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条件

2024-05-30

媒体条件(精选十篇)

媒体条件 篇1

在卫星电视、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媒体之间的竞争, 不仅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 更集中体现在媒介的形象上。纵观现今中国媒体格局, 竞争日益激烈, 节目日趋同质化, 境外媒体也窥伺这巨大的受众市场。在这场眼球争夺战中, 各媒体发现单纯依靠节目来获得受众注意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 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要素

(1) 形象标志。媒体形象都有一个CI形象设计, 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象标志, 这是构成包装的要素。在不同的情况下, 形象标志有各种变化, 但“包装”构成的要素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2) 颜色。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 确定包装的主色调。主色调可能是单色, 也可能是复合色。所以, 颜色设计是电视包装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 但不刺眼, 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 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

(3) 声音。声音在电视包装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好的电视包装中, 无需看到画面, 观众就能判断出是什么频道和什么栏目。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在设计时要符合频道或栏目定位, 力求达到高质量;二是要保持相对的长久和稳定, 因为时间能培养观众, 能最终塑造声音的形象品牌。

2. 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的原则

首先电视媒体形象包装一定要遵循统一的原则, 不统一就失去包装的意义。其次媒体形象包装应注重规范的原则。分三个方面:第一要有相对科学、规范的设计。各方面都要有具体细致的规范性要求。第二要强制推行设计规范, 全台要有必须执行规范的强制性手段和明确要求。第三要有制定和推行包装规范的机构和强制实施的部门, 这个部门一般都设在总编室。再次媒体形象包装应注重特色原则。各台有各台的定位和特色。突出自己的特色, 打好特色牌, 才能在众多的台中站住脚。总之, 突出特色、突出个性, 区别其他台是媒体包装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存在的问题

眼下电视媒体形象的包装宣传, 很多人认为只要设计了一套好的电视宣传片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好的电视媒体形象;或是具备了优秀的主持人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好的电视媒体形象, 而没有意识到电视媒体形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和战术培养出来的。很多人不能科学地给电视媒体形象包装设定一个正确的位置, 仅仅在几个要素上下功夫, 而未能从整体上把握, 从而导致电视媒体的整体形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1. 盲目追求视觉表象冲击, 风格仿效趋同, 忽略了电视媒体形象的独立特征

很多电视台的形象宣传片, 不惜花大成本, 追求视觉表象上的华丽, 盲目地仿效, 城市台学上星台, 上星台学中央台, 通常用一些无地域特征的镜头组合来构成, 如:“日出”、“山河”、“大海”、“立交桥”等先进的工业流程、四季风光的变化等, 最终造成了视听混淆, 媒介风格的迷失和观众的无法识别。

2. 理念过重, 负载过重, 缺乏创新性

电视形象片最大的特点是瞬间性, 它是在极短的时间和十分有限的空间内展示的, 而且一般都是安排在节目、栏目时段之间, 它的作用除了对电视台形象起到推介、宣传外同时也是调节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节奏;它的理念不应该是沉重的, 其意向应该单纯、感性, 表现元素简洁、轻松、好看。所有理念应该消解为一种视听瞬间印象。但现在我们在屏幕上见到的有的形象宣传片往往试图赋予太多。

3. 只要漂亮就行, 缺乏文化意识

常听人说“电视包装就是一张皮, 只要漂亮就行”。毋庸置疑, “漂亮”确实是衡量电视包装的主要标准之一, 但对媒体形象来说, 功能不好的东西再漂亮也没用。漂亮的衣服穿在不合适的人身上, 漂亮就成了滑稽。我们把电视频道看做商品, 电视包装就是商品的外包装。包装先要保护商品, 还要引起别人注意, 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进而让人产生购买冲动, 最终完成购买行为。只有漂亮是不能完成这一过程的。对于电视媒体形象包装, 媒体形象包装公司会按步骤启动策划部、创意部、制作部等共同协作。好用又好看, 能生长延伸的包装才是真正的好包装。

4. 做电视包装就是做“动画”

动画 (animation) 是个统称, 有时候动画片就代表动画电影。其实, 电视包装作品更像影片 (movie) 。作为影片来讲, 就要有场景、演员、灯光、道具等等。我们可以找一些很好的电视媒体形象包装作品, 当做电影来看, 应该很快就能理解什么是animation, 什么是movie。当然, 有些课件的动画演示做得很不错, 进入了movie的行列。“电视媒体形象包装”作品最忌讳做得像动画演示。只会做呆板的动画演示的人, 如果不转变思想, 永远也做不了“电视媒体形象包装”。

三、解决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问题的“软性”条件

1. 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应树立品牌意识

一个企业的经营要靠品牌, 一个媒体的发展同样靠品牌。品牌是媒体形象包装的无形资产, 也是媒体形象包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许多电视观众将晚上7点钟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品牌。媒体形象包装浓缩了媒体精神, 节目个性品质和观众的忠诚偏好。提升媒体形象包装, 关键要创名牌。

2. 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应树立创新意识

媒介形象包装价值在于其独特性, 如果各媒体在形象建设上都采用相同的做法, 其结果只能造成媒介形象趋同, 失去各自的特色, 使得媒体形象形同虚设。目前, 我国媒体形象包装还在探索中, 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凤凰卫视的做法很容易被其他媒介不加分析的盲目克隆, 跟风现象严重, 似乎都想搞形象建设, 但结果却使得媒体形象包装失去本身特色, 得不偿失。所以媒体形象包装建设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保证在众多模仿者中脱颖而出, 获得受众的关注。

3. 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应树立文化意识

媒体形象包装是“其外在传播形式与内在媒介素养的综合, 标志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 因此在塑造和推广媒介形象时, 不应该把媒介形象建设单纯当作一种媒体商业包装, 而是应注重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追求, 媒体形象包装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才会做到厚积薄发, 才会更加立体而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 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四、解决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的“硬性”条件

1. 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离不开CG技术

电视包装业真正进入专业化、行业化是在1996年初。当时由于为中央台等大台的栏目制作片头催生了市场需求, 产生了一批专业的电视包装公司, 像英事达、金大陆、盛天亚、华宇、赛特数码、TIC等大型公司。这些公司的发展都源于他们有投资浩大的英国宽泰公司的Hal设备, 使用这种设备做出的片子色彩纯正, 有着一般设备无法企及的画面效果, 因而生意红火。一批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技巧的高手应运而生, 他们也就成了当时的CG高手。这些公司红火了两年多后, 软件FLINT出现在SGI平台上, 一种以剪辑为主的CG手段成了主流制作手法。到了2000年, PC机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以前那些高不可攀的三维软件如Maya、3DS max渐入寻常百姓家, 于是中小公司雨后春笋般出现, 成为电视包装市场的生力军, 熟练掌握三维技术的人员成为市场的宠儿。

2. 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

仔细分析一下中国媒体形象包装近10年来作品演变的脉络, 不难发现, 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在提升电视包装品位, 使得电视包装作品日益呈现百花齐放的征态。

今天, 我们欣然地看到一些具有一定艺术品格、地域风格浓郁、富含人文色彩的包装作品不断呈现, 很多制作人员已从对软件技术的迷恋, 转入对包装作品内涵的挖掘与体现, 同时也更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各家电视包装制作机构对制作人员的要求, 已不仅是其软件使用技术有多高, 而是在技术水平的优势上还能产生电视包装作品的创意。单靠技术评判电视包装作品的时代已经过去, 未来作品是既有一定艺术表现力, 又完全符合电视媒体定位和营销需求的作品。

综上所述, 中国媒体形象包装对于当代传媒的市场运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媒介形象, 归根结蒂, 要建立在对传媒内部资源整合与核心能力的培养之上。如果过于沉醉于媒体形象包装的构建而忽视了传媒内在品质的培养, 这样的媒体形象包装也不会长久。

摘要:纵观现今中国媒体格局, 竞争日益激烈, 节目日趋同质化, 境外媒体也窥伺这巨大的受众市场。在这场眼球争夺战中, 各媒体发现, 单纯依靠节目来获得受众注意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人不能科学地给电视媒体形象包装设定一个正确的位置, 仅仅在几个要素上下功夫, 而未能从整体上把握, 导致电视媒体的整体形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国媒体形象包装对于当代传媒的市场运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媒介形象, 要建立在对传媒内部资源整合与核心能力的培养之上。

关键词: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条件

参考文献

[1]詹成大.媒介形象的塑造与经营[J].当代传播, 2005, (3) .

[2]许向东.媒体形象的理念与塑造[J].新闻爱好者, 2003, (5) .

[3]李青松.红色映象, 不止是吸引——上海东方卫视形象电视广告策划案[J].中国广告, 2005, (3) .

[4]栾轶玫.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J].今传媒, 2006, (9) .

[5]李佳.在新的定位中崛起——东方卫视的定位及发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2) .

[6]项晨.媒介公关的误区探析和理念把握[OL].中国公关网, 2005-09-13.

[7]Stash.DVD.Magazine, 美国, 2008.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研究 篇2

一、课题论证

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多媒体互动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势,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能动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情感,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此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能收集学生在相对时间内的变化过程,检验教学设想,总结规律,生成科学性的操作方案或设计理论;让广大教师探索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和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同时还能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拓展、完善我校计算机网络,努力建设能适应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络;提高我校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提高他们与其他教师的合作能力。

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课题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总结形成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理论与经验,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开发与应用多媒体网络下的教学资源。

3、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策略的根本转变。

研究内容:

1、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持下的教学设计理论。

2、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3、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

4、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混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

5、建成、完善、维护能适应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

6、研究总结出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

7、研究总结得出适合我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方式。

3、对课题实施步骤设计和保障条件的论证

课题实施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

1、建立课题组,进行分工,明确研究任务。

2、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学习有关理论,建立子课题群。

3、确立实验教师,班级,课程。

4、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实验研究状况。

5、采集学生有关实验学习状态的初始数据,并进行收集、整理、归纳。

6、收集有关的教学软件资源,为二次开发做准备。

7、进一步提高制作软件的能力。

二、课题实施阶段

2016年3月----2016年5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1、以课题研究组为单位,定期不定期的开展课题研究。

2、组织运用现代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与教件网页网站展示。

3、组织教师撰写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经验,论文。

4、及时收集数据,信息,适时调整实施方法,途径完成中期论证与评论。

三、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完善数据的反馈体系。

2、讨论在整个试验中的得失,提高今后的实验能力。

3、对实例资料进行整理。

4、总结实验情况,减少数据错误,准备课题研究的揭题并推广。

保障条件:

1、我们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方面还是比较好的,教师都配有手提电脑,每个教师办公室都有办公电脑,建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同时还建有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等功能室。

2、学校还经常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以此来提高我校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3、我校的教师结构很合理,中青年教师占有相当比例,他们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而且接受新东西很快。同时在理论指导上我们也不缺乏优秀的老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上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和广大年青教师起到相辅相成作用。

4、在信息技术方面,我们有一批勇于探索、不断学习的教师,他们基础扎实、技术一流,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5、学校十分关心、支持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主要阶段成果

1、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应用于学科教学中,掀起了一场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教育革命。

2、对多媒体教学条件下教学方法的不同侧面的认识通过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最终研究成果

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如何在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

论自媒体条件下表达自由的规制 篇3

[关键词]自媒体 表达自由 法律 底线伦理

[中图分类号] D9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59-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供公众选择和使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多,如QQ、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这些信息载体就是我们所称的自媒体,它是一种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转播方式。自媒体的发展使宪法层面的表达自由有了技术层面上更为开阔的实现渠道。但欣喜之余也看到了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抢盐风波、2013年北京老外撞大妈事件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自媒体空间,表达自由是否要受限?怎样才能保障民众充分享有表达自由的同时又能促进自媒体的健康发展呢?

一、表达自由: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础,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基本条件

一般认为,表达自由是指每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言论表达活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或收集或传播有关的信息,其他人对之必须尊重而不能妄加干涉。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在其经典著作《论自由》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任何见解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政府压制任何观点的时候都有可能压制了正确的观点;任何观点都存在合理的部分,压制任何观点都会将其合理部分埋没;姑且认为存在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那么它的作用就是证明了与其相反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故完全错误的观点也有存在的价值。这个观点为表达自由的存在提供了积极的理论依据。近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民主化进程的加速,表达自由在人权保障、推进一国政治民主及司法公正有积极意义,其正面价值得到凸显,因而许多国际公约和现代法治国家都把表达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确认下来。《公民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9条规定: “人人享有表达自由;该权利应当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印刷物,艺术或自己选择之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地寻求、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定,“任何人都有权享有发表意见和表达的自由;这一权利包括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通过媒体,不问国界地寻求、接受和分享信息的自由。”《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也均有相同规定。我国宪法第35条也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二、自媒体时代:表达自由的拓展与异化

(一)表达自由的拓展

自媒体的便捷、匿名、开放的特点突破了人们性格中的内向、心理上的担忧以及先前表达渠道的单一和繁琐等障碍,使得人们更愿意通过这一平台来分享信息、表达诉求、交流意见,因而表达自由在自媒体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包括表达主体、表达内容及表达方式的拓展。这种拓展不仅激发了自媒体自身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拓展无论在汇集社情民意,帮助决策者作出科学决策方面,还是在监督公权力运行、遏制权力腐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方面产生的积极意义都是先前条件下的表达自由无法比拟的,所以说,借助自媒体这一利器,表达自由正面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

(二)表达自由的异化

自媒体的特性对表达自由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积极彰显其正面价值,但也使其影响发生一些异化。在自媒体中,人们匿名存在,这意味着在分享信息和表达意见后,很难被追究责任,这极易导致权利的滥用和行为的无度。例如2013年因在埃及文物上刻上汉字“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初中生丁锦昊被愤怒的网民人肉搜索后,其个人信息立马被公布到网上,就连其曾就读的小学的网站也被黑。显然,人们在对丁锦昊进行舆论审判的过程中,他作为未成年人的许多权利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被忽略了。同时,在自媒体传播活动中,有些人过分追求信息发布速度和点击率而忽略信息的真实性。例如文首提到的2013年北京老外撞人事件,由于图片拍摄者个人轻率不负责任的报道,既伤害当事人、误导读者,也影响了自媒体信息的公信力。再者,自媒体即时互动、群体化的特征让信息的传播速度超出想象,而受众的辨别能力有限,一旦自媒体传播中出现虚假信息或不当言论,随着使用者轻点“转发”被急速地传播和放大,信息的接受者在一瞬间呈几何倍数增长,其快速传播带来的恶果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料,甚至造成公共秩序的严重混乱,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因此尤其当信息传播具有公共性的自媒体作为天使为表达自由的拓展带来福祉的时候,人们也发现没有边界的自媒体表达自由也有魔鬼的一面,所以,各国都纷纷采取措施对自媒体表达自由进行规制。

三、我国自媒体表达自由当下之规制

我国现在对自媒体表达自由的规制侧重于对表达内容和表达渠道的规制,也有对表达主体的限制,主要通过立法和技术的手段来实现。

(一)立法规制

一方面国家通过一系列立法规定限制网络传播的内容,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15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19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14条等均规定了不得在网络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立法授予相关部门或个人限制公众在自媒体上表达的权力,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第5条、《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16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20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19条等规定出现立法限制传播的内容,相关部门或个人必须采取立即停止传输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实质就是授权相关部门和个人切断表达渠道。第三方面体现在对表达主体的限制,2014年8月施行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第7条明确了即时通信工具中对时政新闻发布和转载主体设限。此外,2013年9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厘清了网络上公众意见表达与刑法的边界。

(二)技术规制

国家公共网络监控系统,是政府在其管辖互联网内部建立的多套网络审查系统的总称,主要涉及公共网络监控系统,尤其是指对境外涉及敏感内容的网站、IP地址、关键词、网址等的过滤,其采用的关键技术一般可分为国家入口网管的IP地址阻断、主干路路由器的关键字阻断和内容发布过滤。这三种监控技术实质都体现了事先过滤的原则,通过事先制定的敏感词汇对各类网络包括自媒体在内的信息进行过滤,使得公众可表达的渠道和最终接触的信息受限于政府的审查中。

综上,当前我国所采取的立法和技术手段是相辅相成的,即借助技术手段尽可能在事先对属于立法规定的限制传播的内容进行过滤或阻断,或者事后通过人工审查的方式对限制传播内容进行删除或屏蔽。不可否认,这对于自媒体空间无边界的表达自由可能滋生的负面效应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但也存在弊端:1.政府部门设置的敏感词汇并不向公众开放,主导权完全掌握在监管部门。而仅凭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对表达内容作出违法之结论实在有些牵强,况且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网络运营商为避免承担监管不力的法律责任,往往会在监管部门给的敏感词标准上扩大词汇量,难免造成过度管理之嫌;2.立法中权利救济规定的缺乏。当公众的表达内容有违法之嫌疑被删除或屏蔽后,如有异议怎么办?现有立法鲜有权利救济的规定。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最富吸引力之处在于传播方式的自主开放,最大价值在于表达自由。那我国当前的自媒体表达自由规制制度是否正视了自媒体特点,采取合理方法,实现这一问题的有效治理有待商榷。

四、我国自媒体表达自由规制之我见:实现法律与底线伦理的共同治理

(一)制度设计的总体目标和路径选择

制度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寻求规制的平衡点。依托于网络技术的自媒体表达自由规制要把握的整体性原则是:既要保障公众自由表达权利的积极实现,又要有效抑制可能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保障自媒体良性健康发展。基于这一原则,应确立以下基本认识:一是提高立法层级,尊重法律权威。表达自由是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故只能以法律的形式来限制。二是应在保障自媒体表达渠道的畅通下来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渠道自由是对表达自由这一基本人权的尊重,内容合法是社会规范的需要,也符合行为人对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权利义务要求。三是尊重网络自治特性,充分发挥网络运营商、网民自身作用,实现有效规制。

(二)通过立法明确保障范围和原则

作为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表达自由当属宪法需要保留的问题,必须受到宪法的直接保护。因此,对我国宪法中表达自由作出细化规定乃当务之需,具体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第35条进行法律解释并确定网络表达自由的原则:1.事后审查原则。一定要保证表达渠道的通畅,在这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事后的监督制度。2.明确与现实的危险原则。这是被美国等国家司法界较为普遍接受的一项原则,意指只有具有即时危险的言论才不受保护、限制传播,一般的事实陈述、意见表达,都应保护其存在。3.区分对待的原则。即对不同的内容和表达主体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如对于事实和法律认知能力不足的未成年人,国家应当在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审慎处理。

(三)增强立法内容的可操作性

1.对于限制表达的情形的规定要明确。现有立法规定中对限制传播信息的规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列举再加上一兜底条款的方式,带有很强的原则性,使得网络运营商要根据这些条款规定去认定违法言论困难重重。还有“微信十条”对时政新闻的发布和转载主体设限,那就要对“时政新闻”作出清晰界定,否则立法操作的实效肯定大打折扣。

2.完善救济制度的规定。“无救济即无权利”,立法中必须补充当民众的言论被错删或无故过滤掉而致使表达自由权利受侵时的救济途径和措施。

(四)倡导自媒体参与者坚守自媒体传播底线伦理

法律的规制作用不是万全的,我国又属成文法国家,立法程序严格又冗长,而自媒体所借助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所以立法“慢拍”现象在这一领域特别突出,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来维护自媒体空间的秩序呢?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实在的还是虚拟的,都需要一种基本的道德共识才能维系和良性发展。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自媒体本身并不制造和传播谣言与其他不良信息,造成自媒体信息失范的关键还是在于使用自媒体的人。这就要求政府正视底线伦理的积极作用,让其作为法律的有效补充,共同营造良好的自媒体秩序。

底线伦理是20世纪90年代由我国著名学者何怀宏提出并产生重要影响的伦理学说。底线伦理即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不同于高韬的道德,它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用何怀宏的话说,对底线伦理有一个通俗的说法是:你不想被偷、被骗、被抢、被杀、被强制和被伤害,那么,你也不能对别人做这些事。总之,只要你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你就必须履行某些义务。不管你有什么信仰,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管你多有权、多有钱或多有名,有一些基本的东西你是不能丢的。所以,在自媒体空间里,无论是平台的管理者、运行者,还是用户都应坚守诚信、无害和公平的底线伦理。

对平台管理者,应携手政府各部门及有影响力、公信力的主流网站积极参与到自媒体中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让公众了解事实,保证自媒体空间公共意志的理性和真实性,减少虚假及不良信息的传播空间,引领自媒体成为一个正向的舆论场地。

对网络运营商来说,对于自媒体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比监管者更熟悉和了解,所以政府应采用减免税收、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在追求企业利润的同时,也应要求运营商诚信经营,积极担负起自媒体信息识别和正向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即通过技术、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构建用户信用评价系统,虚假、不良信息的处理系统等逐步完善行业自治规则,使各参与者在自媒体空间进行负责任的表达,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对于网民,在自媒体平台上不想自己被骗、被伤害,那么自己就不能对别人做这些事,所以要谨慎对待自己的每次发言,发布信息能做到表达准确、客观理性,坚决不造谣。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不随便转发和评论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不传谣。在韩国,网络语言暴力同样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韩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规制这一问题,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但事实表明实施效果和未实行实名制前无甚区别。最终,2011年8月韩国政府废除了网络实名制。与此同时,韩国建国大学教授闵丙哲自2007年在其教的学生中发起一场名为“善意回帖”的运动。“善意回帖”即善意地回复帖子,倡导网民不要在网络上随意发出攻击人的恶意帖子。时至今日,这场善意回帖运动对韩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及语言习惯形成产生很大帮助。这种治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梁刚.论自媒体传播的底线伦理问题[J].中国出版,2014(8):22-25.

[2] 多国丽.善意回帖:韩国教授的民间努力[J].世界博览,2014(14):26-27.

[3] 罗楚湘.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及其限制——兼论政府对互联网内容的管理[J].法学评论,2012(4):15-23.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2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自媒体大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引导路径研究》(2013SJDFDY028)。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研究 篇4

对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 国外起步较早, 早在20世纪初期欧美就将电子技术的科技成果用于教育领域, 促使了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多媒体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与国外相比发展起步较晚, 在此阶段, 高等教育领域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教育信息技术对学生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发挥了巨大作用。

研究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的课题, 笔者在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 中选择高级检索, 内容检索条件设为“主题”, 词频包含“学习策略”和“多媒体”, 检索控制条件里面的发表时间为2006-2012 年, 精确搜索文献为505篇。通过对这些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进行深入学习和解析, 笔者发现:①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研究已经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 但是研究成果还存在一定缺点。比如说搜索到的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研究大多数将目标集中在英语读写、听力等方面学习策略的研究上, 忽视了对学生通用课程学习策略的研究;②研究者不仅重视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 而且还注重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但是对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不深入, 研究过程中没有说明理论研究基础的重要性, 比较多的是实证方面的调查结果比对, 比如调查问卷等方面的实证, 理论研究没有融合在实证研究当中;③在对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进行实证研究时, 没有统一标准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 调查和访谈的有效性没有办法确定。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 外在的学习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学生不使用或者使用一种学习策略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在一般情况下, 学生需要一种丰富性、灵活性、平等性的学习模型。

2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的概念和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成果的效用和速度, 有目标、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的分类见表1。

3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3.1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

目前, 常见学生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种类:①Oxford学习策略的问卷;②美国温斯坦等人编写的标准化学习策略量表 (LASSI 量表) ;③河南大学, 杨易、赵俊峰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策略问卷;④Figura 和 Jarvis设计的学生学习策略问卷;⑤Print rich. R.等人编制MSLQ 学习策略量表。

本文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是以 Oxford 的学习策略量表为基础设计完成的。此量表的设计共有8个分量表共67个项目, 分别测量A为认知策略 (10个项目) , B是元认知策略 (17个项目) , C为焦虑控制策略 (9个项目) , D为鼓励策略 (4 个项目) , E为用功治理 (2个项目) , F为资源方式 (7个项目) , G交流/合作策略 (13个项目) , H为研究/创新策略 (5个项目) 。量表采用等级打分方式, 完全不适合算1分, 通常不适合算2分, 有时适合算3分, 通常适合算4分, 完全适合算5分。本文调查问卷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院系、班级、性别、姓名等;第二部分是有关使用学习策略参与度和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认可度;第三部分则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

该研究针对的是河南财专300名学生, 随即抽取了信息、国贸、国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300份调查问卷收回289份, 问卷回收比率为96.3%, 其中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为273份, 回收比率为94.5%。在问卷收回后, 将数据人工输入计算机,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0.0/for Window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主要使用平均值来确定和比较具体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一元方差分析、t检验及多元回归解析。

从问卷调查的各项结果分析可得, 学生大部分都或多或少使用了学习策略, 其中75%的学生经常使用学习策略, 18%的学生很少使用或者基本不用学习策略, 7%的学生在学习中都使用学习策略。根据各项学习策略的得分, 经过计算可得学生使用各项学习策略的平均分, 如图1所示。

依据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后续个别访谈, 从中了解学习者策略问题的深层原因。访谈采取面访或电话交流的方式。

3.2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存在的问题

(1) 技术落后、硬件不足制约多媒体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的运用。

技术支持指的是学校建设多媒体教学的硬件条件、精品课程自学平台和资料下载等方面。由于各个学校技术支持存在硬件条件落后、自学平台不完善、下载资源数量少等问题, 所以学校和教师多采用面对面教学方式。笔者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发现, 学生超过半数没有电脑,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只能去学校的网络中心机房才能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但是学校的网络中心机房计算机数量有限, 开放时间也受上课时间限制。学习设备不足的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多媒体网络学习自身的缺陷。

笔者在学生上课期间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在听课之余, 在电脑上打开了很多应用程序, 学习练习软件、QQ、游戏、视频等等, 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多媒体网络不仅拥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料, 而且还存有大量的娱乐和游戏资源, 多媒体网络的两面性导致了多数学生上课听讲不专心、注意力涣散。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学习, 无论是在心理空间还是在地域空间, 教师和学生交集都是比较少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非常直接和方便, 多媒体教学相对来说比较间接和繁琐,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采取专门的教学方式;教师教与学生学相脱节, 教学课堂枯燥无味, 氛围也比较淡漠。由于其它外界条件的干扰, 学生很难专心进入学习状态、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多媒体学习者怎么提高自律能力, 如何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问题。

(3)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学校学习策略的思维定势。

虽然, 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策略是未来学习发展的大方向, 但是, 从笔者问卷调查的结果和个别访谈的结果来看, 在课堂教学中和课下学习中, 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常用多媒体。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策略是传统课堂学习策略的一个补充。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策略影响学习者的生存方式, 但是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还用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多媒体教学。

(4) 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延续。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策略指的是基于资源下载、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这种学习策略方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 比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所以说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策略长处还是很多的。由于许多外在的因素影响, 许多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策略还是传统课堂学习策略的简单延伸, 教师仅是把课堂录像、上课讲义、练习题目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听讲、阅读、练习, 多媒体教学条件下交互式的学习策略优势没有得到拓展, 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学习上的沟通。

(5) 教师问题分析。

以下几方面阻碍了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教师的多媒体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网络知识不足、网络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不足、教育理念落后等。

4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方案

本文初步设计了多媒体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的流程 (图2) ,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习策略的整合, 先明确学习的一般流程, 从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总结评价整合出了各个学习环节不同的学习策略方法。学生在学习某一方面知识的时候会采用多种学习策略, 对不同学习策略进行理解, 选择针对适合某一环节学习任务的策略, 运用相应的学习策略。

(1) 交互、自主学习策略。

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 教师把精品课程上课的教学视频、整理的学习资料、应用软件上传到网络上, 供学生下载进行个人学习, 教师和学生之间使用各种交流技术, 如微信、微博、邮箱、QQ、论坛等进行问题反馈和交流沟通, 教师发布作业, 学生可以使用以上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回答问题。

(2) 小组协作学习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根据问题开始学习, 并且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策略指的是学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相关技术, 在教师的帮助下, 分成若干协作小组, 组内成员大概7名, 共同解决某一问题。在协作学习策略方式下, 组内成员有一人是组长, 处于统筹规划和主要领导的位置, 其它组内成员配合组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每组学生借助多媒体交互平台, 组长进行分工, 组内成员分工协作, 各自负责自己的方面, 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发挥集体的作用来完成解决教师交给的任务。

(3) 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也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解决问题时采用的策略。与小组协助学习策略的不同之处就是合作学习强调组内成员配合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组内不再产生组长。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 组内成员借助包括教师、其他成员的帮助, 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 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与工作负责任, 组内成员相互促进共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策略强调成员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4) 动机支持和激励策略。

在明确目标环节采用动机支持和激励策略, 在心理学中,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并且要继续以前的学习活动, 使学习行为朝着某一学习目标努力的一种学习过程。同时学习动机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学生在教师多方面的激励下, 对学习慢慢产生了浓郁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 学习更加认真仔细, 会争取取得很大的进步, 教师针对取得的进步又进行表扬和激励, 学生在激励的推动下学习动机更明确, 学习劲头更足、更努力。通过二者交替作用, 进入良性循环, 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 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显现。

摘要:在构建学生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模型的理论基础上, 以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的运用存在疑问为假设条件, 对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进行调查研究和访谈。通过分析调查问卷, 对学生运用不同学习策略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研究, 通过对各种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策略的研究, 提出了可行对策, 促进学习者学习策略的改变。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量表,交互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涛.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6.

[2]董海燕.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学习生态的视角[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9.

[3]谈言玲, 张荣根, 严华.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

[4]刘洋.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6 (6) .

[5]赵福奎.网络环境下高职生“一体两翼”自主学习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3) .

[6]章叶青.让后进生“动起来”———职高计算机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J].科教纵横, 2011 (4) .

媒体条件 篇5

宁夏育才中学孔德学区 宋丽茹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重视起来。甚至成为衡量是否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标准之一,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学设计的作用还不是完美的,如何让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教学设计服务成为眼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关键词】网络多媒体 教学设计 实验 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评述(即选题的意义、目的)

宁夏育才中学时一所年轻的学校,教师也是由一批年轻教师为主体构成的。由于教师人数众多,分校管理等因素导致集体备课效率低下,实践中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怎样才能使众多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怎么才能使众多年轻教师每节都能有一个基本合格的教学设计,最终在课堂上站的稳、受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我们选择了此课题---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无疑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师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领会和接受。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教师囿于单打独斗、单身只影的封闭境地。特别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往往限于教材和课标原则性规定,不能体现自己对本课知识独特的感悟和认识,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导致设计的教学目标、流程及教学方式严重趋同。这样,有经验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优势展示出来,年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出现的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不利于教师共同成长。由于受“教学常规”和检查的限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一般没有或很少有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意识。程式化的教案书写格式和繁重书写任务,既无助于教师交流研讨,又增加了教师的物理性劳动负担。使一些教师对待教学设计产生了畏难情绪。从某种程度上,教师处于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尴尬境地。鉴于此,宁夏育才中学开展了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设计实验研究。其意义有:

第一,有利于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传统的教研活动也有集体备课的环节。但是,传统的集体备课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某一课的教学目标、难点、重点只做一般性的要求。教师疑惑的问题或者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在面对面的环境中得不到充分的沟通和研讨,集体备课往往流于形式化。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就共同承担的课程中选择几节课或几个单元内容,自己作为主备课人,重点设计好这几节课,然后上传网上。由于备课的节次少,教师又熟悉并特长这几节课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上传到网上供大家使用,便于相互学习。其次,我们设计开发了“信息技术条设计模板”。在主备课人上传的教学设计旁边设置了讨论区域,就每一个教学环节、课件等方面,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备课组长在参考、综合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对这个教学设计进行重新修改定稿,供大家教学使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最后,教师上课前打印教学设计并在上课中使用。课后教师写出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手写教学反思,并重点就这个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依此再对这个教学设计进行改进。最终形成的教学设计,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师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素养。信息技术条件下,是指以个人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并通过网络传播方式来进行的信息交流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的内容和方式,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不仅为教学、教研活动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且也带来了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设计实验,就是把传统的教师单独备课行为和信息技术条件下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多媒体搭建的互动平台,就自己对这一节课的见解,进行充分的共享交流互动,形成大家公认的最完美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然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水平,客观上促使教师提高了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教育手段的素养。

第三,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实验,把原来教师承担的一学期的备课量,减少到只重点备好几个章节或单元,极大减轻了备课量;要求教师在网上备课,允许教师上课前打印教案,减轻了教师手写教案的物理性劳动负担。所以,这个实验把信息技术条件下和教学设计有效结合起来,使教师从沉重的备课负担下解脱出来,更加集中精力地为大家提供优质教学设计,然后把大量时间用于学习实践教育教学的其他方面。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目标、方法、途径)第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近期目标:让教师设计出更加优质的教学设计,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促进网络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设计有效整合,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素养;改善和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使青年教师得到尽快成长。

长远目标:使全校的所有教师都能提供公认的优质的教学设计和所有课程的教学录像,在校园网上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在校园网上获得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第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校本行动研究的方法。所谓“校本”研究,就是立足于学校现有的教师现状,网络多媒体设施现状,并对这些条件、环境做到有效整合。研究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此做好实验设计,建立督促、检查、反馈机制,形成自我更新和矫正系统,保证实验向正常方向发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和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参加实验的教师,在做好平时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注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作用,积极和同行进行交流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这就是研究;在课题组的带领下,用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第三、本课题实施的阶段和步骤:

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一年时间),先在政治教研组试点。第二阶段,在全校高

一、高二所有的学科展开推广。

每个阶段又按五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分工、分头备课。根据同课头任课教师人数,将一学期要上的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或章节(次),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一个单元或章节,自己作为这一单元章节的主备课人,重点备好这部分的内容,提前一个月上传网上,供其他教师研讨交流。

第二步:交流、讨论,教研组长定稿。开发“宁夏育才中学网上教学设计模板”。模板上专门留有讨论修改区域。主备课人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网上后,课题组的教师都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讨论发言,提出自己对这一节课的意见和教学设计的修改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后,教研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审定这节教学设计,供大家教学使用。第三步:打印教学设计,上课使用。教师在上课前打印教学设计,在上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第四步:写出教学反思。课后教师认真总结这一节课的得失,重点总结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适应性,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五步:反馈总结、调整改进。实验进行每一个月后,召开备课组会,就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三、本课题创新的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推广使用,学校网络多媒体设施配备越来越充分,教师使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有些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处于自发状态,大部分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处于传统的手写备课阶段,不仅不利于相互交流和学习,而且加重了教师的劳动负担。在全校范围内大规模进行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设计实验,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如果实验成功,将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学校教育功能和品质的极大提升。其应用价值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守住了教学底线,保证了教学质量。传统的备课形式,教师处于各自分散、相对封闭的状态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和对教学的不同理解导致设计的教案质量良莠不一。很难保证不同教师施教的同课头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每一节教学的设计都是由主备课人精心设计,经过集体智慧充分酝酿讨论,教研组长进行审核确定的。这样的教学设计,起码保证教学设计环节的质量。第二:深化了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质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过去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学中一些真实的问题得不到充分的研讨。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设计,教师在网上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充分研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深度和质量。青年教师长期参与这样的活动,每一节课都参与集体研讨,不言而喻将促进其成长。

第三:加强了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高了教师使用信息教育技术的素养。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在研讨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便捷迅速直接等特点,就教学中的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地提高了教师使用信息教育技术的素养。第四:改变了传统的手写教案方式,减轻了教师负担。

四、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多媒体条件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构建 篇6

关键词 多媒体;物理教学;实验器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59-02

1 高中物理多媒体教学模式

人机互动教学模式 将多媒体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功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制定具体的教学模式进行强化教学。首先根据多媒体展示,将抽象的高中物理知识具体化,在展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向学生提出相对应的问题,不断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来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否牢固。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不断引领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在这种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不断地强化记忆,提高物理成绩。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完成相对应的题目,多媒体能够显示出相对应的题目进行二度教学,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成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时,多媒体会自动进入下一单元的内容。在这种反复的多媒体课程设计中,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打开学习思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

回顾与练习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习一单元之后,要通过多媒体设置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使之形成一种学习技能。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将抽象化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对学生进行学习刺激,强化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动静结合教学模式 多媒体集合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在以往枯燥的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对应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的物理过程,通过这种动态有声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知能力,不再觉得物理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但是就目前来看,市场上并没有太多合适的多媒体物理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物理知识进行多媒体制作课件,学校要给予大量的支持,还要派教师出去培训。

2 高中物理多媒体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的更多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就需要教师把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应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多媒体教学已经在众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要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能将课程设置得太花哨。

选择适于物理多媒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课件 在物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中增加对于学生观察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内容,帮助学生真正体验物理的奥妙。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课程理论教学,还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要将多媒体教学和物理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课堂的学习氛围调动起来。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将教学内容完整地体现出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3 高中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把课堂教学交给学生。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要不断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思考的过程中真正吸取物理知识。让学生提出在课堂中不明白的问题,首先要进行小组分析,在小组分析中将知识进行比对,如果还是不理解,教师要及时站出来。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质疑情境。在多媒体上播放有关于物理实验的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这个窗口领略物理的伟大魅力,通过视频分析,让学生将其中不懂的问题列举出来。通过问题探索解答的方法,真正激发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创设实验情境,培养物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能力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物理实验的过程,并给学生准备简单安全的物理实验器材,通过分组在多媒体教学的展示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过程。在完成实验之后,要求学生讲述实验心得:在实验中学习了哪些物理知识?通过课堂是否能够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合理沟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将学习过程不断民主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动手能力,在这种学习氛围下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设置比赛,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项物理发明或者进行实验比赛,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颁发奖品,在动手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重团队意识,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物理思想碰撞可以最大限度扩展学生的物理学习接受范围。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好奇心 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设计,帮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不断地创造真实的情境,在生活中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习并不单单是将理论知识学扎实,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搜集资料,讲述一单元的内容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向学生展示出生活中的物理知识,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应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4 结束语

总之,高中物理知识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和应用性,多媒体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辅助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代教师应该着重思考的内容。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设计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兢.高中物理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问题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付婷.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理论和实践[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3]周德学.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多媒体条件下电视新闻的业务转型 篇7

1. 信息源头的拓展

电视新闻惯用的手法是画面加声音。一条电视新闻通常由记者自采的现场同期声、采访同期声以及解说贴上画面组成, 信息量有限, 视觉观感有限, 受众也容易审美疲劳。如果将其他媒介的资源合理化选用, 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如《马斌读报》、《有报共读》等读报类节目, 已经发展为融报纸、网文、视频于一体的综合性评论节目。再如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 主持人点一下屏幕, 一段网络视频就播放出来, 再加上精彩点评, 整个环节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在电视新闻中, 除了音视频, 也可加入图片、文字, 以及博客、微博、微信这些新兴元素。

同样的思路也反映在电视新闻的采访业务中。2011年9月13日, 合肥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谁动了我的公用维修资金》 (记者、编导:孙一蕾) , 揭示了市民在使用物业专项公用维修资金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进而探索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按照常规的新闻制作方法, 应是采访当事人、市房产局、市民, 然后配上解说, 贴上画面, 成片。节目编导不满足于此, 又在节目中增加了一些网民的评论、手机拍摄的图片、网民自制的漫画、其他地区类似事件的相关报道等等, 节目播出后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编导在节目播出后的业务总结中意识到了结合新媒体做新闻的必要性, 他认为如果这条新闻加上与网友的互动交流、博客截图, 以及微博评论, 那么, 内容上就不局限于当地当时, 而更具有代表性、说服力, 形式上也更加生动、多样、新颖。

2. 信息资源的整合

媒介的交融化是大势所趋, 电视人应以融合的思路做新闻。尤其在全媒体时代, 独家新闻越来越罕见, 电视新闻应整合多媒体资讯, 成为一个融合多媒体信息的资讯平台。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在开始阶段, 往往只简单引用一些信息。随着采访的深入, 信息不断丰富, 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报道也会纷至沓来, 形成组合报道。在组合报道中, 通过重组、援引、嫁接等方式, 实现对新闻的融合, 而若干条融合新闻组织在一起, 就形成一个新闻的集群, 在这样的集群里面, 新闻资讯更加多彩, 新闻视角更加多元, 新闻信源更加丰富, 新闻信息更加丰满, 有深度, 有看头。

当然, 电视新闻的优势也不应放弃, 比如SNG报道是任何多媒体传播无法替代的。将一辆卫星新闻采访车作为一个移动式发射站, 工作人员可随时将所在现场的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到电视台, 电视台再从卫星接收信号播出, 形成现场直播的效果。利用SNG的思路也应创新。比如, 在SNG现场的主持人, 可以用手机和其他新闻现场的记者做连线, 调动电视新闻多重空间的灵活性;再如, 记者在SNG连线现场, 但是因为天色阴暗等原因看不清现场的细节, 直播室中的主播就要及时调动网络背景资料予以配合, 这样, 既有新闻现场的真实, 又有新闻细节的表现, 媒介融合的传播效果会非常好。

3. 信息形式的整合

电视新闻必须增加新闻传播的密度, 方能更好地锁定观众。例如在不同时段开设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 采取多种新闻播报形式, 短消息、长消息、新闻评论、新闻访谈, 轮番上场。同样的事件作多角度全方位解读,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或者设置多个新闻栏目, 形成新闻栏目链。

在电视屏幕上进行多媒体整合, 可抵消电视节目线性传播的劣势。比如可以通过滚动字幕的方式弥补节目暂时不能中断的不足——在正在播出的节目中, 及时拉出画面底部的滚动字幕, 将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告知观众。对于非新闻栏目而言, 或者在没有新闻画面的情况下, 滚动字幕的作用不可小觑。台湾某些电视新闻节目还以在屏幕边缘开设小屏幕窗口的形式同时播出两档节目, 这种“马赛克”式的电视新闻播出方式, 深得新媒体时代的精髓。

灵活地运用插播的形式。在播出的新闻栏目中, 随时插入最有价值的突发新闻。可以用主持人出镜的方式进行口播, 首先将新闻事实讲出去。

论自媒体条件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篇8

自媒体是普通民众以一种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身份, 运用现代化手段, 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1、BBS。

意为“电子留言簿”, 也叫“论坛”。BBS为公众进行话题讨论提供了便利, 相比面对面的交流, BBS的交流少了许多顾虑, 网民可以畅所欲言, 就某一个共同话题进行热烈讨论甚至激烈的争吵。

2、博客。

英文“Blog”的音译, 意为“网络日志”。网民以个性化的信息来面向大众传播, 且有较强的互动性。通过交流思想、共享信息, 传播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得以实现。

3、播客。

由英文“Podcasting”翻译而来, 是利用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也叫聚合内容) 技术传播音视频文件的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的音频或视频节目, 并发布到网络上, 与他们共享。

4、公民新闻网。

公民新闻网的主要内容不是由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们采写的, 而是由“公民记者”来提供的, 每一位公民都能成为“记者”。新闻生产模式因此发生了变化: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新闻, 而是成为了新闻传播者。

5、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精炼的文字传播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传播方式是一种裂变传播, 一个热门话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舆论热潮。

二、自媒体传播的特征分析

1. 非专业化。

传统的新闻报道对新闻传播者 (记者) 的要求比较高, 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而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但自媒体的主体来自社会, 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在新闻文本、图片、视频的制作编辑方面难免有不成熟的表现, 发布的新闻稿件、新闻图片等与专业记者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往往容易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等原则, 而是凭借个人志趣进行传播, 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虚假新闻或者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等。

2. 把关的弱化。

在传统媒体中, “把关”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出现, 公众具备了担当传播者的条件, 公众的表达更加自由, 传统媒体式的信息过滤和控制很难实现。尽管有政府和网站对自媒体传播的“把关”, 但相对于互联网庞大的信息资源来说只能属于宏观调控, 自媒体新传播主体成为了实际上的把关者, 自媒体时代的把关较之传统媒体的把关而言, 已经弱化了。

三、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 指的是民众使用媒介时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媒介使用能力”、“媒介信息接收能力”、“媒介表现力”。[1]媒介素养的提高将促进自媒体传播的优势的发挥, 同时有效遏制虚假新闻、网络暴力等问题的出现, 可谓是一举两得。

针对我国自媒体发展情况, 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

1、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 自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自媒体用户的队伍不断壮大。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传播当中时, 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 鉴于这种情况, 学校如果能够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 使广大民众从小就学会如何有效地、充分地使用媒介传播信息、接收信息, 那么一方面我国的公民新闻质量会有一个提升, 另一方面也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来, 从而可以听到更多人的声音, 新闻传播的发展也将进入另一个层次, 甚至有可能对社会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2、社会或传统媒体的辅助指导。

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成本高, 见效慢, 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对比这种情况, 一种更为简单易行的途径也将有助于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这就是来源于传统媒体或其他社会组织的辅助指导。“随着社会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一些独立于政府和商业利益的第三方力量将组织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 而政府和部分媒体也将可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整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中来。”[2]

3. 强化自媒体传播主体自律意识。

自媒体传播的自律是参与主体的自我道德规范, 即作为传播者的公众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认真严肃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尽力避免虚假、诽谤、暴力、色情等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在这方面, 自媒体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通过网络来宣扬新闻道德规范, 有意识地培养公众的新闻道德, 使公众明辨是非, 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 对网络上的虚假、低俗新闻的传播, 自媒体平台也应及时发现并阻止, 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者给予适当处罚, 以此警示其他潜在传播者。

4、强化自媒体平台行业自律。

除了自媒体传播主体的自律外, 自媒体平台的行业自律也可以对公民新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这一点可以参考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博客服务自律公约》。作为国内第一份“博客公约”, 在它发布之后, “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易、腾讯……等14家知名博客服务提供商共同签署了《博客公约》, 承诺以行业自律的方式, 共同营造‘绿色’环境, 推动博客服务健康、有序、和谐发展。”[3]其他的自媒体平台如BBS、播客、微博等也都可以制定自己的行业规范, 来约束更大范围内的传播行为。

5. 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

目前我国与网络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种类繁多, 如《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治理的通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等等, 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对网络传播的重视, 同时也暴露了我国在网络传播立法方面的不足, 因网络立法多为管理规定或管理办法, 法律效力不高。因此, 制定相关完整的法律体系成为保障自媒体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释

1[1]、[日]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 (冉华, 于小川译)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58-59页。

2[2]、冷冶夫, 刘新传:《由“网络暴民”现象引发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东南传播》, 2008年第9期, 第32页。

媒体条件 篇9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能力, 尤其是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这就对大学英语教学, 尤其是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 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面改革。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英语写作也不能沿用以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 提高写作课程的效果。本文以英语专业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验证网络多媒体条件下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理论支持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构建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而网络多媒体教学正好能够满足这一理论对学习环境的要求。

写作能力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是基本的英语能力之一。目前指导我国写作教学的最著名理论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针对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输入假设 (comprehensible input) , Swain (1985) 提出“可理解输出”假设 (comprehensible output) , 认为学习者想要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仅有可理解的输入是不够的, 必须促使学习者充分利用现有的语言资源对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思考, 使输出的语言更加恰当、准确、容易理解, 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 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三、教学实验设计

作者担任以英语专业大二下学期基础课程《写作三》的教学, 《写作三》主要是体裁写作。以作者任教的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英语专业2010级1班、2班为研究对象, 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两个班在期末考试中平均分接近, 总体成绩差别不大。

1班, 41人, 应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对每种文体, 都遵循这种模式:介绍写作技巧——分析范文——做相关练习强化巩固技巧——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批改——点评典型错误。

2班, 41人, 应用网络多媒体授课:运用多媒体介绍写作理论和技巧——多媒体展示范文——学生运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写作——学生作文以Word文档形式通过Email或者网络学习平台提交作业——教师修改并将未修改过的原稿发给其他同学, 相互修改——教师将写作中的问题分类, 并同较好的学生作文一起发到班级共享, 组织学生讨论。

经过2012年3月至6月一学期的学习, 在期末对两个班级进行了一次命题作文测试, 题目为The Mos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n My Life, 并将两个班的作文成绩进行了对比。数据如下:

四、对比与分析

数据对比显示, 应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授课的2010级英语专业2班的优秀率和良好率比1班高出很多, 而且没有学生不及格, 2班写作课进步更大、成绩更优秀, 可见网络多媒体应用于写作课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比传统写作教学模式更有效。这也展示了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优势:

1、网络多媒体可以方便快捷地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与传统的纸质图书资料相比, 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 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大量相关信息, 增加写作知识储备, 扩大视野, 积累素材, 使所写文章结构上不形式化, 内容上不空洞。而且, 网络资源更新很快, 学生在网络上可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和素材, 不像纸质图书, 更新周期太长。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找到授课所需的各种信息和资源, 利用学习平台和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

2、网络多媒体可以延伸课堂

传统授课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教与学, 但是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 很多工作不能全面地进行, 影响最大的就是批改和讲评作文, 而批改和讲评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利用网络多媒体, 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班级论坛或者Email讨论写作技巧, 评论作文。

3、网络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信息化时代, 传统的以黑板和粉笔的教学已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在课堂中借助网络多媒体, 运用声音、图像等手段, 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更专注于课堂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将课件上传到班级共享中, 供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以在班级论坛中引导学生开展写作讨论。每个学生在学习或者作业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网络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传统写作教学中, 学生通常都害怕老师布置写作作业, 不愿意进行写作练习, 而且即使完成了初稿写作, 很多学生也不愿意自己再进行反复修改, 这是对写作不感兴趣、对自己写作能力不自信的体现。在网络多媒体条件下的写作课中, 由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批阅, 进行交流讨论, 所以学生的写作热情普遍要高, 而且主动进行修改, 文章质量更高, 还有学生会主动用英语写网络日志或者网络作文。

五、结语

通过对比研究, 显而易见, 网络多媒体条件下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写作教学。网络多媒体条件下的写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为英语专业的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延伸了课堂教学,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摘要:写作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之一, 而英语专业写作课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以英语专业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比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和应用网络多媒体的写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得出网络多媒体条件下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媒体条件 篇10

目前, 云媒体获得了广泛关注。传媒大学的云媒体研究起步较早, 特点是集中于云媒体服务层的研究, 即如何把云平台转换成有效的服务和应用, 如何搭建有效的服务。

1 云媒体概念与框架

云媒体是云计算相关技术同信息传播媒体在面向下一代融合网络与智能服务机制的变革过程相融合而产生的, 以媒体信息处理、智能媒体资源互操作平台和媒体云服务为核心的新兴媒体形态, 成为云计算和云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所以云计算是普遍的、宏观的技术领域, 而云媒体是一个具体的应用领域, 必须要鉴定清楚云媒体本身是一个总体的技术趋势和技术概念, 不是一个或若干个严格的技术架构模式, 这一点在当前的业内已经得到共识。云媒体包括若干个形态, 其实现机制较早期的媒体数字化与网络化, 具有更为突出的松散性和杂凑性。

云媒体的4个主要框架为云传输或云分发、云存储、云服务、云处理, 这也成为当前在云媒体方面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1) 首先解决传输网络或分发网络层面的问题, 利用公网的平台、开放式的平台整合网络传输资源, 能够在柔性的网络下完成媒体内容的传输, 而不是利用原来的专网或者纯粹电波传播方式实现信息的覆盖;2) 云存储利用虚拟计算技术能够实现大量存储资源的集中, 最后汇集成庞大的海量存储平台, 存储内容根据应用进行整合;3) 云处理是云媒体中非常特色的应用领域, 随着高清、超高清、3D、动漫以及交互操作等应用的加入, 制作和处理消耗的计算量将非线性地迅速膨胀, 需要利用云计算汇集起来的虚拟计算平台去解决计算量增加的问题;4) 传媒大学在云服务的研究工作较多, 集中在Saa S层, 主要解决如何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异构的终端上提供相近统一的服务, 使各种终端用户得到相近的优质体验, 而同时服务的提供者和开发者能够实现更方便的服务部署。

传媒大学研发的云媒体平台如图1所示, 该平台和云计算相关的服务层应用居多, 包括媒体服务生成、服务计费和运营支撑平台、内容资源和设备资源核心管理系统, 其中媒体服务生成是重中之重, 需要在顶层应用层支持各种终端和应用门户的问题。

云媒体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主要有3方面:1) 内容点播, 重点是如何在城域网上利用好已有的音视频资源;2) 基于广电内容提供商的手机电视服务, 主要采用有线+Wi Fi的模式实现, 如北京的歌华飞视等;3) 互联网视频, 即通过互联网将内容过滤后将其整合到广电网络的平台中。

云媒体现在可能的核心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1) 首先是付费内容, 以经过良好集成和整合的高质量内容吸引用户, 并实现以最终用户付费为基础的数字内容B2C交易;2) 电商化, 即从传统电视广告发展为与精准投放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云媒体广告, 从而从实体商品的B2C交易和相应的B2B分成;3) 商业价值植入, 由原先争议性的隐性广告发展为合理的免费品质内容中的品牌营销植入, 如微电影等, 并支撑相应的B2B交易;4) 传媒文化公共服务, 即基于云平台的数字内容B2G业务, 最终用户免费或接近免费, 公益化运营, 提供增值业务接口;5) 支付虚拟化, 以消费积分为核心、以真实货币为根源的最终用户支付与交易体系, 积分很大部分来源于实际购买过程, 用户通过付费来获得更多的积分, 腾讯QQ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2 云媒体智能业务支撑平台

云媒体智能业务支撑平台的建设就是让当前的开放式平台如何在云媒体的架构下得以实施。

传媒大学开发的全媒体业务支撑平台, 最开始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有线电视、IPTV的电视网页开发效率低下的问题, 让用户能够更方便地开发EPG, 能够在电视上做互动界面。之后, 迅速转向这样一个技术架构, 能够让平台支撑越来越多的终端, 包括i Phone、Android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各类新型终端。这个平台实现了两个层面的便携化, 第一个层面是专业机构的快捷业务设计, 例如电台、电视台、内容制作公司等;第二个层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对所有人的创意开发, 设想所有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电视博客、自己的全媒体简历等。

这种全媒体业务支撑平台以互动新媒体业务服务中间件平台为基础, 面向双向/单向数字电视、IPTV、触摸屏、掌上流媒体终端等新媒体形态, 结合互动业务的技术特点, 是设计开发互动新业务的支撑工具集;采用Ajax/HTML5技术实现互动媒体业务快速设计功能;能够基于热区智能交互映射算法的互动媒体业务模块自动设计。这个系统的正式名称叫UICreator (见图2) , UI指Universal Interactive。

UICreator的核心是它的设计平台——UICreator Designer, 它支持用户创建以图文和音视频信息为基础的应用, 和软件工程领域内的设计 (如使用Flash软件等基于脚本的设计方式) 有明显的不同, 并且可以支持运行代码的优化、多终端业务的生成, 能够一次性生成支持多种终端的业务。当然该平台的背后, 设备支持部的建立十分必要, 要通过这个部门知道哪个设备需要什么样的接口, 以方便定义。

业务共享平台也很重要, 其中的互动应用池 (UIMart) 与苹果的Applestore, 安卓的Androidmarket十分类似, 各种互动应用通过UImart进行分享, UImart还可以作为电视应用商店的解决方案, 直接挂到电视智能平台上。

3 面向三网融合的云媒体应用

三网融合的本质是务实、服务、惠民、协作、共享, 不要把三网融合做成一个空泛的过程, 也不要过多地探讨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 更多的应通过这个架构把它转化成一种有效的服务, 并能够利用协作的方式化解当前的一些瓶颈问题, 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因此我们认为, 三网融合不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变革, 更是思想上的洗礼。最后具有“根本合作意识”的人才能成为三网融合的赢家, 因为他能够学会放低局部利益、寻找共同支点、转向用户中心、协力有效服务, 能真正为三网融合做出贡献, 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目前在三网融合试点下, 我们还是乐观的, 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积极进展, 所以三网融合有4句话:三网融合是发展趋势而不是具体目标;未来对三网融合的历史评价, 将取决于其为社会和人民带来怎样的功用;分举共进, 先试先行 (针对试点与非试点) ;三网融合将造就的产业氛围是非同质竞合, 差异化服务。

三网融合与云媒体是一种天然的结合, 云媒体技术和它的应用背景与三网融合的历史进程是高度一致的, 可以基于云媒体服务平台去构建包括网络传输资源、存储资源以及各方面资源的分发和调度, 最终面向多种终端用户提供用户体验相近的服务。

今年大家关注的另一个领域是OTT, 它侧重于业务层面。西方人认为, OTT是互联网视频面向电视终端的扩展, 也就是让电视机上QQ;而中国的OTT是用典型的多模态方式发展的, 例如DVB OTT、电信OTT、互联网OTT。由互联网和电视的网络与终端相融合而产生的超越原有的数字电视业务形态之上的新媒体业务, 都必须界定到OTT之内, 三网融合带给媒体机构必然的转变, 特别是从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的角度来说, 一方面要针对自己的电视终端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 利用越来越便捷的技术把自己的服务分发到手机、平板电脑、触屏等领域。我们可以看到, 未来公共终端、移动触屏等的环境媒体、户外媒体的下一代演进, 会带给我们新的技术体验。

4 云媒体同物联网的结合

物联网、下一代网络的发展, 在信息传播意义上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新媒体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 今天已经很难把数字媒体、数字电视当作一个纯粹的新媒体, 数字电视和IPTV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媒体形态。CMMB发展成主流之后, 它也不属于昔日状态的媒体, 新媒体的必然结果是要么成为下一代主流媒体, 要么由于技术原样化被淘汰, 所以说新媒体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主要有3个:1) 智能媒体, 智慧网络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媒体的结合, 让数字化的媒体能够具备更高的智能性, 不仅是智能终端;2) 环境媒体, 今天的户外媒体进一步延伸到下一代, 可以基于相关技术覆盖所有物体、建筑表面;3) 自然媒体, 自然人际交互, 一些新的交互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模式的融合, 如手势识别、表情识别、脑电波等交互利用到多媒体技术中所产生的技术形态。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界定到3个层面:1) 先导性应用, 如国防、军事、科研等应用;2) 行业应用, 如农业、智能交通;3) 社会化应用。公共化、社会化的应用是物联网技术未来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物联网给新媒体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它所造就的多媒体形态是什么, 值得大家思考。比如, 通过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相融合, 把现实中的物体在微博平台上呈现出来, 实现微博报时、微博喂狗等功能, 从而引起目前信息环境的变化。根据互联网上的统计, 人类所发起的仿真行为 (除医疗外) 已经被人类以外的行为所超越, 人类行为占49%, 剩余51%是搜索引擎、自动发送邮件工具、黑客工具等, 未来的通信环境必然是人和物共有的, 而物与物之间的通信量一定比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量大很多。

最后我想说:中国的云计算, 应用落地是首要问题;而中国云媒体要发展, 必须在务实原则下创新, 在应用驱动下前行;中国云媒体的未来是泛在, 透明, 智慧, 和谐。

上一篇:传统媒体变革下一篇:体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