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可行性

2024-06-20

理论可行性(精选十篇)

理论可行性 篇1

设计教育的出发点, 原本是基于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所有造型美术、生活用品、乃至于环境的构成等一切物质形态的形成工作, 都必须仰赖设计的能力。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创造思考能力越来越被强调, 其除了是设计工作者的必备能力之外, 无论业界、学界都普遍肯定创造力对设计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在设计教育中, 创造力一直是重要的课题, 激发学生创造力亦是设计教育的首要取向。因为就设计的活动而言, 不管是有目的的或有意义的, 结果这种设计能造成许多新的东西, 能满足人类许多新的欲求, 创造出有用的作品, 这种行为, 实质上就是创造力的表现。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并且需要以敏锐的观察力与独特的创造力去发现及解决问题。因此, 就设计教育的现况而言,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智能思考、配合生活需求以及生产方式去提升创造力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设计教育的取向也随着上述的趋势而转变。许多设计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都明白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教学目标, 由设计教育的训练, 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造型创造能力。因此, 设计教育的目的乃是执行一种以创造力活动为主的表达方法与创造力的培养。

如果说创造力是人类大脑中最珍贵的宝藏, 那游戏便是开启人类宝藏的那把钥匙。

在西方国家, 有许多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 以实证研究来探讨游戏对人类生活的各种影响。在游戏与创造力方面, 有许多相关研究发现, 在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 具有游戏特质者较能顺利地处理类推、联结等的思考。还有专家指出:“游戏是所有创造性的主要来源”,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物理学家也曾自述, 游戏促使他不断地思考物理学上的问题, 最后也引导他赢得了诺贝尔奖。此外, 相关的研究亦证实, 游戏和创造力呈正相关, 即越具备游戏性特质者, 其创造力越高。

游戏的确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 甚至在碰到困难时, 游戏的心态也能够使人们以一种较轻松的心情角度去看待问题、去面对人生。即使“苦中作乐, 也胜过作茧自缚”。这种游戏的心态, 确实对解决问题窘境有着莫大地帮助。而当学生遭遇难题时, 学校的教育总习惯教导学生应用归纳、演绎、因果推论等垂直思考方式来应对, 但拘泥固执于某一种思路时, 越钻牛角尖, 反越不得其解。此时, 如果尝试跳开来, 以水平思考的游戏方式, 别出心裁、突发奇想、活泼有创意的想法或许可以点出一条明路来。因此在游戏的学习情境之下似乎有助于创造力的激发。

而对于创造力的启发、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若没有做整体性的规划与落实, 往往因此而抹煞了学生的创造力。而透过游戏相关理论与文献探讨中, 可以发现其对培养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性。

一、游戏在教育上的功能与价值

“业精于勤, 荒于嬉”一直是我们传统教育上的观念, 此种观念认为人只有在工作完成之后才能游戏, 游戏更是我们因工作有所得之后, 才允许有的。就这种观点而言, 教育自然而然对“游”、“玩”、“戏”抱持负面的评价, 所以一般人对游戏不是抱持着一种不得不忍受的态度, 就是想尽办法在教学中排除或压抑游戏活动。

在历史上, 给予游戏正面评价, 大约始于十八世纪的卢梭。浪漫倾向的卢梭把游戏视为原始高贵情操的源头与表现。他在书中提及:“儿童在游戏中所学的比在教室内所学的, 价值要大一百倍。”

然而, 现目前有关游戏在教育上的应用, 多局限于儿童教育上的探讨, 其实, “游戏”是极具个人化及普同性的体验, 这是个人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 并不只是儿童才具备的特质。因此, 个人潜在的游戏特质是伴随其一生的, 并非局限于儿童阶段。喜爱游戏是人的天性, 对儿童来说, 游戏是一种学习、活动、适应;对青少年、成人而言游戏也是一种学习、生活、休闲或工作。而由于游戏是个体基于内在动机的选择, 是个体主动参与、没有固定模式的外在行为, 因此, 在玩游戏时总是充满了笑声, 愉悦。且在游戏者的眼中, 游戏到底是一种学习, 还是一种工作, 游戏者是不在意的, 其只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徜徉在他们营造的世界、幻想的国度里, 享受与人、玩物之间的互动, 从中获得玩性的最大满足。

游戏与教育的定义虽不同, 但其功能是相对的;相反地, 游戏与教育两者亦可以相辅相成。教育的本质为达到行为的改变, 其主要是透过“外在操作”的媒介。而教育学习的历程可以是愉悦、互动的、探索的、甚至是减除无聊或压力的, 这些都可以透过游戏的方式来达成。因此, 教育是否能像游戏一样能让人心情愉快、为之向往、或让人从中获得最大玩性 (其要素为展现欢乐、幽默感及身体、认知、社会自发性) 的满足, 主要看教育的历程及目标。

二、游戏性设计教育的发展重点

如果教育的目标是以教师所认同的规范为主, 而忽略了学习者的能力及需求;知识获得是透过传统权威的记忆背诵历程, 而不是以经验、探索操作过程去获得知识, 那么学习的过程就会产生压力, 甚至不会产生自发性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因为此种行为一点也没有学习的喜悦。针对上述的问题, 如何提升目前学校教育的功能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历程, 则有赖于游戏性教育的发展。就设计教育而言, 更可以借助游戏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因为, 在游戏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以一种轻松愉悦且无压力的状况下吸取宝贵的经验, 并且将这些经验配合生活需求及本身的认知加以整合, 以从事创造性的设计活动。因此, 设计教育的游戏化运作, 能配合设计教育的取向激发创造力, 并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欢乐的教学情境下尽其所能的发挥自我的创造力。

而就游戏性设计教育的发展重点, 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

(一) 游戏性设计教育的经验取向

在游戏性的设计教育中极为重视学生与学习环境内人、事、物之交互作用的所有经验。因为, 游戏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然呈现的活动, 人类在心理上具有游戏倾向, 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 游戏的过程随着情境和材料而弹性变换、随着学生和情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广义而言, 游戏可包括各种自发性的探索活动, 是与他人、材料、和事物互动的具体经验。游戏的经验因人而异, 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社会背景不同, 其选择的游戏方式和呈现的游戏行为即有其个别差异存在。因此, 游戏的意义融入设计教育中, 即是趋向于个别化的经验取向。

基于这个观点, 由于游戏是自发的, 因此, 设计教育教学的焦点即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 视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即扮演从旁辅导学生学习的角色。

设计教育一个明显的特质是重视经验, 从经验中去学习, 应证了知识体系中经验的知识不同于公式、背诵等记忆的知识学习方式。设计就像写剧本一样, 根据不同的人、事、物以及目的设计不同的情节、剧情, 不应是同样的设计用拷贝的方式运用在所有的对象上, 因此, 从设计教育的立场来说, 设计的教学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获取, 并从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由此可知, 游戏与设计教育在经验取向上,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之间亦是相辅相成。

(二) 游戏性设计教育的过程取向

游戏是个体自发的经验, 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 游戏性的设计教育着重于学习的方式和过程, 而非目的和结果。游戏的方式会随着情境和材料而随意变换, 其目的也可随时改变;因此游戏式学习是有弹性的, 随着学生和学习情境的不同而有差异。教育并非达成目的的手段, 而是一种过程, 教育应允许个人发展自己的、新的、变动的经验;教学设计或发展要依据学生的活动或经验, 依据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 而非依据教育所欲达成的结果;重视学生本身的学习经验, 以学生自发的经验为导向, 在这种过程中, 个人不断地进步, 无止境的发展, 这才是教育的过程。设计教育强调知识是经由经验获得的, 是自行发现的, 或确立某种假设, 然后在经验中验证, 是故经验可以算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以非形式的教学方法, 提供学生第一手的经验, 让学生自发性地学习。基于此, 探索和游戏可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了。

因此, 在游戏性设计教育中重点不强调学习技巧, 而着重于知识建构的过程。过程取向的游戏教学, 强调的即是教育学习的过程或方式, 而非内容或结果, 着重于“非形式”的教学取向, 透过游戏的过程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各式各样丰硕而有变化的想法与学习结果。

(三) 以游戏激发学生创造思考能力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创造思考越来越被重视, 但根据1940年代末, 一群心理学家针对四十五岁的人进行创造力的试验, 结果只有不到5%的人具有创造力, 将受测样本的年龄逐渐降低到十七岁, 有创造力者才升到10%左右, 而五岁的儿童中竟有90%具有创造力, 可见大部分的人天生都具有创造力, 然因后天之教育与环境的影响才渐渐丧失。中国的教育长期笼罩在升学压力的阴影下, 更是让学生的创造力提早消失, 想要由专业的设计教育中, 再度提升创造力, 就显得格外困难了。

基于此, 研究者探讨游戏相关理论之后, 发现儿童的创造力会比青少年、成人高的部分原因, 来自儿童大部分的生活皆在游戏, 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到许多新的技巧及获取知识及经验, 儿童喜欢到处探索、寻找及去发现一些新奇且自觉得有趣的事物, 然在这探查过程中, 常见儿童需要做决定及解决问题。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游戏与创造力两者皆具有新奇、想象、和象征等共同的特性;相关性研究也显示游戏与多项创造力具有正向的相关。因此, 游戏学习以激发创造力的概念应用于设计教育是值得重视的。在游戏学习过程中, 鼓励弹性及开放性的思考, 学生享受游戏, 从游戏中能得到满足及快乐;此外, 教师也应在适当的范围内鼓励学生去经历冒险及扩展学习层面, 进而激发学生在设计活动的创造力表现。游戏性设计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助长学生的创造力, 且其利用学生在游戏学习的愉悦过程中获取所需的经验与知识之策略, 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 以激发学生在认知层面的“流畅力”、“开放性”、“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上的增进, 及培养学生在情意层面“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与“挑战性”的表现。而在游戏性设计教育中, 教师以生动、富幽默感的游戏教学中也能享受到快乐、充实与成就。因此, 以游戏性设计教育来激发学生创造力有下列几个特征:

1.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 以增进其创造思考能力。

2. 学习取向以学生为主, 教师扮演从中辅导之角色。

3. 强调提供愉悦、轻松、富幽默感、和谐与无压力状态下的学习情境及气氛。

4. 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其自发性从探索、冒险中求取经

验, 不急着下决定, 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透过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倾向与其游戏性人格特质呈现正相关的实证结果支持, 可知, 游戏性的学习或教学方式以激发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的概念应用于设计教育是可行的。游戏对培养扩散思考的确有帮助。因此, 设计教育的学习及环境中, 无论是课程的教学或是学生作品的表现, 皆可鼓励以轻松、幽默、自由、愉悦, 甚至无独有偶的方式来呈现概念。教师可以将教学情境塑造出愉悦的气氛、安排各种游戏性的教学活动, 并辅以富游戏性的教材教法、教学媒体等,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其有实现、落实想象力的机会使其能从中获得最大的玩性, 进而轻松自在的表达内心的情感及呈现自我的概念与想法并藉此激发设计教学过程中之想象力与创造力。

摘要:在设计教育中, 创造力一直是最重要的课题, 设计教育的方向就在于培育设计专业的学生运用多元智能思考的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而游戏与创造力呈正相关, 将游戏理论应用于设计教育,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游戏,创造力,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廖力贤.浅论素质教育下的互动式教学[J].知识经济, 2009, (02) :159—160.

[2]郑霞.从香港理大设计年展看香港设计教育[J].工业设计, 2009, (01) :56-58.

[3]魏婷.教育游戏激励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与设计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01) :55-58.

[4]刘加贵.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广西轻工业, 2008, (12) :213-215.

[5]祝莹, 韩春明, 宋蓓蓓.对传统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2) :79-83.

理论可行性 篇2

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究

本文探讨了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形成的`一些教学法的流派,并结合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设想.

作 者:柯平KE Ping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刊 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8(1)分类号:H319关键词:语言习得 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 多媒体技术

理论可行性 篇3

关键词:游戏理论 家具设计 趣味性 互动性

游戏理论是将媒体当成工具,传播过程中没有什么具体目的,大多是为了满足心理的愉悦感。游戏的最大特点是趣味性和互动性,在现代家居的设计中,怎样将游戏特点贯穿其中成为当代家具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互动性的设计理念是在家具设计中强调突出体验的重要性,趣味性设计体现得不仅是在家具的外观上,还包含了游戏理论和情感的渗透。游戏理论渗透到现代家居设计中让本来没有什么的家居变得充满了情趣和感受,有了生命。

一、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有精神分析论、学习论、认知论、想象论和调节论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对于家居设计中的游戏理论主要渗透了具有互动性的精神分析论和趣味性的认知论。

1.精神分析论

游戏理论的精神分析论认为作为游戏操纵的个体行为,人类主观情感是一种趣味性和感知性的表达,并反映在整个游戏过程、规则制定,甚至是因此而产生的审美愉悦。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提出了游戏理论的主观情感概念基础,他认为游戏是人类情感延续和表达的一种精神途径。操作游戏和体验游戏审美过程中,可以发泄愤怒,减少焦虑,还可以抒发情感,发展自我,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自我体验,自我成长的过程。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满足心理需要,在自我欲望的支配下满足个人的心理愿望。美国精神病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将游戏的发展和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的几个阶段进行了研究,认为游戏过程是人类心理寻求个性精神解放的方式,优越性和获胜感成为满足心理需求的某种语义符号。两位心理学者力图从精神分析论角度强调,游戏行为对个体精神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认知论对游戏理论的分析

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皮亚杰从儿童心智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游戏行为是儿童学习行为的延续,可以通过游戏进行有效地认知和掌握技能的方法,游戏是人类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他认为游戏之主要目的,在于将经验融合在认知者的想法里。皮亚杰认为游戏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充满趣味,另一个是适应性。其中对于游戏者来说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趣味性。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受到趣味性的影响而投入到游戏中来满足成长中的心理需求。维果茨基认为游戏能够促进游戏者抽象思维的发展,他认为游戏中的趣味性是一种创新思想的体现。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舒服,心理发展重要变化,因此,游戏是人的思维发展的源泉。

二、游戏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人们对现代家具的需求不仅在功能上,还在于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精神分析论强调了游戏的趣味性,认知论强调了游戏的互动性,下文中笔者将从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来分析游戏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1.趣味性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家具设计师往往通过家具整体塑形的趣味化戏谑化符号语言,表现出家具内质的亲和力与人文性。譬如,美国建筑师罗伯特 · 文丘里为美国诺尔公司设计的椅子,将充满稚趣的单纯自然纹样与线条融入到家具形态里,利用结构的趣味化组合实现游戏规则的外在表现。如今,众多的儿童家具设计师利用鲜明色彩对比和单纯形态语言,将游戏产生的造型效果融入到家具中,从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尽管这些充满趣味化的家具无法用“功能至上”理念来限定,但却深受消费者和儿童喜爱。除了孩子喜欢简单明了、色彩艳丽的家具设计之外,青年人和中老年人也一样对这样的家具情有独钟,因为他们也充满了童心稚趣。稚趣家具所表现出来的单纯、简洁、天真符合每个年龄段的人的心理特点。意趣是一种外形之上的带有机智、抒情和潇洒的趣味。设计师采用夸张、富有幽默性的手法作为绘画的主旋律,不仅表达了绘画中的怪诞,让设计独具匠心。意趣表现出令人思考和回味的高雅智慧,有着净化人的心灵的重要意义。

2.游戏理念互动性原则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游戏理论认知论的观点,在家具设计中融入到互动理念将是现代家具设计的一个新思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品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才是设计师追求的最终目标。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是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整个设计理念中,设计师、用户、产品之间的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行为。互动系统中的人与产品的互动行为是设计的根本理论。

家具设计中的互动设计首先要做好人物分析、情节设计、设计原型和原型评估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互动设计是动态流程性的生物,在设计方面有独特的过程,首先要对这个动态流程故事进行人物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是设计师常用的辅助工具。有了人物,情节设计便成为人物存在的依托。设计原型是设计师根据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构建的充满灵动的原型,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对原型进行评估是为了检测家具的实用性和可用性,注意产品的性价比、安全性、操作性等方面的评估,在用户体验中,要能够满足客户有价值、有创造力等综合评价指标。

互动性的家具设计要突出产品的实用性、耐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做到感官互动。感官互动是用户和家具的结构、造型、材料上的互动。设计师要根据材质的扩展性和丰富性,考虑使用者的触觉、视觉来进行互动,设计师独特的造型和感官设计给用户独特的视觉体验。其次,让用户产生成就感。家具和人之间的互动让客户阐释成就感是体现在用户对家具所表现出来的实用性和情感性的二次创造。用户通过色彩的设计和功能的使用来感受到设计师独特的创作魅力。最后,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计师在对家具进行设计的身后要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从色彩、造型等方面让人们充满回忆,达到某种情感体验,从而让用户在使用家具的时候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人与家具的情感互动。游戏理念的互动原则强调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情感载体之间的互动应该体现在出竞争、默契、协作、辅助、幽默和诙谐的多元化情绪表达,家具正是这种理念最好的物化表号。

三、现代家具设计应用游戏理论的特征表现

根据上文中精神分析论和认知论中在家具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方法来看,设计师与时俱进的将游戏理论贯穿于家具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游戏理论在家具中的体现是用艺术设计手法来表现出富有情感色彩、高雅含蓄、质朴自然的具有人性化特点的现代家具。游戏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幽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幽默是一种特殊的心理适应,是心理理性的特殊翻盘,是智慧的结晶。幽默最起码的内涵是让人放松,让人快乐。幽默产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喜剧性的冲突所造成的不和谐让人发笑,另一种是诙谐荒诞中给人以启示和感悟。具有幽默感的家具设计表现出了机制、赋予知性的气质,这种家具最突出的特点是色彩绚烂、夺人眼球,设计师通过模拟游戏、运动,让人产生联想,或者通过滑稽的体态,让人捧腹。

2.新奇

新奇是一种陌生化、超现实的异化表现。新奇在家具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出其不意,尤其是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他们更希望家具的造型前卫、色彩艳丽、搭配新奇。家具的外观、功能、材料、工艺等突破传统的思维,给人以个性化的独特享受。

3.游戏

游戏不仅是儿童的专利,在现代社会中,游戏现象已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是育人相伴久远的行为。在家具设计中,很多消费者都愿意使用具有年轻、时尚性格特征的游戏家具。具有游戏理论的家具打破了传统家具约定俗成的外形,是一种创造自由、灵活多变的家具形态。消费者可以和家具产生互动,尽情享受随心所欲组装、扩展、改变、延伸之后的独特魅力,就像玩积木一样可以组合成各种形状的家具,让自己的居室成为充满创意的空间,将灵感与现实进行有机结合,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4.意境

意境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往往包含在我国古典的诗词歌赋中等各种艺术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对意境的追求体现在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意境设计就是设计师根据作品和主观情思结合起来,达到情景相生,虚实结合的效果。我国传统文化时刻熏陶着设计师的思维,设计师抓住某一点神韵,构成独特的想法,并将这些感触融入到设计中,便产生了设计意境。意境的营造是游戏理论的体现,让消费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充满趣味的审美体验。

总之,将游戏理论融入到家具设计中是现代家具设计的主流。设计师通过造型、色彩、图案、色彩、材质、功能等和高科技相融合体现出设计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充分利用艺术设计来提升产品的已经,体现和折射出隐藏在家具背后的人文设计精神。而这种以人性化作为主题概念的设计精神,可以通过游戏理论的想象空间来进行传递,让人们在使用游戏理论作用的家具时,审美情感与审美欲望得以满足,实现家具本真的情感价值。

参考文献:

[1]郑最杰. 古典家具的榫卯[J]. 绿色科技,2013(2).

[2]关锦锦,吴智慧. 中国明式家具的结构美学与文化意象[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9).

[3]张天星. 现代家具设计中的“新中式”与“新东方”[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9).

[4]高峰. 谈明式家具艺术的文化继承与科学创新[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3).

[5]黄丽,李赐生,欧彬. 杨木家具的造型设计方法探析[J]. 轻工科技,2012(2).

理论可行性 篇4

中国多数陆上油田属多层系开发, 并已步入高含水阶段, 此时准确可靠地测量油井产出液的含水率非常重要。电导式两相流相含率测量法以其响应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等特点一直备受关注。Fossa[1,2]分析了片状电极和环形电极的性能, 并利用非规则形状电极建立了流体等效电导率与相含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Lucas[3,4]利用在微型绝缘探棒上镶嵌六个微小环形电极构成的外流式局部电导探测器实现了液固两相流体的测量。金宁德[5,6]利用有限元法对八个内嵌管壁上的环形金属电极进行了优化, 并建立了纵向八电极电导式两相流测量系统。针对油井产出液的含水率测量问题, 刘兴斌[7,8]提出了一种集流型四电极电导传感器, 结构如图1 (a) 所示, 并利用数学物理方程法求解了传感器内部的敏感场分布, 确定了测量电极的最佳放置范围, 目前该传感器已在大庆、吉林等油田的产出剖面测井中广泛应用, 并获得了良好的测量效果。

在油井井下油水两相流体含水率测量中, 环形电极的优势在于它的测量范围覆盖了测量电极之间管道圆周内的所有区域, 为了保证相含率测量精度, 首先必须保证传感器能够从流体测量区域获得尽可能多的流场分布信息, 同时还要保证传感器能够对测量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传统集流型四电极电导传感器的理论模型是在假设传感器两端存在绝缘表面的理想条件下计算得到的, 但在实际测井中, 传感器内部充满油水混合物, 该假想的绝缘表面并不存在。另外, 因实际测井仪的外壳为导电材料, 此时传感器两端的电位近似为零, 必将造成激励电极输入电流的分流, 且该分流会随传感器内流体组分的变化而变化, 致使传感器测量区域段内的电流不恒定, 严重影响含水率的测量精度。为了抑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通常的做法是在传感器两端增加绝缘段, 以增大激励电极和仪器外壳间流体的阻抗;但因井下仪器长度有限, 绝缘段不可能无限长, 可见该方法虽可使激励电流的分流减小, 但测量误差依然较大。

本文求解了传统集流型四电极电导传感器在理想条件下和实际测井条件下的电流密度分布, 为减小二者之间的误差, 提出在原有四电极基础上增加两个屏蔽电极 (G 1和G 2) 的改进方案, 如图1 (b) 所示。建立了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内电流密度分布的理论模型, 并对屏蔽电极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 屏蔽电极可有效减少激励电流的漏失, 传感器测量精度有较大提高。

2 测量原理

对如图1 (a) 所示的四电极电导传感器, 激励电流Ii通过传感器的激励电极E1和E2施加到被测区域, 建立敏感电流场。在水为连续相条件下, 当流体从传感器内流过时, 离散相颗粒尺寸分布和空间分布的随机变化, 将导致流体电导率发生改变, 测量电极M1和M2将检测到这种变化, 并输出幅度与流体电导率成反比的电压信号。设流过传感器两相流体的混相电导率为σm, 连续水相电导率为σw, 这时σm和σw可表示为:

σm=kIim/Vomσw=kIiw/Vow (1)

式中:k——仪器的标定系数;Iim, Vom——当传感器内部充以两相流体时 (混相状态) , 通过测量电极M1和M2间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Iiw, Vow——当传感器内部仅充以连续相水时 (全水状态) , 通过M1和M2间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Iim, Iiw是激励电流Ii的有效分量, 其大小是未知的, 即σm和σw不可直接计算。但在激励电流没有漏失的理想情况下, Iim和Iiw近似相等, 可得:

σn=σmσw=kΙimVowkΙiwVomVowVom (ΙimΙiw) (2)

式中:σn——归一化电导率, 其与连续水相含率β的关系可由以下模型给出:

Maxwell:σn=2β3-β (3)

Bruggeman:σn=β3/2 (4)

Begovich & Watson:σn=β (5)

可见, 只要测量出电导传感器测量电极M1和M2间输出电压Vom和Vow的值, 即可折算出传感器测量区域内两相流体的水相含率, 且含水率测量精度取决于激励电流Ii的有效分量Iim和Iiw是否相等。

3 建模分析

为了消除直流电流激励下不可避免的介质电极化现象, 电导传感器的电流激励通常采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压控交流恒流源[9], 或采用由直流恒流源器件构成的双向脉冲恒流源[10]。实验表明, 当激励频率超过10 kHz时, 电极之间单相水流的电阻值会趋于稳定, 实际中一般采用20 kHz的切换频率, 可有效控制传感器内两相流体的电离效应, 并可减少电极上发生的点蚀现象。此时, 传感器的几何尺寸远小于激励信号的波长, 可近似认为传感器内部的敏感场是时不变的, 其电势u满足Laplace方程∇2u=0。另外, 为得到有物理意义的解析解, 假设传感器内部仅充以均匀、线性、各向同性且电导率为σ的连续流体, 且假设在激励电极较窄 (Se很小) 时, 电流密度在激励电极表面是均匀分布的。

3.1 理想条件下传统电导传感器的电流密度

传统四电极电导传感器所使用的电极分别为激励电极E1和E2、测量电极M1和M2, 几何结构如图1 (b) 所示。在理想条件下, 假设传感器的两端有绝缘表面将传感器内部流体与外部流体隔离, 即zH/2为两绝缘面的位置, 其中H为传感器的长度。此时, 传感器内部电势u可用二维柱坐标系下的Laplace方程和如下边界条件来描述:

2u (rz) =1rr (ru (rz) r) +2u (rz) z2=0 (6)

{u|z=0=0uz|z=Η/2=0u|r=0ur|r=R={Ιi2πRSeσ (De-Se2zDe+Se2) 0 (0zDe-Se2De+Se2zΗ2) (7)

式中:Se——激励电极宽度;R——传感器内半径;De——两激励电极间的距离。

由于柱对称性, 电势u是关于变量r的偶函数, 是关于变量z的奇函数, 所以仅需在0≤rR且0≤zH/2区域内求解即可。由微分形式的欧姆定律J=-σu, 可由电势u进一步求出传感器内部的电流密度J1 (r, z) :

J1 (rz) =4Ιiπ2RSe (Σn=0Ι1 (anr) Ι1 (anR) bn) 2+ (Σn=0Ι0 (anr) Ι1 (anR) cn) 2 (8)

an= (2n+1) πΗ (9)

bn=12n+1sin (anDe2) sin (anSe2) sin (anz) (10)

cn=12n+1sin (anDe2) sin (anSe2) cos (anz) (11)

式 (8) 中, I0和I1分别为0阶和1阶第一类虚宗量贝塞尔函数。由式 (8) ~ (11) 可获得电流密度J1在传感器内的分布, 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 J1在激励电极附近处发生畸变;在激励电极之间且远离激励电极的区域, J1变化较为平缓、近似均匀, 该区域被称为均匀场域;而在De/2≤zH/2或-H/2≤z≤-De/2的绝缘场域内, 电流密度J1值为零。可见, 在理想条件下, J1集中在传感器内部的均匀场域内, 为保证含水率测量精度, 在均匀场域内的电流密度必须保持恒定。

3.2 漏失条件下传统电导传感器的电流密度

在油田实际测井中, 传统四电极电导传感器内部充满油水混合物, 这时理想条件所假想的绝缘表面并不存在;另外, 因测井仪的外壳为导电材料, 传感器两端的电位近似为零, 其将造成激励电极输入电流的分流, 即激励电流Ii存在漏失。在此漏失条件下, 传感器内部电势u仍满足Laplace方程, 且可近似认为在zH/2处的边界条件为u=0, 其它边界条件与式 (7) 相同。对该问题进行求解, 得到漏失条件下传感器内部的电流密度J2 (r, z) :

J2 (rz) =2Ιiπ2RSe (Σn=1Ι1 (dnr) Ι1 (dnR) en) 2+ (Σn=1Ι0 (dnr) Ι1 (dnR) fn) 2 (12)

dn=2nπ/H (13)

en=1nsin (dnDe2) sin (dnSe2) sin (dnz) (14)

fn=1nsin (dnDe2) sin (dnSe2) cos (dnz) (15)

图3展示了电流密度J2在传感器内的分布。可以看出, 在传感器的均匀场域内, J2仍近似恒定, 但电流值远小于J1;在传感器的绝缘场域内, J2不为零, 存在电流漏失。取J1 (0, 0) 和J2 (0, 0) 分别做为J1与J2的特征值, 定义J2的漏失程度LDJ2如下:

LDJ2=|J1 (00) -J2 (00) |J1 (00) ×100% (16)

为降低LDJ2, 通常的做法是增大电导传感器绝缘场域的长度L, 以增大激励电极和仪器外壳间两相流体的阻抗。从图4可以看出, 对传统四电极电导传感器, 当L为10倍的De时, J2 (0, 0) 与J1 (0, 0) 比较接近, 此时漏失程度LDJ2约为5%。但因井下仪器长度有限, 绝缘区域不可能太长, 且该方法虽可使输入电流的分流减小, 但电流漏失依然较大。

3.3 漏失条件下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的电流密度

为了解决油田实际测井中四电极电导传感器存在的电流漏失问题, 本文在原有四电极基础上, 增加了两个屏蔽电极G1和G2, 结构如图1 (b) 所示。实际测井时, 在激励电极E1和E2间仍施加激励电流Ii, 屏蔽电极G1和G2分别通以屏蔽电流Ig1和Ig2, 并保持Ii为常数, 采用自动控制Ig1和Ig2的方法, 使得屏蔽电极G1 (G2) 上的电压ug1 (ug2) 分别趋近于激励电极E1 (E2) 上的电压ue1 (ue2) 。当传感器内部仅充以均匀、线性、各向同性且电导率为σ的连续流体时, 由于传感器结构的柱对称性, 屏蔽电流Ig1和Ig2的大小相同, 用Ig表示。此时, 传感器内部电势u仍满足Laplace方程和如下边界条件:

{u|z=0=0u|z=Η/2=0u|r=0ur|r=R={Ιi2πRSeσ (De-Se2zDe+Se2) Ιg2πRSgσ (Dg-Sg2zDg+Sg2) 0 (Dg+S2zDe-Se2) 0 (0zDe-Se2Dg+Sg2zΗ2) (17)

式中:Sg——屏蔽电极宽度;Dg——两屏蔽电极间的距离。

由于柱对称性, 该问题仅需在0≤rR且0≤zH/2区域内求解即可, 得到漏失条件下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的电流密度J3 (r, z) :

J3 (rz) =J3r (rz) 2+J3z (rz) 2 (18)

J3r (rz) =2Ιiπ2RSeΣn=1Ι1 (dnr) Ι1 (dnR) en+2Ιgπ2RSgΣn=1Ι1 (dnr) Ι1 (dnR) gn (19)

J3z (rz) =2Ιiπ2RSeΣn=1Ι0 (dnr) Ι1 (dnR) fn+2Ιgπ2RSgΣn=1Ι0 (dnr) Ι1 (dnR) hn (20)

gn=1nsin (dnDg2) sin (dnSg2) sin (dnz) (21)

hn=1nsin (dnDg2) sin (dnSg2) cos (dnz) (22)

式中:J3r, J3z——电流密度J3的径向分量和轴向分量。

对比式 (18) 和式 (12) , J2的漏失电流在J3中通过式 (19) ~ (20) 的第二项得到补偿, 漏失程度减弱。另外, 为数值计算J3, 必须首先采用附加边界条件式 (23) 来确定屏蔽电流Ig的大小。

ug1=ue1ug2=ue2 (23)

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的电流密度分布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 J3在屏蔽电极和激励电极附近区域均发生畸变;在激励电极之间且远离激励电极的区域, J3变化较为平缓, 近似均匀。对比图3和图5可知, 虽然在传感器的绝缘场域内, J3与J2均不为零, 但在均匀场域, J3比J2更接近于理想条件下的电流密度J1。

3.4 屏蔽电极结构的优化设计

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的电流密度主要取决于屏蔽电极和激励电极的宽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激励电极, 在实际测井中通常取Se=2 mm, De=44 mm。对于屏蔽电极, 宽度参数Sg、间距参数Dg以及传感器绝缘场域长度参数Lg必须进行优化。类似于式 (16) , 定义J3的漏失程度LDJ3如下:

LDJ3=|J1 (00) -J3 (00) |J1 (00) ×100% (24)

图6展示了当Lg分别为10 mm、15 mm、20 mm和25 mm时, LDJ3随Dg和Sg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对于四种不同的Lg, 随Dg的增大, LDJ3均迅速减小, 且均各自存在一个最优Sg, 使LDJ3最小。例如当Lg=10 mm时, Sg取4 mm所对应的各LDJ3最小, 此时称4 mm为最优Sg。对图6 (a) ~ (d) 中的各最优Sg而言, 当Dg>2De时, LDJ3均小于1%。考虑到实际测井中传感器长度的限制, 通常取Dg=2.5De, 即110 mm。

为进一步确定屏蔽电极参数Sg和Lg的值, 考察了当激励电流Ii=1 mA且Dg=110 mm时, 各最优Sg情况下屏蔽电流Ig的大小,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 当Lg=10 mm时, 传感器长度H最小, 但屏蔽电流Ig太大, 驱动电路实现困难;当Lg=25 mm时, 电流Ig虽然最小, 但传感器略长, 不便于井下使用;对Lg=15 mm和Lg=20 mm两种情况, 屏蔽电流Ig取值相似, 但Lg=15 mm时所对应的传感器长度H和漏失程度LDJ3均略小一些。所以取最优Lg=15 mm, 其所对应的最优Sg=3 mm。

为了与传统电导传感器的特征电流J2 (0, 0) 和漏失程度LDJ2进行对比, 图4给出了最优Lg和最优Sg情况下, 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特征电流J3 (0, 0) 和漏失程度LDJ3随参数L变化的曲线。可见, J3 (0, 0) 非常接近理想条件下的特征电流J1 (0, 0) , 漏失程度很小。图中L=48 mm虚线位置对应屏蔽电极间距Dg=110 mm的最优情况, 此时漏失程度由传统电导传感器的31.5%下降到0.36%。

4 实验研究

为了验证屏蔽电极的可行性, 在电场存在漏失的实际情况下, 分别使用传统四电极电导传感器和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在室内进行了对比实验。

实验中在传感器垂直管道内装满自来水, 并在其被测区域内插入各种粗细不同的绝缘棒来模拟油水环状流型;所用绝缘棒的直径为1~9 mm, 对应含水率调节范围为50%~100%, 以5%递增;由于绝缘棒的高度为50 mm, 仅能覆盖激励电极之间的被测区域, 而在传感器绝缘管段内仅有单一介质水, 此时半径不同的绝缘棒所引起的轴向电流漏失程度也不相同。在没有插入任何绝缘棒时, 记录电导传感器输出电压值, 即为全水值;之后在每一含水率测量点下, 均取30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混相值。图7 (a) 给出了两种传感器输出归一化电导率σn和含水率β之间的关系曲线, 并与理想无漏失情况下的测量模型即公式 (5) 进行了对比[11]。可以看出, 激励屏蔽电导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与理论模型基本一致, 但与传统四电极电导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偏差较大。对传统电导传感器而言, 由于实验所用绝缘棒仅覆盖了激励电极之间的被测区域, 造成混相状态和全水状态下传感器的漏失程度不同, 导致激励电流有效分量Iim和Iiw不相等, 此时不能正确估计σn, 如当含水率为50%时, 其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达15%。对于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而言, 由于两屏蔽电极的作用, 激励电流的漏失程度大大减小, 此时混相状态和全水状态下的Iim和Iiw近似相等, 所以σn能得到精确估计, 测量结果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小于3%, 可见其测量精度与传统电导传感器相比有较大提高。

使用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在大庆油田某井上进行了现场试验, 并采用式 (3) Maxwell理论模型将传感器输出的归一化电导率换算为含水率, 测量结果如图7 (b) 所示。可以看出, 计算含水率在平均值附近有较大波动, 这是由于井内间歇出油造成的;测得的平均含水率为87.1%, 该井井口化验含水为91%, 测量相对误差为4.3%。可见, 传感器测量误差较小, 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要。

5 结 论

针对油田实际测井中传统四电极电导传感器存在的激励电流漏失问题, 提出在原有四电极基础上增加两个屏蔽电极的改进方案。本文建立了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内电流密度分布的理论模型, 并对屏蔽电极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当电导传感器激励电极宽度为2 mm、间距为44 mm时, 所对应的屏蔽电极最优宽度为3 mm、最优间距为110 mm, 此时传感器绝缘场域最优长度为15 mm。漏失条件下与传统电导传感器的电流密度分布进行理论对比表明, 漏失程度可由原来的31.5%下降到0.36%。

为了验证屏蔽电极的可行性, 在两相模拟环状流型下, 采用传统四电极电导传感器和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屏蔽电极可有效减少漏失条件下激励电流的漏失, 传感器测量精度有较大提高。另外, 大庆油田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传感器测量相对误差小于5%, 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要。

摘要:在使用传统四电极电导传感器对油井产出液的含水率进行实际测量时, 由于传感器两端电位近似为零而造成激励电流漏失, 导致含水率测量精度下降。提出在原有四电极基础上增加两个屏蔽电极的改进方案, 建立了含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内电流密度分布的理论模型, 并对屏蔽电极的宽度和间距进行了优化设计, 理论上漏失程度可由原来的31.5%下降到0.36%。环状流型下的实验结果表明, 屏蔽电极可有效减少漏失条件下激励电流的漏失, 传感器测量精度有较大提高。大庆油田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传感器测量相对误差小于5%。

关键词:计量学,屏蔽电极,电导传感器,含水率测量

参考文献

[1]FOSSA M.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 Conductance Probe forMeasuring the Liquid Fraction in Two-phase Gas-liquid Flows[J].Flow Meas Instrum, 1998, 9:103-109.

[2]DEVIA F, FOSSA M.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ImpedanceProbes for Void Fraction Measurements[J].Flow Meas In-strum, 2003, 14:139-149.

[3]LUCAS G P, CORYJ C, WATERFALLR C, et al.Measurementof the Solids Volume Fraction and Velocity Distributions in Sol-ids-liquid Flows Using Dual-plane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J].Flow Meas Instrum, 1999, 10:249-258.

[4]LUCAS G P, CORY J C, WATERFALL R C.A Six-electrodeLocal Probe for Measuring Solids Velocity and Volume FractionProfiles in Solids-water Flows[J].Meas Sci Technol, 2000, 11:1498-1509.

[5]JIN Ning-de, WANG Jun, XU Li-jun.Optimization of a Con-ductance Probe with Vertical Multi-electrode Array for theMeasurement of Oil-water Two-phase Flow[C]//Proceedings of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Xi’an, China, 2003:899-905.

[6]金宁德, 邢荣亮, 赵鑫.纵向八电极阵列电导式两相流测量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 2005, 29 (6) :484-487.

[7]HUJin-hai, LIUXing-bin, ZHANG Yu-hui, et al.The Applica-tion of Cross-correl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Conductance Sen-sor in Production Wells[C]//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Multiphase Flows.Hangzhou, China, 2004:573-578.

[8]LIU Xing-bin, HU Jin-hai, HUANG Chun-hui, et al.Conduct-ance Sensor for Measurement of the Fluid Watercut and Flow-rate in Production Wells[C]//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Multiphase Flows.Aomen, China, 2006:440-443.

[9]赵鑫, 金宁德, 陈万鹏, 等.纵向多极阵列电导式两相流测量系统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 2006, 27 (10) :1253-1257.

[10]李英伟, 孔令富, 刘兴斌, 等.阻抗式含水率测量仪激励源的优化设计[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07, 34 (2) :73-75.

理论可行性 篇5

小说《嘉莉妹妹》(中译本)封面

一、文学生态批评理论契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而当今生态环境PM2.5的污染指数显然有悖于此。环境不友好现象已成为人类文明大敌,进入文化视野,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忧虑已进入意识文学领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环境破坏对人类精神造成的异化现象的文学主题越来越多。很多文学作品超越了现实主义文学框架,以自然主义文学形式,真实描述工业技术的大发展、商品化及消费主义的泛化对人类造成的精神影响。作家将受到现代工业社会大发展影响的形形色色人物诉诸笔端,以文学的形式创造出契合时代现象的文学作品,文学生态批评理论应运而生,以契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生态学主题从神话时代就已存在,现代开始被重构。“文学生态学是研究文学再现中的生物主题和关系,以及文学在人类物种活动中的生态学意义。它通过结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重新审视文学与生态行为的关系。”[1]上世纪末在美国已相对繁荣的文学生态批评理论在新世纪初才引进我国,以此理论对比东西方工业题材作品可丰满中国滞后的相关理论,加速中国文学文化与世界的接轨。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社会发展阶段,而英美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工业技术已先于我国经历此阶段,以东西方相应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可从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分支——文学领域切入,对文学领域中比现实主义文学更能真实反映社会现象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中的特定题材作品——工业题材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用前沿的文学批评理论将相似历史发展阶段中英美工业题材作品和我国工业题材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对比剖析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题材作品的主题反映契合文学生态批评理论

“‘工业题材’小说这一文学概念是从文学的题材分类意义上来定义的。”[2]中国的工业题材小说以反映工业战线,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为内容,表现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以及工厂、矿山、建设工地的矛盾斗争,揭示工业社会发展下人物的生活、思想变化等主题。英、美国家工业题材小说的定义基本相同,表现工业化背景下工业化进程对人们的精神造成的影响。因此,工业题材小说的主题反映完全契合文学生态批评理论,以东西方经典的工业题材作品为例可发现工业题材作品与文学生态批评理论高度的契合度。

英美文学中突出体现工业化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带来巨大影响的作品: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和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我国工业题材小说中成功反映东北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的小说——胡小胡创作的《太阳雪》,和另一位辽宁籍作家——李铁的对普通工人及下岗工人心态、命运进行反映的“女工系列”小说。《嘉莉妹妹》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工业化、商品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并对女性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小说以工业文明下商品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为视角,刻画了嘉莉的个人成长发展以及追求的幻灭,揭示了工业文明下人的异化。[3]《德伯家的苔丝》描述19世纪的英国乡村纯洁姑娘苔丝因家庭拮据离开小农经济步入工厂,经历被诱奸、抛弃到最终走上断头台,工业社会扼杀了苔丝的生命和精神,使其从纯洁的乡下姑娘沦落为追求物质享受没有精神寄托并断送性命的空心人,这都与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无法分割,作品也呼吁关注工业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状态。[4]

《太阳雪》揭示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后国有企业的命运。作品的主人公最终在企业困境中纵身跳楼,为中国的工业发展画了长长的问号,问询中国工业社会发展的出路;李铁的以东北某电力系统的发电厂为背景的女工系列小说中,女性在工业化进程中承受着工业社会发展带给她们的命运及精神影响。小说将笔触延伸到整个社会,并更加关注人的精神和生存状态。工业题材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社会对人物的精神影响。[5]

东西方作品表现了类似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的人们。通过对东西方工业题材作品进行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和实例分析,解析文学生态学的概念和模式,分析东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笔者发现英、美及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在文学创作中的直接反映都体现在了文学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中。

三、以文学生态批评理论观照东西方工业题材作品的意义

首先,结合生态批评理论与具体文学文本进行探索,可完善我国的基础研究;借鉴美国的生态批评理论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发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渠道;对比研究东西方工业题材作品,可挖掘东西方在类似社会阶段下,作品反映的不同社会体制下社会、文化、思想领域的文学语境及现实真貌。

其次,实践上将中国的工业题材作品与英美文学中的工业题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梳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史。将中国文学放在广阔的世界文学背景下来进行窗口排列、比较,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脉络及中国的社会文化现状评述、意识思想形态的发展方向。

作为文化诸多表现形式中最为显性的文学形式,比较中西方工业题材文学作品有助于从文化中观察社会,从文化对比中提炼经验,直接将文学服务于社会;并可充分发挥文学之反映社会的功能,提炼出对东西方社会问题的思考。而对具有深刻哲学基础和跨学科特点的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的梳理可以使文学更好地发挥其反映社会功能。

[1]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

[2]于文夫.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徐晓燕.从消费文化视角下解读《嘉莉妹妹》[D].沈阳:辽宁大学,2012.

[4]董莹.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德伯家的苔丝》[D].合肥:安徽大学,2010.

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之可行性探讨 篇6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可行性,判断标准,形式理性

新时期我国刑法学理论得到繁荣发展, 积极引进和借鉴外国刑法理论的同时, 不断丰富和完善着我国刑法学理论体系。外国刑法学理论尤其是德日刑法理论的引入, 对于开拓学科视野, 客观的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和立法、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来源性的支持。然而, 每一种刑法理论的引入和借鉴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本土实践和实际需要, 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德日刑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一般放在犯罪论中“有责性”的范畴内进行探讨, 对于该理论的引入, 很多学者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笔者认为, 需要在对该理论全面认识深化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我国实际,

一、期待可能性的回顾与解读

期待可能性, 亦称适法行为的可能性, 始于德国帝国法院19世纪末关于“癖马案”的判例, 作为规范责任论的核心内容, 期待可能性理论发源于德国, 但在日本才得到了实际意义的发展, 同一理论在两个国家理论及实践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期待可能性在德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基本不被适用, 并且受到德国刑法理论界的冷遇。而在日本, 虽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相对较弱, 但在日本国内的刑法理论中期待可能性理论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承认。正如日本学者山中敬一所说:“现在虽然被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实践的作用相对低下’, 但在学说中, 位于规范的责任论的核心, 给予作为阻却责任论的理论以支柱的作用, 并且认为期待可能性不存在是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 是压倒性的通说”。[1]关于期待可能性在责任论中的地位, 学者有着不同观点, 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种学说:第一种学说认为期待可能性属于责任阶层中的例外责任要素, 也就是消极的责任要素。第二种学说认为“由于故意与过失是责任的种类或形式, 如果缺乏期待可能性, 就没有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2]。第三种学说认为期待可能性是能与故意.过失和责任能力相并列的责任要素。关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又有三种不同学说:一是行为人标准说, 也就是根据当时行为人的能力为判断标准, 二是平均人标准说, 也就是以一般人, 平均人的标准判断是否存在实施适法行为的可能性, 三是国家标准说, 即根据国家秩序或法规范对秩序的要求作为判断标准。

二、引入的必要性分析

(一) 期待可能性引入的“可能”

关于期待可能性的引入, 学者也是从不同的路径和视角进行了阐释, 从哲学的高度对期待可能性所蕴含的哲学基础的认可, 从实质理性对形式理性的补充, 到意志自由的讨论。到也有从犯罪论体系的角度阐述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对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影响和相应的修正。也有很多学者对该理论的引入是从期待可能性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以及在德日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来进行分析的。在他们看来,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 “会使我国刑法理论中的许多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比如紧急避险行为及执行上级命令的行为”。[3]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同时也契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和思想, 也是对人性的固有弱点的承认和宽宥。还有的学者从个案正义与一般正义的平衡上为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找寻法理依据, 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本身就是在事实和规范、普遍正义和一般正义之间寻求一种妥当性的平衡。

然而, 任何一种理论的引入, 都必须结合本国的现实场景, 都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去讨论该理论的引入对我国现行刑法理论的影响并进行客观的可行性评估, 都必须深刻认识该理论产生的的时间背景和现实价值。

(二) 期待可能性引入之我见

1. 刑法理论的合理性依附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背景。

期待可能性产生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过分注重对利润及生产力扩大的追求, 忽视对于劳动者的关怀和保护, 劳动者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出于其相对脆弱的法律地位因而做出的“癖马案”中有利于马车夫的判决, 也就可以理解和接受。二战之后,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普通劳动者福利待遇的提高使得该理论适用的价值大大降低。加之风险社会的形成, 使得刑法的关注焦点向日常的预防和管理上倾斜, 强调对危险的预防成为当代刑法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在充满风险和社会紧密联系之下, 以往的普通犯罪行为在当代都可能引起极为严重的后果。还是以“癖马案”为例, 设想如果是公共汽车司机驾驶一辆刹车有问题的客车, 公司因追求利益而勒令该司机驾驶, 某日因刹车失灵致使多名乘客伤亡, 那么是不是也应当排除司机的责任性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2. 期待可能性理论争议点太多, 而且其适用会减弱弱刑法一般预防的效果。

由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体系定位都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和极大地争议性, 仅判断标准就有三种主要不同的学说。该理论在德国逐渐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该理论可能会导致司法适用上的恣意, 最终导致国家刑罚权的滥用, 不利于保障人权。德国学者耶塞克教授认为:“刑法在责任领域需要标准, 这些标准虽然应当包含对意志形成的评价, 但必须被形式化, 并从法律上加以规定。不可期待性这一超法规免责事由, 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加以理解, 均会削弱刑法的一般预防效果”[4]。即使在该理论接受较为完全的日本, 在司法适用上都显得十分谨慎, 期待可能性的判例仅仅出现在日本下级法院当中, 大审院和最高法院还没有判例出现过。

3. 期待可能性在我国的刑法及司法解释中已有体现。

我国刑法中的防卫过当体现了期待可能性的思想。由于防卫行为本身就是对不法侵害的一种防护措施, 如果防卫人的法益受到紧迫的危险或侵害, 在心理极度紧张焦虑的情形下, 很难准确把握制止不法侵害所应实施的必要防卫行为的强度, 所以刑法容许一定范围内超过限度的防卫行为, 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才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也是规定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紧急避险也体现了该思想, 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 在面临紧迫危险时, 刑法不能期待行为人不保护自己的利益。除此之外还有我国刑法总则中关于胁从犯的相关规定。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也就是其参加犯罪时受到了外力和精神上的强制, 虽然对自身行为性质有着清楚的认识, 但也不得不为之, 刑法规定应当按照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这也是对行为人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实施危害他人和社会行为的理解和包容, 也正是期待可能性理论思想的一种体现。另外刑法分则中第134条强令违章作业罪中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 把主体限定为强令违章作业的人, 而非作业工人。司法解释中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 对于迫于生活困难、生活确实难以为继, 出卖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的, 可不作为犯罪处理。

4. 期待可能性理论缺乏形式理性的精神, 而且过分强调个案正义。

由于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混乱, 根本不可能把期待可能性在刑法上予以类型化的表述和说明, 其本身就是一种游离于情与法边缘的理论, 表面上似乎彰显了对人性的关怀, 但实际上与刑法的价值立场是背离的, “期待可能性只是更大胆、甚至冒险式地迈进了一步, 认为在非紧急情况下, 可以牺牲重大公共利益, 保护较小的利益”。[5]何况期待可能性与罪行法定原则之间本身就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大陆法系的犯罪阶层式判断中, 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而对于我国传统平面耦合式刑法理论中的“责任”与大陆刑法学中的“有责性”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说引进该理论, 其作用的发挥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 如何限制司法权的滥用和把这样一个超法规的事由植入我国现行犯罪论体系, 实在是成本太高, 而且个人认为效果也会差强人意。对该理论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个案正义的观点, 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的理念, 即公共利益让位于个人主义的思想。就刑法而言, 把安定性价值作为刑法价值理念的首位价值取向, 不仅仅是罪行法定的要求, 更是对当前我国形式理性传统的一种有力的更正。当前中国迫切需要的不是个别正义的过度追捧, 而是普遍法律信仰的确立和罪行法定原则的严格遵循, 这也是刑法安定性与明确性的必然要求。

三、总结与思考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进, 至少在目前的中国不具备可行性。尽管期待可能性蕴含着对人性弱点的包容和人道主义精神之光, 表面上也合乎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并且“体现了相对意志自由, 为刑事责任提供了哲学依据”。[6]但由于其自身理论的缺陷性以及与当前理论和实践现状不相匹配的原因, 笔者认为, 该理论只能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来进行推广, 即只能吸收期待可能性所蕴含的精神而不能引入或移植该理论, 比如在司法实务中对法官对于某些特殊案件的引导作用等, 没有必要非要进入到刑事司法的层面, 成为一种成文的规范性规定。而是通过对该理论在刑事司法领域的探讨及推广, 形成一种对人性的关注的观念, 在严格依法办事的基础上, 对行为人给予相应宽宥的处理。总之, 期待可能性理论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判断标准和体系定位的缺陷, 其很难直接融入到我国现行刑法犯罪论体系当中, 如果因此就进行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整体改造, 实在得不偿失。何况该理论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时代价值, 没有实践层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昌.德日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 [J].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1) :6-8.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246.

[3]牛忠志.论期待可能性在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中的地位[C].全国中青年刑法学者专题研讨会文集, 刘远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78-180.

[4][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 (总论) [M].徐久生译,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601-602.

[5]高艳东.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不可期待性[C].期待可能性.全国中青年刑法学者专题研讨会文集, 刘远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15-218.

对营改增可行性和影响的理论分析 篇7

一、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负和机制优缺点分析

“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计税原理上来说, 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在我国的各类税种中, 增值税的收入占我国税收的60%以上。

实际中, 商品新增价值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很难计量。因此, 中国也采用国际上的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 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售税额, 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的进项税额, 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 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额计税的原则。

增值税虽说是代收代缴, 最后由消费者承担。但整个商业流程不是瞬间完成的, 分摊到每一个生产流程的增值税都会带来风险。假设一个包子的成本是1元, 加上增值税就要1.17元, 假定包子尚未卖出, 所以此时商家就需要承担0.17元的风险, 间接提高了商家对于资金链的要求。所以我国目前实施的增值税, 即使说消费者是最终承担者, 然而基于增值税代收代缴的机制, 已经间接压缩他们的利润了。在经济学中, 根据税收在买家与卖家中的分配情况, 在正常的流通的环节中税收由卖家和买家共同承担, 因为税收会改变供求量和需求量, 只要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不是极限值0或者无穷, 税收不可能为全部买家承担或者卖家承担。

营业税也是买家和卖家共同承担。所谓营业税, “是指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商品与劳务税”。不难发现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营业额, 而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额, 由此可见, 增值税确实减轻了企业的税负,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企业的压力, 达到了当初减税的初衷。但是从两种税收的体制来看, 营业税的征收建立在交易确定的情况下, 换句话讲, 是在应税劳务已经提供, 无形资产已经转让, 不动产已经销售的前提下才用征收营业税, 即这笔交易的风险已经规避。即使缴纳营业税, 在纳税人的心里达到了预期。而对于增值税来说, 税负即使比营业税小, 但是代收代缴机制决定了要提供较高的资金, 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投资, 对企业是一次心理考验。换言之, 当市场景气, 企业经营良好, 那么消费者就会多承担一些税负, 企业运作宽松, 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 企业积压存货, 企业就会多承担一些税负, 加剧企业负担。

二、营改增对新增四大行业的影响

1. 建筑业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源于第二产业的工业化, 作为第二产业中唯一征收营业税的建筑业早在“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财税[2011]110号”中就被指出将采用11%的增值税率, 但是直到今年5月1日起才正式纳入到试点范围。漫长的等待并不是无据可行, 复杂的抵扣程序及涉及的方面无法预计, 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房产的获取, 部分装潢, 以及对建筑的修补粉饰, 而这些属于增值税的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方面, 并不是属于营业税的提供应税劳务。但是属于增值税的部分却要缴纳营业税, 很不合理。实施营改增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减轻企业的负担, 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 财政收入将会锐减, 外加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的现状, 国家在税收的征管方面程序繁琐, 建筑行业中部分征收增值税, 部分征收营业税, 不仅加大了征收难度而且也加大了征收成本。进出口方面, 营业税对于进出口优惠力度比增值税要小的多, 目前我国增值税在出口的过程中采用零税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建筑业向国外伸向国外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做到走出国门, 走向国际。

2. 金融业

由于整个金融行业的覆盖面广, 笔者谨从银行业这一典型的金融行业分析营改增。目前, 我国银行业采用的是营业税和所得税并行的税制, 这种税制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纵观世界各国, 银行业中存在的营业税的问题早已被各国所诟病, 多数国家也放弃了营业税而选择增值税。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 营业税重复征税, 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纳入相关已缴纳营业税的产品后会发生二次征税, 进一步影响银行的利润空间, 给银行的资金翻滚延长了周期。第二, 银行业在某些信贷业务过程中会接触其他的行业, 例如建筑业, 房地产, 服务业, 机械制造业等, 而这些行业采用增值税会在与银行交易的过程中中断。

对于银行业, 营改增实行并非易事。因为税制的改动会面临技术上的问题, 例如在学术公认的银行业的增值税的进项税额难以计量, 虚拟的金融产品由于其特殊性质无法精准测定。即使确定了, 随着经济波动, 偶发事项也会影响其价值, 例如经济危机, 货币时间价值与通货。若是谋求省事, 对金融产品采取某种简易方法征收, 那么性质和营业税也就无异了。正是这些问题难以解决再加上营业税易于征管, 会导致金融行业的营改增动作迟缓低效。但是总的来说, 金融业的营改增无需质疑, 毕竟低税负能给整个行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 这也是大势所趋。只是对于税制的具体制定方面还需经过实践的推敲, 这必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

3. 房地产业

房地产是老百姓高度关心的问题, 这个行业的运营有着诸多特征, 第一, 它的产业链条相当长, 上游可接水泥业, 钢铁业, 物流运输业, 下游可接劳务, 直接影响企业厂房运作。第二, 行业形势具有不确定性。营改增的实施会使得手续繁琐, 给一些小型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的房地产企业带来了挑战, 如果在营改增的过程中, 它们不能够适应而发生税务混乱将会导致它们的成本不增反减。所以这对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内部监管良好的企业能够降低成本, 脱颖而出。

另外, 绝大部分的房产税都属于地方税种, 由地方税务机关管辖。地方的财政收入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房地产税, 由于改革后税收收入必然会减少, 对税收依赖比较严重的地方必然会加大对税收的监管, 使税收的征管更加程序化, 健康化, 有助我国形成一个整体协调的税收机制。

4. 生活服务业

在如今的科技社会, 要使得企业能够紧跟上时代步伐, 必定要进行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未来的国力的衡量将不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较量, 而是讲究生产力, 低污染和技术革新的低碳经济。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原有地位必将被服务业所取代。然而, 我国的生活服务业现状不容乐观, 再加上我国的服务业开始的时间较晚, 起点不高, 刺激服务业的发展自然成了重中之重。我国在服务业采用的是一体化的营业税税制, 这与我国发展服务业所要求的分工明确, 职能清晰, 管理精细的目标不一致, 采用营业税不能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况且随着服务业不断发展, 必定会和更多的产业交叉, 在如今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的形势下, 增值税的链条会被频频打断, 所以营改增迫在眉睫。

纵观这次改革的几大行业, 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 这也是营业税被取代的根本原因, 降低税负是每个产业都希望看到的事情, 减轻税负, 利润就会增长, 这无疑是我国产业经济的春天。然而我们在营改增的分析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 第一, 增值税链条中断, 增值税由于现在的混合税制而断裂, 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 反而还会增加税负。这个问题, 随着营改增范围的扩大会迎刃而解。第二, 对于厂商的心理考验。营改增后, 在产品售出前拿不到销项税额。因此, 企业一旦经营不善, 存货滞压, 必定会占用资金, 理论上加大了企业破产的可能。这就促使企业加大管理, 间接了优化产业结构。第三, 财政收入减少。营业税的征收容易, 但是增值税征收的复杂性要远远超过营业税, 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此外, 营改增之后, 地方财政收入必将由于地方税减少而减少。所以依靠地方税生存的政府一定会加大税收征管, 合理优化税收缴纳制度, 健全税收征管体制。由此可见营改增是有必要的, 至少说它符合了我国长期发展要求, 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有着重大意义, 当然它还必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胡庆.“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2]徐从力.银行业“营改增”的制度设计及社会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理论可行性 篇8

体适能理论在国外产生以来,得到社会关注和迅速推广[2]。美国部分高校中开设了《体适能与整体健康的理论与实践》(Principles and Labs For Fitness and Wellness)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一些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关注和研究[3~5],但迄今为止,体适能理论还未走进大学体育课堂,人们似乎还未意识到这一理论对大学体育的重要意义和适用性。

1 大学体育的理论:体质观、体能观和健康观

长期以来,影响我国大学体育的理论包括体质观,体能观和健康观。

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此,体质成为大学体育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构建的主要理论支撑沿用至今。不可否认,体质观作为大学体育的基本理论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客观上也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健康水平的提升。但是,体质作为构建大学体育理论的支撑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什么是体质?体质是身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所拥有的适应社会、抵抗疾病、积极行动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包涵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构成要素,但从人们的习惯出发,体质主要指身体质量,大学体育活动的目标主要指向身体质量,国家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评内容也限定于身体质量方面,并未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所以,长期以来,在大学体育中所应用的体质只是体质三要素其中之一,是不完整的体质观。

一些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认为大学体育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并提出从内容到评价上应加入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两方面的内容[6]。但是,实施起来具有极大的障碍和困难。理由有两点:一是体育活动的作用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虽然它对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并非没有作用,但相对于身体影响来说是次要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体育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并不是特定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如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当然也包括体育的因素,如果非要独加之于体育的话,体育的功能似有夸大之嫌,也会导致体育难以承受之重。二是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入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如何评价体育对二者的影响?可能难以象身体形态和机能一样进行量化评价,即使找到了量化的评价指标,所得出的结果难以说明是体育影响的结果。

虽然人们普通倾向于将体能概念专用于竞技体育领域,认为体能是运动员从事竞技性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能力,但是在大学体育中,教师常有意无意地将体能训练的模式、方法和评价用于教学,如体育课的活动内容仍沿用竞技体育的项目划分方法,教学方法仍突出技能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教学评价仍常因“0.1s”或“1cm”而卡住学生[7],等等。尽管大学体育中某些精英学生如高水平运动员,学校运动代表队等进行体育训练仍然需要采用竞技体育训练模式,体能表现出一定的适用性,但对多数学生而言,体能训练并非最佳选择。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出之后,健康观对大学体育的影响日增,体育围绕健康目标展开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理论课增加了诸如健康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营养、运动伤害、个人卫生及行为习惯矫正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大学体育的理论课时极少,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这些内容最终沦为学生自学内容,从教师到学生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8]。同时,由于健康知识与运动实践内容毫无逻辑上的关联,在体育课中根本得不到运用。应该看到,健康虽然是体育的目标,但健康知识并不应该出现在体育课上,从理论上讲,健康知识具有明显的医学色彩,并非体育理论逻辑上的构成内容。从实践上看,无法有效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事实上,大学体育课程是否需要纳入健康教育的内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大学体育并不能等同于健康教育,或者代替健康教育的功能,虽然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但从课程设置的角度二者应相互独立。

总结以上分析,无论是体质观还是体能观作为大学体育的理论指导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健康观只是体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并不适合作为大学体育课的理论基础。

2 体适能理论指导大学体育改革的可行性

2.1 体适能是健康理念与体育实践的完美结合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体适能定义为:身体应付日常工作之时,不会感到过度疲倦,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情的能力。从体适能理论产生的背景来看,体适能是基于健康问题所提出的体育健身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于社会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产生紧张和压抑感,特别是青少年身体活动率急剧下降,运动不足导致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全民医疗保健费用大幅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美国体育界的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AAHPERD)于1987年提出一项旨在建立一个能协助体育教师帮助青少年儿童理解终生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计划,即体适能健康教育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软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知识。体适能产生的背景表明了体适能是健康理念下的体育学名词,是指导大众群体健身的理论,是健康和体育的完美结合。

从体适能的构成来看,体适能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两种。前者由满足竞技运动所需要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平衡、协调、反应等身体素质构成;后者包括心肺机能、肌肉力量与耐力、柔软度及身体成分等方面,其中心肺适能是有氧能力的基础,是维持日常工作和劳动能力的生理学前提;肌适能是体力最主要和基本的内容;柔软度保证了身体活动的范围和灵活性;合理的身体成分是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良好体形的必要条件。健康体适能即完整又经济地诠释了人们胜任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身体需要,从健康角度界定身体能力,第一次将普通人所需要的“体适能”与运动员所需要的“体能”区别开来。

2.2 体适能对大学生群体的适用性

体适能是一种身体能力,即拥有健康体适能的人,从事体力活动时游刃有余、活力充沛;在工作上,精神饱满;闲暇之余,还有充分享受生活、不容易产生疲劳。体适能紧紧抓住了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人由于体力劳动减少、工作压力日增而致体力不足、身心疲惫的问题。体适能的构成要素进一步指明了大众健身的方向和内容,这正是体适能在欧美、亚洲及我国港台地区迅速流行的原因。

体适能理论强调运动习惯的培养,倡导终身体育观念,走的是体育生活化的道路。大学生作为掌握先进文化和知识以及具有较高素养的群体,较之其他社会群体更易接受这些观念,从而成为体适能理论的自觉实践者。

2.3 对大学体育的指导贯穿理论到实践

体适能由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构成。健康体适能的构成可以看出其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具有明确的身体活动内容。健康体适能只有通过体育活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促进和提升。

体适能强调“适量”的运动,使体育活动更加科学化[9]。适量是建立在不同个体健康基础和运动需求之上的。有的人本来就有良好的体能基础,在运动时必然对运动量的承受能力较大,反之则小。体适能的理论指导个体在不同的状况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来增进自己的健康。

体适能理论指导下对运动项目可以重新进行划分。相对于传统的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等所谓的运动项目划分法,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活动的内容,但活动的作用和目的并不清晰,如,学生为什么要上田径课、体操课、篮球课等等。如果根据体适能理论,体育活动内容分成心肺适能类、肌适能类、柔软度适能类和身体成分四大类,这样,运动的目标和作用就一目了然,学生可根据自身体适能的特点,决定和选择所要锻炼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体适能测试了解运动的效果,从而使运动不再盲目。

2.4 体适能的可测性和量化性

正如前文已指出的,在大学体育中,体质和健康的可测性和量化性具有明显的局限,主要是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和评价难以量化。即使做到了量化,也不适合作为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评价指标,由此造成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评是不完整的、“跛腿”式的测评。体适能完成没有这种障碍,体适能的四大指标都能量化,而且能够客观有效反映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体适能评价体系有四大类:(1)心肺耐力:即有氧能力,主要测试方法是台阶试验、50m×8往返跑、1000m(男)、800m(女)等;(2)肌肉力量和耐力:测试方法有握力、引体向上、俯卧撑、立定跳远、纵跳等;(3)柔软性:测试方法有坐位体前屈、持棍转肩、臂夹棍转体等;(4)身体成分:测试方法有皮褶厚度测量法、身体质量指数(BMI)等。在实践中,人们多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测试指标,如台阶试验、握力、引体向上(或俯卧撑)、坐位体前屈、BMI等,评价指标尽量精简,又能较好反映健康体适能水平;方法简单,容易普及推广。

3 展望

随着体适能运动的影响日增,走进大学体育课堂可以预期。就目前来看,急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倡导和引导。如组织体适能研究的演讨,制定规划,在部分高校中进行以体适能为指导的大学体育改革试点等。(2)对体育师资进行体适能知识的培训。由于目前高校体育师资大多并未接受过体适能知识的学习,有的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必将影响到体适能理论在高校的推广。一方面,师范类体育专业应将体适能教育纳入其教学体系,并作为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另一方面,可开展体育师资短期培训。(3)以体适能理论为指导的大学体育新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如能解决以上问题,体适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体育必将翻开斩新的一页。

摘要:大学体育确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体育一直缺乏科学适用的、贯穿从理论课到实践课的体育理论。体适能作为区别于体质、体能和健康的运动健身新理论,对大学体育具有极好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是健康理念和体育实践完美的结合;(2)对大学生群体的针对性强;(3)能从理论到实践指导大学体育活动的开展;(4)教学评价的可测性和量化性。

关键词:体适能,大学体育,体育理论,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智英,郑明辉.试论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8)6:116-119

[2]曲宗湖.美国体育教师关注的一个名词——“体适能”.体育教学,2008(1):41-42

[3]张健忠,谢佩娜.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18-220

[4]刘海元.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106-109

[5]费薇娜,张自治.体适能理念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初探.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105-108

[6]甄志平,张瑛秋,邢文华.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与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25-927

[7]陈小虎.浅谈“体适能”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浙江体育科学,2006(28)1:50-51

[8]彭国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122-125

理论可行性 篇9

关键词:OCA指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货币一体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 成立了数个经济共同体, 如欧盟、东盟、拉美洲三个经济共同体, 非洲三个经济共同体, 等等。货币合作是这些经济共同体经济合作的重要环节, 也是努力的方向之一。“欧元之父”蒙代尔2000年曾预言, 在未来10年内将出现3大货币区: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 即“稳定性三岛”。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 标志着欧盟率先实现了货币一体化进程。经过几年的发展, 欧元成为了一种新的国际货币, 也是世界上第二种重要的官方储备货币, 它发挥着与美元相抗衡的作用。欧元的成功, 部分表明建立在区域经济合作基础上的货币合作是可行的。

对于东亚国家和地区而言, 起初它们对区域合作持消极态度, 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间经济贸易联系的加深、资金投资风险的提高、全球经济的失衡以及政治安全层面上的不稳定等一系列内外因素, 开展货币合作成为应对这些问题的良药, 是必要之举。再加上欧元的成功经验, 使得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在“10+3”的框架下, 开始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努力。能否在东亚设立类似于欧洲货币联盟的东亚货币区的设想, 获得很高的关注。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

最优货币区理论 (OCA) 是20世纪六十年代在关于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孰优孰劣的争论中, 由罗伯特.蒙代尔首先提出的, 随后经过补充完善, 成为欧洲货币一体化的重要理论指导。但是, 它的缺陷在于过于片面, 且本身包含了参加货币区利大于弊的价值判断, 不够客观, 所以有了货币一体化成本收益对比方法。除了以上定性的分析之外, 还有BE模型, 通过计算OCA指数来判断一组国家是否适合组成最优货币区。这是目前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新发展。

二、OCA指数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实证研究

最初的BE模型是对影响稳定汇率和促成货币联盟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变量来进行计量分析。王志宇提出考虑到数据获得的难易和其他因素, 可以通过下述方程进行计量分析:

SD (eij) :i, j两国间双边汇率 (取对数) 的标准差, 其预测值也就是OCA指数;SD (△yi-△yj) :两国实质产出 (取对数) 差距的标准差, 用以估计产出干扰;OPENij:对外贸易额/GDP, 表示两国相对开放度;TRAij:两国双边出口占GDP比例的平均值, 表贸易关联度;INFij: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INTij:两国利差;SD (SIZEij) :两国实质GDP美元 (取对数) 的平均值的标准差, 代表国家实力大小的变化。

张晨采用日本作为锚国, 但是考虑到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 与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合作日益加深, 具备了作为OCA指数标准的条件;日本因为其经济实力和贸易结构等方面和其他东亚国家差距较大, 容易出现偏差, 综合以上原因, 本文采用中国作为锚国。

本文模型主要选择在“10+3”框架的国家中主要的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中国香港) , 因为它们发展较快, 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把1995~2008年相关数据划分为1995~2000年、1997~2002年、1999~2004年、2001~2006年、2003~2008年 (分别记作1期~5期) 这5个期间来处理。用Eviews 5.1进行回归分析, 我们发现与开放度、通胀率和利率相关的三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不显著, 不能通过检验, 故舍弃。

分别用相邻两期的样本数据做四次回归, 可以看出保留的三个解释变量系数的变化, 见表1。 (表1) 其中, SD (△yi-△yj) 的系数呈减小的趋势, 说明各国产出差距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在变小;TRAij系数为负, 说明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对汇率波动有熨平作用, 但是绝对值的逐渐减小, 说明它对汇率波动的影响也在减小;SD (SIZEij) 系数也有减小, 国家实力变化的影响也没以前那么大。并且t-值都很显著, 回归方程是有较强的可信度的。

综合以上, 我们可以说东亚各国经济差距、贸易往来、国家实力对汇率的影响都在减弱。这初步说明建立统一货币区所面临的阻碍已经相对减小,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对OCA指数的计算和趋势分析, 本文采用以下方法:利用前后各3年的数据, 来计算当年的SD (△yi-△yj) , 这样可以得到1998年 (1995~2001年) 到2005年 (2002~2008年) 这8年的值, 对各国的SD (△yi-△yj) 做时间趋势和常数项回归, 利用回归结果对2006~2009年四年的SD (△yi-△yj) 进行预测;同理, 对TRAij, SD (SIZEij) 也进行预测。

使用所得到的最近的系数构成回归方程:

将上一步骤得到的预测值带入该方程, 便可以得到4年的各国与中国之间的OCA指数。 (表2)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除个别数据外, 整体而言, 这8个东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间的OCA指数有略微减小的趋势。也就是说, 各国货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在逐渐变小。这表明, 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货币合作的经济往来给货币一体化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进程

从1994年以来, 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 (表3) 其中, 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基金及2009年底启动的“亚洲货币基金”雏形的多边货币交换机制, 都是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标志性事件, 推动着该货币合作的进程。

但是, 不能否认的是, 东亚地区有自身特有的系列问题:地区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的分歧;国家民族间文化的巨大差异;日本、韩国、缅甸、柬埔寨等发达国家与极度落后国家的并存;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竞争, 这些问题造成东亚地区政治不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过大, 也成为了货币一体化的阻碍。这需要东亚各国摆脱“囚徒”思想, 只有从合作中才能够得到“双赢”。

四、总结

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OCA指数的计算, 使我们得到OCA指数的变化趋势, 逐渐减小这个趋势证实东亚货币合作是具备可行性的。考虑到存在的一些障碍, 货币合作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推进发展, 可以先加强几个相互间经济贸易程度高且经济特征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 逐步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 最终实现货币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IMF提供的各国金融、贸易相关的报告IFS.

[2]王志宇.东亚货币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指数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8.10.

高管意见休“崩溃假”理论上可行 篇10

对于“崩溃假”,高管有话说

支持人性化的“崩溃假”

王燕 女 四川日香桂种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我的公司中,没有遇到过女性员工在职场中特别崩溃的情况。但对于女性来说,她们都会遇到程度不同的各种问题,不管是来自家庭也好,来自个人情感也好,或者是来自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到她们的情绪,多少会对工作造成影响。

同样作为女性,我很理解女性在职场上的崩溃情绪。但凡事都有底线,对于我来说,对待女性下属的崩溃,我觉得只要她态度端正,对公司、业务、客户保持忠诚,清楚明白工作上自己应该做什么,那么即使她的崩溃情绪暂时影响到了工作,我都可以接受和理解。在员工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首先了解情况,询问情绪不好的原因,适当的话会让员工回家休息,或者是让她们做一些可以释放情绪的事情,尽快把不好的情绪排解掉。如果情绪特别不好,还会给她们放假,让她们通过时间来恢复,找回自己。所以我的员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很愿意和我沟通,不管是通过面谈还是电话或者是在QQ上和我聊天,我都会很耐心地倾听,让她们尽量得到放松。

人都是情绪化的,尤其是女性,因为生理周期性和心理原因比较容易导致崩溃情绪的产生。所以如果真的有“崩溃假”,我还是比较支持的,因为这样会更加人性化。

“崩溃假”应该有规矩地休

毛习安 女

成都和连胜餐饮管理公司(贡品粥)行政总监

女性员工在职场中崩溃的情况很正常。据我了解,一般是因为家人、个人感情和工作上的压力造成情绪崩溃。我们公司有个中层管理人员就是这样的状况,不过她的崩溃方式并不是嚎啕大哭那种,只是说不如平常积极,情绪很差,虽然工作会按时完成不会出差错,但是整个人的状态不好,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我发现她状况不对后,就和她聊天,原来是她家人一直反对她的工作,希望她做另一份工资更高的工作,但她本身又很喜欢现在的工作,觉得和同事关系也不错,不愿意换工作。于是就整个人压力很大,情绪很不好。我也为此给了她不少建议,现在她父母虽然还是不满意,不过已经不会像以前那样强烈反对了,她的情绪也好了很多。

还有一次是有个员工母亲生病,需要一大笔钱,她就处于很焦虑崩溃的状态,工作也无法顺利完成。虽然她没有对公司提起,但是其他同事听到她打电话借钱的事情就反映给我,于是我就找这位员工谈心,并且借了一部分钱给她。当时这名员工刚进公司才几天,借钱的行为有风险,很容易出现一去不回的状态,但为了帮助她情绪恢复,我还是做出了借钱的决定,毕竟多少可以缓解她的崩溃情绪。后来该员工也对公司表示感谢,工作也做得很好。

对于崩溃,我能够理解,因为就连我自己,有的时候同样也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不过我的底线是,如果公司给予了帮助,例如沟通和放假等,但员工还是处于一种情绪崩溃的状态,并且这种情绪影响到了自己和其他员工的工作,我就不能接受这种崩溃了。

关于放“崩溃假”,我很支持,但我觉得并不是所有情绪崩溃的女性员工都适合放假,需要根据不同崩溃类型,比如说有的人习惯自己呆着,有的人需要倾听。如果员工以情绪崩溃为由向我请假,我会批准,但时间不会太长,可能就几天时间。因为如果放假时间太长,我相信那样的情绪问题很严重,不是通过放假就能解决的问题。

为小事请“崩溃假”不可原谅

李明泽 男 福乐永和豆浆总经理

女性员工情绪崩溃,是个职场上很常见的现象,大部分情绪崩溃是来自家庭压力。她们的表现方式也不太一样,有的是精神状态不好,有的就是直接通过哭泣来排解内心压力。还有的表现就是工作中很不专心,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对该员工进行询问,了解她们情绪不好背后的状况。我很理解这样的崩溃情况,因为除了女性之外,男性也有这样的状况发生。不过在我看来,女性的爆发点和忍耐度通常会比男性高,所以当一个女性崩溃爆发的时候,她的情绪应该是已经到了一种无法压抑的地步,所以这个时候给予理解是最重要的。

我对于女性员工的情绪崩溃没有什么底线,对于我来说,不管是什么方式,只要她们可以宣泄出自己的情绪就好。因为如果情绪宣泄不出一直压抑在心里,那只会对工作造成更糟糕的影响。

不过就让她们回家休息,缓解崩溃而言,我觉得还是要了解情况。因为有的女性员工很有可能只是和男朋友吵架,就发泄到工作上,这种情况我不会准假,反而会对该员工进行严厉批评。但如果真的是情况比较严重,我肯定会选择对该员工放假,让她们回家休息,好好调整自己的情绪。

如果有“崩溃假”,这当然是个好事情。现在职场中的女性需要更多的理解和谅解,找到她们的崩溃点,给予对方需要的适当释放方式,才能真正缓解她们情绪。也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心存感激,更加努力工作,好好做事。

“崩溃假”之男人观点

如同之前被讨论得沸沸扬扬的“生理假”一样,“崩溃假”似乎也是一个仅限于职场女性可以享受的“福利”。根据接受采访的高管的态度,休“崩溃假”是一个可行性相当高的提议,但是面对身边的女同胞的特殊待遇,男人们又会作何感想呢?

刘伟 30岁 自由职业

女性是过于感性的动物,她们的情绪很容易收到外界影响,所以她们可能更加需要“崩溃假”这样的假期,来调节和缓和自己的情绪。

胥文强 29岁 销售

我不是特别支持女性独有“崩溃假”,如果有的话,应该也给男人放“崩溃假”,现在不是讲究男女平等吗?并不是只有女性才有情绪崩溃的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压力很大的男人来说也一样。

丁洪 33岁 卖场经理

很多女性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产生崩溃情绪,并且会不断地把这种情绪进行自我无限放大,最后觉得全世界她最悲哀,这种崩溃其实并不算真正崩溃。所以就算要休“崩溃假”,也应该了解崩溃背后的原因,再酌情准假。

唐鸣韬 25岁 广告公司策划

如果真的有“崩溃假”,我还是很支持,女人的情绪总要有个方法宣泄,如果她情绪一直得不到发泄,只会带回家对着自己男人发泄,那才是更加可怕的事情,最后受伤害的只有我们这些无辜的男人们。

姚一丁 30岁 公务员

因为女人是感性动物,所以她们不仅仅是在职场崩溃,在哪里都有可能会崩溃。我不赞成放“崩溃假”,因为这样只会让她们觉得自己所有情绪都是理所应当,而不会像“崩溃假”本身所期望的那样,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整。

李博 29岁 淘宝店主

我赞成放“崩溃假”,因为“崩溃假”会让更多的女性在家逛淘宝,因为购物也是宣泄情绪的一种。

杜航 30岁 餐饮业

我反对“崩溃假”,在我眼中看来,女性的崩溃,往往都是一些很莫名其妙很小的事情,如果所有女性员工都要求“崩溃假”,那我的公司也就彻底崩溃了。

苟新宇 28岁 程序员

不至于到放“崩溃假”那么严重吧?我们公司的女同事,每天加班,个个伏案写软件,她们用脑应该比其它职业更多,精神压力也更大,也没见谁崩溃。

何志 33岁 外企HR

我举双手赞成“崩溃假”,女人情绪崩溃得不到发泄实在是太可怕了!我老婆长年在外企工作,精神压力巨大,每一次情绪崩溃都会对着我发泄,并且由于过大的精神压力,人也老得很快。所以为了广大女性的幸福,应该给予她们适当的休息,至于压力就由男人们来承担好了。

伍诚 27岁 促销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理论可行性】相关文章:

可行性06-07

石子可行性04-08

可行性调查06-11

引入可行性05-11

整合可行性05-27

可行性初探05-30

可行性报告06-14

可行性途径06-16

手术可行性06-18

课程可行性06-27

上一篇:城市配网线路下一篇:造价管理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