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条件

2024-05-24

水质条件(精选五篇)

水质条件 篇1

1 池塘条件与池塘改造

1.1 池塘必需的基本条件

1.1.1 水源。

水质良好而又可靠的水源是池塘养鱼必需的, 因为养鱼池塘要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一定水量及调节水质, 从而实现密放精养, 高产稳产。水源以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水、井水为好, 这些水的溶氧量高、水质好, 有条件的最好过滤一下, 除去敌害等水源的水质要求溶氧量能在3~5 mg/L以上, p H值7.0~8.5, 有机耗氧量在30 mg/L以下, 没有硫化氢。

1.1.2 面积。

养鱼池的面积要适中, 一般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为便于管理和操作, 以0.33 hm2左右为宜。设备和技术条件较好的鱼种池也可在0.67 hm2左右, 成鱼池可在2 hm2左右, 目前由于养殖技术和各方面条件都较成熟, 在实际养殖中成鱼池面积可达3.33 hm2以上。池塘面积大, 受风和日照面积大, 风浪促使池水对流, 使上下水层混合, 可提高底层氧量, 从而改善水质, 促使物质循环, 减少或避免池底氧债的形成, 有利于养大鱼。但过大面积也有不利的影响, 它会带来投饵不方便, 容易形成鱼类吃食不匀, 捕捞困难, 堤埂易倒塌。

1.1.3 水深。

池深水宽是密放混养的基础。池水过浅, 水体小, 水质量变化, 鱼类活动范围小, 饵料生物少。池水过深, 不但费用高, 而且对养鱼也没有什么好处, 深水处浮游植物数量少, 光照弱, 光合作用产氧少, 风力不易使上下水层混合起来。一般情况以鱼苗池水深1 m左右, 鱼种水深1.5~2.5m, 成鱼池2~3 m为宜。

1.1.4 池塘的形状和方向。

池塘最好是东西向的长方形为好, 长宽比为2∶1或3∶2, 这样的池形优点是池埂遮阴小, 水面日照时间长, 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温的提高, 在养鱼季节偏东风和偏西风较多, 受风面大, 有利水中溶氧量的提高, 可减少鱼类浮头。长方形鱼池便于拉网操作, 注水时易形成全池水的流转[2]。连片池塘要求规格化, 这样便于饲养管理, 而且有利于统一规划。池底要平坦, 或略向排水口倾斜, 以利于干池捕鱼。池埂脚和池底间应有1 m宽的池滩, 底质要坚实, 便于下水杆网操作。池埂要坚固, 池堤要高出供水位0.5 m以上, 以防洪水。堤坡可种植饲料作物或栽桑, 不仅可生产养鱼的饲料和肥料, 而且有利于招引昆虫, 增加天然饲料, 也有利于保护池堤, 减轻雨水的冲刷, 但堤坡不宜栽种高大树木。

1.1.5 底质。

池塘的底质从多方面影响水质, 对养鱼非常重要[3]。池塘的底质首先要求保水性能好, 才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和肥度。池塘的底质通气状况不良, 土壤间隙完全被水浸没, 氧气来源主要是水中的溶氧。有机质分解较慢, 池塘经过养鱼后池底会积存一层淤泥, 这样池塘原来的底质对水质的影响就逐渐减弱, 其作用被淤泥所代替。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具有保肥、供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 新修建的池塘施肥后, 肥度和水质常不稳定就是因缺少淤泥的缘故。但淤泥过多, 有机物耗氧过大, 造成底层水长期缺氧, 甚至形成大量氧债, 容易引起鱼类浮头。因此, 池塘的淤泥不宜过多, 以保留10~15 cm为宜, 若淤泥过多应每年清除。

1.1.6 池塘环境。

池塘的周围不能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池边不应有窝藏敌害、消耗水中养分和妨碍操作的杂草及挺水植物。如果池四周障碍物多, 不仅操作不便, 还因遮阴挡风, 影响池塘的氧气条件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从而影响养鱼生产。因此, 从养鱼增产的角度出发, 池塘的周围应以开阔为好。

1.2 池塘的改造

良好的池塘条件是获得养鱼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 如池塘达不到养鱼高产的要求, 就应加以改造, 以改善鱼类的生活环境, 达到高产稳产的要求。池塘改造的具体内容是:小塘改大塘, 浅塘改深塘, 死水塘改活水塘, 低埂窄埂塘改高埂宽埂塘。

2 养鱼水质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其不仅直接影响鱼类本身, 还影响到饵料生物的数量、组成和分布。养鱼水质包括的内容很多, 涉及面广, 各因子之间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存。

2.1 水温

温度不仅直接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 而且通过水温对其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间接对其发生作用, 几乎所有的环境条件都受到温度的制约[4]。

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有它所需要的最适生长温度, 同时又有最高和最低的忍耐限度, 超过限度就会导致生理失调而死亡。温水性鱼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划分为3个范围:水温10~15℃为鱼类的弱度生长期, 鱼体重缓慢增长;15~24℃为鱼类一般生长期, 鱼的增长和增重速度一般;24~30℃是最适生长期, 增长和增重速度最快。池塘水中的溶氧量与水温成反比关系, 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减少。而鱼类的代谢强度和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高, 因而高温季节应尽量减少有机耗氧, 一般停止使用有机肥。池塘的水温随气温变化, 因此, 池塘水温出现季节和昼夜差异。但水温变化幅度要比气温小得多, 一天的平均水温高于气温, 一般白天低于气温而夜间则高于气温, 正常情况下在14∶00—15∶00水温最高, 清早日出前水温最低。

2.2 溶氧量

池水中溶氧量的多少是水质好坏最重要的指标。晴天, 池塘溶氧量的90%左右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充的, 从空气中溶入的氧占10%左右。池塘中溶氧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存在明显昼夜变化, 白天光照度强,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多, 下午溶氧超过饱和度而出现氧盈, 产生氧盈的水层称为氧盈层, 一般最大深度为90 cm左右。夜间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 有时就会出现鱼类缺氧而浮头现象。此外, 池塘中溶氧量还存在水平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 这是由于风力和光合作用造成的。一般成鱼阶段, 可允许的溶氧量为3 mg/L以上;低于2 mg/L会发生轻度浮头, 降低到0.6~0.8 mg/L时会出现严重浮头, 而降低到0.3~0.6 mg/L时就会窒息死亡。池塘中低氧或缺氧, 不仅对水生生物和鱼类有直接的危害, 而且会毒化水环境, 降低池塘鱼产量。

2.3 二氧化碳

池塘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由空气溶入水中和二氧化碳量很少。水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主要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利用。池塘中游离二氧化碳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是很少的, 在开放式的情况下, 都不会构成对鱼类的危害, 只有在水被封闭的情况下, 二氧化碳才会积聚到对鱼类有危害的程度。池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变动随水生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情况而转移, 表现为昼夜、水平和垂直的变化, 其变化情况一般与氧的变化相反, 傍晚时下降到最低点, 而黎明前升到最高值, 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会影响饵料生物的繁殖。

2.4 pH值

p H值表示水的酸碱度, 当p H值等于7时水为中性, 小于7时为酸性, 大于7时为碱性。鱼类能够安全生活的p H值范围大致是6~9, 因此, 凡是p H值低于5.5或高于10的水都不能用来养鱼。p H值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很大影响, p H值过低时, 光合作用不强, 水体生物生产力不高, 鱼类生长明显受抑制。因此, 酸性水不能养鱼, 需要进行调节和改良。

2.5 浮游生物

池塘的浮游生物对养鱼水质影响最为重要。俗话说“看水养鱼”, 就是以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所反映的水色为依据的。水色可以判断池水的肥度。肥水具有“肥、活、嫩、爽”4个特点:“肥”是池水中饵料生物丰富, 水色淡浓适中;“活”即池塘的水色一天内有变化;“嫩”即水肥而不老, 池水颜色鲜明, 而不发灰发暗;“爽”即水质清爽, 水肥而透明度适中, 溶氧量高, 生活环境适宜。

2.6 细菌和有机碎屑

池塘中细菌和有机碎屑是鱼苗和滤食性鱼类的重要饵料。在人工投饵、施肥的过程中, 有机碎屑就成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 池塘中的细菌有50%可被鱼类摄食。池中有机物质是以溶解的状态存在, 是水中营养盐类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瞿汉宏, 何义维.种草养鱼及池塘养鱼高效放养模式[J].畜牧兽医杂志, 2010 (1) :81-83.

[2]王建飞.池塘养鱼水质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2) :163.

[3]瞿汉宏, 何义维.种草养鱼及池塘养鱼高效放养模式[J].畜牧兽医杂志, 2010 (1) :81-83.

水质条件 篇2

勐兴铅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有害性分析

矿区有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水质属较差-极差类,指出影响水质的有害因素,提出治理建议.

作 者:高星刚 臧小豹 高建国 覃荣高 赵长江 GAO Xing-gang ZANG Xiao-bao GAO Jian-guo QIN Rong-gao ZHAO Chang-jiang  作者单位:高星刚,高建国,覃荣高,赵长江,GAO Xing-gang,GAO Jian-guo,QIN Rong-gao,ZHAO Chang-jiang(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臧小豹,ZANG Xiao-bao(江苏省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南京,210000)

刊 名:云南地质 英文刊名:YUNNAN GEOLOGY 年,卷(期):2009 28(4) 分类号:P641.4 关键词:有害因素   补给条件   地下水水质   综合指数法   云南龙陵勐兴  

供暖水质对散热器工作条件的影响 篇3

1 现行标准中供暖水质要求

1.1 工业锅炉水质标准GB1576-2001

与供暖直接相关的水质要求为:给水PH (25℃) ≥7、溶解氧≤0.1mg/L;锅水PH (25℃) 为10-12, 并规定额定功率<4.2MW的承压锅炉和常压热水锅炉应尽量除氧;额定功率≥4.2MW的承压热水锅炉应除氧。

1.2 射频式物理场水处理设备技术条件HG/T3729-2004

密闭式循环水应符合如下水质要求:酸碱度PH=7.5~9.5;总硬度≤700 mg/L;总碱度≤500 mg/L;铁细菌≤100个/L;含铁Fe2+≤1.0mg/L.同时要求当系统中CL-、SO42-含量分别大于100 mg/L或CL-+SO42->300 mg/L时, 特别是系统材质为不锈钢、铜合金时应采取措施, 控制其含量。处理后的水质, 对缓蚀型 (SF) 设备, 碳钢的年腐蚀速率应小于0.125mm/a, 不锈钢、铜合金的年腐蚀速率应小于0.005mm/a。

1.3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95

换热设备的冷却水侧管壁腐蚀率执行以下规定:碳钢管壁的腐蚀率宜小于0.125mm/a, 铜、铜合金和不锈钢管壁的腐蚀率宜小于0.005mm/a.对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如下:悬浮物≤10mg/L;PH=7~9.2;甲基橙碱度≤500 mg/L;Ca2+=30~200 mg/L;Fe2+<0.5mg/L;碳钢换热设备CL-≤1000 mg/L;不锈钢热设备CL-≤300mg/L;CL-+SO42-≤1500 mg/L;游离氧 (在回水总管处) =0.5~1.0mg/L。密闭式循环系统的水质标准应根据生产工艺条件确定。

1.4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规定了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热水热水网, 补给水水质应符合:悬浮物≤5mg/L, 总硬度≤0.6mmal/L, 溶解氧≤0.1mg/L, PH=7~12.如为开式热网, 其补水水质除符合以上要求外, 还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2 不同材质散热器的腐蚀

散热器在热水介质中的腐蚀, 有均匀腐蚀和局部穿孔腐蚀两种形态。对钢制散热器而言, 工程中出现问题最严重的是局部穿孔腐蚀, 这与材料、制造及水的含氧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钢制散热器而言, 比较关键的问题是控制水的溶解氧含量及保持较高的PH值两大问题。按相关资料介绍, 钢的钝化区为PH=9~12, 北欧国家供暖水质的PH=9.5~10, 而PH=8.2为德国工程师协会认为的极端下限。而从我国的调查情况看来, 大部分的供暖系统是在PH<9.0的状态下运行, 这对钢制散热器是很不利的。水的溶解度控制问题是极为严重的问题, 我国相关标准中要求的O2≤0.1mg/L, 尽管这已比北欧国家的标准低了很多, 但目前在供暖系统中能达到的不多, 有的高达5.3 mg/L, 所以需要采取补水除氧、系统密闭、控制PH值及满水养护等措施。

对于铜质散热器, 其使用年限等于壁厚计算中的腐蚀余量除以年腐蚀率。也就是在有效使用期限内, 尽管因均匀腐蚀会使管壁减薄, 但所余壁厚仍能保证散热器的承压能力, 保证安全可靠的使用。对于Φ20紫铜管、工作压力1.0MPa时承压所需的壁厚数值, 按强度计算为0.246mm。在此基础上, 加上铜管的壁厚偏差≤0.04mm (铜管标准规定) 、机械胀管时壁厚减薄量约为0.03mm (实测值为壁厚的5%上下) , 该项值总和为0.316mm。也就是说, 只要保证这一壁厚, 就可保证散热器在压力1.0MPa的条件下安全使用。我国现在推广生产的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 其立柱铜管的最小壁厚定位0.6mm, 减去上述的承压所需壁厚0.316mm, 尚余0.284mm, 这就是计算公式中的附加余量数值。根据权威试验数据, PH=12时的年腐蚀率为0.0178mm/a, 两者相除, 约等于15年。这就说明, 现有的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 在高碱度水质, 且未除氧的条件下仍可有15年的安全使用寿命。在PH=7.5~9.5的中碱度水质条件下, 如果年腐蚀率按0.005mm/a分析, 可有50年的耐腐蚀年限, 在此条件下留有充分的余地, 也可保证散热器的使用寿命30年以上。

铝制散热器按其材料特性, 适用于PH=5~8.5的热水采暖系统。高碱度水质时会产生严重的碱性腐蚀。此外, 也要求对热媒水中的CL-、SO42-进行控制。

铸铁散热器可适用于PH=7~12, 且不除氧的供暖水质, 其腐蚀较轻。

内防腐型的钢制或铝制散热器的耐腐蚀能力受工艺水平的影响很大。适宜的形体和良好的机加工工艺可保证内腔光滑, 有利于涂料涂装或镀膜的牢固;严格的预处理及涂装、烘烤工艺、更是成败的关键。良好而完善的内涂 (或镀镍) 防腐, 可以扩大钢制或铝制散热器对水的PH值的适应性, 扩大应用范围。但不完善、不严格的内涂防腐工艺, 不能使产品达到完全防护, 只可能是相对减少了腐蚀, 这正是目前内涂防腐技术的难点,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和提高。

3 提高散热器工作能力的几点建议

3.1 推广密闭式供暖系统。

不采用敞开式高位膨胀水箱以及与大气相通的回水系统, 避免采用渗氧塑料管道, 减少漏水率, 保证系统中水的含氧量处于较低水平。主管部门应制定供暖系统安全运行规程及相应的管理规定, 逐步提高供暖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在大中型热网中, 多数会遇到钢、铁、铜几种散热器混装的情况, 应当特别注意。

3.2 制定供暖水质标准。

工业锅炉水质标准是偏重于锅炉的要求,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标准又不完全符合供暖水质需要, 现有的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中仅对补充水的水质作了规定, 而对热网运行水质没有明确要求。所以建议根据供暖系统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供暖要求的水质标准, 提高供暖热媒水水质, 确保供暖安全性。

3.3 加强水处理技术研究。

寻求廉价高效, 对散热器有利的水质控制新技术, 减少腐蚀及失水。

3.4

供暖水质的全面改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所以, 散热器生产厂家应从严选材, 提高工艺水平和散热器本身的耐腐能力, 扩大对水质的适应范围。散热器的选用及销售, 应明确和强调对热媒水质的要求, 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和使用中因水质不达标而导致的损失, 提高运行的可靠度。

摘要:集中供热为我国城镇最主要的供热方式, 建筑物采暖最主要的方式主要是热水作为热媒的散热器供暖。本文就现行标准中供暖水质要求、不同材质散热器的腐蚀、提高散热器工作能力进行了集中论述。

水质条件 篇4

目前, 国内测定水质中游离氯的标准分析方法以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以及电化学余氯传感器法为主[4]。现行标准《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 N-二乙基-1, 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H586-2010) 规定了水中游离氯和总氯测定方法。N, 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以下简称“DPD分光光度法”) 的特点是操作简单, 对实验仪器设备要求不高, 适合于大部分实验室开展分析测试工作。然而, 在实际应用该方法时发现, 在测定水质余氯的过程中, 氢氧化钠加入时间不同对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 作者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 对方法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 优化后的方法不影响分析的准确性, 其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满足实验要求。

1 实验部分

1.1 方法原理

在p H为6.2~6.5条件下, 游离氯直接与N, N-二乙基-1, 4-苯二胺 (DPD) 发生反应, 生成红色化合物, 于515 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

1.2 仪器

T6新悦分光光度计 (配有10 mm和50 mm比色皿) , 100 m容量瓶, 250 ml锥形瓶。

1.3 试剂

硫酸溶液 (1.0 mol/L) ;氢氧化钠溶液 (1.0 mol/L) ;碘酸钾标准贮备液;磷酸盐缓冲溶液 (p H=6.5) ;N, N-二乙基-1, 4-苯二胺硫酸盐溶液 (DPD) 。

1.4 实验过程

标准方法HJ 586-2010中规定, 在配制标准曲线及样品测定过程中, “向各容量瓶中加入1.0 ml硫酸溶液。1 min后, 向各容量瓶中加入1 ml Na OH溶液, 用水稀释至标线”。在日常实际应用中发现, 1分钟之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该操作步骤会造成样品的吸光度不稳定。本研究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 调整了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时间。表1中列举了不同氢氧化钠加入时间对结果吸光度的影响。

由表5所示可知, 当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时间延后至20 min以上时, 平行样品之间的吸光度值相对标准偏差已降至1%以下, 其结果的精密度已可以满足实验的要求;同时, 将氢氧化钠加入时间20 min以后溶液吸光度值基本保持稳定, 因此说明将氢氧化钠的加入时间调整至20 min以后可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验证该操作步骤的准确性, 本研究从绘制校准曲线、测定实际样品两方面对优化的方法进行试验验证。

1.4.1 绘制校准曲线

使用碘酸钾标准使用液II配制成氯质量浓度为0.00、0.02、0.04、0.08、0.12、0.16和0.20 mg/L的标准曲线, 分别按照国标方法和优化方法进行校准曲线的绘制, 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优化方法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为0.9998, 而标准方法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61, 表明优化后的方法游离氯含量和吸光度线性关系更好, 更能满足日常环境监测的需要。

1.4.2 实际样品测定

对某医院医疗废水的样品按照标准方法和优化后的方法分别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 其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 和标准方法相比, 优化后方法在进行实际样品测定时, 其加标回收率更好, 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 结论

本文对标准方法《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 N-二乙基-1, 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586-2010) 进行了优化, 改变了样品前处理方式, 将溶液氢氧化钠的加入时间由原来的1 min调整为20 min。优化后方法与标准方法通过校准曲线绘制和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优化后方法的校准曲线具有更好的线性, 测定样品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更好, 能够满足水中游离氯日常监测分析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4版增补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2]马红娜, 李梦耀, 刘建, 对氨基二甲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余氯[J].长安大学学报, 2004, 21 (4) :.68-70.

[3]李梦耀, 钱会, 鲁晋南, 硫脲紫外退色分光光度法测水中余氯[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6, 6 (6) :82-83.

[4]陆喜红, 杨丽莉, 叶瑾, DPD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游历余氯的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3, 25 (3) :41-44.

虹鳟鱼养殖的水质要求和养殖池条件 篇5

1水质的要求

1)温度。这是重要条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

2)溶氧。水中溶氧应在7 mg/L以上,最低时一般不能低于5 mg/L。

3)水流流量。要求有较大的流量,流量大,养殖规模大,产量也高。一般每1 L/s水的流量,具有100~200 kg的生产能力。

4)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不含泥沙。

2养殖池条件

各地养殖虹鳟的鱼池形状各异,但以长方形为多。一般长宽比例为(8∶1)~(10∶1),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100),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池与池之间可利用地形分级跌水排列布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水质条件】相关文章:

第1章水质与水质标准05-18

浅谈水质监测中现场水质采样的质量保证09-11

水质调查05-17

水质变化05-05

锅炉水质05-06

黄河水质05-06

水质成因05-27

水质效果06-04

水质指标06-07

循环水质06-09

上一篇: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下一篇:免陪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