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

2024-07-01

本土化(精选十篇)

本土化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商务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倡导“思考全球化, 行动本土化”。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不再简单地取决于对国内业务的高效管理, 跨国经营已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这意味着跨国公司不仅采用国际的视角, 同时也重视各国国内市场。为了解决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文化差异问题, 避免水土不服, 跨国公司只有具体针对不同的东道国情况, 实施本土化战略, 特别是通过人才本土化战略获取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才能在每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涉及生产、营销、财务和人才等本土化

经营本土化是指一些企业在国际化投资和经营中, 为了满足国外市场需求, 迎合当地文化习俗, 提供适应特定区域的产品和服务, 而实行的一系列经营管理决策。经营本土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从企业管理的职能角度来看, 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本土化:

(一) 生产本土化

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 不只是将完成品输出至海外市场, 也可以在当地从事生产活动, 其中包括提高当地的自制率及增加当地产品的附加价值, 以提高当地生产的效率。基于这一理念, 跨国公司还可以在研发、采购和制造等环节进一步实施生产本土化。

(二) 营销本土化

跨国公司想要占领每一个海外市场, 需要提供并销售最适合当地顾客需求的产品, 并使其符合当地的文化、社会、经济状况。按照传统的市场营销4P理论, 跨国公司还可以在品牌、定价、促销和分销等环节进一步实施营销本土化。

(三) 财务本土化

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 由于需要与海外机构所在国的政府、企业和个人打交道, 因此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机会, 入乡随俗可能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一般情况下, 跨国公司可以在融资、投资、分配和会计等环节进一步实施财务本土化。

(四) 人才本土化

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使其人力资源战略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 跨国公司过去奉行的海外派遣政策开始落伍, 人才本土化成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 跨国公司可以在招聘、培训、考核和薪酬等环节进一步实施人才本土化。

三、人才是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竞争优势的来源

(一)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人才善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 科技和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知识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中, 因此土地、资本和设备等传统资源要素相对于人才资源而言, 已经成为企业次要的增长力量, 仅有物资资源上的优势已经无法保障企业在竞争中“稳操胜券”。

企业的成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 依赖于高素质员工的潜在智能之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产品价值的大小和企业利润的高低。因此, 当前的企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很多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吸引优秀人才, 他们为企业取胜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可见,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设备、资金、信息等资源, 更需要那些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的人才, 因此人才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优质足量的人才资源将是新时期企业实力的象征和企业竞争制胜的筹码。

(二) 人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首要因素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 是以人为中心的生产要素的集合体。任何社会活动, 任何经济行为都是人的活动或行为, 离开了人就毫无意义。从资本运动的公式看供产销过程, 如图1所示:

图1的公式中供、产、销活动都是人的活动, 企业管理目的在于整个过程的协调运转。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各种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要素。企业中所有的人, 包括一般工人、技术人员、普通管理人员、主要决策者等等, 他们都是管理的对象。因此企业管理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对人的管理。其次才是受管理的人对物、对过程的管理, 如图2所示:

图2表明企业管理主要不是在管理物, 而主要是在管理人, 只有每个环节上的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充分地调动起来, 经营活动才能协调地运转。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人才因素更加不能忽略。因为一般来说, 跨国公司资本量较大, 市场分布广, 面对的生产经营环境复杂, 所有重大决策和举措, 既要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情况, 包括母公司所在国的国内市场情况, 又要注意到企业经营活动涉及到的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及人文因素;既要注意到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法律、规定, 还要注意国际国内的政治风云变化。同时还应考虑到诸多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等。这些都对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跨国公司应把人才的开发与利用, 作为战略管理中首要的、基本的内容。

四、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是经营本土化的基础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人才本土化程度, 影响其经营本土化的进展。跨国公司通过实行人才本土化, 能很好地适应文化差异, 促进管理变革的实施, 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营销渠道和网络, 从而促进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在当地市场上站稳脚跟。

(一) 人才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获取当地资源

通过利用当地人才掌握的各种资源, 跨国公司可以取长补短,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是不断获取资源的过程, 这些积累的资源不但降低了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 而且为自己提供了诸多的机会, 构筑了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实质是获取各种重要资源, 包括知识、技术和关系资源等。首先, 知识资源包括文化、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知识, 如果跨国公司能够有效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管理, 拥有世界性的庞大知识库, 他们就能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其次,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 使各国之间对外开放的程度提高, 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及知识服务型领域相继开放, 使跨国公司有机会获取当地人才, 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 从根本上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重要。第三, 东道国人才了解本国国情、熟悉风土人情、与当地人容易接触, 再加上他们已经具有现成的关系资源, 跨国公司通过人才本土化, 可以建立和改善与当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便于企业业务的顺利扩展。

(二) 人才本土化推动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深入发展

跨国公司实施经营本土化, 无疑需要熟悉当地事务的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 反过来, 管理人才本土化也成为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关键, 可以对其经营本土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般说来, 跨国公司实施管理人才本土化, 这些当地人才可以发挥外派人员难以替代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

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 虽然能够给东道国带来好处,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在当地开展经营, 难免会与东道国企业进行竞争, 影响到东道国的利益。二是跨国公司可能向东道国转让技术, 但如果附加一些限制性条款就会被认为不够公平。三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的最终目的, 他们所投资的产业和投资的方向可能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并不完全一致, 甚至还会出现相左的现象。

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现了人才本土化后, 管理人员中会增加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员, 他们将遏制那些跨国公司有可能损害本国利益的行为。同时跨国公司的这种摈弃民族偏见、任人唯贤、大胆起用本土优秀人才的做法也将取信于东道国, 使东道国政府比较容易认可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 民众更易接受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有助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

2、人才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适应东道国的相关政策

首先,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当地劳工, 增加就业机会, 在法律上规定了跨国公司必须雇佣相当数量的当地人员。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公司或合资企业必须聘请当地人进入董事会。这种东道国对人员本土化的要求及相关立法会迫使跨国公司采取人才本土化的政策。其次, 一些国家的政府提倡人才的本土化, 希望通过本国人员对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参与, 迅速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国民素质, 所以往往要求外国子公司雇佣当地人做管理人员。所以跨国公司到东道国经营, 必须遵守东道国的规定, 采取人才本土化, 否则就将面临与东道国的政策和立法相冲突, 容易造成紧张关系。

3、人才本土化有利于保持子公司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 如果跨国公司在管理人才本土化问题上态度消极, 外派人员牢牢控制其在东道国的子公司, 往往很难使当地员工产生归属感, 容易导致他们士气低落, 不利于企业的稳定, 严重的话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相反, 跨国公司管理人才本土化避免了海外子公司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 使东道国员工得到升职的机会。他们在促进企业的发展的同时, 自身价值也得到肯定, 有助于保持子公司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 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的关键是人才本土化。跨国公司实施人才本土化, 可以减少进入当地市场的障碍, 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还能充分利用本地研究开发能力、投融资手段和机构, 开发出合适的商品和服务, 占领本地市场。更为重要的是, 当地的人才对本区域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和市场信息的充分性, 这是外派人员难以达到的。因此, 人才本土化是经营本土化的基础, 跨国公司离开了人才本土化, 本土化战略就成了无源之水, 严重的话, 其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生存和发展都将成为问题。

五、结语

多厄认为, 任何有关国际性的问题都是由人而生, 所以最后就必须由人来解决。因此, 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 拥有适当的人, 是一家公司向国际化迈进的关键所在。跨国公司要谋求其经营活动在东道国的长期稳定发展, 需要努 (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24页) 力与当地社会和睦相处, 使自身成为当地社会的一分子。通过人才本土化来推动和实现经营本土化, 无疑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必经之路。

摘要: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首要因素。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涉及生产、营销、财务和人才等本土化, 由于人才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获取当地资源, 推动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深入发展, 因此人才本土化是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的基础。

关键词: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经营,关系

参考文献

[1]方家平.跨国企业: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N].中国经济时报, 2001.

[2]段兴民.人力资本战略管理是跨国经营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 见论文集——21世纪全球企业的竞争、战略与管理, 赵曙明, 杨忠, 斯坦利.希利丹.麦卡迪主编[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02-103页.

[3]刘殿君.跨国公司的人才当地化策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理论导刊, 1997, (12) .

[4]范晓屏.国际经营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02:447.

[5]张新胜, 王湲, 杰夫.拉索尔, 迈克尔.M.伯瑞尔.国际管理学——全球化时代的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484.

[6]王朝晖.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社工理论本土化 篇2

摘要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无论是工作手法还是在工作理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至今我国还没有形成与我们的国情、文化习俗相适应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对我国社会工作初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西方价值观、文化习俗的不同在工作中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一些案例来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文化习俗的冲突,以及我们应如何促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关键词 社会工作理论 本土化 传统文化

一、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矛盾,国内一些学者也正在逐步加大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研究。

作为当今中国社会工作的代表人物,王思斌1对社会工理论的本土化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对外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专业模式、理论和方法的引入,而没有对外来社会工作与中国文化习俗相适应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他非常重视,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何雪松2也认为拥有强劲的社会工作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他认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摆脱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束缚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帮助我国社会社会工作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他认为,进行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一方面要对外来的理论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李迎生3认为,社会工作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他认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对提高我国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办事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他认为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是与西方的价值观、文化习俗相适应的,并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

徐选国、侯慧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 [J].社会工作 2014年第4期

徐选国、侯慧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进展 [J].社会工作 2014年第4期 3 李迎生 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 [J].社会科学 2008年第5期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冲突

某天,一名叫大芳的案主向女社会工作者进行咨询,她说自己的老公近些年来一直有外遇,最让人可恨的是她老公有时候当着自己的面也好不避讳。她说自己无法忍受丈夫的这种行为,但同时他也不愿意离婚,因为她感到这会让她更加痛苦。就这样,在一天天的精神折磨下,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甚至摘除了部分的身体器官。机构的这狗听完她的讲述以后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所以他们决定开个内部讨论会,会议上一些女社会工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让她找到自信,鼓励她敢于面对困难。还有的认为,应该鼓励 她直接离婚,不应该将自己的一生浪费在这样的男人身上。而机构的一些男社工认为则认为不应该随便鼓励案主离婚,甚至不要主动提及这些。最后女社工决定运用社会工作自决的原则,给大芳分析清楚,让她自己来做出决定。大芳听后愉快的走了,然而极昼后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大芳回家后就离婚了,然而几天后就自杀了。

从国际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些标准来看,该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并没有什么大的错误,该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仔细听取了案主大芳的诉说,并在内部进行了仔细的讨论。最后社会工作者坚持了案主自决的原则,仔细给大芳说明了几种方案,让大芳自己做决定。根据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这些并没有错,但是为什么最后却酿成了悲剧呢?原因是社会工作者虽然坚持了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但是并没有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他们忘记了或者没有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一个传统女性的影响力。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对女性尤其是一些传统女性来说,离婚会让她们感觉到很难堪,并且有时候会让她们失去生活的信心,案例中的大芳跟老公离婚后虽然以后不用再遭受老公的欺骗,但是她却迎来了更大的痛苦。离婚对传统的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来说,生活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同时她还得遭受离婚后的精神折磨。所里大芳在离婚后不久就自杀了。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极度主张的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以及无差别的基督教伦理之爱,重视社会公民自己的观念等文化根基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我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人文情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更好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是当务之急。

(二)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性

1、提高我国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作为社会实务社会工作者,你需要有能力处理各种复杂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你必须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有其独特的先进性,但是先进不一定就代表适用,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必然要实现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本土化的理论将更加适应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更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知道,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掌握与我国现实情况相适应的能力,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

2、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大了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我国的社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们仍然很大部分上是运用的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这些理论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不完全相适应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培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促进我国社会工作快速稳定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途径

(一)批判的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

从前面大芳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的文化习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因为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比较早,相对应的其社会工作理论也会比较成熟的,这其中肯定有许多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同为社会工作,虽然地区之间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许多理论之间是相通的,例如以受助者的利益为首要原则,维护社会正义等守则,还有接案,预估,接案等一些工作手法。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社工理论这帆方面还很不成熟,所以我们必须要积极批判的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合理的社会工作理论,这样可以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同时在一定方面也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

(二)注重本土经验的总结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在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对本土社会工作经验的总结。我们在实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也会走一些弯路,但是我们在这过程中也会总结出许多的本土经验,从而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其实,本土经验的总结是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因为只有在实务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才最符合我国的价值观,才最与我国的文化习俗相适应。只有不断总结本土经验,才能不断完善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

对于本土经验总结的途径,王思斌在其编著的社会工作导论4中曾指出社会工作本土化大致可分为两条途径,其一就是通过实践直接检验外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模式,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外来社会工作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不适应的地方以及适应的可能性。另外的一种方式是,首先在理性层面上对外来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进行检验,不仅对社会工作的知识、技能技巧和价值体系进行梳理,同时还要对社会工作专业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相关领域进行梳理,在这二者的对比的过程中发现那些中西方在相互适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恰当地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三)注重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国化,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者来完成的,所以必须对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培养了许多的社会工作者,也出现了一批社会工作教育者。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培养的学生实务能力不足,理论又太过于西方化,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进程。所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务实习、师资力量等方面必须重新作出安排,注重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实现既有国外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课程,也应该有介绍中国本土性社会、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课程。我国的台湾地区,很早的时候就招募了54名原住的居民培养成山地社会工作者专门为社会工作服务,至今台湾原住民社会工作课程较为完善和科学。

(四)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合理定准政府的位置

王思斌 熊跃根 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282 赵女士是某自愿戒毒中心的行政主任,该中心对有药物滥用问题的个人提供咨询与支持性服务。多年来该中心的经费是靠着与政府所签订的契约、保险公司以及案主的自付额。最近政府滥用部门通知她,下政府的经费将削减25%。这是由于经济不景气的原因,而大部分政府方案也会受到影响。

赵女士召集了工作人员并告诉大家这个不好的消息。赵女士知道她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再服务如此多的案主。去年该中心服务案主人数约有200人。平常机构并没有因服务饱和而让案主等待服务的情形,如果有的话,等待的人数也不会太多。赵女士预估由于经费遭到削减,服务案主数目会减少至125人。她表示因为机构无法再维持原来的服务规模,大家要一起决定如何努力继续为那些案主提供服务。

案例中的机构之所以会遇到这些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机构对政府的依赖过大,以至于当政府决定削减经费的时候,对该机构的服务和日常运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机构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服务基本上都是依靠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计划来统一实行的。虽然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社会工作的服务依然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支持,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态度,仍然没有放开。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发展与政府是分不开的,首先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支持也包括政策上的支持等。在资金上,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以使社会工作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政策上,政府出台一些利于社工发展的法律法规,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增加其社会认可度。另外政府要合理的定位,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不能不管,也不能管的太多,一定要给社会工作充足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五)最根本的是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上文中的一篇案例提到过,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帮助案主大芳认真的分析了她的情况,并根据案主自决的原则让大芳自己做出选择。这本来是没有错误的,为什么最后却酿成了悲剧呢?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社会工作者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习俗。正如何雪松所强调的“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脉络,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是那些深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下的思想模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表明,任何忽视本土传统文化及血脉精神的社会工作都会因为失去生根的土壤而毫无生气。对中国来说也一样,我们在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想结合。

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相当于失去了其内在的灵魂,广大中国民众就会缺少一种对该理论的认同感。只有不断吸收凝聚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给社会工作理论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更“正宗”,也才能促进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不断发展。

因为社会转型等原因,使我国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加大了我国对社会工作的需要。我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所以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的发展,以及中西方固有的文化差别,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根本无法完全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完成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

五、参考文献

本土故事 本土化叙说 篇3

建国后十七年期间进城的作家,因“革命需要”,他们一直讲述着乡村故事,是乡村文化最坚定、最自觉的代表,他们的身份变了但角色没变。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城的作家,其代表意义却在悄然的变革。他们的进城无疑具有了新的象征意义,那就是代表了中国正在向城市化、现代化迈进的进程。70年代后进城的诗人刘益善,虽然从身份到生活、从面貌到谈吐迅速地“城市化”了,并且早已成为文学庙堂的精英,位居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高位,但大多数时候,却依然深情地讲述着乡村的故事。因为他知道,他的祖先、亲人、血脉、情感、记忆、经验,所有这一切的“根”都在苍茫乡村大地的深处。拒绝或切断这条“根”,就有可能让他失去爱、激情、灵感和想像力,甚至失去与当代对话的能力和作为作家的存在价值。

刘益善的小说创作以短篇为主,阅读他的小说,如同咏读他的诗歌一样,总会感觉到有一种泥土深处的清新向你扑面而来。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刘益善精心描绘了一幅幅江夏水乡的生动图画,成功刻画了那些具有复杂性格的农民形象。他虔诚勤勉,站在新世纪社会转型期的时代高度,从自己的体验出发,从乡亲日常的凡俗生活出发,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腻场景,虔诚地在自己的文学创造中,表达出他对这个生他养他的乡村世界的感知。他对农村的深切关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现世农民生存的焦虑。当年的农村生活经验,使刘益善的乡村叙事既生动厚实,又具有一种与现实保持一定认知空间的审美距离。刘益善以他个人的乡土经验,成就了江夏乡土生活的浮世绘,以本土故事,本土叙说的叙事策略,表达了他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某种理解、洞察和悲悯,极具“原生”性。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刘益善着力探究的是围绕在我们四周的那种令人迷恋,也让人窒息的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怪圈式氛围。他笔下最有质地,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乡村普通农民的形象。刘益善编织的乡村故事,没有乡村政治的博弈,也没把笔力过多伸向支配乡村政治运转的秘而不宣的潜规则,而是把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深切的体恤,倾注于这些当年与自己同命运的人们。他让人物群像在他们的生活情境中发自本性地喜怒哀乐,让人物在自乐自嘲中自省。在小说集中,记忆、经验和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成为强大的载体,负载着简陋温暖的故乡、卑微的生存场阈以及阵痛中扭曲的时代病。这无疑是吸附刘益善灵魂和良知的巨大能量的磁盘。

刘益善是一个朴素的叙事者。在他的本土化叙事中,生活浊流与情感热流伴着泥土的芬芳融浑一气,尤其对乡土的那份深切忧虑,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自己本土化的叙述,这种本土化的写作使我们感知到了他血液的流动,感知到了他心脉的跳动。他以“思想者”的刀锋切入乡村生活的肌体,企图使自己的乡村叙事能够寄寓现代或后现代的哲学思考,能够表达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消亡与阵痛。在小说集中,他将中国当代现实和精神性的历史无限压缩在“金水河畔”这个小小的入口处,而他又同时通过放大镜的方式将所面对的一切,提升到最为宽远的精神空间和寓言化图景。而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精神性文本中的细节、场景离中国的当代“现实”究竟有多远。是的,在一个如此诡谲的时代,我们进入一个时代的“内部”是如何的不易,而进入一个无比真实的“现实”是怎样的艰难。

刘益善是一位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的作家。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上。从曲折的命运际遇到艰辛的生存境况,从吊诡的乡村伦理到复杂的人性纠葛,有关农民生存的种种外在困顿与潜在不幸,都是他自觉关注的焦点,也是他孜孜以求的探讨对象,更是他倾力表达的审美目标。

在刘益善的小说里,乡土作为一本永远翻用不尽的词典,承载了无尽的生命和历史的灯盏。故乡这片土地上衍生的故事是沉静而疼痛的,而现实和历史就是如此不可分割的胶着在一起。对这片土地的任何挖掘、损毁,在他看来都是不能接受的。正是这种历史、生存和现实在他的内心和背脊上洒下了无尽的芒刺,而同时他仍然在此境遇下“秘密”地爱着自己的乡村、他的理想、他的文字。因此,刘益善的短篇小说便同时具备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向度:迎拒与挽留、温暖与寒冷、现实与记忆、疼痛与慰藉。而这种不同精神向度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对“金水河畔”生命履历的温暖而失落的感怀与记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乡村和个体在强大的工业和城市化时代的浪潮中的剧烈阵痛,以及现实生存的压力、时光的流逝和温润的农耕情怀的丧失境遇下的分裂与伤痛。

乡村是一个巨大的象征物。乡村对文坛,对当代社会,对我们所有人,是一种精神取向,一种价值取向,是能寄托、寄放、寄存我们整个灵魂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一种现实问题的说明、表现和书写。乡村是我们的归宿,是我们的乡愁,是我们的梦境。乡村还代表大地,乡村有一种非常宽大的胸怀,是生命、生存、生与死的所有的一切的表演场。乡村的贫穷、落后甚至苦难,都是文学的母题,是关乎心灵的事情,它超越了题材与时空限制。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家,任何有关乡村的书写,都不应该逃避贫穷、落后、苦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苦难也是上帝对人类的赠予。这些苦难,有着人类自然的形态,它们从不同角度寓言着我们人类永恒的局限,从而使人类反躬自省。

这部小说集虽然也触及到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但刘益善采取的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姿态。他以建设性的眼光和一颗灼热的心,来呼唤、迎接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道路。刘益善对农民命运的艺术诠释,延续了传统现实主义精神,透显了作家生命的深切体验,隐痛、跌扑的泥土以及亲人的哀愁与血泪。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将自己的赤诚之心融入大地,贴着乡亲,与他们共命运同呼吸,即使在写一些负面东西时,也往往为他们的行为设置种种理由,体现出作者的宽容和悲悯情怀。

刘益善的乡土小说源自广袤的大地,源自流水淙淙的山野;源自黄昏时幽静的村庄;源自田野里弯腰拾穗母亲的背影。刘益善小说中情感的真挚在于随物赋性,他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会于所要写的事物之中,从而使他的小说作品达到情景互融美学境界。显然,刘益善的小说并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小说,但仔细阅读他的小说,我们也不难看到他文本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其实也是作者的一种真实生命状态。另外,小说提供的人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是真实可信的,正因为它真实可信,才更值得我们反复深入地思考。因为这些来源于“逼真”现实的小说,其言外之意,不是人生问题,而是人生况味,而且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读他的小说,我们不是激动,而是沉默和思考。

(作者单位:武汉市文联)

本土化 篇4

近几年本土建筑的复兴成为热门话题。这种现象首先意味着建筑界对本土建筑特色丧失的反思, 但所谓的“中式建筑”往往喜欢从纯粹的商业角度的定义, 这样的定义有可能导致传统建筑标签化和符号化, 也可能会导致本土建筑的复兴走向形式主义, 导致庸俗化。本土建筑的复兴更应爱注重当地的文化特色, 并坚持走多元化道路, 但不反对在特定的环境中复制或者模仿建筑符号, 但是更应强调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本土化”是近几年学术界流行的专用术语, 对于本土化的定义, 即指“一种本地区产生的、并非从其他地区移植而来的、生就为本地区人民服务的”。相应地, 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方法更注重具体文化中人们的经历, 同时也应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中,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 是一部美食类纪录片, 主要展示的是中国各地美食生态。各个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均通过美食体现。同时把中国特色的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的构成中国美食气质的元素展现出来。将我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做了很好的解读与宣扬。同时它重在表达人与美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探索中国人怎样因地制宜地从脚下的土地攫取、收获和进食的, 同时揭示中国人的一些价值取向。这种关系视角的选取更好地揭示和展现了文化和情感。其次, 它选择了一种平民化的视角, 所有的节目均采用当地最原始最土生长的方式, 不管是采摘松茸的丹真卓玛、还是普通的挖藕人圣武和茂荣、亦或是看管竹园的老包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老百姓, 也将节目做到了本土化, 因此就更加亲切、感人。

那么从文化传播本土化的角度来看城市建筑印象,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功能;物质层面注重内向空间, 在园林中注重空间的营造;精神层面注重意境的内涵。内向院落空间、地域化的色彩、宜人的建筑尺度、就地取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五大特征。前四项并不是中国传统建筑所独有的, 它是全球现代建筑语言的特征。在建筑设计中, 这些特征的继承较为含蓄, 能够考验建筑师的修养, 也比较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

对于城市的发展, 来自法国的建筑历史学者喜欢用欧洲古代的“羊皮纸” (parchemin) 来比喻, 它反复擦写留下层层叠叠的痕迹与城市空间的更迭比较相似。特定的城市文化是特定地区里人们通过空间营造的活动不断选择和取舍的结果, 成熟、自信的民族都非常注重具有自身特色的空间文化传统, 并能不断地继承其中的优秀成分。

当传统建筑遇上现代都市的发展速度时, 许多的城市的印记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繁华都市中忙碌的人们, 随着城市的喧嚣和浮华, 只顾一味地埋头向前, 已经对身后那些渐渐远去的历史和城市的印象不屑一顾。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伟大的时代, 而同时这又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时代, 城市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新的机会和创造力, 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 城市中几千年的历史风貌也在顷刻间改变, 我们熟悉的地方已经很难分辨。那么, 多年之后, 我们拿什么让后人们重温城市的记忆, 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 而又如何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呢?

因此建筑的本土化并不是一味地反对现代化, 而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吸取本土传统建筑的特点, 力求在空间塑造、尺度的把握、色彩比例和材料运用上体现出本土建筑的特点。可以说, 本土建筑的复兴可以包括本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本土化。

要做到建筑的的本土化, 可以像广播传媒本土化一样, 做到新老结合, 时代交叉。既重视传统文化, 同时又注重时代特征。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贝聿铭试图把现代主义思想与苏州传统思想相结合、力求构建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文化精神又兼备时代特色的建筑, 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在其中运用的淋漓尽致。继承了传统园林的布局手法, 建筑的围合形成了主庭院和小庭院, 每一处都给人不同的感受。建筑空间上也将传统和现代做了很好的融合, 在建筑形式上, 做到了将现代技术融入到东方文化中, 用轻型钢架结构与混凝土的组合取代传统的木质梁架结构。在色彩上也运用了苏州园林的建筑色彩基调, 式建筑产生素雅感。

除了新老相结合, 还要在设计上做到就地取材的方式, 依据当地的特色进行设计, 富含当地的特色。当地的特色材料也会为建筑的表现力提供丰富的源泉, 产生符合审美的建筑外形, 也要通过对历史文化的研究, 提取设计元素, 融入到设计中。

一切感人的设计都应该是充分考虑到“人”这一角色, 特别是本土化的设计更应具有“人情味”平衡人的感情和实际需求的均衡。同时要考虑人在其中可能会或者是要去引导他参与的活动, 越是有情感、有回忆的空间越是会让人产生留恋。

本土化的传播策略以及广播电视的本土化, 都是在一种全球化趋势下, 在强国文化渗透的背景下, 我们自己进行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这些无疑是在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而一个国家给人的印象甚至是一个城市也是极其重要的, 随着文化全球化, 我们的传播、影视、建筑和设计等很多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等大国的影响, 而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思索中国之路, 也开始在借鉴和学习强国的同时, 寻找自己的出路, 于是乎本土化这个词语开始在学术界越来越流行, 当然我认为本土化还是一个比较可实行的策略。

中国传统建筑甚至是很多城市都是非常有特色的, 而我们却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把一些很经典很有特色的文化忽略掉了, 而恰恰这些被忽略的部分是凝聚我们对城市感情的重要部分。因此不管是传播广告和建筑都是相通的, 在我们学习强国的同时, 我们要学会将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本土化, 同时要理解每一个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城市印象, 让城市更加具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刘阳.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当代传播, 2010 (1) .

[2]种海峰.ZHONG Hai-feng简论跨文化传播与冲突的四个规律[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27 (6) .

[3]王积龙.Wang Ji-long跨文化传播中环境新闻的不对等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9, 30 (1) .

[4]胡正荣.姬德强.Hu Zheng-rong.Ji De-qiang跨学科视野中的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进程与问题[J].现代传播2011 (3) .

[5]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史, 1985.

[6]徐魏.当代公共建筑设计本土化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14) .

[7]张其学后殖民主义:一种反思现代性的话语方式——兼评作为历史分期概念使用的"后殖民主义"[J].哲学动态2007 (09) .

人格理论本土化刍议 篇5

人格理论本土化刍议

鉴于西方人格理论夹带有数量可观的术语混用,同中国大众的习惯性观念明显地不相容,故有必要提出人文社会科学术语“本土化”的.问题.人格理论需要“本土化”,理由有三:任何科学术语特别是常用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要遵循“习惯性优先原理”;应该重视人文社科知识“本土化”的呼声;要使人格理论被亿万大众接受并应用,人格理论“本土化”势在必行.术语“本土化”是现代心理学走向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并可能引发人格理论研究的一场革命.

作 者:王秉翰 WANG Bing-han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4) 分类号:B84-06 关键词:人格理论   术语   本土化  

本土化的胜利 篇6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上海通用再次夺冠,以9.33万辆的销售成绩领先其他轿车生产厂商,成为了10月份销量最高的轿车生产厂商,上海大众以8.1万辆的销售成绩排在第二位,一汽-大众排在第三位,获得了7.59万辆的销售成绩。对于刚刚功成身退的范安德而言,本土化无疑是重新开启一个新的中国“大众时代”的最大功臣。

还记得5年前大众的危机时刻吗?范安德上任伊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整合南北大众资源,以对抗进入中国市场较晚但在强大的本土化改造上更胜一筹的通用。这曾让他的前任雷思能伤透脑筋。再次拿起本土化武器的大众此番变得坚决而彻底。“如果要想大众在中国的两个合资伙伴能更加积极的主动去完成资源整合,从而完成40%的降低成本目标,就必须给予这两个伙伴更多的资源与机会。”

在一系列以技术换市场的主动出击后,原本古板严谨的德国人用他们的积极改变赢得了机会(见《推土手:范安德》)。

另一个成功案例是康明斯。与在北美市场采用的独立发展模式不同,康明斯在中国采用的是与主机厂合资合作的方式展开业务。“作为一个外来者,康明斯这个外国公司对中国的文化和市场都不了解,要想在这一个新的平台站稳脚跟,最好的方法是合资合作,尽快实现量的突破。”继东风康明斯、西安康明斯之后,福田康明斯成为新的业务亮点(见《见证康明斯式成功》)。

而中国的近邻日本企业似乎也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收获颇丰,但讨巧的外形显然不是本土化的重要内涵。在程远老师最近的一篇博文中,将雷克萨斯的没落总结为“尝到了本地化甜头的奔驰、宝马、奥迪,纷纷宣布要扩大产能。这三大品牌,历史都比雷克萨斯长得多,全球知名度雷克萨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他们一齐放下身段,在中国本地化生产,而雷克萨斯却还端着架子摆谱。他们自认为日本离中国很近,物流成本低,直接出口到中国市场销售更划算,当然也能保证技术不外泄。”

一则看似无关的消息是,日本东海旅客铁道株式会社近日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日本至少目前不会向中国出口磁悬浮高铁,称主要担心中国将来成为日本在这一领域的强劲对手。《华尔街日报》同时提到,中国在全球高铁竞争中已经处于领先优势,许多国家都在与其洽谈高铁项目合作。

试论“实验素材本土化” 篇7

这次参加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举办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 里面有一个学习内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与策略》。在这个视频学习内容里, 该课程详尽地介绍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也重点介绍了对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教学方法和建议。笔者仔细、认真地听完和学习完教师关于实验教学方方面面的讲座, 并且反复观看和研究了参考资料中《偏远乡镇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内容, 深有体会和感触。

确实, 在广大农村中学里, 特别是那些比较偏僻的中学里, 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很多是化学教师自己兼任实验员, 教师不光找不到标准化的实验室, 没有正规的仪器药品室, 甚至连基本的实验场地也是学校里随意搭建的几个大桌子或者几个椅子。在这样的环境下, 缺乏常见的实验教学药品, 没有器材和仪器等必备物品。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要求学校必须要开设实验教学课, 教师必须做演示和分组实验。对此, 农村中学的教师该怎么办?本次国培学习内容里就给出了明确答案:自己努力, 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 自己能收集就自己去找和搜集, 自己在超市能买到的一些生活用品那就自己去买。总之, 教师自己要想方设法与学生一起来努力。

笔者曾在2005年带领学生做了这样的尝试:只靠农村现有的家庭素材和资源而完成了书本上的一个探究性实验——“简易净水器”装置的改进和探究。后来笔者根据这个实验过程和经历, 撰写了一篇文章——《农村中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和装置改进探究》, 结果发表在《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杂志上, 笔者带领班级里的全部同学, 花费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准备和思考。最后做这个实验时候, 没有动用实验室里的任何仪器和药品, 在野外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实验。回想起来, 这个实验和探究之所以这样成功, 是因为参照了江西省农村中学远程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四里的“参考资料”中南部县保城中学廖坤老师提出的“实验素材本土化”而受到了启发。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 很多老师抱怨农村中学条件差和仪器设备缺少或者困乏, 不排除有的是真的有困难, 而且有的困难还超乎我们一般的想象, 但还有很多实验是教师克服现实困难就能完成的。因此, 如果农村中学教师能够主动进行积极尝试和思考, 多利用和充分发挥农村的优势资源, 很多经典实验和探究活动也同样能在简陋的条件下得以完成。

在关于实验教学的知识和讲座、视频以及参考资料的学习、交流中, 笔者一直在思考该怎样改进农村实验教学。例如, 针对人教版第一单元的两个探究实验, 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冬瓜、南瓜作为探究对象, 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首先, 让学生将南瓜或冬瓜剖开, 然后, 他们就会发现这两种瓜都是中空的, 从而产生疑问:中空部分有空气存在吗?如果有, 那都有哪些气体, 其含量大概有多少?由此就引导学生进入到实验探究过程中。在实验中, 教师事先准备好注射器和澄清的石灰水, 以及带火星的木棍等, 并带领学生做好气体的收集。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就知道气体里含有CO2, 发现带火星的木棍能复燃, 就知道气体里还含有O。由此可见, 只要认真思考, 不一样的实验探究内容也能收到同样的探究效果。

实验, 爱你很简单, 实验, 做你很麻烦。目前, 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虽然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但正在逐年改善和提高。对此, 广大农村中学教师更应积极利用现有条件, 让学生完成实验部分的学习, 使他们感受到亲自动手的快乐,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探究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也会不断地努力尝试, 与学生共同进步。

农村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学尽管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 但同时也有城市所没有的资源优势, 教师们应借助这些资源来改进实验教学。相信只要深入思考、探究, 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使农村化学教学收到好的效果。

摘要:在广大农村中学, 特别是那些比较偏僻的中学里, 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很多是化学教师自己兼任了实验员。化学教师不仅找不到标准化的实验室, 没有正规的仪器药品室, 甚至连基本的实验场地也是学校里随意搭建几个大桌子或者几个椅子。在这样的环境下, 缺乏常见的实验教学药品, 没有器材和仪器等。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又要求学校必须要开设实验教学课, 教师必须做演示和分组实验, 要进行完整或者稍微深层次的实验教学?这些农村中学教师该怎么办?

加强闽剧本土化建设 篇8

近年来, 随着舞台美术手段日益发达, 戏曲剧种的舞台呈现越来越趋同。你无法依靠视觉“看”出各个剧种的区别。除了方言可以作为辨别标识之外, 连字幕通常也是普通话规范用字, 很少用到方言字, 因此通过台词唱词文字, 也无法判断是哪一个地域的哪一种剧种。这种“趋同”淡化了戏曲剧种的“本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天地养一方剧。任何剧种的发展流变、特色标志都与本地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甚至饮食、经济等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几百年岁月潜移默化形成的剧种本土性特色, 是剧种存在的重要价值。模糊了本土性, 也就削减了剧种魅力。

作为一个院团的当家人, 在院团建设、剧目建设和演员队伍培养的过程当中, 传承保持、发扬凸显本剧种的本土性, 成为至关重要的主导思想, 也是提高院团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方式。

以我院为例, 要保持闽剧的本土性, 应当充分挖掘福州本土性、地域性文化内涵, 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种本土性、民族性展现在剧目当中。

一、故事题材本土化

福州戏演福州人, 说福州话, 讲述福州的故事。本土化的题材, 使得剧目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具备了天然的优势。典型的例子便是《林则徐复出》和《陈靖姑》这两个剧目。剧中主人公, 一个是三坊七巷中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 一个是闽江边的闽台两地民间信仰的女神。剧中主人公也非常自然地说着福州话、过着福州的生活。整个戏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故事都发生在福州这块土地上。三坊七巷、仓山下渡、闽江的炮台和龙潭角……这些地名不仅实实在在, 而且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福州百姓的生活之中, 使得剧目题材本身就具备了丰富的地域特色。为了强化这方面优势, 舞美也充分运用了各种福州元素, 例如闽派建筑标志性的燕尾脊和马鞍墙、福州市树榕树……整个舞台呈现充满浓厚的“福州味”。本土观众觉得亲切熟悉、充满了会心的默契。外地观众觉得“正宗”, 带着欣赏和崇敬的心态观看, 更容易对剧目产好感。

正因如此, 闽剧《林则徐复出》在福建省第五届艺术节中荣获剧目、表演、舞美等一等奖。在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评比中获原创剧目大奖及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设计、服装化妆设计等七个单项金奖。《陈靖姑》在第四届福建艺术节中荣获剧目、表演、编剧等多项金奖以及省政府主办的文艺百花奖二等奖。并在次年出访台湾巡演, 引起极大反响, 当地市长等官员纷纷送来花篮等以示祝贺。

二、语言风格本土化

“弟子‘乌督鬼’, 对天诅真言”“鸡屎落地还有三寸气, 做人哪能没脾气?”“你臭硬, 像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看着、听着这些生动诙谐的福州俚语、熟语, 一个热爱生活、不屈不饶的小人物形象——王茂生, 不知不觉间就呈现在了你的眼前,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王茂生进酒》这一剧目极好地体现出了本土化的语言风格。虽然薛仁贵的故事本与福州无关, 但是由于剧作家对福州方言的运用, 使得这一外来题材接上了强大的地气, 完全没有水土不服的问题。而另一出经典闽剧《珍珠塔》, 也因为语言风格充满地域特色而备受观众欢迎, 半个世纪仍然久演不衰。

语言风格的本土化, 不单单体现在个别熟语的运用上, 而应当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编剧要有“方言写作”意识:传统剧目如何在修改提高、加强当代人文关怀的同时保持其语言风格的本土化;移植剧目如何在保留其内涵精髓的前提下进行“植入水土”的本土化再创作。演员也要有“方言表演”意识, 平白无味的道白能否用一句贴切的熟语替代而让道白更精彩、更有本土味?文雅生涩的唱词能否稍作改动使之更适合福州方言演唱?让自己唱得顺口, 观众听得入耳。

总之, 从一度到二度创作, 都要紧紧抓住本土化的语言风格。

三、唱腔音乐本土化

本文开头提到, 电视屏幕上的一出戏, 关掉声音无法辨别剧种。而就算你打开声音, 如果只听音乐伴奏, 也未必能很有把握地辨识出这是什么剧种。因为, 目前很多剧种的音乐地域性正在弱化。丰富繁杂的配器、各种西洋乐器的参与、交响化的追求等等都大大削弱了剧种音乐本身的独特性。某些特色乐器在剧种中的使用越来越少。而唱腔方面, 越来越多的演员为了追求高音、追求“普及大众”的效果, 一味地模仿越剧、黄梅戏甚至流行音乐风, 淡化乃至抛弃了本土剧种一些特有的吐字行腔特色。这两方面的原因都造成了唱腔音乐逐渐丧失本土化的现象。

以我院的传统剧目《凤凰山》《碧玉簪》为例, 剧中不仅严格沿用了闽剧传统曲牌, 如【泪透】【叠牌】【急板】【板下闯】【梆子叠】【双蝴蝶】等。甚至连吹奏乐器也都遵照传统路数, 使用传统“哗牌”中的各种曲牌。而且, “逗管” (俗称“鸭姆笛”) 等闽剧特色乐器仍然在指定的曲牌中按照传统方法吹奏使用。这样做, 使得这两个剧目的闽剧风格相当浓郁, 绝不会跟越剧、京剧等其他剧种混淆。而观众, 也在一代又一代演员、一遍又一遍演出的传统曲牌熏陶之下, 完全学会了演唱大段大段的经典唱段, 形成了台上台下“你唱我和”的效果。

四、创作力量本土化

现在业内有种普遍现象, 在重大的演出或是赛事中, 习惯聘请外来导演到院团导戏。这样做有很多好处, 比如, 这些大导演有丰富的经验、开拓的视野、新鲜的手法、优质的资源……大导演能够通过一出戏, 迅速提高院团演职人员的专业水准, 提高大家的艺术鉴赏力。但是, 外请导演也有硬伤:不了解剧种, 容易抹杀剧种特色。所以, 我院往往为其配备一位本院团、本剧种的副导演。在导演定好大框架之后, 副导演就要把好关, 及时给导演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提供本剧种的特色音乐、特色表演等作为导演手段, 为剧目增色, 同时保持好本剧种的地域特色, 不因导演的剧种印记而影响了本剧种的本土化。

除了导演之外, 编剧、作曲、演员等重要的主创人员, 我院都坚持用本剧种、本院团的人才。在最大程度上, 保证剧目的本土化、地域性, 使得舞台呈现的整体效果比较纯粹、统一。也使得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长期以来, 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没有走偏、走远。也因此才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荣誉。

综上所述, 地方特色是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命。挖掘本土创作题材是增加剧种地方特色的有效途径, 保持语言、唱腔、音乐的本土化是凸显地方剧种“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 建设本土化的创作力量和团队是地方剧种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将来的剧目创作、演员培养中, 我院还将继续加强闽剧的本土化建设, 立足本土, 放眼全国。

摘要:本文结合地方剧种的本土性特色, 阐述了闽剧剧目中展现的本土性。

法律移植及其本土化 篇9

关键词:法律移植,法的本土化,法律移植原则,制约因素

一、法律移植的概述

( 一) 法律移植的概念

法律移植中的移植大家普遍了解的是涉及到植物学和医学的概念。但是法律也有移植, 法律移植的移植是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法律制度上的相互借鉴与取舍的过程。我国学者张文显教授将其定义为: 法律移植, 在对他国法律进行选择和整合的基础上, 引进、吸收外国的法律, 使之为本国所用, 成为构成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

( 二) 法律移植的特点

作为法律文化的一种现象, 法律移植当然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 法律移植具有共通性。法律的传出者与接受者之间要有某种相同的法律运行规律, 不会发生排斥, 是可以相互吸收和融合的。其次, 法律移植是法律的移出和移入的统一整体。移出是输出、传播, 将本国的法律规则、原则等法律文化迁移到国外, 而移入则是引进和吸收他国先进精华到本国。再次, 法律移植需要具备科学性和技术性。这是说在法律移植时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的, 不能照搬和生搬而是要有选择性。[2]

( 三) 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的法律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 当今是科技、经济飞速发展时代, 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式发展已然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发展速度, 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琳琅满目的法律成果也都是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创造的, 我们在没有达到如此先进头脑的时候就要吸取世界的精华, 并对不适应的加以改造以使其顺应我们特有的法律文化潮流, 推动我国法制化进程。所以法律移植的必要性体现在, 第一, 任何时候各国的法律并不是同时进步和发展的, 不平衡性决定了法律移植的必要性。第二, 法律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孤立的, 个人的思维, 乃至一个国家的思维是有限的, 并不能使法律达到最高的高度, 只有增强国际交流, 国际合作才能更加推进法制进程。

二、法的本土化概述

( 一) 法的本土化的概念

法的本土化, 是指在法律移植时应让受移植的法律经过合理的处理与嫁接使其能渗入到移植国国民的血液当中, 进而得到有机的整合, 本土化就是法律移植本土运动的过程。[3]

外国法律要移植进中国, 由中国人来理解、消化, 中国公民是其承载者。若自己都不能理解、消化又怎么能在一个国家内发挥其法律作用, 怎么能成为中国法治的一部分。法的本土化这一过程, 并不是打打字翻译翻译这么简单, 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 运用中国的法律文化这一有力的工具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将外国的法治理念、先进的法律制度, 法律思维过度转化成中国公民精神情感认可的。

( 二) 法的本土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现阶段法律还不健全还处在建设的阶段, 是因为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首先, 追溯到中国的历史上, 政治上, 专制统治之下, 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 中国封建的社会法律思想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推崇人治; 而经济上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自然也是受到制约的。其次, 中国处在农业为主的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复杂交汇阶段, 人们想追求政治的更加民主、自由化, 但是就像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样, 我们的法律有所发展但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法律移植与法的本土化的关系 ( 矛盾与融合)

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和其本土资源的不同, 相互差异的法律体系以及法律规范移植进来必然会与本国的文化以及资源发生矛盾冲突。但并不能过于的绝对, 存在冲突矛盾的同时, 自然也存在着相互共通的, 相互融合的。有冲突就尽力避免, 绕行其道。有融合就极力促进其长足发展。

具有互补性的法律文化使有利于法律移植的, 有利于移植国法律的完善。不能互补的恶性冲突存在巨大的法律文化差异不利于法律移植, 如若硬性移植, 当冲突运用时必然会给双方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不仅如此, 法律的权威性也会受到挑战。[4]

四、解决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现代化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一) 如何本土化

中国的文化是包罗万象的、立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复合体。它蕴含着有着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北方文化、南方文化。在融入的诸多的文化中怎样将移植过来的其他法律文化进行我国特有的法律本土化呢。文化是不断演化的, 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积淀于习惯之中的。[5]演化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 而这种演化结果却是通过习惯表现出来的。有学者主张从民间习惯法中去挖掘去寻找中国的法治资源, 笔者赞成学者们的这一观点。中国的改革不同于东欧也不同于前苏联, 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过程进行的。这也说明了中国要移植国外的先进文化必然要对其进行法律的本土化过程, 只有这样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

( 二) 法律移植原则

法律在其移植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冲突或者融合, 这有积极地自然也会存在消极的。那么, 法律移植应遵循什么原则呢? 笔者认为, 首先, 要遵循本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原则。其次, 还要遵循变通的原则, 不同背景下产生的法律条文不可能完全一致, 这就需要移植者运用变通的思维, 将移入的先进法律进行合理的变动、调整, 以期与被移入的法律理念相吻合, 达到最终的法律完善。再次, 法律的移植还要遵循在法制统一的大前提下进行的原则。[6]这里说的法制统一的大原则是宪法, 移植进来的法律要在不与本国宪法的大框架冲突之下进行。宪法是一个国家权威性的代表, 要维护稳固其根本法的地位, 才不至于在法律界发生动荡。

( 三) 决法律移植与法制现代化问题的对策

法律移植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处于同一水平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相同或者相似的国家之间相互吸收对方的法律, 是其法律规范相互融合。第二种是, 落后或者发展国家直接采用先进或发达国家的法律。第三种则是区域性和世界性法律统一运动, 这是法律移植的最高形式。[7]

在法律移植的过程中要考虑多重因素。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今阶段, 法制的现代化是与国际接轨, 法制现代化应该保证实现各项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问题、对策分析确保法律利益最大化。[8]首先是受移植的开放性和法律中被取代的部分的容易改变性, 这一部分要具有薄弱的生命力, 相反被移入的部分要有较强的生命力, 这样才能达成供体与需体的体质融合。其次, 发现移植与被移植法律之间的共同性, 只有不排斥, 相互接纳、相互融合, 在这种相同相似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讲法律移植。

五、结语

法律移植, 是从古至今在法律文化方面普遍的法律现象, 在认识其是一种趋势的同时也要在清楚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发掘其制约因素, 借鉴外国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做到与本国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契合, 使其更完美的同本土文化、本土资源相结合。在法律移植的本质上, 就是打破人们生活中已建立的某种预期, 而引入一种新的模式方法, 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及人们能够接受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张文显.继承改革:法律发展的必由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 1995.

[2]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挑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肖光辉.法律移植及其本土化现象的关联考察—兼论我国发的本土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115.

[4]王晨光.不同国家间法律相互借鉴与吸收—比较法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213-224.

[5]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7]张文显.论立法中的法律移植[J].法学, 1996 (01) .

山特维克加速中国本土化 篇10

“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旨在通过这次设备演示活动,让我们的用户能够近距离了解山特维克公司众多世界领先的产品,并能与各产品线幕后的英雄们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东亚区副总裁严毅如是说。此次活动包括现场设备操作演示、产品互动介绍以及在现场举行的山特维克公司高层与国内多家行业权威、知名媒体的新闻发布会。

此前,8月24日,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总裁Lars Josefsson宣布在中国成立全新的研发中心。这是山特维克对东亚市场的最新布局,也是加速在华本土化生产的又一举措。

该研发中心主要应用于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业务领域,将致力于结合当地技术的优势,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并且通过引进山特维克世界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计能力,作为在中国生产基地和组装工厂的支持和服务中心。“通过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服务亚洲的客户。这也将意味着当地市场将受益于我们全球的知识与经验。”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研发工程和质量全球副总裁沃克鲁斯说。

2004年,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进入中国。2005年投资1 500万美元的中国第一家装配工厂在上海建成并投产。2007年,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在无锡的工厂破土动工。2009年上海装配工厂二期建成并投产。

为了更加贴近客户并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以上海为总部,在全国建立起了多个销售服务网点,并且在洛阳和香港都建立了大修工厂为当地及周边的客户提供维修服务。

连番投资,彰显了山特维克欲尽快占领中国市场的战略部署。

其矿山工程机械公司东亚区总裁Antonin Beurrier表示:“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矿山机械行业未受影响,2010年的市场仍然预计上涨1 5%。而我们的发展速度,基本上是行业增速的2倍。”

此外,研发中心的建立也是山特维克解决本土化进程挑战的一项举措。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土化】相关文章:

本土化意义05-06

法治本土化05-07

本土化特征05-11

国际本土化05-23

本土化开发05-26

油画本土化05-30

技术本土化06-20

本土化营销论文04-11

本土化经营论文05-14

建筑风格本土化05-02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漫下一篇:混凝土围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