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能力测试

2024-06-05

初中数学能力测试(共10篇)

篇1:初中数学能力测试

初中数学基本能力测试试题(题样)

一、教学常规(20分)

1.《烟台市初中教学工作常规(2012年版)》共有—六--大项、--70--个条目,其中“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反思-、六部分。(8分)

2.初中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指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5----小时。(2分)

3.教学常规的制定与实施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科学严谨规范的教学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试举一例谈谈学科教学如何落实或渗透“德育为先”这一原则的。(10分)

二、课程标准(20分)

(一)填空(10分)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分别是数与代数,.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3.“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二)简答(10分)

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做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和谐统一,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的?

三、教学设计(共60分)

请你依据“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教学理念,对“同底数幂的乘法”这节课的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请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对重难点如何化解等环节)。

篇2:初中数学能力测试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生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主体和推动者,对其思维方式进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不单单只是应付考试,而是要通过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激发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主要的科目,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学生能否养成好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本文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题,一同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响应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则是要求用数字符号和图形推论进行相应的描述,从而初步建立起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够较好地通过抽象逻辑想象思维得出数学知识和结论,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理论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几何、空间与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空间概念的认知,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立体图形的学习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非常多见,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形象思维。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进行问题和概念的演绎示范,使学生能够在逻辑推理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形象的认识,推理逻辑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应对数学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初中数学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科,由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多以直观感知思维为主要,而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多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形成较为复杂、抽象、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初中数学失去惯有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由于不理解知识点从何而来,只能通过公式生搬硬套,而不愿意研究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造成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基础薄弱,造成这部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加丧失信心和兴趣。此外,初中数学的内容与知识点分门别类,较为复杂多变,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相连,这就造成了学生若有其中一个知识点不会或掌握较为薄弱,势必会影响下一个知识点以及后期的学习情况,会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找不到存在感,而丧失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1.2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意识不强。由于一些学校还在沿用之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生搬硬套”的给学生进行机械讲解,从而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有升学率等压力,从而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很多教师都积极主动认真去备课,学生的出发点也是认真听课,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融洽,但却使学生缺乏自主发挥思维想象的环节,学生的思维还是在禁锢当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会真正得到体现。初中数学教师一直以来都充当着课堂的主导,教师认为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师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灌溉,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和固化,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理论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培养,通过“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推动性作用,而且还容易挫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自主的思考问题与学习,自然而然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培养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情境教学是近几年来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到抽象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精准的把握理解数学当中的抽象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形式,使学生通过PPT的播放和演示,能够直观感知到数学知识点,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有趣的课堂组织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使他们更加利于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使知识更加牢固,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利于今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2.2教师应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教学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本身就拥有一种创新思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素质,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出发点,灵活地采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让他们明白自身的义务与责任体现,同时也充分地给予他们学习的权利。随着新课程体制的不断优化,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幽默的环境,善于去发现学生优点、长处,采取创造性的技巧,将大部分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知识的传授应当注重质量而不是只注重数量。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2.3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同时作用于生活,在生活实际中,可以找到很多东西以数学为原型。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生活的案例,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连,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可以通过对理论的学习,运用到生活当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良好地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结语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观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积极主动思考数学知识,从而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获取经验,在不断总结和反思汇总寻找出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最终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7):86.

[2]梁丽丽.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15):78-79.

篇3:初中数学能力测试

一、创设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应试教育这个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过程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因此, 教师要减少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 分出一部分时间来给学生自主思考, 自主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而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阅读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 提升学生的兴趣, 自主阅读, 自主学习. 因为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已经运用到很多的地方. 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 如设置一段知识情境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学习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 你们平时使用整钱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 带了100 元, 买了79 元的商品, 你们剩下多少钱呢?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兴趣, 接着教师可以问问学生, 你们知道如何减吗, 够减吗? 利用问题的设定, 引起学生的困惑, 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接着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相关内容寻找答案, 教师同样可以直接创设渴求阅读数学书的情境, 将要学生阅读变为学生要读. 有些学生能够主动阅读并且很好的掌握了所学内容, 教师要加以鼓励.

二、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教材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 其中蕴含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 教材在编制的过程之中, 专家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来编制的, 所蕴含的内容能够被学生理解. 所以教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良好资源就是课本, 教师在教学时,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内容, 并且在学生阅读完以后, 将课前挖掘出的教材上的内容讲给学生. 来培养学生如何去阅读, 才能找出其中的关键内容, 挖掘出深层的含义.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个新的章节, 可以在课前先准备一个与这节课有关的小视频, 活跃一下气氛, 接着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哪些, 我们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哪些, 课本上有哪些, 需要自己探索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去看书, 然后教师进行讲解一些最基本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探索书本, 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内容.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 思维发育不完善, 在自己探索时, 可能探索的比较浅, 或者根本就探索不出什么内容, 教师可以自己做示范, 接着引导学生, 慢慢去适应, 慢慢去发现这方面的能力. 课本上的内容比较多, 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课本来提升阅读能力.

三、进行阅读示范,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无穷的. 教师是学生的指路人,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道路上, 教师要做好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进行阅读示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为学生的思维发育不完善, 很多地方都不了解, 在自己阅读的时候, 很难做到挖掘出其中的隐藏内容. 教师做示范,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板, 让学生去学习, 接着自己去阅读, 逐渐提升阅读的能力. 教师可以用文字语言, 例如:“甲是乙的多少倍”, “甲比乙多多少”. 提取出关键的信息, 有些话是非常多的, 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习如何提取出其中关键的内容. 教师还可以利用图表语言, 列出一些树状图, 教导学生如何提出关键内容, 并且总结归类. 教师可以利用应用题, 教导学生如何去阅读. 在教导学生如何阅读的同时, 也教导了学生如何去提取题目中的关键内容, 更好的解题. 因为在考试过程中, 时间有限, 学生理解题目的时间占的还是比较多的, 如果学生能够减少这方面所花费的时间, 可以在考试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解题. 教师通过示范, 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板, 让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方面的技巧.

四、通过语言转化, 强化数学阅读能力

每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 教师可以拿出来, 作为学生课堂训练的时间. 因为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 然后根据这些情况, 来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而且教师在教学如何阅读之后学生自己听了一遍, 在课堂上可能懂了, 但是如果不及时练习巩固, 课后可能就忘记了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 教师利用课堂训练, 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转化的能力. 例如:有一天天气比较热, 小张想要自己做冰棒吃, 买一箱又太贵了, 于是小张就打算自己去制作冰棒. 他分别买来了A、B两种必需的原料各500 克、3000 克. 如果制作 “宝乐”冰棒A种原材料需要12 克, B种原材料需要3 克. 如果制作“神童”冰棒需要AB原材料各7、10克. 教师先问问学生从题目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做哪一种的比较多? 列出不等式组. 接着可以补充1 个题目, 如通过成本核算自制一根甲种冰棒需成本0.4 元, 制作乙种需要0.3 元, 请写出这60 根冰棒成本总额与甲种冰棒的函数关系. 学生要逐一的理解题目中的句子, 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字比较多的题目, 学生要慢慢阅读, 仔细审题, 抓住其中重要的字眼, 再经过不断的训练, 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篇4: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能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题作用。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提出或引导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心理,并从中体味成功的喜悦,以此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

(2)采用愉快式的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对学生充满爱心,并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言行在学生中产生一种暗示的期待效应,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鼓舞和力量,教师应充分运用渊博的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愉快中领会所授知识,并加以创新。

二、鼓励学生质疑,诱发创新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动机的具体表现。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给予重视,多鼓励,多引导,使学生由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和扶植学生的学习热情,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严密、合理地提出问题的犯法,发现、捕捉好的提问,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创新应用

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比如,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的知识,可以设计出美观、实用的建筑图案,教师要善于从生产实践中探索出游利于体现数学创新应用的事例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认真研究学生的思维,教给他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增强认识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如2008年北京即将开奥运会的时候,我让学生搜集大量奥运资料,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的比赛成绩和奖牌统计榜都是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就充分感知了数学中统计表的简洁性,和统计图表产生的必要性。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发现问题的热情,提升了其主体参与提问的深度。

四、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一上课,不直接板书课题,而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用有趣而富有思考的問题,用精湛而富有魅力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产生直接的内驱力。

如在讲幂的运算之前,讲芝麻与太阳的质量:一粒芝麻的质量不到克,它与太阳的质量简直是不能相比的。但是,如果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把第二代再播种下去……,如果播种下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5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时就可以顺势导入幂的运算。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答——探究……”的开放式

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例如:一个钢筋三角架在边长分别是40厘米,100厘米,120厘米,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60厘米和10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题中截法似乎较多,实质上只有两种,即24厘米,60厘米,72厘米和20厘米,50厘米,6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提问,作业的编制应该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发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指导学生开拓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进行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举办专题讲座,举行“数学史报告会”,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等,使学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学会解决具有开放性和奇特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意识的园地。

篇5: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提问、质疑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不少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地约束学生的质疑能力等现象.

作 者:陈向华 作者单位:启东市长江中学,江苏,启东,2262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篇6:初中数学期末测试质量分析

一、命题原则及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本次期末初中二份试卷都能全面考查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与相应内容在教材中所占课时一致。试题呈现符合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难度定位在与教材例、习题相当的水平上。试题选材新颖,联系实际,接轨中考,在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大数学思想方法考查的力度,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查。对数与代数部分的考查,关注算理,适当控制了运算量。适应几何教学非形式化的要求,空间与图形部分着重考查图形的识别和应用,强化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分析和变化,注重合理的思考和推理的考查,淡化几何证明的书写要求。概率与统计部分的考查,强调对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七年级的试卷知识覆盖率高,贴近教材,强调基础,全卷对知识技能考评的定位比较准确,但全卷区分度较差;八年级的试题情境新、理念强,板块清晰,强化数学科的特点,突出了对“双基”的考查,在考查能力上,达到了考查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综合能力的目的,有利于激发考生创造性思维。试题关注数学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能力,关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九年级调研卷有意识向中考靠拢,试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考查,有一定难度和灵活性。总的来说,本次市期末测试卷比较贴近教学实际,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将对今后的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考试数据分析 1.七年级

七年级考试人数为40人,优秀人数4人,及格人数17人,最高分为113分,最低分为8分,优秀率10%,及格率42.5%。

根据改卷情况,选择题错误率高的题目有5、8,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够清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填空题有13、15、16,其中13两题学生对题目分析不清楚造成歧义错解,15、16题计算存在问题,后面要加强学生在计算这一块的基本能力;大题中有17、21、22、23、24,其中17题目的第一题计算题错得很多,其中23题角度的变换学生不够熟悉,22题做得不够理想,这道题的第三问有相当多的学生不会做。2.八年级

八年级参考人数44人,及格人数8人,优秀人数3人,最高分111分,及格率为18%,优秀率7%,及格率19% 根据改卷情况,主要问题在填空题跟计算题,选择题在第8题上错的同学很多,填空题13、14、15、16是错得最多的,对于第14题做对的学生很少,只用那么几个学生,说明学生在平行四边形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相结合这一内容中,题量训练得不够多;大题21、22、24是丢分高发区,18题错误较多,说明学生对分式的意义掌握得不够清楚,对于第24大题,第2小题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做出来,但是第三小题做得不够好,后面几个大题很多学生都是空白,平均得分仅为3分学生平时没打好基础,加上题目的灵活性以及学生的惰性造成丢分,今后要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其新型题目的训练。

三、考试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从试卷反馈的情况看,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双基不扎实的问题。如概念混淆不清,化简、计算、解方程错误,几何作图、证明书写不规范等。

2.学生能力比较差的问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差,知识方法稍综合的试题得分率普遍较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答卷时表达和解释不规范、欠准确;学生应用意识仍然较差,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数学素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好学生粗心,差学生厌学,不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本次考试,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新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接轨中考,学生容易得到基本分,但从考试结果看仍有少部分学校的及格率偏低,差分度偏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从视导看一些教师教学五认真没有能真正落实,存在教材钻研不够,教学随意性,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或高或低,不能适应考评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盛行,以教代学,机械训练,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业布置、批改、讲评不到位,辅导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对差生缺乏长效管理。一些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学业务水平提高较慢,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

四、教学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下面几点建议供参考:

1.加强备课组建设,提高备课质量。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努力领会编写者意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切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尊重教材的地位,我们既不能肆意拔高,更不能随意弱化。提倡教师分工协作,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挥群体优势,以提高备课质量。

2.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质量。课堂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同时,有效安排学生的活动和技能训练,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和反馈意识。

篇7:初中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思维的主体——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悟性。当有些人见到数时,他们的大脑中会产生联想,经过综合分析获取重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就是数感。

例:感觉“勾股数”。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C=90°,AB=3,BC=4,AD=13,CD=1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连结AC,由已知条件AB=3,BC=4,得知AC=AB?2+BC?2。如果对5、12、13这三个数不敏感的话,问题就无法解决,若能感觉这是一组勾股数52+122=132,即AC2+CD2=AD2.可得∠ACD=90°,于是就得到一个新的直角三角形。所以S四边形ABCD=S△ABC+S△ACD=1/2AB×BC+1/2AC×CD=36

篇8:初中数学能力测试

一、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在中考专题复习中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题:

例1如图,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以对角线AC为边作第二个正方形ACEF,再以对角线AE为边作第三个 正方形AEGH……如此下去.

( 1) 记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1= 1,按上述方法所作的正方形的边长依次为a2,a3,a4,…,an,请求出a2,a3,a4的值;

( 2) 根据以上规律写出an的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这道题首先要通过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然后再从结果中找规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教师在学生做这道题之前先做一道练习:

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数形结合转化为简单的代数问题,降低难度,使学生快速找到解这类题的突破口.

通过这两道例题,可以让学生知道图形变了,但方法没变,掌握了在证两角相等时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方法,同时也为高中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这样的训练可以克服学生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再认识,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例3 ( 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2,则第三边长为_______.

( 2) 已知等腰三角形 的两边长 为2,3,则第三边 长为______.

( 3) 已知等腰三角形 的两边长 为2,3,则它的周 长为______.

学生在做选择题、填空题时,经常会因阅读不仔细将一道题看成是平时做过的某一题导致解题错误,而选择题与填空题最忌审题不清,所以在作业里可以连续几天安排几道这样的变形题,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养成谨慎做题的好习惯.

三、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对问题解答的思维方式不同,产生解题方法各异,这样训练有益于打破思维定式,开拓学生思路,优化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例4将一批图书分给某班的学生,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 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少25本. 问有多少名学生和多少本书?

答:有45名学生155本书.

这是一元一次方程里的一道例题,在讲解时,可以从不同的等量关系出发设未知数解方程. 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方法;二是提前让学生适应解法二的思路,为后面学习分式方程做铺垫.

例5已知关于x的函数y = x2+ x + m,若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方,求m的取值.

学生可以直接从条件“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方”入手解题,也可以根据题目画出函数的大致图像然后解题,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到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本题还可将二次函数变成y = mx2+ x + 1,在方法相同的基础上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出发,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肯定教学中的奇思异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如果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都应该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

例6观察数列: - 2,4,- 8,16,- 32,64,…,写出这个数列的第10项:_______.

这是有理数的一道例题,在做这道题时,学生已经学过乘方、数轴等内容,一般的思路是往后找某一项. 此时就有学生问:“能否往前找某一项呢?”比如说第一个数的前第5项! 事实上,这个答案是存在的:

答案就是1/16. 进一步观察即发现:1/16= ( - 2)- 4. 如果从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出发,这不能不说是个好问题,前面解决的是正指数幂,后面既可以发现零指数幂又可以知道负指数幂,多么巧妙的承上启下!

总之,数学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多数人而言,数学能力是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实例,简析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篇9:加强初中数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依据十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的能力依然较为薄弱,普遍习惯于“怎么教、怎么学”的传统的学习定性模式中,迫切需要教师侧重挖掘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自身潜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吸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研究探索过程。

1 感受数学美,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毕达哥拉斯声称:“万物皆美,美是数的和諧。”数学中的数、形、式构成了独特的数学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寻求数学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应从感受数学美的角度,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1 树立审美的意识

数学美作为科学美的一种,虽然是一种真实的美,但它是美的高级形式。数学究竟美在何处,作为初中生是很难形成意识和欣赏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既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数学中的符号美,也可以让学生感觉数学中的简洁美,更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中的和谐美等。

1.2 激发自学欲望

教学过程中,较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数学没有英语的令人神往,没有语文的诗情画意,没有物理的实在有用,是一门学起来比较枯燥的课程,因此,激发学生自学数学的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应当积极钻研教材,依据不同学生,以各具特色的问题情境、数学美景为诱导,并提前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共同探讨、寻求答案,让学生在参与尝试的过程中充分激发自身的自学欲望。

1.3 引导学法途径

感受数学的数形式的美,是一个需要师生互动、逐步引导的过程。教师应当在逐步导入重点、难点、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发现简单图形的美、符号变换的美等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15分钟的自学过程变得“有趣、有味、有惑”。

2 感受数学奇,养成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两重属性,这两重属性可简单地概括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方法是数学中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方法的奇异美常常成为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起点,使规律化、程式化的世界出现意外的、带有独创性的成果,令人兴奋和激动。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感受数学的奇异,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1 设置问题激发主动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能否围绕数学内容,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且能吸引学生去关注、探究,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的破解之法,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关键途径。要围绕新授内容,结合已学知识,科学设置一些学生够得着、解得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适当延伸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小难题、小窍门,以此引领学生进入主动思维的层面,全面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2 生动教例诱导创新思维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去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是教学过程中的常见手段。在运用该教学手段过程中,教师可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且贴近教材的生动鲜活的数学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会思考、善学习、能动手能力,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的。

2.3 实践运用启发拓展思维

拓展思维是思维能力训练的关键内容。当学生善于主动思维,勇于创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维训练。教师可通过相似例题的讲解、关联习题的布置,以启发点拨、多方诱导、实践应用等方式,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寻找方法解答问题,谋求更多的解题策略,从而有效增强学生思维的密度与强度,全面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3 感受数学活,养成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习关键在于应用。学习数学知识,主要为了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习题辅导中,都应当使教学活动生活化,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去思考、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3.1 师生互动加强理念沟通

如何切实培养好学生的应用能力,关键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交流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利用一定时间,与学生就本堂课的新授内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充分进入数学思维状态,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认识问题、提出观点的能力与水平。

3.2 引导实践提供锻炼机会

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授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提高实践应用的能力。教师应当让学生感悟到生活的数学,促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以数学思维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提供应用数学思维的问题和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扩大思维空间,切实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3 预留问题提升解题能力

预留问题既可以是课堂作业也可以是课后思考习题。课堂习题的形式,可采取师生互动的办法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预留问题的重点是课后思考习题,这样的习题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数学现象,愿意用数学的思维和眼光去思考,从而让学生可经过努力能完成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解决问题的认知冲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投入到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以此逐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篇10: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办法

1、进行类比思维能力训练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利用类比往往可以有所发现、提出问题,类比是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内容有很多。如:类比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方法研究幂的乘方法则、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类比整数的因数分解研究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研究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类比合并同类项法则研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研究扇形面积公式;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

2、进行归纳思维能力训练

归纳是对某一事物的若干个体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性质,然后由此推断这类事物的总体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思维方法。初中数学教材中可进行归纳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也有不少。初中代数有关运算法则的引出几乎全部是使用一般归纳法。从主观上看,初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教学这些法则时不可能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从客观上看,这正是训练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好时机。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有理数运算的交换率、结合率、分配率、添括号去括号的法则,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整式乘除法的有关法则,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引出。另外,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用归纳法进行探索发现;对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是从个别具体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出发的,使用的也是归纳法。

3、进行猜想思维能力训练

以某些已知的事物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性的判断,就是猜想。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没有定理之前”的猜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定理、公式或例题所省略了的探索过程,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当先“猜”后“证”,提倡猜想和推测,鼓励创造性思维。一些教学工具如“几何画板”、“TI计算器”等,可用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及猜想。例如,在进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时,对于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引入,引导学生猜想,并最后证明自己的猜想。

4、进行化归转化能力训练

化归是把数学中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获得原问题答案的一种方法。如在处理梯形问题时,我们常把梯形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问题来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可进行化归转化训练的内容几乎无处不在。例如:在运算中,减法向加法转化,除法向乘法转化;解方程中,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转化,多元方程向一元方程转化,无理方程向有理方程转化;在对几何图形性质、面积、体积的研究过程中,复杂图形向简单图形、基本图形转化。

5、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随着教材的改革,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训练的内容会越来越多。例如,平面几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例5为“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而习题中就有“在室外找一个中间有障碍物的地方,用例5的方法,测量障碍物两边某两个点的距离”。又如,平面几何的《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后有进行测量的实习作业,可布置学生做“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作业。在初一几何新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积的探究,制作长方体纸盒,并在剪开纸片前先作美术设计”。在学完“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让学生“设计一些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图形”,有条件的同学可用“几何画板”来设计图形。我们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略这些能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既提高动手能力,又提高思维能力。

6、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新课改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如在讲到统计初步时,布置学生列表统计每月用水情况和每月用电情况,或每天的日常开支等,要求学生绘制直方图;从用水、用电统计数据入手,谈谈有关节约用水、用电的必要性;从日常生活开支的统计,谈现代人的消费情况等。

二、中学数学思维的培养办法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初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可以编出问题。引导阅读,如概念叙述与理解,定理、命题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

2 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一类一类地及时反思、回顾、总结、提升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细致的工作,比如:怎样做笔记,怎样复习,怎样回顾、反思,都要一一地给以指导。

三、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情境

1、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所以,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上一篇:八年级作文:家乡的桥500字下一篇:白岩松哈佛大学演讲 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