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土化

2024-06-20

技术本土化(精选十篇)

技术本土化 篇1

9月16日, 国家能源局发布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8月份, 全社会用电量5025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1.5%。8月份的数据是2014年中国发电市场到目前为止的一个缩影。

“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 几大发电集团新建电厂的计划都有所减少, 反映到西门子这里, 就是发电相关的设备订单数量的减少。”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天贵对媒体说。

原本在能源领域以发电装备为主力的西门子, 在疲软的发电市场面前, 开始重新寻找市场的增长方向。LNG最终进入了它们的视野。

“未来五年中国天然气将持续增长, 在城市燃气调峰及交通运输业替代燃料需求推动下, 液化天然气工厂发展潜力巨大。”张天贵说, “压缩机是液化天然气的关键设备, 也是西门子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设备。我们有志于在中国市场有更多的作为。”

与燃气轮机等发电相关设备不同, 在液化天然气的核心设备——压缩机上, 西门子相比于国内企业并没有压倒性的技术优势。这也就意味着西门子不仅要面对其他跨国企业的竞争, 更要直面质量过硬、价格低廉的国产装备的竞争。

压缩机成为了西门子下一阶段中国市场战略的重点领域。为了开拓这一市场, 西门子加大了压缩机生产本土化的进程。

在激烈的市场变局中, 西门子选择了LNG。压缩机的本土化能否帮助一向稳健的西门子在中国的LNG市场分得一杯羹呢?

有限的期望市场

“LNG是源起于中国市场的。未来中国LNG产业的走向将会影响整个世界。”西门子股份公司压缩业务部首席执行官尼尔森说。在西门子的全球战略之中, 中国的LNG已经被提升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

事实也证明, 中国的LNG产业在某些方面的确是领先于世界的。在世界的LNG工厂中, 中东和澳大利亚拥有最多的数量。但是它们大多是大型装置, 主要用于LNG的出口贸易。中国的LNG工厂以百万方及以下的产能为主, 属于中小型。主要服务于国内管道覆盖不足地区的用气需求、城市燃气调峰和交通工具。

2012年开始, 国产LNG产能呈激增状态。截至2013年底, 我国投产LNG工厂86座, 设计总产能3845万方/天。目前, 中国LNG工厂全部产能合计约7000多万方/天, 加上在建项目, 总产能达到1亿方/天左右。2017年总产能有望达1.6亿方/天。

在西门子和中国业内人士看来, 未来中国车船用LNG会极大地拉动产业的快速发展。“LNG的运输成本、储存成本都低, 加上环保的因素, 是替代柴油的最佳选择。”陕西省燃气设计院院长郭宗华认为。

仅以重卡为例。目前全国有重卡550万辆, 按照10%的速度递增, 2015年拥有超过660万辆。按照10%使用LNG计算, 每车每天耗气250立方米, 年运行300天, 全国重卡的年耗气量就超过500亿立方米。这也就需要3400万吨的LNG供应量。

“我们预计, 到2030年, 中国LNG产能会突破1200亿立方米。”张天贵对未来LNG产能建设信心十足。

但是, 从2013年开始, 受天然气价格调价影响, LNG工厂产能增长明显放缓, 开工率仅为56%, 较2012年下跌6%。

“尽管国家发改委对于利用管道气做LNG是非常反感的, 但是在中国LNG产业刚出现的时候, 由于部分管道气卖不完, 所以实际上大多数LNG工厂都是用管道气做原料的。”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液化天然气分会副会长汪晔说, “气价改革的趋势是价格上涨, 这样液化厂的成本就增加了, 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的积极性就下降了。”

2013年6月, 发改委出台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 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 增量气门站价格一步调整到与可替代能源价格保持合理比价关系的水平, 存量气价格调整分三年实施, 计划2015年到位。9月1日起, 国家发改委提高非居民用存量气每立方米0.4元, 缩小存量气与增量气之间的价差。

据悉, 隶属于中石油昆仑公司的湖北黄冈LNG工厂和山东泰安LNG工厂目前都暂时处于停工状态。

尽管前景广阔, 但是, 在天然气价格未能实现市场化的现状下, LNG产业受制于低利润, 必然无法实现爆发式增长。依托于天然气液化工厂的LNG压缩机市场也只能是有限增长。

不难看出, 西门子对于LNG市场判断也许倾向于乐观了。在将未来业务拓展押宝在LNG市场之后, 预期当中的市场井喷可能会更晚到来。而西门子压缩机的本土化布局的效果也只能更着眼于未来。

在目前有限的市场中, 西门子无疑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克服本土化的水土不服, 在市场增长期到来之前就竖立自身的领先地位, 是西门子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自内外的困难

与燃气轮机不同, 西门子在中国市场上更多需要面对来自国产装备制造商的挑战。

接连宣布收购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燃气涡轮和压缩机业务和德莱赛兰的西门子集团一扫竞购阿尔斯通失败的阴霾, 加强了自身在压缩机细分领域的技术实力, 更是将西门子对中国LNG压缩机市场的野心一展无余。

但是, 国内制造商在天然气压缩机上, 也有着足够的实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低廉的价格。

“西门子的设备目前来看, 相比于同类型的国产设备, 价格大约在1.5倍到2倍之间。”陕西省燃气设计院院长郭宗华说。

对于这一点, 从事天然气液化厂整装EPC工程建设的企业老总们也都给与了肯定的答复。“价格方面, 西门子相对于国内的产品肯定是没有优势的。合作需要多方面的考虑, 除了技术质量之外, 服务、价格等因素也非常重要。”

已有80年历史的沈阳鼓风机集团 (下称沈鼓) 是中国通用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 其拳头产品压缩机、鼓风机在国内石化装备领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是有实力和跨国公司抗衡的本土企业。沈鼓产品优异的质量和优惠的价格, 让西门子也坦言:“沈鼓是我们在中国市场重要的竞争对手。”

“我们有自身的优势。”尽管张天贵并没有表示出对于国产装备制造商的忌惮, 但是也流露出倾向于合作的意愿。“我们希望加入到国产化当中去, 无论是什么方式, 最终还是能够提高我们的市场机遇的。”

技术垄断条件的不成熟、价格方面处于绝对劣势, 让西门子无法再像燃气轮机或是高铁一样, 以“技术换市场”的方式既保留技术又占领市场。在压缩机本土化的过程中, 西门子更加大幅度地从国外工厂引进生产线、技术和生产维修经验。但是这一举动, 又在无形之中触动西门子海外工厂的利益, 对本土化形成了阻力。

按照西门子总部的设想, 压缩机在中国完全的本土化生产几乎可以说是计划之中的。“西门子一贯的本地化策略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判断本地化的产品策略。”尼尔森说, “中国目前出现了LNG的市场需求, 那么我们就会把压缩机的生产最大可能地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

据了解, 西门子压缩机生产的本地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二。目前需要依靠进口的主要设备有转子、入口导叶、执行机构和轴承。

“之前西门子曾经计划将一套生产线安装在位于俄罗斯的工厂。”西门子葫芦岛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但是后来总部决定加强中国的本地化生产能力, 就决定把那个还未拆封的整条生产线直接运送到中国来。”伫立在渤海岸边的西门子工业透平机械 (葫芦岛) 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西门子葫芦岛公司) 是西门子本土化战略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类似的遭遇未来可能会继续发生在西门子其他国外工厂中。“我们派人去国外工厂学习一些生产、组装和维修经验的时候, 国外工厂的技术人员对我们都很热情。但是上层就对我们的态度很平淡。”上述西门葫芦岛工厂的工作人员说。

根据西门子公司的判断, 未来压缩机市场主要会是在中国, 如果所有的生产线、技术、产能都转移到了中国, 那么这些国外工厂的订单必然会大幅度减少。

工厂利润低, 对于西门子这样看重效率的企业来说, 不免会面临关闭的压力。短时间内, 这些国外工厂可能还不必担心会被中国的兄弟单位竞争下去。

技术本土化 篇2

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变依赖外资为扶持、依赖本土企业

今后一段时期,广东高技术产业发展依赖外资的格局还将持续。这是因为我省高技术企业难以在短期快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还在继续将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基地向我省转移。只要这种状况不改变,我省高技术产业的“双低”问题就会持续。要改变这种状况,目前来说,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鼓励并扶持我省本土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使高技术企业逐渐向研发、设计及营销环节渗透,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产业增加值率。政府应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实现在高技术领域跨越式发展。近年我省已开始出现一批国内知名、国际上有影响的品牌企业,如华为、中兴、TCL等。今后,我省应鼓励这些企业使用自有品牌,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政府还应进一步出台相应的支持措施,帮助本土高技术企业解决关键零部件生产中存在的困难,探索新的、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我省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与跟进能力,使我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发展中逐渐得到解决。

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体制优势吸引人才

企业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发展高技术产业,需要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作支撑。制度环境的优化是吸引高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享有政策和体制创新的优势,在科技体制改革上下了大力气,科技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也因此吸引了大批内地科技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那种由中央政策优惠带给广东的、在改革上先行一步的优势正在弱化。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上,广东以往具有的科技体制优势也有弱化的倾向,而广东过去就存在的科技基础条件差的弱势却相对凸现出来。目前,我省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人才的储备和质量上,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存在较明显差距,还不能形成良好的研究开发氛围,这是我省科技基础条件中最大的不足之处。近年,外资企业已经开始将部分应用型的研究开发机构转入中国,在中国先后建立了数百家研究开发中心。由于北京、上海具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这些中心基本都建在京、沪等地,广东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广东各级政府今后要在吸引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上下功夫,尤其是在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上需要加强措施,因为已经有不少科技人员认为广东现在对人才的激励措施不如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广东的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加大力度,广东能否继续保持改革优势,能否创造新的、更大的科技体制优势,是广东、特别是广东本土高技术企业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重视研发工作,加大投入

应当说,我省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历来是比较重视的,财政对科技事业的经费投入总量多年来位于全国前列。尽管如此,为了扶持本土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还是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我省应尽快建立、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为高技术企业获取资金提供更多的渠道。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大高技术企业R&amD的投入水平。目前,我省除中兴、华为等少数尖端技术领域的企业达到了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的投入水平,大多高技术企业R&amD投入相对不足。长期对研究开发投入不足,是我省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技术本土化 篇3

【关键字】边疆民族地区 核心员工 工作嵌入 测量维度

企业中具有高绩效、高产出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成长的支柱,但因核心员工自身优势和特殊性,其流动性也大,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人才短缺,核心员工一旦流失对企业的打击是无法预估的,去也如何留住和吸引核心员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重视。

1.工作嵌入理论

工作嵌入(job embedded-ness)主要以Mitchell和Lee为代表,是Mitchell在2001年首次提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阻碍员工的离职(或留职 )的影响因素。它避开了传统的离职理论(如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从工作外的非情感角度入手来研究阻止离职的影响因素。Mitchell的3*2矩阵维度构成了工作嵌入的核心内容(组织联结、组织牺牲、组织匹配、社区联结、社区匹配、社区牺牲)。Maertz 、Campion 、Griffeth、Hom 和 Gaertner等又对工作嵌入理论做了分析和归纳,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一是基本上都对工作嵌入的核心概念(牺牲-Sacrifice、匹配-Fit和联系-Links)进行了介绍;二是关于工作嵌入的理论来源各家说法不一,主要分为“嵌入性理论”、 “嵌入格””(embedded figures)和“场理论”(field theory)两种;三是考察工作嵌入与其他要素的关联性。但考虑到该理论是从国外引进,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管理实践也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2.核心员工

核心员工是企业中处于关键位置,掌握关键资源的人才,主要分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业务人才,对企业来说他们是难以替换或者说是替换成本很高的特殊职业群体。核心员工往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是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他们倾向于灵活、自由和自主的工作环境,但因其特殊优势和外部市场的机会出现,他们的流动性也是较高的。边疆民族地球往往处于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本身就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对东部发达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留住本地人才的优势也较弱,因此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处于东南亚关系门户的“桥头堡”—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本土化影响因素

以往我国对工作嵌入的相关研究,其测量量表都是以Mitchell的40项目量表和Lee的34项目量表为主要依据,以工作嵌入2x3维度为分析框架,但该量表项目和维度测量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基础上得出的,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成就需要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中国的人情、面子、集体主义等。现有工作嵌入理论的具体测量已经不再适合预测分析我国企业员工离职心理动态,尤其是在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多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更加特殊化和独立化,对工作嵌入测量维度的适应性需要多作讨论。

3.1环境和谐维度

云南省作为西部落后地区,教育和各种公共设施不是很完善,人才的引進和保留一直都比较困难,又因为该省是民族聚居区域,各种民族文化背景相互融合,但是因为某些特殊文化背景理念,外来人员的民族认同感和跨文化感知还比较脆弱,与当地员工的沟通交流上面多少会存在曲解,而核心员工自身认同感很强,一旦出现沟通问题,就会影响工作氛围和工作效率,嵌入度也会受到影响,离职的可能性也大。

3.2家庭依赖维度

黄丽(2009)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型员工工作嵌入是由环境和谐、单位支持、生活依赖和职业发展组成的四维结构,与国外学者的六维结构有所差异,其中生活依赖主要是对家庭和亲人朋友的依赖。中国人传统概念中家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公司所在地离居住地的距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员工的入职。核心员工年龄阶段往往处于已婚有子女时期,而且在前期也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圈,家庭居住环境、子女教育、关照父母的可能性以及朋友同事人际圈等是核心员工考虑离职或者转换工作地的主要考虑因素。

3.3个体成长维度

核心员工是组织中处于关键节点地位的在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技能方面具有低替代性的知识型员工,高人力资本价值、高成就动机需要以及高工作投资等决定他们对投资回报要求也高,组织提供的各种激励因素,如个人成长与发展,薪酬福利,事业环境公平感知、业务成就等相应的要满足核心员工的心理需求才能留住人才。结合知识型员工个人特点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提出知识型员工主要激励因素有四个,按影响程度大小分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权、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因此核心员工个体成长得到满足,其工作嵌入度就会越大,留下的可能性也较大。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Holtom, Lee.Why people stay: Using Job Embeddedness to Predict Voluntary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般项目(2014YJY08)

技术本土化 篇4

企业技术扩散, 部分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拉动 (Swann, [1]) [1], 部分来自于创新者的技术推动 (Langlois and Robertson, [2]) [2]。国家创新理论认为, 技术演化程度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经济环境 (Freeman, [3];Nelson, [4]) [3,4]。一国长期关注并建立的某些技术轨迹, 是决定其在该产业技术中能否有重要表现的关键因素。而国际化理论认为, 不同国家间技术发展主要遵从比较优势原则, 取决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角色 (Gibbon, [1]) [5]。

结合技术本土化与国际化理论, 探讨我国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Thin-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简称TFT-LCD) 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因家电、IT等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市场需要, 与我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技术积累相类似的TFT-LCD前段工艺所产生的技术发展推动, 促使我国积极跨入TFT-LCD产业技术领域。另外, 由于新兴技术轨迹与企业传统竞争优势存在较多技术差距, 我国TFT-LCD制造企业大多以技术转移方式, 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企业联盟, 参与、模仿与追赶TFT-LCD技术的新发展。

1理论回顾

Freeman ([3]) [3]首先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解释日本为何会成为二战后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Nelson ([4]) [4]则应用国家创新体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许多研究案例来解释在高、中和低收入国家中, 国家创新体系的不同表现。国家创新体系很快地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扩散, 如Porter ([6]) [6]的钻石理论受到Freeman和Nelson的很大影响。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在2001年采用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进行更大范围的跨国比较, 以解释不同国家环境与产业创新间的地域关系。

虽然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或观点各不相同, 但共同点是经济环境对技术创新有关键影响。Mowery and Rosenberg ([7]) [7]研究认为, 美国汽车业的创新体系受惠于生产分工的市场、标准制造等两项重要因素;而同样的国内市场, 加之英语环境则推动美国软件业的国际创新与竞争力。按此推断, 可以创造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独有路径。Finon and Staropoli ([1]) [8]研究发现, 法国特别是政府大力支持、国有电力垄断资助、高度专业的电子机械产业和有影响的政府研究机构等四项制度因素, 提供出一个可执行复杂且创新的技术学习环境。因此, 法国的核能系统是一个成功的制度与技术共同演化的国家创新体系案例。

技术国际化认为因比较优势原则所形成的国际制度结构, 是决定技术演化成果的一项重要选择机制, 并优于单一国家环境的探讨。Hopkins and Wallerstein ([9]) [9]认为全球产业链代表生产的全球分工网络。其中, 各国企业依其比较优势, 在适宜地点投入资源以获得利润。在不同产业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会有不同的制度表现形式。在运动鞋产业, 美国负责营销、市场, 我国台湾、韩国主导设计, 大陆则负责制造 (Rosenzweig, [10]) [10]。在TFT-LCD产业发展中, 从早期日本扮演技术和市场的主导, 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负责制造, 正向日、韩、台湾和大陆共同协作发展。

在解释技术扩散与产业发展的相关现象时, 一直有技术本土化、国际化的融合研究, 同时以国家创新理论分析美国与日本平面显示器企业的知识分享差异 (Willmott, 19901) [11]。Spencer ([12]) [12]分析Porter的单一国家钻石模式理论缺陷, 提出以双钻石模式解释加拿大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经验。Mowery ([1]) [13]认为大部分高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仍是根基于其母国环境, 但随着新兴技术与创新活动的增加, 各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所建构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经济环境, 正通过网络在不同国家间连结。Hamilton ([14]) [14]在理论上否定本土化与国际化互为竞争, 认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点所强调的不同分析观点。本文结合技术本土化、国际化观点, 探讨我国TFT-LCD产业的发展。

2我国TFT-LCD产业的发展

TFT-LCD产业涉及半导体、光学、微电子、化学材料、精密机械等众多高科技领域, 产品技术和工艺水平要求较高, 产业链也相对较长。从产业链构成来看, 上游的关键材料供应比较繁复, 涵盖彩色滤光片、背光模块、玻璃基板、偏光板、驱动IC等众多关键部材, 而TFT-LCD设备供应则包括曝光设备、干蚀刻设备、等离子辅助化学气相沉淀仪 (PECVD) 以及激光修复和机械搬运等设备;相对而言, 中游面板制造构成比较简单, 主要是利用上游各种原材料制造面板提供给下游客户;而下游的应用领域更是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传统的IT、工业、通信领域向家电、消费类电子领域不断渗透。

我国液晶显示技术研究始于1969年, 基本上与世界同时起步。但是真正形成液晶产业是在1980年之后, 我国液晶显示技术发展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80—1989年) :

电子部774厂、科学院713厂和上海电子管厂先后引进4英寸基片玻璃的LCD生产线, 主要生产用于手表、计算器和一些仪表的液晶产品。目前这些生产线已经停产或早已改造。

第二阶段 (1989—2002年) :

引进12×14、14×14 (16) 英寸TN-LCD (扭曲排列LCD) 生产线, 如天马二期、康惠、信利一期, 河源精电、深辉二期、晶蕾等, 这些生产线产量大, 设备比较先进, 成品率高, 效益比较好, 是目前主要的TN-LCD生产线。1992年以后, 我国开始引进14×14或12×14英寸STN-LCD (超扭曲向列型LCD) 生产线, 这些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 厂房净化条件好, 具备生产高档、大尺寸STN-LCD的条件, 但除无锡夏普外, 由于技术不过关, 难以大批量生产高档STN-LCD产品。

第三个阶段 (2003年到现在) :

2003年我国长春建设的TFT-LCD生产线是我国第一条引进的日本DTI第一代TET生产线。国内建有3条5代TFT-LCD生产线、2条4.5代线。目前国内计划中的液晶面板生产线有:在江苏, 昆山龙腾光电8.5代线 (龙腾光电第3期计划) 投资额33亿美元;南京夏普向中电熊猫转让6代线 (夏普协助推进后者6代线建设) 总投资138亿元, CEC与夏普合资八代线总投资300亿元;三星拟在苏州投建的7.5代线以及合肥新站试验区正在筹建的8代线。在北京, 京东方八代线总投资280亿元。在广东, 广州市有LGD的8代线正式落户广州开发区, 总投资40亿美元;深圳市则有深超光电5代线TFT-LCD面板生产线和TCL集团与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45亿元启动8.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在合肥, 京东方投资建设6代线。中国大陆目前占全球4%的市场份额, 不过按照目前中国大陆对于先进生产线投资的兴趣与积极度, 中国大陆有可能在2011年将市场占有率提高到7%。

虽然中国已经建了3条5代线, 正在建设的高世代线更多, 但是中国TFT-LCD面板的上游原材料自给能力是最差的, 几乎所有的上游材料都要从国外进口。不过中国的一些TFT-LCD厂商也开始突破部分上游原材料, 比如诚志股份开始生产液晶, 彩虹股份开始生产玻璃基板, 深纺织开始生产偏光片等, 但是都是属于开始介入阶段, 尚需要经历下游客户的检验。

3我国TFT-LCD产业的发展模式:以京东方为例

通过研究我国TFT-LCD产业结构与资源特性 (技术本土化) , 与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企业策略联盟所形成的国际分工架构 (技术国际化, 见图1) , 是解释我国TFT-LCD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中以京东方为突出的代表。

我国政府机构在我国TFT-LCD产业发展过程中, 扮演着重要的创新中介。政策的支持, 加上部分国有科研机构、企业的共同研发, 使得我国应该能在TFT-LCD技术领域上发挥创新效果。政府科技政策制订与努力, 可以协助新兴企业突破传统制度轨迹限制, 开发市场与技术机会, 进而创造新兴技术与产业范畴。

早期日本企业不愿意技术转移, 因此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就自行开发, 等到开发到一定的程度以后, 就替企业增加了一些谈判的筹码, 再加上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企业竞争也起来了,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国外技术转移就成熟许多。

京东方创立于1993年4月, 是一家由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共同筹集部分种子基金, 在原国企北京电子管厂基础上改制转型, 按现代企业制度发起设立的显示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供货商。京东方创立以来, 业务保持了快速稳健增长。京东方的主要产品在各自领域均保持国内或世界领先地位, 其中TFT-LCD生产规模排名全球第9位;显示器/平板电视方面, 是全球第二大显示器生产商。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 京东方已完整掌握了TFT-LCD的核心技术, 年自主申请新专利数量超过500余项, 居国内同业前列。目前, 京东方拥有一条月产能为10万片玻璃基板的第5代TFT-LCD生产线 (北京) 、一条在建中的月产能为9万片玻璃基板的第8.5代TFT-LCD生产线 (北京) 、一条月产能为3万片玻璃基板的第4.5代TFT-LCD生产线 (成都) 、一条月产能为9万片玻璃基板的第6代TFT-LCD生产线 (合肥) 。截至2010年6月30日, 公司注册资本82.8亿元, 净资产174亿元, 总资产386亿元, 员工人数12906人。在北京、四川成都、安徽合肥、河北固安、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拥有6个制造基地, 营销和服务体系覆盖欧、美、亚等全球主要地区。

京东方通过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 (HYDIS) 的TFT-LCD业务, 迅速、完整地获得了TFT-LCD的核心技术、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其全球销售网络。通过在国内建设TFT-LCD五代线, 实现了核心技术向中国本土企业的快速转移。通过股份收购, 掌握了冠捷科技的控股权, 从而初步完成了TFT-LCD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 降低了企业整体运营的风险。通过建设京东方显示科技园, 成功拉动上下游国内外厂商来华配套, 加速构建中国本土TFT-LCD产业集群。

京东方重视并强调自主技术创新。目前, 京东方在TFT-LCD领域拥有3200余项专利, 并且仍保持每月新增20余项专利的技术创新速度。从1994年起, 陆续派出多批技术人员, 赴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进修相关显示技术。在完成海外收购之后, 京东方每年派出约200余名中国技术人员到韩国子公司见习, 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工程师。同时, 通过与国内外大学的合作, 联合培养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与此同时, 京东方非常重视企业外部人才的引进。目前, 京东方主营事业的研发与工程技术人员为3000余名, 约占员工总数的25%, 其中海外技术骨干1000余名。基于同一价值观和对事业的共同理解, 京东方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文化融合良好,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多年来, 京东方始终以国际化的视野思考技术创新的问题,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善用全球资源, 在高起点上引进、消化、吸收, 迅速提升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企业创立初期, 京东方主要通过“引进来”的方式, 与国际大公司进行合资合作, 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与管理, 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在国际合作基础上, 逐步积累自主开发能力, 逐步形成了在相关显示器件和显示终端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 为自主技术创新打下基础, 详见表1。

为减少高新技术创新的风险, 缩短技术的“学习曲线”和产品的研发周期。2003年1月, 收购了韩国HYNIX半导体的TFT-LCD业务。最具价值的是获取了发展TFT-LCD事业的关键技术、关键人才和关键客户, 使京东方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 为高起点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目前, 京东方在显示技术领域, 尤其在TFT-LCD显示技术领域, 已有

专利3000余项 (发明专利2800多项) , 平均每月新增专利十余项, 每年新增国际论文60余篇, 新产品占全部销售收入的50%以上, 其中AFFS技术已被多家国际厂商所采用;移动计算显示技术在全球Tablet PC市场中约占70%;医用显示技术在全球医用显示系统市场中占30%。京东方收购的现代的研发实力并不比三星、LG差太多, 在被收购之前现代就已经研发成功了独特的宽视角液晶技术FFS (边缘场开关) , 并购之后的2003年10月进一步研发成功AFFS (超级边缘场开关) 技术, 该技术具有上下左右180°的宽视角, 以及高对比度、无色彩偏移、低能耗等优点, 这是继NVA、PVA、IPS技术之后能显著提高液晶屏显示质量的新兴技术。

在国际化市场开拓方面, 京东方主要通过100%的全面收购形式, 快速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市场资源, 快速进入国际市场。京东方通过收购HYDIS, 完整地获得其原有的客户, 如三星、戴尔、惠普等, 收购完成后至今, 京东方不但稳定住了原有客户, 且业务量逐年上升。整合全球营销网络, 贴近客户增设分公司、办事处。京东方在北美、欧洲、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快速、贴近客户, 加强沟通。与国际大公司建立长期供货协议, 如戴尔、惠普、三星等。通过长期供货协议, 共享市场信息, 稳定并扩大产品出口。在TFT-LCD下游, 京东方通过整合冠捷科技, 并与Philips结盟, 打造全球第一的TFT-LCD显示产业链条 (冠捷科技的TFT-LCD显示器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 保有1200万台/年的显示器产能, 同时还保有110万台/年TFT-LCD电视的产能) , 并通过冠捷科技, 进一步扩大了产品出口比例。

4结 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TFT-LCD产业的发展研究, 在解释技术扩散与产业发展时, 融合了技术本土化、国际化研究, 并提供了一个后发追赶的最新经验。

相对于国内通过“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形式引进技术, 我国TFT-LCD企业由于发展模式创新, 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无疑领先一筹。而较强的研发能力, 也使得TFT-LCD企业在技术方面具备了进一步扩张的能力。但由于研究有限, 未能展开对资金、社会制度在技术与产业发展所扮演功能研究。

摘要:环境对技术扩散有重要影响, 后发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所发挥的比较优势, 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产业技术本土化和国际化, 是当今技术扩散的主要内容。结合国家创新理论强调的本地优势和全球产业链的国际优势, 分析我国TFT-LCD产业技术的发展, 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雀巢本土化并购 篇5

回顾20,关于雀巢的新闻,除了并购还是并购。在收购徐福记之前不久,雀巢将国内最大的蛋白饮料生产商银鹭的60%股权买下。

时间再往前回溯,雀巢进入内地市场后,并购不断。,雀巢收购太太乐80%的股权。,雀巢与鸡精生产厂家四川豪吉食品有限公司组建合营公司,加上自己的美极品牌,雀巢几乎独占了中国鸡精市场。,雀巢收购广州冷冻食品公司97%的股权,将其旗下享誉中国岭南地区的雪糕冰淇淋品牌广州五羊收入囊中。,雀巢收购了中国瓶装水十强企业之一、云南矿泉水第一品牌云南大山70%股权。可以看出,雀巢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购并成为重要的手段。

而雀巢的并购仅仅是国内食品饮料行业并购浪潮的一朵浪花。就在年年底,内蒙古小肥羊93.2%的股权被美国百胜集团收购,国内第五大酱油巨头味事达的东家福达被亨氏收购,一年之内已披露的跨境并购案就多达11起,

并购确实是一条发展的捷径,1+1〉2,这种认知让众多企业前赴后继。然而,也应该看到,很多企业并没有通过并购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关于并购,就有了著名的“七七定律”:70%的并购未能实现当初设定和期望的战略目标,其中70%是由于文化整合不成功导致并购失败。

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尝试中,无论是TCL与阿尔卡特、联想与IBM,还是吉利与沃尔沃,都难言成功。痛苦而艰巨的文化整合始终是一个难题。据麦肯锡20的研究结论,为了减少风险,越来越多的亚洲企业在并购后不急于进行整合,而是采取了短期回避的方式,希望缓解跨国并购带来的尖锐的文化冲突。

但是,也有像雀巢这样的“并购狂人”,虽然遇到了并购之后产生的文化肌体排斥效应,却妥善地予以解决。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在上百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雀巢并购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资料显示,从1985年到,雀巢投入260亿美元兼并其他企业。通过积极的投资扩张及并购,雀巢得以确立其在全球食品行业的领先地位,触角延伸到饮料、调味品、咖啡、食品、宠物食品、巧克力、药品等领域。

技术本土化 篇6

[关键词] 技术文档编辑 技术文档 本土化 内容管理 受控语言

[中图分类号] G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82-04

“编辑”当然不难理解,但是在它前面加上“技术”这一定语,则骤然变得陌生而神秘了,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故弄玄虚。在出版业相关刊物上,不乏有关“技术编辑”的文章,探讨其在出版流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应当承担的任务;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也不难发现众多“技术编辑”的招聘信息。

但遗憾的是,从这些文章或招聘启事来看,我们并不明白“技术编辑”究竟是什么,因为它被定义得太过宽泛。在图书出版行业内,存在两种看法:一是被认为运用各种制版软件(包括图形图像处理和排版)的技术人员;二是指科技图书的编辑。广播电视行业的音频、视频编辑被称为技术编辑,但一般还是使用更为精确的称谓。网络媒体中将网站或者网页制作人员视为技术编辑。西方国家的Technical Editor/Writer,多出现在外资企业招聘启事上。国内尽管也使用“技术编辑”这一词汇,但其概念、工作对象、受众等,却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对技术编辑的理解,似乎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有一个普遍的约定。也有不少作者在文章中谈及技术编辑,但并未给予其精确定义。

西方国家所使用的Technical Editor/Writer,直译过来就是“技术编辑”或者“技术作者”,早已经规范化。为了与国内现有的“技术编辑”相区别,避免概念与称谓上的混淆,笔者以为不妨称其为“技术文档编辑”。本文所谓的“技术文档编辑”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而非编辑活动本身。

笔者将不揣浅陋,对Technical Editor/Writer作一些简单介绍,作为其本土化(Localization)尝试。如非必要,下文将不使用其英文名称,而代之以“技术文档编辑”。

1 概 述

首先要明确的是,技术文档编辑的工作对象是“技术文档(technical document)”。所谓技术文档,是指描述某种技术成果的文档,诸如操作手册、装配说明书、培训材料、帮助文档或者白皮书等。这些文本无一例外地要求严格统一的语言风格和格式规范,其传达的信息原则上通过符号和编号系统呈现出清晰的结构形式和组织分类。

技术文档编辑的工作就是策划、制作、维护、更新技术文档。实际上,技术文档编辑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并不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职业,因为企业常常将技术文档视为产品的一部分、提升效率或者是用来帮助与客户交流的工具,由于缺乏对技术文档的了解,其编辑人员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和资格,编制的文档未必能够达到技术文档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尽管“技术文档编辑”这个词汇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其行为在事实上早已存在,只不过本该由技术文档编辑完成的工作却通常由文案或工艺人员来实现。

2 职业描述

技术文档编辑通常并非为某问题的专家[1],但能够使用专业技能来搜集、掌握和分析必要的信息,并以较为通俗的语言清楚地描述该问题,使之易于为受众理解并接受。从这个角度而言,将其视为制造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间人,应该是比较恰当的。

与早些时候有所不同,现在技术文档编辑的主要工作并不局限于编制技术文档,而更着重信息的统一管理。它需要按照企业有关计划,针对不同受众做好相应的文档储备,比如沟通企业内部各部门或沟通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

技术文档编辑的活动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编制技术文档的计划书

(2)对产品、受众的分析

(3)搜集并分类信息

(4)筛选并组织所占有的材料

(5)选择适当的载体(印刷、在线、光盘,等等)

(6)对文档进行整体构思

(7)制作原稿

(8)内部试行并测试

(9)校对审核

(10)准备、开始和监控技术文档的制作

(11)更新与再加工

(12)技术文档的存档和管理

基本上来说,技术文档编辑与出版业内的编辑不同,并不属于文化产业,而是服务性行业。不过,在跨媒体出版(cross media publishing)和单源出版(single source publishing)方面,技术文档编辑和出版业内编辑的工作产生了交叉,因为两者都需要采用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的工作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

3 工作方法

为编制一份技术文档,需要了解受众、目标和产品,这些是技术文档编辑应有的素质。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某些技能和工作方法。这里有一个例子。

国内某汽车公司的发动机为国外进口,但发动机零部件需在国内组装。为了保证装配各环节精确无误,除了相关人员指导外,还需要一份详细的装配说明书。该说明书需要实现以下要求:文本格式说明书图文并茂,由中英文编写,同时提供网络版、电子光盘版和纸质印刷版;装配动画附中英文注释和电子光盘版;“在线帮助”要求在企业网站上给予反馈和联络的空间,并提供以上说明书及动画下载,中英文界面。

这些要求可以理解为一份简单的技术文档,下文将略述如何实现它,并借此介绍技术文档的编辑工作方法。

3.1 编制工具

简单的技术文档排版一般可以通过办公软件来完成,但对要求更高的技术文档而言,桌面排版软件(DTP Program)才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些软件为文档的编制和排版、功能上的自动化以及与其他文档的对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nlc202309021043

必要时技术文档编辑还需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CAD Program)、软件开发工具或者图形图像软件来加工技术文档或者为其作前期准备工作。这样的技术文档通常是动态的,能与受众之间产生交互。

就前文所述例子而言,要采用排版软件编制装配说明书自然不难理解。而动画制作则需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模拟并制作发动机所有零部件的动画,细微到每一颗螺丝钉,再由3D视频工具(比如3D Toolkit)将其装配过程制作成视频,最后利用动画编辑软件(比如Adobe Acrobat 3D或者Macromedia Flash)配合命令代码[2]制作出可操作的装配动画。最后,编写网页(Web-Programming)将文档和动画上传,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在线交流工具实现双方交流。

3.2 信息处理

内容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技术文档编辑最普遍的信息处理方法,用以使文档叙述结构化、搭建模块化,并提高各组成单元重复使用的可能性。所谓内容管理,指用以支持和促进数字化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和帮助手段。这里的数字化信息,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通常被视为“内容”,既可以作为文件单独加工,亦可作为统一的文件系统如网页(超文本)来呈现,或者是存在于结构化的数据库之中。

具体到操作上,就是XML和CMS[3]常常介入编辑活动。XML不是用来表现或展示数据,而是用来说明数据是什么,以及携带数据信息。在XML文件里清楚地展现了将要发布的说明书的结构、模块以及所包含的数据,除文字外还有图片和视频,且这些数据并非混杂在一起,而是有层级的。

当然,技术文档最终要以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选择的载体有关。可以为XML文件编写不同的XSL文件来设计表达形式。编写XSL,事实上就是对XML中各单元的样式进行设计,比如在纸质媒体上不可能出现视频,则在编写用于印刷的XSL时忽略该单元即可。并且,如果需要对内容进行更改,那么并不需要逐一修正已经发布的各种形式的文档,而只需要修改XML元数据即可,这样既避免因疏忽发生错漏,也保证了发布的各个版本之间的一致性[4]。

3.3 写作文档的受控语言

如前文所述,技术文档要求严格统一的语言风格和格式规范,如此文档中的各模块可以交由不同的技术编辑共同完成;或者产品升级更新后,原有文档中相对稳定的段落可以继续使用。换句话说,一篇完整的技术文档可以由不同人员在不同时期来完成,这样既降低了编制成本,又方便了横向和纵向的技术交流。如果在行业内实现技术文档编制的标准化,对该行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行文严谨则文档呈现出正式庄重的语体色彩,产品更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和信赖,帮助建立良好可靠的企业形象;而通过符号和编号系统,文档结构更清晰、条理化、模块化,这大大提高了文档的易用性。

编制这种语言风格和格式规范严格统一的技术文档,需要通过受控语言来实现,它可以减少文本的歧义、多义和复杂性。所谓受控语言,应该说仍然属于自然语言范畴,它的特征一是使用特定的词汇表从而降低文档中出现的词汇数量;二是选择某些特定的语法从而固定文档语句的语法形式。

使用受控语言通常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使文档简单易懂,尤其是对非母语的阅读者来说,二是便于翻译,特别是能为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提供支持。

每种自然语言都有其语法规则,因此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规定受控语言的编写。尽管如此,德国学者乌韦(Uwe Muegge)还是开发了所谓CLOUT规则[5],指出应该如何编写受控语言,以便有效地降低大多数语言文本的多义性。

事实上,这些规则更适用于印欧语系,个别规则显然对汉语没有意义,比如有关冠词的规定,但观察这些规则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受控语言,现简单列举如下。

规则1:一个语句不应超过25个词语。

规则2:一个语句应该只表述一个意思。

规则3:表述相同的内容应该使用相同的语句。

规则4:语句中的语法应该完整。

规则5:语句应该使用简单的语法结构。

规则6:语句应该采用主动语态。

规则7:语句中需要重复名词应该直接重复,而不要使用代名词。

规则8:语句中应该使用冠词来标记名词。

规则9:语句中词语应该出自通用字典。

规则10:语句中词语的书写应该规范[6]。

3.4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对于技术文档编辑而言,机器翻译是指三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面向翻译的文档编写(translation-oriented authoring),编写技术文档时应该遵循上述10条规则,以便文档易于被自动翻译系统所识别;二是对机器翻译而来的文章进行再加工,就目前的自动翻译系统而言,人工干预还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自动翻译的文档一般来说还难以直接使用;三是使用自动翻译存储系统(translation memory system,TMS)。应该说,使用自动翻译储存系统才是这一工作环节的核心。

当工作人员掌握了受控语言或者具有相当的外语能力,即可以完成面向翻译的文档编写和对机器翻译文章的再加工。但是,术语库的制作和管理、团队形式的联机协作和自动翻译系统的操作等,都有非常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技术文档编辑必须有相关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背景。

前述例子中,说明书要求用中英文编写,因此在编写环节就应该面向翻译,以加强机器翻译的可读性。已有很多企业采用机器翻译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持,比如说微软公司。

4 介入领域及发展前景

尽管目前技术文档编辑在中国几乎还没有起步,但美国早在二次大战时就已经有了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这一专业。而汉诺威高等专业学院(Hochschule Hannover)也于1990年在德国最早开设了这一专业。现在,欧美国家许多研究所、高等专科学院以及大学都提供相关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有专门的技术交流协会[7]规定了技术文档编辑明确的定义和工作方法,并组织研讨和交流,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

在这个日益技术化的世界,技术文档编辑的意义也日益重要,在应用工业领域如医药、机械制造、电子和软件开发等,这一工作已经是必不可少。而某些职业则与技术文档编辑出现了交叉,诸如公关、专业翻译、出版社技术编辑、报社专业记者等。

西方发达国家的几乎所有企业都有内部技术服务部门负责技术文档的编制工作,或者委托技术文档编制公司提供相应服务。相信随着中国企业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技术文档编辑这一工作也将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注 释

[1]对企业而言可以是某产品,对政府部门而言可以为某项政策,等等。为便于叙述,下文提到技术文档编辑时均假定其为服务于企业。

[2]Adobe Acrobat 3D使用脚本语言(Script),Macromedia使用动作代码(Action Code),这些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编程语言,或者说最基本的软件开发工具,在MS Office中所使用的宏(Macro)也与之相类似。

[3]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CMS),是指支持内容管理的一种或一套软件系统工具。国内的内容管理系统通常指网站的发布和管理系统,这个定义较为狭义,与本文所指并非同一。

[4]跨媒体出版和单源出版的操作流程也大致如此。

[5]CLOUT(Controlled Language Optimized for Uniform Translation),即一致性翻译的受控语言优化。

[6]10条规则为笔者所译,原文为德语。

[7]美国有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STC),德国有Gesellschaft fuer Technische Kommunikation (tekom),英国有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ors (ISTC)等。

技术本土化 篇7

携手合作 共促发展

2013年3月19日,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技术应用实验室”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该实验室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和思科系统公司共同组建。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孙苏川、国家广电总局规划院院长姜文波、党委书记李新民、副院长谢锦辉、副院长秦勇、思科系统公司全球副总裁徐启威、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有线电视、数字媒体、娱乐及体育事业部总经理吴彬、思科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阳兵出席仪式并致辞, 规划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思科公司代表以及主要广电网络运营商代表参加了仪式。仪式结束后举行了技术研讨会, 就NGB和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近年来, 思科公司不仅与总局科研单位开展深入合作, 还积极为地方网络运营商的平台建设提供技术产品支撑。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将原有网络带宽以及存储容量扩大5倍, 希望利用全新的云计算平台, 以超高速跨代网为网络基础, 完成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和双向网改, 建设“智慧浙江”和“数字家庭”, 全方位构筑浙江全省统一的云城市、云家庭、云电视、云通信。为此, 浙江华数采用思科ONS15454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和ASR 9000汇聚业务路由器等全面解决方案, 成功部署了高速的100G IP+DWDM骨干网络。浙江华数还引入了几种新的云服务, 其中通过“云宽带服务”, 用户能通过电视、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一系列接入装置, 以电信级品质高速点播华数视频, 该业务还在CCBN2013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展区进行了展示, 颇受关注和好评。

高层会聚 思维交融

CCBN2013主题报告会上, 思科公司以《创新的未来视频》为题作了主旨发言。会后, 公司高层还专门抽出时间, 以媒体见面会的形式, 同业内外媒体代表进行了广泛交流, 足见思科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和重视。思科高层对全球及中国广电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悉心洞察和真知灼见进一步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和思维, 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

会上, 思科全球副总裁徐启威先生表示:思科在全球范围内已成功帮助诸多运营商获得成功, 而中国的视频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借助丰富的全球最佳实践经验, 思科将为国内运营商提供最全面的视频解决方案, 帮助其创造更多业务价值;同时, 思科也将致力于凭借自身领先的网络与视频技术优势, 为中国用户提供下一代全新视频应用体验。

思科大中华区资深副总裁阳兵先生则从研发和创新的角度, 介绍了思科在中国的视频战略:一是展会前夕正式揭牌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技术应用实验室”, 二是C-DOCSIS的研发。据阳兵介绍, 联合实验室采用的是端到端的基础架构, 可以称得上是业界规模最大, 技术最新、内容最丰富的实验室之一。同时, 他认为, 网络双向化建设和改造是高质量视频体验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双向网, 很多视频体验无从谈起, 因此C-DOCSIS技术标准的推出, 以及C-DOCSI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对中国广电网络发展至关重要。

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王宝云女士结合CCBN主题报告会上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广电行业十大科技关键词评选结果, 与大家分享了思科对2013广电行业的十大看点。王宝云认为, 中国广电发展有技术、政策、市场三架马车, 而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更多的是业务运营模式问题。她介绍了思科展台云、网、端三个展示点的布设思路以及展台的展品情况, 提出视频和移动是未来两个不可忽视的方向, 同时视频和移动的结合也是发展趋势之一。

思科运营商视频业务市场推广总监David Yates先生结合C C B N 2013主题报告会主旨发言的内容, 强调指出以体验为主导, 一切基于用户的体验作考虑是一个关键的发展趋势, 他把用户体验定义为四个维度:一是同步体验, 二是个性化, 三是与社交网络相融合, 四是消费者对于视频的体验求快求新, 并且这种需求是不断增强的。他指出, 未来思科将把交互的方式, 客户的界面的体验, 以及基于云计算的架构进行重新部署, 来满足从硬件为导向转向以软件为灵活导向的架构变化。

视联天下 云启未来

CCBN2013展会上, 思科展示了全球领先技术与本土化解决方案, 全方位诠释了“视联天下云启未来”的参展理念。展品不仅包括能够帮助运营商为用户带来精彩纷呈的多屏体验的全新Videoscape Unity平台, 还包括利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业务快速发展的基于C-Docsis标准的本土化解决方案以及完整产业链解决方案。此外, 思科还展示了包括协作式“互联家庭”解决方案, 以及创新的电信级Wi-Fi无线局域网等诸多领先技术。

思科公司认为, 在实施下一代视频业务方面, 运营商和媒体公司往往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使用定制集成解决方案, 但会使其受限于单点解决方案;另一种是使用基于标准产品的解决方案, 但定制程度有限, 且产品推广效果难以保证。为此, 思科推出了能够集这些方法的优点于一身, 功能进一步增强的全新Videoscape视频服务交付平台——Videoscape Unity。思科表示, Videoscape Unity提供一系列基于标准服务的云和多种网络组件, 可支持在多个屏幕上设计并提供定制用户体验。

思科基于C-Docsis标准, 推出了相对应的中国市场本地化MHAv2产品方案, 该方案结合DOCSIS的优点, 将现有位于头端的CMTS与远端的集成Layer 1和部分Layer 2功能的同轴电缆媒体转换器 (CMC, Coax Media Converter) 通过EPON或以太网络连接。思科的C-Docsis产品具备灵活方便部署、良好的过渡性和可继承性、便于维护、成熟的Qo S机制等多方面优势, 获得了由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奖评奖办公室授予的“2012年科技创新 (国际) 贡献奖”。

技术本土化 篇8

本文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国际化专业为例, 解析针对引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水土不服”的问题, 做出适应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中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征对比

(一) 中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由职业院校承担, 企业参与度非常有限。受师资、实训场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实施过程中理论过多, 而实践性不强。职教教师无法设计企业真实的学习情境, 而是依赖教材、录像、网络等, 导致他们的知识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 部分职业院校已尝试根据教学与工作实践设计职业教育体系。然而, 在实践教学的环节还不能实现如同德国双元制的企业培训, 或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教学。

(二)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法律保障。1969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 (简称BBi G) 明确定义了“双元制职业教育”, 即必须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地点交替进行, 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 30%的时间在学校进理论学习。企业和学校相互合作, 实践与理论培训交叉进行。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是全国统一的, 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结业时均设有统一的考试, 采用相同的标准, 文凭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企业负责实践培训, 而且职业院校也会在学习情境中建立相应的实践关联。教师通过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进修培训, 更新知识。相比之下, 在德国,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更高, 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更高, 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技术培训和文化熏陶, 校企双方已实现合作双赢。

二开发适合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2011 年初, 原德国莱茵兰- 普法尔茨州 (Rheinland-Pfalz) 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受聘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专业特聘教授, 引入了德国QMVC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 在物流专业组织小范围的教师研讨,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 大家就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改善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制定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

通过对比教学计划, 物流管理专业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 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理论实践交替的方式进行, 学生每周一天半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 三天半在签约企业进行实践。在第三学期结束时参加职业教育中期考试 (Zwischenpruefung) , 第六学期结束时参加由行会组织的结业考试 (Abschlusspruefung) , 考试合格即可取得由州文教部颁发毕业证书和手工业行会 (IHK) 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授课模式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完全采用授课式教学模式, 学生按照科目按部就班上课、考试, 最后一个学期学生需要自行找一个校外企业进行实习, 完成全部学业即可获得毕业证书。此种模式的问题在于, 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时间间隔得过长, 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某一个科目”, 而在企业实践时也已忘记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学习企业实际的工作步骤。

(三) “本土双元制”授课模式

2013 年, 按照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要求,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引入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全套原版教材、试题和教学计划, 进行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引入、调整、推广。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全程指导了中德学院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 并组织专业教师分别赴德国路德维希港第一经济型、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戴姆勒职业学校进行实地专业研修。

教学改革后,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试点物流管理专业”采用分阶段模块化授课方式。第一学年, 安排如军训、思政、大学语文等教学大纲里无法删改的内容, 完成基础课。第二学年, 以模块化授课方式, 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 穿插一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 使学生首次实地感受自己未来工作岗位, 找准个人定位。完成第二学年全部课程和实践可参加中期考试 (Zwischenpruefung) 。第三学年依然以模块化授课方式, 在校内进行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讲授, 穿插两次为期六周的企业实践。完成全部课程和实践方可参加结业考试 (Abschluss-pruefung) , 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海外德商会颁发的AHK职业资格证书。

三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对接国际人才培养标准

引入德国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原版德国物流专业教材和课程标准, 所有授课教师都接受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物流专业教学课程的培训, 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 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模块、授课方式、实训内容和测评标准等完全与德国标准相吻合, 进而推动了教育教学试点工作。

(二) 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中国本土化评价标准

德国各州文教部都十分注重OES质量控制体系 (Objectiv Eigenstaediges System) 、巴伐利亚州 (Freistaat Bayern) 推行的Q2E体系 (Quality b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等。虽然各州推行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名称不尽相同, 但其宗旨都是希望通过建立和统一质量评估体系标准, 保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

赫尔穆特·贝克教授借鉴德国莱茵兰普法州、巴登符腾堡州及巴伐利亚州的经验, 为物流管理专业引进德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QMVC (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 根据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学校发展与质量保证研究所 (Institut fuer Schulentwicklung und Qualitaetssicherung) 发布的评估指导意见与评估方法, 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特点, 研究开发本土化的评价标准,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并予以推广和应用。

(三) 引进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 打造国际视野师资队伍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项目中, 为了使教师切身实地地感受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的文化精神, 中德学院组织教师赴德国进行为期三周的教学法、专业技能进修, 通过企业真实案例, 行动导向、小组教学, 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课程开发理念等方面的培训, 开拓了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 引进美国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 在教师培训中嵌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四) 搭建高端校企合作平台, 强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为了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德国商会及数十家京津地区德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包括德国运输物流企业DHL、德国装备制造物流企业戴姆勒奔驰和西门子公司、德国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麦德龙等。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联动效应, 探索并形成“双元制”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实践经验。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引入企业资源和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吸引用友新道投入600 万共建“天津中德———用友新道创新学院”。指导在校学生开设创业超市, 为学生开辟了良好的就业途径, 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为学校扩大了企业技术培训的规模, 强化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进而创造了可观的“隐性”价值。

四结语

构建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一方面,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掌握学生特点, 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学生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过度”, 学习期间参加实训、在岗培训、轮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了解岗位需求和企业文化, 适应力强。

无论如何, 我们应注意, 每一个职业教育的专业都要切合实际, 以需求为导向。中国特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身也要考虑到学生、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必须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需求办学、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学, 才能与企业更好地合作, 加强企业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Becker, Helmut;Grber, Lisa;Teuffer, Michael, Entwicklung und Erprobung von kompetenzorientierten Lernsituationen sowie deren Implementierung in der Fortbildung-ein Beispiel aus dem kaufm?nnischen Bereich[J].Wirtschaft und Erziehung, 2011 (6) .

[2]Ausbilden:Eine Investition fur Betriebe[J].die sich auszahlt Pressemitteilung, 2009 (12) .

江苏本土企业技术学习吸收能力研究 篇9

1技术学习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

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一般要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引进模仿时期, 主要是选择、购买国内外的技术, 实现技术转移。第二个时期是创新模仿时期, 这一时期是技术的储备和技术知识的积累过程, 强调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革新, 使这种先进技术为本国真正所拥有。第三个时期是实现技术创新, 企业告别以往引进为主的被动依赖阶段, 转向以创新为主的自主开发阶段。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是通过国际技术转移获得技术, 然后进行技术学习来消化吸收和加以改进, 使自己的技术能力得到积累。随着技术能力的增强, 我国获得技术的起点不断提高, 有可能获得更先进的技术, 并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技术来源, 并最终有可能总结、开发出新的技术, 向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冲刺。

因此, 从企业技术进步发展的一般过程, 我们发现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不断积累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之间的创造力的差别主要来源与企业所拥有的先备知识的差别, 而先备知识的增加, 必须建立在技术学习的基础上, 只有通过增加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影响江苏本土企业学习吸收能力的因素

2.1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

国外的研究表明国内企业的研发活动的学习、增进吸收能力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创新作用。而企业在研发活动上的投资, 会有助于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 而新技术知识的产生, 又有助于强化其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越强, 则越有利于新技术的吸收与引进。就目前来看, 江苏省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偏低, 2005 年企业用于国外技术引进和购买的经费共51.17 亿元, 其中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仅占14.58% , 企业多数创新活动处于跟踪模仿或配套技术的开发上, 自主开发核心或关键技术的能力较低。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的10家企业, 200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9%, 不足以支持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十五”时期江苏发明专利申请数在全国居第六位, 没有构成中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 企业研发能力明显不足。

2.2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本

许多实证表明, 江苏省企业要想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中获益, 其人力资本水平是关键。只有当企业的人力资本达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水平, 才能增强学习吸收的能力, 才能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 同时也是科技大省, 高校和各类科研院所就有上百所, 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但同时我省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很多被局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 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出国基本上被留在学校做研究学毕业生, 即使出来创业一般都往上海、深圳和北京跑华为、中兴等一些国内顶级科技企业的不少技术负责人, 不是由江苏培养的, 就是从江苏出去的。有的著名科技企业, 乘兴而来, 落户后确举步维艰, 人才的缺乏和流失使江苏技术引进后的学习、吸收困难, 缺乏创新的原动力。

2.3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关联的强弱

东道国当地上、下游配套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的关联效应同样是构成吸收与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江苏苏州地区集中了通讯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当地具有良好的配套产业群。从而具有良好的吸收与学习的“聚集效应”, 同时, 如果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微弱, 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飞地工业”, 或者说其中间产品来源于国外, 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那么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只是充当了一个组装中心的功能, 虽然这些跨国公司往往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但是完全为外资企业自身所拥有,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则无法学习和吸收。

2.4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

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则它与当地企业建立后向联系的难度也就越大, 如果当地人员的通用知识与跨国公司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 培训技术人员的成本太高, 跨国公司也许会从其它地区派出而不是在当地培养。如果当地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形成彼此间的配套合作关系, 跨国公司觉得培植当地供应商的成本太高, 从而选择国外进口中间产品, 国内企业失去学习的机会。江苏本土企业由于学习与模仿能力不足而无法从外商技术溢出中得到全部或部分好处。

3构建本土企业技术学习吸收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3.1构建本土企业技术学习吸收机制的基本思路

首先是技术获取, 这是技术与市场互动过程的开始, 通过引进具有发展前景与实用价值的技术, 进行适应性的学习, 从而掌握所引进技术的方法与原理, 生产出无差异、标准化的产品。一旦获取性学习成功, 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就可以迅速在国内扩散, 在此阶段新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又会刺激本土企业内部的技术努力, 并开始生产差异化的产品, 其表现形式是对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其次是当本土企业己经成功地对国外成熟技术进行了获取、消化和改进后, 就可能对发达国家里位于转化阶段的、具有更高水平的技术重复上述过程, 这一阶段的技术重点是创造性模仿、产生相似但具有新的功能特征的产品。最后如果上一阶段获得成功, 某些产业就可能最终累积到足够的内部技术能力, 以产生位于流动阶段的新技术, 从而挑战发达国家的企业。此时, “创新”是这一类产业中的流行词。

3.2本土企业建立技术学习吸收机制的建议

3.2.1 重视和坚持本土企业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学习路径

从江苏技术发展的实际来看, 技术的主要来源是国外技术, 江苏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也包括外资企业。目前, 我省企业在创新资金和技术资源方面尚面临严重紧缺局面, 技术学习的战略选择应该面对现实, 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紧缺的资源, 并有助于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 产出理想的结果。这是江苏科技状况的基本事实, 这应当成为我们提出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 江苏需要大幅度地获得、引进、利用全球知识资源, 经济全球化为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应当对技术创新有更新理解和认识, 必须更加积极开放, 用“贸易赢余”购买全球知识技术资源。但是, 从当前的情况看, 江苏并没有成为世界上的知识购买大国和知识进口大国。基于这些基本情况, 作者提出, 强化本省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 即实行“开放式的技术追赶”, 这是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

3.2.2 优化企业技术学习吸收的制度基础

目前在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 很多本土企业因其产权制度缺陷、行为缺陷, 从而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复杂适应性主体。在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 企业自身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等内在制度的进化是企业成为复杂适应性主体的关键变量, 它们从系统制度层面制约着企业技术能力发展及技术选择的行为。因此, 我们要从从获取动态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统领中国企业的整体制度构造。

3.2.3 建立支持技术学习的激励机制

适当的引进一些高层次的处于发展和流动阶段的技术, 则可以增加企业学习的动力。在技术吸收关键环节, 企业尤其需要对员工进行学习的激励, 鼓励消化创新, 形成优良的学习文化和风气。因此,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团队精神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用显现无疑。要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包括诱导、激励、推进机制等, 来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潜能。在实际操作上, 以对技术创新人员的物质奖励、价值观认同、人格尊重为基础, 以企业内部公关和外部科技人员联合公关为纽带,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 并逐步完善创新动力机制。

3.2.4 重视人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是培养研团队, 壮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创新活动, 实施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培育和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大力培育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第二, 加大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重点引进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完善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及配套政策。建设好留学生创业园, 以项目引进促进优秀人才引进。第三,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诚.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J].南开经济研究, 2001, (3) .

[2]何洁.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 2000, (8) .

[3]李平.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分析[J].南开学报, 1999, (2) .

[4]赖明勇, 包群, 阳小晓.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2, (3) .

[5]Andrea Fosfuri, Massi mo Motta, Thomas Ronde, Foreign DirectInvest ment and Spillovers through Workers Mobility[J].Journal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3 (1) .

技术本土化 篇10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主要特点

1.“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的德文词为“Dual-System”, 国内也称“双轨制”, 是一种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双元制”教育模式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二者各为一“元”, 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 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企业与学校, 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这种培训具有较强的技术鲜明性, 超前性, 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以培养学生能力本位为主要目标, 这里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专业能力, 也称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其二是指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指在学生学习本专业之外的能力, 当职业有变更时, 劳动力具备的这一能力仍能起作用, 这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 对于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

2. 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征

基于“双元制”教育模式, 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 其中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而是针对一个工作岗位设计一个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地位,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整个学习过程不再采用知识传递的方法, 而是着重知识的转化, 教师根据行动领域提出学习领域, 设定学习情景, 学生再按小组、团队工作法进行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的是一种行动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与其说教给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 不如说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 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来应对万变的社会。

3. 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行动导向特色

德国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行动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参与性学习。信奉的是“我听到的, 我会遗忘;我看到的, 我会了解;我做过的, 我会记住”。在教学过程中, 德国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德国的教师和学生都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强调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老师们往往从实际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 然后划分不同的行动领域。

二、当今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范畴

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是以社会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所以社会的需要会反馈为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又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是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从职业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来看, 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范畴 (如图1) 。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 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跨职业的“人性能力”。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明确培养如下的职业行为能力:

1. 专业能力

操作数控机床的基本技能、零件加工工艺性分析及制定工艺方案、程序编制、输入及调试、切削加工及运行监控、常用工艺装备的使用与选择、常用刀具的使用与选择和获得“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 社会能力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工作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 具备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3. 方法能力

通过自学获取新技术的能力, 利用网络, 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评价工作结果 (自我、他人) 的能力。

显然, 传统的实训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而应根据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出发, 结合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差异, 探索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技能训练模式。

三、“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和实践

1. 本土化理论

本土化理论即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国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 使外来教育思想转化为本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因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程。教育本土化是将全球化之下的一般教育范式应用于本土教育领域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也是本土教育的选择性适应过程。“双元制”教育模式要“本国化”“本地化”“民族化”, 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 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和校情。首先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热”与企业“冷”的现状下, 高职院校依据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标准, 寻求校内实训企业化, 实训内容产品化的途径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其次, 结合德国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行动导向特色, 专业教师基于工学结合设计学习任务,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方法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因此,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启示:校内实训企业化, 实训内容产品化和基于工学结合设计学习任务。

2.“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建构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2008年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数控技术专业以学校“机电”品牌专业为依托, 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建设, 逐步建设了具备规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008年江苏省高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点) 。基于校内实训企业化, 实训内容产品化和基于工学结合设计学习任务的有效途径, 建构“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 (如图2) 。现以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实例, 数控技术专业主要针对机械制造业中的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工艺员岗位, 对学生进行数控加工与编程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选择来自企业现场的典型零件为载体, 对每一个典型零件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 面向职业工作岗位设置学习领域,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的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式”。其中“1+3+4+1”的意思:根据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形成“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又包含3个“学习项目”, 每个“学习项目”由4个典型的“工作任务”组成, “工作任务”经过适当改造形成适合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根据职业特征分解学习性工作任务为主题学习单元。这些性的工作任务最终形成12个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组“生产性实训”。

3.“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实施步聚

“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小组, 在具体实施时学生加工来自企业的典型零件, 接受真刀真枪的训练和职业氛围的熏陶, 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教师重点观察学生的工艺基础知识:定装夹方法、进行数控加工机床、刀具、量具和毛坯的选择, 使用工具、手册等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运行的具体过程采用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资讯 (工作任务描述)

(1) 基本工作思路:分析零件图样, 了解现有工作条件, 加工工艺性分析, 拟定加工工艺, 编写数控加工程序并模拟仿真加工, 修改、优化程序及工艺。信息资讯 (图书资料、网络资料、企业资料等) 途径及方法指导。

(2) 工作任务分析: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性, 了解零件的使用功能和结构特点, 分析零件的加工技术要求, 重点分析主要加工部位的技术要求。现有生产工具的功能、主参数、使用范围等。

(2) 决策 (确定实施办法)

确定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工序内容和各步加工参数, 进行坐标值的有关计算。确定实施方案。

(3) 计划 (考虑如何完成)

(1) 制订数控工艺方案:工序合理划分, 刀具的选择, 夹具的选用, 检测计划, 成本效益分析等。

(2) 加工方法的选择:工序划分的方法, 材料热处理方法, 定位基准的选择, 走刀路线的设计, 切削用量的选择。

(4) 实施:编制加工程序, 并进行仿真模拟 (对程序进行测试、修正、优化、管理) , 形成数控加工工艺文件。安装毛坯, 领取刀、量、夹具等, 进行刀具预调、刃磨, 操作数控车床进行加工并对加工过程进行监控。

(5) 检查:使用测量工具, 对零件的精度进行检验。

(6) 评估:加工质量及效益评价, 工艺文件整理及存档。完成自我评估和总结。

四、“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的保障措施

“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 其管理模式向着现代企业环境逼近, 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 健全的组织规范, 严格的组织纪律, 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等真实的工业环境。比如实训基地小到师生统一着装、大到先进机器的配备都是按照现代化“工厂”要求进行内外环境建设, 受训者进入校内实训基地就能感受到一些现代工厂的气息, 角色随之发生转换, 受训人员的工作任务是有实际价值的工件, 体现训练工作的“真实化”。

实践校内实训基地“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 需要确立建设现代校内实训基地的理念与原则:

1.专业主干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模式等。

2.贯彻能力素质本位教育思想, 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全面实施能力素质教育,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性教学基地。

3.实现完整的育人功能, 充分体现两个转化和一个结合, 即由操作技能训练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 以及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与教学产品相结合。

4.“大工程”观念, 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使学生逐步形成关于典型产品的生产技能、安全生产、质量保证、经营管理、成本核算、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等工程环节的全局性认识。

5. 生产性实训基地全方位开放, 不仅要为数控专业学生服务, 而且要为“机械专业群”学生技能训练服务。

6. 服务地区和行业, 紧密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以及本校实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与可能条件。

五、结束语

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应用,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校情采用“1+3+4+1”式“项目驱动式”技能训练模式,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使学生得到的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逐步解决企业用工难与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摘要:从我校的高职办学现状发出, 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于高职数控技术实训教学中, 总结出“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为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对接, 服务地区经济创造了新模式。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技能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姚荔明.“双元制”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 2008, 7:57

[2]姜大源, 昊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宫剑, 黄小江.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 6:59

[4]黄国清, 曹燕燕.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2:133

[5]邱贺平.借鉴德国“双元制”实现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思路与做法[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9, 1:4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技术本土化】相关文章:

本土化07-01

本土化意义05-06

法治本土化05-07

本土化特征05-11

国际本土化05-23

本土化开发05-26

油画本土化05-30

本土化营销论文04-11

本土化经营论文05-14

建筑风格本土化05-02

上一篇:联系俞敏洪下一篇:会计处理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