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条件

2024-05-29

服务条件(精选十篇)

服务条件 篇1

发展服务贸易, 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全面参与经济贸易价值链合作、打造商业贸易升级版具有重大意义。

商务部在今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 提出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扩大服务业开放和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结合, 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体系, 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 采取多方面有效措施, 加快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健康发展。

1. 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重要战略措施。

服务贸易已经确立为今后一个阶段对外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积极发展服务出口, 围绕“中国服务、全球共享”这一目标, 大力培育“中国服务”和“中国制造”双轮驱动的对外经贸格局, 就是要快速提升我国服务业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 以扩大服务贸易特别是出口服务贸易, 全面提高我国在国际经贸中的地位, 加快改变服务贸易逆差, 打造对外贸易强国的形象。

2. 一系列扶持政策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

近年来, 国家对服务贸易越加重视, 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等几个促进服务没有发展的政策文件。特别是2011年, 商务部等34个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对服务贸易如何发展做出具体安排计划。商务部还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指导意见》, 与中国出口信保公司签订了《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全面合作协议》, 这一系列文件政策都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了重要内容。

3. 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不断增多。

商务部2006年上线了“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搭建起市场供求沟通的平台。中国服务贸易协会2007年成立, 为服务贸易领域的企业和人员提供有关服务和帮助。商务部还会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2012年举办了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每年举办一次, 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贸易展会。2013年还举办了中国 (上海) 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商务部近年来重点参与支持举办了多个大型展览展示和论坛峰会, 形成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的服务贸易会展态势, 为企业创建了良好的利用展示平台。

4. 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 为服务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 在国际上与有关贸易国推进服务贸易协议的建立和谈判, 建立互信互惠机制, 搭建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贸易促进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并不断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推进服务贸易流程化、便利化, 加大资格互认、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和人员交流, 为企业和专业人才“走出去”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执行国务院关于减少行政审批、简化程序的要求, 商务、工商等部门在很多方面破除了阻碍民营企业和跨国投资的“玻璃门”和“弹簧门”, 市场环境逐渐走入公平合理的轨道。

5. 服务贸易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加大。

商务部有关机构和协会组织积极参与世贸组织WTO和其他机构相关国际规则的谈判, 加快实现国际规则与我国产业发展的协同性。好多贸易摩擦案例改变了过去不敢打官司、打官司都失败的历史, 国际地位、国际形象不断加强。去年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 其先行先试的对外开放策略, 为未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很多地区积极申请要建立自贸区, 为未来外贸经济发展走向带来了新的希望。

6. 庞大的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带动。

护理优质服务明星条件 篇2

选树“护理优质服务明星”条件

(一)在本院工作3个月以上(含3个月)的注册护士,热爱护理工作,恪守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突出,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深受服务对象和同行的赞誉,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廉洁自律,依法办事;主动为患者提供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全面、全程优质护理服务。

(三)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工作质量好、效率高,主动接受护理新理念学习护理新技术,在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成绩显著。

(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配合默契、作风严谨、服从组织分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五)无病事假、迟到、早退现象发生。

(六)护理服务效果好,无护理差错事故,无病人投诉。

(七)该评选周期内发生以下情况者,一票否决:

1、获得“护理优质服务明星”的护士,在平时工作中如发生差错事故或在满意度调查中病人不满意及有效投诉者,将立即取消其“护理优质服务明星” 的称号。

2、无论任何原因,在本考评周期内,受到医院通报批评者,不得参加服务明星评选。

3、无故不参加考试、考核及护理部组织的业务讲座及护理人员会议。

4、考试考核有补考记录者。

二、评选程序及方法

(一)病人入院时,由分管护士在做入院宣教中将“护理优质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告知病人及家属,并在适当的时间介绍评选活动的细则。

(二)由科室科室考评小组负责在评选周期内的选票发放、收回和统计,评选表的回收率要达100%。

(三)护理部深入科室,现场查看护理人员的工作落实到位情况,听取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感受和评价,不定期征询病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的建议。

(四)由科室推荐“护理优质服务明星”候选人,每逢双月的下旬,护士长将投票评选结果进行汇总,并以书面形式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根据科室评选的结果和平时的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后,再次确定“护理优质服务明星”候选人名单,并上报院纪委。

(五)公示

“护理优质服务明星”名单和事迹将在院报或护理园地网站进行 公示和刊发。

三、“护理优质服务明星”的考核细则:

(一)病区护理人员绩效考核评分标准。

1、护理工作量评分(占总分60%)

2、满意度(状态)测评(占总分的40%):按护士长测评10%、护士测评10%、患者满意度测评20%的比例进行评分。

状态考核测评表(护士长)

注:①请在相应的选项内打“√”;②评价等级说明:优秀5分:业绩突出,该方面都表现优异;良好4分:该方面超出了基本的要求,而且表现持之以恒;合格3分:达到了岗位的最低要求,是称职的;不合格2分:存在缺陷或者有不良表现,需要尽快改进;③理论及操作考核(各占5分):该评选周期理论及操作考核平均分在95分以上者为满分5分,平均分在88-94分者为4分,平均分在80-85分者为3分;平均分在85分以下者为2分。

状态考核测评表(护士)

年月

注:①请在相应的选项内打“√”;②评价等级说明:优秀5分:业绩突出,该方面都表现优异;良好4分:该方面超出了基本的要求,而且表现持之以恒;合格3分:达到了岗位的最低要求,是称职的;不合格2分:存在缺陷或者有不良表现,需要尽快改进。

状态考核测评表(患者满意度)

(三)相关说明:

1、护理质量评定:根据科室、护理部每月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存在的问题,采取倒扣的方法进行累计扣分,列入每轮评选扣分内容;进行一次业务讲座加0.5分、护理查房担任一次主查加0.5分;为科室争得荣誉加0.5-2分;开展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加2-5分

2、参加市、区级操作技能或理论知识竞赛者分别加5分、3分,获得奖项者再在此基础上加奖项分,一、二、三等奖分别加5分、4分、3分;院级竞赛只加奖项分,不同地点同一内容竞赛取最高分,不重复加分,该加分只使用于该评选周期内。

新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服务业发展 篇3

北京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的战略咨询部门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尤其在研究开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领域,承担了一批研究课题,形成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如新业态、新型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等。科技服务业意见发布后,长城战略咨询正式发布了国内第一份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报告——《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

科技服务业成为新兴产业

21世纪是创新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技创新需求的逐渐多样化,科技创新服务链条开始不断细化分解,各创新要素不断进行重组和对接,社会上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创新服务模式和业态,包括风险投资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创业苗圃、研发外包、互联网众包等在内的大量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出现并快速发展。这些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当前创新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服务业业态的逐渐形成,其对全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带动和提升效应也将日益凸显。这种新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服务业,是一种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市场化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服务于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目前,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发达国家科技服务机构种类繁多,组织形式多样,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力强,注重通过营造环境间接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当前美国硅谷是全球科技服务业发展最活跃、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硅谷的创业孵化服务业更是闻名全球。

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特点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具有鲜明特点。

第一,总量较小,但增速较快。2007-2011年我国科技服务业年平均增速达到18.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我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3441.3亿元,2008年实现增加值3993.4亿元,2009年实现增加值4721.7亿元,2010年实现增加值 5635.9亿元,2011年实现增加值6965.8亿元,占GDP比重约为1.4%;2013年行业固定投资额为3149亿元,同比增长27.2%;2012年行业法人数和就业人数分别为324932个和330.7万人,同比增长14.5%和10.8%。

第二,区域差异较大,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科技资源丰富程度正相关。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和科技资源丰富地区。以行业法人数为例,2012年北京市拥有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38136个,占全国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总数的11.7%,而新疆科技服务业行业法人数仅为3582,占全国比重仅为1.1%。从科技服务业市场规模和完善度来看,北京、上海比较成熟,处于第一集团;广东、浙江、天津、浙江等省市科技服务业有一定基础,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基础较差,发展仍比较落后。

第三,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活跃。在研发设计领域呈现明显的细分化、专业化和外包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以生物CRO为代表的研发外包产业;在创业孵化服务领域,逐渐由早期提供简单的物业租赁服务向提供高质量创业增值服务转变,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建立在天使投资网络下的“第三代”孵化服务业态逐渐涌现;知识产权服务领域,逐渐由低级的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向较高端的知识产权布局、知识产权运营发展,呈现出内容专业化、服务集成化、运营商业化等新的趋势。第四,国家层面高度重视。2014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驱动提供支撑。会议强调发展科技服务业是调整结构稳增长和提质增效、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14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成为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等九个重点领域,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这对于我国现阶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广东、浙江、天津、浙江等省市都将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并制定了相应规划。

未来的五大发展趋势

总的来看,隨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科技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第一,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新技术成为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技术应用也是科技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科技服务业不仅是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也将成为新技术开发的重要促进者。在技术集约化的背景下,服务业研究开发的费用在所有研究开发费用中的比重在过去10 年中不断上升,制造业所占比重减少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技术由制造业向服务业集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第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将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技术进步和变革促进了各创新要素的重组和对接,从而更容易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大型跨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一部分业务外包,造就了研发外包、生物CRO、检测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市场空间。2009年以来在国外率先出现众筹的天使投资模式,集众人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或项目等提供资金援助。未来还将进一步催生众包、创客、科技博客、创业苗圃等新型商业模式的业态。第三,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和集成化并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科技服务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方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领域,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服务环节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新型研发组织和机构,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构建专业服务团队,向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另一方面,集成化服务模式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当前我国科技服务向整个“创新链”拓展,从技术咨询、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等单一服务发展到技术熟化、创新创业等综合性服务。一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围绕产业集群开展研发外包、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综合服务为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第四,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科技服务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拓展了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半径。科技服务机构将一部分通用型服务模块化并在线上提供服务,深度个性化服务则在线下解决,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群体需要。利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成为科技服务机构的必然选择,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成为未来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科技服务业将带动“制造业服务化”大发展。科技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其它两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中,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无论工、农业产品自身还是组织形式都将从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需要各类服务的支持;信息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也增加了两大产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这些都使未来工业和农业成为“服务密集型”领域,出现“产业服务化”的现象;通信、金融、保险、物流、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成为服务业的主流;同时,知识和技术将进一步集中,知识的收益诉求也将逐步走向开放,由传统的自主研发、自主利用向商品化的技术转移、出售转变,具有高聚集性、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的知识服务业将随之大量兴起。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量的科技服务资源掌握在国有或事业单位手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如何释放现有科技资源的活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效率是我国发展科技服务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科技服务业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一种新业态,在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领域、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均面临着新情况,需要用积极、开放、包容的姿态去面对不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因此,下一步发展科技服务业,关键在于改革和创新,要在支持政策方面解放思想、大胆突破,通过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摸索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新路子。此外,要进一步鼓励民营机构的创新。长城战略咨询曾去调研《创业家》杂志,《创业家》去年的收入是8千万,主要来自高端培训。他们一方面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化的机构,另外一方面,所服务的对象也是市场化的组织,都很年轻,很有创新的动力,有人脉的力量,是一个特别活跃的组织形态,而且有一定的盈利模式在里面。

(作者系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人员)

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空管交通管制服务 篇4

从民用航空业的发展历史来看, 复杂气象条件 (或恶劣天气) 始终是导致航空器飞行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国际民航最近十多年来的飞行事故统计的数据表明, 约20%的飞行事故与天气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天气因素在飞行事故九类主要原因中位居第二。以下是近十多年来与天气有关的民航飞行事故资料:

2000年6月22日, 武汉航空公司运七飞机在武汉王家敦机场进场中遇到雷暴云, 受微下冲暴流影响坠地失事。

2000年10月31日, 新加坡航空公司的S0006航班/B747飞机正常地滑向跑道起飞, 突然撞上外物爆炸起火。根据事后调查, 飞行员看错航图, 又遇到大雨没能发现自身的错误, 飞行员错误地进入了一条正在施工维修的跑道。

2001年10月8日:一架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客机与一架小型飞机在意大利米兰利纳泰机场因大雾相撞, 造成至少114人死亡。

2002年4月15日, 因天气原因,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129北京-釜山航班在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坠毁。

2005年08月16日, 因天气及机组操作原因, 哥伦比亚的一架MD-82客机在委内瑞拉西部山区坠毁。

2005年10月22日, 一架载有117人的波音737客机从尼日利亚经济之都拉各斯起飞后数分钟遭遇恶劣的雷雨天气坠毁。

2005年12月11日, 尼日利亚一架麦道DC-9在尼南部城市哈科特港遭遇雷击坠毁。

2006年5月3日, 亚美尼亚一架空中客车A320型客机在俄罗斯南部黑海海滨城市索契附近海域遭遇恶劣天气坠毁。

2006年8月22日, 俄罗斯一架由俄罗斯南部度假城市阿纳巴飞往彼得堡的图-154型民航客机, 在乌克兰上空遭雷击后坠毁。

2006年10月29日, 因天气影响及机组的处置不当, 尼日利亚ADC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飞机在首都阿布贾机场附近坠毁。

2007年7月17日:圣保罗正在下大雨, 天空中云层很厚, 巴西塔姆航空公司的A320型客机在巴西圣保罗康根尼亚斯机场着陆时坠毁。

2008年6月10日, 在喀土穆机场, 苏丹航空公司一架A310客机在雷暴中降落发生爆炸着火。

以上一连串事故表明航空飞行活动严重受到天气的制约。普通人员对复杂气象条件的认识多局限于台风、强暴雨、雷电、大雾, 而影响民航飞行安全的复杂气象要素远不止这么多, 它主要包括恶劣能见度, 雷雨、冰雹和积雨云、飞机积冰、颠簸和急流以及低空风切变等。

复杂气象条件, 不仅仅是对飞行员综合素质的考验, 更是对管制员理论、技能、经验、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协同配合等等方面的考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空管服务是最复杂多变的管制状况之一, 是管制员运用技能、技巧频度最高的管制方式, 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不安全事件的关键节点。

二、建立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管制模式

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管制区域通常存在这样的状况:即将着陆的航空器复飞;已加入进近程序的航空器偏离程序并不断下降高度;同高度的航空器向同一地点偏航;绕飞预案不断地变化;通讯频率拥挤;管制员疲于奔命地应付。管制的实践证明, 复杂、大流量的指挥能力是不稳定的, 是最容易出现不安全事件的, 而出现以上管制状况是复杂气象下的必然, 那么怎么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做得有备无患、万无一失呢?

笔者认为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管制模式应该是:在低流量的管制环境下, 及时、准确地向航空器提供天气等各种情报, 协助机组在不违背规章的前提下做出决策, 实施飞行, 调配冲突, 保障飞行安全。具体是切合以下关键点:

1、保持低流量

复杂气象条件且大流量时, 需要管制员的指挥预案不断更新变化, 这就导致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管制员出现疲劳、预案周密性差、精力分配不当, 进而发生失误的情况。那么, 在复杂气象条件且小流量时, 它的指挥预案不断更新频度、精力分配将几何级数地减少, 结果是预案周密、精力分配得当。因此, 保持较低的飞行流量是做好复杂气象条件下管制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可能有些管制员从理论出发会简单认为流量大时叠起来盘旋等待, 一个一个落地, 虽然此方式不失为一有效方法, 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不能在指定位置盘旋而要在不同的地点盘旋;不能左盘旋而要向禁区右盘旋;雷雨、颠簸双重影响导致同一地点盘旋高度层不够等等, 从而出现小的空域容量、复杂的条件限制与高流量、高指挥要求造成管制员高负荷的脑力负担, 其危险性不言自明。因此, 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空管服务中, 管制员无法改变气象条件的复杂程度, 但可以通过限制流量的方式降低管制服务复杂程度, 进而流畅有序地提高服务质量。

2、充盈的管制预案

正常情况下管制员主导控制着各航空器的航行诸元, 而对于没有气象雷达的管制室, 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路径甚至高度的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要由飞行机组决定, 而最终的管制间隔仍要由管制员负责, 这种状况决定了管制员在制定预案前要充分询问机组意图, 并由于气象要素的变化导致飞行意图不断改变的需要, 管制预案的制定需要达到及时灵活、充分合理, 且要备份预案。在预案实施过程中多监视、多证实, 切忌想当然。

3、合适的协作方法

管制指挥由具体班组实施, 每个班组的人员情况各不相同, 因此需要寻找一套适合本班组情况的复杂气象条件下操作办法, 使管制员在碰到复杂天气时能较快理出头绪、默契配合。

综上所述, 要使管制员在复杂气象下做到安全、服务、秩序, 在不断强化管制员自身的管制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流量管理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制方法, 使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管制负荷与管制员的技术水平相吻合, 并不断完善预案和强化团队协作方法, 建立适合的管制模式, 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效能。

三、空管信息传递

复杂气象条件下, 管制员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向航空器提供各种情报信息, 主要是气象情报, 包括本场天气实况及其变化、恶劣天气、航线天气和备降场天气等;次之是决断高度 (最低下降高度) 、道面情况和导航设备工作情况等其他情报。机组未得到或是误判各种情报往往是造成飞行事故和征候的重要原因。基于此, 笔者认为在通报气象情报时, 管制员在遵守一般规定的同时, 更应当做到:

除了气象人员通报的天气外, 值班管制员应通过各种途径主动了解本管制区范围内的天气情况和演变趋势, 如通过航空器报告或向机组了解空中天气情况及其对飞行的影响或利用气象雷达回波图掌握雷雨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特别是及时掌握突发性、转折性天气, 由此确定管制预案、使用跑道等;

及时了解雷雨、风切变、强烈颠簸、云高、能见度、顺风、侧风等重要信息, 针对不同飞行阶段的需要及时通报;

及时通报、不要遗漏。通报席接到气象报告后应整理好提供给主班, 主班则要意识到向机组提供恶劣气象情报同调配管制间隔是同等重要的, 做到及时、不遗漏;

准确通报、注重效果。准确就是管制员对得到的气象情报不得随意进行加工, 而且有的情报应说明情报来源;注重效果就是管制员不能认为通报了就行了, 例如:很多管制员在首次联系时把重要天气情报和进场程序、航向、高度、调速等指令一次发布, 发落地许可时一个指令包括风向风速、降水、湿跑道、QNH数值变化和决断高度, 机组只能用收到来回答, 效果肯定不好。而这些情报中的每个要素都很重要, 所以管制员应分多次发布以利于机组抄收、复诵。

四、复杂气象下的仪表进近程序

仪表进近程序是严格按照程序设计理论设计的, 它一方面使航空器完成着陆状态的调整, 另一方面也为航空器下降高度提供超障保护。飞行人员和管制员都应该严格按照标准仪表进近程序实施进近着陆, 复杂气象时尤其应该如此。

各个航空公司的机组对于仪表进近程序的理解不尽相同, 港龙航空等机组对此问题有正确的理解, 当他们开始起始进近程序后就不会要求偏离程序或低于程序指定高度, 如果管制员指挥其偏离程序, 他们会问是否雷达识别, 即要求管制员为超障负责。而国内目前有不少机组和管制员对非目视情况下随意偏离仪表进近程序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对于偏离程序后如何下降高度的问题, 机组认为可以参照程序下降反正有管制员雷达监控, 管制员则认为飞行机组自己有把握。事实上, 为了绕开危险天气而偏离仪表进近程序随意下降高度无异于饮鸠止渴!

那么复杂气象条件下, 管制员应如何正确实施仪表进近程序, 防止航空器与地面障碍物相撞呢?

复杂气象条件下管制员应要求机组严格按照标准仪表进近程序进近, 当最后进近阶段和复飞空间有雷雨覆盖时, 应建议航空器返航、备降。

复杂气象时, 管制员应避免因调配原因要求航空器缩短出航边 (三边) , 如延长出航边 (三边) 应明确指定应保持的飞行高度。

航空器因长五边天气请求缩短出航边 (三边) , 应使航空器切入点位于最后进近定位点之前, 并控制建立下滑道之前高度不低于程序规定的最后进近定位点高度。除非机组保持目视下降, 否则绝对不能允许航空器在最后进近定位点之后偏离航向道而参考盲降程序下降高度。以厦门终端的规定为例:厦门05#跑道延长出航边超过XMN DME14时, 应控制航空器飞行高度在1500米 (含) 以上, 建立五边后必须在XMN DME19以内才能离开1500米下降到700米建立盲降。厦门23#跑道延长三边超过XMN DME18时, 应控制航空高度不低于1800米。

五、与机组建立高效沟通的方法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CSN3805、CCA958、AMU132正按照IKATA-2A (即P17-2A) 实施23#进场, CSN382过P17位置点:

CSN382:厦门进近, 23#五边降水比较厉害, 能05#直接落地吗?

APP:CSN382, 现在05#顺风4米/秒。

CSN382:我这飞机5米/秒顺风都没有问题, 那么我加入IKATA-1A (即05#直接进近程序)

APP:…… (不知道如何回答)

案例分析:

机组提出使用05#直接进近落地是正常的, 这在复杂气象时大量存在;机组认为23#五边降水但并非23#就没有办法做程序, 机组只是在选择更有利于航空器进近落地的天气。

管制员暂时不能同意CSN382实施05#直接进近落地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盲降及灯光的开放, 顺风超过管制标准, 与其他航空器有冲突等等, 管制员在答复机组的请求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原因并突出主要原因。本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其他航空器的冲突, 而不是盲降、灯光、顺风超标。管制员一听到机组请求改变跑道就只想到风, 而不考虑其他即发出指令, 造成这次通话一点效果都没有, 接下来管制员还得用有冲突来向机组说明。这样的沟通效率低下, 效果差、造成管制被动、机组也不满意;

正确的答复应该是:“CSN382, 有冲突, 如使用05#进近程序, 预计要等待15分钟”, 然后在提醒顺风情况。这样机组会根据情况进近决策。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由于复杂气象情况千变万化, 机组基于自身单架飞机提出的要求各种各样, 管制员只有完全领会机组意图,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与机组进行沟通, 做到抓住要点、切中要害、高效沟通。

结束语

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空管服务是飞行管制工作的难点, 如何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确保管制工作的安全、防范和减少管制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既是全行业的一个细节工程, 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加大对管制人员的培训、提高管制员的自身素质的同时, 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制工作不仅需要创新, 更需要对管制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完善!长期从事管制工作, 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管制经验必然越积越多, 这些经验对管制工作及后来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以厦门地区的日常管制工作为例子提出笔者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空管服务的一些经验、体会, 不足之处, 肯请指正。

摘要:从民用航空业的发展历史来看, 复杂气象条件 (或恶劣天气) 始终是导致航空器飞行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复杂气象条件, 不仅仅是对飞行员综合素质的考验, 更是对空中交通管制员 (以下简称管制员) 综合素质的考验。本文从空中交通管制 (以下简称空管) 服务实践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空管服务。

关键词:复杂气象条件,空管,管制员,管制模式

参考文献

[1]《空中交通管理》。

[2]《中国民航报》。

志愿服务各奖项评选条件 篇5

一、先进集体

1、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1)参评集体为组织健全,机制完善,管理规范,有一年以上志愿服务经验的二级学院团委及直属的志愿者组织;

(2)有严肃的组织纪律观念,积极主动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并主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

(3)积极组织和参与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并取得突出成绩,在社会和广大师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2、青年志愿服务优秀班集体

(1)参评班集体为曾多次申请志愿服务活动,自主开展过特色志愿者活动的志愿者组织,并且效果突出,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2)在美化校园、无偿献血等常规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积极,为我校志愿服务活动作出突出贡献;

(3)该班人员积极参加校级志愿者活动,班级人均志愿小时数8小时以上,曾被评选为“每月之星”者优先。

3、社区服务先进集体

(1)集体荣誉感强,团结、互助,具有良好的集体形象;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包括服务社区老人、单亲及困难家庭等具有爱心性质的服务活动;

(2)有一定规模,能组织会议,进行培训,有规章制度可遵循,秩序良好;有优秀的组织策划者,内部成员热情积极,服从安排;

(3)活动策划内容新颖,能较好地结合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各成员专长,服务质量高;

(4)能够积极配合与服从上级的安排和监督,积极向上级汇报服务工作情况。积极上交总结材料,如实反映情况,为推动社区服务做出贡献。

4、先进志愿助残服务队

(1)遵守我校关于青年志愿者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明确志愿助残服务活动的具体工作,了解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制度和要求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能够积极配合与服从上级的安排和监督,积极向上级汇报服务工作情况;

(2)具有良好的团队形象,较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团队凝聚力强。组织机构健全,有完备的章程,健全的活动制度,在志愿助残服务活动志愿者的动员、招募、培训、规范化管理、组织活动等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团队助残服务形式多样,常有创新;

(3)长期开展助残服务活动,深得残疾人士的信任,并与残疾人士建立了深厚感情;

(4)服务工作表现出色,宣传力度大,在其他志愿助残服务分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社会上能营造志愿助残的良好风气,具有社会影响力。

5、无偿献血先进单位

(1)积极响应校青联组织的无偿献血服务活动,学院组织献血的总次数相对其他各二级学院所占的比例高;

(2)积极组织参与献血活动,全年学院献血人数占学院总人数百分比较高,成分血和全血的总量所占比例较高;

(3)积极动员宣传学院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力度较强;积极开展有关无偿献血的培训活;

(4)学院积极配合校青联带队献血的工作,活动的组织工作表现突出。学生干部热情积极,服务学生,服从安排;

(5)能积极并按时上交电子稿和打印稿的核对名单,如实反映情况,为推动无偿献血服务活动做出贡献;

二、先进个人

1、十大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1)热爱志愿者服务工作,组织并参与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并做出突出贡献和较大影响的个人;

(2)全年累计志愿服务小时超过35小时(含35小时);

(3)策划或组织一次(一次以上)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或参与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两次(两次以上);

(4)学习成绩优秀,当年无补考重修记录,无违纪行为,未受过党团内外处分;

2、优秀青年志愿者

(1)热衷于志愿服务活动,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特别是在草坪公区管理、福利院探访、无偿献血、关爱孤寡、志愿助残服务及其他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等志愿者工作中表现优秀;

(2)全年累计志愿服务小时数在20小时以上(含20小时);

(3)遵守纪律,认真负责,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学习成绩优秀,当年无补考重修记录,无违纪行为,未受过党团内外处分;

3、十大志愿助残先进个人

(1)德行上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热心志愿助残服务事业,关爱残疾人,行为修养良好;

(2)工作上认真负责,主动积极配合上级的工作安排,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在社区服务中表现突出,工作影响力大;

(3)对服务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知他(她)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家庭成员等基本情况。能与服务对象及其亲戚朋友邻居都相处融洽;

(4)学习成绩优秀,当年无补考重修记录,无违纪行为,未受过党团内外处分;

4、无偿献血积极分子

(1)德行上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热心志愿服务事业,热爱无偿献血事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2)学习上刻苦认真。生活上积极乐观,修养良好,无违纪行为,未受过党团内处分。

(3)对献血活动有深入的了解,积极参与献血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关心并促进献血事业的发展,能起到带头模仿作用。

(4)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献血的总次数和献血量多(全血次数在三次或以上,量在600cc或以上;成分血两次或两次以上),具有青年志愿者无私奉献和热情服务的精神,积极为我校献血事业出谋划策。

(5)以上条件中相关数据需上交证明材料。

三、特色活动

星级志愿服务活动

(1)参评对象为各二级学院、班团支部和其他社团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

(2)有主题,有特色,有创新,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成效显著,能体现服务优势;

服务条件 篇6

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了开展档案集成管理以及集成服务的大方向,同时也是目前企业开展数字档案建设的目标。通过探讨信息技术对于解决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和考量。

对于规范管理的企业来说,其内部档案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企业档案具有记录性,也就是对本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翔实的记录;其次就是档案的资源属性,当企业的档案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就能够具有信息库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总结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很多企业开始了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开始具备高效、综合性利用等创新的形式,这种趋势能够充分的发挥企业档案的功能,为企业档案管理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一、企业档案集成管理以及集成服务概念的出现

所谓企业档案的集成管理和集成服务,依托于当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从而能够满足于客户对于企业高效管理以及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需求。它作为一种集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系统性工作,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现存的档案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这种趋势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规范化的现状而逐渐明确的,企业档案集成管理以及集成服务对于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作用。

二、基于信息化技术下的企业档案集成管理

1、前端文件掌控力度加强

对于前端文件的掌控,企业内部的档案系统基于全局考虑,与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无缝对接,资源接口实现共享,这就有利于相关档案文件的规范整理和归档,便于企业未来对于信息的内部索取,同时这种共享性质的操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以前重复工作的繁杂行,使得档案文件更加便于利用,同时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取档案信息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最大限度的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使档案真正成为一种企业资源。

2、强化档案文件的全过程管理

當前各企业的档案都汇总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内,在档案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档案信息的丢失和遗漏。所以说,要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系统代码进行开源分享,制定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使得档案系统实现收集、保管、利用和存档全过程的无缝对接。

3、推动档案及相关文件的电子化转换工作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逐步开展档案电子化的转换工作。只把需要永久保存的纸质档案进行备份,其余大部分档案实现电子化保存,有效的减少纸质档案的保存空间,减少空间占用。对所接收的各类数字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加工、目录和全文挂接、鉴定、检索、统计等操作,使无序信息有序化,并利用优化设备、加强管理控制、异地备份等安全策略,实现对数字档案长久安全保存。

4、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档案管理模式

在实现了档案电子化之后,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档案管理方面的信息化进程,包括档案收集、保存、搜索与查询等工作,创新工作形式,对于电子档案实现深度挖掘和利用。

三、通过数据挖掘提升企业档案的集成服务水平

所谓数据挖掘,也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所需的信息的工作流程。通过对企业电子档案进行处理,发现档案中的有用信息,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加以分析和利用,不断提升档案的附加价值,体现档案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1、辅助决策

通过对企业档案实施数据挖掘,可以为领导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辅助信息,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方面展示出有效的数字和信息,帮助领导进行决策制定,不断提升企业自身所具备的价值。

2、确定集成服务类型,提供专业化集成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统计各类档案利用情况及利用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职能用户、不同专业用户、不同级别用户利用需求,挖掘用户潜在利用需求,了解用户最关注、最常用的利用内容、最习惯的利用方式,为企业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类型。通过建立专题和特色数据库,为企业各部门开展信息订制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深度、广度和高度以满足使用部门的个性化需求等.从传统的收管用向信息网络收管用的整合,从“到我机构、用我资源”的被动服务向“虚拟机构、知识资源”的集成服务方向转型.档案信息服务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将面向问题的服务流程、服务知识、服务方法和服务规范进行封装存储,避免重复建设和提高效率也是档案信息服务应当重视的环节.

在形成完善的电子档案体系后,相关档案文件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相较于之前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更加具有效率,能够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对档案信息进行挖掘,从而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于档案信息的不同种类需求,

3、有助于实现动态的服务绩效考评

档案信息能够有效的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并通过科学化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多方位、多重纬度的动态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绩效考评标准,为企业分析投入产出比、合理配置资源等工作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依据。

四、结语

信息化条件下航运企业服务创新研究 篇7

一、传统航运业的内涵及航运企业服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航运业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生产企业, 它不直接生产任何有形的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等物质产品, 而是提供运输服务, 使物质产品产生位置移动, 提高物质产品的附加价值。航运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而且, 不通过运输, 所有物质产品也无法达到消费的目的。因此, 传统意义上的航运企业是从事海运业的企业, 或称为海运承运人。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航运企业仅仅是海运承运人显然是落后的, 应该向现代物流服务融入和拓展, 最终成为全球承运人乃至全球综合物流经营人。有鉴于此, 国内不少航运企业积极开展现代物流服务,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创新, 但是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 还不尽如人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中小企业对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服务创新缺乏深刻理解, 航运企业信息化服务革新步履缓慢, 服务创新非常被动。二是简单认为利用信息化进行服务创新就是购买软件到使用软件的过程, 缺乏对企业流程变革的思想, 创新效果不佳。三是过于重视顾客能够体察到的前台服务, 而对顾客不能直接接触的后台服务不够重视, 比如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动态顾客关系管理方面还差强人意。四是把服务完全外包给专业性企业, 致使航运企业没有相应技术的研发能力, 而过分依赖外围企业, 导致企业的服务创新滞后于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航运企业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依赖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二、航运企业信息化服务创新体系构建

在信息化背景下, 航运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 提高现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扩大服务范围, 更新服务内容, 增加新的服务项目, 改造服务流程, 从而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 最终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1. 构建航运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由于, 当前航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高, 信息服务的水平也比较滞后, 而航运服务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对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综合物流服务是航运企业进行服务创新的方向, 因此, 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 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 航运企业为客户不仅提供物流信息, 还可以融合该信息的服务。航运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不仅需要有询盘、订舱、电子数据信息的交换, 单证的流转和翻译、集装箱实时动态跟踪、货物信息查询、网上报关, 账款结算等基本功能, 还必须具备有相关的金融服务, 航行沿途的天气预报等, 甚至是综合以上的各种信息, 为客户提供令人满意的物流方案决策, 比如通过国际贸易软件系统, 对易产生价格波动的运载货物进行分析, 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市场信息, 在价格最高时船舶抵港交货, 这就站在客户的立场上, 为客户提供了航运本身以外的服务。通过这个平台, 所有的参与人都能够自由交互信息, 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更为流畅, 服务增值功能大大加强。

2. 航运企业信息化服务流程再造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 服务流程再造已成为航运企业战略变革的核心领域, 是航运企业树立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航运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现有的服务流程、信息流程等进行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地再设计,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以顾客满意为衡量标准。流程再造要求从接受客户运输请求订单到完成运输服务, 交付收货人的一连串企业作业活动, 按照“所有工作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的原则, 这就打破了原有的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 将业务处理的前台 (与用户的界面) 与后台 (与操作部门的界面) 紧密的联系起来, 形成上下联动, 从而使航运企业服务得到企业各方面资源的充分支持。基于信息化的航运企业服务流程必须能够将客户服务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 只有当各环节的需求同时满足时, 流程才能执行, 并在流程执行的全部过程中, 对各环节的运作过程做出调节, 使各环节的运作协调一致。通过对航运企业信息化新型服务流程的再设计, 可以建立对客户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 分析流程中的主要活动对流程运行的影响, 找出问题所在, 使得流程能根据实际变化进行调整。

3. 基于电子商务的航运企业信息化服务方式创新

我国的航运中小企业存在船舶周转率较低、耗时过多、船舶总装载率低等问题, 同时由于信息资源的缺失和信息传递的断层等因素的存在导致航运作业效率较低。另外, 由于现有的服务手段的滞后, 收货人、提货人、码头、代理等环节无法做到顺畅链接, 经常由于信息滞后或缺乏获取信息的路径而导致航运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波动性较大, 这是制约航运服务发展的瓶颈之一。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 给航运带来了巨大的需求,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服务创新将会大大简化手续, 增加便利的服务, 加快服务的反应速度, 提高服务效率。航运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系统, 提交订单, 也就是向船公司的信息平台录入预交付托运货物的具体信息。航运企业随即就可以收到这些信息, 避免过去依靠书面申请带来的诸多不便, 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另外, 货主可以利用其中的运价查询系统, 对运价进行咨询, 大幅度降低航运交易的盲目性, 减少了市场竞争中的黑箱操作, 保证公平竞争, 维护了货主的利益。第三, 货方还可利用电子订舱系统, 可根据船期公告和自己的特殊要求, 进行网上订舱, 使得承运人能够直接接收托运人的货物托运信息, 提高运输作业前信息服务水平。第四, 托运人可以利用货物跟踪系统, 根据自己持有的单证号码, 在承运人的网站上查到所托运货物的实时动态, 如果遇到意外情况, 可以马上采取相应措施, 减小风险, 增强了快速反应能力。托运人还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外部链接系统, 与银行, 海关等机构打交道, 实现网上金融结算和报关等服务。最后, 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延伸航运企业的服务内容, 向上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 订单处理;向下可以延到物流咨询, 物流方案的规划与制定, 提供物流决策等。这些延伸服务是最具增值性的服务, 但是也是最难提供的服务。

4. 基于EDI电子提单的流转服务创新

海运单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海运单据, 它于1997年开始被大西洋之间部分运输采用, 是运输高速化的产物。随着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 海运提单将会被EDI程序所取代, 而不可流通转让海运单的使用恰好为实行EDI单据做准备。由于电子提单不能像传统提单那样经背书转让, 如何保证货物转让的安全性是关键的一环。可以利用EDI系统根据特定密码并通过网络来实现转让。承运人在收到发货人交付托运的货物后, 将一份电子提单连同一个密码回传给发货人, 发货人再转送至提货人处, 就可以持该提单凭密码提货。可见, 使用电子提单后, 安全性得到保障, 手续也较过去简化了, 让客户“放心交货, 安心提货”。传统提单只需提单所有人和受让方之间依靠背书方式即可完成, 而电子提单的转让需要提单所有人出让方、承运人, 受让方三方参与才能完成, 承运人在其中承担着按提单所有人的意志签发、取消、更换密码及核实密码后放货的义务。可以说, 在使用电子提单后, 承运人为客户服务又多了一个步骤, 承运人参与了提单的转让过程, 在转让过程中始终本着为客户提供承运货物安全, 顺畅的交接的理念, 起到了把关作用。在过去, 提单可能会在转让过程中丢失, 被第三人非法获得, 而承运人在卸货港的代理凭提单签发提货单后放货, 就造成了货物丢失, 落入非法提货人手中, 给货主造成了极大损失。而加密后的EDI电子提单, 就有了安全保障, 货主只要按规定交付托运货物和转发提单, 指定的收货人就可以准时提货。

5. 基于信息化的航运企业服务的拓展

航运企业不仅要按照客户需求完成物流服务, 还要为客户提供他们想不到的背后的服务。未来信息化服务创新将要求企业从服务项目内容的改进向外延式服务方向发展。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服务时, 更加注重外延服务, 应该能够把外延服务与核心服务更好地衔接起来, 变局部服务为全面服务。航运企业服务的范围将由物流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 即从传统的实现货物时间与空间转移的基本航运服务, 向个性化服务延伸, 充分体现不同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航运企业的延伸服务主要有运输方式与承运人航运企业选择, 运输作业与计划安排, 实时动态信息反馈跟踪等。服务功能由物流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 通过允许客户参与物流管理, 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衔接起来, 为客户实现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实现“一站式”服务, 帮助客户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实现从顾客满意到顾客忠诚, 以及顾客成功的转变。服务的内容将从实物流向信息流服务延伸, 航运物流信息包括发船到船通知, 送达签收反馈, 订单跟踪查询, 海运单证的签发及流转, 货物在途跟踪, 运行绩效监测等, 这就是信息化条件下服务的增值作用。船公司要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关系, 就要与客户一起参与物流管理, 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运作, 及物流和信息流最大程度的吻合, 达到“二流合一”。

三、结束语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航运企业要有稳定的货源, 充足的运输量, 就必须用新颖的服务去赢得更多的客户, 就需要企业时刻关注服务创新, 站在客户的角度, 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信息化条件下的服务创新, 对航运企业来说, 能够提高产出效率、减少成本, 增加收益对于企业员工来说,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对于客户来说, 可以简化沟通流程和节约沟通成本, 更安全快捷地获取信息。

参考文献

[1]蒋旭辉李六:我国航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水运, 2004, (01) :29-30

[2]杨家其郑勋:基于物流服务的航运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中国航海, 2003, (03) :57-60

[3]盛美娟:关于航运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思考[J].经济经纬, 2003, (01) :62-64

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条件评价 篇8

对于什么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简称KIBS),Miles等人最早界定了其概念,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专门领域的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1]。国内学者金雪军将其界定为对信息流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储存并转化为可用知识,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的行业[2]。魏江等认为KIBS是指那些知识密集度高,依靠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互动特征的商业性公司或组织[3]。

本文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它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产生,高度依赖于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这一内涵,本文将KIBS分为六大行业,即信息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文化创意产业。

2 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总量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2007年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4.45亿元,近三年实现年均增长17.74%,略高于全国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40%左右,占GDP的比重也保持在20%左右。总体上来说,其产值在稳步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而从就业人数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也已经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产业之一。2008年,全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已经接近50万人,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26%,增长速度达到了10.21%。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数与往年相比依然能大幅增加,说明西安服务业的崛起使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吸纳能力在不断增强。

3 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3.1 区位优势

西安地处我国地理位置的中心,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它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我国西部的通讯、交通枢纽,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整个西部地区中最为独特的。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西安不仅在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国际分工协作中也具有一定地位。

3.2 产业优势

近年来,西安现代服务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二、三、一”产业结构模式,逐步转变为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为主的“三、二、一”模式。与其他传统制造业城市相比,西安所具有的“三、二、一”的产业模式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必定能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

3.3 人才优势

西安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上海的智力密集区,其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人才济济。西安市已经拥有了普通高校48所,其中研究生培养单位44个。科研机构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和分析测试中心120个,目前西安有国家级科研基地9个,产业化基地3个。

在2008年到2020年期间,省政府还将每年出资1000万元、西安市政府和西安高新区每年出资4000万元,共同设立50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努力在关键领域引进和培养100名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军人才和1000名掌握国际前沿技术的高层次留学人员。这些都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4 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劣势

4.1 经济总量偏低

虽然今年来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其经济总量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国内大城市北京、上海以及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其经济总量依然偏低。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40%,北京的该项指标已经超过了50%,而西安的GDP又远远低于北京市GDP,因此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北京相比是相对偏低的。从就业人数来看,西安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总人数中的比重与上海相比少约4个百分点,而与北京相比相差超过12个百分点,且这一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依然是无法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的,其经济总量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2 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从西安市内部来看,各区县之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差异较大。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各区县第三产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全市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雁塔区、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这四个主城区,其他区县所占比重较小,均不超过10%,而高陵县的第三产业最为落后,其比重未超过1%。西安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也主要集中在雁塔区、碑林区、新城区和莲湖区。这四个城区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易于形成聚集,从而推动更有利于西安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然而其他区县,特别是阎良区、临潼区、蓝田、周至、户县、高陵县第三产业经济总量极小,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极度落后,这就制约了西安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西安城市发展带来了影响。

5 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5.1 国际现代服务业加快向国内转移的历史机遇

国际服务业呈现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的趋势,服务外包成为主流方式。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地,其中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我国以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过程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

在国内,服务外包转移表现了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特点。西安市正着力打造西部服务外包基地,国内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承接转移重点,同时加强与东盟地区重点国家的产业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港澳台地区及日韩、欧美等重点国家的合作领域。西安市服务外包产业近三年一直保持在35%以上的增速,并聚集了580多家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全市从事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人员近5万人,具备较好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能力。另外,其成本、人力资源等优势以及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将承接更多的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促进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飞速发展。

5.2 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大力推进关天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

十年的西部大发,中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从2010年到2030年,西部大开发将进入加快发展阶段,要在第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之上,巩固提高,培养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新的阶段,现代服务业面临机遇,将承担起有效扩大内需、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重任,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通过政策加以引导,成为实现西安经济飞跃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增长极。西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中国西部的中心,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是实现统筹科技资源地位的核心承载区,这为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5.3 陕西省大力发展西安(咸阳)国际大都市的历史机遇

2002年,西安、咸阳两市政府签订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要以西安都市圈为龙头,加速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把西安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带动关中城镇群快速崛起。西安市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要建成现代服务聚集地,必将为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西安将在综合改革、开放合作、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城市功能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支持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以此为契机,加强现代服务的国际化联合合作,加强对我国西部和北方内陆的服务和带动作用,提高全球化、区域化服务水平,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国际化现代服务品牌。

6 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挑战

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已认识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大城市的竞争焦点。与西安具有相似区位优势的成都、武汉等中西部中心城市也将现代服务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们成为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主要竞争对手。

目前,成都以构建中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增强服务发展合力四个方面对加快推进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要创造服务西部、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成都服务”品牌;武汉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产业支点,提出了构建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发展目标,并确定重点发展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商务房地产业三大主导性现代服务业。面对这些挑战,西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想取得较大发展,就要定位准确,立足自身优势产业,与其他区域差异化发展,从而保证在竞争中的不败地位。

参考文献

[1]Miles et.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Users,Carri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R].EIMS publication NO.15:EC,1995.

[2]金学军等.中国知识服务业发展问题探析[J].软科学,2002,16(3):12.

服务条件 篇9

关键词:市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设施

一、政府对群众体育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北京奥运会上, 我国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骄人成绩, 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与此形成反差的是, 我国对群众体育重视程度很不够, 全民健身运动不够普及, 亚健康群体仍然在不断扩大,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近年持续下降。奥运会后, 群众锻炼热情高涨, 积极参加各种全民健身活动。为了激励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2009年1月7日, 国务院决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国家体育总局刘鹏说:“设立‘全民健身日’, 是适应人民群众体育的需求,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需要, 是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 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 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最好纪念。”

二、搞好群众体育的大环境

群众体育是与竞技体育并存的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成员在闲暇时间广泛开展的, 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 目的是提高健康水平, 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进而不断超越自我, 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 群众体育的发展要以社会发展为依托。开展群众体育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政治环境。

自古以来, 体育与政治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生活中, 体育与政治的联系更为密切。体育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国际交流的一种特殊载体。中国的乒乓外交就是用体育交流打开政治交流的典型案例。同时, 体育和政治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政治不仅能促进政府重视体育运动并推动体育的国际化, 而且能推动体育人口的增加, 从而能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不同的时代背景, 政治对体育的要求不同, 政府所倡导的方针也不同。如1952年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邓小平指出:“中国体育主要是群众体育, 体育应该主要在这方面搞好。”江泽民指出:“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胡锦涛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几代领导人对群众体育的态度的精华总结。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 北京奥运会以后, 政府部门的重心逐渐由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转移, 这也体现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 全民身心健康这块金牌比任何靠竞技体育得来的金牌都要有价值。

(二) 经济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国家的体育体制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近年来, 国家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 修建和维修了大量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 较大程度地改善了群众体育开展的条件。但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短期内很难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扩建场地和修建非常完善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 从而制约了我国群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但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群众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群众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群众体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而且群众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可喜的是, 我们看到了群众体育正朝着积极健康的道路上迈进。

(三) 教育环境。

研究表明, 不同教育背景的人, 对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 群众在体育上的消费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教育程度与对群众体育的重视基本呈正相关。因此, 今后一段时间要对开展群众体育进行宣传, 让更多的人了解群众体育, 了解群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体育中来, 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开展群众体育, 不仅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播体育保健、卫生等知识, 还能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增强人民体质, 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三、搞好群众体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群众体育工作要有区别。

据2008年全民体质健康测试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群众体育的参与人群以老年人居多 (60~69岁) 。在这部分老年人中有一部分是后来加入到城市中的老年人, 他们对参加体育锻炼有极高的热情, 但缺乏锻炼的基本技能, 同时学习效率也低, 需要社区体育工作者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中老年人 (46~59岁) 是群众体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调查问卷发现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非常少, 他们往往没有时间或应酬较多而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台阶试验的数据结果能清楚说明问题,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是今后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

群众体育参与人群中青年人 (30~45

提要近年来, 国家进行了多次个人所得税改革, 但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无论是制度上还是征管中仍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革对策。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自行申报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在我国已成为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税种之一, 在调节贫富差距、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引发个人收入的多元化和税基的复杂化, 给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 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 实现税收公平、征管高效的目标, 是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现状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思路是“四种制度、一个系统、三项管理”。即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

岁) 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寥寥无几, 在2008年国民体质监测大连地区的测试实践中, 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台阶试验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30~45岁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台阶试验指数得分要明显低于60~69岁这个年龄段, 表明这部分人群日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为数不多。

(二) 抓好群众体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提高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吉林体育学院宋继新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年轻时往银行里存钱, 到退休时想从银行里取款, 能取出多少款主要取决于年轻时存入银行多少钱。”如果年轻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年老时想享受锻炼的成果是不现实的。这就说明还有很多人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深刻, 还有待提高。

提高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方便性。城市中很多的场地器材都是收费的, 这就无形中提高了体育锻炼的成本, 免费的太少, 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而有场地和器材的且广泛分布于城市中的中小学, 这为想利用场地器材的市民高高地挂起了“免练牌”。为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安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

□文/张雪筠

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以纳税人身份证照号码为唯一标识, 建立个人收入“一户式”档案;切实加强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税源的源泉管理、全员全额管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采取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与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相结合的征管方式。在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 虽然税务部门努力加强自行申报管理,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代扣代缴的征管方式仍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征管方式。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征收实行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相结合。由于依法需自

全, 外人是根本不让跨进学校的大门, 能进入学校并利用场地器材进行体育锻炼更是天方夜谭的事。2008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表明, 在城乡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中, “缺少体育设施”已由2004年的第4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2位, 我国群众体育设施数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今后, 通过行政与教育部门的沟通与协商, 应该把这一块很好的闲置资源挖掘出来。利用学生放学后和节假日的时间将这部分的场地器材对市民有条件的开放。适当收取管理费及场地器材维护费, 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市民体育锻炼缺场地器材的难题。

四、总结

2008年群众体育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群众体育被普遍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规划和工作目标时, 注重把发展群众体育的重点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民生工程重大项目, 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年度具体工作目标。行申报的纳税人有限,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出现偷税现象。目前, 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缺乏激励机制的征管方式。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客观上存在着制度落后和实施乏力的状况。

1、对个人收入的有效监控力度不够。目前,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过程中, 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收入监控手段, 对于来源分散、不固定的以及隐蔽性收入缺乏监控, 很难据实征纳。具体表现为: (1) 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很少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和支付, 许多收入呈隐性化, 税务机关难以监控; (2) 个人收入多元化, 造成

近年来, 各地多方投入资金建设群众体育场地设施, 场地设施数量大幅增加。在此基础上, 各地更加注重全民健身场地的使用效率以及群众健身效果, 强调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协调, 突出规范标准, 把握因地制宜, 面向基层, 群众受益。这是人们愿意看到的, 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群众体育事业会像今天的竞技体育一样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参考文献

[1]苗治文.当代中国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学刊, 2006.13.1.

[2]李相如, 张建业.中国全民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与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1.

服务条件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改革与创新

1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公共服务的变革和效率在居民的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发展进程与公民权利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有效执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也成为衡量一个政府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国家领导和政府部门对加强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重视也越来越高。重视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改革和效率和完善建立体育服务系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优劣成为体现我国政策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依据。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转轨和社会时期的转型, 加上信息化程度的普及, 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悄悄的进步。健康积极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追求, 因而生活中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也越来越普遍。所以当下国家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发展和弘扬国家公共体育信息服务项目的建设, 这是全面提升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条件以及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先决条件。这不仅能够造福于广大群众, 也为完善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发展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 能够促进大众群体的身心健康, 推动社会主义新体制建设, 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安定。对于当前新媒体条件下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2.1 关于新媒体的研究现状

21世纪是一个全新发展的时代, 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信息技术比较发达, 并且已经普及到了各个行业中, 一步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 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主要以网络数字为主, 向人们传播公共体育信息, 进行科普或公共宣传。同时, 这种服务模式也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社会公共信息的传播, 迫使我国社会不得不重视公共信息的传播, 对公共体育信息的服务进行重新定位, 对于公共体育信息服务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媒体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达, 随着一些媒介的出现作支撑表现出来, 例如电脑、手机、电视等, 有着“第五媒体”的美称。新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卫星等为渠道为广大群众传播新消息。简而言之, 新媒体就是高新技术和传播媒体产品的新产物, 采用不同形式的传播方法对新的媒体信息进行传播。新媒体的传播有着独特的特点, 可以让更多的群众接受新媒体传播的信息, 并且还能充分起到传播作用, 使得媒体传播的信息得到又一次的传播, 传播时间段不受限制, 效率高、传播面广, 满足群众对一些新信息的需求。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的特点比较明显, 包括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和个性化。具体来说:新媒体的即时性体现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信息含量比较多, 传播成本也比较低, 但是技术含量比较高。新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 所以借助新媒体公共体育信息能够传播的更加及时迅速;新媒体的便捷性体现在人们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依然能够接收到信息。随着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的普及, 公共信息服务部门能够利用这一便利条件进行科普活动。

2.2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我国学者对于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研究并不多。一些学者认为,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是将政府作为主体, 第三部门和体育企业进行辅助作用的以满足公共需求为目标的现代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是政府建立资源整合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和监督体制, 对政府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进行监督管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是将合作作为基础, 强化政府的合作服务性,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目前, 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完善, 虽然速度比较慢, 但是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在新媒体的条件下,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必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体育信息需求。

新媒体条件下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及时的进行改革与创新, 与时俱进, 开拓新的信息服务模式, 对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充分的了解, 发挥信息服务的职能。发现新媒体条件下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寻找新的服务方式和规律。提高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水平, 制定新的服务思路和目标, 形成比较独特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新体系。

3 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中存在问题

3.1 体育信息资源缺乏整合

就目前来看, 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资源杂乱, 难以满足我国人民对于公共体育信息的需求。长久以来, 我国的公共体育信息传播就主要是依靠举办公益汇演, 开展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大众进行公共体育信息服务, 人们只能够被动地接受, 无法进行沟通互动。很多人甚至政府都认为,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就是政府对人们进行公共信息教育, 采用固定的形式和地点进行信息的传播。但是, 长久以来政府公共体育信息服务资源越来越少, 常年使用同一种服务模式,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水平逐渐下降。并且, 新的信息不能及时的补充, 服务主体也不能更好的开展公共体育信息服务。

3.2 体育信息的传输手段落后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中, 体育信息的传播手段的落后导致体育信息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 信息共享难以实现。这一问题也是由政府对于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不够重视引起的。政府方面不重视公共体育信息的传播, 导致体育信息服务模式单一, 人们对于公共体育信息不甚了解。目前, 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很大限度上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对于纸质的传播有非常多的限制。所以, 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手段比较落后, 难以实现信息化传播。

3.3 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法律方面, 对于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相关法规还不健全, 国家政府没有采取任何的强制规范, 这对于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来说非常不利。例如, 农村的体育公共信息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 所以农村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开展的并不全面, 农民对于公共体育信息的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满足。目前, 我国政府开展的体育服务与民众的沟通联系并不高, 且各种基础体育设施和相关的资源都不完善, 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公共服务方面的法律建设,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对我国公共服务进行规范和整治。

3.4 体育公共服务效率低

长期以来, 政府对于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都是垄断的状态, 供给和占有公共体育信息资源。这对于我国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违背了优质、高效的原则。具体表现在社会生产供给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效率偏低, 社会公共体育信息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政府垄断导致社会资源消耗过度, 财政负担家中, 供给不足。

4 基于新媒体条件下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改革与创新

4.1 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体育信息传递速度

传统的体育信息服务多以纸质资料为主, 虽然这些文本资料再保管方面有较长的年限, 也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毕竟纸质资料所包含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尤其是关于体育信息方面的资料更是不多。对于体育信息服务上来说, 除了理论参考之外, 还要注重技术方面辅导, 技术操作上就会涉及到动作讲解和演示, 在编辑这些资料时就必须要配上相符的图示, 纸质资料毕竟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就会造成体育信息量不足, 而且更新的体育信息资料传播周期较长还会受到区域上的限制, 多媒体的出现, 为体育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4.2 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体育信息传递便捷化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 为我们实现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础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这种优势越发明显。因此, 我国要想创新体育信息服务就必须要创新资料获取方式, 抛弃传统依靠杂志、报刊等形式获取途径。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体育信息, 给大众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首先, 改变传统的资料获取方式, 引进一些具有学术性的网站, 以便大众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其次, 重视体育信息资源的规整, 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网页, 将所拥有与体育相关的信息传递到网站上, 为我国公众提供信息导航以便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推广更加便利。

4.3 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国家级保障机构

我国现在的经济社会环境趋于开放化,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 消除了传统信息鸿沟, 也满足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性。与此同时, 加快构建和创新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以国家级保障机构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中心, 将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进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拓展信息服务渠道, 比如说, 利用信息平台可以进入世界各个相关的服务信息网, 进而获取更多的网络信息资源。

我国系统部门之间由于相互分离, 因此在新媒体下, 建立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快速传播和资源共享, 进而实现跨区域的信息保障体系, 方便各地区信息服务活动的全方位管理, 以便推动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

4.4 建立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团队

我国体育行政机构应加强对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建设方面的关注力度, 在其网站构建上大力推广公共体育信息服务, 对其服务内容、服务特点等方面都要进行细致规范, 以便公众能够快捷的获取和掌握所需信息资料。鉴于当前我国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还处于初期, 因此需要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进而在新媒体的基础上, 正确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信息上的主要内容。

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离不了人才的支持, 这就需要构建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团队。首先, 在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上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衷心为大众服务, 能将工作落实。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置严格的考核制度, 将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利益同工作的成效紧密挂钩, 进而形成具有激励管理机制的体系, 进而保障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同时, 在人员配备上, 注意需要吸取一些业务能力比较强的专业人员, 以便保障技术工作的持续进行;还要培养和招聘一些领导能力较强的管理者, 以保证工作团队顺利运行的同时还能和公众构建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进而满足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需求。

5 结论

通过对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多方面探析, 以及对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发展现状来看, 针对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未来改革和创新, 国家政府应当从当前国家的需求内容作为出发点, 首先了解和认识新媒体环境下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力, 进而明确发展目标;其次从规范公共体育信息服务, 为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构建一个和谐安全的运行环境, 进而在新媒体的基础上, 促进我国公共体育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卫忠.我国体育信息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 (02) .

[2]袁春梅.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 (04) .

[3]郭渐强, 杜金穗.整体政府视角下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研究[J].求索.2013 (07) .

[4]苏武江, 高静, 黄继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范围和标准[J].改革与战略.2013 (03) .

[5]吴秀花.“嵌入式”服务:政府决策信息服务新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3 (03) .

[6]刘德新, 李少龙, 任保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目标下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 (03) .

[7]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溯源与再认识[J].体育学刊.2011 (03) .

[8]郇昌店, 张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辨析——兼与范冬云先生商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 (03) .

[9]杨韵.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与体育传媒的融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 (03) .

上一篇:处理与加固技术下一篇:非上市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