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特征

2024-05-11

本土化特征(精选八篇)

本土化特征 篇1

脱口秀,英文是Talk Show,是一种语言交谈性质的节目,其主要指观众和主持人一起讨论某一话题或者某一现象。脱口秀起源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是一档非常普遍的娱乐节目。脱口秀节目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一些脱口秀节目中,可以邀请一些嘉宾一起探讨某一话题,也可以由主持人就某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脱口秀节目所探讨的话题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是一些社会现象、励志故事、也可以是一些娱乐八卦。随着脱口秀节目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效仿,因而涌现出各种“秀”,而“秀”的表演形式也开始从单一的形式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正将Talk Show与本土特征紧密联合,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脱口秀”节目。

随着“脱口秀”节目的走红,脱口秀节目也开始从主持人一人表演,逐渐演变成邀请嘉宾或者观众一同进行讨论的形式,讨论的话题也由人生感悟逐渐演变成各个方面。脱口秀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事前准备演讲稿,所讨论的话题都是随机的,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观众的好奇心理,同时也能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2 中国脱口秀现状

根据我国脱口秀节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脱口秀节目往往以中国最典型的娱乐节目,即相声为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脱口秀节目也从单一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多样化的表演。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脱口秀节目主要取材于社会现象。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我国脱口秀节目所讨论的主题也开始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对于《金星秀》节目来说,它主要探讨一些社会现象以及一些明星的生活。这给生活在快节奏环境下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娱乐效果;对于王自健和周立波主持的脱口秀来说,其节目主要以娱乐为主;对于罗振宇和高晓松主持的脱口秀来说,主要以知识和见解为主。不同的脱口秀节目,主持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的脱口秀节目来说,它可以是调节人们生活节奏的调节剂,也是拓展人们知识的知识馆。

3 脱口秀本土化后呈现的特征

3.1 视听语言的诙谐特色

我国大多数脱口秀节目主要以娱乐为主,即使谈及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大多数主持人也会以娱乐的方式进行讲解。值得关注的是,在众多电视脱口秀节目中,《金星秀》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自2015年年初开播以来,以其犀利、直接的语言风格,让观众印象深刻。《金星秀》中的社会热点,与观众息息相关。比如广场舞扰民、国人旅游的素质问题、小孩的教育问题等,她都会采用一种幽默风趣的讲述方式,直指问题本质。

3.2 多种艺术形态并存

在我国大多数脱口秀节目中,往往会在适当的时间段融入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进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其全心投入到演讲的话题中。以以《天天向上》为例,这是一档较为另类的脱口秀节目。在每期节目开始的时候,总会以歌舞秀作为节目的开场,这是该节目最独具特色的地方,其改变了以往脱口节目的严肃性,在脱口秀节目中融入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愉悦的环境极易调动观众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理。

3.3 大众的文化诉求传播浪潮

中国脱口秀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借助谈话的方式揭露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中国脱口秀的劣势就是多以娱乐为主。那么,中国的脱口秀怎样才能提升质量?相对宽松的互联网视频,给了脱口秀升级的空间:无论是高晓松的《晓说》、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大鹏的《大鹏嘚吧嘚》、金星的《金星秀》,已经逐渐打出名气并形成个人风格。毫无疑问,较为宽松的传播环境是视频脱口秀强于电视台节目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通过观看一些脱口秀节目,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同时,节目揭露的各种社会不良现象,也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脱口秀节目的发展,脱口秀节目需要融入一些本土化知识,打造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脱口秀节目。

参考文献

[1]张晶,周雪梅.论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尹鸿.世纪转折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中国本土神秘主义特征解析论文 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本土哲学 思想源流

摘要:尊神祭祖与敬天保民,八卦、阴阳五行和元气论,“天人合一”的观点和神学的实践,曾经积极意义上的本土哲学在时代的进程中,一步步沦为阻碍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枷锁。本文对此进行了批判。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天人合一”的观点在提供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的同时。对天人关联的强化使之倾向灵学。论文百事通而“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或许还是科学胚芽的基料。道家对于天地本原为“气”的朴素解释,导致了后来的医学、文学、养生、哲学等一系列的“气”的泛滥,为“老庄”始料不及……从魏晋玄学而始,中国古代哲人变得那么理性,那么超然物外,那么鄙视经验而崇尚理想,以至于明代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在穿着中国的儒服向中国人谨慎地传授西洋宗教,一并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信息时,我们仍躺在“四大发明”的光荣簿上,承续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陆王心学”和清代“致力、训诂、考据”的“朴学”……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了解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源流.在倡导科学发展的今天仍有认识意义。

一、尊神祭祖与敬天保民

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在殷墟龟甲兽骨的纹路里。从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图腾崇拜和祖宗崇拜,万物有灵观念构成原始宗教、亦即原始文化的源头。

到了殷商时代,迷信之风日盛,问卜之举频仍,鬼神这种支配自然和社会的神秘力量。被人们无条件地接受和依从。《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人敬祭天“帝”,因为那同时又是他们的祖宗,进而认为.尊天即尊祖,祭祖则为保民。商代崇拜的“帝”或“上帝”.在卜辞中一再出现,为人类和自然的最主宰。《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长发》又云:“帝立子生商。”可见商来历不凡,君权源自神授。商人所保之民.是自然血缘下的人。这些称商的民族,在周朝统治下四散避难,作买卖为生,是今天经商之人的祖师。

周人有周人的作法,神给人类的帮助似乎是有限、无形的.学乖了的“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他们不但敬天,而且注重人事,提出了属于道德范畴的“忠”。

其实,殷人尊神祭祖,周人敬天保民,其实质均为维护统治。由于这些方式行之有效,后世多有仿效.这就注定中国的有神论思想将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不断传承,生生不息地发扬光大。

二、八卦、阴阳五行和元气论

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综合观察世间物象、进行逻辑思维的结果,是简单的自然哲学,有低俗文化的特征。自殷商而周,这种理性思维的系统化、抽象化趋势更加明显。周贵族求神问卜,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那种以阴阳二爻组合的卦象已被周人整理得有条有理。其文即八卦,其理即关于八卦的“经”与“传”。汇集而成的这些卦象卦理,被称作《周易》。在《周易》中,卦象的基本符号是“一”和“一”两种,分别代表“阳”和“阴”,谓两仪。《周易?象辞传》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原始于太极,太极生发出两仪,两仪生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四象再生出“八卦”,八卦分别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其象征意义为乾为天,主南;坤为地,主北;离为火,主东;坎为水,主西;震为雷,主东北;兑为泽,主东南;巽为风,主西南;艮为山,主西北。八卦以卦象对应自然界八种事物.以八种事物分析自然和人事。预卜吉凶祸福。这种将自然万物的本原归结为天、地、火、水、雷、泽、风、山八种基本原素的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观念,我们的辩证法最初就从八卦中产生了。而后,周文王把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做了一道很好的关于排列组合的数学题,使八卦易理更加丰富。其时,周文王被纣王囚于菱里。身隐囹圄而不坠大志,算得上一个优秀的阴阳家。

人类文化思想在演进的过程,应该受某种规律的制约.不然我们可以解释世界各地关于世界本原的各种近似的理论?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前,即已把水、火、土、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在古印度。地、水、火、风被当作世界的“四大种子”;在中国,最初显然是把火、水、雷、泽、风、山作为世界的基本构成,天和地不算,因为天和地即世界的全部,这种观点只是因八卦的再演绎才被复杂化,而不能与古希腊的元素和古印度的“种子说”相提并论,但随之而来的阴阳五行论却填补了这个空位。

最早阐述五行观的著作是《尚书?洪范》,它比古希腊提出“水是万物始基”观点的泰利士早了几个世纪。《洪范》所指五行,即水、火、木、金、土。这里,五行是五种感性物质材料,但它们又是上帝所有,是笼罩在神学帷幕下的原始宇宙观。阴阳五行观在殷周之际曾经是一种包含一定积极因素的社会思想,但战国中期以后,它就被唯心主义所融化,而表现出极端的神秘主义色彩,其代表人物是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一前240年).战国时齐人,他总结性地提出了“五行生胜观”.并进而附会到社会历史中去。邹衍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认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些都不难理解。但他说,我国历史是按“五德转移”的顺序,完成从黄帝(土德)到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的更替的。那么,代火者必为水,下一个朝代必有“水德”。邹衍就这样把自然和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一锅煮了。

中国人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了五行性质的分析上,并急于用它来解释自然和社会,而不探索宇宙的始基和本源,这就注定最终走上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在希腊人在元素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原子论.追求现象后面的本质.而中国的五行论则最终归本于一个虚无飘渺的始基――气。

“气”的概念起源很古老,与阴阳概念相伴而生。周幽王时代的伯阳甫论地震就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优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燕,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这里“阳优”、“阴迫”的`是指天地之气,也就是阴阳二气。气的概念是五行这五种感性物质构成宇宙的观察的发展。这正如在古希腊人提出水、火、土、气“元素论”之后,还不能满意,于是就造出了抽象一些的东西来。西方由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造出了“原子论”,我国则把五行的感性形式剥去,而统一于气,使“气”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左传?昭公元年》医和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微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左传?昭公廿五年》子大叔引郑子产的话说:“则天之明,固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这里,五行和阴阳在气的麾下结合成了一个体系,所谓“天六地五。数之常也”。一是宇宙统一的物质基础;五行是多,是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几个大类,阴阳是气内部的根本动力。

把阴阳五行和“气”说推广到医学取得的成就,使人们把对中医“气”理论的批判成为禁区,好像这是卖祖,是伤中国人的感情的事。然而,中医“气”之理论,除了在辩证观点上有可取之处外,真正经得起检验的又有多少呢?《内经》中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足东南,故东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日:何以然?歧伯日,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留之。”这种观点明显已经走向形而上学的神秘主义。

气和阴阳五行的宇宙运动模式是一种粗糙的系统论,这种系统模式支配中国人的思想几千年,其科学之外的神秘主义成分,一开始就不安分.与科学争夺思想阵地。当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停滞之时,神秘主义更是大行其道,无孔不入。所以,阴阳五行理论中的神秘主义成分的泛滥和中国近代科学的停滞是互为因果的。此间,阴阳五行已成为命运的代名词,沦为星相占卜、迷信和伪科学的理论基础将中国古代“气”理论发挥得淋淳尽致的,是道家的元气论。元气论自太极阴阳说发源,经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佛教传人和儒学复兴几个阶段,历数千年而绵延不断.成为与“仁学”平分秋色的两大思想观点。五四运动时期,仁学和气说均遭批判,代之以民主和科学。但是,作为一种曾经于哲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影响深远的文化思想,“气论”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今天在气功养生之术上,我们难道还看不出神秘主义的阴影吗?

三、从“天人合一”到神学

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天人合一的观点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期盼和谅解。人们敬畏自然,更祈盼与自然和谐统一。天,既是自然,又是人类命运的主宰。人,既可以能动地适应自然,又必须被动地顺从命运。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都有这种观念。及至汉代的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含义已由强调“天”“人”的认同和和谐发展到“天人相通”而感应的有机的整体的宇宙图式。董仲舒所诠释的“天人感应”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去除,代之以人对“天”的臣服和顺应,这和他的“独尊儒学”观点一样,是为统治者的统治服务的思想工具。董仲舒之后,东汉王朝的经典《白虎通》更以神秘主义的形式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子至尊也.精神与天地相通。”但是,西汉儒学早在其地位独尊之时,即已潜伏着危机。两汉儒学“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在今文经学家那里被逐渐推衍为神学。

神学在西汉末年大为流行.再经东汉的白虎观会议,这种神秘主义思潮变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经学”失去了学术价值并让位于“纬学”,跌入了迷信的泥淖。

魏晋时期,玄风独振,社会潮流又涌向注解《老》、《庄》、《周易》的玄学。“三玄”以“有无”为命题,才摒却董仲舒的“天命论”儒学观点.又进入了道家哲学的玄机中。

魏晋以降,至于明清,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佛教的传人和儒、玄、释、道的抵触和和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宗教斗争,一开始就是在温和的气氛中进行的。这可能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另外,中国的宗教从来没有达到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以教行政的那种显赫地位,因此,在中国伪科学史上,找不到西方中世纪教会对科学、或者对巫术的迫害那样的惊心动魄的一页。中世纪教会对科学的恐惧和仇恨来自于对他们笃信的宗教的自尊,因而他们不惜用火刑来对付与《圣经》理论相左的科学家。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正是压迫愈烈,反抗亦愈烈。教会对科学的压制使科学发生了更大的反作用力,随文艺复兴而来的科学的勃兴大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的进程。给世界带来了近代科学的春天。

浅析泰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表现特征 篇3

关键词:泰国 佛教艺术 本土化 表现特征

J33

在泰国,佛教可谓是世代传承,泰国的佛教传承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贯穿了泰国人的生活。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最受尊敬的人就是僧侣。佛教文化体现在泰国艺术的方方面面,佛教艺术在泰国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出泰国独有的本土化特征,从而在世界佛教文化中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佛教艺术中独具魅力的风景。佛教艺术在泰国的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传統文化,风俗习惯,寺院建筑等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泰国佛教艺术的传入和发展中本土化特征

泰国的佛教传入非常久远,在泰国还没有立国以前,佛教就已经传入境内。在泰国佛教盛行,建造佛教寺院成为风气,佛教文化在泰国的发展中,成为独具泰国民族特色的佛教艺术。

佛教在泰国人心中是最重要的,全国的佛教徒约有百分之九十五。佛教在泰国的发展中,逐渐约定俗成的成为泰国民族的行为规范,从泰国王室的各种仪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礼仪,都遵循佛教的约束。例如,成年男子一生必须达到出家一次,出家时需清晨托钵,以及过午不食等。其他如泰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生日、结婚、乔迁新居等,都会举行相应的佛教仪式。也就是说,佛教在泰国,是至高无上的,所以的活动都有佛教的仪式,佛教是实实在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这也是佛教在泰国盛行的具体表现,更是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明显特征。

二、泰国佛教艺术在寺庙建筑上的表现特征

泰国佛教艺术本土化在泰国的寺庙建筑上体现的更加明显。在泰国,大大小小的寺院有2万5千座左右,各种佛塔也超过了10万多座。而这些建筑从建筑风格、艺术造型、颜色图案等各个方面,都集中体现了泰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特征。这些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佛教建筑,是佛教艺术在泰国民族审美观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佛教文化本土化的集大成者,现在成为了泰国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让每一个来到泰国的人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许多人去泰国旅游,佛教艺术,佛教建筑等,都是重要的观光项目。

泰国佛教建筑的色彩使用,最能体现佛教艺术在泰国的民族化。各种建筑都是以金色作为主色调。以佛坛为例,塔刹部分多使用金属,覆体上我们可以看到独具泰国特色的火焰纹。塔身上的覆莲和仰莲相映成趣,在四周还开设了许多壁龛,里面供奉着各种佛像。在塔门上面,往往描绘有华丽多彩的佛教彩绘,有许多绘画上海镶嵌着金银箔片,远远望去,极为富丽光彩。

在泰国佛教建筑中,金黄色是使用最多的色彩,其次就是象征权力的红色了。所有寺院的外墙一般都使用朱红色,让神圣的庙宇显得更加肃穆。而青绿色和金彩的点缀,让这些建筑更加华丽,也更为神秘。

泰国的佛教建筑还多用浮雕,大象、莲花、宝相花、龙、饕餮等都是常见的素材。值得一提的是,佛教艺术在泰国建筑上的民俗特色中,可以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这也充分说明了泰国佛教艺术在发展中受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在曼谷、在清迈、在清莱等成千上万座佛寺中,尤其是是清迈的寺院建筑传统风格最突出。屋顶的悬山式,屋面的琉璃瓦,屋脊的两端翘角等,都能看出中国建筑的结构模式。泰国的佛教艺术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而是积极的去吸收其中的精华。泰国的佛教建筑艺术,也是泰国佛教艺术在吸收外来文化后,进一步本土化的体现。

三、泰国佛教绘画艺术上的表现特征

佛教艺术离不开佛像和壁画,泰国佛教属于南传佛教,佛像和佛经题材的壁画都是泰国民族的伟大创造。

在泰国众多的寺院中,佛像、菩萨充分体现了泰国佛教艺术的特征。泰国的佛像塑造,是泰国不同时代的人的形象。但是这些佛像在庄严的佛容下,透出一种文雅可亲的慈祥。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流畅自然的动态,透漏着泰国民族独特的思想感情。

在泰国各种佛教题材的壁画中,尤其能体现佛教艺术的本土化特色。泰国佛教壁画在追求富丽堂皇、金碧辉煌上面,最为不遗余力。画面讲究连壁大幅,色彩强调鲜明艳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画面中的山、川、花、木,往往以写实为主,色彩多为黄黑衬底,而以点金等明亮的色彩统领画面,这种色彩对比效果的追求充分体现了泰国的传统习俗,是佛教艺术在泰国体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

在佛教绘画的画面上,更是充分采用泰国民族的佛教艺术元素。画面中的佛像人物表情极为传神,表情,服饰,动态等,都极为鲜明,色彩上多使用铂金色,在神圣和庄严中,尽显出一种空灵的神韵,让每一个瞻仰佛像或画面的人,顿生礼佛之心,在精神上进入一种非常崇高而神圣的佛家境界。泰国的佛教绘画艺术堪称辉煌的杰作,是泰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泰国佛教艺术的文化遗产,是泰国佛教艺术本土化的集中体现。

四、泰国佛教艺术在传统文化上的表现特征

泰国的传统文化深受佛教的影响,佛教艺术贯穿于整个泰国的传统文化。在泰国独有的各种风俗文化和传统节日上,我们都能体会到佛教艺术本土化的特征。

泰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这些节日都属于佛教节日。比较典型的包括:万佛节、佛诞节、阿莎加哈普差节等。都是佛教艺术在泰国民俗文化方面本土化的具体呈现。在这些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每年泰历3月15日庆祝的万佛节。在万佛节这天,全国无论是曼谷,还是清迈,到处都会举办各种佛事活动。上至泰国国王,下直普通民众,都会参加庆祝活动。最能体现泰国佛教艺术本土化的是许多人会在这一天剃度出家。而泰国基本上每一个男子一生中,都会经历一次出家的体验。由此也可以看出泰国佛教的影响之深。

泰国大大小小的节日,包括佛教节日,各种纪念日,农业节日,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佛事仪式。就连泰国普通民众家庭的婚丧嫁娶、建造新房、生日庆典等,也会举行一些佛事。充分体现出佛教艺术对泰国国人生活的影响,这大概是佛教艺术在泰国最明显的标志吧。

本土化的泰国佛教艺术,是世界佛教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泰国的日常生活、建筑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是泰国民族世世代代在佛教艺术传承中的积累,也是泰国人民对佛教经义的深刻理解,更是泰国民族对佛教文化的艺术诠释。

参考文献:

[1] 傅云仙;泰国佛教造型艺术简介[J];东南亚;2014年03期

[2] 段立生;从文物遗址看佛教在泰国的传播[J];佛学研究;2012年00期

本土化特征 篇4

这种方法是指,在对建筑本土环境的前提做出回应的同时,依然采用最先锋派的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它以建筑学的方式,力求在全球化的建成环境中对“场所感”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做出回答。最著名的有阿尔瓦罗·西扎在葡萄牙的建筑实践、查尔斯·科里亚在印度的建筑实践、格伦·穆克特在澳大利亚的建筑实践,他们都从本国的建筑环境出发,研究最为本土化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以及重新发展的地方建筑语言,创造出属于地方的本土化建筑。

这便导致了对包括“本土”的含义,以及它如何确立一种表现地域或场所特征的建筑学方法的反思。“全球本土化”这一术语回避了关于将全球和本土作为两个本质上迥然不同的概念的争论,这个术语的产生(在社会学的意义上)限定了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趋势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本土与全球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另一种建筑学的语言,它既抛弃现代主义的观念,也未陷入字面意义上对历史的回归。相反,由此产生了能够表现出弗兰姆普顿所谓“具有场所意识的诗意”建筑的多种形式。这一概念推动了建设与感官相关、思想深刻的作品,包含并表达了本土文化的变化过程,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土化建筑赖以生存的几个特征如下: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适合地方情况的建造方式、地方传统的建筑语言。为此,我特意举了三个具有说服力的本土化建筑师的作品作为解释。

一.本土特征作为灵感来源

本土化建筑的一个首要或是最易条件,就是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实现本土化。使用本土化的材料,在一方面可以使建筑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土生土长,同时对于建筑师本身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必须在拥有对本土建筑材料的深刻认识的基础,才有可能对材料的运用游刃有余。

越南建筑师Vo Trong Nghia就是以为立足于本国经济条件下,利用本国最普遍存在的建筑材料,合理的运用在建筑结构和表皮上。竹亭2012是Vo Trong Nghia的最新作品,竹亭使用的是越南地区重要的建材——竹子(见图1),被选为表达越南的建筑文化的重要材料。同时Vo Trong Nghia使用了特殊的建造方式。竹亭高4.2 m,平面为8.6m乘以8.6 m的矩形,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建造完成,Vo Trong Nghia将竹子用类似于砌砖的方式,堆砌成巨大的墙壁、地面和屋顶。竹子与竹子之间完全采用竹钉楔子链接,没用使用任何的金属构件,每三根8.6 m长的竹子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砌块,然后堆积,结构敦实稳重。建筑也充满了原始筑造的魅力。

Vo Trong Nghia的另一个作品w Nw Bar则使用了另一种越南常见的材料——稻草(见图2)。越南是东南亚重要的水稻产区,水稻在收割之后剩下的秸秆自古以来就有被用作屋面材料的传统。该建筑使用的是自然通风和湖底抽取的冷却水,屋顶上有个直径1.5米的通风口,使用这些低技术的手段w Nw Bar同样达到了很好的自然通风与节能效果。整座建筑的外表面使用的是水稻秸秆,同样水稻秸秆是完全通过工人手工,用最原始低技术的方法绑扎上去的,建筑的原始低技术使建筑本身的真实性显露无疑。

二.适合地方情况的建造方式

如果说建筑材料是本土化建筑的外在表现力,那么建造方式则是本土化建筑的内在创造力。使用本地人工,本地原始技术建造出来的建筑,你很难将其用现代主义建筑的观念去评判它的优劣,粗糙、低技、不美观,这些背离现代建筑评判标准的词都可以作为这类本土化建筑的标签,但是,这样的建筑你却不能不说它是成功的建筑。

孟买工作室,是Studio Mumbai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办公室,在利用场地的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建筑设计工作室,用来创作建筑、绘制图纸、制作模型并进行材料研究。南亚天气炎热,办公室被建造成一个通风良好的大空间,建筑的墙面材料,是使用印度的手工艺中的土工技术,建筑的地面也是使用传统的夯土技术作基础,建筑立面同样是由当地工人手工砌筑的红砖墙,建筑的每一寸都浸透了传统建造手艺的痕迹。

三.地方传统的建筑语言

一个本土化建筑的内在精神必定最后会打上地方传统的建筑语言符号,这样的建筑更具识别性,同时有了对地方传统的深刻认识,并能够将地方传统语言进行提炼,能创造出属于本土地域的建筑流派,并向世界推广地域特有的建筑文化。

2012年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发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王澍被称为文人建筑师,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的古文学、古书画和传统民俗生活中提取灵感,并加以形式化和空间化,合理的运用在建筑创作当中,形成了属于他个人和中国的独特建筑语言。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王澍设计的迄今为止最大的项目,建筑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区转塘镇象山村。校区围绕山体布局,每一栋建筑王澍都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空间的提炼,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各种类型的庭院空间。在建筑材料上,都运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材料——青瓦、青砖、浸过桐油的木材、竹材等等。建筑在形式上更是有很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子,穿梭于教学楼中的廊子、曲面的坡屋顶、立面的窗花这些以往只能在中国木构古建中才能看到的建筑元素,都被进化之后出现了在整个校园建筑中。

杭州南宋御前街改造项目是王澍设计的少有的改造项目,该街道原是南宋时期的古街道,改造者的目的是要在街道中重新寻找中国的传统记忆,重新唤起大家对历史的传统的怀念和感情。

御街中,王澍运用了很多传统建筑形式语言,包括窗格、木作构造还有传统的青砖铺地等等,同时也融入了其个人情趣,尤其是其中的两座茶楼,被处理成像两颗太湖石一样耸立,立面的装饰完全使用了传统的建筑语言手法,整个一条街走下来,虽然少不了现代工艺痕迹,但是传统建筑语言的熟练操作,还是能够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历史情怀。

四、结语及展望

通过对三个不同本土化建筑特征的描述,基于笔者对本土化建筑的理解,实际上是将本土化建筑的进行了建筑本体上的分类,当然,本土化建筑的内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更深入的了解它。

探讨中国油画的本土文化特征 篇5

当代中国油画的本土化价值

早在油画传入中国之初,国人就开始对这一西方画种进行中式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革新,几经发展,在当代中国油画的创作中,不仅注重中国绘画笔触的表现力,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随着现代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艺术家们认识到,只有对西方艺术的活力元素进行创新性运用,尊重本土的民族传统,对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重新认识,才能造就油画艺术的民族性、本土性和多样性。

在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影响下,当代中国油画作家进行本土化油画的创作过程中,其内心根深蒂固的中国油画艺术审美情结使得他们广泛地从民间艺术、剪纸、年画等本土文化中吸收灵感加入油画的中式化创作。油画创作亦需要具有时代特色的创造激情,油画作家们立足于本土生活,全方位感知时代生活,获得深入的时代生活体验,以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风采和强烈的时代价值的优秀油画作品。

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文化内涵

油画漂洋过海传入中国已达百年之久,历经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人们最初关注“油画民族化”问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自那时起开始意识到这一引入画种应该具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于是便有了一系列“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有些画家借鉴了中国画的某些特征元素融入到油画,还有一些将注意力投放到了民族服饰上。所以我认为中国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油画应包括情感文化、地域特色和形式风格三个因素。

1.情感文化

艺术家的创作目的是通过表达真实的感情来彰显某种精神,因此,在艺术的本质特征里就包含了这一特征。不同民族的艺术家所欲表达的情感必然会有所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使得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具有了不同的特征。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社会制度的差异造成了个民族所独有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们得情感活动上的差异,这是艺术具有民族特征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艺术家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细心观察、切身体会、不断思考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且要把表达真情实感、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作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艺术家要有独立的人格,树立自己的艺术理想,我们的艺术行为都要为理想服务,我们就有可以实现中国油画的“民族化”理想。

民族风格不是在刻意追求某种特征,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中国画在用色、造型、笔墨等各方面都具有其独特中国韵味的风格。油画进入中国,进过艺术家们创新性创作,自然而然形成特色的本土化特征。艺术家们立足现实积累情感,并且真诚地表达积累的真情实感。判断艺术作品是否具有民族本土特性的关键在于该作品是否表达了本民族的真情实感。

2.地域特色

广袤的国土决定了我国多民族、多区域的特点,这也为中国油画民族精神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油画创作中融汇民族精神并不是将其简单叠加,要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须要把绘画技法、内容、形式等方面让两者自然而然地糅合。

艺术的民族特色总是离不开其所在的地域特色,因为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情感思想都受他所生所长的特定环境所影响,所以油画艺术作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油画创作要体现自身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当今真正油画家所追求的目标正是通过民族精神的注入来彰显中国油画的独特魅力。油画和民族精神的融合不仅仅是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深入到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融合,把民族精神的精髓融合到油画作品当中,从而更好地的表达伟大的民族精神。

3.风格特征

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要想被大众所感知,就必须借助具体的艺术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同样,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也必须借助具有民族风格的形式展现出来。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表达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有感情时就会形成带有自身民族风格特征的艺术形式,因此风格特征也是民族性的因素之一。

油画作为中国引入画种,画家要借鉴西方油画的绘画技巧,深入领会西方油画的文化内涵,在吸取油画精髓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形成自己体系的绘画风格。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东西方的绘画风格也有很大区别:中国的写意和西方的写实这看似相互对立这两大艺术体系,实际上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追本溯源,通过写意与写实这两种艺术语言可以更鲜明的阐述人的精神世界和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艺术家应该合理取舍、有的放矢,吸收外国油画的有益成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独有的艺术品质,形成具有与时俱进的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风格。

中国油画要想寻求新的发展,就更加需要与外国油画相互借鉴。洪凌,当代风景油画家,他创造性地把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创造性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为中国油画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艺术表达道路。油画家洪凌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迥异的画种在艺术语言上沟通和交流的可能性。

结语

中国当代油画的民族化要坚守本土文化之根本,同时吸纳世界广大民族文化之精华,以突显中华民族之精神。当代油画作家应坚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讴歌美善”的创作理念,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加入西方绘画的养分,辛勤耕耘,培植出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中国油画,让中国油画在世界艺坛上大放异彩!

本土化特征 篇6

通过对多次培训的总结我们发现: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吸收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并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培训经验,实现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跨越式”发展。但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应该从西部地区的教育实际出发,构建适合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实现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管理、培训方式、培训评价等方面的本土化,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满足中小学教师的现实需求。

一、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各级各类培训之间没有层次性,衔接不足。各省区及省区内的各市县所进行的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相对独立、较为松散,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为了满足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需求,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必须从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组织管理、培训评价等方面形成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纵横交错的大系统,即不同级别的培训及同一类培训的不同阶段之间都应有明确的规划和衔接。如国家级培训、省(自治区)级培训、市县级培训、校本培训等应有明确的分工和定位,每个层次的培训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并与上下级别的培训相衔接,而不是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想怎样培训就怎样培训、想什么时候培训就什么时候培训;同一类型的培训也应该在培训的内容、对象和方式等方面形成自身的体系。

2.多样性

多样性既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建立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难点问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多样性不在于培训内容的多少、培训时间的长短、评价形式的繁简,而在于扎根西部地区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有效解决西部地区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实现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等的多元一体。无视西部地区文化的多样性,简单地移植西方国家及其他地区的教育理论和培训模式,必然导致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低效甚至是无效,不能从根本上服务于西部地区社会的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3.地方性

地方性是本土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相对于全球化、一体化而言的,但不排斥全球化、一体化,是全球化、一体化的基础。[2]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形成必须是内发性的,是源自于本土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培训体系,以地方实际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培训中的每个环节都具有针对性,充分发挥各自的功效,进而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4.动态化

西部地区的教师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西部地区的教育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应体现动态意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西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而不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一成不变地用相同的内容、相同的专家、相同的方式来培训不同的教师。

同样,也要动态地看待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形成,根据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所处不同发展阶段,调整培训的方案设计。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形成大致经历四个阶段:“模仿和借鉴阶段”、“本土探索阶段”、“初具形态阶段”和“形成本土化培训体系阶段”。第一个阶段“借鉴阶段”是一个初始的过程,重点理解异域共性知识,为“本土化”奠基和创造条件;第二个阶段“本土探索阶段”开始进行条件分析,寻找他者培训的结合点和生长点,使其能结合在西部地区的本土培训实践中;第三个阶段是“初具形态阶段”,通过对本土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教育问题的收集、探讨、分析逐渐形成适合于本土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法、内容等;第四个阶段是“形成本土化培训体系的阶段”,经过不断地磨合、探索、不断完善,形成了适合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的培训体系。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形成并不是直线式前进的,中间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呈现倒退乃至停滞。

5.可持续性

“根”是保持生命存在并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将外界新鲜的教育理念方式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进行内化、吸收的过程。因此,形式化的“移植”培训必然没有生命力可言,更谈不上可持续性,只有扎根本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立足于西部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终身发展。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培养一批适合本土教育发展实际的中小学教师,并通过这些教师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使西部地区的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融入大中小学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成为联系大中小学教师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中小学教师培训,把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达国家联系起来,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及时、新鲜的空气和血液,成为促进西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的策略

1.全球视野,立足本土:培训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服务教师。因此,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理念和价值取向应从机械地“移植为主”转向“立足本土”,实现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和谐共存。立足本土,首先要立足于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在培训对象的选拔、培训专家的聘请、培训工作的组织及考核上,都应照顾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实际。立足本土,就要使本土化的培训回归本土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脉络,尤其是培训内容要根植于本土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实现本土文化与普适文化之间的平等。在转变培训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个体观念的转变,提高参训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和参训积极性,有效抑制短期功利性培训动机的滋长。[3]

2.动态转移,本土引领:培训主体的阶段性成长

培训主体的实际水平和成员状况直接决定其在培训中组织功能的发挥。当前,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培训者以东部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为主,缺少培养本地学者的可持续培训意识。外地专家学者的指导往往都具有共通性、暂时性,而本地的学者生活、工作于西部特定的地区,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历史和教育比较熟悉,其知识体系与当地教育实际之间形成一种契合状态,对本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具有具体性、长时性。因此,结合本土化培训的动态发展过程,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主体的构成应该与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阶段性相联系,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如在培训者的选择上,在不同阶段略有侧重,初期可以多请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但也尽可能实现西部各省市区之间的合作,西部各省区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共通之处,西部地区的专家可以形成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拉动本地区学者的发展,形成发达地区专家、西部相邻地区专家、本土专家各占1/3的局面;当西部地区中小学培训体系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发达地区和西部相邻地区专家合起来占1/2,本土专家的比例占1/2;当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更为稳定的情况下,本土专家的比例可以达到2/3,以本土专家为主,带动地方教育的发展,以研究带培训,以研究促发展。本土专家学者既包括高校教师,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科研人员和一线优秀教师。

3.分层推进,本土发展:参训对象因人而异

当前,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参训对象的选拔出现领导化、特权化、边缘化和两极化等特征,尤其是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能给教师带来实质性利益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往往被演绎为中小学领导的培训,参训者不是区县教研员、校长、副校长,就是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等,一线平民教师的机会较少;而与既得利益关系较小,但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项目,一些学校往往派一些年龄大、课时少的副课教师担任“培训专业户”,这些教师始终处于“被培训”的地位,专门应付上级的培训任务,而其他年轻主课教师则严守学校阵地,没有培训机会。

针对上述问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应从地区实际、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出发分层推进。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培训管理监督档案系统,对参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备案,对教师参训的次数、周期进行限定,改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吃不消”和“吃不饱”的问题。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参训对象的需求对参训项目进行分类分层,设置专门的“教研员培训”、“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等项目,让项目培训条理化,满足不同参训对象的需求。

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形成不排斥培训的人性化,而且更应注重本土教师的人文关怀。从教师的现实需求出发,灵活决策,而不仅仅把培训作为行政任务来执行。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参训教师的生活、身心健康。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任务比较重,身心发展存在较多的隐患,在选择参训学员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师的身心承受能力和现实的工学矛盾问题,绝不能让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

4.系统规划,本土生长:培训内容因地制宜

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应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之多元性、地方性和系统性在培训内容中的体现,要求培训内容不应盲目照搬东部地区的模式和内容,而是要结合西部地区的实践,扎根西部地区社会文化,适应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比如当前中小学教材实际“一纲多本”,但一些培训讲座或远程培训视频中所讲的内容或列举的案例与教师实际教学中所用教材版本不一样,给参训教师的学习带来不便,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根据地区差异、教材差异、学员差异、城乡差异,在关注中小学教师培训共性知识的同时,挖掘契合本土教育文化实际的个性化知识。

5.全面调适,本土契合: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为了适应西部地区文化多样性的特征,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式不应只追逐外在形式的华丽,讲求“多”、“快”、“好”,而应求精、求细、求稳,根据参训学员的学科、学段、年龄、学校性质及所处地区选择吸收。

中小学教师通用的培训方式是讲座、观摩、置换、交流等。但谁来讲座?观摩什么?怎样交流?都需要精心的设置。比如观摩,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组织学员观摩重点小学的组织管理方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却很少对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山区学校进行观摩,没有从问题出发进行反思。

此外,还可以将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相结合。当前,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都是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与当地的培训机构、大学或教育学院合作进行,如果利用集中培训、置换培训等项目把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请进大学课堂,实现“请上来,走下去”,不但调动了中小学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也丰富了大学师范教育的课堂,通过职前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教育实践的水平,推动西部地区大学或教育学院教育科研服务地方的步伐。

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常用的培训方式,问题在于这两种培训对不同地区学员是否具有同样的适切性。西部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地方性特征,决定了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复杂性。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样,西部地区各省区内部也存在较大的经济、文化、教育差异,同样是远程培训,在西部某省区内部不同市县其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尤其在山区和农村远程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时,中小学教师培训必然成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6.制度保障,本土关怀:培训组织管理的民主自觉

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影响和制约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直接因素。组织管理工作琐碎、繁杂,但也充满挑战,不容忽视。

在培训环境的选择上,既要便于参训学员听课交流,还要保证参训学员安全,节约财政开支,尤其在参训学员食宿工作安排上,既要尊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师的生活习惯,还要确立服务学员的意识,保证整体参训学员的住宿质量,不能把中小学教师培训当作谋利工具。

在培训时间的制定及考勤管理上要秉持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保证培训效率。培训时间太长的话,容易导致学员培训疲劳,进而产生培训倦怠心理;在培训的考勤管理上既要严格考勤纪律,保证培训质量,也不能完全把参训教师当学生来看待,忽视其作为成人的社会性特征,应实行弹性管理、自觉管理。

培训宣传工作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窗口,联系着政府部门、社会及参训学员,影响到培训的社会评价和后续工作,因此,培训宣传工作应客观真实,避免形式化。

此外,为了保证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适切性,还应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由专人负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应定时让培训者、管理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国内外相关会议,保持培训工作的开放性、及时性。

7.多元动态,正本归源:培训评价体系的定位

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是否有效?效果好不好?不在于培训时间的长短、培训内容的新旧、参训人员的多少、培训规模的大小,更不在于聘请专家的知名度、投入资金的比例等,而在于通过培训评价是否能够促进参训学员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教育实践,所以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念引导和教育方法指导。

与其他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一样,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本土化培训体系的评价也应该建立在公正、客观的基础之上,评价标准实现多元化、动态化、开放化。既要看培训的显性效果,也要关注培训的隐性效果;既要看培训对教师个人的影响,也要关注培训对教师整体的影响;既要追求培训的正向功能,也不能忽视培训的负向功能;既要看培训的当前成效,也要关注培训的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志梅.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86-89.

[2]吴黛舒.繁荣背后的反思:中国的“教育学本土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1-5.

本土化特征 篇7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法国企业财团进军中国市场。人们对于外商投资的第一感觉通常是来中国寻找机会, 开拓市场, 以寻求经济利益。诚然, 外国企业来华投资, 根本立足点是追求利润, 这是众所周知。其实, 来华投资的许多法国企业中, 内部都拥有一个企业基金会, 这些基金会受法企的资助, 在投资国进行慈善公益活动。一方面, 这是提升公司价值形象, 进行战略发展的有效宣传方式;另一方面, 承担一份社会责任, 在教育文化等领域进行资助, 是法国企业的一种传统。

法国电信基金会就是法企基金会的一个典型代表。此基金会成立于1 9 8 7年, 它是法国电信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机构。致力于提供各种形式的沟通模式, 打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壁垒, 同时这个基金会自成立之初, 就将资助对象锁定在自闭症患者, 听力和视力有缺陷以及没有接受教育的人群。对于基金会而言, 进行社会资助, 可以让公司以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表现自己的价值。当前, 法国电信基金会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资助活动:医疗卫生 (其中包括心理健康问题) , 教育发展和文化。

2007年1月, 法国电信基金会更名为橙色基金会, 在医疗卫生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帮助和改善自闭症患者以及有视觉和听力障碍人群的生活状态;在教育领域, 帮助没有接受教育的成年人特别是女孩子重返校园, 这项活动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最后在文化资助中, 致力于保护民间音乐形式, 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具体到我国, 法国电信基金会对华资助主要集中在教育方面。一个是资助我国西南不发达地区失学女童。这项活动始于2007年, 为50名生活在广西贵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孩提供奖学金, 用于支付2008-2009学年度的生活费和学费。这项活动是与另一个专门从事在华资助活动的基金会——中国颜色基金会——合作进行的。另一个是帮助四川灾区重建一所小学, 合作单位是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法国电信刚刚进入中国, 就整个公司而言, 他们目前在中国没有实质上的营业形式, 中国分公司主要从事技术研发, 用于支持电信技术的革新。他们的资助活动, 根据中国社会现状, 研究资助形式和内容。这也就不难看出, 法国电信基金会为什么会选择资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了。

2005年, 对于法国电信基金会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 法国电信决定把公司的基金会变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助团体。在确保各国分公司协调一致的基础上, 更要考虑每个国家文化的特殊性。其实, 这也是许多跨国法企的资助原则。既要符合整个公司的战略发展, 资助内容和方向形成自己的特点, 同时又要顾及受助国的文化特征, 社会发展状况, 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资助。对于许多法企来说, 在发展中国家资助更多的集中在物质层面, 像资助学校, 为非洲地区修建医院等基础保障设施。而在发达国家, 资助内容倾向于心理健康, 文化保护等, 这也体现出, 不同发展水平, 资助内容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法国在华资助热点

目前, 不少法企基金会活跃在中国, 进行各种形式的资助活动。像道达尔基金会, 法国航空基金会以及上文提到过的法国电信基金会和中国颜色基金会等等。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法国基金会在华资助一般集中在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区域。民族主要为瑶族, 侗族和苗族。那里四面环山, 交通闭塞, 许多居民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更没有感受过现代都市的气息。一些基金会为了走访调查, 得到最为详实的资料信息, 他们徒步翻山越岭, 进入村寨, 与当地居民接触, 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需要得到的帮助。由于山势险恶, 无法修建公路, 许多民族村寨位于大山腹地, 有些地方连当地人都没有到达过, 所以外界对那里一无所知。而基金会走访后, 会写成通讯报道, 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真实状态。

像大多数基金会一样, 法企基金会同样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 特别是那些不被外界了解的边远地区居民生活的状态。对于西方社会而言, 中国边远少数民族聚集区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与中东部现在繁华的城市相比, 那里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文化习俗。少数民族的服饰, 各种节日, 各种活动, 住宅和生活习惯, 都充满了神秘而厚重气息。那里与现代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也极容易被人们遗忘, 逐渐变成一座失落的世界。为了让有意资助者更多了解情况, 基金会通常每个季度发行一次通讯报道, 将最近一段时期工作成果进行汇报, 还会为资助方和受助者建立一种长期的联系纽带, 使双方形成一种心灵的沟通。如果有出资者想亲自前去探望, 基金会会积极联系相关事宜, 协助前往。一些基金会会定期出版通讯刊物, 发表出资者和受助者的感想, 同时也会宣传需要得到资金支持的项目, 寻求资助者。

目前, 在华基金会, 特别是专门从事资助中国项目的基金会——中国颜色基金会——主要进行四方面的工作:第一, 帮助少数民族失学女童接受教育。在我国广西省北部山区村寨中, 许多女孩由于家庭贫困, 不能接受教育或中断学习。家里只能依靠有限的土地耕种粮食, 作为全家一年的口粮。担负孩子上学的费用, 对于贫困地区的家庭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即使全家倾尽全力支持孩子接受教育, 优先权也是先给男孩子。重男轻女是少数民族地区一个长久形成的习俗。女孩子的任务是放牛羊或者做家务, 大多数少数民族妇女不识字, 也不会讲普通话。第二, 修建少数民族学校的基础设施。基金会帮助学校筹集资金, 修建教室, 操场, 图书馆, 为学生提供学习必需品等等。第三, 为苗, 侗, 瑶三个少数民族小学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 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这些地区, 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资格认定, 每月的薪水不足以养活家庭, 课下, 他们也像当地村民一样, 到山里耕作。当地教师水平不高, 所以基金会除了关注女孩子教育状况的同时, 也会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第四, 参与保护传统文化活动。许多基金会也对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感到惊奇, 专门设立一笔基金, 资助民族歌曲和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主要是通过学校, 教授当地儿童民族文化。

三、法企资助的主要影响和作用

法国企业向社会进行资助, 这是法国的一种传统。法国也通过立法, 利用税收鼓励企业每年拿出一部分营业额做慈善事业。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 越来越多的法企跨国公司选择来华投资, 当然设立企业基金会, 参与中国慈善事业建设, 也是公司战略决策的一部分。法企在中国资助影响力的逐步加大, 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 企业资助是提升自身形象和价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跨国公司, 必须考虑投资国的社会文化, 降低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了解当地文化, 积极的融入到当地文化中, 对跨国公司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社会慈善, 既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品牌形象, 又可以在资助过程中更细致地了解当地社会文化, 促进企业制定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可谓一箭双雕。

其次, 在企业基金会进行资助活动的同时, 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宣传的途径。许多基金会为了让出资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会撰写大量文章, 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 民族风情。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和房屋, 民族节日庆祝的仪式, 令许多外国资助者感到兴奋。当这个地区神秘面纱被揭开后, 人们才能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 才能以信任的心态投入这项事业。

最后, 国外企业积极参与我国社会慈善事业, 也会对本国企业财团战略选择构成影响。争夺市场, 关键之处在于争夺人心。国内外企业除了在市场利润上形成竞争之外, 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是公司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进行社会资助, 这是一个隐形市场, 它所发挥的效力, 不可忽视,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近年来, 法国企业在中国不断扩大投资, 许多在华企业旗下都拥有自己的公司内部基金会, 参与中国社会公益事业。许多法企基金会从中国国情出发, 在进行充分调研后, 与中国相关方面合作, 组织适合中国社会的公益慈善活动, 提高了企业形象, 增加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法企基金会,慈善公益活动,本土化特征

参考文献

[1]、Guy de Brébisson:le mécénat, PUF, Que sais-je, 2007

[2]、Fran.aoise Benhamou:L’économiede la culture, La Découverte, coll.Repères, n°192, 5eéd., Paris, 2004 (ISBN 2-7071-4410-X)

[3]、Etude CSA commandée par l’Asso-ciation du mécénat d’entreprise (Admical) , in La Tribune, 15 juin 2008, page 27

本土化特征 篇8

一、选秀节目的本土传播特征

《超级女声》是“真人秀”综艺节目发展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它以低门槛、泛平民化、原生态、互动性等特点, 一度造成了万人空巷的局面, 使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非常6+1》以平民化的视点, 主要挖掘普通百姓的艺术潜质, 不分男女老少, 职业范围, 只要有艺术特长都会机会站在舞台表演, 再加上节目注重与观众、媒体互动, 甚至是观众间的互动, 把观众置于节目的主体地位, 让观众拥有主动权, 平民选手的命运都掌握在观众手中。这样的“真人秀”形态, 也一度使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 是2012年7月13日在在浙江卫视播出, 这档选秀节目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 主要是来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将国外的节目本土化前面也是有先例的, 比如《中国达人秀》就是来源于海外的节目模式, 目前已经举办了四季, 每季都比较火爆。由此如何将海外的节目本土化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 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著名歌手将作为明星导师言传身教, 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 树立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节目录制地点为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体育馆。另外, 姜佑泽演唱《中国好声音》励志歌曲[2]。

二、选秀节目本土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电视选秀节目除了充满竞争悬念的优势之外, 更给了观众一个巨大的心理期待, 即一个普通的甚至相貌平平的邻家女孩儿如何在包装之后绽放夺目的光彩?一位从来没有唱过歌的农民工如何经过几天的训练就能在舞台上征服观众?这样巨大的悬念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更为重要的是决定胜负的不再是专家和明星而是现场和场外的观众。整个节目把舞台上下、赛场内外结合得非常紧密。由此看来, 电视选秀节目成为现今引领娱乐潮头的电视节目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例如选秀节目进行的过程中评委言行举止失态, 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 内容格调低下, 演唱曲目庸俗媚俗, 节目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 损害了电视媒体形象, 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媒体品牌的诞生在中国虽然时间不长, 但是其发展迅速, 在品牌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在选秀节目的生产过程中, 模式不但表现为从海选、晋级到决选的严谨比赛流程, 在这个流程中, 有一些既定的规则必须遵守。比如对报名参加赛者的限制, 由专业评委决定选手是否晋级, 由大众决定最后的比赛结果……模式还表现为节目的整体包装, 演播室的设计, 评委的选择, 选手的包装, 制作技巧等一整套明晰的标准, 生产者必须遵循这些标准来生产[3]。

将国外的节目模式被复制的同时, 模式设计者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开始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而通常模式被引进后, 本土的生产者也会对它进行改造, 改造的过程实质上是消解模式中所蕴涵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与重构本土文化和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

三、选秀节目本土化传播的价值及对策

(一) 精心包装

就像包装一件名牌产品一样, 要诞生具有广泛影响的电视明星, 除了主持人的个人奋斗和相应的空间环境之外, 节目还要有好的包装。好的节目加大投资, 有时候比在主持人上投资更省力、更便捷、更有效。据调查资料显示观众在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时, 往往会挑选自己喜欢的主持人主持的节目, 主持人就像是节目的一个符号, 他们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只为节目主持人设计一种风格、一种表演基调、一种节目样式, 并为他们提供屏幕时间, 使其才华得以充分展示, 这是平面“包装”。

(二) 多渠道推广

人们逐渐意识到名主持人是构成电视品牌的人格化符号, 是电视品牌最重要的形象代言人。因此, 不少电视台常把培养主持人作为打造电视品牌的重要手段, 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宣传自己的主持人, 以使他们成为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力的明星, 扩大品牌传播力度。所谓“品牌传播”, 就是指品牌所有者通过广告、营销活动、公共关系、人际沟通等多种传播策略及各种传播工具, 与内外部目标受众进行的一系列关于品牌信息的交流活动。各大电视机构总是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主持群, 表现在在自己电视台做个人形象宣传, 参加电视台其他节目的录制, 还表现为通过其他渠道, 如门户网站、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等增加主持人的出镜率, 提高主持人的渗透力[4]。

(三) 符合受众利益, 体现人性尊严以及理想精神

纵观美国新闻媒介发展的历史, 尽管一度曾出现放弃媒介责任而一味迎合受众品位的“黄色新闻”泛滥时期, 然而最终, 代表着新闻发展规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还是占据了主流。由此看来, 符合受众利益的媒介责任才是代表了媒介发展规律的, 是具有终极正确性的。诚然, 电视选秀节目也要满足观众的需要, 但这种需要不是本能冲动或低级趣味的需要, 而是能够体现人性尊严以及理想精神的审美需要, 它属于人性需要中的“应当”层面。提供公众所想要的, 是媒介市场交换的目的, 提供观众所应当有的, 才是艺术的追求。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对待群众, 如果你是激起他们想要的情感, 而不是激起他们应有的情感, 那就

二维动画在影视中的应用与表现

王艾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辽宁辽阳111004)

摘要:运用动画软件技术与影片相结合的动画就是影片的一大方向。特效合成和软件后期制作为影视创作过程重要的基石。

关键词:动画影视;角色特点;前景

随着动画产业近几年的不断发展, 动画制作的用途类型大致有动画短片、动画连续剧、影视创作和工业动画等。国际上有影响的影片公司大多都以动画与影视结合的技术运用到了作品中, 动画技术已成为一部好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基础。

一、动画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

动画片诞生到现今是以叙事艺术形态而成为的艺术, 是电影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表现方式。二维动画角色和电影的结合是电影和动画产业的新成员, 动画技术的加入到如今已经是展现电影的艺术手段之一, 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与广大观众的认可。

在动画介入影视之后, 利用动画完成的非现实性的形象与实拍更是数不胜数, 动画技术的出现在影视制作中的运用已经逐渐地改变了影视制作的方式。经过动画制作者多年的努力, 动画技术手段进入电影制作系统之后, 已经逐渐改变了传统机械复制观念和本体美学特征, 电影已经进入动画技术和数字艺术审美的时代。

对于用动画技术结合拍摄的影片来说, 把特技效果与影片本身相融合画面效果能让人身临其境, 绚丽的场景会带给你视觉的冲击, 影片画面层次的立体和加入高科技技术的动作效果有强烈的临场感。

二、二维动画特点

二维动画是由每秒24|帧静止的画面, 按照所需的动作加入中间张, 再以规定的速度连续播放, 视觉因动作连续而产生出物体运动的效果。动画能够表现出实物拍摄不到或者想象中的画面。

最初期的动画片中所描绘的人物都是对照真实的照片或胶片进行临摹, 对真实人物动作的临摹完成制作, 动画角色的动作由于是照搬真实人物的动作, 而没有在动作上进行任何艺术上的夸张变形, 制约了动画角色的表现力, 没有节奏感, 动画角色没有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剧情的发展过于平淡。到如今动画工作者们

是个错误的让步。”可见, 群众的需求包括情感需求可能并不是完全合理的。由于商业的介入而致使媒介出现道德滑坡、娱乐化等诸多问题, 也是由于媒介在商业逻辑的运转下迷失了方向, 在“利”与“义”的冲突下错误地让了步。

结论

抵制娱乐化的诱惑不是一味的对抗, 而是在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之后, 提高对媒介的利用和沟通能力, 对信息的全面、完善的接触能力, 对媒介的科学、客观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媒介的批判能力, 不管面对选秀节目还是其他的娱乐节目都可以保持理性与清醒, 趋利避害, 并对媒介的选择施加良性影响, 使媒介与受众形成双向良性互动, 从而推动媒介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绘制中摸索和钻研已经有成熟的制作技巧。现今的动画制作成了一门独立且包罗万象的视觉媒体艺术, 制作程序也渐渐的流程化。在影视中角色的动作制作相对比较繁琐, 首先要按剧本中刻画的主角进行透彻的研究分析, 对角色的外观特点、生活习性和动作都要细致的揣摩, 影片中的动作是按需要经过艺术夸张后再进行提炼, 在这些动作特点按照剧本中不同的角色绘制, 塑造各个不同形象不同性格的角色, 更精确生动的刻画角色动态, 这种制作技法在动画制作和影视制作及工业动画中一直使用。

结合动画创作方法的影片节奏感强, 角色个性鲜明、动作流畅并且有特点, 让观众更容易于从画面中感受到经过动画技术加工后的电影精神境界。但这种办法也有其表现力的弱点, 制作消耗时间长, 需要大量的动画手绘工作者按照剧本要求对人物动作逐帧绘制, 然而软件时代的来临, 让二维动画得以升华, 可将手工绘制的原动画输入软件制作。动画制作软件目前很多, 不同的软件虽然制作的动画技术复杂程度不同, 但动画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动画制作软件大多都是图像处理, 加中间张、后期特效、音乐编辑, 音乐合成等, 国内外的动画公司和影视公司基本都是采用这些动画软件技术, 包括全球知名的卡通动画公司沃尔特、华纳兄弟、迪斯尼等。

二维动画是影视艺术创作的新生血液, 它不仅完善角色特点, 场景的层次感, 动作的夸张表现, 在创作中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虚拟的卡通造型和幽默的形象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激情。

三、动画在影视艺术中的前景

现如今国内乃至国际的动画和影视公司的制作技术多以电脑软件为核心。对于近几年影视大片的制作来说, 运用动画软件技术与影片相结合的动画就是影片的一大方向。特效合成和软件后期制作为影视创作过程重要的基石。影片在制作中在加入新的制作方式运用到现代影视的生产制作中更精确有效, 让观众有了新的视觉效果。在影片制作中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 更需要有更多的动画师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结合点, 让新的动画技术在更多的影视传媒中大放光彩, 让动画技术有更广泛的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嘉佳.浅析“限娱令”对省级卫视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9) :112-113.

[2]张猛.电视娱乐节目过度模仿的影响与对策[J].记者摇篮, 2012 (11) :90-92.

[3]王丽娜.以传播学视角解析《中国达人秀》[J].青年记者, 2012 (30) :201-20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土化特征】相关文章:

中国民法移植本土化特征论文04-28

本土化07-01

本土化意义05-06

法治本土化05-07

国际本土化05-23

本土化开发05-26

油画本土化05-30

技术本土化06-20

本土化营销论文04-11

本土化经营论文05-14

上一篇:广东电视剧下一篇:养殖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