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对策

2024-05-02

增产对策(精选十篇)

增产对策 篇1

一、大力推广玉米覆盖保墒栽培技术

据气象部门的土壤墒情监测数据, 目前川南攀西地区大部分旱地10~50cm土壤相对湿度在60%~90%左右, 土壤墒情较好, “保住土中水”是当前玉米抗旱播种的第一关键措施。因此, 可在川南攀西旱区因地制宜地推广覆盖保墒栽培技术。一是推广膜侧栽培, 在海拔1 000m以下的浅丘区推广膜侧栽培, 也就是将全膜覆盖的70~80cm幅宽地膜改为40~50cm, 覆盖于玉米行间, 或者盖膜后把玉米播栽于地膜两侧。由于技术的改进, 在节约盖膜成本40%以上的基础上, 仍然达到抗旱节水、节本高产的目标;二是推广全膜覆盖栽培。在1 000m以上的山区, 由于需要发挥地膜的增温作用, 仍然以推广全膜覆盖栽培为主, 但是必须及时揭膜, 以减轻后期的高温“逼熟”;三是有条件的田块可推广秸秆还田覆盖, 既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又能培肥土壤。不管采用哪种覆盖方式, 均可在完成施肥、浇水、作垄等播前准备工作后再覆盖地膜, 以减少后期管理成本。

二、力争应用座水种抗旱播种技术

足墒播种不仅是保证玉米苗全、苗齐、苗壮的关键, 而且对给中后期培育健株大穗打下基础。建议在目前情况下:一是抓住现有土壤墒情较好的条件, 利用地膜覆盖增温保墒作用, 提早10~15天播种。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提高玉米出苗率, 同时可在夏旱发生前形成健壮个体, 实现避灾稳产;二是在有效调配水稻育秧、小春作物抗旱用水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微型水池、水窖等进行蓄水, 并提引江河水, “蓄、引、提”并举, 保障玉米播种用水。据试验, 播种时每亩增施2~3m3水, 可使玉米出苗率提高30%以上, 单产增加10%以上。还可在浇水前增施2.0~3.5kg保水剂, 有效减少水分流失, 增产增收效果更加显著。

三、积极推广集中育苗避旱移栽技术

在当地玉米适宜播种期到来时, 因干旱缺水缺墒不能及时播种的, 可采用育苗移栽技术将玉米的发芽、出苗及幼苗期 (约15天左右) 集中在苗床中管理, 避开干旱危害, 待降雨或灌溉水保证后及时移栽。从目前农村劳动力现状而言, 可重点推广软盘、营养杯 (筒) 、秸秆钵等简化高效的育苗移栽技术, 而且在不能适时移栽时, 还可通过移动软盘或杯, 切断种子根蹲苗, 缩短大苗移栽“缓苗期”。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疏松的冲积土、纱溪庙和蓬莱镇发育的紫色土等可选择软盘育苗移栽技术 (每张100孔) ;土壤粘重的黄壤、红壤和遂宁组发育的紫色土等采用营养杯、秸秆钵育苗技术。注意掌握好玉米育苗移栽的“321”技术关键。

四、把握“水改旱”减灾关键技术

在等雨栽秧的尾水田、高塝望天田, 确因干旱缺水改种旱地作物的, 必须把握好以下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一是改种临界期。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播期试验结果, 补播和改种越早越好, 补种和改种时间最迟在6月5日以前, 平均亩产仍可达到375.3kg, 每推迟1天平均减产10.2kg;二是选择适宜品种。品种最好选择中熟、抗逆 (抗叶斑病和锈病以及耐高温干旱) 品种, 例如成单30、川单13、雅玉2号等, 不要选择早熟品种;三是采用抗逆配套技术。必须推广间套种植、厢沟垄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水改旱配套技术。

五、坚决落实增密增肥增产关键技术

我省是典型的季节性干旱区, 在抗旱的同时, 一定要继续推广增密增肥增产的关键技术。一是适当增加密度。种植密度是使玉米的个体和群体、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协调发展可控性最强的技术手段之一, 也是玉米充分利用外在有利条件形成高产的重要环节。目前, 川南多数地区玉米具有每亩增加300~500株的潜力。二是增施有机肥。增加密度需要土壤肥水均衡供给作保障, 增施有机肥能以肥调水, 提高土壤吸水、保水功能和肥料利用效率, 对增密增产有重要作用。在农家肥收集和使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可引进推广商品有机肥, 实现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进一步挖掘品种增产潜力。

六、采用多种途径, 保障抗旱技术措施规范入户

建议对抗旱避灾增产、趋利高产等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 一要加强技术培训, 可通过各级农技人员和科研院校专家结合, 建立样板田, 采用现场、电视、广播、报纸、展板等多种形式加强技术培训, 促进各项技术环节的规范落实;二是提高补贴, 引导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可通过对抗旱增产的核心技术相关物资进行补贴, 促进技术推广到旱区的每个田块;三是加强应急指导和技术会商。应密切关注旱情、雨情、墒情动态, 根据玉米生产情况, 开展技术会商, 因地制宜地制定应急指导方案, 提高技术措施的针对性。

南瓜增产的措施 篇2

摘顶:当瓜蔓长到2米,将主蔓生长点摘去,即可长出3~4年支蔓。

搭架:当支蔓长到2米,将藤蔓引上棚架。

授粉:防止雨水冲洗雌雄花,要进行防止。在上午9点以前授粉。

摘叶:在已开花结果的瓜蔓上,及时摘去脚叶和老黄叶,并除去30%的雄花

水稻增产八法等 篇3

二、整田时,每667平方米用1.25公斤硫酸锌作叶面肥撒施,可增产7.7%;移栽时,每667平方米用400克硫酸锌拌稀泥巴蘸秧根,可增产8.4%;在水稻灌浆期喷施0.1%硫酸锌溶液,可增产6.5%。

三、用稀释100倍的5406细胞分裂素浸种、拌种,可增产9%;在晚稻抽穗前喷洒稀释600倍的5406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增产10%以

四、用增产菌液蘸秧根,或在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用增产菌液叶面喷施,可增产近20%。

五、水稻秧苗返青分蘖后,每667平方米用30毫升丰产素兑水30公斤,均匀喷洒在稻株上,可增产12%以上。

六、孕穗前,每667平方米用磷酸二氢钾50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洒,可增产8%以上。

七、抽穗至灌浆期喷施稀释9000倍的宝素溶液可增产9.2%~26.4%。

八、始穗、齐穗至灌浆期喷施稀释400倍的食醋液,可增产5%-11.8%。(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口团学校 林顺红 邮编:557301)

预防姜瘟病发生六措施

沈慧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主要危害姜块,开始为水渍状,无光泽,黄褐色,内部软化,用力挤压时可流出白色淘米水状汁液,有臭味。在生长季节,感病植株上的病菌借田间流水、地下害虫和风吹雨溅传播扩散.一旦条件适宜即可导致病害迅速蔓延流行。依据生产实践,控制姜瘟病的关键在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1.选用无病菌的种姜。

2.选用无病地或轮作换茬地起高垄,增施磷钾肥,注意田间排水。

3.种姜前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2000倍液浸种2天,或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6小时,然后闷种6小时。

4.播种时将上述处理种姜的药液(除福尔马林外)洒于播种沟内,或摆好种姜,再将药液洒于种姜表面,然后覆土。

5.田间发病前(出齐苗后)用下列药剂进行灌根处理:5%硫酸铜或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或克瘟灵1000倍液,每穴0.5~1公斤药液。

水稻增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篇4

1 水稻增产的影响因素

1.1 穗数不足

1.1.1 手栽稻。

基本苗不足 (秧苗期带蘖少、移栽时株距过大) ;栽后分蘖期间深水管理, 分蘖发生迟而少;搁田迟且较重, 小分蘖死亡多。

1.1.2 机插稻。

育秧时板面不平、播种不匀、种子成苗率低导致秧苗在秧盘内分布不均匀;播种密度过高, 秧龄弹性小, 超秧龄移栽, 盘土过少, 秧苗栽后植伤重, 活棵率低;栽前控水促根不够, 起盘时秧盘松散脱落等原因造成移栽后每穴苗数少。移栽时土壤沉实时间不够造成深栽;水层过大造成漂秧;栽后水层大, 分蘖发生迟而少;搁田较重, 小分蘖死亡多[1]。

1.1.3 抛秧稻。

育秧时播种不匀、一次浇浆种子成苗率低导致秧苗在秧盘内分布不均匀;抛栽前控水促根不够, 秧盘湿度过大, 起盘时秧根泥球松散脱落及抛栽时田面水层过大等原因造成漂秧;抛秧不均匀, 有0.11 m2的空白塘;抛栽后分蘖期间一直保持水层, 水温低, 根系生长不良, 分蘖发生少;搁田较重, 小分蘖死亡多。

1.2 施肥不当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肥用量不足, 分蘖肥用量大;穗肥施用量小甚至不施肥, 导致穗形小、粒数少、粒重低;重施氮肥, 忽视磷钾肥施用。

1.3 管水不当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蘖期间深水层管理, 未能适时露田;搁田时间迟, 搁田重, 影响幼穗发育;灌浆期间断水过早, 植株早衰, 籽粒充实不够, 结实率下降, 粒重下降。

1.4 病虫草害防治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适时防治, 一般是参照其他人或凭经验防治;不能选准药剂, 调伍搭配时随意加大药量;对水量过少或过多, 导致喷洒不均匀或药剂浓度过低[2], 防治效果不佳。

2 对策

邗江区实现水稻单产9 000 kg/hm2以上, 宜采用“稳穗、增粒、增重”的栽培途径, 在足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 提高结实率, 实现大穗高产。措施上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引导农民选用良种, 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技术指导力度, 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 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

2.1 品种选用

选用生育期适宜、分蘖性好、优质多抗、高产的粳稻品种, 邗江区粳稻品种以扬粳4227为主推品种, 示范种植武运粳24号、南粳49。常规粳稻大田备种45~60 kg/hm2。

2.2 培育壮秧

机插壮秧的形态标准:秧龄不超3叶1心、株高12~17cm、苗基粗大于2.5 mm、不定根数大于11条、叶长大于叶鞘长、叶色鲜绿、无黄叶、无病虫。塑盘壮秧标准:秧龄25 d左右, 秧苗带土, 苗高13~15 cm, 基茎粗0.35~0.40 cm, 单株绿叶4.0~4.5叶, 单株白根数10~12条, 单株带蘖0.2个左右。2.2.1苗床准备。机插秧按1∶80~100、塑盘抛秧按1∶30~35备足苗床。在秋耕、冬翻的基础上, 一般春耕前施人畜粪30t/hm2、25%氮磷钾复合肥750~900 kg/hm2或45%复合肥375kg/hm2后, 连续旋耕2~3次苗床土。机插秧播前10~15 d精做秧板, 苗床宽1.4~1.5 m, 先上水进行平整, 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 使板面沉实;播前2 d精整秧板, 削高补低, 填平裂缝, 畦面高差不超过2.5 cm。塑盘抛秧播前2 d精做秧板, 苗床宽1.4 m, 先上水进行平整, 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3]。

2.2.2 营养土准备。

机插秧按每1 hm2大田备足过筛细土1 500~1 800 kg, 在落谷前7~10 d按每100 kg细土匀拌0.6kg机插秧育苗伴侣壮秧剂作为营养土备用, 一般每盘装土3.5~4.0 kg;并备20 kg未拌壮秧剂的过筛细土作盖籽土。塑盘旱育秧的, 按每1 hm2大田备足过筛细土3 t, 匀拌壮秧剂作为营养土, 并备300 kg未拌壮秧剂的过筛细土作盖籽土[4]。

2.2.3 种子处理。

用16%杀螟丹·乙蒜素15 g加清水5~7 kg, 浸稻种4~5 kg, 避光浸48~60 h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等种传病害。浸种时一定要根据用药量, 对足水量, 确保浸足48h, 90%种子破胸露白后即可摊晾待播。

2.2.4 精细播种。

首先要充分考虑茬口接茬、机械、人力等各种可能因素, 合理安排播期, 播种面积大的要做好分期播种。做到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其次适量均匀播种, 兼顾秧苗素质和降低缺穴率 (≤5%) 的要求。机插秧露地湿润育苗手工播种的, 要按照机插秧育秧技术规范进行育秧, 确保培育适龄壮秧。 (1) 顺序铺盘:按375~420盘/hm2将秧盘摆在事先做好秧池的秧床畦面上, 以中心线两侧横摆2盘, 保持盘间紧密无空隙, 盘底紧贴秧板; (2) 匀铺底土:向盘内装入营养底土2.0~2.5 cm, 用木条刮平; (3) 沟灌窨水:播种前一天铺好底土后, 灌平板水, 底土充分吸湿后迅速排放。也可直接用喷壶喷洒在已铺好的底土上, 底土水分达饱和状态后立即播种盖土, 以防跑湿。或者待播种、盖土与封膜盖草后, 进行沟灌平沟水湿润秧板; (4) 精细播种:按8~10盘称种分次均匀播种, 一般常规粳稻每盘播芽谷150 g; (5) 撒好盖籽土, 一般盖籽土层厚度0.3~0.5 cm, 以看不见芽谷为宜; (6) 封膜盖草:露地湿润育苗在播种后用薄膜平铺或拱架薄膜覆盖, 用于保湿保温, 如采用薄膜平铺覆盖, 在软盘表面沿秧板纵向每隔30 cm平放1根芦苇秆后平盖农膜, 或覆膜前在盘面上铺撒少量无病的麦秸秆等架空薄膜, 避免薄膜与盘土直接联结, 有条件的可直接覆盖标准规格的无纺布, 四周封严封实, 封膜后加盖一层薄草遮荫防高温伤苗。塑盘抛秧按每1 hm2大田准备秧盘孔900~1 050盘, 以中心线两侧横摆两盘, 盘间紧密无空隙, 盘底紧贴秧板;在沟中取搅糊的泥浆浇入孔中或装入营养土作底土, 孔中的泥浆或营养土占孔的4/5时即可播种, 塑盘旱育秧的播种前秧板要浇足底水。均匀播种后再浇浆或撒细土盖籽。扫去盘面余泥以防窜根。然后封膜盖草。

2.2.5 抓好秧苗管理。

适时揭膜, 科学管水, 防病治虫。

2.3 合理密植

粳稻手插秧株行距23.3~25.0 cm×10.0~11.7 cm, 每穴2~3株苗, 栽34.5万~42.0万穴/hm2, 基本茎蘖苗120万~150万株/hm2;粳稻抛秧田均匀抛苗900~975盘/hm2, 基本苗90万~120万株/hm2, 消灭1 m2的空白区;粳稻机插秧田栽420~450盘/hm2, 株行距30 cm× (11.7~12.0) cm, 插25.5万~28.5万穴/hm2, 每穴3.5~4.0株苗, 基本苗75万~105万株/hm2。栽插深度直接影响水稻活棵与分蘖。栽插过深, 活棵慢, 分蘖发生推迟, 分蘖节位升高, 地下节间伸长, 导致群体穗数严重不足;栽插过浅, 容易造成漂秧。高产栽培实践表明, 栽插深度调节控制在2.0 cm左右, 以利于高产所需适量穗数和较大穗型的协调形成, 为最终群体产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2.4 科学肥水

肥料运筹上, 大田施纯N 270~300 kg/hm2;纯N、P2O5、K2O的比例为1∶0.5∶0.6。根据不同稻作方式合理安排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手插稻、抛秧稻三肥之比为5∶2∶3;根据机插稻返青与分蘖期比手插稻长、分蘖迟缓的特点, 三肥之比为3∶4∶3。

2.4.1 肥料施用。

机插秧分蘖肥要分次施用, 促早生分蘖争足穗。一般在栽后7 d结合化除追施施1次返青分蘖肥, 用尿素150 kg/hm2;栽后12~14 d, 再施45%复合肥225 kg/hm2, 同时注意捉黄塘, 促平衡;栽后18 d, 视苗情可再施1次, 用尿素45 kg/hm2左右。粳稻穗肥一般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次施用, 促花肥一般在穗分化始期, 即叶龄余数3.5叶左右施用, 若叶色正常褪淡可施尿素120~180 kg/hm2, 若叶色较深不褪淡可推迟施用并减少施肥量;若叶色较淡可提前3~5 d施用促花肥并适当增加用量。保花肥一般在出穗前18~20 d (叶龄余数1.5~1.2叶) 时施用, 一般施尿素112.5 kg/hm2, 对叶色浅、群体生长量小的可多施, 但不宜超过150 kg/hm2, 相反, 则少施或不施。

2.4.2 水浆管理。

前期以促进有效分蘖, 控制无效分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为重点, 中后期以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增强结实群体光合生产率为目标。手插稻要浅水栽插, 寸水活棵;抛秧稻薄水或浑水抛秧;机插秧在耕整后要沉实大田, 以防深栽, 机插时要清水淀板, 薄水浅插, 插秧时以水层深度1~2cm、秧根入泥0.5~1.0 cm为宜, 做到秧苗不漂不倒。栽后浅湿灌溉, 适时露田促根。栽后长出第2片叶, 结合施分蘖肥开始建立浅水层, 整个分蘖期浅湿交替;搁田采用轻而多次;拔节至成熟期实施湿润灌溉, 2次灌水之间自然落干, 待丰产沟底无水再灌, 干湿交替, 成熟前一周断水。

2.5 病虫草害防控

根据邗江区病虫草情报, 选准药剂, 积极综防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其他螟虫类等病虫害。要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效, 确保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邱昶.佳木斯水稻增产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 2012 (6) :74-75.

[2]吴家树.水稻增产影响因素与开发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9) :64.

[3]李兴波, 郑明范.南召县水稻增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与技术对策[J].杂交水稻, 1998, 13 (3) :42-43.

增产又增收是关键问题 篇5

但是,从总体上说仍有四个问题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民增产增收: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偏高,这既提高了主产区粮食生产成本,又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费用支出;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个别地区为了填补财政缺口,以各种隐性方式变相向农民收费,重新加重农民负担;三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缺乏可持续性,农民担心现在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能否长久坚持下去;四是粮食丰收后粮价下跌的风险依然存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价格因素有可能再次变弱。

面对这些问题,各级政府应继续处理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将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防止粮食丰收后出现粮价季节性大幅度下跌,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坚决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保护粮农收益;另一方面,建议启用国家粮食吞吐调节机制,在夏粮、早稻和秋粮上市时期,适当扩大粮食收购量,增加国家粮食储备规模,相应减少市场粮食流通量,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二要继续加大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既然粮食主产区为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国家就应该在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公共投资,降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成本。

三要加强制度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粮食主产区政府一定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把执行政策好坏、农民负担反弹与否同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登记制度,定期检查农民减负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要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科技“陪伴”粮食增产 篇6

提起科技种田,被评为2010年“吉林省种粮状元”的德惠市郭家镇团山村农民白祥臣最有发言权。2006年,白祥臣承包了80公顷盐碱地。在省农科院专家和德惠市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下,他施用了大量的农家肥及适用于盐碱地的化学肥料,使盐碱地变废为宝。2010年,他的玉米产量每公顷可达1万多公斤,年收入可达80多万元。用白祥臣自己的话说,“是科学种田改变了他的命运。”

“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科学种田功不可没!”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崔振礼说,德惠市的粮食生产从种到收,始终离不开科技的“陪伴”,选种时选择中早熟密植优质玉米的品种,每公顷株数达6万株,品种出芽率达98%以上;采取机械化种植,每公顷可增产500公斤,目前德惠全市农机總动力86.6万千瓦;改粗放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种地和养地相结合,将大量的鸡粪、猪粪发酵后施用,增加土地肥力,提高粮食产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典型专访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截至目前该市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267期,科普大集14次,农业科技专题电视讲座46讲,组织现场会60余次,共培训指导带动农民30万人次,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昌图县花生低产原因及增产对策 篇7

关键词:花生,低产原因,对策,辽宁昌图

昌图县位于辽宁省的最北部, 属典型的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 四季分明、干冷同期、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适合优质花生生产。花生作为昌图县主要经济作物, 2011年种植面积近6万hm2, 平均产量约3 825 kg/hm2。然而, 在国内创造的花生高产典型中, 大粒花生品种产量高达9 000 kg/hm2, 小粒花生品种也可达到7 500 kg/hm2左右, 从理论上分析该县的平均产量与高产典型相比还相差很远。

1 花生低产原因

1.1 品种退化

白沙1016是珍珠豆型老品种, 是目前昌图县花生产区的主要种植品种, 该品种虽然大面积种植, 但是其在生产上表现为抗病性降低, 种性严重退化, 影响了花生产量的提高。

1.2 土壤条件差

昌图县花生主产区位于该县西北部, 正常年份花生种植产量在3 750 kg/hm2左右。该地区春旱频繁, 耕地土壤条件不能完全满足花生生产要求, 土质为保水肥能力差的风积沙土, 地力贫瘠。

1.3 耕作制度不适

花生不宜重茬种植, 一般重茬1年减产损失在10%左右, 重茬3年减产30%左右。有条件最好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1]。连作导致虫害繁衍、扩大, 病菌滋生;同时养分消耗大, 影响花生生长;此外, 随着重茬年限增加, 花生自身代谢的有害物质影响加剧, 造成下茬花生减产。目前, 昌图县花生产区重茬严重, 无法换茬轮作, 导致病虫害重发, 花生产量降低。

1.4 播种不当

许多农民对花生种子处理不当, 如春节前就将花生种剥壳完毕, 播前未晒种, 也没有对种子进行分级、精选, 影响了种子的活力和抗病性。病残种子未被剔除, 混杂在所有的种子中, 导致发病率增高, 造成产量损失。同时, 播种若过深, 则导致苗长势弱;播种时若墒情不足, 也可造成出苗不齐。

1.5 栽培技术落后

目前, 昌图县花生产区的主要栽培模式为小垄裸种, 花生的覆膜栽培技术发展较慢。2009年古榆树镇推行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 面积为687 hm2。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技术可起到保温、提墒、保墒等作用, 适合于机械作业, 增产效果显著。但是风沙区春季风较大, 压膜的沙土和地膜常被大风刮起;人工破膜不及时, 膜内温度过高, 秧苗不能从地膜下钻出, 容易导致烤苗死亡现象。

2 提高花生产量的对策

2.1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为了满足花生种植对良种的需求, 仅依靠农民自选留种和临时从山东省等地外调种植, 无法满足日渐扩大的种植需要。因为种子的先进性无法保证, 增产增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为了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应当建立起良种繁育基地, 扩大花生良种培育的规模。

2.2 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花生产量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土地质量差, 通过沙土改造, 形成结构良好、沙黏比例合理、保肥性好、容水性能高的砂壤土, 有利于显著增产。可以通过施用粉煤灰、客土调整沙黏比例、增施农肥等多种途径进行风沙区土质改良。可以将黏土与有机肥堆沤成质地较黏重的农肥, 适度地浅旋耕后逐年施入。改良土壤是长期、逐步进行的, 可以显著改善耕层土壤结构, 建立较稳固的犁底层, 有利于轮作倒茬, 明显提高花生的产量。通过多次小规模试验, 探索出适宜的改良物质施用办法和用量比例, 结合成本分析, 从而再大面积推广实施[2,3]。

2.3 合理选种与播种

种子应当晚剥壳, 不用受冻、发霉和发芽率低的种子, 播种前应进行发芽实验, 选择发芽率在95%以上的作种。花生播种前10 d左右剥壳, 将花生果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薄铺进行晾晒, 剥壳前应晒果2~3 d。为提高种子活力和消灭病菌, 期间注意再翻动2~3次。晒种后进行选种和分级, 要求作为种子的花生应大小均匀、整齐一致、色泽好。适时造墒播种, 造墒有困难的地块上可适当浇水, 然后再进行播种。

2.4 轮作倒茬

花生喜生茬, 怕重茬。轮作倒茬是花生增产的一项关键措施。较好的前茬应是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4]。如不能轮作, 必须加大有机肥的投入, 应补充神六54矿物肥等微量元素肥料, 增施该肥料能起到抑制病菌繁衍和解除药害肥害等作用。

2.5 改进花生覆膜栽培技术

因为目前的地膜不适于风沙区使用, 现在推广应用的大垄双行机械播种覆膜配套栽培技术虽然能够显著提高花生单产, 但该技术在风沙区推广十分缓慢。因此, 应研究一种新型地膜, 使其具有果针扎不透、容易固定、物理除草效果好、撤膜方便、不易损坏等性能。通过研究和利用新型膜, 可以减少地膜、除草药剂的成本和污染[5]。

参考文献

[1]崔瑞, 李玉荣.花生重茬连作危害与合理轮作倒茬效果的调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 2008 (1) :18-20.

[2]于洪波, 史普想, 于树涛, 等.阜新市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 :13-16.

[3]董元杰, 万勇善, 张民, 等.控释掺混肥对花生生育期间剖面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8 (6) :203-207.

[4]王铭伦, 王月福, 姜德锋.花生标准化生产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9:112-122.

增产对策 篇8

1 大化县概况

大化县地处桂中偏西地区, 是广西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县, 境内峰丛密布, 东北部和西南部以峰丛洼地为主, 东南部多为峰丛谷地, 中西部属低山丘陵带。红水河贯穿大化县全境, 整体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该县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北缘, 气候温和, 雨热同期, 年平均气温18.2~21.7℃, 年降雨量为1 249~1 673 mm。虽然年降雨量较足, 但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该县农业生产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 加上耕作管理粗放, 玉米单产较低, 玉米的生产能力与自然条件极为不符。

2 大化县玉米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优质、高产、抗旱、矮秆品种少

一是良种的布局面较窄, 高产、耐旱、抗病性强的品种缺乏。近10年来, 该县一直推广正大619、正大818品种, 占年玉米播种面积的90%以上, 长期、单一的品种种植, 使玉米品种结构性风险加大。二是良种与良法、良繁不配套, 重种轻管现象较为普遍, 玉米良种的增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部分品种退化严重。由于一些本地常规品种高秆性状的杂化, 导致玉米种植区花粉混交, 造成主推品种性状改变、商品性降低, 虽然该县玉米播种面积较大, 但终未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粮食产业。

2.2 耕作栽培管理粗放

主要表现为玉米播种质量差, 种植密度不合理。由于该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 在家务农的劳动力缺乏, 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农民对玉米的耕作管理较粗放, 集中表现在春玉米翻耕整地粗放, 以大块土盖种较多, 玉米出苗困难, 常出现“空穴”现象。而秋玉米播种期在7月5—15日, 此期正值夏季高温多雨季节, 田间土壤黏湿, 劳动强度大, 农民以“一穴两株”播种方式为主, 种植密度难以保证。据在该县贡川乡清坡村、红柳村调查, 一般平展型玉米品种 (如正大619、正大818) 播种密度在44 250~48 750株/hm2, 比正常密度 (52 500株/hm2) 少3 750~8 250株/hm2, 造成减产7.1%~15.7%, 同时“一穴两株”种植方式玉米易出现“窝内”挤苗、抢光、脱肥现象, 田间禾苗整齐度降低。据2013年在该县贡川乡贡川村、等宦村、清坡村、什陇村、隆江村、龙勒村、龙眼村、红柳村调查, 春玉米平均出苗率仅为87.9%, 比当地精耕细作区出苗率 (99.3%) 下降11.4个百分点;秋玉米苗期 (六叶期) 大苗占62.9%, 中苗占16.7%, 小苗占20.4%, 苗期整齐度较差, 对玉米产量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2.3 施肥比例不合理, 肥料利用率低

长期以来, 该县玉米在施肥中有机肥数量较少, 在播种时施人粪尿液5 250~6 750 kg/hm2。由于有机肥数量少, 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多数旱地有机质在11.3~14.9 g/kg, 土壤浅瘦板结和酸化严重。化肥施用以氮肥为主, 一般苗肥、攻秆肥一次性施用, 施尿素450~525 kg/hm2或碳铵975~10 500 kg/hm2, 磷肥、钾肥及微肥施用较少, 施入养分不平衡, 氮肥利用率低, 不仅造成玉米营养不良, 形成细苗、弱苗多, 易倒伏, 而且容易引起玉米纹枯病、大小斑病和铁甲虫的危害, 在生育后期常常出现早衰、落黄现象, 严重地影响到玉米籽粒灌浆和结实, 这是造成玉米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玉米增产的主要对策

3.1 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是玉米获得持续高产的重要措施。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是深耕细作, 降低土壤容重, 加深耕作层, 为玉米扎根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1]。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是实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 如增施农家肥和桐麸、茶麸、菜麸等麸饼肥。在播种前25~30 d, 结合整地深耕30 cm, 比常规耕作 (20 cm) 加深10 cm, 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蓄水、保水、保肥能力, 增强玉米抗旱能力, 而且可以使玉米增产10%以上。

3.2 选植良种, 合理密植

因地制宜选择大穗、高产、抗病、耐旱、耐瘠和品质好的玉米新品种, 如桂单0810、桂单688、迪卡008、南校9665等, 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优势, 淘汰高秆、低抗型本地常规玉米品种, 同时根据上述良种的株型特性,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2]。春玉米一般种植5.10万~5.25万株/hm2较好, 秋玉米由于生育期较短, 种植5.40万~5.55万株/hm2较适宜。合理的栽培密度不仅有利于单株的发育, 而且有利于大田群体的通风透光, 从而有利于玉米的高产培育。

3.3 提高播种质量

近年来, 该县大力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 在播种时由于土壤表层板硬, 往往影响到播种质量。因此, 在开穴播种时要以细碎泥土盖种较好, 盖种厚度3~4 cm即可。秋玉米播种后以秸秆覆盖防止大雨冲刷更有利于出苗, 同时还能更好地起到防旱保墒的效果[3]。但玉米秸秆必须覆盖于大行间, 尽量避免在株间进行, 以免影响玉米出苗。

3.4 科学施肥与管理

3.4.1 科学施肥。

由于春玉米生育期较长, 一般生育期132~137 d, 在施肥上应掌握“前稳、中重、后补”的原则。秋玉米由于生育期较短, 生育期113~118 d, 应掌握“前重、中控、后轻”的原则。根据2013年该县贡川乡、六也乡、大化镇的玉米高产创建经验, 基肥施腐熟农家肥22.5~30.0 t/hm2、尿素225~300 kg/hm2、过磷酸钙375~450 kg/hm2 (或钙镁磷肥525kg/hm2) 、氯化钾180~225 kg/hm2、锌肥15.0~22.5 kg/hm2较好, 或全部磷肥、钾肥、有机肥和锌肥在苗期一次性施入。磷肥与有机肥堆沤后施用最好, 施入深度15 cm左右可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攻苞肥施用尿素225~300 kg/hm2、45%复合肥 (15-15-15) 300~375 kg/hm2打洞穴施, 施后盖土, 有利于壮秆促穗、争取穗大粒多[4]。玉米追施攻苞肥可以保持绿叶面积, 防止脱肥早衰, 延长灌浆时间。此外, 施肥时要注意土壤墒情及天气状况, 必要时结合灌水, 采用穴施或条施方法深施, 不要表面撒施。

3.4.2 病虫草害防治。

(1) 出苗期应注意防治地老虎、黑毛虫, 拔节期至孕穗期应注意防治玉米螟、铁甲虫及纹枯病。对3龄前地老虎防治, 可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对玉米螟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在玉米心叶丛中喷雾;对纹枯病的防治可用50%多菌灵450 g/hm2加5%井冈霉素375 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感病部位。 (2) 化学杂草要注重盖膜前的芽前除草, 在整地平垄后用40%阿特拉津除草剂3 750~4 500 m L/hm2对水525~600 kg/hm2均匀喷雾在垄面, 然后盖膜, 对防除杂草具有很好的效果[5,6]。

3.5 适时收获

玉米在成熟时都具有显著的特征, 应以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果穗苞叶黄而松散为主要标志。一般在玉米苞叶发黄甚至发白时, 显示该品种的色泽时说明已经成熟, 应趁晴收获。如果收获过早, 导致生育期不足, 缩短了玉米灌浆时间, 粒重降低, 造成减产, 而且影响玉米品质。一般饲料玉米在吐丝后50 d收获较好, 可比习惯在吐丝后40 d收获使玉米增产10%左右。鲜食玉米品种以果穗授粉后20~23 d收获为宜[2];若以加工罐头为目的的可早收1~2 d商品性更好。

摘要:从大化县石山地区近年来玉米低产的现状出发, 多方面分析了玉米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在该县玉米生产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增产对策, 为今后实施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玉米栽培,问题,增产对策,广西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楠, 王慧茹, 班亚伟, 等.玉米高产开发田间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 2009 (8) :21.

[2]陈永欣, 翟广谦.甜糯玉米采收与保鲜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1, 16 (4) :67-91.

[3]朱玉芹, 岳玉兰.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 2004 (3) :25-26.

[4]武凤侠, 许连登.砀山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93, 97.

[5]柴宝忠, 任立宏.喀左县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1) :99.

增产对策 篇9

1 小麦后期增产的影响因素

1.1 倒伏

据调查, 在现有大田生产条件下就常年生产讲, 倒伏严重、范围较大的年份占生产年份的50%~70%, 一般倒伏、点片倒、范围小的年份占生产年份的90%, 而且倒伏的程度因土壤的质地、茬口类型、播地不同而有差别[1,2]:砂壤土倒伏严重, 减产29.3%, 千粒重下降7%~8%;老黄土倒伏一般, 减产8.5%, 千粒重下降4.5%;砂土倒伏轻, 减产3.8%, 千粒重下降2.1%。菜茬倒伏严重, 减产31.2%;旱田玉米茬倒伏一般, 减产15.7%;杂粮田块倒伏轻, 减产4.6%;开垦滩涂倒伏较轻, 减产4.3%。9月25日至10月5日早播倒伏严重, 减产28%;10月5—15日适期播种倒伏一般, 减产15%;10月15日晚播倒伏轻, 减产7.5%。

1.2 轮作方式单一, 品种退化

占城镇长年种植小麦约2 000 hm2, 夏玉米1 133.33 hm2, 自然形成了小麦—玉米连作方式, 且连作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连作使土壤中的养料和水分不能被作物充分合理吸收, 从而影响小麦后期干物质增加。小麦的主体品种为烟农19, 占全乡的播种面积的90%以上, 且已种植多年, 种性严重退化, 这是小麦后期影响产量的一个根本原因。

1.3 栽培管理不当

小麦的需肥规律是营养全面且养分协调, 在肥料的供给上, 没有按照施足基肥、巧施拔节孕穗肥、后期叶面喷肥、科学配方施肥的标准施肥, 这给小麦后期增产带来了困难。据调查, 全乡因肥料运筹不当影响小麦产量田块达到90%以上, 其中明显影响产量的60%。据调查, 占城镇秋播小麦主体是烟农19, 病害十分严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5月20—25日调查, 病田率达90%, 病株率达31.2%, 病粒率达9%, 是10年来病害最为严重的一年, 受病虫危害一般年份减产10%~15%。后期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赤霉病、锈病, 其中白粉病和麦蚜常年发生, 其他2种病不一定每年发生, 病虫发生危害规律是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从防治效果看, 防治田明显好于未防治田, 防治2次田好于防治1次田块。

1.4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及其他因素

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不够、农业的摊子大, 对农业的投入回报率低, 现实农业的发展, 远远落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科技含量低, 这是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因素之一。小麦后期干旱和干热风, 亦是影响小麦后期增产的又一不利因素。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低、成效差, 不能够达到抗灾夺丰收, 这也是小麦后期减产的又一大因素。

2 对策

2.1 改革耕作制度和种植制度

耕作和种植制度的改革可以充分发挥利用水、土、热量资源, 提高土壤的供养、保养能力, 还能改变田间小气候, 利于防病治虫, 抗御自然灾害, 克服后期生产的诸多不利因素,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2 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积极引进推广高产、抗灾、优质良种, 更新现有的种植品种, 是夺取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3]。小麦生产上积极推广良种、精播、扩行、增肥、抗灾等项具体措施, 在小麦生产的中、后期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 以利于后期抗灾夺丰收。

2.3 合理运筹肥水

在小麦的全过程生产中, 肥料的施用应本着施足基肥、巧施拔节孕穗肥、重视后期根外喷肥 (即药肥混喷) 原则[4],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以彻底解决肥料运筹不合理造成的小麦后期减产。同时, 应灌好2水, 以水调肥达到后期丰产丰收。搞好小麦后期药、肥、素的混喷。

2.4 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建议农资生产上加大科技投入, 科研部门多繁育出优良品种, 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农技部门应积极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 做好科技二传手, 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为农业生产多做贡献;农资生产部门应多生产优质化肥、农药, 使农民买的称心, 用的放心, 特别是农业专用肥和测土配方施肥, 应积极开发生产;粮食部门、农副产品收购部门, 应积极开展为农服务, 解决农业生产的产后服务问题, 这样才能利于粮食生产, 促使农业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姜官恒, 孙素娟, 王新华, 等.小麦生育后期的关键栽培管理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 2007 (2) :125-126.

[2]蔡文良, 吴崇海, 戴梅香, 等.小麦春季冻害和后期倒伏与品种的关系及防灾减灾技术[J].种子世界, 2008 (4) :42-44.

[3]时金娥.暖冬气候条件下的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 2009 (3) :34.

增产对策 篇10

1 影响玉米膜下滴灌增产潜力的原因

1.1 品种的生育期较短

玉米膜下滴灌, 能有效地利用春夏积温创造高产。选用的玉米品种生育期必须略长, 至少应该比露地玉米的生育期长5~7 d, 使膜下滴灌玉米品种的生育期达到135~137 d。但是这样的玉米品种不易购进, 膜下滴灌玉米推广面积毕竟还小, 育种单位繁育生育期过长的品种难以大量销售, 因此玉米种子繁育机构一般不生产适合膜下滴灌的玉米种子。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2年来, 大多数地块用先玉335、先玉696、迪卡516等生育期不足130 d的玉米品种, 扣上地膜后, 品种本身的增产潜力不大, 不能挖掘品种本身的增产潜力, 因此膜下滴灌不能达到理想的产量。

1.2 错过最佳播种期

在备耕工作中, 由于准备工作做的不充分, 迟迟不能播种, 错过了最佳播种期, 有的玉米膜下滴灌地块, 播种比露地玉米晚得多, 露地玉米已达到齐苗期, 膜下滴灌地块还没有播种。据了解, 某村一个种植合作社, 2012年搞玉米膜下滴灌, 6月20日才完成播种, 此种情况要获得高产是不可能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播种机经常出现故障, 维修人员不能及时到达现场修复, 延误了播种期, 使玉米膜下滴灌不能发挥增产潜力。

1.3 放苗不及时与对机器使用不熟练

玉米膜下滴灌有2种播种方法, 一种是先播种后覆膜, 种子在膜下是封闭的。此种播法有利于土壤提温保墒, 出苗速度快, 出苗整齐, 但需要及时放苗, 许多玉米膜下滴灌农户, 因为放苗不及时, 苗在膜下的时间过长, 膜下高温和不通气, 使幼苗变黄, 放出后的幼苗成为弱苗, 严重地影响玉米产量。另一种是先覆膜后播种, 此种播法优点是不用放苗, 节省人力。缺点是土壤保温保湿性略差, 出苗慢。由于机手对播种机使用不熟练, 调整机器的能力差, 地膜拉得太紧, 播种后地膜在机器拉力的作用下, 种子和地膜上的出苗孔不在同一位置, 苗出来后顶在地膜上, 地膜上面是覆土, 幼苗即不能穿透地膜, 又压在土下不见光, 还没法放苗, 最后只好人工把地膜撕去, 地膜失去作用, 露出的又是弱苗, 造成减产。

1.4 种子大小不均造成苗不整齐

膜下滴灌玉米采用机器精量播种, 要求种子大小均匀一致, 但是种子经销者提供的种子大小不均匀, 有的是玉米棒底部的近圆形粒, 播后出苗慢, 有的是玉米棒尖部的小粒, 籽粒成熟度高, 出苗快, 但由于种子中含养分少, 离乳早, 后来形成弱苗。田间幼苗不整齐, 后来植株不整齐, 不能获得群体高产, 影响膜下滴灌玉米增产潜力的发挥。

1.5 除草剂药害

玉米膜下滴灌用的都是封闭型除草剂, 多数地块施用50%乙草胺+38%莠去津, 但不是厂家生产的“乙莠合剂”, 是农民自己无原则掺兑的。由于除草剂在膜下封闭, 挥发量少, 加之膜下高温高湿, 药效有加强作用, 用量应该比露地用量少。但是很多农户施药量都偏高, 有的用38%莠去津5 kg/hm2以上+50%乙草胺超过3 kg/hm2以上, 有的甚至用38%莠去津10 kg/hm2+50%乙草胺10 kg/hm2, 即所谓“10+10”施药法, 严重超量造成除草剂药害。玉米出苗后因受药害畸形, 心叶卷曲展不开, 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形成弱苗和生理病苗, 此种情况严重地影响玉米产量。还有一种情况是除草剂加水量不够, 施用封闭型除草剂一般用水750~1000kg/hm2, 这样大量用水药剂才能喷施均匀。但多数农民和农业合作社用水200~300 kg/hm2, 由于用水量不足, 药剂喷施不均匀, 有的地方发生药害, 有的地方杂草拱出了地膜, 药害和杂草的共同作用, 影响玉米群体产量。

1.6 非降解膜的应用

在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中, 应用的地膜都是非降解膜, 膜下面土壤基本不透气。在玉米幼苗期, 根系比较弱小, 根系在生长发育中需要的氧气量少, 地膜覆盖后, 土壤中氧气足以满足幼苗根系发育的需要。随着根系壮大, 根系的需氧量增大, 地膜下封闭的氧气越来越少, 氧气不能满足玉米根系发育的需要, 使得玉米根系生长受到抑制, 根系范围小。没有强大的根系, 地上部分要获得很高的产量是不可能的。因此, 非降解膜的应用, 阻碍了土壤的通透性, 影响了玉米膜下滴灌增产潜力的发挥。

1.7 灌水不合理

田间安放滴灌设施, 是按照玉米需水规律灌水, 但有的农民不精通滴灌设施的使用, 灌水次数过多, 膜下土壤湿度大, 本来就通气不良的膜下土壤更加缺氧。大水、大肥和高热, 使玉米地上部徒长, 影响膜下玉米增产潜力的发挥。

2 发挥玉米膜下滴灌增产潜力的对策

2.1 种植生育期相对长的玉米品种

虽然膜下滴灌玉米推广面积小, 育种单位繁育生育期过长的品种难以大量销售, 但是种植单位可以向育种单位定购适合玉米膜下滴灌的种子, 并交付定金, 育种单位为用户繁育生育期略长的种子[1]。这样种子生产单位对生育期长的玉米种子销售有保障, 玉米生产者又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2.2 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就是在玉米适播期的上限播种, 利用春、夏的有效积温, 种植生育期相对长的玉米品种, 充分发挥玉米品种自身的增产潜力[2]。

2.3 从现有的人力资源规划玉米膜下滴灌面积

生产力的2个因素中, 人的因素是主要的。玉米膜下滴灌推广的面积, 必须考虑现有的人力资源。对于先播种后覆膜, 种子在膜下封闭的种植法, 必须考虑放苗期有没有足够的劳动者到田间从事放苗工作, 在劳动力资源不能满足大面积放苗的情况下, 膜下滴灌玉米种植面积要少, 不可离开现有的劳动力资源盲目性大面积种植。充分利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 大力培训农机手, 提高机手操纵机器的能力, 使机手驾机作业准确无误。

2.4 使用玉米降解专用地膜, 按玉米需水需肥规律管理水肥

覆地膜在前期作用比较明显, 有提温和保墒作用。但是到了玉米生长发育的中后期, 虽着根系壮大, 根系的需氧量日益增大, 地膜下封闭的氧气不能满足玉米根系发育的需要, 尤其不能满足根系呼吸的需要, 使得玉米根系生长受到抑制, 根系范围小。没有强大的根系, 不可能提高玉米产量。因此, 建议使用玉米降解专用地膜, 增强玉米根系发育, 扩大根系吸收面, 提高地上部产量。不可盲目性灌溉和施肥, 必需按照玉米需水需肥规律搞好水肥管理[2]。

2.5 合理应用除草剂, 避免药害

玉米膜下滴灌用的都是封闭型除草剂, 由于有地膜覆盖, 除草剂的挥发量明显减少, 药的利用率高, 所以不可过量施用封闭型除草剂[3,4]。在施用封闭型除草剂时, 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施药, 避免除草剂药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摘要:分析了影响玉米膜下滴灌增产潜力发挥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岳绚丽, 宋超.北方春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应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1) :66, 68.

[2]王跃兵, 孙永超.玉米膜下滴灌节水保产增产技术[J].中国种业, 2009 (10) :75-76.

[3]暴海坤.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 2013 (6) :52.

上一篇:乏汽余热利用下一篇:新时期对外开放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