴近当地人的生活, 贴近当地人的实际。在素材上, 取材的第一区域就是普通百姓共同生存、共同拥有的这片土地, 在这里, 百姓对自身所在的生活状况十分关注, 有强烈的认同感。立足本地, 反映当地的人和事, 满足本地人的收视需求, 传播本地的信息, 让受众了解周围的人都在干什么, 自己应该怎么办, 对待身边的事应该怎么处理, 自己应该怎样生活, 这种贴近生活的本土化信息, 在受众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历上都具有很大的接近性, 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商丘是个农业大市, “三农”问题是商丘市的一件大事, 农民也是商丘市一个较大的收视群体, 根据这一实际需要, 商丘电视台开办了服务“三农”的栏目《黄土地》, 服务农民生产, 服务农民生活, 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了许多新办法、新思路、新模式, 启迪了农民的智慧, 更新了他们的观念, 节目开播几年来深受观众的喜爱, 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如何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 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关键所在。地市级电视台要做好本土化的新闻, 应当增强服务意识, 采用百姓生活化的视角, 站在百姓的立场上, 传播百姓喜闻乐见的信息, 说出百姓关心的事, 传递百姓急于了解的资讯, 为百姓的生活做指导, 为百姓排忧解难。民生问题是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事情, 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对他们来说, 最关心的事情大部分是物价、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环境、出行、收入等问题, 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新闻要做好本土化的服务,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满足市民生活、消费等方面的需求, 这就给地市级电视台的节目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像商丘电视台的《教育》栏目, 根据当地受众的需求, 分别开设了《成长故事》、《课堂内外》、《教改新干线》等板块, 并做了《决战高三》系列节目, 邀请该市的知名教师为同学们讲解如何做好最后阶段各门功课的复习、如何做好考前和考场上的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在每年的新学期开学, 同学们如何做好新学期的学习和安排、他们新学期的学习中应注意哪些、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等,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 该栏目就邀请到在这些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子栏目《课堂内外》中为观众做讲解。这些节目播出以后, 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极大欢迎。

要做好本土化的新闻, 除了关心百姓生活中的事情, 为他们的生活服好务以外, 还要关心百姓的精神世界。我国地域广大, 历史悠久, 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有独具特色的内涵, 这些文化元素, 隐藏在山水之间, 隐藏在风俗习惯之中, 隐藏在日常行为之中, 闪烁在言语之中, 沉淀在建筑之内, 保存在书卷之内, 同一地域的人们对体现当地文化的内容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对当地的历史脉络有着浓厚的兴趣。栏目的本土化, 在为他们物质生活服好务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事件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冲突, 市场经济下思维方式、人生观的转变, 社会进步中民主法制观念的增强, 市场竞争中人们对知识、信息的渴求, 为新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服务内容, 在为百姓服务的同时, 可以将他们精神世界需求的内容融入到栏目之中, 让本土化的栏目更多样、更精彩。

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 只有依托本土优势, 坚持“三贴近”原则, 强化服务功能, 关注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群众的生活等各项事业, 才能作为整个电视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发挥其他电视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次, 地方电视台的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非一朝一夕能为之。地方电视台要不断变革现行管理体制, 调整现行广告收入和节目生产的运作模式, 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 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才是制胜的关键。

(作者为商丘广播电视总台《教育》栏目制片人, 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硕士)

论地方台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定位 篇9

1 凸显浓郁地域特色,着力构建本土认同

地方广播电视台特别是地市级有线电视台,传播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与央视、省级卫视相比,其关注的视野、报道的角度和着眼点更有很大的不同。以固原电视台为例,主要通过有线光缆传输信号,用户、受众主要以市区及四县的城市居民为主,这在一定意义上它更像是一家城市电视台,《固原新闻联播》节目以本地时政新闻为主。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却又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事实,正是地方台地域的局限性成就了其内容上的贴近性。群众关心的就应是媒体和记者关注的。近年来,固原广播电视台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尽可能地安排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深入街头小巷,报道展现普通人物的寻常生活故事,类似的民生新闻有时占到了《固原新闻联播》节目的三分之一多,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地方台民生新闻要切实腾出一定的时段甚至黄金时段,让普通百姓成为新闻的关注对象。民生无小事,民生新闻记者一定要能沉下心来、蹲下身子去跟群众交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鲜故事,为老百姓提供必要的生活常识,提供必要的出行、天气等资讯服务。人们常说,小城市是个熟人社会,每天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事情,不论是邻居家的儿子成了劳动模范、谁家的小孩考上了北大清华,还是广场晚上的一场文艺演出、十字街头两车追尾等,都可能是大家想要知道的,急于在茶余饭后“侃大山”,娓娓道来是。自己或身边的人上了电视,接受记者采访,成为新闻主角,在其周边引起的轰动效应有时不亚于重要的时政新闻。因此,地方广电媒体立足于内容本土化,贴近百姓生活,让乡里乡亲获得尊重和认同感,是提高其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定位,要求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关注老百姓的琐碎生活、家长里短,也要善于捕捉、关注一些民生“大事”,以小见大,传递正能量。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石湾村回族农民白志林舍己救人英勇献身,事件发生后,固原电视台第一时间派出两路记者赶赴现场,连续播发8条系列报道,通过现场目击证人、落水村民、英雄的父母亲及儿时玩伴、乡村干部的现身说法,英雄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如果办好了,很容易成为当地的名牌电视栏目,可以说,新闻节目越有地方性,就越具有影响力。

2 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彰显文化特色

广播电视不仅承载着宣传的功能,也是对外塑造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人们出外旅游入住酒店打开电视时,首要的选择往往就是当地的地方媒体,人们关注的不只是节目本身好看不好看,更想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品味、感受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

地方台民生新闻在定位上一定要立足本地,以文化为根,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展示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历史上,固原作为边塞重镇,一度是陕甘宁的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中心,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红色六盘、萧关古道、丝路古城、花儿家乡”等四大文化名片。固原电视台除了新闻联播节目外,观众反馈和评价较多、收视率较高的节目就是《魅力固原》《德行大原》等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专栏节目,因其特色鲜明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获得观众的好评。与上星台相比,地方台的受众大都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文化上同根同源,风俗习惯比较接近。民生新闻记者一定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使节目更加吻合本地区受众的收视习惯,形成具有亲和力的乡土风格。

3 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个性主持人,树立品牌形象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特色能给节目带来全新的感觉。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解说,既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播报语言,也不完全是群众口语,而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在播报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口语化、亲民化,不能沿用照稿念读的传统模式,主持风格要适合“说新闻”这一全新的主持方式,在说新闻的过程中,以自然、亲切、贴近生活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大情小事,拉近和受众的距离,最终形成传受双方的和谐、默契。

对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方言的运用是本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民生新闻大多反映的是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件以及生活中的轶闻趣事,内容的生活化要求主持人的主持和配音风格相吻合,不能跟播报时政新闻一样一味追求字正腔圆。近几年,固原人民广播电台尝试用固原话播报地方新闻,用固原话播报颇有知名度的西海固文学作品,听众反响良好,本地著名作家南台的《一朝县令》、火仲舫的《花旦》等录音作品播出后,深受欢迎,有听众打电话,还有人找上门来要求拷贝或希望电台能安排重播。

4 结语

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的探索与分析 篇10

一、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的重要性

所谓新闻本土化, 就是指地方电视台在开展新闻栏目的过程中, 要将本地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人口、环境等资源作为基础, 坚持“错位竞争”和“求同存异”, 通过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 实现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打造地方电视台新闻品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推动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推动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 能够打造地方电视台新闻特色, 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 加强新闻本土化建设, 不仅能够实现“错位竞争”, 而且还能够对当地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介, 这是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的重要特色;另一方面, 推动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 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 由于当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 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 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本土化建设, 本土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特色化, 因而地方电视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新闻本土化建设, 通过本土化经营策略的组织实施, 着力提升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的竞争力。

二、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存在的不足

尽管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不仅有利于打造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特色, 而且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但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电视台在新闻本土化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闻本土化缺乏足够重视。当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对新闻本土化建设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还没有将新闻本土化作为提升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必然会制约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的发展。比如一些地方电视台将收视率作为重要的指标, 因而没有正确处理好本土化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 尽管出现了一些高收视率的新闻栏目, 但本土化特色不够显著, 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服务不够到位;还有一些地方电视台虽然提出了新闻本土化的概念,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缺乏人、财、物的投入, 同样制约本土化建设。

二是新闻本土化缺乏精品栏目。但当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在新闻本土化建设过程中, 对于为什么打造精品栏目、如何打造精品栏目、打造什么样的精品栏目缺乏战略思考, 很多新闻栏目没有贴近地方, 也没有贴近老百姓, 导致“精品不精”, 这同样制约了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建设;还有一些地方电视台在打造新闻本土化方面, 缺乏对新闻栏目的科学设计, 自身的定位也缺乏科学性, 很多新闻尽管也体现本土, 但缺乏人文关怀, 可视性、服务性、权威性缺乏有效结合。

三是新闻本土化缺乏模式创新。地方电视台在打造新闻本土化方面, 要高度重视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从当前一些地方电视台打造新闻本土化来看, 还存在缺乏模式创新的问题, 比如一些地方电视台在打造新闻本土化的过程中, 过多的依赖于自身, 还没有与其他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 比如很多地方电视台缺乏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利用新媒体方面缺乏有效性, 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导致地方电视以新闻本土化空间受到限制。

三、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的实施路径

尽管当前我国地方电视台在新闻本土化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但随着我国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 特别是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特色和品牌建设, 我国地方电视台由于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因而也必然会更加重视新闻本土化建设。地方电视台在打造新闻本土化方面, 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提高新闻本土化重视程度。地方电视台在打造新闻本土化方面, 要进一步加大对新闻本土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要深刻认识到, 地方电视台只有更好地打造新闻本土化, 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才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栏目。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要进一步加大对新闻本土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不仅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 还要高度重视新闻本土化的调查与分析, 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配强配齐工作人力, 为更好的打造新闻本土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打造新闻本土化精品栏目。对于打造地方电视台本土化新闻来说, 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立足本土资源, 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栏目。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要从自身的资源优势出发, 坚持贴近地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积极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新闻栏目。比如地方电视台可以将民生新闻作为打造新闻本土化的重要基础, 高度重视民生工作, 强化人文关怀;再比如地方电视台还可以将新闻监督作为打造新闻本土化的重要目标, 着力提升新闻观众的参与度。

三是创新新闻本土化传播模式。要坚持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有效结合, 积极探索新闻本土化传播模式。地方电视台要从解决新闻“同质化”出发, 采取错位竞争的方法, 发挥地方电视台的独家优势, 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的品牌性、可视性、特色性的有效结合。要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 地方电视台要加大与新媒体的合作力度, 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比如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要建立自己的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以及手机平台等等, 这样能够提高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的传播渠道;再比如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还可以与公交移动电视进行有效的融合, 加强对本土新闻事件的宣传, 还可以对交通情况、天气情况等信息进行播报等等, 必然会大大提升新闻栏目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 地方电视台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喉舌, 为地方发展服务、为地方百姓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而打造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则更具有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地方电视台必须高度重视新闻本土化, 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针对当前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积极探索打造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的有效措施, 重点要在提高新闻本土化重视程度、打造新闻本土化精品栏目、创新新闻本土化传播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 推动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取得更大成效, 努力提升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徐文乐.地方电视台新闻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J].视听纵横, 2016 (03)

[2]崔志丹.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本土化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地方本土】相关文章:

本土文化05-08

本土市场05-18

本土经验06-02

本土油画06-06

本土语境06-17

本土文学06-25

本土体育资源05-06

本土文化导入05-10

本土连锁企业05-12

本土研发能力06-01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电影欣赏下一篇:住房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