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安全

2024-06-06

药物安全(精选十篇)

药物安全 篇1

关键词:化疗药物,静脉输注,合理用药,自我防护,安全管理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 绝大多数化疗都需通过静脉输注完成, 其中约90%化疗药物为人工配置, 配置人员与化疗药物接触频繁[1]。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 若防护措施不到位, 严重损害医护人员生命健康。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具有化疗资质的医院均陆续建立静脉输液管理中心, 统筹化疗药物配置、使用工作, 提高了化疗药物安全管理水平。本文就笔者实际工作经验, 结合我院化疗药物管理现状, 分析工作要点,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化疗药物普遍具有细胞毒性, 长期接触易在配置者体内蓄积, 损害各组织器官, 重者可出现明显毒性反应, 如骨髓抑制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体表反应 (脱发、溃疡) , 甚至可影响长远预后, 增加癌病、遗传畸形、基因突变风险[2]。

1.2 主要危险途径

(1) 空气污染:空气流动性强, 室内缺乏高效的负压装置, 在配置过程中, 化疗药物出现溅射、蒸发等物理变化, 以微粒形式传播, 广泛弥散在空气之中, 经皮肤、口鼻与配置者接触, 造成毒性损害。 (2) 药物外溢:化疗药物容器使用前物流运输过程中已发生破损或磨损, 出现泄露, 或存在泄露风险, 在取用时除去防护包装、掀盖时不可避免存在外溢, 取用、存储时磕碰产生的裂痕, 重新封装未达标等, 都可能造成药物泄露。 (3) 穿戴防护工作不到位:医院自身未能严格按照标准, 采购合适的防护设备, 材料隔绝性能不达标, 不能有效阻挡游离于空气中的细胞毒性物质, 或服装舒适度、适应性欠佳, 影响工作者穿戴意愿。从业人员自身缺乏足够的自我防护意识, 疏忽大意, 在调配化学药物时, 未能按照标准穿戴防护设备, 如手套佩戴不正确, 有手部皮肤裸露, 口罩侧边留有较大空隙, 帽檐未能完全遮盖发梢等[3]。 (4) 对化学药物特性掌握不足:部分药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穿透性, 防护手套为乳胶、聚氯乙烯材料所制, 耐磨性欠佳, 抗腐蚀能力存在上限, 反复使用致滤过性上升, 甚至出现磨损、破洞。 (5) 应急处理不到位:在发生刺伤、化学药品容器破碎甚至翻倒等突发事件时, 部分工作人员简单地用水冲洗、用抹布擦拭, 致局部化学药物浓度迅速上升;或为自身安全, 未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致药剂大量的泄露, 充斥在空气、台面上, 增加后期清理难度, 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尚未清理达标的环境下工作。 (6) 后续工作处理不当:对配置室内粘有化学药物的废品处理不当;未能及时封装剩余药品;锐器未能转入锐器盒中, 与化学药剂、垃圾存放在一起, 刺破包装, 致垃圾中有害成分泄露, 同时遗留的锐器还可能刺伤垃圾回收工作人员;垃圾无明显标识, 或标识被遮盖, 未能送至指定场所, 致有毒成分微粒渗出, 积少成多, 致配置间药物浓度上升[4]。

1.3 改进要点

(1) 化疗药物管理: (1) 建立系统性化疗药物配置相关管理制度, 包括生物安全柜清洁管理规程、配置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培训、考核、岗位责任、薪酬与激励) 、化疗药物急性泄露处理制度、废弃物品管理制度、物流标识管理制度等; (2) 准备防护设备与应急物品, 基本设备包括生物安全柜、吸防水垫布、空气负压吸引装置, 非透过性、无絮状物、前身完全封闭防护衣, 乳胶双层手套, 防护目镜等, 防护物品应放置在安全柜旁, 以便取用;准备充足的镊子、乙醇棉球、防刺破容器等基本物品, 准备应急物品; (3) 定期抽检, 检查配置室污染情况、工作人员操作质量、自我防护水平。 (2) 规范操作: (1) 配置均由考核合格, 技术娴熟的护士完成; (2) 检查固定可活动性装置, 如注射器; (3) 开瓶时, 轻轻叩击顶部、颈部, 以防药物残留; (4) 无菌纱布包裹, 快速折断药品颈部; (5) 沿瓶壁缓缓注入溶媒, 待溶媒浸透药粉时, 再缓缓振动, 充分溶解; (6) 抽液完成后, 针头朝上, 若需排出针管内残余空气, 需以无菌纱布包裹针头再行排气; (7) 严格控制一次抽吸药液量, 使用过滤针头, 操作时应远离安全柜至少15 cm; (8) 手套使用超40 min或有大面积污染时, 更换内外手套; (9) 若有药液渗出, 以镊子夹取纱布处理; (10) 若发生刺伤, 应立即脱去手套, 挤压患处挤出血液, 以生理盐水、清水冲洗, 以消毒水处理患处;若发生药物小量泄露时, 应立即穿戴标准防护设备, 以纱布吸干药液, 使用擦拭手法, 不要扩大药液浸染面积;若有容器碎片, 以小铲拾起, 以清洁剂反复擦拭, 反复冲洗;若发生大量泄露, 应隔离配置室, 评估溢出量。 (3) 安全防护: (1) 配置人员穿戴连体防护服, 按要求穿戴圆顶帽、聚氯乙烯手套、乳胶手套、一次性口罩、鞋套, 避免皮肤暴露; (2) 定期体检, 安排岗位轮换, 准备生育或已有身孕者、哺乳者避免从事配制工作; (3) 加强监督管理, 教育培训, 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 结果

2.1 人员防护质量

2008-2014年配置人员, 未见与化疗药物有关的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期间2名工作人员生育, 未见先天畸形。未出现1例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发生刺破1例, 紧急处理后未见异常。

2.2 随机抽查生物安全柜消毒质量

抽检110次, 空气颗粒、空气沉降菌、物体表面、人员手部、紫外线灯合格率均高于98%, 见表1。

3 讨论

具有化疗资质的医院均具有一定的规模, 管理水平较高, 具备开展系统化安全管理的能力。实际上, 在化疗开始推广之初, 许多医院便意识到化疗药物配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但一直缺乏规范化、系统化, 既往的安全管理工作围绕生物安全柜开展, 主要承担人是化学药物配置人员[5], 这种粗放式的安全管理缺乏对整个化疗药物应用流程的管理, 工作人员往往凭借经验完成配置工作, 注重肉眼可见的个人防护, 对整个配置环境保护力度不够, 隐性侵害依然存在。

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的建立为化疗药物安全管理提供了途径, 医院化疗安全管理水平迅速提高, 相关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投入、人员管理、操作均得以规范化、系统化。我院通过系统性的分析, 化疗药物配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细胞毒性药物威胁工作人员途径, 认为药物运输、实用、废物处理, 人员防护意识与能力, 安全管理制度, 均存在安全隐患, 从药物管理、规范操作、个人安全防护3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结果显示, 自2008年以上, 我院配置人员未出现相关毒性反应, 仅出现1例针刺事故[6]。抽检生物安全消毒柜110次, 各项目合格率在98%以上, 提示化学药物存放、取用、配置室环境管理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消毒柜未受污染、无泄漏。

参考文献

[1]王明辉, 张艳华.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新员工培训实践与探讨[J].中国药房, 2012, 22 (9) :814-815.

[2]张玲, 任俊辉, 傅若秋, 等.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的注意事项[J].中国药房, 2010, 21 (13) :1203.

[3]李红.[J].中国厂矿医学, 2012, 23 (02) :23-24.

[4]赵方允, 王丽.[J].中国药房, 2011, 34 (10) :67-69.

[5]张慧, 高跃进.[J].中国药业, 2013, 16 (10) :45-48.

药物安全 篇2

中标备案和监管制度

依据《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建立实施监督检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精神,按照国家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监管工作的意见》(国食药安监【2011】454号)的要求,为切实保证基本药物(含省内增补品种,下同)质量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中标情况备案和监管制度。是为了及时动态掌握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地的中标情况,不管是在本地中标还是在外地中标的品种,必须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局”)备案,同时向企业所在地市(州、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备案。

二、省局药品安全监管处主管全省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中标情况备案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基本药物中标备案情况的检查,并将有关情况报国家局。

三、备案内容包括中标价格、成本情况以及中标省份名称等,并将中标情况汇总上报到省局和市(州、地)局,每年6月10日和12月10日前各报一次(附表)。省局和市(州、地)局根据企业备案情况以及工艺处方核查等情况,对中标品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四、要切实加强中标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基本药物生产

质量规范,监管部门要根据企业上报的中标情况对基本药物定期进行质量抽检。

五、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生产及质量控制的各项标准要求,完善药品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企业药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药品生产及质量保证等关键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安全。

六、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针对中标品种备案情况,各地应当结合辖区内基本药物生产的实际,依据基本药物生产工艺及处方核查工作档案,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强化基本药物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重点为:基本药物是否按照药品GMP要求进行生产;药品生产用原辅料供应商审计和质量监控情况;生产工艺验证情况;产品质量检验及放行等关键环节。

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省局和企业所在地市(州、地)局一年不少于2次,企业所在地县(市)局一年不少于4次。

七、基本药物是保证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对涉及药品生产及质量问题的群众举报,必须在第一时间内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应严格依法予以查处;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应禁止出厂销售,已出厂的应予召回。

八、强化基本药物委托生产的监管。中标备案的基本药物有委托生产的,对生产委托方,药品监管部门要检查其是否履行对受托方生产的质量监督责任;对基本药物生产的受托方,所在地药品监管部门

应将其纳入属地监管范围,严格要求其按照委托方注册的药品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不得擅自变更原辅料及其来源。对委托方本身不进行生产的委托生产申请,原则上不予批准。基本药物委托生产委托方和受托方都必须具备电子监管码赋码条件。

九、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为加强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监管,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应全面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健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强化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和安全。

十、提升基本药物生产企业药品GMP实施水平,以适应国家药品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我省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基本药物市场竞争力和中标机率,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十一、进一步提高中标基本药物中标品种的电子监管水平,强化基本药物电子监管质量,完善药品安全追溯体系。

十二、加强中标品种销售票据管理,严厉打击“挂靠经营”和“走票”等违法行为。各地应结合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以规范药品购销中票据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打击“挂靠经营”、“走票”等违法行为,认真贯彻实施《关于规范药品购销活动中票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9〕283号)的要求,加大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组织力量开展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情节严重的或者典型的案件,要督促严肃查处。

十三、要切实强化对基本药物中标品种中特殊药品经营的日常监督检查,严防从合法药用渠道流失。

十四、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完善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

置机制。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调查、评价、处理工作程序和机制,加强和完善基本药物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规范药品安全性信息反馈,及时向有关部门及社会提供各种安全信息。接到使用基本药物品种死亡或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报告后,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立即展开调查工作,并及时报告相关进展情况,保证用药安全。

十五、注重经验总结,完善监管手段,积极探索构建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附:基本药物中标情况统计表

雾化的药物安全吗 篇3

每次咳嗽得厉害了,医生都建议东东做雾化吸入治疗,说雾化吸入治疗药物直达病灶,疗效快。可是东东的爸爸担心频繁雾化,东东会不会对雾化产生依赖,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哪些药物适合做雾化呢?

雾化吸入治疗的优点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通过雾化吸入给药,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成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喉炎,过敏性咳嗽等疾病,均可以使用雾化吸入治疗。由于雾化吸入具有药物起效快、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吸入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的治疗目的,可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雾化吸入。具体要到医院请教医生,不要私自配置,一般家庭雾化一周时间,效果不好,要及时去医院复诊,每次雾化完,注意要擦脸漱口。儿童雾化,每次雾化时间5—10分钟左右为好。

雾化的药物有哪些支气管扩张剂

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解除支气管痉挛。支气管扩张剂有以下几种:

抗胆碱能药物。常用药物为异丙托溴胺,吸入后10—30分钟起效,1~2小时作用达高峰,1次吸入后作用可维持6~8小时。其主要用于COPD急性发作以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极小,但也有吸入后引起急性尿潴留的报道。因此,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病人以及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β2受体激动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吸入后5分钟即可起效,15分钟可达高峰,药效可维持4~6小时。其主要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发作以及COPD有明显支气管痉挛的病人。由于此类药物对心脏和骨骼肌的β受体也有部分激动作用,所以部分病人吸入后会出现心悸和骨骼肌震颤。有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甲亢的病人应慎用此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

具有局部高效和全身安全的特点。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有:

布地奈得。具有较高的组织亲和力,可发挥强有力的局部抗炎作用,小剂量就能起到治疗作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得起效迅速,10—30分钟即可发挥气道抗炎作用,适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儿童哮喘病人。如果与抗胆碱能药物及(或)β2受体激动剂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更佳。

应当注意的是,医师要叮嘱病人在雾化吸入后彻底漱口,以防止出现口腔、咽峡部黏膜念珠菌感染。

粘稠溶解剂

a-糜蛋白酶 虽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液稀释易排出,但长期雾化吸入会导致气道上皮鳞状化生,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目前临床上慢慢使用的比较少了。

盐酸氨溴索。可调节呼吸道上皮浆液与黏液的分泌;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维持肺泡的稳定;增加呼吸道上皮纤毛的摆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呼吸道感染有痰不容易咳出的孩子都可以使用。

抗生素

雾化吸入抗生素对呼吸系统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不推荐私自使用,儿童不推荐该方法。

间歇或短期预防性吸入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上呼吸道革兰阴性菌的菌落形成率。目前,临床上将抗生素的雾化吸入,主要用于治疗重症病人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医院获得性肺炎。需要注意的是覆盖在呼吸道上皮的表层液体,pH值为中性。吸入抗生素的渗透压过高或pH值过低会引起咳嗽,甚至导致气道痉挛。

联合用药

为了增强雾化吸入的效果,或缩短雾化吸入的时间,医师会把多种药物溶液或混悬液混合后让患者同时吸入。如抗胆碱能药物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更强,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持久的特点。但将液体混合吸入时一定要注意各种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相容性,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些药物可以稳定配伍,但混合后其空气动力学特性可能改变,温度、配置后的储存时间、混合后雾化杯中液体量的增大都可能影响雾化效果。所以,雾化吸入治疗并不是用药越多越好。

在临床上,过去经常常用一些静脉用药如糖皮质激素、氨茶碱、庆大霉素等作为雾化吸入的药物使用,目前已经逐渐淘汰。

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的注射剂型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经呼吸道局部雾化吸入时,产生的雾化颗粒较大,因而药物只能沉积在大气道,局部抗炎作用弱。茶碱虽然可以扩张支气管,但对气道上皮有刺激作用,故临床上不主张用于雾化吸入治疗。

是药三分毒,雾化虽好,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很多时候,雾化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治标不治本,孩子有病,寻找病因才是最重要的。

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4

关键词:安全用药,不良反应,抗生素

1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 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 二级医院为80%, 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 很多医生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 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 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 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十分复杂, 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1) 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 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 (2) 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 (3) 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使药物污染, 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4) 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反应, 甚至死亡。 (5) 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不同剂型, 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 即生物利用度不同, 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 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 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 (2) 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易发生不良反应;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85% (113/713) 。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 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 (52/887) 。 (3) 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4) 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 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1) 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 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 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 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6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15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4) 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3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3.1 不能轻信药品广告。

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 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 容易造成误导。

3.2 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有些患者认为, 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 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 都是不恰当的。

3.3 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不能自行增加剂量, 特别对于传统药, 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 剂量越大越好, 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此, 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 有病要合理用药, 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 正确地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达到真正地安全、有效、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张克义, 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 17 (2) :229.

药物安全 篇5

柚子的介绍

柚子是芸香科植物柚的成熟果实,产于我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柚子清香、酸甜、凉润,营养丰富,药用价值很高,是人们喜食的水果之一,也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柚子茶和柚子皮也都具实用价值。

吃柚子的好处有哪些?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有健脾消食、清热化痰、解酒除烦等功效,主治咳喘、气郁胸闷、腹冷痛、食滞、疝气等。

柚子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以下五点。

1、柚子果肉:味甘酸、性寒,有健脾、止咳、解酒的功效。

2、柚子皮的功效与作用:味辛苦甘、性温,有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散寒燥湿的功效。

3、现代医药学研究发现,柚肉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等成分,故有降血糖、降血脂、减肥、美肤养容等功效。经常食用,对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硬化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对肥胖者有健体养颜功能。

4、柚子还具有健胃、润肺、补血、清肠、利便等功效,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血症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5、柚子含有生理活性物质皮甙,可降低血液的黏滞度,减少血栓的形成,故而对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中风等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柚子与药物同吃会中毒?

据近日媒体报道,湖北一个老人为了降压,吃了两片降压药,之后又吃了半个柚子,半小时后感觉头晕、心跳得厉害,甚至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晕了过去,医院接诊后发现:患者的血压很低,超过了降压药的使用限度,之所以这样,原来罪魁祸首正是柚子!

药物➕柚子=服毒?没错!这是真的!柚子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柚皮素、佛手柑素等活性成分,能够抑制人体内一种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药物代谢和排出体外,这可能造成药物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药效过强,在体内造成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中毒。

哪些药物与柚子同吃导致中毒?

降压药➕柚子:低血压

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是常用的降压药。由于柚子本身含有丰富的钾元素,吃柚子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加上它还具有使降压药的血药浓度增高,故服用降压药期间吃柚子或柚子汁就相当于增加了药量,可能会使血压骤降,轻者会引起头晕、心慌、乏力,严重时还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

降脂药➕柚子:伤害肝脏和肌肉

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等,遵医嘱服用较为安全,但是:如果在服用以上药物期间大量吃柚子或喝柚子汁,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大肝损伤、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引起急性肾衰竭!

安眠药➕柚子:副作用

柚子会延缓某些药物的代谢,如:安定、咪哒唑仑等镇静类安眠药,延长药物镇静时间,加重眩晕和嗜睡症状。服药后第二天还可能会有“宿醉”症状(如头晕)发生,这对于高空作业和司机尤其要注意,非常危险!

避孕药➕柚子:药性失效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柚子对于避孕药的影响最为突出。专家称"如果服用了避孕药的妇女,在性生活后食用1~2个柚子,或者直接用一大杯柚子汁送服避孕药,有可能会导致避孕失败,其原因就在于柚子阻碍了女性对避孕药的吸收。

抗过敏药➕柚子:头晕

柚子可能诱发特非那定等抗过敏药的不良反应,引起头晕、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此外,用免疫抑制药环孢素、促胃动力药西沙必利等药物期间,如果吃大量柚子,易使血药浓度增高,不良反应加大。

柚子的食疗方法

1、柚子皮煮水治小儿肺炎

将柚子吃完后,留皮晾干,放进锅里几块加水一起煮(块不要太小,否则药效减小,但也不宜过大),水不要太多(和煎中药一样)连开几次后,把煮的汤倒进碗里给患儿喝下,连喝几次就会好。

2、柚子皮煮水治疗冻疮

用晒干的柚子皮煮水,烧到很浓时取此水热敷冻伤处,但破皮之处忌。热敷的温度要注意,刚开始时,毛巾温度不可太烫,可抖抖热气再敷。待冻伤处适应后逐渐增加温度,最高时应毛巾从锅中拿出直接热敷。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长期坚持(即使好了,也最好坚持到这个冬天完结),可以促进冻伤的恢复和有效的杜绝来年的重犯或减轻。如果冻伤处没有破皮的话,可以放几个干辣椒加入。锅和毛巾最好是单独使用的,煮好的水不需更换,但每次一定要煮开,加入新水一定要延长沸水的时间。

3、腌制柚子糖

方法: 把外面的表皮削去,注意要把全部青色的都削去,要不会有点苦的。然后就把它横着切成一条条,注意切薄点。放在开水中煮一下,然后就放在凉水中浸一两天,其间要换一两次水,换水时注意要先挤掉皮的水份,再放进新水中(这样可以去掉苦味)。 一两天后,把皮挤去水,稍微晾一下,备用。然后就煮些白糖,煮成水一样后(要吃辣的也可放些进来),放皮进去一起煮一会。这样就做成了柚子糖了。

4、柚子酿

做法同上面的差不多,不过就是把皮切成三或是四块,成三角形,然后每一块都用小刀小心的剖出一个小口,用来把做好的馅放进去(这个馅就随大家的口味,平时你们酿豆腐用的就可以了)。记得也是用开水煮过,凉水中浸一两天,挤去水份再酿。再把它煮熟就可以了。

肠球菌属药物的潜在风险与应用安全 篇6

[关键词]益生茵;感染;肠球菌;耐药性;合理用药

近年来,益生菌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益生菌”这一广义概念易导致对其应用中潜在风险的忽视。益生菌作为药物的两面性早已引起医学界的深切关注,近年来国外不断有益生菌相关感染等的临床报道。如Besselink等对严重急性胰腺炎患者服用益生菌的研究发现,在服用益生菌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安慰剂组。Venugopalan等强调,必须认真评估住院患者应用益生菌药物的风险和收益。

国内将屎肠球菌、粪肠球菌等肠球菌属作为临床常用益生菌药物成分。肠球菌属致病性、耐药较强,且可传播耐药性,故含肠球菌菌株的益生菌药物更应引起业界重视。

1潜在风险

肠球菌源自肠道正常菌群,也是机会致病菌,该属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从20世纪末开始,肠球菌多重抗生素耐药菌株开始出现,改变了业界对其“相对无害”的原有认识。而国内目前含有肠球菌属的益生菌制剂较为常用,其应用安全不容忽视。

1.1潜在感染性

当机体处于易感状态,如免疫功能不全时,肠球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感染。一般认为,“益生菌”感染与潜在的免疫缺陷、慢性疾病或机体功能衰退相关,腹泻、肠道感染、空肠造口术等导致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受损,心脏瓣膜病、中央静脉置管、同时服用益生菌耐药的广谱抗生素等也都可以增加感染发生的机会。肠球菌在临床导致的感染主要有尿路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1.2耐药性的携带及传递

细菌菌株存在于质粒上的天然耐药基因理论上可在不同菌属之间传递。如果“益生菌”发生这一情形,可导致感染患者的致病菌耐药。《食品益生菌评价指南》中明确指出,“生产商有义务证明其生产所用的益生菌株都不存在可转移的抗生素耐药性或其它潜在毒性”。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food safety agency,EFSA)对申请“安全合理推定(qualified pre-sumption of safety,QPS)”认证的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中要求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其中是否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国内也有学者坚持,“具有耐药性的菌株是坚决不应纳入益生菌产品中”,其可能导致“耐药性的播散”,从而对全国的公共卫生造成威胁。

肠球菌属常见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不但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增加,近年的细菌耐药性监测还表明,从发现肠球菌利奈唑胺中介菌株到出现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在特殊人群中肠球菌的耐药情况可能更为严重。针对儿童患者的研究证实,儿童肠球菌的耐药状况十分严重,多重耐药肠球菌属菌株占比例较大,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屎肠球菌耐药比粪肠球菌更为严重。

肠球菌的耐药基因存在于质粒和染色体上,编码的蛋白具有抗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功能,亦与该菌的毒力相关。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出现,引起对肠球菌传递耐药基因的担忧。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高度耐药由vanA基因介导,而Whitener等报道,肠球菌属中的vanA基因可传递给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这事实上确认了肠球菌对耐药性的传递行为。耐药因子的传递和扩散,不仅干扰个例治疗,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1.3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因肠球菌属自身的特性,有观点认为其不宜视为“益生菌”。由于含肠球菌菌株益生菌的应用缺乏循证医学依据,国外应用相对较少。2002年FAO/WHO发布的《食品益生菌评价指南》中指出,益生菌存在的可能危害包括:进入血液等引起的人体全身性感染、益生菌菌种所携带耐药基因的转移等。鉴于肠球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菌,FAO/WHO已建议益生菌中不宜使用肠球菌。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对此仍持审慎态度。2011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od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WGO)发布的“WGO全球指南:益生菌和益生元”,仅在屎肠球菌的应用项下列入成人急性腹泻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且证据等级均较低。2013年欧洲基础治疗胃肠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primary care astroenterology,ESPCG)发布的《益生菌治疗下消化道病症指南》则未纳入肠球菌属治疗下消化道病症的相关文献。孙雯娟等最近对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表明,这些地区应用的益生菌制剂未包含肠球菌属。这些情况值得深思。

2制剂应用安全

2.1易感群体及危险因素

卢岩等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头孢三代抗菌药物的应用是肠球菌属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armeli等也指出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或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会增加肠球菌属感染发生率。更早的报道也提出,当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各种原因导致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宿主与肠球菌之间的共生状态失衡,肠球菌离开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分泌毒性物质侵袭破坏宿主组织细胞,并使致病性在肠球菌种间扩散,导致感染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肿瘤放疗化疗后、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或长期维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的免疫力低下,三代头孢等抗菌药物应用,器官移植(特别肝、肾移植)等患者群体应充分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应用肠球菌属制剂。此类患者用前最好能够做针对性的用药风险评估。

2.2制药环节的隐患

目前作者未检索到国内使用肠球菌属益生菌制剂引起感染和传播耐药的报道,但这并不能说明这类药物的应用安全无忧。肠球菌属益生菌的应用安全研究少见报道,可能与国内对其认识有待深入以及“益生菌”安全性未引起应有重视有关。在前述免疫力低下患者等特殊人群中应用含肠球菌的益生菌制剂,尤应斟酌患者具体病情,慎重考虑其应用的必要性,但当前尚无中国人群相关的指南性评估规范。这即给医师的抉择和药师的监护造成了无据可循的困扰,也提高了执业风险。这一现状也凸显出广大医务工作者亟待提高对肠球菌属益生菌药物不当应用可能造成危害的警惕。

由于没有强制规定,国内益生菌制剂厂商并未向消费者保证其产品不存在可转移的抗生素耐药性或其它潜在毒性,甚至具体菌株亦未标识,而同属的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等可能会不同。制药商未提供药品的真实信息,也未标示必要的警示语,不但影响了用药安全,也提高了生产销售的风险成本。

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7

1 临床资料

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例数, 并按照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年龄段、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组织或系统损害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上报ADR有效报告116份, 其中抗生素类致不良反应65例, 占55%;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28例, 占25%;其他药品致不良反应23例, 占20%。男61例, 女55例, 年龄最小者8岁, 最大者85岁。在116例报告中, 心脑血管疾病38例, 呼吸系统疾病67例, 其他11例。合并用药35例 (30.5%) , 单独用药81例 (69.5%) 。静脉滴注75例, 口服36例, 肌肉注射5例。其中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青霉素、阿奇霉素、参麦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美洛西林等;胃肠反应的有: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昔洛韦、替硝唑等;神经系统反应 (头痛头晕) 的有:卡马西平、克拉霉素、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有:美洛西林、氨苄西林钠、菌必治、青霉素等。

3 讨论

目前我院常用抗生素药物有40多种, 虽然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及胃肠道反应。因此, 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 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 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 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有时皮试阴性, 但在注射过程中, 也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 药物因素:抗高血压药依那普利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其在降压的同时可以引起干咳。 (2) 药物的质量:杂质 (包括赋形剂, 如胶囊的染料引起固定性药疹) 的污染, 可致过敏或中毒。 (3) 年龄:从年龄段分布可知, 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老年人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 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消除;且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 用药品种较多, 合并用药情况普遍。调查发现, 现60岁以下的人,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 (52/887) , 而60岁以上的人则为15.85% (113/713) [1]。所以加强对老年人ADR监测尤为重要。 (4) 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 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 (5) 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停用抗高血压药出现血压反跳以及心悸、出汗等症状。

4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 买药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和药店。 (2) 遵循能不用就不用, 能少用就不多用, 能口服不肌注, 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3) 阅读药品说明书, 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严格遵照医嘱用药, 药物治疗方案是根据病情及患者的生理特点等诸多因素综合后决定的, 切不可随意更改, 以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 (5) 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 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 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药物具有双重性, 是一把双刃剑, 既具有防病治病的药理作用,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不合理使用药物, 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还可能引起药源性疾病。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不仅要研制更多更有效的药物, 而且应当合理使用现有的药物, 使其发挥应有的生物医学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 临床上也要合理使用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进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8

药品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可防止疾病, 同时也可因不良反应危害人类。WHO统计资料显示, 各国住院患者ADR发生率为10%~20%, 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美国, 因用药不当死亡的人数居心脏病、癌症、脑卒中之后, 排名第四。在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总数的11%~26%。我国每年有5000多万人次住院, 其中因ADR住院的有250多万, 因此死亡者近20万!还有因滥用抗生素引起中毒性耳聋患者有上百万, 药物瘾癖、致畸、致盲、肝肾损害、致细胞突变等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已达30%!如何正确合理使用药品, 最大程度地减少、避免ADR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1正确使用抗生素

ADR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非常普遍。有数据显示, 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 二级医院为80%, 一级医院为90%。2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率也高达50%, 远超过全球抗生素的平均使用水平。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抗生素使用率仅有22%。在我国, 许多医师对抗生素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 使用的盲目性很大, 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 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盲目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 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 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 导致目前我国抗生素的研制速度已赶不上细菌的耐药速度。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 多是因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

长时期以来, 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 而有些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喜欢同时服用2种甚至更多的上呼吸道感染药或抗生素, 以为这样就可以好得快些。其实, 80%的普通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引起的, 而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 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并无疗效。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 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

由此看出, 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 医师、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 提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杜绝滥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熟悉药物的特点及毒性反应, 以及防治不良反应的对策;有条件的机构, 应加强血药浓度的监测, 控制剂量及疗程;注意给药途径及给药浓度[1]。

2日常用药过程中, 必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才能保证安全合理用药

ADR的诱发因素有非药品因素及药品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影响等。因此, 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 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感应性、适应证、不同共存疾病的患者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 再加上药物及其制剂中赋形剂的影响, 问题更为复杂, 这也是ADR不可预测的原因。从总体上来说, ADR可能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 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病、多发病的表现很相似, 包括ADR、毒副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等。一般认为, 老年人、妇女、儿童和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疾病的患者, 容易发生ADR。患者应了解自己的病史, 就诊时向医师说清楚自己的症状, 买药时问清药品用法、用量、服法, 不随意更改, 一旦感觉不适应立即和医师取得联系。

首先, 日常用药应分清非处方药 (OTC) 与处方药, 遵医嘱, 依从药师的指导, 要对症下药。其次, 在日常用药中, 三类重要人群尤其值得重视[2]。一是老年人。他们因年龄而机体脏器、组织结构和功能都在减退, 衰老与疾病共存, 由于使用的药物多、杂, 其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会增多。很多人患有多种疾病, 在使用治疗这些疾病时, 顾此失彼, 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因关节疼痛长期或大量服用水杨酸制剂或其他解热镇痛剂, 可能加重老年患者的溃疡病。为此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根据诊断确定用药, 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 寻求最宜剂量, 用药从简, 避免同时使用太多药物, 联合用药时应减少品种, 加强药物的监测, 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法。二是小儿。他们由于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全, 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应掌握小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 合理用药。如小儿腹泻一定要先查病因再用药治疗, 病毒性感染不必使用抗生素, 细菌性腹泻从最基础的抗生素用起, 轻型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 重症选用氟哌酸等, 难治性耐药型方可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紊乱时, 应停用抗生素。三是妊娠期及哺乳期的人群。这类人由于生理变化或病理变化可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药物作用时间、药物的半衰期, 防止药物对胎儿、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服用药物时必须进行咨询, 不能随意服用药物。再次是有部分人对中药的理解片面, 认为中药药性平和, 无毒副作用, 绿色安全, 中药的不良反应往往被忽视。事实上, 是药三分毒, 中药也不例外。据报道, 在新增不良反应案例中, 中成药比例最高, 占总数的32.5%, 排新发不良反应第一位[3]。据国家ADR监测中心监测, 这7种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急、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 甚至有引起死亡的病例[4]。其实, 中药的使用讲究辩证施治, 合理组方, 一人一方, 随证加减。中药也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 有时还存在讲究道地药材、依法炮制等。严格地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服用中药, 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但是如果不遵守辩证施治的原则或者辩证不当, 组方不合理, 中药材质量有问题, 也能引起许多不良反应。而许多市民认为中药更安全, 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甚至表示会在无医师处方的情况下随意在药店购买一些中药处方药。这种观点无疑增大了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应该引起重视。

3重视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帮助认识和了解药品的良好途径, 但一些人在服药前不看或看不懂药品说明书, 这给安全用药带来了隐患。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 服用前都应该先看明白说明书。处方药虽然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的, 但医师有时因事务繁忙等原因, 对药品的解释并不很全面、很清楚, 所以在遵医嘱的同时应该参考一下说明书。 (1) 看清药品名称、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很多人只看商品名而不看通用名, 误把2个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当成2种, 如果同时服用, 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2) 买药时注意有效期。 (3) 服药一定要在适应证范围内, 尤其是OTC药物, 自我服用应按照适应证, 避免错服。 (4) 注意禁忌证, 患者在用药期间如果感到较强烈的不适, 一定要及时停药。 (5) 按说明书上贮藏方法存药保证药品质量。 (6) 严格遵循规定的用法用量以保证疗效。用药时随意加大剂量或采用自认“安全”的小剂量, 吃药时断时续, 疗程不足, 当停不停或突然停药, 换药随意—这些做法都是十分危险的。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也对ADR带来的危害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 国家正在健全ADR监测报告制度, 尽量避免和减少ADR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 人们应正确认识ADR, 正确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徐年卉, 林国生, 付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43-144.

[2]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314.

[3]郭慧玲, 胡志方, 胡律江.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J].药品评价, 2005, 2 (1) :5.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应用 篇9

下面笔者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并结合相关药品运用, 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滥用药物, 导致其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 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 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 进展迟缓, 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 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 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 二级医院为80%, 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 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 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 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 使用的盲目性很大, 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 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迷恋于“洋、新、贵”, 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 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 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 D 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 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 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 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 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 形成一种平衡, 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 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 临床分科过细, 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 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 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 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 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 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 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 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加强用药安全意识, 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 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2.1.1 药物本身的作用

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 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 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

2.1.2 不良药理作用

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 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 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2.1.3 药物的质量

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 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2.1.4 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反应, 甚至死亡。

2.1.5 剂型的影响

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 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 即生物利用度不同, 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2.2.1 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 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

2.2.2 年龄

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 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 现60岁以下的人,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 (52/887) , 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 (113/713) 。

2.2.3 个体差异

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2.2.4 疾病因素

肝、肾功能减退时, 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2.3.1 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 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3.2 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2.3.3 合并用药

两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6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15种以上药物合用,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

2.3.4 减药或停药

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 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 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中药也不例外, 只是程度不同, 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 患者用药时, 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 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 安全用药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

症状, 应停药就诊, 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 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 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3.2 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不能自行增加剂量, 特别对于传统药, 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 剂量越大越好, 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3.3 不能轻信药品广告

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 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 容易造成误导。

3.4 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有些患者认为, 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 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 都是不恰当的。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 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 有病要合理用药, 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 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刘振声,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314.

[2]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3.

[3]徐年卉, 林国生, 付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43~144.

[4]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 3 (24) :42.

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环境安全措施探讨 篇10

1 严格的区域划分与不同的级别要求

我院PIVAS分为清洁区、缓冲区、控制区三大区域, 清洁区是工作人员生活、休息的区域, 工作人员进入清洁区前, 首先更换工作鞋, 缓冲区是进入控制区的通道。工作人员在清洁区洗手、更换工作服, 在缓冲区更换拖鞋, 对双手进行消毒、戴工作帽后方可进入控制区。

控制区根据工作流程划分为:审核区、排药区、配制区、外送区等区域, 各区域对空气的洁净度有不同的级别要求。配制区的一更级别为10万级, 工作人员对手进行清洁、消毒后进入二更。二更及配制间级别为万级, 工作人员进入二更后正确跨越警戒线再次更换工作鞋、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后进入配制间。配制间内放置有水平层流台或生物安全柜, 操作台为百级, 药品在此完成配制。

2 定期更换层流净化系统

层流净化系统是PIVAS保证药物配制质量的重要装置, 因此, 对层流净化系统必须进行定期检查、定期更换。我院采用专职人员管理, 每天检查各室内压力, 保证压力及压差均在正常范围。常规对初效过滤器每月进行清洗, 每3个月进行更换;对中效过滤器每2个月进行清洗, 清洗3次后进行更换;高效过滤器则每2年更换1次。如空气质量差, 则要加快清洗、更换频率。发现污染、堵塞及时更换。

3 定期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

PIVAS的配制间要定期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 每日工作前半小时开启层流系统和紫外线开关。配制药物前用浸有75%的酒精无纺布擦拭操作台的顶部、两侧、台面, 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每日配制后用另一块浸75%的酒精擦拭配制间内物品, 如治疗车、货架、传递窗、门把手、座椅等。每日用1 000 mg/L的速效消毒片溶液擦拭地面, 不留死角。每周检查不锈钢物品表面是否有锈迹, 并总消毒1次。每月用1 000 mg/L的速效消毒片溶液擦拭天花板、墙面、玻璃等。

4 加强对配制人员的管理

据报道, 配制间80%的微粒来自工作人员[2]。因此, 加强对配制人员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对PIVAS的工作人员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同时加强人员对微粒、微生物和细菌对药物质量危害性知识的认识, 提高安全意识。

PIVAS的工作人员每年要进行健康检查, 身体健康、无割伤、溃疡等体表损伤方可上岗, 同时不能佩戴首饰, 涂脂抹粉。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各室的要求进入配制间, 在配制间内各就各位, 各尽其职。避免频繁走动。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配制药物, 操作时动作要清晰、准确,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 避免咳嗽、说话、打喷嚏等。

5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良好工作习惯的养成, 需要有效的监督。质控小组检查监督日常的清洁、消毒工作, 检测各室的压力、压差, 保证系统正常运作。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手进行检测, 每月进行空气培养, 定期检测紫外线强度, 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 我院的静脉药物配制中心运行6年来, 未发生过1例输液反应。科室工作人员始终绷紧的一根弦为“质量就是生命, 安全重于泰山”。只有始终抱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才能保证患者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蔡卫民, 袁克俭.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1.

上一篇:计划用水管理下一篇:审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