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2024-06-24

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共14篇)

篇1: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发生原因,进一步探讨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损伤。方法:2012年l一2013年12月对我院产科护理人员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了解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程度、损伤后如何处理等情况进行登记。结果42名被调查产科护理人员中,31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与产科护理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12次;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和体液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4名,占27.0%,每次接触母乳戴手套者仅6名,占4.8%。每次换尿布戴手套者5名,占4.0%。发生职业暴露后向疾控科上报25名,占25/34%。结论:产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关键词:产科,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我国医院是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潜在职业危险的高危工作场所。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且艾滋病梅毒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而产科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重危险因素之中,是护理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因此为了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目前防护状态,探讨进一步的防护措施。对我院42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了解从2012年l—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年l—2013年12月,选择我院产科护理人员42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5名,高级护师3名。大学本科12名,大专20名,中专10名。护龄3—31年,工作年限小于5年12名,5~10年14名,10—15年13名,15—20年3名,大于20年2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

1.3调查内容①登记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护龄。②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③产科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情况。④产科临床常见12项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调查。⑤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

1.4统计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42名产科护理人员中,31例曾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0.6%,其中,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76例,占总暴露例数的85.4%。2.2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见表1。暴露原因例次数构成比

助产中被剪刀、缝针损伤136%

收集清洗器械时误伤188%

接生、助产、阴检时手套破损被血羊水分泌物污染6126%

接生助产时皮肤粘膜、眼被血、羊水、分泌物溅沾9541%会阴擦洗、阴道冲洗及更换会阴垫、引流袋污染3214%输血、穿刺、处理血标本时污染2.3 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2.4 产科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见表3。

2.5 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见表4。

2.6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见表5

(n=42)

内容全部部分没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是戴手套378841012接触患者传染病诊断不明时戴手套20481433819操作者有皮肤破损时是戴双层手套***6接触可能溅射血液体液羊水时戴口罩眼罩隔离衣122920481023接触性病患者时戴口罩及隔离衣23551331614 使用锐器后及时放入锐器处理盒12292252819表3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情况(n=42)

内容全 部部 分没 有不做此操作

n%n%n%n%抽血、输血及处理血标本4102252163800

静脉穿刺、注射371843225000

婴儿洗头、沐浴、穿衣51214331945410更换尿布25102318431229

接触乳汁2581920481229

会阴冲洗、消毒30718191237

更换会阴垫及引流袋

表4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n=42)

内容是否n%n%

操作不方便31741126

担心患者不理解12293071

取用不方便13303870

抢救或工作量大没有时间3379821

不习惯16382662

没有想到4103890

没必要6143686

5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n=42)

内容是

n%n%

皮肤粘膜眼沾患者血液体液羊水立即清洗3890410

医用物品被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污染后用消毒剂消毒3583717

被锐器刺伤后挤压出血后清水清洗消毒409525

被有传染病患者污染后用疫苗8193481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疾控中心31741126

3讨论

3.1造成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客观因素: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夜班加班频繁,每天需完

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导尿等护理工作,接生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几率

都是100%。会阴切开术、会阴缝合术、断脐、抽脐血、注射催产素、会阴神经干阻滞麻醉等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产后护理时,会阴揩洗、更换会阴垫、床上沐浴等操作接触恶露、血液、体液的几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操作中不可避免造成血液、体液、羊水、胎粪等污染物。而我国目前乙型肝炎国民高发区,总感染率高达10%;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而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发生血液性疾病机会的2.4倍[3]。

3.1.2主观原因: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安全观念不强和防护意识淡薄,在接触可能污染物时抱有侥幸心理,养成不穿戴手套及防护用具等不良习惯,部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管理部门制度制定不合理;部分因预算及开支等经费问题使防护器材配备不齐;拒绝为职业暴露护理人员提供免费材料及免费疫苗。

3.2对应的防御措施

3.2.1据报道,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4]。紧张而繁重的工作给产科护理人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也极易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行为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次数。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纠正产科护理人员缺编等引起工作量超负荷,鼓励护理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及休闲活动,舒缓心理压力,提高反应、应急能力,降低因心理性危害而造成的职业损伤。

3.2.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自我防范,规范操作流程。接生时戴双层口罩、使用护目镜,穿防水隔离衣,最大限度阻断血源传播性疾病。此次调查表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应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产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要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对护士进行的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的,经常性强化性教育,而不是一次或几次培训教育就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峥o。工作后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5]。

3.2.3加强执行标准的安全锐器处理措施,防止锐器刺伤,安全使用锐器的标准重点是在使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使用后锐器的安全存放及销毁。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集中储存,总量不能超过容器总容量的75%。在处理已经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减少锐器暴露,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静脉操作及缝合伤口时要有良好照明环境,注意力要集中,减少干扰。尽可能地使用安全医疗器具。据CDC统计,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装置能减少大多数的锐器伤。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改变不良习惯,尽量减少造成医护人员伤害的不必要操作。每项操作时应戴手套,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6]。

3.2.4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处理意外暴露。被无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孕产妇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HBV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最好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3.2.5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医院对于不慎被锐器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免疫接种等。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很高。根据国外相关报道,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超过1h,而患者的出血量大于250ml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将明显升高。产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职业特殊,工作中长时间暴露在产妇的血液、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下,因此,正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所以,产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接产及其他任何操作时,都应该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主动阻断锐器伤及其他职业暴露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2.6血液、羊水、分泌物处理地面、墙壁、家具、医疗器械有患者体液渍溅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该用2%c含氯溶液擦拭,然后再用抹布去擦,擦后立即洗手。4小结

护士直接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接触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每天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因此,护士应掌握各种防护知识,具备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职业暴露发生后及时消毒机使用疫苗治疗。

参考文献:

[1]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No.20.

[2]曹明霞.血液性传染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3]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4]李晓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 张秀娟,齐继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39—7140.

[6]Wnuk AM.Occupationnal.exposure to HIV infection inheal249-252.

篇2: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1.目的

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增强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2.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每一实验室及成员。3.内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第二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和卫生部2002年发布的行业标准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及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 安全管理条例》特制定检验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保卫制度及防护措施。3.1生物安全制度

3.1.1合理、科学设置和布局实验室。出口和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和设备。安全门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临床医学实验室应通风透气、在通气不好的实验室要安装通气橱,通气设备指派人员负责(使用、维护),根据需要每日至少进行一次,并登记,签名。

3.1.2临床医学实验室窗户需具备钢丝网纱窗,以防外界“虫害”入侵,钢丝网纱窗的完整性,由各专业组长负责。3.1.3临床医学实验室需要安装空气消毒机,每天两次消毒,做好使用情况记录。

3.1.4临床医学实验室应具有充分的消毒灭菌装置:高压灭菌装置、紫外线消毒装置、过滤消毒装置(生物安全柜)、液体消毒装置等,分子生物学室、细菌室、艾滋病实验室、病毒室等病原微生物密集、传染性强的实验室应具备上述所有设备每种设备由各专业组长负责维护、使用和记录。

3.1.5临床医学实验室需有淋浴设备:风淋、水淋,实验室人员在接触高传染性标本和培养物时,必须经过风淋或者水淋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并做好记录。3.1.6临床医学实验室出入管理:非实验室人员应经负责人许可,采取防护措施才能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工作人员须脱下工作服、手套等,做好消毒清洁后才能出实验室。

3.1.7菌种、毒株、各种指标阳性标本出入制度:菌种和阳性标本应进行出入登记,如工作需要拿出实验室,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许可、证明,才能拿出实验室。

3.1.8标本运输、处理制度:所有能产生气溶胶进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标本,都应使用密封的离心管,并在盖紧的离心头或转头中进行。标本运输应装入不泄露、防破、密闭标本箱里运输。标本存放应专柜、密封保存。

3.1.9检验科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生物安全的规章制度,违者,根据有关条例由生物安全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处罚意见。3.1.10菌种、毒株、传染性强的标本、有害、有毒的化学药品,应实行专室专柜、双锁,两人管理,同时做好出入登记,违者重处。

3.1.11为了保证生物安全,科室应准备足够的工作服、隔离衣、防护面罩、鞋帽、手套。尤其是细菌室、分子生物室、病毒室、艾滋病室等生物因子密集的地方。

3.1.12各实验区应有明确的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标识。3.1.13实验室用电安全

3.1.13.1仪器用电:作为仪器维护措施的一部分,应进行的安全用电检查并建立档案记录。每年至少对所有电插座的接地和极性、电缆的完整性进行一次检查,并将结果记录在案。各专业组委派专人与电工共同完成。3.1.13.2高压设备:为保证高压设备的安全,应由专业电工维护。

3.1.13.3地线:电器设备必须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须完整无损。在潮湿环境的电器设备,要安装接地故障断流器。3.1.14化学危险物品安全

3.1.14.1临床化学实验室存在有许多腐蚀性、毒性、易燃和不稳定试剂,属化学危险物品。实验室工作使用化学危险物品,应向有关机构备案,并遵守相应管理规定。所有化学危险物品的容器都应有清晰标记。存放地点应通风透气,保管应双人、双锁、出入登记。3.2临床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3.2.1为了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必须经过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每半年一次,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新近人员要进行单独培训。3.2.2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进入。

3.2.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穿戴工作服和手套等,要离开实验室,必须脱掉工作服和手套等,洗净双手,才能离开。

3.2.4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3.2.5移液器禁止口吸标本。

3.2.6严格遵守锐器使用管理办法,防止锐器刺伤,如受锐器刺伤,按“医学生物实验室事故的应急措施”进行处理。

3.2.7试管离心前,观察试管有无破裂,离心管套底有无缓冲垫,以避免离心时试管破裂,造成实验室污染。

3.2.8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污染物质溅出后要及时消毒,具体方法参照“实验室消毒、灭菌措施”。

3.2.9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实验室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具体方法参照“实验室消毒、灭菌措施”。

3.2.10工作人员应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检查,尤其是HBV、HCV、HIV、TB等血源性和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对无免疫能力者,给与预防接种,并每人建立体检档案。3.2.11要充分认识气溶胶对实验室的污染和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危害,在标本离心、剧烈震荡、混匀、开启、放置过程中均可产生气溶胶,所有标本分离、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对强传染性的标本处理,工作人员需采取面部防护措施,如:目镜、口罩、面罩或其它防溅装置。

3.2.12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试验台表面或设备时,需带手套。戴手套不能接触“洁净”设施表面(如键盘、电话),也不宜到实验室外。3.2.1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手应远离口、鼻、眼及其他粘膜,减少实验室感染的危险。

3.2.14人员暴露于病毒或其它感染性微生物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同时参照“医学生物实验室事故的应急程序”进行处理。

篇3: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1 资料

对2003年1月—2008年1月所发生的55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暴露情况及过程

2.1 暴露情况

55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中针刺伤45人, 玻璃伤3人, 器械伤4人, 手部割伤1人, 病人血液感染2人 (见表1) 。在暴露的环节上, 以在注射输液过程较易发生职业暴露, 其次为处理废物及清洗器械时 (见表2) 。

2.2 发生职业暴露的部位及损伤级别

55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中发生皮肤损伤53人, 其中较严重5人, 轻度48人, 污染眼睛1人, 污染脸部皮肤1人。

2.3 暴露后处理

根据我院制定的医护人员职业伤害的防护管理制度, 对55名发生职业暴露的护理人员进行应急处理, 均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

3 讨论

在各种职业暴露中, 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危害最大, 据文献报道, 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的感染率为0.30%, 乙型肝炎病毒 (HBV) 的感染概率为6.00%~30.00%, 丙型肝炎病毒 (HCV) 的感染概率为1.80%, 梅毒、淋病等病原菌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1]。本调查显示, 55人职业暴露中, 锐器伤发生率为96.36% (53/55) , 因此预防锐器伤最为重要。若病人未做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 护理人员一旦发生锐器伤如门诊、急诊的病人情况难以追踪, 但若不确认病人基本情况则护理人员面临巨大的职业风险。

4 防护措施

4.1 洗手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 接触病人前后, 包括脱手套后, 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被病人血液、体液、组织污染后, 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4.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被锐器损伤的危险。医疗废物要分类放置, 损伤性废物应放在利器盒内直接焚烧。

4.3 做好防护

预料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物时;手上有伤时进行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处理污染器械、持血标本等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 手套破损立即更换, 必要时戴帽子、护眼镜、鞋套、口罩、面罩, 穿隔离衣等, 离开工作场所时应将防护用物脱去, 放置在指定的位置[3,4]。

4.4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处理程序

护理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 如不慎被HBV病毒、HCV病毒、HIV病毒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时, 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 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被乙型肝炎阳性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 应在24 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 必要时抽病人血液进行对比, 同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高价球蛋白, 并于刺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被HI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 应在24 h内去预防保健科抽血查HIV抗体, 必要时同时抽取病人血液标本进行对比。执行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并通知医务科、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上报、随访等。

4.5 做好职工的预防保健工作

我院规定凡新职工上岗前均进行体格检查,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在职职工每年体格检查1次, 定期注射疫苗。

4.6 建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系统

感染管理部门负责职业暴露的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的指导, 并制定了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工作制度, 医护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立即按规程进行局部处理, 到预防保健科进行登记抽血, 做基线检测, 进行随访咨询。

4.7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

定期做好在职教育, 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 可防止的针刺伤发生。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对全院职工定期进行培训, 日常监督, 每月进行考核,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 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亮, 张敏, 廖建新.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分册, 2006, 33 (3) :167.

[2]徐秀华.临床医学感染[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01-704.

[3]陈晶华, 赖美燕.基层医院护士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的防范[J].护理研究, 2004, 18 (7B) :1292-1293.

篇4: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关键词】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90-02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狂犬病、不明原因性发热疾病逐年上升,传染科护理人员随时处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据统计,每年传染科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率约为7%,长期在传染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容易身心疲惫,失去工作热情及工作责任感,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隔离措施不当,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则会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及自身感染,所以有些护理人员要求调换工作岗位及离岗。

1 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原因

1.1工作因素

1.1.1工作特点及性质:护士是服务性的职业,服务对象是患者。而传染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传染病患者,传染病病人本身在社会上受人歧视,身心处于不健康状态,对医务人员有排斥心理,特别是某些特殊感染的传染病,病人对社会存在报复心理,这些都会给传染科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唯恐自身的任何差错导致病人报复社会,因而产生恐惧感。

1.1.2工作环境:传染科护理人员所处的是特殊工作环境,每天要面对传染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针头、被服、消毒药液、紫外线等感染,这种职业性危害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巨大的心理压力。

1.1.3工作负荷:因传染科属于非盈利科室,护理人员不足,工作时间长,夜班次数多,生活不规律,特别是某些特殊感染病人对自身疾病的恢复悲观失望,从而容易出现意外,这些均无形中加重了传染科护理人员的思想压力,更容易产生工作疲惫感。

1.2 个人因素: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未接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心理知识缺乏,不会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减压。

1.3 社会因素:护理人员多数为女性,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周期波动均为压力之源,社会对护理工作和角色的定位不准确,将其置为辅助医疗的从属位置,对护理人员缺乏理解,加上护理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较低,工资相对较低,护理人员的付出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补偿,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加之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对传染病人的歧视,导致对传染科工作人员存在偏见,唯恐避之不及,增加了对传染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2 防护措施

2.1 环境因素的防护:室内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的流通,配制消毒液时应在通风处,且计量准确,减少对自身的危害。紫外线消毒时禁止入内,消毒后及时通风。医疗垃圾分类处置,并标明种类,封闭后专人运送。工作时戴防渗透手套,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穿戴好防护衣和护目镜,如被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污染后,应立即离开该环境,按相关流程规范处理污染部位,上报相关部门。

2.2 心理因素的防护:加强体育锻炼,合理搭配饮食,保证睡眠质量,提高自身抵抗力,组织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心理治疗活动,及时矫正传染科护士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传染科护士掌握必要的心理放松技巧,维持传染科护士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在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外,立即给予心理评估,安慰及心理疏导,护理管理者应关心每一位护士,帮助解决护士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3 重视职业安全防护:传染科护士的护理工作风险大,感染传染病的机率高于其它科室,属于高风险科室,应不断提高传染科护士对传染科疾病的职业防护能力,制定安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操作流程等来规范护士的工作,以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

2.4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改变当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减轻护理人员负担,合理调配人员,延长夜班轮转时间,改善护理人员的生活待遇、福利、工作环境,增加晋升机会。

2.5 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传染科护士在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社会应理解并尊重,支持传染科的护理工作。医院应增加与护士的沟通和交流,重视传染科护士的压力源,合理编制,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在职称方面予倾斜。

2.6 加强专业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学习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掌握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治疗方案、隔离措施等,使护士有过硬的操作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在紧急情况下忙而不乱,快而不慌,顺利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传染病医学的发展和需求。

3 小结:

篇5: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篇6: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1、医院重视职业防护:首先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感染的危害性,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重视程度。合理配置人力,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提供先进的医疗器材,完善防护措施;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必须参加由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知识、职业防护技术的岗前培训,同时还要定期举办有关职业防护知识讲座。护理人员还应不间断的接受在职继续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工作中与锐器有关的操作应加倍小心,掌握锐器刺伤后,应急处理程序,防止锐器伤导致职业感染。

3、加强人员配备,减轻临床负担:护理人员在工作忙、任务重、急于完成工作时,常忽略职业个人防护,对工作量大,急危重症患者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备,实行弹性排班,减轻临床护理人员职业紧张感,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职业损伤。

4、提高技术操作水平,规范操作程序:加强护理“三基”训练,努力提高技术操作水平,自觉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操作技术,降低因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引起锐器伤的发生率。

篇7: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摘要】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的对策,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手术室护士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护理人员 手术室 危害因素 防范措施

随着近年来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手术室又是医院抢救生命的重要核心地方,在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经常直接的接触患者体液,又经常身处在化学药物、有害的气体和放射性仪器等中。加上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工作时间不规律等,及其容易在工作中造成感染

1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

1.1消毒灭菌剂的影响 手术室常用的消毒灭菌剂有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液,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1]

1.2 心里因素 手术室的工作压力大,思想高度集中,经常加班加点的长时间工作等。护理人员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可引起胃肠道德疾病和神经功能絮乱的发生,疲劳、精神压力过重,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懈怠等不良心理状态。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是导致差错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1.3 护士在手术中的工作时间通常在6到8小时,长时间的站立工作,经常地快速走动,搬运器械包和辅料包,清洗和处理各种器械和重物洗手护士需长时间站立,有时连续站立6.5小时/天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分钟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4小时/天或以上。护士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 %,护士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2]。

1.4噪声的危害 手术室的噪音包括电钻、电刀、负压吸引器、麻醉机、血压检测系统等。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症状,还可使人烦躁、精力分散,工作容易出现差错[3]

1.5眼睛的损伤: 长期强烈的灯光刺激,使眼睛处于疲劳状态,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如防护不周,会引起角膜炎、结膜炎。

1.6 X射线的影响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越来越多。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会导致护理人员机体损伤(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放射病等)

[5]。

1.7麻醉气体的不良影响 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的环境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某些吸入麻醉药物如氨氟醚、笑气及乙醚等,吸入人体后经一定的时间才能排出,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有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降低的可能[4]。

2手术室护士的防范

2.1消毒剂使用 从戊二醛消毒液取出浸泡的器械后立即将盖子盖好,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取用戊二醛熏箱内物品时尽量一次取完,有条件时用H2O2等离子体灭菌器或者用环氧乙烷灭菌。接触含氯消毒液及甲醛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

2.2护理人员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加强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节, 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要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依法施护,避免或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要掌握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要注意健康饮食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3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 由两名夜班护士承担的繁重的手术准备工作分摊给当日白班的6名护士,大大降低了夜班护士的集中工作强度。我们还坚持了每日14点30分后更换洗手护士下台休整的做法,工作效率有了提高。针对以往器械护士准备次日手术,费时、费力、压力大的情况,医生有时还不甚满意,我们制定了一套器械准备常规卡,使护士准备次日手术器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减轻了护士在时间和精神上的压力。

2.4噪音的防护 在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陈旧落后产生噪声大的设备尽量淘汰,引进仪器时要考虑到环保因素。手术过程中不许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为医务人员和病人共同创造一个整洁、清新、安静的手术环境。

2.5应用防护眼镜、防渗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渗手术衣或手术衣内穿一次性围裙:防止器械落地刺伤足部,清洗器械时刷子必须在水面以下操作,防止水滴四处飞溅,沾在衣服、操作台、甚至自己身上而造成交叉感染的危险。冲洗各种带管腔的器械时应戴面罩,冲洗时管腔朝向后下方,避免直接冲洗到池壁上,防止管腔内的血液、痰液及各种液体物质飞溅到池壁上反弹到操作者面部,特别是眼睛。

2.6 X射线的管理 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及使用C型臂进行X线摄片的手术,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尽量避免身体照射,合理安排人员,避免短期内接受大剂量X线照射。孕期护士避免接触X线。

2.7改善空气环境改善手术室通风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将每个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通至室外,防止麻醉气体在手术室内蓄积。装有抽吸装置,定期抽吸。术前提醒麻醉师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减少药液散发在空气中。

3总结

经过护士对手术室危害的认识和了解,不断的学习和提高防范的意识,已对职业危害引起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防护,从而减少了危害,护士身体的健康也大大的影响自身的心情和工作态度,会更好的服务和治疗患者,身体的健康也大大的影响自身的心情和态度。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玉莲,陈玉平.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9):434-435

篇8: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院100名临床护理人员, 工作年限1年~26年;年龄20岁~49岁;大专学历64人、本科学历36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由专人发放并讲解问卷的目的和填写要求。

2 结果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96份, 有效回收率96%.

2.1 损伤的原因

在96份调查问卷中94人曾致伤, 损伤率为97.91%.锐器伤中针头、头皮针、输液器针头、安瓿碎片这四种原因最为常见。

2.2 损伤部位

锐器伤中主要部位在手部, 占损伤的97.48%, 集中在输液拔针、注射器毁形、手掰安瓿等环节。

2.3 损伤后处理情况

伤口能正确处理的占35.83%, 不规范处理的占58.7%, 未处理的占5.47%.

2.4 被体液污染的情况

96名护理人员中有93人为患者进行注射、采血、输液、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时有不戴手套的经历, 其皮肤黏膜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污染率高达96.9%.

3 讨论

护理人员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 护理管理者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教育, 纠正护理操作中的不良习惯。据报道美国CSC早在1987年的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指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 强调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手套是第一道防线, 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

4 护理措施

4.1 在护理工作中不慎发生了锐器或针刺伤时, 应保持镇静, 放低受伤肢体, 使其处于下垂位置, 如戴手套者应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压部位, 注意挤压过程不放手。挤血的同时将伤口在流动水下反复冲洗, 用0.5%碘伏对伤口进行局部消毒处理, 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相关检查。

4.2 锐器损伤发生后, 操作者往往精神紧张、心理恐惧, 也影响工作情绪。因为发生锐器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感染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 加强意外伤害知识的普及, 可以减轻意外伤害的心理压力, 并给予心理咨询以及缓解心理压力。

4.3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养成按章程操作的习惯, 熟知安全防护知识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熟悉本职业潜在的危险,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做好标准预防, 加强预防接种。对每年新上岗的护理人员, 科内要安排专人负责, 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 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 并把锐器损伤的应急处理流程作为入科教育的内容之一。对锐器伤的预防, 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让每位护理人员了解掌握锐器伤流行病学知识, 合理使用锐器, 做好安全防护, 从而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能力。

篇9: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所处工作环境和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可避免地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高风险传染性物质,长期面临来自物理、化学、生理、心理等各种危险因素,由于缺乏防范意识和有效措施,护理人员较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本文根据手术室护理人员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并落实标准的防护措施,以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结果提高了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强化了职业安全管理,有效地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暴露的各种因素是防范措施的关键。

手术室的常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血源性感染的因素:手术室护理人员每天都暴露在患者的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高风险传染性物质中,尤其是血液和体液。加上手术过程中接触的利器较多,如手术刀、剪刀、缝合针等,术中传递方法不当就容易发生职业暴露。而血液暴露又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

物理因素:①射线辐射:骨科手术治疗中很多情况下需要术中进行X线摄片。护理人员长期被动接受X线照射,可导致白细胞的数量减少和防御功能降低,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肿瘤。②噪音污染:手术室内各种抢救、治療的医疗设备云集,如多功能麻醉机、监护仪的报警系统、电锯、吸引器及工作人员的术中配合产生器械碰撞音和医疗设备移动时产生的噪音等。护理人员时常处于高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易出现焦躁不安的症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从而患胃溃疡,睡眠障碍等。

化学因素:①麻醉废气:随着吸入性麻药的广泛使用,吸入性麻药在使用中不可避免的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手术室无完善的麻醉废气排放系统,未实施麻醉废气的规范管理。导致吸入性麻醉对手术室空气的污染,护理人员长期不间断吸入麻醉废气,对工作人员的肝、脑、肾和生殖系统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②消毒防腐剂:手术室最常用的消毒剂有戊二醛、含氯制剂。需要做病理检测的标本使用的防腐剂是甲醛,这些化学消毒防腐剂对手术室的空气和护理人员的皮肤、呼吸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甚至有致癌性;工作中频繁使用的75%酒精、安尔碘、快速手消剂等,对护理人员皮肤黏膜也有危害,长时间接触易发生皮肤病变。③电刀产生的危害:由于使用高频电刀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对手术切口具有杀菌作用,致使电刀的使用频率过高,但医务人员在使用电刀止血的过程中对不同手术部位及不同组织输出功率的具体参数阈值缺乏规范性,需要反复选择输出功率导致产生过多烟雾,使工作人员心跳加速,劳累疲乏,不能集中注意力,免疫力降低。

心理、生理因素: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心理、生理因素。手术工作的快节奏、昼夜倒班的无规律性、长时间站立和精神长期处于快速的应急状态。加上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使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身心疲备状态。致使工作中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应变能力下降,不能很好地与手术医生配合来完成高质量的手术,护理人员产生抑郁、厌恶工作等现象。对患者造成安全隐患。

防护措施

血源性感染的防护:落实手术室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的措施,护士长应配备充足的职业防护用品。对于择期手术患者,护理人员坚持术前访视患者,掌握病情及相关检查资料,合理安排手术间。急诊手术患者应尽量安排在感染手术间进行手术,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规范处置医疗废弃物。术中利器传递尽量使用托盘并正确使用利器盒。定期体检接种相关疫苗。

物理因素的防护:把术中需要摄片的患者安排在配置具有防X线辐射的独立手术间,工作人员术前严格执行防辐射的预防措施。定期对手术室的医疗设备进行检修,使其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噪声降到最低。

化学因素的防护:①实施麻醉废气的规范管理,手术室安装完善的麻醉废气排放系统,为护理人员提高良好的工作环境。②规范使用化学消毒剂,注意加盖密封保存。手术器械尽量采用物理方法灭菌,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选择有护肤功能的手消夜。③工作人员必须掌握高频电刀操作规范,有效地使用电刀发挥快速止血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烟雾的产生,及时打开废气排放系统。

心理、生理因素的防护:合理配置手术室人员的数量,适当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改善护理人员对工作的倦怠情绪,使其保持充足的精力和体力,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把职业暴露的培训学习纳入年终履职考核,形成长效机制。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意识和职业暴露的处理能力。

手术室是职业暴露的高发科室,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是降低职业危害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必须通过反复多次学习并考核。护理人员应提高对潜在危险因素的防护意识,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规范,正确使用职业防护用品。把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才能保障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红旗,徐艳,催铁军,等.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40.

2 彭凌,郑永梅,郭艳雪,等.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调查与防护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279.

3 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46-50.

篇10: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邬涵若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北京武警总医院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锐器损伤的状况,制订完善的防护措施,合理处理用后的锐器。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北京武警总医院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进行摸底。结果 北京武警总医院护理人员调查186人,被锐器损伤的120人,占64.5%。实习护生166人中有79.52%曾经发生过针刺伤,39.16%曾多次发生过针刺伤。结论 临床风险事件大多发生在护理工作中,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锐器损伤的发生。有效地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感染,尤其是实习护生。

[关键词]:锐器损伤;护理人员;护理实习人员;防护

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技术操作中,经常被各类锐利器械损伤,尤其是实习护生。经针刺、割伤的皮肤可以传播20余种疾病[1],潜在的职业感染不可忽视,据有关资料显示,医护人员感染乙型肝炎是普通人的3倍~5倍。为了了解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锐器损伤的发生率及发生的原因,加强风险管理,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对策,并实施了有效的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北京武警总医院护理人员及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不限工作年限实习时间,调查从事护理专业以来的锐器损伤情况。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锐器损伤的原因、次数、程度、污染情况、损伤的处理、损伤后的血液检测等,发放医院护理人员问卷190 份,收回186 份,有效率98 %.北京武警总医院护发实习护生放问卷166 份,收回有效问卷166 份,回收率为100 %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医院护理人员收回186份调查表中,有120人不同程度被锐器损伤,发生率64.5%,共损伤610人次各类针刺(见表1)。

表1 610 次锐器损伤情况

锐器类型 各类针头 玻璃 剪刀 其他

2.2 610 人次锐器损伤的原因(见表2)

表2 610 人次锐器损伤原因

刺伤原因 重新回套针帽 处理丢弃针头 收集废物 其他

人数 270 216 84 40

百分比% 44.2 35.4 13.8 6.6 人数 114 86 46 39

总次数 371 164 45 30

百分比% 60.8 26.9 7.4 4.9 2.3 164 人次玻璃类损伤的原因分类调查(见表3)

表3 164 人次玻璃类损伤分类

刺伤原因 开安瓿 收集废物 洗涤导管 其他

2.4 开安瓿方法

在玻璃类损伤中,70.7 %是在开安瓿时割伤,开安瓿的手法与损伤密切相关(见表4)

次数 116 23 19 6

百分比% 70.7 140 11.6 3.7 表4 116 人次开安瓿割伤的手法调查

开安瓿手法 直接掰断安瓿 锯痕后纱布包裹掰断 用持物钳敲断

次数 86 17 13

百分比% 74.1 14.7 11.2

2.5 166 名实习护生中有79.52%曾经发生过针刺伤,39.16%曾多次发生过针刺伤。详见表5。

表5 166 名护生针刺伤情况

受伤次数 0 次 1 次或2 次 3 次或4 次 5 次或6 次 7 次以上 合计

人数 34 67 35 21 9 166

构成比% 20.48 40.36 21.08 12.65 5.42 100.00 2.2 护生针刺伤发生原因(见表6)

毛秀英等[1]在调查研究中指出,80.6%~88.9%的护理人员均受到不同频率的针刺伤,年人均被刺伤2.8次~3.5次。

表6 针刺伤发生原因

针刺相关原因 加药 注射

拔下和回套针帽 处理医疗废弃物 病人不配合 其他原因 合计 防护措施

人次 147 31 179 19 14 21 411

构成比% 35.77 7.54 43.55 4.62 3.41 5.11 100.00

3.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制定培训制度,增强护理人员职业防范意识

调查显示,最多见的损伤是针刺伤,大多数护士是在被锐器损伤后才意识到防范的重要性,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多种疾病中最常见、最可怕的是乙型肝炎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传染[2],因此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的证明,在操作及处理物品时戴手套的重要性。此次调查显示,在抽血等操作时戴手套仅为21.5%,因此应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3.2 制定严格的操作制度及合理的实施方法

在临床上,很多锐器损伤因操作不规范而引起,本次调查显示,玻璃损伤70.73%在开安瓿时损伤,在临床工作中,因工作量大,而人力资源不足,多数人员在开安瓿不锯痕、不用纱布包裹的情况下直接掰断安瓿,这种省时不规范的操作成为玻璃损伤的主要原因,另调查回套针头的现象很普遍存在,仓促地回套针头帽,极易发生针刺伤,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尽量避免回套针头帽,必要时用单手回套针帽。

3.3 及时处理锐器废弃物,加强废弃物的管理

在临床上,很多锐器用后处理不当,操作不规范极易引起损伤,此次收集过程也是引起锐器损伤的重要环节,极易感染血源性疾病,禁止徒手去处理玻璃、针头等锐器物,用后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应及时正确放入专门的防刺破、防渗透的容器中。

3.4 发生刺伤后的紧急处理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发生锐器损伤后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首先把伤口的血往外挤,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擦干后碘伏消毒伤口,必要时抽血检查,并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填写损伤情况,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针刺伤,并指导处理。

3.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生个人因素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护生初到病房实习,环境生疏、工作压力大、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缺乏职业防护知识是大多数护生发生针刺伤害的主要原因。今后应把护生带教工作岗前护生教育培训工作放在首位,在护生临床实践前要让护生对针刺伤有深刻了解,以减少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

3.6 护生针刺伤主要发生在针头使用后到针头丢弃这一段过程[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3.55%的针刺伤原因是拔下和回套针帽。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是导致针刺伤最常见的原因[4],尤其是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针帽回套更易发生针刺伤。还有在临床工作中进行过多的操作处理,如套回针帽、取下针头等会增加护理人员,特别是护生被刺伤的机会。故针头在使用后应及时安全地丢弃。3.7 主办各种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班及讲座,系统讲解防护知识,并将相关知识结合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介绍各种易引起针刺伤的操作环节,消除发生针刺伤的各种因素,指导护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

5、6]。向护生提供各种护理杂志及感染学杂志中关于职业防护方面的文章,让护生从中吸取经验,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增强防护意识。临床实习中督促护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自觉规范操作行为,并主动和带教老师探讨有关职业防护知识,时刻警钟长鸣,防止针刺伤。经常举办各种经验讨论会,以供护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传授针刺伤防护措施与方法,共同探讨防护知识与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护生的防护水平及意识,实现自我防护,确保职业安全。

篇11: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1、任何部模板的拆除,必须在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向工 地技术负责人及施工员审报。

2、工地技术负责人、施工员应根据提供的砼强度、试验报告、工程进度需求以及安全措施的就位进得审查,审查合格后准予拆模。

3、特殊工艺,特殊要求砼构件拆模必须报公司技术科,由公司总工及技术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行拆模。

4、拆模过程中,审批人要巡视拆模现场,发现异常,有权制止拆模工作,并研究处理后方可进行施工。

模板拆除安全防护措施

1、拆模高处作业,应配置登高用具或搭设支架。

2、模板支撑拆除前,砼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并经审报批准后才能进行。

3、拆除的钢模做平台底模时,不理一次将顶撑全部拆除、分批拆除,然后按顺序拆下隔栅、底模、以免钢模在重荷载下一次性大面积脱落。

篇12: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护措施

【摘要】 目的 分析本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防护措施。方法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对其职业、暴露源、暴露物品、暴露原因、暴露操作、暴露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148名职业暴露者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分别占40.54%和35.81%;暴露源不明100名,占67.57%,乙肝抗原阳性27名,占18.24%;其中发生针刺伤126名,占85.14%。结论 通过对来院工作人员和本院工作人员的不断强化培训,其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得到提高,各科室也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及上报有关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

【关键词】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1.206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实验室、后勤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病物质,而具有被感染可能性的状态[1]。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全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职业、暴露源、暴露物品、暴露原因、处理及随访结果等。建立调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职业暴露的148名医务人员中,护士、实习护士、实习医生、医师、工人分别占40.54%、35.81%、7.43%、10.81%、5.41%。2012年男、女分别占18.31%、81.69%;2013年男、女分别占11.69%、88.31%。2012年发生职业暴露71名,2013年发生职业暴露77名,对比两年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均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暴露源不明100名,占67.57%,乙肝抗原阳性27名,占18.24%。发生针刺伤120名,占85.14%。讨论

3.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

3.1.1 职业分布与暴露种类 据本院的暴露人员一般情况分布及构成比的情况来看,近两年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均以护士和实习护士为主。而暴露种类的调查中,两年发生职业暴露148名,其中锐器伤暴露126名,占85.14%,因此,从本院的职业暴露情况来看,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是针刺伤。

3.1.2 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

3.2 造成针刺伤的因素 造成针刺伤因素主要有人员因素、流程因素、制度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2]。

3.2.1 人员因素 造成针刺伤最主要、直接的一个因素。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长和强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荷。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强度注意力和倒班制的护士来说,疲劳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正是因为疲劳工作,操作注意力不集中,针刺伤发生的几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3.2.2 流程因素 专业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使用输液器后处理流程不当,是流程因素下发生针刺伤最多的一个事件,尤其对于头皮针,调查数据表明,暴露物均以头皮针和一般丢弃注射针为主,占其总数的39.68%、19.84%。一些对流程操作不熟悉的医护人员,在拔针头的时候操作不规范,会造成针头的反弹,回弹到自己的皮肤,使自己造成伤害,又或者是输液后将针头随手扔进医疗废物盒里面,力度过大所造成的针头反弹[3]。

3.2.3 制度因素 分为客观制度因素和主观制度因素,客观制度因素是制度本身所规定的,医护人员在正常执行该制度时对其自身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如医疗废物减排制度制约,制度所规定的需要排去剩余水分,而医护人员在排水过程会增加针刺伤环节。

3.2.4 管理因素 由于管理人员或者监督力度方面不足造成的因素,如管理人员的疏忽,没有注意到护士的一些不规范操作。管理层对于新入职护士和实习护士这一高发针刺伤的群体,并没有为其做好针刺伤培训以及后勤的培训监督。

3.2.5 环境因素 造成针刺伤较为客观的一个因素,处理锐器环境光线不足、空间狭窄、工作繁忙、环境拥挤,护士无法正常操作,容易被家属及患者碰撞导致针刺等客观环境因素都会使医护人员造成针刺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3 针刺伤的预防

3.3.1 人员及管理因素的预防 对于新护士,本院应该重视护理人员针刺伤防范培训,把针刺伤防范措施纳入护生岗前培训和入科前教育内容,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

3.3.2 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 禁止护士用手按压医疗废物,以免被不慎混放的锐器损伤。教会护士胰岛素针的使用方法,安排糖尿病专科的护士示范胰岛素针的正确使用方法。用过的针头要及时放回锐器盒,减少中间环节处理致伤。不能剪用后的针头、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盖帽以及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

3.4 针刺伤后的处理 若科室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应当做伤口紧急处理。立即挤出伤口部位血液,流动水冲洗,消毒液消毒伤口。如果是黏膜则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之后应马上报告科室负责人确定患者是否有血源性传染病,初步评估伤口暴露级别,登记职业暴露表格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院感科,共同评估刺伤情况并指导处理,锐器伤应在4 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综上所述,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的针刺伤职业暴露危害,“安全第一”是职业防护的基本原则,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让医务人员不断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保障自身安全,以提升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30名,年龄20~55岁;其中护龄<5年14名,5~10年6名,>10年10名;主管护师为10名,护师8名,护士12名。

1.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医疗锐器损伤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发放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回收率为100.0%。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锐器损伤发生的时间、地点、锐器种类、锐器损伤原因、是否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受伤前是否知道患者有无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损伤后有无处理等。

2 结 果

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26名占86.7%。护龄<5年者被锐器伤害10例占71.4%;>5年者5例占31.2%。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类型与锐器伤的发生环节见表1、表2。

3 讨 论

3.1 原因分析

本调查显示锐器伤的发生与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年限、操作熟练程度、接触锐器的频率及操作不规范有关。(1)工作年限低的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次数最多,这可能与其缺乏防锐器损伤的知识、经验不足、工作不够熟练有关。(2)在手术台上针、刀、剪是最常用的手术器械,发生刺伤的几率也最高。本调查显示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缝针刺伤占66.7%,其受伤率高说明与锐器接触频率有关[2]。(3)操作不规范是导致危险发生的重要环节。术中直接传递针刀;开启玻璃安瓿时,未加任何防护;双手回套针帽,丢弃注射器前,用手分离针头;传递锐器方法不当。(4)特殊的工作环境与性质。手术室是一个密闭的工作环境,手术室护士常超负荷和长时间的紧张连续工作,人员疲劳时锐器损伤发生率增高。据任小英等[3]报道,锐器伤的发生与工作超负荷成正相关。

3.2 防护措施

3.2.1 医院重视职业防护教育:

组织防护知识学习,护理部,院感科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专题讲座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3.2.2 规范操作:

手术室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和新上岗护士应加强防护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规范操作,熟悉手术步骤,了解并预计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掌握处理措施,减少手术中的忙乱,从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手术室护士应加强对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传递器械时娴熟规范,熟悉手术医师的操作习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2.3 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验项目的管理:

术前访视患者,准确了解其病毒携带情况,并做好此类手术的防护,对已确诊或可疑急诊手术应采取标准预防。

3.2.4 加强术中的防范措施:

洗手护士提前15min上台整理器械,以减少手术中的忙乱;术中洗手护士应注意力集中;洗手护士应对手术台上的锐器进行严格的管理,合理布局手术台面,尽量在手术者和手术护士之间预留一处“交接区”,便于传递和交接缝针、刀剪等锐器,尽量不直接传递和交接锐利器械;配合手术传递锐器时注意正确的传递方法,如:传递手术刀时,刀腹应朝下;传递或收回缝针时勿直接用手抓持锐利部分;传递锐器时应避免手与手的传递,可采用间接传递法,将锐器放置于弯盘内;规范缝针摆放位置:手术台上用后的锐器应放在器械台上一固定的不易触及的角落,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复杂手术时,建议戴双层手套以减少针刺时血液体液的接触。研究表明[4],如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会减少50%以上,双层手套使工作人员沾染患者的血液危险降低87%。

3.2.5 术后器械的清洗:

整理时应戴手套操作,小心谨慎,用镊子分离锐器,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和刀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代替人工清洗,既减轻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量,又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

3.2.6 纠正损伤的危险行为: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锐器或玻璃制品;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指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头帽;禁止徒手携带裸露的针头等锐器。在掰玻璃安瓿时,用砂轮划垫纱布;注射器用后利用工具分解注射器和针头,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所有锐器均应放入合格的锐器盒内,勿随意丢弃。盛装锐器的锐器盒不能过满,不应超过盒子的3/4。

3.2.7 提供安全用具:

给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使用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静脉采血时用真空采血器,锐器应放入合格的锐器盒内。

3.2.8 完善锐器伤处理及报告制度:

发生锐器伤后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部位的血,用肥皂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冲洗5min,用2%碘酊、75%乙醇消毒伤口,锐器伤发生时应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总之,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预防和控制锐器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7.

[2]曹海清.医务人员锐器伤及防护情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3):307-308.

[3]任小英,俞娇花,熊宇,等.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现状调查[J].实用护理杂志,2005,9(3):61-62.

篇14:护理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关键词锐器损伤 原因分析防护措施

人们关注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本身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关注极少。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近年来已知被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因此,锐器损伤已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但对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2006年1~12月所发生的61名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市级医院61名护士,其中护士29名,护理师24名,主管护理师8名,护龄1~23年。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护龄、职称、锐器伤次数、种类及人次、锐器伤原因、伤后处理情况。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发放问卷61份,回收57份,回收率93.7%。

结果

57名护士1年中有52名发生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281次。见表1。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见表2。

锐器伤原因,见表3。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见表4。

锐器损伤原因分析:从表2看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91.2%,表3看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锐器伤占36.8%。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由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②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越高,且次数多,可能与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③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紧张、工作量大、应急情况多、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固定、易疲劳而造成意外锐器伤。

锐器伤处理情况分析:从表4看出,锐器伤后进行规范处理的只占33.3%。可能的原因是:①部分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②有些护理人员不知道正确处理方法。③抢救病人时,不能及时处理,事后又未采取补救措施。

防护对策

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提高防护意识: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接触。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HI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的感染是护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危害。调查显示,各种锐器伤中针刺伤占45.6%。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害者感染;因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几率为1.8%。玻璃伤虽然没有直接暴露,但护士们常常是带着伤口继续工作,若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接触,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树立普及性预防意识,在工作中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不将裸露针头的器具相互传递,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其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对低年资护士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如对感染病人进行操作可戴手套,虽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减少50%。

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有效率为96%~99%,并且对丁型肝炎亦有防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半年后要抽血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如未产生抗体,需全程补种。

提高医疗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职业安全局明文禁止将针使用后重新套针帽,但这种行为仍普遍存在,这就说明了在依靠教育改变医护人员的高危行为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其他的办法,这就是必须在提高医疗护理器材上下功夫,如:①无针头的产品: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由于其减少了针头的使用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②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可伸缩针头的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针头在使用后或使用时与使用者处于隔离状态,从而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了76%。③个人保护产品:用于单手将针头套上针帽的装置等。④使用锐器收集箱:此方法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它的使用使针刺发生率降低50%。

正确处理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同时伴有出血者,应立即从近心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被乙型肝炎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时,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阴性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并随方;被HIV病人污染的锐器伤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

上一篇:一个乐观的微笑初一作文下一篇:红烧肉的做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