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物治疗

2024-05-06

化学药物治疗(精选十篇)

化学药物治疗 篇1

鉴于目前采用化药治疗AD的药物还很稀缺, 因此, 有必要对各国采用化药治疗AD的专利情况进行梳理。本文对2013年以前全球涉及治疗阿尔茨海默的化药的专利申请概况、国家和地区分布、申请量排名、重点申请人等分别进行分析, 以期能够对此领域的专利状况有一个总的认识, 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布局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以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德温特WP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 对截止2013年公开的全球使用化学药物治疗AD的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文献进行统计。先以关键词“AD、Alzheimer、dementia”进行检索, 然后用国际专利分类号 (IPC) 为检索项进行二次检索。用IPC分类号A61K31 (化学药物) 、C07D和C07C (化合物) 进一步限定技术范围, 再将所得检索结果进行逐一阅读与手工筛选, 剔除实质内容无关的专利申请, 最终得到涉及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发明专利申请共26123项, 有关数据以申请日为准。

2 统计结果

2.1 全球整体发展状况分析

专利申请量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 首次申请出现在1978年。从该技术领域的全球申请量发展趋势看,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84年前) 缓慢发展:从1960年到1977年并没关于采用化学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专利申请, 从1978年才开始有这方面的专利申请, 但发展非常缓慢, 截至1984年, 年申请量不超过20件。

第二阶段 (1985-1998年) 快速扩张:从1985年开始, 采用化学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专利申请开始快速发展, 从1985年的34项在3后就达到了103项, 到1998年已经达到了827项。

第三阶段 (1999-2005年) 飞速发展:1999年之后, 化学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飞速发展, 在短短6年内专利申请量翻了一倍, 并在2005年达到高峰, 申请量达到了2233项。

第四阶段 (2006年之后) 减速发展:2006年之后年申请量基本处于减速发展期, 年申请量逐年减少。表明, 对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化药的发展进入稳定期或瓶颈期。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伴随各种新靶点的发现, 化药的申请量会再次出现增长。

2.2 国家区域专利申请产出状况分析

2.2.1 国家区域分布分析

图2, 表1反映了全球化学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技术专利产出国专利申请产出量排名情况, 排名前8的依次为美国、欧专局、英国、WO、日本、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其中, 美国以15610项申请产出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与地区, 是全球范围内专利产出最多的国家, 占全球申请总量的51.%, 占全球申请量的一半, 具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这一方面与美国开展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研究比较早且研究比较深入密切相关。欧专局、英国、WO、日本处于第二集团, 虽然与美国差距较大, 但其专利技术产出量也是全球比较高的国家, 专利总产出量都超过了2000件, 化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目前中国申请产出量还很低, 表明我国在化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前8名申请人中半数以上是美、欧地区的国家, 他们的申请量总和达全球申请总量的74%, 可以看出美、欧地区是全球技术比较领先的地区。我国对于化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研究可以关注上述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进展以及可以借鉴的技术。

2.2.2 主要国家区域申请产出趋势分析

结合图3与表2可以看出, 各方近20年申请量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差别, 在1990-2013年期间美国一直处于全球专利申请量最高的地区。1990-2003年英国和日本的专利申请量一直高于欧专局, 2003年之后, 欧专局申请量超越了英国与日本, 仅次于美国。而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的专利申请量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上述数据反应了欧洲目前处理专利申请快速增长的时期。美国一直保持绝对的领先地位。因此, 美国、欧洲未来的专利竞争热点地区。

3 小结与建议

(1) 形成核心专利, 加强全面保护。化药治疗AD的发明专利申请中, 多数仍属于单一的保护形式, 核心专利和基础专利还比较少, 因此, 应进一步加强化药治疗AD的研究的力度, 形成核心专利或基础专利。

(2) 近年来, 有关化药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 化药对该疾病的防治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分析化药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专利现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化药领域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专利布局, 了解该技术方向上的关键专利申请人和关键技术, 同时,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目前中国申请产出量还很低, 表明我国应加强该领域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 避开国内外已存在的专利壁垒, 避免将来的侵权风险。建议国内相关企业或单位在今后对化药治疗AD药物进行研发的过程中, 密切注意相关专利技术的最新进展, 及时开展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 以供判断研发前景时参考, 避免潜在的侵权风险。

摘要:对化学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统计, 并对统计结果 (专利申请量、国家区域分布分析、国家区域申请产出趋势分析等) 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提出了建议。

药物化学60个药物结构式 篇2

2.苯妥因钠

3.普罗加比

4.盐酸氯丙嗪

5.氟奋乃静

6.氯普噻吨

7.舒必利

8.吗啡

9.哌替啶

10.咖啡因

11.硫酸阿托品

11.麻黄碱

12.苯海拉明

13.马来酸氯苯那敏

14.阿斯咪唑

15.普鲁卡因

16.利多卡因

17.硝苯地平

18.利血平

19.卡托普利

20.奎尼丁

21.普萘洛尔

22.美托洛尔

23.(双)氢氯噻嗪

24.甲苯磺丁脲

25.雷尼替丁

26.奥美拉唑

27.昂丹司琼

28.甲氧普胺

29.阿司匹林

30.贝诺酯

31.对乙酰氨基酚

32.吲哚美辛

33.环磷酰胺

34.5-氟尿嘧啶

35.紫杉醇

36.顺铂

37.青霉素钾

38.苯唑西林

39.氨苄西林

40.苯唑西林

41.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相比优点:头孢菌素与青霉素是属于同一大类的抗生素药物,都是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对人体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和青霉素比,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高,尤其是青霉素会引起过敏性休克而致命。头孢菌素分子结构与青霉素有相似之处,也会产生过敏反应,但是发生过敏反应的比率要比青霉素低,产生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则更低了。细菌如果产生一些破坏某些抗菌药物的酶,可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比如细菌对青霉素耐药了,头孢菌素则对细菌产生的这种酶大多数比较稳定,就能替代青霉素杀死细菌。头孢菌素口服的品种相对来说也比较多。这是因为有不少品种口服进胃,人体的胃酸难以破坏它,药效比较稳定。42.头孢氨苄

43.磺胺嘧啶

44.甲氧苄啶

45.诺氟沙星(氟哌酸)

46.利福平

47.异烟肼

48.硝酸益康唑

49.三氮唑核苷

50.奎宁

51.青蒿素

52.红霉素

53.链霉素

54.四环素

55.氯霉素

56雄甾烷-3-酮

57.雌激素

雄激素

58.氢化可的松

59.地塞米松

化学药物治疗 篇3

【关键词】 腹腔镜保守手术;化学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种常見的疾病,严重的影响到了广大妇女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生命,其发病率为1.49%。近年来一些手段直接导致了异位妊娠的发病率的直接提高例如人工流产,药物流产,还有一个导致妊娠的重要因素就是盆腔炎[1]。并且近年来妊娠以为的发病率呈现不乐观的趋势,其发病率增高,年轻化严重,并且未生育的患者数量异常增加。近年血HCG技术和B超技术不断得到提高,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85%以上的异位妊娠都在没有恶化之前被诊断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我院采用两种方法对80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术后确切采访,得出报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0年6月到2013年2月于我院治疗异位妊娠的患者80例,分组进行两种治疗方案,X组采用腹腔镜治疗,Y组采用药物治疗,使用米非司酮+甲氨蝶呤方案进行保守治疗[2]。两组患者年龄相仿,X组平均年龄30岁,Y组平均年龄29岁。两组的诊断手段和诊断标准一致。

1.2 治疗指征 以第五版《妇产科学》(乐杰主编)中异位妊娠的诊断标准为标准。确诊时需确诊以下五个,分别是:体征、病史、血B-HCG值、症状、阴道B超,同使患者也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B超检查子宫内没有孕囊;第二:患者没有腹痛或者轻微腹痛症状,生命体征平稳,腹腔内活动出血症状无;第三:液性包块半径不多于2 cm,盆腔积液平段不多于2cm。术前向患者说明病情以及手术的利害关系,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后方可进行手术。

1.3 治疗方法

1.3.1 腹腔镜保守治疗 采用高频电凝器、电视摄像系统、全自动充气机、手术腹腔镜、内凝器及冲洗系统。常规妇科手术准备,手术无需灌肠和镇静剂,全身麻醉采用气管插管。手术时从剂孔下缘开始,将AC02注于腹腔,置入10mm Troce.r及腹腔镜在压力达到12 mmHg时。手术操作孔为直视下两下侧腹置人5 mm Trocar 处,取位于头低脚高位。腹腔镜检查输卵管,出现节段性增大或者形成包块。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果妊娠输卵管伞部流产导致的壶腹部妊娠,则进行伞部挤压术或者直接切开;如果输卵管未破裂或者是轻微破裂,就在妊娠包块的最薄弱的表面处纵切输卵管2cm左右直达管腔;如果输卵管已经破裂则从破口处入手向两端切,长度小于肿块长度。过长会影响手术的视野。切开后取出胚胎组织和血块,如果出血采用电凝止血,对盆腔进行清洗。

1.3.2 药物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采用两种方案米非司酮加甲氨蝶呤(MTX)方案[3]。具体方案为米非司酮每日口服两次,每次100mg,坚持三天。同时一次性静脉注射MTX 50毫克每平方米。治疗中每天测量血压和脉搏。以及阴道流血、出现腹痛及肛门坠胀等症状。治疗后的第四天第七天测量血HCG值。如果第四天测量后第七天测量出现HCG增大,则继续使用MTX。如果减小,定期检查血常规、血HCG、肝肾功能、复查阴道B超直至一切均正常。

1.3.3 出院标准 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通过检查和患者自身描述,症状明显转好或者无任何病症,并且血HCG恢复正常。术后无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症或者药物的不良反应。

2 结 果

X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七天,出院之前复查血HCG值为267u/l(正常),偶尔发生异位妊娠有些患者恢复正常。Y组患者住院天数不等最少的为12天,最多的也达到了20天。出院之前血HCG值为457u/l。X组有15例在手术结束后3个月检查了输卵管通液或者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有9例顺畅,都已经开始正常分娩,通过剖腹产手术分娩,没有发生盆腔粘连。有4例由于各种原因通而不畅,其中3例患者经过治疗,现已经有妊娠反应,另外2位患者没有治疗,至今未孕。其余两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仍不通畅,至今未孕。Y组患者手术之后3个月有15例患者进行输卵管通液或者输卵管碘油造影,仅有4例通畅,并且已经正常分娩。有7位患者通而不畅,经过治疗,10个月后通畅,并且都完成正常分娩。有3位患者没有接受正规治疗。还有一例患者通而不畅,至今未孕。

3 讨 论

异位妊娠是导致众多妇女早孕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因此治疗异位妊娠是很重要的。治疗异位妊娠的原则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HCG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增加。B超技术也趋于成熟。由于科技手段的提升,很大一部分一位妊娠患者能够在早期发现,并且得到有效治疗,避免了耽误病情。通过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不仅治疗效果好,而且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好的治疗。术后,患者能够快速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芳芬.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3(4):29-30.

[2] 应美霞.甲氨蝶呤联合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异位妊娠33例[J].中国药业,2012(21):94-95.

[3] 刘雯.腹腔镜保守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72-73.

化学药物治疗 篇4

1异位妊娠的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 (根治手术, 保守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和保守治疗。

1.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征象者;②异位妊娠有进展者 (如血β-HCG处于高水平, 附件区大包块等) ;③随诊不可靠者;④期待疗法或药物治疗禁忌证者。

1.1.1 根治手术可以有效控制内出血, 迅速提出病变输卵管, 有效预防了持续性异位妊娠。但手术创伤大, 术后恢复时间长, 损失生育能力等副作用.

1.1.2 保守手术包括输卵管壶腹部线性切开术、输卵管伞端妊娠产物排出术和狭部妊娠节段性切除术。因输卵管妊娠的发生部位以壶腹部最为多见, 约占70%, 故最常用的保守性手术为输卵管壶腹部线性切开术.保守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

1.1.3 腹腔镜手术治疗是近年来治疗异位妊娠的主要方法。多数输卵管妊娠可在腹腔镜直视下穿刺输卵管的妊娠囊, 吸出部分囊液后将药物 (常用甲氨喋呤) 注入。可使残留的妊娠物滋养细胞坏死脱落。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粘连发生少等优点。由于腹腔镜手术中已注入甲氨喋呤MTX, 可明显降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龙滨等[1]和秦玉静等[2]在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中加用MTX, 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分别为2.27%和1.92%。

1.2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的输卵管妊娠, 要求保存生育能力的年轻患者。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②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③输卵管妊娠包块直径≤4 cm;④血β-HCG<2000U/L;⑤无明显内出血。

2持续性异位妊娠

持续性异位妊娠 (PEP) 是指在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或药物治疗后, HCG仍保持一定水平不下降, 存活的滋养细胞仍可对周围组织进行破坏, 造成腹腔内出血。Dimarchi[3]把PEP定义为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后血β-HCG水平上升或在病侧输卵管内有持续生长的滋养细胞,

2.1 持续性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

持续性异位妊娠 (PEP) 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β-HCG变化来选择具体的方法, 包括化疗、手术 和期待疗法。保守性手术后如患者出现腹痛经治疗无缓解者, 可行二次腹腔镜探查, 如为炎症粘连可行松解、分离, 也可在可疑残留滋养细胞组织部位局部注射甲氨喋呤 (MTX) 。 对保守性手术后血β-HCG水平仍较高且上升趋势者, 应给予MTX化疗。化疗途径多采用全身给药, 用量为MTX 20 mg, 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连用5 d。也可一次给予MTX 50 mg肌内注射, 一般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甲氨喋呤的作用机制

甲氨喋呤属于抗叶酸代谢药物, 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具有高度亲和力, 与其结合后阻止二氢叶酸还原为有活性的四氢叶酸, 后者在嘌呤核苷酸和嘧啶脱氧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中起一碳基团的转移作用。故本药使脱氧 尿苷酸不能形成脱氧胸苷酸, 使DNA生物合成受阻, 而嘌呤核苷酸RNA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也受阻。因其能干扰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和胚胎滋养细胞分裂, 所以可抑制滋养细胞增生, 破坏绒毛, 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

2.3 甲氨喋呤的副作用

甲氨喋呤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消化道反应主要为口腔炎、口唇溃疡、咽炎、恶心、呕吐、胃炎及腹泻。②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 对血小板亦有一定影响, 严重时可出现全血下降、皮肤或内脏出血。③大量应用可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升高, 小量持久应用可致肝硬变。 ④肾脏损害常见于高剂量时, 出现血尿、蛋白尿、尿少、氮质血症、尿毒症等。 ⑤还有脱发、皮炎、色素沉着及药物性肺炎等。⑥妊娠早期使用可致畸胎。

摘要:观察异位妊娠的治疗的方法, 并对发生持续性输卵管妊娠后使用化学药物 (甲氨喋呤) 治疗的方法及副作用。

关键词:异位妊娠,持续性异位妊娠,治疗方法,甲氨喋呤

参考文献

[1]龙滨, 徐高生.甲氨蝶呤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研究.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22:351-353.

[2]秦玉静, 臧永宏, 王晓雷.输卵管妊娠患者腹腔镜保守手术加用MTX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3239-3240.

药物化学教学研讨 篇5

关键词:药学化学;教学研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量子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这有力推动了新药研究与开发。但是随着世界各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药学研究领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制药行业科技应用型人才短缺,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因此,培养一大批药学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药学研究型和应用型科技人才是时代所需。研讨如何提高药物化学的教学、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重视教学内容

1.1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药物化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必须适当精简、合理取舍才能获得预期效果。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过强,内容杂乱繁多,学生学习感觉知识点多,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也多。如此的教材现实,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归纳整理,不分主次,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作为教师就应该本着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深刻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够体会并注意到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同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学生就可以明白药物化学在药学领域,在疾病治疗、维持身体健康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就会认识到药物化学的重要性,把理论性强的内容化繁为简,由易到难,用通俗易懂的讲义达到推陈出新,用形象的课件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就会不断高涨。

1.2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是如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引发学习的原动力。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了。书本主义、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摒弃,进而采用新式教育法如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答辩式、现场案例剖析式等现代化教学方式把丰富的药物化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更加精准地传授给学生。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制药公司、科研机构、医院临床进行实地参观,实地考察体验,深入探讨。不断巩固和扩大对药物化学的认知度,从而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结合。

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更加直观,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简单化。因此教师必须下功夫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办公软件,做好药物化学课堂讲义和形象化的PPT课件。教学多媒体的选择、制作与组合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结合药物化学的教学特点,结合挂图、投影展示一些复杂药物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理等是非常必要的。

1.3重视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认知需要的心理表现,是人们对新鲜事物优先给予注意,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找机会、找时间学习,越学习越有动力。培养学习兴趣要贯穿药物化学教学过程始终,教师必须经常关注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研究难点及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突飞猛进,在药物化学课堂讲授中,经常介绍一些挑战性的课题和新发现、新成果、新进展。有条件的科研院校,可以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培养医药领域创新型人才,邀请医药学科领域内著名院士、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专家、学者、医药公司研发总监、总工程师等作医药领域相关科学前沿讲座和实际应用讲座。围绕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现,如何应对、如何开展新型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以及人类目前未曾攻克的重大疾病的治疗等问题开展讲述与讨论,充分调动年轻学生勇于挑战科学难题的勇气和热情。

2重视实验课

药物化学是一门试验性很强的学科,改进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掌握药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药物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最好同步进行,可以起到理论指导实验,实验证实理论的效果。实验内容要精心选编,可以自编实验教材,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开展合适的药物化学实验课,本着参考各种实验教材的原则来精心编写药物化学实验课讲义,尽量把实验和理论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这样可以让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验,用实验验证理论,让学生对药物合成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入。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准备的基础上, 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主,即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然后就实验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进一步理解掌握,就会更加有信心把实验做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之目的。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药物化学是医药领域的带头学科,主要以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为基础,内容涵盖药学、医学、生物学等内容。因此作为一名药物化学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化学、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相关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 药理学、药剂学的系统知识。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博览群书,而且要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药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还须特别强调的是,药物化学教师本人平时必须及时更新和补充药物化学相关新的知识内容,了解药物化学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把握新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在具备这样的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面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正确指导学生学好药物化学,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药物化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好药物化学不仅能为后续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还能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4建立优良的师生关系

药物化学无论有多么重要,如果教师不受学生欢迎,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然不高,就不会主动找时间、找机会去学习,有的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情况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处得比较融洽, 学生愿意接近你,愿意与你交流,那么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高了,学习态度也会认真得多,教学效果必然就好。因此,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将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积极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和处理。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重点还是在于教师本人的意向和改变。

药物化学本身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各种新药品不断上市,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对于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改进提高,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最为核心的任务是提高药物化学各类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围绕药物化学教学质量这一主题,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以教学质量提高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对如何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进行分解剖析和探索。结合我校药物化学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与摸索,就如何更好地培养出药学领域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把讲授药物化学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与同行们分享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

[2]韩建军,宁娜,张家俊.高职药剂专业《化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2): 56-57.

[3]刘列,杨汉武,刘金亮.依托科研优势搞好研究生特色实验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3):109-111.

[4]曾鸿耀,熊俊如,孙国锋.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6),365-367.

[5]昌盛.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103-104.

化学药物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拟诊异位妊娠患者56例,年龄21~42岁,平均(31.09±5.12)岁,为我院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病史、血β- HCG均符合妊娠,而超声检查宫腔内未见孕囊,并在子宫外见“输卵管环征”包块,诊断为早期TP。所有病例均满足保守治疗适应证[3]:(1)一般情况良好,无活动性腹腔内出血;(2)盆腔包块最大直径<4cm;(3)血β- HCG<2000U·L;(4)超声未见胚胎原始血管搏动;(5)肝、肾功能及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6)无MTX或米非司酮的禁忌证。保守治疗采用肌肉注射MTX或联合口服米非司酮,用药剂量根据病情而定。

1.2 仪器设备

采用PHILIP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En Visor,探头型号C8- 4v,频率5.5~7.0MHz。

1.3 研究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化学药物杀胚前1天应用TVCD观察“输卵管环征”包块,并在用药后每隔1周随访直至包块消失。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经阴道检查卵巢旁“输卵管环征”包块,通过二维图像观察其大小(并据包块相对大小分组)、形态、内部回声,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color Doppler imaging,CDFI)判断“输卵管环征”包块的血供分布并半定量分为血流丰富(显示半环状血流)、较丰富(短棒状或条状血流多于3支)、稀少血流(线状或星点状血流)及无明显血流信号4级,应用脉冲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PW)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流速、搏动指数(pulsatio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ivity index,RI)。血流与声束夹角≤60°,取样容积≤1.2mm,依照所查血流速度调整速度标尺。并通过图文工作站存储图像和各类数据。

1.4 疗效评价指标

(1)保守治疗成功:经治疗后患者血β- HCG降到到正常,超声显示包块消失,为治愈;(2)保守治疗失败:经治疗后患者血β- HCG不降或反而升高,超声显示妊娠包块明显增大,盆腔积液明显增多,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数据均经正态性检验后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结果

6例患者在中途自动放弃保守治疗,故有完整资料的研究病例为50例。该50例经化学药物保守治疗获得成功45例,成功率为90%(45/50),成功病例血β- HCG恢复正常均在TP包块消失之前,包块消失时间14~136 d,平均(42.8±24.2) d;治疗失败5例,其中3例因在治疗过程中血β- HCG明显升高,超声显示包块变大,盆腔积液明显增多,被判为保守治疗无效而改行手术治疗,其余2例分别在用药后第4天和第14天发生急性腹痛而立即手术。

2.2 治疗前超声表现

本组病例在治疗前均在卵巢或子宫一侧显示“输卵管环征”包块,有的呈典型的“Donut”征[4](图1),包块周边回声增强,中间为液性暗区似孕囊回声(图1),部分病例在其囊壁一侧外周可见半环状彩色血流信号(图2)。病程最长(136d)的病例治疗前包块直径约3 cm,CDFI仅见星点血流信号(图3),治疗后第8周,包块形态大小无明显改变(图4)。

2.3 超声表现与疗效关系

50例TP包块最大径线为1.0~3.8 cm,平均(1.9±0.7) cm。以2 cm为界分为包块较小组(A组,包块最大径线<2 cm)及包块较大组(B组,包块最大径线2~4 cm),A组31例,B组19例,两组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1)。根据包块内部血流分布状况,血流丰富(显示半环状血流)9例,较丰富(短棒状或条状血流多于3支)16例,稀少血流(线状或星点状血流)21例,无明显血流信号4例,半环状血流的TP治疗成功率仅44.44%(4/9),而其余病例治疗成功率均达100%。

注:校正卡方检验,P=0.560

2.4 A、B两组包块内血流参数及病程长短的比较

45例成功病例A组29例、B组16例,包块内可见血流信号的分别为26例及15例,相应血流参数(平均流速、PI及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病程为(35.3±16.7) d,短于B组病例[(56.4±30.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 论

本组50例“输卵管环征”包块最大径线<4cm,应用MTX或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成功率可达90%。以包块最大径线2cm为界分组,较小的A组与较大的B组病例化学药物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3.55%和8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符合化学药物保守治疗适应证的TP包块相对大小并不能预测保守治疗的疗效,这与国外学者报道[5]一致。

组织胚胎学研究表明,TP胎盘的发展过程与宫内妊娠时一致[6],应用TVCD检查可在原始胎盘部位发现绒毛腔隙结构的血流信号[7],异位孕囊旁半环状血流可以认为是未流产未破裂型TP的原始胎盘的位置。本组50例TP包块可见半环状血流的有9例,其保守治疗成功率仅44.44%(4/9),而其余病例治疗成功率均达100%。笔者认为,包块内半环状血流可能是保守治疗TP期间引起破裂出血的一个高危信号。

本研究A、B两组病例包块内部血流参数(平均流速、PI及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包块较大的B组病例包块消失所需时间明显长于包块较小的A组病例(P<0.01)。TP包块大小可能与TP终止与否及终止时间长短有关,而与包块内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关。由于输卵管系膜薄、形成蜕膜能力小易致TP流产合并血肿形成甚至机化,在保守治疗过程中不易吸收消散,所以病程较长。本组病程最长病例治疗前TP包块声像图显示低张力暗区周边呈不均质增强回声,可能为包块机化引起。

药物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相比需要的时间较长,本组符合化学药物保守治疗适应证的患者中有10.71%(6/56)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因缺乏耐心而中途放弃改行手术治疗,45例成功病例TP包块消失时间为(42.8±24.2) d,其中病程最长病例的TP包块消失时间为136d。可见,虽然药物保守治疗TP的成功率很高,但接受治疗的患者还需足够的信心与耐心。

综上所述,TVCD表现对评价化学药物保守治疗TP的疗效及病程长短有一定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在肌肉注射MTX或联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未破裂输卵管妊娠(TP)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化学药物保守治疗TP病例治疗前的超声表现。结果56例中有6例在保守治疗中途放弃,45例保守治疗成功,5例失败,成功率90%。“输卵管环征”包块内显示半环状血流的TP保守治疗成功率为44.44%(4/9);在成功组中,包块较大(最大径线24 cm)病例的包块消失时间长于较小病例(最大径线<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VCD的表现对TP保守治疗的治疗结果及病程长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Luo G X,Wang S S,Zhang H,et al.Transvaginal sonogrsphyand transabdominal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ectopic preg-nancy in the fallopian tubal:a comparative study in 38 cases[J].DI YI JUN YI DA XUE XUE BAO,2002,22(11):1046.

[2]李嘉,张炽敏.经阴道与经腹超声诊断输卵管妊娠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8):624-626.

[3]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

[4]谢红宁.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

[5]Gamzu R,Almog B,Levin Y,et al.The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of tubal pregnanc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methotrex-ate[J].Hum Reprod,2002,17(10):2585-2587.

[6]Li Y,Qin L,Xiao Z J,et al.Expression of P450 aromatase and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 at fetal-maternalinterface during tubal pregnancy[J].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2003,87(4-5):241-246.

化学药物治疗 篇7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织化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多药耐药蛋白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的85%,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是中晚期肺癌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产生明显降低化疗效果,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因素。MDR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由多因素通过多途径来实现,较常见的多药耐药因素包括: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P- 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MRP) 和谷光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 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是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的受体,异常活化的EGFR与配体结合,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放化疗敏感性、抗凋亡等。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95 例NSCLC组织和15 例正常肺组织中EGFR、LRP、P-gp、MRP及GST-π 的表达,研究其相互作用及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初步探讨NSCLC多药耐药的发生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空军总医院2009 年10 月-2012 年3 月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外科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标本95 例。其中,男性71 例,女性24 例;年龄26~80岁,平均(62±1)岁,有吸烟史的患者36 例;鳞癌35例,腺癌60 例;低分化癌27 例,中、高分化癌68 例;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纵隔淋巴结转移53 例,无转移42 例;按照国际抗癌联盟(Union International Against Cancer,UICC)2009 年肺癌分期标准分期,Ⅰ、Ⅱ期40 例,Ⅲ、Ⅳ55 例。所有活检或手术患者实验前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实验过程中接受>3 个疗程含铂化疗方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判定疗效,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为有效,稳定或进展为无效。取远离肿瘤的正常肺组织15 例为对照组。EGFR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RP鼠抗人单克隆抗体、MRP鼠抗人单克隆抗体、P-gp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及GST-π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经10%甲醛固定的NSCLC组织制备成蜡块,4μm常规切片,置于特制的防脱载玻片上,En Vision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GFR、LRP、P-gp、MRP及GST-π表达。60℃烘干1 h,常规脱蜡、水化组织切片。经柠檬酸修复液修复抗原后切片,水洗、蒸馏水冲洗各1次,2 min/ 次,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冲洗3 次,2 min/ 次;放入3%过氧化氢溶液中10 min,以灭活内源性过氧化氢酶,水洗、蒸馏水洗各2 min;滴加第一抗体,置于湿盒内,恒温箱37℃孵育45 min后水洗、蒸馏水冲洗各1 次,2 min/次,PBS液冲洗3 次,2 min/ 次;En VisionTM孵育30 min,水洗、蒸馏水洗各2 min,PBS冲洗片3 次,3 min/ 次。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3~5 min,苏木素对比复染,中性树脂封固。以同一条件下染色的阳性颗粒作阳性对照组,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组。

1.3 结果判读

阳性为细胞出现棕黄色颗粒,阴性为无显色。EGFR、MRP阳性着色在细胞膜和/ 或细胞浆,P-gp阳性着色在细胞膜,LRP阳性着色在细胞浆,GST-π着色在细胞核和/ 或细胞浆。根据其染色程度及细胞数量进行染色评分判读,阳性细胞评分法:阴性为0分,阳性细胞比例<25%为1 分,阳性细胞比例25%~50%为2 分,阳性细胞比例51%~75%为3 分,阳性细胞比例>75%为4 分。细胞染色程度评分法:肿瘤细胞不着色为0 分,淡黄色为1 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 分。上述两项之和即为肿瘤细胞的染色评分,总分0 分为阴性(-),1、2 分为弱阳性(+),3~6 分为阳性(++),7~12 分为强阳性(+++)[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 χ2检验及Spearman秩和相关性分析,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GFR、LRP、P-gp、MRP及GST-π 的表达

95 例NSCLC患者中,EGFR、LRP、P-gp、MRP及GST-π 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53%(48/95)、60.00%(57/95)、40.00%(38/95)、41.05%(39/95)和55.79%(53/95),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6.25%(1/15)、20.00%(3/15)、13.33%(2/15)、0.00(0/15)和13.33%(2/15)(P <0.05)。见图1~8 和表1。

2.2 EGFR、LRP、P-gp、MRP及GST-π 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EGFR阳性表达率比较,吸烟、腺癌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高于未吸烟、鳞癌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 <0.05);Ⅲ、Ⅳ期患者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 <0.05);而EGFR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LRP和MRP在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P <0.05)。不同分化程度NSCLC患者的MRP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化癌患者的阳性率低于中、低分化(P <0.05)。女性患者的GST-π 阳性表达率低于男性患者,而与患者年龄、是否吸烟、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见表2。

2.3 EGFR、LRP、P-gp、MRP及GST-π 表达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相关性

Spearman秩和相关性分析显示,NSCLC组织中EGFR与LRP、P-gp、MRP、GST-π 的表达无关(P >0.05);MRP与LRP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41,P =0.001),P-gp与GST-π 的表达呈正相关(r =0.213,P =0.038)。

2.4 EGFR及多药耐药蛋白表达与NSCLC临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NSCLC患者均接受>3 个疗程的含铂化疗方案,有效为率51.6%(49/95)。所有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生存期为接受化疗之日起至患者死亡或失访日。中位随访时间为33 个月,其中死亡47 例。EGFR阳性表达的化疗有效率为37.5%(18/48),EGFR阴性表达的化疗有效率为66.0%(31/4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EGFR过度表达的化疗有效率低于EGFR阴性表达的化疗有效率。在本研究中,P-gp阴性表达的化疗有效率为52.6%,P-gp阳性表达的化疗有效率为50.0%,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01);LRP、MRP及GST-π 阳性表达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低于3 者均阴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3 讨论

NSCLC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是肿瘤对药物产生多药耐药,其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多药耐药基因及编码的糖蛋白、MRP、LRP、GST-π、细胞凋亡抑制、DNA损伤修复功能等,可见肿瘤的多药耐药机制很复杂,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EGFR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抗放化疗、抗凋亡等,与NSCLC化疗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

EGFR是上皮生长因子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的受体,一旦被激活,可使肿瘤细胞内发生酪氨酸蛋白激酶活化和受体自身磷酸化,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EGFR在肺癌中的分布和表达已经明确,许多学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EGFR在肺癌中的分布和表达进行研究并证实,在正常肺组织中EGFR仅表达5%~10%;在肺癌中,小细胞肺癌无EGFR阳性表达,NSCLC阳性表达的发生率为53.1% ~69.7%[2,3]。本研究NSCLC肿瘤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为5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王瑞娟等[4]发现,EGFR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4%,癌旁组织未见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Selvaggi等[5]研究发现,NSCLC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在Ⅲ期肺癌中最高,与其组织类型无关。本研究中Ⅲ、Ⅳ期NSCLC患者的EGFR阳性表达高于Ⅰ、Ⅱ期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的EGFR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进一步提示EGFR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EGFR在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而其在包括NSCLC在内的许多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与预后不良、生存期缩短及存在耐药性相关。研究发现,在NSCLC患者中,特异性EGFR单克隆抗体与铂类联合应用较单用铂类化疗的有效率从29%升高到53%。对铂类产生耐药的NSCLC应用特异性EGFR单克隆抗体后,部分患者对铂类的敏感性得以恢复,EGFR过表达能影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6]。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EGFR过表达的NSCLC化疗疗效明显降低,部分患者虽然EGFR阴性,但是化疗效果不佳,说明EGFR与肿瘤及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存在一定联系,而肿瘤的耐药是多种耐药因素参与,以及不同耐药机制共同影响的结果。

MDR是指使用抗肿瘤药物及未用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对不同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包括原发性和获得性,目前对肺癌多药耐药研究比较成熟的有LRP、P-gp、MRP、GST-π 及TopoⅡ等。LRP是最先在肺癌中发现的耐药蛋白,是一种非耗能型转运蛋白。研究证实,LRP将化疗药物储存入胞质囊泡,使药物很难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并以胞吐的形式将药物从细胞中排出,从而产生耐药[7]。MRP是谷胱甘肽共轭物转运泵,与谷胱甘肽共同作用起药物泵作用,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内p H值来改变细胞内药物分布,并逆浓度梯度降低细胞内药物浓度,最终达到耐药的目的[8]。在本研究中,95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的EGFR、LRP、P-gp、MRP及GST-π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大量文献报道基本一致[9,10,11,12]。LRP与MRP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表达不同。本研究发现,95 例NSCLC患者中,LRP与MRP在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P <0.05),与临床上腺癌对化疗更易存在耐药性,鳞癌相对对化疗更敏感相符。此外,不同分化程度的NSCLC患者的MRP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化癌的阳性率低于中、低分化(P <0.05),该现象未见报道。P-gp是多药耐药基因MDR1 编码的膜糖蛋白,是一种耗能型药物泵,能将进入细胞的亲脂性化疗药物泵出细胞外,从而降低化疗药的疗效[13]。GST有3 种同工酶,分别是GST-α、GST-μ 和GST-π,其中GST-π是肿瘤细胞中最常见的耐药蛋白,既能提高细胞的解毒、抗氧化能力从而降低恶性肿瘤发生的几率,又能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代谢及转运能力,使细胞产生耐药[14]。本研究中,腺癌与鳞癌的P-gp、GST-π 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还发现,MRP与LRP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41,P =0.001),P-gp与GST-π 的表达呈正相关(r =0.213,P =0.038),说明参与形成MDR的4 种蛋白并非独立因素,而是相互联系,可能对多药耐药的形成起协同作用,与一些研究结果大致相同[15]。

化学药物治疗 篇8

目前, 我校选用的药物化学基础和药物分析教材均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 药物化学基础由王玮英主编, 药物分析由牛彦辉主编。

一、两课的知识结构

1. 药物化学基础的知识结构

以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为例, 首先是阿司匹林的结构式, 从结构式中能够看出有关的官能团, 阿司匹林主要结构有苯甲酸和酯键, 酯键水解后会生成酚羟基结构。

接着讲述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阿司匹林的主要化学性质: (1) 酸性, 由游离羧基产生, 可以溶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碱性溶液; (2) 水解性, 因有酯键, 如遇到潮湿空气则缓慢水解生成水杨酸的醋酸, 遇热和碱水解加速; (3) 与三氯化铁反应, 由水解生成水杨酸游离的酚羟基产生, 可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4) 酚羟基的易被氧化性。水解性和酚羟基的易被氧化性决定阿司匹林要选用固体制剂。

2. 药物分析的知识结构

以阿司匹林为例。主要包括结构与性质、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四部分。性质主要有酸性、与三氯化铁反应和水解性;鉴别时主要与三氯化铁反应和水解反应;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水杨酸由乙酰化不完全和水解产生四;含量测定利用阿司匹林游离羧基的酸性, 采用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为滴定液的直接酸碱滴定法。

3. 两课知识结构衔接分析

从阿司匹林的知识结构分析, 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在介绍阿司匹林时存在很多的内容重复性, 假设在介绍阿司匹林时将两门课融合在一起讲授, 更能使知识的连贯性增强, 教师在讲授时更易融会贯通, 学生学习也会相对轻松, 易于接受。两门课在介绍其他药物化学性质、鉴别试验、含量测定和阿司匹林知识结构一样, 有很强的衔接性。

二、两课有效衔接和整合的必要性

1. 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1]。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性向主动性、依赖性向独立性、统一性向独特性、虚拟性向体验性、认同性向问题性转变。

从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不难看出, 两课知识联系紧密, 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学习药物化学的有关知识, 将有利于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 学习药物化学是学习药物分析的基础和前提。但是, 目前的课程安排使两课貌合神离。原因有二:一是课程编排的前后章节不同步, 二是课程安排学期不同步, 药物化学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药物分析安排在第三四学期。第三学期对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就这两课来说都是最好时期, 前提条件是由同一位教师讲授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两门课。

在目前两门课分属两本教材, 最好的课程改革方案可以安排一位教师讲授这两门课, 把两门课的课时分到一起, 由任课教师按照章节需要调配, 课程的前后章节也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2. 教师融会贯通知识和学生容易接受的需要

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作为两门课程, 大多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对于讲授药物化学的教师来说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化学性质的应用, 但是讲授药物分析的教师要把药物化学的内容重复一遍后才能将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讲清楚。中职生普遍学习困难, 在学习了药物化学后, 很快出现记忆空白, 问其学过的药物化学的知识, 很难回忆起来, 造成药物分析学习的困难。如果两课有效衔接和整合将使学生易于接受, 不用“温故”也易“知新”。

三、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衔接整合的方法途径

1. 二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目前没有将两门课统编为一本教材的情况下,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位教师担任这两门课的授课任务, 课程名称可统一称为“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 课时在原来两门课总课时的基础上相应减少。课程的讲授顺序和进度上, 为了保持原来课程顺序和进度的相对性, 可以按照总论绪论都提前, 各论按照药物化学的顺序进行讲授, 同一类药物药物分析的内容紧随药物化学讲授, 可以避免药物化学药物分析重复讲授学生又如同学习新课的尴尬局面。

2. 校本教材的编写

校本教材是以学校为本位, 由学校根据自身需要编写的教材, 与国家统编教材和地方教材相对应, 相补充, 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学校在实行二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同时, 授课讲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衔接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再加工整理成校本教材共本校使用, 并逐步充实完善。

四、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衔接整合的意义

1. 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课程的衔接整合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不断学习, 广泛联系, 使知识融会贯通,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在课程的衔接整合过程中, 将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实用, 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2. 有利于完善课程改革

课程衔接整合的过程就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化。两门课的有效衔接整合将为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更多鲜活实用的经验, 让药剂专业课程设置更为合理, 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果紧密有致, 而又不失课程的严谨实用。

摘要:药物化学基础和药物分析作为中职药剂专业的专业课, 两门课程讲授的内容有相同之处, 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衔接

参考文献

化学药物治疗 篇9

关键词:药物结构,药物化学,知识网,教学

药物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化学合成等, 在此基础上掌握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熟悉药物作用机制与发现发展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药物研发的典型成果和新进展, 而且还能提供较为系统的药物设计理论, 以培养学生创新药物研发的意识及能力。药物化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密切相关[1], 综合性强, 掌握相关课程内容是学好药物化学的基础和前提, 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如果只强调教学内容的理论性, 而忽视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则不能形成较完整的训练体系。在此课程中药物种类繁多、药物理化性质复杂、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不易理解, 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感到与实际脱离, 往往会造成“满堂灌”的局面,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药物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等方面普遍反映学习困难, 疲于记忆, 积极性进一步降低, 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 在此课程中需要寻找合适的教与学核心内容, 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药物设计原理、药物构效关系、理化性质、合成方法等方面综合理解, 同时与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相互渗透, 达到所需的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跨度,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药物化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结合药物化学的教学经验, 针对《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提出以药物的结构为核心内容进行药物化学教与学的教学方法, 对本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可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加深学生印象,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确定药物结构核心, 构建知识网

药物化学内容有两种偏向性, 一种是偏重于与生物学科的渗透, 表现在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理和生化反应过程, 涉及靶点、受体及代谢产物等, 即Medicinal Chemistry;另一种是偏重于化学学科, 偏重于从化学角度分析药物特点, 重视药物合成, 即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两种偏向性有内在联系, 不可完全割裂[2], 这就要求药物化学教学任务是学生掌握重点药物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化学合成、作用机制及药物设计基本原理等。由于以上知识点琐碎,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抓住核心点或者教学主线, 教师教的过程将枯燥无味, 学生学的过程则味同嚼蜡, 教师的主导作用无从谈起。

把上述药物化学的两种偏向性联系起来的天然桥梁便是药物的化学结构,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以药物结构 (尤其是典型药物的结构) 为核心, 辐射学习药物的其他各方面内容: (1) 根据药物的重要官能团推导药物的理化性质, 如药物在水或有机溶剂的溶解性、酸碱性、旋光性等,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药物的储存条件及服用形式等; (2) 根据药物的结构对药物进行分解, 讲解药物合成路线, 优化合成工艺; (3) 根据药物母核结构和典型官能团性质提出每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建立其药物的药效作用与作用基团的联系, 引导学生记忆药物药效和毒副作用等, 并学习基于配体的新药设计思路; (4) 根据药物的结构分解药物, 引导学生学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根据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思考药物的属性, 提出相应的前药等设计理念。 (5) 药物设计方法和新药开发途径, 在各类药物教学过程中已经渗透相关药物设计方法内容, 学生已经有初步认识, 在后期总结深化相应的理论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综合性思维提高。在教与学过程中路线也并非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网状结构 (图1) , 以药物化学结构为核心的教学可化分散为集中, 变混淆为清晰,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2 精选典型药物, 合理规划教学重点

虽然以药物结构为核心在药物化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有事半功倍之效, 但是由于药物种类多, 后期因药物结构知识累积, 学生在药物化学学习过程中常常被那些纷纭复杂、千变万化的结构弄得不知所措[3], 记忆相对枯燥, 容易引起混淆, 因此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辅以相应教学。针对这一难点, 王桂云[4]提出了许多对策, 包括构建实物模型、药物结构比喻为人或物的形状、编排记忆口诀等方法, 可解决很多典型药物的结构记忆问题。

药物化学中药物种类繁多, 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 教师教时有罗列药物之嫌, 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基础, 精选每类药物的典型药物, 建立典型药物与其他重要药物的结构联系。如学习抗菌药磺胺类药物时, 选择最基本的药物磺胺, 并根据其结构分析药物名称, 指出苯环、芳氨基、磺酰胺表现的相同的性质, 结合各药物名称提出其在磺酰胺N取代基和磺酰胺N/芳氨N取代基对药物的影响特点, 从而建立同系衍生药物的名称、结构、药效、合成方法等联系, 便于记忆一类药物的性质。

对于非同系物药物, 则需依据关键作用官能团建立联系。如局部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普鲁卡因胺、盐酸甲哌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等, 几种药物并非同系衍生物, 但是都具备关键的苯环、酯或酰胺、季铵盐结构, 以典型药物盐酸普鲁卡因提出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 引出其他重点药物, 指出药物的结构差异, 理解药物的理化特点及药效作用。根据此教学过程, 学生可以把握非同系药物的共同的结构和药效性质。

3 剖析药物分子, 掌握药物性质与合成

药物化学课程中, 每种药物分子合成方法因有机合成特点和生产工艺需求而不同, 如果要求学生牢记每种药物的合成路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也需要从剖析药物分子结构入手, 根据成键的难易和连接处活性基团的设置, 以及原料是否易得和成本等因素, 将分子合理切割, 用有机化学中倒推法追踪制备的化学原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分子进行结构剖析过程也是引导记忆药物结构过程, 学生学习不同合成路线的过程也是思辨能力培养过程。例如抗菌药物甲氧苄啶分子含有一个苯环和一个嘧啶环, 通过次甲基将两者相连, 可将其切割成A、B、C三部分 (图2) 。考虑到便于三者的缩合, 碎片A中的次甲基必须是一个活性基团, 碎片B是含有氨基的三碳骨架, 为使中间碳上的H活化和与胍的缩合, 可用甲氧基丙腈为原料, 其中的氨基既是活化基因, 又是潜在的氨基, 碎片C可采用硝酸胍为原料。

同类药物或者具有相近化学结构的药物剖析方法和合成路线近似, 可根据结构设计相近的有机合成路线, 从而为改进工艺做准备。如苯并二氮杂慠类药物具有1, 4-二氮杂慠结构, 芬那酸类药物具有苯基氨基苯乙酸钠结构, 西康类药物具有相近的苯并噻嗪结构等, 同类药物的合成路线基本相近, 在拆分药物结构时可以按照相同或相似的剖析方法。很多药物不是同类药物, 药效差别巨大, 但是因有相近或相同的结构, 也可以应用同种拆分方法, 如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抗代谢物5-氟尿嘧啶、抗菌药磺胺多辛和心血管药物双嘧达莫, 三种药物均有嘧啶环, 则在考虑嘧啶环成环合成中采用相同的剖析方式, 即嘧啶环系由N-C-N和C-C-C两部分构成, 分别用R-CNH2=NH和RCOCH2COR'在碱性条件下缩合制取。在教学中通过药物结构和合成方法的对比可加深对各类药物的认识, 形成跨类知识网, 让学生在复杂的药物种类和合成方法中剥丝抽茧, 进行再分类总结, 把握共性。

4 分析药物官能团, 记忆药物性质

药物性质很多, 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药效性质、作用靶点等, 教学过程单独指出, 容易使课堂教学感觉散乱, 没有重点, 学生学习容易遗漏,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 可在教学过程中药物的结构分析讲解时加入。在学习药物的旋光性对药物的影响时, 结合药物中手性碳分析药物的绝对构型 (R构型与S构型) , 掌握其相对构型 (左旋与右旋) , 同类药物具有的光学活性也大体一致, 如去甲肾上腺素、拟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都是左旋体的药效作用强于右旋体。药物名称繁多, 临床用药中较少运用长而复杂的化学名, 多用简单的别名, 词尾有沙星、地平、他汀、洛尔、昔康、洛芬等, 可以根据词尾结合药物结构进行记忆共同特征[5], 如沙星药物类都有共同的喹啉羧酸基团, 再根据名字的差别记忆特殊的官能团结构, 环丙沙星含有环丙基, 诺氟沙星含有一个氟基等。药物的分类的角度有很多, 可按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教学, 药物结构的分类的药物则需重点指出重要的官能团及官能团的作用, 也可根据药物的作用靶点进行分类教学。

5 综合立体引导, 培养创新制药思维

新药设计方法很多, 但在具体新药设计中需要思维开阔, 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 不能墨守成规, 在教学活动中, 将化学、生物学、医学知识与药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化学和生物基础, 同时引入设计新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药物设计最终还是要关注药物的分子结构, 因此基于药物结构了解药物构效关系、药物靶点结构、作用机理等信息是设计新药的基础。例如抗肿瘤药物研发是目前药物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 由于癌症病理机制复杂且药物作用点较多, 相应药物的种类也比较多。生物烷化剂是基于氮芥类的构效关系及其与DNA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思考, 可根据氮芥药物的结构特点, 了解氮芥基在载体不同时其作用强弱和作用机理;熟悉生物还原烷化剂类药物的结构模型以理解加成作用机理;抗代谢物的电子等排原理的药物设计方法;根据立体结构理解顺铂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等。各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均不相同, 如果没有化学立体结构意识, 是比较难以理解众多药物的作用机理、药效特点的,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药物化学结构为基础构建立体式网状知识结构体系, 同时培养学生在药物设计思路上的灵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突破书本中固有的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多种药物改造的途径[6]。

6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 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核心, 可以辐射到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的化学合成路线设计和药物的药效作用特点等教学过程中, 并以此为基础, 建立药物化学知识网, 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理作用, 培养学生设计新药的思维。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罗列的灌输性教学, 使每一类药物都成一个有机整体, 降低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 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亚军, 余梅芳.《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68-70

[2]曹观坤, 药物化学[M].科学出版社, 2012:5.

[3]陈瑛, 丁宁, 常英.“金字塔式”药物化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 2013, 29 (4) :32-34.

[4]王桂云.药物化学教学的难点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24) :54-57.

[5]许嵘.药物化学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药学教育[J].2007, 23 (5) :36-37.

浅议增强药物化学授课技巧 篇10

【关键词】药物化学授课技巧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44-02

药物化学作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药理学等课程学习后才开设。学生普遍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和困难,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信心,笔者就几年教学经验做如下总结。

一、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

(一)学会看目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第一节课就告知学生熟悉所用教材的出版社编者和章节划分,前者与学习深浅有关,而后者决定教学进度。目录可以清楚地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学习的总框架,并且在以后药物的类别划分上目录也说明了最基础的药物定性。

(二)重视基础章节和概念的讲解

将涉及基础或抽象概念的章节提到前两到三周进行讲解,宁愿先慢后快也不要一带而过,基础概念中包含逻辑关系,比如药物化学的概念主要说明学习的内容:而构效关系则表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和药理活性)在以后的具体药物学习中再不断强化,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药物化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有几点。

(三)明确学习的逻辑

要求学生主要按照三个板块对药物化学进行学习:第一,看目录确定药物对应章节,掌握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及药理活性。第二,重点药物动手写结构,增加感性认识。第三,根据结构逐步学会分析药物的理化性质。前面三点理清楚就能在后面的构效关系和制备方法中找到逻辑。如磺胺类药物之所以能抑菌是因为结构和PABA结构相似,所以使二氢叶酸还原酶识别错误产生竞争性结合。

二、优化授课结构

(一)不面面俱到

药物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名称、结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构效关系、制备方法。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我主张掌握名称、结构、理化性质(储藏条件和使用剂型)、药理作用。熟悉构效关系原理但不要求背诵,了解制备方法但不扩张。因为高职学生就业范围主要是药厂生产线和药店等实用性单位,所以对实用性基础知识要求达到记忆水平,能说出抽象概念的原理,如什么是构效关系。

(二)加大课堂练习互动

在授课前10-15分钟要求学生默写重点药物化学结构所属类别,在正课讲解完毕后留5-10分钟进行当堂练习,每章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09和10级学生期末成绩的分析结果表明,课后练习监督、完成反复练习可以提高16.3%的及格率。

三、增强上课的艺术性

高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比高等院校的学生大,自己建立学习体系的能力较弱,要帮助学生对一门复杂的学科产生兴趣,老师得做一些科普工作,如将术语俗释、理论联系最实际的生活、讲解具体药物时能做到有历史有故事。只有老师讲起来轻松,学生才不畏难。有激情语言风趣的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当然这对老师是个考验,做到的关键是专业知识扎实、外围知识广泛。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下一篇:血管内皮舒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