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

2024-06-10

整合(精选十篇)

整合 篇1

例如在教育资源中,我们发挥本园“家园共育”的特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亲子活动、家长学校授课、半日活动体验、各类大型活动、礼仪接待等都邀请家长参与。同时巧妙地运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学雷锋日,组织幼儿进社区打扫卫生,一起美化环境、走进社区的福利院,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周边的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等。

集体教学活动是一日活动中很重要的环节,集体教学活动中我注重了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形式等多方面的整合。接下来我想结合我组织的中班语言、社会活动《学唱歌》,谈谈自己是如何从选材、设计,到组织、实施,到反思、调整,再到组织、实施,到反思、完善,在反复试教、虚心请问、专家指导的多次活动调整后,呈现出一次整合教学活动。

一、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是活动过程展开的方向,是活动过程的灵魂,也是活动过程设计与实施的目的。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旨在围绕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多元化,坚持“情感、能力和知识”协同共生的生态发展观。

结合理论,根据对中班语言、社会活动《学唱歌》的分析,我将活动目标确定为: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的有趣和汉字的奇特,从而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想象小红鸟唱的歌还可以有哪些变化。

(3)尝试用汉字“叽”“喳”摆出不同的组合,并学着“唱”出来。

二、把握教学内容—凸显教育内容的整合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过程的核心,每一个具体活动过程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而展开的,教育内容也是通过活动过程的展开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的多元整合旨在围绕幼儿生活的核心经验凝练主题,创设环境,精选素材,合理布局,在各领域内和各领域间实现不同层面的双向渗透于适度整合,建立单位教学活动和相关教育活动相互支持的教育活动网络。

合理地把握主次领域和主次形式,使之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在《学唱歌》以语言领域为主领域的活动中,主要还是要凸显语言领域的学习,让学生欣赏、理解几只小鸟学唱歌的故事内容,同时渗透次领域社会领域的学习,从小鸟们友好相处、互相学习优点,学唱歌曲的故事中,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在语言领域中文学活动与早期阅读相整合的活动中又是以文学活动为主,渗透早期阅读,对汉字有好奇感和探索愿望。

三、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育方法的整合

教育方法是活动过程的骨架,活动过程的展开实际上就是要用一定的教育方法组合教育内容的过程。教育方法的整合旨在克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组织、实施,到反思、调整,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采取适宜的、多元的教育教学方法,情境贯穿始终、图文并茂呈现、幼儿自主操作、作品经验迁移,呈现一堂好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体验活动快乐并获得知识经验的提升。

四、整合教育的收获—整合理念的多元渗透

1. 教学活动中的整合

将活动中的成功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每次教学活动中,落实教学中目标、内容、方法、形式的整合:坚持从“情感、能力和知识”三个维度确定目标;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活动的主次领域,将领域间与领域中的教学有机结合。

2. 一日活动中的整合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有效的体验后,我将整合的理念在其他活动中进行尝试,将整合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在生活活动中,利用餐前餐后时间,教幼儿礼仪三字儿歌,了解不同节日、仪态、进餐等基本礼仪。在户外活动中,除了让幼儿坚持锻炼,获得基本动作发展以外,注重社会情感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学会与同伴合作、协商,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用完器械归还原处,养成良好的收拾习惯。

整合 篇2

我也做销售很久了,也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个高人帮给解释下。小弟在这里谢谢你了。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殖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整合营销的特征

①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消费者处于核心地位,

②对消费者深刻全面地了解,是以建立资料库为基础的。

③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工作是培养真正的消费者价值观,与那些最有价值的消费者保持长期的紧密联系。

④以本质上一致的信息为支撑点进行传播。企业不管利用什么媒体,其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一定得清楚一致。

⑤以各种传播媒介的整合运用作手段进行传播。凡是能够将品牌、产品类别和任何与市场相关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过程与经验,均被视为可以利用的传播媒介。

★ 整合营销方案

★ 整合营销论文

★ 发展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策划:走向整合营销时代

★ 网络营销策划书范文

★ 网络营销计划书

★ 网络营销方案

★ 网络营销解决方案

★ 网络营销策划书

品牌整合传播,谁来整合? 篇3

整合传播让不少企业从传统的媒介广告思维中摆脱出来,让不少有心建立品牌的中小企业跨过昂贵媒介费用的门槛,对品牌进行投资。

对品牌进行投资,重在把持好品牌的核心主张,能在不同时期针对企业独特的需求以及在特殊的环境下,前后保持一致地进行累积。因此,品牌整合传播并不容易。最常见的问题在于传播投资杂乱无章,传播讯息零乱,除了浪费外,有时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要有效实施整合传播,在实际运作中却会碰到不少操作问题,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谁来整合?

广告人员出于专业考虑,常常集中在广告上,更有一些传统的广告创意人员把重点放在30秒的广告片以及纸媒体的广告设计上,认为这是整合传播的关键。

公关公司则侧重于思考公关的效果,认为很多问题依靠公关就可以解决,甚至认为“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网络营销公司则认为,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世界来解决。

至于媒介专业公司,则希望企业最好投入更多的资金于媒介投放上,它们甚至不会主动建议企业采用公关方式。

这是很难避免的“本位主义”。

事实上,营销传播在过去几十年里所形成的体系,包括教育及专业操作,都是按照既定的传播专业进行分工的,比如,大学里分成广告系、公共关系系等等,营销专业服务公司也是按照广告、公关、营销等专业来分工的。

除了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也牵涉到利益问题。例如,当你做好预算去找广告公司的时候,出于生意收入的考虑,即便有些问题或许公关公司能够做得更好,然而没有几家广告公司会主动建议你去找公关公司。

于是,大部分品牌整合传播工作,实际上落到了企业的市场行销部身上。不仅跨国企业是这样,国内企业也是这样。

我个人认为,负责品牌整合传播的企业领导者,除了行销能力外,起码还需要三种基本能力:

其一,懂品牌,能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掌握品牌的核心主张,一致性地持续建立品牌。

其二,懂传播之道,根据不同时期企业的品牌传播目标,从各种不同的传播接触方式中寻找最佳组合。

其三,权位在组织层次上较高,掌握着行政权力,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外部合作伙伴愿意配合指令行事。

企业具备以上三种能力的人并不多,因为这涉及“年资”、“专业知识”、“生活历练”、“管理能力”等诸多综合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解释为什么有心建立品牌的企业领导人普遍感到为难。除了市场行销外,企业也需要面对传播,很多企业的老总由于意识到品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得不亲自参与品牌传播的具体事务。

我认为,企业老总亲自参与品牌传播是必然的事情,因为品牌毕竟在企业的投资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问题在于,对于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的协调,怎样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

也许比较理想的方案是这样的:首先,企业内部有一位行销专业出身的副总裁级以上的资深领导予以把关。其次,针对外部资源,要在不同的专业服务公司中要选定合作者,最好具体到个别的资深人员身上,他们一方面要懂品牌,一方面要不受专业限制,具有跨专业传播思维,能满足企业的整合传播需要。

浅谈系统整合之数据整合 篇4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内部已经建立了众多的基于INTRANET的管理信息系统, 诸如: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等。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更是由于历史性的原因, 使得信息化现状中也存在一些关键问题从宏观上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更上一层楼。“信息孤岛”现象是目前较为突出的信息化难题, 严重影响着信息的互联互通, 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流程贯通、数据分析、商务协同与互动、面向市场快速反应等方面, 缺乏得力的信息层支撑。

1 系统整合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系统整合可以把各种存在于企业内部的相对独立、功能各异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组织管理起来, 让不同用户通过授权, 从统一入口获取各自授权, 有效的避免了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出现。目前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系统整合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逐步的付诸实施, 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特别是一些大集团, 为了加强管理, 在这方面更加重视。

系统整合只是一个概念, 很多企业只是实现了单点登录, 让所有的用户在同一页面登录, 通过给不同的用户授予不同的身份, 实现单点登录, 可是当用户登陆以后, 该进财务管理系统的进财务管理系统, 该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进办公自动化系统, 他们之间的数据没有任何的联系, “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数据壁垒没有被打破。这就好比是三个单位税务局、工商局和城管局, 各自在各自的大楼里, 你要是想办事就得挨个大楼里跑, 非常麻烦。现在通过系统整合, 在这三座大楼外建起围墙, 从指定的大门进入, 但是你要是想办事还得挨个大楼里跑, 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 你觉得省事了吗, 那如何保证自身企业的利益, 真正实现系统整合呢?在单点登录的同时实现数据的共享。还拿刚才那个例子, 你只需坐到一个柜台前, 把你要办的事情统一交给办事员, 剩下的事你就不用管了, 至于这三个单位税务局、工商局和城管局, 如何传递数据, 如何沟通, 那就不是你所要关心的事情了。一切以用户利益为目标, 这才是整合的目的。

2 进行数据级的整合是一切整合的基础

数据整合就是对分散异构的多数据源实现统一的访问, 实时地、智能地将有价值的数据传递给分析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构建数据整合平台, 目的是从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数据结构提取数据源, 并完成在线转换和分析。数据平台要实现对分散异构数据源的访问并形成统一的、对分散异构数据源所产生映射的虚拟数据库。数据平台要整合企业收集的各种外部信息数据库和内部应用系统数据库, 综合利用企业的数据资源, 提供灵活的数据展现方式。构建数据平台是构建具有流畅数据处理功能的企业门户平台的基础, 两者的紧密集成, 可以实现全面、统一的权限管理和灵活的报表调用、分析, 数据的深层次挖掘功能才能在企业的门户平台中实现。因此, 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 要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 进行数据级的整合是一切整合的基础。

3 数据整合是系统整合中关键的关键

数据整合是系统整合中关键的关键, 也是难点中的难点, 让软件开发公司向其他公司公开数据结构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是让可口可乐公司公布饮品配方一样, 当前数据整合大致分为三种方式:

3.1 通过消息中间件传递数据

在MQ、JMS等消息中间件里建立通道传递所需的数据。

3.2 通过用户自定义格式传递数据

按照用户约定, 将各个数据库的所需数据形成约定的格式传输, 如:XML、文本文件。

3.3 通过中间数据库传递数据

建立一个中间数据库, 将各个数据库的所需数据插入到中间数据库的相应表当中。

第一种方式在消息中间件里传递数据, 只适合相对比较小的数据, 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已不适应当前的数据整合。第二种方式通过XML或文本文件等用户约定格式传输数据, 也是只适合相对比较小的数据, 对于大量数据使用起来相当不便, 也已不适应当前的数据整合。然后再谈谈第三种方式, 由于建立了一个中间数据库, 将各个数据库的所需数据插入到中间数据库的相应表当中, 这使得对数据量的大小没有要求, 即使数据量偏大也可正常工作, 而且中间数据库是独立的数据库, 甚至是独立的表空间, 完全可以保证业务数据库的数据安全, 看上去这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事实真的如此吗。谁将所需数据插入中间数据库, 当然只能是这个系统的软件开发商, 只有他能操控这个系统的数据库, 所以当集成商进行系统整合时, 必须要求每一个系统的软件开发商予以配合, 否则根本无法进行, 这必然导致想要进行系统整合的企业要面对狮子大开口的软件开发商, 这也使得企业的系统整合费用增加, 难度变大。而且即使花了大价钱, 费了极大的气力幸运的成功进行了系统整合,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 新系统的投入使用, 企业将再次面对同样的问题。

4 小结

如何做到一劳永逸呢?那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做到可持续发展。数据整合的对象一定是数据, 而这些数据存放于不同软件开发商的数据库内, 这些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又千差万别, 无法通用。秦始皇为什么伟大, 因为他统一了六国, 统一了币制, 统一了度量衡, 实际上就是统一了标准。对于想要进行系统整合的企业应该利用这次数据整合统一标准, 可是让不同的软件开发商使用这个标准存放数据难度也很大, 推行起来应该阻力很大, 甚至于痴人说梦。既然存放数据改变起来困难重重, 那就换个思路, 显示数据统一标准, 即建立统一标准的视图, 只呈现数据库内常用数据或非标识数据。这样保证了软件开发公司自主知识产权, 又使全面的数据整合得以实现, 同时以后再增加软件系统, 也可以按这种方式处理, 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信息系统的数据就是系统的根本,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将不同公司、不同时间开发的所有系统的数据有效的整合起来, 使数据共享无障碍, 有效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同时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内部已经建立了众多的基于INTRANET的管理信息系统, 诸如: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等。

整合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逐渐成为学校记录、处理和传播课程资源信息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学校专业课程数量大、种类多,而且教师备课较为分散,导致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整合度较低,师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二次分类和整理,降低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整合和管理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学校课程资源的高效管理,还能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拓展课堂的教学范围和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校应加强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一、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的必要性。

从支配权限和空间分布来看,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家庭等资源类型;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以及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经验等。而数字化课程资源则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将规模巨大、种类繁多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度量、可处理的数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师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存储自己积累的课程资源,并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实现大范围传播,同时师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广泛共享。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教学材料、科研资源、教学经验、学习材料等。通过数字媒体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师生通过校园网,在任意计算机上进入学校的课程资源库,随时随地搜索所需课程资源,了解学校课程安排、专业教学要求等。此外,通过资源共享,教师能快速学习和掌握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有效扩大备课的知识面,而学生则能在课前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深度预习,在课后及时回顾课堂教学知识,实现高效、自主的复习。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程度仍然较低。教育部于 2003 年便提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见,要求学校尽快完善相关系统和技术,推进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局限在校园网之内,忽视以校际网、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这不仅阻碍课程资源的校际传播和共享,而且导致师生只能通过校园网登录资源网站,当身处校外时便无法应用课程资源,形成了空间地域的局限。二是校园数据库建设不完善。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据库存在技术落后、模块简单、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其中,进行课程资源共享的平台在栏目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导致师生难以快速搜索到所需的课程资源[1]。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对数字媒体的重视和认识,既没有将自身所积累的课程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到资源库中,也缺乏从资源库搜索课程资源的意识,这使得教师所应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难以实现校园联网共享,降低了数据库的资源丰富性。此外,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也缺乏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师生课程资源的应用需求出发,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推进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课程资源的高效整合。

二、数字媒体背景下的课程资源整合。

1。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

完善的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有利于促进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能够让师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存储和共享。为此,学校在利用数字媒体整合课程资源时,应先对校园网、校际互联网、全球互联网等资源共享网络进行分析,构建覆盖面广、应用率高的课程资源共享模式。

(1)校园网模式。校园网是师生在学校范围内使用最广的网络渠道,是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学校应依托校园网,对全校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在校园网登录中设定资源应用的权限,提高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秩序性和条理性,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应用率奠定基础。

(2)校际互联网模式。学校在完善自身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共享程度,以校际互联网为基础扩大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规模。通过校际互联网模式,师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从而提高校际用户数量,推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普及应用。但这一机制需要在学校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和共享机制,有一定的实现难度。

(3)全球互联网模式。学校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以全球化互联网为基础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由于这一模式面向全球性用户,所覆盖的学校数量庞大,因而课程资源具有海量性和丰富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重复性内容多、共享安全性低、资源质量下降等劣势[2]。

学校应根据自身需求对这三种共享网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在适当取舍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综合性的网络共享平台,以此整合学校课程资源信息,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使得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2。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教师是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主体人员,其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整体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并对后续的资源共享形成深刻的影响。为此,学校在深入分析和选择共享网络模式后,还应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能力。

(1)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目前不少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并不完善,存在多媒体课件数量少、网络课视频单一、课程资源更新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时不仅要强化硬件资源建设,还应加大对软件资源的重视。其中,完善校园课程资源平台是学校实现软件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应建立经费投入制度,对外购买辅助性平台软件,对内激励教师研发相关平台软件和共享技术,为优化校园数字媒体和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奠定软件基础。此外,学校还应组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进行集中管理,以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的便利性[3]。

(2) 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随着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提高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视,同时也容易因网络教学视频等资源的应用频率较低,引起课程教学资源的单一化问题。学校应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视频等结合起来,提高课堂资源应用的多元性[4]。同时,教师也应自觉提高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适当调整备课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深入分析课程资源的有效性,进而有选择地增删和补充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此外,学校也应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教育改革模式,制定科学的资源政策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整合自身所积累的纸质性课程资源,并以数据形式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上,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

(3)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目前学校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师生在课室以外的其他地方难以登录到资源平台之中,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范围较窄。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相关硬件配置:一是完善校园计算机设备。除了在课室配备计算机以外,学校还应合理地在图书馆、师生宿舍等地点配备计算机设备,让学生在图书馆、宿舍等地点能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并能够将课余学习活动中所总结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等整合上存到相关的数据库中,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提高网络互联互通的程度。学校应提高校园网的覆盖面,将课室、图书馆、办公室、科研机构、宿舍等地点的计算机设备纳入到校园网之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便捷性。此外,学校之间还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建立校际互联网,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大范围、宽领域的网络共享平台,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奠定硬件基础[5]。

(4)增强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激励政策。随着校园数字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教师提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经验心得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但目前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仍缺乏政策引导,教师缺乏行动积极性,不愿意花时间去整理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制定明确的资源制度和激励政策,提高教师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在平台中建立优秀课程资源分享区,让师生以付费的形式下载稀缺优秀资源,所得的费用则转到资源拥有者的账号上,提高教师对整合、储存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对该分享区的资源进行质量评估,形成精品资源清单,提高师生对优秀课程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激励教师整理课程资源。

3。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数字化图书馆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而处理、存储各类电子文献的大型信息系统。学校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通过收集和整理数字化馆藏,为师生查阅和检索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便利。

(1)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是教师整合数字化资源的重要信息来源。学校应将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中,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硬件配置。同时,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软件服务,如建立光盘数据库、外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等,并完善相应的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为师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服务便利[6]。此外,学校还应增强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安全保护,通过配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系统等措施,积极应对来自社会的.网络病毒攻击,提高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的安全性。

(2)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图书管理人员不仅是图书文献资源的管理者,而且是师生获取图书文献资源的服务者,对图书馆资源的推广应用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不仅要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而且还应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求,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7]。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服务管理需求和图书管理人员的能力基础,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数字媒体训练,提高他们管理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引导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余自学或参与继续教育,强化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能力,并为师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检索、咨询服务。

(3) 增强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数量大且种类多,对师生的媒体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部分师生由于缺乏对数字化图书馆模块、栏目的了解,在信息搜索的过程中耗时较长,甚至找不到所需的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图书管理人员应积极提供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并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更新管理情况,定期开展信息检索培训、应用方式宣传等,强化师生查阅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率。

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能促进教材教辅、学习材料、教学经验等信息资源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应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并通过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建立相关激励制度等策略,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程度。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并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和师生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全面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彦祥。 课程整合自主排课: 区域推动学校课程结构的真正变革[J]。中小学管理,(2)。

[2] 袁小红。数字媒体信息资源在高校教学中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5)。

[3] 孙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整合要因与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 苏尚锋。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5] 张照松,韩高波。主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当代教育科学,(6)。

[6] 孙晓峰,王似保。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3)。

整合 篇6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认识不到位。无论在中央各部委涉农机构层面看,还是在省市县地方层面上看;不管是在财政系统内部,还是在涉农其他主管部门,相当一部分人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站在维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快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的重要意义,对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许多人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狭窄封闭的“小农业”的意识中,没有树立起开放综合管理的“大农业”理念,观念上陈旧导致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在认识上难以统一思想,无法形成资金整合的共识氛围。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重点不突出。从近十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实践看,之所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效果不佳,主要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目标和方向不清晰。对中央和省级层面而言,对支农资金整合不仅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规划,而且对支农项目建设时序、资金平衡缺乏综合分析、判断和协调,仅仅强调把资金整合的重点放在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方面上,对具体支农资金“怎么整合”,整合后“钱要投到哪里去”,“当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长远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关乎支农资金整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缺乏统一规划部署和具体实施方案,致使整合后支农资金在投向上缺乏连续性和长远性,年度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使支农资金整合停留在“为了整合而整合”状态下,无法实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后所要解决和达到的预期效果。对基层县(市)而言也是如此,既缺乏财政支农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没有年度财政支农资金投入重点范围和项目储备。由于基层普遍缺少财政支农资金的产业发展、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有些地方的县(市)区级支农资金整合平台的区域性和规划性不明显,引导聚集支农资金的功能不强;有些地方整合平台的内容过于空泛,具体的项目支撑不够,财政支农资金安排没有形成以规划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工作机制,资金整合后的可操作性也不强。就某个项目而言,究竟应当资助多少数额,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形成科学标准,这使得整合后形成的“打包”资金难以实现合理分配,违背了整合的初衷。

(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缺乏部门之间的合作。由于支农资金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分配格局下涉农部门的既得利益,因而难以使涉农资金管理部门产生资金整合的内在动力,从而导致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的积极性。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使得支农资金分散在各个涉农部门管理和使用,所有涉农事务都是按照类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类支农项目大都以条条管理为主,各涉农部门对资金使用要求不同,支农资金的重点投向和建设内容也各有侧重,客观上形成了多头决策、分割安排使用的局面。加之,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这不仅使得掌握资金和项目分配权的各涉农部门在项目选择和资金投向等方面很难做到一致,也使财政支农项目计划、支农资金及资金整合工作不能同步进行。目前,省级资金整合与所辖县(市)级资金整合的协同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县(市)为了获得省级整合资金,不得不迎合省级支农资金整合的“政策取向”,县级资金整合成为了被动调整。

(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没有一套规范的制度约束。目前涉农资金整合随意性较强,停留在被动的整合状态,主要是缺乏相应比较权威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仅靠财政部门下发的文件来要求各部门和地方进行资金整合,是不可能在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之间建立起自上而下有序流动的良好机制。有些地方过分依赖领导的权威,过分看重协调组织的作用,过分强调资金整合的完整性,牵强地将一些特定用途和指定区域的资金纳入整合范围,而忽略了各种体制机制的创新。还有些地方开展的涉农资金整合并没有严格按照设立依据、来源渠道、投入规模、执行期限、支持对象、支出用途和使用管理方式等对涉农资金进行认真梳理,从而导致一些涉农项目该撤销的没有撤销,该合并的没有合并。在一些涉农资金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的地方,虽然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资金进行了必要归并,但由于缺乏自上而下整合机制的有效支撑,把清理、归并涉农资金提升到预算编制环节进行统筹安排仍面临相当大的困难,资金整合只是停留在“治标”没“治本”的阶段,以至于整合的效果难以显现。

(五)地方财政配套困难影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效果。现行财政体制实际上是分税制和财政包干体制结合的产物,在实际运行中强化了各级政府上收财权、下放事权的格局,成为导致地方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之一。加之,涉农部门在支农投入责任、范围、扶持对象和重点领域等权限划分上不清晰,各涉农部门指导工作多以资金为手段,形成工作推进资金化、资金分配碎片化、项目设立固定化,专项转移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中央下达的许多支农投资项目,规定地方政府都要进行资金配套,使得地方陷入不配套违规、配套没钱的两难境地。一些地方受财力的影响,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市)乡两级地方政府财政资源严重短缺,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只能依靠中央或省里,地方无力提供更多的配套资金,地方的“三农”投入只能依靠中央和省里每年下达一定的专项资金来解决问题。由于许多专项资金使用已经固定化,致使有些地方所需资金与专项的要求有较大偏差,不能自主支配使用,因而难以实现其资金整合。此外,还有些扶持农民生产生活项目,要求农户配套资金,因很多贫困户的自筹部分根本拿不出来,使这部分农民失去了参与支农项目的机会。

(六)农民缺乏参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话语权。无论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与程度。然而,在整合实际运作过程中,各级地方基本上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来进行支农资金整合,从某种程度上说,支农资金项目的确定、安排与使用只是政府部门间的博弈结果,所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或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利益分配。而作为支农资金使用主体的农民却一再被排除在外,难以参与支农资金使用安排这个过程中来,农民或支农资金使用主体不仅缺乏正当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而且缺乏平等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其利益表达不能体现在支农资金的项目规划安排中。加之,资金整合信息未能对大众公开,使得农民不能够对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质疑。有些地方支农资金整合后,使得项目安排的受益面变窄,结果是项目区的农户不一定对该项目有需求,而有需求的农户却得不到支农资金的扶持,供求错位则带来整体福利损失。此外,片面强调支农资金的整合,不仅带来的支农资金“垒大户”现象与财政支农目标不符,而且带来一些地区更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有些地方支农资金在县域范围内整合后,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方面的考虑,往往更倾向于把资金投给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进一步加剧“马太效应”,这与建设公共财政的理念不相符。

nlc202309021004

二、影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因素分析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要看到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和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相对应,它是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演变而来的。虽经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但仍始终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特别是财政支农管理体制和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于整个市场化的改革,支农资金条块分割,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不仅阻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实施,而且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组织结构看,实行的是纵向和横向交叉的组织管理结构。纵向垂直结构,实行分级管理,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地方包括省、市、县(区)的三级管理体制,每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行使着一级行政管理职能。虽然对其上级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安排调整权,但对本级财政支农资金具有行政分配管理权限。横向水平结构,财政支农资金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有发改委、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气象、国土、交通等几十个部门。虽然各部门之间职能分工各有侧重,但支农资金交叉重复使用非常严重。同一建设项目,可以在多个部门或同一个部门多个处室得到专项支持。而各部门管理程序、立项标准、补助方式等各不相同,这样不仅极容易重复建设,而且会造成资金管理上的混乱。比如: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中都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农民培训项目更多,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扶贫部门的“雨露计划”,教育部门“人人技能”工程,科技部门的远程教育培训,劳动人事部门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乡镇企业、妇联、团委的各类农村技能培训等等。这种多部门、多渠道的资金管理体制,不仅阻碍着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而且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二)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带来的问题。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看,当前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农责任划分普遍存在着财权事权划分不清,权责不统一的问题,主要因为现行的财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公共财政体制,体现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收入与支出安排、转移支付等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不仅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涉农事项究竟哪些由中央投入来解决,哪些由地方投入来解决都没有明确规定。在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模式中,各涉农部门,都是定点、定项目下拨支农资金,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支农资金转移地点、更换项目。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审批权高度集中在中央和省两级,上下级涉农资金分配与管理权责不匹配,审批权限过高、过细,中央各涉农部门大包大揽、一竿子插到底的项目管理模式,不仅限制了基层财政支农资金的统筹整合,而且影响了基层涉农项目安排的整体性和统筹使用。对于“三农”的投入,除中央财政和中央各部委每年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外,各级政府在每年预算中也都要安排一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其资金的使用方向基本是围绕本区域农业和农村事业的发展。但由于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各部门下达支农资金投入数量越来越大、支农支出越来越多,有些涉农专项资金不仅“小而多、细而散”,而且直接要求地方按一定比例资金进行配套,这不仅带来支农资金运行中间环节多、运行慢、时效性差、使用效益低等诸多问题,也不利于地方统筹集中使用,其结果加剧了上下级政府之间涉农政策的重复,硬性分割了地方预算安排的涉农资金,使地方难以集中财力统筹支持。有些地方为了争取到上级项目支持,不得不进行虚假配套,“一女多嫁”,同一笔资金重复配多个项目。

(三)涉农资金管理部门简政放权不到位带来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发生重大转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财政支持政策,其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2010年中央财政支农支出已突破万亿,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已超过10%以上。然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与使用,并没有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和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受制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的制约。尤其是以下放支农资金和审批权限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没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要求,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依然延续着原来的路径,对许多新增的财政支农支出缺乏长远统筹考虑,采取基数加增量的办法,对新增资金仍然沿袭谁先提出由谁承担的原则。无论是财政系统内,还是在其他涉农部门,依然还处在审项目、分资金、下指标的状态,没能从微观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因而从上到下,包括整个财政系统在内的几乎所有涉农资金管理部门,都怕整合后失去自己的权利。尽管近年来,国家在财政支农乃至农业宏观管理方面出台了一些改革举措,但因涉及部门利益而难以实施或半途而废,甚至与初衷南辕北辙。加之,近年来财政支农及涉农资金管理部门既得利益的固化,根本不可能放弃自身的部门已有的既得利益,任由其他部门来“整合”。由此可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效果就可想而知,其整合的层面越高,协调难度越大,到最后国家层面的整合根本就难以执行。当最上层的资金整合都难以实现时,要求下级部门对资金的整合利用,上下级之间各种对接方面的困难以及部门之间出现各种协调上的矛盾在所难免。

(四)中央和省两级支农资金科目种类过多带来的问题。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看,虽然许多问题都出在了下面,但根子却在上面。造成财政支农资金难以整合的主要症结之一,就是中央和省两级涉农资金种类太多,按照财政部每年发布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表中的支出功能分类,涉农资金涉及到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交通、电力、金融、粮油物资储备等转移性支出十几大类。仅在财政系统内分管这些资金的部门就涉及到预算、农业、经建、教科文、社保、金融、农发办、综改办等司局。在农林水支出中财政支出就达到10大类100多项。不仅如此,随着近十年来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增加,中央对农业的专项转移支付的规模和项目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就达200多项,其中:涉农专项就超过100多项,涉及到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补贴、支持农村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医疗和农村文化体育,以及主要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储备费用等若干专项资金。在省级,除了管理使用中央财政下拨的各类涉农专项以外,各地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设了各类支农专项资金,且省级涉农资金种类要远远多于中央。如果把省里和中央涉农资金专项加起来,一般省份都在200多项以上,有些支农专项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或几千万。上述涉农资金所对应的管理使用部门,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仅中央级参与涉农事务管理的部门和机构就达到25个,在这些职能部门内又分设多个管理机构。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在省级以下既有传承又有不同,省级以下涉农部门和管理使用涉农资金的部门比中央还多。由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划块分部门管理,资金管理权限属于部门,资金分配跟项目走,并通过横向和纵向运行流程到达基层,尽管有些项目明显存在重复、交叉,运行不合理,但基层没权进行项目的变更、调整。这套支农资金管理机制和运行流程,不可避免地为支农资金的整合设置了重重障碍,延续到基层的结果,根本无法使财政支农资金做到整体上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nlc202309021004

(五)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安排不完整带来的问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安排不完整体现在地方和基层在支农资金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都很难在事前完整、准确反映。在财政支农资金整个安排使用运行过程中,从预算开始、到项目审批、资金发放与使用单位等几个重要环节一直处于分割状态,这些环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支农资金的分配和审批权力主要集中在财政和涉农主管部门手中,使得预算部门在编制报表时也带有较为浓重的经验决策色彩。加之,财政部门以外的一些部门掌握资金初次、二次分配权,使得财政年度预算难以完整反映支农资金的全貌,特别是地方或基层财政受人力有限、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影响,每年通过转移支付从上级能得到多少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年初预算很难准确反映出来。因此,在支农资金和项目申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部门在进行项目预算时就故意夸大项目的资金需求,一些重点急需项目得不到资金的有效支持,相反,不需要资金的项目却得到许多资金支持,从而不能使有限的支农资金得到最优的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不仅如此,由于财政网络中可获得的信息资源较少,没有统一的运行平台,缺乏综合分析功能,致使财政信息集成管理的运转不畅通,不能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大部分政府部门的财政信息系统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全面化的管理工作需求,使部门预算与部门事业发展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这样容易造成申报部门与审批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难以真正对财政改革工作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六)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特征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影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困难,资金使用之所以分散,除上述原因外,还受农业自身属性和特点影响与制约。因为农业生产的自然属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投资的分散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决定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种生产和经营,决定了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为主。地域环境多样性,决定农业项目呈现出量多、分散、规模小的状况,即使像大型水利项目和退耕还林项目也是由很多个分散的区域性的小项目集合而成的,这些特征客观上也制约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加之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政策的多目标性,决定财政支农的多目标以及财政支农资金的分散。根据农业多功能特点,农业发展既要考虑到实现食物供给、生产资料供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效应,又要考虑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宽泛和不确定,使涉农部门的政府管理职能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客观上为整合带来了难度。涉农部门资金整合的本质不是要消除部门经济差异,而是寻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课题负责人:王树勤

执笔人:李军国、宗宇翔

整合 篇7

1人力资源整合的意义资源整合是山西省重要的战略性工作, 也是同煤集团“建设新同煤、打造新生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人力资源整合又是资源整合的基石, 其意义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人力资源只有真正融合才能促进资源整合后矿井安全高效的发展生产, 才能为同煤集团煤炭做大、做强作出积极的贡献。2整合矿人力资源的现状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由于被整合的煤矿原来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发展历史等与现代国有企业都存在着差异, 管理水平也各不相同, 同时整合过程中参与主体所追求的利益、实现的目标不同, 这些都给国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带来诸多挑战和问题, 具体表现为专业技术职工总量相对不足, 高层次、成熟型职工结构性短缺, 资源整合矿原有的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等几个方面。2.1资源整合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资源整合矿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工程技术人员除六大员外基本没有, 有的财务工作人员不仅学历不是财务专业, 而且也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2.2资源整合矿操作工严重短缺采掘一线员工, 除虎龙沟、隆博、豁口等少数矿经用工比较规范, 员工相对固定;地煤公司对招标引进的队组进行培训;一部分矿采掘一线员工全部为临时工, 且不进行培训, 员工流动频繁, 监管缺失, 存在着严重的以包代管现象, 安全生产形势较严峻。2.3资源整合矿原有的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资源整合矿大部分是一些管理方式落后、产能低的小矿井, 为节约成本, 招用的员工普遍文化程度偏低, 自身素质不高。在对这些煤矿进行兼并重组中, 对企业的长远规划、价值观及安全生产意识、理念, 人员技能培训等很多方面都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4资源整合矿原有的人力资源在心理上会有不适“人”是企业的组成细胞, 因此资源整合关键是整合“人”。“人”整合成功了, 资源整合就成功了一大半。人力资源整合会涉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因此整合矿井的管理层和员工都会有从猜测到焦虑, 到恐慌, 再到接受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如自己还能不能当领导, 呆在这里是否有发展前途, 自己是否会被辞退, 工资会不会减少等等, 在

情况未明朗时, 人们都会焦虑、烦躁和不安i管理层难集中精力安抚员工, 员工工作效率、组织信任度、责任心等部会降低。整合后由于企业文化的滞后性, 原有文化仍对员工有影响, 这也会导致沟通不畅、执行力不到位等现象的发生。2.5资源整合矿储备人才开发受到挑战国有煤炭企业经过资源整合以后, 煤矿数量迅速增加, 员工数量也成倍增加, 企业力量更加壮大, 与此同时, 也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 而原有的管理层要想跟上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 必须不断地扩充和更新知识, 不断地提高能力。3对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的建议人力资源整合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是一项复杂的全面的系统性工程人力资源整合问题将影响整合后的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得好不好是关系到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 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因此, 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 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全面审视人力资源的整合问题。3.1改善人员短缺情况1) 加大一帮一矿的监督管理, 把一帮一工作纳入支援矿的领导一项考核指标。对那些主动到资源整合矿工作的人员, 在职称晋升和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2) 对已借用的, 本人愿意办理调动手续的, 特事特办, 尽快办理。3) 从现有人员中选拔那些身强力壮, 熟悉煤生产的, 与所在矿签订劳动合同, 以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工作。4) 集团公司本部产能衰减矿, 劳动力富余, 成建制调拨, 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又充实了整合矿劳动力, 还解决了整合矿熟练工、技工不足的难题。5) 招收新工人。面向社会, 公开为资源整合招收从事井下及井下辅助岗位的工人, 与各资源整, 可矿可矿合矿签订劳动合同。3.2加强整合双方人员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煤矿所需的各种人才在煤矿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整合矿原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避免原有职工产生消极行为。在平时工作过程中, 要多举办一些活动, 加强双方人员交流、沟通与合作, 取其长补其短;做好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工作, 随时掌握和了解整合煤矿原有职工的实际需求及心理状态,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功能, 促使他们积极的在新的企业里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优秀员工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发挥双方的最大优势, 实现资源整合的人员与国有企业人员实现交流。3.3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利用“干部上讲台, 培训到现场”、网络培训等形式加强职工继续教育, 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 确保职工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 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充分发挥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的优势, 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持续的培训、教育和开发。加大高级技能员工的培养力度, 积极探索培养充实到基层一线岗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这一高素质团队,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加速培养一大批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成熟复合型专业技术职工。加强专业技术职工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宣传优秀职工的先进事迹和创新精神, 鼓励他们继续深造, 对参加培训的职工的工资待遇要优先考虑, 做到有章可循。3.4打造共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的竞争, 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使他们更加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 凝心聚力, 增强企业活力。因此我们要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为基础, 打造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和员工价值观, 这样员工对企业, 整合矿对集团才会有依赖, 才会觉得有希望, 企业文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刘楠)

整合 篇8

●点状历史记忆重构——资源库、情境激趣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 需要具有双重时间观念。第一重时间观念针对历史学科而言, 历史是从现在到过去的“旅行”, 在“旅途”中, 时间因事件而具有空间意义。第二重时间观念是针对历史整合课堂来说的, 整合课堂空间因规定的上课时间而具有从现在到未来的时间意义。教师要具有双重时间意识, 才能够实现时—空的有效转化, 从而引导教—学模式合理建构。

如何将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有效转换为历史整合课堂中的时—空观念,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曾在一次历史教学研讨会上做过调查, 94%的教师认为, 情境激趣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而激趣的发生,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库中课件的使用。

实际上, 不只是历史学科, 其他人文学科都比较强调情境激趣, 如语文。但是, 历史学科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来讲, 因为其历史中事件的原因, 会更依赖资源库。

历史事件向课堂的“迁移”, 无形实现着时—空迁移, 这种迁移更多体现于点对点。如果说历史学科对资源库依赖性强的话, 那么, 它也就会对其他学科在运用资源库方面具有更大的提示作用。这个提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侧重第一重时空观念

相对于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而言, 历史更侧重于人物、事件以及历史现象等, 丰富的资源库更容易让教师找到对应的课件, 从而有意地放弃或忽略对课件资源的拣选。笔者曾听两位教师讲“汉初”时期的历史整合课, 一位教师选取的课件素材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楚汉争霸》中的片段, 而另一位教师则制作了幻灯片, 不只设置了动画和声音效果, 还挑选了刘邦、项羽等相关人物的图片, 并链接了相关视频。实际的效果是, 选取热播电视剧《楚汉争霸》片段为素材的历史课效果更佳。显然, 制作幻灯片的教师花费了更多精力来“还原”历史中的第一重时空, 但是, 相对于另一位教师来说, 只有第一重时空意识是不够的, 还要在很大程度上注意到整合课堂中的时空——注意到学生的接受力、兴趣度。诗意一点说, 教师不应只是《神曲》作品中的维吉尔, 更应是《神曲》的作者但丁。

2.侧重第二重时空观念

继续借用《神曲》这一比喻, 即使是作者但丁, 也并不能完全掌握作品中人物的命运, 让作品中的人物自主, 才是好的作者。同样, 教师也不能过于强化整合课堂中的“技术”因素, 忽略学科本身的特点。当教师的第二重观念占上风的时候, 更容易形成“机灌”或“人机交流”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的背后, 乃是教师为“主体”的观念使然。更重要的是, 教师对第二重时空的重视, 更容易因为课件使用不得当, 或多或少, 或简或繁, 使重视如同无视。

这两种时空观念在历史学科中的时空转换路径比较明显, 对于依赖资料库而创建的课件而言, 有效激趣是其任务之一。但是, 运用课件整合形式的“情境激趣”层次远不是历史信息化的旨归。在学科整合中, “感悟方法发展思维”层次力图将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或活动融为一体。

●线形历史中的整体思维——学习过程建构、发展思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提出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 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历史中的各个事件或现象, 不是孤立地存在。针对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 大多数教师也在尝试构建新的课堂模式, 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 欲形成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对于历史整合课而言, 在此整合层次中, 据笔者观察, 教师多侧重第二重时空观念。这首先是因为, 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大多数教师对此已形成共识;其次是, 大多教师并不能将历史事件、现象等相互联系的“本性”贯彻到整合课堂, 并进而让整合点有机联结起来。现在的问题是, 对于历史整合课来说, 是不是教学模式得到创新后, 整合点之间就能自然连结起来, 从而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能力呢?

笔者听过一位教师讲《秦的统一》一课, 他的整合点设计得很合理, 同时,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也比较成功。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 他把从教学光盘《上下五千年》、电影《英雄》等剪辑出来的相关素材与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结合, 让学生通过剪辑拼接素材片段的内容表示问题的答案, 这样就将几个整合点有效连接起来了, 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整合方式。

整合 篇9

江西省地处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区,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宜茶种植山地资源, 茶叶种植遍布全省。江西有确切历史记载的茶叶种植始于汉代, 茶产业对江西曾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

但是, 江西的茶产业现状并不乐观, 从种植面积上看, 江西约是云南的七分之一;从茶叶产量上看, 江西约是福建的十分之一;从出口情况上看, 江西约是浙江的二十分之一;从品牌效应上看, 江西茶叶远不如云南普洱、福建安溪铁观音、浙江西湖龙井, 甚至不如湖南安化黑茶和贵州绿茶。

如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江西茶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来加快江西茶产业发展, 是江西茶人的共同心声。近年来, 通过品牌整合发展江西茶产业一度成为江西茶人的共识。笔者拟从品牌整合的背景缘由谈起, 以期获得业界重视。

1 江西茶产业的品牌整合

1.1 品牌整合的缘起

江西茶业历史悠久, 名茶众多, 有“唐载茶经, 宋称绝品, 明清入贡, 中外驰名”的辉煌历史。传统名茶有“庐山云雾”、“狗牯脑”、“浮瑶仙芝”、“婺绿”、“双井绿”、“瑶里崖玉”等。新兴名茶有“林生茶”、“靖安白茶”、“得雨活茶”等。但江西茶叶产值每亩仅在1000~2000元, 而浙江、福建可达8000~10000元, 经济效益不高。

究其原因, 有一个显然的答案是, 江西没有一个统一的强势品牌。江西全省有近200个茶叶品牌, 但生产分散、各自为政、自产自销, 品牌集中度很低, 没有形成一个如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浙江“西湖龙井”等统一的强势品牌, 而高亩产值靠的就是品牌效应。英国“立顿”品牌效应似乎印证了这个“品牌说”, 因为“立顿”所有的原料茶都从其他国家进口, 却能以高出原料茶十几倍的价格行销全球市场, 年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 就是靠“立顿”品牌效应。

因此, 江西茶人普遍认为, 顺应市场经济规律, 加速茶叶品牌整合, 打造优势品牌, 提升江西茶叶核心竞争力, 势在必行。品牌整合、培植强势品牌是江西茶业的必然选择, 是做大、做优、做强江西茶产业的重要举措。

1.2“江西绿茶”的提出

基于上述共识, 在江西省政协组织的“江西茶叶品牌整合”专题调研的基础上, 江西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从绿茶入手, 按照市场规律, 计划用1~2年时间, 完成全省区域性品牌整合;在区域性品牌整合的基础上, 力争三年内将全省绿茶整合为冠名“江西绿茶”的统一品牌, 实现统一商品名称、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准、统一展开宣传, 使“江西绿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形成与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浙江龙井一起四足鼎立的品牌格局。这一提议得到了江西省政府的首肯, 并且从以下三方面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1.2.1 实施启动

江西省政府下达《关于加快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茶产业布局, 加快生态茶园建设, 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江西茶业在品牌整合上作文章, 做大、做强、做优, 重振江西茶叶辉煌。《意见》对“四统一”进行了明确地表述: (1) 统一商标名称———在国内及国际注册“江西绿茶”商标, 企业按照自愿加入、照章办事的原则申请使用, 不同企业的茶叶, 可以在“江西绿茶”统一商标下加注自有商标, 采取子母商标形式; (2) 统一质量标准———制定江西省绿茶种植、加工及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出台《江西绿茶种植与加工技术规程》, 凡使用“江西绿茶”统一商标标识的企业, 必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 (3) 统一包装标准———促进“江西绿茶”包装的定型化、规格化和系列化; (4) 统一展开宣传———按照《江西茶叶品牌整合方案》统一部署, 树立品牌形象, 扩大江西绿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2.2 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包括: (1) 成立“江西省茶业联合会” (以下简称为“联合会”) ; (2) 以联合会的名义向国家工商总局递交“江西绿茶”商标注册申请; (3) 由联合会牵头全省12家企业共同注资“江西绿茶实业有限公司”; (4) 由联合会制定和下发《江西绿茶质量技术标准》, 只有严格按照行业标准生产加工的茶叶, 才能打上“江西绿茶”的商标, 经过联合会批准生产的“江西绿茶”设一个监管码; (5) 开发建设“南昌茶叶交易市场”, 集中展示“江西绿茶”; (6) 组织“江西绿茶博览会”, 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评比”、“茶文化节”等活动, 推广“江西绿茶”品牌; (7) 加快培养茶技名师, 开展茶技师认定, 对考核合格的茶技师颁发证书; (8) 通过举办茶叶生产、制作现场流动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 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

1.2.3 资金扶持

通过资金扶持, 鼓励江西茶企使用“江西绿茶”品牌: (1) 对全省绿茶统一包装及广告宣传给予补贴; (2) 对入驻南昌茶叶交易市场并使用统一绿茶商标的企业给予补贴; (3) 对在省内外发展连锁店、加盟店、设立销售窗口且使用“江西绿茶”商标的茶企给予补贴; (4) 对茶企参加国内外各种博览会和展示展销会均给予补贴; (5) 对入选商务部和省级出口名牌商品的企业给予奖励; (6) 对茶叶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给予适当补助; (7) 对企业和茶农购置茶叶种植、采摘等机械设备, 继续享受购置粮食机械同等的补贴政策; (8) 在安排省级农业产业化资金时, 重点向茶叶企业倾斜; (9) 在其他扶农支农项目资金安排及政策上, 也要关注茶叶企业; (10) 在安排省级新技术和现代农业项目经费时, 重点对有机茶生产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等给予支持; (11) 积极争取农业部等部委资金支持, 继续完善茶树良繁体系, 建立一批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12) 建议省财政设立茶叶发展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扶助茶树良繁场建设、茶苗补贴、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宣传等。

1.3 品牌整合的成效

虽然“江西绿茶”品牌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离预期目标还很遥远。不少江西茶企把“江西绿茶”品牌与企业自主的“互促性”误认为“互治性”, 认为自己的产品是“皇帝女儿不愁嫁”, 担心品牌整合会影响自身品牌形象, 削弱已形成的市场占有率。

这种现状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点:品牌整合本质上是产业整合, 产业整合就是产业的一次大洗牌。

道理有二: (1) 品牌是注册商标。从法律的角度, 必须注册, 不注册将不被法律保护; (2) 品牌具有附属性。要注册必须要有一个合法的组织机构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否则没有法律主体;因此, 要进行品牌整合, 就必须将品牌拥有的企业进行整合, 否则, 就可能出现整不胜整现象。

那么, 怎样进行产业整合呢?

在讨论怎样进行江西茶产业整合动作之前, 以20世纪初期美国钢铁企业为例:

在20世纪初期, 美国的钢铁工业也是由几千家低起点、低水平、相互间恶性竞争的中小钢铁企业构成, 市场次序混乱、品牌杂小。任何一家钢铁企业都感到经营环境恶劣、赢利艰难。为此, 摩根银行为了保全自己借贷资金的安全, 利用资本杠杆, 驱动了近千家钢铁企业的大联合, 最终形成了大型的“美国钢铁公司”, 从而兴起了美国第一次企业购并浪潮, 推动了美国的产业整合。同期, 杜兰特将200多家中小汽车厂商整合成著名的“通用汽车公司”, 而正是通过这次的产业整合行为, 美国才有第一批现代大工业的崛起, 才有了产业竞争力的极大提高, 才有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因此, 在美国产业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摩根重组了新大陆。

从这个著名的产业整合案例中, 笔者得到三点启示: (1) 进行产业整合必须有具体的操盘手; (2) 进行产业整合操作必须有抓手; (3) 进行产业整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操作方案。

2 江西茶产业的整合抓手

2.1“TIBOPS”模式的提出

“TIBOPS”模式是指通过提炼“南昌信丰祥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的“江南茶仓”项目而来的。TIBOPS是“基于专业仓储的茶产业”的英文缩写, 取其英文“Tea Industry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orage”的首字母缩写。“TIBOPS”模式, 没有停留在“生产性而非完全周转性”的专业茶仓上, 它不仅将专业茶仓拓展为现代“第三方物流”, 而且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延伸为“双链V型全产业链茶产业园”。“TIBOPS”模式的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都很高, 是“第三方物流”与“全产业链茶产业园”的创新组合, 是茶产业链的全新创新组合, 既是全产业链茶产业园形态的现代物流业, 更是基于专业茶仓的现代茶产业。它可以作为江西茶产业整合的抓手。因为, “TIBOPS”模式能有效解决阻碍茶产业做大做强的三大结构性问题。

2.1.1 仓储环节严重错位

众所周知, 除原料和加工外, 茶叶储存方式也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 不仅普洱和黑茶需要通过储藏来提高品质, 绿茶和清香型铁观音也需要通过符合要求的储藏来保持品质。茶叶存储看似简单, 实际需要专业设备、专业知识、专业人员和专业场所, 这只有专业茶仓才能做好。因此, 仓储应该属于生产范畴而不属于消费范畴, 应由茶叶厂商来完成。

中国七万家茶企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仓储这样一个影响茶叶品质的生产活动交给了消费者, 在传统的茶产业模式中, 仓储环节严重错位。其错位的后果是, 大大降低了茶叶的品质和生命周期, 从而降低了茶叶的商品价值。

2.1.2 专业茶仓严重缺乏

每年新茶出厂, 经交易后大量进入存茶市场。据统计, 新茶每年以5万吨以上增量进入存茶市场, 预计至2017年, 国内存茶市场总量将达到80万吨以上。每年都在增加的大量存茶, 为了保障品质, 肯定是需要进行专业仓储的, 否则将会产生巨大的品质性价值损耗。

但是, 在传统茶产业模式中, 由于将仓储交给了消费者, 导致了真正符合仓储要求的专业茶仓严重缺乏, 这意味着茶产业存在巨大的因品质下降产生的“潜亏”。

2.1.3 没有二次交易市场

我们知道, 有许多商品经过长期储藏后会升值, 如红酒、普洱茶等;而储藏后的升值, 是需要通过二次交易市场来实现的。如果这种商品的二次交易市场存在, 可很方便的变现, 这种商品实际上就具有类货币功能, 就可开发出其潜在价值, 并大大提高这种商品的销售量。

在传统的茶产业模式中, 普洱和黑茶属于存储茶类, 越陈越香, 越陈越值钱;而绿茶和清香型铁观音属非存储茶类, 越新越香, 越新越值钱。原因是绿茶和清香型铁观音在消费者手中难保存、易变质。这说明, 绿茶和清香型铁观音更需要专业茶仓。在此意义上说, 所有的茶, 特别是高档礼品茶都应该进行专业储藏。由于专业茶仓严重缺乏, 导致二次交易市场空白, 茶的类货币功能及其潜在价值难以实现。

2.2“TIBOPS”模式的创新

显然, 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 必然出路是发展专业茶仓, 以解决传统茶产业模式中的三大结构性问题。作为专业茶仓业态模式的探索, “TIBOPS”模式采取了“第三方物流+全产业链产业园”的业态, 是茶产业的组织创新, 也是最佳专业茶仓的有益尝试。

2.2.1“TIBOPS”模式的业态

因为茶叶生产或销售企业都会有以短期周转为主的茶仓, 所以从长期储藏的角度看都不专业。因为大多数茶叶生产或销售企业自己建长期专业储藏茶仓使用率不高, 所以从经济角度考虑没有必要。因为“第三方物流”是一种现代产业形态, 包括仓储、运输和分装, 能极大地提高效率、保障服务和降低成本, 所以专业茶仓不能走由生产或销售企业自己做茶仓的“遍地开花”老路, 最好采用“第三方物流”业态。

由于茶的吸附性很强, 为保障品质, 专业茶仓一般都要求建在温湿适宜、空气质量较高的优良生态环境中, 而优良的生态环境适合人们休闲、旅游和搞会展, 能聚集大量的人气, 形成销售的基础;茶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很强, 为了促进销售, 发展一些体验性茶叶种植与加工就有必要。因此, 以专业茶仓为基础, 以销售促进为宗旨, 融茶品研发、种植、加工、旅游、会展为一体, 形成茶“全产业链产业园”, 能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并降低成本。

基于上述分析, 最佳业态为“第三方物流+全产业链产业园”的模式, 即“TIBOPS”模式。如图一所示。

2.2.2“TIBOPS”模式的构成

由图一可知, 最佳业态模式的专业茶仓由“第三方物流+全产业链产业园”创新组合而成。“第三方物流”是一种现代产业形态, 包括仓储、运输和分装;而“全产业链产业园”是以专业茶仓为基础, 以销售促进为宗旨, 融茶品研发、种植、加工、旅游、会展为一体。所以, 最佳业态模式的专业茶仓将由茶仓、运输、分装、销售、研发、种植、加工、旅游、会展功能组成。

2.2.3“TIBOPS”模式的运行

“TIBOPS”模式是以专业茶仓为基础, 以销售促进为宗旨的全产业链产业园, 其核心功能是“替人存茶、帮人卖茶”。因此, 本文设计的“TIBOPS”模式将以“信息中心、推广中心、交易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的“五心”定位, 通过五大制度安排等“软件”建设, 服务全球茶企和茶人: (1) 设立严格准入制。聘请专家, 采用一事一聘滚动组合的方式,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 对入库和预售的茶叶进行检测、评审和定级, 达到准入标准方可入库和售卖。 (2) 推行信息披露制。每一款入库和待售茶叶的检测结果、评审得分、产品定级和标准冲泡程序均要以电子文档或数字视频在网上予以公示。 (3) 构建自由交易制。建设一个面向全球的网络交易平台, 实现远程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并存。 (4) 引入茶叶拍卖制。在交易标准化的基础上, 率先在全国实现茶叶拍卖制度。 (5) 实行产品代理制。通过产品代理制和交易柜台化, 起到交易系统集成服务商的作用, 实现交易主体自由市场交易。

2.3“TIBOPS”模式的道理

采取“第三方物流+全产业链产业园”业态模式的“TIBOPS”模式, 在理论上, 既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实践上, 更切合江西的经济地理环境实际, 是江西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的发挥, 不仅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2.3.1 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产业经济学告诉我们, 发展产业的战略和手段有许多, 而调整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形态、提高产业关联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群就是其中的关键。

“TIBOPS”模式, 首先采用“第三方物流”业态, 将严重错位的仓储环节回归到生产范畴, 调整了产业链结构;进而在专业茶仓的基础上, 以促进茶叶销售为核心目标, 融茶品研发、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旅游、会展为一体, 形成了“全产业链产业园”。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茶产业的关联度和集中度, 使茶产业链相关的各种企业在一个地理区域中高度聚集, 形成茶产业集群, 奠定做大做强茶产业的结构性基础, 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2.3.2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规律的核心就两条, 一条是“需求规律”———必须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条是“成本规律”———必须谋求成本优势。

关于需求, “TIBOPS”模式, 首先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全球性“五心”交易服务和茶文化旅游会展服务为买点, 吸引全球茶人和茶企, 实现海量存茶;通过海量存茶, 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地域偏好、季节性偏好, 满足消费者对产地正宗、价格合理、品类齐全、交付便利的基本消费需求;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加上配套的研发、加工、种植和会展功能, 满足消费者对茶的直观感受和知识文化需求;通过海量存茶, 奠定茶品开发拼配的基础, 实现名优茶大宗化;在质量标准化、信息公开化、交易自由化的基础上, 构建二次交易平台。关于成本, “TIBOPS”模式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及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很高的“全产业链产业园”, 不仅能保障品质, 更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4“TIBOPS”模式的价值

“TIBOPS”模式的建设, 是中国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的有益尝试, 关系到中国茶业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中国千百万茶农的生计;“TIBOPS”模式是专业茶仓业态模式的探索, 有益于中国茶业的发展。

2.4.1 是中国全产业链战略的有益尝试

采用“全产业链战略”, 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 做大做强产业, 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手段。“TIBOPS”模式的“第三方物流+全产业链产业园”新业态模式, 几乎包括了茶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建设“TIBOPS”模式, 使通过全产业链战略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成为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第三方物流+全产业链产业园”业态的“TI-BOPS”模式, 是生态环境优良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大型产业园区的专业茶仓, 不仅能拉动“TIBOPS”模式周边的商业氛围, 而且其中的茶叶运输和现场交易 (批发和零售) 能带动以茶文化为内核的旅游业和会展业, 更能为以“拼配”为主要手段的大宗化名优茶研发创造条件, 进而拉动茶叶种植业与加工业。不仅可保障中国茶产业链安全, 而且有可能使中国成为世界茶叶交易中心, 重振中国茶业雄风。

“TIBOPS”模式将尝试构造茶叶二次交易市场, 帮助消费者和茶企卖动存茶、处理库存、增值变现, 实现产业的货币化, 从而贯通茶叶“货币化———资产化———期货化———证券化”的金融通道, 提高茶叶价值, 为茶叶期货交易和证券交易奠定基础。

“TIBOPS”模式试图将现场实体交易与网上远程交易相结合, 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相结合, 现金交易与信用交易相结合, 门面交易与柜台交易相结合, 区域市场与全球市场相结合, 将中国茶产业升级为现代产业形态。

“TIBOPS”模式定位于茶叶综合交易服务商、渠道商, 并且尝试通过渠道来整合“杂乱无章”的江西茶叶品牌, 为我国茶叶品牌整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2.4.2 是加速推进“江西绿茶”品牌整合的重要抓手

“TIBOPS”模式前瞻性的看到了江西茶叶和全国茶叶品牌整合的正确方向, 在江西茶产业还没有完成从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行业可见资源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的优化集中也还未完成时, 即致力于构建“茶仓+终端”崭新渠道模式, 从渠道和终端推进“江西绿茶”尽快实现品牌整合。“TIBOPS”模式作为新兴产业、独立投资主体, 依托专业仓储, 通过收购、兼并、结盟、分成等多种方式, 把江西分散的茶叶资源集中整合起来, 把分散在江西各地的茶厂品牌集中起来, 通过线上线下交易中心向全国和全球推广“江西绿茶”品牌。“TIBOPS”模式立足于强势渠道品牌打造, 立志于江西茶产业复兴, 必将成为有效推进江西绿茶品牌整合的重要举措, 必将成为展示江西绿茶品牌整合成果的重要窗口, 必将更好的推进江西茶产业发展和品牌整合, 促进江西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2.4.3 是江西茶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TIBOPS”模式通过做强专业仓储、品牌渠道和销售终端, 整合产业链, 将构筑以“TIBOPS”模式为龙头的需求导向型茶产业链。实际上, 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 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 接单环节获利润20%, 品牌获利润30%, 销售网络获利润40%, 亦即大量利润 (除研发、创新、设计外) 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 通过建立渠道, 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 强化服务功能, 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TIBOPS”模式建成后, 将利用自身的强势品牌渠道和掌控的零售终端, 全力推进江西绿茶和江西特色茶叶品种的销售, 全面重塑江西茶叶品牌形象, 做大做强江西茶产业链, 力争成为产业链的核心龙头, 保证江西茶产业链的安全。

“TIBOPS”模式通过仓储运输、渠道批发、终端零售等环节的结合, 实现茶产业标准化、数字化、视频化, 将快捷的现代物流、高效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与现实消费者完美的对接, 引导中国茶产业走向电子化、现代化、集约化和资本化运营, 促进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以及茶文化推广等良性互动, 创造一个多方互利共赢的全新产业模式。

2.4.4“TIBOPS”模式将提高标准化水平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茶叶在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范化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茶叶等级的认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茶叶市场交易在推行标准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交易方式提升也受到制约;而农产品包装、贮存、保鲜技术的相对落后, 也难以适应新的交易方式, 例如拍卖交易的要求。

“TIBOPS”模式技术培训专家将指导我省茶农严格按国家茶叶种植标准, 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进行茶叶的优质品种和种植技术的推广, 并分阶段指导茶农严格按国家茶叶制作标准进行茶叶种植和采摘制作, 以保证江西茶叶的生产质量, 增加茶农收入。

“TIBOPS”模式将改变现行传统销售方式, 构建标准化、数字化、视频化的茶叶销售系统, 即:对预售茶叶, 先检测农残和重金属, 合格者送到“TIBOPS”模式标准实验室, 聘请农业部认可的专家团队按国家标准进行评审, 得出客观公正的茶叶评分, 从而反映茶叶的真正内在品质;每一款待售茶叶均由专业茶艺师按标准冲泡程序冲泡并制作成视频, 消费者可以清楚看到待售茶叶的全部冲泡后的表现, 可以听到茶艺师全过程的标准讲解, 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通过对比各种茶叶评审得分和对应价格决定取舍, 引领中国茶叶走向良性、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TIBOPS”模式将建立严格的检测标准和产品准入标准, 建设国家质量检测和食品安全部门认可的茶叶质量检测中心, 对入仓存储和预售的茶叶必须全部经过检测并达标后方可入仓和售卖。“TIBOPS”模式建立国家认可的茶叶等级认定部门, 该部门的认定专业人员必须是经过国家技术级别考试注册的中高级茶叶评审员, 并采用一事一聘滚动式组合的方式, 以杜绝贿赂、假评现象欺骗消费者。“TIBOPS”模式通过建立并执行严格的茶叶种植标准、生产制作标准、审评冲泡标准、准入制标准和检测标准, 将极大的提高江西乃至全国茶叶的标准化水平,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江西茶产业整合的操作方案

3.1 问题构成

从理论上说, 产业整合目标为:一是提高产业关联度。在一定区域内, 某产业中的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 形成分工合理、配套协作、产能平衡的合作性关联, 而不是形成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关系;二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在一定区域内, 某产业中形成一个或几个规模较大的、并且对其他中小企业有强烈拉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

概括地说, 产业整合是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将同产业中大量离散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以拟上市企业为龙头、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能配套平衡的产业集群结构。那么, 在对江西绿茶产业整合规划中, 首先要回答的结构问题是:为发展江西的绿茶产业, 应形成怎样一个产业关联度和产业集中度较高的, 以拟上市企业为龙头、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能配套平衡的江西绿茶产业集群结构?

综观国内外产业发展史, 可以看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产业整合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作为资本的资金, 其作用有两个:一是引导企业重组———用战略投资进行并购重组, 形成大型企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引导企业升级———融通资金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管理升级、体系建设、扩大规模等。当然, 在产业整合中政策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政策的作用也是间接的、长期的、深层次的, 是企业层面不能左右的, 所以, 本文不研究政策设计, 而是研究政策环境与机会。

在对江西绿茶产业整合中, 其次要回答的问题是:为形成预期的江西绿茶产业集群结构, 我们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中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切实可行、合理合法、操作性极强的方式, 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即产业整合中的融资和投资问题?

笔者认为, 产业整合本质上就是这样两个过程, 一是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过程———大量离散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以拟上市企业为龙头、优势产业明显、产能配套平衡的区域产业群落结构;二是产业发展资金融通过程———融通资金对企业结构进行升级改造, 战略投资对产业结构进行重组改造。而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与产业发展资金融通, 实际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

不难理解,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能有效化解风险, 并能融通产业发展资金, 又能进一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所以, 客观上存在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为目标, 以化解风险为纽带, “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与“产业发展资金融通”存在的互动循环机制。如图二所示。

对江西绿茶产业整合, 最后要回答的问题是:在江西绿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与产业发展资金融通的互动循环中, 在现有的状态下和政策环境中我们的起点、中间的过程、整合的终点、操作主体、操作风险及其管理是什么?

综上所述, 江西绿茶产业整合主要是要解决“结构、投融、路径”三大问题。

3.2 总体构思

根据江西绿茶产业目前主要由大量的中小企业组成的构成特点, 基于我们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成果, 依据目前掌握的茶产业相关资料, 综合考量“结构、投融、路径”三大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江西绿茶产业整合的总体思路。

3.2.1 成立产业发展基金

为了有效地利用民间资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也为了有效监管民间资本、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2000年以后, 我国政府尝试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 (PE) 。私募股权基金 (PE) 有三大特点:一是只能用非公开媒体的方式、在特定的人群和机构中募集资金;二是多数情况是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而不是用来“炒股”的;三是委托专业投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谋求上市运作中的股权溢价的高收益。

充分利用这个政策机会, 可考虑形成一个“江西绿茶产业发展基金 (JXLC-PE) ” (最好能争取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加入) , 主要对江西绿茶产业整合过程中需要引导资金的“投资担保、小额信贷、茶业企业”等进行股权投资, 形成一个区域性泛金融体系, 为江西绿茶产业整合提供全方位的投融服务。

3.2.2 组建整合操作主体

由“江西茶业联合会”和“江西绿茶产业发展基金 (JXLC-PE) ”联合发起、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 共同形成一个大型的政策性、投融型、股份制“江西绿茶投资担保公司”, 对江西绿茶产业整合进行具体操盘, 用资金直接而高效地引导江西绿茶进行产业整合。

3.2.3 启动银行信贷资金

由“江西绿茶投资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 在目前已有的江西绿茶传统品牌, 如婺绿、庐山云雾、双井绿、浮瑶仙芝、狗牯脑、瑶里崖玉、林生茶、靖安白茶、得雨活茶等的种植地区, 选择符合要求的各种茶企业, 形成“规模性联保体”, 取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

规模性联保体是采用“担保+联保”的方式而形成的新型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 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化解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其原理, 一是以“责任换权力”———用信用担保的代偿责任换取制度安排权力, 以形成“有限责任联保”来突破“无限责任联保”对规模的局限;二是在规模的基础上运用大数定律机制性化解项目风险———由于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 规模性联保体中信贷风险概率是相对稳定的, 当联保基金比率大于信贷风险概率时, 联保基金足以补偿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损失, 并且, 信贷风险损失的补偿只需划扣联保基金即可, 风险损失自然而然地在规模性联保体中进行了社会性分散;三是由于联保基金如同有效抵押资产一样, 起到了第二还款来源的作用, 所以能启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

3.2.4 打造优质产业集群

以信贷资金的话语权, 按照与农业休闲相结合、与都市商业综合体相结合、与茶餐饮会所相结合、以连锁经营发展趋势, 引导规模性联保体成员进行分化转型, 形成种植、加工、品牌、分销、零售、连锁全产业链关联, 形成高关联度产业集群;按照标准化经营、工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进行茶企商业模式升级改造, 形成“优质产业集群”。

之所以将其称为优质产业集群, 是因为较之其他方式形成的产业集群有三大特点:一是组成更系统。在传统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关联企业、支撑机构基础之上, 增加了资本机构、信用担保机构、行业协会;二是结构更完整。在传统产业集群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关联的基础上, 增加了“互担责任”的联保关联;三是联系更紧密。由于联保的存在, 联保体的中小企业形成“首尾”相联的环状结构。这三大构成特点意味着更高的产业关联度、更高的产业组织化程度, 成员间相互责任更大、利益更相关, 行动将更加统一、协调、高效, 从而能形成更加强劲而持续的产业竞争力来提高成员企业赢利能力, 降解性化解项目风险。

3.2.5 谋求龙头企业上市

因为成员企业赢利能力提高, 不仅稳定和提高了成员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降低信贷风险、增加商业银行放款信心, 而且意味着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增加及企业资产价值的提高, 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奠定了基础。

因此, 我们将有可能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此高关联度的优质产业集群中有发展潜力的“种子企业”进行购并重组, 帮助这些种子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同时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进行规范化改造, 将其打造成“拟上市龙头企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在此基础上, 谋求拟上市龙头企业上市, 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以贯通战略投资退出通道和终极性化解项目风险, 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和战略投资机构的信心。

由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到, 理论上通过以上五步, 江西茶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可得到提高、江西茶业产业发展资金可得到融通, 江西绿茶产业整合的结构、投融和路径三大问题有可能全部解决。

产业组织化程度是这样提高的:个私中小企业散户———规模性联保体———高关联度产业集群———高关联度和高集中度产业集群———上市公司。

产业发展资金是这样融通的:产业发展基金———担保资金———信贷资金———战略投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项目风险是这样被化解的:机制性化解风险———降解性化解风险———终极性化解风险。

并且, 这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产业发展基金———担保资金———个私中小企业散户———规模性联保体———机制性化解风险———信贷资金———高关联度产业集群———降解性化解风险———战略投资———高关联度和高集中度产业集群———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终极性化解风险。

3.3 操作步骤

将同行业离散的个私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性联保体, 在规模性联保体的基础上形成轮状产业集群, 再由轮状产业集群发展为顶级产业群落, 从顶级产业群落中打造上市公司由以下12个步骤构成。

整合 篇10

(一) 港口整合的内涵

为应对船舶大型化及航运公司联盟化的趋势, 避免同一陆域腹地的港口之间因无序竞争而造成的基础设施过剩和资源效益下降, 而采取的以联盟、组合、兼并等各种方式为标志的跨区域的战略合作, 进而形成一个由主枢纽港、支线港与喂给港紧密结合的港口体系。港口整合的对象既包括港口内部资源的整合, 也包括港口之间资源的整合;既包括港口实体资源, 也包括对技能资源、客户资源的整合。

港口包括资源整合和资本整合两种方式。资源整合通常是政府层面的资源整合, 而资本整合是企业层面的整合, 通过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来实现港口与港口间的兼并重组。

(二) 港口整合模式分类

1. 依据港口整合的主导力量, 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港口个体间的联合行为主要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完成, 属政府行为, 比如美国纽约——新泽西港的合并, 洛杉矶与长滩港的整合, 日本东京湾港口的整合。政府主要对港口发展方向和战略等方面进行决策, 并负责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经营、生产性活动由企业自主决策、自主完成。

企业主导型:港口个体间的联合行为主要是在相关 (港口) 企业的推动下完成, 政府很少干预, 属市场行为, 比如一些欧洲海港间的竞合。如香港——深圳港口的联合, 和记黄浦集团在参股开发深圳盐田港区初期, 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贴补航运公司的亏损, 换来了盐田港区集装箱运输飞快发展和企业的高回报率。

2. 依据整合后港口个体联合程度, 可分为紧密型、联盟型和松散型。

紧密型:是指不同港口主体通过联合形成一个港口, 由共同的港口管理机构, 制定发展战略,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基本实现了港口行政管理的统一以及港口企业经营管理的统一。比如, 美国纽约——新泽西港的合并等。

联盟型:是指各港口主体为了某一共同的目标结成联盟, 其基本实现了港政管理统一或港口企业经营管理统一, 港口个体保持相对独立。比如, 日本东京湾港口的整合 (政府主导) , 以及德国汉堡港和不来梅港的联合 (企业主导) 等。

松散型:是指各港口主体绝对独立, 多是通过参股, 合资等形式在某些共同关注的领域进行合作。比如, 某些欧洲海港间的竞合仍符合这一模式。

二、国内外港口整合实证分析

(一) 国外港口整合

1. 纽约——新泽西港。

纽约——新泽西港包括纽约、新泽西、纽瓦克三部分, 分属纽约和新泽西两个州的辖区, 是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港区组合体。从世界范围来看, 纽约港和新泽西港的整合是比较成功的, 其整合是通过立法来规范的。

港口的重大问题由两州政府决策, 港口的统一管理与规划由港口委员会负责。这个港口委员会由纽约和新泽西各自出7人组成, 分别由两州州长任命。港口委员会下辖港务局, 港务局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共事务代理机构。其收入主要是债券的销售和运输设施中征收的使用费和租金, 用于港口发展或兴办公共福利事业。

港口群建设是通过销售债券的方式集资, 不依赖于政府的预算, 也不对地区纳税人增加负担。

2. 东京湾港。

东京湾内有六个重要港口, 即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滨港、梗洋港、横须贺港, 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亿吨。六港有着各自的分工, 东京港和横滨港主要用来运集装箱;千叶港主要用来运液体, 如天然气、石油、煤气等。但是在对外竞争中是以一个整体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从港口管理体制上看, 日本的体系完善。国家通过审查和控制预算方式进行统筹规划各港口的职能;地方政府通常就是港口管理者, 比如东京港的主管部门是东京市政府和其属下的东京港码头。

港口管理者的职权范围很广, 主要包括制定港口长期发展规划、建设并维护港口设施、控制港口水陆域的利用、向港口使用者收费、可以直接参与港口事务等。负责码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施建设, 并且负责把这些设施出租给航运公司。

3. 港口联盟。

“港口联盟”可以是政府行为, 也可以是企业行为。港口联盟的形式是多样的, 如“技术型联盟”、“市场营销联盟”、“地区经济发展型联盟”。例如, 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和泽布勒赫港的联盟就是一种政府行为, 将本国港口联合起来对付国外的鹿特丹和汉堡港, 避免兄弟间自相残杀。

(二) 国内港口整合

1. 宁波——舟山两港资源整合——跨区域的岸线资源整合。

宁波、舟山两港位于同一个海域、使用同一条航道、拥有相同的经济腹地。舟山港10米深以上的岸线183公里, 却只开发利用了大约10公里;宁波港用于集装箱运输的深水岸线紧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宁波、舟山两港进行整合, 通过开发金塘岛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弥补北仑、大榭深水岸线的不足。宁波舟山港的整合模式属于政府主导联合型。随着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整合模式也会朝着政府主导紧密型方向发展。

2. 三港合一建立苏州港——同一行政区划内港口资源整合。

苏州市将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实行三港合一, 组建苏州港。苏州港的三个港区各具特色:太仓港区是长江入海口河口型天然良港, 紧邻上海, 是我国最大的高级润滑油吞吐基地;常熟港区钢材和纸业的吞吐量独树一帜;张家港港区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中转港。苏州现已建立苏州港口管理委员会、苏州港务管理局和沿江三市港口管理部门三级管理机构, 完成了太仓港区的中远国际城公司的股比调整, 现合资公司江苏和苏州控股已占56%, 苏州成为第一大股东。苏州港建立之初, 整合模式属于政府主导联盟型。随着张家港港务局把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苏州港口委员会后, 苏州港实现了四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目前整合模式已演变为政府主导紧密型。

(三) 启示

港口各司其政、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来管理, 分属各行政区域的港口间有一种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 造成了资源浪费、布局不合理和交通堵塞等公共问题。

纵观国外典型港口整合过程, 港口整合无一不是以政府的规划投资和各项有利发展政策与措施为基础的,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强化港口范围内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管理职能,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总体规划者与调控者的作用。按港口多功能的要求赋予港口管理的范围, 同时更要打破地方与行业的保护主义思想, 创造平等的竞争氛围, 为港口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港口的整合需要政府与企业的互相配合与共同协作。

三、辽宁港口发展状况与面临的形势

(一) 辽宁港口发展状况

1. 大连港。

2007年, 大连港的直接经济腹地GDP为3000亿元人民币, 间接经济腹地GDP为2.2万亿元人民币, 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18.72%, 货物吞吐量增长率11.17%。大窑湾保税港区一体化将对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起着重要作用。

大连港超前设计和建造的港口设施大量闲置, 大连港的港口吞吐能力远远大于港口实际吞吐量, 集装箱码头、汽车码头、散杂货码头吞吐能力过剩。面临着周边港口的强烈冲击。矿石码头受到来自青岛港、天津港和营口港的冲击, 尤其是鞍钢落户营口港后, 几乎颠覆了大连港矿石码头的中心地位, 核心功能和地位大大降低。汽车码头因大连市没有汽车工厂更是难以与广州港竞争。

2. 营口港。

作为“大沈阳” (沈阳经济区) 的出海口, “大沈阳”经济的发展, 为营口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鞍钢的产业转移, 为营口又插上了翅膀。

2007年, 营口港的直接经济腹地GDP为500亿元人民币, 间接经济腹地GDP为2.2万亿元人民币, 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达28.62%, 货物吞吐量增长率达26.62%, 两项指数均以近30%的增幅提高, 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2007年营口港又以亿吨大港的身份成功跻身于中国港口“亿吨大港俱乐部”, 成为我国沿海第十个亿吨大港。与巨人合作, 将鞍钢集团精品钢材项目引进营口港;携巨人同行, 把抚顺石化的成品油输油管道铺设到营口港油罐区码头前沿。

2007年58亿元港口资产的重大重组, 在环渤海港口地区率先实现整体上市。体量增大、资本性投资成本降低、抗风险能力强、盈利能力增强、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的改善、上市公司价值、品牌的回归与认同。

营口港和盘锦港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同意, 共同开发建设盘锦新港区, 尽快提高盘锦老港区的通过能力和吞吐量;双方约定, 合作采取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据介绍, 两港合作及盘锦新港区建成投产后, 盘锦港年吞吐量将达到500万吨。盘锦港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港口吞吐量的增长, 将促进盘锦市石化产业、临港产业乃至盘锦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因此, 营口港被誉为2007年中国港口最具潜力型的港口。

3. 锦州港。

锦州港位于渤海湾内笔架山旁, 是中国沿海纬度最高的深水良港, 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带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极的交汇处。

2007年, 锦州港的直接经济腹地GDP为552亿元人民币, 间接经济腹地GDP为4100亿元人民币, 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为44.79%, 货物吞吐量增长率为10.88%。锦州港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内贸玉米中转港。

2006年9月22日, 锦州港与大连港集团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内容涉及资本市场资源整合、矿石和业务方面合作、探讨成立合资公司开发锦州港西部海湾。

因此, 锦州港被誉为2007年中国港口潜力型的港口。

(二) 面临的形势

1. 外部竞争威胁。

辽宁和山东省政府都把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作为自身的强省战略。而天津市则提出要建设“北方航运中心”———提法大同小异, 内容不言自明。要争当国际航运中心, 必须首先成为区域的航运中心, 两省一市中, 大连、青岛、天津三大港口吞吐量均在2亿吨以上, 属同一个数量级, 如果想在新的航运中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资源整合成为“以港兴省”首选的“法宝”。而河北也在整合其港口, 发展趋势令人瞩目。

2. 内部竞合势态。

有研究表明, 以港口为节点的产业链中, 港口收益与社会综合收益的比是1:9以上, 港口经济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强烈的拉动作用。港口不是一个孤立的部门, 它是为经济和贸易服务的。同时, 它是靠城市的工业、贸易、金融、保险、代理等各种行业支撑起来的。没有这些行业的高度发展作为支撑, 想做大港口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形之下, 地方政府做大港口的冲动大大加强, 形成了目前辽宁港口的竞争势态大于合作势态。

而辽宁的港口之间的过分强调自身发展, 不顾辽宁整体发展趋势, 这种恶意竞争, 必然对辽宁港口的发展产生阻力。

四、辽宁港口整合思路与原则

1.思路。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 通过积极稳妥、逐步推进方式, 形成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各具特色的港口发展区, 优化港口岸线资源配置, 促进辽宁港口可持续发展。

2.整合目标。建设大连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形成辽宁港口合作势态, 减少内耗, 一致对外。

3.整合原则。 (1) 发展原则:港口整合要以辽宁港口群的整体发展为目的。 (2) 系统原则:把港口整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 (3) 市场原则。

五、辽宁港口整合的对策与措施

1.成立新型组织体系。建议成立辽宁港口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隶属省政府。将港口规划管理职能, 直接归入管理委员会, 市级政府不再对港口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管理。

2.统一规划、统一品牌。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为品牌, 统一规划, 协调发展。

3.构建大连代航运服务集聚区。现在, 全国都在发展港口, 而这种港口的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 就是以增加吞吐量为目标。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仅仅以吞吐量作为目标是不行的。还应重点发展大连代航运服务, 形成新的聚集区。

航运服务业包括: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船员劳务、船舶管理、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航运交易、航运咨询、航运组织、航运信息、航运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不同层次、相互协调的航运服务产业链汇集在一起, 形成了如今完整的现代航运服务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整合】相关文章:

整合资源论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语文课堂文化05-28

旅游整合05-19

整合试点05-05

人员整合05-06

整合性05-11

心理整合05-16

流程整合05-18

整合工程05-20

要素整合05-22

关系整合05-23

上一篇:桌面管理下一篇:特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