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变革

2024-05-30

传统媒体变革(精选十篇)

传统媒体变革 篇1

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 媒体融合的1.0时代:利用新媒体终端

这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传统媒体主要通过利用新媒体工具制作新媒体产品,包括开办网站、开通官方微博、开设微信公号、开发客户端等形式,在原有媒体产品之外,拓展在新媒体市场的影响力。

1.2媒体融合的2.0时代:构建适应融合的生产流程

这一阶段传统媒体在制作新媒体产品的同时,通过生产流程调整,如构建以中央厨房为中心的新内容生产体系,使传统媒体生产流程适应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运作效率。

1.3 媒体融合的3.0时代:整体转向数字媒体

目前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已进入3.0阶段。这一阶段传统媒体业务转向以新媒体为核心,新媒体部分收入逐步超过传统媒体部分。2015年《纽约时报》已经实现了业务和收入结构上的这一转型。在中国,数字媒体的影响力与发展潜力更趋明显,新媒体在资金支持下加速发展。如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媒体项目“界面”于2016年7月2日宣布完成总额超过3亿元的B轮融资,今后除继续投入商业新闻报道之外,还将全力进军原创视频和音频领域。

与此同时,媒体融合已经从学者认识、业界感悟发展到政策推动阶段。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媒体融合,以促使主流媒体能在新的传播格局下掌控舆论引导权、话语权。政策利好成为了传统媒体集团转型发展的外生动力和重要契机。

2. 现阶段媒体融合的趋势性特征

2.1 信息传播进入移动社交时代,信息消费模式发生全面变化

截至2016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9.8亿户。一项网民调查显示,接近半数(46.8%)的网络用户每天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时长不低于3小时,主要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社交应用和视频应用获取新闻的用户比例达到了84.6%,而将纸媒作为主要新闻渠道的仅为3.8%。移动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移动社交时代人们信息消费的渠道、行为、标准和心理均已发生全面变化。社会主流阶层,尤其是90后、00后“互联网原住民”,已经不再把报纸、电视当做主要信息渠道,不再喜欢一次性获取信息,而更愿意随时获取与分享信息。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及商业模式正遭遇根本性挑战。

2.2 以三微一端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加速媒体融合

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移动新媒体应用,也是传统媒体融合的主要方式。微博虽活跃度有所降低,但其“强媒体”属性使其在重大事件传播时有着独特优势;微信成为新兴舆论场主力军,主流媒体凭借海量信息资源和言论优势在微信公众号角逐中表现突出,如“人民日报”长期占据微信公众号排行榜前列;移动新闻资讯客户端用户渗透率已超过40%,成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最主要入口。微视频是移动新媒体的后起之秀,以其现场感、便捷性和分享性迅速刷新了移动社交媒体的格局。这些新媒体产品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媒体融合的进程。

此外,新的内容产品样态即将出现爆发式增长。VR技术已经进入重大新闻报道现场,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的生态体系日渐成熟,新技术的发展正以加速度推进着新媒体产品形态的更新迭代。

因此目前的媒体战略已经无法简单通过选择一两个新媒体产品形态来打开局面。只有通过选择突击方向,对集团的战略定位、资源、组织结构、产品等进行重新定义,才能有所突破。

2.3媒体融合与市场压力下,传统媒体的“供给侧调整”更迅速到来

2015年中国报纸广告和报纸发行的收入比前一年分别下降了35.4%和40%,呈现“断崖式”下跌。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的市场占比由2014年的47.2%上升到51.8%,进一步拉大了与传统媒体的规模差距,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受到了严峻挑战。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市场份额的迅速流失促使更多的媒体集团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传统媒体的“供给侧调整”更迅速到来。如上海报业集团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一些媒体集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成为地方媒体集团改革的先行军。

2.4 内容与表达方式创新成为传统媒体推进融合的核心支点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媒体产品形态的变化,传播内容与话语体系的变化影响更为深远。内容上,UGC(用户生产内容)、机器人新闻等形式成为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重要补充。表达方式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图表等多媒体表现手段的运用,同一新闻事件能够以不同的报道方式出现在不同的媒体上,数据新闻也得以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此外,移动社交传播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多样化互动方式的采用、网络特殊语言和符号的使用等都导致了媒体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因此,传统媒体借助新理念、新工具、新机制,针对移动社交时代的传播和接受习惯进行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创新是传统媒体推进融合的核心支点。

3. 传统媒体集团的融合路径

3.1 跨媒体的占位式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对原有媒介之间技术壁垒的消解,跨媒体运营成为了传统媒体集团的自然选择。当前传媒集团的融合发展已经呈现出跨媒体占位式发展的特点,如互联网公司收购报纸,报纸媒体进军互联网等。

传统媒体集团应以新兴媒体发展为契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逐步发展成为兼营平面、视频、网站、移动新媒体等多种信息服务形式,全天候、全方位、24小时无延迟不间断提供即时新闻和观点信息的全媒体信息服务集团。

3.2 跨地域的侵入式竞争

由于新媒体的跨地域传播特性,当前国内传媒市场的地域壁垒已经被打破。全国性媒体和区域性媒体之间进行侵入式竞争,即地方媒体通过新媒体终端向上扩张进军全国市场,而全国媒体则通过向下延伸侵入地方市场。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地方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其内容方面的优势,通过在全国舆论场树立优势来巩固本地市场。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例,新媒体产品“澎湃新闻”“界面”和“上海观察”的发展使其在时政、财经等领域迅速拥有了一定的全国影响力。“澎湃新闻”活跃用户数在300万以上,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用户约占40%,其余用户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跨地域的侵入式竞争这一特点对于区域性媒体集团的转型更具参考意义。实践证明,区域性媒体通过新媒体终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投入迅速获得全国性影响力。现有新媒体终端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市场已开始出现分化,垂直类细分市场的新媒体终端将具有更大的空间。传统媒体集团可以选择一些在原创内容和舆论场有优势的细分领域,通过新媒体终端发挥其内容生产优势,在新的舆论市场上构建影响力。

3.3 放大优势,重新定义自己的优势资源与发展重心

传统主流媒体由于长期的新闻实践,在品牌影响、内容生产和资源掌控等方面拥有新兴媒体短期内难以超越的优势。但媒体格局的变化伴随着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媒体若仍固守旧有的思维方式,再多优势也将英雄无用武之地。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针对移动社交传播时代的特点,重新认识自己的优势资源,调整发展重心,借助新理念、新工具、新机制,针对移动社交时代的传播和接受习惯进行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创新,方能放大自身优势,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3.4 跨界合作,寻求新发展动力和空间

传统金融的变革之路 篇2

方德华|阿里研究院

随着战后最严重金融经济危机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变革的序幕正徐徐拉开,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业饱受诟病,要求改革的呼声盛嚣尘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金融业展开了集体反思。中国金融业虽然在本次百年一遇的全球危机中独善其身,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但展望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体系所处的大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全行业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犹存,传统金融的固有缺陷正在显现,加速行业变革,转变经营模式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命题!

一、我国金融行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金融被称为经济皇冠上的明珠,是社会经济的核心和枢纽。健康、完整、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在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1949年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 “大一统”的银行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文革”期间,银行独立性消失,196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银行体系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1976年10月,“文革”结束,银行体系开始恢复和重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革”及其“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我国建立金融体系的摸索进入新阶段。

1979年后,国家先后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分设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以及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后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专业银行为骨干的银行体系。

1995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银行也迅速发展。在交通银行于1986年7月重组成以公有制为主的股份制全国性综合银行之后,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12家股份制银行相继成立。一个比较完整的银行体系雏形初显。但是,整个金融体系还是银行的天下,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滞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层次感不强,金融战略纵深没有搭建起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的入世承诺强制性地将金融改革推上了快车道,在一系列充满智慧的措施下,一度处于“技术性破产”边缘 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浴火重生,“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上海、香港两地上市。继中国银行之后,工商银行于2013年被列为全球28家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图1:中国的金融体系

过去十数年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证券业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机构综合治理已经完成,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农村金融和小企业金融方面,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取得初步成果。

二、传统金融存在的问题

正如有学者和业内人士所观察到的,传统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传统的管理理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落后的管理方式依然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很难改变,不少经营管理人员习惯于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和手段管理金融机构。

第二,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仍旧以传统模式为主。一是传统金融机构客户至上观念不强,日常业务仍然更多地以产品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业务单元自上而下的垂直运作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后台业务集中处理能力有限,前中后台分离与制约仍不完善。

第三,信息化建设未完全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传统金融机构数据集中还停留在物理集中层面,没有上升到逻辑集中的层次,与国际先进的金融机构相比,中资传统金融机构业务流程信息化、自动化、无纸化和智能化水平依然不高。第四,传统金融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提高,对新的经济形态、新的需求和新的增长点的把握不到位。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后,传统的增长点正在消逝,农村经济和小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传统金融机构在工业经济思维和马太定律的约束下,难以很好地服务这些新增长点,也无法分享他们成长的收益。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在突破时空限制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三、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发展

(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经济领域的八字箴言¬——实业为本,金融为末——为互联网金融指明了方向。本轮危机发生后,主要工业国家对现行金融体系和构架展开了集体反思。他们对银行体系、监管构成的意见和建议莫衷一是,但对金融回归并服务实体经济却达成了高度一致。金融最基本的功能和终极任务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实体经济进行资源配置。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人体,金融就是血管。血管体系再完善、再复杂也必须是根植于人体的。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比于传统金融脱胎于保管和支付业务,互联网金融从实体经济而来,有着更好的实体经济基因。从服务的对象看,互联网金融更多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而创业企业的风险系数与一般企业是不同的。一般企业面临的是可持续经营和成本控制等风险,创业企业的风险更像是二进制的电脑程序,1代表成功,0代表失败,失败的代价极为高昂,传统金融无法有效支撑,所以才产生了风险投资。而互联网金融能比风险投资更好地适应创业企业的需求。从经济的角度看,大量的创业企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国民经济竞争力的保证。互联网金融与该类企业结合,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也使金融更好地发展。从宏观方面看,现行的全球经济体系是高度跨区域、跨时期分布的,传统金融的资源配置方式存在极限问题,即使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期市场也无法完全解决资源的跨时期、跨区域配置问题。互联网金融的无地域、无物理网点的网状分散式分布可以推动该问题的解决。金融行业的未来来自于实体经济,要以实体经济为本,实现“从实体经济中来,到实体经济中去”的闭环。

(二)更先进的业务流程

互联网金融信息化程度更高。传统金融行业风险控制是基于大数定理和抽样调查,采取线性方式,主要手段是事前“尽调”、贷前抵押、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以事前尽调为例,传统金融业,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证券,都会按照“了解你的顾客”的原则进行数据采集,详细了解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过去信用情况等。虽然线性数据有很强的实用性,便于处理,占用空间小,处理速度快,但是,其准确性和代表性都存在一定问题。互联网金融将不再完全依赖统计上的大数定理和抽样法则来界定风险,而是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直接揭示个人金融行为,精确锁定和控制风险水平,通过海量的行为数据、位置数据和交易数据定位消费者的资金需求、时间分布、购买偏好等,突破传统金融简单依靠统计模型进行期限匹配的方式,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传统金融变革的建议

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国金融资源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超常规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跑马圈地”,传统金融企业在最初阶段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传统金融机构依旧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机遇。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于大型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思维与机制的转变是关键。凭借坚实的资金、人员、风控基础服务大企业、高端客户的复杂需求仍将是大中型银行独有的优势。但大中型银行业不应忽视互联网金融所开启的广大长尾市场。面对快速迭代的互联网金融,BCG进一步明确了传统金融机构应该采取的措施,“(传统金融机构)需要从银行的数字化洞察、数字化渠道、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创新、风险管理、流程管理、技术平台、组织管理等八个方面进行改进,建立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战略。” 图2:数字化战略

(四)未来金融的方向

在传统中变革 篇3

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等同于历史,但仅仅拥有厚重的时间会让传统套上枷锁变得刻板和死气沉沉,真正的传统应该兼顾了古典与现代,包容了久远和摩登。

温网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世人眼中极为守旧和无趣的英国人其实也有属于自己的浪漫和温存。他们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一百多年前最初的那片青草地,遗留着那个时代人们吃草莓冰淇淋的饮食习惯,同时还严格界定参赛选手的着装打扮,当然也少不了英国皇室永恒的支持。不过这些并没有让人烦躁,茵茵青草上的白衣飘飘,草莓奶油的甜蜜浓厚,还有伊丽莎白女皇的举止优雅雍容华贵,都让球迷将温网的感觉牢牢地收藏了起来。但温网不仅仅只有这些,别忘了伦敦上空阴霾的天空和随时可能光临的大雨,这些也算是全英俱乐部的传统。

温网同样也推陈出新,为了使其进入21世纪之后依然能在网球赛事中处于“领头羊”地位。温网官方在1993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直接目的在于提高观众数量和竞技水平、吸引政府加大支持以及引起更多邻邦的关注。

英国人计划周密。他们先是在1997年新造了一号球场、一个大型的广播中心、两个室外草地球场。接着,他们新建了一座千禧大厦,供球员下榻、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以及政府官员和俱乐部会员的入住。旧一号球场外复杂的交通状况也得到整顿,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直通千禧大厦的新干道。中央球场的西看台得到延长并增加728个新座位。球场入口处新建了办公室、历史博物馆、银行以及票务销售处。最后就是顶棚了,2009年中央球场建造的可伸缩屋顶使比赛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搅局。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弄人,有了顶棚的温网反而没有被太雨所光顾,但当每个人看着那再也不会被淋湿的中央球场时,一种眷念和遗憾油然而生,毕竟雨中的温网承载了太多故事。

罗列这些事实并不是仅仅为了看英国人的改革计划,而是想从中探寻,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赛事是如何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赋予传统更多的内涵,并使其更为新时代所接受和喜爱。

麦肯罗曾说:“温网的确拥有许多伟大的传统,但我必须说,‘欢迎来到二十一世纪’。”确实,温网为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梦想分别从硬件设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通力协作,而这些努力则直接造福了球迷和媒体,讨好了政府和赞助商,也激活了整条网球产业链。

很幸运,中国的两项网球赛事都不需要向温网那样费尽心血地修造隧道和公路,也不需要豪华的酒店,更不用为场馆的建设发愁。中国特殊的体制决定了政府将会对这两项赛事给予巨大的支持。反观温网,他们努力经营赛事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要赢得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因为政府的介入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收益,而这点恰恰是中国这两项年轻赛事最大的优势所在。

但一个赛事想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仅靠政府支持远远不够。作为市场的组成部分,赛事本身必须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而市场检验的标准很大程度要看其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价值。

回顾网球百年发展历史,你会发现网球市场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1968年在网球史上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经过几十年的阵痛,网球终于向“公开赛时代”迈进。从这一年开始,职业球员不仅可以参加包括大满贯在内的顶级网球赛事,还可以通过比赛奖金谋生。这是场前所未有的职业化革命,目的并非颠覆网球的传统,恰恰相反,是要为其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四十一年前的这场革命掀起了一阵骇人的巨浪,而四十一年间,这场巨浪从来没有平息过,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人物不断为其推波助澜。 海德曼,这个总是带着墨镜的睿智女人凭借一己之力推动了网球媒体的发展,并首次在网球赛事中引入了奖金和赞助,同时还构建了女子巡回赛制的模型,最终实现了女子网球运动的全面职业化。司龙·海斯特,这个网球场上的门外汉拥有冷静清晰的商业大脑,他摒弃了传统网球只注重达官赛人和上流社会的弊病,开始意识到广大球迷才是赛事真正的财富。还有lMG体育经纪公司的麦克·麦考马克,他用极高的商业嗅觉开启了网球运动营销推广的道路……

四十一年中,赛事、球迷、球员、奖金、媒体、赞助商、推广、营销、利润、社会效应……这些名词共同促成了现今网球赛事的蓬勃发展,这些个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美网为例,为了方便电视转播他们将中央球场涂成蓝色;为了讨好球迷他们设立“儿童日”与球星一同狂欢;为了吸引更多球员参赛他们在赛制和奖金上颇费苦心;为了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他们心系慈善……成功的赛事运作助推了传统赛事的升华,催化了美网身后巨大的经济市场,也造就了其繁华时尚的赛事形象。

温网的草地让人艳羡,身着白色让人肃然起敬;法网的火红让人激情澎湃,球速慢回合多让球迷大呼过瘾;季前赛的奖金制度让美网更具诱惑,众多的夜场安排也让球迷看到了不一样的法拉盛还有澳网的炎热,在如此环境中催生的冠军定是性格刚强坚韧不拔。不仅是大满贯。大师1000赛也有很多经典案例。迈阿密率先实现男女共赛被大家称为“第五大满贯”;“罗杰斯杯”在蒙特利尔和多伦多轮流举办让其韵味独特别具一格;马德里的美女帅哥球童颇为养眼。这些特色,也是该项赛事能牢牢占据球迷心中一席不可忽视的原因。

优秀赛事、顶级赛事、传统赛事,这就是网球赛事的三个阶段。2009年的中网和上海大师赛都是同级别赛事中的新生儿,他们虽然没有传统赛事那般厚重的历史沉淀,但却依靠各方力量成为众多赛事中的生力军。

探究传统媒体的“大数据”变革路径 篇4

1. 由原本的“公共媒体”逐渐过渡成“公众媒体”

在传统的媒介发展背景下,兼顾信息服务与经济收入两方面的公共性质媒体即为主流媒体。在实际生产新闻过程中,凸显出一个由上至下的流程化且大范围大规模的信息生产特点。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媒体记者一般都是处于信息传播的关键位置,通常情况下,新闻报道需要由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把关,以此来充分展示出精英概念,也因此受众群体对于信息干扰能力逐渐弱化。

在我国步入大数据时代后,此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有效地强化了公众群体的参与能力,通过对其有效利用,进一步地促使了传统媒体向全新媒介的转变。大数据作为一种现有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工具,其不仅只是对传统媒体的回顾,更是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全局概括。公众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它对未来社会进行合理预知。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人人都是主体。其展示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平等,不仅是时间方面、空间领域上的公平,更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平衡。过去传统媒介下被动的受众群体逐渐转变成为主动的公众人物,在新闻事件的后期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自我关键性的作用。

新闻事件的传播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单一版本,而是逐渐出现多元化。借助不同性质信息的整合,不断凝练出各不相同的主题,从全方位的角度科学分析其事件背后隐含的本质内容。这并不单单只是数据上网,更为关键的在于信息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问题。通过有效连接词信息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探究。借助一个信息源有效探究出另一个数据。其中最为著名的“表哥事件”,事件主人公杨达才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佩戴不同款式型号的手表。此信息只是一个数据,我们需要以此信息为基准,深入调查研究现有我国佩戴此种品牌手表型号的具体人数,以及其具体的分布地点、工作职业等。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科学判定“表哥事件”是否存在个别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中,通常情况下,都是需要多个工作部门的共同配合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而是大数据不断优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在线共享,来进一步攻破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的障碍问题,继而全面实现新闻媒体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从根本上推进公共媒体向公众媒体的有效转变。

2. 由传统的制度化新闻制作转变成为众包数据资源的有效挖掘

当前阶段,众包主要是指利用大家的智慧进行有效收集新闻信息,并在收集完成后进行一再核实信息资源准确性,在实际报道时,再次进行价值性的衡量。著名媒介专家李梦迪先生曾经说过:“社会大众的有效参与,通过用户的自主信息生成能力,对现有资源进行逐一验证,并结合大量合理的解释来全面阐释其信息价值。”基于大数据的现实背景,我们需要对“众包”进行有效开放,不单单只是局限于几个方面,而是需要从全局性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其实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构成的一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服务,等同于自来水或是居民用电,打开就可以应用。基于此种特定的发展情境,若是想要高效实现数据变信息资源再升华至全新知识的科学转变,就必须要及时发展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有效整合数据信息,充分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计算规律,对未来经济进行科学预测。这一过程,不仅是人,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自主完成。其所展示出的则是数据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挖掘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利用身边的人、事、物,在工作时,将其视为一种可以预测未来的关键数据。如,新闻记者在实际报道H7N9禽流感这一事件时,通常情况下,人们都是关注患者的生存位置、发病时间及人数,将此类因素看做是十分关键的重点内容,借助众包人肉搜索,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大量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联合生鲜超市内醋、食用盐的销售值变化,从中找到可能存在的关联因素[3]。醋、盐作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在人们得知自己患病后,一般情况下都是选择自己购买一些感冒药进行治疗,而不是直接与医院进行诊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禽流感事件爆发前期,经济市场会出现一系列的消费变化。在出现此变化后,我们需要对此阶段的消费数据进行深入探究,使得信息报道得到预知。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则更加趋向于借助众包数据技术进行重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获悉到越来越多的相关因素。

3. 由培养全能记者到整个数据协调作业的团队

当前阶段,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需求与素养培育也相应发生了诸多变化。在过去传统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传媒领域侧重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不断明确工作职能。如,采访记者、新闻编辑、导演、编导或校对人员等[4]。在新媒体步入至大数据时代后,人们将自我的关注目光转移至新媒体技术的开发研究。过去传统的媒体开始进行“全能记者”的后期培养,从文学涵养到职业道德,为新闻记者匹配各种各样的先进的技术。一名记者肩负着多个工作角色,不仅需要擅长视频录像,还需要擅长文字编辑,同时还需要合理剪辑视频,结合多元化信息传播手段,如报纸报刊、电台、互联网等不同信息平台,分享不同信息资源。实践研究结果证实,此种单一的被动的设想,十分不具备落实性,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丧失了身为媒体记者的工作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枪匹马的新闻理念,不再适用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需求。

在步入大数据时代后,记者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工作类别,而是需要一个更为专业全面的“数据协作团队”来有效完成各项新闻任务。在实际播报新闻事件过程中,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将其内容进行复原,而是以一种链接的形式,将等同于此种事件进行有效连接。以一种语义的形式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定义与界定,将数据与数据进行有效联合。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受众群体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可以从单一的数据分析这一角度自主转播数据资源。若是必须要进行数据资源的跳跃,我们则需要借助人为因素,进行事物本质的有效连接。

4. 由客观理性报道有效转变成为沉浸式新闻

当前阶段,客观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与沉浸式新闻的出现,有效地展示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媒介与新闻工作者的本质转变。为此,在进行实际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出现受限于自我价值观、认知等方面。借助自我的利害关系判断来进一步考量新闻事件本身。在进行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此新闻产生的流程,进一步阐释新闻媒体机构的工作职能与新闻制作理念。借助此种机械化的工作流程来有效收集、整合并在线发布大量的新闻信息。对于媒体记者而言,面对此种巨大的转变,我们需要及时运用沉浸式新闻来进一步解决人们对于信息的物质需求,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向。基于大数据的现实背景,信息的在线共享、信息交流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物质需求。广大受众群体沉浸在数据库中,科学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才是最为关键的工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情境,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及时革新自我工作理念。通过有效强化自我大数据工作观念,来科学有效地把握好“大数据”这一内容,进而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正在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日益剧增,并转向本质的转变。过去传统的媒体行业正在经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也逐渐成为媒体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内容。大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深化,逐渐嵌入到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新闻信息传播理念、传播工作环节等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传统媒体,“大数据”,变革,路径

参考文献

[1]高宪春,解葳.传统媒体的“大数据”变革路径[J].中国记者,2014(02):102-103.

[2]张苏秋,顾江.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特征、动力与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50-54.

[3]张兰廷.大数据的社会价值与战略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4.

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 篇5

【关 键 词】传统文化

改造

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是在近代中国积重难返、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向 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在新文化运动为解决传统文化危机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此,在 变革过程中存在着带有当时历史特点的局限,表现出变革的不彻底性,而且这些历史特 点和不彻底性深深地影响着日后的文化建设。

一、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历史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直到近代的一脉相承。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面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却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正是这 “不得不发生”,使变革呈现出如下的历史特点: 第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近代却陷入了深深 的文化危机,在寻求解决民族危机的同时,人们也从文化上寻找和选择中国文化的发展 模式。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西 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则被浓缩到百年之中,面对近代中 国社会的超常规态势发展的局面,经过数千年发展而高度完备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难以 适应,出现了诸多矛盾:“华夏中心”观念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党同伐异的门户之见、唯我独尊的道统意识与近代思想解放、兼收并蓄的历史潮流和学术走向的矛盾,复古的 发展观与近代的社会变革的矛盾,传统的价值与学习了近代科学技术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的冲突等等。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正如陈独秀在 《宪法与孔教》一文中所言:欲求国家之生存,“不可不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 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 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第二,简单否定,两极思维。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更 出于现实民族救亡的需要,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 简单否定的倾向。因 此,对原有文化信心不足,社会整体的文化心态开始失衡,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 化的思潮得以蔓延。而当西方文化并没有开出民族救亡的良药,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爆发使西方文化陷入尴尬境地,人们又反诸旧有文化,如其后出现的新传统主义。综观近代文化论争,无论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由于正如严复所言的“体用不二”,表现出非此即彼、两极偏向。毛泽东在评论五四运动时也指出:“对于现状,对于历 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 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 发展。”

二、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不彻底性 具有上述历史特点的近代传统文化变革,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呈现出不彻底性。这 些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凸现和弘扬。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从 人身依附到经济依附到政治依附,依附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及其代表皇帝。因此,封建礼 教论(主要是“三纲”说)、君权至上论、权术论、帝王意识等便应运而生,侵袭到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个人没有一个回归自我的历程,总是把自 己归于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为君主、祖宗、子孙而活,为“道德”而活,独不知自 己为何物。严重贬低人的尊严和价值,压抑了人性。由于在传统文化改造过程中的匆忙 性,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分析和梳理,使原本就缺乏个体自觉的国人缺失个性觉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窒息了文化发展的生机,政治的高压代替了理性的精神,盲目的崇 拜取代了精神家园的建设。

第二,尚人伦、重感情的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尚人伦重感 情,曾使人们对个体、家庭、邻里、朋友的情感体验上升为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 关怀的激情和信念,因而有利于精诚团结,保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的情感传统。但由于尚 人伦的价值取向,只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而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自然的改造,正 如鲁迅所说的,中国人发明火药是放鞭炮的,中国人发明罗盘是看风水的。没有科学技 术发明、发现的智慧。而重感情如果局限于狭小的圈子里和低层次的境界上,就会出现 裙带关系、门户关系、尊卑关系等,形成拉帮结派和“窝里斗”,带来不正之风,不利 于规章制度的贯彻,不利于法律秩序的建立和维持。

第三,崇道德、尊祖宗的文化传统的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革除。

过分推崇道德,忽 视法律制度的建设,重人治寄希望于一个开明的君主,轻法治或法治难以贯彻,同时由 于“尊尊、亲亲、恭恭、敬敬”,丧失自我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特征,带来保守和复 旧。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崇拜先哲圣贤及其经典理论的文化心理并未彻底根除,滋生个人 崇拜和教条主义,表现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三、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影响

近代的文化变革,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无疑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但由于变革的 历史特点及其不彻底性,深深地影响着其后的文化建设。

首先,文化建设上的两极对立思维仍有影响。五四以后,胡适大力提倡“整理国故”,目的是为了还中国文化以“一个本来面目”,是为了“打鬼”、“捉妖”,把中国传 统文化妖魔化。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陈独秀,在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文化时,也只 强调文化的时代性、阶级性,忽视了它的民族性,没有摆脱简单否定的思维方式,把传 统文化比作一堆“粪秽”,把胡适、章士钊之辈辛苦研究《墨经》与名学视为“在粪秽 中寻找香水”,把国故研究比作“在粪秽中寻找毒药”。全盘否定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结果不仅没有根本触及封建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消 极影响,相反,个人崇拜、道德主义、平均主义、人治等旧的思想、旧的传统却以新的 形式形成某种程度的泛滥。

不仅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出路问题的争论,也深受其影响。随着改革开 放的深入,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化重 建构想,大致有:中体西用、以夏变夷、全盘西化、西体中用、回归传统、复兴儒学、哲学启蒙、彻底重建等等。这些方案,在理论构建的价值导向方面,有着不同的旨趣。其中中体西用、以夏变夷、回归传统、复兴儒学诸论,尽管彼此之间也有着重大的思 想差异,但 2 如果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方向来看,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 系问题上看,这些主张的共同立足点,是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就其思想实质而言,属于文化保守主义。而全盘西化、哲学启蒙、彻底重建等主张,尽管彼此之间也在理 论旨趣和价值取向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但其欣赏西方价值观,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走 向“蔚蓝色”,则是大体一致的。

其次,理性不足的急功近利的文化批判,既妨碍了对传统文化较为冷静的反省和扬弃,又妨碍了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吸收,使文化建设目标取向不甚明确。

由于没有对近代文化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近代的文化变革就不能正确处理传 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与此同时,也未能对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进行吸收,同样不能 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建立在超稳定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近代文化面 临的危机,从根本上是由于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从 而动摇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所致。近代文化变革中所表现出的文化 决定论的倾向,使得对文化反作用的认识被不恰当地强化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中 国文化的落后,西方的强大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大,所以要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 化,甚至要“废除汉字”,这样的认识误导了人们,使文化建设本末倒置。

同样的原因,使得近代的文化变革不能正确处理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也影 响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尚有不够全面之处,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还未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20年代末3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中教条主义盛行,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连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实际都不去好 好研究,当然更谈不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 合起来。“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不顾时间、条件的 变化,生搬硬套,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每一个历史大变革的关头,都面临着文化抉择和文化建构的任务。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 会思潮的大量侵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被再次提出。关键是什么基础上为求 什么目的?为使我们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建构有实质性的突破,除了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 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外,还必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社会主义的文化。因为“五四”前 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不清楚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是被迫近代化的。而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成为国人的 共识,这也为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文化取向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改造,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应对出版变革,转换传统观念 篇6

出版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内容阅读方式转变、媒体融合、个性化的数字出版服务。这些都体现在数字内容服务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数字内容服务是基于内容的碎片化、颗粒化组织内容的。出版行业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及多年积累的出版资源,这些内容资源通过数字化、片断化后,可为数字内容服务提供单一片断内容,也可以提供由多个数字内容片段组合起来的内容。数字内容服务是数字出版的基本要求,数字技术应用是帮助传统出版单位顺利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支撑系统,是助推出版单位实现从传统出版模式到数字出版模式跨越升级的技术保障。

出版内容资源的优化整合、互联共享,将大大提高出版物的创新力和质量,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给读者,或者消费者提供高效、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国外利用新技术和传统出版结合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数字出版发展的保障,例如:美国的出版集团无一例外均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应用,对网络化生存保持着高度的敏感,积极地推进着数字出版进程,鼓励出版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当前在国内,不少出版社也都在纷纷探讨出版社全新的业务流程,运用信息技术将内容产品数字化,应用网络技术将传播渠道網络化,以此开展新业务延伸出版产业链,实现出版资源优化整合、创造、转化、更新和增值,应对新时代的技术冲击。

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单位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出版资源的数字出版形态,没有开发出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数字出版产品,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数字出版产品销售渠道,没有在数字出版领域实现赢利。对于电子书、数据库、在线教育、按需印刷、手机出版等不同的数字出版形态,其赢利模式差异很大。一些国外成熟的模式在我国未必一定可行,国外没有的模式在我国也未必不能成功。关键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念,需要转变什么样的观念。

作为从事传统科技出版的老编辑,面对新兴的数字出版浪潮,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尤为重要且必须解决的。

首先要进行传统选题策划观念的转变

就科技出版而言,从建国初期,传统选题策划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自然科学图书基本上是前苏联的舶来品,包括技术标准、教科书及相关工具书等等;第二个阶段是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前,科技出版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图书技术内容少得可怜,许多内容是“空洞的政治语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各家出版社引进了一大批欧美国家的科技图书,确实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随着国内各项科学技术的逐步成熟,也组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内专家编写的著作;进入21世纪后,在“科技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方针指引下,图书出版的品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广大读者的知识需求。

但是,近几年,随着出版业走入市场化,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大家为了市场占有率,以及主观愿望上的利益最大化,不遗余力地策划大量的同质化、水平不高的图书,特别是由于出版社的白热化竞争,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图书流入市场,最终坑害读者。应该说,图书产品的大量积压,单本品种印数的急剧下降,与图书的质量和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加之数字化革命的迅猛发展,未来几年,传统出版物相当一批产品可能会被逼入“死局”。

因此,为了适应出版形态的革命,传统出版社的编辑首先应该在选题策划上进行观念的转变。在目前形势下,具体说来,可以分成两步走:第一,对于相对稳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可以按传统的选题策划和组稿方式继续传统出版。第二,对于关联性很强的选题,如市政基础设施的管理和优化,具体说来,比如城市雨洪管理、市政管网管理以及城市交通流量管理等,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得出一组非常准确、权威的控制数据来指导若干年的城市设计与规划,这些数据都是动态的,也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而数学模型是建立在全动态数据之上的。这就给出版工作者在数字出版上一个很好的机遇。理由很简单,因为数据的收集者(这里指相关的研究院、所),最终需要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供客户使用从中获得效益,而任何一个院所的研究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出版者进行有机的组合并优化。数字出版就是这种组合优化的最佳途径。可以这样讲: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上,就是一个大的中间商,他的作用就是一个中枢,把零散的信息整理打包,最终有偿服务需求者。

所以,编辑在策划数字出版选题时,首先要有总的、全局性的、可持续性的整体概念,比如“城市市政管网运营与管理”这个选题,编辑的策划点已经不是传统的某个权威单位或个人,而是一个大的群体集成,这里包括大专院校、科研和设计单位、气象、地质部门等等,这些部门提供大量的信息碎片,包括图、文、遥测遥感数据甚至是GPS或GIS数据,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全动态的,策划编辑的任务就是把所有这些信息充分整合优化,建立一个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打成各种不同的数字图书包,有偿提供给客户。如美国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联合基特尔森联合公司和栢诚美国基础设施子公司以美国公共交通合作研究计划(TCRP)之《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就是数字出版的成功案例。TCRP很短时间就以报告的形式更新一次,有偿供大家使用。可以设想,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跃,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管理人员、政策制定人员、设计人员还是施工、运营人员,都将是数字化出版的著作权人和直接用户。

数字出版物营销观念的转变

与传统出版物不同,数字化出版的营销,首先强调的是服务、服务、再服务。对于数字出版,编辑的选题策划与出版物营销是密不可分的,应该说,营销贯穿于策划的始终。上面讲过,在数字出版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著作权人或直接用户,所以,编辑,这个数字出版的特殊角色,首先要明白数字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的一个显著区别:传统出版物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单个选题信息量有限,但选题题目可以多数量开发;而数字出版的单个选题信息量可以无限大,相对地,选题数量可以大幅减少。单就数字出版而言,一个选题的巨大信息量,在出版变革的初期,可能会吸引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给出版社带来一定的效益。这也是时下国内外一些出版商热炒“打包数字化”的根本诱因。但是,剖开来看,这些产品卖的是设备而不是服务。长此下去,必然会将出版产业边缘化,使出版社非常被动。这种危机,必须在策划和营销中予以充分的重视。

在营销方面,之所以提出服务再服务的理念,这也是数字产品的特征决定的。数字产品有更新迅速的独有优势,应该就此优势构建可持续的服务平台,为出版社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大的选题方向确定之后,要将服务平台细分成若干个领域(子平台),在子平台上纵向做足功夫,在注意保护版权和出版社相关利益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以保证出版社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只有出版社在产业链中是真正的书商。出版并不是将已经成型的作品付印再销售出去那么简单。出版工作由编辑、制作和营销构成,其中选题策划工作是前提。图书出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过程,编辑的创造性作用,从选题策划开始,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过程,就像麦卡锡所说“编辑不断提出问题,作者也一一回答,直到双方都觉得已经创作出一本好书为止。”由此可见,图书能否适合市场需要成为畅销书或精品,能否推广加强数字图书的营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的内容,而出版社和编辑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编辑才能准确地分析市场需求和读者的阅读嗜好。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电子书的制造商还是网络的运营商都是做不到的。

传统媒体变革 篇7

(一) 传统媒体变革的体现形式

1. 传播理念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将媒体定位为信息的发布者, 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但这样的理念在网络传播时代自难生存, 传统媒体也认识到这一点, 适时更新自己的传播理念, 将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定位逐步常态化。作为信息的提供者, 传统媒体与广大受众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 在信息的提供上必须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情况, 想受众所想, 重视受众的意见, 积极与受众互动, 网络传播时代下这种传播理念的变革, 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传统媒体作业方式的更新, 宣传本位和单向传播都无法满足需要, 以信息为本位, 强调与受传者的互动成为传统媒体变革的主旋律。

2. 传播渠道的拓宽

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在巩固和扩大自身内容和人才优势的同时, 也顺应形势, 开辟了多种新媒体的信息发布渠道, 包括自己的网站和手机媒体。这类新媒体变革措施, 核心在于将传统媒体的各种信息, 甚至是独家信息, 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实现数字化, 达到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的双发布。传统媒体拥有了自己的新媒体传播渠道, 就毫无疑问能够实现自身传播渠道的双倍拓宽, 完成传播范围的多层覆盖, 便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发展。

(二) 传统媒体变革的原因

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 加快了整个传媒行业的变革。得力于先进的数字技术的支持, 新媒体具备了无与伦比的传播优势, 给传媒业带来极大冲击, 给传统媒体造成极大挑战。新媒体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 打破了其长久以来的话语垄断, 传统点对点的传播迅速转化成多点对多点;高度互动性是新媒体最亮眼的特点, 在新媒体上受众可以参与传播, 拥有主动权。传播内容到传播形式, 从时效性到互动性, 新媒体都给传统媒体以巨大冲击。面对挑战, 传统媒体只有有针对性加以转型和变革, 适应传媒新环境的要求, 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之路

(一) 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自说自话, 强化交流

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传播需要, 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 应该关注节目受众的反馈, 从以往节目的掌控者逐步向受众的掌控者转变。在新媒体时代, 播音员主持人只有掌握住受众的需要, 及时了解受众的反馈信息, 适时调整节目走势, 才能灵活而稳健地把握住节目, 赢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相反, 既往的节目中多以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单向灌输为主, 台本成为了整个节目的固定内容, 只要跟着台本走即可。这样一种单向、刻板而缺乏互动的传播方式, 难以形成有效的传播关系。例如, 在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如果不关注访谈对象的反应, 不有意识加入现场观众的参与和线上观众的互动, 只是以既定问题逐一进行, 便难以做出一档吸引人的节目。

(二) 熟悉节目全程, 增强掌控力

如今, 很多传统媒体在调整和转型中, 都注意多种媒介形式的融合运用, 集中表现就在于, 新媒体的技术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到传统媒体节目和产品的制作之中。最常见的就是“微访谈”和“微直播”。这些新增的环节要求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熟悉节目的全部环节和过程, 从一个转述者和沟通者转变成一个节目内容的生产和制作者。播音员主持人不再只是节目生产的一个环节, 而是成为介入全程的参与者, 他们需要在熟悉整个节目的运作后, 在既有的节目要求之外, 充分发挥能动性, 释放节目新媒体领域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除了既定的新技术、新设备呈现出的新的传播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 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展现出来的素养, 能够自由灵活地筛选信息、甄别信息和整合信息, 实现信息自主创造之后的传播效果最优化。

(三) 熟练运用新媒体传播介质、元素来表达

正如前文所言, 现今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变得更为复杂, 涉及面也走出主播台, 介入到节目的整个环节之中, 那么, 对于新媒体传播技术手段的熟练运用必然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例如, 不少节目都有实时互动环节, 在此过程中, 主持人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技术设备实现与受众的互动。此外, 对于播音员主持人个人而言, 现今新媒体传播媒介已经走出演播室, 进入生活中, 成为他们展示自我形象, 宣传自我的一个平台。这种宣传有时更会超出个人层面, 影响到整个节目的影响力和口碑。可见, 播音员主持人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 不仅仅是节目内容制作的需要, 更是节目包装宣传的良好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社交平台, 俨然已经成为传受双方互动的一种常态化的媒介。

结语

无论是传统媒体的变革, 还是新媒体的发展, 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 都意味着调整和进步。在工作中, 既要巩固既有的能力, 又得培养和提升新媒体能力。微时代的播音员主持人, 势必是一种全能型人才。

摘要:微媒体的迅速发展给整个传媒业带来升级和活力, 也给身处其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在传统媒体的系列变革之后, 适时调整既定的工作习惯, 又必须在新媒体的发展中快步跟进。本文就将以此为分析对象, 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传统媒体,变革,新媒体

参考文献

[1]李争艳.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及对主持人的要求[J].中国广播, 2013 (6) :23

传统广告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变革趋势 篇8

自媒体将一切融入世界, 世界真正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通讯环境已经形成。受众由传统媒体时代的旁观者, 成长为媒体内容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在如今的自媒体背景下, 大家都想及时得到想要的信息。但是从新闻的发布报道到出版制作, 传统媒体往往要经过策划、采访、编辑等繁琐复杂的运作模式及过程。而自媒体信息的传输时效性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自媒体能够做到实时传输, 同步通信, 持续沟通。目前,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通信的代表, 已成为最活跃的新兴舆论场的主体, 并引导了自媒体时代的形成。同时, 自媒体也使广告趋向转化为受众自主化。自媒体广告的传播形式、传播模式、传播特点等都发生了转变。

一、自媒体广告的主要表现形式

1.微信公众平台广告

正如微信的广告语所说, 它似乎真的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 自从它开通公众平台后, 订阅公众号、阅读文章似乎也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所以, 作为自媒体的主战场,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软文广告投放, 早已是明码标价的事情。根据粉丝量和阅读数来定价广告, 以小品文、鸡汤文的形式引出软文广告, 使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之时不排斥地接受广告。这正是目前最流行的自媒体广告形式。

2.微博大V广告

相比于微信广告以软文的形式呈现, 微博广告更加类似于传统的广告。因为它主要还是基于明星或草根明星 (网红) 等的知名度来推销产品, 这也与其碎片化的传播形式有关。往往是有一定人气的博主在分享自己生活的同时, 穿插一些短小的图文广告, 利用其粉丝来进行传播。

3.微电影广告

自2010年以来, 微电影广告跟随微电影一起出现, 形成了一个新的广告市场。当时在网络上出名的微电影《老男孩》, 就是由雪佛兰汽车品牌冠名赞助的。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是名牌汽车品牌凯迪拉克的经典定制作品。由姜文执导的《看球记》是与佳能合作的。微电影广告是一种新的广告手段, 可以增强一个特定产品或一个情节的品牌形象。微电影既可以对品牌形象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 又可以更好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4.网络直播广告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 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喜爱。其传播特点是互动性强, 受众群体精确。目前, 已经有很多网络商铺与网络直播的主播进行合作, 推广其产品,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 相信更多的大厂商会在网络直播这个平台上投放广告。

二、自媒体广告的特点

1.低门槛、平民化

在自媒体背景下, 大众可以运用简单的媒介推广自己, 广告主也可以运用这些媒体推广产品。互联网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人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媒体”也是可能的。而广告商在这个平台里, 可以更简单直接地传播广告。自媒体的门槛低, 运作简单, 所以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都欢迎自媒体, 自媒体的成长也因此迅速。

2.交互强、传播快

在自媒体背景下, 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 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迅速,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我们都能够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的快速传播,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作品从制作到发表, 其迅速、高效, 远远超过了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介。由于自媒体和观众的距离几乎为零, 而且都有评论互动功能, 因此比传统媒体交互更强。

3.良莠不齐

广告的形式、内容在自媒体平台传播时良莠不齐。千姿百态的人, 代表着个人的媒体也是参差不齐的。人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媒介”,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编辑、传播信息。这些信息有的记录生活琐事, 有的是一些针砭时事的评论……在自媒体中公布的信息, 传统媒体的编辑决策权被取消, 使各种信息的传播也“放肆”了。优良的自媒体内容能让受众获益, 然而, 有些自媒体仅仅记录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流水账, 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事情。

4.可信度低

从自媒体巨大的网络使用量来看, 其用户大多是“草根”的平民, 隐匿在互联网的“任意”空间。在越发民主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有话要说”。因为对新闻发表速度和点击率过分追求, 有些自媒体对新闻的真实性不管不顾, 丧失了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和道德底线。这也就导致了自媒体可信度比较低。

三、传统广告的特点

相比而言, 传统广告也有自己的特点。电视广告的效果好, 优点是有强大的时效性和感染力;缺点是费用昂贵、时间短暂。广播广告的费用低廉, 是四大媒体中最便宜的, 并且传播范围非常广、传播速度快;但是广播媒体广告不易保存, 而且缺少视觉效果。报纸广告的传播效率高、容量大、便于保存, 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 可信度较高;缺点是单调, 受众群体老化。杂志广告的传阅率高, 印刷精致, 传播对象明确, 保存周期长;但是灵活性差、成本高, 发行的覆盖面小。

四、传统广告的变革趋势

因为自媒体的疯涨, 中国的广告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媒体时代的广告概念将不仅仅局限于品牌宣传, 而是将有越来越多的功能, 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自媒体依赖于互联网技术, 植根于大众, 不同于传统媒体, 如沟通的渠道、观众的反馈等, 与传统媒体均不相同。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模式及其价值趋向, 都受到了互动的自媒体的冲击。针对传统广告所面临的问题和自媒体的优点, 可以大致总结出自媒体背景下传统广告的变革趋向。

1.大规模向移动终端发展

现在, 人们更多地依靠各种移动客户终端去了解信息。广泛的自媒体填补了人们的零碎的空闲时间。自媒体给予了传统媒体变革的机遇, 增强了传播的效果和规模。传统广告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更多的转变为互动营销型的广告模式。在自媒体背景下, 传统广告的制作、传播、经营等, 需要运用自媒体传播的优点进行即时的、互动式的管理。传统媒体需要在移动传播端发力, 制作出优秀的、互动的、及时的、高水准的互动广告。

2.打造全方位互动广告平台

广告形式必须要精准定位与互动, 并且要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在如今的自媒体背景下, 传统广告的发展趋向精准化。传统广告也越来越趋向于互动化和平台化发展。音频、视频广告被大量的植入到电视节目中, 播放电视节目的时候, 广告被移动媒体的终端即时推送。看电视的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同时, 也接收了广告。自媒体传播的迅猛发展也滋生了种类繁多的广告形式, 这给广告互动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传统媒体必须符合观众观看电视的习惯, 建立植入广告的互动平台, 依靠受众的购物休闲等需求, 创造一个全方位的互动广告平台。

总结

本文从对自媒体广告的特点及传统广告的优劣势的总结出发, 分析了传统广告在自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以此为基础去探索自媒体背景下传统广告变革趋势。对自媒体背景下传统广告变革的趋势提出两个观点:第一, 自媒体背景下的传统广告大规模增加了在移动端的投入, 更加互动营销化;第二, 传统广告要依托自媒体打造全方位互动广告平台。希望以此为自媒体广告的发展提供一些个人肤浅的看法。

摘要:自2010年以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特别是自媒体的涌现及崛起, 传统广告的运营模式正在面临严峻挑战。目前, 自媒体传播群体的意识还不成熟, 传统媒体的底蕴深厚, 借力新媒体得到及时的改良与更新。本文将归纳当前传统广告所遭遇的问题, 瞻望自媒体背景下的传统广告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整理出传统广告的变革趋势。在机遇与挑战面前, 对自媒体的传播优点进行吸收与融合, 把自媒体打造成与传统广告相结合的传播形态与沟通方式。

关键词:自媒体,传统广告,变革趋势

参考文献

[1]钟涵, 郑昱.微博营销中名人效应的运用形式及案例分析[J].新闻传播, 2014 (2)

[2]张诗博.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J].今日南国, 2010年 (12)

[3]魏加晓.新媒介发展对广告主体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 (3)

[4]屠忠俊, 网络广告教程[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 篇9

晚清以降,中国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传统书院也做出了一定调整,但并没有彻底纠正其官学化、科举化倾向,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一、书院的官学化、科举化

书院基于私学传统而产生,在促进学术繁荣、推动文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形成了不同于官学系统的特点,如书院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等。且书院不受官府的严格约束,相对自由。然而,历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对书院逐渐加强干涉,书院在此影响下不可避免具有官学化倾向。自宋初,中央政权就通过赐书、赐匾、赐田等方式支持、资助书院,以图控制。至清朝,统治者对书院的控制更为严密。据统计,清代书院达4000余处,半数以上具有官方背景。一是官府掌握了各书院山长的聘任权,“清代书院山长每年一聘,大多在年前由书院所属地方官员发出聘书,并附聘金”。二是官府控制书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即学田收入,甚至挪用书院经费。咸同年间,各地官府“竟将书院公项藉端挪移,以致肄业无人,月谋废弛”。清统治者对书院所招生徒的籍贯、名额等也有限制。处于日益加重的控制下,传统书院的学术自由精神逐渐丧失,官学化倾向严重。

书院兴起之处,本不为培养搏取利禄之徒,随着科举制的完善,科举考试成为正途,书院教育也沦为科举的附庸。清代书院的讲授内容主要是时文帖括,有些书院以做八股文好坏为聘任山长的标准。书院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考课制度,考课内容以科举内容为主,使考课俨然成为科举的训练场。书院与科举的结合,最具代表性的,是书院中的祭祀活动,清代书院“除祭祀孔子及其弟子、书院相关的先贤、先儒之外,还要祭祀执掌科名的文昌帝君”。诚然,书院科举化是大势使然,但也导致了书院教育的日趋僵化。明朝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体现了书院诸生经世致用、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气度;而清代云南玉屏书院的对联“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黄昏灯火五更鸡”,也可谓诸生以科举取士为读书要务的真实写照。

二、新式书院的冲击

鸦片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西学广泛打开便利之门。西方传教士等涌入中国后,在各地兴建了一批新式书院,既有宣扬教义的教会学校,又有不中不西的新式教育机构。这些新式书院给中国传统书院造成了冲击,差异更趋明显。

从道光年间到清末,传教士在中国创办90余所教会书院,分布在30多个城市。正是基于传统书院对中国的影响,这些教会书院也沿用“书院”的名称,但它们与传统书院有显著差异。大多数教会书院以宣扬宗教为目的,完全采用西方学制,授课内容、授课方法也按照西方模式。这些教会书院虽然是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对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有一定的贡献。它们以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组织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书院的授课模式,对中国教育风气的转变产生一定影响。

1876年创办的上海格致书院相对于教会书院,是比较特殊的新式书院。格致书院由中西绅商合办,传教士傅兰雅主持筹办。它首先严禁传教,“凡各种传教之书,断不可入馆”。书院以讲授西方科学技术为主,重视实验精神,而且坚持开放办学,任人参观。书院的考课也以格致为主要内容,涉及中国人关心的时务、实用技术等。“格致书院是中外教育史上一个罕见机构”,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非官非民、亦官亦民特殊学校”。格致书院还得到了一些洋务派官员的支持,如李鸿章、刘坤一等人,他们曾为书院的考课出题。书院也培养了一批通晓西方科学技术的中国知识分子。

三、中体西用下的书院变革

面对晚清巨变,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旧学不能拯救中国,唯有向西方学习才能寻找出路。甲午战前,中国人学习西方始终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框架,在维护圣道的基础之上,学习西方制器富强之术。虽然大多数书院官学化、科举化倾向严重,且由于积弊已久,无法立时扭转,但也发生了有限的变革。

危难时局中,书院首先恢复、发扬了儒学自身的经世致用传统,关心时事。早在嘉道年间,阮元创立诂经精舍、学海堂,研究经史实学,通经致用。同光时期,许多地方书院将经世致用传统进一步光大。贺长龄在任江苏巡抚期间,重建钟山书院,并令江苏书院学习《皇朝经世文编》,开启经世学风。再如:湖南的湘水校经堂,道光年间建于岳麓书院内,当时仅分经义、词章、治事三科试士;光绪五年重建后,首任山长成孺设经济一科,号召读经世之书。

书院也适时将西学纳入教学范围,洋务运动后,西方的科技工艺更是成为书院的讲授内容,甚至在书院办学宗旨中也开始提倡西学。中西书院掌院沈毓桂曾将书院宗旨阐发为:“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晚清重臣张之洞关注教育,设立了若干书院,如经心书院、尊经书院、广雅书院等。在他创办的这些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从总体看,虽然西学也开始在书院中占一席之地,但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传统书院虽然进行一定的调整变革,但这种变革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甲午战后,维新思想影响逐渐深入,学习西方成为潮流,而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远远落后于时代需要。光绪二十四年(1898),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奏折中建议将各省书院淫祠改为学堂,光绪帝接受建议颁布上谕,将各省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校。戊戌变法失败后,这条上谕废除,书院一度恢复。在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逐渐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由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回顾传统书院在近代变革的历程,我们也应看到传统书院对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宋明理学、乾嘉汉学、西学等,都曾在书院中留下痕迹,甚至以书院作为学术传播的中心。晚清书院总体上呈现官学化、科举化倾向,仍有部分书院蕴含丰富的学术文化内涵,保留讲学传统。尽管这些书院并不占数量优势,但在促进当地学风的形成、学术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固然是教育近代化的体现,但因其与政治维新相联系,难免有仓促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传统玩具企业的组织变革探索 篇10

一、传统玩具企业的组织现状

传统玩具企业的基因仍属于制造行业, 从小作坊手工操作到新技术机器手、3D打印机的流水线生产, 20年的历程都打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 拓展多元的销售渠道必不可少, 作为不成熟行业的龙头企业, 跨行业模仿学习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任务, 嫁接快消、外贸、电商等多样化的销售渠道, 已扩大了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此时树立品牌, 赋予产品灵魂的理念, 促使企业向以内容IP为核心的文化业态转型, 也开始了组织架构不断调整的内部变革, 即从传统职能式到“半事业部式”, 随之而来的种种管理问题不断涌现:比如员工勤奋执行力强, 可组织效率低, 资源消耗严重, 部门墙林立、沟通困难, 职责不清, 官僚化等等, 当大企业病突显的时候, 我们应该思考, 问题出在哪了?即组织架构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 职能式结构的优缺点。

1. 优点。

(1) 合作方面。第一, 员工们更容易沟通和互享信息;第二, 员工们更容易相互学习对方的经验。

(2) 激励方面。第一, 管理者处于监控员工业绩并提供反馈信息的有利位置;第二, 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职业阶梯 (career ladder) 以奖励具有优良业绩的员工。

2. 缺点。

第一, 当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范围扩大时, 职能式结构很难为多种产品服务;第二, 当企业跨国经营时, 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变得很困难;第三, 部门间、部门内部难以协调。

(二) 事业部式结构的优缺点。

1. 优点。

(1) 合作方面。第一, 各职能集中精力于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地理区域;第二, 促进各职能间的沟通;第三, 使各职能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2) 激励方面。第一, 事业部经理的管理活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公司管理;第二, 事业部经理能更好地监督和评价员工绩效;第三, 可能会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的承诺程度、忠诚程度和工作满意度。

2. 缺点。

一是增大了运营成本;二是各事业部间难以沟通;三是各事业部争夺有限的组织资源;四是事业部可能会以牺牲组织整体目标为代价, 来追求事业部目标的实现。

影响组织结构的权变因素包括:战略, 企业规模, 科技, 环境。根据这些以及企业集权、分权的程度不同, 目前大多传统企业停留在职能式或事业部式的阶段, 但本企业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 即发育业务部门, 采用多元产品事业部制;又以控制成本为导向, 整合支持职能部门, 采用传统的职能式。

对目前的“半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进行SWOT分析, 如表1所示。

二、传统玩具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组织变革是对组织内的环节或组成所做的大幅修正或调整, 目标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改变员工的观念和行为。这往往是多维度、多层次、不连续、激进的变革过程。

由上述SWOT分析可见, 本企业随着外部环境、技术等因素的改变, 在进入电商、电影、游戏等与IT互联网有关的新兴快速变化的行业领域, 已出现力不从心, 管理效能严重下降的情况, “半事业部式的组织架构”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向矩阵式结构转型会是更好的方向吗?

(一) 矩阵式结构的优缺点。

1. 优点。

(1) 合作方面。第一, 能快速开发新产品, 使团体成员间沟通和合作最大化, 促进了创造性思维和革新思想的产生;第二, 结构更为灵活。

(2) 激励方面。员工们被给予充分的自由, 并拥有为其工作绩效承担责任的自治权。

2. 缺点。

一是多头领导增强了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二是引起更高水平的工作压力;三是个人对于整个团队绩效的贡献可能难以辨认;四是升迁的机会受到限制。

由图1可见, 组织纵向是产品线、项目线, 横向是资源线, 交叉形成矩阵, 这是典型的流程型组织。纵向以服务客户为导向, 横向实现资源投入和支持, 两者均衡发展, 将公司战略落实在流程优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上。同时共享资源, 职能部门可以同时支持几个业务部门。

(二) 企业转型矩阵式结构的误区及失败原因。

一是传统企业过往的观念和习惯致使权力高度集中在管理层, 虽然变更部门名称为事业部, 但实质上只是将不同产品区分开的小微部门, 并未形成以产品为核心独立的一体化的产供销事业部体系。二是产品部的权力和地位仍然从属行政命令链条, 很难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三是职能支持部门高度集中, 看似一体化, 减少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 但内部模块割裂, 单一模块人力资源配比严重失衡, 致使资源线整体配置不足, 无法满足业务部门的需要, 为其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四是由于事业部分裂速度过快, 同时又制约职能部门发展, 加之原有的集权体系, 导致职能部门本位主义, 一刀切的制度屡屡频现, 致使内耗争议不断, 业务流程不能顺畅进行。

三、传统玩具企业组织变革的方向及实施建议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正接受现实: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平静水面”的变革是不存在的, 时代进步发展的速度, 让打破现状已不再是偶然或暂时, 企业将面对的是连续不断的“白色激流”变革。

根据李维特的组织变革系统模型可见, 变革实施最重要的是人员, 不同行业的成本优势不同, 制造行业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效益不佳可用机器设备替换人;符号技术领域:如电商、游戏等IT互联网行业, 降低成本是依靠学习效应, 首次成本投入高, 长期则平均成本降低, 利润来自核心人才的学习经验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人员流动过快不仅无法降本, 还会对业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识别、保留核心人才是第一任务, 同时, 这也是组织变革的前提。

第二, 分权。不同业态差异化管理, 调整组织架构向全面矩阵架构过度, 同时结合新型虚拟架构、网络架构, 将不同业务领域独立自主经营。

第三, 设立产品项目管理部管理多个不同类别的项目, 帮助各个项目协调资源和过程管理。

第四, 强化产品线的权利 (比如对于自身业务人员的任命、考核权至少占比50%) 。

第五, 建立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为核心的人才池和梯队计划, 建立培养机制, 实施持续1年以上的长期培养。

第六, 匹配资源线的人力资源, 调整人力资源自身的架构, 形成“三角形”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模式, 如图3所示。

职能部门可如图拆分为:领域专家、合作伙伴和共享服务中心3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合作伙伴下沉到各业务板块, 实线向业务部门汇报, 以业绩为导向;虚线向集团HR总部汇报, 以公司总纲的制度和流程管控, 以此加快对市场、对业务部门的支持反应速度, 而人力资源中也切实将培训发展和绩效管理落到业务实处。其中, 3个部分的人力资源工作中心也将从基础管理占据70%逐步递减到20%, 而合作伙伴的职能工作逐步增长到40%, 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也从10%增长到40%, 实现人力资源从服务到专业, 并向真正的人力资本转型。

第七, 组织变革的目的是解决战略落地, 需要通过平衡计分卡这个绩效管理工具将战略地图落实到组织的学习能力上, 只有通过快速、持续的学习才能弥补组织的短板, 才有可能成长, 才有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

学习的本质是自身与外界思想的交换, 它是企业发展的根源, 不能将学习停留在计划表面, 要将向客户学习, 向市场学习, 向竞争对手学习落实在每个业务单元的流程和环节中, 学则思变, 只有学习才能提升组织思考和执行能力, 每一步调整都是变革的细分步骤, 也只有变革才能最终达成企业未来愿景的质变。

这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当然, 是变革就不会轻而易举地实现, 我们对可能会出现的阻碍作出以下预测, 见图5。

组织及其成员会抵制变革, 实质是要改变人、群体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

那如何破除阻碍, 推动变革?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疏导、培训教育、构建学习型组织、参与、支持;二是承诺、谈判、操纵收买、选择接受变革的人;三是强制执行, 当然这个过程成败在于沟通的技巧;四是和采用合理的推动变革的方式, 比如:参与式的民主讨论替代单向的命令发布等等。抵制变革也有积极意义, 就是制造良性的冲突, 例如, 对组织重组计划改进方案的抵制, 会激发对这些变革优缺点的有益讨论, 从而产生更为完美的决策。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我们有必要清晰地认识传统企业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局, 明确变革的目的、根据公司的战略, 未来的发展方向, 分析出现的误区和产生原因, 并探讨验证各种建议和策略, 兴利除弊, 以学习为核心, 以沟通为途径, 建立学习型组织, 从而推动组织变革走向成功。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玩具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和管理困惑, 较为客观地分析了现状, 探究了组织变革可能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并提出了新的变革方向和实施建议。

关键词:传统企业,组织变革,矩阵结构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465~477、551~556

[2] .迈克尔.A.希特等.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31~42, 275~281

[3] .康至军.HR转型突破:跳出专业深井成为业务伙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7:47~48

上一篇:矿产项目下一篇:媒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