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整合

2024-06-27

经济整合(精选十篇)

经济整合 篇1

品牌整合, 就是企业以品牌为中心, 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 重组、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以实行企业目标的、全面的、一致化营销。品牌整合的思想源自整合营销, 它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均围绕品牌进行一元化整合重组, 使企业在各个环节上达到高度协调一致、紧密配合, 共同进行组合化营销。

品牌整合的基本思路是以消费者为导向, 把焦点对准消费者, 瞄准的企业的目标市场细分, 通过各种营销工具、手段的系统化结合, 以互动行为方式, 整合企业的各个方面, 协调统一企业内各层次、各部门, 谋求价值链的最优化, 提升品牌形象, 提高品牌知名度、忠诚度和美誉度。品牌整合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统一的品牌理念, 运用和协调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 使不同的工具在每一阶段发挥出最佳的、统一的、集中的作用, 最终建立品牌整体的强度和一致性, 建立与消费者的长期、双向、忠诚的关系, 使企业传播给消费者的信息做到“用一个品牌去说话”。

2 企业品牌整合的需求效应分析

2.1 品牌整合扩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品牌整合扩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或称品牌整合的需求效应,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企业通过品牌整合, 扩大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 提高企业品牌的市场知名度, 提高消费者的商品试用率, 从而扩大市场对该品牌产品的市场需求。 (2) 通过品牌整合, 可以增强已经购买过该品牌产品的消费者的购后感受, 提高已购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的品牌忠诚度, 提高他们的重复购买率, 达到扩大市场销售的目的。 (3) 通过品牌整合, 企业向市场传递统一的信息。同时, 已购消费者通过产品消费也感受到和企业传递的高度一致性的信息。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美誉度也相应得以提高, 也扩大该品牌产品的市场需求。 (4) 通过品牌整合, 扩大企业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 使企业或品牌在与其它企业或品牌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提高该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从而扩大市场需求。

如图1所示, 企业通过品牌整合, 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及市场竞争优势, 扩大市场对该品牌产品的需求, 从需求曲线D1提高到D2, 使产品价格从P1提高到P2, 市场销售量从Q1提高到Q2。

2.2 品牌整合降低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通过品牌整合, 企业利用高效的内部团体推动机制和品牌推动机制, 及针对外部的品牌表达方式, 向目标消费者准确地传递统一的信息, 建立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高度忠诚, 从而降低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价格的敏感度, 即通过品牌整合降低了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如图2所示, 企业通过品牌整合, 不仅提高了市场对于该产品的需求, 销售量从Q1提高到Q2, 而且提高了需求曲线的价格需求弹性, 从图上反映出来的就是需求曲线D2的斜率D1大于需求曲线的斜率, 需求曲线更陡了。

通过品牌整合降低了消费者的价格需求弹性, 从而使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 这是名牌产品能够制定相对较高价格的原因之一。如果企业根据战略需要, 对价格进行调整, 尤其是提高价格, 对企业的销售量影响就不大。尤其当竞争者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时, 企业不至受损。

2.3 品牌整合的长期价格效应

协调一致且有价值的体验是建立品牌、顾客关系的基础, 是保持顾客忠诚品牌的基础。如果没有顾客对于品牌的忠诚, 企业成为市场领袖这一目标根本无法实现。预期顾客是否对产品产生兴趣, 是否开始注意该产品, 是否购买该产品, 这些都取决于你的品牌是由什么推动的:由真正的品牌推动, 或者仅靠最近的宣传策略推动。

人们购买商品或服务根本上是由其产品特征、产品说明及产品价格决定的。问题是, 随着市场成熟度日渐提高, 最终将迫使所有产品及服务卷入激烈的竞争, 有时价格战也非常激烈, 随着时光流逝, 各种产品或服务之间各方面趋于雷同, 顾客没有理由对某个品或服务保持忠诚。于是, 公司通常采取降低价格参与竞争以维持或扩大市场份额。如图3所示, 把肤浅品牌与知名品脾作一个比较, 能对品牌整合战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企业通过品牌整合, 以品牌为纽带, 以各种方式全方位影响顾客的思想和感情, 把重心放在解决问题或建立关系, 经常进行思想或特征交流, 在每次与消费者的接触中建立协调一致而独特的体验。从而消费者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 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思想和情感的沟通。长期而言, 在产品进入成熟期的激烈竞争中, 可以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而不至沦为肤浅品牌, 避免被边缘化。

3 企业品牌整合的市场信号效应分析

传统的以市场的完全信息为假设前提的微观经济理论认为, 市场的参与者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对于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价格和质量等信息是完全掌握的,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根据完全的市场信息进行生产与消费的决策。但是, 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商品和劳务供给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至少是不完全对称。

消费者往往通过价格来判断商品的质量。商品供求规律告诉我们, 商品供应量随商品价格下降而减少。原因在于高质量的商品一般生产成本较高, 价格下降使市场上高质量产品供给减少, 故市场上剩下的产品质量就下降了。反之, 市场上的高质量产品供给随商品价格上升而增加。

如图4, 横轴表示产品价格p, 纵轴表示产品质量q, L为价格质量曲线。商品的质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上升, 但上升的“速度”却愈来愈慢, 即价格变化对质量的影响是“递减”的, 图上反映出来就是价格质量曲线L以递减的速度向右上方倾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要考虑商品的价格, 还要考虑其质量。如果价格太高, 即使商品质量很好人们也不愿购买;如果商品质量太差, 即使价格很低, 也不会有人愿购买。消费者关心的是他在商品上支出的每单位价格所得到的质量, 这种价格与商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比值q/p即是“价值”。价格—质量曲线上的相应价格水平上的点到原点的连线的斜率q/p就表示商品“价值”。我们可以看到在价格为p*处连线的斜率最大, 说明价值最大。在价格p*以前和以后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都认为产品价值会下降。

消费者购买自己认为“物有所值”的东西, 即价值最大的商品。如图4所示, 由于消费者认为商品在价格p*处价值最大, 所以消费者在该价格水平下购买量最大, 在价格高于和低于价格p*都会使商品的销售量减少。

所以,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 我们看到产品需求曲线就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有所不同, 变成了如图5的需求曲线D那样, 包括了一段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当价格p高于p*时, 需求曲线是我们常见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而当价格低于p*时, 需求曲线变成向右上方倾斜的了。

问题在于价格低于p*时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需求曲线。如果市场供给曲线正好与需求曲线交于右上方倾斜的部分, 如图5中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2交于A点, 价格为P2。产品供给方发现, 稍微提高产品价格, 市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企业应该扩大生产,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从增加的生产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价格不能超过p*, 因为价格超过p*时, 需求量降低了。似乎p*是产品的最优价格, 对应的产量Qd就是企业的最优供给量。但是价格为p*时, 产量为Qd而供给量为Qs, 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非均衡状态。

许多消费者把著名品牌看作是质量的信号, 并愿意为名牌产品多付钱。如果产品或劳务的提供者为了使品牌能充分代表企业的产品或劳务的质量, 即为了让品牌这一代表产品或劳务质量的市场信号工具发挥最大的作用, 企业向市场传递的品牌信息就应该是统一的、有效的。所以通过品牌整合, 向市场传递统一而强有力的产品或劳务的质量信号, 能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如图6, 企业通过品牌整合, 使消费者通过品牌对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有了更全面的信息, 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解决, 从而使市场对品牌产品的需求曲线由信息不对称时向后弯曲的D变成了常态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D1。与图5比较, 发现当供给曲线是S2时, 市场也达到了均衡点B, 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摘要:整合营销的理念已为我国营销界普遍接受, 但以什么为核心来整合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 营销界一直并无定论。本文认为企业应该以品牌为核心, 用品牌统一企业的营销活动, 发挥企业品牌整合的经济需求效应和市场信号效应, 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品牌整合,需求效应,市场信号效应

参考文献

[1]徐大佑.名牌成长的阶段性[J].价格月刊.1999. (12) .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第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7-41.

虚拟经济整合营销论文 篇2

摘要:发展知识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企业利用虚拟经济的模式对其营销进行整合, 即营销理念、策略、营销方式的整合, 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整合, 商家、厂家、消费者之间的整合, 这就是所谓的整合营销。对于一种全新的经营或整合营销, 企业在实施时应注意关键性资源的掌握、核心竞争优势的确立和品牌战略的实施, 并通过信息技术减少企业生产和销售活动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间的交易频率, 降低企业的资产专用性, 改善交易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虚拟经营 整合经营

槟饩济是信息革命引发的一种经济形态, 它在实体经济整合过程中产生10 倍的生产率。这是一个确实需要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全新的问题, 而我们所见到的事实是, 虚拟经济, 它本身并不生产和创造人类物质形态的商品, 而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一种经济行为, 是依靠品牌、商标、信誉、技术、网络发展知识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说它本身并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但是正如人们所知的高速公路一经开通, 它就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致富快修路的道理所在。可见, 交通是人们走向富裕的一项关键性工程。现代所谓的新工业文明构建的信息高速公路, 一经开通, 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而且对人类的文明形态及其价值观念将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现在全球范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的已开通, 有的正在开通之中。笔者只是想从在信息高速公路已开通的条件下, 探讨它对企业营销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一、虚拟整合经营的案例分折

案例之一: 耐克“借鸡下蛋”

网络经济时代,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虚拟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使其蓬勃地发展起来。但是事实上, 虚拟经营并非是网络时代的新生儿。在工业经济时代, 有些企业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了虚拟经营这一经营方式, 以耐克为例, 它作为国际知名品牌, 不仅在欧美极负盛名, 在发展中国家也尽人皆知。这是因为在极具现代商品意识的总裁菲尔·耐克的精心策划和奋力开拓下, 选择了适当灵活的“借鸡下蛋”的生产方式, 创业之初, 由于菲尔·耐克准确地预测到弹性好又能防潮的运动鞋的市场前景, 耐克鞋凭独特的设计、新颖的造型迅速在美国打开了市场。随着公司的壮大, 菲尔·耐克把眼光投向国际市场。但是, 耐克鞋价格较高, 如果依靠出口进入其它国家市场, 本身的高价位再加上各国,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关税, 很难被这些国家顾客所接受。

那么,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这便是耐克公司的“借鸡下蛋”法。耐克公司通过在爱尔兰设厂进入欧洲市场并以此躲过高关税, 又在日本联合设厂打入日本市场。在20 世纪70 年代末能有这种巧妙构想, 不能不令人钦佩。耐克公司的经理们只是集中公司的资源, 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 然后坐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 把设计好的样品和图纸交给劳动力较低的国家的企业, 最后验收产品, 贴上耐克的商标, 销售给每个喜爱耐克的消费者。

随着各地区公司生产成本的变化, 耐克公司的合作对象从日本、西欧转移到了韩国、中国的台湾, 进而转移到中国内地、印度等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地区。目前, 更为看好东南亚国家。

由于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取了借鸡下蛋法, 从而本部人员相当精简而又有活力, 这样避免了很多问题的拖累, 使公司能集中精力关注产品的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 及时收集市场信息, 并及时将它反映在产品的设计上, 然后快速由世界各地的签约厂商生产出来满足需要。耐克公司的这种策略, 从理论上可以归纳为虚拟经营的范畴。所谓虚拟,它是计算机术语中的一个常用词, 引到企业管理中, 实质上就是直接用外部力量, 整合外部资源的一种策略。虽然虚拟策略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被明确提出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许多企业其实早已应用, 耐克的借鸡下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之一。

案例之二: 联网花店与筑巢网

最近见到一个有趣的资料, 说的是美国有一位姑娘本来是每天在街头卖花, 但是在与朋友聊天时知道国际互联网的知识后, 忽发灵感: “我为什么不在国际互联网上建一个花店呢? 把各种花卉的照片、说明及价格放在网上, 再通知离顾客最近的花店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花送到客户家中。”这位姑娘据此构想, 花了5000 美元, 买回电脑, 请人编制了软件, 联上了网, 在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开起了世界上第一家虚拟花店。据说不到1 年的时间, 卖花姑娘的联网花店遍及全美, 年营业额超过了千万美元。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把虚拟企业定义为利用信息技术, 将地域上分散的各种资源迅速有效地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统一指挥的虚拟的企业实体。它以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与外部的资源, 摆脱了对内部资源的过分依赖, 以低成本迅速整合更大范畴的资源, 集中核心业务资源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而且虚拟企业还适应多品种、少批量、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市场需求, 具有很强的市场应变能力。万通成立的“筑巢网”是对中国传统房地产企业的创新, 突出了虚拟企业的组织优势。客户只需在筑巢网上选好、订好户型, 其余的事包括征地、报建、施工、采购和装修等, 万通全部完成。3~6 个月后客户就可以搬进装修一新的独立住宅之中。这种网上买卖房屋的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房产不可逾越的地域性, 实现了万通与客户沟通。更重要的是, 万通通过筑巢网构筑了全新的合作与扩张模式, 即万通———开发商———客户, 做异地市场, 做全国市场, 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和资源, 以最小的投入占领更大的市场。

万通将自己定位于房屋供应商, 用手中的技术、客户、品牌和采购体系等资源与地产商合作, 地产商提供熟地并取得开工许可证, 万通负责房屋建造与服务; 地产商从客户处收取的是将生地变为熟地的增值费, 而万通收取的是相当于房屋建筑成本15 %的服务费。万通已与上海、苏州、西安和海口等城市的地产商签订了建独立住宅的合作协议。在各地设大区经理, 以技术培训、资金投入、提供市场研究、产品研究、样板房、营销系统作房屋售后服务, 并输出技术与品牌, 个别潜力大的项目全力投入最多10 %的股本金。这一全新运作模式的优势, 一是效率高、成本低、质量好且有品牌优势; 二是增强了抗打击能力, 传统全能房地产企业通常是经济繁荣时猛跑, 一旦经济衰退时就可能套死。而这种新模式使万通在经济繁荣时卖房子, 萧条时买土地, 实现大营业额、大现金流量, 而无存货、无负债。万通一心想利用筑巢网无限延伸的功能实现从北京走向全国市场的扩张。他们还雄心勃勃地提出只需要5 年时间, 仅独立住宅这一产品的营业额要达到100 个亿, 最终完成资本与市场的无土地扩张。综上所述, 无论是美国的联花店, 还是我国的万通筑巢网,都是虚拟企业在不同行业初步显现的雏型。因为它是一个新生事物, 现在所作的介绍, 目的是引起更多的商家与厂家重视。

从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几个问题, 一是虚拟经济与营销的关键是设计, 人们所说的现代企业进入了设计时代,当然重要的是产品设计, 它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现在, 我国企业正面临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 中国的企业已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一个环节, 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依靠我国的比较优势, 中国的外贸规模位于世界第9 位, 但是从贸易能力上讲我们的差距还不小。例如从人均出口额上看, 美国3167 美元, 日本3714 美元, 德国7367 美元, 而我国仅为140 美元。差距的原因是信息能力与国际销售渠道的问题,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差距。国内企业把国际贸易看作是进出口, 而真正的国际贸易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有需求, 就要将最便宜的商品卖到那去。而这需要发达的信息网络、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才能办到。从这个意义上看, 我国的企业面临着一个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变革。企业的竞争力日益与信息化程度相关, 竞争优势也不再仅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聚集三种形式, 而是以英特网为基础, 整合企业所有链接的环节。充分挖掘企业环节中的每一个经济元素的潜在价值, 开发新的客户资源, 这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实现飞跃的必然趋势,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整合营销, 电子商务则是其重要的营销模式, 其特点: 一是信息化, 二是无形化, 三是软式化, 四是网络化, 五是虚拟化, 六是微型化以及一体化等。从其本身来看, 一是动态价格是竞争的焦点, 二是数据库是核心, 三是个性化服务是特色, 四是许可营销是追求实现的目标。

二、整合营销的内涵及其意义

任何一个商家与厂家所关注的不是有何种商品, 有多少商品的问题, 而是它的商品能销售多少的问题, 产生多大的经济回报的问题。这就是营销的学问所在。不少的商家与厂家为此确实作出过不少的努力, 想过不少办法,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商品过剩呢? 还是营销策略与方法不当?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有人说你的本事不在于你能生产什么产品, 而在于你能卖出什么产品, 卖出多少是你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现在正面对一个消费过剩的背景, 即生产与消费、消费与需求之间的逆反, 消费从有限走向无限。这样的欲望被文化化了, 反之则是文化被高度的物质欲化了, 商品也开始近于文化而远于物, 开始以好恶而不是以优劣加以区分了。为此有的学者认为当代社会, 物品不是先生产出来变成时尚, 是为了创造一种时尚。

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是对需要的刺激, 结果是一个需要刺激另一个需要, 不断地推进。最终是以虚拟的需要取代现实的需要, 把未来的需要变成当前的需要, 这是一个消费远比生产更为重要的社会, 一个经常进行生产必需品的消费社会, 一个刺激需要倾销的过剩的商品社会。它不是为了缺乏而生产, 而是为了需要而生产。当代社会浪费也成为消费, 传统社会是需要成为商品, 而当代社会则是商品成为需要。这里强调的消费心理的一些变化, 正是从人们讲的消费心理需要的基础上讲的营销学。正在兴起的网络经济, 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就是网上营销。有的学者提出整合营销的概念, 是针对不整合营销提出的, 也就是说因为存在不整合,所以才有整合的概念提出。要明白整合营销, 就要明白不整合, 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整合营销的内涵及其意义所在。

现在的所谓市场营销学, 更多的是传统的营销理论, 而极少涉及现代营销的问题, 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传统与现代营销的不整合问题。首先是商家与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不整合, 也就是说两家进货, 虽作过一些市场调查, 但更多的是一般化的市场调查, 所以商家进货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不整合; 厂家的生产虽然也作过市场调查, 但更多的是一般化的了解, 商家与厂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的消费热点上, 他们总是关注市场正在关注的消费热点, 而极少关注潜在的市场需求、市场走势及其变化规律, 其次是当前与长远之间的不整合, 有些商品从当前而言, 是一个消费热点, 但是从长远来讲, 一般的规律是当前的热点进入高峰之时, 正是走向低谷的一个标志, 任何一个商品进入市场总是有一个被消费者认可而形成热点的过程; 有一个由消费热点走向低谷, 被新的商品所取代的过程。我们应当研究与思考这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变化规律及消费需求的变化规律。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对上述问题一般说来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商家与厂家所关注与重视, 所以商家进货与厂家生产与消费者之间总是难以整合, 当然更有营销理念与营销策略之间的传统与现代的不整合, 以及营销战略选择上的不整合, 亦有消费者对现代的营销策略、理念以及营销战略的适应过程。一般说来, 消费者更多的适应于传统的营销方式, 这就是普遍的消费者直接进入消费市场选购的方式, 而对于电于商务的网上购物方式一般难以被更多消费者所适应。

可见, 在营销问题上, 首先是理念、策略、营销方式上存在着不整合; 其次是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之间存在着不整合; 再次是商家进货与厂家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不整合等。正因为如此, 才提出了一个由不整合向整合转化的问题。由于这种不整合向整合转化, 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更是思维方式和观念的深刻变革, 也可以说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革命。

其实, 我们明白了所述的不整合, 自然也就可以明白整合营销的内涵了。所谓整合, 当然重要的是理念、策略和营销方式由现在实际存在的不整合向整合转化; 由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之间实际存在的不整合向整合转化; 由商家与厂家与消费者之间实际存在的不整合向整合转化等。实现真正的整合也就是实现整合营销之目的所在。由此可见, 所谓整合营销, 就是营销理念、策略和营销方式的整合, 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整合, 商家与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整合。

三、虚拟经营整合营销模式的突破

虚拟经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 是对传统的企业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的革命, 是新型的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融合。目前, 虚拟经营在国外已极为普遍。据邓百氏公司( 1988 年全球业务研究报告) 资料显示, 全球营业额在5000 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虚拟经营上的开支上升了27 % , 达到了3250 亿美元。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虚拟经营, 创造了巨大的业绩。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 企业本身并不具生产线, 主要靠虚拟功能生产, 而企业的主要精力则是创造品牌和经营市场。

在国内, 虚拟经营的理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与采纳, 特别是一些受资金、技术、设备等限制的中小企业, 虚拟经营正成为发挥优势、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温州的美斯特邦威公司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范例之一。这家企业创立于1994 年, 主导产品是休闲系列服饰, 目前已有800 多个品种, 年产销量达300 多万件。如此大的产销规模, 企业走的是外包加工的路子, 即所有产品均不是自己生产, 而是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20 多家企业加工制造, 仅此就节约了2 亿多元的生产基地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 它们主要采取特许连销经营的方式,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让给盟店, 公司收取特许费。而公司主要把精力放在产品设计、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上, 以便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由于这一全新的经营模式关键是产品的设计, 因此, 不少有远见的企业家高薪聘用大师级的设计师成立产品设计研究开发中心, 紧紧抓住产品设计这一关键, 在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上下功夫。

由此可见, 虚拟经营或整合营销模式的实践, 必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 节约资源

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时, 由于仅保留最关键的功能, 如产品设计、品牌经营等, 而将其它的功能虚拟化, 如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 这样可以节约大最的资源, 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 从而避免出现企业的部分功能弱化而影响其快速发展。

2. 竞争与竞合模式

在一个虚拟组织中, 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动态组织合作的关系。虽然也有竞争, 但是它们更注重建立一个双赢的合作关系, 以相互之间协同竞争为基础, 资源和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也就是竞争与竞合的关系。

3. 虚拟经营的灵活性与运作方式的高弹性化

虚拟经营更多注重的是短期利益, 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者策略目标有所改变, 往往就要解散虚拟组织, 组合新的虚拟企业, 重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这就是它的灵活性与动态性。

虚拟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弹性的企业经营模式, 对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促进产品快速扩张, 发挥市场竞争优势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 企业实施虚拟经营策略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性资源的掌握。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时不能全部借助外部力量, 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控制住关键性的资源, 如产品的设计、技术开发和销售网络等, 以免受控于人。

核心竞争优势的确立。任何一种虚拟策略的实施, 都要建立在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都要有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有了这种优势, 才会有对资源的整合力量, 实施虚拟经营策略才会有可靠的基础, 与虚拟对象的合作才能长期稳定, 并能不断地吸引新的虚拟对象加盟。

品牌战略的实施。市场竞争的核心主要在于品牌的竞争。企业无论实施何种虚拟经营方式, 都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波音、耐克等企业的成功之道, 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四、虚拟企业魅力何在

科斯认为, 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又可以相互替代的机制。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 而企业则是将许多原来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 并用行政命令取代价格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动力。决定企业的关键变量是交易费用。如果在组织一笔交易时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 那么企业将取代市场; 反之, 则由市场替代企业。在网络经济中, 一是以Internet 为核心, 以电信网、通讯网和企业内部网等系列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 使企业组织开始演化, 虚拟企业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组织形态。信息网络降低交易费用的路径包括:缓解有限理性,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人脑的延伸, 拓展了人类处理、接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二是各种翻译软件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语言上的障碍。比如, 一个根本不懂英语的人可以借助东方快车等翻译软件测览国外的各种英文网站。多媒体技术使得人类的沟通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 而是结合声音、图像一同进行表述, 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理解, 提高了人类的有限理性。三是交易可以在整个Intern 上搜索产品信息, 比较价格, 地理距离的限制被打破。市场上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使交易双方都没有条件滋生机会主义。而且网络缓解了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分布不对称矛盾, 并使交易者获取信息的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更重要的是, 网络经济有效的惩罚机制有利于消除机会主义。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在互联网上被迅速传播并使企业的信誉扫地, 机会主义受到严厉的惩罚。

降低不确定性, 信息技术使企业间交易变得更加透明更加准确, 减少生产和销售活动的不确定性, 增强了企业决策的质量。如以丰田采用计算机综合生产系统和计算机通信技术, 把专卖店每时每刻发出的市场需求信息和生产决策系统及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现场联成统一运行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按比例地生产和购进零部件, 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和组装出市场需求的车型。

提高交易频率, 网络技术使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方便快捷, 再加上网上支付手段的完善, 使交易范畴开始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从前不可能发生的交易发生了, 从前次数较少的交易增加了。从空间角度讲, 网络为企业增加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 提高了空间范围内的交易频率; 从时间角度讲, 网络技术使每年365 天和每天24 小时的全天服务成为现实, 提高了时间范围内的交易频率。

降低资产专用性, 柔性制造系统的广泛应用降低了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柔性制造系统是一种技术复杂、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将微电子学、计算机和系统工程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圆满地解决了制造系统高自动化与高柔性化之间的矛盾。柔性制造系统的产品应变能力增强, 因为它的刀具、夹具及物料运输装置都具有可调性, 而且系统平面布置合理, 便于增减设备, 满足市场需求。这就极大地降低了资产的专用性, 使企业的资产可以应用于各种产品的制造而无需追加新的投资。

改善交易的市场环境, 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趋向完全垄断会使市场交易费用发生变化。由于垄断的存在, 必然导致效率损失, 对非垄断一方而言, 此时协议的交易费用太高。交易费用理论称这种情况为“小数目条件”。市场协约参加者一方的数目越小, 市场交易费用越高。在网络经济时代,小数目条件的约束大为减轻, 因为通过Internet 网进行交易的企业的数量飞速增长, 而且这种交易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使市场结构从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演进。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降低促销成本和采购成本,增强市场竞争性来优化市场环境, 使市场更近于完全竞争。

创新产业整合 发展循环经济 篇3

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核心理念是:立足实际,以水泥产业为中心,进行产业间整合,以电力和水泥两大产业为主体,充分利用周边未开发的工业废弃物为资源,衍生相关产业、在低成本扩张中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与生态最低代价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乌兰集团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战略高度追求企业长远效益和价值最大化,以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八个方面效益的实现。

一是热电联产。已投产的33万千瓦供热电厂,不但提升集宁区供电质量起到区域电网调峰作用,而且为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450万平方米,拆除了原采暖小锅炉472座,减少烟尘排放1万吨以上,解决城市环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华宁热电厂采用全国目前最大的循环硫化床锅炉设备,可以利用3000大卡以下低热值煤和掺烧30%矸石发电,每年节约优质煤50万吨以上,再将集宁区部分垃圾可燃物焚烧无害化处理而减少污染。

二是污水利用。华立中水回用公司日生产3万吨中水设备,将集宁区每天排出生产、生活污水全部回收净化后用于发电和水泥生产,每年节约1000万吨水资源,为恢复乌兰察布市境内较大的自然湖泊黄旗海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

三是灰渣利用。乌兰集团水泥生产规模年内可达600万吨,公司在周边5座电厂旁都建设了水泥粉磨站,直接利用灰渣生产水泥。就近利用灰渣产生的价值,每吨按30元计算,能创造近亿元效益,这是综合利用的最大成果。

四是余热发电。利用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已成熟可靠,规划建设6台9000千瓦纯低温余热发电。目前已开工建设3台共2.7万千瓦余热发电机组,年内投产,每年节电1.5亿度。

五是垃圾处理。利用循环硫化床炉处理垃圾可燃物,正在与集宁区协调最佳垃圾分离的实施方案,实现后可将集宁区10万吨垃圾中分离出的可燃物进行焚烧处理实现无害化。

六是盘活闲置资产、安排下岗人员。乌兰集团的循环经济,全部建设在集宁老工业区下马企业内,盘活闲置土地近1000亩,铁路专用线6条,仓库近20万吨位,水电等设施重新使用,节约资金近亿元。项目的建设同时拉动地区采矿、运输、建安、服务等产业,解决数千人就业和上万人的生活来源。

七是风积沙利用。在后旗基地成功吃掉了10万吨风积沙用于水泥生产,节约耕地200亩,并且积累了经验。现正在通辽奈曼旗开工建设2×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吃掉风积沙50万吨,吃沙造田、吃沙还林、吃沙还湖,实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每年恢复耕地约1400亩。

八是产业结构调整。乌兰集团销售半径内,有近80多座小水泥厂和小粉磨站,是上世纪70年代“五小”工业的产物,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财富需要抢救。近几年依靠市场规律,而不是行政手段,通过低成本整合,已经兼并、重组、新建形成了10座水泥粉磨站,达到近300万吨生产能力,解决500多人就业,自然淘汰周边8座小水泥厂小粉磨站。在“十一五”内规划完成25座以上大型粉磨站的改造建设,形成1500万吨生产规模,盘活几亿元社会闲置资产,解决几千人就业,实现淘汰落后与解决就业相结合。此外,全面开展“创一流”管理工作,以“一流”的目标,“一流”的管理,实现“一流”的业绩。同时开展有硬度的节能措施,有难度的减排方案和有高度的利润目标。投入资金3000万元,完成十项节能技改工程,实现效益技改效益减排。狠抓十项节约挖潜措施落实,实现熟料水泥各提产10%以上,飞损降低2%,节电5%,减排20%的任务,达到节能减排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乌兰集团地处内蒙古乌兰察布大草原深处,水泥工业不重视环保将给草原带来灾难性后果。几年来,我们与传统水泥生产工艺的“脏”、“乱”、“差”现象进行顽强斗争和彻底的决裂,正在创造“精品熟料”、“精粉水泥”,塑造具有人格化的水泥“品格”。坚持不懈地进行“设备整治”、“七漏治理”和“技术研发”,实现零排放的清洁生产、文明生产,为内蒙古水泥工业走循环经济道路做出贡献。

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的探究 篇4

一、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的概念

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的概念还未统一, 学术界人士都有自己的看法。在Kaleidoseo和Jerry Patehell看来, 经济整合是对经济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协调和优化, 便于集约化管理, 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合作, 从而提升竞争力。

在汤建中、陈存友看来, 经济整合就是对经济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管理, 便于集约化管理, 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合作, 从而提高竞争力。

在李罗力看来, 区域经济整合就是要通过有效的规划和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并优化区域内所有资源的配置, 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 从而实现最大化的区域经济自身效益和整体效益。

以上学者的看法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认为, 区域之间整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协调空间要素的流动, 以及协调产业结构, 营造良好市场运行环境的过程。区域产业的整合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整合, 增强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二、区域海洋经济整合存在的问题-以长三角海洋经济为例

近年来, 长三角海洋经济增长一直呈上升趋势, 如今已有一定的规模, 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集聚区[1]。然而, 在其发展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它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加上其深受行政区划的影响, 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其向前发展。

1、跨行政区海洋资源管理缺失

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流动性和区域性的特征, 海洋经济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 “公共地悲剧”屡屡出现。地方政府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一味定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 违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环保意识极为薄弱。为了发展海洋经济, 他们不顾一切地破坏海洋环境和浪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也忽视联系的普遍性, 加重了区域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任务, 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相关工作。

近年来, 长三角海洋经济的发展已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不良影响, 浪费了大量的海洋资源, 严重的威胁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长三角海域行政范围较广, 这就大大增加了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的难度, 无法很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虽然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也在海洋经济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行政权力有限, 未能发挥最大作用。为了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 各地方政府企业采用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开发海洋公共资源, 致使海洋公共资源减少和枯竭, 如不加节制地捕捞, 致使长三角地区海洋渔业资源枯竭, 临近的海洋渔业资源大量减少。

2、海洋经济整体性与协调性较差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 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合作范围越来越广, 海洋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走向整合, 因此, 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审视经济发展趋势, 冲破行政级别的限制, 使区域协调和互动作用增强。由于长三角海洋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再加上行政区经济的影响, 长三角海洋经济体系还有待完善, 它与其他区域的交流较少, 无法发挥分工、合作的作用。长期以来, 长三角海洋经济集聚区的竞争都非常激烈, 竞争确实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经济要发展也必须要有竞争, 这样才能加快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进程。虽然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 但竞争也分良性和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必定会影响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2]。反之, 良性竞争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看到对方的优势, 并学习对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但是, 长三角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 没有充分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 都是一味地追求自身最大化利益, 这样的区域海洋经济竞争不利于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 会增加区域经济的成本, 激化区域之间的经济矛盾, 无法实现区域自身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 长三角区域的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还未改变, 只局限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 很少与其他区域进行沟通和协调, 都本着实现本区域的最大化利益的目的, 发展较为独立和封闭, 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问题, 海洋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三.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的对策

1、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的整合需要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协调海洋经济整合与海洋功能区划的关系。海洋功能区划根据其区域的具体情况来划分的, 每个功能区都有不同类型的功能, 以控制和引导海域使用方向, 为合理使用海域, 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功能区划的重要目标就是合理使用海域,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为区域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协调海洋开发与利用的各种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而推动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与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一致:前者划侧重于海域的使用功能;后者侧重于海域使用功能的最大化。海洋功能区划只是为海域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只有实现区域海洋经济的整合才能将海域使用功能发挥到极致。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的前提是划分海洋功能区, 区域海洋经济整合是海洋功能区划延伸和拓展浙江、江苏和上海都相继出台了海洋功能区划, 为长三角区域海洋整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协调好海洋功能区划与海洋经济整合的关系对长三角海洋经济整合是至关重要的, 在长三角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 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 实现区域经济的最大化效益。

2、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根据目前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 其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因此, 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要取得发展必须着手于其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 发挥其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长三角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海洋船舶业, 通过以上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3]。充分发挥科技优势, 不断提升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的竞争力, 为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将新成果和新技术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 使传统海洋产业尽快步入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正轨。优化配置资源, 不断进行创新, 研发出更多的新成果和新科技, 从而促进海洋产业的科技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区域海洋经济整合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如跨行政区海洋资源管理缺失和海洋经济整体性与协调性较差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 为了迎合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 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实现区域海洋经济的整合。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空间、生态环境以及陆域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倍增。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 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的海洋世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沿海国家或地区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对海洋进行开发, 发展海洋经济。自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 世界海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海洋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沿海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紧随其后, 发展速度并不亚于其他沿海国家或地区。最近十年来, 我国海洋经济一直呈上升趋势, 紧跟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然而, 随着全球经济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海洋经济整合已成为各领域的重要议题。鉴于此, 本文参考了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的概念, 接着分析了区域海洋经济整合存在的问题, 并就此提出了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的对策。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域海洋经济,整合

参考文献

[1]殷克东, 王伟, 冯晓波.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 47 (16) :199-200.

[2]孙林, 杨德权, 肖洪钧, 李守巨.海洋渔业捕捞优化模型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 2011, 37 (14) :187-188.

内蒙古煤炭资源整合与经济转型并举 篇5

中国煤炭新闻网 2011-4-12 22:39:51焦点话题

3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自治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的通知》,内蒙古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方案正式公开发布。方案对内蒙古开展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不仅明确了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兼并重组的范围、主体和形式,而且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措施以保障资源整合能够顺利推进。

对比之前山西、河南出台的煤炭资源整合方案,在资源整合目标方面,内蒙古的方案属于意料之中。

首先,提高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市场份额,提高煤炭企业和矿井规模。内蒙古要求,“十二五”末期,全区原煤产量控制在10亿吨,其中120万吨及以上井工矿、300万吨及以上露天矿产能占总产能70%;2013年底,全区煤炭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规模120万吨(有条件的地区,可提高到300万吨),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市场。而之前山西和河南的煤炭资源整合方案中均要求实现大型骨

干煤炭集团产量占全省75%以上,在煤炭企业和矿井规模控制方面,山西要求兼并重组后的煤矿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由于内蒙古煤炭工业起步较晚,单井规模整体较大,这一目标并不苛刻。

其次,明确了煤炭企业总量控制范围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培育目标。内蒙古要求,2013年底,全区地方煤炭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80-100户;通过兼并重组,在地方煤炭生产企业中形成1-2户亿吨级、5-6户5000万吨级、15-16户千万吨级的煤炭企业。之前,山西和河南的方案中也对此提出了相应要求。其中,山西要求,到2010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建成亿吨级煤炭生产企业2-3家,5000万吨级煤炭生产企业3-5家;河南则提出到2010年年底,全省建成3个年产5000万吨的大型煤炭企业。

再次,煤矿装备水平显着提高。内蒙古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区煤炭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之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也提出过到2011年,所有煤矿全部实现采掘机械化,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60%.此次内蒙古再次开展煤炭资源整合是在部分省区资源整合取得较大进展基础上进行的,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更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借鉴。内蒙古正是很好的总结了其他省份资源整合的经验教训,很好的执行了中央有关推进资源整合的政策精神。因此,内蒙古的资源整合方案,除了提出与之前山西、河南类似的整合目标之外,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第一,在资源整合时间上,内蒙古的时间显得更为宽松。内蒙古规定此次煤炭资源整合将分三年实施,2011年,上半年为准备阶段,2011年下半年至2013年为实施阶段,2014年上半年对煤炭资源整合情况进行检查。而之前,山西省规定的煤炭资源整合期限不足两年,河南规定的资源整合的期限甚至只有一年半。笔者认为,资源整合期限的延长,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整合过程中抢工期、赶进度情况发生,而且也会适当降低资源整合过程中产量下降对市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在确定兼并主体方面,内蒙古没有像其它省份那样明确要求支持国有企业作为兼并主体,只是鼓励区内有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参与兼并重组。之前,山西、河南等省份的资源整合方案中,虽然也提出年生产规模在300万吨或100

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可以作为兼并主体,但是均明确提出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作为兼并主体,兼并重组整合中小煤矿。内蒙古之所以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煤炭工业现状有关,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起步相对较晚,老的国有大型重点煤炭企业较少,现有的国有煤炭企业相当一部分是神华集团或者中央五大发电集团在蒙企业,相反,受益于近年来煤炭产业快速发展,内蒙古乡镇煤炭企业快速发展,比如伊泰集团。内蒙古没有要求支持国有企业作为兼并主体整合中小煤矿,可以说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所作出的选择,这一选择能够使内蒙古免遭国进民退的舆论纷扰。

第三,内蒙古的整合方案要求,新上煤炭生产项目必须同步建设转化项目,以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配套项目,且煤炭转化项目原煤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50%以上。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产生资源依赖性,比如山西就存在“一煤独大”的情况。当经济呈现出严重资源依赖性时,经济转型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山西目前即面临着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考验。内蒙古此次提出“新上煤炭生产项目必须同步建设转化项目,以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配套项目”,说明内蒙已经在认真吸取山西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从一开始就注重煤炭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配套、协调发展,从一开始就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取不再重复山西的发展路径。当

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这一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否则实际操作中会有空子可钻,政策的执行会出现较大随意性,这样的话,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

为了使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顺利推进,方案还规定兼并主体要在被兼并对象原注册地设立子公司。此外,整合方案还从支撑企业提升生产水平、运力保障、资源配置、财税政策、企业融资、退出机制、安全生产等方面制订了详细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煤炭资源整合顺利推进。

经济整合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弊端;优化;建议

平顶山市地处河南中南部,是中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加快平顶山市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劳动者作为依托。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一线技术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优化整合平顶山市职教资源,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是加快推进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攻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市职教资源优化重整的背景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源更多,有人戏称职业教育为“昂贵的教育”。为了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建立实训基地。

随着专项资金的下拨,各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但由于历史管理体制的原因,条块分割,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各自为政,使职教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处于浪费状态,各职业学校对职教资源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2009年以来,平顶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大会精神,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仍存在着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分散等现象。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亟需对平顶山地区的职教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我市职教资源现状显现的弊端

通过对平顶山市职教资源现状的数据调查、统计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职教资源现状主要显现出以下弊端:多部门分头管理,缺乏统筹性,各地职教发展不均衡;各学校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分散,资源不能共享,办学规模受限;各职业学校间争抢生源造成恶性竞争,形成资金浪费;办学模式粗放,实训基地建设不够,专业师资实践能力不强;校企合作不深入,流于形式;中高职之间的直通衔接不够。

这些都限制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企业的成效性。

三、对我市职教资源优化重整的建议

针对平顶山市职业教育资源现状,需采取以下对策,对职教资源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

1.改革管理体制,改善多头分散管理,统筹发展建设。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首先要从源头抓起,理顺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变职业学校分散多头管理的现状。比如由劳动局管理的技校、由卫生局管理的卫生学校等所有的公办职业学校都交由教育局统一管理,民办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局的时时监督和引导。

这样的管理模式,体现管理的专业性与统一性,便于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和资源整合,有利于职业学校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的合理流动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等。

2.打破管理界限,实施有效重组,增强办学实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重点是整合重组职业学校,把薄弱职业学校或规模小、面积小的职业学校与实力强、规模大的职业学校进行归并。重组时应遵循专业主线的原则,将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职业学校进行归并整合,突出职业学校的专业特色,提升办学实力。重组后的中职要与我市两所高职院校相衔接,搞好专业与实训基地的共建,开展对口升学、“3+2”等对接模式,强化中高职学校间的无缝连接。

整合重组职业学校有三种方式:①重组学校校址不变,面积较大的校址用作综合教学中心,面积较小的校址建设专业教室、教学车间或实训基地;②将面积小、规模小的职业学校整体迁入面积大、规模大的职业学校,实现完全整合,被并学校土地可采取置换、拍卖等形式,用来扩大整合后学校的面积和增加建设资金;③将所有整合学校原校区进行土地置换或拍卖,迁址新建,扩大办学规模。

分类合并后将明显出现三大优势:一是继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并为专业的长期发展作统筹安排,长期规划,加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合二为一,边讲边练,推进项目化、模块化等“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三是可以避免同专业不同学校间的恶性竞争,减少资金的浪费,同时维护职业教育的声誉。

3.整合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在实施区域职业学校全面整合的过程中,师资队伍整合应以归口、归类、竞争上岗为原则,专业课教师按专业归类进入新组建的职业学校。

在整合职业学校教师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一是对没有生产经历、经验从事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有计划地安排到有关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三是人事、劳动部门应建立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技师等能工巧匠的专业技术人才库,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四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向社会录用、选拔适合于职业教育的专门人才。

4.推进专业职教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争取职教资源的充分化、合理化利用。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要努力推进专业职教集团化办学。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专业为纽带,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组建专业职教集团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加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更有利于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虽然组建职教集团难度会比较大,困难会比较多,但这是一种最为彻底的改革,是最能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提升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层次,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途径。

5.完善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职教资源的利用率。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是指职业教育领域在空间维度的联合办学模式,本质意义是教育资源的流动整合互补,推进区域均衡协调补充发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包括:跨县市、地市、省域(可含跨国,但非主体);跨学校、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校与校(点-点)合作、地方点与地方片(点-面)合作、区域与区域(面-面)合作、专业集团与区域集团(条-块)合作;城乡合作、东中西部合作、校企合作;中职、高职、培训机构间的合作;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办学实体间的合作等形式,争取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合作,使区域间、职教集团间、企业间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职教资源的利用率。

将来经整合后的学校之间,或职教集团间的跨区域合作办学,更能促进不同区域间职教资源的共享,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不同区域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四、结束语

平顶山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一个全局性的大工程,是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健康有序发展,能否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整合,都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全市职业教育一盘棋的思想,正确对待资源整合,统一思想认识。二是立足产业实际,确定“政府主导、下大决心、优化配置、服务产业”的资源整合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职教攻坚为契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努力通过合并重组、移址新建等途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规模效益,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2]张立今.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战略:资源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整合碳汇资源 发展绿色经济 篇7

首先要破解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难题。我区地下矿产、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 以煤炭产业为重头的工业经济占我区GDP的一半左右。我区一方面要确保经济增长, 为国家提供充足能源资源;另一方面要节能减排, 保证完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任务, 同时还要保护生态环境, 确保国家北方生态安全。破解这一难题就要整合我区碳汇资源,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其次要建立符合我区实情的碳汇体系。国际上流行的碳汇概念是西方人规定的, 其内涵主要指森林碳汇, 如欧洲森林面积为150亿亩, 占世界1/4, 覆盖率为44%。我国森林面积仅有29.3亿亩, 覆盖率为20.36%;我区森林面积仅有3.6亿亩, 覆盖率为20%。我区大面积是草原、荒漠, 而且草原和荒漠一般不生长乔木。所以我国的碳汇概念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 应该把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 建立自己的碳汇体系、碳汇指标、碳汇会计和碳汇交易规则。这样做一方面符合我国实情, 不会导致碳汇评估的缺失, 另一方面也明确了我国我区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

依此思路, 提出以下六条建议:

一、增加森林碳汇, 呵护湖泊湿地

我区森林面积为3.6亿亩, 森林覆盖率为20%, 湖泊河流湿地总面积为0.64亿亩。湿地在草原上的地位十分独特, 草原的退化是从湿地的消失开始的。所以森林碳汇、湿地碳汇是我区碳汇的“家中闺秀”, 弥足珍贵, 要格外呵护。应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不断植树造林, 扩大森林覆盖率, 增加森林碳汇。禁止在湖泊湿地附近及城市水源地开办电厂等耗水工业。

二、重视草原碳汇价值, 发展草业碳汇经济

我区有草原面积13亿亩,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7%。草原在缓解气候变暖、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草业碳汇是不亚于森林碳汇的珍贵资源, 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森林碳汇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然而草业碳汇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一方面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 目前还难以掌握可靠的草地系统固碳能力的估计值;另一方面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具体举措。要充分认识草业碳汇的价值, 落实好保护建设草原的政策, 充分发挥内蒙古广袤草原及其碳汇资源在生态保护和缓解气候变暖中的试验示范作用, 传播草原文化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贡献。

三、沙漠碳汇“一石三鸟”, 开发前景广阔

我区有5.6亿亩可利用的沙漠、荒漠化土地, 其中1.2亿亩可以种灌木半灌木, 有2.8亿亩可种草。鄂尔多斯等西部地区10多年来按照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多采光、少用水”的技术路线, 在沙漠中种植半灌木和草, 这些草木都是本土品种, 适宜干旱缺水、寒冷多风的自然环境, 成活率很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绿色产业要尊重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 “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乔则乔”。

开发沙漠碳汇资源, 可以实现“一石三鸟”, 一是沙漠绿化, 生态恢复;二是通过创造碳汇, 赢得“排放权”;三是开发生物质能, 获得清洁能量。我区生物质发电的实践证明:利用沙漠灌木等植物平茬剩余物发电产生清洁能源。现在存在的问题是, 沙漠灌木数量还不能满足生物质发电用量, 在技术上、机制上和政策等方面, 还不能适应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努力克服这些壁垒。

四、以地上碳汇换取地下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区煤炭还要在能源供应结构中占据主要位置。煤电企业在节能减排的同时, 可以投资沙产业, 向沙漠要碳汇。大面积的沙漠、荒漠化治理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 即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治理, 以前我们找不到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和交易产品, 在政策上难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现在我们找到了, 这就是“碳汇交易”或称“排放权交易”。

碳汇交易是将“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一种产权交换, 以市场化方式解决污染和气温升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实践证明, 植树造林、保护建设草原、治理沙漠, 就是在创造碳汇, 创造绿色新财源。绿色植被增加后, 可以计算出创造的碳汇数量。我国将很快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 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排放权交易, 实现碳平衡。

因此, 我区应改善西部资源配置方式, 以绿色产业换资源, 以地上碳汇换取地下矿产资源———地下矿产煤炭是一次性资源, 地上碳汇却是每天都可以增量的资源。即采取多元化的置换方式,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色产业项目。同时, 西部沙漠地区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 企业在治理荒漠化的同时亦可就地发展风电和太阳能。风电在逐渐降低成本以及太阳能发电在突破核心技术之后, 在我区具有巨大的潜力。

五、加强碳汇研究, 建立评估和交易机构

我们要加强对我区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沙漠等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科学研究, 通过长期定位观测, 获取生态系统碳汇数据, 摸清碳汇家底, 提出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方案, 提出增加碳汇的具体办法举措。要建立碳汇科研机构, 开展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 建立碳汇基金、碳汇评估机构和交易机构, 引导碳汇产业健康发展。

六、建设绿色产业体系, 制定相关政策

我区要尽快建立具有内蒙古特点的绿色产业体系, 对于绿色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 积极扶持绿色产业发展, 对绿色产业、产品、企业实行政倾斜策。扶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好、能耗低、清洁生产的绿色产品。建立绿色经济组织、绿色基金。在技术推广、绿色认证方面予以帮助和辅导。“十二五”计划在这方面要有前瞻性。鼓励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选择诸如沙产业等绿色产业项目投资和开发。鼓励商业银行发展碳汇金融业务, 获得金融创新的机会。

总之, 整合碳汇资源, 发展绿色经济, 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对建设我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路径选择 篇8

一、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可行性分析

(一) 中原城市群不同地域单元之间的差异较小。

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对城市群经济整合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 经济体制影响了区际经济整合的体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和经济体制相似使得区域之间在经济整合中的矛盾与摩擦较少, 从而有利于区际经济的整合。中原城市群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区际差异小。运用区域差异系数研究中原城市群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状况, 并与河南的整体情况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系数的表达式为:

其中, 0≤d≤1, xi表示不同地市某一指标的人均值, 表示中原城市群或河南省该指标人均值的平均值。式中, d表示某一指标的区域差异系数, d (0≤d≤1) 值越大, 表示区域之间差异越大, 越小则表示区域之间的差异越小。

选取2004年和2008年中原城市群人均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工业生产总值相关数据, 计算中原城市群和河南区域差异系数, 其结果如表1。表1表明, 在2004年和2008年, 河南除了第一产业的区域差异系数小于中原城市群外, 其他产业和人均GDP的区域差异系数值均高于中原城市群的区域差异系数值。这样, 就相对数字而言, 与河南相比较, 中原城市群的人均GDP、分三次产业和工业等各个指标的区域差异系数均不大。就两个研究年份的区域差异系数的绝对数字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除第三产业外, 中原城市群的人均GDP、第一、二产业和工业的区域差异系数数值均不大。考虑到第三产业的行业性质、不同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条件的限制和第三产业细分行业的分类状况, 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区域差异系数数值偏大也是合乎情理的。 (表1)

(二) 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密集。

理论上,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 如果城市之间距离小会使得每个城市腹地的空间范围不大, 且邻近城市之间会由此而展开对腹地的激烈争夺, 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单个城市的发展规模, 不利于该区域内部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形成;在区域内部的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基本合理的城镇体系之后, 城市规模的这种发展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变。中原城市群城镇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有利于经济整合的基本特征。

首先, 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密度比较大。据统计, 2008年中原城市群在其5.87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 分布有9个省辖 (管) 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城、371个镇, 城镇密度达到72.74个/万km2。当年, 河南在其16.7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 分布有18个省辖 (管) 市、21个县级市、88个县城、856个镇, 河南的城镇密度为58.80个/万平方公里, 中原城市群城镇密度是河南城镇密度的1.22倍。

其次, 中原城市群内部主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比较小。每一省辖 (管) 市区到其他省辖 (管) 市区之间的最短距离一般不超过70公里。以郑州市区为中心、半径为10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部分布着开封、新乡、许昌和焦作等4个省辖市区;以许昌为中心、半径为10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分布有郑州、平顶山和漯河等3个省辖市区;以焦作为中心、半径为10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分布着郑州、新乡和济源等3个省辖 (管) 市区;分别以新乡和济源为中心、半径10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也各分布有2个省辖市区。

数据来源: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

中原城市群城镇的空间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缓了特大城市的形成, 但是, 密集的城镇空间分布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城镇发展基础, 也大大增加了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可能性。

(三) 中原城市群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完备。

中原城市群在东西方向上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310国道组成的复合交通轴。南北方向上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和107国道组成的复合交通轴。此外, 还有焦枝铁路、漯阜铁路等。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复合交通轴组成了中原城市群的路网骨架, 城市群地区其他不同等级的公路密布其中, 形成了中原城市群密集的交通运输网络。在这个密集的交通运输网络中, 河南公路港、郑州铁路东站、郑州航空港等3个一类口岸和6个二类口岸, 以及其他不同等级的站点镶嵌其中, 中原城市群的交通运输网络正日益完备。中原城市群交通运输网络是城市群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得以顺畅流通的必要基础,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城市群经济整合发展的必要基础。

(四) 中原城市群存在经济整合的地域认同基础。

中原城市群处于我国东部平原向西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地处暖温带, 土地肥沃, 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等的综合发展。区内成矿条件优越, 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开采方便, 不少矿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中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为中原城市群建立互异、互补、各有主导的区域工业体系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这是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的资源条件。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原文化区的地域范围内, 相同的文化渊源为城市群经济整合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中原城市群的各个地市在行政上隶属于河南省, 且具有较长的历史。建国以来, 某些地市之间也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一定的行政隶属关系, 如郑州市、开封市同属于开封地区, 新乡市、焦作市同属于新乡地区, 许昌市、漯河市同属于许昌地区。长期存在的密切的行政联系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这些地市之间均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历史及现阶段的行政关系、现阶段形成的不同地域单元之间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构成了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充分条件之一。

从自然资源条件、文化基础、行政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认为, 不同地域单元之间都存在地域认同感, 中原城市群具有经济整合的地域认同基础。

二、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机理分析

(一) 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外在驱动分析。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区域之间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 众多区域拥有区域竞争力迅速增强的压力和要求, 城市群经济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我国众多的城市群中, 经济不整合导致了城市群经济实力与其规模不相适应, 也难以完全承担相应级别的区域增长极的重任。在中部地区, 缺乏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那样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经济板块”来承担经济增长极的重任;在河南, 核心城市郑州缺乏像武汉、西安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 从而难以担当起河南经济增长极的角色。构建以郑州为核心的包括洛阳、焦作、新乡、开封、许昌、漯河、平顶山和济源等九个省辖 (管) 市及其辖县在内的中原城市群, 意在打造河南省新型的、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够满足河南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增长极, 也是打造中原经济崛起的经济增长极。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时空变化表明, 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向中原城市群集聚的趋势。尽管中原城市群具有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等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 集中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精华的大部分, 占据着天时、地利和人和, 但是现在它却难以完全承担起河南经济增长极的重任, 更不要谈在中原经济崛起中应当承担的角色。经济不整合是阻碍城市群经济实力提升、阻碍城市群成长为经济增长极的主要障碍之一。进行城市群经济整合, 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实力, 已经成为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乃至实现中原经济崛起的必要的路径选择。

(二) 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内在必然性

首先, 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与扩散的驱动。城市群地区的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同时并存, 互为条件。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通过企业在一定空间的布局及其布局区位的改变实现。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 以某一资源或者基础设施条件为依托, 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技术、社会、甚至是地域文化联系的、不同等级规模的、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和生产其上、下游产品的企业以及为所有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其他企业及部门在城市群地区某一地域大量集中布局, 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促使城市群地区的地域分工与合作体系不断走向成熟, 日趋成熟的地域分工与合作也强化了区域之间的相互合作。建立在地域分工基础上的区域合作, 必然更多地发生在城市群地区的不同地域单元之间, 从而促进了城市群地区经济的整合发展。当一定地域内部的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时, 产业集聚的成本急剧攀升, 导致了产业集聚的外部不经济, 从而使产业的扩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产业扩散通过企业空间布局发生改变或者直接引导新兴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外围分散布局来实现。日趋成熟的地域分工与合作体系、不同区域之间紧密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区域市场体系和优化的城市区域系统等条件为城市群地区产业的扩散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体系。产业布局与再布局在经济技术方面的直接要求, 引导着产业的扩散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将相应的产业转移到最佳地域。城市群地区日渐完善的经济支撑体系, 必然吸引着大量的新兴产业和外移产业在城市群地区合适的区位进行布局。在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 产业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依托不断完善的城市群地区强大的经济支撑体系, 借助产业的集聚或扩散, 将引导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走向整合。

其次, 城市群地区企业扩张的驱动。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等因素促进了企业的增长, 实现企业增长的扩张战略分为外部扩张和内部扩张两种。内部扩张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建立新的工厂、部门、子公司等;外部扩张则是对其他企业进行合并或兼并。由于企业获取信息的原因、企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和市场扩张规律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扩张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受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 企业外部扩张对象的选择和内部扩张地域或对象的选择必然要考虑地域上的邻近性、区域文化环境的相似性以及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等因素。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内在机理、城市群的本质决定了城市群地区不同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经济、技术、文化等联系, 决定了组成城市群地域单元之间具有或逐渐形成相似的区域文化环境。地域邻近、联系密切、相似的文化等条件为企业在城市群地区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中国, 由于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政府和城市群区域协调机构的单独或共同作用下, 企业扩张在城市群地区实现的概率大大增加。企业扩张使得新兴企业和原有企业之间具有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 企业在扩张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使得城市群地区的经济逐步走向整合。在中原城市群内部, 同样存在着企业的扩张, 通过企业的扩张, 促生了大量新兴企业的出现, 使城市群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从而促使城市群地区的经济不断走向整合。

(三) 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的驱动力分析

首先, 市场力量的作用。市场力量是城市群经济整合的主导力量。城市群经济整合主要体现为延长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其目的就是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 提升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城市群经济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区域资源条件、市场力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等三个方面, 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是:区域资源基础提供了进行经济整合的可能性, 并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进一步影响着城市群地区不同地域单元之间实现产业整合的可能性;市场力量对经济整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城市群经济发展过程中, 在市场的推动作用下, 基于对资源高效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城市群地区逐步开展并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 (2) 随着区域分工的逐步加深产生了区域之间相互合作的需求, 区域合作的对象、方式、程度、内容等深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基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区域之间的合作主要在城市群地区不同地域单元之间展开; (3) 城市群地区的经济整合主要通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 市场需求状况则制约着区域产业链条的延伸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是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城市群地区的经济整合要以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为基础, 只有研究城市群地区现有的产业结构、技术条件, 认真考虑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 才能实现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空间布局的优化, 从而实现城市群经济整合。在这三个影响因素中, 资源条件产生了经济整合的可能性, 经济发展现状提供了经济整合的现实基础, 市场力量则是城市群经济整合的推动力, 符合市场需求的经济整合则会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发展, 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经济整合则会很快被否决, 进而被中止。离开了市场力量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 在城市群经济整合中将会无所作为。

其次, 宏观调控的作用。城市群地区各个利益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成为进行城市群经济整合的主观需求;市场失灵产生了在城市群经济整合过程对积极的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在城市群经济整合的过程中, 宏观调控是在市场失灵状态下必要的手段和补充, 它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市场对城市群地区经济整合的作用方式是:城市群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通过产业发展的经济效果表示出来, 人们自觉地选择经济发展效果好的产业, 淘汰经济发展效果差的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 从经济发展效果的形成到经济发展效果的客观、公正评价, 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单独依靠市场则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延缓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时间。市场失灵和不同的区域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产生的主观冲动, 必然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可以通过市场预测、经济发展效果的预评价而提前介入产业结构调整, 可以有效地防止资源的浪费,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更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显然, 通过宏观调控可以有条件地加速城市群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优化的步伐, 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城市群经济整合的主要动力。

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或区域发展规划来实现, 区域发展规划比区域发展政策的内容更为宽泛, 但是, 区域发展政策比区域发展规划更为现实可行。区域发展政策一般包括区域产业政策、区域组织政策和区域协调政策等三部分。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区域产业组织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国家或地区产业政策的实施, 建立和规范区域经济秩序,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有效增长, 区域产业组织包括区域市场的组织和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的组织。区域调控政策是指不同的调控主体在其调控范围内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组织政策, 协调区域经济良性运行。区域产业政策是城市群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 区域协调政策是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 区域调控政策是推进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手段。城市群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主要基于区域内部的产业及相关项目展开, 而区域发展规划则可以涉及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如产业发展与组织政策、要素流通的规划、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区域系统的发展等都可以通过区域发展规划来实现, 从而也可以从更为广泛的领域促进城市群地区的经济整合。各级政府是宏观调控的官方主体, 区域协调机构是城市群地区进行区域协调的更为有效的非官方主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民间团体在城市群经济整合中进行着部分区域宏观调控工作。

三、城市群经济整合的一般模式

(一) 双核整合模式。

双核整合模式主要发生在地域上邻近的两个城市之间。国际上将两个较大城市连接在一起的现象称为“double city”。随着地域上邻近的两个城市之间公路交通、轨道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越来越小, 从而为两城市之间进行经济整合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双核整合的关键在于打破条块分割, 促进城市互补, 特别是当前相对较弱的城市的具体定位和策略选择, 正确处理与中心城市在发展中的优势互补性合作关系;通过副中心城市的超常规发展促使“双核牵引”崭新格局的形成。

(二) 成长三角整合模式。

成长三角模式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结构稳定的三角形。在经济发展上表现为以一个主角带动两个副角, 主角是城市群经济整合地域系统中的中心城市, 是该地域系统的经济增长极;副角是城市群经济整合地域系统中的级别稍低中心城市, 其经济实力弱于主角。在经济整合过程中, 要明确不同城市的分工与合作, 主角城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改革完善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并适时将层次较低的产业向副角城市转移;副角城市在承接转移产业时, 发挥自己的优势, 适时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技术更新, 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格局。成长三角模式可以在不同等级地域系统的经济整合中应用。

(三) 雁行整合模式。

在城市群经济整合中, 将核心城市作为城市群的发展极, 其他不同功能和规模的大城市作为协调极, 由铁路、公路、航空、河海运输通道等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构筑成城市群地区经济发展的骨架。发展极是城市群经济整合地域系统的“领头雁”, 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创新等方面具有优势, 它是城市群经济整合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发展极与其他大城市形成一定的分工体系和发展梯度, 从而在整合的过程中, 有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增值循环。协调极则根据自己在分工体系中所处位置,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四) 多极式整合模式。

在城市群地区存在着多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 它们形成了实力相近的城市群经济增长极。由于各个城市经济实力大体相当, 城市之间存在强大的吸引力和制衡关系, 而形成了城市群地区多极发展的格局。城市群的经济整合应该从各个经济增长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区域发展基础、城市群整体状况出发, 本着发挥各自优势的原则, 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 促使城市群经济不断走向整合。每种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各具特色, 各有优缺点。城市群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经济整合模式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城市群的发育状况。城市群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 是城市群发育壮大的必然过程和结果。

从“双核”整合模式、成长三角整合模式、雁行整合模式直至多极式整合模式的递变, 也体现了城市群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从数量到质量不断发育壮大和各个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强化的过程。反过来, 城市群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经济整合模式。

四、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其基本路径

(一) 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的选择。

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的选择与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城镇的空间分布状况和城市群的发展条件有关。 (1) 郑州市区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中原城市群和河南省的首位城市, 区域性交通枢纽, 也是在中原城市群和河南省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但是, 与作为承担河南省经济增长极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2) 与郑州市区相比较, 城市群地区的其他几个省辖 (管) 市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不适合作为河南的经济增长极;但是, 这些城市已经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也属于河南省内部经济发展程度较好的城市, 并具有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 (3) 中原城市群诸多城镇之间存在合作的基础, 也有合作的历史; (4) 空间分布上, 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密集, 9个省辖 (管) 市区中心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不超过200公里, 最短距离只有60多公里, 时间距离一般不超过1.5个小时, 有利于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 (5) 在城镇分布的空间结构上, 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 (管) 市区呈现多层次的三角形 (或者多边形) 结构, 如北边的郑州市区—开封市区—洛阳市区—新乡市区—焦作市区—济源市、南部的平顶山市区—许昌市区—漯河市区, 而郑汴洛与南部的平 (顶山) 许 (昌) 漯 (河) 组成更大范围的三角形 (多边形) 。综上所述, 成长三角整合模式是中原城市群现阶段进行经济整合的最佳模式。

(二) 成长三角模式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基本路径。

基于成长三角整合模式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基本路径是:首先, 以成长三角理论、中心地理论、城市群经济地域整合的区域性理论为指导, 构造城市群地区地域系统的等级体系, 进而进行中原城市群不同等级地域系统的经济地域整合;其次, 以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地域整合为基础, 依照城市群产业整合的基本思路, 在不同等级的地域系统内部进行产业整合;第三, 依据各个经济支撑系统的发展现状, 进行中原城市群经济支撑系统的整合研究, 提出各个经济支撑系统的整合举措。

参考文献

[1]邢怀滨, 陈凡, 刘玉劲.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4.

[2]赵全超, 汪波.对珠三角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的实证研究[J].西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5.

[3]朱俊阁, 刘军伟, 吴国玺.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0511020500) .

电商并购整合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篇9

并购一般是对兼并和收购的概括。兼并通常指两家或者更多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 多数情况下是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收购通常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 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 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并购已成为各国企业集团扩张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商企业并购整合活动也在频繁上演:2014年, 腾讯宣布入股京东;唯品会宣布战略入股乐蜂;阿里巴巴整合美团;2013年, 凡客诚品收购鞋类垂直电商;2012年, 苏宁易购收购红孩子;国美整合库巴;腾讯收购易迅网80%的股份……各大电商竞争合作的步伐加快, 未来必然呈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竞争格局。

电商企业大幅“并购潮”的来袭, 既是机遇亦是挑战。这就需要对电商企业并购整合的利处与弊端两方面进行经济学分析, 以期趋利辟害, 对电商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电商并购整合的利处分析

1.通过并购整合, 电商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规模经济。大电商通过收购拥有相似或同类业务的电商企业, 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原有的业务羽翼更加“丰满”, 扩大自身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并购企业双方得到更多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另外, 大电商通过收购拥有相似或同类业务的电商企业, 也可减少社会的重复投资,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扩大规模, 降低原有经营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

2.通过并购整合, 可以打破进入壁垒, 更易迈入新市场的门槛。国美通过收购垂直电商库巴, 对其进行升级改造, 迅速转型为平台型综合类电商。不仅降低了时间成本和投资风险, 而且也使自己避开了人才、市场的壁垒, 在短时间内进军电商行业, 并迅速成为行业内知名电商。苏宁易购原本主营家电, 通过收购红孩子, 迅速进入母婴行业前三名。

3.通过并购整合, 实现多元化经营, 分散经营风险。垂直电商在平台电商的挤压下, 增长缓慢、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生存空间狭隘。一些极具规模的垂直型电商试图转型, 或入驻大平台电商, 或与其合作, 如当当入驻天猫, 这样使并购双方除了可以扩张业务规模, 提升自身电商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外, 也可使自己的经营更加多元化, 实现在原有业务的经营和投资上分散风险的目的。另外多样化经营也可以更能满足消费需求, 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4.通过并购整合, 增加经营收入, 提高经营效率。电商并购是源于电商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并购后的企业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总营业收入, 更强的市场占有率和控制能力。某些并购能使电商企业获得技术和行业的战略优势, 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营策略。另外, 电商企业通过并购整合, 扩大规模,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能够获得经营的协同效应, 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

三、电商并购整合的弊端分析

当然,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电商并购也不仅仅只有有利的一面, 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可能存在的弊端。

1.如果电商企业并购期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未能正确预估被收购方的市场价值, 高估对方的资产价值就会对收购方造成难以预计的经济损失;电商企业并购完成以后, 也并不一定会产生协同效应。如果并购双方无法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 就可能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就可能会面临不可预知的营运风险, 增加原本的收购成本, 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电商企业的并购会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 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形成垄断,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垄断可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同一行业的垄断电商为了占领产品市场, 可能会进行价格竞争, 近几年来, 电商企业之间的价格大战已经让我们领略到了竞争的激烈。如果垄断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超额利润而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的话, 最终受损失的可能不仅仅是双方电商企业, 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3.电商企业的并购整合, 也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完善, 法律制度不健全, 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等问题。制度性的障碍会提高电商企业并购的交易成本, 使电商并购之路步履维艰, 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四、建议和启示

电商企业的飞速发展已经是不可抵挡的时代趋势, 电商企业的并购整合也在一幕幕上演, 并购整合关系到电商企业的未来发展和长远经济利益。

首先, 政府应该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 使这一过程有更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政府对电商企业的并购整合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涉是必要的, 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节约成本, 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是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律, 把握好“适度”原则。

其次, 加强对中介咨询机构的监管。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并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并购中涉及诸如资产、财务、法律、国家政策等问题, 都需要中介咨询机构给以专业化的服务指导。因此加强对其的监管, 提高中介咨询机构的服务质量, 对企业并购是否成功至关重要。

另外, 电商企业管理者应当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恶性竞争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妨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所以企业在并购经营的过程中应当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做到诚实守信、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罗娜, 杨玉梅, 黄建华.企业并购利弊分析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 2010 (16)

[2]李晓园, 余洵波, 涂四春.企业并购的经济学分析[J].价格月刊, 2007 (11)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75-201

经济危机下的供应链整合 篇10

整合和协同

现代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供应链的整合和协同显得尤为重要;在全球经济步入寒冬之际, “抱团取暖”才会产生更大的热量。

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主要集中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问题。适度强调“信任的速度”, 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诚信合作关系, 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各合作伙伴必须就战略合作达成共识, 形成利益共同体, 真正做到“共享利润、共担风险”。汽车整车厂克莱斯勒于2010年初出台了一系列供应商关系改善措施, 比如缩短供应商制造、设计和研发工作的费用支付周期, 修改供应商合同条款, 新供应合同给予了供应商们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也将为供应链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有较强的统治力, 应增加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核心企业要组织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设定供应链目标, 组织和控制供应链加工制造、订单处理、采购、物流、销售等环节的活动并在供应链系统风险管理中发挥组织者、监督者的作用。

核心企业应具有相当强的利润分配决策力。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以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得以持续发展。激励机制的核心是设计一套完善的利润分配机制, 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节点企业的努力和合作的积极性, 提高各成员企业兼顾共同利益, 遵守道德规范的积极性。从而消除经济危机下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实现供应链的组织目标, 谋求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核心企业利用自身信用和行业地位, 支持银行对其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 解决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在经济危机中企业对其供应链进行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重新选择合作伙伴并调整合作伙伴的数量。供应链原有合作伙伴可能由于抵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倒闭, 企业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合作伙伴的数量应有所控制, 过多的合作伙伴, 会带来较大的管理成本;过少的合作伙伴, 又会带来过分依赖的风险。

一些公司减少了供应商的数量。只保留那些少数真正表现优秀的企业。即使公司削减供应商数量, 但一般仍然将供应商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数量上。根据资产组合理论, 只要供应商之间收益不完全相关或负相关, 供应商组合就可以分散和降低风险。供应商组合有一个最佳数量, 通常要依企业的采购规模和供应链伙伴的关系而定。公司一般不希望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避免“单一货源” (Single Sourcing) 带来的潜在风险。一旦单一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 公司将无法有效地组织生产或销售。

现代的供应链应该建成弹性的供应网络。这样当网络的一条线路中断, 即一个上游 (或下游) 节点企业脱离自己或者出现其他危机的时候其它的线路仍然畅通, 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转。不同的供应链网络有着不同的结构和特征, 这种结构和特征决定了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从风险事件中恢复的能力。

企业应密切地关注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各种变化, 注意监测主要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以及供货质量、交货时间等情况。在供应商出现危机时及时采取对策, 随时准备对任何可能影响后续发展的问题做出反应。企业可以选择和供应商共同走出困境, 许多企业通过分享他们的各种经验来帮助供应商, 企业也可以选择及时地替换供应商, 最终达到优化供应链的目的。

提高供应链的柔性

经济的发展使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消费者对时尚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 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多的特殊化、个性化需求。供应链中的企业必须能对产品的变型、工程更改做出迅速反应, 快速修改设计、调整生产, 采用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 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

企业可采取主动、先发制人的供应链模式, 预先了解市场情况, 预先定义客户不同的需求, 进行有差异化的产品设计。产品生产时, 可采用延迟战略。对基础设施及相同的零件或模板进行产品设计, 并使用公共的制造平台。但只有在明确最终用户的需求时, 产品的最后组装或个性化加工才进行, 这可以将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的多样性需求, 快速应变和整合集约化的低成本供应发挥到极致。比如某涂料公司在零售网点放置涂料混合机, 用较少的三原色涂料库存就满足了客户对各种颜色涂料的需求, 有效地降低了库存成本, 并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有效的个性化定制并非真正针对单个消费者的需求逐一生产, 而是在已经实现模块化制造的基础上再加以灵活配置。一个比较成熟的优秀企业能够迅速重新设计产品和流程并使之具有可替代性, 拥有易于实现产品差异化的供应链。部件的标准化为企业带来了替代能力, 同时也为优化流程奠定基础: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在凡士通轮胎召回事件发生后, 很快找到了其他轮胎的替代产品;如果没有轮胎的标准化, 找到安全的轮胎替代产品可能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供应链的尾端越来越当地化, 把最终的配置越来越向市场靠近, 这样供应链会有更大程度的柔性。现在移动电话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时尚消费品的特征, 全球性企业为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强的个性化需求, 正努力使其供应链其有更大的柔性;将供应链中的装配/配置环节尽量靠近终端消费者, 以易于实现个性化定制。

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总成本最低, 通过JIT (Just in T i m e, 精益生产方式) 生产和采购, 可以降低库存水平, 从而降低成本。一旦发生供应链中断, 安全库存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缓冲, 企业应根据统计学原理来确定合理的库存水平, 在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和库存所带来的各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争取达到一个最优安全库存量。

精确复制战略是指将企业的设备、流程、工艺, 甚至员工的技能, 进行“精确复制”, 使得所有的工厂都保持着近乎“克隆”般的一致性。精确复制意味着质量和效率。不同制造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维持了同样的高质量, 确保了一致性, 并使得产品能够迅速实现量产。

供应链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及时了解信息流传递的情况, 特别是供应链上异常的情况, 使供应链做出快速反应和处理, 自如的“活动”起来。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供应链做到有效和快速反应的基础, 是建设“柔性”供应链的的基本条件。

供应链企业应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将比较准确的信息及时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节点企业, 真正实现企业间的配合协调, 杜绝条块分割、独自为战的现象。市场行情瞬息万变, 我们的企业经常会遇到订单取消、订单变更或者追加紧急订单的情况, 一旦市场发生变化, 面向市场的一端很快的将信息传递到供应链各环节, 产生连锁反应。这样不至于因为信息的延迟而造成生产、采购数量与实际需求不符而浪费人工、增加成本费用和资金呆滞等情况。

上一篇:《诗经》的现代意义下一篇:婚姻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