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能力

2024-06-20

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精选11篇)

篇1:初中数学教学能力

观察能力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前提和条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

例:验证下列各等式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

观察以上等式,等式右边是两个分数差的1/3倍,显然A不正确。再观察括号里面的两个分数,第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第二个分数的分子是2,于是D排除,再观察两个分数的分母是1与5,2与7,3与9,4与11。再者n为正整数,当n=1时,n-1=0,因此两个分数的分母分别是n与2n+3,故答案为C。

篇2:初中数学教学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例:图1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求它的全面积和体积。

先让学生判断图1中是什么立体图形的展开图。通过学生动手折叠,从两个扇形可以看出与圆柱有关,展开空间想象可知图2是一个圆柱的四分之一,则容易求出它的全面积和体积。

篇3: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 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 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 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 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 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 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与过去《大纲》相比, 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 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 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 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 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 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 继承与创新并重, 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 或调整教学顺序, 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 不断积累课程资源,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 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 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 不能照本宣科, 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 带领学生走向教材, 用好教材, 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 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 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 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 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 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 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 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 (a+b) 2=a2+2ab+b2, 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 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 (a+2b) (2a-b) =2a2+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 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 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 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 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 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 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 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 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又要因材施教, 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 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 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 实践告诉我们, 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 通过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强调学生是发现者, 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篇4:谈谈初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学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    培养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是义务教学的重要阶段,衔接着小学和高中。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小学生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再唯教师是听。如果在初中课堂上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课堂“满堂灌”,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所以在初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其重要。在初中所有的学科中,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深刻认识数学的这些特点,对于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使得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优势明显。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创新能力,良好的提问是前提

初中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从深层次考究,初中数学与实际生活还是紧密联系的。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提炼素材,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再联系数学知识,把初中生引入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渐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问之前,先要做好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师创设好了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后,接下来结合教学情境进行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初中生虽然独立思考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是没有办法提出高水平的问题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提出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初中学生去探讨、去思辨。贴近知识、接近生活的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让初中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创新能力,自由的讨论是关键

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导,是初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学生的自由讨论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许多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害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也对学生进行提问,但通常是指定学生进行回答,不注重学生的自由讨论。因为学生自由讨论,比较难以控制局面,且需要教师花很多的精力去引导、去思索,去控场。殊不知,自由讨论,可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去思辨、去联想、去想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切磋,激烈碰撞,相互吸收各自的思维火花,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展示学生的个性。相互借鉴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丰富自己的思维,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创新能力,发散的思维是核心

教师的合理提问,学生的自由讨论,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核心,这其中也包括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要求学生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旧的思维中进行逆向思考,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发现新的领域。这也是源自现实世界的启发,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很多相反、相对的现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学会让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发散思维更是不可缺少。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表现为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数学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引导初中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得到不同的解决方式,虽然最后的答案是一致的。

例如,有一个三角形ABC,O是边AB的中点,CO=AB,求证: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作O点到AC的垂线垂是为点D ,

因为OD⊥AC且OC=AO,

所以三角形AOD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OD是三角形AOC的中垂线。

即AD=DC。

因为∠A=∠A,

所以三角形AOD相似于三角形ABC。

所以∠ABC=90°。

所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解题思路:①作辅助线;②用中垂线定理;③证三角形相似;④证角相等;⑤得出结论。

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所以说,发散思维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三、结束语

篇5: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它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先认真审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欢欢和迎迎进行一场有趣的比赛,每人跑500米之后必须再画一幅画:欢欢和迎迎同时起跑,最后又同时画完图画。但欢欢画画时间是迎迎跑500米时间的5倍,而迎迎画画时间是欢欢跑500米时间的6倍。问谁跑500米快?谁画画快?

分析:设欢欢跑500米用了x秒,迎迎跑500米用了y秒,则欢欢画画时间为5y秒,迎迎画画时间为6x秒。由所用总时间相等,有x+5y=y+6x,得4y=5x,由于x、y均大于0,所以y>x,欢欢跑得快,迎迎画画快。

篇6:初中数学初中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生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对其思维方式进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不单单只是应付考试,而是要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激发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主要的科目,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学生能否养成好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题,一同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响应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则是要求用数字符号和图形推论进行相应的描述,从而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较好地通过抽象逻辑想象思维得出数学知识和结论,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理论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空间与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空间概念的认知,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立体图形的学习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非常多见,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维。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进行问题和概念的演绎示范,使学生能够在逻辑推理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形象的认识,推理逻辑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应对数学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初中数学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科,由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以直观感知思维为主要,而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多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形成较为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初中数学失去惯有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由于不理解知识点从何而来,只能通过公式生搬硬套,而不愿意研究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造成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基础薄弱,造成这部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加丧失信心和兴趣。此外,初中数学的内容与知识点分门别类,较为复杂多变,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相连,这就造成了学生若有其中一个知识点不会或掌握较为薄弱,势必会影响下一个知识点以及后期的学习情况,会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而丧失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1.2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意识不强。由于一些学校还在沿用之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生搬硬套”的给学生进行机械讲解,从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有升学率等压力,从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很多教师都积极主动认真去备课,学生的出发点也是认真听课,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融洽,但却使学生缺乏自主发挥思维想象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还是在禁锢当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会真正得到体现。初中数学教师一直以来都充当着课堂的主导,教师认为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灌溉,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和固化,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理论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培养,通过“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推动性作用,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自主的思考问题与学习,自然而然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培养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到抽象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理解数学当中的抽象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形式,使学生通过PPT的播放和演示,能够直观感知到数学知识点,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有趣的课堂组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更加利于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使知识更加牢固,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利于今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2.2教师应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教学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本身就拥有一种创新思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素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出发点,灵活地采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白自身的义务与责任体现,同时也充分地给予他们学习的权利。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优化,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幽默的环境,善于去发现学生优点、长处,采取创造性的技巧,将大部分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知识的传授应当注重质量而不是只注重数量。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2.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同时作用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可以找到很多东西以数学为原型。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生活的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连,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理论的学习,运用到生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良好地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观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积极主动思考数学知识,从而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获取经验,在不断总结和反思汇总寻找出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最终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7):86.

[2]梁丽丽.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15):78-79.

篇7: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关键词】 质疑;示范;尝试;主导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要理解知识的内在实质,就必须不断质疑才有新的发现. 每一名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课堂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可以诱发学生对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大胆的发问、猜想、探索和反思,教师努力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鼓励学生自己释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或应用不断地提出质疑,发展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每名学生的充分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教师创设教件,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打下良好的质疑心理基础.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教材,产生种种疑点,并准许其有疑即问,不懂就问,哪怕这些问题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或讥讽. 如,我在教“角的认识”这节课时,介绍到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三角板的其中一块: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30度、60度、90度的特殊角,一名学生立即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我手上的这块三角板比你那块要小得多,我认为它的三个角的度数应该比30度、60度、90度小,怎么会一样大呢?”听完这个问题,我感到又惊又喜,惊的是学生竟提出出乎老师意料的问题,庆幸自己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要不然这个问题恐怕要等到课后作业中才暴露出来,不利于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的形成. 喜的是学生能大胆及时地把心中的疑问亮出来,使潜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啊!它不仅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而且增强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教师示范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依赖性很强,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问,现在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生知识迁移,学生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如,“分数乘法”的教学,有2个知识点,即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材中安排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分数乘以整数,分数乘以分数、小数乘以分数. 通过每个环节的教学,强调三种不同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形成紧密相连的知识结构网络. 在教学“分数乘以整数”时,我是这样为学生示范质疑的:a.例题有什么特征?b.算式表示什么意义?c.计算时为什么要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通过迁移,为学生对分数乘以分数和小数乘以分数进行较正确的质疑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较含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

三、学生尝试质疑,教师适当引导

当学生明确了质疑的方向,知识内在结构体系又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质疑,教师适当予以总结、纠正,使之不断提高并达到熟练,具有较强的质疑能力. 如学生可以对照“分数乘法”的质疑方法,进行类比,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质疑方法. 又如,在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就提出如下疑问:a.为什么第一步一定要用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除以除数?b.除法中的竖式,为什么一次要分成2个层次写?c.当有余数不够除时,能不能添上0继续除?d.遇到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怎样除?等等.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可能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进行交流总结,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质疑.

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当学生明确了质疑的方向,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 但有时学生的质疑涉及面广,甚至有的问题根本不着边际,听起来就显得“多而杂”. 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问题不着边际. 关键要让学生明确质疑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使问题变得“少而精”. 同时对一些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教师也可自我设问质疑,不断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自觉质疑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应用题:这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我先引导学生读题,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有的学生就问 “这条路有多长不知道不能求”,有的学生“能不能用假设法来求呢”,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抓住重点进行释疑,之后学生有的假设这条道路18千米、有的假设这条道路30千米………但最后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又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质疑的讨论使学生明白把这条道路设成1最简便.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 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最终踏上创新学习的征途.

【参考文献】

[1]郭玲.“翻转课堂+CDIO”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02).

[2]徐苑苑,张际平. 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05).

篇8: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对于数学知识的讲解是非常简单的, 把重点都放在了数学例题上, 通过对学生分析大量的数学例题, 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讲的方法进行解答问题, 这种“照葫芦画瓢”的学习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如果学生遇到其他的问题还是想不到答案的, 因此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讲些解题方法后应该让学生自主的思考, 进而想到多种的解答方法, 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类似但有些偏差的数学例题,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例如:去冬今春, 我市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旱灾, “旱灾无情人有情”。某单位给某乡中小学捐献一批饮用水和蔬菜共320件, 其中饮用水比蔬菜多80件。求饮用水和蔬菜各有多少件?

解法一:设饮用水有x件, 则蔬菜有x-80件, 依题意, 得x+ (x-80) =320

解这个方程, 得x=200, x-80=120

答:饮用水和蔬菜分别是200件和120件

解法二:设饮用水有x件, 蔬菜有y件, 依题意得x+y=320和x-y=80

解这个方程组, 得出x=200, y=120

答:饮用水和蔬菜分别是200件和120件。

根据以上初中数学的实际例题及解答, 充分的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是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道题目进行解答的, 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尽量的开发自己的智力, 同时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的作用, 对每一个例题都能够很好的解答出来这样在有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 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课本及教师给出的例题应该充分的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 让学生能够有很好的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进而体现数学的重要性, 使得学生能够很喜欢学习熟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目前, 各个学校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偏科的现象, 而且非常的严重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为了很有效的使得学生能够喜欢学习数学知识, 学校就应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学生认真的学习都是为了能够有个好成绩, 因此学校就应该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相关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数学的乐趣之中。一方面, 数学的学习就是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让学生的大脑能够充分被开发。为了使学生有很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应该先从教学内容入手, 现在的数学课本都是一些大篇幅的理论知识, 枯燥难懂, 在对课本进行编制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 将内容变得简单更容易理解, 充分的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 同时可是将课本的字体和图片变得活泼一些, 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 教书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为一切的学习起着主导作用。这时教师就应该把学习的气氛充分的调动起来,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方法, 例如:给出学生一些题目, 让学生结合成小组进行对例题的多种解答和分析;教师可以把有些数学例如通过实际的活动表达出来,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就像是在做游戏,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由的发挥和交流自己对数学例题的看法。以上这些方法充分的体现了创新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和理解, 进而有效地展开思维, 大胆创新认真解答问题。

三、搞好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创新思想

在初中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教师指导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数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通过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开发智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作一名小老师, 通过课下的学习在课堂上把自己对例题的理解和分析表达出来, 大胆的进行创新这很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拥有自信心, 在学习中应该多多鼓励学生, 不能总是批评学生要友善的进行教导。因此, 搞好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

四、结论

为了使我国的数学教育能够有很大的进步, 就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己创新精神,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成绩的提高。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学校能够很好的满足教学目标, 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杰.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简谈.《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年8期

[2]陈建民.浅谈初中数学创新课堂的构建《学周刊B版》2011年2期

篇9: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能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题作用。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提出或引导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心理,并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以此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

(2)采用愉快式的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对学生充满爱心,并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言行在学生中产生一种暗示的期待效应,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鼓舞和力量,教师应充分运用渊博的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愉快中领会所授知识,并加以创新。

二、鼓励学生质疑,诱发创新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动机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给予重视,多鼓励,多引导,使学生由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和扶植学生的学习热情,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严密、合理地提出问题的犯法,发现、捕捉好的提问,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创新应用

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比如,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的知识,可以设计出美观、实用的建筑图案,教师要善于从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游利于体现数学创新应用的事例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增强认识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如2008年北京即将开奥运会的时候,我让学生搜集大量奥运资料,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的比赛成绩和奖牌统计榜都是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就充分感知了数学中统计表的简洁性,和统计图表产生的必要性。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发现问题的热情,提升了其主体参与提问的深度。

四、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一上课,不直接板书课题,而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有趣而富有思考的問题,用精湛而富有魅力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产生直接的内驱力。

如在讲幂的运算之前,讲芝麻与太阳的质量:一粒芝麻的质量不到克,它与太阳的质量简直是不能相比的。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播种下去……,如果播种下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5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时就可以顺势导入幂的运算。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答——探究……”的开放式

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例如:一个钢筋三角架在边长分别是40厘米,100厘米,120厘米,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60厘米和10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题中截法似乎较多,实质上只有两种,即24厘米,60厘米,72厘米和20厘米,50厘米,6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提问,作业的编制应该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发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指导学生开拓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进行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举办专题讲座,举行“数学史报告会”,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等,使学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学会解决具有开放性和奇特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意识的园地。

篇10:初中数学证明题能力训练

一、证明题:

1、在正方形ABCD中,AC为对角线,E为AC上一点,连接EB、ED并延长分别交AD、AB于F、G

(1)求证:EF=EG;

EFD的度数.

2、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和CD上,AE = AF.

(1)求证:BE = DF;

(2)连接AC交EF于点O,延长OC至点M,使OM = OA,连接EM、FM.判断四边形AEM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D

B3、已知: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CB=90°,若点D是△ABC内一点,且∠CAD=∠CBD=15°,则:(1)若E为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A,求证:AD+CD=DE;(2)当BD=2时,求AC的长.B4、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且∠BAE=30º,∠DAF=15 º.(1)求证: EF=BE+DF;(2)若AB=3,求△AEF的面积。

F5、已知:AC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延长CB至E,使CE=CA,F是AE的中点,连结DF、CF分别交AB于G、H点(1)求证:FG=FH

(2)若∠E=60°,且AE=8时,求梯形AECD的面积。

D

B C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BDDC,E为CD的中点,AE交BC的延长线于F.(1)证明:EFEA

(2)过D作DGBC于G,连接EG,试证明:EGAF

F

F7、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AB=2,P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E是边BC延长线上一点,E是边BC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P,过点P作PF垂直于AP,与角DCE的平分线CF相交于点F,连接AF,于边CD相交于点G,连接PG。(1)求证:AP=FP

(2)当BP取何值时,PG//CF8、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E为CB延长线上一点,CE=AC,F是AE的中点.(1)求证:BF⊥DF;

(2)若矩形ABCD的面积为48,且AB:AD=4:3,求DF的长.

9、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且∠BAE=30,∠DAF=15

.(1)求证:EF=BE+DF;

(2)若AEF的面积.

A

D

F

E

B

C

24题图

A

DF

B

EC10、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E是AB的中点,延长BC到点F使CF=AE.(1)若把△ADE绕点D旋转一定的角度时,能否与△CDF重合?请说明理由.(2)现把△DCF向左平移,使DC与AB重合,得△ABH,AH交ED于点G. 求AG的长

E

B

H C F11、如图,四边形ABCD为一梯形纸片,AB∥CD,ADBC.翻折纸片ABCD,使点A与点C重合,折痕为EF.已知CEAB.(1)求证:EF∥BD;

C(2)若AB7,CD3,求线段EF的长. D

F

A1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CA平分∠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B2∠E.(1)求证:ABDC; D A(2)若tgB

2,ABBC的长.

B13、已知:如图,且BBE平分ABC,△ABC中,CDAB于D,EACABC45°,于E,与CD相交于点F,H是BC边的中点,连结DH与BE相交于点G.(1)求证:BFAC;(2)求证:CE

BF;

2A

(3)CE与BG的大小关系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

B

D

F

G H

E

C14、如图1.1-12,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1)求证:DC=BC;

(2)若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当BE∶CE=1∶2,∠BEC=1350时,求sinBFE的值.

15、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菱形EFGP,点E、F、G分别在AB、AD、CD上,延长DC,PHDC于H。(1)求证:GH=AE

E A B

4(2)若菱形EFGP的周长为20cm,cosAFE,FD2,求PGC的面积

P

F D

G

C H16、已知:如图 2-4-10所示,在 Rt△ABC中,AB=AC,∠A=90°,点D为BA上任一点,DF⊥AB于F,DE⊥AC于E,M为BC的中点.试判断△MEF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17、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点G,E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AEF=90o,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1)求证:AE=EF;(2)求△AEF的面积。

1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作AE⊥BC,垂足为E,连接DE,F为线段DE上一点,且∠AFE=∠B.A(1)求证:△ADF∽△DEC

篇11:初中数学教学能力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十b)2=a2十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十2b)(2a一b)=2a2十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怎样教、怎么学的一种导向。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上一篇:XXX镇食品药品监管站建设概况下一篇:何谓专业化学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