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对策

2024-05-26

不足对策(精选十篇)

不足对策 篇1

1 教学目的的不足及对策

高等教育学会在对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翻译、教育、经济、贸易、文化和外界事务等方面很好的利用英语。然而, 这样的目标对各高校所具有的不同的师资队伍, 不同的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对语言的熟练程度来说都太过宽泛。翻译教学应该使翻译专业成为一个像医学、法律等专业一样的一个真正的专业。一项工作的希望就在于它能够提高人们对它的兴趣, 并使之为之奋斗。翻译教学也是如此。

目前在中国,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培养翻译人才的目标。教学目的的描述也各不相同, 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但大都注重语言和翻译知识、技能的培养。尽管如此, 他们对什么是一般才能、具体才能和复合才能并没有做具体的分析和区分, 这就使得翻译教学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总的来说, 翻译学校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专业的翻译;翻译系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培养专业翻译, 而语言系的翻译课程旨在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的不同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因此, 应该顺应市场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

2 教学内容的不足及对策

培养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语言教学主要是对语言的描述、分析和讲解。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可以归结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识。翻译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语言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应该是不同的。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在翻译培训中使学生受益很多, 但如果这种教学方法对英语和翻译专业的学生有同样的要求的话, 那么它就不实际也不灵活了。对于教学内容, 翻译教学应该涵盖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除了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还有一些领域也应涵盖在翻译教学计划中。例如, 语言工作、翻译技巧、资源技巧、计算机技巧、专业技巧等等。英语专业的翻译培训中需要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烦躁的翻译培训中有更多的动力。

和国外相比, 几乎中国所有的高校在翻译教学中都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然而, 大多数学校所提供的却都是语言、翻译、文化和其它知识的课程。研究资料表明, 几乎没有几个学校有计算机技能、资源技能和翻译专业技能的课程。事实上, 在翻译实践中, 一个专业的翻译者应该具有利用电子或人类资源搜集信息的能力;利用翻译软件或其它研究软件的能力;翻译者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等等。因此, 为了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翻译人才, 教学内容应该进一步被补充。

3 教学评价的不足及对策

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应该有它自己的评价系统。评价和反馈对于指导翻译教学的过程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评价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什么, 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根据评估和反馈的结果来调整他们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好的评价, 学生往往在上完翻译课后不知道他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一个来自教师的有效评价能够使学生对翻译教学有一个积极地态度。来自学生的客观的反馈能够帮助老师意识到翻译教学课的优点和缺点, 以至于帮助他们提高翻译教学。因为现在对教师的教学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机制, 因此学生的反馈可以说是一种既可行又简单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 教师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学的过程, 帮助教师去做一些必要的调整达到一个更好的结果。为了使教师的评价具有准确性, 一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从事翻译教学的师资队伍,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适应新技术。为了做好教学工作, 需要补充最新的词汇、语汇和理论方法, 需要改造传统的教学方式, 加强与海内外翻译教育界的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二教师要掌握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 是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反馈的前提和条件。因此, 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处理好和学生的互动关系, 做出好的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动力。

另外,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翻译教学。就像Machenzie (2004:32-33) 所说的, 在今天的翻译产业中, 翻译者不仅需要语言文化技能, 交际技能也需要信息技术技能, 这种技能包括单词处理技能、用手头工具帮助翻译过程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计算机在翻译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没有计算机有些翻译工作是很难完成的。翻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好的活动。大量的实践是翻译学习者所必须的, 没有实践他们是就很难提高翻译能力。研究数据表明, 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有两个主要因素, 一个是自己本人的努力, 另一个就是实践。国外在翻译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社会翻译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翻译的本质, 因此应该在翻译教学中考虑到更多的社会翻译实践。

总之, 一个恰当的翻译教学计划应该涵盖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内容、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教学过程评价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社会实践。当利用国外的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时候, 要考虑到我国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在不同水平下所提供的翻译课程都应该是一致的, 实践的, 而且根据不同的环境应该是不同的。

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篇2

我常想其实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如何在他们学习动力下降时提升他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消失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和研究。

一、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制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以下一些表现:

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 , 也无近期目标 , 对自己在高中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或者怀疑学习某些知识是否必要。

2.无成就感 , 无抱负和理想 , 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措施没有兴趣 , 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 所以也不可能努力地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具有这种表现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学业不良者。他们不但觉得学习没有必要,厌倦学习、逃避学习。更认为学习简直就是活受罪,是苦差事,因此上课不听讲 , 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认为考试就是让自己丢丑。所以在学校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大都是与学习无关的奇闻轶事、影视明星、青春偶像、歌坛新秀、玩游戏机、去影视厅、打架斗殴,干出违反纪律、迟到、旷课、早退,甚至蜕变为品德不良者。恶性循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既有社会上的客观背景,更有学生自身和学校、家长的主观原因。认识这些背景,了解农村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深层原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冲破困难后体会成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战胜各种问题的勇气和毅力,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重要意义。

针对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修复学生内心情感系统的发动机。

(一)通过激发中学生的理想目标,打开他们的心锁。

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高目标、低要求,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胜任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强化胜任感、成就感,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重新启动发动机。要加强对中学生成就发动机的教育。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就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仲仲、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中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发动机。

(二)“以德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1.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要让责任感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潜在的内部动力系统。使学生将已养成的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平衡、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学生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觉、认真、负责,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他们心中播种责任心,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努力做好作为学生应做的每一件事情。2.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唤醒学生心中的爱。懂得父母之爱的博大、无私,让每个学生“爱”的幼苗在内心长大,学习动力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爱。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显示为感恩的行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此引发出良好的学习效果;迁移到渴望回报父母,又会激发用一流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需求,使它变为学习的内在力量。

3.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高度的学习责任感,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自己强烈的愿望。我们在以德促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再加上不懂得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缺少包容心,总是带着嫉妒、自私的性格特点,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圈越来越小,从而使自己缺少朋友,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影响学习动力。通过调查,让同学们在“快乐、学业、友情、家庭、健康”中,选择一项对自己最重要的选项,尽管只是假设,但学生们落笔的时候还是感到心情沉重。在以往训练中,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把家庭和健康列为首位,出人意料的是,这些高中学生却多把友情列入首位,甚至为此不惜放弃极重要的其他四项。由此可见友情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缺少友情,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心情影响到学习动力。

(四)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源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耗费了时间,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我否定,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是简单的“做题”、“背”就可以了,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不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学生自身要强化学习策略意识,积极主动构建自己懂得学习策略。学校教师在强化学习动力指导中,要特别关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努力与勤奋着重给予鼓励和信任,用以引发及强化他们内在的勤奋性格和顽强毅力。要让学生知道,勤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智力发展中能起到以“勤”补“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恒同样可以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五)增强耐挫力,激发上进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碰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恢心、退缩是意志脆弱的表现,接受挑战,锲而不舍,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能化苦为乐,百折不挠,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坦然面对累与苦,就会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就诞生了。重塑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自信是人成才的第一要素,面对学业,坚信“我能”而不是我“不能”或“让我试试”,让学生放大自己的长处,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体验活动,找到我是独一无二的感觉。我也有很多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胜任感、成就感,从而把失去的自信一点点找回来。让学生们懂得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现在的不够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不够优秀,要学会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寻回梦想,重新启航。

“育人”教育强调的是,不仅能达到增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现实的能力,真正使知识内化,并通过外化表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

数学教育研究只有深入具体的场景——数学课堂,直面实践,才能把握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张显已有数学教育理论的影响力,在课堂中研究属于数学教育自己的问题,在实践中形成数学教育理论。问题——始终是我国数学课堂分析的聚焦点,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数量和类型是影响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构成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从认知的角度考察有效的数学课堂教与学运行的主动力——问题。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正是在考察大量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教学用问题”概念,并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影响数学课堂学习研究的课题——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教学用问题和问题链是影响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启动、维持和“动态——生成”的动力源。本研究是在研课的基础上,对录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首先对教学动力和学习动力进行了一定的前提性思考;然后基于数学课堂现实,对数学课堂教学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提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理论,构建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教与学分析框架,并用分析框架对五个案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优化“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组织教学原则。主要成果: 1.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特征探讨 “流变的特征—意向性,障碍的特征—穿透性,环境的特征—情境性,本质的特征—实质性,动力的特征—问题性,方法的特征—启迪性”等六大特征是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对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描述,并提出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是一个“自相似系统”。2.提出三级三维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 三级三维动力系统的“启动”、“维持”与“意向——生成”是对数学课堂学习动力过程的描述,是本研究的特色。3.“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分析框架 “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的课堂教与学分析框架是本研究的成果,框架是在思考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欲将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有效地落在实处,整体的融合性、动态的生成性和问题的驱动性是本分析框架的特点,准备变量、预设变量、过程变量与成果变量作为分析变量。4.教学用问题、问题链的研究与“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组织原则 元认知提示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导向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唤起性问题、判断性问题构成了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运行的“教学用问题”,它们有机的结合组成了有效课堂教与学的问题链。“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优化的组织原则是回归实践的研究。【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 分析框架 教学用问题 问题链 组织原则

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查及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带的高二年级,班里有一个孩子成绩很不好,尤其是英语,孩子人品没的说,只是学习态度很成问题,常常是作业不交,上课睡觉。与他交谈,很直接的告诉我,我不想学,上高中只想读一个专科(三科总分150分)。当我问起他,为什么只想读专科时,孩子告诉我,因为专科读三年,本科需要四年,虽然他知道本科学历比专科学历珍贵,但他不愿意多读一年书。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就我对他的了解,他绝不会是因为考不上而吃本科的酸葡萄。之后,我和家长坦诚的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小学时曾当过三好生,是那种做不完作业急的直掉眼泪的孩子,但是初中阶段就明显的学习动力不足,那么,上高中有这样的想法真的不让人意外。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学习动力不足一个例子,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不可能不接触一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这种动力不足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想其实人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如何在他们学习动力下降时提升他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动力消失前做好预防工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和研究。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动机:(motivation):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动机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2、学习动力: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又称学习动机,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习动力的主要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习动力的欠缺是许多学生失去学习信念,丧失学习兴趣,或自暴自弃或游手好闲的根本原因。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教育的缺憾!为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对于学习动力都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一方面,在研究的思路上,东西方学者出现了分歧。西方学者一般以某种动机理论为依据,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研讨学生从事学习的原因,认知论主张学习动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生活空间失去平衡的结果,如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学习行为取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即心理互动的空间,也就是“心理动力场”,它“主要有个体的需要及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组成”。归因论以认知观点对学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作解释。诱因论则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受一时性因素的影响,如奖赏与惩罚,赞扬与批评等。而本能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自内在的冲动,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主张“本能内驱力是一种动力”等等。我国学者则明确提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如林崇德提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获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

另一方面,有学者从情感角度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即情感动力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力教育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效果就大;情绪低落,效果微小。只有依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目前,现已存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我们结合当今时代特点,研究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提供了思路。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们远郊区县的学生中,尤其部分村子拆迁后的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毫无目标,怕吃苦,没恒心,对自己没信心,被动学习,厌学情绪等比较严重的学习动力缺乏问题。学习动力缺乏令老师和家长感到非常棘手,同时也令学生本人感到很痛苦。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障碍,这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会导致学生形成自卑,懦弱之类的个性特征,给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面对困难,更谈不上积极融入社会。面对这种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重要意义。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意义。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

考生地理高考的不足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高考地理;不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4-0029-02

高考地理突出新课程理念对地理考试的引领,主要表现在:1)强调生活性、实践性、应用性,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2)图像设计独具匠心,地理景观图、模式图、变式图出现频次大幅增加,读图获取信息的要求更高;3)关注人文素养的养成。面对高考新变化,许多考生表现出种种不足。

1 知识、能力与思维上的缺失表现

1.1 基础知识不扎实

1)所掌握的知识过于零散。考生所掌握的知识没有穿点成线,没有穿线成网,缺乏系统性、层次性,没有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因而在高考解题需调动运用知识时往往出现思维混乱,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2)所掌握的知识过于细碎。考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在琐碎的知识记忆上,对知识体系缺乏宏观把握。例如有些考生死记我国煤炭、石油、铁矿、有色金属的具体矿产地分布,反而不知道各类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3)所掌握的知识过于肤浅。考生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缺乏深入透彻的探究,缺乏全面细致的归纳、总结、提炼,所掌握的知识很难构建知识框架、知识模型,达不到举一反三,反过来影响基础知识的巩固。

1.2 信息提取能力有待加强如何从材料中,尤其是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一直是文科考生学习地理的难点。图像提取信息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像感悟不到位或不准确。地理图像中的箭头、线条、符号在特定的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特定的内涵。例如:4个箭头组成的矩形图模型中,可表示水循环或热力环流,也可表示地质循环,还可表示大洋环流,箭头表示不同的涵义。从多套高考试卷看,均出现素描景观图、模式图,均对考生图像感悟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大部分考生表现出这方面的不足。

2)创新性图像难觅原型。每年高考都会出现新颖的创造性的图形,这些图形貌似新面孔,其实在教材、平时训练的习题中均可找到原型,只不过经过了叠加、倒置、裁剪等技术处理。如玫瑰图和同心圆图叠加起来的新图,好多考生看得似懂非懂,找不到解题的切入口。

3)对于局部区域图苦于空间定位。附有局部区域图的试题,往往是学科内综合题,分值一般很高,能否给此区域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此题的解题成败。命题的形式无非2种:一种是经纬网结合特殊地理事物或等高线进行定位;另一种是依据海陆轮廓、水系分布、山脉走向等特征进行定位。一般而言,图示所给的经纬线大多并非特殊,这就需要考生有极强的空间记忆能力和极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两方面恰恰是考生地理学习能力结构的薄弱环节。

1.3 地理逻辑思维较薄弱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对空间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要求很高,而这恰恰是文科考生普遍存在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着考生顺利读图、审题、分析、答题,是考生觉得地理难考的实质性原因。

1.4 阐述不尽如人意高考用来表达解题结果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组织的答案应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完整性。而考生普遍存在答题不准确、不规范或不全面,造成应得之分大量流失。

2 改进措施

2.1 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体系掌握基础主干知识是提升学科能力的前提,是形成地理素养的有效载体。没有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在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贯穿“点透、线通、面全”的原则,按照知识模块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思维进行重组、整合,构建起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点线面紧密结合的知识框架体系。这样就能打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相互联系通道,将四大模块知识融会贯通,熟练掌握教材知识体系。

2.2 内化地理原理规律,建构解题模式

1)透彻理解教材原理规律。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中原理、规律最多,也是难点最多、综合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考生不仅要掌握结论,更要明了结论的产生过程。要透彻理解、深刻领会教材的原理规律,只有领悟、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因果关系,才能运用得得心应手、灵活自如。例如在大气环境一章中,如果以热力环流原理为起点,将热力环流——赤道与极地的闭合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气候类型分布模型串在一起加以理解,解决起气象气候难题来,相对就顺手得多。有时还要借鉴数学、物理的方法、法则,如判断相邻等值线间封闭等值线内数值大小,就要用到数学的“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法则。

2)重视原理应用。能用课本的原理规律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社会现象,分析、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作为现代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地理素养,也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实践性、生活性原则。所以,教师在复习时应有意识地搜集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主要是图表信息)、时事热点材料、局部区域图等,创设问题情景,精密设置系列富有启迪性的思考题、应用题。比如以中国某一局部地区大比例尺地图为背景或某一局部地区模式图为背景,设计系列考题:说明该区域的某一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水文);阐述该地存在的环境问题;评价该地社会经济的优劣区位条件;设想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3)总结方法,形成模式。教师除帮助考生掌握教材的原理规律外,还应引领考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方法,摸索解题技巧。因此在复习时应适当地精选训练习题,尽可能地将同类或同一方面的内容编组在一起,让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解题思路,建构同类题的解题模式。如对长江、莱茵河、刚果河、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比较分析,引导考生摸索出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模式:从流量、含沙量、冰期、汛期等方面展开。

2.3 提升图表处理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色语言,是地理大容量信息的载体。图像图形的分析,利于考生发展发散思维、空间思维,是提升分析归纳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要充分利用地理图表进行复习。

1)夯实地图基本技能。高考对地图的考查无非是读图、填图、析图、用图、绘图5种要求,教学时对考生要进行专题磨练,夯实基础。对于前4种要求,教师会扎扎实实地加以习练;而对于后一种要求,则往往麻痹大意,这与教师的认识误区直接相关。

误区之一,认为地理绘图太简单、机械,考生很容易掌握,不值得多花时间精力去讲解、训练,结果造成考生高考答题时错误百出。如根据等高线绘制地形剖面图,常常出现平移过去的剖面线不准确,纵坐标标高不恰当,曲线不圆滑等问题。

误区之二,认为草图可有可无,平时讲解练习时忽视对考生做草图的指点,以至于考生考试解无图考图题时,由于没有画草图的习惯而作难。

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必须安排一定量的作图习题,指导考生养成画草图的习惯。

2)分类指导、专项训练。地理学习涉及的图像系统包含区域图、等值线图、太阳光照图、统计图表、地质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同心圆图、玫瑰图等,每类图表都用其独特的方式呈现地理信息。因此复习时很有必要将同类习题组合在一起进行专项训练,适当加以点拨,让考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领悟或摸索此类图表的判读步骤与解题技巧。

3)实施图文表互换。在系统复习过程中,有时需要深度挖掘,对课本、复习用书里的重点文句、经典例题进行适度的精读精析,并适当进行图文表相互变换。例如可沿经纬线区域图的某一条经纬线画地形剖面图,或把俯视图转成侧视图,或把统计表格换成柱状图、曲线图等。在学习中,有时根据实际还可以让考生自己尝试一下多视角、全方位的变换。

4)进行图像创新。每年高考都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构思独特、形式新颖的创新性图形。其实,不管图形多么创新,多么新颖,总能在教材或复习用书、讲义上发现“原型”,即原图的痕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尽可能一图多用、一图多变,并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图形的变换及演变过程。还可进行图形变换的专项训练,如将坐标图的纵横坐标倒置后,再进行图像重绘,加深考生印象。

5)形成区域地理心理地图。要想顺利进行区域定位,考生必须在头脑中构建世界(中国)政区(地形)图的“心理地图”。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①建立全球海陆分布模型(图1),感知中国空间跨越范围(图2),建立宏观整体的粗略心理地图。

②识记各大洲和13个分区或中国某一大区重要经纬线及经纬线经过的地理事物,或画简图图解的区域组成和位置,来微观把握区域状况。

③通过典型经纬线剖面图,逐一掌握特殊经纬线穿越某一区域(某一大区)的地理事物,达到巩固之功效。

6)小切入、大分析。可以以某一局部地区大比例尺地图为背景,模仿高考综合题设置系列问题,作为平时区域地理复习的主流(具体设计问题可参考本文2.2)。然后以区域定位为切入口,进行全方位分析。

2.4 精心教学,科学训练

1)主题式教学。建议在复习的全程进行围绕某一主题的小专题教学,主题可以从宏观的大视野角度入手,如人文地理的区位理论;也可以从小切口入手,如太阳视运动。再可用流程式板书梳理该主题知识体系脉络,还可将复习内容设计为递进式富有启迪性的系列问题,诱导考生去热烈讨论、深入探究、潜心钻研。

2)精心设计讲评课。要重视例题、作业、试卷的讲评,追求高质量的讲评,通过讲评课从经典例题中总结方法,举一反三,掌握一类问题解决方法;通过讲评帮助考生发现思维错误和认识误区,并及时纠正;结合典型例题,进行如何审题、如何挖掘隐含信息的指导;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某一能力的缺失并有意识地自我完善。

3)适度科学训练。所谓训练适度、科学,是指训练的练习、习题要符合几个要求:①训练量要饱和;②要有一定梯度;③知识能力的覆盖面要广;④既要围绕某个主题设计综合题,又要适当拓展延伸到其他学科内知识;⑤尽可能培养考生地理思维;⑥要强化训练。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的不足和对策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校宣传,新闻宣传

一、高职院校新闻宣传的重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一) 新闻宣传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当前, 高职改革全面开展。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绩、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 都离不开新闻宣传。新闻宣传的性质决定了其既是高职院校改革浪潮的记录者, 也是监督者。发现问题、肯定成绩、记录每一个改革的参与者, 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二) 新闻宣传可以加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

我们知道, “内聚人心, 外塑形象”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功能。每一所高职院校都由数万师生和工作人员组成, 如何汇聚人心、将人力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校园网、校报、校园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为学校领导、师生、校工们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 成为联系全校上下的纽带。校园新闻宣传网覆盖到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学校建设的参与者, 都会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学校的凝聚力得以巩固和加强。

(三) 新闻宣传可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交流, 扩大社会影响

大学的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 高职院校通过与外界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扩大自身影响。

二、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存在的问题

(一) 校园新闻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新闻接近性不强

高职院校的校园新闻通常发布在校园官网的首页上, 通观各校的新闻, 数量排在前三的分别是会议新闻、学校领导活动和上级来校视察活动。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官网首页的新闻为例, 从2015年10 月13 日到2015 年11 月17 日的共21 篇校级新闻中, 会议活动新闻有5 篇、上级领导活动新闻4篇, 占新闻总篇数的近一半。到了年底各种会议多的时候, 比重会更高。连篇累牍的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新闻与师生们的教学生活并无太大关系, 此类新闻的接近性差, 缺少对师生的关切, 很难引起师生的关注和共鸣, 宣传效果差。

(二) 校园新闻时效性差

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之一, 说是新闻的生命线也不为过。许多高职院校在新闻宣传的实际工作中, 并未充分认识到时效性的重要性, 常常“新闻”变“旧闻”。常常是学生看到一则新闻的时候, 该新闻事件已经过去三四天了。不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师生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知晓政策, 这样的新闻宣传意义不大。

(三) 新媒体利用不足

新媒体 (New Media)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通俗来说, 就是近年来深刻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多为17~22周岁的青少年, 教师的年龄结构以青年为主, 都是新媒体受众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新闻宣传部门想争取到这样庞大的受众群体, 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不依靠新媒体是不行的。然而,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新媒体在宣传中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充分, 没有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微博粉丝数量少、内容枯燥, 微信公众号很久也设有更新推送, 形同虚设……这些院校还是依靠校园网、校报等传统媒体开展宣传工作, 过时而低效。

三、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的对策

(一) 校园新闻的内容要丰富多彩, 贴近师生的学习生活

脱离实际的、空洞的宣传工作不仅无效, 而且可能产生反面效果。高职院校在进行新闻宣传时要注重新闻的形式和内容, 多报道与师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活动, 正视师生群体思想背后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通过多种宣传形式, 及时了解师生最新思想动态, 倾听他们的心声, 设法及时回应他们的疑问困惑。

(二) 加强校园新闻的时效性

加强校园新闻的时效性可以从强化新闻宣传人员的时效意识、培养学生记者这两方面着手。高职院校宣传部门及各学院的宣传科都应配备专人负责新闻宣传活动, 并培养、强化他们的新闻专业素养, 增强时效意识。在活动结束后, 相关新闻做到快写快发, 当天的新闻当天上, 确保时效性。此外, 可以发展、培养学生记者。学生们可以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 对于校内发生的大小事有切身的感受, 他们的课余时间多、学习能力强、行动迅速, 是校园新闻采写、发布的重要补充力量。

(三)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新闻宣传

做好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发挥各校园媒体的优势, 形成新闻宣传的合力。各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园官方微博的管理和维护, 发布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生动有趣;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使微博成为学校立德树人、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吕霞.高校宣传工作的定位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6) .

[2]程诚.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 2014 (12) .

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篇5

(一)通过激发中学生的理想目标,打开他们的心锁。

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高目标、低要求,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胜任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强化胜任感、成就感,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重新启动发动机。要加强对中学生成就发动机的教育。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就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仲仲、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中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发动机。

(二)“以德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1.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要让责任感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潜在的内部动力系统。使学生将已养成的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平衡、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学生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觉、认真、负责,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做一个 1

有责任心的人。在他们心中播种责任心,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努力做好作为学生应做的每一件事情。

2.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唤醒学生心中的爱。懂得父母之爱的博大、无私,让每个学生“爱”的幼苗在内心长大,学习动力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爱。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显示为感恩的行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此引发出良好的学习效果;迁移到渴望回报父母,又会激发用一流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需求,使它变为学习的内在力量。

3.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高度的学习责任感,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自己强烈的愿望。我们在以德促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

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再加上不懂得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缺少包容心,总是带着嫉妒、自私的性格特点,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圈越来越小,从而使自己缺少朋友,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影响学习动力。缺少友情,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心情影响到学习动力。

(四)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源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耗费了时间,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我否定,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是简单的“做题”、“背”就可以了,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不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要特别关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努力与勤奋着重给予鼓励和信任,用以引发及强化他们内在的勤奋性格和顽强毅力。要让学生知道,勤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智力发展中能起到以“勤”补“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恒同样可以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五)增强耐挫力,激发上进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组织实习中的不足与对策 篇6

教师实际操作技能的缺陷是他们组织生产实习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深入到企业调查,笔者发现组织和指导生产实习教师的角色类似于企业的班组长,与班组长相比较,职校的教师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

1心理定位不准确

教师的身份心理和习惯心理都存在问题。教师觉得自己的身份是白领,不是蓝领工人,产生一条心理上的鸿沟。教师的传统习惯是在教室里讲课,大多数教师不到实习工场。在实习工场也只是单件的、固定的制作,不是批量生产。对批量生产的知识储备不足。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教师觉得现场生产苦、累、脏。且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安排学生做事。只当指挥员不当战斗员。教师本身对动手操作缺少热情。

教师的心理定位偏差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一是对学生起不到示范作用,自己动手少,技能操作水平不高,在新职教模式中对学生没有说服力;二是难以科学组织生产,教师缺乏实际体验。没有从“学徒”到“师傅”的经历,不知道技术的关键之处,不可能合理安排生产实习。

2技术不够熟练

对企业的流程性工艺技术不了解。企业长期生产,积累了大量的工艺流程技术资料,能够高效生产。而教师缺乏对此的认知,不会编制具体的生产计划,对工艺流程估计不准。这导致他们不能有效的预防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和效率问题。

综合性技术不过硬。生产实习过程中需要多种机器设备同时配套生产。一般专业教师只会操作其中某一种机器,而且不够熟练,达不到生产要求,不是技术的多面手。

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真正从专业技术学校毕业且技能功底扎实的教师为数甚少,并且有的教师学科单一、知识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熟悉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及相关技能,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

3组织方法不全面

教师习惯于“一喊口令齐步走”的工作方式。因为传统的教学实习内容每个学期不变化,对于操作过程速度要求不高,学校的质量标准不是企业标准,所以教学实习容易组织。但是在新的职教模式下,教学很多时候要在生产现场完成。工作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工作的复杂性,很多具体的工作安排,如质量管理(巡回检查、交接班管理)、物流管理(工具、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环境管理(整顿、整理、清洁、清扫)、过程目标管理(环保、安全)、建立基础工作台账等等都是如此。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手段的多样化。一般教师觉得难以胜任。

班组是实施现场质量管理、开展过程(工序)质量控制的最基层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班组长是实施质量控制和改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它要求班组长业务技能全面,具备一定的组织、实施生产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组长最好不仅仅是生产能手或是技术标兵,而且还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低层管理者,最好是从优秀的技术能手走上管理岗位的。因此,在新的职教模式下。教师要组织好生产实习,必须在角色转换的前提下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

在新的职教模式中,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直接参与生产者。他们对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这就存在一个角色定位的问题,要切实转换角色,以一个企业班组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要以对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对待学生。在思想上要与实训实习保持同步。除了国家规定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外,作为符合新职教模式下的专业教师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心理定位:

(1)明确蓝领意识。教师既要当好白领,更要当好蓝领,好的教练员是从优秀的运动员中选拔的,这样对学生也有说服力。

(2)强化企业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时,要以企业的标准指导学生。既要讲究效率,更要讲究质量。

(3)提升实践意识。教师在指导实习过程中,不应只充当看客,也应抓住机会提升自己。

(4)保持教学意识。教师在指导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巡查。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采取放羊式的管理。

2加强综合的知识能力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不断涌现。真正的技能要靠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得来,因此,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提高不能因职业教师的短缺、教学任务的繁重而忽视。在新的职教模式下,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应特别强调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和再教育制度,制订长远规划,经常安排他们到相关的高校、企业去进修和学习。

对现有教师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工矿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教师到企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3提升全面的管理水平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三个原则:即协作、经济、预防性。因此,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纪律,就不能保证实习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就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以管理企业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准备,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突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对实习的目的、意义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二是物质准备和教学内容准备,包括实习的设备、工具、材料,实习的课题,时间分配,教学过程安排等。都需要教师在实习前制订出详细周密的计划,它是保证各项实习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实习前要系统地组织学生听实习课,突出思想教育工作,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填写好考勤簿,检查工作衣、帽、鞋等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等。三是示范操作,主要作用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它是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让学生具体、生动、形象、直接地感受到所学的技能技巧是怎样形成的。教师示范教学的时候一方面要组织好学生的观看位置,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另一方面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做到边示范,边讲解,力求做到讲解清楚,步骤清晰可见。四是分配任务,教师在讲解和操作示范后给学生分配生产实习位置和实习工作。要求学生对自己使用的设备、工具、电器安全、材料、图纸等进行全面检查,做好操作的准备。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不足与对策 篇7

1. 其可靠性的取得难以保证。

(1) 客观原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有两个客观条件:第一, 要有相关的、可比较的市场信息;第二, 该信息可以有效获得。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有两种:按成本计量和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前提条件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也就是说, 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与他相关信息。这里, 就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房地产交易市场上没有很多“同类或类似”作为参考, 更不易取得市场报价;二是即使有类似的信息也不易取得。

(2) 主观原因。由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处于不完全市场, 不完全信息的情况, 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公允价值难以有效确定。在此情形下, 会计人员可以用对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进行贴现来判断, 但对未来期间现金流量的金额及变动情况、贴现率的选择却主要靠经验。所以, 此时公允价值的合理性大部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经验判断能力。

2. 公允价值的变动无相应的现金流。

公允价值就像股票一样, 当股票持有者不出售股票而选择持有时, 虽然股票价值在市场中跌宕起伏, 但无论怎样千变万化, 由于股票仍持有在手中, 增值或跌价的差额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现金流落入股票持有者的手中。即公允价值变动会引起企业收益的增减, 却带不来现实的现金流。回过头来看这次的次贷危机, 其起因的原因就是金融机构持有的证券化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并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开始时由于监管不严, 次贷类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无法到期偿还债务, 次贷产品、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下降, 根据FASB的要求上述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失, 导致持有这些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大额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 进一步导致信用评级的下降。于是, 一方面, 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促使公允价值急剧下跌, 加剧了金融机构的亏损;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为了防止根据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价格继续下跌, 影响财务报表状况和信用评级, 采取高位抛售的措施, 使得其公允价值遭到“滑铁卢”。如此恶性循环, 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3. 同一企业不同资产的计量模式不一样, 没有意义。

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 在确定各项资产的成本时, 应当分下列情况处理: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性质, 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则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按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认, 公允价值和换成资产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 应当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不确认收益。所以, 假设企业拥有两台性能、规格、新旧程度完全相同的机器设备, 均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获得, 不同的是由于企业换出资产价值的差异, 产生了补价的差异, 导致机器甲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的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而机器乙不符合此标准。那么, 按照准则的要求, 机器甲按照该机器的入账价值为其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入当期损益;但机器乙却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不确认损益。在此种情况下, 撇开最终计入企业的净资产是否相符这个问题不谈, 相同的机器在入账时采用的计量模式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这种做法对于具有相同用途、相同功能的机器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二、解决的措施

1. 确保公允价值可靠取得。

(1) 健全市场体制, 促进金融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在最新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认为, “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 其中一个关键挑战, 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 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所以, 我们一方面要从政治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制定合理规范的准则法规, 建设信息更透明、更通畅的市场环境, 尽可能打造“完全市场”, 另一方面要从经济上促进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协调发展。

(2) 自封的守旧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必须要与时俱进, 通过不断学习来保持适当水平的职业能力。同时, 公正客观的交流信息和保密, 诚实正直也是降低公允价值不确定因素的必备条件。不要仅仅关注利润表,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改进, 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

2. 体现市场的客观评价。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 公允价值随市场变动这个缺点也同样是它的优点。在经营环境不稳定及物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 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不如用公允价值更能体现活跃市场在现实状况情况下对企业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客观评价。

3. 国家的宏观调控。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告诉了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价格 (用会计术语说就是公允价值) 在自动的调节经济, 但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 特别是针对中国市场经济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引导, 并以监督控制为辅助手段, 为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撑起一片天空。

摘要:针对财务与会计的变革, 结合现实情况和案例分析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起的不可能可靠取得、无相应现金流等问题, 提出了规范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综合分析报表、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等解决措施。

论我国公共空间水景的不足与对策 篇8

一、对人的忽视

水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 让人随处感受到水的特性、自然的气息。我国目前的水景还缺乏亲和力, 大部分水景不是以市民的需求作为首要考虑要素, 尽管这两年有一定的改善, 但水景设计中对人的要素考虑还是远远不够。建成的水景可看的多, 可接近、可玩耍的少, 不能满足人的多种需求。结合水景的休息设施和观赏空间设计也经常被忽视。

二、水景表现的单一

虽然我国这两年水景设计丰富了不少, 但公共空间的水景还主要停留在观赏的程度上, 大部分是喷水, 表现形式也不够丰富, 没有挖掘水的众多特性。蕴涵内容和意义的水景较少, 水景还缺乏特色和感染力。

三、水景设计与环境脱节

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设计手段, 水景在新建的公共空间到处出现。但很多只是设计师填充场地空白内容, 快速出有效的一种手段, 而不是在确定环境的主题内容的同时进行水景设计。这样就导致了水景缺乏内容和主题, 缺乏与周围环境、地形、建筑之间的整体关系。其结果经常是丰富环境景观层次的手段反而显得环境单调和空白。

四、过于追求气派

一方面表现为规模上的过于扩大和对资源的浪费, 在我国很多公共空间中水景是作为一种市政建设的成就来体现的, 一味追求壮观的场面而无视资源的浪费, 如大型的喷泉需要耗费大量的动力资源和水资源。目前在居住区内兴建的人工湖, 规模也一浪高过一浪。几万平米的比比皆是, 过十万平米的也有在建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过于追求形式和风格, 我国目前很多醒目的水景是建立在“风格”的基础上的。欧式风格、地中海风格、日本庭院风格等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在居住区、广场各种空间到处出现。事实上外来符号的泛滥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显示了自身文化的贫乏。

面对以上的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找出相应的对策呢?本人通过对中国广场水景的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水景设计的一大关键在于调动人的参与。有了人的身心投入, 才能使公共空间充满生命的活力, 才富有人性。这也是现代水景区别于我国传统水景的主要特征。这里的参与不仅仅是欣赏, 更多的是对水的体验。水可以被游戏、被接触。在公共空间中尽量创造近水、亲水、戏水、用水的水景。观赏者与水之间尽可能密切的联系, 包括实际的接触和心理上的靠近。减少人与水景之间的障碍, 如在水体的边缘处理上进行自然的过渡, 能引导行人、游人进入水体。观赏者与水保持视觉或触觉上的亲密关系能拉近观赏者与水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水面的高低、离观赏者的距离远近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赏者的心理距离。水景的各要素设计符合人活动的尺度要求, 能产生亲和力和安全感, 能吸引人进行自发性活动。如尺度宜人的小溪、水渠对儿童就有较大的诱惑力, 体量适当的水景小品也能诱导人去触摸。

表现手法和形式上的丰富是现代水景最明显的特征, 也是我国目前所欠缺的。根据公共空间的性质和环境条件能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水广场、水庭、水剧场、水雕塑、水幕电影等景观。各种水景通过形态组合、动静对比、秩序和自由、限定和引导、水特性表达各种手法, 能产生丰富的水景变化效果。水体和其他各种造景要素的结合也能产生不同的水景表现方式。

地域和文化的差别的创造世界璀璨文化艺术的根源和动力。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或是传统文化特征的人工水景观对市民具有更大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对于外来的游客来说, 这种水景观也加强了他们对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对城市形象的深刻印象。

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使得创造宜人的人工水景观环境和节约水资源成为一个矛盾体。有效地利用水创造尽可能丰富的景观效果成为我国水景设计的一大前提, 伊斯兰水景以少见多的风格值得我们借鉴。现代水景设计可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丰富的效果:

在水景的形态设计上尽量采用有较强视觉效果又对水量要求不大的形式。像雾喷泉、旱喷泉、线喷泉水雕塑等在公共场所都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也比较具有刺激性和时代气息。水景结合雕塑、小品等要素, 能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水景的整体设计上采用点、线、面、体多种形式来组织空间, 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和景观层次, 又能突出重点、明确各处水景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还能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浅水面的水道、溪流和水池还是儿童安全的嬉水场所。

有隐喻意义的水景一般都能以少量的水体表现丰富的内容。现代水景很多水景在视觉上带有文化和地方印迹, 具有表述性而易于理解。像威廉坶斯广场 (Williams Square) 中大片连续的硬质铺装地面上, 一条规则变化的带状小溪沿对角线布置, 水中有一组神态逼真的青铜马雕塑, 低矮的喷泉经过精心的设计模仿骏马在水溪中奔腾时四溅的水花, 造成强烈的动感, 表达了设计师对德州北部空旷的草原景观与其中的牛仔生活的追忆。骏马雕塑和飞溅的水花给所有到过广场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将水作为一种组成元素, 而不是主体内容也能有效的渲染气氛。这种手法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越来越普遍的出现, 如抽象图案的构成、雕塑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水的清澈、可塑性都决定了它是很好的一种组成元素。传统形式的水景设计也是通过对水、木、土、石多种元素恰当的组合搭配来产生氛围和意境。

充分挖掘水的各种特性, 如水的表情、肌理、三态、声音、触觉等特性。即使水量不大, 也能创造出非常有氛围的景观效果。

门诊药房管理上的不足及对策 篇9

患者在门诊就医活动中, 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 而到药房取药时几乎是最后一站, 因此药房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更显重要, 一旦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不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康复, 还可能会引起投诉;而投诉一旦发生, 给患者和药师都会带来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会影响药房日常工作。

1门诊药房管理上的不足

1.1药师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1) 违反操作规程, 有章不循。

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没有严格按照“四查十对”进行操作, 如医师处方上开具的是颗粒剂, 药师发药时没有认真核对处方内容, 发的是相同药名的胶囊剂, 从而出差错。

(2) 交接班制度执行不到位。

需要交代完成的事宜没有交代, 或已交待的事宜未按要求执行, 因人为因素造成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影响患者取药。

(3) 药品质量管理不严。

如发出的药品不在保质期内;药品无颗粒剂吸潮、板结, 出现软膏泛油、分层等变质的现象。

(4) 在药品经营管理上只有金额管理, 而忽略了数量上的控制。

月盘点盈亏不稳、误差大, 准确数量很难掌握, 偶有升溢也体现不出来, 缺乏透明度, 出现药品流失等问题责任又分不清。

(5) 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 门诊中的药房缺少可遵循的调剂员工作制度、操作规范及配方双人核对制度等, 或即使有也没有做到制度上墙警示大家, 而是流于形式。如双核对制度, 本是一个很严格的投药操作程序, 但实际上没有严格地执行, 还是一个人配药、核对, 导致该环节成了投错药发生率最高的环节, 漏洞很大。

1.2药师的业务知识及工作态度欠佳

(1) 基础业务知识不足。不熟悉药品的性能, 对患者咨询的有关事宜回答含糊不清或不知晓, 对用药的注意事项不作交代。

(2) 不了解新的业务信息和未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如不了解有关药品说明书内容的变更;不了解降价药品的规格以及该限时召回停用的药品等;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相关管理要求等不知晓。

(3) 工作人员上岗时穿戴不整洁, 当班期间聚首闲聊、高声喧哗、饮食、玩游戏, 忽略接待患者;接待语气生硬, 肢体语言过于随意, 解答问题漫不经心或答非所问;递拿药品未能做到轻拿轻放, 药品未能当面核对清点交待发出;内服外用药品混装或使用方法交待不清等。

2强化门诊药房管理的一些措施

(1)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应制定健全的药剂科门诊药房相关制度, 如组长、药师责任制, 处方双人核对制度, 差错登记制度, 奖惩制度等, 并将制度张贴上墙, 公示大家, 并与制度挂勾, 做到奖惩分明, 恩威并重。使药房工作人员工作程序清楚, 作业有标准, 以此约束和激励司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质量。

(2) 彻底杜绝投药差错问题:

①调整药品存放整体布局。药品合理科学的摆放不仅能美化环境, 而且能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 也是搞好调剂服务质量的前提条件。充分利用调剂台附近的空间, 常用药应摆放在伸手可及的调剂台附近地方, 以减少频繁走动产生疲劳而出差错;②对拆成小包装投递药品的保管, 应及时采取防氧化、潮解措施, 避光药品应用棕色瓶子分装, 保证药品质量。对其它药品按剂型、按药性分类, 分完大类分小类, 按规律集中摆放。

(3) 加强药品数量管理。

尤其是对重点药品进行统计, 搞好全面数量控制。目前, 主要应采取ABC分类管理法, 即将药品分ABC管理, 其中的A类药品占全部药品总数的10%左右, 但金额占全部药品总额的60%左右;B类药品占全部药品总数的20%~30%, 但金额占全部药品总数的20%~30%;C类药品占全部药品总数的60%左右, 但金额占全部药品总数的10%~20%。对以上ABC分类管理法, 我们只要管理好A类药品的数量, 就能从宏观上控制全部金额的60%左右。实行全面数量控制, 增加了透明度。

(4) 提高药师工作技能, 强化服务意识。

药学技术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以适应学科的发展, 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以病人为中心”是医疗机构工作永恒的主题。因此, 在我们的各项服务中, 应尊重患者, 视患者为“上帝”, 可通过不同的形式与患者沟通、交流, 如设立意见簿, 定时发放问卷调查表, 定时将反馈的信息逐一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等,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塑造令患者满意的团队。

摘要:对门诊药房管理上的不足进行分析, 提出加强门诊药房管理相关对策, 包括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强化管理, 提高药师的业务能力, 端正工作态度, 抓好关键环节, 提高药房整体管理水平等。对门诊药房管理上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作一综述。

关键词:门诊药房,管理,不足,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振中, 郑军, 梁泽.医疗事故的防范与处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5.

[2]张静茹, 王燕, 苑景春.有效利用患者投诉信息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质量[J].中国药房, 2006, 17 (9) :666.

不足对策 篇10

1 新农合直补的基本概念

“直补”即直接补偿,又称即时结报,与直补相对的是间接补偿。理论上,所谓“直补”或间接补偿是从医疗费用偿付对象角度来区分的:医疗保险机构按照医疗机构的服务数量与服务内容,直接向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支付费用,就称为直补;相反,被保险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先由被保险人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然后按照保险合同、条款规定的偿付范围和偿付比例从医疗保险机构报销部分医疗费用,即为间接补偿[1]。

在新农合制度中,直补是指参合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结束出院时,由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向参合对象偿付相关合理费用之后,再由定点医疗机构定期与医疗保险机构(一般为农医局或新农合办公室)进行结算的一种费用偿付方式,主要是为了方便参合对象,实现参合对象“在哪住院,在哪报销”。而间接补偿,是指在参合对象患病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后,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再持相关医疗费用凭证到医疗保险机构申请补偿,后者针对医疗费用中合理部分,按照相关规定核算后进行补偿。

直补对医疗服务供方(即定点医疗机构)的约束力度较大,有利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操作也相对简单,管理成本较低。间接补偿对医疗服务需方(即参合对象)的约束力度较强,但由于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不直接发生费用关系,所以难以有效控制供方的诱导需求,因而费用控制效果较差。另外,这种在就诊之后由参合对象申请补偿的做法,操作复杂、计算审核时间长,使参合对象不能及时获得补偿,导致新农合管理成本高、运行效率低。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全面深入,直补已经成为新农合乃至整个医疗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

2 新农合直补存在的不足

2.1 难以有效控制供方道德风险

新农合直补虽然将偿付对象由需方改变为供方、由间接支付改变为直接支付,但是这种支付方式仍然属于按项目付费。所谓按项目付费,是指医院在向参合对象提供医疗服务后,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其所耗费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补偿。作为最早出现的医疗费用偿付方式,按项目付费是典型的后付制,其突出优点就是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对供方补偿充分,利于调动供方积极性。但是由于医疗服务专业性强,需方处于被动消费状态,所以这种方式容易产生诱导需求;另外,在采取直补方式后,医疗费用补偿对象改为医疗保险机构定期向医疗机构支付,导致医疗保险机构不能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进行动态和实时审核,加大了费用审核与监管难度,给医疗机构诱导需求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所以医疗费用控制效果非常差。世界各国普遍认为,按项目付费的偿付办法是引起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国外专家研究估计,卫生医疗费用上涨的12%左右是由医疗保险机构按项目偿付造成的[3]。

2.2 对医疗服务机构发展影响明显

在间接补偿方式之下,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后可以从参合对象缴纳的费用及时获得补偿,保障了医疗服务提供的连续性和医疗机构运行的稳定性。但是,采取直补方式之后,一方面,医疗机构除了要提供医疗服务外,还需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医疗费用审核、计算,以保证能够及时、合理、准确地向参合对象偿付医疗费用,这样不仅增加了医疗机构运行成本,还分散了医疗机构的精力,加剧了医疗机构人手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在对患者进行补偿之后,一般需要按月向医疗保险机构报送“定点医疗机构出院直接补助表”、“定点医疗机构出院直接补助汇总表”、“住院结算单”,以及参合对象诊断证明、出院证、费用汇总清单、收费单据及病历复印等资料,待医疗保险机构审查核实无误后,定期向医疗机构划拨补偿款,这样便导致医疗机构不能及时获得补偿,尤其在出现跨统筹区直补情况时,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的费用核查更加严格、补偿周期更长,所以直补方式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形中增加了医院资金的负担[4]。可见,直补的实施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人力资源不足和资金划拨不及时的情况下,将会严重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和稳定发展。

2.3 容易导致出现新的医患矛盾

直补方式实际上只是将原有的医疗保险机构对参合对象的补偿,调整为由医疗机构对患者补偿。医疗机构在补偿工作过程中,一样要严格遵循基本药品、基本诊疗项目和基本服务设施目录(即“三大目录”),以及起付线、封顶线,以及年度给付限额等规定。而目前,在医疗机构中承担费用审查核算工作的,大部分是非医疗保险专业出身的医务人员,对新农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准,为了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费用审查核算就非常严格,导致参合对象自负比例过高、报销比过低。另外,限于医疗保险专业知识的限制,以及费用核查任务重的影响,这些工作人员又无力对患者做出合理解释,从而引起参合对象对医疗机构产生不满,导致医患之间出现新的矛盾。

3 完善新农合直补的对策思考

3.1 改革费用偿付方式,抑制供方诱导需求

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采取按项目付费,就难以避免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出现,所以要对现有供方费用偿付方式进行改革。针对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新农合全面覆盖的情况,对医疗机构可以尝试采取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等定额偿付方式。总额预付制是指在年度之初由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共同协商,确定该年度对医疗机构总的补偿金额。总额预付制的突出优点就是,有利于促使供方主动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在所有供方费用偿付方式中,医疗费用控制效果最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合理测算预付总额难度较大,需要至少3-5年的经验数据,才能保证测算金额合理准确,否则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还有可能助长医院的惰性,影响医疗机构长期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而对于以向老年患者或慢性病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医疗费用相对稳定的医疗机构,可以采取按人头付费方式,可以有效减轻医疗保险机构监督和审核成本,同时可以取得较好的费用控制效果。另外,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采取按病种付费,这种付费方式既可以达到其他预付方式的费用控制效果,还能够精确补偿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耗费,同时偿付计算和费用审核都非常简单,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确定每一病种的补偿额度时,操作较复杂、难度较大。但总的来说,定额直补有助于抑制供方诱导需求,从而降低道德风险[5]。

3.2 建立高效的直补信息系统,提高费用补偿效率

采取直补方式后,大部分医疗机构都能做到参合对象“当天出院,当天报销”,提高了对参保患者的补偿效率,但同时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行成本和压力,以及降低了医疗保险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效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机构的运行和发展。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应当考虑借助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尽快建立起省级直补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数据的实时上传,将现行的“点对点”直补结算方式的单位全部替换成“点对面”级平台直补结算,做到一次对应审核,全省各地下载通用,提高对应审核的准确率,缩短直补结算时间[2]。借助先进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减少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报账工作量,实现直补回款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实时监控,防范和控制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保障参合对象的基本权利和根本利益。

3.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直补工作能力和水平

现阶段,医疗机构承担直补工作的大部分都是非医疗保险专业人员,难以深入理解新农合相关政策,以及直补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容易导致直补工作中出现差错和低效,影响医疗机构的形象,导致参合对象对新农合直补的误解。虽然直补工作增加了医疗机构的压力和负担,但是这项工作是关系到广大参合对象切身利益和影响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大事,同时也关系到医疗机构自身的利益。所以,定点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新农合直补工作,努力提高直补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既可以聘用医疗保险专业人员,也可以对现有队伍进行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直补软件操作技能,强化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完善自我约束机制[6]。只有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才能提高直补工作效率、缩短费用审查核算时间、避免核算错误,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和避免新的医患矛盾,保证新农合直补制度的有效运行。

4 结 论

新农合直补将补偿服务前移至医疗机构,缩短了补偿周期、方便了参合对象、提高了新农合运行效率。但新农合直补方式的应用毕竟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在供方支付方式选择、快捷高效的直补信息平台建设,以及专业队伍配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让患者真正体会新农合直补的优势,提高参合群众对新农合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参考文献

[1]程晓明主编.医疗保险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03

[2]谢菲莉,李芬木,余臻峥等.湖北省新农合即时结报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2):126-127

[3]仇雨临主编.医疗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07

上一篇:企业项目实践下一篇:单位与计算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