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条件

2024-06-02

监督条件(精选七篇)

监督条件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会计监督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 存在虚假的财务信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部分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通过做假账的方式, 偷税漏税, 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由于疏于管理, 目前我国对于发票的开出用途以及发票内容并没有详细的规定, 就导致企业假借"办公用品"来实行报销等这样的行为出现, 扰乱了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破坏了我国税务财务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这种虚假的财务信息可以说是业界的"潜规则", 不少企业对于这种不法行为心知肚明, 却又暗地支持。这可以说是我国会计角度方面的一大漏洞。

2. 财务管理方面欠缺。

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 都设有采购部, 这一部门往往负责企业用品的采购。而在物品采购的过程中, 有时候会出现"吃回扣"这种现象。也就是向企业报假账, 自己中饱私囊, 从中牟取利益。为了能够将事情做得天衣无缝, 采购部门的相关管理者往往会采取一定的办法贿赂会计人员, 为其制造假账, 瞒天过海。可以说, 存在以上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漏洞, 并没有形成相互制约, 相互监督的机制。企业财务管理散漫, 不严谨, 不仅仅涉及到企业的运营, 还关系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万万不能忽视。

3. 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够。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放低了对于企业成立的要求, 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中小型企业, 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然而, 在这众多的会计人员中, 有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并不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所谓职业素养的缺失就是, 作为一名会计不能够秉公办事, 坚持原则, 和企业管理层相互勾结;专业素质的缺失就是一部分会计并不能够辨别出经济活动的真假, 对于财务凭证的真实性无法进行有效判断。

二、针对以上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培养正确的会计监督意识。

人的思维支配着人的行为, 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部分, 要想将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一个等级, 就要在全企业培养起正确的会计监督意识。这种正确的会计监督意识不仅仅要注入到会计从业人员的血液里, 还有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企业管理层中去, 只有每个人都拥有了正确的会计监督意识才能够使整个企业都有着良好的风气, 从而在摇篮里扼杀掉腐败的幼苗。因此, 在企业中培养正确的会计监督意识, 做到监督人人有责, 才能够实现企业的的健康发展。

2. 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监督制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要想实现会计监督, 就势必要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从制度层面上对于不法行为进行约束。口头的警告往往被人们遗忘和忽略, 只有明文规定好的白纸黑字才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就要针对每个员工分配相应的任务, 形成相互牵制。在制度体系内, 要规定好财务方面的每个步骤, 每道程序都需要有人把关, 做到每个细节都公开透明。

3. 与时俱进, 创新监督形式。

时代在不断地向前推进,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所以, 理论与实践的不断革新, 不断开拓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会计监督已经形成单位内部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但是毕竟是制度上的制约, 理论上建设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现状仍旧没有什么明显的发展。所以, 面对新的形式, 创新监督形式亟待解决。这种改革革新要以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基础, 在这个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建议。另外, 具有优势的理论和创新的理论要积极吸收,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探索新的会计监督机制, 是会计监督方面的工作能有实质性的大发展, 大跨越。

4. 加大执法监管和外部监督力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国家监督机关和社会相关机构的强大监管力, 这样才能进一步落实会计监督的作用。必须要谈的是, 财政审计部门要在思想理论上摒弃旧的观念, 大力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 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其监督的职能。另外, 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会计监督提供了一个执法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失误, 这样便提高了相关工作效率。

5. 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理论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人是所有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子。只有把握好人这一关键要素, 才能够实现企业会计监督力度的到位。针对部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存在专业素质不够关, 职业修养不合格的现象。企业应该在招纳会计人才的时候注重考查一下人员的专业素质, 以及从侧面了解一下其职业素养。除此之外, 针对已经在岗位上的会计从业人员, 企业应举行定期的会计知识培训, 并且在培训完成时进行一定的成果检验, 给会计人员一些压力, 促使他们不断前进。

三、总结

会计监督要求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是维系经济市场稳定的重要保障。新时期对会计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会计监督在服务和工作理论中做出进一步的学习与不断革新。经济的运行需要会计监督不断的进行努力, 这样才能为未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泓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建设浅析[J].商业经济, 2012 (24) .

[2]齐欣, 杨庆发.浅析会计监管的重要意义[J].现代商业, 2012 (35) .

质量监督检查应具备的条件 篇2

3.0.1 按设计规定的内容和技术标准,全部建筑、安装施工项目已完成,且所有单位工程已经验收、签证完毕。

3.0.2 各台风机启动调试试运项目已全部完成,并已经验收、签证完毕;能正常运行。3.0.3 当地电网电压稳定,电压波动幅度不大于风机规定值。

3.0.4 各项调试计划,试运措施及方案、调试报告和验收签证整理完毕,并完整、齐全、规范;调整试运、消缺维护和工程监理等工作记录、管理台账已收集齐全,基本整理完毕;移交生产的施工技术文件、资料已基本整理完毕或已移交。

3.0.5 中心站历次监检提出的应整改的项目,均已完成,并验收、签证。3.0.6 按本“大纲”规定的检查内容、步骤和方法,工程质量监督站已组织各责任主体进行了预监检,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已整改完毕。

对工程建设各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检查

4.1.1 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检查:

4.1.1.1 贯彻执行《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工程验收规程》的各项规定,全面协助和配合试运指挥部作好启动试运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工作;未因其工作不到位或失误而造成质量、安全事故或延误调试进度。

4.1.1.2 启动试运工作中,指挥部下设的各工作组的人员充实、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工作到位,未发生因其工作配合不协调或失误而延误调试工作进度等问题。

4.1.1.3 因故尚待消除的缺陷和需完善项目的工作计划已安排并落实;对于暂时不具备处理条件,且不影响安全运行的项目,已报试运指挥部对其处理方案、负责单位和完成时间审查完毕,同意延期完成。

4.1.1.4 会同试运指挥部的验收检查组,主持各类施工、调试和设备技术资料的移交工作;移交资料的内容、要求和时间安排已确定。

4.1.1.5 组织、督促对各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并办理“单位工程完工验收鉴定书”。4.1.1.6 组织、督促对已完成调试项目质量验收,并签证完毕;对未完的调试项目的工作计划已制定,其相关的准备工作已基本落实。

4.1.1.7 对与移交生产有关电网调度事宜、与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外部条件事宜均已落实。

4.1.1.8 对工程质监站预监检提出的待整改问题,已组织相关单位处理完毕。4.1.1.9 已编制建设总结。

对技术文件和资料的监督检查

4.2.1 建设、设计、施工、调试、监理、生产准备等单位的总结或报告。

4.2.2 施工设计图纸、制造厂家技术文件和资料、设计变更和竣工图目录清单及其提交计划。

4.2.3 末批风机的安装及调试技术资料,建设单位与风机供货商签署的调试、试运验收意见。

4.2.4 升压站主要建(构)筑物和风机设备基础的沉降观测记录、曲线和成果报告。4.2.5 各台风机240小时连续并网运行的实际负荷曲线、经统计的风速-功率曲线、安全保护试验记录、机组调试记录。

4.2.6 每台风机启动调试试运阶段主要参数统计一览表,保护、自动、程控、监测仪表投运情况一览表。

4.2.7 每台风机调试试运阶段保护动作和拒动、误动的统计和原因分析结果一览表。4.2.8 升压站和每台风机调试试运质量检验评定统计表。

4.2.9 建筑、安装单位工程评定汇总表、安全文明生产检查评分表、建设质量总评表。4.2.10 启动试运阶段暴露的各类主要缺陷和处理情况一览表、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处理结果报告及会议记录或纪要等文件。

4.2.11 设计变更、设备缺陷处理纪录汇总表。4.2.12 施工和调试未完项目清单以及完成计划。4.2.13 执行“强条”的检查记录表。

4.2.14 中心站在各阶段质量监督检查中,提出的整改项目的处理结果汇总表。4.2.15 地方消防主管部门对全厂消防系统核发的同意使用书面文件。

对施工现场和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检查

4.3.1 受社会监督的工程项目(由相关专业组分别检查)4.3.1.1 按设计范围和规定的技术条件全场消防系统(消防水、泡沫灭火、烟雾报警和自动灭火)已全部施工、调试完毕,经地方消防主管部门检查合格,正常投用。消防器材按规定品种和数量摆放正确。

4.3.1.2 相关水处理系统已施工、调试完毕,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4.3.1.3 场内各部生产运行区域的噪声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4.3.2 土建工程和试运环境

4.3.2.1 各风机和升压站建(构)筑物符合设计规定,其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满足设备及其工艺系统运行操作和维护检修的需要。

4.3.2.2 全场基准坐标点和水准点完好无损,保护可靠;大型建(构)筑物和风机基础沉降观测计划明确,观测记录和其曲线真实、规范,并按计划连续观测;绝对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量不超过设计值或相关技术标准。

4.3.2.3 升压站各建筑物屋面无渗漏,各类沟、坑底面无渗漏和积水;全场排水管、沟完好、通畅。

4.3.2.4 建筑物内外墙面、地面和楼梯踏步面层无裂纹或破损;梁柱和各类混凝土基础的棱角顺直无磕棱碰角;门窗密封性能完好、配件无缺损、开关灵活。

4.3.2.5 各类沟道盖板齐全、顺直,放置平稳无翘动。

4.3.2.6 道路畅通、平整无裂纹、无积水,坡度符合设计规定。

4.3.2.7 建筑物的内、外装修面均应清洁,无二次污染,成品保护良好。4.3.2.8 采暖、通风良好,照明充分。4.3.2.9 防洪设施符合设计要求。

4.3.2.10 场区环境整洁、美观,无施工垃圾,绿化效果良好。4.3.2.11 “强条”检查记录完整、齐全,无违反“强条”的问题。

4.3.2.12 全部建筑项目的质量验收、签证齐全、规范,并按单位、分部和分项统计汇总完毕。

4.3.2.13 历次质量监督检查提出的整改问题已处理完成,并经验收、签证。4.3.3 机务专业

4.3.3.1 风机机务系统安装和调试完成,质量验收、签证齐全,并统计汇总完毕。4.3.3.2 制动、液压、传动、增速、偏航、变桨、润滑、冷却、电气控制等系统调试合格、运行正常。

4.3.3.3 主设备供应商要求的各项调试检查全部结束、签证齐全。4.3.3.4 金属监督、焊接检验资料齐全。

4.3.3.5 “强条”检查记录完整、齐全,无违反“强条”的问题。

4.3.3.6 设计变更已全部执行,设备缺陷已全部处理,无漏项并已统计汇总。4.3.3.7 历次质量监督检查提出的整改问题已处理完成,已经验收、签证。4.3.4 电气专业

4.3.4.1 电气系统的各项试验和调试已按规定要求全部完成,试验结果符合“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及厂家技术标准的规定,调试报告完整、准确、规范,结论明确。

4.3.4.2 升压站和风机所有电气设备、场内输电线路投运正常。4.3.4.3 所有电气设备名称、编号齐全,书写醒目、正确。4.3.4.4 风机各项功能、参数符合厂家规定,记录齐全,运转正常。

4.3.4.5 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按设计套数全部投入,无误动和拒动现象;定值清单和统计一览表齐全、规范。

4.3.4.6 电气测量指示正常,数据准确。

4.3.4.7 UPS装置工作正常;全场照明、事故照明、通讯系统投用正常。

4.3.4.8 全场防雷及过电压保护设施齐全、投用正常,接地电阻值符合设计要求,试验报告规范、有效。

4.3.4.9 有关电网安全的保护、自动装置已按电网管理、调度部门的要求完成试验。4.3.4.10 各部位电缆及光缆的防火设施完善。运行环境清洁、无积水。4.3.4.11 设计变更已全部执行,设备缺陷已全部处理,无漏项并已统计汇总。4.3.4.12 “强条”检查记录完整、齐全,无违反“强条”的问题。

4.3.4.13 电气系统安装和调试项目的质量验收、签证齐全、规范并按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统计汇总完毕。

4.3.4.14 升压站受电前和首批风机并网前质量监督检查提出的整改问题已处理完成,已经验收、签证规范。

4.3.5 控制专业

4.3.5.1 不停电电源(UPS)供电可靠,符合设计要求,运行正常。

4.3.5.2 升压站和风机控制系统各项功能均能正常投用,验收签证齐全,能满足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4.3.5.3 历史数据显示正确,工作正常,打印内容和时间正确。

4.3.5.4 风机自动调节系统正常投用,调节品质符合设计规定或制造厂要求。4.3.5.5 紧急停机、振动停机、超速保护试验符合规定和设计要求,控制、保护、报警、监测信号工作正常。

4.3.5.6 视频监控系统按设计投用,且工作稳定。

4.3.5.7 设计变更已全部执行,设备缺陷已全部处理,无漏项并已统计汇总。4.3.5.8 “强条”检查记录完整、齐全,无违反“强条”的问题。

4.3.5.9 控制系统安装和调试项目的质量验收、签证齐全、规范,并按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统计汇总完毕。

4.3.5.10升压站受电前和首批风机并网前质量监督检查提出的整改问题已处理完成,已经验收、签证规范。

汇报材料

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监督 篇3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路径,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由此确立的市场经济给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的要求,同时顺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出这样一个主题即: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本文就是从这一主题出发,分别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监督意识的必要性,存在的缺陷以及应对措施。本文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新的见解,希望能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字】市场经济;政府监督;必要性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监督意识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竞争经济、法治经济,它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特征。正因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在经济活动领域中的角色与定位有着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特殊要求即:它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此外,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的领域,市场并非万能,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有其必要性。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监督意识的必要性的主要表现。

1.协调社会各方面经济利益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人们追求个人利益,鼓励人们追求个人利益,认为当个人利益实现了,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也就实现了。”这就存在一定的潜在危机,因为社会中各个阶级、不同的社会团体、集团,不同的个体,他们所追求的利益是不同的,可能会存在竞争与冲突的情况。因此,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会损害他人利益或国家利益。而这些是市场经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面来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范围和方式,降低彼此的竞争与纷争,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使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得以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经过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必须清楚的看到,导致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体制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

虽然在经济活动的一些领域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必须不作为。但是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领域,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市场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社会秩序是最重要的公共物品,市场本身无法保证秩序,相反秩序是市场活动的前提;市场自身无法解决垄断带来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因此残酷的市场竞争往往造成兼并、破产,还会造成垄断的产生;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有效需求不足、通货膨胀等问题。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此外,市场经济活动的外部效用、信息不对称、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公平保障等市场失灵的问题领域,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也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监督意识缺失的表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我国政府正逐渐的认识到并努力的实现着,但是不可否认的这其中也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失灵使政府的干预形同虚设,甚至起到负面的影响;政府定位不明确使政府的监督出现了许多不适当和不科学的地方,等等。可见,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也存在某些缺失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失灵:政府的无效干预和干预过度

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比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力,缺乏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对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政策工具选择上的失当,不能正确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等,结果也就不能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

2.政府直接参与其某些必须“不作为”领域

政府的特征决定其坚决不能直接参与市场行为,在某些领域政府必须“不作为”,否则会起反作用。例如,个人对私人事物的处理,其结果不论是福是祸,是好是坏,只要涉及自身对社会和其他人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影响,只要个人的选择方式不违法,政府就不应该干预。

3.政府干预的某些非公正性和低效率

政府干预的公正性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公共利益公正的市场运行调控是政府干预的先决条件,但在现实中,政府始终没能发挥其经济监督的政府职能,政府机构,私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的所谓的“内部效应”的现象里面寻求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元”政策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在理论上,不能完全排除政府机关的“内部效应”,在实践中的可能性,发生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

4.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陷阱

监管本身就需要大量成本。监管机构的设立、人员经费、制定监管规则以及实施监管,无不需要成本。由此导致国家声誉受损的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监管还有一个严重的弊病是它具有自我膨胀的趋势,越监管监管越多,最后扼杀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为了防范监管中的腐败,政府事先一般都会制定若干规章制度。这些成本 落在两大部分人身上。一部分是消费监管规则的人,另一部分是社会公众。无论是哪一部分,都是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另外监管还会导致信誉机制的丧失,也会增加交易成本。由此导致国家声誉受损的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监管还有一个严重的弊病是它具有自我膨胀的趋势,越监管监管越多,最后扼杀了市场经济的活力。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监督意识的措施

1.从政府失灵根源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它同样也存在着失灵的时候,因此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政府不干预或干预乏力以及政府过度干预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政府不应该做环境违法企业的“保护伞”。如对于 一些环境污染大的企业,政府不能因为经济的原因就对其睁只眼闭只眼,要加大监管力度。其次,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相关群众的利益。我国的城镇化大部分是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属于强制性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往往发生错位,为了推进城镇化,会侵犯一部分人的利益。如前些天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报道:陕西省某个地区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由农民变成市民的那些农民们还没来得及兴奋,却被一件切实的事情迷惑了,他们的孩子无法解决上学问题。

2.政府加快淡出“不作为”领域,切实但当起责任

加快淡出一般性的市场竞争领域,杜绝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进一步放开市场,将国有资本退出一些竞争领域让市场取解决,这样更有利于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外,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也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让企业也参与进来,使社会资源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

实施适时、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政府宏观调控是当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施是对政府的挑战,因此政府也应该加强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除政府弥补市场的不足之外,政府还担负着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健康完善的市场需要由法制的保障,需要政府的权威保障。维护市场秩序政府要把好市场准入这一关,对于不按市场办事的企业要得到法律的制裁,并且不对任何企业歧视。

3.提高政府监督的公正性和效率

政府干预的公正性并非必然的,而这种非必然的公正性又直接影响政府监督的效率。政府应该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化身对市场运行进行公正的调控,提高现实中的政府对市场监督的公正性,尽量减少在现实运作中政府机构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所谓“内在效应”。强化政府作风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坚持按规矩办事。强化政府内部管理规范,严格依法行政,优化管理要素,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4.跳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陷阱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监管,但对政府监管力量的使用应当尽量节制,这样才能避免掉进监管的陷阱。市场经济中监督市场的政府应该是有限的政府,中立的政府,法治的政府。 所谓有限政府是相对于无限政府、全能政府而言的指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就经济管理而言,它仅仅限于克服市场本身不足以及市场触角不能触及的领域范围。只有在市场失灵以及公民和社会组织无力解决的领域,政府才有必要出面解决。否则会造成对市场经济的破环,还会造成政府机构的庞大,从而使政府无力支出,就会造成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陷阱。 所谓中立的政府是指政府在市场主体的竞争中只能充当裁判员的角色,不能对不同经济主体厚此薄彼,更不能同老百姓争利益。否则就会破坏公平竞争的格局,会挫败其他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制定市场竞争的法律法规,从而为市场的公平竞争明确规则,并规范竞争秩序;鉴于市场竞争主体之间可能发生的竞争纠纷,政府要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调处,并惩治违规主体,以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 法治政府是指整个政府的设立、变更、运作都必须是合法的、规范化的,包括政府整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在政府整体行为中强调政府整体抽象行政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节制政府监管的力量,跳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陷阱,节省人力物力,合理配置资源。

四、结论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有其重要的影响与意义。而认识其重要性,认清当今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政府监督意识的现状如何,发扬其优势、弥补其缺陷,并采取适当措施克服其存在的不足,有效地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是顺应社会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飞跃的要求。

注释:

[1]吴传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吴传毅》,学习时报,2008.08.14.

[2]金太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强政府的监督意识》,经济论坛,2003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陈钰,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的价格监管工作分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年第4期.

[2]吴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红旗文稿,2009.08.03.

[3]萨缪尔森.诺德毫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商务印书馆,1999年.

[4]吴奕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职能作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2008年第8期.

[5]吴传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吴传毅》,学习时报,2008.08.14.

[6]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09.08.12.

[7]周鸿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红旗文稿,2006.02.06.

[8]陈宪,《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

[9]周青,《市场经济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监督条件 篇4

1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1.1 审计线索的影响

根据传统的老式手工记账法, 所有记账、做账、报账等工作都是由会计人员手工填制完成, 一些较多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只能通过工作人员手动进行汇总编制, 虽然方法比较繁琐, 但是提供信息的线索还是清晰明了的, 由于都是纸质而审计人员只能根据部分资料进行审查或抽样调查。会计电算化就相对不同, 它取代了传统的做账方法, 将数据具体化完整明了的方式呈现, 但电算化都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式进行, 而现在的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以前的工作模式, 所以导致其没有适应这种信息化管理, 这样就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内部控制的影响

由于电算化的诞生, 一些老式做账的方式方法就逐渐失去了存在价值, 原来的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一些较为浪费功夫的工作也都需要纸质手工编制, 而现在电算化的运用使这些问题都轻松得以解决, 但因为传统的手工做账已被习惯使用, 如今转移到电算化网络中来, 使传统与现在的内部控制也发生变化, 这就需要把原来的财务部门转移到信息化数据处理部门, 这样一来财务人员的工作的监督就逐渐减少。如果不对内部体系进行控制, 会计电算化就无法真正取代传统的老式手工记账, 这样一来电算化带给人们的方便快捷就无法实现。

2 电算化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会计是企业运行或持续经营必不可少的重要岗位, 它的主要职能是货币资金的收、付、转, 商品经销的供应、生产、销售的过程。会计电算化作为现阶段比较流行方便的一项新技术, 它的主要组成就是计算机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电算化出现在财务领域是跨越时代的转折, 它使财务人员轻松完成工作, 将财务信息准确有实效性的呈现, 也因此大大提高了社会经济企业房展的信息管理水平等。

会计电算化虽然给企业带来很大便利, 但面对审计也存在一定风险性, 我们常说的审计风险就是审计人员对有问题或是有纰漏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核, 审核中发现漏洞发现原因, 有时审计人员并不做出正确严格的评判, 而是发表些与事实不符的意见。审计方面出现漏洞一般由两种情况构成, 首先是我们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就完全的依赖网络, 计算机也有出现事故的时候, 而这中途很容易出现的错报与漏报的可能。其次, 我们审计人员自身也是一部分重要因素, 没有做到公平公正, 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指出和处理。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推动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技术应用也随之发展。对财务管理审计环境、方法、内容也有变化, 这样就使审计工作者在这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因为由于电算化不断发展, 审计也相对应有所变化, 同时也会有风险。实际上会计电算化的审计程序比较简单, 都是简单易学的, 首先会计审计之前要有准备阶段, 然后审计过程中有实施阶段, 最后通过工程中完成情况作出审计结论。

3 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分析及对策

会计电算化本有的特点就为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与风险, 因此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研究有利可行的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办法。

3.1 完善审计准则, 加强人才培养

因为会计电算化对审计方面的方式方法专业技能都有较大的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从审计本身出发, 根据原有基础上的审计标准和准则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提升, 通过实际工作的结合建立新标准新准则, 但在编制新标准准则时, 也需对电算化应用进行考虑, 人才培养方面要考虑周全, 对有潜力懂技术可发展的人才一定不要漏失, 现有工作人员也要定期进行培训与审核, 要保证人才与科技是相互提升共同进步的。

3.2 新建审计内部控制制度

应该根据电算化本身的特点, 建立全新制度有针对性的为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能够保证新环境下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 在操控方面编制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流程, 使审计人员无机可乘, 能够认真对待以防通过计算机网络的问题实行造假或有隐瞒等现象。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技能, 管理层也不得忽视, 企业或部门间有称职的管理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审计是对财务部门的再监督, 但审计部门的本身也是需要监督控制的, 例如任职人员的身份要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人员管理等方面。

3.3 开发审计市场

对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不断完善, 审计工作也要随之发展, 根据具体工作, 开发新型审计软件。从审计角度来看, 增加一些对信息系统化的格式, 不断创新才能够做得更好, 同时要监管部门也要做好辅助, 双方协助没有问题对更新生产都是极大的帮助。

4 结语

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逐渐成熟, 电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还是很良好的,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已经做出了有效成绩, 成功地迈出传统化的操作时代, 有了稳定的技术与超强的耐力。但想要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或者有更高的晋升空间还是要不断努力, 从本职工作做起, 将实践理论相结合进行下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牛大宏.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3) :54-56.

[2]武换芳.有关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审计监督和风险的防范[J].时代金融, 2012 (9) .

监督条件 篇5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内部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实行会计事后监督集中、完善事后监督机制,已经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全面建立和完善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有着极其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就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实行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集中条件下事后监督工作中亟待完善的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实行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的必要性。

(一)实行会计事后监督集中是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加入WTO是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重要体现。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会计方面而言,首先要求我国的金融会计必须与国际会计规范相接轨,必须按国际规则办事。会计核算工作也就必须适应金融国际一体化的要求,走集中管理的模式,相应地,会计事后监督工作也应当实行集中管理。

(二)实行会计事后监督集中是防范和规避会计风险的需要。

会计事后监督集中,就是以中心支行为基本核算单位,在中心支行成立独立于核算中心和营业网点的会计事后监督部门。会计凭证以及核算中心账务数据信息集中至中心支行会计事后监督部门,通过独立的“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采用人工和计算机监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的再审查、再确认,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差错,从而有效防范和规避会计风险。

(三)实行会计事后监督集中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加入WTO,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金融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会计事后监督集中,可以更好地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数据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这不仅是国际金融对中国银行业的客观要求,也是金融充分发挥“晴雨表”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导向的内在要求。

(四)实行会计事后监督集中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现代、规范、高效、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成为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管理体制顺应时代的需要,实行会计核算集中,逐步改变过去独立核算单位过多,“一家分支机构一本帐”所导致的管理分散、违章操作屡禁不止、各类差错案件时有发生、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等弊端。会计事后监督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

实行会计事后监督集中,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现行监督体系的不足,全面建立健全会计事后监督管理机制,在组织上,制度上完善内部管理,防范金融会计风险。

二集中管理条件下事后监督工作的特点及作用。

(一)建立事后监督工作管理制度和办法。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事后监督管理制度和办法,对事后监督的管理、目的、内容、方法以及监督检查人员的职责、权限等内容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事后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长期以来,由于会计事后监督的目的、内容不完整,方式、程序不规范,制约了事后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会计事后监督的目的、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帐务核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会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如重要岗位交叉轮换、重要业务审批授权等方面应当作为今后事后监督工作的重点。

(二)建立了独立的事后监督机制。

首先在组织方面,成立了独立于前台业务核算的事后监督中心,切实赋予事后监督员部门检查前台帐务处理,督促业务部门更正错误的权力,充分发挥监督制约作用。改变了原来事后监督不独立,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兼职、混岗等现象。其次在业务上严格分离。禁止事后监督人员参与前台业务部门的任何业务处理。事后监督人员只有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的权限,但不得修改,补充或更正帐务数据,确保监督与被监督人员之间的严格分离。

(三)配备专职的会计事后监督人员。

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事后监督中心进行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核算处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及违纪、违法等行为,从而提高了事后监督的威慑力。

(四)实行“人、机”双重监督,提高了事后监督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手工监督是指采用手工审阅、核对及复算等方法,对会计凭证、帐务核算资金清算、联行核算、内外帐务、会计报表、表外科目、日志管理和其他会计事项等内容进行常规监督,主要是检查每笔业务是否及时、正确、规范地进行帐务处理,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纠正差错。计算机监督就是利用会计事后监督系统对核算部门会计信息录入的正确与否进行监督。如果发现计算机会计事后监督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比对不一致时,应仔细查明原因及时做好记录、查清责任。应用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可以规范事后监督的操作与管理,提高事后监督人员的工作效率,从繁重滞后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五)改变了原来事后监督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的局面。

原来,会计事后监督工作还没有做到和具体业务核算部门相分离,仍然归属于会计营业部门,形成监督和被监督工作集于一身,而且监督手段落后,监督往往只是流于形式,翻翻凭证,查查是否漏签章等表象,无法起到事后监督防范会计联行风险的作用。会计事后监督集中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事后监督机制,在组织方面、人员方面、方法手段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改变了事后监督工作流于形式的局面。

三集中管理条件下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事后监督工作仍以大量的手工审查勾对为主。

会计事后监督集中后,事后监督工作仍以手工审查为主。事后监督员对各营业网点的各项核算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规范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核对;审查凭证要素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审查日记表,余额表的一致性、正确性;内外帐务的核对等工作。手工会计事后监督的方式,工作量大,审查核对的时间较长,发现问题的概率不高,这种现状与日益提高的会计核算电算化水平是不相适应的。而对于越来越多利用计算机进行高科技作案,这种落后的监督手段是很难及时发现。

(二)会计事后监督管理系统乏力。

目前的会计事后监督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帐务核对、帐务查询、数据备份、数据引入、帐务结束、生成报告。事后监督人员将核算中心的帐务数据引入,只需按各营业网点流水号逐笔录入,正确无误后,就表明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监督工作结束。计算机监督只限于核对当日帐务数据、帐表、内外帐务、联行帐卡、重点帐户余额核对却无法实现。计算机监督系统的乏力造成目前会计事后监督工作仍停留在手工核对上,手段落后、工作量大、效率低下。

(三)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没有形成合力,风险不容忽视。

会计核算集中是将会计核算主体由县支行上升至中心支行,成立以中心支行为基本会计核算单位,各县支行为营业网点的集中式会计核

算体系。会计帐务核算集中于中心支行,业务经办人员又远在前台,事后监督人员对前台内控情况又了解很少。目前集中条件下的各营业网点、核算中心、事后监督中心从各自工作角度出发,造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时间、空间上相互分离,潜在的会计风险不容忽视。

(四)会计事后监督内容不完整。

首先,会计四集中后,增加了会计主管审批权限,如大额资金的划拨必须经过会计主管认证后方可进行资金的清算,但事后监督人员在传票、流水帐、计算机监督过程中都无法确认,造成重大会计事项事后监督人员无法进行正常的监督,留下隐患。其次,对于电子联行对帐工作,会计事后监督系统无帐务数据,无法进行帐卡的核对工作。再次,事后监督系统只能保留当天各网点的`数据,造成帐务数据不能衔接,无法正确核对内外帐务。

(五)会计事后监督系统的薄弱环节。

“四集中”核算系统与事后监督系统没有联网,彼此之间数据交换使用磁介质,转换过程中易出差错,并且容易被人为改动数据。在近半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会计事后监督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事后监督系统磁盘导入数据时出现失败提示。经核查,出现错误提示时数据已正确导入事后监督系统;“四集中”事后监督系统经常出现事后监督要素录入正确,系统显示“比对不能通过”。经查询核算中心,录入数据同事后监督中心录入数据完全一致;“四集中”事后监督系统经常出现显示的电子联行笔数、金额数据同上一工作日相同现象。经人工仔细核对,实际的笔数、金额完全正确。

(六)事后监督工作质量不容乐观。

就银北辖区而言,两名事后监督人员分别对三个网点近200笔业务进行全面监督,相当于营业网点十八位同志的工作量。人员紧张、工作量大是造成目前事后监督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时日前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没有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也是制约事后监督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

四、完善集中管理条件下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

一是健全“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后监督。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工作,不仅可以代替部分手工计算与核对工作,减少手工操作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保证事后监督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更加有效地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

具体措施如:

1、完善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帐卡核对。如在系统中增加联行帐卡核对、再贴现、再贷款帐卡核对、电子联行的帐卡核对。使会计事后监督人员从大量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

2、健全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表内表外业务的核对。如办理再贴现业务、商业银行缴存现金业务,事后监督人员可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表内表外业务的核对,同时防止表外业务漏记现象的发生。

3、完善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加强对再贴现业务的监督管理。目前的再贴现业务的监督,手工工作工作量比较大。除正常的审查监督外,重点审查内容包括:手工计算再贴现天数、利息、实付金额。如再贴现业务菜单中有银行汇票承兑日期、再贴现日期、计算机监督就自动核对天数、利息、实付金额,大大提高了事后监督的工作效率。

4、完善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加强内外帐务的核对。如发行基金、业务库款的帐实核对;行库往来发生额、余额的核对可通过计算机完成对各网点的核对。避免事后监督人员每天要进行现场核对及向各有关科室调阅报表的不便。

二是要实现“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与“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有机结合,使事后监督人员能够利用“会计事后监督集中管理系统”,自动实现与“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中已有的帐务数据进行检查、核对、监督等工作,自动进行流水帐匹配,勾对。以便会计事后监督人员及时查看、调阅、核对各会计业务岗位的有关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但要注意保持两个系统的严格分离。

(二)建立和完善事后监督集中管理办法。

一是完善内部监控制度,明确职责分工。

建立和完善内部监控制度,是加强会计事后监督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保证。具体来说,就是必须按照总行制定的《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办法》要求,以及时、高效为原则,合理设置会计事后监督机构和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分工,制定相应的业务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将各项会计核算工作业务都纳入到事后监督的核查范围内,在国家统一的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基础上建立独立有序的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监控会计核算全过程,以此维护会计核算的真实有效,防范化解会计核算资金风险。

二是强化制度观念,严格履行工作程序。

会计事后监督的基本职能,就是按照既定的监督原则、方法和程序,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全面的复审检验。因此,会计事后监督有员不仅要有较强的法律、法规、制度观念,而且要有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

1、会计监督人员要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及本行业的会计规则,能对会计业务的合法性、会计处理的合规性、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及会计信息等内容,做出正确判断和认真审核与监督。

2、严格执行会计资料签收制度,对核算部门处理完的会计资料除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外,尤其是对联行往来及同城交换业务,必要时,可以采取实时监督进行,从而保证事后监督的时效性。

3、认真做好事后监督的业务统计和数据整理,对每天的检查监督内容及进展情况详细记载,并将事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差错,及时向上级主管领导报告,并按规定程序向会计核算签发“会计事后监督差错通知单”,通知其对有关差错、问题及时加以更正和解决。会计事后监督部门还应对反馈回来的“通知单”认真进行核查,防止遗漏,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4、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的规定要求认真整理会计档案资料,建立完善的档案登记保管制度,对会计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使会计核算档案最终完整的存放在会计事后监督部门。

5、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各会计业务岗位人员和会计事后监督员的工作,要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必要的经济奖罚和精神奖罚。如发现没有认真履行职责,有执行规章制度者,即使没有发生损失,也应给予必要的处罚,以示警告;情节严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对会计主管、会计事后监督员、会计业务操作员追究责任。

三是建立事后监督情况通报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差错整改。

事后监督部门平时不仅要对会计核算部门反馈的业务差错通知单认真进行再监督,而且要对有关业务差错或事故的责任落实和整改情况,做好详细记录,按月汇总整理,形成会计事后监督书面报告,总结分析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向领导反映改进意见和措施,以利于加强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四是要逐步提高事后监督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1、会计事后监督员的素质高低是做好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关键所在,需要下大力气提高会计事后监督人员的素质。首先,对事后监督人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聘请有经验和理论水平的教师讲课,重点培训《会计法》、《支付结算办法》、《会计制度》、《内控管理制度》、《电子联行制度》《计算机管理制度》及会计事后监督和程序和方法,不断提高会计事后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其次,实行考聘上岗,制定相应的竟聘上岗机制,只有考试合格才能持证上岗,严把用人关。造就一批知识全面,业务精通、政治可靠、作风过硬,具有较强职业道德的事后监督人员。

2、事后监督人员不但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面,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全面熟悉各类会计业务,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事后监督人员在强化管理、降低会计风险中的作用。

五是要将事后监督的工作重点要逐步转变到核查后的综合分析上来,对一些重要业务要善于进行跟踪反馈,提高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水平。

监督条件 篇6

一、会计电算化的职能及所面对的风险

会计是经济活动中一项重要岗位, 它的主要职能是货币资金的收支与记录、办理销售结算往来和工资核算。会计电算化作为一个新型值得推广的会计工作的技术, 它的定义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 是一个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操作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革命性的转变, 它的优点在于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等。

会计电算化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技术应用和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已经改变了财务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技术, 它也是一面双刃剑, 也给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程序比较简洁, 一般人容易学, 它分为四个阶段, 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

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内容包括:一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信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内部控制有效的执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二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 这种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正确的控制, 并保证它的运行可靠性, 同时它还有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三是审计会计数据, 会计数据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运行状况, 会计审计人员应通过各种方法来降低审计风险, 这些措施可采用按时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 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 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

会计电算化面对审计的风险, 就必须了解审计风险的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认真审核有重大错报和遗忘的财务报表, 审计后却违反原则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它告诉我们审计风险一般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常用财务报表本身有着非常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审计人员违反必要原则, 在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没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系统环境风险、系统控制风险、财务数据风险、审计软件风险、人员操作风险。具体概括如下:系统环境风险, 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所处的环境引起的风险, 分为软件环境风险和硬件环境风险。系统控制风险, 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严密造成的风险, 它属于审计的控制风险。财务数据风险, 是指电磁性财务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 它属于审计的控制风险。审计软件风险, 是指计算机审计软件本身缺陷原因造成的风险, 属于审计的检查风险。人员操作风险是指计算机审计系统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开发人员等在工作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造成的风险.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加强审计风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在知道会计电算化的优点和审计方面的操作程序, 并深知自身的缺陷, 我们再结合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市场运行体制后, 提出以下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采用多元化的审计方式

不同审计方式有着不同的防范风险的招数, 运用不同的审计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从各方面围堵审计的风险。我们常用的审计方式有, 制度审计、技术审计、数据审计。制度审计属于内部控制的一种, 它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技术审计制度是审计中发现问题时或者认为有必要对系统设计程序进行实际测试时, 需用一系列计算机技术进行技术审计, 它注重技术程序的操作。数据审计即审核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及经济流动业务处理真实性、合法性, 并运用数据来分析经济业务。

(二)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目前,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严重执行不力, 主要表现在预期目标难以达成, 内部执行不畅企业, 内部审计控制环节薄弱, 缺乏诚信和财务人员监督不力、缺乏有效制约体制等, 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现在我国会计人员在电算化基础上解决了一些内部控制的技术性问题, 例如审计人员在调查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情况时, 需要详细调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务的流向、电子数据处理中的会计处理范围它的基本机构经行检查, 同时,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借助电算化技术详细地处理好会计过程中的事前、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 并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设置预期的审计控制点, 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 提供测试数据和比较标准, 有权审查系统的全部技术文档资料, 进行系统测试和评价, 逐渐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会计电算化技术逐渐成熟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会计事业改革已经迈出了有效、稳健步伐, 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21世纪信息时代, 想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能够健康的发展, 我们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探讨。总而言之,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抓住时代的机会, 促进我国传统会计的革新, 进而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治理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仕平, 吴荣宝.加入WTO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财会研究, 2001 (01) .

[2]何顺文, 李雪.入世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影响[J].财会通讯, 2001 (02) .

监督条件 篇7

一、刑诉法修改前后对逮捕条件的规定

在刑诉法修改前逮捕条件规定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 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 而有逮捕必要的”, 除了以下情况以外, “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如果患有严重疾病, 或者处于怀孕、哺乳婴儿的妇女, 可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措施”。从以上条文可看出逮捕可有效的防治社会危险性发生, 同时还可使用更加严厉强制的措施作为补充性或谦抑性, 逮捕是不得已选择。逮捕必要性规定为粗糙, 最终导致出现我国逮捕案件批准率较高, 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措施成为必要补充性选择之一。

刑诉法修改之后将逮捕分为两种, 可以逮捕和应当逮捕, 两种情况所存在的条件要求也不同, 特殊情形下选择监视居住。①可以逮捕还可细分为两种, 一是监视居住期间违反相关规定的, 情节严重予以逮捕;二是取保候审期间违反相关规定的, 情节严重予以逮捕。②应当逮捕的情况包括曾故意犯罪或身份不明者应予以逮捕;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刑期的应予以逮捕;可能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采取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措施, 不足发生刑诉法第79条第一款所列的5种情形之一的应予以逮捕:自杀或逃跑;可能对控告人、被害人、举报实施打击报复;可能伪造或毁灭证据, 干扰证人证词或串供;具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可能实施新的犯罪。新刑诉法明确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操作性。

若是同时符合以上逮捕条件的同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 可采取监视居住:“生活不能自理, 患有严重疾病, 或者处于怀孕、哺乳婴儿的妇女;系生活不能自理的唯一抚养人, 案件特殊情况或办理案件需要, 采取监视居住更加合适;羁押期限届满, 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

综合刑诉法修改前后进行对比, 原则均为慎用、少用, 但旧刑诉法规定过于原则性, 致使逮捕措施滥用, 新刑诉法对逮捕条件的规定更加人性、具体和规范, 有利于案件实施中的执行和操作。

二、侦查监督部门转变执法理念措施

(一) 新刑诉法确定了审查逮捕条件, 强化犯罪嫌疑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地位, 但把诉讼化构造的审查逮捕模式转变实际运作的理念, 可充分的构建审查逮捕文化氛围, 关键需控辩对抗的审查逮捕机制。有效构建对等的机制, 方可使犯罪嫌疑人的涉案实施是否符合逮捕条件进行严格审查, 在我国逮捕必然带来犯罪嫌疑人羁押后果。所以审查逮捕中需要听犯罪嫌疑人或者辩护律师的意见, 根据诉讼化结构审查逮捕模式要求, 检察人员在获悉或听取控辩双方对刑事案件涉案事实意见基础上, 做出是否逮捕决定。

(二) 应明确侦查监督人员收集的证据是否是逮捕必要性证据。同时, 应当要求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备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等措施进行认真核查, 按照法律法规执行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制度, 不具备该条件者, 应在提请逮捕时将逮捕必要性证据和犯罪嫌疑人一并移送, 方便对其进行全面审查监督。

(三) 新刑诉法下给侦查监督部门的工作带来新的责任和职责, 部门人员应根据这些职责要求, 研究并探索有效监督的新途径, 完善监督侦查工作和程序, 做到主动监督和被动监督之间相互结合, 履行法定监督职责, 保证监督结果, 提高监督效率。

(四) 羁押后必要性审查是逮捕之后、判决之前羁押时间长, 防止不必要羁押和超期羁押, 应建立继续羁押必要性评估机制。新刑诉法有效的衔接新旧刑诉法之间关系, 建立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 保证严格性、规范性执法。不仅要明确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案件范围, 还需明确审查方式和程序, 明确捕后信息沟通方法, 查明退赔证明、和解协议及立功材料等内容的真实性, 变更强制措施后对刑事诉讼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

三、新刑法下逮捕条件变化对侦查监督工作的影响

(一) 新刑诉法审查逮捕修改有效促进执法理念转变, 新刑诉法中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 为转变执法理念提出要求, 在刑诉法中明确规定尊重保障人权, 和旧法中的“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在保障人权方面有较大进步, 其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有效的更新执法理念方可彻底贯彻这一原则, 增强人员保证意识、程序意识、效率意识, 将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贯彻在刑事中全过程。且逮捕条件的细化还有效加强逮捕办案的质量, 对刑事案件进行经验型总结, 并建立健全逮捕必要性工作机制, 要求侦查部门提请逮捕的时候, 提供必要性逮捕证据和犯罪事实证据。

(二) 新刑诉法下完善逮捕程序可充分的体现了逮捕居中裁判司法审查属性, 有效的转变审查逮捕方式, 新刑诉法之下增加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规定, 且法规中明确指出审查逮捕可询问证人或者听取律师意见, 新刑诉法对审查逮捕工作的方式由类似行政审批式审查向司法审查转变提出有效的要求。建立逮捕后对羁押必要性继续审查等规定, 给审查逮捕工作增加了新的任务, 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并明确职责, 在审查逮捕工作中更严格执行新刑诉法制定的新规定。

四、小结

新刑诉法以人权保障为基础, 对逮捕的环节进行有效细化, 实施是针对逮捕必要性作出了必须的修改, 使得逮捕工作更加明确逮捕必要性条件, 建立更加完善的逮捕必要审查机制。

参考文献

[1]万春.刑诉法再修改对侦查监督的影响与挑战[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7) :41-42.

[2]潘栋.新刑诉法对侦查监督工作的影响与应对[J].法制与社会, 2012, (31) :655-656.

上一篇:零序互感器下一篇:工资薪金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