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对策

2024-05-24

防护对策(精选十篇)

防护对策 篇1

1.1 对象

于2014 年12 月随机抽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210名中专护理学生, 已实习10 个月。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注射和抽血时的防护;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对标准预防和普遍预防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七步洗手法的掌握程度;对抗肿瘤药物毒性的掌握以及抽化疗药物时的防护方法。在正式调查前, 先随机抽取12 名护生进行预调查, 测试问卷的可读性和信度, 重测信度为0.80。发放问卷前, 先向被调查者如实、详尽地讲解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告知填表的内容, 采用现场匿名填表的方式, 当场发放问卷并收回。回收问卷时, 调查者逐项检查, 对一些漏填的项目或被调查者不理解的项目要求被调查者立即补填。发放问卷212 份, 回收有效问卷210 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99.1%。

2 结果

2.1 中职护生单项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状况 (见表1)

2.2 护生职业防护行为 (见表2)

2.3 护生职业防护知识来源和防护行为的形成

对于掌握、了解职业防护知识的护生, 其知识来源:74.3%来源于临床实习;21.1%来源于学校;4.6%来源于其他。由此可见, 绝大多数护生的职业防护行为是在临床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

2.4 护生对职业危害的心理反应

72.4%的护生表示对职业危害非常害怕或害怕;24.6%的护生表示不害怕;3.0%的护生未回答。

3 讨论

3.1 培养护生职业防护意识的重要性

护理职业危害重在防护, 而防护的关键在于防护意识的培养。由表1 可见, 只有少数护生掌握和了解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 并且大部分的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是在临床实习中获得和形成的, 这表明中职护生严重缺乏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熊建球等[1]调查结果显示, 接触抗肿瘤药物对护士身体有较大的损伤, 接触时间越长损伤越大, 接触两年以上与1 年以内者在白细胞计数、有明显脱发及月经异常3 个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护生应提高对抗肿瘤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 充分认识和了解护理安全的重要性, 严格遵守有效的防范措施。护生在校期间, 其专业意识、专业行为、专业习惯会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逐渐形成和巩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职业防护知识及技能渗透到教学中, 如加强各种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及抗肿瘤药物毒性等知识的教育, 并为在校护生提供课余时间进入护理操作室进行技能练习的机会, 让护生在学会为病人提供良好护理服务的同时, 逐渐认识到今后护理活动中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以及更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 减少今后护理操作中的损伤, 增强防范意识, 学会自我保护。

3.2 医院加大职业防护的管理, 增强护生的防护技能

表2 表明, 仅6.2%的护生在注射后单手回套针帽。Guo等[2]报道, 由回套针帽引发的针刺伤高达50.0%。因此应该加强对护生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毛秀英等[3]的调查结果显示, 发生锐器损伤的护生占93.3%, 可见锐器损伤在护生中发生率很高。由于护生工作经验不足, 操作生疏, 医院管理者应制订切实有效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护士长要加强监督管理, 通过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或请临床年资较长的护士长、护士或医院权威的感染管理人员对护生进行职业危害相关防护知识的培训, 尤其是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增强护生的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意识, 促使护生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实施标准预防, 以降低职业损伤的发生率, 从而提高职业防护教育的质量。

3.3 加强临床带教教师对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

临床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是护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途径。通过实习, 可以让护生亲身体验护士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职业危害, 从而使护生真正理解自我防护的内容。但是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的护生在实习期间由于带教教师工作比较忙, 在带教的同时还需要完成自身的临床护理工作, 导致对护生的临床指导时间较少, 尤其对护生职业防护方面的教育较少, 大多数带教教师仅仅关注护生会不会操作, 忽略了指出操作中可能造成的职业伤害[4], 而绝大多数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是在临床实习中获得和形成的。因此实习期间带教教师应根据每位护生不同的防护知识水平, 随时予以耐心辅导及各种技能演示, 反复提示, 不断巩固与完善, 以达到减少刺伤与感染的目的。临床带教教师应在临床操作过程中进行具体的安全防护指导, 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这是预防实习护生锐器伤的有效措施。

3.4 加强实习生上岗前的职业防护培训

本次调查显示, 掌握、了解职业防护知识的护生只有21.1%来源于学校, 因此学校的护理教师在介绍护理安全与防护内容时, 最关键的是让护生形成职业防护意识, 比如如何做、怎么样有效执行, 在介绍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 还要强调重点, 巩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法和输液输血技术时, 应将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流程列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学习“护理安全与防护”时已经介绍过, 可开展情景化教学, 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如设置临床案例“为一位丙肝病人进行静脉输液”, 护生采用讲授、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来演绎和分析:如何给予静脉输液?给该病人用过的医疗垃圾应如何处理?一旦发生锐器伤, 怎样紧急处理等, 使护生深刻体会到不注意职业防护及存在侥幸心理的严重后果, 从而在主观上积极主动并且扎实掌握职业防护知识。袁征等[5]的调查结果表明, 在护生进入临床岗位进行护理实习前, 67.0%的学校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卫生职业防护相关的岗前培训和教育, 这也是引起护生职业防护意识相对薄弱的原因之一。高尔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从观念上树立爱护生、保护护生的意识, 高度重视护理职业防护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方法上独具匠心, 力求课堂教学设计新颖, 用课外互动增强护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传授医护知识和技术的同时, 要强调护理工作环境面临多种职业危害, 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危害。“没有健康的护士就没有健康的病人”, 只有加强自身的职业防护, 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从而提升生命质量。同时孙丹红等[6]的调查显示, 在上岗前, 医院进行职业防护岗前培训并提出防护对策, 对减少职业伤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应制订实习生上岗前相关防护知识的培训制度, 如传染病疫情培训制度、抗肿瘤药物培训制度等, 使护生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和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重视, 加强学习,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增强自我职业防护意识。

3.5 护生应充分认识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主动使用防护用具

中职护生往往思维活跃, 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性较差, 做事被动, 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对事物的发展没有很好的判断力, 学习的主动性和接受能力也较弱, 且不能积极学习和自我总结, 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同时, 他们没有接触过真实的临床工作, 对护理行业的认识是空白或片面的, 对于护理职业有职业危害没有基本认识, 对待病人和相关疾病都是好奇大于警惕, 自我防护意识极度缺乏。而医护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危害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的感染。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36.2%的护生在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时戴手套, 绝大多数护生抱有侥幸心理不戴手套;只有38.1%的护生掰安瓿时包纱布。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 且多为高危接触 (经皮肤接触) , 如果护生在未参加工作之前就感染了血液传播性疾病, 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 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聂艳芳等[7]调查结果表明, 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聚乙烯手套, 护理人员接触的血液量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量减少50.0%。因此, 必须加强护生的自身防护意识, 使护生深刻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主动学习职业防护知识, 并在意识上和行为上自然接受。

4 结语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 从而导致护士职业伤害频发。护生若在护理病人和操作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 很容易造成职业伤害。护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水平及技能是影响其职业伤害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护生的在校教育中, 要培养护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防护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防护习惯和行为;在临床实习中, 带教教师应加强对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的巩固及技能的训练, 提高护生的职业防范意识, 降低职业伤害的发生率。总之, 护理职业防护是一个双向工程, 从教育到管理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旨在加强护生职业安全意识的培养与职业防护技能的训练, 从而确保护生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熊建球, 何虹, 付荣华, 等.抗肿瘤药物对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6 (3) :56-58.

[2]Guo Y L, Shao J, Chuang Y C, et al.Needle stick and sharp s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s in Taiwan[J].Ep idemiol Infect, 1999 (122) :259-265.

[3]毛秀英, 金得燕, 于荔梅, 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2) :110-112.

[4]汝爱萍.浅谈加强中职在校护生职业防护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0) :273.

[5]袁征, 刘书莲, 牛素霞, 等.中职卫校开展卫生职业防护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7) :227-228.

[6]孙丹红, 张素香.加强学员护士职业防护的岗前培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6) :3591.

静脉输液安全防护对策 篇2

城固县中医院护理部文彩侠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治疗和抢救病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病人安全目标”的出台,对护理人员安全操作的要求已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静脉输液安全防护的认识,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提高输液质量,保障病人输液安全。

在静脉输液全过程中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病房环境清洁整齐,一般病室温度保持在18 ℃~22 ℃,湿度50%~60%,空气新鲜加上护士的关心、体贴,使病人感到舒适安心。根据医嘱为不同的病人做好静脉输液准备,认真做好病人评估和相关的解释工作,说明输液治疗的重要性,使病人知情同意,取得配合。

全面掌握病人病情及输注的各种液体和药品的药理知识,合理安排液体配制、输入时间、输入顺序、输入速度等。做好输液的全程安排。护士静脉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尤其重要,娴熟的技术加上和蔼热情的态度,使病人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

建立静脉输液巡视卡,每30 min~60 min巡视病房1次,了解病人身心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输液反应。重视病人主诉,观察针头及输液管道有无液体漏出,针头是否脱出、阻塞和移位,输液管是否受压,穿刺局部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病人感到安全放心。

静脉输液存在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是直接将液体输入静脉,立刻就可遍及全身,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原及微粒污染的药液,可危害机体,所以输液治疗一定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

2.1 用优质的输液剂

这是保证输液安全的根本,也是护士的责任。在选择输液剂时要认真负责,按照检查无菌溶液的四步骤,严格三查七对,特别是治疗任务繁忙时越要保持情绪稳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忙而不乱,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正确用药

2.2.1 配伍用药

临床不合理的配伍用药可造成药效降低,毒性反应增加等,如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混合后分解代谢加速,可使青霉素的效价明显降低,加上现代药品的开发,新的药品层出不穷,药品商品名较多,一种药有几个名字,剂量也不同。这就要求护士严格执行医嘱的同时,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应查配伍禁忌表,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反应。

2.2.2 溶媒的选择

正确选用溶媒是保持药效的重要环节,如果选择的溶媒pH值不符合药物pH值的稳定范围,就会降低药物的疗效,而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如乳糖酸红霉素适宜的溶媒为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有些药物配有专有的溶媒,应正确使用。

2.2.3 现配现用

药物溶解后其稳定性受温度、时间等因素影响,效价含量降低,致敏物质增加。注射剂开启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超过数小时,致使药物分解(如青霉素)产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导致输液反应发生,因此应现配现用。

2.2.4 安瓿药物的正确使用

安瓿划痕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1周可将安瓿壁上的玻璃微粒拭去,并起到消毒作用。抽药时,安瓿不倒置,针头于安瓿中部抽吸,在抽吸过程中尽可能使安瓿内液面与安瓿口间距离增大,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中。配药时减少针头穿刺瓶塞的次数,尽量使用一次性侧孔针头加药,可使微粒污染降到最低。

2.3 用一次性输液器

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克服了从输液器具带入致热原的现象。但在使用中应注意检查其包装的密封性、有效期,不合格的输液器决不能使用。

2.4 进行密闭式输液

目前临床采用的输液方式并非是绝对密闭式输液,如果不使用空气净化器,输液剂仍然可被周围环境和空气污染,只有在使用不要排气的软包装时才能达到密闭式输液。

2.5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治疗计划选择适宜的静脉进行穿刺,严格皮肤消毒,正确掌握进针的角度、速度,减少进针时带入的微粒成分。选择桡骨茎突部位进行头静脉穿刺时极易碰触桡神经浅支,并由此引发相应的症状,应谨防误伤。

2.6 加强输液时的监护

静脉输液本身是一项侵入性治疗,输入不同药品对机体的病理、生理会产生许多复杂的影响,大量输液不当,引起肺水肿、心功能衰竭。

2.6.1 输液滴数调节

护士应根据医嘱和病人情况计算出每小时输入量,对病危病人,不但要遵循一般输液原则,还要根据病情、药物、个性差异以及监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灵活而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2.6.2 输液顺序安排

一般原则是先盐后糖。危重病人应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顺序,如代谢性酸中毒先补碱,合并休克先输平衡液和胶体。有些特殊药品应按照医嘱安排。液体中各种成分和药物对病人也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必要时应加强对电解质渗透压、酸碱平衡、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的监测。

2.7 护理记录

病人病案中的护理记录应包括有关输液治疗和注药通路的全部信息,应及时记录。

小结

传染性眼病防护对策 篇3

红眼病

有一天,妈妈带佳佳到游乐场玩,玩够了,佳佳有些困,于是不停地揉眼睛,妈妈也没拿湿纸巾,不能给她擦手。结果第二天,佳佳的眼睛开始发红,而且有分泌物,还说眼睛痒,妈妈赶紧带她到医院,医生说她得的是急性结膜炎,就是人们常说的红眼病。

何谓“红眼病”?

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传染病,致病菌来自空气、尘埃、游泳池被污染的水,或因带菌的手、玩具及生活用品将病菌传入结膜所引起,主要发生在公共场合及托幼园所,多见于儿童,在春夏季节发病最多。

红眼病信号

红眼病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双眼先后发病,发病后眼部明显发红、眼睑肿胀、发痒、怕光、流泪、眼屎多,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是由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红眼病,症状更明显,表现为:结膜大出血、前淋巴结肿大,一压就痛,还会发生眼痛,视力稍有模糊,病情恢复较慢。

沙眼

小强从幼儿园回家后,总说眼睛里有沙子,妈妈扒开他的眼皮,看了看,也没看到有沙子,可小强就说眼睛里有东西,痒痒。妈妈不敢大意,带宝宝到眼科去看,医生说,宝宝得的是沙眼。

何谓“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病。儿童最易感染,常因混合感染而导致各种并发症。沙眼的免疫力较弱,往往会多次重复感染,使病情恶化,损害视力。沙眼的传染源是沙眼病人,由接触传染。一般都是通过使用患者的毛巾、手帕、洗脸水、玩具、用品等而感染。

沙眼信号

患病初期可无任何不适感觉,以后逐渐出现发痒、发干、摩擦感、畏光、迎风流泪,以及少量黏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等。晚期常因睑内翻和倒睫,加剧角膜溃疡、混浊及眼球干燥等症状,甚至发生严重视力障碍。

传染性眼病预防对策

在“红眼病”流行期间不要让宝宝去有传染源的公共场所,也不要带他们去游泳。

每次带宝宝外出回来后,一定要先用消毒皂清洗双手。外出时间较长时,家人应带上消毒湿纸巾,经常用湿纸巾为宝宝擦手。

给宝宝勤洗手、勤剪指甲,不要让他们用手揉眼睛。随身携带干净纸巾。

大一点的宝宝自己洗脸时,让他们先洗净手,然后再洗脸。

游泳时应注意卫生。因为水是眼病传播源向其他人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患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的病人污染游泳池水,而传染于他人的眼部结膜炎被称为游泳池性结膜炎。所以游泳时,应戴防护镜。

家里要做到每人一巾,不要混合使用,毛巾用后挂在通风处。

检查宝宝眼睛时一定要先洗净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带宝宝出去旅游时,最好自备毛巾,用流动的自来水洗脸、洗手。

外出风沙大时,最好采取戴防护镜等护眼措施。一旦风沙刮入宝宝眼内,妈妈可帮助吹出,或用水冲出,切忌用脏手或手帕等擦拭,以防角膜受损伤或传染源趁机侵入。

一旦宝宝感染上了红眼病,父母应及时带他去医院请眼科医生诊治,及时用药,缓解不适,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能变成慢性结膜炎。

传染性眼病居家护理

眼部有分泌物要用消毒棉球蘸生理盐水擦洗干净(若无生理盐水,可用晾凉的白开水),每天2次。擦洗时从眼的外侧向内侧(鼻侧)擦,以免将鼻腔囊内的细菌带到眼睛里。棉球用过一次就不能再用,直至分泌物擦干净为止。

洗净分泌物后可上眼药。滴眼药水时,妈妈首先要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让宝宝仰卧在床上,较小的宝宝可让爸爸帮忙把头部固定住;妈妈站在宝宝的一侧,让宝宝的眼睛向上看,如果宝宝不能听懂意思,可用一个玩具吸引他往上看;妈妈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分开宝宝的上下眼皮,或者用无菌棉签轻轻拉下眼睑,暴露出下结膜囊,此时,可将眼药水从内眼角滴入;然后稍稍提起上眼皮,使眼药水充盈整个结膜囊;在此之后放下上眼皮,用棉签轻压内眼角2~3分钟。

不要用纱布包住眼睛,因这样会使眼部的温度湿度增高,便于病菌生长繁殖而加重病情。白天滴眼药水,晚上用眼药膏。眼药水与眼药膏不要一起用。

在患病期间,宝宝要多吃新鲜蔬菜、豆制品,饮食要清淡,不要给其巧克力、糖果及辛辣与刺激性强的食物。

医学上对氯霉素过敏早有定论:一是会造成各类血细胞减少。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可恢复。二是出现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一直以来,为了防止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临床上对应用氯霉素非常谨慎,应用前需查血象。

有些妈妈不知道氯霉素对宝宝来说有危险;也有些妈妈知道危险,但认为滴眼液氯霉素含量很低,不会有这么大的危险,因此放松了警惕。但氯霉素过敏与剂量并无直接关系,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尤其对儿童。这是因为,尽管滴眼液中的氯霉素含量很低,但孩子黏膜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能力又较差,更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最好禁用。可用利福平、氧氟沙星等代替。

坑道储水污染危害及防护对策 篇4

1 水库结构

1992年以来调查32个坑道水库, 均为水泥结构。其中高位水库27个, 呈房间型, 水库前档墙留有 (28~50) cm× (50~56) cm木制检查孔, 调查时有18个孔门敞开, 9个关闭。水库底部有数米长的铁制水管和泄水管道, 以及从库口到库底的固定式扶梯, 均已严重锈蚀。地下水库5个, 用60~80 cm水泥板作盖, 调查时有2个水库口敞开, 3个加盖。水库的水源有3个渠道供应, 多数为自来水, 其次是专用机井水及山泉水。水库注水前运输工具及库体均未消毒。库内注水后也未加入消毒剂。水库水量多为二位吨级, 储存时间平均在20 a左右。

2 储水质量

2.1 物理性状

水温5~14 ℃, 平均8.1℃, 水样均为透明, 色<15度, 浑浊度<3度为正常, 无异臭异味。肉眼观察水面, 无漂浮物的9个 (28.1%) , 1/5以下水面有散在或连成片状斑膜的12个 (37.5%) , 1/5以上水面有大面积片状斑膜的8个 (25%) , 水面全部被斑膜覆盖的3个 (9.4%) 。对斑膜进行显微镜检查, 主要为真菌孢子、菌丝及尘埃颗粒物。有3个水库水面有飞蛾及小飞虫, 3个水库水面有飞蛾, 2个水库水面有少量小飞虫。用灯光照射水体, 全部透明见底 (被斑膜覆盖的水面经拨开后观察) 。

2.2 化学性指标

包括总硬度、铜、锌、挥发酚类、氯化物、pH值、耗氧量、生化需氧量、亚硝酸盐氮和氨氮。21个水库储水10项指标中亚硝酸盐氮及生化需氧量各1个样本超过国家标准, 但未超过军队标准 (GJB 651-89) 90天以内限量值, 其余全部符合国家标准[1]

2.3 毒理学指标

包括砷、汞、氰化物、氟化物、铅、镉、铬 (6价) 和硝酸盐 (以氮计) 。21个水库储水8项指标中氟化物6个样本、铅5个样本超过国家标准, 其余全部合格。用军队标准判定, 只有氟化物1个样本超标, 合格率为95.2%, 铅合格率为100%.

2.4 细菌学指标

包括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全部样本均未检出余氯。21个水库储水细菌总数为100~32 000 CFU/ml, 平均4160 CFU/ml, 合格率4.8%。总大肠菌群<3~70 CFU/ml, 合格率57.1%。

2.5 真菌污染状况

2.5.1 真菌数

32个水库储水真菌数为252.3~1345.6 CFU/ml, 平均975.5 CFU/ml。 自来水对照为0.1~0.6 CFU/ml, 平均0.4 CFU/ml (P<0.01) 。

2.5.2 菌株鉴定

对 1125株储水真菌株进行鉴定, 主要为青霉属 (46.8%) 、曲霉属 (13.7%) 、链隔孢属 (6.8%) 、镰孢属 (5.5%) 、枝孢霉属 (5.0%) 、酵母样菌 (3.7%) 、毛霉属 (3.4%) 、根霉属 (3.3%) 、盾壳霉菌 (1.7%) 、茎点霉属 (1.0%) 、木霉属 (0.5%) 、拟青霉属 (0.4%) 、其他 (8.2%) 。储水中分离出的菌株与空气中分离出的菌株, 在菌种类别和比例上较似[2]。

2.5.3 不同孔门水样检测

敞开孔门的水库储水真菌数为786.3~1550.0 CFU/ml, 平均1259.4 CFU/ml。关闭孔门的水库储水真菌数为70.2~748.3 CFU/ml, 平均259.3 CFU/ml。3个加盖的地下水库储水真菌数平均为143 CFU/ml, 2个未加盖的地下水库储水真菌数平均为830 CFU/ml。孔门敞开的水库储水真菌数明显高于孔门关闭的水库储水真菌数 (P<0.01) 。未加盖的水库储水真菌数明显高于加盖的水库储水真菌数 (P<0.01) [3]。

2.5.4 上下层水样检测

对10个有明显真菌斑膜的水库, 用无菌胶管以虹吸法在水面下5~10 cm及距库底10~20 cm 处采样检测真菌。上层水样真菌数为672.3~2283.5 CFU/ml, 平均1423.9 CFU/ml。下层水样真菌数为672.3~2283.5 CFU/ml, 平均204.6 CFU/ml。上层水样真菌数明显高于下层水样 (P<0.01) 。

2.5.5 真菌毒素

取4个水库上层水样和2个水库下层水样, 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检测, 均未检出展青霉素, 黄曲霉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由国家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检测, 结果分别为<0.5及<2 μg/L[4]。

3 储水质量评价

对经20年储存的水库储水的物理、化学、毒理及微生物学共30项卫生学指标调查, 除微生物外, 只有亚硝酸盐氮及生化需氧量各1个样本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及氟化物, 1个样本超过国家标准, 其余全部符合国家及军队饮用水卫生标准。表明坑道内环境、水库结构、储存时间对储水的化学和毒理学指标基本无影响。细菌学指标合格率低, 真菌污染较为严重。以细菌总数与水源卫生状况进行评价, 轻度污染水居多, 占61.9%;清洁水占28.6%, 污染水占9.5%, 未发现有严重污染水。根据“污染程度评价及分级”、“水质综合评价及分级”均属二级水质, 经过消毒后仍可饮用。而真菌污染较普遍, 肉眼观察水面面俱到71.9%有真菌斑膜。对4个水库储水中的3种真菌毒素检测, 其含量甚微, 分析与储水温度低、产毒菌株产生的毒素量少、毒素被大量储水稀释及水中真菌赖以生存的基质稀少对真菌的产毒有一定影响等有关。目前, 国家对饮用水中真菌和真菌毒素尚无卫生标准, 因坑道储水是在特殊环境中, 真菌污染较普遍, 定量检测储水真菌毒素, 可掌握水中真菌毒素含量, 按每日摄入水量判断对机体有无危害。目前可参考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间接反映储水中真菌毒素水平及对人体的危害。以黄曲霉素B1为例, GB 2761-2005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 玉米、大米及其他粮食的标准分别为<20 μg/kg、10 μg/kg及5 μg/kg。储水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为<0.5 μg/kg, 坑道内每人每天饮水量若为3 L, 那么每人每天黄曲霉毒素B1的摄入量为1.5 μg/kg。文献记载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 一般不在体内积蓄, 一次摄入后约1周即经呼吸、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因真菌种类繁多, 毒素多种多样, 因此研究认为真菌污染较轻的储水;消毒后可以饮用, 污染严重的储水不宜饮用, 消毒后可作生活用水。

4 储水污染原因

4.1 主要原因是未采取系列消毒措施

水库储水来源主要为自来水及深井水, 驻地自来水出厂时都经过消毒处理, 后经水样检测, 真菌浓度平均为0.4 CFU/ml。深井在山区地下室内, 周围无污染源, 井距地面有数十米深。深井水专供水库用水, 有专用管道连接水库, 或用运水车将井水灌注于水库内, 井水经多次检测, 均未发现有真菌检出。32个水库储水平均储存20年后, 真菌浓度平均为975.5 CFU/ml。有23个水库水面有不同程度的真菌斑膜, 占71.9%, 真菌污染较普遍。分析认为, 储水真菌污染与水源不相关。主要原因是水库注水前未对水库内空间、内壁及运水工具严格消毒, 注水时亦未加入消毒剂, 使真菌有生存环境, 虽然储水温度很低, 真菌生长受到一定抑制, 但仍能缓慢生长。

4.2 坑道空气中的大量真菌是储水的主要污染源

①坑道空气中真菌调查, 以半密闭式坑道真菌数最高, 通风式最低。空气中大量飘浮或吸附尘埃上的真菌孢子及菌丝通过封闭不严的水库沉降水面而污染储水。②水库上层水真菌数明显高于下层水, 表明污染来自上层。③储水中分离出的真菌菌株与空气中分离出的菌株, 在菌种类别和比例上较近似, 均以青霉为主, 青霉、曲霉、互隔交链孢霉、镰刀菌占多数。④孔门敞开的水库储水真菌数明显高于孔门关闭的水库储水真菌数。未加盖的水库储水真菌数明显高于加盖的水库储水真菌数。较静止的气流环境及封闭严密的水库, 真菌进入机会少, 储水污染较轻。由于管理上的原因, 有的水库孔门封闭不严, 有的敞开, 有的水库两侧有较宽的缝隙, 空气中大量真菌及吸附尘埃上的孢子, 随气流飘浮通过敞开或关闭不严的孔门进入水库空间, 沉降于水面, 形成班膜并逐渐扩散水中, 从上层逐渐至下层。

5 储水真菌污染途径

5.1 空气真菌通过敞开的孔门进入污染储水

27个高位水库中有18个水库孔门完全敞开, 使空气中真菌通过飘浮进入水库而沉降于水面上, 敞开孔门的水库储水真菌显著高于关闭孔门的水库储水真菌, 未加盖的储水真菌比加盖的高5.8倍, 均表明空气真菌是污染储水的重要因素。

5.2 昆虫落于水库水面加速储水污染

真菌不能自制养料, 有可供真菌营养的基质时才能生长。采样时发现8个水库水面有飞蛾或飞虫, 这些昆虫尸骸物为真菌生长提供营养, 是真菌繁殖的孳生点, 可加速储水的污染。

5.3 水库孔门表面生长的真菌可污染储水

水库孔门及门框均为木材制备, 而陈旧木材容易生长真菌。脱落的真菌孢子可直接在水库内播散而沉降于水面上, 虽然孔门面积很小, 产生的孢子也不会很多, 但对储水的污染有直接影响[5]。

6 储水污染危害

储水污染的危害有:①影响进驻部队指战员日常饮水, 如直接饮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完全的污染水, 容易造成消化道真菌感染。②长时间饮用真菌污染严重的储水, 真菌毒素对人体构成威胁。③影响日常生活用水, 生活用水很广泛, 包括个人清洗、漱口, 蔬菜瓜果洗涤, 环境卫生用水等, 如使用了真菌污染水, 容易将真菌孢子扩散, 扩大污染范围。④三防洗消用水时, 如使用污染水, 可造成二次污染。⑤将污染水用于坑道医院、卫生坑道内, 伤病员更容易引起感染。⑥广泛应用污染水, 可使坑道空气污染, 造成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伤病员健康、战备物资储备安全。

7 真菌及真菌毒素危害

真菌污染可通过污染粮食、食品、饮水、空气、物体表面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引起人体真菌感染或真菌毒素中毒。真菌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食品变质和真菌毒素中毒。真菌毒素是真菌的次级代谢物。真菌毒素用一般的烹调加热方法不能将其破坏去除。真菌毒素中毒系指真菌毒素引起的对人体健康的各种损害, 大多通过被污染的食品引起, 特别是粮食与油料作物等。真菌毒素中毒的表现多种多样, 一次大量摄入可引起急性中毒, 主要引起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功能紊乱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嗜睡、昏迷甚至死亡。也可少量长期持续摄入引起慢性中毒, 其主要的毒性作用包括诱发癌肿 (致癌作用) 、造成畸胎畸形 (致畸作用) 、引起体内遗传物质突变 (致突作用) 、中毒性肾损害、肝细胞毒性、生殖紊乱和免疫抑制[6]。真菌毒素的共同毒性主要是致DNA损伤和细胞毒[7]。真菌毒素除通过食物、饮水经消化道途径进入体内以外, 也可经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进入体内。毒素一经吸收, 其毒性作用类同于消化道吸收所产生的作用[8]。真菌毒素中最主要的毒素是黄曲霉毒素 (AF) , 目前确认结构的有B1、B2、G1、B2、M1、M2等17种, 其中黄曲霉毒素B1 (AFB1) 最多见, 亦最受重视, 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AFB1的毒性比氰化物大10倍[9]。AF毒害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

8 储水消毒影响因素

8.1 硬化水泥的影响

水泥硬化后的主要产物是氢氧化钙、硅酸钙水化物和铝酸钙水化物, 其中氢氧化钙的深解度最大, 其析出程度受水的硬度影响, 水的暂时硬度越小, 浸析作用越大。在储水长期浸泡中, 氢氧化钙析出可引起水泥中水化物分解, 使其结构疏松而逐渐被破坏, 析出的碱性物质与储水中的次氯酸作用而消耗有效氯, 从而降低消毒效果。将7 cm×5 cm×1cm的微型水泥砖, 按储水量与接触储水的水泥表面比例, 投入20 mg/L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液中, 9 ℃条件下经4个月观察, 消耗有效氯2.0 mg/L[10].

8.2 锈蚀铁质材料的影响

储水中的铁质材料在水中长期浸泡而发生锈铡, 氯是强氧化剂, 可将二价铁氧化为3价铁, 3价铁可与氯结合成氯化铁, 从而消耗有效氯。将口径2 cm、长1 cm锈铡铁管, 投入20 kg的20 mg/L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液中, 9 ℃条件下经4个月浸泡, 消耗有效氯10 mg/L。

8.3 瓷砖的影响

瓷砖的密实度较强, 在浸泡时不会与次氯酸作用而消耗有效氯, 因此, 耗氯量较少。6 cm×15 cm×0.5 cm的白色瓷砖, 按储水量与接触储水的瓷砖表面比例, 投入20 mg/L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液中, 条件下经4个月浸泡, 仅消耗有效氯0.3 mg/L, 是水库环境消耗有效氯较少的因素。

8.4 温度的影响

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储水, 经3年观察水样在9 ℃条件下有效氯消耗15.4%, 20 ℃3个月、35 ℃2个月有效氯即全部消耗。表明温度越低, 有效氯消耗越少, 稳定性越好, 有利于坑道储水的长期储存[12]。

9 防护对策

9.1 水源的选择

为保证灌入水库的水源质量, 水源应优先选用当地自来水、深井水或山泉水, 无上述水源时, 也可选用浅井水、小河水、山溪水等。水源附近不得有粪便等污染源, 对水源进行物理、化学、毒理及微生物学指标检, 主要指标检测合格后方可灌入水库。取河水时不得取沿岸水, 应搭跳板取河心的水。水源在灌入水库前, 应对水源、水库空间及内壁、运水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水库灌满后应测量并标记水位, 计算储水量, 并做好记录。

9.2 储水消毒

9.2.1 消毒剂的选择

二氯异氰尿酸钠有效氯含量高, 杀菌谱广, 干粉储存稳定, 毒性低, 消毒后不生成三卤甲烷, 无蓄积毒性及诱变作用, 对健康无影响, 且具有药源丰富, 价格适中等优点。但文献记载, 该消毒剂水溶液稳定性差。为了解二氯异氰尿酸钠在坑道低温条件下的稳定性, 分别进行了实验室试验、现场模拟试验及现场储水消毒试验, 结果表明在坑道低温环境中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效果及稳定性均好, 适合坑道储水消毒。

9.2.2 储水消毒

选择3个污染水库, 细菌总数分别为2400、5200和18 000 CFU/ml, 真菌数分别为1800、4600和2800 CFU/ml 。根据储水量将浓度为20 mg/L的二氯异氰尿酸钠用高压喷雾器分别射入3个污染水库及1个对照水库, 充分混合, 然后封闭库门及缝隙, 消毒后1个月观察水面, 真菌斑膜全部消失。3年后观察有效氯平均下降12.2 mg/L, 消毒后储水均未检出细菌总数、无论其稳定性和消毒效果均满意[13]。

9.3 切断传播途径

水库注水前, 应同步对水源、水库空间及内壁、运水工具等先行消毒。将木质孔门改为带玻璃的塑钢门, 注水消毒后关闭上锁, 切断微生物传播途径。这样即可防止真菌在孔门表面生长繁殖, 又便于观察水质状况。严格封闭水库缝隙及孔门, 防止坑道空气中真菌孢子通过缝隙进入水库污染储水。

9.4 保持坑道内清洁

加强坑道内环境治理, 人员不得随意出入, 平时不得在坑道内储存水果、蔬菜等。对坑道内的动物粪便、腐叶败草、鸟类羽毛、昆虫尸骸和废弃物等消毒后要及时清理, 保持坑道内清洁, 防止其成为真菌繁殖的孳生点。平时无特殊情况应尽量不动用储水, 必须动用时, 应用水龙头放水, 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对储水的污染。

9.5 增加水库内壁密度

为减少硬化水泥对有效氯的消耗, 新建水库时应提高水库内壁结构的密度, 减少碱性物质析出。有条件的水位线以下内壁及底面, 最好用瓷砖贴面, 以减少有效氯的消耗。

9.6 减少铁质材料对有效氯的消耗

水库内的各种管道尽量采用无毒塑料制品, 铁质固定式扶梯可改为活动式扶梯, 用时放下, 不用时挂起, 尽量减少与水库水体的接触, 铁制品表面也可涂以无毒无害的防锈剂, 避免锈蚀材料对有效氯的消耗。

9.7 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①通风换气:这是减少坑道空气中真菌对储水污染的重要手段。一般以自然通风为主, 有机械通风装置的坑道, 可开机通风, 使水库的空气得到充分交换。②空气消毒:采用二氧化氯进行空气消毒。③清洁内部环境:由于坑道长时间无人进驻, 不同程度存在腐殖质, 以及坑道在通风过程中带入枯烂草等, 应彻底清理, 切断微生物进入途径。

9.8 专人管理定期监测

为确保储水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必须严格监测制度, 因为任何一种消毒方法都不是一劳永逸的, 所以要专人管理, 定期对微生牧及余氯进行监沿, 确定追加消毒剂的时间和剂量, 并建立储水档案, 最大限度地延长储存周期, 确保储水卫生质量[14]。

9.9 脱氯去味

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后的储水留有较浓的气味, 饮用前需要脱氯去味, 过去常用的方法是硫代硫酸钠法。考虑到坑道分散, 交通不便, 药物的供应、分发及称量都有一定困难, 通过实验摸索出了一种简易的脱氯去味新方法[15], 即每升含20 mg/L二氯异氰尿酸钠水样中, 分别加入葱、蒜、姜各1 g, 直接煮沸或在沸水中水浴, 10 min内有效氯全部脱掉, 且无异味。脱氯去味后的水经直接饮用、泡茶、煮饭, 均无异味。经部队人员饮用后, 认为口感好, 无任何胃肠道症状及其他异常反应。此法操作简单, 材料易得, 效果良好, 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 篇5

【关键词】职业防护;对策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危险因素) 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力度不够,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就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

1、预防防范意识淡漠。一是在医院管理方面,存在职业防护的设备设施经费投入不足,医院消毒隔离条件达不到要求,防护管理职责落实不明确; 没有设立职业暴露及防护管理组织,没有制订职业防护和管理制度,没有制订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报告制度,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护理人员身体受到不应有的损害。二是在护理人员方面,存在预防知识缺乏,不按操作规程办事,违规进行诊疗操作,护理人员缺编,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状态不佳,忽视个人防护等等。

2、基础设施落后。一是医院设计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医院建筑的特殊要求,加重了医院内生物污染的程度。二是流动水洗手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很难达标,而手污染恰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三是医疗设备清洗消毒差,医院没有为护理人员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医疗环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难以解决。

二、对策

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护校要增设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教育课程,医院在岗前培训中必须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中也要增加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内容,使护理人员不断反复接受职业防护教育,不断强化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使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职业防护知识,提高自身防护能力,使护理人员懂得怎样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2、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医院要成立职业防护管理委员会,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等,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到实处。医院领导应重视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积极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具,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理人员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从而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3、加强护理人员自身防护。(1)做好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成功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要求:无论何时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必须采取相应隔离防护措施,包括正确地洗手、手保护和手消毒,在物质上配备齐全,注重培养护理人员预防意识,养成职业防护习惯。(2)接触呼吸道传染病人时戴口罩。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3)进行紫外线照射及紫外线强度监测时应戴防护眼镜、帽子、口罩,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4)禁止一切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去弄弯针头;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头帽。禁止直接传递锐器,手术中锐器用弯盘或托盘传递;禁止徒手携带裸露针头等锐器物;禁止消毒液浸泡针头,及时将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物立即丢弃到锐器收集容器内;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5)配制及注射化疗药时要穿低渗透的隔离衣,戴口罩及手套、圆顶帽、护目镜;操作完毕用清水擦拭操作柜内和台面,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及流水彻底洗手。(6)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重点科室如口腔科、重症监护室等,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4、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积极开发各类先进、安全、价廉的医疗器材。普及使用可自动回套的针头;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推广使用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真空采血器。医疗废物交物业专门机构管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分类管理,减少流通污染环节;购置一次性标准锐器盒;改善洗手设备和手消毒条件;改建消毒供应室、购置消毒灭菌设备等等,为职业防护提供可靠保证,把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总之,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不论在健康教育还是在环境的支持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对职业防护从教育到管理均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加强教育的同时,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积极创造健康的工作场所,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并辅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制订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强化防护行为,达到提高基层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靳启芹.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管理的探讨.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学刊),2007, 9.

2 朱加亚,王婷婷.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 12(4):50.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篇6

1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的危害

据统计, 医务人员2%~4%暴露于HBV, 3%~10%暴露于HLV, 0.2%~0.5%暴露于HIV。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人, 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一般为3%。艾滋病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性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2]。医护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威胁。

1.2 物理性因素的危害

(1) 锐器伤:锐器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李素英[3]等对北京36所医院工作人员3年内锐器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利器伤发生率占调查人群的72.13%。在职业分布上护士的利器伤发生率最高, 占81.49%, 医生占60.05%, 医院废物收集人员占20.00%。丁汀等[4]调查结果显示, 70%均有不同次数的锐器伤史, 据中华护理学会调查, 在职一线护士中约90%曾有锐器伤史。由此可见, 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2) 紫外线、臭氧、X射线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到皮肤和眼睛会引起皮肤红斑、角膜炎、结膜炎;吸入高浓度臭氧会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而发生致癌致畸和影响造血系统。 (3) 噪音的危害:长期工作在噪音环境中会引起护士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 使护士产生头痛、疲劳、焦虑、厌烦的感觉及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等, 出现躯体化症状。

1.3 化学性因素的危害

(1) 化学消毒剂:护士是各种化学消毒剂的直接配置和使用者, 长期频繁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引起皮肤、眼睛、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功能等受损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头痛、心悸、失眠、胎儿畸形、流产、癌变等。 (2) 化疗药物:李雪芬[5]调查结果显示, 接触过化疗药物的有105人, 占41.18%, 其中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有63人, 占接触化疗药物人数的60.00%。操作者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吞食3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 具有致癌、致畸和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3) 吸入性麻醉药:特殊科室如手术室、ICU的护理人员, 长期接触吸入性麻醉药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健康的浓度, 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的中毒和遗传的影响 (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及其他影响, 如白细胞减少等症。 (4) 抗生素:目前临床护士工作量大部分为输液治疗, 护士长期大量接触各种抗生素后可使机体内耐药菌株大量增加, 不良反应大量产生, 可影响到护士的听力、视力、胃肠、皮肤等系统, 其长期性损害不可预测。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

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生活缺乏规律等, 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工作的护士其慢性疲劳症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 表现出睡眠障碍, 情绪不稳定, 工作效率低下。在我国现阶段, 对暴露后人群的心理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更没有专门的心理减压机构[6]。

2 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

2.1 提高护士和管理者的防护意识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部应定期组织学习标准预防, 集中讲解有关标准预防的知识及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 针对锐器伤发生的原因、环节,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对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

2.2 制定防护措施, 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1)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凡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 均必须采取标准预防, 采取防护措施, 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 戴防渗透口罩、防护眼镜, 必要时穿戴具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7]。 (2)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a.锐器伤的防护:在操作中应做好自我防护, 如避免将污染的针头套回针帽, 针头用过后要及时处理、不要乱放, 处理针头时要注意力集中, 将用过的针头丢弃于耐刺的容器中[8]。加强锐器伤后的处理和伤情登记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 如为血液、体液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 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黏膜。如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 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 , 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应当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b.其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的科室如监护室、手术室等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 如铅板隔层, 或提供铅屏风、铅围裙等防护用品。在床旁摄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在进行臭氧消毒后应开窗通风。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 人要离开现场, 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眼睛不要直视灯源, 消毒后开窗通风。正确使用各种设备, 以减少噪音。 (3)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操作时药穿防护服, 戴口罩、手套、目镜, 有条件的戴面罩[4]。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护理人员怀孕或哺乳期间应该暂时脱离接触抗癌药物的环境。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 还要熟练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和正确的操作, 要集中存放, 容器密闭, 并有显著标记。 (4) 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 多与朋友沟通, 适当宣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和心理疏导[6]。

参考文献

[1]伍春兰, 杨广清, 张翠云, 等.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25) :2288-2289.

[2]郑晓澜, 邸英如, 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5) :501-503.

[3]李素英, 韩秀芬, 张秀珍.医院工作人员利器损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1007-1008.

[4]丁汀, 厉琼, 沈莉.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护理, 2009, 9 (4) :80-83.

[5]李雪芬.妇产科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06, 20 (4) :317-318.

[6]马冬梅, 周杏仙, 王芳.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低报告现象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28-329.

[7]林岩, 徐凤琴, 陈丽容, 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985-987.

农村雷电灾害防护措施和对策 篇7

关键词:农村,伤亡,症结,防护,对策,措施

1 几起农村雷击事例均因建筑物无防雷装置

新乡获嘉县中和镇一中处于四周开阔地带, 砖木结构教室没有任何防雷装置。2002年5月27日遭受雷电袭击时靠教室有28名同学受伤。

2007年5月23日重庆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雷电袭击时造成7死、39伤。该校四合院平房坐落在高出周围农舍的山岗上, 教室为平房、砖石墙体、水泥预制板屋顶, 无任何防雷装置。

新乡市小商品批发城面积约2000 m2, 一层简易金属支架结构和铁皮屋面, 无接地和防雷措施;2006年6月28日遭雷击起火, 商城燃烧后坍塌、商品化为灰烬, 时值商场关门, 幸无人员伤亡。

200 8年5月2 4日, 漯河市王岗镇冷库遭雷击起火, 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该冷库位于偏僻的农村, 高度10 m, 屋顶和支撑钢梁均没有防雷接地措施。

2 雷击灾害后的社会影响

想到那些遭受雷电死亡的家庭和孩子身心留下的终身阴影, 想到遭受严重经济损失的人们……雷灾已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已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必须引起防雷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

新乡一中雷击后, 河南省教委下发文件, 要求“各地市级气象主管机构要联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防雷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对未按规定安装防雷装置和防雷装置不符合标准规范要求的, 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进行整改。”

开县雷击后, 事件震惊全国, 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 中国气象局、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防雷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展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的浪潮。

新乡批发城雷击后, 商户集体上访投诉, 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气象局、安监局组成了防雷安全联合检查组, 对小商品批发城进行了防雷安全隐患排查、监督、检查。

漯河市冷库雷击后, 立即就有咨询仓库安装防雷装置。检察院进行了事故责任调查, 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了雷击风险评估。

3 农村雷电灾害防护措施和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农村住宅也在不断增高和增多, 雷击概率必然相对增加, 因此农村的防雷工作也越来越显重要和急迫。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农村地域广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 缺乏必要的防雷常识, 甚至仍停留在迷信状态, 因此防雷科普宣传一定不能图形式、走过场, 既要利用电视、乡村电子屏等通常使用的宣传模式, 还要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有特色的宣传活动, 比如充分利用墙体平面、乡会集市、下乡发放科普宣传手册、在中小学中开展讲座、通过“手拉手”、培养安全信息员等多种形式, 让广大农民了解雷电灾害和防护基本知识, 逐步提高保障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意识。

3.2 做好农村防雷规划, 建设防雷安全区

农村的学校、批发市场、养老院、医院等公共聚集场所, 其使用性质是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较重要建筑物, 其位置多数位于自然村庄的边沿或周围空旷、开阔地带, 防雷设计应有整体、长远、安全观念, 应按照三类防雷采取防护措施, 从源头杜绝雷电隐患。做好农村防雷规划, 在雷击多发区域和旅游景点适当建造一些避雷场所, 在遭遇强对流天气时, 为老百姓提供相对安全的防护避险场所。

3.3 探索推行农村防雷检测和执法工作

建议制定低廉或减免防雷服务收费标准, 为农村开展民房防雷安全性能普查服务。尤其注意一些中小企业包括高危化工行业转移到了偏远农村, 不深入了解很难发现, 这些“小、地、散”厂房建筑物多数存在雷电隐患, 遭受雷电袭击时很容易发生灾害甚至是重大危险事故。防雷人员应引起足够重视, 探索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机制, 早动手排查、早发现隐患、早排除、早安全。

3.4 制定民房防雷标准, 推广简单防雷装置

制定符合农村民房的防雷技术标准, 服务新农村建设。山西省制订的灾民安置房防雷规范, 全国开展的中小学防雷示范工程和隐患整改工作。利用框架结构建筑物安装防雷装置是比较方便和经济的。在女儿墙等易遭受雷击部位, 外露明敷防雷装置, 提高防雷安全系数。砖混结构建筑物用两根钢筋为引下线四周打入地下几根2 m长 (角钢、钢管) 作为垂直接地极, 全段焊接。屋顶避免安装金属构件或物体。

4 社会各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

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极端负责的高度, 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 做到任务逐级分解, 责任层层落实, 努力减少雷电灾害和损失。

设计部门要落实新防雷技术规范, 农村的学校、批发市场、养老院、医院等公共聚集场所应按照三级防雷采取防护措施。工程建设中, 应强化施工质量控制, 保证各工序质量达到验收规范要求。监管单位应严格按国家技术标准把关各个环节不留隐患。

气象部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 应参照中小学校防雷普查整改模式, 尤其加强对公共集聚场所的普查力度。安装有防雷装置的须进行年度检测, 确保防雷装置发挥作用。未安装的须按防雷规范进行整改, 逐村逐地逐个普查, 避免雷击后陷入尴尬境地。

我们可喜看到, 在全国开展的中小学防雷示范工程和隐患整改工作如火如荼, 国务院制定了防御雷电、洪涝和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具体标准, 政府、教育和气象等社会各部门共同尽职履责, 广泛开展普及灾害防御知识系列教育活动, 加快了构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灾害安全防护网的步伐。

5 结语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 改善农村防雷现状任重道远。我们要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 以提能力、转作风、强管理、促发展为要求, 加大工作力度, 努力推进气象服务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层, 拓宽防雷宣传和检测范围, 为构建和谐农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 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护士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对策 篇8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 近年来新的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 医务人员常暴露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中。护士是一门特殊的职业, 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危险之中, 如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 发生职业暴露几率就很大, 从而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现将护士常见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综合如下。

1 职业暴露风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①针刺伤:不少护士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工作粗心、技术操作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作时不习惯戴手套, 对刺伤认识不足等。据我国学者报道, 国内职业针刺伤发生率为80.6%, 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1]。工作中针刺伤造成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最严重, 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②职业病:护士工作比较辛苦, 对护士带来的最典型的物理危害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致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护士除打针, 还有职业所需搬运重物和病人, 为病人翻身、铺床等, 必须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 这些都会导致腰腿疼痛。

1.2 化学因素

①护士在配制各种化疗药物, 药物颗粒释放到空气中, 部分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被人体吸收, 可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等。长期接触细胞毒性药物, 会在人体蓄积产生远期影响, 可使自然流产率增高, 致癌致畸致突变。调查发现, 肿瘤科护士尿液中可监测该药物的代谢产物[2]。②护士常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 如甲醛、过氧乙酸、优氯净, 臭氧等, 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损伤, 轻者接触性皮炎、哮喘、头痛、记忆力下降, 重者中毒或致癌。

1.3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危害护士的健康, 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和通过与传染病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致护士感染。

1.4 心理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 护士在医院工作的超负荷性和高风险性、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现状、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及工作中缺乏领导者和同行的支持等容易影响护士精神状况, 可产生焦虑、紧张、疲惫等。超负荷的工作、严肃紧张的工作环境、技术业务的日新月异, 势必会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 高强度压力使其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

2 防护对策

2.1 做好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护士防护意识不足是导致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 加强护士职业教育, 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3]。因此, 应普及防护知识, 强化护士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尽量减少或避免不重视、不细心所致的伤害。

2.2 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 预防针刺伤

针刺伤、锐器伤是护士职业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 特别是抽血针头、注射针头、安瓿等刺伤, 工作中应注意预防, 及时处理针器等锐器物品。使用利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利器刺伤, 有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刺伤发生率减少50%[4]。操作中的针头等锐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 不回套针头, 在给不合作的病人操作时应取得他人的帮助。操作时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因为戴手套是医务人员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 可以减少50%的血液进入体内。在使用安瓿制剂时可采用垫棉花或纱布, 以防损伤皮肤[5]。在接触经血液传染的病人时, 一旦发生针刺伤, 一定要严格进行清创、消毒、登记。

2.3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认真执行6步洗手法, 在接触每个病人前后要洗手, 如手或其他部位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 需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 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 脱手套后立即彻底洗手, 并注意手的清洁与消毒[6]。

2.4 药物伤害的预防, 增强护士对化疗药品的防护意识

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和护理操作过程中, 应戴好手套、口罩、帽子、防护衣, 严格配制方法, 明确注意事项[7]。配药场所应有良好通风设备, 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并定期监测空气中的浓度, 严禁超标。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 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处理病人化疗后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必须戴手套。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 刺激性、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在密闭箱进行, 防止溅溢或外溢, 注意通风, 去除残留在空气中的浓度, 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8]。

2.5 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身心疲劳是当今医疗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社会各界应倡导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医院领导应注重护士行为心理的管理, 提高工作环境, 提高护士待遇, 重视护士资源的合理配置, 增加护士学习深造的机会, 为护士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合理安排公休时间。护理管理者应协助护士正确认识和缓解压力, 减少身心损害, 保证护士身心健康, 提高护理质量。

2.6 意外暴露后的处理

皮肤、眼、鼻、口腔被血液、体液药物、化学消毒剂等意外污染, 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锐器损伤后, 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轻轻挤出伤口的血液, 用0.5%碘伏或70%乙醇浸泡或涂抹消毒, 并立即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注射抗乙型肝炎病毒高价抗体和乙型肝炎疫苗。对可疑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建议暴露4周~6周后检测HCV、RNA。对可疑暴露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的叠氮脱氧核苷 (AZT) , 尽快检测HIV抗体, 然后进行周期复查, 如6周后、8周后、6个月后等。

2.7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及跟踪制度

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要做好记录, 应及时报告, 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 同时在收集这些数据时, 可定期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受伤者应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体检与监测, 发现问题根据情况及时调换岗位, 并建立跟踪制, 有效地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宋亦男.护理人员职业环境危害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杂志, 2007, 26 (1) :7.

[2]杨方英, 刘丽华, 周慧娟, 等.S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7) :45.

[3]洪梅兰, 林春阳.ICU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护理研究, 2004, 18 (9B) :182.

[4]李希兰, 王云琼, 周刚, 等.实习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3) :68.

[5]沈晓芳.急诊护士加强自我防护的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6C) :1627-1623.

[6]贺广平.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C) :263-264.

[7]乔丽琴, 李昕.ICU护士的自我防护[J].家庭护士, 2006, 4 (12C) :57-58.

护理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篇9

1 危害因素

1.1 机械因素

针刺伤和负重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意外针刺伤、扎伤如处理不当会引起伤口感染、败血症、传染性疾病, 如乙肝病毒 (HB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由于搬运重物、患者等引起脊柱损伤、腰背部疼痛、关节扭伤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护士长时间站立、行走, 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也高于其他人群, 尤其以手术室护士为显著。

1.2 物理因素

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诊断治疗率, 由此产生的电离辐射, 如X射线、γ射线、镭照射线或其他放射性治疗对护士造成机体损失, 如白细胞减少、放射病、不良生育结构, 长时间接触因蓄积而致癌致畸[1]。目前对放射专业人员的防护受到重视而对护送患者的护士研究较少。

1.3 化学因素

护士在准备药液或给药时日常频繁接触, 由呼吸道吸入气溶胶, 药液直接接触皮肤, 沾污后经口摄入等都会因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影响, 如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的应用, 护理人员长期接触有不孕、自然流产增加的趋势。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接触的各种化学消毒剂, 它们中有的是潜在致癌剂, 有的是致敏原, 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者中毒或致癌。常用的消毒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是地面、物品、空气用的挥发性消毒剂, 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调查证明1.0 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即可引起变态反应性哮喘, 接触环氧乙烷可致自然流产。

1.4 生物因素

感染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严重的危害, 因为护理工作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 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感染源。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 其他如甲肝、结核、流感对护理人员也有一定危害, 特别是处于潜伏期的患者更具危险性。

1.5 心理因素

心理危害主要因精神压力大、工作紧张、长期超负荷工作、轮班倒班、生活缺乏规律而造成, 护理工作者大多为女性, 在参与社会工作的同时还承担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沉重负担, 护士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CFS) 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身疾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者, 目前较为明确的心身性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和溃疡病[2], 胃部症状与心情焦虑、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超负荷工作等有关[3]。

2 防护对策

2.1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及提高整体素质,

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 增强防护意识, 规范操作程序, 减少职业损伤, 促进护士身心健康。改进医疗器具, 完善防护设施, 创建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在有限的条件下改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 建立护士健康档案, 定期体检, 如有职业损伤及时报告主管部门, 按要求治疗处理, 对高危人群要预防接种, 加强高危科室的管理, 提高机体免疫力。

2.2 防止和减少意外创伤的发生, 皮肤黏膜一旦受伤, 应立即挤出少许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用碘酒、

酒精消毒包扎伤口, 必要时做血液检查, 并随访观察, 对一次性注射器具等必须毁形处理。

2.3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在接触抗癌药物时应穿隔离衣, 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 熟练操作规程, 怀孕早期应避免接触对胎儿有损害的药物, 必要时调换科室工作。对刺激性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 注意通风, 减低空气中的浓度, 必要时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在使用时戴手套, 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

2.4 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护:

在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血液、体液时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认真洗手并进行手的消毒以控制交叉感染。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护理人员手上细菌数量和种类远远超过其他人群, 若不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势必造成自己和他人的感染[4]。实验证明:肥皂和流水洗手是一种经济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对常见传染病按传染病的防护措施执行, 所有污染物集中消毒处理, 对高危人群加强保护, 接种疫苗是生物性疾病最有效的预防办法。

2.5 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医院管理者应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对妊娠期的护士, 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对胎儿有损害的药物, 对哺乳期的护士应可能避免接触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的药物, 以保护母儿的身心健康。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的科室, 加强人员配备, 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减轻护士的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放松情绪, 减轻心理紧张。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下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综上所述, 护士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 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出一套综合方案, 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崔虹.护士的职业危害 (一)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87, 8 (3) :53.

[2]陆培康.预防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15-117.

[3]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护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5) :290.

护生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关键词 护生 职业防护 问题 对策

职业安全与防护也成为管理者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实习护士进入临床后,越来越多的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各种职业性危害中,因此必须对护生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普及。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受害降到最低程度。护理实习生的主要工作场所在医院,而医院是病人集中,且病原体聚集的地方,存在着很大的潜在性危害。如果护生缺乏必要的职业防护意识和知识,就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血液污染受损皮肤或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造成职业损伤。现将我校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报道如下。

1 存在问题

(1)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护生刚从学校步入医院,还没适应角色转变。在学校学习时,实验操作是在模型上或同学之间进行,没把操作对象当作模拟病人,没把实验室看成模拟病房,认为所接触的环境和操作对象都很安全,没有病原携带者,不会引起感染,造成职业防护意识缺乏。

(2)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不足。护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以中专护理学基础教材为主,而教材上关于职业防护的知识很少,加上现在的学生有一部分不好学、不想学,导致职业防护知识不足。

(3)对病人的病情缺乏了解。临床护理工作很烦琐,而现在医院里护患比例严重不足,一个护士要承担很多的工作量,为了完成各项操作,护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深入了解,使在操作中的危险因素增加。

(4)腰肌劳损。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如铺床、协助病人更换卧位、搬运病人等操作中,往往需要注意节力原则,但很多的护生没有采用节力原则,操作中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容易扭伤腰部,导致腰肌劳损,甚至引发腰椎间盘突出,造成自身伤害,甚至影响职业生涯。

(5)玻璃划伤。使用安瓿制剂时,掰安瓿前未先用砂轮划痕再折安瓿;折时,未垫纱布,或已包裹但却将安瓿捏碎而导致手的划伤。另外,折安瓿时,用力方向相反,而使折断的安瓿划到手。

(6)针刺伤。各种注射操作前,取针帽时,用力过猛手回缩被刺伤;抽吸药液后双手回套针帽而被刺伤;各种注射,拔针时病人不配合造成误伤;静脉加药时未去除针头而导致的刺伤;注射器、输液器毁形过程中导致的刺伤。

(7)皮肤被体液、血液污染。护生在进行血液、体液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时,未带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后未立即洗手或消毒手,致使血液、体液污染手。

2 对策

(1)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应完成角色的转变。应由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护理工作者的角色;所接触的环境由学校转换到医院;操作对象由模型或同学转变为患者,而医院和患者是病原体集聚的地方,存在着很大的潜在性危害,护生必须加强防护意识,识别危害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以确保在操作中的自身安全。

(2)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学习方式可通过岗前培训或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防护知识,并通过相应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只有全面扎实地掌握了防护知识,才能指导实践操作,才能使操作规范化,避免职业损伤。

(3)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护生在做各种操作前,应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对病人有了深入的了解,才知道在操作中如何规避职业危险,确保病人和自己的安全。如我校的一名实习生,在为一位病人输液时,被病人污染的针头刺伤了手,过后她才知道这位病人是一名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护生在操作中缺乏对病人病情的深入了解,使操作中的危险因素增加。

(4)避免腰肌劳损。①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身体锻炼,如:慢跑、游泳、瑜伽等使全身各身体脏器功能增强,局部腰肌可摄取更多营养物质,还可增加身体的柔韧性,降低损伤率。②保证正确姿势,避免负重劳动。护生在日常的护理操作中应保持正确的姿势,如铺床时,应保持上身直立,身体尽量靠近床沿,俩腿前后或左右分开,屈膝,使重力落在髋关节和两足处,降低腰部负重。搬运病人时,缩短力臂,使被搬运者尽量靠近我们的身体,达到省力。避免长时间弯腰操作,减少弯腰次数。③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护理工作者提倡睡硬板床,尽量减少腰部负荷,如少持重物及持物时间,以防腰部损伤。注意营养搭配,多吃富含铁、锌、钙的食物,如牛奶、菠菜、骨头汤等;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如:肉、蛋、鱼、豆制品等;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E,如粗粮、花生、芝麻等增强肌体抵抗能力和修复能力。

(5)避免玻璃划伤。取安瓿制剂时,应先用消毒砂轮划痕,再消毒,消毒后垫纱布折断安瓿。折安瓿时,握安瓿体的手用力向上,握安瓿颈部以上部位的手用力向下,这样折断的安瓿不会划到手。否则,折的方向相反,折断颈部的玻璃会划到手,导致皮肤损伤。

(6)针刺伤的防护。各种注射前取针帽时,不要用力去拔,应固定好针栓,左右旋转针帽,使其松动后再取下;抽吸药液后须立即单手套上针帽;各种注射,拔针时应做好病人的解释,取得病人的配合;静脉加药时,应去除针头,经输液管针头或三通管加入,注射器,输液器毁形时,应做好自我防护。注射后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手持裸露针头。操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排出伤口部位的血液,避免在伤口局部来回挤压,避免产生虹吸现象,将污染血液回吸入血管,并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5min后,再用2%碘酊消毒伤口、包扎。

(7)皮肤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防护。护生在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各种操作前,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后,脱下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如手部皮肤损伤,应尽量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如需要,必须戴双层手套。如皮肤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净水冲洗干净。

上一篇:大型综合医院下一篇:学习任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