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对策

2024-06-12

整合对策(精选十篇)

整合对策 篇1

(一) 港口整合的内涵

为应对船舶大型化及航运公司联盟化的趋势, 避免同一陆域腹地的港口之间因无序竞争而造成的基础设施过剩和资源效益下降, 而采取的以联盟、组合、兼并等各种方式为标志的跨区域的战略合作, 进而形成一个由主枢纽港、支线港与喂给港紧密结合的港口体系。港口整合的对象既包括港口内部资源的整合, 也包括港口之间资源的整合;既包括港口实体资源, 也包括对技能资源、客户资源的整合。

港口包括资源整合和资本整合两种方式。资源整合通常是政府层面的资源整合, 而资本整合是企业层面的整合, 通过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来实现港口与港口间的兼并重组。

(二) 港口整合模式分类

1. 依据港口整合的主导力量, 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港口个体间的联合行为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完成, 属政府行为, 比如美国纽约——新泽西港的合并, 洛杉矶与长滩港的整合, 日本东京湾港口的整合。政府主要对港口发展方向和战略等方面进行决策, 并负责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经营、生产性活动由企业自主决策、自主完成。

企业主导型:港口个体间的联合行为主要是在相关 (港口) 企业的推动下完成, 政府很少干预, 属市场行为, 比如一些欧洲海港间的竞合。如香港——深圳港口的联合, 和记黄浦集团在参股开发深圳盐田港区初期, 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贴补航运公司的亏损, 换来了盐田港区集装箱运输飞快发展和企业的高回报率。

2. 依据整合后港口个体联合程度, 可分为紧密型、联盟型和松散型。

紧密型:是指不同港口主体通过联合形成一个港口, 由共同的港口管理机构, 制定发展战略,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基本实现了港口行政管理的统一以及港口企业经营管理的统一。比如, 美国纽约——新泽西港的合并等。

联盟型:是指各港口主体为了某一共同的目标结成联盟, 其基本实现了港政管理统一或港口企业经营管理统一, 港口个体保持相对独立。比如, 日本东京湾港口的整合 (政府主导) , 以及德国汉堡港和不来梅港的联合 (企业主导) 等。

松散型:是指各港口主体绝对独立, 多是通过参股, 合资等形式在某些共同关注的领域进行合作。比如, 某些欧洲海港间的竞合仍符合这一模式。

二、国内外港口整合实证分析

(一) 国外港口整合

1. 纽约——新泽西港。

纽约——新泽西港包括纽约、新泽西、纽瓦克三部分, 分属纽约和新泽西两个州的辖区, 是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港区组合体。从世界范围来看, 纽约港和新泽西港的整合是比较成功的, 其整合是通过立法来规范的。

港口的重大问题由两州政府决策, 港口的统一管理与规划由港口委员会负责。这个港口委员会由纽约和新泽西各自出7人组成, 分别由两州州长任命。港口委员会下辖港务局, 港务局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共事务代理机构。其收入主要是债券的销售和运输设施中征收的使用费和租金, 用于港口发展或兴办公共福利事业。

港口群建设是通过销售债券的方式集资, 不依赖于政府的预算, 也不对地区纳税人增加负担。

2. 东京湾港。

东京湾内有六个重要港口, 即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滨港、梗洋港、横须贺港, 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亿吨。六港有着各自的分工, 东京港和横滨港主要用来运集装箱;千叶港主要用来运液体, 如天然气、石油、煤气等。但是在对外竞争中是以一个整体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从港口管理体制上看, 日本的体系完善。国家通过审查和控制预算方式进行统筹规划各港口的职能;地方政府通常就是港口管理者, 比如东京港的主管部门是东京市政府和其属下的东京港码头。

港口管理者的职权范围很广, 主要包括制定港口长期发展规划、建设并维护港口设施、控制港口水陆域的利用、向港口使用者收费、可以直接参与港口事务等。负责码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施建设, 并且负责把这些设施出租给航运公司。

3. 港口联盟。

“港口联盟”可以是政府行为, 也可以是企业行为。港口联盟的形式是多样的, 如“技术型联盟”、“市场营销联盟”、“地区经济发展型联盟”。例如, 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和泽布勒赫港的联盟就是一种政府行为, 将本国港口联合起来对付国外的鹿特丹和汉堡港, 避免兄弟间自相残杀。

(二) 国内港口整合

1. 宁波——舟山两港资源整合——跨区域的岸线资源整合。

宁波、舟山两港位于同一个海域、使用同一条航道、拥有相同的经济腹地。舟山港10米深以上的岸线183公里, 却只开发利用了大约10公里;宁波港用于集装箱运输的深水岸线紧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宁波、舟山两港进行整合, 通过开发金塘岛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弥补北仑、大榭深水岸线的不足。宁波舟山港的整合模式属于政府主导联合型。随着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整合模式也会朝着政府主导紧密型方向发展。

2. 三港合一建立苏州港——同一行政区划内港口资源整合。

苏州市将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实行三港合一, 组建苏州港。苏州港的三个港区各具特色:太仓港区是长江入海口河口型天然良港, 紧邻上海, 是我国最大的高级润滑油吞吐基地;常熟港区钢材和纸业的吞吐量独树一帜;张家港港区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中转港。苏州现已建立苏州港口管理委员会、苏州港务管理局和沿江三市港口管理部门三级管理机构, 完成了太仓港区的中远国际城公司的股比调整, 现合资公司江苏和苏州控股已占56%, 苏州成为第一大股东。苏州港建立之初, 整合模式属于政府主导联盟型。随着张家港港务局把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苏州港口委员会后, 苏州港实现了四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目前整合模式已演变为政府主导紧密型。

(三) 启示

港口各司其政、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来管理, 分属各行政区域的港口间有一种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 造成了资源浪费、布局不合理和交通堵塞等公共问题。

纵观国外典型港口整合过程, 港口整合无一不是以政府的规划投资和各项有利发展政策与措施为基础的,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强化港口范围内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管理职能,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总体规划者与调控者的作用。按港口多功能的要求赋予港口管理的范围, 同时更要打破地方与行业的保护主义思想, 创造平等的竞争氛围, 为港口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港口的整合需要政府与企业的互相配合与共同协作。

三、辽宁港口发展状况与面临的形势

(一) 辽宁港口发展状况

1. 大连港。

2007年, 大连港的直接经济腹地GDP为3000亿元人民币, 间接经济腹地GDP为2.2万亿元人民币, 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18.72%, 货物吞吐量增长率11.17%。大窑湾保税港区一体化将对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起着重要作用。

大连港超前设计和建造的港口设施大量闲置, 大连港的港口吞吐能力远远大于港口实际吞吐量, 集装箱码头、汽车码头、散杂货码头吞吐能力过剩。面临着周边港口的强烈冲击。矿石码头受到来自青岛港、天津港和营口港的冲击, 尤其是鞍钢落户营口港后, 几乎颠覆了大连港矿石码头的中心地位, 核心功能和地位大大降低。汽车码头因大连市没有汽车工厂更是难以与广州港竞争。

2. 营口港。

作为“大沈阳” (沈阳经济区) 的出海口, “大沈阳”经济的发展, 为营口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鞍钢的产业转移, 为营口又插上了翅膀。

2007年, 营口港的直接经济腹地GDP为500亿元人民币, 间接经济腹地GDP为2.2万亿元人民币, 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达28.62%, 货物吞吐量增长率达26.62%, 两项指数均以近30%的增幅提高, 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2007年营口港又以亿吨大港的身份成功跻身于中国港口“亿吨大港俱乐部”, 成为我国沿海第十个亿吨大港。与巨人合作, 将鞍钢集团精品钢材项目引进营口港;携巨人同行, 把抚顺石化的成品油输油管道铺设到营口港油罐区码头前沿。

2007年58亿元港口资产的重大重组, 在环渤海港口地区率先实现整体上市。体量增大、资本性投资成本降低、抗风险能力强、盈利能力增强、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的改善、上市公司价值、品牌的回归与认同。

营口港和盘锦港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同意, 共同开发建设盘锦新港区, 尽快提高盘锦老港区的通过能力和吞吐量;双方约定, 合作采取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据介绍, 两港合作及盘锦新港区建成投产后, 盘锦港年吞吐量将达到500万吨。盘锦港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港口吞吐量的增长, 将促进盘锦市石化产业、临港产业乃至盘锦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因此, 营口港被誉为2007年中国港口最具潜力型的港口。

3. 锦州港。

锦州港位于渤海湾内笔架山旁, 是中国沿海纬度最高的深水良港, 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带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极的交汇处。

2007年, 锦州港的直接经济腹地GDP为552亿元人民币, 间接经济腹地GDP为4100亿元人民币, 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为44.79%, 货物吞吐量增长率为10.88%。锦州港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内贸玉米中转港。

2006年9月22日, 锦州港与大连港集团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内容涉及资本市场资源整合、矿石和业务方面合作、探讨成立合资公司开发锦州港西部海湾。

因此, 锦州港被誉为2007年中国港口潜力型的港口。

(二) 面临的形势

1. 外部竞争威胁。

辽宁和山东省政府都把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作为自身的强省战略。而天津市则提出要建设“北方航运中心”———提法大同小异, 内容不言自明。要争当国际航运中心, 必须首先成为区域的航运中心, 两省一市中, 大连、青岛、天津三大港口吞吐量均在2亿吨以上, 属同一个数量级, 如果想在新的航运中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资源整合成为“以港兴省”首选的“法宝”。而河北也在整合其港口, 发展趋势令人瞩目。

2. 内部竞合势态。

有研究表明, 以港口为节点的产业链中, 港口收益与社会综合收益的比是1:9以上, 港口经济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强烈的拉动作用。港口不是一个孤立的部门, 它是为经济和贸易服务的。同时, 它是靠城市的工业、贸易、金融、保险、代理等各种行业支撑起来的。没有这些行业的高度发展作为支撑, 想做大港口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形之下, 地方政府做大港口的冲动大大加强, 形成了目前辽宁港口的竞争势态大于合作势态。

而辽宁的港口之间的过分强调自身发展, 不顾辽宁整体发展趋势, 这种恶意竞争, 必然对辽宁港口的发展产生阻力。

四、辽宁港口整合思路与原则

1.思路。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 通过积极稳妥、逐步推进方式, 形成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各具特色的港口发展区, 优化港口岸线资源配置, 促进辽宁港口可持续发展。

2.整合目标。建设大连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形成辽宁港口合作势态, 减少内耗, 一致对外。

3.整合原则。 (1) 发展原则:港口整合要以辽宁港口群的整体发展为目的。 (2) 系统原则:把港口整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 (3) 市场原则。

五、辽宁港口整合的对策与措施

1.成立新型组织体系。建议成立辽宁港口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隶属省政府。将港口规划管理职能, 直接归入管理委员会, 市级政府不再对港口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管理。

2.统一规划、统一品牌。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品牌, 统一规划, 协调发展。

3.构建大连代航运服务集聚区。现在, 全国都在发展港口, 而这种港口的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 就是以增加吞吐量为目标。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仅仅以吞吐量作为目标是不行的。还应重点发展大连代航运服务, 形成新的聚集区。

航运服务业包括: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船员劳务、船舶管理、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航运交易、航运咨询、航运组织、航运信息、航运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不同层次、相互协调的航运服务产业链汇集在一起, 形成了如今完整的现代航运服务业。

加强新社会阶层整合的对策思考 篇2

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目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总人数约为1.5亿,他们掌握或管理着约10万亿元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并直接或间接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每年吸纳着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1]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符合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那么,怎样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呢?

一、强化价值观念的整合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一面精神旗帜,政党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价值观念则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作为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对任何政党来说都是一面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旗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首要的一条就是强化价值观念的整合。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党要走出国门,吸取其他国家政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随着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意识形态。一般的做法是在保持原有意识形态继承性的同时,对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和创新,增强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努力将社会稳定和团结建立在基本信仰和思想主张大体同质的基础上。这是政党执政的一条基本规律。实践证明,在利益分化、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能否培植顺应时代潮流并为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念,塑造民族精神、培植民族自豪感,为社会持久稳定提供„软件支撑‟,就成为这些国家的执政党成败的关键”[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效整合各阶层、实现我国社会持久稳定的“软件支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荡中,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成功做法,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凝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

(二)全面客观地把握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特点

要想有效地整合新社会阶层人士,必须加强对新社会阶层思想特点的研究。各级党委要成立专门机构,作为研究新社会阶层的牵头机关,明确专人负责,拨出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新社会阶层思想特点的研究。要把对新社会阶层特点尤其是思想政治特点的研究,列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重大现实课题,科学规划,合理调度,加强研究。要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把研究放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去,不仅要了解和把握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特点,而且要把握其产生的基础。

在对新社会阶层的研究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对新阶层与其他阶层的地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对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特点进行准确界定和描述;二是对新阶层的各个方面人员分类进行研究;三是要用两点论分析新阶层,注意新阶层的两重性--贡献性与不足性--不能简单地用纳税多少衡量贡献的大小;四是要研究新的社会阶层与党的阶级属性的关系。[3]

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特点不是凝固不变的。这个群体的存在是动态的,这个群体的思想特点也是动态的,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群体及其思想特点。新社会阶层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阶级、阶层或群体。对他们的研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全面、客观、公正,切忌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新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效整合新社会阶层的基础和灵魂,它贯穿在一切整合措施和途径中。党对新社会阶层的思想整合能力直接影响到整合的效果。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4]对新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创新内容,拓宽途径,改进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和有效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解决新社会阶层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问题,解决新社会阶层的思想问题,让解决问题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抓手。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既要坚持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善于利用和驾驭新兴媒体,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党与新社会阶层人士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要不断改变政治学习就是开会念报、念文件的传统做法,根据新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二、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

所谓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5]。政治参与作为整合新社会阶层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入党、从政和加入政治社团上。

(一)积极做好新社会阶层的党员发展工作

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社会阶层的入党工作。新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这一群体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代表性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党的大门向所有新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敞开,尽可能地把社会各阶层的精英聚集到自己的旗帜下,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

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新社会阶层的入党政策。不能曲解党的政策,不能人为地为新社会阶层人士设定障碍,不能有意提高新社会阶层人士入党的标准,不能变相延长新社会阶层人士入党的考验期。对新社会阶层人士要平等以待。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要加快探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建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各级组织部门可考虑设立新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科室,明确专人负责,加强领导和协调。对一些产业或行业协会,由于成员流动性比较大,可以把建立党组织、派党建联络员和电子党务有机结合起来。对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由于工作难度大,对新社会阶层人士入党可以实行就近挂靠或派员管理。总之,哪种形式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就采用哪种形式。

(二)不断完善新社会阶层从政的制度

安排加快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过去,在吸收新社会阶层人士进入公共权力机关时,多半带有偶然性、随意性,甚至是个别领导人的个别安排,总体上缺乏一套有效的机制。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要把这个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靠制度、体制、机制的完善让优秀的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脱颖而出。

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不断拓宽新社会阶层成员参政议政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鉴于新社会阶层对经济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新社会阶层在人大、政协中成员的比例,人大常委会人员构成中也应有一定的体现。对影响特别大、贡献特别突出、政治素质特别高的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可以考虑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安排到政府部门任实职领导。改革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让更多优秀的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参与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逐步扩大新社会阶层人士当选为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人的比例。鉴于以往新社会阶层人士安排上的随意性,可以考虑参照党内干部的培养、考察和管理的做法,制定一套符合新社会阶层人士情况的政治参与和管理的制度,使对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安排有据可依,逐步推进新社会阶层人士从政的制度化、规范化。

(三)充分发挥政治社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政治社团是整合新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要载体,在我国一般称作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它既不同于执政党,又不同于民间组织。它们与国家政权的联系弱于政党,强于民间组织。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政治社团要按照各自章程,在自身范围内加强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整合。

总体上讲,政治社团既要严格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又要加快自身改革,逐步淡化官方色彩,强化服务意识,推进自身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以适应对新社会阶层人士整合的需要。以工商联为例,工商联是党领导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主渠道,工商联要经常听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非公有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健全和完善工商联的民间商会职能。通过“商会”这个抓手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听取和收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和要求,形成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渠道。这样,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就从无形变得有形,变得实实在在,变得具体、可操作。应当说,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迅速成长,是工商联职能变革的直接推动力。未来的工商联应以商会为抓手,完成自身从体制内机关向真正民间商会的转变。

三、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民间组织是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种社会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各种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的、实行自主管理的民间志愿性社会中介组织,这种组织包括社团和民办非营利性企业。它对整合社会力量、增进社会和谐、推进公民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的民间组织发展时间短,数量少,运作不规范,对社会的整合作用发挥不够。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

在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的过程中,民间组织所起的作用不再是拾遗补缺、锦上添花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近百万个,遍布城市乡村,涉及各行各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组织是公共管理的第三部门,是联系执政党、政府与社会民众的中间层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挥特殊的协调作用。它可以把党、政府与新社会阶层人士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执政党和政府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法性资源,同时把公共权力机关的政策贯彻到新社会阶层人士中去,从而实现公共权力机关与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良性互动。国家通过民间组织这个中介实现对新社会阶层的有机整合和有效控制。

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目前应鼓励引导,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我国的民间组织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对民间组织的发展应减少限制,放宽准入条件,引导和动员公民包括新社会阶层人士有序参加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改革现行的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单一的登记管理体制。要打破民间组织的地域垄断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强化民间色彩,实现民间组织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大力倡导自律与诚信建设,不断完善民间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民间组织的整体素质。应当说,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只要不违法,就允许发展,民间组织遍地开花之日,才是公共权力机关瘦身之时。要大力发展利益代表型和公益服务型的民间组织,以增强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吸引力。

(二)切实加强党对民间组织的领导

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问题是执政党和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一问题是党群关系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也是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民间组织的领导是执政党和政府必须承担的共同职责。总的思路是党通过对民间组织的科学领导、民主领导、依法领导,构建执政党与民间组织的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通过民间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对社会的控制力。

实现党对民间组织的科学领导,就要在大的原则上、方向上给民间组织以必要的、及时的指导;在细节问题上,切忌事必躬亲,面面俱到,越俎代庖。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它自己的规律,加强对民间组织的领导要尊重领导规律,尊重民间组织的法人主体地位。

实现对民间组织的民主领导,就要以人为本,摸清并针对民间组织的需求点、关注点、利益聚集点、矛盾交织点,与民间组织多交流、多沟通、多协商,少命令、少干预、少管理。支持和引导民间组织与党的各级组织在服务群众中合作共事,和谐相处,共同治理社会。

实现对民间组织的依法领导,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立法工作,使党对民间组织领导的意图、政策、方针法制化、制度化,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党与民间组织的关系问题。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党与民间组织的直接冲突,另一方面可以将对民间组织的领导纳入法治化轨道,提高党的依法执政水平。

(三)增强民间组织对新社会阶层的吸引力

提升民间组织的民间性。民间性是民间组织的根本特征,力量所在,生命所系。要逐步减少民间组织的官方色彩,凸显民间组织的民间性、社会性。要有计划地扩大其自主权,提高其自治程度。让民间组织从政府附属机构、部门派出机构的准政府管理主体的角色中走出来。只有不断提升民间组织的民间性、社会性,才能不断增强民间组织的社会公共物品功能,民间组织才能准确定位,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住新社会阶层人士,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

突出民间组织的代表性。民间组织是一定群体利益和诉求的代表。如果它不能为特定利益群体说话,就没有群众基础,合法性就会打折扣,也就没有与公共权力机关谈判的资本。为此,民间组织必须对其代表的特定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以合法的形式及时向公共权力机关表达出来,使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影响公共决策。这既可以提升民间组织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又可以增强自己的代表性。

增强民间组织的服务性。民间组织的服务水平也是吸引社会成员、增强其合法性基础的关键因素。因此,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和整合。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行业新风,增强服务意识。要加强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释:

[1] [JP3]叶晓楠、纪雅林《新社会阶层八特征:多是非中共人士、政治诉求增强》,载于200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2]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如何促进社会安定有序》,载于2007年10月8日《学习时报》。

[3]阎长峰《对当前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思考》,参见http:///dcsk/114536924.html2006年12月1日。

[4]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38页。

档案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篇3

一、档案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档案资源分散,各自为政,难于集中

以漯河市为例,部分改制或地位特殊的单位分流档案资源,如银行系统、保险公司均因改制后,在档案工作方面采取“垂直管理”模式,其各门类档案不再向地方档案馆移交。公安、检察院、法院这些地位特殊的单位可以设置部门档案馆,造成综合档案馆事实上接不到这些单位的档案。此外,城建、国土、房产、环保、民政、人事等拥有业务档案的单位不移交其专业档案,也造成了档案资源的分散流失。档案资源分散多头保管,不利于群众查阅利用,不便于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社会利用效益最大化。

(二)现行的许多档案法规并不支持综合档案馆对所属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种专业档案资源进行整合

专业档案的条块管理体制不仅体现在各种专业档案的管理实践中,而且已明确写入一系列档案法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比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同级档案部门的监督指导。”其他一些档案行政规章等,几乎都明确规定由各级专业职能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产生的科技档案或专门档案。这些档案法规的相关规定无疑是专业档案分散保管的法律基础,造成了档案资源整合困难。

(三)档案资源能带来利益是档案资源整合困难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社会对档案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拥有此类档案资源就有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本,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不少专业档案能带来部分收益,因此相关部门就想自行管理不愿移交。

二、加强档案资源整合的对策思考

(一)创新档案资源整合模式,以多种形式进行档案资源整合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整合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档案资源时,可以创新整合机制,比如:在不改变各类专业档案归属和流向的前提下,将城建、房产、公安、环保、卫生等专业主管部门各自保管的专业档案集中到各级档案保管中心,在档案保管中心保管的各类专业档案仍属各专业主管部门所有。在管理上,或由各专业主管部门派专人管理,或由综合档案馆的档案管理人员代管,这样一来,综合档案馆的技术优势、保管条件优势、社会认可优势、资源集中优势等都得到了发挥,又兼顾了专业档案形成部门的工作需要和合理利益。因此,应该提倡在有利于国家档案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大前提下,根据本行政区域专业档案的管理现状,兼顾专业档案形成部门,探索形式多样的档案资源整合模式。

(二) 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档案资源流向上的主导权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档案资源管理上可以提出行政要求,也就是说在行政体制调整过程中,为避免档案资源流失而遭受损失,对各撤销、合并、分立的档案资源的流向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开展目标管理考核定级活动中对档案资源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如果不按规定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的不得分,对辖区内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档案的接收以及散失在社会上珍贵档案的征集也要有明确要求。

(三)借助政府行政资源

《档案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也就是说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把辖区内的档案工作做好。为加强全市档案资源建设,建议出台“漯河市档案收集办法”,促进档案资源整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向政府汇报,争取其支持,以行政手段解决档案资源整合问题。

(四)重点加强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力度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订出档案资源整合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重点加强涉及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力度,进一步丰富改善馆藏结构,统一向社会提供利用。通过依法确定档案流向,完善民生档案资源进馆机制,调整档案接收范围,努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完善本区域档案资源优化组合和集约化管理。

(五)大力推进信息化,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

局域网、互联网和政务网的综合应用搭建了档案信息化广阔的网络环境,电子文件管理、网站建设、专门档案管理软件的应用都为档案资源整合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档案的数字化转换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及开展网上服务奠定了基础。因此要不断提升档案资源配置与管理水平,增强可以利用网络传输的数字档案资源的数量,通过相互的链接与整合提升质量,提高服务品质,用信息化的方式,推进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步伐。

宣恩茶叶品牌整合的对策研究 篇4

1 宣恩县“伍家台贡茶”品牌整合的必要性

全县现有茶园6 666.67hm2, 投产园4 000hm2以上。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80余家, 其中注册企业18家、专业合作社25家, 其余为小型或家庭作坊式加工厂。全县12家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实现产值10 310万元, 其中产值过1 000万元的3家、800万元的2家、500万元以上的9家。2009年全县茶叶产量突破5 000t, 产值达到1.1亿元。

全县茶叶品牌开发卓有成效, 先后申报创建品牌20个, 其中湖北省著名商标1个 (皇恩宠锡) 、恩施州知名商标5个 (伍家台、皇贡、施源、七姊妹山、硒瑞) , 其他品牌14个。

宣恩已跻身湖北省13个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县之一, 是全省优质绿茶生产基地县, 2008年被列为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县和农业部确定的优势茶叶区域。茶业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重要产业, 但宣恩县茶业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总体开发水平参差不齐, 同茶异名现象普遍, 品牌过多过杂;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业带动力弱, 不能形成强劲合力;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品牌优势。整合“伍家台贡茶”品牌不仅能提高全县茶叶品牌价值, 凝聚优势资源, 同时也是发展壮大茶业产业、增加茶农收入的现实需要。

2 宣恩县“伍家台贡茶”品牌整合目标

通过品牌整合, 把“伍家台贡茶”品牌培植成湖北省著名商标, 乃至中国驰名商标, 扩大宣恩县茶叶市场占有率, 推动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用2~3年使全县茶叶总产值突破2亿元, 培植产值过亿元的名优茶、有机茶企业1家和产值过亿元的大宗茶企业1家, 努力建成全省茶业大县、茶业强县。

(1) 统一建设基地。以茶叶重点乡镇及专业村为核心, 建设高标准茶叶基地8 000hm2, 实现基地规模化。以鄂茶10号和鄂茶1号为首推品种, 实现茶叶基地良种化。按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要求, 实行标准化生产, 为“伍家台贡茶”开发提供优质的原料保障[1]。

(2) 统一打造品牌。全县各茶叶加工、营销企业统一使用“伍家台贡茶”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 一定时期内母子商标共存;统一产品包装, 提升产品档次;统一挖掘传承伍家台贡茶历史文化, 推进品牌营销, 逐步形成“一牌多品、一品多级”的格局[2]。

(3) 统一生产标准。完善《伍家台贡茶生产技术规程》《伍家台贡茶》标准, 在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初制加工、贮藏保鲜等环节, 统一采摘、质量检测、工艺标准, 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

(4) 统一市场宣传。政府搭台, 企业、协会唱戏, 打生态、有机牌, 统一在主流媒体、主销市场集中宣传“伍家台贡茶”品牌, 推动“伍家台贡茶”品牌宣传推介活动, 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拓展销售渠道, 增强市场竞争力。

3 宣恩县“伍家台贡茶”品牌整合的对策

(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伍家台贡茶”品牌整合工作领导小组, 由县工业经济工作领导任组长, 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宣恩贡茶产业协会及重点企业法人代表为成员。组建“伍家台贡茶”品牌整合工作专门工作机构, 明确工作职责和阶段任务, 落实责任人。

(2) 申报注册品牌标志。加快“伍家台贡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公共标志申报注册进程。县工商局牵头申报注册“伍家台贡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县农业局牵头申报登记“伍家台贡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县政府办牵头制定“伍家台贡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 合力打好“伍家台贡茶”品牌的法定商标基础[3]。

(3) 全力建设标准体系。聘请省内知名专家修改完善“伍家台贡茶”系列标准, 县农业部门加快申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资质, 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做好“伍家台贡茶”质量检测。

(4) 做好设计制作包装。按照特色鲜明, 融地方性、知识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要求, 突出“伍家台贡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公共标志、有机、生态、天然含硒等特点, 聘请专业包装设计公司设计, 统一包装。

(5) 明确品牌整合主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以宣恩县贡茶产业协会为平台, 逐步建立伍家台贡茶集团, 承担品牌整合主体职责。品牌及公共标志的使用本着自愿原则, 由企业申请, 贡茶产业协会牵头, 对申请使用公共商标和标志的企业进行审核, 对符合使用条件的企业做好申报登记备案。县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贡茶产业协会工作的指导, 确保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6) 全面宣传推介品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召开产品推介会, 推介宣恩县“伍家台贡茶”品牌。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外宣传, 统一拍摄“伍家台贡茶”宣传片, 力争在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推广, 开通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宣传“伍家台贡茶”彩铃业务, 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挖掘“伍家台贡茶”文化, 丰富茶文化底蕴, 组建茶艺表演队创新推广方式。

(7) 多方实施项目带动。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将部门项目资金进行整合, 支持茶叶产业及加工企业发展。在政策性贴息贷款上给予支持和倾斜;在购机补贴上向茶叶清洁化加工企业更新设备倾斜。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在项目争取和申报上给予倾斜。

(8) 大力建设市场体系。以老城改造为契机, 建设“伍家台贡茶”一条街。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及周边县市兴办专营店、代销店, 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对“伍家台贡茶”一条街和专营店面的进行统一形象设计。

(9) 落实品牌整合资金。为确保宣恩县“伍家台贡茶”品牌尽早发挥效益, 应从财政预算中安排品牌整合专项资金, 用于申报注册证明商标及公共标志、修改完善“伍家台贡茶”系列标准、品牌宣传推介、外包装设计、挖掘贡茶历史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等品牌整合工作[4]。

参考文献

[1]詹罗九.关于石台县茶叶品牌整合的思考[J].茶业通报, 2006 (4) :147.

[2]舒菊香.对丽水茶叶品牌整合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茶业通报, 2006 (4) :159-160.

[3]徐景山.品牌主张, 整合营销——浅析广博学生文具运营之道[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07 (12) :40-4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对策的论文 篇5

有实验表明,人类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认可,首先要让其认知其好处。因此,要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让其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师省去日常的批阅数学习题、批阅数学家庭作业、花费精力查找教科书等的时间,让其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精髓和妙处。

2.2练就火眼金睛,选择合适素材优化教学

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丰富的资源,如图片、动画、声音等。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欣喜之余也会有烦恼,如此多的媒体资源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值得欣喜,但从这些资源中如何选出最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资源又成为教师的一个烦恼。此时就需要小学教师依据自身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练就火眼金睛,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素材,以优化教学方式。

2.3优化教学方案,让数学走进实际生活

整合对策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17-01

Mistaken Idea and Countermeas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UANG Jian-biao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has become research hotspot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IT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put forward the main mistaken idea of integration that affect it's development and goals, then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idea, resource build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for higher goals.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Mistaken Idea; Countermeasure

1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简称课程整合)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已开展多年,近年在高等院校也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2007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中就特别提出了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措施。尽管如此,目前却有很多教师把课程整合只看作一种时尚,或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者把课程整合和CAI完全等同起来,这表明广大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对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更是一知半解[1]。

其实整个教育界对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方法也没有达成共识,不同专家对此有不同理解。在分析多位学者不同的定义后,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通过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效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出特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成绩,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整合的方法主要是要求有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策略、学习方式、师生角色定位、教学评价等,使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发挥最大效益。而且不同的思想觀念、信息化条件、师生信息素养和教师教学技能将导致不同的整合层次,产生不同的整合绩效。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大误区

课程整合似乎开展的轰轰烈烈,那么信息技术到底起了多大作用,教学方式发生了多少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了呢,笔者通过一些调查访谈和实践观察认为,通过政府、教师和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课程整合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来说还处在一个探索提升的起步阶段,尚存在多方面误区影响整合绩效的充分发挥。

2.1 不能正确领悟和运用整合的理论基础

指导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及“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等。其中“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在合理吸收建构主义、有意义接受学习等教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对教学结构提出的独特的见解[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理论才逐渐被重视起来,并把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等观点当成改革我国传统教学的理论。

可前些年,有些学者可能受国外一些教育思想的影响,开始误解甚至否定这一理论的重大作用。这使很多教师对建构主义是否符合现实和国情产生迷惑,当然会影响课程整合的发展及其绩效的发挥。其实任何一个教与学的理论都有它的适用条件,建构主义理论应是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主要理论,但不要错误的理解它,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纯粹的主观主义,而应是主客观相统一[3]。所以,建构主义理论应是指导课程整合的主要理论基础。

2.2 只重硬件环境,忽视整合的教学设计

当前我国多数学校都很注重硬件环境建设,如建设校园区、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条件较好的中小学甚至是所有教室都建成多媒体教室,而教师则人手一机的笔记本电脑,这可算是花巨资了,但教学中却往往只有PowerPoint做的简单课件,信息技术只是一个简单的演示工具或交流工具而己。这种现状明显与全方位课程整合的目标相差较远,原因是多主面的,主要表现为学校只重视硬件环境建设,不重视软件资源建设,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所必需的各类资源,教师质量和信息化教学技能有限,很难进行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

2.3 不能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我国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提出了新的师生关系观点,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实际教学中却很难真正体现这种关系,一方面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课程整合还处于较低层次,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学生仍是被动型的学习,同时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主导-主体”观点虽似合理,但却难以落实。也有些教师认为“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会降低教师地位与作用,其实无论从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资源开发等都要靠教师来完成和实现,而且学生主体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来实现,否则学生容易出现课堂拓展的迷失,所以“主导-主体”的定位不但不会降低教师地位和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2.4 不重视信息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实施有效整合,在提高教师质量的同时,还必须要培养好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相对于传统学习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网络技能,教学中可能使用“自主、探究、协作”的教与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网上搜索、分析、使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但学习能力不等同于信息素养。其次在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在新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否则不但课程整合的目标无法实现,学生还会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3 正确整合的几点对策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可能各不相同,也许是一种演示工具、也许是一种交互工具,但最终信息技术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针对整合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3.1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理论指导

我国当前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等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记忆型人材而非创新能力人材。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而我们的教育若不认真改革,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普遍缺乏创新能力,难以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不能很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工作,要正确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它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和“主导-主体”的教育思想,不要把主体绝对化和过分强调自主学习,要重视“主导-主体”的和谐。

3.2 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高质量的教师是课程整合的关键,因此在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同时,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即要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更要着重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这就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不要只限于媒体操作使用类的信息技能,还应加强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培训。由于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学科专业差别较大,年龄层次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培训内容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要建立好教师参加培训的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灵活培训方式,加强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技术学习资源,并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尽量提供教育技术指导,让教师在需要时即能得到服务。

3.3 重视软件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化各要素中,硬件设施是基础,教学应用是目的,而软件资源则是核心。要实现课程整合较高层次的目标,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应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4]。

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是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而目前各级学校普遍存在只重硬件建设而忽略软件资源建设的倾向,就是在软件资源建设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首先不要认为学习资源就是网络资源,课程整合并不排斥传统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优势,而是现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Blending-Learning观念,另外在资源建设中还存在只重视助“教”资源,而忽视助“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3.4 重视教学评估

面对信息技术如何真正走进课堂,不少教师和学校有诸多困惑,很多所谓的整合其實就是“电灌”、“黑板搬家”、“做秀”、“盲目整合”,出现这些现象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教学评估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后,教学效果是否更好了,好了多少,达到了哪个层次的整合目标,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评估才能下结论,也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找出哪些整合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逐步找出正确整合的途径和方法。美国在信息技术应用评估方面就做了很多很细致的工作,而且非常严格,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也不利于课程整合的发展,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教材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教学目标、内容、形式及组织都和传统课堂没有什么区别。只有进行教学评估制度改革,才可能把学科课程整合由初级阶段的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推向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向全方位的课程整合目标迈进[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过程,随着应用的深入对其理解也将进一步提升,需要我国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

城市物流园区整合物流资源的对策 篇7

关键词:城市物流园区,整合,物流资源

一、物流园区与物流资源概述

1、物流园区与城市物流园区的含义

目前在我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没有对物流园区做出定义,在实践中往往与物流中心混淆。很多学者认为,物流园区是指在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也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

在我国,物流园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国际物流园区、区域物流园区和城市物流园区。城市物流园区的功能主要是为本城市服务的,如为工业集群区设立的物流园、为商业服务设立的物流园。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是将分布于城乡各个角落的物流结点统一起来,通过功能整合、技术创新、规模运作,减少物流系统给城市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改善城市的交通、生态环境、城市的景观和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物流园区产生的必要性

“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需要,也是现代物流的体现和衡量的标志。产品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因为物理性移动所发生的明确费用和隐含费用逐渐被各类企业重视的同时就需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运作,帮助企业获得“第三利润”。

对于我国众多小运输仓储企业而言,地理上的分散和各自为营的局面当前先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流设施、设备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信息流通不及时、不一致,单一物流企业拥有的物流资源少,导致了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如果物流企业要实现代化物流就必须拥有足够的物流资源,要满足这一要求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物流企业投资建设,完善物流功能;另外一种就是集中经营,优势互补,完善物流功能。前者对于单个企业来讲必然会提高物流运作成本,客户无法接受;物流园区是实现后者的一种有效物流运作模式。

物流园区可以将本地区众多专业化程度低、规模小、功能单一的物流企业聚集在一起,共享物流资源,补长取短,发挥规模效应。从微观方面来讲,对于单个企业可以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从宏观方面来讲,可以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社会化程度。

3、物流园区整合物流资源状况

整合物流资源,推进物流产业的社会化、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是城市物流园区的主要作用之一。根据调查显示,采购、库存整合比例最高,但也只有54%和43.7%;单位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整合的比例不足40%;供应商评估、运输、配送整合的比例尚不足30%。物流服务功能内容整合比例低是物流资源整合不够的直接表现。

二、城市物流园区整合物流资源效益低的原因

1、物流园区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园区的信息建设投入不高,而且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平台重复建设、信息标准化低,信息社会化程度也不高。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封闭运作,物流信息数据交换难度大,致使物流信息平台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和信息失真。

2、物流园区节点企业间利益冲突

物流园区节点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大致相同,因此在物流园区的统筹运作中存在利益冲突,使得物流园区的统一性规划、运作等存于形,这必然会导致物流资源的社会化程度低。

3、物流园区建设的盲目性

目前很多城市在建设物流园区的过程中,缺乏对本地物流资源特征的了解,盲目规划,盲目模仿其它城市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脱离现有物流资源,热衷于新建,不注重改造,结果导致城市物流园区对本地物流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

三、城市物流园区整合物流资源的对策

1、物流园区的集聚要注重物流功能的综合

根据物流资源的特点、物流园区节点企业物流服务的特点以及本地行业特点,分类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把物流服务功能不同的企业、物流服务对象不同的企业、服务内容不同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减少利益冲突又可以更大程度地整合本地物流资源,增强物流服务功能,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2、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存在于物流活动各个环节,其通畅性、及时性、共享特性是保证服务于水平高质量的前提与基础。

构建物流园区内信息网络系统,与各节点企业相连接。物流园区内的业务工作分散在各节点企业同时进行,业务数据也往往伴随着节点企业分布在各处,而且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复杂多样,为实现园区内部分布数据之间的通讯交流,需要通用性强、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通讯机制。物流园区内信息网络系统的构建是建设数据传输通讯机制的保障性手段。

同时将物流园区内部信息网络系统与Internet连接,可以与其它物流园区相连,不但能使物流信息更加畅通及时,而且能加强园内外物流资源的整合,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物服务水平。

3、物流园区的文化建设

很多入住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的服务意识,而且各节点企业都具有各自的物流服务意识。物流园区要有效运行就必须从思想上统一,形成物流园区的文化,来规范各节点企业的运作。

第一,物流园区的管理制度要体现物流运作的规范性,要体现各节点企业运作的特点;第二,要建立一套现代物流服务意识的教育体系,要加强从节点企业主管到操作人员物流服务意识的再教育。

参考文献

[1]、姜洪;物流园区的尴尬[J];中国水运;2004年04期。

[2]、范德成,王庭建;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J];物流科技;2005年01期。

辽宁港口群资源整合的对策分析 篇8

(一) 港口整合的内涵

港口资源整合, 包括港口内部、港口与港口之间的资源整合。资源整合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 一方面, 对有限的资源做出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以获得最佳的效益;另一方面, 在可能的范围内促进资源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增长。通过港口资源的有效整合后, 能够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群, 利于港口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 港口整合的意义

港口资源整合可以减少港口间的重复建设, 使港口布局渐趋合理, 港口之间功能渐趋协调, 避免港口间的恶性竞争;可以高效利用同区域内不同港口的资源, 使港口的吞吐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港口规模经济得到有效壮大, 实现港口间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公共基础设施得到统一建设与管理, 港口集疏运体系得到完善。有利于发挥各港的综合优势, 做到优势互补, 以强带弱;整合后经济实力增强了, 有利于拓宽港口的投融资渠道, 解决港口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

(三) 港口整合的模式

目前, 国内外研究的港口资源整合模式主要有横向、纵向、供应链港口资源整合模式。横向整合是指相关港口之间的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减少投入, 实现共同发展。纵向整合是指港口与客户和供应源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可以稳定货源, 降低投资风险, 实现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 加速货物周转。供应链整合是指, 以港口为核心企业, 将物流供应商和客户以及监管机构结合成一体, 进行整合, 是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的统一。

二、辽宁港口群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辽宁港口群发展现状

辽宁省港口群被称为“东北地区经济的晴雨表”, 东北地区85%的海运货物和90%的外贸货物都要通过该港口群出入。目前, 辽宁省已形成了以大连、营口为主, 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为辅的港口发展格局。2012年, 辽宁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8亿吨, 同比增长12.6%, 连续3年净增过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 506万标箱, 同比增长25.5%。以上两项数据均列中国沿海省份第2位。其中, 大连、营口分列中国港口集装箱排名的第7位和第10位。2012年, 辽宁省共完成对港口建设投资205.7亿元;新增生产型泊位35个, 达到383个;新增通过能力5188万吨, 达到5.3亿吨。

多年以来, 在港口整合、协调发展方面辽宁省也一直在尝试。2005年10月, 辽宁沿海“五点一线”战略出炉前夕, 辽宁省确定大连港集团入股锦州港成为第一大股东;参股葫芦岛港;“黑马”营口港则与盘锦市开展合资合作。2006年8月, 营口港与盘锦港签订协议共同开发盘锦新港。2008年, 辽宁省省长在国际海运年会上表示, 省政府业已明确, 除营口港外, 其他港口都要进入大连港集团。2008年5月, 大连与锦州签署框架协议, 大连港与锦州港签署股份认购合同, 大连港集团成为锦州港第二大股东。2008年7月, 大连港与旅顺口区签署协议, 共同开发双岛湾和临港工业区。2008年8月, 大连港与丹东港就资源合作达成共识。2008年10月, 大连港与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签署协议, 组建大连长兴岛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11月, 大连港与葫芦岛签署协议, 共同开发葫芦岛绥中港煤炭码头。2010年11月, 大连港与丹东市签署协议, 成立合资公司。2012年5月, 营口港与大连、丹东签署丹东海洋红港区框架合作协议。2012年6月, 营口港与葫芦岛、绥中签署协议, 共同建设葫芦岛绥中港区。大连港的发展重心回归本地的大窑湾、太平湾和长兴岛。

(二) 辽宁港口群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

1. 港口定位不清, 竞争激烈

随着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强力推进, 辽宁省沿海港口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 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稳定增长。但是, 迅猛增长的背后, 各个港口各自为政、无序发展等潜在问题近年已有显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辽宁沿海各市纷纷提出‘以港兴市’, 投入巨资加快港口建设。一些地方政府以地方利益和GDP指标为导向, 宜港则建。各个港口城市对海岸线进行了粗放型的开发利用, 过多的重复建设, 必然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有的港口闲置资产已达50%以上, 依然在加速扩建新码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乃文表示。每个港口规划的发展前景, 通常都是向着高效益的综合性港口发展, 未来港口功能将全面重复。多个港口的货物类型一样、来源一样, 必然存在争抢货源的局面。丹东的新建港将加剧与大连港、营口港的竞争。而大连港与营口港竞争的战火已燃烧多时。虽然竞争有利于港口提高自身的能力, 但无序、过度的竞争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而无序竞争的主要手段就是压价竞争。有的港口考虑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 把港口装卸费率一降再降, 通过价格战吸引货源。相互杀价行为虽然推升了货物吞吐量, 但港口利润并没有同比提高, 内耗造成辽宁省港口整体利益的损失。

2. 港口重复建设和岸线资源浪费

港口对自身的资源和港口之间的资源利用上缺乏统一的指导, 缺乏“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缺少陆路与水路的和谐一体规划。每个港口都过于以自身利益为主, 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缺乏对大局观和长远利益的理解, 各自为政;对可利用资源不做长期规划, 过分消耗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浪费严重, 缺乏保护意识;对港口群的沿线口岸不做整体规划, 单一发展, 急功近利, 未能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实现整体发展。

3. 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 大连、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和盘锦6个港口拥有3种不同的管理体制, 产权结构也非常复杂。大连港由53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港口企业经营;营口港务集团是国有独资的部分上市企业;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东方集团、锦州港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企业;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同林集团、丹东市政府、美国纽约港务发展公司、罗森全球投资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葫芦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是由葫芦岛宏运集团绝对控股的民营企业;盘锦港由营口港务集团和盘锦市政府共同出资组建。这么多的利益主体, 利益平衡点很难找到, 实现各港口间的利益平衡相当困难, 造成资源整合各港口的想法很难集中, 整合意见无法统一。如葫芦岛宏运集团明确表示, 不管如何整合, 都必须为我们带来利益, 不能带来利益就不同意整合。

4. 传统投融资环境制约港口发展

港口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港口贸易尤其是跨国贸易必然伴随大量的货物及资金流动。但目前辽宁沿海港口主要为国有金融机构, 股份制、地方性、集体性金融机构所占比例不大, 外资、合资的金融机构较少, 国际知名银行更少。港口建设所需资金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 资金来源非常有限, 部分港口在进行业务拓展时资金缺口大, 以至于像大连港这样的核心港口都不得不放弃原来与之合作的丹东港、葫芦岛港港区建设。

三、国内外港口资源整合的经验

(一) 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的主要经验

美国纽新港口群主要由纽约港和新泽西港组成, 两港分属纽约州和新泽西州, 经济腹地重叠。1921年, 两港所在政府共同决定, 组建跨越州际的联合港务局。港务局将港口设备对外租赁, 通过收取租金, 提高港口生产效率并获得一定收益。港务局具有财政独立、税收独立、决策独立的权利, 每年将利润再投资, 收益用于扩建港口群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促进港口群所在地区的快速发展。

日本东京湾包括六大港口, 空间狭小问题尤为突出, 极易出现争抢货物等恶性竞争问题。政府对东京湾港口群发展高度重视, 先后颁布《港湾法》、《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等关于港口分工和规划的法案。经过多年发展, 东京湾港口群已发展成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口体系。同时, 东京湾港口群对外并不是各港口分散独立的去进行宣传和揽货, 而是以统一的形象进行宣传, 共同揽货, 这样做有利于东京湾港口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提高港口群的整体知名度。

(二) 国内港口资源整合的主要经验

上海组合港依托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 囊括了江苏省的南京港、镇江港、张家港、南通港、江阴港、扬州港、泰州港、常熟港、太仓港, 浙江省的宁波港、舟山港以及上海港。洋山港建设与宁波—舟山港发展并不是“你兴我衰”, 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都有各自传统的经济腹地和货物来源, 两港一直呈快速发展态势。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 建设洋山港, 反而可以起到巨大带动作用。洋山港的优势在于上海港口较为完善的各项软件服务体系、综合实力;而宁波—舟山港则有着洋山港不具备的更优良的自然条件和进行水—水中转及大吨位散货、国家战略物资储运的能力。

珠江三角洲港口群拥有三大综合性主枢纽港香港港、广州港、深圳港, 已形成以香港为国际航运中心, 广州港和深圳港为主枢纽港, 珠江三角洲其他港口为补充的港口群基本格局。同时, 各主枢纽港又分别拥有与自身实际相符合的一批专业性泊位码头形成多样性和互补性的优势。目前深圳港盐田港区、蛇口港区和广州的南沙港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各港口之间的地理位置虽然十分接近, 但是, 各港口的定位和功能并没有相互重叠。因此, 不会造成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的资源浪费这样便更有可能各司其职, 各自发展。

四、实现辽宁港口群资源整合的措施

(一) 完善相关法规, 规范辽宁省港口资源整合

应完善港口规划和建设的法律法规, 建立港口规划和建设的长效问责机制, 建立严格、科学的港口规划审批机制和程序, 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地区与港口、港口与港口之间的关系。加强岸线港口的管理, 淡化各行政区划, 实现集约开发。辽宁省各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行政壁垒, 港口城市之间属于“一城一港一政”的管理模式, 港口资源整合力度较低, 整合难度较大, 应该通过共同组建协调委员会的方式协调各港口之间的利益, 突破行政壁垒。委员会可以对港口群进行总体规划, 按各港口优势规划港口不同的功能定位, 引导各港口共同利用各自的资源, 按港口优势重新分配货源, 但不会直接参与港口的日常业务, 应放手给港口经营的自主性。

(二)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 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围绕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港口资源的整合, 优化港口的功能分区,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促进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大连港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 营口港以内贸集装箱为主, 丹东港以散杂货为主, 锦州港以能源、粮食为主, 葫芦岛以石化为主。按照深水深用, 浅水浅用的原则, 加快沿线资源开发, 加大沿岸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粮食、散杂货码头的建设, 增加大型专业化码头泊位, 增加深水泊位, 满足大型船只如钢需求。加快核心港区建设, 重点开发大窑湾保税港区、长兴岛港区, 拓展远洋航线, 增加航班密度, 加强内陆的集疏运体系建设, 完善大连空港建设, 充分挖掘周水子机场的吞吐潜力。

(三) 充分利用辽宁的岸线资源, 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

大力推动集装箱和大宗物资的运输体系建设, 完善集装箱、能源、矿石运输体系, 加速港口建设, 加快老港区的升级改造, 缓解老港区带来的土地、水电、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化港区和临港工业区, 保留与市区发展关系密切的部分港区, 加紧开发大连周边的长兴岛等临港工业区。利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 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入驻港区, 使出口导向型工业成为临港工业的主体。引导重点工业项目向临港工业区转移。以往我们认为发展港口主要看腹地, 现在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地发展临港工业, 变被动为主动, 凡是跟发展临港产业有关的如征地、动迁、填海等方面都应该有一定的政策倾斜。

(四) 深化港口经营体制改革, 推动港口民营化和港口经营自由化的进程

港口改革不能只靠政府, 更多的需要发挥港口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承包、租赁、合资、入股、独资等多种方式扩大私有资本在辽宁省港口经营中的决策权和支配权, 使港口的经营逐渐走上市场化的道路。除利用政府优惠的融资政策外, 更多的是企业自己想办法, 寻找自主经营的道路, 挖掘其他的多种融资渠道, 各港口之间可以互相发行股票, 交叉持股, 增加港口群的凝聚力, 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另外, 也要调整港口企业的资本构成, 降低投资的风险, 借鉴国外港口整合的经验, 鼓励港口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投资和经营, 推进辽宁省港口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尤德义.辽宁港口资源整合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12:29-36.

[2]刘玉梅.辽宁港口业新生态[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01-21.

[3]李慧敏.辽宁港口期待“大整合”[N].中国经营报, 2012-03-12.

[4]中国新闻网[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06/4463656.shtml.

我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现状与对策 篇9

1. 企业领导层对企业文化整合缺乏足够的重视

企业并购中, 并购企业对资产、战略、技术、人员、组织等问题的整合都十分重视, 通常都会进行严密的调研与分析, 并以此作为是否进行并购的依据。不容否认, 这些基本要素的状况对并购能否成功及并购后企业能否顺利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 大多数的并购则没有考虑到文化整合问题,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 只有不到20%的公司在并购目标企业时考虑过文化整合计划。这种状况在我国企业并购中也很普遍, 大多数并购企业对文化整合重视不够, 主要表现在:

(1) 对企业文化整合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 企业文化整合意识淡薄

有些领导人认为, 只要企业的资产、组织、人员等硬件完成了整合, 软件问题就自然容易解决, 企业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一般来说, 当某个企业对其他企业实施了并购之后, 原来不同质的文化共处于同一时空环境中, 经过冲突与选择的自发互动过程, 必然会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然而这个过程是缓慢且充满挫折的, 会产生许多内耗, 对于企业并购这样一种讲究高实效性的活动来说, 无疑会延滞其并购目标的实现, 同时, 这种企业文化的自发融合过程并不能保证保留下来的文化特质就是先进的, 被淘汰的就是落后的, 也许劣质文化特质会取代优质文化特质。因此, 并购之后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战略转变, 确定企业所需的文化特质, 对双方企业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使新文化能够支撑自己的发展战略, 而不能对双方企业文化的整合放任自流。

(2) 企业文化整合工作表层化

企业文化整合工作表层化是指整合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 而没有深入到理念文化层面。在企业文化整合实践中, 不少并购企业或注意改善工作环境, 用统一的标识、符号、色彩等进行外包装, 或局限于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或热衷于做厂服、唱厂歌, 举行各种聚会等, 这些做法无疑有助于企业做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工作, 而且还要做好做实。但却没有将整合深入到精神文化层面, 员工的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等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 这样的整合是起不到多少作用的, 就像一场祈雨的舞蹈仪式对气候产生不了什么影响一样。因此, 难免使文化整合工作流于形式, 很难真正赢得人心。

2. 企业文化整合缺乏有效的制度载体

我国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 往往提出了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文化主张, 明确了企业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 但却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而无法在企业内贯彻执行, 落地生根。制度是文化的载体, 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和发挥作用, 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在企业经营中是融为一体的。制度应该是体现了文化主张的制度, 而企业文化主张的贯彻也需要制度作保障。只有符合并购企业文化主张的制度才能加速员工的认同过程, 引导和约束员工行为, 使员工行为符合新文化的要求, 从而使新文化落到实处, 实现文化整合目标。而在我国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实践中, 两者却被人为割裂开来, 制定的管理制度与并购企业文化主张不兼容, 甚或相矛盾, 企业文化主张也因缺乏相应的制度而无法贯彻执行。当企业文化声称“质量第一”的时候, 企业却没有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来支持, 往往是企业的理念很先进, “在天上飘”, 但企业家和员工的行为“在地上爬”, 造成文化的虚脱症。

3. 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单一

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是多样的,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我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可选择模式主要有吸纳式、保留式、渗透式和分离式四种。一般来说, 企业文化对于外来文化以及文化变革具有排他性和对抗性的特征, 因此, 企业文化整合必须根据企业并购战略、企业文化类型及文化差异程度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整合模式, 不同的文化差异需要通过不同的整合模式来整合。

我国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实践中, 普遍采用的都是吸纳式的文化整合模式, 将自己的企业文化注入被并购企业, 使被并购企业完全接受自己的企业文化。这种整合模式的确有它的优点, 对并购企业来说, 直接将自己的企业文化移植到被并购企业, 这样整合速度快, 效果明显, 且整合风险小。例如青岛海尔集团14年兼并了18个企业且个个成功, 其经验就是文化先行, 但并不是任何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都适宜采用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有它的适用条件, 即并购企业有非常优秀且极其强大的企业文化, 而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很弱且对并购企业文化有认同感, 在这种情况下, 采用吸纳式的整合模式会取得企业文化整合的成功。但我国很多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实践中, 不顾实际条件, 一味采用吸纳式的文化整合模式, 将自己的文化强制性地灌输给被并购企业, 而不考虑被并购企业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也不考虑被并购企业的文化中是否有积极的、能为自己所用的文化特质。这种方式在短期内确有可能形成一种“统一”的企业文化, 使并购表面上风平浪静, 但却容易使被并购企业的文化遭到压抑而产生和积累冲突, 尤其是当被并购企业内部有较强的优质文化或内部比较团结时, 就会使并购企业在表面稳定的背后潜伏着深层次的危机。

二、我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对策

1. 我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企业文化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制度、物质等层面的整合, 各方面的整合工作应协调配合, 做到形神兼备, 整体一致, 而非相互分离, 使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保持一致, 各种规章制度之间、对员工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之间, 应保持和谐一致, 避免自相矛盾;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都有其优劣势, 在整合中, 需扬优弃劣, 相互协调, 将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质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部分成为整体的部分, 表现为整体的功能, 整体是部分的整体, 表现着部分的统一。

(2) 平等性原则

在企业文化整合中, 必须对被并购企业及其员工平等看待, 避免并购一方以“战胜者”的心态对待整合。很多企业文化整合难以进行, 并非两者的文化不能相融, 而是并购双方员工的心态, 尤其是并购方员工的傲慢态度, 引起了被并购方员工的抵触情绪所致。因此, 在并购中, 双方都应保持平等, 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 在此基础上, 合作共事, 创造出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新企业文化。

(3) 方向性原则

企业文化整合的过程既不能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 又要把握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一方面, 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 结合企业并购后的发展战略目标, 确定企业文化整合中新文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国情, 把握当今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发展变迁的大方向, 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 促进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的生成。

2. 强化企业领导者的文化整合意识和能力

企业领导人在企业中既是管理者, 又是员工的思想领袖, 其文化整合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是新企业文化形成的推动器。强化企业领导者文化整合意识与能力的意义就在于, 他们能在文化的深层和表层都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 能作为两种文化链接和整合的桥梁, 自上而下地加速整合的进程, 并通过进一步的发挥自身的楷模效应, 使所有员工都有意识的跨越各自文化的藩篱, 巩固新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根本地位。在我国当前的企业并购重组中, 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和强化企业领导者的文化整合意识和能力, 企业文化整合应成为并购企业中企业家经营管理中的首要任务。

在文化整合意识上, 企业领导层要打破以往只重视硬管理的现象, 要认真接受和学习企业文化等软管理的思想和技术, 要突破旧有思维习惯和文化观念的束缚, 形成现代企业文化意识。不仅要深刻体悟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而且应形成以下认识:企业文化整合是丰富的、多层面、多渠道的复杂工程, 不是仅靠搞几项文体活动就可大功告成的;企业文化整合不是一项孤立的、短期性或一次性的工作, 不能只靠思想政治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来抓, 而是企业所有领导者都要积极倡导、支持与实践。

由于企业文化整合是“软件化”管理, 很难用一种较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方式进行, 在操作中必须讲究艺术性。因此, 要保证企业文化整合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企业领导者不仅应有意识, 还必须有能力、有较高的素质。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应全面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和文化判断能力, 在整合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内容、举措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决策;要审时度势, 及时把握企业文化整合的情况, 发现问题并果断决策, 运用适当的干预技巧引导有利的演变发生;同时, 领导者还必须有一种“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企业文化才有可能完成其整合任务和目标, 也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企业内员工改革的信心, 推动企业文化整合的最终成功。

3. 并购企业应做出恰当的企业文化整合决策

企业文化整合决策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着整合的成败, 为保证企业文化整合的成功, 并购企业必须做出恰当的整合决策, 这一决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分析识别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差异, 为文化整合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企业文化整合是在确认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 进而形成一种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差异构成了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潜在障碍, 它既可能导致文化冲突, 也可能创造文化价值, 所以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中应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 明确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所在, 这是文化整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分析识别文化差异时, 并购企业应首先全面考察被并购企业的企业发展历史、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企业员工的素质及需求特点、企业领导者的管理风格、企业现有文化理念及其适应性等因素, 以获得对被并购企业文化现状的全面准确的认识, 然后将其与本企业的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差异所在。

(2) 确定企业并购后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 明确企业文化整合目标

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中, 必须要提出一个明确的企业文化整合目标, 使整合工作有的放矢。并购企业文化的理想模式应符合社会时代的大背景,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还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体现自己的特色。从总体上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 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将具有以下特质:人本文化、团队文化、创业文化、创新文化、求实文化及服务文化。并购企业在确定未来文化的理想模式时, 应把握这一企业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同时, 也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地域、企业发展阶段及员工思想实际等因素, 突出自己的特色。

(3) 选择恰当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 避免“文化强权”

当并购企业明确了企业文化整合的目标之后, 就应考虑采取何种策略去实现这一目标, 即选择吸纳式、保留式、融合式还是分离式的整合模式, 这四种模式各有其不同的特征、适用条件及优缺点。不同的整合模式意味着不同的控制权范围和风险程度, 并购企业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选择适合企业实际的文化整合模式, 可选择一种模式, 也可同时选择几种模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我国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上, 一定要转变思维方式, 避免“文化强权”, 切忌不顾实际的一味采用吸纳式的整合模式, 仿佛整合仅仅是把自己的企业文化整进来, 把对方的企业文化整出去。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极大地影响了文化整合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子枋:企业兼并风险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12

[2]王巍康荣平:中国并购报告[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2

整合对策 篇10

成功并购不等于并购成功,并购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是要看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是否成功,财务整合更是并购整合中的重中之重。对利润的追求,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继而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是当今世界企业运营的主要目标,而企业的财务系统是企业运营的重中之重。财务系统是企业运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不仅是向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还主要在于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有用的信息,再由决策者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由知识指导实际的行动,以便于企业能够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在所有管理制度的整合中,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与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起来,这一过程也就是财务整合过程。

并购的财务整合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使用的内部管理型策略,在产权结构大调整之中,企业通过内部各种资源和外部各种关系的整合,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确保公司最佳的经营效率和财务业绩,进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认为必须重视企业的财务整合,否则,企业的战略整合、人力资本整合、文化整合以及其他作业整合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强化并购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彼特.德鲁克于1981年在《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导言中,提出了“成功并购的五条法则”:(1)收购必须有益于被购公司;(2)须有一个促进合并的核心因素;(3)收购方必须尊重被收购公司的业务活动;(4)收购方必须能够在一年内向被收购公司提供上层管理;(5)在收购的第一年内,双方公司的管理层均应有所晋升。

其中第二条促进合并的核心因素就应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事实上,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大搞合并,集中资金、人才,扩充实力。其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强化和新机制的构建。重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战略观念不仅体现在并购中对被并购企业的选择上,同样也体现在并购财务整合过程中。能否围绕核心竞争力,从战略上调整企业经营方向,关乎并购成功与否,更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并购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强化,应当首先从最高层面的财务经营理念整合入手,以并购双方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适度的范围内继续强化核心竞争力,或是重新设定企业的核心经营方向,重构核心竞争力。一般的,并购完成之后,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会形成互补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横向的,也可能是纵向的,还可能是市场占有率增长、产品、市场保护、生产能力提高、财务协同、专业合作和多元化经营等。所以并购企业一旦完成并购,就应在把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尽快以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整合,逐步调整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使之纳入并购企业整体的运营轨道。

三、注重财务行为人的整合

并购完成后,并购企业应该首先解决被并购企业中人的问题,重视企业内部财务行为人的整合,因为人是任何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并购完成后财务整合过程中最不稳定的因素。根据对国内外大量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并购后,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实际上最直接、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选派忠诚于母公司、有专业管理才能、精明能干的得力人员前往被并购企业担任主管,如委派财务主管。对于被并购企业管理层的去留问题,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业务不甚熟悉,且原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层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便可留用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反之就可以考虑替代性的调动部分管理层人员,以优化被并购公司的人员组合。

大量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并购企业的整合过程中,人事变动越剧烈,排斥性会越大,并购财务整合风险也就越大。在美国,为相对稳定原已存在的职工队伍,一项普遍实行的激励措施是内部职工持股,即让员工有机会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尤其是对那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才更可给予一定数额的“股票选择权”,使其在一定年限内均可以特定股价购买股票,从而在业绩优异股价狂升时,可行使此权力而赚取价差。如日本三菱公司就曾以高于市价40%的每股26美元,并购美国钢铁公司所属的艾里斯化学公司85%的股权,其余15%留给原公司管理层,并要求该公司管理层的高级职员们继续留任。

四、加强与客户及供应商良好关系的维护

在财务整合过程中,防范财务整合风险,并购企业就必须妥善处理与被并购企业原有供应商、客户的关系。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决定者,如果他们对公司的政策持观望或怀疑态度,就会使企业丧失竞争力而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对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当并购消息公开之后,被并购公司原有的客户、供应商对并购企业不熟悉,而且也不知道并购行动的意图,因而特别关注目标公司的情况,他们急于想知道以后持续产品供应的产品的品质、价格、服务等是否有所改变,如不及时澄清问题,就会给目标公司的市场竞争者以可乘之机。

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防范中各种财务关系的梳理,必须基于市场导向,强调新型的财务契约关系,这也就是说不能就“关系”论“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无论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安排,还是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客户、政府等)的协调都是必须基于资本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等价交换关系等,这是梳理企业财务关系的基本导向,防范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的根本途径。

摘要:众多跨国公司由小做大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实施并购才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最有效途径。然而在并购过程中的财务整合,往往存在很多风险。如何应对财务整合效应中的风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企业并购财务整合效应的对策措施,旨在为我国企业有效应对并购中的财务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对策

参考文献

[1]、David J.Bendaniel.Arthr H Rosen bloom.Inter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do well the business,2002/06

[2]、杨建辉.浅析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10

上一篇:增值服务下一篇:新民主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