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对策

2024-06-03

采用对策(精选十篇)

采用对策 篇1

过错责任原则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损害有过错 (故意或者过失) 时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是各国法学中的基本归责原则[1]。目前, 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从法源上讲, 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条。

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比较间接的法律依据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60条的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 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 单位有过错的, 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最直接的法律依据就是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首部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全国性教育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下称《办法》) 。其中第8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 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 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 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近几年运用过错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实践效果看, 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中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可以说为学校的行为确定了一个分清责任是非的标准, 能够促使学校竭尽对学生的谨慎注意义务, 努力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 如果发生事故, 通过明确过错, 也能较好地协调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利益纠纷和冲突, 平等地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应该说其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2]。

二、存在问题

在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认定中, 由于造成事故的主观过错很难认定, 因此, 运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在实践中也造成了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害者的利益常常难以得到填补

运用过错归责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基于过错产生的损害赔偿往往具有惩罚性。因此, 这种赔偿常常难以转嫁, 赔偿承担人只能是过错方。实践中, 当各方都没有过错时, 受害者只能自己承担事故造成的损害。当法律明定学校或是其他侵害主体应该承担责任时, 如果这些过错方赔偿能力有限, 负担不起巨额的赔偿费用, 那么采用这种原则的结果要么是根本不能实现赔偿, 要么是效果并不显著, 结果必然是事故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赔偿救济, 甚至不能得到任何赔偿。以学校为例, 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属于事业单位, 其经费中并没有专门用于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资金, 学校即使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成为过错方, 也缺乏赔偿能力。

上述情况不但不利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及时妥善解决, 而且极可能导致进一步的严重后果, 如由于费用问题致使受伤害学生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延误最佳治疗期;受害学生家长与学校发生冲突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

2. 不能达到预防和阻止新的事故出现的目的

从独立个体的角度看, 人是具有理性的, 犯错或许是偶然的。但是从社会角度来看, 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 出现过错却是必然的, 是一种常态。在学校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就具体学校的具体事故而言, 虽然是难以预料的, 但却可能是能够竭力避免的。就学校整体而言, 出现学生伤害事故是必然的, 不可避免的, 是在预料之中的。

就学生伤害事故而言, 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否, 行为主体有无过错, 与事故后果的损害大小以及能否赔偿之间根本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运用过错归责原则, 首先并不意味着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因为事故的发生从学校宏观上来看是必然会出现的;其次, 并不意味着能确保行为主体决不犯错, 因为就学生群体而言, 犯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再次, 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减小事故的损害, 因为事故发生后所产生的损害是客观的, 不是个人主观所能左右的;最后, 并不意味着受害者能够得到应有的赔偿, 因为加害人的赔偿责任明确并不等于受害人能够得到实际的赔偿。

因此, 过错原则虽然提供了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的依据。但是, 使用该原则并不能达到预防和阻止新的学生伤害事故出现的目的[3]。

3. 有悖于法的公平理念

采用过错归责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从具体的判例看, 类似案例往往使用不一致的规则依据, 常常出现大相径庭的审判结果;从制度成本看, 在对抗式诉讼中, 成本高而效率低。受害人即使胜诉但却可能支付高昂的成本, 胜诉判决中的赔偿在现实中并不一定能够实际获得。对于受害人来说, 这些结果显然不公。

由于过错责任原则的反面是无过错便无责任, 亦即行为主体对造成的损害无过错或不能证明其有过错便不承担责任, 这实质就是有时使无辜受害者承担了全部损害后果。《办法》第26条第2款规定:“学校无责任的, 如果有条件,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 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帮助。”在学校无责任, 其他当事人也都无责任时, 对受害者而言, 很有可能面对完全由个人承担损害后果的情形。《办法》的规定意在减轻学校的负担, 但对受害者来说, 的确显失公平, 有悖于法的公平理念。

4.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种常态。对于故意和重大过失行为, 实施惩罚性损害赔偿是符合常理的, 但对于表现为一种常态的一般性过失行为来说, 实施惩罚性损害赔偿则有悖于法律护善抑恶的宗旨。

实践中, 使用过错归责原则, 对所有过错者都施以普遍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并不能消除引起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所有因素。为了避免出错, 许多学校采取了小心翼翼的预防措施, 限制学生正常的课外活动, 减少甚至取消某些风险较大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德育活动。学生防范危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因缺乏锻炼而难以提高, 一旦发生危险, 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更大[4]。这与贯彻素质教育的目标格格不入。其实这样做并非学校所愿, 实在是害怕万一出错发生事故, 无力承担赔偿, 不得已而为之。

通过对采用过错归责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所存缺陷的分析, 能够得出如下结论:采用过错原则处理学生伤害事故较多考虑到了事故责任的认定问题, 但对如何赔偿受害人的损害, 却考虑较少。从制度的价值取向来看, 当前, 我国学生伤害事故以过错原则为中心, 仅仅是从侧面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对于受害者来说, 填补损害, 恢复利益, 才是最重要的, 主观过错与否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如果主观过错已经完全明确, 但受害人却没得到应有的赔偿, 确定这种主观过错又有何意义呢?

侵权赔偿的根据是补偿, 而不是过失[5]。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妥善解决, 不仅在于要不要由加害人承担责任, 如何制裁和消灭侵权和违法行为, 更在于怎样合理分担受害人的损失, 如何寻求更好的救济方法以使受害者获得应有的赔偿。因此, 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 既要考虑如何归责, 更要考虑如何赔偿, 这是妥善及时地解决各类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根本问题。

三、解决对策

由于校园伤害事故具有其特殊性, 因而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不仅要强调有无责任, 也要强调如何赔偿。校园伤害事故处理的焦点应是既要明确责任, 又要实现赔偿;既要考虑如何对加害者进行惩罚, 又要考虑怎样对受害者进行赔偿。因此, 解决学生伤害事故, 应该在采用过错归责原则的前提下,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过错归责原则的功能在于明晰事故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 填补损害原则的功能在于合理分担事故导致的伤害损失。只有当采用过错原则无法填补受害者的损失时, 才会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中,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的基本理念为:在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必然存在某些潜在的风险, 因而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是一种常态。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 对事故损害进行的填补赔偿应该视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风险成本。这种风险成本的承担主体, 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对于这些利益相关者来说, 在其所承担的教育费用中都应包括一定的教育风险费用, 用以填补教育教学活动中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害。

在学生伤害事故中, 运用过错归责原则旨在确定事故中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并将之作为承担赔偿责任大小的依据和划分赔偿数额的前提;实行填补损害原则旨在使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应有之赔偿, 并不必然与当事者在事故中有无责任相关。基于过错原则前提下的填补损害原则, 反映的是在明确事故相关者法律责任的同时凸出受害人的利益维护, 这无疑适应了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特殊性的要求, 也符合现代私法领域归责原则发展的趋势。

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在采用过错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从理念上能够实现两种原则的功能互补, 避免单一原则的缺陷和局限。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有利于妥善及时地处理学生伤害事故

从赔偿效果看, 在采用过错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一方面能够避免当前由于过错方赔偿能力有限, 在实现事故赔偿时要么是根本没有赔偿能力, 要么是赔偿效果很不显著, 常使事故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甚至不能得到任何赔偿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能够避免行为主体对造成的损害无过错或不能证明其有过错便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 使无辜受害者有可能承担全部损害后果的状况。

从处理结果看, 即使校园伤害事故的类似案例出现大相径庭的审判结果, 并不意味着受害人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运用过错原则导致的类似案例审判结果不同的负面影响。

从处理过程看, 由于是否能够获得赔偿不再完全取决于事故相关各方在事故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大小, 更多是取决于是否具有损害事实的发生, 因而可以降低事故各方在对抗式诉讼中的冲突强度, 缩短事故解决的周期, 减小事故解决的成本支出, 加速事故的解决。

2.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事故

从功能上看, 填补损害原则旨在对受害者的损害进行填补。对于事故的过错方来说, 既要承担事故后果导致的法律责任, 更要承担事故损失引起的法律赔偿。对于事故的利益相关者来说, 只要客观上出现了事故事实, 只要事故的过错方不能完全履行赔偿义务, 就需要分担事故损失导致的法律赔偿。这就使得事故的利益相关者们能够在事故发生前自觉主动地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在发生事故时, 能够同心协力积极面对以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要求利益相关者分担学生伤害事故造成的损害, 这会迫使利益相关者将自身的风险转移给相关的各类保险机构, 从而产生了学生伤害事故的间接利益相关者。这样一来, 在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上, 就会形成间接利益相关者与直接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的局面;同时, 间接利益相关者为了最小化自身的损害赔偿风险, 就会主动帮助学校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给其建议, 对其监督。因此,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努力做好学校安全预防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学生伤害事故。

3. 有利于实现事故赔偿的社会化

在采用过错归责原则的前提下,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 虽然事故的法律责任只能由责任方自己承担, 不能转化, 但事故的损害赔偿风险则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向外部转化。就学校整体而言,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是必然的, 是一种常态, 因而对于学校而言, 如何避免和转移事故的赔偿责任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其他相关主体如教师、学生、家长或者第三方来说, 同样面临避免和转移潜在事故的赔偿责任问题。这种情况就为赔偿责任通过契约向社会转化提供了思想上的推动力。

为了避免和转嫁潜在的赔偿责任, 事故相关主体客观上需要建立一种转嫁和分担赔偿责任的机制, 而这正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学生伤害事故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社会保险等方式进行风险分担, 转移赔偿责任, 比如政府或教育部门设立教育风险基金、学校投保意外事故责任险、教师投保职业责任险、学生投保意外伤害险等, 从而可以实现赔偿承担的社会化。有过错意味着承担法律规定的赔偿责任, 但并不意味着赔偿由过错方直接承担, 而是由相关机构代为承担。就学校、学生、教师等具体个体而言, 借助社会化的赔偿途径, 能够提高自身抵御潜在损害风险的能力, 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对事故受害者的赔偿, 促进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解决。

把学校的办学活动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使学校事故的赔偿责任社会化, 是解决当前学校事故问题可供借鉴的思路[6]。同时, 赔偿的社会化在客观上扩大了承担赔偿责任的社会覆盖面, 使更多间接主体能够参与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解决, 拓宽了事故赔偿资金的来源渠道, 增强了事故赔偿的资金保障。在我国目前教育经费总体短缺的情况下, 采用填补损害原则能够从理念层面促进事故赔偿的社会化,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国华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法理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7.217.

[2]陈尚志, 谢天长.《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立法背景及述评.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37-40.

[3][美]迈克尔·贝勒.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325.

[4]杨秀朝.《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若干疑难问题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5) :118-121.

[5][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6.530-532.

图片采用协议 篇2

甲方:重庆腾汇科技有限公司

乙方:

因乙方拥有相关图片的所有权利,现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乙方许可甲方在本合同约定的条件下进行使用,具体权利义务如下:

一、本协议约定的乙方许可甲方使用的图片是指:

1、乙方必须拥有许可图片的全部相关著作权利,包含但不限于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2、乙方许可的图片是指,通过线条、色彩等静态表现形式体现内容、思想的图案、图画、照片等。

3、乙方许可的图片可由乙方自行拍摄、绘制、加工改造等而行成,也可是乙方已取得相关可转让权利且无权利限制的他人作品。

二、乙方许可甲方使用的图片对象:

见附件附图。

三、乙方许可甲方使用图片的范围:

1、在相关知识产权中,除依附于乙方人身之外的(如署名权),其他的权利均授权甲方使用。即,甲方不得故意篡改图片的原权利人,但可以行使发表、修改、复制、传播等其他所有权利。

2、甲方可以在网络、电视、宣传资料、报刊等平面媒体及传媒上使用乙方授权的图片。

3、使用乙方授权的图片,甲方可自行决定是否标注图片来源于乙方。

四、乙方许可甲方使用图片的期限:

乙方许可从签署本协议之日起,甲方可永久使用该图片。

五、甲方选择是否排他性使用该图片():

1、是。即自本协议签署之日起,乙方不得自行及再许可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该图片。此前已许可他人使用的,乙方应在签署本协议之日前解除与他人的协议。

2、否。即在乙方许可甲方使用的同时,乙方可继续自行使用也可另行许可他人使用,但不得排除甲方的使用权。

六、许可费用:

甲方向乙方支付图片使用费:元(人民币,大写:元)。

七、甲方不得恶意以诋毁、贬低乙方或乙方作品为目的使用图片。未经乙方另行许可,甲方不得有偿另行许可他人使用。

八、乙方应保证许可甲方使用的图片,其具有完全的相关权利,且无权利瑕疵或限制,不得影响甲方正常使用。若甲方因使用该图片,导致侵犯他人权利的,乙方应赔偿甲方全部损失。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乙方:

采用对策 篇3

【关键词】宽带薪酬;存在问题;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电业企业也必须要面对更大范围和更强竞争领域的挑战。除了在自身的资源整合、品牌塑造等方面,由于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的变化,在人员激励方面,传统的薪酬体系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为适应变化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企业界兴起了一股改造传统薪酬模式的浪潮。宽带薪酬就是其中一种将薪酬的模式从以职务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绩效评估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0多家采用了宽带薪酬,随着中国网通等企业的相关实践和理论界的推崇,宽带薪酬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青睐。很多企业在改善和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时,存在着拔苗助长的心理,认为只要引进国际先进的宽带薪酬,就可以提升自身的薪酬管理乃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于是盲目导入宽带薪酬,结果并不理想。我国电业企业在采用宽带薪酬时往往存在一些与原有管理模式的内在冲突,因此在进行宽带薪酬决策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冲突因素,进而采取有效利用宽带薪酬的措施。

1.我国电业企业在导入宽带薪酬时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宽带薪酬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我国电业企业在导入宽带薪酬时不可避免地遇到甚至放大了这些局限性,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具体如下:

1.1宽带薪酬引进过程中忽略了薄弱的管理基础

西方国家的企业在管理基础上已有上百年的实践积累和研究与教育积累的支撑,所以其管理基础相对坚实。在我国许多企业中,管理基础特别是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环节非常薄弱,有些企业甚至连规范的职位说明书都没有,更是从来没做过工作岗位评价,而宽带薪酬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比较扎实,具备推行宽带薪酬模式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基础。我国很多电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人员进出不自由,一些伴随电业企业成长的资深职工由于学历和知识水平所限,一旦推行宽带薪酬,所付出的代价将超过其承受能力。在这类企业里,如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没有真正实现,传统的薪酬管理模式没有理顺,员工的起薪设立就会成为大问题,在从原有的薪酬制度向新制度转换时,容易因为对接不到位而引起事端。这样的企业如果匆匆导入宽带薪酬,恐怕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我国某家大型国有汽车制造厂花了几百万元请国外咨询组织做了一套宽带薪酬模式的改革方案,结果却没能付诸于实施,原因是宽带薪酬与其管理现状发生了严重冲突。

1.2 宽带薪酬实践与企业战略脱钩

宽带薪酬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对宽带薪酬的需求与配合是引入宽带薪酬体系的重要前提。在企业战略系统中,经营战略决定着薪酬战略;企业的经营战略不同,薪酬战略也相应不同。我国企业对战略讲得多,做得少;对经营战略关注的多,对薪酬战略关注的少。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统一的薪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经营战略脱钩或错位。如对于处在成熟阶段的企业,其经营战略与成长阶段不同,因而薪酬制度也应有相应变动,但管理者并没有将员工薪资予以适当调整。

1.3等级观念与组织扁平化之间的矛盾

宽带薪酬的优点之一就是打破了原有薪酬结构所维护和强化的等级观念,有利于组织扁平化的形成,但这同时也限定了宽带薪酬的的应用环境。企业中较为清晰的等级制便于对员工进行严格控制,有利于贯彻与实现最高决策层的意图。很多学者认为,这种方式对于管理较为散漫、内耗倾向较重的中国员工是很有效的,而宽带薪酬的应用将对依靠这一模式进行管理的公司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和破坏。

1.4“官本位”文化与宽带薪酬的冲突

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尤其在电业企业中,“升官发财”的传统观念影响不可小视。由于晋升不仅带来收入的增加,也常常伴随着权力、社会地位、进一步晋升及外部选择机会等的增加,所以对于电业企业中的大多数人员而言,仍然存在强烈的晋升要求。在我国电业企业中,职位晋升对员工来说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激励手段,这是因为它是上级对拟晋升员工整体素质的一种肯定。

1.5 宽带薪酬难以与扭曲的绩效评估相融合

宽带薪酬的实质是从传统的注重职位转变为注重绩效,体现出“业绩比职位重要”的思想,这必然导致绩效评估成为宽带薪酬的基础。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于重法制、重个体西方社会,但在我国企业中,绩效评估往往是扭曲的,很难做到位,譬如,重人情、讲面子的心理习惯使人们很难秉公考核,讲“圈子文化”的主管对员工绩效评估存在主观性,企业人际关系复杂,等等,这些都将导致绩效评估失真。

1.6 内部不公平感与宽带薪酬之间的矛盾

宽带系统内部的不公平感主要源于同一宽带内薪酬变动比率的加大。对于同一宽带内的员工来说,由于从事的是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往往易于主观认为自己与同事的投入相当,在比较相差悬殊的工资水平时,员工就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同样,不同宽带之间员工薪资水平的对比也会产生不公平感。一个因绩效出色而拿到高薪的员工,往往容易导致处在更高一级别上的管理者的不公平感。在上级管理者将自己的投入与下属进行对比时,由于所承担的责任和工作职权范围的不同,上级管理者很容易认为自己的投入更大,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1.7 旧有薪酬工具的丧失与成本控制之间的矛盾

由于一个薪酬等级涵盖了太多的工作岗位,在传统薪酬管理中使用中值盯住某个工作的市场薪酬均值的方法对于宽带薪酬来说是不可能的。由于工作范围更宽,使得各组织宽带工作的差异性更大,进而“基准工作”、“比较比率”的对比与使用更加困难。这样,失去了旧的薪酬工具,将不利于成本的控制。

1.8归属感下降与注重绩效之间的矛盾

宽带薪酬从注重职位等级转向注重工作绩效的转变使得薪酬取得绩效化,会使员工的心理造成极强的不稳定感,从而对组织缺少归属感。由于宽带薪酬的评估主要来源于员工对公司的绩效,绩效就成为衡量员工工作状况的最重要方面。这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的相违背,其结局可能是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降低,只是把组织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已,文化价值皈依的管理理想荡然无存。

2.有效利用宽带薪酬的对策

经过以上研究发现,采用宽带薪酬就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尽量避免其局限性,让宽带薪酬真正成为激励员工的利器。相关的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参考电业企业自身状况,科学导入宽带薪酬

如果电业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其规范、灵活的用工制度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薪酬制度,此时电业企业应该积极采用扁平化结构,实行客户导向或绩效导向的经营体系,进而为采用宽带薪酬创造有利条件。在导入宽带薪酬时,要广泛征求意见,设计试用期和过渡期。任何先进的薪酬体系都必须切合实际,必须融入电业企业才能发挥功效。在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之初,应争取各个层级的员工参与到新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来,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并依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尽可能使薪酬设计透明化。即使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在推行时也应该设计试用期和过渡期,对试用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修正,使其日臻完善,这样才有助于消除员工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得到最广大员工的拥护,才能确保宽带薪酬在本企业得到真正推行。

2.2明确的薪酬战略与宽带薪酬相配合

导入宽带薪酬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电业企业要导入宽带薪酬,就应该系统地梳理企业战略,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明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它们量化为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战略,确立明确的薪酬战略。这样建立起来的宽带薪酬体系才可能有清晰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那就是根据企业战略,借助薪酬激励,强化员工作为,推动企业战略实施。

2.3员工参与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

在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之初,应争取各个层级的员工参与到新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来,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并依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尽可能使薪酬设计透明化。设计完成后要进行一定时期的试用,在此过程中,依然要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反复加以修改,力图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这样才有助于消除员工的抵触和不满情绪。在实际运用中,要切实采用综合的考评方法,例如360度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平衡计分卡等,做好绩效考评工作,在此基础上设立薪酬,使薪酬水平达到“ 内有公平,外有竞争”。同时也要对经营者薪酬进行必要的隐性化,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争端。

2.4倡导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在导入宽带薪酬时,企业要塑造“宽带薪酬文化”,这就是反对“官本位”的文化、绩效和能力导向型的文化,要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弱化等级观念,向员工灌输“绩效第一”的理念,强调个人和团队对企业的贡献。电业企业要建立一支成熟的管理队伍,对员工实施全面激励,辅以其他激励手段,例如实施工作内容丰富化或根据其意向让其参加管理工作等隐性激励措施,从而达到全面激励的效果。同时,电业企业需要相应地进行双阶梯或多阶梯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为员工价值的实现创造多种途径,帮助员工寻找到职位升迁以外的发展空间。这样,员工就不会把所有的专注力都集中在职位的高低上,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的绩效如何提高上,从而会加大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2.5制定合理的“宽带”

在传统薪酬结构中,薪酬等级甚至多达四五十个,薪酬区间的变动比率通常只有40% -50%。而在宽带薪酬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就要充分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别,而且由于层级变化少,那么相应的每级的工资差别就会超过100%。一种典型的宽带型薪酬结构可能只有不超过4个等级的薪酬级别,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则可能达到200% -300%。在选用宽带薪酬时,应考虑一个适合我国电业企业特点和员工特点的合理的工资范围。

2.6为员工提供公平的机会

宽带薪酬的实施是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其公平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配的公平性,表现在员工所获得的报酬数量的比较;二是程序的公平性,员工希望绩效评估标准清楚明了,评估过程公开透明,希望可以得到参与过程的机会并对其不合理的决策提出申诉。由于宽带薪酬使员工工资浮动范围扩大,员工对提薪的期望值有所增加,理论上其认为工资获得不公平待遇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这表明宽带薪酬强化了员工对企业公平管理的要求。企业在推行宽带薪酬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方面,各职能部门要及时建立员工工作评价体系,采取公平、公正、透明的评价手段评价在职者的工作业绩,并做好必要的文字资料(评价分值记录或关键事件记录),为薪酬水平的升降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在薪酬管理中尽量“法治”减少“人治”,提高绩效评价的公平和公开程度,使之符合宽带薪酬设计的主旨和目标,以免因员工对薪酬调整的不认可而导致负面作用,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2.7管理方式和层级结构的优化和改革

在薪酬体系转型的同时,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对组织中的管理方式和层级结构进行必要的优化和改革,为宽带薪酬的实施准备合适的土壤。建立一个成熟的管理队伍。实施全面激励,辅以其他激励手段,例如实施工作内容丰富化或根据其意向让其参加管理工作等隐性激励措施,从而达到全面激励的效果。同时,积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寻找除了职位升迁以外的发展空间,使员工能够不断获得新的技能,组织也可据此获得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总结

宽带薪酬作为一种新的薪酬设计体系,为扁平化组织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薪酬设计思路,能够让组织摆脱旧有的多层级制度的很多弊端。然而,宽带薪酬的实施也会带来相应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组织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来合理选择薪酬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也要进行相应的配套制度的建立,这样才能真正使新的薪酬体系为组织带来效益。引入宽带薪酬制度需要电业企业从整体的战略以及企业文化、管理队伍的素质、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等方面加以考虑和配套。否则,宽带薪酬制度所具有的优势将难以发挥。

参考文献

[1]霍静.宽带薪酬的弊端与导入对策[ J].人才资源开发,2005, (8)

[2]王超.宽带薪酬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J].经济师,2004, (3).

采用对策 篇4

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频频出台的各项环保绿色指令已经给中国电子类产品出口造成了绿色壁垒。使绿色壁垒发展成为更为隐蔽更加苛刻的难以对付的技术性壁垒。例如,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 欧盟为保护环境就陆续开始在电器电子方面颁布各类指令:1973年, 欧盟就出台了低压电器指令 (LVD) , 旨在依靠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来满足指令要求的目标, 实现安全标准的全球统一化;1989年, 在电池兼容方面, 出台了辐射指令 (EMC) ;1991年, 开始对公共电讯网络的终端附件加以立法;1999年, 出台了半导体设备及电讯终端设备的指令 (R&TTE) 。欧盟出台的这些指令, 其中一部分如LVD、EMC、R&TTE等都已经制定了国际性的标准。这些指令的相继出台, 不断推动欧盟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 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也不断推动标准以及检验在全球的统一和规范。2002年欧盟颁发了《电器和电子产品废弃物》 (WEEE) 指令, 旨在防治电器电子废弃物;随后又颁布了《限制在电器电子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 (Ro HS) 指令, 旨在使各成员国关于在电器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有害物质的法律趋于一致。2006年12月13日出台了《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 (REACH) 指令, 旨在将对化学品的管理逐步加强对化学物质危害的管理, 从而走向对环境和人类风险的管理。这些指令的实施给中国电子类企业产品的出口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 本文就出口企业如何采用国际环保标准应对绿色指令提出相关策略。

一国的外贸竞争力归根结底在于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出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产品要寻觅到最终的归属地就必须顺应绿色消费潮流。绿色指令的实施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 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把自己的发展战略纳入到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去, 脱离这个战略, 企业将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 面对不断发展的贸易壁垒, 面对不断出台的各类绿色指令, 电子类出口企业必须首先抓住绿色市场的商机, 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绿色指令的发展形式来看, 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准、环境标准、卫生检疫标准等一系列标准问题。因此, 出口企业应对绿色指令走外贸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实施标准化战略, 也就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包装都实行技术标准的一体化管理, 对各个环节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范的监督和检验。

一、积极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

该标准体系关注的是产品质量, 强调质量管理, 使用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企业。在国际上, 这个标准体系运用的比较广泛, 许多跨国采购集团把是否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作为选择合作供应商的标准之一。因此, 出口企业如果要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维护持续的外贸发展状况, 就必须朝着获得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这条道路发展。因为它是国际上认可的、具有权威性的质量认证标志, 如果公司获得了这样的认证, 出口业务中就会省去许多烦琐的手续, 甚至是对于获准认证的产品, 免于其他检查。

二、积极实施ISO14000认证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包括6个子系统, 即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与环境监测、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估、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 共给出100个标准号, 即从ISO14001-ISO14100, 几乎规范了包括政府和企业等组织的全部环境行为, 其承诺对象涉及政府、社会以及股东、保险公司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它的侧重点是生产环境, 保证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采取措施预防环境污染, 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品质检查、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绿色指令的实施对环境保护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产品进口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出口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就必须实施ISO14000管理, 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出口企业, 在应对绿色指令、实施相关认证的过程中, 会遇到许多技术方面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电子类产品分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相关部门还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方法, 这样大部分出口企业没有相应的规范性的检测标准文件可以作为参考;同时也缺乏相关检测设备和专业人才, 对产品原材料本身不能进行自检, 这样就无法确保使用的原材料都符合绿色指令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困境, 电子类企业有必要联合其他兄弟公司围绕在政府的周围, 通过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快建立科学的检测标准, 完善产品认证工作。按照绿色指令下的要求, 根据新的生产工艺执行生产, 依据质量检测和认证标准进行生产。一旦产品通过认证, 企业的电子类产品就能达到绿色指令的要求, 其结果必将提高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可度。

三、实施环境标志产品制度

实施环境标志产品制度就是对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全程的环保控制, 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认证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环境标准产品的范围, 有效应对不断更新的绿色指令。

针对21世纪以来已经实施的三个绿色指令, 中小型出口企业可采取如下应对方案:

1. 应对WEEE指令。

WEEE指令出台之后, 中国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发布了中国式的WEEE指令《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条例》规定了有利于回收和再利用的设计方案, 电子类生产企业可以自行进行废旧电器产品处理, 也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企业处理。尽管这样会增加经营成本, 但会减少管理上的麻烦以便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改进生产线, 选取优质原材料, 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方案的研究上。

根据WEEE指令, 当电子产品进入市场时, 生产商必须提供一定的财务担保, 确保无论何时、生产者是否存在, 售出产品的整个寿命期内都有足够的成本进行处理和循环使用。财务担保能够防止将产品的处理成本推卸到社会或者其他生产商身上。制造商能够提供三种财务担保, 其中之一就是加入一个集中性群体项目, 即集体回收体系。所以根据这样的规定条例, 电子类出口企业也可以联合在一起, 共同成立一个集体回收服务平台, 集体中的成员共同提供担保产品回收成本。

2. 应对Ro HS指令。

2006年Ro HS指令正式开始实施之后, 无论是从国际贸易发展的整体趋势还是从进口国政府市场准入的条件来看, 环保、节能、无铅化生产、绿色消费都是中国电子类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电子类出口企业也要紧随市场行情的发展步伐, 积极进行绿色改造, 顺利完成环保化、节能化的转型, 抓住机遇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 重新迈向新的快速发展之路。

出口企业进行绿色改造, 首先要对生产流水线进行更新,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先建立2~4条符合绿色指令要求的无铅生产流水线, 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无铅焊接技术;其次, 试图与材料供应商签订“绿色供应链协议”, 确保从原材料的供应上就符合绿色指令的标准, 对含有Ro HS指令中的六种有毒有害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嗅联苯和多嗅二苯醚的控制采取目录管理的方式, 循序渐进地推进禁止或限制使用直到完全杜绝;最后, 出口企业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稳定自己的技术研发队伍, 有条件的应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对策研究, 建立合理的产品设计、生产、监控体系, 对产品的设计、制造、原材料采购等相关环节进行绿色改造。

3. 应对REACH指令。

REACH指令是对于1吨以上的新物质, 法令生效12个月后, 生产商或者进口商在其商品投放市场之前就必须进行注册。打破REACH指令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产品质量竞争力。出口企业有必要联合自己的材料供应商共同采用国际标准来组织生产, 及时研究、寻找发达国家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 采用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 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相关渠道, 收集、整理注册信息, 并为预注册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本公司的电动气泵产品, 特别是组装材料马达和外壳部分要进行仔细排查, 如果条件允许还应与进口国所在地的代理行联系, 获取需要注册的信息;另外还应与一些化学品协会比如石化协会取得联系, 有必要时争取获得各方面的援助;同时还应聘请行业内比较知名的专业人士对工程部和质检部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

除此之外, 出口企业还可以通过比如ALIBABA公司, 香港外贸发展总局组织的商务活动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了解进口国在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方面的新动态;同时也要团结在政府周围, 支持和鼓励政府参与多边谈判机制, 利用世贸组织、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等国际机构, 加强对话和磋商, 争取中国出口产品的注册权, 早日获得产品出口的通行证。

小结

总之, 面对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出口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 减少绿色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 努力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企业本身也应加强环保意识, 紧跟国际标准, 发展绿色市场。毕竟, 绿色主题现在已成为了我们的长远利益之所在。另外出口企业也应同心协力, 共同发展, 团结力量积极面对发达国家用绿色指令采取的歧视政策, 才能保证中国的对外贸易事业持续、顺利发展。

摘要:就中小型电子类出口企业如何采用国际环保标准应对绿色指令, 顺应绿色消费浪潮, 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 提出一些可行性解决方案, 对其他出口企业应对绿色指令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绿色指令,环保标准,电子类产品,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卉.欧盟绿色指令及其应对策略[D].青岛:青岛大学, 2008.

[2]屈平.欧盟“双绿”指令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电器工业, 2009, (11) :20-33.

[3]龙青薇.欧盟“双绿”指令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8.

[4]中国标准网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存在十大趋势[EB/OL]《.经济》杂志, http://www.standardcn.com/article/show.asp?id=5065, 2009-12-19.

关于小学词语采用造句 篇5

采纳施行。 《东观汉记·马防传》:“ 防 性矜严公正,数言政事,多见採用。” 任用。 《北史·李彪传》:“帝寻纳 宋弁 之言,将復採用。” 采纳选用;选用。

二、采用近义词

采纳 [ cǎi nà ]

接纳 [ jiē nà ]

套用 [ tào yòng ]

三、采用造句

1、三峡水利工程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2、为了健康而采用过于严格的摄生法,这也是一种可悲的病症。

3、我军对敌人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

4、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5、在这篇作文中他独具匠心地采用了白描手法。

6、农民种田采用“免耕法”,收效显著。

7、农民采用新品种,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8、侧翼行军应当避免,非采用不可时,则应尽量缩短,且以最大速率为之。

9、老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

10、晓明的一篇作文被《小学生报》采用了。

11、我军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迷惑敌人。

12、寓言和童话大都采用拟人的手法。

13、漫画多采用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

14、不少工厂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了产品的纲举目张。

15、我军采用内外夹攻的战术,把敌方全部都歼灭了。

16、他不择手段采用任何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

17、蚕食鲸吞是殖民主义者侵略弱小国家时经常采用的手段。

18、游击队员采用金蝉脱壳之计,顺利钻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我们数学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常常采用质疑问难和方法。

20、我们采用明刑弼教的方法,正面佯攻,主力转移。

21、规模较小的银行为了采用此种模式分外动力十足。

22、他们竟对敌人采用的反动的新原则视若无睹。

23、写文章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24、同学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把小狗描写得活灵活现。

25、我军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引开敌军主力,一举攻克了石堡寨。

26、对失足青年做思想工作要晓以利害,不能采用粗暴的方式。

27、他们采用买空卖空的手段,获取了一大笔钱财。

28、这场比赛,我们采用了新战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29、由于采用新的混凝土浇铸方法,大大加快了立交桥改建工作的进程。

30、老师对学生一贯采用耐心说服教育的方法。

31、采用重罚虽然可以立竿见影,但毕竟只是治标的办法。

32、我采用了老王提供的锦囊妙计,最后才得以解决难题。

33、修正主义者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篡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34、在战争中,应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避实击虚才能克敌制胜。

35、我们的战术一贯都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办法。

36、特别对于区域电网,采用光纤还存在许多鞭长莫及站点。

37、过去虽然也经常采用各种方式惩恶劝善,但收效甚微。

38、教育后进学生要采用启发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39、采用新的教学法,对于记诵片语的效果可以立竿见影。

40、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采取行动。

41、大作不仅有新颖的思想,而且虑周藻密,无懈可击,本刊决定采用。

42、这种顽疾须采用特殊药物治疗,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43、为了加速复原,医生采用了药物及复健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法。

44、印钞票在这种情况下也无可厚非,但是采用这种办法的回报在减少。

45、教育人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比直言直语要好得多。

46、普通衣服的收纳采用浅色在前,而文胸的收纳采用深色在前的顺序。

47、他一贯采用移天易日的卑劣手法,为自己捞了不少好处。

48、我们追求的目标一致,所以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49、听他分析得头头是道,大家都同意采用他的提案。

50、要经过这片狂风沙,得采用步步为营的办法,一步步往前进。

51、你不能采用机场安检措施,因为由此耽误的时间不堪设想。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篇6

(一)早期阅读的概念

早期阅读概念是由玛丽?克莱提出的,她认为早期阅读是:“儿童在进入学校前获得的有关语言、阅读、和书面方面的知识。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早期阅读教育活动是在幼儿口语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接触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获得有关书面语言意识、行为和初步能力的教育活动。还有有的学者认为: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二)宏路镇幼儿家庭早期阅读的现状

本文通过发放宏路中心幼儿园早期阅读问卷,了解和分析到本地的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情况。此次问卷发放了150份回收123份回收率82%.具体情况如下:

82.3%的家长认为幼儿园老师在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培养中起主要作用,只有17.7%的家长认为家庭对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培养起主要作用。当家长碰到孩子把不认识的字说成是一副画的时候,20%的家长会问这幅画像什么 ;45.2%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这不是画, 是一个汉字;35.8%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这是一个字, 并告知字的读音和字的意思。 对“早期阅读就是早期识字,不识字怎么阅读”这句话的理解,52.7%的家长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 ;32.3%的家长认为这种观念不全对,认为识字不等于早期阅读,但认一些字可以使幼儿对阅读更感兴趣;15%的家长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与孩子阅读中,40%的家长很少的提问幼儿问题,26.5%家长会主动向孩子提问 ;34.5%的家长能既主动向孩子提问又回答孩子的提问。与孩子阅读中,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后46.5%偶尔要求复述 ,26.2%总是要求复述 ,27.3% 从不要求复述。在家长自身阅读学习情况上,10.6%家长能在家读书、看报在一小时以上 ,17.6%家长看报在半小时左右,48%家长很少在家学习,23.8%家长能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看书。对于早期阅读重要性问题上,68.5%家长认为早期阅读重要,31.5%的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是可有可无的。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时,64.5%的家长是考虑对孩子的教育价值 ,35.5%家长考虑的是孩子是否喜欢。家长在给孩子所买的图书中童话、故事类占63.6% ,科普类读物占18.5% ,其他种类读物占17.9%。在孩子所拥有的图书上,30.4%孩子的图书有60本以上 ,60.5%孩子拥有10-60本图书, 9.1%的孩子拥有10本以下图书。16.2的家长能经常陪孩子看书或讲故事,30.5%的家长能偶然陪孩子读书或讲故事,46.8%的家长很少或有时陪孩子;16.5的家长从来不陪孩子看书或给孩子讲故事。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有一定的重视,多数幼儿都拥有一定的图书,图书选择上更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以故事、童话类为主,比较重视启蒙教育;但是很多家长在开展早期阅读教育时缺少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家长在家庭中并没有给孩子树立热爱阅读的榜样,在开展阅读教育时侧重让幼儿复述故事,在阅读过程中不重视与幼儿的互动,这些都限制了农村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综上我们能看到本地早期阅读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有更科学的方法,本地的农村早期阅读教育会发展的更好。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养者文化层次低,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中“隔代教育”现象普遍,由于父母的工作关系,孩子往往一出生就由爷爷、奶奶照顾。传统的育儿经验,重视生理上的需求,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大多数祖辈家长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教育孩子上习惯用老观念、老思想要求孩子,无法给孩子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农村年轻的家长自身文化不高,大多数文化水平只达到初中或小学;文化水平高些的家长又忙于进城工作,整天忙于上班,与孩子一起玩耍、接触、交谈的时间和机会相对少,留给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农村幼儿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认为教育是幼儿园和老师的事,只懂得给幼儿提供物质食粮,而不懂提供精神食粮。很多家长不会给孩子购买优秀的阅读书籍,也不会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只是拥有一定量的图书,但没有掌握阅读及技巧和方法,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幼儿早期阅读发展滞后。

(二)阅读环境欠佳

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图书柜,孩子的书籍东一本西一本随意放置在图书床头、客厅、卧室。孩子也没有固定的阅读角落,随便往哪一坐便是阅读角。大多数农村幼儿家长没有给孩子购买优秀的阅读书籍,也不会给孩子讲故事,有亲子阅读经验的幼儿比较少。家长自身榜样作用欠佳,能坚持在家看书读报半小时以上的家长少,大多数家长在空闲时间都喜欢抱着电脑、电视。有的是因为工作生计原因没时间,有的是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低,觉得没必要给孩子进行早期阅读教育。家长自身与书本交流的少,没能给孩子树立榜样,那么幼儿就难以对书本产生兴趣。

(三)缺乏科学的操作方法,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的家长们知道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也尽力帮助幼儿养成阅读习惯,但在时间安排上往往是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安排随意,没能在阅读时间上帮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的家长盲目地超前和过度的教育,没有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应该在下阶段做的事提早到3岁前来做,片面强调对孩子施行识字、数数教育;还有的家长给孩子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时,不知道方式方法,只是枯燥的念字、看图说故事,让孩子阅读时功利心太强,总要求孩子记住、背下一些东西,孩子在阅读中体验不到乐趣,久而久之孩子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三、如何促进农村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

(一)、改变观念,培养早期阅读的习惯

早期阅读不是在孩子学会了拼音技能或认识了大量的汉字以后才能开始的活动,婴幼儿在最初阶段便出现了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如幼儿抓玩书本是阅读,幼儿对画面指指点点、咿咿呀呀是阅读、幼儿用语言描述图画或问问题也是阅读。现在孩子好多都是“电视迷”,这和家长的观念有关。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把孩子的早期阅读看的可有可无,有的认为孩子没识多少字,先看电视,等识字多了再读书,错过了培养孩子阅读的最佳时期。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孩子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不起来。而大量事实表明:早期阅读在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开启其智慧、丰富其知识、发展其个性、提高其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积极价值。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差等。因此我们要适时地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阅读的习惯越早培养越好。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慢慢培养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年龄越小的孩子越爱模仿,父母是孩子的模仿榜样,爱阅读的父母才能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来。父母应该少看电视,少玩电脑、手机,多读书看报,孩子天生爱模仿,模仿中如果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爱上阅读了。在培养孩子早期阅读习惯时,要固定一个时间比如每天吃完饭后或睡前半小时,家长要陪孩子一起阅读,一开始可以是短小的故事,图画书,慢慢过渡到文字稍长的文学作品。鼓励幼儿自己先阅读、先猜故事,然后再由大人讲述,让孩子自己对比猜的和大人讲得有哪些不同!阅读中,家长可以一边指认着文字,一边用不同角色的语气语调讲述,这样孩子不仅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还不自不觉中认识了很多的文字,为今后的文字阅读打下基础!

(二)、创设环境,营造早期阅读氛围

家长可以为孩子布置一个阅读角,将房间光线较好的角落作为孩子的阅读区。阅读区的布置要温馨、简洁,有童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给孩子定做专门的小书柜、小书袋或者小抽屉,摆放幼儿的图书;提供足够的灯光和适合的桌椅,如果条件实在有限也要给孩子创设图书的区角。阅读区内提供的图书应该与幼儿的年龄相符合,。合适的图书与孩子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都有着较大的相关。

家长要充分利用阅读环境。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随意翻弄图书,哪怕幼儿知识把图书当玩具玩,慢慢过渡到让孩子听听、说说、读读、看看,整个阅读兴趣的激发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要一读完一本书就要求幼儿复述或记住一些东西,父母的功利性心理会让幼儿的阅读有压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不爱阅读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身作则,以爱看书读报的榜样去影响幼儿,不在孩子在阅读时发出很多很多的声响,或者看电视打电话等,尽量减少干扰孩子安静阅读的不良因素。

(三)、把握契机,掌握早期阅读的方法

1、多使用书面语言,少使用口语。

3到6岁幼儿还不识字,这个时期的早期阅读多是以大人给孩子讲故事为主。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总担心孩子听不懂,就避开书面语言,使用通俗的口语来讲。其实这是完全没必要的。对孩子而言,最先接受阅读时,在书面和口语上是没有难易之分的。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尽量使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来给孩子读故事。比如:在《狐狸和葡萄》的故事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农村家长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时,大多数会这样讲:一只肚子很饿的狐狸看到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的葡萄,一直流口水,很想吃,但是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想不到办法就走了。家长担心“晶莹剔透”、“无可奈何”这样的词语孩子听不懂,就换成了浅显的口语,其实这些词语并不影响孩子理解故事的大意,接受起来没有难易,成人自以为是的难易可能让孩子失去了体会阅读魅力的机会!

2、让阅读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让孩子爱上阅读这项活动,就要做到“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孩子可以是自由摆弄图书,自己随意翻阅,也可以是父母读故事给孩子听,父母可以做些必要的讲解和提问,帮助孩子理解、阅读材料,帮助幼儿掌握有序翻阅等基本阅读技能;不要要求幼儿一定要复述故事或者记住、背下一些东西。如果幼儿感觉读书有很多任务在等着他,那么他就不想阅读了。有时候父母和孩子还可以把阅读的材料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表演中使用适合角色的语气、语调和动作,这样不仅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也能增强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3、抓住早期阅读的契机,采用适合的方法。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也蕴含很多阅读的机会,关键是我们是否抓住了这个契机。比如:带孩子去逛街,街道上有很多店铺名,公交站牌、广告等包含文字的东西,这时候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个机会,先让幼儿猜,再告诉幼儿是什么文字,幼儿不自不觉中就认识了这些文字,也懂了这些文字符号的意思。再比如新买的的玩具,孩子可能不会玩,但是里面有说明书。很多家长并没有引导孩子去阅读这些说明书,而是直接告诉孩子这个玩具该怎么玩!这样就错失了让孩子阅读的一个机会。善于捕捉阅读契机的家长会这样做:他们不告诉孩子这些玩具要这么玩,而是让它们自己看图自己动手操作,等孩子在某些环节出问题了,家长这时候和孩子重新认真阅读说明书,再告诉孩子哪里出问题了。最后,家长再有意识的灌输给孩子,学会阅读的好处,当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好处时,孩子也就爱上阅读。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要看会书,可是孩子动画片正看到精彩部分不想看书也不想听故事,这时候如果强行把孩子拉走去听故事,那么孩子肯定不乐意,对阅读就很排斥,如果等孩子看完电视了,家长能以“电视机要休息,我们也要休息了。宝贝,昨天故事里的的小白兔会不会被大灰狼吃掉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来询问孩子,那么孩子会更自觉地去阅读。准确的抓住孩子阅读的兴趣点,孩子才能愉快地进行阅读。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起。阅读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更能让孩子从中吸取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生活中转变为个性品质。阅读应该是件有趣、愉悦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 如果农村家长能转变观念,重视早期阅读教育,采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相信农村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采用对策 篇7

1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采用BSC存在的问题

世界500强企业中的80%已经使用了BSC,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也在更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部分企业引进了BSC这种管理模式,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高凤岩 (2008) [1]提出,首先,BSC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建立BSC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够在企业内部层层分解,转换为部门目标,继而转换为个人目标,并设定各种绩效指标来引导部门、个人行动朝着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简单地将战略目标分解为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又简单地分解成个人目标,以此来设计相应的计分卡。实际上,公司、部门与个人目标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分解,而是一种围绕着战略的协同,是战略目标向下的层层落实,个人目标向上的层层推进,三者之间构成一种协同关系。部门目标支持着公司目标,个人目标又推动着部门目标,各层级目标都是根据战略来制定的,而非简单的分解。其次,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BSC在实施中必须要由高层管理人员参与才能确保BSC能够有效地贯彻下去。而我国一些企业只由人力资源部或财务部这一两个部门去推动,或者单单以中层管理人员为核心,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致使BSC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2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采用BSC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2.1 制度层面

王红芹 (2010) [2]指出,首先,资本市场不成熟,资本制度不完善。他认为,我们的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制度不是很完善。在BSC的实施中,资本成本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制度还不够完善,投机氛围很浓,市场中存在大量的“跟风”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股价不能正确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貌,从而影响到证券收益率、市场平均收益率,也影响到BSC实施有效性的验证,进而影响到BSC在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的有效实施。其次,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这就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往往是以国有产权为主导的治理结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甚为普遍。因此,董事会事实上也是代表了大股东的利益,与之相应的,经股东大会选举的经理人员也更注重在其任期内公司的业绩,这样就很难避免短期行为,而更倾向于长期激励的BSC就很难在我国充分发挥其作用。

2.2 组织层面

戴之秀 (2007) [3]提出企业战略目标不明确。BSC理论的核心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础的,战略目标可以有效指导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确保全体员工行动一致。没有战略目标也可以制定出BSC,但其结果是,它可能会仅仅成为一个关键绩效指标,根本起不到一个战略管理工具的作用。

杨成炎等 (2007) [4]则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是根据传统职能进行设计的,有的企业职能分工重复,组织结构较为混乱。此外,许多企业内部同时运行着目标不同的项目,不但不能较好地服务于统一的战略目标,反而由于争夺稀缺的资源给企业带来诸多难题,这将导致组织运行很难真正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在这样的组织中运行BSC,通常会遇到组织结构不能有效支撑战略执行的困难。

其他学者指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信息系统建设落后,企业内部对BSC的宣传、沟通和培训不够,这些都影响着BSC在企业的有效实施。

2.3 观念层面

我国企业采用BSC在认识、观念上存在很多误区。黄妍 (2007) [5]指出,盲目照搬西方实施BSC的方式和经验。企业大多数的高层管理者由于没有深入理解BSC如何用来制定战略、如何执行战略目标等问题,就将西方应用的好的方式和经验不加修改地套在自己的企业中。最终导致了这一方法在本企业应用的失败。

赵凤敏等 (2010) [6]指出,错误地认为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职责,由人力资源部而不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主导企业BSC的制定、执行和完善。BSC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把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结合在了一起,将绩效管理提升至战略的高度,因此应由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主导,各职能管理人员予以积极配合。如果仅仅依靠人力资源部门的力量,则可能会缺乏强有力的执行能力而很难取得成功。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过分依赖咨询公司的力量,错误地把BSC这一“战略工具”仅仅用在“员工绩效考核”上,这些因素也可能使得BSC在企业中无法得到有效地执行。

2.4 技术层面

BSC本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胡琳 (2005) [7]提出,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BSC中的财务指标创立与量化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三个方面的指标则属于非财务指标,对其进行量化是困扰实施BSC的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王金兰等 (2010) [8]提出,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BSC四个层面的指标对企业的绩效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对不同指标确定一个合适的权重。这不仅需要确定四个层面指标的权重,还需要确定同一层面的不同指标的权重。但是,这种确定权重的方法BSC并没有提供出来,因此,不同企业在实施BSC确定权重时并没有一个参照标准,指标权重的分配主观性比较大。

林萍 (2008) [9]指出,供应商也是企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BSC却没有把它纳入其中,这是BSC的不足之处。

3 相关对策

问题不同,原因亦不同,因而解决方法也会不一样。本文亦把相关文献的对策,归纳为四个方面。

3.1 制度方面

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制度及公司治理制度。正如上文所说,我国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很完善,因此,需要完善它们,为BSC的实施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从而保障BSC的有效实施。

3.2 组织方面

刘莎 (2010) [10]提出,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为BSC的有效实施提供合适的环境。国内企业的组织结构严重阻碍了BSC的有效实行,制约着战略管理改革的步伐。而BSC的强大管理功效只有在合适的组织环境中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而,要促进BSC在我国企业中的高效应用,就必须对企业中不适应BSC发展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借鉴西方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引进新型组织结构,为BSC的实施提供温床。

李西文 (2006) [11]指出,强化基础管理,完善基础制度安排,保障BSC的有效实施。为了BSC能够顺利推行,企业应当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如强化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对BSC的宣传力度,完善员工培训机制等等。

3.3 观念方面

邰晓红等 (2005) [12]提出,实施BSC需要转变管理思想,从原来单一的财务角度转变成从四个角度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绩效。管理思想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另外,实施BSC也需要转变各部门的工作方式,各部门应更为积极主动地关注战略目标。同样,工作方式的转变亦需要一个过程。

王金兰等 (2010) [8]指出,应正确认识BSC。BSC不仅仅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在实施BSC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了一种理念,也即把绩效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战略性的绩效管理体系。为了更为有效地推进BSC,企业必须明确战略目标,把BSC潜移默化地融入企业文化中来。

张冬冬 (2006) [13]提出,切勿盲目模仿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每个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BSC各层级指标。各个企业BSC四个层面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即使目标相同,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采取不同的指标来衡量,此外,公司不同,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完全抄袭其他公司,就可以出现BSC与企业格格不入的现象。

3.4 技术方面

林萍 (2008) [9]提出,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BSC的第五个维度——供应商维度的绩效指标。该维度的指标可以包括以下四个: (1) 价格降低率。企业通过同供应商协商,以下调采购价格、降低采购成本。 (2) 准时交货率。企业通过促使供应商准时交付商品,以满足正常的经营活动。 (3) 质量可靠性。企业通过要求供应商确保供应商品的质量,以保证企业最终产品的质量。 (4) 新供应商获得率 (企业新供应商数量占原供应商数量的百分比) 。企业通过寻求新的供应商,以扩大供应商的来源,保障商品供应的可靠性。

杨娟 (2007) [14]指出,BSC应与其它价值管理方法有效结合。20世纪末,BSC和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同时诞生,作为不同的绩效管理工具,它们并非毫无联系,它们之间可以做到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 结语

尽管很多国外企业通过实施BSC已经收到了骄人的成绩,但国内企业如果想要成功地推行BSC仍有诸多挑战。我们对我国企业实施BSC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不是想否定BSC在管理理论和实践界的巨大贡献,也不是要说明我国企业不适合采用BSC。相反,我国企业应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内外企业实施BSC的成功经验,吸收教训,使BSC与企业自身情况和我国文化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企业采用BSC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将有助于他们顺利推行和实施BSC。

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该问题还存在着几个特殊的研究点:

(1) 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时,从我国各种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献还很少,这方面的对策的研究亦很少,因而,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2) 指标的量化工作,特别是对指标权重方法的设计,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3) 在进行个案研究中,缺少对个案公司更长时间的跟踪了解,未能取得长期的应用反馈数据,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改进和加强。

摘要:平衡计分卡 (BSC) 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 其先进性也得到全世界的公认。而近些年我国很多企业在采用BSC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 本文讨论了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采用BSC存在问题的研究状况, 综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总结了相关对策的研究现状, 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采用对策 篇8

加速折旧法是指固定资产使用初期多提折旧, 以后折旧额逐年减少, 其方法主要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 根据每一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和双倍直线法折旧额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年数总和法也称为合计年限法, 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和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 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

(一)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选择

企业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对企业有重要影响。首先, 年限平均法的特点因此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企业的纳税有着不同的影响是每年的折旧额相同, 但缺点是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 修理费越来越多, 到资产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补偿的使用后期修理费和折旧额会大大高于固定资产购入的前几年, 从而影响企业的所得税额和利润。再次, 采用加速折旧法, 。从各个具体年份来看, 由于采用加速的折旧法, 使应计折旧额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摊提较多而后期摊提较少, 必然使企业净利前期相对较少而后期较多。加速折旧方法由于前期折旧额大, 后期折旧额小, 就递延了一部分的所得税款, 相当于从国家那里得到了一笔“无息贷款”。相比较而言, 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是一种有效的节税方法。

综上所述, 固定资产的折旧会影响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的轻重、多寡, 直接影响企业税后净利润的形成, 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因而, 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能给企业带来一笔较大的税收收益。

(二)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对企业影响的分析

某公司一项固定资产价值35万元, 预计净残值5万元, 。预计使用年限5年。假设该固定资产每年收入50万元, 。在不考虑其他费用及损益的情况下比较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差异。公司适用所得税率25%。单位: (万元) 。

假设固定资产提前两年报废, 那么采用直线法应纳所的税额为33万元, 而采用加速折旧应纳所得税分别为31.5万元和30.64万元。比较可得采用加速折旧比直线法折旧节省税费。

通过通过以上可以看出: (1) 直线法计提的折旧每年是相等的, 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的折旧额每年递减。 (2) 前者应纳所得税均相等, 而后者应纳所得税逐年增加。 (3) 在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情况采用加速折旧比直线法折旧更加节省税费下。从这些数据和最基础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1、年数总和法旧法只是改变了会计计提折旧的时间, 并不会对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计提折旧的总数产生任何影响加速折旧法可以使企业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前期计提较多的折旧, 从而会降低税前利润, 企业可以少纳一部分所得税。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后期, 由于计提折旧的金额减少, 会增加企业的税前利润, 从而增加企业的税负, 但从纳税时间上来看, 企业推迟了纳税时间, 可以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创造价值。

2、通过提高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前几年的折旧率, 将固定资产的大部分资本集中于前几年收回, 较快的回收成本, 可以解决企业内部资金紧张矛盾, 这样也就削弱了通货膨胀、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 从而降低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 在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情况的体现的更为明显。

3、可以保证企业生产手段的及时更新, 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能力, 而且当年数总和法折旧成为一种普遍习惯时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求新文化和择优汰劣管理理念的形成。而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追求新技术、新水平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不仅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而且也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巨大动力。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企业的对企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主要是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税前利润的的影响, 利用的资金的时间价值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符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出发点。但是企业因为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也处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企业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 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益处, 可以说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但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折旧年限

税法限定了最低折旧年限, 在不低于最低年限的范围内授予企业确定折旧年限的自主权;而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合理预计资产的使用寿命, 但必须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作为会计估计, 企业合理预计资产使用寿命, 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可操控性很强。因此, 会计折旧年限的估计不可避免地会与税法折旧产生差异。

(二) 造成企业形象不佳的假象

企业的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多提取折旧引起成本费用上升、盈利下降, 必然会降低企业前期资本收益率或每股收益, 形成企业经营不佳的假象, 给投资人造成错觉, 影响企业投资人的决策。

(三) 月折旧额的差异不明且计提难操作

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度同会计年度可以不一致, 折旧额必须在会计年度之间按比例分配, 使每月折旧额的计算复杂化, 从而使得同一会计年度折旧不能在各月之间均衡地体现加速的特点。同时, 在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品种很多, 购置时间不一致, 预计使用年限不相同, 预计收回的残值也不会相同, 按照年数总和法计算折旧, 工作量非常大, 也难操作。

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我们只能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企业自身的事情, 积极的应对处理, 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1、符合国家规定的上市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 依据会计准则做好折旧的账务处理。

2、对相应的固定资产品种折旧制定不同规定, 在出现品种繁多、时间不一致的情况时, 将各种类固定资产综合计算出平均折旧值, 在工作量大时酌情使用。

3、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 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只要求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只要是“合理的”即可。这样企业便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以此来达到节税及其他理财目的。

由于中国市场那个经济的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的速度相当的快, 法律法规相对于经济得飞速发展还是显得滞后。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带来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 规范企业折旧等相关的操作处理。而企业也应该在追求其利润的同时, 谨遵国家的规章制度, 选择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 不做有损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做规范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结论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 它对企业的生产及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固定资产的折旧, 更深次的影响到了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税收。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等四个方面。但要注意, 企业应合理的确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并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 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每天的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 新旧产品的更替周期不断地缩短, 如果继续采取直线法计提折旧, 无疑是跟这个时代不相适应的。因此, 企业要树立尽快回收固定资产投资的理念, 使自己在设备更新上处于优势地位, 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国家应逐步取消对加速折旧法的限制, 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这一举措从短期来看, 会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但从一段时期来看, 国家的财税收入总量并不会受到影响。对企业而言, 却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不但减轻了税负, 还提高了更新固定资产的能力。而固定资产更新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出现, 从而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国家的财税收入得到增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能够实现国家和企业间的双赢。

摘要:固定资产折旧作为费用和利润的调节器, 一直受到企业的重视, 而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没有做出特别明确的规定。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关键词: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折旧,加速折旧,对策

参考文献

[1]付艳.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及其调整[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03) .

[2]戴建才.关于化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04) .

采用采分点法备考 篇9

一、基础题中的考点分析

1.集合知识, 主要考查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 多以不等式为主。

2.复数知识, 主要考查复数四则运算。

3.算法知识, 主要考查程序框图, 多以数列、分段函数、比较大小为主。

4.数列知识, 主要考查通项公式、下标定理, 任两项通项公式。

5.立体几何中三视图, 主要考查三视图画法, 求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

6.立体几何中线面位置关系的判断。

7.二项式定理, 主要考查展开式中项的系数、项为主。

8.线性规划, 主要考查斜率、截距、距离、参数为主。

9.圆锥曲线, 主要考查离心率为主。

10.几何概型, 主要考查几何概型定义。

11.定积分, 主要考查曲边图形面积。

12.三角函数中求值问题。

13.正态分布中求概率问题。

14.复合向量中位置关系及参数求值问题。

15.分层抽样问题。

16.球体的内接几何体体积表面积问题。

17.函数图象问题。

18.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解答题中的考点分析

1.数列知识, 考查数列的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方法, 以裂项法和错位相减法为主。

2.三角函数, 考查解析式、周期、对称性、图象变换、定区间求最值。

3.解三角形, 考查正余弦定理、求角、三角形面积等。

4.立体几何, 考查位置关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距离、体积。

5.圆锥曲线, 考查方程、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至少要写出方程。

6.导数的应用, 考查切线方程、单调性、极值、最值、零点、证明不等式。

7.概率, 考查直方图、期望、方差、回归方程、独立性检验。

8.圆的知识, 考查弦切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的应用。

9.极坐标和参数方程, 考查方程的互化、定点问题、几何意义。

10.不等式选讲, 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证明。

Brother采用杜邦防伪标签 篇10

这种新型防伪标签结合持续、积极的防伪法律行动, 成为兄弟集团识别兄弟耗材的重要举措。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可行的方法能帮助用户在购买之前鉴别兄弟正品耗材与侵犯商标权的伪劣产品。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用户购买和使用到假冒伪劣产品, 兄弟 (中国) 采用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全息防伪标签, 并引入全新的在线验证系统。

每个防伪标签上有两个全息防伪标识可用于即时验证产品真伪;通过在线验证系统, 用户可使用智能手机扫描标签上的二维码或在www.brother.com/id网站输入唯一的标签ID号码来验证产品的真伪。在线验证系统还具有附加功能, 即用户能够直接向兄弟集团报告可疑产品或伪劣产品, 以便采取行动, 消灭市场上的伪劣产品。

上一篇:公路隧道施工质量管理下一篇:信息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