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

2024-06-17

放射防护(精选十篇)

放射防护 篇1

关键词:辐射防护,介入治疗,便携式辐射仪,防护器材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飞速发展, 其在临床的应用亦日趋广泛。但相对于其他X线检查而言, 介入放射病人及医护人员所接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大大增加。国内外不断有关于介入手术操作导致辐射损伤的案例报道[1]。因此, 介入放射学的合理应用以及放射防护的实施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放射防护问题, 对各类防护器材进行防护评价, 以期为严格的放射防护管理体制的制定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2月采取了辐射防护措施的60例介入手术。

1.2 设备与器材

飞利浦FD-20平板DSA, 美国medrad高压注射器, 造影剂为碘必醇非离子型;X线剂量测试仪器为BH3103B便携式辐射仪。

1.3 防护措施

床下铅橡胶帘 (0.5 mm Pb铅当量) , 铅防护服 (0.5 mm Pb铅当量) , 铅玻璃防护屏 (0.5 mm Pb铅当量) 。其他方法:缩小光圈、缩短手术时间、充分利用DSA设备固有防护设施。

1.4 X线剂量测量方法

在铅玻璃防护屏前后、铅防护服前后、床下铅橡胶帘前后及距球管1、2、3 m处, 光圈缩小50%前后通过BH3103B便携式辐射仪进行放射剂量测定, 计算每种防护措施的防护效率。计算方法:X线衰减量= (H0-H1) /H0×100%, H0为防护措施前测得的辐射数据, H1为防护措施后的读数。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分析软件, 所有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防护措施前后的数据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测定防护措施前后剂量分别为:铅玻璃防护屏 (放置于距球管40 cm处) 前后X线辐射剂量率分别为 (42.75±59.42) μSv/h和 (2.01±5.36) μSv/h, X线衰减量为95.2%。铅防护服 (放置于距球管50 cm处, 相当于主刀介入医师位置) 前后剂量率分别为 (39.1±35.8) μSv/h和 (1.98±5.36) μSv/h, X线衰减量为94.9%。床下铅橡胶帘前后剂量率分别为 (60.38±80.56) μSv/h和 (6.65±5.23) μSv/h, X线衰减量为88.9%。以上防护措施前后剂量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距球管1、2、3 m处测得的辐射剂量率分别为 (18.64±25.49) μSv/h、 (7.22±9.75) μSv/h和 (1.68±1.2) μSv/h。1~2 m、1~3 m处的X线衰减量分别为61.2%和90.9%。1~2 m和1~3 m之间的辐射剂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光圈缩小50%前后于距离球管1 m处测得的剂量率分别为 (18.64±25.49) μSv/h和 (12.55±21.54) μSv/h, 光圈缩小50%后的X线衰减量为32% (P<0.01) 。

3 讨论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2000年发表的《避免来自介入放射学操作的放射损伤》中列举了介入放射学不良操作引发患者和操作人员受过度照射引发放射损伤的案例[2]。大量研究表明, 放射性介入操作可能给患者和操作者带来高辐射[3,4,5]。因此, 提高医护人员对辐射危害的认识, 自觉利用必要手段降低辐射剂量尤为重要[6]。

X线照射机体时与细胞、组织、体液等物质相互作用可引起原子或分子电离, 从而破坏机体某些大分子结构。电离辐射还可以直接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或其他成分断裂, 引起非正常细胞的出现。如果损伤的是体细胞, 则可能会导致晶状体混浊、放射性皮炎、皮肤癌以及造血系统疾病等。甲状腺、乳腺、骨骼、肺等也都有发生病变的可能。如损伤的是生殖细胞, 则受照个体后代可能会受到影响。

X线辐射防护包括:屏蔽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以及X线机的自身防护。其中综合性屏蔽加距离防护是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防护措施。本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采取屏蔽加距离防护可大大减少介入医护人员的受照剂量。因此在手术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尽量佩戴铅帽、铅眼镜、铅围脖、铅手套、加长铅衣长度或床下铅吊帘长度等, 并合理使用其他辅助防护设施[7,8];并充分应用距离对X线的衰减作用, 尽量远离球管[9,10]。

此外, 还应充分使用DSA设备自带功能, 如路标功能、脉冲透视、专用于电生理的cardiac EP模式、球管X线遮挡器等。资料表明, X线的输出量随着照射野面积的增大而增大[11]。进行介入手术时, 一般都要用到透视和照相采集两种模式:透视模式一般包括连续透视和数字脉冲透视, 脉冲透视比连续透视剂量要小, 低脉冲率透视比高脉冲率透视的剂量要小。所以在不影响观察图像的情况下, 应尽量采用低脉冲率透视。提高介入诊疗操作技术水平和诊断水平, 避免重复操作, 降低手术时间也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应重视对患者进行辐射防护, 根据检查部位选择性对甲状腺、性腺等加以遮盖, 尽量减少曝光次数和透视时间[12]。

目前, 介入工作者多采用测量佩戴在左胸前铅衣内的热释光剂量计或其他剂量计读数值来评估其受照剂量, 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佩戴剂量计或佩戴正确的不多见。所以, 介入工作人员的定期防护知识培训以及放射卫生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尤为重要。介入工作者需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如发现异常则应该及时休息或进行工作人员的轮换, 严格杜绝带病操作。

总之, 放射防护设备的合理配置, 防护措施的合理引用, 介入工作人员技术的提高, 严格的操作制度和放射管理制度的制定是有效减少医务人员和患者X线剂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Valentin J.Avoidance of radiation injuries from medical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J].ICRP Publication 85, 2000, 30 (2) :57-67.

[2]Valentin J.Avoidance of radiation injuries:from medical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J].Annals of the ICRP, 2000, 30 (2) :7-67.

[3]Papageorgiou E, Tsapaki V, Tsalafoutas IA, et a1.Comparison of patient dose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procedures performed in two large hospitals in Greece[J].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2007, 124 (2) :97-102.

[4]Sandborg M, Fransson SG, PetterssonH.Evaluation of patient-absorbed doses dur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 by femoral and radial artery access[J].European Radiology, 2004, 14 (4) :653-658.

[5]Efstathopoulos EP, Katritsis DG, Kottou S, et a1.Patient and staff radiation dosimetry during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studies and catheter ablation procedures:a comprehensive analysis[J].Europace, 2006, 8 (6) :443-448.

[6]陈胜利, 黄齐好, 邹蓉珠, 等.介入放射治疗中医师的辐射防护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2, 22 (6) :451-452.

[7]张冠石.医护人员的放射防护[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5) :15.

[8]杨新芳, 赵进沛, 刘士敏, 等.介入放射学的防护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 (4) :416-417.

[9]郁鹏, 尉可道, 李田昌, 等.介入诊疗区域内辐射场的测定与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3) :270-271.

[10]师勤莹, 张锦.心血管介入诊疗中术者站立区域辐射剂量的测量与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 (1) :39-41.

[11]李滨, 陈仟军.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射剂量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 (2) :128-129.

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篇2

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1.本单位对新建的放射诊疗项目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才开展放射诊疗工作。

2.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法人代表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了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明确了专(兼)职人员负责放射卫生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及岗位责任制等的建立。

3.专(兼)职人员负责安排对放射诊疗设备的技术指标和防护性能的检测、评价工作,对不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立即向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汇报,研究整改方案,通过整改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

4.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安排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并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5.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员对放射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进行督查。

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监测及职业防护 篇3

关键词:电离辐射;放射卫生防护;放射监测;职业防护【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101-01

定期进行监测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是很重要的。

1放射防护监测

放射防护监测是监测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以及防护方法的科学,内容包括个人、群体及后代的防护对策。其目的在于根据利益.代价分析,允许他们进行必要的照射活动,尽可能降低射线对人类的危害,以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在工作人员经常工作和停留的地点安装辐射监测仪,必要时安装预定剂量率阈值的自动报警装置。治疗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换气。

1.1医用诊断X线防护的测定: 监测前仪器的准备,转换量程开关至"电池",电表指针指示必须在红色标度区内,然后再转换至"10"位置,调好零点,预热5分钟(FJ-347AX、γ剂量仪)。把功能转换开关转至合适的量程,若不知剂量率的大小,可以从大剂量率量程开始,逐次转换(FJ-347AX、γ剂量仪)。打开电源开关ON/OFF键的ON键,仪器进入自检过程,显示程序版本号,自检通过进入正常操作模式。仪器开机后预热4分钟(451P/BX、γ巡测仪) [1]。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的测定用FJ-347AX、γ剂量仪或45lP/BX、γ巡测仪按立体透视、立卧位摄片,周围环境在各测试平面上进行监测。管电压65kV(峰值),管电流3mA。根据不同的摄片位置,选择相应的管电压、管电流。射线监测仪定期鉴定,长期不用须拆去电池,以免腐蚀仪器

1.2监测记录:在开始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时,应对放射工作人员过去接受的剂量情况进行小结,并将此小结附在该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之中,这种小结应该包括工作单位、起止日期、工作性质、受辐照的情况、个人累计受照的剂量(粗略估算)等。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可疑时,应该对受照射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附在相应的个人剂量监测记录中,调查项目如下:监测的时期及监测期间的异常情况(例如: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等);工作人员操作的异常情况;辐射场的监测结果;调查的结论;调查人员签名。在应用工作场所模拟测量结果估算个人剂量时,应记录以下内容:受照射的时期;此时期的工作量;单位工作量(一次操作)工作人员接受的剂量值;影响剂量的各种因素的修正资料;模拟实验条件估算结果;调查者签名[2]。未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人员剂量档案中,应有工作场所定期监测结果的记录。用吸入气载放射性物质的量和照射时间来估算内污染时,记录应有以下内容,并将这些记录附在个人剂量档案中。估算体内污染量的方法;气载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受照时间及呼吸量;确定影响测量和估算结果的各因素的修正值:估算结果:监测估算人员签名。

2职业防护

对放射性工作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和上岗后的定期体检,尤其注意血象变化,凡患有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性腺疾病、骨髓疾病、显著内分泌障碍、自主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癌或癌前疾病等的人员,均不宜从事放射性工作。此外,还应有休假等保健措施。

2.1严格操作制度: 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电离辐射设备的操作和防护训练,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电离辐射设备和防护设施的性能,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后才能使用。操作时,必须确保剂量准确,既要使诊断区或治疗区获得合理的剂量及其分布,又要最大限度缩小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和范围。

2.2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 这是治本的方法。应用辐射源的工作应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辐射源的活度(强度)、能量和毒性,以减少受照剂量[3]。例如,应用开放源时,选用毒性低的放射性核素;X射线透视时采用影像增强器可以减少X射线输出量。当然,这种方法受到应用目的的限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做到。

2.3个人防护: 使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应注意个人防护,要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和工:作服等;要遵守个人防护规则,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活动。例如,作业场所要禁止饮水、进食、吸烟,杜绝用口吸取放射性液体等。

2.4妥善治理放射性"三废" 工作场所的保洁主要采取通风与过滤的方法。工作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半衰期短、用量小的放射性核素用消极放置和稀释的方法,待放射性降至允许标准时按一般"三废"处理。半衰期长、用量大的放射性核素用特殊方法浓缩后送到指定的废物库统一存放处理。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衣物、皮肤可用清水和肥皂水冲洗。

3讨论

放射线工作者应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放射防护卫生标准的规定,制定必要的防护措施,正确进行检查的操作,认真执行保健条例,定期监测放射者所接受的放射线剂量。戴铅橡皮围裙、手套,并利用距离防护原则加强放射线工作人员自身放射的防护。

参考文献

[1]李挺风. 护士职业的危害及其防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086-1087.

[2]张景源;我国医用辐射防护研究概况[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05.

浅谈医院中放射防护问题 篇4

1放射科

放射科是医院中常规检查科室之一, 自X射线 (伦琴射线) 发现到应用于临床医学已经经过了很多次飞跃, 开始是最普通的X线机, 固定阳极X线管, 后发展成为旋转阳极X线管, 由综合检查机器转变成专用的透视、摄影、造影、体层等专用机器,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放射科, 生产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计算机成像系统 (CR) 和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 (DR) , 这两种机型的应用, 大大减少了对病人和工作人员的辐射量, 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放射设备在近几年加快了更新速度, 设备的防护也需不断改进和提高。早期生产的X线机高压在100 kV以下, 到八十年代初期生产的X线机高压可以达到125 kV。目前新型机器X线机采用140 kV高频发生器, 原有的防护标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设备的要求。因此, 做好放射防护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 机房位置及防护要求

放射科机房最好设置在一层, 最好集中在一个部分或区域, 而且便于机器设备运输和安装, 机房外面的周围环境最好是人员相对流动少些, 距离变压器配电室距离越近越好, 以保证电源内阻在设备规定范围之内。机房面积不小于36 m2, 控制室面积不小于15 m2, 对机房防护的要求铅当量不得低于2 mmpb。机房墙壁用砖厚度要达到370 mm, 两面用水泥磨平。如果用混凝土一次性浇注, 厚度则要求在240 mm。机房所用的铅玻璃、铅门其铅当量均不得低于上述标准, 对机房防护的施工必须具有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在机房防护门的上方要安装指示灯 (电源指示和照射指示) 。

(2) 机房设施及布置

放射科每个机房是由检查室、控制室两大部分组成。检查室主要安装机器设备部分的球管支架、检查床、高频发生器、电源控制柜等。其原则是既要方便病人检查又要便于设备检修和维护, 同时还要注意机房的整体布置合理性, 防护门口一般在150 cm×210 cm, 防护门要做成推拉形式的, 有条件则可以做成电动控制, 这样会更方便。在机房一侧要设置控制室, 控制室与机房要有至少120 cm×80 cm铅玻璃防护窗, 还要有便于医生和护士摆位、治疗等需要进出的防护门, 门的大小可视具体情况确定。机房和控制室均要有空调控制室内温湿度, 在机房内还要设置通风设备, 可以自动控制也可以人工控制通风。要安装对讲设备。在一般情况下机房可以不留窗户, 这样防护会好做一些。控制室要安装设备电源, 按照80 kW机器配备电源, 导线截面积不低于35 mm2, 按照国家规定为三相五线制进入配电箱。

(3) 辅助设施安排

放射科的辅助用房主要有:阅片室、更衣室、值班室、登记室、主任室、休息室、暗室、维修室等, 所有这些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这些辅助用房虽然不用做防护, 但是设置的位置要尽量合理, 这些房间尽量远离机房或错开布置, 不要直接面对面安排, 除此之外还要方便工作人员工作。对病人前来检查要符合流程, 不能来回找来找去, 不方便病人检查。

(4) 病人检查中的防护

病人在放射科做各项检查时, 均穿隔离服或病人服装, 应该对检查部位以外部分, 用铅皮、围裙、帽子、脖套以及性腺部位进行防护。对不能采用自动剂量控制的机器, 应该将mA、kV根据病人情况设置到最小, 以达到诊断标准为准, 尽量不透视, 少透视, 减少曝光时间。

2导管室

目前各大医院导管室发展很快, 需要在导管室检查和治疗的项目越来越多, 也是工作人员和病人接触放射线最多的科室, 防护工作更为重要。导管机器目前全是数字化机型, 使用高频X线发生器, 功率100 kW, 输出最大电流1000 mA, 高压输出达140 kV。剂量控制全部采用自动数字控制系统, 每次治疗最终还要看病人具体情况来决定总剂量。

(1) 机房位置及防护要求

导管室机房一般设置在一层的一边最里面, 以无菌要求为原则, 减少污染, 有条件可做净化设备, 以千级标准即可。机房防护标准应不低于2.5 mmpb, 检查室面积40 m2左右, 控制室面积在20 m2左右, 控制室与检查室之间设有标准尺寸防护门, 窗户应在200 cm×120 cm大小, 有比较宽阔的视野, 另外, 检查室还应设置病人进出门口, 也是设备安装必须的门口, 应不小于150 cm×210 cm。并安装防护门, 检查室的两个门口外上方均应安装指示灯。除此之外, 还应有设备机房, 面积不小于20 m2。

(2) 机房设施及布置

机房附属的每个房间应按照所选择的设备机型要求, 对机械部分、电气部分的预埋、电缆槽的位置和大小等进行准备, 包括天轨和地面预埋要水平, 入户电源应安装在设备室, 导线截面积应根据机房与配电室距离计算所得, 并安装与设备负载配套的稳压电源, 通过稳压电源再送给设备。控制室、设备室和检查室必须的电缆槽或沟位置均应符合设备安装要求, 设备安装位置应该根据房间大小和具体情况确定。

(3) 辅助设施及安排

导管室需要有准备间、刷手间、更衣室、卫生间、诊断室、主任室等。应该按照手术室标准进行设置内部结构。

检查和治疗时的防护, 就是尽量缩短时间, 减少打药次数, 缩短透视时间, 将病人敏感部位和不需要检查部位用铅皮遮盖。

3CT室

目前, 一般区以上的医院都有CT设备, CT设备已是医院中的常规检查设备, 只不过在档次上的差别, CT设备最早开始不是应用于医疗, 而是用于工业。是由单纯的头颅扫描检查发展到体部扫描, 扫描速度由慢变快, 由普通扫描结构形式发展成滑环扫描结构形式, 接着发展到螺旋连续扫描, 由单排到双排至现在的多排。早期生产的CT高压在120 kV, 近几年生产的CT机高压都在140 kV, 对于CT室的防护一般控制在140 kV为宜。

(1) CT室机房位置及防护要求

CT室机房要求一般要设置在一层的一个部分, 最好是在一个边上, 周围环境最好流动人员少些, 外面不应过脏, 最好机房周围没有黄土露出, 种上草坪较好。距离电源变压器最好在100 m以内, 机房的防护要求砖墙厚度在370 mm, 两面用水泥磨平。机房面积应在40 m2以上, 控制室面积要在15 m2以上, 要做相应的防护门, 大小与放射科防护门相同, 在机房防护门的上方要安装电源指示和扫描指示灯, 防护门最好安装电动遥控装置, 防碰撞感应器, 并采用上承重结构形式比较好。

(2) CT室机房设施及布置

CT室机房同样是由检查室、控制室两大部分组成。CT机房检查室主要是扫描架、检查床、变压器、电源控制柜等设备, 最主要的是要把扫描架安排好, 可以直对控制室, 也可以摆成一定角度, 原则是要有良好的视野, 便于观察病人的情况, 其余设施要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主要病人进出门口至少在150 cm×210 cm, 最好做成电动门, 电动门的大小要视门口大小再加上各边叠加200 mm, 既是门的大小尺寸, 地面必须是水平, 误差小于1 mm, 要具备空调设备、通风设备, 以保证机房的温湿度控制。在与机房控制室部分要有工作人员进出的门, 其门大小可视具体情况决定, 还要有至少80 cm×120 cm铅玻璃防护观察窗。设备电源安装在控制室, 电源电缆直径不低于95 mm2, 以保证电源内阻要求, 减少电压降。配电箱要按照国家规定三相五线制入户。对于电源不稳的地区还要根据设备负载安装交流稳压电源。

CT机房控制室主要是主机控制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部分、干式打印机、配电箱等设备, 是操作人员工作的地方, 要求有空调设施及通风设备, 保证控制室温湿度和空气流通。

(3) CT室辅助设施及安排

CT室的辅助用房主要有:登记室、阅片室、更衣室、休息室、值班室、主任室等所有这些用房一般是按照病人检查流程设定, 主要是方便患者, 便于管理, 同时也要考虑防护问题, 主要是尽量远离机房, 更不要办公用房对着机房门口。

(4) 病人检查的防护

在进行扫描前应用铅皮遮盖不需要检查的部位, 充分利用机器对各部位扫描条件的设置, 准确定位,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扫描。

4SPECT及PET室

目前, SPECT及PET所使用的放射性元素基本相同, PET所用的放射性元素范围要大些。这些科室所使用的放射性元素主要是201T1、Tc99、F18等, 其放射性能量Tc99低一些, F18放射性能量在511 kV左右。根据该科室所用的放射性元素, 对于科室的整体布局必须全面考虑, 要结合病人检查的流程进行设计, 同时还要设置必须的辅助用房。

(1) 科室整体布局

首先从科室的特殊性考虑, 根据病人检查的流程, 要从洁净区开始, 然后由低活区到高活区和扫描机房, 按照这样的流程设计每个房间的用途和位置。因此, 科室必须设有登记室、候诊室、阅片室、主任办公室、更衣室、工作人员卫生间、浴室、控制室、扫描室、放射源室、病人运动试验室、病人用卫生间、病人休息室、治疗室等。其中的每个房间大小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 其基本房间项目不能缺少, 对于高活区其面积可以适当加大, 而不宜太小。根据各医院检查的项目的多少, 病人的休息室要适当增加。

(2) 机房设计及布局要求

SPECT是核医学科的主要设备, 机房所要求的面积要比CT机房大, 扫描室面积, 最好是在50 m2左右, 机房的门口不小于150 cm×210 cm, 防护门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制作, 最好做成电动控制比较好, 机房墙壁最好使用重晶石混凝土370 mm, 必须具备空调系统控制机房的温湿度, 还要有去湿机;必须安装通风设备, 机房防护门上方要安装指示灯, 机房地面要按照所选定的设备型号进行电缆沟的设置, 最后的地面处理要等设备全部安装完毕后, 用塑胶地板等材料铺平, 并且没有缝隙。

控制室面积不小于20 m2, 在控制室与扫描室之间要有观察窗, 面积不小于120 cm×80 cm, 同时还要有操作人员进出扫描室的门, 其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所有防护标准应按照铅当量不低于3.5 mmpb标准制做;必要时要安装对讲设备和监控设备。要安装专用电源入户, 直接由配电室引出, 不得接入任何其他设备和负载, 导线截面积根据设备要求和距离变压器远近确定, 按照三相五线制安装, 同时必须根据设备负载, 安装符合要求的三相在线式不间断电源 (UPS) , 延时时间1 h以上。以保障注射药物的病人在停电时也按时扫描检查。进出控制室门可以视具体情况不做防护。

病人用休息室、卫生间要按照机房的防护标准执行, 而且一定要在高活区, 因为注射放射性药物后的病人必须在规定的房间内, 检查完后必须使用病人专用卫生间。

病人运动试验室应设在高活区, 其房间面积根据各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 但是应不小于25 m2, 其中还要安装踏车等设备, 还有治疗区域, 防护标准要按照最高能量设计和计算, 该区域要使用几种放射性药物, 但还是以F18为最高能量为防护标准。

储源室:储源室必须位于高活区内, 并且定期检测。按照F18放射能量设计防护要求, 其中还要有配药用的防护通风橱, 在其中安装活度计, 通风橱按防护要求在储源室室外安装引风机, 其烟囱的高度在20 m以上。还须有铅罐和铅桶等。

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 在打药整个操作过程, 必须严格防护要求, 铅防护用品要齐全, 可以制作打药时用的专用治疗车。要防止放射性药物落地, 防止污染, 进入扫描室最好有专用拖鞋比较好, 防止污染控制室。

病人检查完毕后, 要进行排泄, 要等到半衰期过后方可离开, 走专用出门口。对于ECT室还必须建立衰变池, 其深度应在地面5 m以下, 用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

5放疗科

在大型综合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中, 放疗科是不可缺少的科室, 在放射治疗科室中设备比较全面的有:加速器、模拟定位机、后装机、伽马刀等, 同时还有与放射治疗配合使用的机器和设备。定位系统设备、物理室设备、模室设备等, 但是, 最重要的设备还是以加速器为主。因此, 加速器机房在放射治疗科中占有重要位置。放疗科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和设备情况决定面积大小。放疗科除了必须要有的各种设备机房以外, 还要有物理室、模室、检查室、治疗计划室、辅助治疗室、主任室、休息室等。

(1) 科室的布局

要全面考虑整体安排和方便患者为原则, 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如果是两台加速器可考虑并排安装设计, 可以节省面积和节约材料, 模拟定位机和后装机可以考虑相邻, 主要是从防护要求上考虑, 对于其他房间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安排。

(2) 机房设计及安排

对于放射治疗的设备机房防护, 大多采用混凝土或重晶石混凝土浇注而成, 所有放射治疗的设备机房必须用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完成, 混凝土密度不低于3.5 g/cm2 (以前标准是3.0 g/cm2) , 有条件的用重晶石混凝土比较好, 要按照所安装的设备辐射能量计算墙壁、房顶的厚度, 如果是在地下, 则防护主要是顶部。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是目前肿瘤病人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运用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和电子线进行治疗, 且应用比较广泛;高能机器一般在10 mV以上, 加速器的使用在相当一部分肿瘤治疗当中取代了钴60机器。近几年来应用比较多的X刀, 也是在加速器上实现的, 随着医疗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调强照射和多叶光栅的应用又是肿瘤治疗的一大飞跃, 尽管数年的变化, 加速器还是要继续应用于医学临床肿瘤病人的治疗。因此加速器机房的设计、布局同样要遵循客观的发展和应用。

加速器机房要求在一般情况下, 引进哪一家的设备, 则应由该设备厂商提供机房设计布局方案, 再经过设计院设计施工图纸, 然后必须通过当地环保部门权威认可的设计和施工方案, 方可进行招标和施工。

加速器控制室应设计在机器的正前方, 不应设计在机器的左右两侧, 机房的防护门, 要根据设备能量计算铅当量大小, 对高能机器还要防中子线, 要选择好防护门的机械结构, 其电气控制要达到在机房内外均有控制开关, 防碰撞感应器, 遥控开关, 停电时能断开离合器将门打开, 同时还要安装与机器连接的门连锁开关, 机房防护门的定做一定要找有资质的公司。设备基础和天轨应根据设备生产厂家要求进行, 其误差范围应在规定范围以内。对于加速器必须的水冷机组应安装在外面通风良好的地方, 如安装在房间内要考虑噪声问题和通风问题。加速器所使用的电源最好是独立的由配电室直接连接, 不连接任何其他设备, 如空调等。在电源入户处安装符合机器负载要求的交流稳压电源, 以保证机器能正常输出, 在机房交付使用前要进行验收和测试, 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自己先开机进行检测, 然后再请有权威的部门检测。

后装机机房要求是根据机器所使用的放射源决定, 目前后装机多使用铱192后装源, 其墙壁厚度可根据进行计算, 按要求设计迷路, 应急退源设施和开关, 控制室和计划室, 安装报警设备和指示灯, 因为主要是腔内照射, 所以还要有治疗床和治疗室, 机房内安装通风设备空调设备。

模拟定位机机房因为其射线量可以按照放射科设备机房要求, 只是要求必须隔室操作, 控制室设计在机器的正前方, 机房内要有通风和空调设备, 相应的设备配电开关。

模室设备主要是熔铅炉及其他一般设备, 主要是熔铅炉通风问题, 要安装相应的设备, 足够的电源功率。

放疗对病人的防护更为重要, 目前提倡适形放射治疗, 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照射区域, 给病人造成损伤, 还有调强放射治疗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摘要:随着国家在环保方面的严格要求, 医院中涉及相关问题也很多, 其中放射防护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不仅仅是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问题, 还有病人的放射防护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防止污染等。在大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中与放射防护相关的科室不少。本文针对医院中有关放射防护在各专业科室、放射源性质以及应用, 对机房要求、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和病人的防护等方面进行说明, 以便认真的做好防护工作。以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科室放射防护制度 篇5

1、放射工作场所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按规定进行,引进新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须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2、放射工作场所有电离防辐射警示标志、工作指示灯。

3、每年由器材科和设备提供商对已开展工作的放射设备进行计量检测,内容需包括放射剂量、图像分辨率等。

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及保健

1、科室工作人员必须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学习各种防护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取得放射性工作上岗证。

2、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将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3、在从事放射线就业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健康体检。已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每年接受一次健康体检,如发现异常再增加检查频度及检查项目。在放射工作人员离岗时,对其进行健康体检。

4、放射工作人员上班必须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个人剂量监测仪每季度送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尊重检测报告所指出的问题,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5、工作场所的剂量监测仪表、个人防护用品应经常维护更新,确保能正常使用。

6、进入放射工作区必须使用防护设备。

7、全院铅衣统一编号、登记,每半年一次于放射科行X线透视检测。

8、从事放射工作的妇女妊娠期内不接触射线。

9、建立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档案,内容包括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个人剂量监测记录等,受超剂量照射必须及时组织讨论,总结分析原因并改进,须及时将结果上报医疗科并向相应科室反馈。

三、放射检查患者防护。

1、工作人员应定期维护仪器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按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正确实施操作,切实避免不必要的辐射照射,确保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

2、工作人员对育龄妇女申请放射性检查或治疗时,应询问并确认其是否怀孕,若怀孕,原则上不施行检查或治疗。在特殊情况下必须施用时,应当考虑终止妊娠。

3、对儿童进行放射性检查时,应充分评估潜在的利益与危险,对其敏感部位如性腺部分适当进行保护。

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相关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放射医学 防护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8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75-02

一.放射医学:

1.放射医学的内涵: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 C Roentgen)发现X射线后,放射医学已经经历了110余年的发展历程。电离辐射在为人类带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给生物机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健康方面的危害。在此之中,放射医学是我国医学中的一门专门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系列作用、机制、以及对人体的损伤与修复的规律,并能够为放射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同时也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相关卫生防护、以及必要的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及时措施。

2.我国对放射医学的研究:

1962年,复旦大学建立了放射医学的研究所,这其实也是国家为适应当时全球发展原子能科学技术发的趋势而建立的。复旦大学的放射医学研究所是我国专业从事放射医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场所,并且也是我国为核能和射线应用技术的开发,提供较早的服务的科研机构之一。1985年这所研究所改名成为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2000年才正式改为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

改革开放以后,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双管齐下,其中,对电离辐射的剂量和效应,以及放射损伤修复、诊治与预防等一系列学科领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全面的、具体的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在相关领域颇有影响的重要科研成果,甚至在国内外也享有一定的声誉和重要学术地位。而在之前的叙述中提到,我国的放射医学具有我国独特的特色是指。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在辐射损伤效应与防治方面,以及放射性裂变产物促排药物与辐射增敏剂的研制,核事故生物和物理剂量的评估技术,辐射骨细胞衰老机理以及细胞因子辐射损伤基础等等的研究都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独特的研究特色。

二.防护学:

1.防护学的内涵:

放射性的来源主要分为天然的放射性以及人工放射性两类。我们经常受到这两种放射性的照射,天然放射性是不可避免的,而但是某些人工放射性的应用会对我们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危害,因而我们必须对放射性的防护问题进行高度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放射同位素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国家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放射性对人体机体会造成的巨大损害。并且这种损害会随着放射照射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大,其中,大剂量的放射性会使被照射部位的组织引起损伤,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癌变,但是即使是小剂量的放射性,在长时间的小剂量照射蓄积下也是会导致被照射的人体器官组织内部诱发癌变的可能,更严重的是,这种危害会使受照射的生殖细胞发生遗传缺陷。也就是指可能导致这种生理缺陷会遗传到下一代的体内,在医学治疗上比较困难。

在进行任何放射性的相关工作时,都应当严格分析此次进行放射性工作的代价和利益。也就是要求任何放射的实践,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一定要比起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来小,一言以蔽之,就是效益要明显大于付出的代价,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放射性工作在整体上就是正当的,是值得进行的。

2.在医学中的应用:

核医学,即放射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的放射性核素来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的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放射医学临床中,比如,诊疗工作中的第一步就是要将放射性核素以及标记化合物引入人体,其实更多的是患者,比如患者的口腔。其中,注射方法是最主要的一种手段,这个过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检查的效果。并且能够影响诊断以及治疗的质量。所以在工作中会配备相关的必要的防护设施以此来减少对工作人员的照射,从而避免由照射而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这也就要求我们队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的更加深刻的,细致的了解与认识研究。 随着核医学检查技术的日趋成熟,对临床诊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核医学自身的发展也由单一的检查扩展到了治疗。

小结:随着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学建设水平也不断地发展提高。其中,放射醫学与防护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为我国的医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相对有效地治疗方式。因为我国现行对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所以,在应用放射医学进行临床实践时,需要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避免不必要的危机出现。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应该加倍努力,积极地使我国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医学临床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医疗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毛秉智;我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研究新进展[A];第七届全军防原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李连波;于夕荣;何顺升;于凤海;丁崇海;山东省放射医学档案信息的综合开发与利用[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2卷[C];2002年

[3]白玫;郑钧正;多排(层)螺旋CT的辐射剂量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辐射防护;2008年01期

[4]高林峰;郭常义;郑钧正;卓维海;上海市“十一五”期间医疗照射水平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年06期

放射性心脏损伤及防护 篇7

关键词:放射治疗,心脏,损伤,防护

1 临床分析

1.1 心包

患者反应临床结果观察显示中, 心包损伤是最多见的, 急性心包炎是极少患者发生的, 大多数则慢慢减少直至消失。而慢性心包炎则无异常反应。心包积液常于放疗后几周或几个月出现, 延迟性心包炎可出现在放疗后的几个月到几年。病理改变为主要有由心包积液和心包纤维化。心包膜纤维蛋白变性, 炎性细胞浸润, 渗出物机化及大量纤维组织的形成引起心包膜明显增厚。

1.2 心肌

劳累过度导致心肌损伤加重。心包损伤患者明显少于只使用放疗患者的心肌损伤, 心包和心肌纤维化明显。经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左心室逐渐缩小, 心室壁运动和遵从性。化学出生治疗凝结在一起, 特别是使用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肌病与心脏疾病有关。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患者治疗后周期为几个月、几年或者几十年, 经观察发现收缩功能较轻, 而舒张功能较容易觉察到。射线导致心肌纤维化。可见病理性心肌细胞胶原带, 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钙化、心肌纤维化、多见于左心室前壁。

1.3 心内膜及心瓣膜

心内膜和心脏瓣膜疾病比较少见, 多发生在心肌和心包病的病变起点上[1]。瓣膜病多于后期发生, 时间较晚, 许多继发于心内膜纤维化, 老年患者居多, 主阀瓣狭窄, 有时闭合不全。最常见的主动脉瓣狭窄和返流, 随后是二尖瓣病变。超声显示阀关闭慢, 病理可见心内膜增厚、纤维化、萎缩, 阀和小叶性纤维化, 也可伴钙化, 导致阀增厚, 变形。

2 发生机制

放射性心脏损伤机制未明, 目前认为射线的直接损伤是最主要原因。射线造成大量自由基的爆发, DNA损伤, 蛋白质、脂类、糖类以及复杂分子改变;射线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射线还使细胞溶解、破坏、凋亡、坏死, 放射性损伤还有迟发效应, 包括纤维化、坏死、萎缩和血管损伤等, 机制未明[2,3,4]。

3 影响因素

辐射损伤程度及总辐射剂量, 分割照射频率、辐照时间和间隔时间负相关, 通过低剂量辐照心脏病不明显在第一个十年, 十年后随时间延长发生率增加。放疗和化疗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在一起, 有一个累积效应。或者连续使用治疗, 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的照射可以导致严重的心肌病。

4 诊断

4.1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学 (CKMB) 可用于早期诊断, 但不如心肌钙蛋白I (c Tn I) 敏感。c Tn I较CKMB有更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有更长的诊断时间窗。

4.2 影像学检查

X射线可以观察图像是否存在心包积液, CT能理解心包积液、心包钙化, MRI可以观察患者心脏结构有无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观察心包积液的范围, 确定其成分[5]。心脏SPECT成像是敏感的早期诊断。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变, 损坏在早期表现不敏感。

4.3 心电图检查

放射性心脏损伤的ST-t变化和传导阻滞等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运动负荷试验来评估心脏损伤和心肺功能。有的患者心电图会发生改变,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放疗后期[6,7]。

5 防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疗水平也随之飞速发展, 在肿瘤治疗技术方面也有较大改善, 从而肿瘤患者生存期比以前延长很多, 但是放射性心脏损伤却比过去严重了许多。减少照射剂量和缩小范围的辐射是减少放射性损伤的主要根本措施。药物使用要根据患者的心脏毒性而定[8,9,10]。序贯治疗或放化治疗时, 为了减小肿瘤的不良反应对病情又能有效控制, 在药品剂量及治疗方面要适当。如某些患者曾有过胸部放射治疗, 或合用过有心脏毒性药物, 此类患者应经常随访, 一旦出现心脏病患者的应立即给予适当合理、及时的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介入放射学的辐射防护 篇8

1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的特点

1.1辐射场内床边操作介入放射工作不同于普通的X射线隔室操作,它属于床边操作,即介入操作者在X射线机下的诊疗床边操作,第1术者一般距床边辐射区不到0.5 m,身体完全暴露于辐射场内。

1.2累计曝光时间长由于病种不同,手术复杂程度不一,因此每台介入手术的累计曝光时间也不相同,一般为20~30 min左右,最短者为3 min左右,最长者可达几小时。

1.3射线工作条件高由于很多介入手术的部位是实质性脏器,所以使用射线工作条件(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相对高于普通的透视或摄影。

1.4辐射屏蔽防护难由于射线装置本身固有防护设施少,在进行放射介入操作时,操作者必须使用铅衣、 铅帽、铅围脖、铅眼镜等物品进行屏蔽防护,但由于防护用品过重,手术时间较长,对介入手术者是个挑战。

1.5受照剂量大由于介入治疗比传统X射线诊断复杂,难度大, 因此患者和操作者受到的皮肤剂量和全身有效剂量比传统X射线诊断的大。

2国外介入放射学放射防护控制措施

2.1受照剂量现状调查研究部分介入治疗手术中, 受到辐射照射的皮肤和眼晶体可以接近或达到的剂量水平:白内障达到1 Gy以上,皮肤脱毛、红斑达到5 Gy以上,皮肤水泡达到10 Gy以上,皮肤二次水泡、坏死、 溃疡达到20 Gy以上。ICRP 85号报告中建议:当患者皮肤最大累积剂量在1 Gy左右(多次重复操作)或3 Gy左右(单一操作)时,应记录其剂量值、照射部位和照射范围;同时还对所有预计皮肤累积剂量最大达到3 Gy以上的应随访10~14 d[4]。美国的Miller等[5]称,部分介入操作中有6%患者的辐射累积剂量超过5 Gy(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辐射剂量)。Mooney等[6]报道,颅内动静脉畸形 (AVM )手术时患者皮肤剂量高达4.6 Gy。有些人曾报道过一次介入放射学操作患者皮肤剂量最高达到43 Gy[7,8]。比利时的Deierckx等[9]报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 患者皮肤剂量高达12.86Gy, 肝动脉造影术患者皮肤剂量高达108.26 Gy。

2.2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控制措施研究国外推荐的防护措施有:1质量保证。包括设备质量控制、对患者和操作者应有剂量监测措施,并保证操作人员的剂量值在约定的管理目标值以内。2降低剂量技术。有报道称,使用改进的持针器装置和一次性灭菌无铅手术悬垂帘均使介入操作者手部的受照剂量显著减少[10,11]。 Nicholson等[12]报道,在对图像质量影响不大的情况下, 使用0.35 mm厚的铜做滤线器可使患者的皮肤剂量下降58%。Nikolic等[13]使用脉冲透视后使20例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患者的卵巢吸收剂量和皮肤吸收剂量比连续透视分别减少了1/2和1/3。Mooney等[14]采用数字荧光透视设备和影像冻结技术使患者剂量下降30%。Pecher等[15]使用路图和保留透视的最终图像技术,可使1 208例血管性介入操作者剂量下降61%,患者剂量下降17%。Xu等[16]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使用ROI透视技术可降低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剂量。Miller等[17]通过剂量分散技术使患者皮肤表面最高剂量(PSD)下降的同时也缩小受到最大剂量照射的皮肤面积。

3国内介入放射学放射防护控制措施

3.1受照剂量现状调查研究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步晚,介入手术的工作量约为国外的20%。但随着介入放射学适应证的不断扩大,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受到的照射剂量不断增加。余宁乐等[18]报道,省级介入手术者的年均工作量为355例,单次介入手术者防护服外胸腹部的最大剂量值为0.35 m Sv,则预计年剂量最大值为124.25 m Sv。宣志强等[19]报告的介入操作者年有效剂量平均值是普通放射工作者的6.38倍。赵智慧等[20]报道的介入手术中患者受到的照射剂量最大为1 097.00 m Sv。赵红胜等[21]通过介入设备自带的剂量监测系统发现3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累计曝光时间为2 h,入射体表总剂量达到11 Gy,患者的平均受照剂量值为1.86 Gy。黄润玲[22]报道的36名介入放射操作人员防护服外剂量均值为630 μSv/ 次;指部剂量均值达752 μSv/ 次;经皮胆道引流术和肝动脉栓塞造影2项手术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均值分别为1 098、1 027 μSv/ 次。有报道称,有多数介入操作者在操作时不戴铅眼镜,直接裸眼操作,造成放射性白内障[23]。综合上述,介入操作者和患者的放射防护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2放射防护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至少6万多名医务人员从事介入放射工作,每年有上百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由于对法律法规认知不足,不重视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有些单位没有把从事介入工作的人员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更谈不上辐射防护。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1介入操作者放射防护意识淡漠,甚至空白,医院对放射防护管理不重视。有些医院对介入诊疗的放射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介入操作者的防护不到位,对患者的防护更置之不理,错误地认为虽然每次患者受照射剂量较高,但因接触次数少而没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防护。很多医院的介入操作者并未被当成放射工作人员对待,更谈不上辐射防护控制措施。2设备良莠不齐。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设备有胃肠造影X射线机和数字减影(DSA)X射线机两种,而数字减影X射线机才是介入放射学专用设备,部分市县级医院目前还在用胃肠造影X射线机来进行介入放射诊疗, 导致介入放射学诊治患者受到较高剂量照射。3专用防护设备和设施配备不足。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单位在介入治疗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介入诊疗活动,个别医院未采用专业的介入手术等影像设备进行介入诊疗操作,没有给操作者和患者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等。 4介入放射工作者的放射专业和防护知识缺乏。介入放射学从业人员来自临床各个科室,医学影像专业知识缺乏,更谈不上对电离辐射存在的危害和防护原则了解。5预防性监督管理不到位,存在较多的防护问题。个别介入诊疗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介入诊疗项目时由于不知或不及时申报审批,致使预防性监督管理未到位,错过设计介入诊疗项目辐射防护最优化的时机,致使选址、布局、屏蔽设计等防护措施达不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多的辐射防护安全问题;机房内无关的其它杂物随意堆放较多见,造成机房使用面积变少,无形中增加了室内散杂射线对人员的受照剂量。

3.3介入放射学放射防护控制措施我国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控制措施研究具体如下。张良安[24]对介入辐射防护提出的建议有: 1制定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的标准、规范;2对进行较复杂的介入手术患者尽可能给予剂量监测,至少应详细记录能进行溯源剂量估算的信息。3建立培训和资格制度,对进行介入操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只有当他们具备了相关的辐射防护知识并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对如何做好介入操作者的防护,胡益斌等[25]就介入操作者的辐射防护有如下建议: 1严格操作规程。2充分利用设备的自有防护设施。 3充分利用辅助防护用品,操作者必须要穿好铅防护衣、围好铅防护颈套,戴好铅防护帽和铅防护眼镜,不图一时的轻松和方便而损害自身健康;张继勉等[26]称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对射线衰减很高,铅衣为88.6%~91. 1%,固定防护设施床上铅屏为96.0%,床侧铅帘为97.0%。4选用合适合理的曝光模式。5尽可能使用低的管电压、管电流和小照射野的面积。6提高插管操作技术和诊断水平。7建立个人职业健康档案。对介入放射学的防护,张志兴等[27]提出的对策有:1加大监管力度。2使用专用的介入设备。3使用防护效果好的防护装置和个人防护用品。4加强患者防护,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照射。5加强放射卫生法律、法规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郭锐等[28]提出的介入放射学的管理建议有:1资格准入制度与学科定位。2病房建设与操作技术。介入科室必须向市级以上环保和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许可手续,对防护性能差且没有带影像增强器的X射线机、数字减影装置等设备应不予许可;缩短诊疗时间和提高操作技术均能减少放射剂量。3职业归类与安全培训。介入操作者应归类于放射工作人员管理范畴,上岗前必须经过放射防护的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才可从事该项工作。4监督管理与职业健康监护。熊中奎等[29]提出了一种在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学习为主,职业进修培训为辅的放射卫生防护和安全教育体系模式。

4结语

目前国内对介入放射学的辐射防护措施与对策的研究比较多,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的防护经验, 控制措施归纳如下:1时间防护。2距离防护。辐射强度与距离成反比,操作者应尽可能远离辐射源。3屏蔽防护。4优选照射条件。5加大介入诊疗项目的设备防护设施投入。6加强放射防护相关法规标准的宣传贯彻。7加大督管力度。医疗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介入放射工作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监测、放射防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卫生行政监督部门加强对开展介入诊疗活动的医疗单位领导进行放射防护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介入放射防护问题的重要性,并建议医疗单位将介入防护工作纳入领导的工作议程。

放射防护 篇9

关键词: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鼻咽癌,放射性皮炎,预防,化疗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病人首选的治疗方法, 外照射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损伤。急性皮肤反应是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皮肤损伤与射线剂量呈正相关[1];李素艳等[2]研究显示皮肤受照射5 Gy就可形成红斑, 20 Gy~40 Gy可形成上皮脱落及皮肤溃疡。有研究显示, 87%~96%的放疗病人会出现皮肤红斑, 其中湿性脱皮的反应率为10%~15%[3]。加上化疗的叠加反应更加重皮肤反应, 表现为早期照射野出现瘙痒、红斑、色素沉着、干性脱皮、水疱、糜烂, 继之出现湿性皮炎等, 严重的可继发溃疡和坏死。重者被迫停止放疗, 病人十分痛苦, 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根据射线对组织细胞的损伤机制而研制的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 内含多种防止细胞损伤及有利于表皮细胞修复的成分, 临床应用可有效预防和减轻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09年3月初诊鼻咽癌病人70例, 男53例, 女17例;平均年龄47岁;均采用同期放化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观察组:男28例, 女7例;平均年龄46岁;对照组:男25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48岁。两组病人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放疗时用温水清洗照射野皮肤, 不涂任何药物;观察组:放疗时应用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 (青岛软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 放疗开始即使用, 每次使用前先用温水清洁皮肤, 不得用力擦洗, 然后将皮肤保护剂轻涂于照射野皮肤表面, 并轻按摩, 每天2次~3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皮肤反应发生情况 (分为0级~4级) 、发生皮肤反应的耐受剂量情况 (分为<30 Gy、30 Gy~39 Gy、40 Gy~49 Gy、≥50 Gy) 。

1.2.1 治疗方法

采用同期放化疗。病人照射野均为面颈联合野, 每周一至周五放疗, 总剂量为68 Gy~70 Gy;化疗为顺铂 (DDP) 40mg/m2, 每周1次, 疗程7周。

1.2.2 疗效评价

根据美国和欧洲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 (RTOG/EORTC) 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每周评估病人照射野皮肤的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护理

3.1 健康教育

保持放射野皮肤干燥清洁, 穿着宽松低领的衣服, 尽量暴露放射野皮肤, 用温水清洗, 勿用含碱性溶液 (肥皂、沐浴露等) 擦洗, 勿在照射野皮肤上涂碘酒、万花油、红汞等, 勿贴胶布, 不要暴晒, 勿私自涂其他药物, 修剪指甲、不得用手抓搔。

3.2 加强营养

在治疗期间适当补充营养, 多喝水, 给予高蛋白、易消化、高热量、低脂肪饮食, 少量多餐, 有利于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促进皮肤黏膜的修复。

3.3 心理护理

接受放化疗的病人大多数都有自我形象紊乱,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 指导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防护、治疗。

4 讨论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病人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正常组织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 放射性皮炎是不可避免发生的。严重的皮肤反应导致病人放疗中断, 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因此预防和减轻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保证放疗的顺利进行, 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是一种芦荟乳膏, 主要成分为芦荟凝胶、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内含多种防止细胞损失及利于表皮细胞修复的成分, 是一种预防和减轻放射性皮肤损失的专用产品。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可以清除局部皮肤中产生的自由基, 使损失的化学阶段得到控制, 阻止其向生物阶段发展, 从而降低了皮肤损失的程度, 延缓了损伤出现的时间, 保证放疗顺利进行;同时防护剂中含有某些物质还具有轻度抗感染、止痒、止痛功能, 上述物质在透皮因子控制下持续地在表皮和真皮层发挥作用, 不向深层扩散, 涂抹后其中水分能迅速被皮肤吸收, 减轻照射野皮肤的干燥、瘙痒、提高病人的舒适感。

综上所述, 放射皮肤保护剂能明显的降低鼻咽癌病人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程度, 提高皮肤的耐受能力, 有效减少放射性皮炎的发生, 使治疗得到顺利进行,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宏立, 赵凤玲, 傅宝华, 等.慢性放射线皮肤损伤18例临床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4, 20 (8) :19-20.

[2]李素艳, 高黎, 殷蔚伯, 等.金因肽对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及皮炎的作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2, 11 (1) :30-32.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水平初探 篇10

1 仪器和方法

1.1 仪器

FD-3013B智能γ辐射仪进行射线防护检测,FJ-2201型(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工作场所表面β污染检测。以上仪器均经过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合格。

1.2 检测方法

按照GBZ 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1]规定的布点原则进行射线防护检测,采用(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测量单位面积的污染物表面的污染水平(β污染),按照GBZ 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2]测量敷贴器储源箱表面剂量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医学科的放射源调查

该核医学科所使用的放射源包括非密封放射源和密封放射源。

2.1.1 非密封放射源 主要有131 I、125 I和99m Tc等,具体情况见表1。

2.1.2 密封放射源 主要有:90Sr、153Sm和137Cs等,具体情况见表2。

2.1.3 核医学科的布局与工作场所的分级、分区

①该核医学科的房间配置是按清洁区→低放射区→中放射区顺序设置的,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检查室、注射室、分装室、治疗室、甲状腺吸碘操作室、放射源库房划为控制区,将候诊室、甲状腺吸碘检查室、医生厕所、病人厕所划为监督区,办公室、病案室划为非限制区。②该核医学科为独立的二层楼结构(由原老病区楼改造而成),工作区域均在一楼,二楼为空置库房,放射源库在一楼的一端,放射性核素均存放在屏蔽容器内,操作时在通风橱内进行,各工作室均配有35 cm×35 cm的专用通风管道,排气口高度高于周围50 m范围内建筑物屋顶3 m。③该核医学科所用开放性核素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经计算后总计为2.62×107 Bq(2×107~4×109 Bq),按照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3]附录C的规定,应划分为乙级工作场所。

2.2 检测结果

2.2.1 核医学科的环境辐射水平检测

检测条件是分装室操作者分装3.7×108 Bq(10 mCi)99 m Tc时测量剂量率,然后将该源放入SPECT检查室后测量机房四周辐射水平;注射室的环境辐射水平测定是在给患者注射3.7×108 Bq(10 mCi)99m Tc时测量,治疗室在7.4×108 Bq(20 mCi)90 Sr进行敷贴治疗时测量其外环境辐射水平,表面污染为患者检查和治疗完毕后测量。

2.2.2 核医学科的环境辐射水平检测结果 见表3。

注:表内数据包括本底剂量率,本底值为0.12 μSv/h。

2.2.3 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检测结果 见表4。

注:表内数据包括本底剂量率,本底值为0.14 Bq/cm2。

2.2.4 敷贴器储源箱表面泄漏辐射水平检测

检测条件为:储源箱内存放3个总活度为2.22×109 Bq的90 Sr源,检测结果见表5。

2.2.5 职业人员个人剂量调查

该核医学科全部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检测,检测周期为1 a,个人剂量调查12人,个人受照有效剂量范围为0.4~2.1 mSv,平均值为0.9 mSv。

3 讨论与分析

核医学科环境剂量率最高的是2.16 μSv/h(分装室操作位),按照最长工作时间2000 h/a计算出分装99m Tc操作人员的年剂量为4.32 mSv,低于年个人剂量约束值5 mSv由于分装室采用专用防护通风橱,装备有个人防护用品(铅防护衣、铅帽、铅围脖、铅眼镜等),地面易清洗且不易渗透,墙面光滑易清洗,台面耐酸碱易清洗,因此,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较低,其余各测点所测得的剂量率均符合国家标准[3]的限值要求。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均低于国家标准[3]的规定,各测量值中最大的是注射室,主要原因是刚操作完的给药台面不清洁,有撒漏的核素所致。敷贴器储源箱表面泄漏辐射水平均符合国家标准[2]的限值要求。职业人员个人剂量调查结果符合国家标准[3]的限值要求。

根据现场调查和放射防护检测结果可知,该核医学科选址适宜,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界限分明,布局较合理,具有独立下水排放系统及衰变池,各房间通风管道排气孔高度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以及放射性核素存放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均符合国家标准[3,4,5]的要求。该科室具有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使用安全保卫制度、三废处理制度、放射防护小组职责、照射事故应急预案,基本具备有效的控制事故照射和潜在照射的手段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4 建议

4.1 放射性核素的合理使用

在不影响诊断和疗效的情况下,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癌等疾病尽量减少大剂量核素放疗,尽可能采用低剂量、多次给药的方式进行。

4.2 进一步完善γ射线和β射线的外照射防护措施

坚持在通风柜内分装操作,分药时穿戴防护手套、铅衣、铅帽等防护服装,为防止β射线对工作人员眼睛的照射,应在有机玻璃防护屏后操作或戴上专用防护眼镜,将药液用铅砖屏蔽后才开始分药,分装托盘在用完后立即清洗,分药及派药完成后应继续通风一段时间,降低室内的核素浓度。

4.3 加强对候诊位置病人的管理

将已服药或注射药物的病人与候诊的病人分开,病人给药后不得随意走动,更不能进入清洁区。在控制区与监督区,除病人医疗需要外,其余人员禁止饮水、进食、吸烟等无关活动,以减少内照射污染概率。

4.4 加强对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气、废水、废液的管理

对产生的废气必须经过活性炭过滤后排放,患者的排泄物及工作场所污染物的冲洗废水等均应经过衰变池储存衰变,对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废水采用自然衰变的办法,待其衰变到10个半衰期后按其放射性活度低于国家标准后排入城市污水排放管道处理,若有未使用的原液和高浓度废水,应收集后转移到省级废物库处理。对于长半衰期废物应暂时储存于专设的废物存放处,交省级废物库集中处理。

摘要:目的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提出放射防护最优化建议。方法按照相关国家标准,采用FD-3013 B智能γ辐射仪测量核医学工作场所的环境放射防护水平,FJ-2201型(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最大值为1.95μSv/h,各个工作场所中环境辐射剂量率最大值为2.04μSv/h,表面污染的最大值为0.29 Bq/cm2,职业人员全年有效剂量的最大值为2.1 mSv。结论该核医学科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辐射防护及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水平监测结果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为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应加强对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检测,实现实践的正当性和医疗照射的防护最优化。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表面污染

参考文献

[1]GBZ 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

[2]GBZ 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

[3]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4]GBZ 120-2006.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下一篇:二值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