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对策

2024-06-18

因材施教对策(精选十篇)

因材施教对策 篇1

一、中专生英语基础现状

笔者一直从事中专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 近几年,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

苏个别谈话了解得知, 学生英语水平基

础差, 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

沂1.意识淡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

●鲍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生

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事实上, 很多学校学生, 甚至是教师, 始终把专业课视为是重中之重, 把文化课当做辅助课, 没有认识到文化基础课是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尤其对于英语, 他们更是如此, 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出国, 也不需要同外国人打交道, 所以没有必要学英语, 但他们并不知, 许多的企业都是合资企业, 他们的技术骨干都需要能熟练地使用英语。

2. 缺乏自信

由于这些中专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 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家长责备, 久而久之, 他们便对学习失去了自信。中专学习阶段, 他们仍普遍持自卑的心理, 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 感觉处处不如别人, 悲观失望, 有时是稍作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也因失去信心而轻易放弃, 这让很多学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

3. 态度马虎

大多数的中专生进入学校以后, 认为来这儿的目的就是选择专业, 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 以便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而学习英语课程只是为了拿个毕业证, 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态度马虎, 学习行为散漫, 因而学习成绩不理想, 严重影响了中专阶段英语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中专英语教学之对策

就目前的学生状况, 作为一名中专学校的英语教师,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改变中专学校学生学习英语的不良现状。

1. 创造成功机会, 培养学生信心

首先, 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 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一般来说, 学生都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态度, 因为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没有成功的喜悦;也由于长时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 久而久之, 他们都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是个失败者。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就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迁怒、不急躁, 在教学过程中不用训斥、惩罚等违反心理规律和伤害学生自尊的方法和手段。同时, 我时刻把尊重放在首位, 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 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闪光点”,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如我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对话, 让学生上台表演, 对于表演好的学生大力表扬, 对表演不理想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为大家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等, 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 鼓励他们对成功的追求, 逐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培养自信心。在课堂上, 我尽可能鼓励学生说英语, 并经常对他们说:“说英语时出现了错误是正常的, 只有不怕错误, 才能改正错误, 并逐步地纠正以达到完美。”如有一次, 我让他们联系实际, 用2到4句表达内心最想说的话, 帮助他们分析一下语法结构有没有错误, 结果是笑话百出。其实, 有很多错误大家都没在意, 但是沟通时却都能听得懂。我当时就说:“生活中, 我们汉语交流也有很多错误, 为什么英语就不准出错呀?是不是排外呀?”一番话, 说得学生轻松了许多, 踊跃发言的多了, 上台表演的多了!我又不失时机地给予赞扬:“Very good, thank you very much!”“You are right.”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不同层次学生的口语能力大幅度提高, 他们学习英语的劲头倍增。

2. 优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 因此, 我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具创设语言情境进行教学, 并经常通过组织竞赛、歌曲、游戏等活动, 利用幽默语言及背景音乐等表演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语境, 引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进行“Famous people”单元教学中, 教师活动中, 我就精心制作Duck Tang, Mickey Mouse等卡通画;学生活动中, 我让他们从网上查阅Einstein, Marie Curie等名人图像, 让他们自己每人画一幅Charles Chaplin漫画。这样,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节约了授课时间, 又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深化课堂改革, 体现学生主体

要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安静的听课上, 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动员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参与。如我在2007级数控 (2) 班授课, 做练习是学生们的拿手好戏, 他们每人上课前自觉准备, 课堂上, 只等我一声令下, 学生们就会踊跃地跑到前面, 在黑板写出练习题及答案, 座位上的学生也会主动纠正他们的错误。这样的形式, 学生们自己做、自己改, 能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4. 营造良好氛围, 促成快乐学习

英语教学实践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难点是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讲”与“学”相对呆板、枯燥。针对这一点, 我在教学中从精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入手, 寻求激发教与学的共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为此, 我特别注意学生兴趣的持久维护, 让学生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 寓教于趣, 寓学于乐。

因材施教对策 篇2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家嘎纳(H.Gardaer)教授的多种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八种;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每个人的智力都有所特长,如有些人的语言智力水平很高,但他(她)的逻辑/数学智力可能平平。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在智力方面扬长避短,用自己智力上的强项来争取优势。同样,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一个班实际上就是一个智力的混合体。那些数学学习尖子一般都具有较高的逻辑/数学智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给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要想培养数学天才,首先得学会发现数学天才。那么,怎样才能把真正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从班级里其他同学中区分出来呢?一般地,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绝大多数数学命题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自发产生问题,提出不同寻常的数学问题。他们能灵活处理数据资料,具有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地解答问题的能力。他们思维敏捷,解释问题具有独创性,他们的思维转化和概括能力都较强。以往一个错误的做法是常将学生的数学计算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学习数学好坏的一个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创造性。对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而言,课本知识对他们来说太容易、太简单,不能满足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的需求。因此,对他们的学习并不需要特别的关照,他们就能学得很好。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是提供一个比给其他学生现行课程内容程度更深、内容更广泛和进度更快的课程体系。

数学是从事其他科学学习和研究的工具。学生数学基础的厚薄会影响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在小学、中学的基础数学教学中,如果一味地重复内容、缺乏深度,进度也慢的话,就有可能使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的兴趣转向其他方面,从而影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杰出的数学才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在现代数字化科学技术领域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如何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进行教育的问题上,有两个传统的观点。一是认为对这些学生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加快他们的学习进度;一是认为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巩固和丰富。两种观点中,前者是质变,后者是量变。现在普遍认为两种对策应结合使用,即不断深化和巩固。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具体的施教对策和方法:

第一,任课教师应了解学生对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数学有兴趣的尖子学生往往能通过自学或他人辅导即可将教材内容提前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让他(她)跟着其他同学重复学习,而应对其提供一些更有意义的学习指导和数学活动。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掌握基础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如果他们越过基础知识而从事较复杂内容的学习,就应该给他们补上基础知识。但不必阻止他们继续从事目前较复杂的内容的学习。给学生展示他们所学内容的机会,让他们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解释他们的推理,允许他们在理解、创造性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第二,提供给他们能发挥特长的课外读物,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各种数学竞赛书刊,使他们有充分利用自己数学才能的机会。社会上各种数学智力训练书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对培养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很有帮助,因为单一的教材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第三,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要区别对待。逻辑/数学智力中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可允许他们从事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

第四,采用提问--发现学习法,使问题一题多解,鼓励学生提出另类的解题方法。有数学才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他人意想不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来。

第五,提供超越正常课程范围的教学内容(如教材中带星号和方框的选学内容)和一些数学活动,如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等。

第六,不要给他们布置过多相同类型的作业题,可以让学生在正常的、不同的和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选择作业,或分配给他们感兴趣的作业。

第七,提供他们参加各种数学竞赛的机会,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国祖冲之杯数学竞赛等,并对他们的参赛情况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

第八,对他们进行单独训练,请数学方面的专家对他们进行指导。

第九,鼓励有数学才能的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相互启发,扩展视野,集思广益。

第十,提供有效的实物演示操作。即使是有较高抽象思维能力的数学尖子也需要具体的实物演示操作,例如分数教学中的面积模型(分数圆、长方形和折纸)、线性模型(彩色小棒、实数线段和分数纸条),和离散模型(计数筹码)的运用,这对于他们理解问题很有好处。

由于数学学习尖子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数学学习者,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与之相适应。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要具有广泛的数学知识背景,具有发现和培养有数学才能的学生的能力。此外,要有针对这些尖子学生培养所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学校也应提供相应的教材、技术(如计算器、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以及人力资源(教学能力强的任课教师和课外辅导员,如大学教师)。

上述一系列针对数学尖子学生的培养对策也会调动班级其他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有利于整体提高全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对有有天赋的学生的施教对策初探(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对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

★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 《认识半时》教学设计

★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 认识小动物教学设计

★ 认识角教学设计

因材施教对策 篇3

关键词:因材施教;困境;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响彻中国教育界,蔚然成风的行动研究使课堂教学之风大变,江苏洋思模式、山东杜郎口模式等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绽放出的一株株新蕾,因材施教无疑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然而从目前本人从事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因材施教教学情况来看,还有诸多困惑,如何破解这些困惑呢,本人有以下看法以待商榷。

一、因材施教教学中的困惑

1.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入;目标定位不准;关注学生生活情趣和社会现实问题不够等。这些误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

2.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不足:

(1)小组合作有形无实

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分工,教师云里雾里,学生稀里糊涂,合作无法进行下去。

(2)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存在缺憾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讲课形式的多样性,忽视了知识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忽视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不能有机统一起来,时常出现课堂教学跛足的情形。

(3)对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出现偏差

有的教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有些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太难、太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现了冷场的尴尬,使学生疲于应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究效果较差,无法抓住探究的关键点。

(4)部分教学案例选材不典型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选择的事例过多,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进行深入的分析,降低了教学效果;有的教师选择的事例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兴趣大减,无法引起共鸣。

(5)对本土资源、生成性资源关注不够

学情、社情、乡情以及课堂情形都是教学的有效资源,不加强了解、不进行整合,教学就不能生活化,不能动情,难以入理,教学就会失之空泛,遑论有效。

二、增强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吃透教材,读懂学生,精心设计

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教学资源,整体设计知識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资源,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和拓展延伸。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把握教材个性和熟悉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精心设置核心环节,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巧妙设置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精编课堂练习,研究有效练习的策略。练习应该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

2.增强互动,有效指导,熟练驾驭课堂

要想使课堂有效互动,就必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使学生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

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本人认为做好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即可。

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就必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目标,落实要求,及时建立课堂激励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威信,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人际关系。

3.及时进行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

反思有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是成功教学经验的积累与完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主体的差异,进行有效教学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个体反思包括教师自我反思和学生学习反思。群体反思包括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从教师自我反思的角度,可分为课后杂记、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反思、课堂实录观摩反思、不同班级差异化教学反思、同课异构的反思。

总之,只有吃透教材、读懂学生、精心设计、增强互动、有效指导、熟练驾驭课堂,及时进行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才能把教师教的艺术与学生学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法指导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起来,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蒲川中学)

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的施教对策初探 篇4

在数学教学中一般都很重视对学困生的教和帮,而往往忽视了对数学尖子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和培养。使他们的数学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发展,这无疑是一种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讲,拔尖比补差更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家嘎纳教授的多种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八种;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每个人的智力都有所特长,如有些人的语言智力水平很高,但他的逻辑/数学智力可能平平。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在智力方面扬长避短,用自己智力上的强项来争取优势。同样,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一个班实际上就是一个智力的混合体。那些数学学习尖子一般都具有较高的逻辑/数学智力,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给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要想培养数学天才,首先得学会发现数学天才。那么,怎样才能把真正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从班级里其他同学中区分出来呢?一般地,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绝大多数数学命题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自发产生问题,提出不同寻常的数学问题。他们能灵活处理数据资料,具有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地解答问题的能力。他们思维敏捷,解释问题具有独创性,他们的思维转化和概括能力都较强。以往一个错误的做法是常将学生的数学计算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学习数学好坏的一个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创造性。对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而言,课本知识对他们来说太容易、太简单,不能满足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的需求。因此,对他们的学习并不需要特别的关照,他们就能学得很好。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是提供一个比给其他学生现行课程内容程度更深、内容更广泛和进度更快的课程体系。

数学是从事其他科学学习和研究的工具。学生数学基础的厚薄会影响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在小学、中学的基础数学教学中,如果一味地重复内容、缺乏深度,进度也慢的话,就有可能使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的兴趣转向其他方面,从而影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杰出的数学才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在现代数字化科学技术领域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如何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进行教育的问题上,有两个传统的观点。一是认为对这些学生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加快他们的学习进度;一是认为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巩固和丰富。两种观点中,前者是质变,后者是量变。现在普遍认为两种对策应结合使用,即不断深化和巩固。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应采取以下一些具体的施教对策和方法:

第一,任课教师应了解学生对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数学有兴趣的尖子学生往往能通过自学或他人辅导即可将教材内容提前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让他跟着其他同学重复学习,而应对其提供一些更有意义的学习指导和数学活动。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掌握基础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如果他们越过基础知识而从事较复杂内容的学习,就应该给他们补上基础知识。但不必阻止他们继续从事目前较复杂的内容的学习。给学生展示他们所学内容的机会,让他们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解释他们的推理,允许他们在理解、创造性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第二,提供给他们能发挥特长的课外读物,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各种数学竞赛书刊,使他们有充分利用自己数学才能的机会。社会上各种数学智力训练书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对培养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很有帮助,因为单一的教材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

第三,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要区别对待。逻辑/数学智力中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而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可允许他们从事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

第四,采用提问——发现学习法,使问题一题多解,鼓励学生提出另类的解题方法。有数学才能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他人意想不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来。

第五,提供超越正常课程范围的教学内容(如教材中带星号和方框的选学内容)和一些数学活动,如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等。

第六,不要给他们布置过多相同类型的作业题,可以让学生在正常的、不同的和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选择作业,或分配给他们感兴趣的作业。

第七,提供他们参加各种数学竞赛的机会,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国祖冲之杯数学竞赛等,并对他们的参赛情况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

第八,对他们进行单独训练,请数学方面的专家对他们进行指导。

第九,鼓励有数学才能的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相互启发,扩展视野,集思广益。

第十,提供有效的实物演示操作。即使是有较高抽象思维能力的数学尖子也需要具体的实物演示操作,例如分数教学中的面积模型(分数圆、长方形和折纸)、线性模型(彩色小棒、实数线段和分数纸条),和离散模型(计数筹码)的运用,这对于他们理解问题很有好处。

因材施教 篇5

一、基础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说道孔子因材施教有这样一个故事和大家分享: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那么,老师们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备学生”呢?(请老师们说说)从我读到的《论语》当中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故略而不论。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论语·公冶长》)(老师们可否说说你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是如何去听其言的呢?)

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论语·为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宪问》)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为人做事的失误,各有种种不同类型,观察各种做人做事的错误,就知道仁道的修养了。”(据《后汉书·吴佑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学生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实施

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行五德,成仁了呀。”“请问五德。”说:“恭敬、宽厚、诚信、敏达、恩惠。恭敬就不侮慢,宽厚就得民众,诚信就别人信任他,敏达就有功效,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这个问题我想问问老师们,你们平常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的。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对三类学生他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珍视。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 篇6

关键词:粤北;山区教育;教育资源;教育现状;解决方案随着恩品课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已经对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新的认识。但如何在条件性课程资源相对不足、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广大山区农村,开发出经济、高效的课程资源,是山区农村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当务之急。

因此,在山区的教育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如转变思想,所谓就地取材,充分发挥当地的经济文化优势开展教育,这样不仅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而且课堂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充实。

那么,究竟该如何以山区农村的自然环境为拓展,让思想品德课更具有生命的气息呢?以下是笔者从教十多年来在实际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的经验。对于利用当地的实际来开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主要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为了改变“一支粉笔”的教学局面,我们学校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从课堂上,我们更多的由教师的讲授转变成学生的实践体验,例如,将每一堂的思想品德课都加入学生上台表演的环节,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更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的带动下,学生的表演形式从单纯的发表看法到如今的小品、相声、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充分地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如何维护人身权利时。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的整个过程,学生们充分体会了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性,在这样寓教于乐的形式中获得新的知识。

二、坚持与山区农村的自然资源相结合

1.融入自然。因为山区有着真正的“森林”,在相关的思想品德课的开展上,我们可以带着学生深人家乡的自然环境中,首先就教育孩子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只有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的美好给他们生活带来了激情、希望,才能深刻理解爱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其僵硬地照本宣科不如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首先了解当地的历史,加深深厚的家乡的情感,而且,当地的历史文化的材料很好取得,孩子在学习时,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自己收集当地的历史文化的相关材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也增强了动手能力,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三、多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的实践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切不可走入思想的误区,认为知识仅仅是靠课堂上学来的。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就是说,我们要重视实践。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生活中获得。所以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如,饶女青同学写到了帮助老人做事享受的快乐;罗林同学写了去种树的快乐,并提出了人人多种一棵树,我们的村庄,我们的社区会更美好的愿望。这样灵活的教育方式比起在狭小的课堂上给同学们说:“我们要关爱社会,关爱老人,保护环境”要直接得多;因为所有孩子们学到的东西都是身边的事物,对于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理解得更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道理,价值观也在无形中形成了。

四、参加校外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在书本的教育上,我们从小就被老师和家长告知要多读课外书,特别是思品课,因为课时安排的有限,很多东西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可以给学生们布置社会实践这样的作业,或是几个人一小组来完成任务,一个假期中孩子既可以暂时放松平时学习的紧张的状态,同时这么长的时间又得到了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协助,这本身不就是一堂丰富的思想品德课吗?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常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历其境。

拓展和丰富山区农村中学的校外教育活动,可以填补学校教育的空白,克服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是正在这一点上还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在校外活动上并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式,我想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有很多不足,有很多问题解决不来,让孩子适当地接触社会,是锻炼孩子日后融人社会的很好的方式,因为我们经常看到,不仅在山区,就是在城市中,长期的学校封闭式的教育方式使很多孩子在面对社会时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走出“象牙塔”,到广大的天地中学习知识更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五、展望未来

也许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的信心是永远不会变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想,教育的发展对于每一代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祖国未来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的,现阶段,我们在教育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相当多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解决,但是我们不可气馁,仍应该看到在教育上几代人呕心沥血所取得成绩。

在未来的发展上,我想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的优势,远离枯燥的教材,将知识和生活结合,为学生呈献更精彩的课堂,在他们熟悉的环境周围学到生活的道理,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方式。我们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在此过程中。孩子和教师的互动增加,在孩子的心中,老师不再是那个严肃的人,相反,孩子们的老师成了教给他们认知生活的人。

2.创新教育形式,根据本地區的特色办学,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让教育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虽然山区教育本身就很脆弱,但是我们更应该提倡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在艰苦的环境里开辟出一条道路,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山区教育的问题。

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既了解了身边的世界,同时又开阔了眼界,生活和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讲不再脱节,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反思“因材施教” 篇7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 一是教师的“教”, 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 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经典短文《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中, 更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 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影响的学习, 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这种化为个人所有并同化到个人经验中的自我发现的知识, 不能直接传予他人。”

“因材施教”是古老传统的教育方针, 但这一方针主要是“教”的方针, 而不是如何促进“学”的方针。“教”的方针强调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愿望、目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强调不要按照一种目标——比如说单一的学术目标培养学生等。

“因材施教”强调了“教”的因素, 但忽略了对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的考虑。在“因材施教”之上, 教育者需要持续、深沉地反思现在的教育。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了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当学生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构想时, 教育者应如何保持宽容并提供足够的支持?2014年开始, 教师们需要认识到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最深沉的挑战, 同时也应积极回应这种挑战。

“因材施教”新论 篇8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是人类传递文明的特殊方式, 也是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话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最为关键。在这方面, 自古以来我们就积极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主张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教学, 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一方法也就因而被后人所普遍推崇。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 教育教学形势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意思延伸, 产生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读, 并积极响应这种改变, 使之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家孔子首创的教育方法

《二程遗书·卷十九》曰:“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而后才有“因材施教”一说。孔子门徒众多, 且各有千秋, 归根结底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这种教育方法贯穿于孔子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并有典故为证。

有一次, 孔子讲完课, 回到自己的书房, 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 子路匆匆走进来, 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 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 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 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 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 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 恭敬地问:“先生, 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 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 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 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 办事犹豫不决, 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 办事不周全, 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 三思而行。”[1]

这个故事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生动体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首先强调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即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不能一概而论。认清教育对象的特点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具体而言, 孔子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从三个角度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 即分别基于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2]通过对学生特殊性的分析, 老师就可以明确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因素, 最大化地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其次, 因材施教还强调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即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都是有特定的, 不能简单模式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3]教育必须正确对待每一个个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上所述, 子路和冉有因为品性不同, 孔子在同一个问题上给予的回答是各异的, 这就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本质内涵。通过这样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 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 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施行不同的教育”。[4]这种教育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特点, 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效果极佳。

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千, 达人众多, 且各有专长。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这些成就的取得都脱离不了因材施教的干系。也正因为如此, 孔子成为了名扬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 因材施教也成为了教育者一直以来普遍遵从的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有狭隘性, 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不可否认, 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仍然在持续着。然而,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传统的知识教育已经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成为发展的必然。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改造的过程, 其中也必然涉及教师能力的发挥以及教学设施的利用等内容, 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因此,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方法, 它所强调的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的理念也显露出一定的狭隘性, 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首先, 因材施教要继续坚持尊重学生个性的基本点, 充分把握学生之“材”的全面性。因材施教在《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中的解释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其核心意思在于强调要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教育的起点。那么, 如何去把握学习者的个性呢?一般来说, 我们因材施教的途径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品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了解学习基础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学习兴趣可以提供投其所好的教学内容, 通过了解学生品性可以采取灵活的手段指导学习。这些普遍性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在今天, 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进行因材施教却远没有达到要求。现代的学习者在个性上更加圆满和全面, 因此在考察个性特点的过程中必须面面俱到, 否则就可能会产生消极后果。因而有人又补充性地提出了“因性施教”, 要尊重男女性别的差异;有人提出了“因龄施教”, 要考虑年龄大小的不同;还有人提出了要“因需施教”, 要重视需求的差异;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总之, 因材施教重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前提没有改变, 但在形成整体认知的过程中, 要尽量保证个性特点全面性, 为后续教育奠定基础。

其次, 因材施教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才华, 保证教师之“才”的可用性。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没有教师, 教育教学就无从开展, 其重要性无须赘述。但一直以来, 教师都被当作知识传播工具来使用, 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样也就大大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在现代教育实践中, “教师将不再是作为中心, 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 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 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5]可见, 在新型教育理念中, 教师就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支持的引导者和服务者。那么, 如何发挥这一作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教师的才华, 把最优秀的一面呈献给学习者, 发挥其长处, 做到因“才”施教。例如:有的老师善于搞科研, 那么就可以安排在专业教学或科研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沟通交流, 那么就可以安排在学生工作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事务性工作, 那么就可以安排在教辅岗位上;等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才能等方面的基础上, 把每位教师都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保证各尽其才。

再次, 因材施教还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 保证物资之“财”的效用最大化。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双方就可以完成的事业, 它还需要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与行政人员等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资源, 是在教育过程中投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6]教育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变速器, 如果利用得当, 就会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果利用不当, 就会产生消极后果。对此我们需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经费的分配问题, 重点考虑区域之间以及领域之间的辩证关系, 保证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二是教育物资的利用问题, 积极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 保证各种教育设施的合理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 要遵从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方面注意挖掘和利用既有的教育资源, 杜绝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要理性对待教育发展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 切忌大跃进。

由上可见, 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具有了新的内涵, 它不再是单纯的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施行教育的方法, 而且产生了充分发挥教师才华、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含义, 成为了“因”学生之“材”、教师之“才”和资源之“财”三位一体内容而“施教”的新型教育理念。

三、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

在明确了因材施教的新内涵之后,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搞清楚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以其内涵为依据, 我们可以大致从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材施教, 即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

因“材”择学, 意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理想的专业知识或行业领域, 保证学有所成。学习者可以从兴趣、基础、特长、品性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于自己要学习什么内容做出明确认知,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材”择学是学习的起点, 但关系到学习者的人生道路, 至关重要。其中对“材”的分析是关键, 也是做出最终选择的依据。对此学习者可以借助本人和老师双方的综合考量, 以学生的取向为主, 教师的建议为辅, 形成最为合理的判断。

因“才”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进行教学, 保证教育教学的内容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其二是指教育教学活动要立足学生实际, 从学生个体的才能前提出发, 给予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才”教学是过程论, 是决定因材施教效果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 教育者必须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 对教师的“才”和学生的“才”有全面的把握, 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因“财”助学指的是教育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既有教育资源的可用性, 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随着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普及, 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正在日益被凸显出来。作为外因, 教育资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丰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增强教学方式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内容的说服力等, 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上三个方面各有偏重, 但并非相互脱离, 而是辩证统一的。首先, 从内容上看, 这三个方面分别从学生选择、教师教学和物资保障等环节上有所强调, 指出了教育教学各方的职责和功用, 体现了因材施教过程的全面性。其次, 从逻辑上看, 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 有了学生的因“材”择学, 教师的因“才”教学才能更有意义, 如果再辅以教学资源的助力, 就会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说, 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贯穿于因材施教的全过程。

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虽然辩证一体, 但要想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 还必须充分依靠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和教师永远都是教学的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实践者。一方面, 学生要善于和老师交流, 积极表达自我, 让老师有充足的机会了解自己。这是因材施教的关键。通过这样的交流, 学生的特点可以被老师所把握, 就可以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另外, 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深入了解自己, 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 教师要努力工作, 积极展现自我, 把个人才华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因素, 也是对学生因“材”择学的有力回应。只有通过这样的环节, 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得到想要的东西, 才能使有所获的效果达到最佳。

四、因材施教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由上可见, 因材施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了新的内涵, 相应地, 也产生了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说, 因材施教既是对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 又是对当今“以人为本”理论的呼应, 对于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一方面, 因材施教发端于孔子, 贯穿传统文化几千年, 是优秀文化成果的杰出代表。我们在此探讨因材施教, 思考它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意义, 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 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从个性特点出发, 尊重受教育者的现实条件, 这种思想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完全相符, 可以看作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见, 因材施教的思想合乎古今教育理论的价值诉求, 是当今时代的应然选择, 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修正, 是一种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 已经摆脱了大而全的学科教育模式, 转而从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出发强化个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 包括理论水平、能力培养、技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而因材施教就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指导。如前所述, 因材施教要综合考虑教学双方以及相关设施的具体情况, 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 再按照因材施教的模式进行教育教学, 就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可见, 因材施教就是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模式构建, 对于后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从实践上说, 因材施教既符合现阶段国家人才发展战略, 又合乎个人的发展利益, 对于繁荣我国教育事业大有裨益。一方面,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 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人才是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 人才是国家软实力的杰出代表……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因材施教由于其特有的作用机理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 因材施教也必然合乎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需要, 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化的教育内容, 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

所以说, 因材施教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持。现阶段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既要有专业性人才, 又要有技术性人才;既要有学术性人才, 又要有劳动性人才。因材施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目的。它坚持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倡导教育教学因人而异, 旨在最大化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 实现各尽其才。可见, 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拘一格, 各具特色, 完全符合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五、结语

因材施教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 在新时期具有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通过分析可知, 因材施教的意思延伸是应时之需、必然结果, 它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这种新变化, 并把它转化成为我所用的方法论指导, 服务于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集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 1993.

[2]刘彦文.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叹息[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4]洪雪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 2011, (3) :127.

[5]胡云斗.当代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J].教育与职业, 2006, (4下) :78.

浅谈“因材施教” 篇9

回想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 看了很多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 印象最深的还算“因材施教”四字。

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 第一, 指学生, 城市里的学生见识广, 开设课程全, 学校开展的活动多, 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多, 家长对教学也懂得多, 很多孩子从小家长都在要求背什么唐诗宋词, 所以教学什么扫墓呀、街头生活呀、积累生活中的广告词呀、唐诗宋词的积累呀, 一谈到可能很多孩子都懂, 很快就能进入此情此景, 享受其间的快乐!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不同!而对于农村孩子来说, 给他说扫墓他们不懂, 跟他谈街头广告, 他们会傻乎乎地看着你, 要是举行什么唐诗宋词讲故事比赛等, 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学的几首外可能知道的就很少很少了, 知道的故事也是少得可怜, 要比赛谈何容易?要辩论谈何容易?可能有人会说, 网上有呢, 可对农村孩子来说, 有电脑的有几个?能上网的又有几个?跟他们谈农村的野鸭子、跟他们谈摘丝瓜南瓜、栽红苕掰包谷等农村生活, 他们会很感兴趣。还有的孩子家境贫穷, 有的孩子家里富有, 有的孩子性格孤僻, 有的孩子活泼开朗, 有的孩子爱听好话, 几句表扬之话就能让其沉醉其中, 打心眼里喜欢, 可有的孩子不管你怎么表扬他都不听, 他反而会说老师是故意损他, 有的孩子从小就缺少爱, 老师给予一点爱他们会很珍惜, 可有的孩子他们成天都被家里的祖辈宠着、爱着, 对老师这点爱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学生这材, 丰富多样, 无奇不有, 作为老师一定要摸清自己所教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第二, 指教材。每个年级的教材都不同, 低段侧重字词句的积累, 中段侧重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分层次等;高段重在中心思想的提炼, 每段教材侧重点都不同, 所以我们教学的时候不同年级就要采用不同的教法;再者, 有的是记叙文, 有的是诗歌, 有的是散文, 有的是说明文, 对不同类型的教材, 我们所采用的教法也是不同的。有的文章语句优美, 教学时我们就应该多让孩子品读优美词句, 学习作者运用词句表现美的方法;有的文章重在引领孩子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我们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引领孩子学习表达方法。

第三, 指教师本人。有的教师喜欢平铺直叙, 上课没激情, 有的教师激情高涨, 无论哪类文章都能上出情趣来;有的教师教学方法灵活, 很难的题目都被他变得简单易懂;有的教师文采好, 出口成章, 一堂课被他上得诗意浓浓, 所以不同的人, 设计出的课绝对是不同的, 我们应该设计一堂适合自己的课, 如果硬要生搬硬套别人的课, 那样只会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因材施教对策 篇10

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学校里不存在“差生”, 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特点、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 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表现其聪明的问题, 是如何使学生更聪明、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地发展的问题。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 因材施教应分两个步骤开展。首先, 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评估学生的智能结构, 即评估学生的“材”;其次, 以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为依据实施不同的教学, 即实施不同的“教”。这样的因材施教必然会使学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职教育因材施教的价值取向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在于要以就业为导向, 使学生知道“做什么”, 学会“怎么做”, 掌握相关工作的必备知识和熟练技能, 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定位”在于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宽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 具有较广的社会和人文知识及较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 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管理、研发和创新能力, 包括学习阅读能力、思考理解能力、表达写作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等。这种“高等教育定位”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职业工作中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不断进步, 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在今后接受其他教育和培训提供必要的基础,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发展空间, 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职业环境的变化。

由此不难看出, 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不仅要培养掌握一定职业岗位技能的劳动者, 而且要培养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高职教育中的“因材施教”要围绕培养目标对具有不同智能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从“因材施教”到“因材施学”

职业技术知识的“教”的有限性职业教育离不开技术知识传授, 这种技术知识是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 不仅包括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 (如程序化知识) , 也包括相互联系的隐性知识, 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 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宝贵的工作过程知识。显然, 在技术知识中, 显性的知识——那些科学的、概念的、程序的指导行为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教”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而隐性的知识——那些经验的、技巧性的物化在工作过程中, 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则无法通过“教”的形式直接传授, 只有通过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 高职教育“教”的内容是相对有限的。

“一视同仁的教学公平”与“因材施教”的两难选择在高职教育中,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发展资源的提供和分配应一视同仁, 还是应因材施教?对于教师而言, 当面对一个班级甚至多个班级的上百个学生的时候, 很难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 因为学生太多, 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另一方面, 因为课时有限, 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考试大纲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刚性限制, 使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尽管已经有许多人进行了种种尝试, 比如实行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非指导性教学等, 而且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 但这些方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个性发展中优势智能强化发展的问题。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 其关键就是以人为尊, 以人为重, 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加以选择时, 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以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为宗旨, 以培养具备丰富的知识与完整健全的人格的人为目的。近十年来, 围绕教育实践是否应坚持以人为本, 不同的看法有过争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出了一批优秀教育成果。随着对科学发展观理解的加深, 教育界已广泛认识到, 要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真正做到教育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

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 它既是一种学习理论, 又是一种教学理论, 是目前在国际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由于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就使得建构主义理论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日益普遍地结合起来, 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因材施学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 高职教育的“因材施教”必须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和挑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就是要从原来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过渡。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从学生的思想、性格、知识、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引导和教育学生成长为各行各业、各级各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以学生为主体, 就必须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 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 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 从学生的个性倾向性、爱好特长等出发, 在教师的指导下, 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钻研专业领域里的前沿知识, 从而成长为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以学生为主体, 就必须承认学生入学前的经验和技能, 重视学生自我评估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就必须采用更加灵活的课程设置, 创造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 采用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诸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角色扮演法等等。教师的角色相应地应从知识的传授者与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离开教师对学生个性需求、个性选择的尊重, 离开教师对学生持久的内在驱动力的激发与维持, 学生的个性也是难以得到全面发展的, 从这个意义上, 高职教育的“因材施教”可以成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因材施学”。

进入21世纪,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各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融入高职教育中, 使高职教育理念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职教育的“因材施教”已经明显地具有了“因材施学”的崭新内涵。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行动起来,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 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职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

摘要:从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及教育理念入手, 论述高职教育因材施教的内涵, 指出高职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可以成为一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因材施学。

关键词: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因材施学

参考文献

[1]巫春英.我国“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价值取向演变评析[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4.

[2]程争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因材施教[J].内蒙古教育, 2008, (1) .

[3]陈小菊, 叶卫东.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教学公平的两难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3) .

[4]汪琦, 赵艳.论建构主义视野中的中职教育教学改革[J].职业时空, 2008, (9)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因材施教对策】相关文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04-13

成因对策04-18

对策建议04-26

对策措施04-29

增产对策05-02

规避对策05-05

改进对策05-05

压裂对策05-15

节约对策05-17

转型对策05-18

上一篇:电力电源下一篇:混合型光电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