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条件

2024-05-06

可行条件(精选六篇)

可行条件 篇1

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实践工程, 将设计的图纸转化为大地上的实物, 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的使用。在实际工作中, 设计方案只有很有限的比例能够得以实践, 究其原因, 一部分因为造型, 而另一部分多半是不符合设计条件。设计条件包涵较广, 分为规划设计要点和甲方建筑功能要求, 而建筑师就是要在既符合两者要求的前提下平衡两者关系, 再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综合提出可行方案的建筑体量, 从中比选修改而最终推敲造型、刻画细节, 如同雕塑始从毛胚终成作品。

1 建筑工程设计实例

江苏烟草科技信息物流中心于2006年由江苏省烟草公司进行设计招标,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标并承担该工程的设计全过程。当笔者收到该工程的方案招标书, 并在组织设计团队一起认真研究规划设计要点及任务书后, 深刻认识到该工程项目存在较为复杂的设计条件。

该工程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168-170号, 长江路与洪武北路道路十字交叉口的东北角, 南面长江路, 西临洪武北路, 地处新街口地区交通要道, 招标书要求建筑造型具有城市转角应有的地标特征, 同时要求与建设地块西南街道对角已建成的文化艺术中心有一定呼应;规划设计要点规定建筑限高30 m, 而甲方要求建成地上8层, 地下2层, 充分达到规划容积率的上限, 以满足多种建筑使用功能;该工程沿长江路南侧为规划建设的“五四”城市文化广场, 周边有较多重要的城市节点如图1所示。

2 工程设计方案复杂条件

江苏烟草科技信息物流中心的设计在工程建设用地、规划限制条件及甲方建筑功能要求等诸多方面较为复杂的设计条件, 对该案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很大挑战。

(1) 建设用地。去除道路红线退让及用地周边退让, 建筑可建范围就更显局促, 在进行总图深入设计时, 发现规划局提供的用地范围、甲方土地证权属范围以及用地现状围墙范围三者均互不重合, 多处都有出入, 且有出入处也各不相同, 出入最多的甚至相差达到近1 m。规划局提供的用地红线内用地面积为5 252 m2, 甲方土地证权属范围用地面积为5 222 m2, 而用地现状围墙内用地面积仅为5 105 m2。询问规划局的处理意见, 答复为均取最小范围。在这样的设计条件下, 建设用地面积综合下来的实际面积最后只剩下了5 092 m2, 详见图2。这使得原本已很紧张的建设用地更为局促, 规划局也认为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用地边界比较复杂, 额外增加了设计难度。

(2) 规划日照要求。由于建设用地北侧有一栋贴临地块的多层住宅, 通过分析, 笔者认为保障该住宅的日照是关键。首先分析日照, 搭建体块模型来推敲方案可能的体量, 在满足日照的同时, 将可建建筑面积尽可能地扩大。在满足甲方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宝贵城市用地的使用效能。在基本确定体量轮廓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环境, 运用与建筑功能契合的造型元素来设计造型, 最终确定了两个造型方案, 并将两个方案融合为最终的实施方案图3。

(3) 楼高要求。该工程设计规划要点限高30 m, 在建筑剖面设计中, 规划限高30 m与甲方要求的地上8层也构成了一对相互制约的限制条件, 因为甲方在地上8层中要求有3层层高在4 m以上, 因而使得其它5层办公层在柱距8.4 m的前提下层高仅为3.5 m, 而甲方要求走廊净高要尽可能达到2.6 m以上, 甲方及监理各方也意识到这是难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综合各专业进行优化设计, 结构采用宽扁梁, 水电暖各设备专业精心综合立体空间管线多层次排布, 最终在各专业优化设计和模拟认真核算后, 在施工过程中多方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使得走廊净高达到了甲方的要求2.6 m, 竣工时甲方十分满意 (图4) 。

(4) 机动车位。甲方要求在有限用地上建设尽可能多的机动车位, 要求设计两层地下车库, 且地下二层车库局部考虑机械停车位, 使得地下室的深度达到约9.9 m, 而基坑的深度也就更加达到10 m以上, 已是较深的基坑。为了在极有限的用地上尽可能做到较大地下停车面积, 地下室基坑与相邻建筑较为靠近, 造成了很大的基坑支护难度, 尤其对于地块北侧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来说, 基坑支护难度更大。在设计院、甲方、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多方面充分研讨下, 提出了稳妥的基坑支护方案, 并认真进行了专家论证和完善, 最终实施的基坑开挖及支护方案确保了工程竣工后周边建筑的安然无恙, 即使是最让人担心的北侧多层住宅也未出现任何由于该工程施工造成的损伤, 连续多年的沉降观测数据也充分证明了工程的施工安全度和施工质量。

3 工程设计方案主要特色

在多重的复杂设计条件下, 通过认真分析、优化设计及严格验收, 江苏烟草科技信息物流中心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过使用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 该工程被评为2014年江苏省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总结该工程设计的主要特色体现为:和谐相融城市空间、建筑造型刚柔相济、功能形式内外统一、建筑设计绿色环保。

3.1 和谐相融城市空间

“尊重城市”是本规划工程的设计理念, 无论从总平面的规划布局还是对城市天际轮廓的考量都是在充分尊重城市肌理、协调统一城市环境的基础上, 尤其对于西南对角的文化艺术中心及南部城市广场的拓扑呼应, 同时也不失自身建筑的个性特点。与城市空间和谐相融, 创建统一协调的整体环境, 是该工程设计所力求的目标。

该建筑地处道路十字交叉口东北角, 两面临街, 地处交通要道, 在满足功能布局的前提下, 注重建筑轮廓、建筑空间设计, 造型设计独特, 在该建筑所在的十字路口具有标志性。

3.2 建筑造型刚柔相济

该工程通过矩形主楼与曲线形的裙房咬合穿插, 在既保证较大使用可利用面积的基础上, 又顺应城市转角取得协调, 通过体块及虚实的对比在突出主楼体量的同时弱化裙房的体量。通过平面及立面的曲线形体的连贯性使整个建筑统一协调, 建筑造型刚柔相济。

该规划方案按建筑控制线进行整体设计, 将8层主楼临长江路直接落地, 使有限的建筑高度能得到最大凸显, 另按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沿街主楼直接落地可按原退让道路红线距离适当减少, 这样可使原本就比较局限的用地能取得稍宽松的内部环境;而沿洪武北路将裙房由南向北逐渐退层, 屋顶做景观绿化, 同时也与北侧现状建筑取得协调。通过整体设计的理念将限高30 m的主楼与裙房统一起来, 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展现在城市转角, 不与其他高层建筑去争锋高度的多少, 而以一独特又合理的整体形象来展现自我, 融于城市, 同时也贡献给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3.3 功能形式内外统一

该方案总体规划设计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多项指标的前提下, 尽量将环境规划设计得和谐, 将对外的建筑景观与内部优雅的环境统一起来, 充分反映现代企业文化。该项目地处南京长江路文化一条街上, 在外形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外在氛围与该中心的办公用途, 力求美观、明快、大方并具时代感、现代感和超前意识:外墙材料的使用上与以上要求相匹配。在内部设计上充分考虑现代化、环保化、智能化、节能化。

该建筑平面布局整体为一折线形, 主楼8层沿长江路, 裙房沿洪武北路, 顺应城市转角进行合理布局, 各层功能按甲方要求进行合理设计。根据建筑物功能要求, 合理设计布置室内各功能区域, 合理组织建筑内交通, 使人流有序区分, 互不干扰且便捷到达;贯彻“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考虑无障碍设计。

3.4 建筑设计绿色环保

建筑通过穿插跌落形成多层次屋面, 通过景观绿化使有限高度的建筑贡献给城市丰富优美的第五立面。着重提升综合环境品位, 突出环境效应的主体地位, 实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环境要素与人工要素的整合, 做到经济与技术上可行、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体现现代性兼顾超前性。

在建筑尺度、形态、材料、色彩、建筑节能等方面应仔细推敲, 注意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在建筑构造与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方面, 充分展示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 注重简洁、易于获得与材料和建筑个性的协调与搭配, 使之成为现代烟草企业文化的载体, 符合当代社会绿色、生态、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4 结语

把脉设计复杂条件, 切中方案可行关键, 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在当今一些强调形式忽视内涵、盲目追求视觉冲击等急功近利的短视风潮之下, 一些建筑设计人员或多或少会忽略这个设计根本, 从而使得一些原本不合建筑逻辑、突破设计限制的“奇奇怪怪”的建筑“任性”地生长起来, 破坏了城市环境的和谐, 甚至消极地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应该警醒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齐康.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4]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曹伟, 赵卓, 曾明理.限制与创新——南京市档案馆、方志馆设计[J].建筑与文化, 2013, (11) :65-66.

可行条件 篇2

搬迁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清新县某某镇桃居社区的基本情况

某某镇某某村位于清新县某某镇西边,距离某某镇政府约30公里,离县城约97公里,是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30亩,水田630亩,山地面积1800亩。全村下辖共有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81人,劳动力2130人,村“两委”干部共4人,村支部党员39人。为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和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规划在桃源圩镇集中建设移民新村,主要安排杨水坑、深佛坪、深井、塘尾、东青水、横洞、大崩、白芒八条村民小组的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以上八条村庄都属于粤北山区石灰岩村,处于深山之中,基本都是70年代的机耕路,交通极不方便,耕地很少,生产生活条件差,村民靠耕种为主收入来源,家庭都特别困难。大部分村民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泥砖房,经过三、四十年的风吹雨打,大多数泥砖房已墙体破裂,瓦片碎烂,抗灾能力极差。

(二)项目概述

鉴于杨水坑、深佛坪、深井、塘尾、东青水、横洞、大崩、白芒八条村民小组极差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帮助当地村民尽早摆脱贫困,某某镇党委政府决定将以上八条村庄居住 的村民搬迁,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扶持和农户自筹。该八条村的50户村民都同意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在桃源移民新村。安置点的整体搬迁安置的目标是利用桃源圩镇林业站背后的山地约20亩,按照“两层四户”的规格建设楼房,每栋用地面积约170平方米,每套住房面积80平方米,首期安排50户农户集中安置,配套建设文化室、垃圾池、篮球场、硬底化巷道、公厕等。搬迁后居住环境舒适,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就学方便,村民可种植经济作物或经商增加经济收入,可以解决村民今后的基本生活。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目前某某村桃山片八条自然村存在行路难、创收难、住房难、读书难等问题,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整体搬迁。

1、行路难。桃山片自然村四面是高山,仅有一条3米宽的泥路通往村委会,山高坡陡,道路弯弯曲曲且因无钱维修而坑坑洼洼,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每次从深山出来村委都要花上半个小时以上,遇到下雨天根本无法行车,交通不便造成村民出入艰难。

2、创收难。桃山片自然村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大多数是小块的,水田少旱地少,灌溉十分困难,只能靠望天水,且土质瘦瘠,又经常受山坑洪水冲刷,耕作条件极差。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山高气候环境恶劣,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无法种植其它经济作物,无其他经济收入,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3、住房难。桃山片自然村村民的住房都分布在半山腰 或山坡上,所住房屋十分差,住在该片的村民共有50户,大部分还居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泥砖房,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大多数泥砖房已墙体破裂,瓦片碎烂,不能遮风挡雨,抗灾能力极差。

4、读书难。桃山片自然村村民居住偏僻,交通不便,儿童上学要在早上五、六点就起床,爬山涉水到7公里远的小学读书,上、下学途中安全难保障。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桃山片自然村现在居住的50户户主都已签名同意整体搬迁,按照桃山片自然村村民的意愿,集中安置在桃源移民新村。

按照“两层四户”的统一设计,每户的建筑面积是8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筑造价750元计算,共需投入资金300万元。据调查,桃山片自然村农户可以自筹资金150万元,现需要上级扶持150万元。

镇党委政府对偏远山区整体搬迁实行政策性倾斜,对在某某镇本地的安置点进行统一规划,优先报建,优先办理土地使用证,组织镇规划建设办、国土资源管理所、镇扶贫开发办参与配合,并派出专人全程跟踪落实,为整体搬迁村民做好服务工作。

村干部十分支持配合搬迁工作,实行包户包人,组织协调能力强,工作比较到位。

目前,镇、村、村民已统一了认识,做到镇规划实施、村积极配合、村民积极支持,做到村民自愿、自力更生、统一安排、统筹兼顾。

综上所述,对“两不具备”村庄桃山片自然村实行整体 搬迁是切实可行的。

三、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

桃山片自然村需整体搬迁的共50户,实行集中安置。按照村民意愿和镇党委政府的搬迁方案,选址于桃源圩镇,利用林业站背后的山地约20亩,规划建设24栋两层楼房共100套,每栋用地面积约170平方米,每套住房面积80平方米,首期安排50户农户集中安置,配套建设文化室、垃圾池、篮球场、硬底化巷道、公厕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三通一平、新村内水泥巷道硬底化500米,绿化带200米,改造圩镇的地下排污水管网,迁移和扩大饮用水管道网,浆砌450米挡土墙,新增供电线路等。

四、项目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桃山片自然村居住的共有50户,每户80平方米的安置标准,每平方米建筑造价750元计算,共需投入资金300万元。

(二)资金来源

资金筹措按照农户“自力更生”原则,财政给予一定补助。

1、桃山片自然村农户自筹资金150万元;

2、申请省财政补助150万元。

五、项目组织实施

(一)项目组织实施领导架构

某某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的搬迁工作,已经成立了桃源移民新村工作领导小组,由 镇长担任组长,镇委副书记任副组长,镇扶贫办、规划建设办、国土资源管理所、维稳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某某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村支部书记任组长,其他村干部任成员。

(二)职责分工

镇桃源移民新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贫困村庄搬迁工作;

镇扶贫办负责具体农户申请审核工作,统计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数据,拟订扶持搬迁计划,抓好搬迁安置落实等。对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造册登记,逐级上报。

镇中心校负责安排搬迁户子女在安置地就近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给予享受当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同等待遇。免缴义务教育借读费,并在两年内享受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生活补助。

镇财政所负责在收到上级下达相关专项资金的一个月内,并根据搬迁农户的建房进度做好发放补助资金计划,根据政府与农户所签订的相关协议经镇政府审核批准后及时将补助金发放到农户手中。

镇国土所负责向上级国土部门申请办理搬迁村宅基地用地指标和办理审批手续,及时发给集体土地使用证。

镇规划建设办负责向上级部门立项报批移民新村土地的工作,做好集中新村的规划设计,及时发给建设许可证。

镇分管道路建设的领导负责向县交通运输部门申请移 民新村道路硬底化的立项与建设质量的监督。

镇供电所负责新村通电设施建设。

某某村负责桃山片自然村村民的动员、协调工作,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调解在搬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

桃山片自然村农户要积极筹措资金,配合支持搬迁办公室的工作,按照搬迁方案,在镇政府、村委会和镇各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服从安排,按时限统一整体搬迁。

(三)项目管理

由镇桃源移民新村工作领导小组管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管理。

计划是:

1、征求桃山片自然村村民的搬迁意见(在4月上旬完成);

2、在5月中旬落实搬迁点和宅基地,动员桃山片自然村农户自筹建房资金;

3、7月下旬由镇规划建设办公室对安置点进行规划;

4、9月中旬完成三通一平;

5、9月下旬对桃山片自然村进行整体搬迁,同时由安置点农户进行建楼房;

6、2012年元旦前对各安置点的农户建房安置情况检查验收。

财务管理:上级扶持补助资金统一由某某镇财政所管理,通过镇财政所下拨给每户农户,统一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到个人存折。

搬迁后续管理:由镇桃源移民新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跟踪管理,做好跟踪服务,解决搬迁户的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某某村负责搬迁户搬迁后的具体跟踪服务、回访、生活困难补助等相关工作。保证搬迁户能有田耕、有饭吃、有衣穿、有水用、有经济收入途径,从而使搬迁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走向小康生活。

六、项目效益分析

桃山片自然村整体搬迁后,安置点村民的居住环境舒适,交通方便,通电、通水、通电话,信息灵通,儿童就学方便,村民耕作条件大为改善,除了种植水稻,还可以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在桃源圩镇安置点的村民还可以务工或者经商。从根本上解决边远分散地区的“五难”问题,又贯彻实施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通过一宅多户,节约用地,利用原有圩镇完善配套,节减投入。同时实施农村技能和高职培训,组建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社等,形成长效机制。彻底改善山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山区群众提供脱贫致富环境和条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深受村民的欢迎。

七、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加强幸福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切实改善偏远山区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偏远山区村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对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桃山片自然村进行整体搬迁,十分必要,十分迫切。所选的安置点符合生产生活条件,交通方便,并且已经落实建设用地,农户对搬迁工作积极配合支持,积极自筹资金,实行整体搬迁是切实可行的。建议省扶贫办尽快对同意桃山片自然村整体搬迁进行评审,给予优先安排扶持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老区村庄搬迁安置资金。

八、附表

可行条件 篇3

关键词:雾霾;区域联防;污染物排放

引言

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法务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曾经指出在全球10个最严重的大气污染的城市中竟有高达7个是中国的城市。同时,该报告也指出中国城市规模排名前500的城市中,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空气质量的城市少于5个。2014年,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平均雾霾日数又创新高,尤其是区域雾霾问题更为严峻。国家发改委曾表示,我国的雾霾天气几乎成为一种常态,华北、华东地区甚至是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数成为历史同期最多。持续的雾霾天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产物,但这严重威胁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区域空气污染问题的防治成为了我国当前的一大难题。鉴于雾霾天气的特殊性,要想彻底解决雾霾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区域联防机制。

一、雾霾区域联防概念与内涵

雾霾区域联防主要指的是利用制度设计和组织运行,打破行政区域上的限制,以大气功能为中心,让区域内的省市共同指定和实施空气污染控制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内的各省市必须统筹安排,协调统一,相互监督,从而才能实现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目标。从我国的现实需求来看,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公共性问题,需要统一的管理,统筹安排。同时这种雾霾区域联防机制也能够产生极大的正外部性,促进区域内外的共同发展。

二、雾霾区域联防联控的主要技术方法

雾霾区域联防的主要步骤为:第一,划定实施联防联控的区域范围;第二,制定区域联合减排方案,包括确定区域雾霾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技术路线、确定区域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区域总量控制目标分配;第三,建立区域雾霾联防联控保障机制,包括成立区域雾霾联防联控协调小组、构建区域雾霾科学中心、健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与评价体系、实施区域联合监管、完善区域环保投入机制、统一评估考核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等。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雾霾区域联防方面通常采用两种机制,一种是根据区域的雾霾污染物特点进行划分,另一种方式则是根据该区域内大气流动特征进行划分。由于区域联防机制涉及省市较多,再加上雾霾防治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PM2.5和PM10,因此在确定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区和城市,严格控制,满足各个城市空气达标;同时还需要考虑单个省市对于总体区域雾霾防治的贡献率和影响力。

三、雾霾区域联防的可实行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空气污染是基于工业文明发展的,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考虑到浙江省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征,在鼓励该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应该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比例,尤其是限制煤炭、钢铁以及石油化工产业的项目增加,同时还需要对一些不适宜在本地区发展的工业进行转移,例如将一些污染程度较高的企业迁移至高海拔地区,从而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探索使用清洁能源,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浙江省还应该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鼓励和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指定该区域内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联控方案。建立该区域内的公共交通发展体系,切实有效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比例。除此之外,浙江省还应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引进较为先进的清洁工艺,提高企业污染物的过滤和清洁率。科学实验证明,高效的清洁技术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重点污染物排放控制

雾霾的防治和其他空气污染治理方式的道理是相同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从源頭上限制。雾霾区域联防首先需要了解浙江省的雾霾类型和污染程度,然后制定统一的雾霾监测指南,建立统一的雾霾检测标准和治理方法,综合多方面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根据国内外雾霾治理经验,在该区域内,我们可以建立核心检测区,建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点,建立整体范围内的监测网络。为了整体方案的有效实施,在方案设定过程中必须明确规定污染物类型、排放量以及其他相关指标。该监测点有权定期对于各个城市的雾霾污染程度、雾霾治理进度和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改进雾霾联防方案。

3、能力建设

雾霾区域联防治理无疑是对于政府执政能力和协调管理能能力的一种考验,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其中,财政部门需要为雾霾治理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宣传部门也应该及时地针对雾霾治理的进度和一些常识进行宣传,环保部门也应该及时履行自身职责,切实有效监督各个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状况。政府除了发挥自身行政职能以往,还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公共活动,对雾霾治理进行辅助。例如可以在杭州、金华等城市开展城市协调开展“自行车与我”活动,借助这种主题活动可以扩大群众的环保知识面,积极倡导民众在生活中使用低耗能工具,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然后在活动开展之后,并对各个参与城市的自行车使用数量进行统计对比,从而激发各级政府的雾霾治理热情,提高公民的环保素质。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宋文月.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常纪文.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应实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J].环境保护,2014.

[3]郭隆.解决区域大气污染亟需联防联控[J].北京观察, 2013(08)

[4]冯百侠,王倩楠,陈金.发达国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成功模式与启发 [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5]吴叶.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的机制创新——以金华地区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3)

可行条件 篇4

(一) 养息牧河流域水资源概况。

本项目区属于养息牧河水系, 位于养息牧河流域, 养息牧河为西北-东南流向, 地下水流向基本与地表水一致。养息牧河流域1980~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510mm,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7999万m3, 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520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7114万m3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5928万m3,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1259万m3, 河川基流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73万m3) , 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3602万m3,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5113万m3。各保证率地表水资源量, 详见表1。

养息牧河彰武境内流域面积为1495 km2, 分为平原区和山丘区, 面积分别为1108 km2和387 km2。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5928万m3, 详见表2。

养息牧河地表水在五家子桥段由于接纳彰武镇的排污, 水质非汛期、汛期及全年皆为劣Ⅴ类水质, 主要超标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铵氮。

养息牧河平原区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多位于中生代岩层之上, 水量较丰富。地下水质属属低矿化度, 氯化物重碳酸钙镁型, 含有氟、铁、锰等元素。地下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及河 (渠) 道及农田灌溉侧向补给。

(二) 建设项目所在的区域概况。

彰武县添宇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花生果、大豆深加工项目以开采项目区地下水为取水水源, 项目区地下水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和河流侧向补给的影响, 综合考虑取水项目区水文地质情况、现有工程供水情况、本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本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影响的范围。项目区地处养息牧河流域, 水源拟取用该区地下水。退水直接排入彰武县城市政下水管道, 排入小地河, 最后汇入养息牧河。故本项目应选取养息牧河整个流域为分析范围。地下水取水可行性分析范围确定为2.0km2。

二、区域现状用水概况

(一) 区域用水概况。

根据分析范围内用水调查结果现状年地下水的用水量。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农田灌溉用水量。1、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区域内有居民65户, 210口人, 农村生活安全用水标准40L/人.d计算, 区域内城镇生活年用水量共0.3万m3。2、农田灌溉用水量。区域内现有农田约400亩, 种植经济作物, 按《辽宁省行业用水定额》确定灌水定额按160m3/亩, 灌溉用水量6.4万m3。3、用水总量。区域内地下水现状用水总量为6.7万m3。

(二) 需水量预测。

1、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农村居民生活需水量,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 2015年区域内农村人口将达到220人, 农村生活人均综合用水定额按40L/人.d计, 需水量0.32万m3。2、农田灌溉需水量。农业需水量为6.4万m3。

(三) 建设项目需水量。

彰武县绿色保鲜系列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计划取用本区内地下水, 需水包括项目生产、职工生活用水量。生产用水:单位产品用水量为5m3/t, 年生产能力为7000t, 需水量为3.5万m3;职工生活用水:临时工478人, 用水定额为15L/人.d, 用工时间70d, 固定工120人, 用水定额为45L/人.d, 用工时间300d, 年需水量为0.2万m3;彰武县绿色保鲜系列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年需水量为3.7万m3。

(四) 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论证范围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和需水量预测, 进行平衡分析, 平衡结果为余水量7.3万m3, 地下水可开采量完全能够满足彰武县绿色保鲜系列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要求, 故项目区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可靠的。详见表3。

三、取水可行性分析

根据本区域含水层岩性、本地区地下取水经验和建设项目的用水量要求, 建议采取打管井的取水方式, 依据彰武县水利局打井队提供的资料, 采用完整井计算单井出水量:

式中:Q—单井出水量, m3/h;H—含水层厚度, 30m;K?—含水层渗透系数, 取0.42m/h;S—抽水降落深度, 取3~5m;R—管井的影响半径, 取150m;r—管井的半径, 取0.3m。

经计算单井出水量Q=36~58m3/h。

根据现场勘察, 外径400mm管井 (完整井) 现状平均出水量在35m3/h左右, 能够满足取水要求。厂区内取水建设物最小距离为175m, 大于影响半径150m, 故各取水建筑物间不会产生影响。论证区流域无工业用水, 只有城镇居民65户, 210口人, 有小井65眼, 居民地下水年用水量为0.5万m3, 建设项目取用的是浅层地下水, 但项目生产、生活用水井距离居民区大于影响半径, 不会对区域内的居民生活用水量产生影响。故本区地下水能保证建设项目取用水要求, 采用管井方案, 水量完全满足要求。

摘要:在建设项目取用地下水时, 如何合理可靠的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技术支撑, 即不至于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漏斗区的发生, 又可以满足新建项目的生产用水要求, 本文以彰武县添宇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花生果、大豆深加工项目取水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下水,取水,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冮行久.阜新地区河流泥沙状况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8 (1) ;

[2]冮行久.阜新经济转型期水资源开发潜力研究[J].地下水,2005 (6) ;

[3]冮行久.次降雨土壤吸收量推算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 (2) ;

[4]冮行久.矿井水资源化研究与应用[J].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5]冮行久.辽宁西部地区土壤水预测模型与用例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6 (2) ;

[6]冮行久.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及参证流域校核方法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05 (11) ;

可行条件 篇5

在无线通信中,随着用户数的不断增加以及无线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频谱资源匮乏问题日益严重,高效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显得尤为重要[1-2]。时分复用( TDM) 、频分复用( FDM) 和码分复用( CDM) 等信道复用技术有助于频谱资源利用的改善,但由于FDM和TDM存在保护间隔,从而产生信道复用损失,而CDM又面临正交码字受限以及用户间相互干扰等问题,因此它们的信道复用效率不高。基于盲源分离理论的无线信道统计复用( WSDM) 技术[3-4]克服了上述信道复用技术的缺点,能够实现在同一个信道频段中同时传送多个用户信号,从而大大提高了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利用率。

如图1 所示,WSDM是指允许在无线信道上同时同频传送多路信号,接收端利用各源信号之间固有的统计特性差异,从统计域上区分不同信号,完成信号的正确接收,实现无线通信。WSDM是信号分割理论又一创新性的应用,统计复用中被分割的参量既不是简单的频率或时间,也不是码的结构,而是统计特性。WSDM在信号的频率、时隙和码字等方面没有任何限制,不用考虑各路信号在时域和频域造成的相互干扰,方式更加灵活,能够有效提高无线电频谱的利用效率,是一种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诱人的应用前景的新型无线信道复用方式。

然而,对于WSDM以及盲源分离技术,人们研究的重点是信号分离算法的复杂度、收敛速度以及分离效果的好坏[5-7],对于信道条件,即信道混合矩阵,只是简单地认为其满秩,然后将混合矩阵的逆矩阵作为优化目标,这在理想信道条件下( 无噪声以及信道特性固定不变) 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实际应用中的无线信道,不仅存在各种各样的噪声干扰,而且信道特性易受天气、风速等影响而不断变化,因此信道混合矩阵是不断变化的。

针对复杂的无线信道特性,本文主要从噪声和时变特性两个方面探究其对WSDM的影响。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信道混合矩阵的条件数是决定无线信道统计复用效果的关键因素,然后结合现有的信号分离算法,进行计算机仿真,得出信道混合矩阵条件数的门限值。当无线信道条件较为复杂恶劣,无线统计复用技术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本文从增设接收天线数目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法,同时,通过BHC算法进行天线组的快速筛选,从而大大降低了信号分离算法的复杂度。

2 复杂无线信道条件下无线统计复用的可行性分析

无线统计复用的混合模型如图2 所示,观察到的混合信号为

其中,s =[s1,s2,…,sM]T是未知的源信号矢量; 满秩矩阵A∈RM × M表示信道混合矩阵; n =[n1,n2,…,nM]T表示加性噪声;x =[x1,x2,…,xM]T是观察到的信号矢量。

2. 1 加性噪声条件下WSDM的可行性分析

在理想信道条件下,信道中没有加性噪声,式( 1) 变为

在此情况下,如果混合矩阵A满秩,只要寻找到其逆矩阵,就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混合信号x无失真地恢复出源信号s。然而在实际的无线信道中,噪声是必然存在的,在加性噪声影响下,信号经过理想分离之后得到的估计信号为s - δs,而非精确的源信号s,即

由于混合矩阵A满秩,故A可逆。由式( 2) ,式( 3) 得

对式( 4) 应用矩阵范数[8]的性质,得

其中,‖·‖是范数表示方式。

对式( 2) 也使用矩阵范数的性质,得

由式( 5) 和式( 6) 得到

式( 7) 表明,在信道加性噪声的影响下,源信号s的相对误差与数值成正比,可用条件数来表示,如下

上述结果表明,在无线信道中的加性噪声影响下,WSDM技术能否从混合信号中准确有效地恢复出源信号,由混合矩阵的条件数来决定,当混合矩阵的条件数太大时,混合信号分离后得到的估计信号与源信号之间的误差较大,不能实现信道复用,因此,混合矩阵的条件数存在一个门限值。为了寻找该门限值,本文根据现有的信号分离算法,进行计算机仿真,将分离之后的估计信号的信干比作为评判信号分离效果的标准,结果如图3 所示。

图3 是在信噪比( 源信号的平均功率与噪声的瞬时功率之比) 为8 d B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了3 次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信道混合矩阵条件数的增加,分离之后的估计信号的信干比越小,当信干比小于10 d B时,估计信号与源信号之间的误差较大,此时不能实现信道复用。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混合矩阵的条件数大于10 时,估计信号的信干比都小于10 d B。因此,在无线信道中的加性噪声影响下,混合矩阵的条件数的门限值为10。

2. 2 时变信道特性条件下WSDM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无线信道是时变信道,信道混合矩阵是不断变化的。这里只考虑信道的时变特性而忽略噪声的影响,假设混合矩阵的扰动为 δA,那么信号经过理想分离之后得到的估计信号为s + δs,s为精确的源信号,此时,式( 2) 变为

由式( 9) 推导可得

利用矩阵范数的性质,由式( 10) 得

整理得

式( 12) 表明,在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条件下,源信号s的相对误差与数值成正比,即仍旧与混合矩阵A的条件数 κ( A) 成正比。当混合矩阵的条件数太大时,混合信号分离后得到的估计信号与源信号之间的误差就会较大,不能实现信道复用。因此,基于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混合矩阵的条件数也存在一个门限值。本文根据现有的信号分离算法进行计算机仿真,结果如图4 所示。

图4 是在信道混合矩阵扰动30% 的情况下得到的仿真曲线。从图4 中可以明确看出,随着信道混合矩阵条件数的增加,分离之后的估计信号的信干比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当条件数大于13 时,可以认为信号分离效果较差,无法实现信道复用的目的。因此,由于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信道混合矩阵的条件数的门限值为13。

综上所述,无线通信中,由于无线信道存在噪声以及时变特性的影响,从而对信号分离产生影响。从图3 和图4 中可以看出,当混合矩阵的条件数 κ( A) 数值大于门限值10 时,分离之后的估计信号与源信号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无线统计复用技术无法实现信道复用。

3复杂信道条件下WSDM的解决方法

无线通信中,出现相对复杂恶劣的信道环境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噪声干扰严重以及信道时变特性变化剧烈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运用WSDM技术实现信道复用,从而实现无线电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大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考虑采用增设接收天线的方法解决。如果有M个源信号,接收端有N( N > M) 副天线来同时接收信号,那么将有CNM种天线组合方式可供选择,运用合适的信号分离算法,每一种组合方式都将得到一组估计信号。在未知源信号及混合矩阵的前提下,只能通过计算估计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来判断接收到的混合信号是否有效分离,从而说明WSDM技术在此条件下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只能从CNM种组合方式中另选一种进行实验,依次进行,直至混合信号能够得到有效分离。然而每选一次天线组就要运行一次分离算法,这无疑是大大增加了算法的复杂度。那么,能否在不运行分离算法的前提下,就能知道所选天线组是否能够较为准确地恢复出源信号,从而实现信道复用?

针对如何减小算法复杂度问题,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结论,如果能知道信道混合矩阵,就可以计算其条件数,从而直接判定该组天线能否用于信道复用。然而,在实际环境中,信道混合矩阵是未知的,因此不能直接计算其条件数。根据参考文献[9]的结论,观察到的混合信号的白化矩阵Q的条件数 κ( Q) 等价于混合矩阵的条件数 κ( A) ,这样,就可以根据混合信号的白化矩阵Q来快速判定该组天线能否进行有效的信号分离,直到找到一组适合的天线组,然后再运行分离算法,称此算法为BHC算法,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信号分离算法的复杂度。下面,给出白化矩阵Q的计算方法:

其中,表示观察信号x经白化后得到的信号,且其协方差矩阵,I为单位阵。观察信号的协方差矩阵为

令D = diag( d1,d2,…,dn) 是以Cx的特征值为对角元素的对角矩阵,E = ( e1,e2,…,en) 是D中Cx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那么

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计算混合信号的白化矩阵需要耗时0. 008 5 s,而运行一次分离算法需要耗时3. 775 9 s。在进行天线的选择时,如果需要P次选择才能够使信号有效分离,那么本文提出的BHC算法总共耗时

而普通算法则通过计算分离之后估计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来选择天线,耗时为

通过仿真,从图5 中可以直观地看出,随着天线组选择次数的增加,普通算法的耗时呈线性增长趋势,而BHC算法的耗时几乎不变,仅仅约为一次分离算法的时间。从图中可以明确看出,本文提出的BHC算法可以大大节省信号分离的运行时间,即减小了算法的复杂度。即使是在复杂恶劣的信道条件下,都可以运用此算法简便快速地利用WSDM技术实现信道复用,提高无线电频谱的利用效率。

4 小结

无线信道统计复用技术从信道复用角度提高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针对无线信道中的加性噪声以及信道时变特性,分析了无线信道统计复用技术的可行性,并且得出结论,当信道混合矩阵的条件数大于10 时,混合信号无法有效分离,从而无法实现信道复用。基于复杂恶劣的信道环境,如何实现信道复用,本文从增设接收天线角度给出解决方法,同时,对于如何快速有效地选取一组天线,提出BHC算法、计算及仿真证明,该算法大大降低了运行时间,即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从而提高了无线信道统计复用技术的实用性。

摘要:针对无线信道统计复用(WSDM)技术,分析了其在复杂信道条件下的可行性。首先,基于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以及信道中存在的噪声,理论分析说明了信道混合矩阵的条件数是影响信号有效分离的关键因素。仿真结果表明,当信道混合矩阵的条件数大于门限值10时,信号分离效果较差,无法实现信道复用。其次,在复杂恶劣的信道环境中,为了实现信道复用,从增设接收天线的角度给出了解决方法,同时,对于如何快速选取一组有效的天线,提出BHC算法进行快速有效选择,从而大大降低了信号分离算法的复杂度,使WSDM技术更加实用。

可行条件 篇6

1教学目的对机械制造类课程思维教学的要求

思维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思维能力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训练, 以改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人的思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精神现象, 具有先天性的生物基础, 但根据唯物主义认识论, 后天环境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品质, 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所以教师应该也应会用知识的学习作为形式、工具、媒介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智能, 在智力发展中习得知识;用发展智力来促进知识的学习, 使教学走向更智慧的教学。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批判性、求异性。

2机械制造类课程思维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思维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 因此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达到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影响。对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来讲, 首先教师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还应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 其次对企业生产和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展开思维时, 会产生很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出教学内容的各种问题, 教师必须能够在保护学生思维活动积极性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理解程度给予正确解答, 并向教学目标中心进行适当的引导, 即所谓“放得开, 收得住”, 这就要老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技巧。其次教师需要新的教学理论或理念作为支撑。从哲学知识论的理论高度上理解这一问题, 从人的现实存在、人的应然追求、教学要超越人的现实局限性, 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 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探讨。从而对思维教学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对思维教学的内涵、特征、意义及价值取向有明确的认识, 并能把握思维教学思想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3教学内容对机械制造类课程思维教学的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所以还应该从教材和教学内容维度对思维教学进行讨论。同其它学科一样, 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同样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具有同样的辩证本质和可解构性, 所以从根本上讲, 可以同其它如数学等课程一样采用思维教学的模式。

从现行中职课程目标和教材来看, 主要关注知识目标和以及兼顾能力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和教材导致中职生的生命固着于某种特殊技能, 束缚于某种特定职业或某一简单的劳动工序上, 致使中职生思维方法与习惯缺乏科学引导, 思维发育不良;创新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甚至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 社会和职业责任感淡化、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强调思维教学和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出发, 重构中职教育课程目标和教材, 使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更应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这些更为基本、更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以及对个体尔后发展更具有支配作用的品质的建构, 以及情感、态度等人格层面素养的养成过程。

机械制造类专业基础及专业课这里主要指《金属切削工艺学》 (以下简称《金切工艺》) , 机械制造工艺学 (以下简称《工艺》) 机械制造设备与装备 (以下简称《设备》) 等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是以机械制造中的金属切削原理、刀具技术及加工程序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技术性学科。此类课程内容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工艺理论基础、专业工种工艺学和机械制造工艺学。从教学角度来看, 课程内容有如下特点:⑴综合性。涉及多门相关课程, 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课程。⑵实践性。教学内容是生产实践的总结, 与技能有较大关联, 而且需要金工实习作基础。实践教学时间在总学时里占了较大比例。⑶陈述性。教学内容多是经验总结, 规定或程序, 课程知识点庞杂, 知识的前后之间及教学内容本身逻辑性不强, 缺乏关联性、一致性, 抽象繁杂, 知识的广度大而缺乏深度。不利于学生理解或思维的纵深延展和拓深。

第一种特点既给教学带来困难, 但同时也为学生思维展开提供了素材、平台和知识基础。

第二种特点在教学中占较大比例, 除了实践对学生技能掌握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 其教学特点亦呈现陈述性授课特点。但教师可以对实习课程进行解构, 将知识或技能习得性实践, 设计为验证性试验, 有条件时或可设计成探索性试验, 甚至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试验方案, 这样就可以通过实践课程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 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可行条件】相关文章:

可行分析05-16

可行联合05-17

夜市可行范文05-18

可行报告文本06-04

烟叶生产可行06-05

可行性06-07

合理且可行06-19

必备条件和可选条件08-02

石子可行性04-08

慢生活可行范文05-20

上一篇:儿童摄影营销策略下一篇:UGNX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