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市场

2024-05-18

本土市场(精选十篇)

本土市场 篇1

机遇与挑战

首先讲机遇。今年9月份, 我在大连参加了一个世界经济论坛, 当时一个记者问到中国交通运输方面的问题, 比如有关北京到西藏的高速公路, 这个问题涉及到交通运输的瓶颈。几年前, 我们根本没有北京到西藏的高速公路, 而现在有了这个需求。由此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即物流需求在不断的增加, 比如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事实上我们也看到, 政府对此采取了非常好的政策。在金融危机之前, 中央政府意识到, 中国的经济要向前发展, 在服务和消费等方面就要有所平衡, 在生产和出口方面也要有一个平衡。2008年1月份, 中央政府出台了一项4万亿人民币救市计划, 目的是刺激国内需求的增长, 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机遇具体表现在:一, 内需增加, 2004~2008年中国经济强劲增长, 在此期间CAGR (年均复合增长率) 接近11%;2008年中国贸易额为2.9万亿美元的, 超过90%的贡献来自于制造业, 预计2013年贸易总额将高达36万亿,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还会促进消费;二, 2008~2012年, 我国物流业已登记并将保持6%以上的年增长率。自2004年以来, 中国物流业平均每年的增速为13%, 正逐渐意识到综合、完善的物流系统的重要性并增加外包物流服务;三, 中国物流专业服务增值的不断增长, 专业服务需求增加的产业包括汽车工业, 连锁商业和农业。市场前景广阔的新物流服务如冷链物流、应急物流和有害物质物流等业务不断增长;四, 良好的政府政策。在国内市场刺激消费, 减少对出口的过度依赖, 增加577亿美元刺激国内需求。引进退税、鼓励销售家用电器、扩大耐用消费品市场、支持出口、增加出口退税率。通过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成长型工业振兴。

其次是挑战。一, 我国的物流企业具有分散性, 规模普遍偏小, 竞争强度非常大。数据显示, 中国注册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有100多万家, 中小型公司占90%以上。二, 国际物流企业持续渗透中国市场, 中国市场进入新的商业模式, 而许多中国公司仍停留在价格方面的竞争, 而不是优质的服务。三, 中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和西方国家相比很多公共基础设施有待开发, 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也非常缺乏。

中国物流业增长潜力

中国物流业的增长潜力巨大。通过对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的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数据分析, 更具说服力。一, 2009年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434亿美元, 大概占中国整个全球贸易额的2%;2008年, 中国制造占印度进口的10%, 仅次于欧盟, 摩根士丹利认为亚洲是一个新的“老虎”。2010年,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预计将分别达到9.5%和8.2%。我们看到, 印度的发展, 为中国物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所以加强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和物流关系十分重要。二, 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和中东、中非之间的贸易。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能源需求, 中东的一些公司对中国的石油和一些天然气项目越来越看重便是一个缩影。我国近一半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地区, 沙特阿拉伯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1月, 两国同意扩大贸易总额至60亿美元, 到2015年双方将共同维护长期稳定的供货原油贸易。三, 数据也显示, 中非贸易达到了91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也在增长, 有1000多家中国公司在非洲投资, 另在非洲设有三个贸易发展区。在2009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 温总理宣布8项新措施, 加强与53个非洲国家的合作。

摄影/唐晓光

举例来说。一, 液体化学品市场。2008年中国的化学品出口占全球化工品贸易的4%, 化学品贸易在过去十年中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1%,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化工与石化生产者, 在过去10年达到14.3%的增长率, 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化工工业进口有两位数的上升;二, 冷链市场。中国冷链物流年需求量在2008年达到了100万吨, 每年的增长率在8%以上。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超过7300万的人观众人数, 就可以看出冷链物流的重要性。

本土市场 篇2

就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支出而言,中国品牌在前10名中占据8席。5年前该趋势逐渐显现,本土公司开始对营销和推广投入巨资。

宝洁公司旗下护肤品牌之一玉兰油,排在中国市场广告支出榜首位,共投入人民币16亿元。排行榜的另一外资品牌为宝洁公司的飘柔洗发水,排名第10位。

然而根据该调查,排行榜中的其他品牌都是中国品牌,诸如青岛健特生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脑白金,该品牌去年广告支出为人民币15亿元。国内主要移动电话运营商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以人民币13亿元的广告支出排在第5位。

该调查没有包括诸如售点促销和户外广告牌等其他形式的广告投放,也没有考虑广告客户按常规从媒体公司获得的折扣。

专家表示,许多国外公司的广告投放更为集中。它们的许多成功都来源于对细分市场的专注。

但是,他指出许多当地品牌运营良好是因为相对于国外公司而言国内品牌拥有更为广泛的分销网络。国内品牌在广告上投入巨资是因为它试图将自己的产品由分销主导转为品牌主导。

中国公司的大量广告支出正在影响外资广告公司的经营战略。外资广告公司也期待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大多数外资广告公司的国际客户依然多于中国本土客户,这意味着它们还未能从一些当地公司挥金如土的广告投入中占据完全优势。根据尼尔森媒体研究称,上次外资品牌称霸中国电视和平面媒体市场是在1998年期间。

重估中国 本土市场 篇3

12月1日下午,2007年中国“IT两会”之中国IT财富(CEO)年会在万达索菲特大酒店成功举办。与以往CEO年会对话不同的是,今年的讨论首次引入了CIO这个群体,供应商与客户、供给方与需求方……不同的角色定位,让CEO与CIO的对话异常精彩。

海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高以成、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卢朝霞、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历军、中软国际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总裁陈宇红共四位CEO,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技术执行官刘安林、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副总裁首席信息官朱战备一起,就“直面‘世界级’诱惑”这个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世界级”的市场出现了吗?

主持人: 各位嘉宾上台的时候都是神采奕奕的,那么即将开始交流的这一刻,你们最想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朱战备: 作为IT公司的伙伴,我们希望可以在中国市场提供给客户满意的产品,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高以成: 处在竞争的环境里,一个企业想超越别人很难。所以我们更希望从大家的对话中得到如何超越的启示。

卢朝霞: 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企业之间如何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刘安林: 其实CEO最想与CIO形成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一天我们成为甲方的一部分,我们的业务可能就更顺利一些。

历军: 今天CEO大会的主题是“重估中国本土市场”,如果中国本土市场已经是国际化的充分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那么中国的企业如何走到国际市场上去?

主持人: 刚才几位都提到了“合作共赢”,其实“合作共赢”和国际化的进程是息息相关的。如今,我们听到了很多“深耕中国市场”的说法。那么,在座各位认为,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市场了?

高以成: 以前说“中国吃中国粮,美国吃美国粮”,现在世界是平的,如果中国的企业总把眼光聚焦在中国,中国就很难成为“世界级”的市场。海尔的战略就是,立足北京,放眼全球。

卢朝霞: 我赞同高总关于竞争的思路,但是我认为中国是一个“世界级”的市场。在东软从事的软件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多“世界级”的软件项目,像中国电力、中国保险等,这些“世界级”的客户成就了“世界级”的软件市场。在大力扩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东软也一直坚持快速整合中国市场,尤其是嵌入式软件的创新。

陈宇红: 中国绝对有成为“世界级”市场的潜力,而且这个潜力越来越清晰,但是至少还需要3年时间。现在我们前面还有日本,如果我们在亚洲都不能算第一的话,很难说我们是一个“世界级”的市场。

历军: 我有一点需要补充。到底什么叫做“世界级”的市场?我认为,一是市场的保有量,第二就是参与竞争的竞争者。从中国市场已有的规模、容量来看,中国的市场已经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曙光所在的服务器市场,就是如此。

朱战备: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市场,这是跨国公司都可以看到的。今年是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一周年,一年来,中国业务持续稳定地发展,并成为全球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中国制造、研发、并销售到国外的产品,占了我们1/3以上的销售份额。

刘安林: 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上市的中国企业也很多,这为我们下一步走向国际、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做好了准备;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参与到中国市场的开发和经营中。我的结论是,国际市场正在本土化,本土市场也正在国际化。

你是否适应这个市场?

主持人: 各位对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级”市场的回答不一。但是,中国企业必须要为“世界级”市场做好准备。今天,先请两位CIO出一些题目考一下CEO。

朱战备: 一些企业介绍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时,对其好的一面说得很多,但对一些不利因素却说得不多,这导致我们在实际的IT建设中,对风险因素估计不足,企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作为IT供应商,你们会把不好的一面坦诚地告诉客户吗?

陈宇红: 有一句俗语说,“推销时开着奔驰来,实施时开着夏利来”。而我们的做法是,“开着奔驰来,并且把奔驰给客户留下”。我们要成为客户组织的延伸,成为客户的一部分,做让客户最放心的企业。

历军: 卖西瓜的一定不会说西瓜不甜。但是,一个想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本土企业,必须具有诚信的文化,否则市场法则会把你淘汰出局。我们会告诉客户,我们的西瓜是黄颜色的,但是它的甜度与红色的一样。我们也会告诉客户一个方案的不足,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卢朝霞: 面对“世界级”的客户,我们要问,自己的企业能不能适应它们的需求?我们是否能提供一个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全面解决方案?我们是否考虑到系统维护的可持续发展性?我们是否有相应的技术架构、服务体系、人才投入?我们的优势、挑战、不足分别是什么?可以说,在中国做解决方案对这些非功能性的风险的控制是一个关键。

高以成: 好的公司是满足市场,伟大的公司是满足需求。如果只跟客户讲自己的产品怎么好,而不知道客户具体的需求的话,最终会吓跑客户。

刘安林: 中国人寿一直以“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标准,去寻找我们信息化建设的合作伙伴。但是,作为CIO,我发现要实现低成本、高价值很难。我们该如何寻找成本最低、最有价值、值得信赖的供应商?

卢朝霞: 实际上刘总所提的,也是我们广大客户心里想的。客户需要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长期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我们要用整体的IT回报来衡量投入成本,我们也希望和中国人寿这样的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你们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

陈宇红: 中国的公司往往是医生很强,医院平平,属于“小医院大医生”。但是国外恰恰相反,有时候花很多钱,请来了外国顾问,虽然他们有标准、品牌、方法论,却总是把不准脉。那么,是选择“小医院大医生”,还是选择“大医院小医生”,这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历军: 听到中国人寿选择合作伙伴的四个原则,尤其是国际化的原则,我想曙光作为一家彻底的中国本土企业,已经被排除在外了。但是,中国的企业总有一天会走出去的,我希望国内的CIO们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给中国企业一些机会,因为一剂药是不是治病,只有吃过了才知道。

刘安林: 非常感谢历总的坦诚。中国人寿也是一家民族保险企业,在支持民族产业发展上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从明年开始,中国人寿将为国内企业、没有合作过的国际企业提供开放实验室,有兴趣与中国人寿合作的企业可以带上技术、人才到我们的实验室来。

主持人: 下面请CEO提问题给CIO,大家互相交流。

卢朝霞: 中国人寿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采取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中国人寿是否考虑过在企业中实施开发外包或服务外包?

刘安林: 我们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如果要做核心业务系统,我一定要找曾经有过这样工作经验的企业至于其它类型的软件,就不一定了。在外包方面,我们现阶段的实施中已经有部分业务实施了类似于外包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合作开发”。

成为“世界级”

企业靠什么?

主持人: 很多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需求,但是打造一个“世界级”企业的要素却并不完全一样。那么,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你们的企业还需要做哪些修炼?

高以成: 成为“世界级”企业,单靠模仿是不行的,必须要重视创新。有形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无形的创新包括信念和理念的创新。企业必须要有敢于挑战的信念,如果连想都不敢想,就什么也做不了。

卢朝霞: 除了高总说的创新外,我觉得企业内部一定要追求卓越的管理,进行内部修炼。软件就是制造,只有按时交付、形成企业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按时交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开放式的业务创新,以及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

刘安林: 我的回答是,创建IT卓越能力,打造企业核心优势。中国人寿提出了打造国际一流寿险公司的业务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创建这样一种能力。我们一直认为,信息化在企业中发挥着辅助、支撑和引擎的作用。中国人寿从理念、战略、价值链和行动等四方面实现了IT的融合,以便为把中国人寿打造成国际顶级保险公司服务。

历军: 我觉得企业自身的定位非常重要。“世界级”企业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像GE那样,在几乎所有市场参与竞争的完全多元化的企业,另一种是在狭窄的领域里做到全球老大的企业。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集中公司所有的资源,做到全球最大,这可能是我们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捷径。

朱战备: 从IT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市场变化特别快,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系统能够高效、快速地响应。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例,从计划、采购、制造到物流,我们要相信,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肯定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高效运行的信息系统,是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支撑。

陈宇红: 我认为,做“世界级”的企业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战略定位,当单靠我们一个企业,达不到“世界级”企业目标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与客户共同融合的平台; 第二是人才,我们强调“最后一公里”的实训; 第三,就是国际、国内市场的互动。

本土市场 篇4

曼胡默尔专为中国市场研发、体现效率和环保设计的电动泵油水分离器、清洁侧泵油水分离器等产品格外引人关注。电动泵油水分离器可以辅助高阶段排放的燃油系统的启动尤其在低温启动时,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燃油压力,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以及燃油经济性。由于集成度非常高,电动泵油水分离器可以安装在空间非常小的发动机内,对零部件的数量要求也降到了最低。由于采用了无刷电机,电动泵的寿命远远高于目前市场上普通的有刷电机,其可靠性也远远高于同类产品。清洁侧泵油水分离器是针对低品质燃油、恶劣工作环境而专门研制开发的,可以防止燃油中的杂质进入手泵,从而提高了泵的可靠性。

曼胡默尔此次还带来了专为重载应用打造的空气滤清器ENTARON XD系列和IQ O R O N系列。这两大系列空滤产品已经在国内的很多重载车辆上得到了应用,在安装空间、分离效率、使用寿命、灵活性、维修性、经济性等方面都表现出卓越性能,充分体现了曼胡默尔过滤技术的先进性。其中,ENTARON XD的预分离效率高达85%以上,非常适合恶劣的高粉尘工况。配有排尘阀的IQORON-V空气滤清器可以实现高达90%的预分离效率,排尘引射的预分离高达94%。

在欧洲市场广受好评的曼胡默尔冷却液膨胀罐也在这次展会上亮相。在过去的20多年中,曼胡默尔已经为主机厂和工业应用领域开发了多种量身定制的冷却液膨胀罐。在本次展会上,曼胡默尔带来了最新的冷却液膨胀罐产品。新产品将曼胡默尔在冷却液膨胀罐领域雄厚的专业技术与模块式系列产品技术相融合,使中小产量的客户也能从定制的曼胡默尔膨胀罐产品中获益。新的冷却液膨胀罐性价比更高,不会产生开发或者开模的费用,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发出通知即可供货。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曼胡默尔冷却液膨胀罐的灵活性非常大,可以通过各种组合灵活调整以适应各种苛刻的安装空间,还能根据客户要求在模块允许的范围内设计特殊版本。

曼胡默尔在产品开发、采购、生产、物流和废物处理的整个过程,始终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放在首位。在研发方面,曼胡默尔每年持续投入,并不断加强在中国的本地化研发举措。目前,曼胡默尔在上海拥有先进的研发中心,所有工业空滤产品的本土化研发试验在此进行,此外,曼胡默尔还为国内多家柴油发动机生产商提供高水平研发服务。

本土市场 篇5

我国童装业起步较晚,尽管一直以来,在服装业发展中相对滞后。但近几年来,我国童装市场巨大的容量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向服装产业投资。面对庞大的发展前景及利润空间,特别是加入W TO 后,国外的童装品牌也纷纷进驻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童装市场格局基本是,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各占中国市场的50%。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国内童装厂家所占的一半份额中,最多只有30% 拥有品牌,70% 则处于无品牌状态。我国本土童装生产商基本被积压在中低市场,一些规模较小的童装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竞相压价,自相残杀,或者是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做国外品牌的加工厂赚取微薄利润。而国外品牌所占据的50% 的份额中,几乎垄断了我国童装的高端市场,赚取高额利润。目前,在童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的国际品牌有:美国的米奇妙(M ICK EY)、日本的巴布豆(BU BD O G)、台湾的派克兰帝、美国的史努比(SN O PPY)、韩国的M & Q、台湾的丽婴房、A BC 等几十个品牌。这些知名海外童装品牌以款式设计的新颖独特,工艺技术的先进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中国童装的高端市场,价位普遍比国内童装品牌高出20%-200%。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儿童的数量已超过3 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我国的童装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于男装、女装业来说,童装业发展相对滞后、薄弱。如此庞大的、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我国童装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当代消费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新现代主义的到来,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功能的层面,更强调产品的精神内涵及给使用者带来的精神愉悦,这符合了现代人在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诉求。目前,童装的消费需求也逐渐由过去的满足基本实用性的需求转向更高层面的需求。

随着家庭收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4+2+1”家庭成员模式的出现,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儿童消费成为每个家庭生活消费的主要开销,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儿童的年平均消费在万元以上,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儿童年平均消费最低也在4000 元以上”。童装消费正处在逐年上升阶段。儿童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消费心理和观念的转变,不仅扩大了童装市场的需求量,同时也促进了童装产业的广阔发展空间。童装市场在国内的前景一片大好,在未来几年里必将成为服装业竞争的新焦点。

童装消费观念的转变。目前,越来越多的“80 后”年轻人开始为人父母,过去“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的传统消费观念已经彻底被新的消费观念所颠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消费者对童装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 TO 后,给国内的各个领域行业带

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使我国童装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海外品牌童装凭借独特新颖的款式设计、细致考究的工艺手法,大量进驻中国童装市场,不仅打破了中国童装市场的沉默,更刺激了消费者对童装消费需求的转变。

本土品牌被挤出高端市场 篇6

近年来,北京的各大商场普遍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升级,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化妆品、箱包、服装等国际品牌的比重越来越高,而雅戈尔等一些本土品牌在升级中已经难觅踪影。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对此表示了担忧:“一旦欧美百货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的百货商场将在供应商方面缺乏竞争力。”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西单商场、翠微大厦、双安商场等17家商场男装的品牌构成中,国外品牌专柜有173个,占到总数的73%,为国内品牌数量的两倍多。品牌男装、化妆品等中高档品牌的消费市场正被大量国际品牌占领。

尤其是一些新开的商场,往往会直接以国际品牌的数量来标榜其身份。2007年4月在北京开业的新光天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品牌聚集地,其拥有CHANEL、GUCCI、PRADA等近1000个国际品牌,化妆品、首饰、钟表、箱包,几乎一水的洋货,动辄上万元的价格吓退了不少消费者,占地18万平方米的商场只有少数女装是国内品牌。9月份,北京另一高档商场——金融街购物中心开业,引进了LouisVuitton、ErmenegildoZegna等300多个国际品牌,据了解,其国际品牌占总品牌的比例超过80%。新世界商场、中友百货、翠微大厦等商场在重新装修后引进了大量的国际品牌。

在新光天地、金融街购物中心等高档商场亮相北京后,还有众多北京商场在宣称向时尚高端迈进。不久前,时尚定位的北京市百货大楼青春馆开业,“平民化”的北京市百货大楼也整体进行了升级,国际一二线品牌数量占到42%,其中,化妆品国际一线品牌达到90%以上。在调整过程中,商场对品牌进行了大规模置换,原有品牌淘汰率达40%,其淘汰的大部分都为国内品牌。新东安市场2007年更是花了3亿元巨资进行升级,“辞退”一部分低档品牌,重点引进国际中高档品牌。

商场升级大规模引进国外品牌的背后,是国内品牌的占比逐渐下降。“商场不是为了引进国外品牌而排挤国内品牌,主要是考虑到市场需求、目标客户群的情况”,当代商城总裁金玉华表示,国外的一些品牌在历史、品质上比国内品牌有优势,商场里的一线品牌、奢侈品、精品绝大多数都是国外品牌。

“国际品牌成为进入更多商场的通行证,商场借此表明自身的价值、品位,一定数量国际品牌的进入是必然,但不能绝对化。”北京工商大学陈及教授认为,国际大品牌主要针对高端客户,其消费群体有限。相对而言,处于发展中的国内品牌有着广大的受众基础。他表示,百货店在升级调整过程中,要切合商圈内的客户消费市场,不要盲目跟“大牌”风。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是服装产业的野草期,这一时期服装产业的门槛很低,各种服装加工企业就像野草一样迅速蔓延,虽然看起来很繁盛,但是整体水平不高、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很低,没有自主品牌;与之相对,品牌发展是服装产业的乔木期,这一时期的服装企业就像乔木一样,不一定很庞杂,但是都已形成自己的品牌,可以独立撑起自己的一片市场天空,整个产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势集中;而我们现在则正处在这两者之间的灌木期,一些企业开始做品牌,但还没有形成规模。

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的“跨国本土化” 篇7

横跨海峡的公关盛事

1996年秋, 时任台湾财团法人公共关系基金会执行长、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公共传播学系系主任的张依依教授来北京, 约请大陆公关学者撰写论文参加第二年首次在台北举办的“海峡两岸公共关系学术暨实务研讨会”。由于同为国际公关协会 (IPRA) 会员, 台湾公关界前辈钟荣凯教授与我协会的朱传贤副会长和我先前就已熟识, 而钟教授又是张依依教授的老师, 所以经钟教授介绍, 张教授来京后即与我接洽商谈会议代表邀请事宜。经双方共同努力, 由我率团一行10多人的大陆公关界代表团, 于1997年4月18日至4月22日在台北参加了这“一场横跨海峡两岸的公关盛事” (张依依语) 。

在这个研讨会上, 大陆学者发表论文共有9人, 其中有我和廖为建、纪华强、涂光晋、李兴国等教授, 参加座谈的则有来自大陆业界和学界的代表, 如中国环球公关公司的田晔、朱南, 广州方圆公关公司的谢景芬, 以及余明阳、程曼丽等教授。会议开场演讲题为“中国大陆与台湾公关之过去、现在和未来”。由于这是大陆公关界首次向海峡对岸介绍大陆10多年公关之发展, 我当时凭借在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工作多年的优势, 结合当时正在做的“中国公关市场课题研究”, 对其发展历史做了一个较全面的梳理, 撰写并发表了《中国公共关系咨询业市场——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论文。可以说, 这是我协会的第一份中国公关行业的市场调查报告。在这篇论文中, 我首次提出了中国公关咨询业发展中“跨国本土化”的两条线索。

此后,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每年做一次中国公关行业调查。至少有五六年的时间, 尤其在我主持的前几年的行业调查中, 基本上也都是按此两条线索展开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至少到今天, 我依旧认为“跨国本土化”是中外公关公司发展的方向, 当然现在此趋势也包括中外企业 (组织) 内职能性的公关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当年之所以选择公关公司 (公关咨询业) 作为中国公关市场调查的切入口, 这与历史和现实有关, 毕竟早年推动中国公关市场和中国公关职业发展的主力是公关公司。令人遗憾的是, 当中外企业的公关部这些年有了相当瞩目的发展, 而今天的中国公关行业调查中却始终未见其任何踪影, 不知这个市场还算完整否?

2003年:拐点到来

若以10年为一代,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中国公关市场的第一代应以外资的国际公关公司为先锋和主力。1984年, 世界上最大公关公司之一的伟达公司率先在北京设立其办事处;1985年, 另一家国际公关公司博雅公司也以与新华社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 并促成中国第一家本土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关公司的成立;同年, 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关公司——中法公关 (Interasia) 诞生, 该公司后于1993年被爱德曼公关公司并购。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国际上的奥美、爱德曼、福莱、罗德、凯旋-先驱、万博宣伟等公关公司相继挺进中国市场。1995年6月2日, 中外8大公司在京签署“对在中国开展公关业务的职业标准立场”文件, 其中7家为国际公关公司, 本土公关公司仅中国环球一家。可见当时中国公关市场 (尤其是以公关公司为主的咨询业) 的基本格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 IT产业的发展带动和催生了以本土公关公司为主的中国公关公司新生代, 其中的代表有蓝标、宣亚、迪思、新势、灵思等。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2001年的中国公关行业调查报告, 首次推出中外公关公司排行榜, 分列中外10大公关公司 (“TOP10-international”和“TOP10-local”) 。

截至2003年, 之前历年的中国公关行业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均是国际公关公司实力胜过本土公关公司。2003年的调查报告首次明确显示, 参与调查的10大本土公关公司年平均营业额 (4000万元人民币) 超过了1 0大国际公关公司 (3000万元人民币) , 但营业收入还是国际公关公司略占先。2006年起, 中国公关行业调查报告, 首次将中外公关公司排行榜合并成“CIPRA TOP20公司”, 即以参与调查的公司按营业收入、人员规模、品牌影响、服务网络、客户情况和专业技术等6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推出中国公关市场“综合实力20强公司”。2006年入围排行榜的外资公关公司跌破10家, 仅剩7家。此后, 国际公关公司进入排行榜的越来越少, 到2010年仅剩4家, 这里固然有外资公关公司参与调查积极性的问题, 但以此反映中国公关市场的全貌, 显然有着明显的缺陷。

跨国本土化的挑战

不可否认, 近20年来, 中国本土公关公司 (尤其是新生代) 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竞争力也有了较强的提升。确实, 进入本世纪以来, 本土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增长率明显超过国际公关公司。如果说, 早年外资公关公司以先驱者的身份开拓了中国公关市场, 本土公关公司则真正做大了中国公关市场。但早在2003年初, 我在接受《中国科技财富》杂志采访时就指出:2002年中国公关行业调查报告所显示的25亿元人民币行业营业额值得推敲。“事实上, 我们是从中外TOP10公关公司的营业收入来测算整个行业收入, 因为调查只涉及了公关公司一方, 而没有涉及公关公司服务的对象, 如企业, 所以以此推算来估量中国公关市场, 显然属于不完全统计。”“我估计这个市场可能在16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规模。按照国外通常的计算方法, 公关与广告的比率大概为1:5。目前我国广告投放量在800亿元左右, 那么公关投放应该是160亿。也就是说现在公关公司的营业收入只占到整个市场10%—20%。” (《中国科技财富》2003年第5期《中国公关市场:世界上最后一个商业名利场》) 。

按2010年中国公关行业调查报告估算, 当年整个公关市场的年营业额已约为210亿元人民币, 且以本土公关公司至少占2/3以上。但做大是否等于做强?“跨国本土化”的市场格局有无变化?这个市场是“向上突破还是横向角力”?实际上, 在没有真正深入的市场调查、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 所谓科学的统计只是一种片面的表象, 其价值有限。在我们的行业调查中, 最缺的是人均创利这个指标, 因为在以人力资源、知识智慧为核心的公关业中, 这个指标才是最能反映强弱和竞争力的。

值得肯定的是, 这些年由于本土公关公司在本土市场里国际化运作水平的提高 (毕竟公共关系是舶来品) , 再加上对本土市场的熟悉, 其表现亮丽耀眼。它们在本土市场里, 面对国际客户, 更不用说本土客户, 与外资公关公司的横向角力十分强势。但在超越本土市场以外的国际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 进入后WTO时代, 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之后,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 无论是海外上市还是海外并购, 外资公关公司在日益本土化、逐渐熟悉中国文化的情况下, 它们在这个市场里无疑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个优势恐怕短期内难以改变。

除了在本土公关市场和海外国际市场上, 中外公关公司的差异或差距依旧体现着“跨国本土化”还是一个趋势。还有正如大概10年前我以体操比赛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为喻, 对中外公司所做的评价:从整体上来说, “外资公关公司擅长‘规定动作’, 注重标准化套路、程序, 而大部分中资公关公司却擅长‘自选动作’。如果‘自选动作’没有规范的程序作保障, 就很难保证质量;而单纯追求规范却容易缺乏创造性, 难以有重大突破。”这个观点我至今仍无变化。日前我在《中国日报》上撰文“New challenges of‘glocalization’” (“跨国本土化”的新挑战) , 基点还是如此。

“事实上, 无论中资公司还是外资公司, 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公关市场需要真正缜密和创造性的变化,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商业名利场并不易予。以本土化方针成就整体的国际化战略, 以国际化的口号吸引本土注意力, 殊途同归, 都是为了好好吃上一口国际化的蛋糕。但人才的绝对短缺正在拖缓公关公司业务转型热舞的脚步。”这才是“跨国本土化”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或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土市场 篇8

关键词:需求规模,有效需求,技术创新

一、相关文献综述

需求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Schmookler (1966) 提出的需求拉动假说。此后, 学者分别从国家宏观、产业中观和企业微观层次等角度研究了两者的关系。宏观层次上, P.A.Geroski和C.F.Walters (1995) 通过分析英国1948—1983年的宏观时间序列数据, 得出需求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促进作用的结论;Jakob Edler和Luke Georghiou (2007) 通过研究欧洲几个国家的政府采购实例, 认为通过政府采购创造的需求, 同样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重要的作用。产业中观层次上, Mayers和Marquis (1969) 通过对五个不同工业部门的567项技术创新成果的研究, 认为需求是比技术更重要的因素;Scherer (1982) 则验证了技术创新受市场需求驱动与制约的机制;Dal Hwan Lee (1991) 的研究表明, 在化学、食品和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中, 市场需求起了主要作用。微观层次的研究很多, Erik Brouwer和Alfred Kleinknecht (1996) 通过对荷兰8 000家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调查, 印证了Schmookler的观点;Crepon、Duguet和Mairessec (1998) 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企业的创新产出与研发投入、需求因素直接相关;Nicoletta Corrochera和Lorenzo Ziruliaa (2010) 分析了需求因素对服务通讯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起重要的推动作用;Jaehun Joo (2011) 的研究认为, 顾客对语义网的现有系统和新服务功能的需求是其技术创新的首要动力。

国内对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假说的研究晚一些。范红忠 (2007) 认为, 有效需求规模能降低研发风险、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欧晓万 (2007) 的实证分析表明, 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市场需求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苏世伟、聂影 (2007) 分析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 得出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的结论。周怀峰 (2008) 从国内需求角度出发, 得出了国内市场对技术创新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康志勇等 (2008) 认为, 在短期, 有效需求通过提高技术创新的预期收入来促进一国自主创新;在长期, 有效需求通过影响市场结构, 从而提高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效率。孙晓华等人 (2009, 2010) 实证检验得出需求规模与产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内生的关系, 有效需求规模不足和需求结构低端化是抑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 上述研究都认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 市场需求能拉动企业技术创新。如果该理论完全正确, 那么, 像中国这样具有大规模市场需求的国家, 同时也应该是技术创新的大国。问题是, 为什么中国具备了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但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却无法与庞大的需求规模相对称?显然该理论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这就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创新的空间。笔者猜测, 如果该理论是正确的, 很有可能实际上能够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起到拉动作用的市场规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无法与庞大市场需求规模相对称的问题。

二、一定的需求规模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重要条件

我们首先从理论上来考察市场需求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假定一个既定的市场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为X, 用Zij表示在不同市场需求条件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下标i表示第i种创新产品, j表示第j个消费者, 则有:

当zi=1时, 说明当市场对某种创新产品i的需求规模达到了有效需求规模临界值a, 企业就有可能进行技术创新;当Zi=0时, 说明在其他情况下, 当市场对某种创新产品i的需求规模未达到有效规模值a, 企业将满足于现状, 不进行技术创新。

假定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时拥有的是规模报酬不变的CD生产函数, 令为市场对非技术创新产品的需求, 在企业不进行技术创新时, 技术因素是个外生变量A, m为影响企业生产的其他因素, 将市场消费者需求设为无限个非技术创新产品的需求, 消费者的规模可视为连续的无数个整数的集合, 则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收益函数为:

令生产成本为, P为产品的价格。此时, 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 假定企业依赖自身的要素禀赋从事研发生产, 在独享收益同时, 也独自承担成本和由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令企业技术创新生产函数为, 与未进行技术创新相比, 企业因技术创新产生的边际创新成本为θ (θ≥0) , 与创新产量成正比, 此时企业的生产成本为θY'+C (Y) , A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因素, m为其他因素, X为市场对技术创新产品的需求, 将市场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视为连续的无数个整数的集合。此时, 企业的需求诱致创新生产函数为:

设为创新产品的价格, 则利润函数为: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不创新的利润差异为:

(3) 式减 (2) 式有:

由 (4) 式可知, 除了技术因素之外, 市场需求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主要因素。其中, 市场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越大,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可能性越高;对非技术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越大,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预期利润越低, 进行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也越低。只有当消费者对技术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达到有效需求规模临界值 (即Xi>a) 且Δπ>0时,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比不创新获利更大, 企业才有创新的激励。因此, 对企业创新产品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是企业进行创新决策的重要条件。

三、影响创新产品有效市场需求规模的因素

只有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尤其是对新产品的需求才能给厂商带来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从而促使企业加大对领先技术的投入与研发。对低质量产品的需求规模的扩大不但不能刺激厂商的技术创新热情, 反而会诱发厂商大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因此, 我们将对一国高质量的新产品的总需求界定为该国创新产品有效需求规模。这样, 对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就可用四个基本要素表示: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用基尼系数表示的居民收入差距以及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净额。其中, GDP指标反映该国在一段时期内的市场需求总量和总体购买力情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一国的GDP越高, 对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也会越大。人均收入反映了一国人均购买力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人均收入越高, 对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也越大。基尼系数则反映了一国财富的集中程度或者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基尼系数越高, 说明该国的财富集中度也越高, 能买得起高质、高科技的新老产品的居民的人数就越少, 对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也越小。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净额等于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减进口, 新技术产品的进口表明国内对创新产品的需求有多少转移到国外, 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则表明国外对本国创新技术产品的需求有多少。转移到国外的需求 (进口) 就不是对本土企业创新起到拉动作用的有效需求, 国外对本土企业创新产品的需求 (出口) 也构成了拉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

事实上, 虽然中国总体市场需求规模大, 进出口规模也很大, 但能够拉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规模并不大, 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总体偏小。

第一, 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依然很低。近10年来, 虽然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上升,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体上有轻微地下降 (见表1) 。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都在40%左右。尤其是当前中国近9亿多农民将接近一半的收入用于食品消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会缺乏对耐用品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商品需求, 从而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另外, 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以及医改、教改、房改等改革预期的影响, 居民可支配收入里面用于预防未来不确定支出的因素增强, 储蓄增加, 从而减少消费, 减少对创新技术产品的需求。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

可见, 虽然我国总体的需求规模和购买力很大, 但由于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不高以及受未来预期不确定的影响, 居民对工业品的需求, 尤其对价格较高的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第二, 收入分配不均限制了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从2000年开始, 中国的基尼系数开始突破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水平 (见表2) 。收入差距加大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层次的扩大。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而低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高。随着收入差距加大, 高收入阶层更加富裕, 但因其边际消费倾向较小及这个阶层人数少, 对技术创新产品的需求也是有限。再者, 即使这个阶层对创新技术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 但更多是转移到购买进口的高端产品, 这样, 对创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大部分就转移到对国外, 也没有形成对本土企业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而低收入阶层受收入水平的限制无法提高消费水平, 这一部分的人口越多, 全社会的总体消费需求就越偏低, 从而导致对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不足。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了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影响消费者对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品的消费, 从而导致了国内对创新技术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不足。

数据来源: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何娅.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解构[J].中国国情国力.统计出版社

第三, 新技术产品出口净额低。一般认为, 出口能为本土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机会, 因为出口意味着更广泛的市场需求规模, 而进口则侵蚀本土企业的国内市场需求规模, 减少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机会。2005年来,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在不断的增加, 出口净额一直都很大。但总体的出口规模是不是都构成了拉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呢?这就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

必须结合出口产品高低档次来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 虽然中国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不断增长, 其中工业制成品占了很大的比重, 但出口产品的档次却不容乐观,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只占总出口的3%左右。总体而言, 国外对来自中国的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很小, 与中国总体的出口规模不对称。再者, 这些对来自中国的创新技术产品的需求里面, 大部分是对外国在华企业的新技术产品的需求, 真正对中国本土企业创新产品的需求又少了很多。

另一方面, 进口的新技术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本土企业的市场需求规模。表4可以看出, 近几年, 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约占进口总额的3%左右。表3和表4的数据对比发现, 新技术产品出口净额不大, 原因是两方面:一是本来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就不大, 二是进口的新技术产品规模较大。这意味着:一方面, 中国在海外拥有的市场大多数为低端产品市场, 除了无法给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带来压力和动力, 还可能导致企业满足于国内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 继续生产大量低端产品;另一方面, 进口高端产品减少了本土企业的市场机会, 进而使得国内对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转移到国外企业, 导致这部分需求无法对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整理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虽然, 我国总体的市场需求规模很大, 但真正形成拉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市场规模并不大,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无法与庞大市场需求规模相对称的问题。因此, 要发挥市场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拉动功能, 并以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那就需要扩大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规模, 突破市场需求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限制。

第一, 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这是扩大创新技术产品市场需求规模的最根本的办法。近期要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和理顺农产品价格体系,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也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医改、教改、房改政策, 使城乡居民有稳定的收入支出预期。

第二, 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平衡收入差距, 提高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能力。

第三,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支持, 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 可增强政府采购力度, 着力加强政府对高质、高新产品的采购, 刺激本国先进产品的早期有效需求, 为本土企业创造足够的市场容量空间, 并为最新技术创新企业营造透明的市场机制环境, 促进供应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有效竞争。

本土市场 篇9

郭立新告诉记者 :“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对于糖尿病患者是非常有意义的。说明无针注射促进了胰岛素的吸收,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而长期的血糖达标,可以起到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作用及胰岛功能的保护。”

“这是中国首个应用无针注射器注射短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研究。从临床角度来看,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得出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的优化可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的证据,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郭立新进一步指出 :“目前在国际上相关研究同样支持我们的结论。”

记者还了解到,本次试验采用的无针注射器产品是北京快舒尔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于2012年3月19日通过CFDA审批的QS-M型快舒尔牌无针注射器(国食药监械 ( 准 ) 字2012第3150310号)。据悉,这是国内首支可以一次取药、多次注射的民用无针注射器。该产品还于2015年的德国顶级工业设计评奖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国际上无针注射器领域的第一个红点奖。

我国的无针注射器技术起步尽管比国际市场晚了十年,但是,其发展速度还是非常迅速的。据悉,我国市场上在售的无针注射器,从来源角度看,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进口产品。由于医疗产品异国注册流程较长,在售基本为国外90年代产品,技术老旧,价格过高,上市单支的售价在6000元以上,不过,业内人士对其注射后的药物吸收效果还是持有肯定态度的。第二类是国内仿制。“因为仿制对象为国内在售的90年代进口无针注射器,所以依然存在技术老旧问题,而且对无针注射器的核心射流技术无法完全掌握,导致在注射过程中,药管频频出现注射故障,现在已经基本处于隐退市场的状态。”卫计委首席健康专家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告诉记者。第三类则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向红丁表示 :“因为无针注射的射流技术和压力恒定技术是一个门槛,所以国内鲜有厂家能够取得突破。”

据悉,快舒尔无针注射器,也就是此次北京医院和协和医院等联合科研,探索“中国证据”的产品,算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品牌产品,适合胰岛素等需要重复注射的药物注射治疗。

“从一开始我们就立志自主研发,不想仿造国外产品。我们的专利创新点是‘一次取药,多次注射’,从而降低患者使用的复杂性。”北京快舒尔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宇新告诉记者 :“由于与普通复位盒式的注射器在加压方式上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我们产品研发的时间与难度都要远高于之前市场在售的产品。”“目前,快舒尔的研究方向,是更加小型化,更加简单化,更容易操作,更加智能化的无针注射产品。使之可以拓展更广泛的应用市场。”张宇新进一步指出 :“即使在国际上,目前都还没出现同类的智能化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世界卫组织也发布指南,积极呼吁使用无针注射器等智能注射。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 )开展的糖尿病经济负担调查发现,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住院的天数增加1倍,就诊次数增加2.5倍,医疗花费就增加了2.4倍。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与病程在5年之内者相比,医疗费用增加了近3倍。目前,糖尿病患者治疗费用也已经超过了每年1700亿元,直接费用占到了国家医疗费用的5% 以上,其中胰岛素的医保费用超过100亿元。

“从郭立新教授的临床数据看来,无针注射的透皮弥散射流技术增加了药物利用度,有效地降低了胰岛素抵抗的问题。用药量减少大概15%~20%。那么,100亿费用里是可以节省最少15%,也就是15亿元。”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清华大学EMBA医疗行业特聘教授于明德分析 :“很多畏惧打针不遵从医嘱的患者,放弃单纯药物治疗后,又可以节省很大的一部分支出,甚至会超过15亿元。另外,使用无针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血糖的控制也是趋于平稳,那么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更可以为国家节省难以估量的医保费用支出。”

本土市场 篇10

受宏观经济调整、原材料价格以及农村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等因素影响, 最新一期的农业机械工业产业预测 (AMIF) 调整了整体预测结果 (图1) , 上调了农机工业总产值的预测, 从原来的2 500亿元, 上调为2 550亿元, 上调2%;上调了大中型拖拉机产销, 从原来的3.77万台, 上调为3.85万台, 上调2.1%;上调了插秧机产销, 从原来的7.1万台, 上调为7.5万台, 上调5.6%;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未做调整。

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包括宏观经济预警/先行指数、原材料综合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状态和相关政策, 是评估农机工业发展速度、用户消费能力及预测市场空间的宏观因素。

1.宏观经济预警/先行指数

预警指数是对经济运行状态冷暖状态的表示;先行指数是用于对经济未来走势进行预测的一组综合指数。

2010年8月,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 (图2) 经过6个月的持续下降, 终于到了最安全的稳定点 (最接近100点) , 但连续下降的“惯性”可能会使行业再次跌落到90点以下的“偏冷”环境。整个农机工业的运行态势, 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逐月走低, 如果年底相关部门不能给予行业相应的政策刺激, 恐怕“萧条”一词难免再次弥漫行业。从2009年底的大量铺货开始, 到旺季不旺销的现象出现, 农机这一微利行业经受的打击已经太多, 如果再次陷入“偏冷”之中, 可能将会使大批企业对市场丧失信心。

宏观经济先行指数 (图2) 2010年8月为101.9点, 较7月下降0.2点, 尽管连续6个月持续回落, 但已经连续16个月处于100点以上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数, 目前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即使已经有确切消息证实, 银行上调准备金率, 相信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也不会出现较大波动。相对于整个工业发展形势来说, 农机工业受金融政策的变动影响较小, 而且多数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资金运作方案, 再加之产业升级带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 如果牵涉到农业机械的具体政策变化不大, 行业增长不成问题。

2.原材料综合价格指数

原材料是农机生产企业的上游产业, 其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农机企业的生产。

原材料综合价格指数 (图3) 如上期预测结果一样, 受国际矿石价格抬升的影响, 在经历了连续3个月的上涨之后, 已经直追4月的最高点。这对国内推崇原材料零库存的企业, 以及一些资金有限无法库存的企业, 是个不小的打击。而好消息是, 国际铁矿石价格增速有放缓态势, 可能会抑制原材料价格上涨速度。即便如此, 原材料价格也比2009年同期高出3.1个百分点。

而最新消息称, 继2010年1月央行对信贷投放过快的个别银行实施惩罚性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之后, 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期限为2个月, 缴款在一周内完成。据初步估算,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冻结资金1 680亿元左右。虽然这一政策变化对农机企业的直接影响较小, 但对原材料工业的影响, 将会“滞后”地传递给农机企业, 所以, 农机企业要尽早做好准备。

3.消费者状态

农机产品的最终使用者首先是消费者, 消费者的预期指数、信心指数和价格指数, 直接影响消费能力和效果。

农村居民消费者预期和信心指数 (图4) , 自从2010年3月超过110点后, 已经连续6个月在107点以上运行, 消费者信心和预期都较为稳定。但坏消息是, 消费者信心指数和预期指数的差距越来越大, 尽管只是0.6点的差距, 已经反映出消费者对市场预期过高, 信心不足的态势, 这也是农机企业普遍担心的问题。当下如此并不可怕, 如果2011年依然如此, 可能企业更加期盼政策来刺激消费者的信心了。

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图5) 仍然处于飙升中, 如预期一样, 农村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不断攀升, 已经带动消费者信心和预期指数的下跌。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持续升温, 加之汇率改革等一系列金融政策, 对农村居民消费态度影响较大。

4.政策影响

农机行业具有行业的特殊性, 因为产品面向的是农民用户, 所以, 受政策影响也十分严重。惠农政策包括小额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粮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作业补贴等。在众多的强农惠农政策中, 尽管农机购置补贴影响作用最为明显, 但农机工业相关产业政策, 对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影响, 将会越来越重要。

2010年是农机政策集中制订和发布的一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尽管被激进人士冠以“几个部门妥协的结果”, 但其中对农机工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给予了明确的方向, 而且政策支持会不断加大, 如果生产企业和相关部门, 能够抓住机遇, 搭政策东风而崛起, 并非天方夜谭。

而行业争论最大的“准入制度”也将在最近正式出台, 这把在经济学家眼里的“双刃剑”如果“开挥”, 对行业的具体影响不得而知。如果运行效果较好, 将对当下“有几分混乱”的市场起到规范作用。这一政策能否“又好又快”的实施, 企业除了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外, 还要做好应对计划。

微观分析及市场预警

2010年10月1日,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最新的农机购置补贴进度。该消息称, 全国各省 (区、市) 共执行第2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3.87亿元, 占第2批补贴资金总量的80%, 拉动地方财政和农民投入99亿元, 第2批资金累计补贴各类农机具134.56万台 (套) , 受益农户114.24万户。

但是, 这么光鲜的数据背后, 企业并不太风光。从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月报数据可以看出, 行业生产呈现衰减趋势, 利润更是逐月下滑。

尽管受到2010年上半年高开低走的影响, 许多企业普遍不看好下半年市场, 但许多企业仍然对2011年春天抱有很大期待。基于此, 一些“不缺钱”的企业为了保证产能而积极备货, 下半年生产状况应该高于预期。

此外, 2010年可能会出现部分产品实际销量下降, 而产值上升的现象, 除了补贴金额的庞大外, 还因为当前企业逐步认识到发展高端产品的重要性, 开始实施高端建设, 进行品牌营销, 农机产品的附加值则随之上升。

上一篇:幼儿教育与舞蹈教学下一篇:教材设计模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