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板块

2024-06-29

整合板块(精选六篇)

整合板块 篇1

一、课文回眸

(一)复习《莫泊桑拜师》

师: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素质?就是把你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忘掉,剩下来的就是素质。那么请大家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课文,想一想你还记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呢?

生:我还记得《莫泊桑拜师》中的句子: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

师:老师真佩服你,几乎能背下来。大家对这段话有印象吗?一起说一遍好吗?

师:说说你为什么记得这段话?

生:福楼拜善于夸学生,像老师您一样。

生:这段话中有福楼拜的一句名言:“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生:福楼拜告诉学生要想写出好作品,就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

……

(二)复习《理想的风筝》师:你记得哪些语段?

生:我记得:“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对这段话记忆犹新吗?

生:讲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师:同学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

生:这段话表现了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

……

(三)复习(孔子游春)

师:这篇课文很多段落都是要求背诵的,大家记得很多吧。请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生背诵)

师:要想深入地理解,必须会提问题,请一位同学提问,大家回答。

生:为什么说“水”有德行?

生:为什么说“水”真君子?

(学生回答)

师: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现在读《孔子游春》有新的认识吗?

生:我认为子路的志向不高,只照顾身边的人,不够远大。

生:我认为颜回说话过于苛刻,说自己“不为自己表功”,不就是说子路为自己表功吗?

生:不表现自己,也未必是好事。珍珠埋藏在土里,谁能看见它发光呢?

师: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四)复习《明天,我们毕业》

师:明天我们就要小学毕业了。现在再读这篇文章,你的感触会更深吧。哪些语句还萦绕在你的耳畔?

生: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

师:请大家仿写一段话。

出示: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要_____。

……

(五)写法探究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这四篇课文为什么安排在同一个单元?

生:都是写老师的。

师:准确地说都是与老师有关的。那么你认识了几位怎样的老师?

生:提携后进、循循善诱的福楼拜。

生:乐观开朗、充满自信的刘老师。

生:充满智慧、善施教化的孔子。

师:分别是怎样表现老师的美好品格的?

生:《莫泊桑拜师》是通过三次拜师三次指导来表现的。

生:《理想的风筝》是通过写刘老师的三件事来表现的。

生:《孔子游春》是通过写三个片段来表现的。

生:《明天,我们毕业》是通过三个方面来表达对母校的眷恋之情的。

师:真巧,这四篇课文都与“三”有关系。哪些“三”?能说具体些吗?

生:我还发现《莫泊桑拜师》中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的诀窍有三点:善于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

师:我还想知道,写老师,你们学会了哪些方法?

生: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

二、教学反思

(一)以学定教,重锤敲打

余文森教授曾提出“教学三铁律”,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又是三铁律的核心。一切的教都要植根于学生的学。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如果一味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各个方面“面面俱到”,那等于无形地牵着学生按部就班地吸收,可能又会步入“讲授式”的泥潭,学生没有新鲜感,产生厌烦情绪。而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并以此为切入点,渐渐达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效果甚佳。

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这四篇课文为什么安排在同一个单元”的问题,反映了教师要有单元教学观。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主题单元”,以主题单元的思想观照单元复习,将资源加以整合,就会发现单篇教学所不可能发现的规律和道理。这四篇课文都与“三”有关系,有哪些“三”?这些规律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积累知识,又促进他们心智的发展。学以致用,人总是在模仿中不断地进步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练笔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二)整合资源,温故知新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功课,教学的意义在于发现怎样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运用“资源整合,板块推进”的方式,进行单元复习课教学,是一次尝试。但不是盲目地尝试,任何课堂都不能拿学生当作试验品。“资源整合,板块推进”,立足于教材的特点,植根于学生的学情,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在平时所学中还没有被发现的规律和方法,等等,因此是富有价值的。

复习课要富有情趣,首先要让学生言说,让学生联系旧知,并温故而知新,他们就有话可说,而且会不断地有话可说。一个单元几篇文章比较、整合,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话题、新的发现。其次是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用可以想到的办法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这需要教师有独特的眼光觅求巧妙的规律,也需要教师的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整合板块 篇2

一、从“一课一得”到“一举多得”

“一课一得”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简约,然组块教学主张“一举多得”,即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这样的课堂简约而又丰富,即使是简单的词语教学活动,也可以设计成一个融识记、理解、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板块。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词语教学板块。

1.读拼音,写词语。

yí mó huī kāng

遵从遗( ) 捐献角( ) ( ) 复 ( )康

2.交流生活,理解词义。

(1)理解 “遵从遗愿”。

愿就是心愿、愿望,你有什么愿望?你的愿望能叫遗愿吗?为什么?

小结:所以,遵从遗愿是对死者的最大尊重。

(2)理解“捐献角膜”。

你捐献过什么?如果要你捐献你的眼睛角膜,捐献你身体的一部分,你愿意吗?

小结:一般人都不愿意,你也是一般人,我们都能理解。所以,那些愿意在死后捐献角膜、捐献器官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骄傲的。

3.借用词语,练习概括。

课文中谁遵从谁的遗愿,捐献了角膜,帮助他人恢复了健康?你能不能连贯地说一句话?谁还能说第二句,谁还能说第三句?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段话?

作为导入的看拼音写词语,是站在学生生词学习基础上的复习考查,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成的目标。而这个词语教学板块真正的价值不是对这三个生词的默写掌握,从心愿到遗愿,从自己的捐献经历到对捐献器官的崇敬,从三个词的书写、理解到最终三句话的概述表达,这看似平常的词语教学恰恰蕴藏着多元的功能、三重的目标:生字词复习,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三个教学活动是环环相扣、纵向深入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三个教学活动割裂开来,词语复习就是单纯的词语默写,把词义理解融入课文学习之中,再另觅时间安排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那么这三个活动的价值就非常有限。因为在课堂上将这三个教学环节整合成了一个综合的教学活动板块,构建出了一个层层推进的语文实践活动,于是教学就变得清简了,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组块教学采用综合学习活动的方式建构教学活动板块,组织教学过程。围绕一个语文学习主题,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组织方式的“组块化”。它突破了线性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一一对应的教学时空,教学也就更为灵动、教学空间亦更为广阔。学生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必然调动多种感官,激活大脑中的诸多“相似块”,调动自身的潜能,在多重联系中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其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整体的和谐发展。

二、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长期以来,我们试图通过一个个文本的“例子”,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语文学习的规律却是“举三反一”,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言语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转化为稳定的个性言语结构,形成语文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语文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经验,然而这些经验往往处于零散而无意识的状态,缺乏一个知识化、结构化的建构过程。即使是对文本中隐藏的语文知识,我们也常常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其后果是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在关联性的深刻认识,结构意识淡薄。散点式的知识学习无助理解,还增加记忆负担。组块教学将言语经验知识化、将语文知识结构化,并通过组织板块式的教学活动,以充分体现“结构化”的教学促进功能。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就借用了薛法根老师《猴子种果树》的教学活动,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听讲故事,发现“结构”。

教师讲故事的第一个段落,请学生认真倾听后按照“谁当王?下何令?动物们怎么生活?”这一提示顺序来试着讲讲第一段的故事内容。在倾听、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语段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把握了段落中语言表达的基本结构。

板块二:学讲故事,运用“结构”。

鼓励学生运用第一段“谁当王?下何令?动物们怎么生活?”这样的表达结构,通过置换“名字、命令、活法”,练习讲述后两个段落。由于结构相同,语句相似,讲述起来自然简单容易。学生讲述的过程就是运用“结构”的过程。

板块三:改写故事,内化“结构”。

在讲述故事之后,让学生选择扮演一种动物,当一回“万兽之王”,发布各种各样的命令“从现在开始……”学生在表演性的编故事活动中,既丰富了对动物不同生活习性的了解,又熟练了“从现在开始……”这一语言结构的运用,更懂得了只有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性才能让人获得幸福的道理。

课例中,三个教学板块是这样推进的: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隐藏着的语言表达结构“谁当王?下何令?动物们怎么生活”;在学生模仿运用“结构”讲述的过程中,将这样的“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结构”;最后,在生活化的语境中活用“结构”,实现语文教学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聚焦核心教学价值的语文内容,这是组块教学着眼于语言表达形式的“结构化”。而对于教学活动板块的“结构化”组合,笔者认为,各教学活动板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简单罗列而成。各板块往往统整在同一个核心目标之下,按各教学板块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之间或并列或递进的逻辑关系,有序排列,有机整合。

《从现在开始》的教学板块设计,起点和终点非常清晰,从起点——学生对于课文隐藏着的语言表达结构的陌生,到终点——学生对于这一语言表达结构的自觉运用。三个教学活动环节,聚焦在核心的教学内容上,构成了有指向、有组织、有结构、有成效的教学活动板块,整堂课自是一线贯穿、浑然一体。组块教学,当各教学活动板块按一定的“序”结构化组合的时候,课堂才能彰显清简明快、清晰流畅的结构美。

三、从“学习课文”到“学习语文”

长期以来,文选型教材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异化成了课文学习,课文写了什么,学生就去学习什么。教《云雀的心愿》,我们就让学生讨论乱砍滥伐的危害,植树造林的重要;教《将相和》,我们就让学生体会人物谦虚大度、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教《蝙蝠和雷达》,我们就让学生了解蝙蝠的特点,与雷达的关系……教学活动跳不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而小学语文组块教学,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聚焦在语文学习上,指向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

比如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学生一读就会联想到“要珍惜时间”“要有所作为”等思想内容,这当然是课文本身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观念,然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而应有更专业的作为,那就是教学生“学习语文”,且看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所提的两个问题: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写。朱自清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写得让你看得见。看看他怎么写八千多日匆匆而过的。”

“他又是如何让我们感觉到一个日子匆匆而过的?”

薛老师用这两个问题统领了课文两个重点段落的学习,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二段抓住一个比喻句“八千多日子如针尖上一滴水”,反复体会,感受其表达的精妙和传神:滴答,一滴水没了,24年过去了;再滴答,又一滴水没了,48年过去了;再滴答,人的一生都过去了。人生就是三滴水!第三段,以一天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活动为线索,逐一对应板书活动形式(起床、洗手、默默、遮挽、睡觉、叹息)和时间流过的词语(挪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去、闪过),并通过仿写比较中,了解、感受、体会作者是如何精巧选择、恰当表达的。最终落在理解和体会“作者如何将无形无声的时间写得有形有声”。

这样的课堂架构跳出了以理解内容为中心的研读模式,建立起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模式:目标指向不一样,提问的方式改了,提问的角度改了,学习讨论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摆脱教课文思想内容的怪圈,回归语文学习的本真;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还原语文学习。这是语文教学组织板块式活动的目标指向。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用何种方法,确立目标、确定内容、确定活动的标尺只有一个——是否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我们从文本中发现与语文能力发展目标相对应的知识内容,然后将教学内容筛选、整合、优化,研制出适宜的教学内容板块。依托教学内容板块,建构出围绕核心目标、融合多项语文实践的教学活动板块,最终依托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真正地从“讲课文”转向“教语文”。

单元整合教学要强化“板块设计”观 篇3

在“板块设计”这个概念中,逻辑重点是何为板块?从单元整体设计布局来说,板块是指在单元主题下的教学结构大部件,分为课前 板块 (预学)、课中板块 (共学)、课后板块 (延学)。这几个大的板块下又分设小的板块。

一、“课前板块”即 “预学”

“课前板块”是学 生课前自 主预习和收集资料的板块。教师要根据文体特点、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情况设置自主预学单。引导学生自行掌握教学要求中的基础知识,做到整体感知;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学 会阅读、学 会搜集资料、学会质 疑,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 惯,自主学习单同样以板块的形式设计。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自主学习单,由四个板块组成:

(1)我要了解单元主题———“我爱阅读”。以这种方 式帮助学 生对整个 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有个整体把握。

(2)我会认真完成预读。要求学生读本组四篇 课文三遍,做到读通、 读顺、读正确,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以及熟读给出的49个重点字 词并在本 组课文中标出。

(3)我会查难点字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查字 法查找本 单元中“窃 读”“踮起”“皱起”等词语在音、形方面较难掌握的字词。

(4)我能自主阅读。自主阅读的设计主旨在于引导学生自能读书,做阅读批注。自主阅读题的设计难易适度:有内容理解方面的,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两次把书比作了朋友,表达了自己对书的热爱。我要在阅读的时候用波浪线画出来,其中有一句既充分表达了对书的喜爱,又生动巧妙地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我要把这句工整抄写下来”;有表达方 法方面的,如: “在《窃读记》这 一课中,有几句描写了‘我’在书店‘窃读’的心理活动,我在书中用直线画出来了,并抄写两句在下面……有了心理活动的描写,我就能切实体会到林海音在窃读时的心情”; 有提示阅 读方法的 “小贴士”,如:“在阅读时,我们可以运用猜读法, 对遇到的 障碍 (不认识的 字、词,不甚理解的含义)借助于联系前后文,观察插图和回 忆有关的 生活经验,作大胆猜想来扫除障碍”。

在以上四个板块中,一至三个板块内容比较简单,但耗时较多,是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时学的。第四个板块由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内自主学习,排除部分学生对家长的依赖,以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和质量,也便于教师掌握孩子真实的自主阅读水平。

二、“课中板块”即 “共学”

“课中板块”是教 师精心设 计多个小板块重点研读教材、读写结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点板块。在“共学”中的 小板块可 分为“预习 检测”“理解感悟”“领悟表达”三部分。

1.预习检测 (1至2课时)

预习检测以“小组学习坊”的形式进行,小组主要以 异质分组 形式组成,教师是主持人,要求小组讨论单元自主学习单中的自主阅读板块,形成小组集体意见,特别是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抽签或轮流决定每组的发言人。教师对小组课内预学的状态、汇报交流的质量、点评他组的积极性等做出打分。在这个板块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激发,自主阅读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逐步增强。

2.理解感悟 (2课时)

此板块主要是结合单元主题对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重点进行精读品悟,感受语言形象,体会情感。在 这一板块 中,要学会以下几个小板块:

(1)整体把握。“获取信息,整体感知”是三种国际阅读评价体系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国际阅读 能力进展研究PIRLS、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NAEP)对阅读能力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国际阅读能力测试的发展形势来看,应更重视整合,更重视联系。

单元整合教学的首要特点是从单元整体出发,培养学生对多篇文本就一个主题从整体上摄 取信息的 能力。例如: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整体感知设计: “本组的四篇课文,哪几篇让你感受到毛泽东作为一个卓越的领袖的伟人风采?哪几篇让你从中体会到伟人也是凡人,他有着普通人的细腻、真挚的感情?”让学生带 着这个问 题迅速浏览本组课文,快速捕捉文本信息,做出判断与解释,为下一板 块“重点摘 读”中体会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与“凡人情怀”做好铺垫,而且使四篇文章的整体教学思路清晰明朗。

(2) 重点摘读。 曹文轩先 生说:“文本细读固然是 妙法,但我们不 可能对每一个文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细读,倘若如此,那么一篇课文我们就可以讲一个学期。”单元 整合教学 区别于单篇教学的另一特点是走出单篇教学繁琐细碎分析的窠臼,摘读重点,以做到省时高效。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重点摘读引导: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四位主 人公; 细读文本, 画一画,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他们 酷爱读书;学生默读在书中批注;学生汇报交流。

(3)整体回顾。单元整体教学与单篇教学不同处还在于有可能在一课时或两课时内教学多篇课文,所以教学后的单元主题的整体回顾是很重要的,它使全组教学结构紧凑,不致零散。

总之,认真备课是高效实施“理解感悟”这一板块的保证。备课时,教师要充分研读教 材, 借助教参、 网络资源,把握单元中每篇课文的重难点,在备课中注意去繁存精,精心设计每篇教材中要重点感悟语言的环节,特别注意设计好单元中教材与教材之间的教学过渡,必要时可以调整教学顺序。

3.运用表达 (3至4课时)

著名语文教育 专家潘新 和教授在《表现与存在》 中有一个 重要观点:任何高效的阅读都要指向言语表现———写作。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结合单元主题和教材特点,对本组重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体会、揣摩,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对言语表达的学习:欣赏语言,包括《圆明园的毁灭》《难忘的一课》中的排比句式、反复句式,细节描写, 《狼牙山五壮士》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欣赏构篇方法,主要体会 《圆明园的 毁灭》《狼牙山五壮士》的详略布局。

以上板块的时间安排根据学情进行适当调整,一周左右完成整组单元的教学,比实验之前省一周时间用以“课后板块”中的同步阅读。

三、“课后板块”即 “延学”

实际上这里的“课后”是指在单元整组教材教学完成后的学习。在延学中又分为“群文阅读”和“整本阅读”两个板块。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中,减少了每篇课文里不必要的繁琐分析,节省出了课本教学时间,这样就能把同步阅读教材补充进课内阅读。以此,由单元整体教学走 向同步群 文阅读、整 本阅读。

“群文阅读”又分两个板块:

(1) 群文预读 (2课时)。群文阅读可选用 与人教版 配套的同 步阅读教材,如四年级的《百 合花开》,五年级的《走进书里 去》,大约每个 单元主题有十来篇课文,群文阅读不能盲目,要设计好同步阅读单,阅读单以积累与整体感知为主要内容。

(2) 群文交流 (1课时)。精心设计读书 交流步骤 与课件, 强化单元 主题,激发学生阅读与表达兴趣。

群文阅读虽然也是整体,但是篇幅毕竟有限。由此,结合单元主题,为每个单元的整本书的课外阅读的书目进行精心挑选,在课内以导读、读书交流等方式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由群文阅读走向整本阅读,无疑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扩充孩子们的阅读量,为他们的言语生命夯实厚实的成长地基。

“整本阅读”这个 板块主要 在课外进行,在课内针对课外整本书的阅读开展读书展示或交流会。

小学英语教学中单元板块的整合 篇4

一、把握不同课型的基调, 突出各自的特点

通常, 每个单元教学可划分为三课时:语篇教学、词句教学和综合板块教学。这是三种不同的课型, 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第一课时A板块为语篇教学, 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 并初步尝试运用重点句型进行与语篇相关的表达;第二课时BCD板块为词句教学, 重点操练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在运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语法规则;第三课时EFGH为综合板块教学, 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语法规则,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见, 不同的课时教学中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能千篇一律地学习单词, 操练句型, 讲解语法规则。

二、利用单元主线连接不同板块

1. 语篇板块与阅读板块接轨

语篇板块 (即A板块) 与阅读板块 (即E板块) 之间的接轨要突出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A板块语篇围绕《为什么写信》拉开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序幕;E板块呈现信件内容, 并探究如何写信, 这是本单元的重点, 是单元主题的集中体现, 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E板块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板块预测Liu Tao写给Peter的信件内容, 活动目的性明确, 让学生主动接近新文本。

2. 阅读板块与活动板块接轨

在E板块的内容中, Liu Tao在他的信中提到自己的E-mail address信息, 而F板块 (即活动板块) 安排了Peter给Liu Tao回复的E-mail任务, 前后呼应, 拓宽了学生的学用渠道。F板块将Peter回信的内容做了留白处理:让学生根据该板块提供的有关Peter的信息, 完成填空练习, 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从形式上说, 由传统的信件到现代的电子邮件, 教材中体现了不同的通讯方式;从内容上看, A板块、E板块和F板块自然延续, 板块之间存在因果关联。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读懂信并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一种手段。

三、各种课型协同共进

围绕单元的话题, 我们明确了各板块间的关系, 整体规划开发各板块的教学资源, 借助各种活动, 引导学生感知—掌握—运用, 较好地完成了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过程。

能将“各自为战”的课型联系紧密, “协同共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诀窍是教师创设的完整情境和各板块间过渡性的话语。还以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教学为例, 教师创设了写信找笔友的情境, 从Liu Tao谈论自己的笔友入手到着手给笔友回信, 把有关“自我介绍”“询问他人情况”“征求意见”等日常交际用语、词汇和句型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运用于对话和课文之中。教师会在A语篇教学的尾声, 点明Liu Tao真的写了这样一封回信 (part E) , 信里有哪些内容呢?敬请期待。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急于寻找答案, 主动自学后面part E的愿望越加强烈。

在part E中, 全面貌地展示了Liu Tao的回信内容, 包括信的基本格式, 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 展示了“与外籍朋友通信”的多种形式和具体操作的过程, 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通信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愉悦了心情, 还运用所学语言参与实际交流,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在备课中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 在教学中践行, 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形成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训练了系统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剑刚.小学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快乐阅读, 2011 (16) .

[2]袁丹.浅谈如何运用游戏创设有效课堂[J].成功:教育, 2010 (05) .

整合板块 篇5

一、从“一课一得”到“一举多得”

“一课一得”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简约, 然组块教学主张“一举多得”, 即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 减少无效劳动, 具有增值性。这样的课堂简约而又丰富, 即使是简单的词语教学活动, 也可以设计成一个融识记、理解、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板块。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词语教学板块。

1.读拼音, 写词语。

2.交流生活, 理解词义。

(1) 理解“遵从遗愿”。

愿就是心愿、愿望, 你有什么愿望?你的愿望能叫遗愿吗?为什么?

小结:所以, 遵从遗愿是对死者的最大尊重。

(2) 理解“捐献角膜”。

你捐献过什么?如果要你捐献你的眼睛角膜, 捐献你身体的一部分, 你愿意吗?

小结:一般人都不愿意, 你也是一般人, 我们都能理解。所以, 那些愿意在死后捐献角膜、捐献器官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骄傲的。

3.借用词语, 练习概括。

课文中谁遵从谁的遗愿, 捐献了角膜, 帮助他人恢复了健康?你能不能连贯地说一句话?谁还能说第二句, 谁还能说第三句?谁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段话?

作为导入的看拼音写词语, 是站在学生生词学习基础上的复习考查, 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成的目标。而这个词语教学板块真正的价值不是对这三个生词的默写掌握, 从心愿到遗愿, 从自己的捐献经历到对捐献器官的崇敬, 从三个词的书写、理解到最终三句话的概述表达, 这看似平常的词语教学恰恰蕴藏着多元的功能、三重的目标:生字词复习, 重点词语理解, 课文内容概括。三个教学活动是环环相扣、纵向深入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三个教学活动割裂开来, 词语复习就是单纯的词语默写, 把词义理解融入课文学习之中, 再另觅时间安排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那么这三个活动的价值就非常有限。因为在课堂上将这三个教学环节整合成了一个综合的教学活动板块, 构建出了一个层层推进的语文实践活动, 于是教学就变得清简了, 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组块教学采用综合学习活动的方式建构教学活动板块, 组织教学过程。围绕一个语文学习主题, 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 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 这就是组织方式的“组块化”。它突破了线性的教学模式, 突破了一一对应的教学时空, 教学也就更为灵动、教学空间亦更为广阔。学生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必然调动多种感官, 激活大脑中的诸多“相似块”, 调动自身的潜能, 在多重联系中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其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整体的和谐发展。

二、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长期以来, 我们试图通过一个个文本的“例子”, 让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然而, 语文学习的规律却是“举三反一”, 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言语经验, 在此基础上才能转化为稳定的个性言语结构, 形成语文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语文实践中, 获得了丰富的听说读写经验, 然而这些经验往往处于零散而无意识的状态, 缺乏一个知识化、结构化的建构过程。即使是对文本中隐藏的语文知识, 我们也常常嚼得很碎, 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 其后果是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在关联性的深刻认识, 结构意识淡薄。散点式的知识学习无助理解, 还增加记忆负担。组块教学将言语经验知识化、将语文知识结构化, 并通过组织板块式的教学活动, 以充分体现“结构化”的教学促进功能。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一课时, 就借用了薛法根老师《猴子种果树》的教学活动, 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板块。

板块一:听讲故事, 发现“结构”。

教师讲故事的第一个段落, 请学生认真倾听后按照“谁当王?下何令?动物们怎么生活?”这一提示顺序来试着讲讲第一段的故事内容。在倾听、讲述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了解了语段的基本内容, 同时也把握了段落中语言表达的基本结构。

板块二:学讲故事, 运用“结构”。

鼓励学生运用第一段“谁当王?下何令?动物们怎么生活?”这样的表达结构, 通过置换“名字、命令、活法”, 练习讲述后两个段落。由于结构相同, 语句相似, 讲述起来自然简单容易。学生讲述的过程就是运用“结构”的过程。

板块三:改写故事, 内化“结构”。

在讲述故事之后, 让学生选择扮演一种动物, 当一回“万兽之王”, 发布各种各样的命令“从现在开始……”学生在表演性的编故事活动中, 既丰富了对动物不同生活习性的了解, 又熟练了“从现在开始……”这一语言结构的运用, 更懂得了只有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性才能让人获得幸福的道理。

课例中, 三个教学板块是这样推进的: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隐藏着的语言表达结构“谁当王?下何令?动物们怎么生活”;在学生模仿运用“结构”讲述的过程中, 将这样的“结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结构”;最后, 在生活化的语境中活用“结构”, 实现语文教学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聚焦核心教学价值的语文内容, 这是组块教学着眼于语言表达形式的“结构化”。而对于教学活动板块的“结构化”组合, 笔者认为, 各教学活动板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也不是简单罗列而成。各板块往往统整在同一个核心目标之下, 按各教学板块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之间或并列或递进的逻辑关系, 有序排列, 有机整合。

《从现在开始》的教学板块设计, 起点和终点非常清晰, 从起点——学生对于课文隐藏着的语言表达结构的陌生, 到终点——学生对于这一语言表达结构的自觉运用。三个教学活动环节, 聚焦在核心的教学内容上, 构成了有指向、有组织、有结构、有成效的教学活动板块, 整堂课自是一线贯穿、浑然一体。组块教学, 当各教学活动板块按一定的“序”结构化组合的时候, 课堂才能彰显清简明快、清晰流畅的结构美。

三、从“学习课文”到“学习语文”

长期以来, 文选型教材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异化成了课文学习, 课文写了什么, 学生就去学习什么。教《云雀的心愿》, 我们就让学生讨论乱砍滥伐的危害, 植树造林的重要;教《将相和》, 我们就让学生体会人物谦虚大度、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教《蝙蝠和雷达》, 我们就让学生了解蝙蝠的特点, 与雷达的关系……教学活动跳不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而小学语文组块教学, 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聚焦在语文学习上, 指向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

比如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 学生一读就会联想到“要珍惜时间”“要有所作为”等思想内容, 这当然是课文本身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观念, 然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此, 而应有更专业的作为, 那就是教学生“学习语文”, 且看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所提的两个问题:

“时间看不见, 摸不着, 很难写。朱自清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写得让你看得见。看看他怎么写八千多日匆匆而过的。”

“他又是如何让我们感觉到一个日子匆匆而过的?”

薛老师用这两个问题统领了课文两个重点段落的学习, 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二段抓住一个比喻句“八千多日子如针尖上一滴水”, 反复体会, 感受其表达的精妙和传神:滴答, 一滴水没了, 24年过去了;再滴答, 又一滴水没了, 48年过去了;再滴答, 人的一生都过去了。人生就是三滴水!第三段, 以一天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活动为线索, 逐一对应板书活动形式 (起床、洗手、默默、遮挽、睡觉、叹息) 和时间流过的词语 (挪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去、闪过) , 并通过仿写比较中, 了解、感受、体会作者是如何精巧选择、恰当表达的。最终落在理解和体会“作者如何将无形无声的时间写得有形有声”。

这样的课堂架构跳出了以理解内容为中心的研读模式, 建立起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模式:目标指向不一样, 提问的方式改了, 提问的角度改了, 学习讨论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整合板块 篇6

一、例题的拓展引申, 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参与情况, 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例题习题的变式拓展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 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通过例题习题的变式拓展, 使一题多用, 多题重组, 常给人以新鲜感, 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下面是我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圆心角有关例题选择变式拓展教案的一部分。

这节课让学生都能进入到数学活动之中, 但又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相同的目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非常高, 虽然设计的这节教学任务没有按计划完成, 但超过了教学预想目标。学生下课之后还沉醉在课堂的讨论之中。

二、例题的拓展引申,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稍有变化, 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 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 既增长了知识,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 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 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现在课本中, 有一部分例题的“探究”“思考”是把例题进行变式训练的, 我们可以 利用它们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例题的拓展引申,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题变式拓展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 变换问题的形式, 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 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 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 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 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而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

例如, 研究三角形的内角时设计的一个例题: 如图在△ABC中, ∠ABC, ∠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 若∠A = 100°, 求∠BOC的度数。

就设置以下问题:

①∠ABC, ∠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 O 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②∠2 + ∠4 等于多少度?

③∠BOC 与∠2, ∠4 的关系;

④当∠A = 80°时, 则图中的 x 是多少度?

⑤当∠A = y°时, 则图中的 x 与 y 有何关系?

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 引深拓广, 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挑战中寻找乐趣, 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角平分线的知识。

四、例题的拓展引申,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 “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 它们都成堆地生长, 找到一个以后, 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 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创新的成功直接依赖于努力钻研的坚韧程度。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 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 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 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注意主动地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势, 变中求进, 进中求通, 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教师结合典型例题, 着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拓展。如讲完例题 ( 浙教版七年级上5. 2解一元一次方程 ( 一) 课后练习2) :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 如果每人分3本, 则剩余20本; 如果每人分4本, 则缺23本, 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通过前面一些知识变式的铺垫, 此题改编为: 拓展 ( 1) :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 如果每人分3本, 则剩余20本; 如果每人分k本 ( k是小于10的正整数) , 则缺23本, 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拓展 ( 2) : 一队旅客乘坐汽车, 要求每辆汽车的乘客人数相等, 起初, 每辆汽车乘了22人, 结果剩下一人未上车; 如果有一辆汽车空车开走, 那么所有旅客正好能平均分乘到其它各车上, 已知每辆汽车最多只能容纳32人, 求起初有多少辆汽车? 有多少名旅客?

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 以及多向性、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 才能使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才能使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人。开展例题习题的拓展变式练习, 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 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 实现创新目标。

在实验阶段, 课题组成员除了遵循上述原则收集整理例题之外。还设计一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收集第一手反馈资料, 进行反思整改。并且课题组成员都要写课后反思, 并对主要问题大家探讨后进行重新整理。设计的调查问卷如下:

数学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进行了将近二个月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 为了了解你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及学习数学的情况, 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希望你认真填写, 选择最适合你情况的序号,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份问卷不记名, 不计分, 感谢你的真诚合作。

1. 在数学课堂上, 你对老师讲的内容感兴趣吗? ( )

①非常感兴趣; ②比较感兴趣; ③一般; ④不感兴趣; ⑤非常讨厌

2. 你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 )

①老师讲, 我听; 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③与同伴合作、自主探究

3. 你愿意对未知的数学问题开展探究吗? ①愿意; ②一般; ③不愿意

4. 课堂上你进行过探究活动吗? ( ) ①经常;②偶尔; ③从来没有

5. 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一般采用的方式是: ( )

①向老师请教; ②回去问家长; ③求助于同学;④等待老师讲解; ⑤和同学一起探讨

6. 没有老师、家长的督促, 你能好好学习吗? ( )

①能; ②不一定; ③不能

7. 讲新课前, 你能自己进行预习, 课后, 能坚持认真复习吗? ( )

①能坚持; ②有时能; ③不能

8. 你对现在的教学模式感兴趣吗? 为什么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有那些建议? 你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否继续进行下去?

通过一年对数学课堂中例题的探究, 对教师本身来讲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培养和锻炼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我们课题小组的成员在本市数学说课比赛中均获得不同层次的奖项, 书写的教案均收集到学校的优秀教案之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学生, 在本届中考数学中平均分都超市平均分很多。虽然一年的课题研究即将结题, 但我们对例题教学的探究才拉开序幕。

摘要:现行初中数学课本中有不少例题内涵丰富, 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不同寻常的作用和丰富的教学价值,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如能对一些例题加以延伸和拓展, 则能使学生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沟通知识的联系、开拓思路、优化思维品质都是十分有益的。又逢我校开展“原生态教学”这一理念的探究, 因此我们成立了针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拓展引申探究的小课题实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整合板块】相关文章:

板块整合式英语教学法初探09-12

电力板块05-30

教学板块05-29

板块设计06-19

医药板块走势04-12

语文板块对练06-02

重点经济板块05-02

农业板块经济05-18

Task板块05-28

板块式07-04

上一篇:饮食情况下一篇:中资私人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