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024-07-02

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精选十篇)

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篇1

我认为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 离开了学生的参与, 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必须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 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为实现这个目标, 在教学引入时我常常以问题作为出发点, 选择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问题情景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下面把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做简单小结。

一、转变教学理念, 以新理念开新局

《新课标》倡导新的教学理念, 如: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的方式应该包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根据这些认识, 我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上不急于进行新课的教学, 而是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给学生, 如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子, 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向他们介绍不同年级不一样的数学课堂, 如告诉他们今后的数学课要准备一些学具、材料, 课堂上动手操作很多, 许多的结论要由同学们自己亲身经历或与同伴合作交流, 自己得出;老师的评价也不再由考试分数定终身, 老师会评价同学的学习态度、参与过程、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手工制作等。

二、精心准备, 以新方式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 我按照新教学理念的要求,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比如在讲到勾股定理时, 我以众多科学家寻找外星人的小故事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突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再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如蝴蝶标本、建筑艺术、名车标志等,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 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以积累有关图形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发展统计观念。

2. 突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近几年来, 根据新课程理念, 我试行了成长记录卡评价方式, 成长记录卡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 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教师、同学能及时发现闪光点。如:记录了学生每一堂课的表现、每次作业完成情况、课外探索成果等, 有时基础差的学生比基础好的学生做得还好, 使许多同学增强了信心。

3.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分层处理课堂教学环节。

(1)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每一堂课通过复习旧知识, 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 当新知识引出后, 及时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并对目标做简要的说明或解释, 以引起学生注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2) 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对学习较为困难的C组学生, 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 回答不论对错, 都首先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 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 有时还与他们较劲儿, 故意为难他们, 训练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 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 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 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 并起到激励作用。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 有所悟, 并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其基本要求一致, 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 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 设计基本练习题, 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促使知识的内化, 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 设计发展性练习, 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 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 设计综合性练习, 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的层次性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 否则会使第一层次学生吃不消, 导致抄袭作业, 而第三层次学生吃不饱。为此布置课后作业同样要有层次性, 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 选做题只要求第三层次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时, 对C组和B组学生的作业要格外改得仔细些, 有时进行面批。对A组学生可个别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或同他们探讨较深的问题, 启发他们深入钻研。

我们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合理整合各类资源, 不断地反思和积累经验, 因为这是一种财富, 是将来的基石。

纵观几年的工作,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有一部分后进生正在转化为中等生, 后进生的数量不断减少。

以上阶段的初步尝试, 在学生、家长、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课堂教学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学生学习状态比较积极主动, 能批判性地听取同学的意见, 但有时会过分挑剔质疑、钻牛角尖, 有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业布置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 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 忽视学生的需要;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有时学生并不独立完成, 需要合作交流的学生不会合作, 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 不求甚解, 学生这些不正常的作业心理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表明, 引导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 是增强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 养成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 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目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 因此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有研究发现, 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 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在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 只能由学生在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反思能力 篇2

传统数学教学中我们更注重结论的得出与运用,因为这样的教学更适合考试评价. 而根据数学课程专家及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知识的发生过程如果更为充实与科学,则学生获得的知识将具有扎实的根基,因此在学生的思维中保留的时间也更长. 而纵观初中数学教学,无论是基本数学概念如有理数、方程的建立,还是公式、定理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勾股定理等的得出,我们会发现都应当存在丰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依靠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多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学生就可生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并进而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

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a+b)2=?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在第一时间往往都会想到“是不是就等于a2+b2?”事实上,在调整教学思路后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并不注重学生的答案对与不对,而是重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例如看学生是否想到用具体的数据代进去计算,而不只是纠缠于答案的等或不等. 如果是前者,我们就认为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如果是后者,我们则认为学生的思维还比较肤浅. 这还不是最终目标,因为初中学习习惯于数值的具体运算,而不习惯于用符号来运算,因此此处我们要在结论得出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符号运算意识,形成逻辑推理能力. 要能迅速地反应出(a+b)2=(a+b)(a+b),并能准确迅速地将此式展开,得到(a+b)2=a2+2ab+b2的最终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这一结果并能熟记之后,我们应当继续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将正确结果与原来猜想的错误结果进行比较,看自己原来的思考错在哪里. 事实证明,这一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通过这样的反思,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有时凭直觉是会犯错误的. 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反思时说出“数学关系靠的还是一步步的算,而不是猜”时,笔者感到十分高兴,并向全班学生进行引申:“刚刚这位学生所说的‘算’,其实就是我们数学上强调的逻辑推理,而‘猜’往往只能作为推理前的猜想,不能当成最终的结果. ”笔者认为,只有在这样充实的学习过程中,只有经历这样的课堂反思,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2解题反思利于教学拓展

数学解题过程可以被称之为采蘑菇现象. 当人找到了第一个蘑菇之后一定会环顾四周是否有其他蘑菇. 解题过程也是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也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单一的问题能针对性地纵向、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结构也会随之改变. 只有学生在反思过程中,不断以自身拓展能力来联系问题,主动寻求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才能对解题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如例题:五角星形图ABCDE,求证:∠A + ∠B + ∠C + ∠D + ∠E = 180°.

设计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唤醒学生对解决问题常用方法的回顾,其次让学生灵活转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最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反思能力,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采蘑菇意识”. 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对解题思路进行归纳. 首先,考虑角和是180°,可以尝试同旁内角互补或内角和定理. 其次,证明角和是180°,应考虑将五角星内角问题转化成三角形内角问题,通过观察联想到外角定理,运用三角形外角及内角和定理可以达到解题目的. 同时,还可以根据多边形外角和定理及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来解答此例题.

在解题之后,进行启发性提问:同学们有几种解题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呢?这样从解题结果出发,让学生反思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优化解题方式,能培养学生由图形的对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学生也能通过解题后反思,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结合到一起,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在实践中获得创造的乐趣.

3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教师讲课前对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是学生自己主动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课前就掌握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重点难点有哪些,对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可以为学生进行反思做好铺垫。

例如,教师在教学初中数学“正数和负数”这一部分知识点之前,就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学会区分正数和负数,以及了解正数和负数的特点。

(二)提供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并不会长时间的集中,尤其是如果教师一直在讲解比较枯燥的数学公式时,学生更没有办法集中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反思,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相交线和平行线”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画出正确的相交和平行线,学生很快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各种平行和相交的例子。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看下面的图示,让学生分辨出哪个线段长一些?

学生根据视觉效果可以很快做出判断,然后教师指出其实线段a和b都是一样长的,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再让学生重新回到自己画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是否也存在着视觉上的错觉。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很好的反思,反思自己所画的内容是否正确,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三)注重对习题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题目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反思所学的知识内容,还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反思:首先要反思,自己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其次,考虑这是不是解题的最好方法,引导学生可以找到最好的解题方法,最后,通过反思看是否可以得出新的结论。

例如,有两种学生用本,一种单价是0.25元,另一种单价是0.28元,买这两种本的数分别是m和n。问(1)共需要多少元?(2)如果单价是0.25元的本和单价是0.28元的本分别买了20和25本,问共花了多少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已知单价和商品数量,求商品的总价,就是用单价乘以商品数量。(1)共需要0.25m+0.28n(元);(2)把m=20,n=25代入上面的式子中,得:0.25m+0.28n=0.25_20+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篇3

关键词: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

一、何为数学的自学能力

所谓数学的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无论是学生在校园学习阶段,还是学生到了社会工作以后,要想解决遇到的数学生活问题,很多时候都要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

二、新课程下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当前数学教学中还是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注重了自主学习。但仍然存在学生把教师讲过的东西一旦忘记,自己不会翻书,重新把例题弄懂,阅读理解能力低,数学表达能力差,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课后自觉重温例题,独立思考完成作业,这些基本的数学自学方法。

三、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题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题。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会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有时学生却不能很好地自学,原因就是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理解不够。要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是提高数学自学能力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要从初一做起,还要贯穿整个初中阶段

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的自学习能力会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教师必须特别重视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要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

首先是教育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教师都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前进行预习。其次是向学生明确自學的目标。有了自学的方向,学生才知道在自学过程中要研究和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再次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要尝试无论是新课还是习题课,综合实践课都要想尽各种办法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

总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英额布镇中学)

谈提高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篇4

关键词:解题能力,基础知识,审题能力,数学思想,解题反思

一、夯实基础知识, 奠定解题基石

没有基石, 就没有高楼;没有基础谈不到能力。数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基本要素。学生只有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才能正确思考理清题目思路, 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只有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 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培养审题能力, 提高解题效率

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不少同学在数学课上认真听讲, 但自己做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可是经老师一点拨, 又觉得很容易;在考试中, 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失去一些本不该失去的分数, 他们一般都解释为“粗心”。其实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 根本原因不在于“问题太难”, 更不在于“粗心”, 而是在于学生审题能力差。审题是解题的开始, 也是解题的关键。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解答的结果。

在审题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题干部分, 找出重点, 理解题意。审题时, 学生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当然, 审题要准确, 除了找对重点外, 排除干扰因素也很重要。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 有些是有用的, 也有些是无关的, 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条件, 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条件, 并把它们排除, 题目常常能迅速正确地解答。

审题时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对题目的隐含条件, 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 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 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提高解题的效率。

三、提炼思想方法, 优化解题过程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所谓数学思想, 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质认识, 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 而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 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数学思想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可分为三类:

一是具体操作方法, 如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迭代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特值法、待定系数法、同一法等;

二是逻辑推理法, 如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类比法、探索法、解析法、归纳法等;

三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等。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的纽带, 是由知识转化能力的桥梁。数学课堂要把渗透数学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 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发展思维能力。使他们能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数学模型, 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四、强化反思意识, 善于解题反思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反思性教学非常薄弱, 教师追求课堂的高密度, 教师很少反思教学过程, 学生很少反思学习过程, 通过调查发现, 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即便是一些数学优等生, 也仅仅是对数学学习进行回忆和回顾, 缺少对学习的深层次的思考, 缺少自觉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行动、自我批判的学习态度。他们的反思行为, 常常是来自于外在的压力或要求, 而不是主体自我内在的需要, 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长此以往, 当他们面临新情境、新知识的时候, 往往变得束手无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通过解题反思, 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加清晰明了, 就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解题的规律。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 着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题反思、建立错题集过程中让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 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篇5

灯塔市教师进修学校

徐丽波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数学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消极地学,机械地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施“创造性自主学习”模式的几个学期中,新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的训练。

一、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实现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应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善学、乐学,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既获得新知识,又学到如何获得知识的本领.实现教学目标,这

是探究式教学中的关键步骤。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主张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实现.即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让学生分析学习环境,分解目标,制定计划,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一特定目标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监控、反馈,再依据学习结果,正确评价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水平,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通过以上感性的实际操作和理性的数学推理,学生真实地感觉到了“诸途同归”的奥妙,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重复性和探索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习惯和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了学习的能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就改变了传统教学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管理下进行教学,以及传统教学中面对面的教学结构,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自由学习,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二、提供自主学习的形式

学习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欣喜。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十个引导: 特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学具引导学生操作,算理引导学生讲述,思路引导学生探索,方法引导学生寻找,定义引导学生概括,结论引导学生验证,公式引导学生推导,难点引导学生突破。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初三的课堂上,学生举手发言的次数是原来的两倍以上,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参与要多样化,学生提的问题,有的有价值,有的则很离奇,甚至可笑,但学生敢于提出,说明学生是积极参与思维的。此外,不同年级,参与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同的.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自主解决”能力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疑点,学生有了疑点,才会推动其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便于推陈出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会得到培养。要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质疑问难作出示范,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加之受知识面狭窄的限制,学习知识或思考问题时常抓不住要领,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同时,学生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干扰和迷惑,往往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设计问题,精心安排提问时机,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为学生质疑问难作出示范,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中学生自尊心强,他们不敢大胆提问题唯恐出错。因此,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等方面去发现问题。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联想法等。这样,持之以恒,必然会激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增加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四、作业分层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中的检验,而数学作业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适度性和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有必作题和选作题两种。其中必作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作业,是检测课堂学习知识效果的方式,同时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品味课堂知识,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选作题主要选择课外的,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带有趣味性、竞赛性、技巧性的题。这类题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同时这样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培养数学尖子生。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作业量较大,学生负担重,教师批改费时费力,不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对教改的进行。因此,采取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做到当日作业当日批改,改作业时将作业分类,对于多次作业较差的学生要及时讲解辅导,有时甚至作业要面批,及时纠正错误,领悟知识,避免和其他学生差异太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影响了学业.五、建构知识,能动参与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六、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能力 篇6

关键词:高中生; 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能力是指学生能有效地运用数字、计算、推理、假设和思考的能力;是个体适应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的能力。当前中国数学的教育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主要方向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一直是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1.重视阅读教学。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前提。在审题的过程中,除了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条件、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有正确的理解之外,尤其还要把握好某些关键性的词语,防止出现解非所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

3.充分挖掘,培养学生审题的深刻性。很多学生解题解错的原因不是不会解答某些题目,而是没有深入审题,没有充分挖掘隐含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对问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强调挖掘隐含条件,以培养学生审题的深刻性.

4.考察全面,培养学生审题的整体性。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审题要着眼于整体,全面考察,从宏观上对数学问题进行整体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方位审题,注意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以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

5.注重转化,培养学生审题的灵活性。注重转化可使问题的形式朝有利于计算、推理、证明或能更好地运用定理和法则,朝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教学中教师若注意转化的训练,也有利于培养审题能力.

6.紧扣条件,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 数学问题的陈述和表现形式丰富多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点滴、细致审题、严密思考,切实把握题意,以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1.掌握运算的通法、通则,灵活运用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进行运算。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和收集一些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并引导学生收集、归纳、积累经验,形成熟练技巧,以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和迅速性。

2.学习中注意教师及例题的典型示范,明确解题的目标、计算的步骤及其依据。通过典型示范比较顺利的由理解知识,过渡到应用知识,从而形成运算能力。

3.注意关于数、式的恒等变形(变换)能力的训练。

4.养成验算的习惯,掌握验算方法 在进行题目求解的运算的过程中或结束时还须对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以便及时纠正运算过程或结果中出现的错误,并掌握验算方法。检验的方法通常有:还原法、代值法、估值法、逆运算等养成检验、检查的习惯,提高运算过程的思维监控能力,这是形成和发展运算能力的具体要求之一,在学习中不容忽略。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重视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语言严谨简洁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一个数学应用问题,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能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以增强对问题的理解。

2.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数学意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知识有其相关的不同背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并蕴含着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一些实例,设置有关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确实来源于实际,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利用数学问题进行决策,有得于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所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提供多一些的机会让他们进行一些数学决策。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所谓创造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教学.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勇于创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不仅要用热爱、平等、尊重和民主教育的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

3.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合作讨论,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即在得出结论之前,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出现学生理解受阻时,在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法时,引导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磨擦碰撞的环境.

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方法探究 篇7

一、目前新课程改革对数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新课改的实施,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数学能力主要有: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能简单地布置预习课本多少页, 而要制定详细具体的预习学案, 从基础知识出发, 引导学生完成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及记忆以及对定理的证明和公式的推导, 也可以有适当的简单应用.通过课前预习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

1.设计问题,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找准新知识与已学过知识的联系点,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的问题也不同.可以在已学过的旧知基础上进行类比, 提升问题难度;可以是和学生经过口头交流后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完全解决的问题.但必须是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的问题, 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 又要具有探究性, 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一问题最好能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有效形成一条主线, 使得课堂教与学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完成.

2.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探究环节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 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常见数学方法探索新的问题、新的知识、新的方法, 并通过分析问题、合理猜想、推理论证逐步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的探究并促进和调节进度, 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构建、热情参与,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 真正学会学习.

3.揭示规律, 落实探究结果

知识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应熟练地驾驭上课内容, 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形成结构并及时判断学生的思维动向, 掌握启发的时机, 做到启而得法, 启而能发.归纳并总结出相关的知识和规律.通过推理论证形成正确定理、推论、公式或正确的结论, 然后揭示这些结论在本节知识结构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及地位和作用, 让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中理解这些规律.这一环节是重难点, 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基础.

4.运用规律, 学会解决问题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是最基本的目的, 也是一节课必需的.一方面是对学生所学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掌握解题技巧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主要途径.数学能力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在找到问题的解答后才能获得.这个环节中要围绕教学重点, 涵盖本节知识点, 精选2-3题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 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通过学生对问题解答情况的反馈, 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剖析讲解, 讲知识联系、讲知识转化、讲内在本质, 尽可能地概括提炼规律, 由点及面, 由例及类,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

5.变式训练, 深化提高数学能力

学生通过对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达到解决双基问题的目的.新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 更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训练学生触类旁通的数学学习能力, 巧妙改变图形的背景、题目的已知条件或求解的结论, 对题目的形式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演变和引申, 使题目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另外, 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或创造性地编拟变式题,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命题的结构,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例如, 在学习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我进行如下变式x2-5 =0→x2-5x=0→x2-5x+4=0→x2+4x+4=0.

6.反思小结, 内化提升数学能力

归纳总结, 为了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经过前面各环节的努力, 学生对所学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及掌握, 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重难点、整理基础知识、总结基本规律、提炼思想方法. 在这环节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让生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 教师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

四、堂堂清 (10分钟课堂练习)

当堂练习的目的是通过练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我们在高效课堂探究教学中, 教师讲课不超过30分钟, 专门留出10分钟给学生进行练习, 已达到堂堂清的目的. 在练习中要讲求实效,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围绕、突破本节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堂堂清练习一般的有:巩固性练习、变式练习、拓展性练习.巩固性练习, 主要是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题的基本技能技巧;变式练习, 是为了让学生不要一味机械地模仿练习, 克服思维上的定式, 通过一题多变等题型, 拓宽学生的思维, 从而加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内化;拓展性练习, 主要是通过练习来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五、建立错题集

改错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辨析正误的一个重要手段. 要求学生建立一本错题集, 平时对特殊的知识点加以记录防范, 是让学生免入“陷阱”的好方法.学生通过整理记录“错题集”, 学会怎样学数学, 哪些知识点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犯错误, 从而真正做到“吃一堑, 长一智”.

第一, 对错题分类整理.将错题分类整理, 分清出错的原因, 是概念模糊不清还是粗心大意运算错误还是技巧方法、数学思想转化出错.写清楚错误原因有利于防范以后犯同类错误.

第二, 记录正确解题方法, 纠正错误.通过教师讲评、请教同学或自己努力后理解学会正确的解答和证明方法后, 要及时进行正解记录, 尤其要记录解题的切入口、思路、技巧、步骤等.

第三, 经常翻阅浏览错题集.错题集要经常翻阅, 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时看看错题集, 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同类问题时避免再犯.

提高初中生数学交流能力 篇8

一、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实践策略

通过大量的理论实践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 笔者以为要提高数学交流的水平,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1.提高数学交流双方的情意水平

数学交流不仅是知识方法的交流, 同时, 也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知识方法的交流与情感的交流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系统。因此在实施数学交流过程中, 必须努力创造一个“ 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提高数学交流的情意水平。交流双方应互相尊重, 正确处理数学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结果。当一方出现错误时, 另一方不要指责或妄加否定, 而应帮助分析错误所在;当一方思维受阻时, 另一方要给予适当启发或进行探讨式交流。交流双方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要耐心讲解自已的思考过程和依据, 对于他人的成功要及时给予肯定, 毫不吝啬对他人的赞美。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交流活动中, 不管是概念规则的学习, 还是问题解决的学习, 都是从问题开始, 而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数学注意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⑴数学注意能力的培养

由于注意能力的强弱是从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这4 个方面来衡量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就是要提高学生注意的广度和稳定性, 改善学生注意的分配与转移。限于篇幅, 仅就注意的转移做简要讨论。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需要, 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注意转移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灵活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训练学生, 以提高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

一是多联想。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联想方法, 如类比联想, 关系联想, 部分联想到整体等, 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二是训练学生转换思路, 学会摆脱熟悉的模式, 能从错误的思路中退出并及时转向; 学会逆向思考、逆用公式、逆用法则原理。

⑵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数学观察能力是指对概括化、形式化的空间结构、逻辑模式的识别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符号、几何图形的识别, 数学关系的发现, 联想的展开, 以及进行抽象与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离不开数学观察,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精确性和深刻性, 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目的。由于培养数学的观察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对提高学生数学的观察能力极为重要, 本文将就培养观察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加以讨论。

所谓观察的客观性是指能够摆脱不利因素的干扰, 如实反映客观事物, 为探索、总结规律, 归纳概括结论提供可靠的信息。观察的结果有时是正确的, 有时也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例如, 学生初学立体几何时, 常常感到不习惯, 由于空间图形是用一些平面图形来表示的, 要靠观察者将平面图形想象成空间图形来加以理解。因此, 空间观念弱的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觉, 要克服这种错觉可借助实际模型进行观察检验, 通过实物模型与直观图的相互转换, 逐步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以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反映事物的全貌, 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 能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 能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 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情况。如果能根据观察目的, 抓住对象的组成特点, 遵循对象的内在规律, 确定某种观察程序, 就能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3.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从本质上看, 解决问题是通过解决具有某些特点的情况, 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问题解决活动涉及思维活动, 学生要经历一个获得信息, 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他们重新组织若干己知的规则, 形成新的高级规则, 以达到一定的目标。在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朝着新颖性的和独创性的方向发展。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等方面加以训练, 下面就培养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做简要概述。要想使问题得以解决, 问题解决者必须准确表征问题。因为对问题的表征如何, 极大地影响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

首先要使学生夯实基础, 建立良好的认识结构。数学表征既受到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影响, 也反过来通过数学表征丰富和改善主体关于数学知识的结构。其次,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征, 并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语

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篇9

1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地影响, 长久以来, 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课, 学生听讲, 加之“尊师重道”地传统观念的影响, 使学生的服从意识观念较强, 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沉闷, 学生课堂上表现较拘谨、不敢提问。课堂上,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完全没有时间去自主地思考,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提问。初中数学课程摘要的应变技能, 思维方面具有机械性, 往往无意或者不善提出新问题。

2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方法

2.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思维学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围中, 其思维便会进入一种更高级别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严重抑制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方法, 应找准自己的位置, 采取民主态度, 鼓励学生思考, 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积极探索, 为学生成长、思维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 特别应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幽默、愉悦的课堂,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 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 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 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提问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2.2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 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 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 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 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 进而形成教学情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 结合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 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给学生, 让学生在解题时, 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进行自主提问。例如, 在教学“变量与函数”内容时, 教师可以针对这样一道题:“一个矩形的周长为60, 其中一边长为10, 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启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认真思索和热烈讨论后提出:“边长还可以取其他的值吗?”“若其中一边长为15、20、25, 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 其中一边长为X, S如何表示?”等等, 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时间, 给所有想表达的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 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理解和解答问题, 才能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问题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 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数学素养。

2.3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初中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 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 作为教师, 不应忽视, 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 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及时进行正面的肯定性评价, 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 更好的问题方法, 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就会乐于提问。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 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积极思考, 全心投入, 只要有机会有疑问, 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 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 实现教学互动, 教学相长, 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总之,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就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初中数学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中提到:“学生获得知识, 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因此, 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 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 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与我们所倡导的“教育重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不少教师又深感困惑, 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数学教育的效果和成败, 也是新课改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下面就此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学案导学, 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初中生的年级在14-16岁, 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已由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 已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较强的独立思维意识, 其抽象思维、分析、综合能力已有较大的提高, 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最佳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教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使学生学会, 会学, 进而乐学。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案导学”模式, 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案与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案是为学生强调自主学习而设置的, 以学为中心。学案的作用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案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探索性、引导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需要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提前发放教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

二、利用微课,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 “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 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调查发现, 如果是网络课堂,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学生认为网络课堂通常都是45分钟左右, 很难集中精力, 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 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 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 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 还要查找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此类型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案例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一个环节,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巧设数学实验课,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 不妨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活动课, 只要对学生学习有帮助, 有收获的课均可尝试。初一学生在学习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中的《展开与折叠》时, 可以把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实验手册》中附录4-附录10中的平面图剪下来, 通过亲手折叠, 看折叠后是什么立体图形。然后将手中的立体图形再沿着某些棱剪开, 看看自己的平面展开图和其他同学的展开图形状是否相同, 互相交流后, 可以总结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都有哪些。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让同学们在实验操作中理解“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进行展开与折叠之间的转换, 进一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四、分层布置作业, 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 是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中的检验, 而数学作业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适度性和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其中必做题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作业, 是检测课堂学习知识效果的方式, 同时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品味课堂知识, 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选做题主要选择课外的, 与课堂知识有关的, 带有趣味性的, 竞赛性、技巧性的题, 这类题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 同时这样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培养数学尖子生。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作业量大, 学生负担重, 教师批改费时费力, 不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 和对教改的进行。因此, 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做到当日作业当日批改, 改好后将作业进行分类, 对多次作业质量较差的同学要及时讲解辅导, 有时还要作业面批, 及时纠正错误, 领悟知识, 避免不懂的知识大量积累, 从而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老鼠仓下一篇:高三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