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对策

2024-05-31

制定对策(精选十篇)

制定对策 篇1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 把学生长远的体育观念, 体育价值及体育习惯的养成作为培养目标的很少, 大多数学校都把主要目标放在学生短期身体素质提高方面, 这说明对于学生而言, 短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就误认为实现了体育学习的目标, 而作为教师而言, 错误的以为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提高了, 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其实这是不完整的,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而言, 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的健康水平作为体育唯一的衡量标准, 因为对于体质水平而言, 这种动态的变化不是我们几年体育课教学就能长期巩固和坚持的, 更多的时候, 我们的体育教学需要给学生灌输体育的价值和体育的意义, 只有我们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实现了体育的价值, 懂得体育的价值, 学生在脱离学校之后才能养成好的体育习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有自学能力的人才, 体育也一样, 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在压迫式学习中让学生勉强获得体育及格分, 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好处, 即便在进入社会之后, 也懂得如何通过锻炼的方式来获得身体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 这是我们体育教育应该树立的长期教育目标, 也是我们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树立的目标。

从学校的短期培养目标和长期培养目标来看, 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说学校目前体育教育不能是错误的, 只不过大多数学校制定的都是短期的目标, 而对于长期的体育目标没有规划, 作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建立和体育目标实现来看, 目前的这种短期目标和我们需要建立的长期目标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体育的教育价值。短期目标是我们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一种体现, 大多数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都给自己制定了目标, 这个目标可能是健身, 也可能是塑形, 或者预防疾病, 或者学习体育技能等等。这些目标大多数都是短期目标, 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在传统体育学习中很容易就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但是我们在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和实现目标之后我们的任务并没有完全结束, 在学习中和学习后, 我们需要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的生活习惯, 是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的, 短期的活动带来的短期效应可以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一种奖励, 但是要想让我们的身体长期的健康和充满活力, 我们必须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必须养成好的体育习惯, 这是我们目前教育过程中比较难实现的。

所以, 对于目前体育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无法干预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体育生活, 但是我们可以在学生在校期间, 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价值观, 这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充分的发掘智慧, 笔者认为要想帮助学生懂得体育和养成体育习惯, 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是教学方法。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始终把学生的体育考试挂在嘴边, 时刻提醒学生, 体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听过体育考试和获得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 这种观念使得学生很容易形成体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考试这种错误的观念, 甚至一些学生错误的认为我的身体素质不错, 那么对于我来讲价值就不存在了, 这些错误观念的出现往往都和教师的教育方向有很大的关系。作为高校体育教师, 我们在体育学习中, 应该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的体育乐趣, 这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去参加, 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只有学生喜欢了, 学生才会主动的去接触体育, 才能在体育项目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这样才能为我们长期体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现在一些高校开展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为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和体育教学自主化选择提供了方向,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但是在探索和实践中, 不断完善是我们教育的必然选择。

其次是考核方式, 目前单一的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体育愉悦感, 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 仅仅为了最后的成绩而努力, 所以改变这种考核方式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培养阶段的质量考核作为体育成绩的考核重要组成部分才是我们体育最终拜托考试成绩走向学生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必然选择, 也只有让学生因为喜欢而参加体育变成现实才能实现体育习惯的培养。

最后, 体育文化生活的丰富不单纯依靠学校的各种组织, 更多的时候需要依靠社会和学生的自发组织, 比如很多学校拥有的学生体育社团, 这些社团成员都是因为喜欢某种体育项目而聚集在一起, 他们加入社团不是为了成绩, 仅仅是为了在某一项体育能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 找到更多的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只有各种社团的自发组建才能推广更多的体育项目, 当然作为学校管理者, 体育教师应该在社团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积极的引导学生掌握各项机能, 并正确的认识体育, 这项工作非常的艰难, 但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持之以恒, 只有坚持不懈, 我们的学校体育事业才能得到蓬勃的发展, 体育教育目标才能更广泛的实现。

摘要:目标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思路, 而作为体育教学, 目标教育的制定和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作为高校体育教学, 教育目标的制定受到哪些影响的因素以及制定实施措施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就这些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教育目标, 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守亮.新中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回顾与展望[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6期.

[2]石成银.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创新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01期.

[3]庄惠芬.教学目标制定现状的反思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 2006年20期.

[4]纪小红.学习型复合人才视角下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评价人本化定位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04期.

薪酬制定与人力资源管理对策论文 篇2

企业要想有效增强自身实力,增加市场占有比重,就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展开。

而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章在概述薪酬管理内容及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并且重视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制度;考核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越来越突出,薪酬不再只是人力成本的单向性支出,而是一种双向受益投资。

企业薪酬管理主要就是根据员工付出及其创造的价值,以薪酬方式回报给员工,以此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作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薪酬管理内容及必要性

1.1薪酬管理内容

企业薪酬指的就是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回报,和员工付出及其创造价值呈现正相关。

员工创造价值越大,薪酬也就越高,相反就会较低。

企业薪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基本薪酬。

基本薪酬又称之为基本薪资,主要就是按照员工承担以及完成的工作内容,或员工具备完成工作的技能的一种稳定性回报。

基本薪酬具有基准性、固定性、常规性等特点,是员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也是其他薪酬计算的基础与前提。

二是奖励薪酬。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步骤与对策 篇3

摘要:营销战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重大的行动步骤。关系着企业的存亡与发展。尤其是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重視与加强营销战略的研究,对企业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营销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34-02

现代企业营销战略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行动、战略重点、战略阶段等。营销战略思想是指导企业制定与实施战略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指导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行动准则。它应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思想的要求,树立系统优化观念、资源的有限性观念、改革观念和着眼于未来观念。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营销战略和经营策略的基础,是关系企业发展方向的问题。战略行动则以战略目标为准则,选择适当的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模式。而战略重点是指事关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而又薄弱的项目和部门,是决定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由于战略具有长期的相对稳定性,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若干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又有其特定的战略任务,通过完成各个阶段的战略任务才能最终实现其总目标。

一、市场营销战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市场营销战略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其主旨是提高企业营销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由于营销在企业经营中的突出战略地位,使其连同产品战略组合在一起,被称为企业的基本经营战略,对于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处于竞争激烈的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更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市场营销战略,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选定目标市场;二是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根据购买对象的不同,将顾客划分为若干种类,以某一类或几类顾客为目标,集中力量满足其需要,这种作法叫做确定目标市场。这是市场营销首先应当确定的战略决策。目标市场确定以后,就应当针对这一目标市场,制定出各项市场经营策略,以争取这些顾客。

二、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步骤

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应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现有实力以及潜在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并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完成企业既定目标的要求,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明确企业的具体任务。每一个企业的任务都是具体的,不同经营领域的企业有不同的经营任务。一般讲,企业的经营任务是相对稳定的,它为整个营销战略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第二,研究经营环境和经营能力。在明确了经营任务后。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能力进行分析,即把握企业的现状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便为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搜集有关的经济信息,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第三,确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把企业的经营任务、经营环境和经营能力结合起来,将企业的经营任务具体化为战略目标。

第四,确定战略行动。当企业的任务、战略目标确定以后,就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对战略行动方案要集中职工的智慧,进行广泛讨论。经过科学论证,再由企业领导确定。

最后,总结、评价与修正。营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总结、评价,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不适宜的部分,使营销战略始终保持其适应性,对企业经营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三、企业营销的劣势分析

(一)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弱

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是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很难成为名优产品。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品牌声誉的建立,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要过硬外,还需要强大的广告攻势和促销支持,才能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但是,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难以承担巨额的广告和促销费用,因此,很难在较广的区域内建立起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同时,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这就使得在开拓市场时,单位产品的市场开发成本高,这也决定了企业的品牌一般也只能是定位在一个比较小的细分市场上,市场影响力有限。甚至许多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而只是采取了贴牌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对强势品牌的高度依赖。

(二)在对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上,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有限、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建立起自己的分销渠道,再加上品牌又缺乏影响力,因此,只能靠中间商实现对产品的销售。实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企业在与中间商的谈判问题上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对营销渠道的选择问题上,回旋余地比较小,对中间商的营销渠道依赖性比较大。

(三)企业开发能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低

若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自然用于设备更新和研究开发方面的费用也较少,主要表现就是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还存在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难度大等问题。这使得企业大多只能采取跟随和模仿的战略,难以掌握市场及开发的主动权。

(四)难以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及时的售前、售后服务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企业要为顾客提供多样的产品与服务,要求企业在产品的咨询、安装、使用培训、维修等方面给消费者以多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而企业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不可能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网点少,对市场的反应不及时,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企业的产品时,往往心存顾虑。

四、市场营销战略及相应措施

(一)树立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是指导营销的一种基本思想,一种企业思维方式,是企业家经营依据的经营原则,它是随着市场营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生产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观念等四个阶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是指“企业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以产定销”的观念,它是社会产品供不应求即短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营销观念。由于产品供不应求,销售不成问题,企业获利的唯一途径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以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市场。在生产观念指导下,企业把精力集中在生产管理上,根本不过问或很少过问市场需求情况。

(2)推销观念。推销观念是指企业在集中一部分精力于生产的同时,加强力量进行产品推销的一种观念。加强推销的方法是建立大量分销系统,进行广告宣传,来适应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日益扩大。这种观念认为,企业只有大量销售,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社会上许多产品开始供过于求的条件下的一种营销理论。

(3)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以销定产”的观念,是社会产品进一步供过于求,社会由短缺经济转为过剩经济,整个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一种营销理论。公司树立市场营销观念,把用户视为“上帝”,作为营销工作的根基。经常组织力量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由企业重要领导率领企业骨干组成的市场调研组,遍及主要城市,向用户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新问题或新需求,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4)营销战略观念。到20世纪80年代初,又产生了营销战略观念,或称社会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观念认为,企业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不仅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而且要照顾到整个社会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企业在注重市场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取两手抓:一抓人才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建立员工使用、培训、再教育的综合机制。相继举办“公民道德”、“6s管理知识”、“质量意识”、“检验知识”等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使受训员工为营销战略打下思想基础。二抓产品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把“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转变为“着眼于潜在市场的需求”,主动创造新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以“新产品、质量高、外观美、价格廉、服务优”,赢得市场。

(二)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组织机构

任何组织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就必须进行组织的变革,以达到组织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公司营销组织结构,要在统一领导下设立营销,实行“六统一”即:网点统一设置,产品统一调度、价格统一制定,包装统一设计,广告统一宣传、货款统一结算。这样做具有三大好处:一是牌子硬、知名度和信誉度高;二是杜绝重复设置营销网点、减少销售费用;三是更好地发挥产品品种多、规格型号全的示范作用。

营销网络由企业统一设置,应具有网点面广、营销人员多的特点,除按潜在市场的需求,积极向营销网络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外,对营销人员建立了激励机制,凡积极推销本公司产品、按完成销售额多少,给予奖励,充分调动销售网点和推销员的经营积极性。

制定对策 篇4

1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和作用

第一,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 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 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和开发策略, 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是确保企业能够适时获得适量和适用的人员的程序, 使人力资源获得经济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规划概念包括以下含义:以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为依据, 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将组织确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措施, 使组织得到长期的利益, 注意实现员工的目标。

第二, 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活跃的要素资源,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 它还能不断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 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保证企业目标完成、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计划、使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相吻合。

2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 规划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一些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 使人力资源规划不清, 方向不明, 不知道企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人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走一步看一步, 目标不明确, 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和目的。

第二, 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快速调整。

随着市场发展变化, 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比较快, 企业战略在调整, 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先前制订出的人力资源规划就失去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造成企业所需的人才不能得到及时的供应。

第三, 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沟通与协作性。

人力资源规划需要规划人员从整个企业战略出发, 经多方面沟通与协作, 调研出各部门的人力资源所需状况, 进而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而在现实中, 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习惯于仅凭过往数据和历史, 便草草制订出该规划, 其规划缺乏论证和可执行性。

第四,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制订人力资源规划中无章可循。

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专业技能不够;②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职业培训, 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的寥寥无几。他们虽然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 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凭所谓的经验或感觉办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没有管理咨询的前提下, 很难作出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3 制订和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对策措施

第一, 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首先要明晰企业战略, 然后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 制订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人力资源部门要搞清企业未来的行业定位、经营策略、经营规模和产值目标等。这就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 建立多维交叉体系的规划工作机制。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需要企业全员上下协同, 上至企业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都应为人力资源规划建言献策。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等协同工作, 且分工负责完成的。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同时, 与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订规划方案, 并支持下属实施方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力资源的分析和预测, 协助决策者制订规划方案, 并做好方案的评价, 支持一线部门实施规划等;一线经理负责人力资源的核心业务, 具体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 参与决策层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

第三, 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准确、及时和相关的信息资料, 如果没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效率之低是难以忍受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必要对客户、业务和市场进行深入接触和了解, 把握整个企业发展走向, 洞察整个行业走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必须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有利于组织进行人员的学历、能力特长、素质等信息收集、保存、分析和报告, 有利于决策者和管理者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能准确、及时获得相关的有用信息。

第四, 提高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素质。

人力资源部门从为业务部门提供增值服务, 就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各业务部门的需求, 围绕目标实现的高度来设计对员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态度的要求, 深入企业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工作是否具有预见性、有无管理技能及对管理的操作能力成为衡量人事经理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人力资源规划是独特的工作, 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企业要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要培养他们的研究、预测、分析和沟通的管理技能, 提高他们的工作预见性, 并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和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第五, 优化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环境。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应该充分注意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具有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是面向企业的发展目标, 也是面向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愿景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只考虑企业的发展需要, 而忽视了员工的发展,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就难以有效实施, 企业的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人力资源规划服务于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和优化配置, 保持企业智力资本竞争的优势, 实施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应当把人力资源规划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有针对性地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制订出科学的并且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1]陈志清.浅谈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09 (12) .

制定对策 篇5

我们首先要抓住记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来安排复习,相对而言,早上的6点到7点的这个时间断,头脑最清醒的,记忆的效率比较高;而上午和下午的课程安排会比较紧张,不宜去花时间在这个时间断内;晚上临睡前可以把白天所学习的内容重温一遍,提高复习效率。最后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不然的话,记忆效果也会降低。

2、复习要有时间限制

制定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复习效率,要给自己适当添加压力,对每一个科目的复习要做到三限制:即限定时间、限定速度、限定准确率。

这样的做法使目标明确,有压力的学习方法,可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复习效率。并且,每复习完一部分内容,都会有一种轻松愉悦感,使自己充满信心地复习下去。

3、对照计划复习

复习计划一旦制定,就要坚定执行,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完成的,应当在第二天及时补上。如:反省自己当天的复习计划完成了没有,明天要准备复习些什么知识,完成了怎样奖励自己,完成不了又如何惩罚。这样的做法,既有约束力又有可操作性,每天都会感到在进步。

制定对策 篇6

【关键词】住院患儿;心理需求;护理对策

住院患儿多是由家属陪伴的,由于患儿年龄小,对自身情况和自身需求表达不清楚,家属就成为患儿的发言人。对患儿家属心理需求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共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6例,女114例,年龄为26~59岁,平均为34.6±5.6岁。

1.2方法 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心理需求调查表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患儿疾病方面知识、患儿治疗和护理方面质量以及治疗环境等几个方面,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护理对策。

2 结果

本次共发放24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7%。调查结果显示220例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相关知识方面的需求较高,其中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了解的需求是最高的,达到了100%;在患儿治疗和护理质量方面,患儿家属的需求也均在90%以上,其中对医疗技术水平高的需求最强烈,达到了100%;在治疗环境方面,患儿家属对治疗环境的干净整洁需求最为强烈,达到了97%。在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对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40例家属中有231例家属对医院治疗护理感到满意,其满意率为96.25%。

3 讨论

本文主要对住院患儿家属心理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回收的220份调查问卷中,家属对患儿疾病相关知识、患儿治疗和护理质量以及治疗环境等的需求均较高,其中家属对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技术水平高的需求最为强烈,均达到了100%,这说明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家属进行护理时应该满足患儿家属在这几个方面的强烈需求,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儿科护理人员所采取的护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宣教,及时让家属了解患儿病情发展。医护人员应该在患儿住院诊断后及时告知家属患儿所患疾病,并向家属介绍相应的治疗预后方案,具体讲解疾病的相关发病机制、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以满足家属对患儿疾病相关治疗了解的需求。医护人员在日常治疗护理过程中除了多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还可以采取发放健康小册子的方式来向家属进行宣教,包括患儿常见疾病、患儿治疗期间应注意事项等,让患儿家属能够了解相关治疗和护理知识,配合医护人员展开相关治疗;二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属在对患儿治疗护理质量需求方面中对医疗技术水平高的需求是最为强烈的,这说明医护人员在日常治疗护理中应该注意满足家属在这方面的需求。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因医护人员技术不够熟练而导致一些护理风险,例如在静脉输液时一次穿刺不成功或是出现误入动脉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而医护人员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医护水平,同时医院也要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进行培训考核,努力提高医疗水平,为患儿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满足家属心理需求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在输液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并改善自身的护理服务态度,努力提高护理质量,这样才能获得患儿和家属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三是为患儿提供良好治疗环境。在本次调查中患儿家属对治疗环境的需求也较高,其中对患儿住院环境干净整洁的需求率达到了97%,这说明家属对于患儿治疗环境的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该为患儿提供干净舒适的治疗环境,并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工作。同时还可以为在医院进行陪护的家属提供家属休息区,让家属能够在陪护中得到良好的休息,满足家属对患儿治疗环境的需求,提高家属对医院治疗护理的满意度。在本次研究中,儿科医护人员在采取上述相关措施后,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25%,这说明针对患儿家属心理需求采取的相应对策能够明显提高患儿家属对医院的满意率,减少護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贺晓日,谢宗德,陈平洋,王涛,胡劲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家属焦虑和心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11(5):64-65.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对策探究 篇7

关键词:会计准则,实施效率,国际化

一、我国现存会计准则的不足之处

(一) 资本制度与准则的关系不清。

我国当前的会计体系处在制度与准则同时发挥效用的状态:一方面, 先后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企业会计制度》;另一方面, 在不断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并修改已有的会计准则。然而大多数情况下, 制度与准则所规范的对象和规范口径往往有很多不同, 这往往会使企业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陷入两难的状况。

(二) “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的负面效应。

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金融工具、非货币性交易、投资性房地产等的核算中, 其引入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标志。所谓“公允价值”核算, 即在标的资产价值变动时便计入当期损益, 但应当注意的是, 其价值的浮动都是未实现的潜在变动, 此时确认损益则违背了很多重要会计原则:第一, 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致使浮盈被计入“当期损益”, 即企业收益被高估、风险被低估;第二, 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靠性”原则,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公允价值被引入后有所提高, 但作为其主要特征的可靠性却被大大削弱。计入当期损益的浮动盈亏会在使得资产价值被高估或低估的同时, 企业的实际利润也被抬高或抵销, 势必造成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弱化, 这与《基本准则》中的第十二条相违背。

(三) 一些具体准则不具备可操作性

1. 对“控制”的标准缺乏详细指引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控制”是合并财务报表中合并范围的确定基础, 与此同时还影响着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交易的判定结果, 从而得出不同的会计结果。在企业会计准则中, 从原则上将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通过决定另一企业财务及经营政策来获取经营利益的权力。从上一年年报来看, 各企业对“控制”的理解存在较大出入, 例如有些公司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 将持股比例不高的被投资公司也归入合并范围, 抑或是将持股比例很高的被投资公司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

2. 对“重大影响”的标准缺乏详细指引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于具有重大影响的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于权益法核算。而其中的“重大影响”是指“有权参与决策某一企业的财务及经营政策, 但无法控制或同其他方共同控制该企业的政策制定”。在实务中, 是很难明确界定“重大影响”的实际情况的, 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指引出台。

3. 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缺乏详细指引

在新会计准则中, 无形资产支出应被区分为研究阶段及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的支出还应依据实际情况予以资本化。在实务操作中, 由于划分标准不清, 实际支出资本化并不十分规范。例如, 在有些情况下, 公司的中期报告将一部分费用归集为资本支出, 但事后管理层认为该费用在报告期内不能准确对应研发项目, 所以在年底将其冲回。

二、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议

(一) 要重新认识并处理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

虽然《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是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现阶段的主要模式, 但会计准则在国际会计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并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纵观全局, 以制度来规范行为不符合国际会计界的趋势, 会计制度很可能会被准则取而代之。以发展的眼光看, 应依照国际规范, 围绕会计准则建立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在会计准则具体制定的时候, 要弄清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关系, 尽可能削弱国家化、扩大国际化, 使会计国家化成为准则制定的前提。

(二) 加大力度研究与公允价值有关的问题

应当重新评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靠性、相关性、使用范围和经济效果,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公允价值概念、计量方法、层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指南, 从而有效削弱公允价值在其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 最终实现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的提升和会计信息功能的强化。

(三) 要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强化其可操作性

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各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降低误解程度的基础, 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强化会计信息之间的可比性。例如对于“控制”及“重大影响”的判断问题, 从会计准则层面来看, 可以考虑针对行业特点、董事会构成、股权结构以及以往股东大会决议情况等情况制度更为深入详细的操作指引, 从而使得企业对于上述重要概念的理解具有更高的统一性。此外, 可以考虑用案例指引的方式, 例如对于“开发支出资本化”范围的界定, 可以依据行业特征, 进一步细分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并提供典型案例以供参考。

(四) 强化执行力度, 提升实施效率

能否被完整理解并准确运用是判断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一个制定得再完美的会计准则, 如果无法实现有效执行, 也不过是形同虚设。因此在不断提升会计准则被理解程度的同时, 还应该强化其执行效力。对此, 应明晰各项违反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细则, 大力惩处违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各类企业和中介机构。高额的违规成本能够有效数量会计准则在会计体系中的权威性, 实现会计实务中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杜静然.演化博弈视角的会计准则变迁诠释[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2) .

制定对策 篇8

1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有必要加强企业对市场经济与自身现状的分析,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一方面,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战略思想的指导作用下旨在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合理利用企业营销资源,切实综合各种因素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上促使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向最大化方向发展,引导市场营销战略发挥其在在企业市场经营与管理中的突出战略地位,使其连同产品战略组合在一起,以基本思想为主导加强对企业基本经营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为企业总体战略制定与后期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提供基础性的保证;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促使现代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起着关键作用,将营销战略的制定纳入到企业的总体发展计划中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立足于现代企业自身情况明确制定战略目标、选定目标市场、制订出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从而根据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企业对目标市场的需求,根据企业营销对象的不同明确区分为若干种类,按照某一类营销对象进行阶段和区间划分,从而集中企业现有资源和力量确定目标市场,然后根据各市场导向制定出明确的市场经营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现代企业经济利益目标。

2 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劣势分析

(1)市场竞争力不足。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主要是因为企业门槛不一、生产规模不一,导致部分现代企业的产品的品种十分单一,严重制约了现代企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一方面,现代企业所处的成长环境复杂,难以揣摩,单方面加强企业自身生产产品的数量生产,而没有从观念上提高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严重制约了企业产品品牌的形成与后期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打造企业品牌声誉的同时,以过硬的产品质量要求为基础,还需要强大的广告攻势和促销提供支持性力量,从而从消费者心理出发切实提升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的认知。但是,往往受到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导致现代企业缺乏动力承担起巨额的广告和促销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企业品牌知名度的建立,在较广的区域内也会受到企业生产规模与产品品种的制约,使得现代企业开拓市场不足,浪费了企业市场开发成本的同时导致企业品牌定位不足,在相应的市场上形成了严重的缺位影响,面对较小的细分市场现代企业与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非常有限。

(2)营销渠道受限。受自身规模、资金投入与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代企业营销渠道十分有限,在相应的营销渠道选择问题上,常常无法掌握相应的主动权。一方面,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现代企业对自身发展的认识能力不足,无法根据自身规模加强企业和各资源的整合,也无法积极采取有效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导致现代企业常常出现资金有限、管理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市场没有明确的规划和战略目标,仅仅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实现营销战略的制定,将导致现代企业分销渠道能力受限,缺乏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导致现代企业销售能力弱化,在一定范围内都是依靠中间商加强对产品的销售,对中间商较高的依赖作用将导致现代企业市场需求不足。

3 加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制定具体步骤分析的对策和建议

(1)明确企业营销任务。在制定现代企业营销战略时,必须立足于现代企业实际情况,明确企业具体的营销任务,充分发挥思想的先导作用,加强企业任务向系统化、具体化方向发展,从而以企业所处的不同经营领域出发,根据不同的营销对象明确制定不同的经营与管理任务,从而在相对稳定的市场条件下,促使战略任务为现代企业的营销战略提供前提条件,在具体任务的指导下促使企业明确自身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2)综合考虑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日常经营能力,在明确制定现代企业经营和营销任务后,必须加强对现代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的分析,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能力,有针对性地从现状出发加强对企业未来目标市场的分析,从而充分理解和把握企业现状,有方向性地加强现代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充分发挥这一阶段的作用,为现代企业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以必要的资料和依据为导向促进现代企业综合发展。

(3)明确现代企业营销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市场环境等因素后,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明确现代企业营销战略目标,明确企业经营对象和消费对象,促使企业日常经营任务、经营环境和经营能力实现系统化的结合与发展,从而以战略性的发展眼光出发不断调整和改善企业经营任务,以具体化方向为导向实现战略目标的制定。

(4)以计划为先导确定实施方案与行动。在明确制定营销战略后,必须确定合理的计划安排,以战略行动为先导,以思想建设为导向,加强现代企业对自身发展任务、战略目标的认识以后,明确各方面、各阶段的行动安排,不是整个企业为实现这个目标制定明确的行动方案,从而有效的集中现代企业职工的思想智慧,采取有效的战略行动方案,在广泛讨论后经过时间和实践行动的科学论证,最终在取得成功后取得企业领导的最后确定。

(5)战略应用、修改、评价与完善。在现代企业营销战略制定的过程中,战略应用、修改、评价与完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营销战略在实践活动中的总结、评价与修正,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内外的环境变化,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地采取各种措施修正战略方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从而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实用性,切实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伟.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步骤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

[2]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制定对策 篇9

(一)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公民的参与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该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公共问题突出,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来缓解矛盾、解决问题,公民参与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广义的公民参与的概念,是指公民参与覆盖整个政治过程;狭义的公民参与的概念,是指从各自具体的研究领域对公民参与的概念进行阐述,比如公共政策的角度、政治学的角度以及社区的角度等。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要求其地位的实际确立。越来越多的公民个人或组织试图影响决策,制定对本人或本阶层有利的政策。

(二)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公正性,无论是执政党、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等其他官方主体,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和完全利民的,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己私欲,公民作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时会争取并确保自己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从而确保公共政策的公正性。二、有利于政府重视人民群众的疾苦、愿望和利益,公民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提案,进一步制定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问题通过正规渠道得以表达,有利于政府加强对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的重视。三、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提高公民对公共政策的认可程度,从而减少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

二、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政治方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公民参与具有了最基本的法律保证和制度保障,这是公民能够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还缺乏充分条件,主要表现在具体的参与程序当中。当前现状的形成是有特定的原因的,这些原因和现状之间的区分有时并不是非常的明确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公民参与的现状

虽然公民这一主体在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与其重要性并不成正比。由于历史上家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公民对政府有很大的依赖性,凡事总是想政府解决,缺乏公民个人或组织自主的参与公共问题的解决的精神,所以政治冷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我国虽然也存在公民积极主动的努力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的现象,但大多数公民并没有这种主观积极性,他们的参与意识淡薄甚至不知道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信息以及参与的基本途径,更不要说作为制定主体参与到制定以及执行中去了,在公共政策制定开始到结束他们始终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使自己处于局外人、旁观者的立场。而且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及结果缺少公开性,公开性是指公众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制定的过程、结果等。而且在我国现阶段,公民获取相关信息都很困难,尤其是广大低收入阶层,他们或者是由于缺乏相对坚定的政治态度和明确的价值观念而对政治呈冷漠态度或者虽然具有明确的态度和利益需求,却因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以及社会地位低下,无法组织自己的利益集团,以致使公民的政治参与缺乏中枢机构,被排除到国家政治生活之外,更不要说作为主体参与政策的制定了。

(二)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公民参与能力有限。我国虽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并存在很多问题国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作为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仍存在很多问题,公民要想真正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和知识并获取参与政策的必备信息。

公民参与机制短缺。公民参与机制短缺,指公民参与途径少、参与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表现为选举制度不完善,多重间接选过程中会产生信息失真、搁置甚至遗漏等现象。其次,表现为听证制度不健全,存在透明度不够高、听证效能低和具体制度建设的滞后等问题。再次,表现为政务公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注重反馈、完善信访制度等。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只是从总体上进行了确认,缺乏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单行法。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单行法的缺失使得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水中月、雾中花,使得公民参缺乏法定的程序以及途径,无法真正的实现政治参与。

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非政府组织也可以称为第三部门,它在公民与政府之间架起的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非政府组织这一中介公民可以把自身的利益诉求传达给政府机关。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数量较少、质量不高、威信不足,这使非政府组织不能像国外的第三部门一样在公众与政府之间进行沟通与协调,不利于民意的上传与政策的下达。

政府信息不公开。政府信息不公开,是指政府对公民参与决策的基本必要信息或做出处罚的依据及相关细节没有及时有效的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政府信息的不公开或公开不足,会使公民无法获取政治参与的相关信息,公民自然不能顺利、高效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制定出优质的政策。

三、解决困境的对策

如上所述,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面临一系列困难,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解决困境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认真分析形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现状的原因的基础上对困境对症下药,以免出现有害无利的后果。

(一)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度

我国公民社会(市民社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民众参与的社会力量不够强大,要想使公民参与在我国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必然就要求政府积极的倡导公民参与,普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制度、意义以及必要性等,使民众感到政府对自己的重视,愿意参加到政策形成或规划中去;另一方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这样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能以相应的水平进行政治参与。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公民参与机制

完善法律制度。一方面要加大立法工作,尤其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单行条例。法律制度的完善增加公民政治参与的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执行效率以及监督力度,法律只有被执行才会产生效益,而执行的效率需要配套的监督体系,以避免、纠正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最重要的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基层的群众自治制度中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是所有工作的重点,同时基层的党组织也需要实现民主化,按照民主原则行事,领导人民群众实现民主自治。只有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础之上才能对选举制度、听证制度以及政务公开的力度进一步进行完善。

(三)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一方面把“不该管并且管不好的事务”交给社会以及第三部门来解决,利用社会的智慧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公民个人、政府等主体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

(四)扩宽公民参与渠道

公民参与渠道是指公民以何种方式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去,我国现有的参与渠道与公民的参与意愿相比明显不足,应该大力发展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具体包括: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构公众网络参与的互动机制、建构政府公平公正的公共管理机制建以及构公众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法律保障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宁骚.公共政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建容,王建军.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研究的现状及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0,(6).

[3]王建容,王建军.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形式及其选择维度[J].探索,2012,(1).

[4]卢艳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形式的因素[J].辽宁行政学院报,2014,(10).

[5]庞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困境及创新[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4).

制定对策 篇10

关键词:公共政策,大众传媒,社会公众

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到公众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1]。公共政策的制定, 是现代社会中国家政治决策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有一些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作用的因素, 如政党、立法机关、公民、利益集团等, 而随着现代社会传播技术的发展, 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方式, 对政府的政策行为构成直接的制约, 对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从而成为公共政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

(一) 扩大公众参与

公共政策概念的核心在于“公共性”。它必须代表公众利益, 表达公众意志, 因此必须包含公众参与决策的民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公众对公共政策享有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众广泛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是现代社会民主科学化进程的重要特征。“在政治生活中, 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政党参与、理论参与及通过大众传媒的舆论参与等形式”[2]。可见人们通过大众传媒表达意见、形成舆论进而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舆论参与”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形式。

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信息收集、客观报道, 关注社会动态, 倾听公众呼声, 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弥补了政府部门在民意收集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为公民提供了另一个畅通的政治表达渠道, 也为政府提供了社情民意, 不仅体现了政治民主, 也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公开发表的形式使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得到大家的讨论与关注, 促进政府制定出符合公众意愿和目标的合法合理的政策。大众传媒作为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 有助于分散的公众能够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来, 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 提升决策的民主性

在现代民主政治体系中强调决策的公共性和民主性, 即所有的社会利益主体的愿望和要求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机会得到表达, 并在决策结果中得到平等的体现, 这是理念上的界定, 存在一定的现实难度, 而传播技术的发展为此带来了可能性。大众传媒通过提供各种途径和手段, 吸引公众参与政治决策, 使分散的潜在的公众意愿和要求转化为明确集中的决策要求, 再将政府的决策信息公开透明地传达给公众, 同时吸取公众的意见反馈给决策者, 使决策层可以充分了解社会成员的意见, 能够不断对决策进行适当调整。这一过程不但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 同时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执行, 也为直接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大众传媒通过吸引公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 更好地促进政府制定出符合公众意愿和目标的合法合理的政策, 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合法化、民主化及科学化。同时, 利用大众传媒监督纠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 对行政决策进行完善。某些根据现实需求作出的决策, 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 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 还能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三) 监督政策制定权力

大众传媒监督是对政府构成监督的重要因素, 它运用群众舆论力量来纠正偏离正常轨道的决策行为, 是现代民主政治中权力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 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不具有强制性, 它主要表现为道德谴责、社会劝诫和舆论制约, 因此这种监督具有面广公开和迅速高效等特点。大众传媒通过公开报道、公开评论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舆论的支持, 不仅在监督范围上是全方位的, 在参与监督的主体上也可以发挥广大公众巨大影响, 弥补司法监督和行政机构监督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漏, 制约政治权力的极端扩张和膨胀, 推动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对消除腐败现象、净化社会环境起重要作用。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实施舆论监督, 即大众传媒通过对公共政策制定中违法、违规和违纪现象进行曝光、批判和谴责, 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共鸣, 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从而对政府政策制定者的偏差行为进行警告和威慑, 促使其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权力腐败与权力滥用的机会, 增强了公共权力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大众传媒通过其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 有效监督政府政策制定者的行为, 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 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与完善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保障。

二、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负面影响

(一) 对经济过分追求可能损害受众利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因素开始逐渐侵入传媒领域, 并对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是监测, 让人们及时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但是在传媒实现产业运作后, 资源消耗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得到补偿, 这使得传媒内容和方式容易受到广告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也直接影响到传媒的这一功能。为了获取高收视率和高的广告收入, 容易形成传媒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 传播的内容趋于通俗化、功利化。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也导致出现有偿新闻和新闻广告化, 即社会上特定的单位或个人, 可以用金钱购买大众媒介的版面或时间, 使之为它进行相关的新闻报道, 或者广告以新闻的方式播出。这些新闻报道都致使公众无法判断它们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公共政策的诉求, 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二) 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议程设置功能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 它的关键就在于大众传媒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在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对公众生活的渗透使得公众依赖于从中获取信息, 根据新闻媒体确立自己的看法。大众传媒就通过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 突出报道某些议题和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来对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报道, 从而影响公众的判断。出于利益需求或其他动机, 大众传媒或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去说服甚至强迫公众接受, 或对某些代表利益主导者的议程着重渲染, 使其获得更多关注, 使得公众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 对政策议程的建立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 可能影响正常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作为重要的社会舆论机器,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大众传媒承担着公众与政策制定者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 因此, 任何不实的报道, 或者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 都有可能给公众与政策制定者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 从而影响正常的政策过程的进行, 只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才能发挥出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如果大众传媒或者肆意干预政府决策, 或者用社会舆论庇护不良现象, 那么大众传媒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将会是弊大于利。

三、公共政策制定对大众传媒的应对措施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传媒行业

一方面, 尽管我国政府在管理媒体方面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 但是很多法律和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或不一致的地方, 没有形成一个有机而统一的整体, 影响了对传媒的管理。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某些行为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 如对大众传媒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公共性的行为。所以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确保国家在宏观上对媒介的管理和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接触越来越多, 由于媒介不仅传播信息, 同时也传播文化, 引导舆论, 因此有必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通过法律手段, 防止一切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利益和人民生活的现象的发生。比如媒介的发展规模问题, 跨行业兼并的问题, 舆论监督问题等, 防止媒介权利的泛滥。

(二) 加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在具体的传媒运作中, 大众传媒通过控制、选择、策划、营销对公众进行舆论导向, 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而公众对于传媒内容的理性评论又表现出明显的有限性, 这正是大众传媒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面对当前社会剧烈的变化, 新的传播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商业竞争, 大众传媒既要考虑社会效益, 还要讲究经济效益, 因此出现了“传媒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传媒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两对矛盾。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加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更为迫切, 这有利于提升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增强大众传媒的生命力。首先, 记者、编辑要从自己的偏见中解放出来;其次, 必须有一批有思想的、有觉悟的、有职业素养的、有道德的新闻工作者组织起来, 成立一个中国记者的基本权利维护委员会, 包括记者的待遇、基本工资、福利保障;再次, 全国人大或者中国记者协会, 应该设立一个新闻投诉委员会或者虚假新闻投诉中心, 如果记者背弃了公众的信任, 报道和传播虚假新闻, 人民群众就可以举报, 并由这一机构处理。

(三) 强化职业道德与行业自律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一段时间内频发, 如果传媒工作者丧失职业道德和行业自律, 在利益驱动下不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把大众传媒这样的公共领域变为霸权图谋和利益支配的竞技场, 将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害, 也会丧失传媒在公众中的信任感。所以这就要求传媒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新闻职业精神, 以“法治”、“公平”、“正义”为标准, 忠于职业操守, 成为社会正义、诚信公平的体现者,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积极作用。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传媒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认识, 认识到要利用好自己拥有的采访权和报道权这种“权利”而不是把它当成“权力”;其次, 必须提高传媒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 重视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学习, 改变传媒工作者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淡漠的状况;第三, 要强化传媒工作者的理论和法规学习, 积极获取和积累专业知识,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培养媒体专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宁骚.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主要课程教材——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85.

上一篇:领导力培养途径下一篇:掐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