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研发能力

2024-06-01

本土研发能力(精选四篇)

本土研发能力 篇1

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减按15%征收,这是目前最直接最优惠的科技鼓励政策。在高新技术认定、复评及财政部的抽查过程中,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不低于3%是必要条件之一(最近一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企业),也是抽查稽核的重点。

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通常的合作模式都是通过专有技术许可证合同被授权在中国装配、制造、销售零部件,本土研发能力也局限在试制、调试、工艺开发等方面。笔者所在的合资企业2005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自2009年产品升级换代后销售收入大幅增长,但直接投入的研发费用十分有限。如何才能达到3%的研发费比例,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研发费用的解读,其中关于无形资产摊销:因研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与外方签订的新一代电子产品专有技术合同条款中包含了“合资企业有权变更合同产品的零部件设计,以满足中国本土客户的需求。如果由双方共同开发,则所有权属于双方。在合约双方征得互相同意后,可以对由双方共同开发的技术申请专利”。由此可以判断这类专有技术合同项下包括专有技术转让费、技术使用费、产品提成费是为了本土新产品二次开发和推进零部件国产化落地,与研发活动相关,可以归结为无形资产摊销。由此,笔者所在的合资企业研发费用均超过了3%,2011年年底在高新技术认定进行的每三年(跨度为2008年-2010年)复审中,顺利通过了审计。

2012年5月财政部上海专员办对笔者所在的合资企业进行了高新技术研发费用专项审计,审计人员关注的焦点是合资企业并没有参与到新产品的联合研究与开发工程中,缺少关于新一代电子产品的专利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因此认定专有技术转让费、技术使用费、产品提成费与研发活动无关,不能计入研发费用,2009年-2011年调整后的研发费用比例仅为2.39%,并不符合高新技术的认证要求。

二.获得中外股东双方的理解和支持

(一)中方管理高层的高瞻远瞩

笔者在第一时间向中外股东双方汇报了审计结果,以及即将面临的处罚和长期的负面影响。中方总经理当机立断,也觉得这是一个和外方摊牌的良机,合资企业当时正苦于被外方技术封锁、研发投入历次受阻、外方技术支持重心转移至独资企业的困境。中方股东高层也明确表示支持立即整改,必须加大本土的研发投入,打破合资企业仅仅是制造基地的僵局。

(二)外方股东从质疑到支持

如何取得外方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中方面临的最大难题。外方质疑为什么合资企业已经通过了高新技术的每三年复审,却在财政部的专项审计中出现了问题,难道是政策发生了变化?

中方解释了合资企业对高新技术政策解读的偏差,并强调国家政策没有变化,评定标准没有变化,只是执行和稽查的力度在逐年从严和加强,其他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稽查中发现了问题。如果公司高新技术称号一旦被取消,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所得税,更长期的负面影响是企业的声誉,合资公司将被视为“制造工厂”而失去市场机遇,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会迅速下降。如果合资企业主动整改,加大本土的研发投入,这样可以快速响应本地客户的需求,先进的研发能力及资源将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和技术领先地位,同时也可以缓解外方研发资源不足的局面,应该是双赢的选择。中方股东高层也出面与外方交流,晓之以理,最终得到了外方的理解和支持。

(三)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

笔者实事求是地与财政部审计工作组进行沟通,阐明了合资企业的困境,表达了坚决整改的决心,以及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能够说服外方支持合资企业快速提高本土的研发能力。财政部上海专员办官员也明确表示,稽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三、制订详细的整改计划,并通过董事会传阅决议

董事会传阅决议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认可的必要的和有说明力支持的文件,关于提高本地研发能力的整改计划得到了认可。

①建立合资企业研发中心,提升本土工程开发能力的策略,绘制详尽的技术路线图;②调整合资企业研发部门组织机构图,加大研发基础设施投入的计划;③同意本土项目以及下一代电子产品采用联合开发,本地应用开发的知识产权归合资企业拥有;④调整技术许可证合同,合资企业可以对引进产品二次开发并在中国境内申请专利和知识产权。

专员办在收到合资企业的整改计划以及董事会传阅决议后,决定暂时保留高新技术称号,整改为期三年,但财政部专员办和上海市高新办每年现场跟踪审计企业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

四、实时跟踪,有效地实施整改计划

尽管制订了详细的整改计划,但在推进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外方甚至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增加技术服务费开票来完成3%的研发费用比例的想法。财务部通过与外方的月度会议,对高新技术政策的再三解读和分析,加强了风险提示,杜绝了虚增研发费用的违法行为,明确规定了整改计划实施的时间节点。

中国政府对于境内研发费用比例有最低要求,即不低于60%,仅提高国外技术援助费是无法有效完成研发费目标;研发费中若国外技术援助费支付比例过高,也会引起监管部门质疑公司内部是否具有自主研发能力。

中国政府对于高新产品的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要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企业对其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合资企业新产品相关的专利授权申请,必须在2013年底前完成。

客户定点立项后所发生的试制等费用,属于常规性升级、直接应用,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中国政府鼓励的研发费用,必须加强前期探索性的研究开发活动。

五、加强财务监管,细化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

(一)梳理研发费用的核算流程

①研发费用预算制订;②采购申请审批,预算释放;③费用发生,会计核算。

(二)研发费用的会计科目设置

①公司有独立的研发大楼,独立的研发部门,从而在组织结构上保证了研发费用的独立核算;②公司财务部设置独立的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岗位,研究相关法规要求,税务协调等,公司财务部对产生研发费用的成本中心,可以明确规定科目,并在财务系统中进行设置,防止不符合规定的费用被误入研发费用;③研发费用独立核算、专账管理,公司结合高新技术的要求和内部管理要求,设置62个研发明细科目;④由人事部根据高新标准,对研发人员进行认定,公司针对研发人员的薪酬管理和职业发展通道以及专业技能评比等,建立相关管理制度;⑤聘请税务局认可的专业第三方税务咨询公司,提供培训、咨询和审计,以确保公司的研发费用核算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六、2012年-2015年高新技术整改情况汇总

(一)本地研发团队快速壮大

随着研发中心的建立,本地研发团队从2012年年初的211人增加至2015年年底的528人,研发人员数增加了2.5倍,同时还聘请了14位外籍专家,实行洋带教培训计划,研发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研发试验设备投资

2011年研发设备投入仅为32万元,2012年-2015年累计研发设备投资为2.06亿元,通过大量的试验设备的投入,极大地增强了本地新产品的试验认证能力,2013年10月获得了国家级实验室认可,同时还分别获得了包括大众试验台认证、上海通用供应商优秀实验室、通用GP10实验室体系审核上汽通用五菱实验室体系审核在内的多项认证。

(三)专利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

①截至2015年年底,合资企业已经累计获得的专利111项:②已授权专利86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79项;③已受理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

(四)研发费用比例

2012-2015年以来公司以建立本地研发能力为目标,从人员、带教、培训以及设备等多方面出发加大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比显著提高,达到并远远超过了3.0%的要求。最近三年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分别是:2013年4.5%,2014年5.2%,2015年5.6%。

总之,经过三年的整改,笔者所在合资企业的本土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参与了全球项目定点新产品的同步开发,并主导本地新项目的设计和研究开发,成为外方在德国境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整改成果最终获得了财政部专员办和上海市高新办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晨光.浅析合资企业工会应对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J].学理论,2014,(18):110-111.

[2]甘伟强.中外合资企业财务目标的滚动控制和弹性控制探究[J].时代金融,2013,(7):118-119.

技术研发能力 篇2

技术研发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公司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从2011年3月公司专门成立企业研发中心一个,核电办公室一个。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名,工程师2名,高级质量管理师1名,并专门购置了微机控制万能材料试验机、精密火花直读光谱仪、覆层测厚仪、多功能材质无损检测仪等检查设备。专门针对风电与核电用大规格高强度六角头螺栓进行产品研发与改进。企业先后研发并生产风电用高强度六角头螺栓M64*390、M56*330等。并引进高强度螺栓表面处理的干膜自润滑技术用,以解决高强度螺栓在恶劣环境下因涂抹各种润滑剂带来的螺纹表面污染,导致扭矩变大等不良现象。随着企业改革进程的同时,企业不断的派出技术人员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充实力量。

本土研发能力 篇3

Sandeep Vij先生以十分亲切的语言开始了他的演讲:“昨天晚上我从机场坐车进入北京市区的时候,看到满天烟花,当时我就意识到中国人民正在庆祝自己的元宵佳节。我也意识到我们今年所处的是虎年,而虎年象征着力量,因此虎年应当是充满进取的一年……这非常契合于MIPS公司的发展理念。MIPS就是要不断地进取,这个理念也是针对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的业务。”简单的几句话,透出了Sandeep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MIPS上海公司总经理何英伟先生也出席了本次媒体见面会。

MIPS是业界标准处理器架构和内核的领先供应商,主要为家庭娱乐、通信、网络和便携媒体市场等全球最受欢迎的产品提供动力。Sandeep Vij先生和何英伟先生的演讲都多次谈到,最近几年,中国是MIPS业务和市场发展最快的地区。到现在为止,MIPS在整个大中华地区有35家客户。

MIPS在中国设有多家办公室,其中上海的办公室同时是一个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建立之后,先从硬件的后端部分开始做,把软核进化成硬核。最近一两年已开始在中国研发MIPS软核的一些技术。去年MIPS在全球发布的处理器内核M14K就是一个完全由中国的设计团队完成并执行实施的一个处理器内核。这个处理器内核不仅面向中国市场的客户,而且完全面向全世界的客户提供授权。

Sandeep向记者介绍,“MIPS的中国研发团队提供这样一个全新的高性能处理器内核是完全按照我们施工的要求和进度完成的,而且这个处理器内核完全符合我们所提出的各种规范要求和预算前提。我们会继续发展和壮大我们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能力继续开发高级的微处理器内核。我们不仅在中国市场上提供销售和营销方面的配套能力,我们更是实实在在地把MIPS的研发力量搬到中国市场上来。”

随着MIPS在中国本地研发力量的加强,MIPS架构在中国的实施也将更为顺畅。Android+MIPS实际上已经受到了中国用户的欢迎。现在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工程师也已经开始积极地在自己的最终应用中使用Android+MIPS的架构了。

江苏本土企业技术学习吸收能力研究 篇4

1技术学习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

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一般要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引进模仿时期, 主要是选择、购买国内外的技术, 实现技术转移。第二个时期是创新模仿时期, 这一时期是技术的储备和技术知识的积累过程, 强调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革新, 使这种先进技术为本国真正所拥有。第三个时期是实现技术创新, 企业告别以往引进为主的被动依赖阶段, 转向以创新为主的自主开发阶段。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是通过国际技术转移获得技术, 然后进行技术学习来消化吸收和加以改进, 使自己的技术能力得到积累。随着技术能力的增强, 我国获得技术的起点不断提高, 有可能获得更先进的技术, 并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技术来源, 并最终有可能总结、开发出新的技术, 向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冲刺。

因此, 从企业技术进步发展的一般过程, 我们发现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不断积累的一个动态过程。企业之间的创造力的差别主要来源与企业所拥有的先备知识的差别, 而先备知识的增加, 必须建立在技术学习的基础上, 只有通过增加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影响江苏本土企业学习吸收能力的因素

2.1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

国外的研究表明国内企业的研发活动的学习、增进吸收能力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创新作用。而企业在研发活动上的投资, 会有助于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 而新技术知识的产生, 又有助于强化其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越强, 则越有利于新技术的吸收与引进。就目前来看, 江苏省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偏低, 2005 年企业用于国外技术引进和购买的经费共51.17 亿元, 其中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仅占14.58% , 企业多数创新活动处于跟踪模仿或配套技术的开发上, 自主开发核心或关键技术的能力较低。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的10家企业, 200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9%, 不足以支持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十五”时期江苏发明专利申请数在全国居第六位, 没有构成中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 企业研发能力明显不足。

2.2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本

许多实证表明, 江苏省企业要想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中获益, 其人力资本水平是关键。只有当企业的人力资本达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水平, 才能增强学习吸收的能力, 才能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 同时也是科技大省, 高校和各类科研院所就有上百所, 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但同时我省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很多被局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 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出国基本上被留在学校做研究学毕业生, 即使出来创业一般都往上海、深圳和北京跑华为、中兴等一些国内顶级科技企业的不少技术负责人, 不是由江苏培养的, 就是从江苏出去的。有的著名科技企业, 乘兴而来, 落户后确举步维艰, 人才的缺乏和流失使江苏技术引进后的学习、吸收困难, 缺乏创新的原动力。

2.3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关联的强弱

东道国当地上、下游配套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的关联效应同样是构成吸收与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江苏苏州地区集中了通讯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当地具有良好的配套产业群。从而具有良好的吸收与学习的“聚集效应”, 同时, 如果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微弱, 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飞地工业”, 或者说其中间产品来源于国外, 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那么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只是充当了一个组装中心的功能, 虽然这些跨国公司往往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但是完全为外资企业自身所拥有,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则无法学习和吸收。

2.4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

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则它与当地企业建立后向联系的难度也就越大, 如果当地人员的通用知识与跨国公司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 培训技术人员的成本太高, 跨国公司也许会从其它地区派出而不是在当地培养。如果当地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形成彼此间的配套合作关系, 跨国公司觉得培植当地供应商的成本太高, 从而选择国外进口中间产品, 国内企业失去学习的机会。江苏本土企业由于学习与模仿能力不足而无法从外商技术溢出中得到全部或部分好处。

3构建本土企业技术学习吸收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3.1构建本土企业技术学习吸收机制的基本思路

首先是技术获取, 这是技术与市场互动过程的开始, 通过引进具有发展前景与实用价值的技术, 进行适应性的学习, 从而掌握所引进技术的方法与原理, 生产出无差异、标准化的产品。一旦获取性学习成功, 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就可以迅速在国内扩散, 在此阶段新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又会刺激本土企业内部的技术努力, 并开始生产差异化的产品, 其表现形式是对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其次是当本土企业己经成功地对国外成熟技术进行了获取、消化和改进后, 就可能对发达国家里位于转化阶段的、具有更高水平的技术重复上述过程, 这一阶段的技术重点是创造性模仿、产生相似但具有新的功能特征的产品。最后如果上一阶段获得成功, 某些产业就可能最终累积到足够的内部技术能力, 以产生位于流动阶段的新技术, 从而挑战发达国家的企业。此时, “创新”是这一类产业中的流行词。

3.2本土企业建立技术学习吸收机制的建议

3.2.1 重视和坚持本土企业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学习路径

从江苏技术发展的实际来看, 技术的主要来源是国外技术, 江苏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也包括外资企业。目前, 我省企业在创新资金和技术资源方面尚面临严重紧缺局面, 技术学习的战略选择应该面对现实, 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紧缺的资源, 并有助于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 产出理想的结果。这是江苏科技状况的基本事实, 这应当成为我们提出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 江苏需要大幅度地获得、引进、利用全球知识资源, 经济全球化为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应当对技术创新有更新理解和认识, 必须更加积极开放, 用“贸易赢余”购买全球知识技术资源。但是, 从当前的情况看, 江苏并没有成为世界上的知识购买大国和知识进口大国。基于这些基本情况, 作者提出, 强化本省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 即实行“开放式的技术追赶”, 这是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

3.2.2 优化企业技术学习吸收的制度基础

目前在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 很多本土企业因其产权制度缺陷、行为缺陷, 从而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复杂适应性主体。在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 企业自身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等内在制度的进化是企业成为复杂适应性主体的关键变量, 它们从系统制度层面制约着企业技术能力发展及技术选择的行为。因此, 我们要从从获取动态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统领中国企业的整体制度构造。

3.2.3 建立支持技术学习的激励机制

适当的引进一些高层次的处于发展和流动阶段的技术, 则可以增加企业学习的动力。在技术吸收关键环节, 企业尤其需要对员工进行学习的激励, 鼓励消化创新, 形成优良的学习文化和风气。因此,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团队精神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用显现无疑。要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包括诱导、激励、推进机制等, 来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潜能。在实际操作上, 以对技术创新人员的物质奖励、价值观认同、人格尊重为基础, 以企业内部公关和外部科技人员联合公关为纽带,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 并逐步完善创新动力机制。

3.2.4 重视人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是培养研团队, 壮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创新活动, 实施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培育和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大力培育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第二, 加大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重点引进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完善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及配套政策。建设好留学生创业园, 以项目引进促进优秀人才引进。第三,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 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诚.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J].南开经济研究, 2001, (3) .

[2]何洁.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 2000, (8) .

[3]李平.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分析[J].南开学报, 1999, (2) .

[4]赖明勇, 包群, 阳小晓.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2, (3) .

[5]Andrea Fosfuri, Massi mo Motta, Thomas Ronde, Foreign DirectInvest ment and Spillovers through Workers Mobility[J].Journal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3 (1) .

上一篇:低碳农机发展路径下一篇:城市标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