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漫

2024-07-01

初中数学教学漫(精选四篇)

初中数学教学漫 篇1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兴趣,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使出浑身解数, 想要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 然而尽管我们殚精竭虑, 最终得到的结果仍然是绝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写作的态度始终是完成老师任务, 不愿主动地对每次作文写作完成后, 对其进行反复推敲修改完善, 不会从全篇角度进行谋篇布局, 不会在字句上进行斟酌考量。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不抓文眼, 不扣主题

这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议论文写作中, 学生能理解议论文的中心, 但因学生思维习惯训练不够, 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欠缺, 故在议论过程中无法紧扣论点, 文章结构松散, 甚至个别学生很容易让论据和论点打架, 以至于个别学生所写的作文“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二) 语言生硬, 欠缺文采

这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记叙文当中, 在教学实践中, 部分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 往往平铺直叙, 读后感觉在记流水账, 语言生硬, 书面语言较少, 叙事没有具体的事实, 要不只是说来说去, 就是一个事实, 无法展开细节, 不能完整地交代故事情节, 或者缺失某些要素, 或者只用三言两语把重点场面与经过情形带过, 忽略事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 对人物的行动、感情变化也不做具体的描写。

(三) 机械模仿, 感情寡淡

为了加强学生的写作水平, 老师一般会对学生练习多种题材的习作。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 完成任务, 并不是去仔细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去选取自己的体验作为习作材料, 而是下功夫去选择和背诵大量优秀范文, 不少学生的作文假话、套话连篇, 生编硬造各种故事, 抒情言不由衷, 议论不合逻辑。有的为了应付, 写的是小学到中学通用的素材, 毫无新鲜之感。即使是一件新鲜有趣的事, 到了他们笔下也失去了趣事的血肉, 失去了光泽和活力。这是因为学生受视野、阅历的制约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课外读物远远不足, 以致写作素材来源不足, 无法写成出色文章。

(四) 文理不通, 缺乏技巧

部分学生虽有事可叙, 有言可议, 有情可抒, 但要让他们把心中所想、所感、所悟变为文字时, 却又缺乏条理、逻辑混乱, 造成或前后矛盾或重复、颠三倒四, 或东拉西扯、缠绕不清。一篇文章, 让人看了不知所云, 如雾里看花, 不辨其形。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 不懂得谋篇布局之道, 不会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所致。

二、对策研究

(一) 增加学生阅读知识量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后, 其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其语言描述自然就会丰富, 其文采自然就增强。我在作文教学中, 一是让学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 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 积累丰富的词汇、精彩的段落, 优美文章的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色;二是让学生观察生活, 多积累, 生活就是语文, 体验语文、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多看新闻, 关心国家大事, 留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体验情感;三是让学生多练笔, 练笔的可以是文章, 也可以是生活之需的贺卡、祝词、笔记随笔等, 要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 把每天看到、听到、想到的都写下来。经过实践, 我发现, 只要认真完成读书活动的学生, 其写作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

(二)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关键性的因素。而我们不少的学生见到作文就感到头疼, 叫苦连天, 他们害怕讨厌写作文, 更谈不上爱好了。要让作文训练行之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感时, 老师的作文教学才能如流水而下, 灌溉滋润干涸的农田。例如, 某个同学是我班写作能力比较差的一位, 布置写作作业时, 就极为不高兴, 主要源于其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有一次我布置写《最难忘的事》的习作时, 他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笔, 我问他你什么事最难忘, 他也一无所知, 然后我就慢慢引导他, 挖掘其内心中最难忘的事, 鼓励他开始着笔。长此以往, 该学生渐渐就不抵触写作了, 加之给予鼓励表扬, 激发起写作兴趣。这样, 不但鼓励了他的写作积极性, 而且调动了其他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 鼓励学生多练多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它可以从别人的文字中嫁接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大量阅读能扩大视野, 广开思路, 而多写更是经验积累的必经之路, 也是作文写作的成功之路。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练习, 如写日记、周记、片断、随笔等等, 大小作文交替练习。鼓励学生每人备一本小本子, 用以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可摘抄平时阅读时的一些优美词句, 并进行分析仿写, 来提高学生在遣词造句上的水平。

(四) 重视作文讲评环节

作文讲评很重要, 不能简单体现在评语当中, 应利用作文课开展讲评活动, 让学生互动作文讲评, 共同提高整体写作水平。教师在批阅作文时, 也挖掘学生的心理, 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收到教师的点评后, 不能事后搁置一旁, 要从中发现问题, 加以改正或继续发扬, 所以应重视作文的讲评。

梦境漫游记的初中作文 篇2

天空灰蒙蒙的、阴沉沉的,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沉闷的感觉让我的心情十分烦躁,心中不由得生气一阵无名之火,一阵紧一阵的灼烧着我的心。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边诅咒着这该死的天气,一边用脚狠狠地踢地上的石子和杂物。“哎呦,”我嘟囔着。“磕死我了。”我刚想着诅咒这该死的树根,突然感觉一阵疼痛从头部传来,我还没来得及说一声“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就失去了知觉……

等我醒来,一阵浓郁的香水味钻入我的鼻孔,我勉强睁开黏在一起的眼皮,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姐姐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十分诧异,努力想坐起来。“不要乱动,小弟弟。”她轻轻的把我摁住,“你的头碰破了,要好好休养一下。”

我伸手一摸,感觉一条绷带缠在头上。“呵呵,小心点,会疼的。”“姐姐,我怎么会在这里?这里是哪儿?”我问到。“这里是我家。我看你一个人躺在外面,还受了伤,就把你带到这里了。小弟弟,你为什么会躺在外面呢?”

一听到这个,我就有点情绪激动起来,然后极力控制着情绪,向姐姐说清了原因。“原来是这样啊。幸好我及时把你带回来了,不然你就危险了。”危险?我不就只是磕着头了吗?顶多一会就能醒过来,怎么还会有危险?我不解的问:“危险?什么危险?”

姐姐非常吃惊,说:“你都已经十四五岁了,难道还不知道这个?”

哪个?她在说什么?姐姐的发问让我一头雾水。“什么?姐姐你在说什么?”

她更加吃惊,说道:“你难道真不知道在室外呆的时间长了会中毒和窒息吗?还有,我看见你的时候你也没有带什么防护措施,就那么躺着,能不危险吗?

哈?什么?窒息、中毒、防护措施?这都哪儿跟哪儿啊?“你在说什么呀,姐姐?我怎么一点也没听懂?”

姐姐表示十分崩溃。“你难道不知道现在空气污染有多严重吗?空气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已经严重超标,室外的污染物能让你在很短的时间里死亡,还有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让外面的温度高的吓人,即使是在傍晚或者晚上,气温也能达到四十摄氏度,海平面也随之升高,就连曾经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也只有七千多米了。你在外面躺着居然没事,真是奇迹呀!”

我没听错吧?我刚从学校出来,世界就变成这个样子,这不是真的吧?还有,什么叫曾经的珠穆朗玛峰?而且现在只有七千多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我睡了一觉还在梦中啃掉了一个山峰?这不用大脑想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等等,姐姐说是曾经的珠穆朗玛峰,难道说我—来到未来了?

我连忙问了一句,“姐姐,今年是哪一年来着?”

“唉,看看你,整天就知道学习,连那一年都能忘。今年不是21吗?”

什么?我真的穿越了?不会吧?我赶忙捏了自己一把,疼痛告诉我这都是真的。怎么会这样?这于我们的时代差距太大了,地球难道已经污染到这种情况了吗?我又问姐姐:“什么时候环境污染的这么厉害了?有点夸张吧?”

“夸张?”姐姐说,“怎么会?这都是真的,说起来好像都是在我爷爷或者我曾爷爷那一代时候造成的,差不多是在以后吧,据说当时的.人们为了经济快速发展,以牺牲环境效益为代价为代价,来刺激经济,可是现在,虽然经济提高了,但他们把这个环境污染的烂摊子丢给了我们,使我们将以数百倍的代价才能恢复到从前,而且所需的时间还很长,我真恨我爷爷那个时代的人们,如果不是他们,我们也不会落到几天这步田地,也不用出门就带着氧气塞,也不会穿着厚重的防辐射服,也不会担心被陨石袭击!”

说到这里,姐姐站了起来,两眼红红的,紧握拳头,情绪十分激动,仿佛她知道我是从来的似的。我听了她的话,心里不禁一阵颤动,真的是我们破坏了环境吗?我们的地球真的会变成这样吗?我真的不敢在想下去了,只是把疑惑和恐惧留在脸上。

姐姐极力控制住情绪,说道:“你还不相信吗?这样吧,我扶着你你出去看看,怎么样?”我无力的点点头,然后慢慢的站起来,又听到姐姐说:“把这个防辐射服穿上,否则你会被灼伤的。”我仔细看了看,只见一件厚厚的的连体衣服映入眼帘,准备就绪后,姐姐又给我带上一个大大的护目眼镜,带着我来到门口。出了第一道门,我们来到一个密闭的房间,接着,一道光笼罩着我们,只听姐姐说:“这是能反射紫外线的特殊物质,有了它,才不会被灼伤。”说完,另一道门打开了,我们来到外面,外面的景象让我都无法相信这是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这里没有草,没有花,没有树,更没有一丝生机。天空中挂着一枚古铜色的太阳,周围笼罩着一层暗黑色的云,一切都是灰蒙蒙的,就是主宰世界的人的脸上也没有一丝生气。我十分震惊,这真的是地球的未来吗?

正当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的时候,只听到周围的人们大喊大叫,四散逃命,我抬头一看,只见一颗汽车大小的陨石向我们飞来,正在惊恐之中,只感觉一只手来这我就往回跑,但是那颗陨石仿佛锁定了我们,紧追着不放……

数学花园漫游记 篇3

当我们翻开书,看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数数。你可能认为,数数还不简单,这还算是个问题?马教授会告诉我们,数数也是有技巧的。最简单的例子,要数教室里有多少个座位,如果一个一个地去数,那当然太慢了。如果一排一排地数,先数一排有多少个座位,然后数有多少排,再作乘法。就快很多了。如果我们要数一个更大的数目,譬如数森林里有多少棵树,能否将树分成若干个区域,然后再数某个区域里的树,最后乘起来呢?这是不行的,因为森林里的树有稀有密。这时候,我们学的平均数就发挥作用了。我们可以任意挑选若干个地方,分别计算,然后求出平均数来。再做乘法。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森林里的树虽然多,但毕竟是不动的。如果要数水库里的鱼,则难度就更大了。但数学家们还是有办法的。先捕上1000条鱼,给每条鱼做上记号。然后放回水中。过几天后,这些鱼均匀地分布在水库里了。这个时候再去捕1000条鱼,如果一看其中有20条是做过记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想。假如水库里共有x条鱼,其中1000条做了记号,那么做了记号的鱼占的比例是10000/x。现在捕了1000条,有20条做了记号,那么有记号的鱼占20/1000。而这两个比大体上应该是一样的,所以1000/x而20/1000,解出来x等于50000,即水库中大约有50000条鱼。这样的方法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问题还不少。你再去捕1000条鱼,很可能做了记号的有25条呢,这时按照刚才的方法列等式,1000/x=25/1000,x等于40000。奇怪了,怎么一下子就差了1万条呢!那么,到底水库里有多少条鱼呢?要想减少误差,马教授告诉我们,还得学更多的知识,光是靠同学们初中所学的平均数、比例这些知识是不够的。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感到很震惊,原来数数还有这么多学问啊。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例子。譬如要把9棵树栽成10行,每行栽3棵。你知道怎么栽么?你也许会觉得很奇怪,栽成10。行,每行栽3棵。那得30棵树啊,9棵树哪儿够呢?马教授的这本书就会告诉你怎么栽树。这也是大有文章的哦,这里面的学问叫做射影几何,大学里会仔细讲的。这里就不揭开谜底了。请大家自己去看吧。

很多同学怕数学,认为数学抽象、难懂、枯燥。其实很多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模型”,只不过一般人不留心而已。而马教授的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模型。看了这些生活中的模型之后。你就会发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非常具体的。而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是非常有用的。

翻开这本书,当看到前辈数学家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多思考。每当遇到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想想。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我能解决它么?每当发现一种新的思想。我们应当想一想,这种思想的本质是什么?对我有没有启发?每当看到一种新方法,我们应该想一想,这种方法妙在哪里?能不能用来解决其他问题?不然的话,读书再多恐怕也是人宝山而空手归。

数学,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篇4

关键词:数学思维;激活;促进;拓展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广角——重复问题》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激活思维——促进思维——拓展思维”为主线,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展现思维过程,在操作体验中得出理性认识,提炼为数学化的思考,并能转化为数学应用,有效地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片断一:

1. 谈话引入:老师了解到几个小朋友参加特长班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舞蹈班:3人,英语班:4人,但不出现实际姓名)

2. 师追问:一共多少人?说理由,写出算式3+4=7。

3. 依次念出参加两个班的学生名单并上台,数出学生人数,制造冲突。

师:咦,怎么统计出来只有6个人?是我们算错了吗?板书:3+4=6?

【分析】巧设情境,在矛盾中激活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化思维的机会。课始,运用与学生实际相关的“人数”情境,需要学生做出逻辑的思维判断,但是常规的判断与现实产生冲突,由此引起学生思维矛盾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化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激发其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状态。

片断二:

1. 分类统计,感受重复

请6位学生上台,用举手的方式表示。舞蹈班3人,英语班4人,总人数6人。

学生发现有一人举了两次手,提出质疑:不对!杨诗桐举了两次手。

师:举两次手说明了什么?

生1:杨诗桐学了两样。

生2:杨诗桐既参加了舞蹈班又参加了英语班。

师板书:既……又……

出示学生分类名单: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统计表,是不是和你们说的一样呢?

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杨诗桐的名字出现了两次,由此感受“重复”,教师板书“重复”。

2. 站队活动,体验重复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明白,请6位孩子分开站,舞蹈班的站左边,英语班的站右边。

学生按要求站队,出现杨诗桐两边跑的情形,最后选择了站在中间。

师:为什么杨诗桐要站在中间呢?

生1:因为她参加了两个班。

生2:因为她既是舞蹈班的又是英语班的。

3. 几何直观,呈现重复

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能记录下这样的站位关系,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个孩子既参加了舞蹈班又参加了英语班?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三角形在黑板上表示这样的位置关系(如图1)。

师:这样的图形真能让大家都看明白吗?

学生观察,交流后发现问题:这样表示,如果不作解释的话,中间的那个三角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属于哪个班。

师:怎样表示不用解释,也能让别人看明白?

生1:可以给每个班划定一个范围,三角形就放在那个范围里。

生2:用圈把它们圈起来,一个圈表示舞蹈班,一个圈表示英语班。

师顺势拿出红、黄两个圆圈教具,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如何使用这两个圈表示位置关系。

生表示如图2:

师再问:这样可以看明白了吗?

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生:这样把中间的杨诗桐排除在外了,她既没在舞蹈班,又没在英语班。

师:难道没有办法了吗?

小组再次讨论,想一想,再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请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演示讨论结果,如图3:

4. 揭示图意,理解重复

师:这两个圈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将它们交叉重复呢?

生:两个圈重复了,中间的杨诗桐才能同时在两个圈里。

师:这一重复,使原来的两个圈形成了三个部分。

学生交流图形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只……没有……”和“既……又……”的部分。

【分析】体验探究,在直观中促进思维

在“自主建构,体验集合”的环节中,集合图的形成是教学难点,在学生用语言描述说不清道不明时,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需求:用什么方法可以一目了然地表示出“重复”的现象?

在这样的需求下,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活动。首先,采用举手、观察表格、站队等多种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感受重复、体验重复的过程,明白矛盾引起的原因,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为由情境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作了良好的铺垫。其次,通过学生交流,挑起学生质疑,在辩与引中学会用符号与图形表示,逐步形成集合图,有效地沟通了情境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联系。最后,凭借直观的集合图,理解数量与数量之间包含与排除的关系,在分析图意、表达图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整理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这个过程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数形结合,启迪思路,把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明形象。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一步步揭开并自然而然地建立起重复的概念,然后通过分析图意、完整描述图意、分析数量关系,深度理解集合概念的意义,引领学生经历“猜测——判断——交流——辨析——评价”的完整思维过程,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片断三:

1. 课件出示:舞蹈班4人,英语班5人。讨论:你们认为一共有多少人?

生(大多数学生):一共有9人。

师:9人,可以吗?

生1:不一定是9个人,万一舞蹈班和英语班的活动时间不一样,有一个人既在学舞蹈又在学英语,那就只有8个人了。

师:可能出现重复的现象,是吧?

(许多只小手高高举起,孩子们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师:看来孩子们的想法不尽相同,请你们在空白的集合圈中画一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在集合圈中表示出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并列式计算,再交流。经过全班整理,依次完善下表:

师:为什么同样是4人参加舞蹈班、5人参加英语班,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生讨论并交流。

生1:重复参加两个组的人是几,就减几。

生2: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3:我发现最多只能重复4人,如果重复5人的话,舞蹈班有5个人了。

【分析】巩固深化,在开放中拓展思维

数学思维过程中具有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根基,设计可以唤醒学生好奇心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新求异,将数学结论还原为让学生自己经历抽象和归纳的思维过程,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艺术生的管理艺术下一篇: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