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疗法

2024-05-25

药物疗法(精选十篇)

药物疗法 篇1

关键词:降阶梯疗法,合理用药,抗菌药物

降阶梯疗法是针对急危重症患者严重细菌感染而使用抗菌药物的一种合理用药策略, 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 (ICU) 中院内获得严重感染患者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治疗方法。降阶梯疗法主张起始治疗即使用足够广谱的抗菌药物, 以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1];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出来后, 再针对性地换用窄谱抗生素的两个阶段治疗方法。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起关键作用, 同时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扩散。降阶梯疗法已得到国际重症监护和急症医学研计会的肯定, 在治疗急危重症感染中有重要地位。

1 降阶梯疗法方法

1.1 经验治疗

降阶梯疗法主张及早留取病原学培养标本, 用药及时性和早期性[2];在未知确切致病菌及药敏结果时, 了解当地及所在医院的微生物学资料以及抗生素的敏感性, 尤其对于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及根据患者感染的部位、临床症状、入院时间、基础疾病的严重性、既往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耐药菌的感染情况、患者疾病恶化以及死亡危险性的评估, 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选择最广谱的抗生素或联合用药, 以抑制所有可能致病的病原菌。

1.2 药敏结果

药敏结果 (24~72 h之后) 病原学明确, 不应保留广谱抗生素, 应该毫不犹豫地更换敏感、窄谱抗生素, 以减少耐药菌发生的可能, 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比。有的标本被污染率高如痰标本, 降级使用窄谱抗生素时应综合考虑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及临床转归而定[2], 在病情明显好转时及时使用药价相对便宜、不良反应少的抗生素。

2 选择抗菌药物的原则

2.1 起始治疗方案

由于病原学检查常需要一定时间, 或有些患者已先前用药, 且患者病情危重, 不允许等待的情况下, 在检查结果报出之前, 采用降阶梯疗法的第一阶段选药, 从抗菌药物、病原菌、宿主免疫系统三方面考虑, 注意致病菌变迁, 院内获得性肺炎病情重、死亡率高, 其病原菌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明显不同, 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曲霉菌属、念珠菌属等为主, 社区获得性肺炎以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最为多见[3,4]。预测感染病原的范围及种类, 及时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 从而覆盖所有可能的致病菌, 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有着关键作用。能够作为降阶梯治疗起始治疗的代表药物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泰能) 。泰能具有抗菌很强和抗菌谱非常广的优势, 而且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有较好的稳定性, 但却很容易引起菌群失调, 进而诱发二重感染和容易促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同类药物有美洛培南 (美平)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与倍他米隆的复合制剂 (克倍宁) [1]、比阿培南、益他培南。注意避免应用在有癫痫史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药物剂量。

2.2 降级换用药

根据致病菌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选用针对性强、敏感、副作用小、窄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或将联合用药过渡为单独用药。确定对致病菌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时, 依据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特点, 在考虑药效学参数、患者药动学、细菌学数据下, 以MIC、AUC/MIC、Cmax/MIC、T>MIC值为参数[5], 评估相关临床结果。注意抗菌药物作用方式与特征, 如浓度依赖性抗菌药作用主要取决于最大浓度 (Cmax) 高低与抗生素后效应 (PEA) , PAE持续时间取决于Cmax/MIC值的大小, 与药物在体内T>MIC的持续时间关系不大, 因而提倡将剂量集中使用[1], 减少副作用, 如氨基糖苷类 (小儿、老人权衡利弊后慎用) 。时间依赖性药物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则不同, 能达到一个饱和的杀菌速率, 再增加药物浓度通常并不会导致杀菌作用的增强, 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与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MIC90时间[1], 用药原则为依据抗菌药物T1/2、T>MIC的持续时间, 缩短用药间隔时间, 增加给药次数, 减少每次用量, 一般24 h内有60%的时间超过MIC90则比较满意[1], 如β-内酰胺类。细菌对所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足量的药物浓度和抗菌药物对病灶组织穿透力是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关键。有些抗菌药的抗菌谱与致病菌相符, 但感染部位浓度低, 难以奏效, 还可引起致病菌耐药[3]。故在治疗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胆系感染时, 一定注意抗菌药在支气管分泌液、脑脊液、胆汁中有效浓度能否达到。

3 讨论

目前大、中城巿的医院ICU临床医师对降阶梯疗法有较充分认识, 留取病原学培养标本、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比较规

妇科急性腹痛的病种构成分析及治疗体会

李小茜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妇产科, 重庆400054)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急性腹痛的病种构成分析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160例妇科急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腹痛病种构成为异位妊娠102例 (63.75%) , 急性盆腔炎34例 (21.25%) , 卵巢囊肿蒂扭转10例 (6.25%) , 卵巢黄体破裂6例 (3.75%) , 出血性输卵管炎4例 (2.50%) , 其他4例 (2.50%) 包括绝经期取环致子宫穿孔2例、经血潴留2例。手术治疗114例, 保守治疗者46例。全部患者均获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5~19 d, 平均10 d。结论:妇科急腹痛病因复杂, 但均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 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因针对性治疗, 预后良好。

[关键词]妇科;急性腹痛;病种构成;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B

妇科急腹痛是妇女常见主诉之一, 由多种疾病引起, 易与内、外科疾患相混淆, 临床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 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 常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而影响女性的内分泌功能及生殖健康[1]。本文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妇科急腹痛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病种构成, 探讨其治疗,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 年龄14~61岁, 平均28岁;已婚134例, 未婚2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 伴有恶心呕吐、肛门坠胀等36例, 伴阴道流血90例, 发热46例;检查子宫略大于正常110例, 一侧附件区压痛和触及包块120例;B超示附件区包块121例, 腹腔积液90例, 盆腔少量至中等量积液24例;WBC>10×109/L 87例;Hb<100 g/L 52例;后穹隆穿刺120例, 阳性90例。

1.2诊断及治疗方法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系统体格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及B超、穿刺等检查进行诊断, 所有检查均与抢救措施同步进行, 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内出血和肿瘤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具体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及对侧输卵管情况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感染性疾病及部分异位妊娠保守治疗者。

2结果

急腹痛病种构成:异位妊娠102例 (63.75%) ;急性盆腔

范。但相当一部分临床医师对病原学检查, 降阶梯疗法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认识不足。从国家、省、巿、县一级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学术学习、交流, 对临床医师宣传降阶梯疗法的治疗方法、策略, 提高对于急危重症感染患者及早开始抗菌药物治疗的认识;治疗策略、方法十分重要, 降阶梯疗法是积极主动的治疗策略, 这对提高治疗成功率, 阻止患者病情的迅速恶化, 避免产生细菌的耐药性, 防止器官功能障碍, 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作用;可提高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文章编号]1673-7210 (2009) 04 (c) -135-02

炎34例 (21.25%) ;卵巢囊肿蒂扭转10例 (6.25%) ;卵巢黄体破裂6例 (3.75%) ;出血性输卵管炎4例 (2.50%) ;其他4例 (2.50%) , 包括绝经期取环致子宫穿孔2例、经血潴留2例。本组中手术治疗114例, 保守治疗者46例, 全部患者均获痊愈出院, 住院时间5~19 d, 平均10 d。

3 讨论

妇科急性腹痛的病因繁多, 一般病情较紧急, 必须争取时间进行诊查, 除急诊患者来诊时已处于休克危急状态需立即采取手术抢救外, 原则上应先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尤其专科检查, 必要时采取一些特殊辅助检查, 如查血常规、腹部B超、腹部穿刺, 方能作出正确诊断。本研究通过对102例妇科急性腹痛的分析, 其病种构成依次为: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黄体破裂、出血性输卵管炎及其他。

异位妊娠是妇科急腹痛最常见的原因, 本组显示异位妊娠占63.75%, 异位妊是指受精卵着床于正常子宫体腔以外的任何部位, 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 临床表现为闭经、无明显诱因出现急性下腹刀割样疼痛, 肛门坠痛及少量不规则阴道流血, 如发生流产或破裂, 出现典型症状、体征, 则诊断较为容易, 同时由于血HCG及阴道B超对异位妊娠的高诊断价值, 异位妊娠的腹腔大出血伴休克逐年减少, 发生在卵巢、子宫角、宫颈、腹腔等输卵管以外特殊部位妊娠, 近年来由于妇科炎症、内膜异位症、盆腔手术史如剖宫产史、顺产史、使用宫内节育器、生殖器官畸形的影响, 有逐年

参考文献

[1]丁国华, 高宏, 孟松伟.合理用药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李水晴, 刘琼.老年重症肺炎降阶梯疗法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7) :592.

[3]肖琴, 庄俊媛.我院外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1) :140-141.

[4]解斌, 董震海, 王建忠, 等.实用新药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

失眠,试试非药物疗法 篇2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认知行为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对患者错误认知的纠正,生活方式的指导,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的调节等,这些方面的改变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睡眠。

错误的睡眠观念会破坏正常的睡眠模式,正确的睡眠知识有助于我们调整睡眠规律,培养健康的睡眠周期,改善睡眠质量。睡前数小时,一般下午4点以后,避免食用兴奋性物质,如咖啡、浓茶或吸烟等;睡前不要饮酒,酒精可干扰睡眠;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睡前不要大吃大喝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睡前至少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很多失眠的人常常听说睡前喝杯红酒或牛奶可以有助于睡眠,这个说法并没有科学的依据,只是有的人有这样的习惯而已。

失眠患者常对失眠本身感到恐惧,过分关注失眠的不良后果,常在临睡觉时感到紧张、担心睡眠不好。这些负面情绪会使失眠进一步恶化,失眠的加重又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情绪,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认知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偏差,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要做到:保持合理的睡眠期望;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失眠;保持自然入睡,避免过度主观的入睡意图(强行要求自己入睡);不要过分关注睡眠;不要因为一晚没睡好就产生挫败感;培养对失眠影响的耐受性。

认知行为治疗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改交患者不合理的认知,从而改善睡眠的质量。

放松疗法可以缓解精神和身体的焦虑,是一种常见的非药物疗法。生活中的变故,各种琐事导致情绪紧张、焦虑,是诱发失眠的常见因素。放松疗法包括渐进式的肌肉放松,指导性的想象和腹式呼吸训练。初期由医生指导,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训练,熟练掌握之后可以自己练习,坚持每天自我治疗2~3次。 (编辑 林妙)

药物疗法 篇3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药物疗法,失眠症

失眠症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大多数患者常有不良的睡眠卫生和心理行为问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难入睡、睡眠不深、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醒后自觉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失眠持续2周以上就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如易疲劳、慢性疼痛、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胃痛、腹泻、食欲减退等)、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目前,临床上对失眠症更多的以安眠药物治疗为主,这种方法虽能减少醒起时间、延长睡眠总时间,提高患者睡眠效率,但长期使用安眠药物会出现很多副作用,甚至产生药物成瘾和依赖,因此,临床上失眠症患者中研究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在失眠症患者中广泛使用,能改变患者非适应性睡眠习惯,改善关于睡眠的不良信念和态度,改善患者睡眠效果[2]。本文对比观察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失眠症患者80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2.7~60.4(45.7±3.1)岁;病程1.1月~6.9年,平均(2.2±1.1)年。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0.5~61.9(46.4±1.3)岁;病程1.2月~6.8年,平均(2.4±1.6)年。入选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失眠症临床诊断标准;本次临床诊断试验均经患者、家属同意,通过医院伦理会批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晚上入睡前给予舒乐安定(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8T058)2mg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5周,根据患者睡眠质量3周后药物剂量减半服用[3]。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如下:(1)认知治疗。认知治疗是为了改变导致患者经常或加重失眠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如:①对睡眠需要的期盼过高,失眠患者常伴有睡眠感丧失及假性失眠。②误解或扩大了失眠的不良后果。(2)睡眠卫生教育。创造较好的睡眠条件,如室内光线、温度、湿度;让患者养成好的睡眠习惯及作息规律等,避免使用影响睡眠的兴奋性食品,且睡前不做剧烈运动[4]。(3)行为疗法。①刺激控制法。治疗时强迫患者在有睡意后方能上床,如15min内难以入睡者,则起床做其他事,直到有睡意后上床,并且在床上不做与睡眠无关的事[5]。②睡眠限制法。每天同样时间起床,白天不能有午睡或打盹,每天定时记录上床、起床时间和估计睡觉总时间。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睡眠质量。

1.4 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睡眠质量基本恢复;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有所缓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需调整治疗方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PSQI)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进行评定,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等,评分越低,睡眠质量越高[6]。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睡眠质量

2组患者治疗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及睡眠效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睡眠质量指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在失眠症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方案相比优势较多,治疗时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期望,基本目标是改变患者对睡眠的不适当观念[7]。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失眠症的信心,从而使患者更加容易入睡。行为学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的行为均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因此,通过后天的学习改造能改善人的某些行为[8]。本文中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及睡眠效率评分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让临床医师可进一步从患者的心理、行为上进行调整,从而摆脱了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成瘾性和依赖性,这种治疗手段的转变也符合现在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同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相比,失眠症患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能改善患者睡眠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应用。但认知行为疗法能否对所有失眠症患者有效,临床应用当中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需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研究去证实。

参考文献

[1]房静,张巧凤.心理疏导加中药治疗孕妇产前焦虑失眠症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63-64.

[2]袁琼湘,张雷,谢沙萱.住院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5(2B):21-24.

[3]刘贤臣,唐茂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1,5(2):103-107.

[4]贾艳梅,邢启香,刘素梅,等.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治疗[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2(12C):15-16.

[5]许志飞,申昆玲.儿童肥胖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关系的新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1):9-10.

[6]曹静.肥胖型2型糖尿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1):48-49.

[7]孙利华,付文娟,袁小红.王不留行籽耳穴压豆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9):1800-1801.

治疗早泄的非药物疗法 篇4

1阴茎冠状沟按压法。早泄患者的射精刺激闯值很低。为了提高其射精刺激阈值,此病患者可进行阴茎冠状沟按压法等性反应训练。阴茎冠状沟按压法可使早泄患者在受到性刺激的情况下不发生射精,重新建立较高的射精阈值。此疗法的操作方法是:让早泄患者的配偶通过各种手法不断地刺激患者的阴茎。当患者产生要射精的感觉时,其配偶可将大拇指放在其阴茎冠状沟下缘的阴茎系带处,将食指和中指放在其冠状沟的背侧,将三指同时用力按压其阴茎的冠状沟十几秒钟,可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20~30分钟后再让患者射精,应每天训练1次或每周训练2~3次,可连续训练3~6个月。阴茎冠状沟按压法可显著地抑制患者的射精反射,缓解其早泄的病情,因此在国外十分盛行。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差异性,此疗法在我国早泄患者中还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2阴茎根部按压法。阴茎根部按压法也是一种性反应训练,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过性生活时,早泄患者若出现了要射精的感觉,便立即压迫自己阴茎的根部,以抑制射精反射。此病患者可将拇指放在阴茎根部的腹侧,将食指和中指放在阴茎根部的背侧,将三指同时用力进行按压,应反复训练20分钟后再射精。早泄患者可自己施行此法,也可由配偶帮助施行。

3牵拉阴囊法。男性在出现性兴奋及性高潮期间,其,阴囊可发生收缩,睾丸可向上方(即胸腹部的方向)移动。如果在此时向下方牵拉阴囊和睾丸,男性的性兴奋就会降低,发生射精的时间就会推迟。因此,在早泄患者即将射精时,其配偶可用手适当地将其阴囊和睾丸向下方牵拉。这样可取得推迟其射精、减少或消除其性冲动和射精紧迫感的效果。

4使用避孕套。早泄患者在叶过性生活时可使用一个或多个避孕套,使阴茎头受到的刺激减弱,从而取得延缓射精的效果。

经络疗法辅以药物治疗梨状肌损伤 篇5

1.1 一般资料

男性86例, 女性42例。年龄18~69岁 (平均32.7岁) , 病程3天~4年, 平均病程2年4个月。98例有外伤史, 25例有寒、湿史, 其余3例不详。临床表现为跛行、腰痛、臀部深在胀痛, 或刀割样剧痛, 并沿大腿后、小腿外侧放射, 部分患者疼痛向小腹、大腿内侧放射, 梨状肌表面投影部位呈索状隆起, 触之钝厚, 压痛明显;直腿抬高、患肢内旋时疼痛。

1.2 治疗方法

松筋:俯卧位。用拇指推法沿患臀的髂嵴, 向后、向下经髂后上、下棘、骶骨后外侧反复推拿, 以放松臀大肌及臀中肌。手法由浅渐深, 患者有酸胀感。最后用掌跟揉臀部。理筋:体位同上。用拇指指面沿梨状肌的表面投影位置, 透过臀大肌由内向外下捋顺梨状肌肌腹, 边捋边按, 压痛明显处稍按紧片刻后再向下捋按。重复4~5遍。拨络:体位同上。用拇指指尖触及梨状肌表面投影部位垂直深按, 透过臀大肌指尖触及梨状肌肌腹后, 沿外上至内下方来回拨动, 边拨动边将指头沿梨状肌肌腹移动, 以使全部肌腹拨络一边。然后侧重在压痛明显的局部, 再拨络2~3遍。拨络时患者有明显的酸痛或串痛感。取穴:体位同上, 取环跳、第四腰椎棘突旁 (腰阳关)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 及腰1~5椎棘突旁开0.5寸 (华佗夹脊) 以及阿是穴 (腰臀压痛最明显的部位) 。紧贴所取的穴位徐徐向下用力施压, 持续30秒, 交替按压居髎、上髎、中髎、次髎、下髎、委中诸穴位, 致使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摇髋:卧位, 急性损伤期摇髋幅度要小, 作为放松性活动。对慢性病例则幅度要大, 特别在摇至髋内收、内旋位时, 术者扶膝的前臂用劲压在患者大腿外侧, 以加大髋的内收、内旋幅度, 使梨状肌受到牵拉。每日一次, 辅以外用药附子膏、舒筋活血酊或活络酒, 内服展筋丹。一周为一疗程[1]。

1.3 治疗效果

128例中, 经一疗程治愈合106例, 占总例数的82.8%;二疗程治愈18例, 占总例数的14.1%, 共124例, 占总例数的96.9%, 其余1例显效, 1例有效, 2例无效, 经证实3例为肌筋膜肥厚粘连、瘢痕化, 1例为坐骨神经出口脂肪瘤, 应用其他疗法后治愈, 占总例数的3.1%。

1.4 疗效标准

治愈:腰腿痛完全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达80度以上, 可恢复原工作, 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腰腿痛基本消失, 阳性体征消失, 偶有小腿不适感, 直腿抬高试验达70度, 可恢复原工作。有效:腰腿痛减轻, 症状部分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改善, 能从事轻工作。无效: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或稍轻。

1.5 中药方剂

附子膏:将附子研末, 用醋调熬成膏备用;舒筋活血酊:透骨草50克、红花20克、急性子20克、乳香20克、骨碎补20克、追地风20克、川椒20克、独活20克、川乌 (或草乌) 10克, 按处方调配100料, 研成粗末, 加入50%乙醇10万毫升, 搅拌后放置浸泡1周, 过滤, 滤渣再加30%乙醇5万毫升, 再浸泡1周, 过滤, 两次滤液并添加50%乙醇至10万毫升, 混匀分装备用;活络酒:生地、甲珠、木瓜、川乌、草乌、苏木、木香、白芷、五加皮、牛膝、五灵脂各150克, 樟脑50克、三七10克、麝香6克、冰片20克。上药切为细片, 白酒浸泡外搽;展筋丹:当归、川芎、自然铜 (锻透, 醋淬7次) 、地鳖虫、血竭、三七参、风仙花、麻黄各60克、红花75克、桃仁45克、马前子 (制, 去毛) 、姜黄、木香、陈皮、川乌 (制) 、麝香各30克、沉香、小茴香各15克、乳香、没药、赤芍、香附、儿茶、白芷各90克、鸡血藤120克、朱砂9克、冰片3克, 先将24味药研细过罗, 再将冰片、朱砂、麝香分别置于乳鉢内, 研细兑入掺匀。再取清水烧沸, 用生甘草水泛丸, 如桐子大, 晾干备用, 成人每服3~4.5克, 黄酒送下[2]。

2 讨论

2.1 解剖特点

梨状肌属盆内肌 (或称髋内肌) , 起自第2~4骶骨前面两侧、骶前孔的外侧, 肌束向外集中, 经坐骨大孔出小骨盆至臀的深部移行成腱, 绕过髋关节囊后面, 止于股骨大转子尖。梨状肌表面为臀大肌所覆盖, 其体表投影可取髂后上嵴与尾骨尖连线中点, 向股骨大转子尖划一连线, 即为其下缘。梨状肌经坐骨大孔时, 其上、下尚留有空隙, 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下孔, 梨状肌上孔的上缘为坐骨大切迹, 下孔为梨状肌的上缘, 臀上动静脉和臀上神经由此孔通过。梨状肌下孔的上缘为梨状肌下缘, 下缘为骶棘韧带, 臀下动静脉和臀下神经、坐骨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由此孔通过。一部分人的坐骨神经在盆内已分成胫神经及腓总神经, 则其胫神经从梨状肌下孔通过, 腓总神经从梨状肌上孔或穿过梨状肌中部通过。梨状肌受骶丛S1~S2肌支支配, 肌肉收缩时大腿外旋、外展。

2.2 病因与病理

梨状肌行经于坐骨大孔中, 损伤后常累及坐骨神经, 为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病因之一, 故称为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本病患者都有损伤史, 大部分病人在第一次损伤后即引起明显症状就诊, 也有一部分病人是由于反复微小损伤后, 症状逐渐明显就诊。梨状肌损伤大多是在大腿内旋屈髋蹲位下, 突然外旋起立时引起肌拉伤。梨状肌的损伤反应、渗出、出血以及损伤愈合过程中的结缔组织增生、粘连, 均可累及其临近的梨状肌上、下孔;另外梨状肌畸形、骨盆出口狭窄、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也可引起各种继发性病理反应。

2.3 中医循证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 《黄帝内经》就有记载, 属于中医痹症“臀股风”, 本症属中医“腰腿痛”“痹症”等范畴。

其机理主要为禀赋不足, 正气虚弱, 风寒湿邪秉虚而入或闪挫劳损等。侵淫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气血瘀滞不通, 壅塞经络, 经脉闭阻、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血气运行不畅所致而发生的腰腿痛症侯。治疗当以“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的原则, 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 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华佗夹脊穴之走行方向, 应用审、切、循、按、扪等五种检查方法, 对十二经各脏腑俞穴、督脉旁经热气穴、十二经幕穴、郄穴、特定穴或奇穴选用移压法和推动法进行诊查, 发现有异常变动的穴位, 如:局部皮肤颜色改变, 多呈党参花纹样变化, 软组织紧张、硬结、条索、压痛点、敏感点等变化, 本症多取环跳穴, 该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 又是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根据“针灸大成”记载, 该穴善治下肢瘘痹, 挫伤腰痛、腰胯疼痛症等。“百症赋”记载, “冷风湿痹针环跳”;伴有腰痛症状者, 可配腰4~骶2的华佗夹脊穴, 来疏导督脉, 调和气血, 使腰部的气滞血瘀得以消散。根据中医“不通则痛”、“以通治痛”的治疗原则, 结合经络学说和现代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学说, 进行“穴位松解术”。

明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晴明) , 经额下行, 交会于头顶部 (百会) , 分支从腰分出, 挟脊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外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 (委中)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 (瞳子髎) , 过听会, 上至头角 (颌厌) , 下耳后 (完骨) , 折回上行, 经头额至眉上 (阳白) , 又后折至风池穴, 下行至肩 (大椎) , 前行入缺盆。分支从目外眦分出, 下行至大迎, 折行至目眶下, 又折向后下方, 过颊, 下颈, 与前脉合于缺盆, 入里下行至胸中, 贯膈, 络肝, 属胆, 沿胁内下出气街, 绕毛际横行至环跳穴处。应重点疏通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血。通过循经取穴 (督脉取腰阳关、太阳膀胱经取肾俞穴) 及局部两穴 (华佗夹脊穴、环跳穴) 相结合, 采用经络疗法按压可疏通经络, 活血化瘀, 松解拘紧之软组织, 改善血液循环, 加强新陈代谢, 消除无菌性炎症, 达到疏筋活络, 经脉畅通的目的。气血正常运行, 邪痹即除。使肌肉逐渐放松, 缓解痉挛, 增加受压神经根的营养, 从而改善坐骨神经疼痛症状。所选药物辛热燥烈, 走而不守, 能通行十二经, 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 逐在里之寒湿, 止痛麻木, 外敷又能促进药物有效成分通过开泄的腠理, 直达病所, 发挥治疗作用。

祖国医学把人体的生命活动统称为气血, 而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它联系脏腑, 通达表里, 贯穿上下, 以次传注, 运行不息。既不同于血管, 又不同于淋巴和神经, 但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的循环体系。《内经·经别篇》说:“人之所以生, 病之所以成, 人之所以治, 病之所以起, 学之所始, 工之所止也”。这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通路, 也是发生病理变化的传注系统, 并且是临床诊断和决定治疗措施的重要依据, 它的组织是非常周密和精巧的。《内经·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明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

经和络往往联名并称, 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 大的干路叫经, “经”有“迳”的意思, 是直行的主要干线, 在人体有十二对经脉和任、督二脉亦称十四经脉。横行旁出于十二经脉的分支叫做络, “络”有“网络”的意思, 它起着沟通十二经脉、网络全身的作用, 形成了人体气血循环的通路。关于经脉的发生来源《内经·海论篇》说:“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说明它能沟通内外表里, 使机体组成整体联系, 运行气血、防卫机体, 调节机体适应外界环境, 这些作用统称为经气。由于经络是内脏与体表的联络通路, 病邪往往会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 所以经络对人体的病理变化有密切联系。《内经·皮部论》中说:“凡十二月经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于皮毛, 邪中之, 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络脉, 留而不去, 传入于经, 留而不去, 传入于府, 廪于肠胃”。说明当脏腑和经络发生病变时必能导致气血不畅、运行受阻, 所以在体表一定部位引起经络形态的改变, 在经络循行路线上出现阳性反应即结节或条束, 以及敏感压痛。因此, 在临床上诊断疾病也可根据经络的表现来进行。如《内经·官能篇》说:“察其所痛, 左右上下, 知其寒温, 何经所在”, 又《内经·卫气篇》中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 知病之所生, 候虚实之所在者, 能得病之高下……”[3]。

而经络诊断不受任何物质条件的限制, 不用器械, 凭借指腹的触觉能力, 并且根据客观存在的阳性反应物即结节或条束来判断。而治疗用经络疗法对阳性穴位为主要治疗经穴, 可施用一定的手法、运用药物为治疗的特点, 因而不同于针灸。它选穴少, 操作简单, 疗效快, 对常见病、多发病疗效高于针灸, 而且经济简便安全。

参考文献

[1]吴汉卿.大成水针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0.

[2]陈奇.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633-780.

比药物更能有效治疗慢性失眠的疗法 篇6

美国医师学会(ACP)敦促医生针对失眠患者开具以谈话治疗和睡眠习惯改变为主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的第一道防线。这项建议是美国医师学会(ACP)控制慢性失眠的最新指导方案,并发表于2016年5月2日《内科学年鉴》中。认知行为疗法(CBT-I)由数个部分组成,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重新定位关于睡眠忧心忡忡的想法,转为更加积极的想法;减少睡觉前的刺激,如玩电脑和看电视;放松的技巧;以及改善又黑又冷的睡眠环境。美国医师学会(ACP)的报告认为认知行为疗法(CBT-I)可能比失眠相关药物更安全,药物可能与影响开车和加重抑郁等副作用有关。如果认知行为疗法(CBT-I)无法帮助改善睡眠,美国医师学会(ACP)敦促医生要在开具处方前与患者说清楚药物治疗的风险与益处。

哈佛大学医学院药物学导师,失眠专家罗伦斯·爱泼斯坦博士称,认知行为疗法(CBT-I)要求通过多名受训的治疗师多次的研讨,因此疗法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但是能避免慢性药物的潜在并发症。爱泼斯坦博士认为,认知行为疗法(CBT-I)同样也有助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适应持续气道正压,这是一种用于保持气道开放的治疗方法。

药物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52例 (结石直径<1.5 cm) , 男22例, 女30例, 年龄35~78岁, 平均54岁;其中合并梗阻性黄疸10例, 合并胆管炎5例, 合并胆囊多发结石1例;按患者胆总管结石直径分, 直径在0.5 cm以下22例, 直径0.5~1.0 cm者28例, 直径1.0~1.5 cm者2例;按结石在胆总管的位置分, 胆总管上段结石8例, 胆总管中段结石15例, 胆总管下段结石29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治疗, 均予禁食 (不禁药) , 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5 k Cal/ (kg·d) ;治疗开始前按急诊完善术前检查,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巩膜黄染情况、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 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等, 若出现病情恶化, 必要时终止药物排石疗法, 急诊手术治疗。

1.2.1 药物排石疗法

(1) 33%硫酸镁溶液口服, 3次/d, 10~20 ml/次 (视患者体重而定) , 治疗7 d; (2) 生理盐水100 ml加屈他维林注射40 mg混合静脉滴注, 2次/d, 治疗7 d; (3) 生理盐水1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混合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3 d; (4) 生理盐水100 ml加西米替丁0.4 g混合静脉滴注, 2次/d;治疗7 d。若患者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表现者, 加用以下两种治疗措施: (1) 生理盐水100 ml加第三头孢头孢菌素2 g混合静脉滴注, 2次/d (对头孢过敏者可使用左氧氟沙星) , 治疗5~7 d; (2) 甲硝唑或替硝唑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5~7 d。

1.2.2 注意事项

(1) 对上述药物过敏者或合并有其他疾病禁忌使用上述药物的患者禁用本疗法; (2)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轻到中度腹泻,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必要时可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剂对症处理; (3) 合并胃肠道梗阻者禁用本疗法; (4) 若患者有梗阻性黄疸, 需密切观察病情, 若合并胆道感染并有加重趋势, 需慎防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胆道休克) 的发生, 对此类患者, 要密切观察有无胆道五联征 (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精神症状) 等, 必要时及时终止本疗法, 急诊手术治疗; (5) 胆总管结石直径>1.5 cm的患者, 较难保守治疗排出, 不建议采用本疗法。 (6) 治疗过程中若继发胆源性胰腺炎, 及时手术治疗。

2 结果

采用上述方案, 治疗前后均行上腹部彩超及CT平扫检查, 用以了解结石的情况及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 判定有无结石残留。结果5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全部治愈。复查彩超及CT均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残留, 提示结石已从胆总管排出, 其中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多发结石的患者经上述方案治疗后复查彩超及CT发现胆囊、胆总管结石均已排出。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疾病, 有报道东方国家的胆石症发病率高达6%, 主要为胆总管结石[13]。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有很多种, 目前较普遍采用积极手术疗法, 不管是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还是消化道内镜手术, 或者多种术式联合的方法, 对于患者均有一定的创伤, 有一定的并发症包括胆漏、胆管炎、胆道狭窄可能[14,15,16,17]。而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发现部分直径<1.5 cm的胆总管结石特别是直径<1.0 cm的结石可以通过无创伤的保守治疗成功排石而治愈, 并总结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药物排石疗法。通过此药物排石疗法治愈的5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 均无出现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均在1周内治愈。鉴于该疗法无创伤, 疗效较好, 治疗周期短, 并且即使治疗失败也不影响患者再使用其他包括手术、腹腔镜、内镜等方法, 故笔者认为可将药物排石疗法作为胆总管小结石的首选初始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排石疗法治疗结石直径<1.5 cm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结石直径<1.5 cm的5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 采用药物排石疗法治疗,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5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全部治愈, 其中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多发结石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复查彩超及CT发现胆囊、胆总管结石均已排出。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直径<1.5 cm的患者, 结石可能通过药物排石疗法被排出胆道, 尤其结石直径<1.0 cm者药物排石疗法效果较好, 可作为该类患者初始治疗的首选方法。

药物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存在异位妊娠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患者有阴道流血史和停经史, 经B超检测患者子宫内并未发现有孕囊且血β-HCG明显升高。年龄2~34岁, 平均年龄 (27.3±6.8) 岁。其中经产妇41例, 初产妇59例, 58例存在人工流产史, 35例孕期<6周, 32例孕期为6~7周, 33例孕期为7~8周。

采取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保守组和对照组, 保守组50例, 年龄 (26.5±6.3) 岁, 孕周 (6.2±1.4) 周;对照组50例, 年龄 (27.44±5.9) 岁, 孕周 (6.4±1.5) 周, 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法, 采取肌注甲氨蝶呤20 mg, 隔日1次;口服米非司酮75 mg, 2次/d;1周后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β-HCG, 如指标在正常范围可停服米非司酮, 如未见显效则改肌注甲氨蝶呤50 mg。

观察组采用药物四联疗法保守治疗, 在患者住院前期采用头孢等抗生素或抗菌药抑制患者炎症, 直至血β-HCG明显下降则停用。并肌注甲氨蝶呤20 mg, 隔日1次, 口服米非司酮75 mg, 2次/d, 一周后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和β-HCG, 指标在正常范围停用米非司酮, 如未显效则改肌注甲氨蝶呤50 mg。同时内服活血杀胚中药:丹参30 g、天花粉30 g, 桃仁15 g、赤芍15 g、三棱15 g、莪术15 g、川牛膝15 g、水蛭6 g, 蜈蚣2条。如腹痛者蒲黄15 g、五灵脂15 g;如阴道流血加三七粉3 g (冲服) , 1剂/d, 2次/d。

1.3 疗效标准

用药4周后内腹痛、出血等临床症状消失, 血β-HCG降为正常, 且盆腔包块缩小为治愈;治疗后腹痛及出血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血β-HCG未降或上升, 盆腔包块未缩小或增大, 改为手术治疗则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保守组患者治愈44例, 无效6例, 治愈率88%, 对照组患者治愈26例, 无效24例, 治愈率52%, 保守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疗效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23, P<0.05) 。

2.2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保守组患者无腹痛症状有45例, 改善率 (90%) 、无阴道出血状况, 改善率44例 (88%) 、附件包块消失有46例, 改善率 (92%) 、血β-HCG恢复正常有47例, 改善率 (94%) , 对照组患者无腹痛症状26例, 改善率 (52%) 、无阴道出血状况27例, 改善率 (54%) 、附件包块消失有26例, 改善率 (52%) 、血β-HCG恢复正常有28例, 改善率 (56%) 。保守组患者在下腹疼痛、阴道出血以及附件包块情况、血β-HCG方面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保守组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AST升高、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各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8%, 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Hb下降、AST, 升高、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各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B超和超声检查等影像学诊断手段的普及, 血β-HCG检测以及腹腔镜的发明和应用, 使得异位妊娠患者在早期就能够得到准确诊断和治疗。但是对于尚未生育孩子或者还有生育要求的女性, 在医学上的共识则应尽量减少手术对于患者带来的器质上的或功能性的损伤, 以求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3]。

而以有相关研究证明, 以药物四联疗法为主的保守治疗对于保证异位妊娠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治疗前期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 主要是为了进行消炎抗感染,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避免因盆腔包块发炎而继发的感染或炎症[5], 而甲氨蝶呤能够抑制患者身体中叶酸和脱氧和核苷酸的形成, 使得能够滋养细胞的胚胎组织死亡, 而服用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孕酮的合成, 而产生拮抗孕激素的反应, 而使得妊娠物死亡, 从而阻碍滋养细胞增殖, 促进细胞死亡。并采用活血杀胚的中药制剂, 从根本上缓解异位妊娠给患者带来的妊娠腹痛, 达到疏通气血的作用。四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治疗异位妊娠的策略, 缓解异位妊娠给患者带来的不适症状。本研究中采用四联疗法的保守组治愈率达到88%, 与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的对照组治愈率52%相比, 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 且患者下腹疼痛、阴道出血以及附件包块情况、血β-HCG数值方面的改善率均有明显提高, 在疗效以及临床症状改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使用抗生素、米非司酮和氨甲喋呤、中药制剂的四联疗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能够显著提高治愈效果, 缓解临床症状,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怀宁.四联疗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10) :1604-1605.

[2]郇静.中西医结合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38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20 (3) :154-154.

[3]张晓英.不同药物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2, 8 (3) :345-346.

[4]万先燕.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8) :1782-1783.

非药物疗法辅治高血压 篇9

穴位推拿能够放松身心,松弛神经,并通过按摩相应穴位产生电生理和神经反射等作用,舒缓血管,降低血压。推拿前应更换轻、柔、宽松的衣服,于安静的室内端坐,双手掌放在大腿上,静心闭目,排除杂念,自然平静呼吸5~10分钟再按以下步骤进行自我推拿。

1.用两手中指罗纹部揉两侧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向后移一横指)。

2.握空拳,伸大拇指,用罗纹部揉头锥穴(头侧,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处)。

3.用大拇指指峰揉率谷穴(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

4.用大拇指罗纹部揉风池穴(脑后,枕部两侧稍下的凹陷中)。

5.用中指罗纹部揉天柱穴〔脑后枕部,哑门穴(后发际直上0.5寸)旁开1.3寸处〕。

6.用双手小鱼际肌(手掌小指侧)由前额向头部两侧抹揉,再转用大鱼际肌(手掌大拇指侧)向颈项部两侧抹擦,用力中等。

7.用双手大鱼际肌自上而下抹擦颈部两侧的扶突穴(胸锁乳突肌后缘,喉结旁开3寸处)。

8.用拇指按揉曲池穴(屈肘,肘横纹外侧头的凹陷中)。

9.用拇指和食指同时捏压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处)、外关穴(腕背横纹上0.5~1寸)。

10.用拇指按揉阳陵泉穴(小腿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11.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直下3寸处,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12.站立,两手徐徐抬起,提肩,做扩胸吸气动作,然后徐徐放下两手,并慢慢呼气。

以上推拿必须按头、颈、上肢、下肢顺序进行,不可打乱。每个步骤大约做1分钟,每天2次,白天、晚上睡前各1次,用力中等,以感到局部有酸、麻、胀感为佳。感冒、发热、身体疲劳时暂停。

患者如果不了解穴位的具体位置,可以先找相关穴位图来参考(或请中医师指教),待熟悉后再行推拿,并在推拿中加深记忆。

其他自治法

菊花枕 取白菊花120克(或搜集落叶黄菊花也可),把白菊花(或落叶黄菊花)晒干,装入干净布袋内,再放入枕头中,摊平,每晚睡枕。菊花辛、甘、苦,微寒,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的功效。适宜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部胀痛,症见面红、目赤、烦躁等。

微温水浴法 在浴池内放满温水,测水温在36~39℃。将身体浸入水中,稍微擦身20~30分钟。如果水温下降可再加热水。洗后走出浴池,擦干身体穿好衣服休息30分钟以上。微温水平和安详,具有调五脏、安心神的功效。适宜高血压早期(或轻、中度高血壓)见上述症状者。

扎足趾法 如口服降压药后鼻血一时难以止住,除先用消毒棉球(或干净纸巾)堵塞鼻孔外,用棉线将出鼻血一侧的第四脚趾根部轻轻缠绕三道(松松缠绕),扎住即可。扎足趾可通过经络调节阴阳、疏通表里,引血下行而止鼻血。适应于高血压兼流鼻血者,症见流鼻血,测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或以上。

吹鼻法 取蒲黄粉6克,急炒黑并研成细粉。将蒲黄粉少许,放在饮料吸管(或用纸卷成细管状)一头,对准鼻腔(先用棉球或干净纸巾将鼻血速擦去),轻轻吹入鼻腔内。蒲黄甘、平,具有收敛止血、行血祛瘀的功效。适应症和症状同上。

药物疗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中心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89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总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颁布的《2011年中国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对于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2]。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5例, 女性19例;年龄45~75岁, 平均 (58.5±12.5) 岁;脑出血8例, 脑梗死36例。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 女性21例;年龄44~76岁, 平均 (57.5±13.5) 岁;脑出血10例, 脑梗死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分组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即给予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应用促进脑代谢及改善神经细胞类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专业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依据患者疾病恢复的不同时期, 制定相应的康复措施。1) 患者卧床时:指导患者自主翻身, 四肢关节的活动、早期坐位平衡等康复训练;2) 患者可以离床时:指导患者自主坐卧、扶床站立、左右脚抬起迁移中心、自理饮食起居等恢复功能。3) 患者可以行走时:通过步行、站立练习、拄着手杖上下楼梯, 以利于患者平衡及肢体功能恢复。4) 语言功能恢复:鼓励患者进行语言练习, 及时纠正其错误发音[3]。

1.3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各项功能恢复情况, 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标变化[3]。

1.4 治疗效果评价

1) 治愈:患者经治疗后机体各项功能完全恢复;2) 显效:患者经治疗后机体各项功能均部分恢复, 生活可以自理;3) 有效:患者经治疗后机体少数功能部分恢复, 生活部分自理;4) 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5) 恶化: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出现反复 (再次脑出血或脑梗死) 。治疗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患者总数×100%[4]。

1.5 统计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评分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 (Stroke) 俗称脑中风, 属于突发性的脑内血液循环功能紊乱疾病, 临床又称其为脑血管意外。另学者研究发现, 脑卒中患者中多数存在脑血管疾病, 由突发因素导致其脑内动脉狭窄, 闭塞或破裂, 影响脑内血液循环, 出现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及体征, 发病原因不同分为两类:缺血性与出血性[4]。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5], 脑卒中患者绝大多数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的康复周期时间较长, 大部分患者通过治疗初期及后期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 能够恢复达到生活可以自理水平, 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医疗、经济等条件制约影响, 不能系统地进行药物与康复治疗, 或治疗不及时, 导致患者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现象,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负担。有学者实验结果显示[6], 脑卒中患者机体运动功能的最佳恢复期为治疗初期的2~3个月, 故临床上对于患者治疗初期的对症药物与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并减少严重并发症出现。

本中心对患者实施常规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应用促进脑代谢及改善神经细胞类药物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患者治疗初期, 患者多数为卧床状态, 此阶段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床上自主翻身的训练指导, 因人而异制定训练方案, 通过对足趾和踝关节的早期活动训练, 膝关节运动的伸展和髋关节的内收外旋及上肢的关节运动等, 大大提高治疗初期病人肢体功能恢复。治疗中期, 患者可以坐起或扶床站立时, 针对患者的坐位平衡锻炼及站立后双脚交互抬起后的平衡训练, 以便帮助患者恢复自体平衡功能。治疗后期, 患者开始行走训练时, 通过拄着手杖行走长距离与长时间, 上下楼梯等训练, 自理饮食起居等日常活动。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语言障碍, 鼓励患者进行发声训练, 对错误发音要及时纠正。家属与医护要做好沟通配合, 对康复训练的实施要有耐心, 避免患者心理因素影响发生不配合康复训练现象。经上述康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18%, 高于对照组的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17, χ2=9.9173) 。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大幅提高,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为 (84.58±18.51)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5.51±16.5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17, t=5.1831) 。

综上所述,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常规药物联合康复治疗方法,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减少社会及家庭负担,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探讨应用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兰州市残疾人托养就业康复中心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89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支持治疗基础上, 给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Barthel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评分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常规药物联合康复治疗方法,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卒中,疗效

参考文献

[1]热迪娜·亚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1 (6) :95-96.

[2]朱役, 邱永斌, 孟庆周, 等.脑卒中患者在高压氧环境下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11 (7) :756-757.

[3]尤香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J].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4, 11 (9) :10-11.

[4]宋军利, 刘国峰, 陈迪, 等.脑卒中下肢肌痉挛的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10) :44-45.

[5]刘霞, 张新娟, 何青秀.社区预防与康复治疗对49例脑卒中患者的综合功能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11 (14) :179-180.

上一篇:高校跳远下一篇:积极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