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再增产

2024-07-01

粮食再增产(精选八篇)

粮食再增产 篇1

一、领导高度重视, 强化行政推动

区委、区政府建立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粮食生产工作机制, 落实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生产责任制, 强化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宣传发动和督查考核。2005年, 区委、区政府制发了《关于创建全国产粮大县的意见》, 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区政府下发了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通知, 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区委、区政府每年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纳入乡镇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在100分值中占4分。

二、落实惠农政策, 强化资金投入

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尤其加大农业资金投入, 2009年粮食生产投入达到20 690万元, 较2003年4 250万元增长3.87倍, 其中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7 300万元和良种补贴1 400万元打卡直发到户。严格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 年免征农业税费近7 000万元。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2009年水稻保险达到2万hm2、玉米达到1.33万hm2, 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区里还落实了项目整合措施, 由区发改委、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统一把关, 整合涉农项目的申报和资金安排, 打捆使用, 以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今年已整合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村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6 776万元, 用于优质稻、优质玉米产业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

三、健全农技体系, 强化技术支撑

巴州区历来重视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目前, 区里建有区农技中心、区农技站、区植保站、区土肥站等16个区级农业事业单位, 建有49个乡镇 (办事处) 农技站和27个农技分站, 村设农技员, 建立科技示范户1.12万户, 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 560人, 其中区级和乡镇486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在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农技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2009年推广经费达到1 560万元, 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3.2万份, 制发光碟1.2万张, 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0期, 培训技术骨干8.6万人, 良种普及率达98%, 规范改制、合理密植、覆盖栽培、综防病虫等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6%, 产品优质率达到80.4%。

四、建立示范片点, 强化高产创建

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业科技“三大行动”为契机, 建立粮食生产示范片点, 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 实行党政领导包片联线、技术人员驻点挂片的责任制, 并对技术人员全面落实定种植区域、定挂包范围、定目标任务、定考核奖惩, 与工资晋级、职称评聘、评先选优挂钩的“四定三挂”责任制, 特别是对获得全省高产创建先进工作者给予5 000元现金奖励。2009年, 区里建立了唐巴、巴水、巴化、巴曾、巴玉5条高产示范线 (带) 1.67万hm2, 建千亩展示片36个0.24万hm2, 百亩攻关点300个0.21万hm2, 示范总面积达到2.13万hm2, 涉及25个乡镇、230个村、1 565个村民小组、22万户农户。示范片点平均单产588kg/亩, 较非示范区增产17%。其中:小麦高产创建0.69万hm2, 较去年增加0.3万hm2, 增长77.58%, 平均单产达到416.5kg/亩, 较非创建区增103.5kg, 增长33.8%;水稻0.69万hm2, 较上年增加0.2万hm2, 增长40.14%, 单产达到704.3kg/亩, 比非项目区增44.5kg, 增长6.7%;玉米0.55万hm2, 较上年增加0.2万hm2, 增长5.5%, 单产达到658.4kg/亩, 比非项目区增102.7kg, 增长18.48%;马铃薯示范0.19万hm2, 较上年增加0.07万hm2, 增长57.6%。

五、创新发展机制, 强化订单生产

以绿颂米业、龙头食品、粮油购销企业为龙头, 积极协调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乡镇政府、农技部门等各方面关系和利益, 完善产业合作机制, 严格签订“一书四合同”,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已基本建立了农业部门负责发展、粮食部门负责收购、龙头企业负责加工的产业经营机制。“一书”:即区农业局与各乡镇农技站签订目标责任书, 统一规划布局, 落实优质稻基地面积、品种和生产数量。“四合同”:一是区农业局与区粮油总公司签订优质稻发展合同, 明确双方职责, 联结双方利益, 发挥各自体系优势, 促进基地订单生产落实;二是区、乡农技站与村组农户签订技术指导合同, 统一种子组供, 统一技术培训、指导, 协助收购企业优质稻收购, 收购企业按收购数量, 按合同约定比例付给技术指导费;三是粮食部门协调处理好加工龙头企业与收购企业之间的购销关系, 签订委托收购合同;四是各地粮站 (粮管所) 等收购企业同基地村组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 搞好系列化优质服务, 优质优价全部收购, 现金结付, 诚信履约。农户按要求单种、单收、单晒、单储、单售, 按量交售。通过“一书四合同”, 把基地、农户、企业和农技部门有机联结起来, 较好地推进了全区商品粮食生产发展, 商品粮油产量由2003年的11.6万t上升到2009年的19.9万t, 增长71.6%。

强化增产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篇2

为夯实突破发展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在粮食生产上,我县认真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依靠科技攻单产,稳定面积保总产”的思路,突出两杂良种和两膜覆盖,狠抓间作套种等粮食增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强化科技和执法服务,确保粮食安全。

一是稳定播种面积。县上把粮食生产纳入目标考核,将粮食生产计划下达到乡镇,分解落实到村组农户,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万亩以上,总产7.5万吨以上。

二是狠抓良种良法的普及应用。在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抓好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围绕玉米、水稻、洋芋、红苕四大主产作物,突出抓了玉米、水稻两杂良种和洋芋、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截止目前,完成地膜洋芋4万亩,地膜玉米7万亩,推广玉米、水稻两杂良种17万公斤,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是认真开展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采取召开现场会、组织宣讲团、电视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继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后,结合科技之春和“百人百场”宣讲活动,组织人员进农村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宣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政策。目前共举办宣讲活动35场,接受群众咨询2.8万人次。同时启动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入户网络平台和广播电视媒介,及时向农民发布生产品种、植保、肥料、技术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同时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把粮食增产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粮食再增产 篇3

河南省2014年“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万亩方安排在清丰县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万亩方———韩村乡农业综合开发万亩方, 该区位于县西7km, 韩村乡政府南, 涉及马韩村、王韩村、孙韩村、任韩村、染村、铁炉庄、李沙窝、后沙窝、前冯家等9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 受益农户1 985户, 受益农民7 625人, 耕地面积10 000亩, 人均耕地1.31亩。 项目辐射区包括高堡乡、韩村乡、大屯乡、固城乡、古城乡等5个乡镇, 共计耕地面积15万亩。

2 取得的成效

2.1 增加了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验收测产, 万亩方玉米平均单产达到612.3kg, 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146.8kg, 增长31.5%;小麦平均单产达到513.0kg, 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101.1kg, 增长24.7%。 15万亩辐射区玉米平均单产达到516.6kg, 比前三年增产41kg, 增长8.6%;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51.1kg, 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产39.6kg, 增长12.7%。 通过项目的实施, 清丰县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取得粮食12年连增。

2.2 增加了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万亩方和辐射区粮食大幅度增产和农民增收,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技术水平和种粮积极性, 对类似生态区域粮食进一步增产有较强的辐射和引导效应, 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高清丰县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2.3 增加了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 使清丰县农作物前后茬口进一步衔接, 光热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田间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 通过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的应用, 不仅防止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 而且能够增加有机质含量, 培肥地力, 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

2.4 锻炼了农技队伍

在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 技术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培训和指导农业生产技术, 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锻炼, 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通过实践弥补自己的不足, 使之得到提升。

2.5 提高了农民素质

通过项目的实施, 在生产的关键时期及时培训农民。 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 技术水平和种粮积极性。 通过项目实施, 万亩方农民心中都有了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 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能及时做到, 也辐射和带动了周边群众。

3 推广的关键技术

3.1 玉米

3.1.1 推广玉米“四度”高产集成技术 “四度”高产集成技术, 即因地力、因品种合理增加密度;多次间苗、多留5%苗, 保证整齐度;加强水肥管理, 提高结实度;延缓收获, 提高成熟度。 在万亩方内, 综合运用玉米“四度”高产集成技术面积达到了4 329亩, 占整个万亩方的43.3%, 整个万亩方运用单一或综合“四度”高产集成技术面积达到9 600余亩, 技术覆盖率达到100%。通过该项技术的综合运用, 使玉米亩节本6元, 直接增收14元, 合计节本增效20元。 辐射区综合运用玉米“四度”高产集成技术面积占13.9%。

3.1.2 推广夏玉米“七集成”综合配套技术夏玉米“七集成”综合配套技术, 即机械化精播技术、适当增密技术、苗后除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生态防控技术、间混作减灾稳产技术、适当晚收技术。 据统计, 在万亩方内, 夏玉米“七集成”综合配套技术面积达到了3 216亩, 占整个万亩方的32.2%, 技术覆盖率达到92.7%以上。 通过该项技术的运用, 夏玉米增收83元/亩。

3.2 小麦

3.2.1推广小麦“三优”集成技术 “三优”集成技术, 即优化品种、优化播种技术、优化肥水技术。 在万亩方内, 综合运用小麦“三优”集成技术面积达8 167亩, 占整个万亩方的81.7%, 技术覆盖率达到91%以上。 通过该项技术的运用亩节本12元, 直接增收了13元, 合计节本增效35元。

3.2.2 推广小麦“四防”集成技术小麦“四防”集成技术, 即防病虫、防晚霜冻害、防倒伏和防早衰。 在万亩方内, 综合运用小麦“四防”集成技术面积达8 644亩, 占整个万亩方的86.4%, 技术覆盖率达到100%以上。 通过该项技术的运用亩节本4元, 直接增收了11元, 合计节本增效15元。

3.2.3 加强了麦田田间管理技术小麦田间管理包括: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后期管理。 在万亩方内, 通过加强麦田田间管理, 亩增效13元。

4 主要做法

4.1 认真落实良种推广和惠农政策

积极争取扩大良种推广和惠农补贴规模, 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进一步调动种好粮食的积极性。2013~2014年度通过政府统一采购, 清丰县利用项目资金, 为项目区2 000亩玉米和2 000亩小麦进行种子补贴、配方肥补贴和农药补贴。

4.2 明细责任, 强化管理, 统一服务

万亩方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制, 每名技术员包1~2个村, 公示联系方式, 接受群众监督。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开展蹲点服务, 抓好“分区负责、分片管理”的责任制, 主要抓好玉米“四度”高产集成技术、夏玉米“七集成”综合配套技术、小麦“三优”集成技术、小麦“四防”集成技术和麦田田间管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确保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户、到田, 新品种、新技术到田率达95%以上。

4.3 多形式、全方位搞好技术服务

在生产关键季节举办技术培训班, 进行生产技术培训, 通俗易懂地为广大农户讲解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性技术, 为项目区的粮食丰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在2014年度“科技支撑”项目区成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期, 直接培训农民2 500余人 (次) , 共发放技术手册1万余份、技术明白纸8万余份。此外, 清丰县充分发挥广电资源宣传优势, 在玉米和小麦生育关键时期, 录制电视讲座, 扩大了技术培训范围。 2015年共成功举办电视讲座2期。

4.4 试验示范, 标树样板

在万亩方内设置了100亩高产攻关田、 新品种展示田;在小麦、玉米生长关键时期, 邀请各级领导、技术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现场观摩, 广泛开展技术交流, 及时总结高产经验, 充分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 有力地推动玉米、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5 落实制度, 严格报帐

项目物资发放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物资, 所供物资实行层层联责制, 主管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实施协议; 项目实施单位与补贴物资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协议; 供货单位与项目所在村委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实现了所供物资优质优价。 实施单位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和资金管理机制, 对项目每项支出费用进行了帐、款、物三审核, 严格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 实现了专款专用, 并按时向农开办、财政局和技术依托单位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5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计划

我国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研究 篇4

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 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粮食经营利润函数表示:

其中, Ⅱ代表粮食生产经营利润;A代表粮食生产者的技术水平;F (.) 代表粮食生产函数;Xi代表生产投入要素;Pxi代表生产投入要素Xi的价格;Py代表粮食的价格。对 (1) 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结果等于零, 可得方程:

(2) 式即为粮食生产部门最优生产供给的边际状态函数。对于粮食生产者来说, Pxi和Py由市场决定, 生产者只可接受而不可改变, 所以粮食生产的边际产量取决于技术要素投入的大小。由于技术进步通常被看成是时间的函数, 因而为了进一步说明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 对 (2) 取对数、求导数并令其结果等于零, 可得方程: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粮食价格Py大于生产要素价格Pxi, 所以, 据此可以认为, 粮食的边际产量随着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而扩大。在粮食生产函数Yt=AtF (Xi) 和经营利润函数MaxⅡ=PyAF (Xi) —∑PxiXi下, 粮食生产者受利益效应的驱动,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增加粮食产出。粮食产量Yt增加导致粮食价格Py下降, 经营利润下降又促使生产者为了短期收益而追加物质要素Xi的投入, 又引致要素价格Px i上升, 加之旧技术的重复使用会导致技术的边际产出下降, 这样粮食经营利润也随之不断下降。由于粮食价格Py受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 因而其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弹性有限。科技进步具有作用弹性大、发挥效用期限长、平均使用成本低等优点, 粮食经营者在利益效应的驱动下, 追加科技投入, 催生了新一轮科技进步以及科技成果的投入使用。由此可以说,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增产的可靠保障。

二、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作用的测算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由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粮食生产具有刚性约束, 提高粮食单产是现实粮食增产的现实途径。粮食单产量的大小受四个因素影响:其一是气候变化, 其二是要素投入 (包含化肥等物质和劳动力) , 其三是农业政策, 其四是农业科技。

(一) 变量、数据与模型

以粮食单产量作为因变量 (Y公斤/公顷) ;以有效灌溉率 (X1) 和成灾率 (X2) 表示气候变化的影响指标;以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 (X3公斤/公顷) 、单位面积农机投入量 (X4千瓦/公顷) 和单位面积其他物质投入 (X5公斤/公顷) 表示物质投入的影响;以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 (X6年) 代表劳动力的影响;以单位面积财政支农支出 (X7元/公顷) 和单位面积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X8元/公顷) 表示农业政策的影响。所有变量的数据都来源于1991-2009《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C-D生产函数模型的对数形式如下:

其中:a1a2a3a4a5a6a7a8分别表示待估系数。

(二) 估计结果与分析

表1是利用OLS法对1991-2008年三种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生产函数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看, 调整后的R2和F值都很大, 说明生产函数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各要素的影响程度如下:

成灾率 (X2) 的弹性很大, 但灌溉率 (X1) 影响不显著, 说明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危害很大, 但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灌溉面积增长率很缓慢, 与受灾面积基本持平, 大约是成灾面积的2倍, 难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

物质要素投入对粮食单产的综合影响率为0.339, 但作用程度差异较大。化肥投入量与粮食单产之间存在极大的正相关性, 影响程度高达0.7。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粮食单产量为5548公斤, 比1991年4206公斤增长31.9%;2008年每公顷化肥投入量335公斤, 比1991年188公斤增长78.2%, 化肥使用的增长速度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的2.45倍, 但如果按弹性系数0.7折算, 大约有22.84%的化肥投入对粮食单产提升未发挥作用。其他物质 (农药、农膜、柴油) 和农业机械投入对粮食单产影响不显著。

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 (X6) 对粮食单产影响不显著, 这一检验结果看似不符合逻辑实则与现实情况相契合, 主要原因在于每100个农业劳动者中, 1991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24年, 2008年为8.31年, 18年中仅提高2.07年, 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转移到比较收益高的其他产业。

1991-2008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数为8.5%, 其中自2000年以来一直低于8%。在国家财政支农支出总额中, 支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仅占30%左右, 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包含支援农、林、牧、渔大农业的多个方面, 因而单位面积财政支农支出 (X7) 对粮食单产影响不显著是与现实相符合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对粮食单产影响是显著的。

根据新古典主义生产函数理论, 结合模型检验结果及分析, 可得1991-2008年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生产弹性平均值为0.47, 即每增加一个单位农业科技投入, 可使得粮食单产增加47%, 该比率也被称作农业科技进步率。

(三) 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增长的贡献

弹性系数从相对量角度反映了各影响因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程度, 但在某个特定时期内, 某个因素对粮食单产量增长的贡献不仅取决于该因素的生产弹性, 而且还取决于该因素在这个时期内的变化幅度。根据索洛余值法测算出1991-200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3.22%。

三、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的对策

(一) 重视教育, 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1年 (2008年) , 其中文盲占6.15%, 小学程度占25.3%, 初中程度占52.81%, 高中程度占11.4%, 中专程度占2.66%, 大专及大专以上占1.68%。由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劳动力占比太低, 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因而平均受教育年限对粮食产量影响不明显。以色列的农民中专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47%, 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保障, 同时也使得农民更乐于接受新事物, 能够更快地掌握和运用新技术。鉴于受教育年限在农业增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对现有农业劳动力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技能教育, 高度重视绿色证书培训教育;重视项目扶持技能培训, 以项目引进培养农民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实行强制性九年基础义务教育, 保障我国农业劳动的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

(二) 增加投资,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对提高粮食单产有显著效果, 但其占农业财政支农总额的比重不足1%, 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0.09% (2006年) 。以色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96%, 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产值的3%, 其他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强度也高于总科研投资强度, 如日本政府90年代中期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为3.4% (总科研投资强度2.8%-2.9%) , 英国2.2% (总科研投资强度2.05%) , 法、德、美2%-2.5% (基本持平) 。而同期我国农业科研投资 (政府拨款) 强度只为0.2%, 仅为总科研投资强度的1/3。

(三) 科学耕作, 提高物质投入效率

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率和单位面积农机投入量对粮食产量提升的作用不显著, 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使用效率不高;农用机械多属于劳动替代型, 不适应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模式。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 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广泛采用小型农用机械、对土地精耕细作、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 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色列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对生物技术的投资和运用、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技术, 在灌溉、设施农业、供水、施肥、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都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 同时农业部门重视农业信息手机、传播与反馈, 通过互联网的农业远程技术服务望及时了解国外的相关信息, 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因此, 我国理想的耕作模式应该是鼓励农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对土地精耕细作, 发展滴水灌溉等节水型高科技手段, 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 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昆, 郑风田.财政支农科技投入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社会科学研究, 2007, 1.

[2]刘朝臣, 鲍步云, 陈学法.“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民素质问题[OL].http://www.syau.edu.cn/gjyjs/article/show.asp?id=401, 2010, 3, 19.

[3]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我们的启示[OL].http://www.tt91.com, 2008, 8, 14.

[4]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http://www.hunangtzy.com/zrzl/zrgl/con-tent_17181.html, 2009, 3, 14.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篇5

嫩江县是农业大县,当地2/3以上人口,收入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据2009年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结果,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改良培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合理配置和优化耕地资源,加快种植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粮区、畜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嫩江县农村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打造“三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创建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示范县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1 嫩江县耕地地力现状

1.1 地力等级变化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嫩江县耕地地力等级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产田土壤肥力下降,比例由第二次(1984年)土壤普查时的30%下降到19.7%;中产田土壤肥力增加,比例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60%增加到67.7%;低产田土壤肥力也增加,比例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0%增加到12.5%,中低产田合计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增加10.3%。

1.2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耕地地力的重要标志。它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以改善耕地土壤的结构性能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化学性质。通常在其它大的立地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耕地地力水平的高低[1]。

调查结果表明,嫩江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53.36 g·kg-1,变化幅度31.07~92.26g·kg-1,按照《黑龙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分级标准,将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分为6级,其中含量>40g·kg-1的为95.21%,35~40g·kg-1的占4.31%,30~35 g·kg-1的占0.33%,25~30 g·kg-1的占0.05%,20~25g·kg-1的占0.05%,15~20g·kg-1占0.05%。与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二次土壤普查调查结果比较,土壤有机质平均下降了27.04g·kg-1(第二次土普调查数为80.4+22.2g·kg-1)[2]。土壤有机质的分布没有变化,土壤普查和这次调查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主要集中在>40g·kg-1以上的1级水平,1982年土壤有机质>40g·kg-1以上的占98.7%,40g·kg-1以下的仅占1.3%;2008年土壤有机质>40g·kg-1以上的占95.21%,40g·kg-1以下的仅占4.79%。

1.3 土壤有效磷

磷是构成植物体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土壤有效磷中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称之为速效磷,它是土壤磷供应水平的重要指标[3]。

这次调查表明,嫩江县耕地有效磷平均为69.4mg·kg-1,变化幅度在33.0~157.8mg·kg-1。其中草甸土磷含量较高,平均为77.06mg·kg-1,其次沼泽土平均含量为73.07mg·kg-1、黑土为68.96mg·kg-1,暗棕壤平均含量为68.36mg·kg-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比较,嫩江县耕地磷素状况总体上改变较大,1982年嫩江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33 mg·kg-1,最高含量为41.5mg·kg-1,最低含量为13.7mg·kg-1,磷素增加了2.1倍。主要是近十几年大量施用磷肥,由于磷素在土壤中移动性小,磷肥利用率低,在土壤中大量积累造成的。

1.4 土壤速效钾

土壤速效钾是指水溶性钾和粘土矿物晶体外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钾,这一部分钾素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对植物生长及其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其含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土壤供钾能力的程度,是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3]。

嫩江县耕地土壤有效钾比较丰富,调查表明全县速效钾平均在168 mg·kg-1,变化幅度在59.6~376.6 mg·kg-1,比第二次土壤普查的323mg·kg-1降低了155mg·kg-1。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有机肥施入少,化学钾肥补充不足。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耕地草甸土的速效钾平均为173.23 mg·kg-1,比第二次土壤普查244mg·kg-1降低了70.77 mg·kg-1;其次是沼泽土平均为172.65 mg·kg-1,比第二次土壤普查322mg·kg-1降低了151.73mg·kg-1;黑土平均值是170.27 mg·kg-1,比第二次土壤普查296mg·kg-1降低了125.73mg·kg-1;最低值是暗棕壤,平均为167.28mg·kg-1。比第二次土壤普查305mg·kg-1降低了137.72mg·kg-1。

按照钾含量分级标准出现频率分析,全县钾含量大于200 mg·kg-1占2.64%,150~200mg·kg-1占29.47%,100~150 mg·kg-1占34.71%,50~100mg·kg-1占9.92%。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耕地速效钾95%以上大于200mg·kg-1,水平分布均衡[2]。综上所述,嫩江县耕地钾元素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急剧降低,到90年代中期,黑土出现明显的缺钾症状,植株抗病性差,秆软,鼓粒慢,粒小粒瘪。1997年测土结果,平原乡镇土壤速效钾小于200mg·kg-1,建议农民增施钾肥。1998年平原乡镇的黑土区开始施钾肥,2002年山区乡镇暗棕壤区也开始施入钾肥,但施入量不大,一般小麦应施氯化钾75kg·hm-2,实际施入50kg·hm-2;大豆应施氯化钾50kg·hm-2,实际施入25kg·hm-2。也有部分农民对钾肥作用缺乏认识,至今不施钾肥。

1.5 土壤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与其它大量元素一样,在植物生理功能上是同等重要的,并且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土壤养分库中微量元素的不足也会影响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微量元素缺乏往往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多少也是耕地地力的重要指标[4]。

1.5.1 有效硼

调查表明,嫩江县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平均0.34 mg·kg-1,变化幅度在0.26~0.46mg·kg-1。按分级标准,全部在0.4以下,嫩江县为缺硼土壤。土壤缺硼的原因是连年种植大豆、小麦、油菜、甜菜,消耗大量有效硼,硼肥补充却很少,随着土壤酸性增强,降低硼的有效性,土壤缺硼导致大豆落花落荚现象普遍发生,小麦花少粒少,油菜花而不实。

1.5.2 有效钼

调查表明,嫩江县耕地土壤有效钼含量平均0.15 mg·kg-1,变化幅度在0.12~0.22mg·kg-1。耕地土壤有效钼含量为低水平。缺钼原因主要是大豆连续十几年重茬,根瘤固氮消耗大量有效钼,农民对施钼肥缺乏认识,且市场钼肥价格高,钼肥补充不足。

1.6 土壤质地

嫩江县土壤表层物理粘粒(0.01mm)平均含量为47.3%+10.64%,变异度为22.5%,属重壤质土,表层物理粘粒——黑土类最高,白浆土次之,沼泽土第三,暗棕壤与草甸土含量最低。东、北部山区暗棕壤地带土质表现以中壤质土为主;中、西、南部黑土地带表现为偏粘的重壤质土;嫩江水系沿岸的冲击地带表现为偏砂的中壤质土。耕层的质地状况主要受母质类型制约,发育于沉积性粘土母质上的耕地表现偏粘,冲击性母质上的耕地则偏砂。粘重地通透性差,水气矛盾不利于土壤养分的释放和植物根系的生长,质地偏砂,虽通透性好,但蓄水保肥差,潜在肥力低,肥效短,满足不了作物生长的需要,生产中需采取措施加以改造[2]。

1.7 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转化与供给的重要因素[3]。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3]。2008年嫩江县耕层土壤pH平均为5.6,其范围为4.9~6.6,总体属酸性土壤。其中低于5.5的土壤占17.0%,5.5~6.0的土壤占75.9%,6.0~6.5的土壤占6.9%,大于6.5的土壤占0.2%,99.8%的土壤为微酸性土壤。

土壤酸性增强的原因有:在土壤中施入的磷酸二铵溶化后,铵离子、磷酸根离子被植物吸收或固定,氢离子被释放,导致土壤变酸;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如氯化钾是生理酸性肥,长期施用会使土壤的酸性增强;大豆重茬严重,受大豆根系吸收与分泌的影响,土壤酸性增强;土壤受雨水冲刷,也会使土壤酸性增强。

1.8 土壤理化性状

根据地力调查结果:嫩江县耕地容重平均为1.19g·cm-3,变化幅度在1.0~1.5g·cm-3。全县主要耕地土壤类型中,黑土平均为1.29g·cm-3,草甸土平均为1.14g·cm-3,暗棕壤1.20g·cm-3,沼泽土1.09g·cm-3。土类间黑土、暗棕壤容重均较高;草甸土、沼泽土容重较小。这次耕地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和1995年测土对比土壤容重有增加趋势。

2 影响嫩江县耕地质量的因素

2.1 土壤侵蚀问题

土壤侵蚀(包括风蚀和水蚀)加重。受侵蚀最重的是暗棕壤和黑土两类。

土壤侵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

蚀掉沃土,丧失宝贵的表土资源,降低了耕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大风和暴雨,在很短的时间里造成很大的危害。2009年9月调查结果:嫩江县各乡镇耕地土壤,表土层厚度由20世纪70年代垦初的80~100cm,减少到现在的30~75cm,土壤抗冲抗蚀性能降低。随着表土的不断流失,土壤养分含量减少,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由垦初的7.5%~12.0%下降到现在的4.0%~7.6%,耕地地力明显减退。恶化了土壤性质,加重了旱涝灾害。由于耕地土壤表层受到侵蚀,使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表现为土壤容重增加和坚实,由粒状或团粒状结构转为核块状结构,蓄水保墒和供水能力降低,既不抗涝也不抗旱,特别是平原乡镇的粘底黑土区以及漫川、漫岗底部低洼地,耕层下形成了很厚的犁底层,阻碍了作物根系的发展,影响了土壤水分的运动。

嫩江县地形波状起伏,多漫川漫岗,坡耕地占60%以上,而且大部分是顺坡起垄,这也为降水的地表径流形成创造了便利条件。雨水降落以后,其中部分渗入土壤,当土壤水分饱和后。转为缓慢渗漏阶段,多余的水分以径流形式,沿斜坡向低地集中,降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就造成低洼地内涝。因地势流水形成的侵蚀沟,不论是线状侵蚀还是片状侵蚀或沟头向源侵蚀,其对农田的切割和侵吞作用都是十分严重的,侵蚀沟不仅影响机械田间作业,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也缩减了农田面积。

全县因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庄稼毁种、补种现象几乎每年都有发生。1988年连续一个多月大雨,门鲁河沿岸、科洛河沿岸因河水上涨淹地2万hm2,2005年夏季一场大雨导致伊拉哈镇五四村冲倒房屋50多间,过水农田多达200hm2。水土流失不断加剧,致使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水库,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影响防洪安全,如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东风水库原来最大水深达10 m,现在已经不足5m了。

2.2 土壤有害物质增加问题

嫩江县土壤有害物质最主要的表现为除草剂的残留,其次为化肥的残留。全县95%以上耕地面积的农田应用除草剂除草,一是盲目加大使用量,有的甚至达到正常用量的150%~250%,春季干旱时还可以,施用前后如遇降雨,土壤过湿时,就会造成大面积的药害,尤其是春季降透雨后,连续几日晴天高温,采用苗前封闭灭草的地块,药害发生更为严重。二是高残效除草剂的应用,使很多耕地不能种植马铃薯、甜菜等经济作物和蔬菜,给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造成严重障碍。同时,除草剂随水土流失,可间接造成河水和其它耕地的有害物质的增加[5]。曾多次发生过利用河於土作甜菜苗床土造成水稻秧苗死亡、用风剥土育甜菜苗和西瓜苗发生药害的事件。化肥使用不合理,重视磷肥并大量使用磷肥、轻氮肥、忽视钾肥,利用率低,大部分散失在土壤和水体气中,直接或间接使耕地有害物质增加。

2.3 土壤质地因素

黑土是嫩江县主要耕地土壤,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半数以上。土质粘重,多为重壤土至轻粘土,下层土壤容重大多在1.5~1.6g·cm-2,透水性差,形成了托水滞水层,尤以粘底黑土(潜育化黑土)表现最为突出。加之地下水埋藏深,发挥不了作用,土壤水分经常在20~40cm的表土层范围变动。当一次连续降水超过30mm,土壤即达到饱和,如连续几个晴天,土壤水分又消退到作物感到缺水的程度。这一土壤水分性质也决定了嫩江县土壤抗旱抗涝的能力都相对不足。

因此,嫩江县耕地质量结构变化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人为因素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近些年有机肥投入减少,盲目施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变劣,酸性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能深松整地,土层变实,容重增加,犁底层上移,耕性变差;盲目毁林开荒,毁草开荒,过度放牧,掠夺式经营,破坏了草原植被,破坏了森林,使土地覆盖率极度下降,加重了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影响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3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耕地退化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耕地退化所造成的危害,有关部门采取了农业、生物和水利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家要在这方面加强立法,把此项工作纳入到法制轨道,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在重视耕地数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耕地质量建设。

3.1 农业措施

3.1.1 坚持调整垄向,变顺坡垄为横坡垄的原则

3度坡地横垄比顺垄径流量可减少32%~39%,冲刷量减少44%~53%,土壤含水量可提高2%~5%。横坡打垄是大面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现阶段实行横坡打垄的确有一定困难,主要是土地包产到户,一家几条垄,改横坡打垄后,坡顶和坡底地无人要,为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加强宣传,提高农民认识程度,更主要的是利用国家鼓励农民自发成立专业合作社、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契机,变顺坡垄为横坡垄,从而克服由于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而无法跨越的鸿沟。农业措施中还包括耕作施肥改良土壤,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近几年提倡的少耕或免耕法,也是防止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6]。

3.1.2 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4]

如嫩江县近些年结合中耕,施行垄沟深松以后,土壤接纳降雨、蓄水保墒能力明显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也提高了土壤通透性,特别是多雨年份。此法还应继续推广,国家要加大投入推广大型整地机械,一家一户的小四轮无法承担这样的工作。如果深松结合施有机肥效果会更理想。

3.1.3 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化肥是最直接最快速的养分补充途径,可以达到30%~40%的增产作用[4]。目前不少农户在化肥施用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如氮、磷、钾比例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通过土壤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摸清了全县耕地土壤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丰缺情况,对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达到大、中、微量元素的平衡,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奠定了科学依据。

3.1.4 增施有机肥

畜禽粪便是优质的农家肥,应鼓励和扶持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的数量,提高有机肥的质量。要恢复传统的积造有机肥方法,搞好堆、沤肥、沼气肥、压绿肥,广辟肥源,在根本上增加农家肥的数量。除了直接施入有机肥之外,还应该加强“工厂化、商品化”的有机肥施用。

3.1.5 提倡秸秆还田

麦豆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农业生产后劲。秸秆还田在实际做法上,以浅为宜,即把秸秆耙入浅层(10~20cm)能更大地刺激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的增长,有利于秸秆有机残体的腐解[4]。特别是嫩江县属高寒地区,翻入较深的底层,因土温低,微生物少,很难分解或分解较慢,在秸秆还田后要注意适量增施氮肥,以免缺氮影响产量。

3.1.6 推广深松浅翻秋整地技术

施行土壤深耕并推广深松法,结合深松增施农肥,以加厚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恢复地力,减轻旱涝,特别在中厚层粘底黑土区更应提倡。深松后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深松后孔隙度增加,通透性变好,土温可提高0.4~1.6℃,整个生育期可以提高积温50℃,可增产3%~5%,秋早霜和春天低温寡照年增产幅度更大。

3.1.7 种植绿肥

目前,破皮黄黑土地力瘠薄,生产能力有限,暂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产,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引导农民种植绿肥,既可以用于喂饲,实行过腹还田,又可以直接还田或堆沤绿肥,使土壤肥力有较大幅度的恢复和提高。

3.1.8 合理轮作调整农作物布局

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嫩江县的气候条、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周围环境等,合理布局,优化种植业结构,不能一味地种植大豆、小麦,要实行玉米、谷、糜、甜菜、蔬菜、马铃薯轮作制,推广粮草间作、粮粮间作、粮薯间作、粮葱间作等种植模式[6]。

3.1.9 建立保护性耕作区

保护性耕作主要是免耕、少耕、轮耕、深耕、秸秆覆盖和化学除草等技术的集成。目前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农业部保护性精细耕作中心提供的资料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深翻耕作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可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节约人机用工50%~60%,增产10%~20%,提高效益20%~30%。由此可见,实施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保持和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供应能力,增加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有力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探索出符合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现状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在普及化学除草基础上,免耕、少耕、轮耕等方法互补使用。提高大型农机具的作业比例,实行深松耕法轮作制,使现有的耕层逐渐达到25cm左右。[4]

3.2 生物措施

主要指植树和种草,增加土地覆被率。众所周知,森林被誉为“土地的保姆”。据测定:在森林植被下,雨水有14%~40%被树冠截留,5%~10%被林下枯枝落叶层吸收,50%~80%缓慢渗入地下,形成径流沿地表流失的水量不超过1%。农田防护林可以降低风速25%~48%,土壤水分可增加3.3%~4.7%。可见,森林积蓄了水分,也缓解了旱涝和水土流失。据省林科院测定,农田防护林网以250m×1 000m×1 200m为宜。林带宽3~5行,占地4%~6%即可达到保护农田的效果。除农田防护林外,还应种植以水土保持为目的的沟头、沟坡等水土保持林及水分涵养林。对坡度大于8度的坡耕地一定要有计划的逐步退耕还林[4]。

在生物措施中除了植树,还包括对一年生、二年生作物和草地的管理,要配合养畜,在坡地种植牧草,并对保护性差和保护性好的作物施行带状间作,也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3.3 工程措施

包括蓄(如修水库、修蓄水池等)、截(截流沟)、排(排水沟)、防(修防洪堤坝)、灌(灌水工程,如电机井、自流灌等)。这些措施中应适当强调蓄水的作用,因蓄水既可以灌溉,又可以减轻低地涝害,还可以借以发展渔业生产,达到旱涝兼治的目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特别是陡坡、沟头、河岸等地,仅用生物措施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必须配合以工程措施,如修筑梯田,挖掘截流沟、修跌水池、小型蓄水池、小型水库等,都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水土保持作用[6]。

3.4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各级政府应该把耕地改良纳入到工作日程,组织科研院所和推广部门的专家,对农民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深刻认识到耕地改良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是一项长远的增强农业后劲的重要措施,农民自发的积极参与土壤改良,才能使这项工程长久地坚持下去[4]。

3.5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系统

建设耕地监测网络机构,组织专家研究论证,设立监测站和监测点,利用先进的卫星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结合耕地现状和GPS定位观测,真实反映出耕地保护区整体的生产能力及其质量的变化。为遏制基本农田的土壤退化和地力下降趋势提供数据[4]。

3.6 建立耕地改良示范园区

针对各类土壤障碍因素,建立一批不同模式的土壤改良利用示范园区,抓典型、树样板,辐射带动周边农民,推进土壤改良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田有国,辛景树,栗铁申,等.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嫩江县土壤普查办公室.嫩江县土壤志[M].嫩江:嫩江县土壤普查办公室,1986.

[3]王荫槐.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4]李雪佳,荣容,刘松雨,等.最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指导与监督管理及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5]吴彩斌,雷恒毅,宁平.环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篇6

一、高产创建在发展粮食生产中,稳定提高单产效果显著

连续四年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使我市玉米高产示范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集成技术日趋完善,种植模式逐步改进。

(一)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带动粮食大幅度增产。

2011年,全市共建设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0个,千亩示范区28个,百亩攻关田45个。经玉米专家测产情况来看,各示范区玉米增产效果明显,全市示范区亩产达676公斤以上,比对照田每亩增产67公斤。长子县选用了潞玉6号、先玉335等优良品种,5个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725公斤;潞城翟店镇实施纳米碳增效肥、秸秆还田技术,万亩示范片亩产达到695公斤,高出当地平均亩产255公斤;平顺县示范片单产超600公斤,比当地前三年平均单产增38%。在高产创建活动的带动下,2011年长治市粮食总产达到14.8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0%。

(二)探索玉米增产节支新途径。

一是合理增密保障稳产。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我市选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将示范区种植密度平均增加到每亩3500~4500株。二是多元覆盖增温保墒。地膜覆盖是我市丘陵示范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增产技术,即玉米提前覆膜播种增温保墒,实现生育进程加快、早出苗、早成熟,增强玉米耐霜冻的能力。几年的实践证明,覆盖地块比对照田平均亩增产30-60公斤。壶关、沁县、平顺等县的示范片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实施了生物覆盖和地膜生物二元覆盖等多项覆盖技术,对提高玉米单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秸秆还田增收节支。在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内,大范围推广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玉米收货后通过机械将秸秆粉碎、切碎、破茬、深耕、旋耕和耙压等作业方式,把秸秆直接翻埋到土壤中或切碎覆盖在地表的技术。采用秸秆还田具有省工省时、节水节肥土壤培肥速度快的特点,农民每亩可增收节支60元左右。四是合理施肥节本增效。按照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指导农民改进施肥方式,提高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促进节本增效,平均每亩可节约肥料成本12元,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100%。潞城市引入国家“863”重大科技项目纳米碳增效肥技术,在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开展科技肥料试验推广。

(三)集成高产栽培新模式。

在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农艺农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实现了由单项技术向集成技术的转变。规范量化了“一增四改”技术标准,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粗放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秋翻、播种、中耕、施肥、机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改均垄种植为大小垄种植。所有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种植模式的改进和技术不断创新,为我市高产创建工作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多品种上深入推进积累了经验。

二、强化技术服务,是提高高产创建成效的主要环节

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妇女接受科技生产能力不足,粮食生产管理趋于粗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出现断层。为此我市从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着手,增加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整体提高了玉米高产创建的成效。

(一)强化技术服务,提高高产技术普及率。

以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全力打造技术集成推广、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各项目区和示范片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扩大宣传力度,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培训,在玉米生产的各阶段,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精细整地、配方施肥、选用良种、精量匀播、统防统治等关键环节入手,面对面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做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政策咨询解答到位,使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

(二)狠抓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全市粮食高产。

为充分发挥粮食高产创建的典型示范作用,在万亩示范区中设区、点中设点,突出千亩示范区、百亩高产田、十亩攻关田的样板开发,加强各级各类、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建设。长子县丹朱镇三万亩整乡制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吸引了周边乡镇村领导及种植户参观学习,为大面积推广玉米综合生产技术提供了经验。壶关、潞城等项目县市多次组织玉米高产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会,展示了肥料对比试验、玉米新品种、增产集成技术等高产创建项目内容,通过现场观摩,扩大了高产创建活动影响力。

(三)突出五统一,提高规范服务水平。

在示范片建设中,我市提出“五统一”的专业化服务要求。即统一整地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统一技术培训。各示范片根据各自条件,在生产的不同环节上采取不同的专业化服务方式,沁县要求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民签订“五统一”单项或多项作业服务合同,通过合同让服务双方吃上定心丸。潞城市在“五统一”的基础上实行了统一供种和施肥,免费为农民提供玉米种子1万袋、纳米碳硝酸磷肥530吨,并每亩2.73元统一给项目区农户玉米上了种植业保险。壶关县统一了地膜覆盖和施肥,每亩补贴地膜2.14公斤、尿素5公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整合项目资金,实现资金技术效益最大化。

严格按照部、省级要求,项目资金统一使用,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应,同时积极争取综合协调各农业项目资金、技术向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把现代农业玉米丰产方项目、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项目、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机部门的还田深松项目等向示范区集中,重点支持高产创建活动。通过资金捆绑使用,调动各方力量,整合项目资源把示范区建设成农业新技术展示区、高产高效榜样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典范区。

(五)政策支持,推动高产创建稳定实施。

为确保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稳步推进,长治市政府在《2011年新实施十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中,对20个市级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给予每片10万元的补贴。市政府还制定出台了《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在项目区全面开展了政策性玉米保险保费补贴,长子、平顺、沁县的玉米在生育期内遭受洪水、早霜灾害时,根据灾情农户得到了合理的赔偿,减少了损失。

三、创新机制,推进高产创建更深更广发展

(一)经营方式日益规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的兼业化趋势明显,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粮食生产水平提高。我市以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等,推进适度规模经营。2010年又开展了整建制推进试点,把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充分发挥项目的聚合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连片经营。

(二)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项目带动,培育了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拓展了服务领域,为农户提供有良种良法配套服务的技术规程、良好的服务手段、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的服务合同、完善的服务档案。随着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必将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管理制度渐趋规范。

濮阳县粮食增产原因分析 篇7

一 十一五以来, 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

从十一五的开局之年2006年开始, 濮阳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粮粮总产量连年增产, 2006年濮阳县粮食总产771702吨, 比2005年增产76937吨, 同比增长11.1%, 以后每年粮食产量都呈增产态势, 至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08051吨, 七年来濮阳县粮食增产136349吨, 年均增长4.09%。 (附:2005年至2012年八年的粮食产量)

二 濮阳县粮食总产增长原因分析

(一) 加大了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至2012年, 灌溉机电井达到15176眼, 其中配套机电井13267眼, 仅2012年就新增配套机井504眼, 濮阳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5.9万亩, 节水灌溉面积49.7万亩, 旱涝保收田面积97.8万亩, 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10多万亩, 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50多万亩, 优质水稻种植面积30多万亩。从而夯实了粮食生产的基础, 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 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到位,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濮阳县积极落实国家一系列种粮惠农政策, 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连续贯彻落实, 使农民尝到了种粮的甜头, 加之粮食价格稳步提高, 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 推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加。2006年至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191.18万亩、193.44万亩、195.95万亩、198.78万亩、200.55万亩、203.37万亩、207.00万亩。

(三) 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提升了农业的管理水平, 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近几年, 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产量高、品质好的粮食新品种不断得到推广, 推广优质粮食品种的公司分阶段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和服务, 使农民有习惯性种田、传统种田变为科学种田, 同时粮食新品种更新换代的时间缩短, 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 为粮食稳步增产的提供重要保证。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对推动粮食亩产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增加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力量, 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 为农业生产提供“供种、管理、病虫害防治、指导”等的统一服务, 促进了粮食单产与粮食品质的提升。

(四) 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优化, 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内部种植结构朝着小麦、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扩大、低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减少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亩产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五) 农业项目的实施, 使粮食产量持续增加。通过跑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施高产示范田、标准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 为粮食生产丰收打下基础, 全县建成高产示范田13个,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0多万亩, 配方施肥面积80多万亩, 推广配方肥3万多吨, 改善了土壤肥力, 提高了粮食产量。

(六) 气候基本适宜, 为粮食生产稳步提高提供了良好条件。近五年来, 对于粮食生产来说, 总体上气候利大于弊, 为粮食生产稳步提高提供了良好条件。夏粮生产期间, 基本以轻旱天气为主, 大部分年份的小麦生产关键期, 如播种前、返青期、灌浆期降雨适时、适量, 光、温条件适宜;秋粮生产期间, 多数年份夏播出苗后偏旱, 中后期雨水丰沛, 适宜壮苗生长, 个别年份中后期雨水偏多, 总体上适宜粮食生产。

三 推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建议

(一) 保护耕地, 减少土地流失,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只有耕地在, 粮食生产才能有保障, 因此应不断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 加大非法占地的查处力度, 减缓耕地流失, 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

(二)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增加高标准稳产、高产田。

近几年, 粮食增产的幅度越来越小, 2006年至2012年濮阳县粮食分别增长11.1%、9.8%、0.04%、1.9%、0.8%、1.4%、2.7%, 粮食持续增产的区间逐年减少。所以, 保持粮食增产的后劲已成为当前粮食生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濮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有七个乡镇紧临黄河, 中低产田较多, 影响粮食亩产水平, 但也是粮食生产实现持续增产的潜力所在。只要对中低产田进行科学改造, 增加亩产量, 提高粮食平均生产能力, 粮食增产还有空间。因此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 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 是实施粮食持续增长目标的重要措施。

(三) 加强农田水利管护,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效率。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因此, 首先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养护管理投入, 优先安排已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费用, 确保其运行正常, 做到旱时能浇, 涝时能排。其次要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由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由使用方式转变为合理安排, 统筹使用, 共同管理的有序方式, 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四) 整合土地流转资源,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目前, 广大农民经营的耕地多为“巴掌田”, 为农业机械化耕作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流动, 农业兼业化、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对土地也缺乏科学有郊的管理, 因此对土地进行科学有郊的流转达成规模经营已成为当前土地经营的主要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和对农耕地管理的不科学性会影响粮食生产, 因此推进粮食稳定发展, 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以达到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五) 发展统一协作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以农户为单位的自主化生产仍然是当前粮食生产的主要形式, 影响了粮食亩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议由政府引导、组织建立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切实解决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管理粗放的问题,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再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 建立专业型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和松散型服务组织模式。专业型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由村、组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人员组成, 推选服务组织负责人统一指挥, 实行统一耕种、施肥、浇水、病虫防治、收获等。松散型服务组织由乡村干部协调、指挥, 按户以义务工的形式纳入到服务组织中, 根据需要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六) 加强农作物耕、种、管技术培训, 确保粮食作物生长期的健康生长。

粮食再增产 篇8

1 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1 总体思路

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适应现代农业的新要求,以遴选主导品种、集成技术模式为重点,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结合、行政科研结合、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成熟技术模式,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2 基本原则

1.2.1 突出重点区域。

根据兴宁市粮食高产区的分布和特点,选择新陂镇新金村、大坪镇潭坑村、刁坊镇郑江村、福兴街道办事处梅子村、龙田镇环陂村、坭陂镇柑子村、黄陂镇陶塘村为水稻高产攻关试点,组织开展重大技术集成和重点科技攻关,研发组装标准化、全过程的生产技术模式。

1.2.2 坚持集约化生产。

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结合,强化农情信息和病虫监测等物联网建设,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1.2.3 注重机制创新。

加快建立产学研、农科教协同攻关新机制,扶持发展专业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种植,大力推行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水稻专用肥统一调配、统一施用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1.3 目标任务

通过科技攻关,集成配套增产技术,形成水稻的增产技术模式,全面提高水稻的单产水平。力争到2015年,遴选出适合兴宁市种植的水稻主导品种2~3个,集成2~3套增产技术模式。小面积(0.67~1.33 hm2)攻关田早晚双季水稻年单产达22.5 t/hm2,福兴、刁坊百亩核心区水稻单季产量达10.5t/hm2、千亩示范片水稻单季产量达9 450 kg/hm2;龙田、新陂、黄陂百亩核心区水稻单季产量达10.2 t/hm2,千亩示范片水稻单季产量9 150 kg/hm2;大坪、坭陂百亩核心区水稻单季产量9 900 kg/hm2,千亩示范片水稻单季产量8 850 kg/hm2,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单产的提高。

2 技术模式

大力开展双季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超级稻强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集成模式攻关。通过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工作,解决生产中制约提高水稻单产的瓶颈问题,并在超级良种推广、栽培技术、移栽方式等对提高水稻单产中所起的作用取得新突破[1]。

2.1 总体要求

2.1.1 品种选择。

因地制宜综合选用超级稻或省主导品种,如深优9516、天优3618、五丰优615、五优613等(早稻生育期132 d以内,晚稻115 d以内)。

2.1.2 标准化育秧。

以机械化流水线播种和大棚绿化旱育为主线,科学把握适宜播期、播量,严格控制秧苗的空穴率,早稻3月上旬,晚稻7月上旬播种。坚持旱育旱管,二叶一心期前以湿润为主,二叶一心期至移栽前以旱管为主,不旱不喷水,培育适合点抛秧和机械化栽插的适龄壮秧。小面积攻关田早晚双季水稻采用钵体毯状大苗及其配套的2ZB-6(RX-60AM)六行乘坐式水稻钵苗插秧机[2]。

2.1.3 秸秆还田。

早稻收获时将秸秆机械粉碎(≤10 cm)均匀撒在田间,然后用秸秆腐熟剂2 kg与细土或腐熟有机肥5 kg拌匀,均匀撒施在已粉碎的秸秆上,再施基肥、翻耕,放水浸泡3~5 d后耙匀。

2.1.4 机械耕整地。

耕整地要求:深浅适当,田块平整无杂物,大田高低差小于3 cm;上细下粗,上烂下实,不陷机,不壅泥;耕整后田块必须适度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对稗草、牛毛草等浅层杂草发生密度较高的田块,可结合泥浆沉淀进行药剂封杀灭草。

2.1.5 机械插秧。

选择适宜的插秧机,根据品种和茬口等不同,相应调节株距(12~14 cm),力争机插时穴苗数均匀,栽插浅,靠行准确,田块漏插率低,确保种植密度。

2.1.6 水浆管理。

机插前要沉淀泥浆,薄皮水栽秧,栽后薄水护苗,5~7 d轻晾露田,促扎根立苗,浅水湿润间歇灌溉促早发。超前搁田,分次轻搁田,由轻渐重,控制高峰苗为目标成穗数的1.3~1.5倍。后期湿润间歇灌溉为主,成熟前7 d左右断水,活熟到老。

2.1.7 施肥。

一是大力推广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专用肥二是推广超级稻强化栽培施肥技术;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施基肥,减少分蘖肥,增施穗粒肥,主攻穗粒数,提高成穗率。

2.1.8 病虫害统防统治。

重点抓住水稻秧田期和大田破口期2个关键生育阶段,在综合防治的前提下,实行多种病虫害的总体防治技术。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种传病害、传毒害虫、重发虫害,包括苗瘟、叶瘟、稻飞虱、稻叶蝉、螟虫等。中期重点防治纹枯病。破口期前后,重点防治穗颈瘟、稻曲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穗期病虫害。大田杂草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于活棵后进行(一般移栽后5~7 d)。积极推进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3]。

2.1.9 机械收获。

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组织开展水稻跨区联合机收,开启或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引导水稻收获机械的升级换代。

2.2 早晚造粮食增产具体模式。

2.2.1 早造粮食增产模式。

(1)模式一: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点抛秧+强源活库优米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2)模式二: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专用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机插秧+强源活库优米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3)模式三: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点抛秧+超级稻强化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4)模式四: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专用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机插秧+超级稻强化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5)模式五: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点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6)模式六: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

2.2.2 晚造粮食增产模式。

(1)模式一: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点抛秧+强源活库优米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2)模式二: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专用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机插秧+强源活库优米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3)模式三: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点抛秧+超级稻强化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4)模式四: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专用塑盘集中育秧+机械整地+机插秧+超级稻强化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5)模式五:高产优质抗病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钵苗集中育秧+机械整地+点抛秧+强源活库优米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

3 攻关内容

3.1 统一品种

按照“品种合法、性状优良、农民接受、生态适宜”的原则,将已审定超级稻或省主导品种,且满足点抛秧和机插秧生育期作为攻关主导水稻品种。小面积(0.67~1.33 hm2)攻关田早稻生育期约135 d和晚稻120 d大穗超级稻品种。

3.2 统一育秧

大力开展集中育秧,确保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片100%实行集中育秧。

3.3 统一技术指导

整合技术力量,统一技术指导、技术服务。除聘请省、市首席专家负责整个攻关活动的技术指导外,每个攻关示范片确定3名本县中高职技术人员作为驻点专家,负责全程技术指导。

3.4 统一观摩测产

在工厂化育秧、机插秧、大田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后期长势熟相等环节,组织开展2~3次观摩交流,并组织专家按照验收标准进行统一测产[4]。

4 保障措施

4.1 强化组织保障

在市政府水稻增产模式攻关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市农业局成立水稻模式攻关专家组;每个攻关片成立一个技术指导组,确保组织、技术落实,人员到位,措施到位。

4.2 明确工作职责

市农业局成立水稻增产模式攻关技术专家组、驻点技术指导组,负责方案制定、工作实施、措施落实、督导检查观摩测产等。攻关示范片所在镇政府负责组织发动,落实田块、农户和乡村干部工作责任等。

4.3 强化技术考核

进一步优化组合技术力量,把最强的技术人员分配使用到攻关示范片;严格技术方案制定和实施,做到逐条细化、切实可行;严格技术人员考核,把驻点天数、指导户数培训人数、目标任务完成等列入考核内容,与驻点补助、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紧密挂钩。

4.4 强化技术培训

对核心区、示范片种粮大户和农户开展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科学肥水管理、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水稻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到位率。

4.5 加大资金投入

整合项目资金,用于核心区、示范片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化肥、农药、种子物化补贴,农户技术培训,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补贴,技术指导员补助,观摩、测产、表彰奖励等。

摘要:介绍了兴宁市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结合该市市情,进一步阐述了兴宁市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技术模式和攻关内容,为兴宁市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和高产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增产模式,工作方案,广东兴宁

参考文献

[1]肖雄,李花艳,幸让新.兴宁市超级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3):32-35.

[2]吴新龙,幸让新.兴宁市早稻集中育秧德实践与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3(2):65-67.

[3]王智圣.稻田杂草的科学防除技术[J].科学种养,2012(5):30-31.

上一篇:银屑病关节炎下一篇:文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