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2024-06-27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1

一、数学活动课程的基本原则

1. 系统性。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 知识联系紧密, 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 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数学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生自发的学习活动, 它应该是有范围、有目的、有要求、有内容的, 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计划性与系统性, 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构思、精心设计。

2. 自主性。

有效的数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索, 教师要摒弃包办活动、干预学生的做法,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要引领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 自主选择课题、制作计划、参与活动、实施评价,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性。

数学活动课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等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 感受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4. 开放性。

传统数学教学方式都是机械灌输、模仿记忆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使学生的探索能力难以得到发展。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数学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实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 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1. 搜集资料。

教师要充分利用图书室和网络教室学习平台, 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并及时做好笔记并加以分类整理。如《勾股定理》、《黄金分割》等学习活动中, 学生借助于网络探索背景知识、证明方法、应用价值等内容。教师还可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工具引导学生动手实验, 如用FLASH软件模拟掷骰子算概率, 用几何画板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用EXCEL计算折纸的厚度。

2. 自编教材。

教师要注意收集与数学活动课相关的素材, 联系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自编数学活动内容, 如《月历中的数学》、《设计包装纸箱》、《数格点, 算面积》、《折纸》等内容。设计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模式, 一般包括课题、时间、活动方式、材料准备、过程设计等内容。教师设计时要力求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突出数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倡导学生主动发现、亲身体验, 从而拓宽视野,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形式

1. 问题研讨。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争辩等活动集思广益、扬长避短, 使问题全面得到解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教师要选择有价值、值得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参与讨论并能倾听别人的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在学生疑点处、关键处、疑虑时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 巧妙地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2. 指导探索。

教师要善于关注社会热点, 捕捉社会现象, 并据此提出活动课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查, 通过自主观察、搜集素材、数据分析,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网友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 教者设计了“行人闯红灯的调查研究报告”, 将学生分组, 通过走访交警部门、在人行道旁观察分别完成人流量的统计、交通事故统计、闯红灯的年龄分析、不同天气情况下的闯红灯数据统计等任务。学生完成自主搜集素材后, 要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教师可相机点拨引导, 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3. 数学实践。

数学学习以“做”为根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 美国流行“木匠教学法”, 学生在找找、量量、剪剪、拼拼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1) 几何模型制作。初中生处于半幼稚期, 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因而,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足球、魔方、三棱镜、笔筒、漏斗等实物或用模型向学生展示丰富的的几何图形世界, 让学生感知立体几何图形来源于生活之中。教师要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几何图形, 利用提供的展开图让学生制作长方体、四棱锥, 圆柱、圆锥等立体几何图形, 促使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感受模型的变化过程。 (2) 学会测量。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高程以及角度, 如用卷尺测量、计算不规则土地的面积, 用平板仪测绘校园平面图, 用测斜仪测量办公楼的高度。 (3) 绘制图形。学生要会绘制基本的几何图形, 并会运用基本图形设计图案。如在“设计轴对称图案”教学中, 教者让学生运用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多边形、圆及圆弧等为“环保专栏“设计一个报头, 并简述图案的含义。

4. 游艺活动。

数学游艺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有数学魔术、数学相声、数学谜语、接力赛等内容,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 学习了知识、熏陶了思想、掌握了方法, 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游艺活动既要有娱乐性、趣味性, 但也不能脱离于数学知识之外。如设计谜语如下: (1) 2, 4, 6, 8, 10 (打一成语) ; (2) 数学虽小去在百万之上 (打一数字) ; (3) 医生提笔 (打一数学名词) ; (4) 八分之七 (打一成语) 。教师要对游艺活动的优胜者发一些诸如文具、书签等纪念品, 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2

【内容摘要】“说数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表达,从而实现自我学习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数学课堂不同,“说数学”数学课堂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说数学 教学活动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说数学”教学模式,需要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体验和阐述所学数学知识所代表的意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分析、讨论以及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猜想,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说数学”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一、创造“说数学”的课堂情景,培养学生“说数学”的意识

通过对初中生“说数学”认识的调查发现,仅有12%的人大概概括出“说数学”的内涵,其中大部分学生对“说数学”这个概念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这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所以,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中,完全展现“说数学”课堂模式的重要性,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相应的课堂情景,通过初中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增强他们“说数学”的意识。

现以苏教版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某教师针对之前学习过的“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明确未知数“x”这个概念,教师提问:“一只足球35元,买x只篮球应付多少钱?”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迅速做出回答:“35x”,开始教学活动前,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教学课堂的注意力。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再次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某学校三年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其中去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恰好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求前年这个学校购买计算机多少台?”在学生读题结束之后,教师提问:“通过题目可以总结出那些解题突破点呢?”有学生回答:“用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去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就可以得出140台这个总数”,学生的回答为解题找到了突破口。

由此可见,缺乏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会使得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较低,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说数学”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紧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以回答教师提问的方式实现“说数学”的目的,增强学生对书写课堂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初中生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

数学是一门注重解题过程的学科,学生只有完全明白解题思路,才能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举一反三,充分展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不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将“说数学”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通过“说”解题思路,逐步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水平。

再以苏教版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基本明确了这道数学题的突破口,学生根据这个突破口解答数学问题,而某教师在学生解题之后,教师再次对学生进行提问:“有没有学生可以说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学生根据自己的解题步骤,总结出解题思路:“对这道题的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将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设为x,那么可以知道去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是2x,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是4x,解出4x+2x+x=140中x的值,即为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学生在“说”解题思路的时候,再次对自己脑海中的知识框架进行梳理,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谈体会

课堂小结是教学内容结束时进行的教学环节,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提出对数学课堂的意见,可以为数学教师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所以,“说数学”体现于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中,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在结束数学内容教学的时候,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提问:“对于所讲所学数学题的解题方法,谁有异议吗?”学生回答了自己的意见:“由题目可以看出,在这个题目中也有另一种解法。设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为x台,那么去年和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分别为1/2x和1/4x,计算x+1/2x+1/4x=140,可以得出今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然后按照其数量关系,就可以计算出前年购买计算机的数量”,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引发了其他学生对这个数学问题更深层的思考。

由此可见,“说数学”应用于数学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这对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说数学 实践 研究

“说数学”指的就是,教师注重“说”的过程,也就是在课堂上讲解数学概念和定理,加深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了解。“说数学”看似简单,实质上却有很多要求。就现阶段而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很少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全程都在听讲,对于一些感到疑惑的部分也没有请求教师解答。这种“灌鸭式”的教学方式很显然缺乏科学性,阻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采取“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真正地掌握数学原理和知识点,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课堂“说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希望能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和学生很少救数学问题展开交流,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营造出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该运用幽默的语言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保持互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乐趣。由于该单元内容和轴对称图形相关,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比如篮球、教学楼、以及空中舞动的蝴蝶等。你可以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举出相应的例子吗?”学生将发言权叫还给学生,就是的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回答道:“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矩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接着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平行四边形也是吗?”学生通过思考,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加深他们对于该单元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保持互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乐趣。

二、合理发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涉及到很多数学知识,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知识,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数学知识分割成单个部分进行讲解,这样做并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联系,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合理发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推动自己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发散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对比“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容。虽然“二元一次方程”是七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提前进行对比就可以使学生提前做好学习的准备,帮助他们对方程式内容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发散教学,学生就会明白二者的差别在于未知数多少的差别。虽然两者都是一次式,都属于线性方程的范畴,但是如果学生想要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必须将其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所以也就是说,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是二元一次方程学习的基础。

三、开放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样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先将数学概念陈述一遍,然后将书本中的数学例子进行讲解,整个过程都局限于数学教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开放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构建数学情境,同时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说数学”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二次函数”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开放课堂教学方法。该单元的内容和二次函数相关,其对应的数学图形是抛物线。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类抛物线,然后用鼠标让抛物线经过原点(0,0),接着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函数解析式。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回答,比如y=x2,y=4x2,y=3x2+3x等。之后,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直接改变抛物线的弧度和开口,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求出对应的解析式。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二次函数解析式所对应的图像变化和解析式存在的联系,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二次函数的原理,同时还能够节省大部分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 钟进均、朱维宗. 从默会知识例析“说数学”[J]. 中学数学研究,2009(09).

[2] 汪志强、毛光寿. 数学试卷分析教学中的“说题”[J]. 中学数学教学,2009 (03).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 篇4

一、教学策略的形成

1.专题研究, 初步提出教学策略

我们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课进行专题研究, 每节研究课用九份资料来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这个阶段, 主要采取课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即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 在大量课例实践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归纳, 初步创造性地提出了数学活动课的六个教学策略。

2.反复实践, 逐步完善教学策略

在前期研讨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反思, 按照初步提出的教学策略, 再在不同地区, 不同类型的28所学校开展专题研讨。在研究中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过多强调“活动”, 忽视了数学思维、数学本质和数学规律的揭示。为了丰富研究的内涵, 增加了对活动课思维深度的研究, 对活动课教学设计进行重新修订, 并再次实践。这个阶段, 主要在更大范围的教学实践中对提出的策略加以检验, 同时根据反馈意见对原有的策略进行重新审视、修正和完善。

3.深化研究, 最终形成教学策略

这个阶段, 是对前面形成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化研究。一是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对经典课例进行研究, 优化教学设计;二是与课题学习、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互相借鉴, 丰富研究内涵;三是将活动课的教学策略和常规数学课的教学策略相互融合, 形成互补机制, 提升研究价值。通过深化研究, 最终形成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数学活动课的校本教材以及系列研究报告;涌现一批能够执教数学活动课的优秀教师群体;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二、教学策略的要点

1.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型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课通常是引导学生应用本章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教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2.数学活动课素材的开发

数学活动课的素材主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素材, 更多的是选择、调整、整合、创造、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要选好数学活动课素材, 教师要有较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 必须掌握丰富的活动课原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去博览群书, 结合生产、生活的实践去收集原始素材, 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提炼成一些与数学活动课教学相辅相成的、具有梯度的数学故事、数学趣味游戏、数学应用或问题串等方面的资料, 作为数学活动课的备选材料。选材时也要考虑开展活动课的活动方式, 切忌难度太大, 材料内容太多。通过大量实践, 我们提出了各类数学活动课素材开发的方法。如动手操作类活动课素材的开发;数学实验类活动课素材的开发;实际测量类活动课素材的开发;调查统计类活动课素材的开发;规划设计类活动课素材的开发;思维游戏类活动课素材的开发。

3.数学活动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它与一般数学课的最大区别是以活动为载体。由此数学活动课在教与学两方面也应有别于常规课堂教学, 应体现“数学活动”的特质。

(1) 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是教学目标的转变。在制订活动课教学目标时要充分根据数学活动课的上述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认知方面的目标要体现自主性;情感方面的目标要体现求真、合作、质疑、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是活动过程的转变。数学活动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更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数学活动课的活动过程要体现自主性、创新性、渗透性、动手实践、合作参与。

三是管理方法的转变。教师在上数学活动课时要参与引导整堂课的活动过程, 注意观察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完成活动任务, 尊重学生的选择, 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不同的引导, 而不是放任自流, 或是维持会场式的松散管理。要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活动过程的调控要得当, 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不要过早地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应该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 当有的小组 (或学生个人) 发现结论时, 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其他小组, 而是向该小组提出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待时机成熟时再一起讨论。

四是评价方式的转变。数学活动课评价应该转变评价功能、扩充评价主体、更新课程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利于回归“以人为本”。数学活动课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投入的态度、情感;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数学活动课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反思性评价;展示性评价;反馈性评价。

(2) 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作相应的转变。主要的转变有:过程与结果并重;接受与建构并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并重。

4.数学活动课的情境创设和作业设计

数学活动课不必像一般课堂教学那样, 上课时一定要有“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情境”可有可无。因为数学活动课本身的教学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 已不再是纯知识的传授。如果非要每节活动课都来一个“情境创设”的话就显得太机械了, 而且有的题材不易做到, 有些题材本身就是游戏性质的。而有的数学活动课是具有思辨性的, 这类活动课可以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 如“平面镶嵌”这一内容, 上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 街上的石块铺设用的是一些什么形状的石材?

关于活动课作业, 首先应遵循下列原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和培养;体现多样化原则;遵循选择性原则。其次, 数学活动课作业的类型有日记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综合型作业、现实型作业等等。关于数学活动课的作业评价: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 这是学生发展的催化剂;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 这是学生发展的多棱镜;评价的过程应动态化, 这是学生发展的推进器。关于活动课作业的形式问题, 活动课既可以布置纸质作业也可以是纯活动性作业, 根据课题而定。有的活动课本身要求的就是实习为主的作业, 这类活动课无需设计纸质作业。总之, 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 开展活动课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改革。数学活动课作业应该关注孩子课业和情意的共同发展, 改变传统教学中形式单一、方式单一的作业方式, 尊重学生的天性, 多形式、多需求地设计作业, 拓展作业的内涵, 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 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 独立思考, 积极探究与合理表现。

5.数学活动课的评价方式

数学活动课的评价对于落实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成功”或“失败”、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及提升自信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数学活动课评价过程中, 教师必须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引导有差异的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成为学习主体, 在接近或达到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不断超越, 这正是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回归。

数学活动课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 理解该现象是用来说明什么和怎样说明问题的能力;操作能力, 会根据某些原理选取适当材料, 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获得数据、信息、结合数学方法, 进行演绎、归纳的能力, 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创新能力, 通过已有的知识、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对实验进行大胆创新的能力以及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投入的态度、情感, 在实验中是否具有较大的热情, 是否积极认真参与;合作能力, 在实验中能否和他人进行良好合作, 是否具有集体意识, 是否能在合作中表现出宽容、助人为乐的精神;意志毅力, 是否具有一种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能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对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评价, 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然后, 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指正, 以及自我反思找到改进方法, 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数学活动课评价的方式有:过程性评价, 通过学生完成实际的、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实际任务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及时展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发展与成就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将综合来自于四个方面的材料———自我评价、老师眼中的你 (来自老师的评价) 、同学眼中的你 (来自同学的评价) 、家长眼中的你 (来自家长的评价) 。反思性评价:教学家斯宾塞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数学活动课的评价, 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升自我;展示性评价:在数学实践活动课完成后充分展示学生作品, 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这有时比直接的评价效果更好。数学活动课在中考中的评价:作为《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课程目标, 学生从事数学活动课的学习的过程已经进入中考考查的视野。具体来说, 主要考查的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一是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 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以及从事探究等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二是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 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三是能否使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这类问题可以设计一个“做数学”的活动, 或者是猜测与证明一个数学规律, 或者是设计一个解释现象 (问题) 特征的数学模型, 或者是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需要考生通过实验操作、类比归纳、探究猜想、验证结论来积累和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此经验基础上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应该说这是中考评价改革的命题趋势。

6.数学活动课与常规数学课形成互补机制

数学活动课与常规数学课教学可以互相借鉴, 形成互补机制。数学活动课的成果可以运用到常规数学课教学中, 我们研究出概念、法则、定理、例题、习题与章节知识结构等教学中开发数学活动素材的策略, 探索了数学实验室教学中开展微型数学活动的方法。反之, 常规数学课的知识、技能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基础, 特别是思维价值、思维含量、思维深度是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我们总结了体现数学活动课思维深度的三个策略:利用逐层深入的问题串来揭示规律;先观察, 再猜测, 最后验证 (或说理或证明) ;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指导探索活动或者借助于活动进行总结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完美的互补, 重塑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结构。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篇5

诱发、培养、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在设计上更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更使一部分对数学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须在教学中有创新、有新意,对于一堂实践活动课来说更是如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愉快和谐气氛中进行的教学,不但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利于让学生的好胜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表现。

发挥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是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初中数学活动课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活动的主体始终是 学生。可以说,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初中数学活动课程 目标,这是衡量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志。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 篇6

【关键字】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前言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内涵

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活动课丰富多样,类型之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课堂动手、研究性学习,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常用的数学软件有几何画板、PowerPoint、Excel等;另一类是在教室外,可以依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在操场、野外等地方进行。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1.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并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商场促销活动中,怎样购买商品最省钱;测量计算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本能,运用以往在学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类似的方法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数学活动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收集和计算选择等方面的各种优势得到发挥,相互交流讨论,从中学会尊重别人,向他人学习,学会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的形成

1.专题研究,初步提出教学策略

我们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课进行专题研究,每节研究课用九份资料来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这个阶段,主要采取课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即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在大量课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初步创造性地提出了数学活动课的六个教学策略。

2.反复实践,逐步完善教学策略

在前期研讨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反思,按照初步提出的教学策略,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28所学校开展专题研讨。在研究中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过多强调“活动”,忽视了数学思维、数学本质和数学规律的揭示。为了丰富研究的内涵,增加了对活动课思维深度的研究,对活动课教学设计进行重新修订,并再次实践。这个阶段,主要在更大范围的教学实践中对提出的策略加以检验,同时根据反馈意见对原有的策略进行重新审视、修正和完善。

3.深化研究,最终形成教学策略

这个阶段,是对前面形成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化研究。一是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对经典课例进行研究,优化教学设计;二是与课题学习、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互相借鉴,丰富研究内涵;三是将活动课的教学策略和常规数学课的教学策略相互融合,形成互补机制,提升研究价值。通过深化研究,最终形成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数学活动课的校本教材以及系列研究报告;涌现一批能够执教数学活动课的优秀教师群体;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五、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

1.活动课内容设计应注重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像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活动课内容的趣味性。如七年级上册"七巧板的制作与拼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课堂上学生自主的、有趣的选用图形,开展"拼一拼、剪一剪、说一说",优美的图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可以安排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先通过抽取四张扑克牌,得到4个有理数(A-K对应数字1-13,(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然后计算±24,最后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并进行公布。在游戏期间可以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关注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全面性

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动”起来. 莫比乌斯带是数学中单侧曲面的一种模型,为了了解它,更为了能激发起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人准备两张纸条,把其中的一面涂上颜色,以区别另一面. 用它们做成两个环,其中一个由纸条两端直接粘合(甲环),另一个是把纸条先扭半圈,再把两端粘合(乙环)。如果有一只蚂蚁在甲环的一面,它能否不越过纸条边缘而爬到另一面呢?如果这只蚂蚁是在乙环上爬行,它能够不越过纸条的边缘而爬到另一面吗?

在这个实验中,第一,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不能只看别人做,而自己做旁观者,更不能只看老师表演,学生当观众。第二,数学教学中,凡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替代,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试、去想。第三,不能把活动的目的定位于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多样与有趣等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应该更多地考虑的是在这个活动当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到底能得到多少发展,学生的经验到底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智力得到怎样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多大的提高。仅仅为热闹而进行的活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3.关注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性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数学学习亦是如此.知识是数学的躯体,问题是数学的心脉,思想方法則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活动本身也不是孤立的,其中往往蕴含着朴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日历中的数学时,同学们把挖掘、发现的“奥秘”,有用数字表示的,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画图表示的,等等. 这些表示看似简单,其实就有数学思想在里面,比如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思想等。

六、结束语

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找到课上的优点,改正课上的错误,反思活动课的遗漏之处,在以后上课时将活动课上得更好。活动课的内容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所以,活动课能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达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苏兰.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1(2)

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7

1. 通过“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发散性教学丰富初中数学教学的内涵

我们知道, 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 总有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标新立异的想法和解题方法, 这就是思维独创性的萌芽,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别出心裁, 各尽所能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质疑, 独辟蹊径, 这才能使学生思维能力从求异型、发散型向创新型发展, 从而推动学生说数学能力的长足有效发展.设计“无问题”练习时, 只需给出已知条件, 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从这些已知进行推理, 看学生能推断出哪些结论.

案例1已知Rt△ABC, ∠ACB=90°, CD⊥BC, 你能推出哪些结论呢?这样问题设计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进行自己的探索, 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 无论程度如何, 学生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结论, 都会给他带来快乐, 至少不至于让学生因为对问题无从说起而成为数学学习的旁观者.

2. 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现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形成

教学方法没有绝对好或绝对坏的, 能适应学生发展、适应创新的特定需要的就是好方法.我们在数学教学所采取的方法, 必须能启发学生去思考, 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大力提倡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 并能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 逐步使学生提出新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然后由学生讨论后再进行解释.这种“说数学”学习模式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案例2在讲解“函数”这一章时, 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一条抛物线过原点, 那么请你写出它的一个函数解析式.毫无疑问,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学生们静静思考一会儿后, 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 个个都把手举得高高的, 互不相让,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境下, 他们的答案真是多种多样:y=x2, y=3x2, y=2x2+3x等.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巩固了学生学习的知识, 也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昂, 让学生乐于敞开自己的胸怀, 乐于表达自己, 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开放性题的设计就像催化剂一样, 催促着个性的种子破土成长,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 欣然接受了新的学习方式.

3.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 准确使用数学语言

数学学科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 它是以符号、图形和文字为支撑的, 按照特定规则表达不同的数学意义、数学思想这些符号、图形和文字就是数学语言.事实上, 数学语言和民族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发展学生的说数学能力, 使学生能轻松快捷地进行“数学的”交流, 学生必须能正确理解数学语言, 并且准确使用数学语言.如果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以及正确而严密的表达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那么条理分明的思维脉络就是正确思维的保证.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然非常重要.

4. 安排适当的训练, 让学生能“说”好数学

数学学习不同于语文、英语课程, 它是以文字、符号、图形构成的有着较强逻辑体系的一门学科, 要想学好它, 对学生语言表述要准确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大家都知道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效果成正相关, 其实学生的表达水平对教学效果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一个教师水平再高, 如果学生就是不说话, 那么老师就不可能清楚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 教学反馈就会不到位.因此, 除了要养成学生敢“说”、想“说”、有话可“说”的习惯, 还要强化学生“能说”“会说”的训练, 让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促使学生能正确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

5. 情境先行, 让学生敢“说”、想“说”、有话可“说”

要让学生敢“说”、想“说”、有话可“说”, 教师必须针对此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很自然的处于“愤”“悱”状态, 不知不觉地进入“说数学”的境界.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懒洋洋的不想说, 还有些学生想说却不敢说, 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学习情境, 给学生一个轻松、充满鼓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把能说当作一件很光荣的事, 那么学生慢慢就会变得想说又敢说.

6. 结论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 篇8

一、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1. 学生获取直接经验。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局限于书面, 课程学习趋向于封闭式。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获得直接经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2. 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复杂、知识涉及面广, 学生发现的问题较多, 需要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通过独立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促进学生整合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数学教学不能画地为牢, 禁锢在自身的壁垒中, 要与其他学科相整合, 逐步改善知识结构。实践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远大于课堂讲授的内容, 这为与语文、物理、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整合渗透提供了机会。

4. 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数学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试验、测量、绘图、制作等操作活动解决数学问题。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提供了多种机会, 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原则

1. 科学性。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特征和现实条件,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任务, 让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教师要联系社会,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相关数学问题拟订课题, 如储蓄、保险、纳税、统计等。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为主, 辅为集体形式和个人形式, 要坚持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力求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使探究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2. 实践性。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做中学”, 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索、亲手操作、亲身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放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在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活动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体验成功与失败, 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

三、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

1. 计划拟订。

周密性、可操作性的活动计划对整个活动达到预期实践目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1) 确定课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 发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广泛收集资料, 经师生共同商讨确定。如《有趣的七巧板》、《“五一节”商品打折活动调查》、《三角形纸板拼图》、《钟面上的学问》。 (2) 划分小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研究小组, 每组以4—8人为宜, 并推选出小组长。 (3) 制订计划。计划可分为活动目的, 活动安排、活动准备、人员分工、预期效果。计划拟订可分为三个阶段:个人初拟、小组汇总、师生共改。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订个人计划, 明确活动目的, 了解活动内容, 提升自身组织、策略能力。小组成员详细汇报个人计划, 阐明理由, 再通过分析讨论, 制订出初步的小组活动计划。由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的计划, 其他小组从计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提出质疑, 教师根据交流情况, 提出修改意见, 最后由小组整理正式的计划书。

2. 活动设计。

(1) 联系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要联系教学内容, 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如在“图形的变化”教学中, 学生通过“转一转”、“剪一剪”、“折一折”等实验操作活动, 提高观察、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感受概率”教学中, 学生通过摸球、掷骰子、转盘等游戏活动获取知识, 发展思维。 (2) 联系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接触生产和生活实践, 运用所学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开展调查、制作、设计活动。如利用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知识设计班级学习园地主题;对电动车闯红灯现象展开调查。 (3) 强化指导。教师要围绕活动目的进行有效组织, 注意活动方法、策略的点拨, 当活动出现偏差时, 要及时纠偏, 确保活动能有序进行。

3. 活动评价。

评价要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 关注个体差异。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标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实施分层评价。要以欣赏的眼光关注后进生, 要善于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增强活动效果。 (2) 关注活动过程。教师要改变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树立自信心;要关注学生合作交流, 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质疑、争辩, 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协作的能力。 (3) 关注评价方式。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观看学生作品等手段, 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获得的进步程度等方面作出评价。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活动 篇9

一、找准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作为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要充分关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生生活经验、心理需要与教学目标的交叉点上选择教学资源, 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探究.

案例《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1: ( 图1)

教师: 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 正是因为司空见惯了, 所以有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它们的思考. 例如, ( 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 你发现这些车子的轮胎是什么形状?

学生: 圆形! ( 异口同声)

教师: 那你知道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吗? ( 板书课题)

学生: ( 沉默, 表现在极力思考)

教师: 车轮能否作成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1: 不能, 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话, 就不能滚动了. ( 其他学生表示很赞同的神情)

教师: 有不同想法吗?

生2: 我也认为车轮不能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 但是我的理由和前一位学生不同. 我认为正方形、长方形其实也是可以滚动的, 例如, 发生交通事故时, 车子滚下山坡的情形就告诉我们, 长方形也可以滚动. 只不过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话, 滚动起来就会忽高忽低……

教师: 从车轮的选择, 可以感受到大家对圆这个图形并不陌生, 那你能说说看到底什么是圆吗?

接着教师提出: 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 给圆下一个定义) 学生: “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点评: 本案例是想通过创设“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问题情景作为探究圆的概念的切入点. 最终教师提出: 什么样的图形是圆? ( 给圆下一个定义)

学生: “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可见探究活动是失败的, 探究活动是无效的. 活动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 很积极, 回答问题也说的非常有道理. 为什么会失败呢? “滚动的车轮”等现实情景与“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之间存在巨大的视觉差异和语义距离, 逻辑的严谨性. 怎样从“滚动的车轮”中分析出个别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属性、概括出本质的属性也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安排合理的情景.

二、提高探究活动的参与面

1.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课堂上教师比较偏爱那些思维活跃、性格外向或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或学困生关注较少. 事实上学困生同样有进取心, 关键是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参与探究活动的自信心.

2. 要把握问题情景的难易程度. 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 探究活动才会收到最佳效果. 要使学生达到“愤”“悱”状态, 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活动,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 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例如“有理数乘方”一张纸的厚度为0. 1mm, 将它对折20次后, 其厚度与30层楼比较谁高? 220×0. 0001 = 104 m比30层楼还高, 结果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增强探究的欲望.

3. 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尽管教师课前会尽可能预测学生的情况,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学生会出现一些富有个性化的错误. 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 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 这时, 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 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 把它作为教学资源, 调整、重组教学进程, 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 通过师生、生生间不同组合的双向互动, 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4. 要创设合适的探究问题的情境. 合适的探究问题的创设, 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重要动力, 良好的引导具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所遇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合适的问题创设将学生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 由此学生体味到学习知识,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逐步养成“学以致用, 学有所用”的价值观念, 激发学生“好知, 乐知”的学习态度.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 用贴切、感性的生活素材来启迪学生的探究欲望, 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有利于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活动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篇10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新课知识背景:在七年级上学期, 我们已经在“展开与折叠”的学习活动中, 认识圆锥这样的几何图形, 而且学生已掌握将一个圆锥侧面剪开后, 得到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一形如圆锥的冰淇淋纸筒。)

生:圆锥。

师: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面积不好直接进行求解, 我们将如何求一个圆锥的侧面积呢?

生: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求相应扇形的面积就是圆锥的侧面积。

师:非常好,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求解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数学活动探究式教学不同于普通授课模式, 要创设科学、合理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来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导入的数学情境要密切联系课题主旨, 与新知内容衔接自然、过渡平缓, 要做到含而不露。

二、分组活动, 探究新知

初中数学活动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条件,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如果班级人数较多, 可以分组进行, 教师对不同小组给予指导和帮扶。

师:每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圆锥, 并把圆锥剪开成平面图形, 指出剪开前后图形间量与量的对应关系。

生:通过裁剪, 我们小组发现,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所以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展开扇形的面积, 而且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 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的底面周长。

师:很好, 下面各组运用量角器、刻度尺等工具计算一下, 你们剪开的圆锥的侧面积是多少?

此处, 并没有直接给出或者让学生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而是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其面积的大小, 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计算的能力。

生1:我们小组是通过测量扇形的圆心角与半径, 再运用公式来计算的。

生2:我们小组把剪开的扇形又还原为圆锥, 并测量出圆锥的母线与圆锥的底面半径, 根据圆锥的侧面积等于展开扇形的面积, 运用扇形面积公式来计算的。

此处有两种不同解法, 是课堂预设中所没有想象到的。两种做法表面上不太一样, 实质原理都是通过求解扇形的面积来求出圆锥的侧面积, 不同点在于两种做法所采用的扇形面积计算公式不一样, 体现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也为本节课圆锥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将第二位学生的思路、做法具体问题一般化后, 就得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圆锥的侧面积的求解公式。数学活动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数学活动, 要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也要在数学活动中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三、创新训练, 巩固提高

数学课离开不课堂训练, 数学活动课要在一定的数学活动中, 对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练习的内容难度适中,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 过高或过低都达不到训练的最终效果。

基础练习:在边长为16cm的正方形纸片上剪出半径为16cm一个扇形, 使得扇形围成圆锥的侧面。 (1) 求这个圆锥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长; (2) 求这个圆锥的高。

本题是课堂训练的基础题, 但在本题中有一个隐含条件, 即扇形的圆心角为直角, 通过求解扇形的面积, 可以求出圆锥的侧面积;根据扇形的弧长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长, 再结合扇形的半径, 即圆锥的母线, 应用勾股定理求出圆锥的高。

拓展延伸:在一块边长为16cm的正方形纸片上剪出一个扇形和一个圆, 如何使得扇形围成圆锥的侧面时, 圆恰好是该圆锥的底面?为此设计了两种方案 (如下图所示) 。 (1) 请说明方案一不可行的理由; (2) 在方案二中求出圆锥的母线长及其底面圆半径。

拓展延伸这一题有一定的灵活性, 体现对教材基础内容的关注, 也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几点反思

(1) 明确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水平。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材、难度的确立都要以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2) 明确数学活动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要把数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确立数学活动的目标。

上一篇:正确面对多媒体教学下一篇:机房监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