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药物

2024-05-22

基础药物(精选十篇)

基础药物 篇1

目前, 我校选用的药物化学基础和药物分析教材均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 药物化学基础由王玮英主编, 药物分析由牛彦辉主编。

一、两课的知识结构

1. 药物化学基础的知识结构

以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为例, 首先是阿司匹林的结构式, 从结构式中能够看出有关的官能团, 阿司匹林主要结构有苯甲酸和酯键, 酯键水解后会生成酚羟基结构。

接着讲述阿司匹林的化学性质。阿司匹林的主要化学性质: (1) 酸性, 由游离羧基产生, 可以溶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碱性溶液; (2) 水解性, 因有酯键, 如遇到潮湿空气则缓慢水解生成水杨酸的醋酸, 遇热和碱水解加速; (3) 与三氯化铁反应, 由水解生成水杨酸游离的酚羟基产生, 可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4) 酚羟基的易被氧化性。水解性和酚羟基的易被氧化性决定阿司匹林要选用固体制剂。

2. 药物分析的知识结构

以阿司匹林为例。主要包括结构与性质、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四部分。性质主要有酸性、与三氯化铁反应和水解性;鉴别时主要与三氯化铁反应和水解反应;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水杨酸由乙酰化不完全和水解产生四;含量测定利用阿司匹林游离羧基的酸性, 采用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为滴定液的直接酸碱滴定法。

3. 两课知识结构衔接分析

从阿司匹林的知识结构分析, 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在介绍阿司匹林时存在很多的内容重复性, 假设在介绍阿司匹林时将两门课融合在一起讲授, 更能使知识的连贯性增强, 教师在讲授时更易融会贯通, 学生学习也会相对轻松, 易于接受。两门课在介绍其他药物化学性质、鉴别试验、含量测定和阿司匹林知识结构一样, 有很强的衔接性。

二、两课有效衔接和整合的必要性

1. 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1]。课程改革要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性向主动性、依赖性向独立性、统一性向独特性、虚拟性向体验性、认同性向问题性转变。

从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不难看出, 两课知识联系紧密, 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学习药物化学的有关知识, 将有利于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 学习药物化学是学习药物分析的基础和前提。但是, 目前的课程安排使两课貌合神离。原因有二:一是课程编排的前后章节不同步, 二是课程安排学期不同步, 药物化学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药物分析安排在第三四学期。第三学期对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就这两课来说都是最好时期, 前提条件是由同一位教师讲授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两门课。

在目前两门课分属两本教材, 最好的课程改革方案可以安排一位教师讲授这两门课, 把两门课的课时分到一起, 由任课教师按照章节需要调配, 课程的前后章节也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2. 教师融会贯通知识和学生容易接受的需要

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作为两门课程, 大多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对于讲授药物化学的教师来说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化学性质的应用, 但是讲授药物分析的教师要把药物化学的内容重复一遍后才能将鉴别试验、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讲清楚。中职生普遍学习困难, 在学习了药物化学后, 很快出现记忆空白, 问其学过的药物化学的知识, 很难回忆起来, 造成药物分析学习的困难。如果两课有效衔接和整合将使学生易于接受, 不用“温故”也易“知新”。

三、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衔接整合的方法途径

1. 二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目前没有将两门课统编为一本教材的情况下,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位教师担任这两门课的授课任务, 课程名称可统一称为“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 课时在原来两门课总课时的基础上相应减少。课程的讲授顺序和进度上, 为了保持原来课程顺序和进度的相对性, 可以按照总论绪论都提前, 各论按照药物化学的顺序进行讲授, 同一类药物药物分析的内容紧随药物化学讲授, 可以避免药物化学药物分析重复讲授学生又如同学习新课的尴尬局面。

2. 校本教材的编写

校本教材是以学校为本位, 由学校根据自身需要编写的教材, 与国家统编教材和地方教材相对应, 相补充, 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学校在实行二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同时, 授课讲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衔接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再加工整理成校本教材共本校使用, 并逐步充实完善。

四、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衔接整合的意义

1. 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课程的衔接整合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不断学习, 广泛联系, 使知识融会贯通,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在课程的衔接整合过程中, 将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实用, 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2. 有利于完善课程改革

课程衔接整合的过程就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化。两门课的有效衔接整合将为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更多鲜活实用的经验, 让药剂专业课程设置更为合理, 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果紧密有致, 而又不失课程的严谨实用。

摘要:药物化学基础和药物分析作为中职药剂专业的专业课, 两门课程讲授的内容有相同之处, 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衔接

参考文献

药剂: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 篇2

第一节   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一、影响溶解度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

2、溶剂的极性

3、温度

4、药物的晶形

5、粒子大小

6、加入第三种物质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制成可溶性盐

2、引入亲水基团

3、加入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4、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5、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

(1)、同系物c链长,增溶大

(2)、分子量大,增溶小

(3)、加入顺序

(4)用量、配比

第二节  流变学简介

流变学: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技交流科学。

牛顿液体: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η是一个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非牛顿液体:

1、塑性流动:有致流值

2、假塑性流动:无致流值

3、胀性流动:曲线通过原点

4、触变流动:触变性,有滞后现象

第三节  粉体学

一、粉体学:研究具有各种形状的粒子集合体的性质的科学。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

1、光学显微镜法

2、筛分法

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比表面积的测定:

1、吸附法(bet法)

2、透过法

3、折射法

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1、 休止角:θ越小流动性越好,

2、 θ<300流动性好

3、 流出速度:越大,

4、 流动性越好

5、 内磨擦系数:粒径在100-200um,

6、 磨擦力开始增加,

7、 休止角也增大。

θ≤300 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流动,增加粒子径,控制含湿量,添加少量细料均可改善流动性。

第4节 表面活性剂

一、概念: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并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二、分类: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 肥皂类:高级脂肪酸的盐,

2、 硬酯酸、油酸、月桂酸  一般外用

3、 硫酸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4、 叶桂醇硫酸钠,

5、 sls),

6、 乳化性强,

7、 稳定,

8、 软膏剂乳化剂。

3、磺酸化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广泛应用的洗涤剂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化合物  新洁尔灭等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卵磷脂:对热敏感,60℃以上变为褐色,易水解,制备注射用乳剂及脂质体。

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碱性中呈阴离子性质,起泡,去污;

在酸性中呈阳离子性质,有杀菌能力。

(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 脂肪酸甘油酯:hlb为3---4,

2、 用作w/o 型。

3、 蔗糖脂肪酸酯:不4、 溶于水,5、 可形成凝胶,6、 作o/w 型。

3、脂肪酸山梨坦: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司盘span,酸碱酶易水解,hlb1.8-3.8   w/o型

4、聚山梨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吐温(tween),粘稠状黄色液体,对热稳定,

增溶作用不受ph影响,是常用的增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润湿剂。   o/w 型

5、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myrij ,较强水溶性,o/w 型。

6、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brij ,较强亲水性质,o/w 型。 平平加

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poloxamer,普朗尼克pluronic,增溶作用弱

亲水    亲油         润湿、分散、起泡、消泡。

poloxamer188 (o/w 型):制备的乳剂能耐热压灭菌和低温冰冻。

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1、 形成胶束: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2、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hlb 3--6:w/o型     hlb 8--18:o/w 型    hlb 7--9:润湿剂    hlb 13-18:增溶剂

3、增溶作用  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粒性药物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现象称增溶。

控制基础血糖与餐后血糖的药物选择 篇3

糖尿病患者在服药前先要分清是基础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才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应根据一天测7次血糖的检测结果,搞清楚一天中自己是哪个时间段的血糖高。如果是基础血糖高,应选择降基础血糖的药物;如果是餐后血糖高,则应选择降餐后血糖的药物,而且降餐后血糖的药物不能用在降基础血糖上。

那么,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首选什么药?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说明基础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说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尚能控制餐后血糖,应当首选降低基础血糖的药物。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正常,三餐后2小时血糖高首选什么药?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正常说明基础血糖正常,三餐后2小时血糖高说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不能控制餐后血糖,需首选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也高首选什么药?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说明基础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也高说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不能控制餐后血糖,应首选降低基础血糖的药物,基础血糖降低后餐后血糖也会随之降低。如果基础血糖正常后,餐后血糖仍高,再联合应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降基础血糖的药物

★二甲双胍;

★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N、优泌林N、甘舒霖N、万邦林N);

★长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来得时、长秀霖)。

降餐后血糖的药物

a-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卡博平、倍欣);

磺脲类药(如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亚莫利),因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时间长,所以也有一定降低基础血糖的作用,但主要作用是针对餐后血糖的;

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唐力);

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万邦林R);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优泌乐、速秀霖)。

基础药物 篇4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 依据教学目标, 突出内容选择的基础性

基础知识适应性广、包容性大、概括性高、派生性强, 有助于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扩展知识结构。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类代表药物的基本知识, 初步具备药物应用过程中的护理技能, 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 教师应依据上位的课程目标确定下位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侧重点,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内选择与之匹配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例如, 教学大纲对“糖皮质激素”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依据其教学目标, 可以把“糖皮质激素”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三方面:一是基础知识部分, 阐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二是能力与方法部分, 借助教材、教学辅助用书、药品说明书等教学资源, 给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制定用药指导方案;三是情感体验部分, 通过播放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多媒体视频及图片, 加深学生对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的理解,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 围绕职业能力, 突出内容选择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而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因此, 教师应紧紧围绕护理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在“药物学基础”课程中, 学生掌握和运用药物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在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能力;二是对常见病非处方药的用药指导和药物咨询能力;三是对常用药物制剂的外观检查、查阅药物相互作用、检索配伍禁忌与准确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其中, 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在教材中往往有详细描述, 而第二、第三方面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或引导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等, 以及时加以补充及完善。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除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外, 应充分展示学习“药物学基础”课程独特的思维方法, 给予学生大量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修正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效果,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掌握新方法打下扎实基础。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以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责任意识、组织纪律性等。

(三) 联系社会生活, 突出内容选择的实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 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真实情境相结合, 才能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 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 使教学内容成为连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实现教学内容量的扩展和质的延伸。例如, 讲授“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入主题: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使用加碘盐?如果缺碘会导致什么疾病?如果碘过量又导致什么疾病?

(四) 关注学生差异, 突出内容选择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有灵活性。目前, 中职学生差异日益突出, 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即学生个体在先行知识、感知方式、思维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差异, 并根据这些差异灵活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内容素材和教学案例。例如, 在讲授“糖皮质激素”部分内容时, 针对形象思维见长的学生, 教师可以选择描述性、叙事性的内容提问:糖皮质激素的“四抗”作用具体指什么?有何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而针对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供逻辑性和思辨性较强的内容提问:为什么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既可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又可引起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两者临床护理有何不同?针对具有直观行动思维倾向的学生, 教师则可以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 让学生从无序摆放的众多药品中挑选出糖皮质激素类药, 按使用方法分类排列, 并依据药品说明书列表比较各药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五) 挖掘课程资源, 突出内容选择的拓展性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内容, 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 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药物学基础”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文本资源 (如教材、教学辅助用书、教学挂图、药品说明书等) , 还应包括信息技术资源 (如网络、光盘、图片、视频等) 、社会教育资源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例如, 在讲授“解热镇痛药”部分内容时, 首先展示常用解热镇痛药各种制剂,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的同时,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从药理毒理、适应证、用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深入了解药物, 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列表比较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异同。教师还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中充分挖掘与药物应用有关的素材,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安全用药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 基于“认知过程”,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课程往往只是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的缩小版, 仍沿用“作用—临床应用 (用途) —不良反应”的知识架构。这一知识架构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 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呈现教材内容, 而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也往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从知识的自身发展和演进来阐述, 较少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 难以适应中职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 内容呈现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灵活多样, 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 把学科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顺序相结合, 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以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例如, 在学习“平喘药”时, 教学内容组织如下:播放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及临床处理的视频;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是什么, 平喘药分哪几类, 各类平喘药有何作用特点, 如何对支气管哮喘病人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阅读文本材料 (教材、药品说明书) 提出假设, 并说明理由;教师就引导性问题进行解释 (讲解重点及难点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修正 (补充或删减) , 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二) 设计“先行组织者”, 促进知识技能的协同迁移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 就是在学生正式学习新知识前, 先向学生介绍他们熟悉的、比新知识具有更高概括且能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引导性材料,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简单来说, “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 是认知结构与将要学习的教材间的桥梁, 如图1所示。

“先行组织者”既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图片视频呈现, 也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例如, 在学习“抗变态反应药”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因进食海鲜、吸入花粉、注射青霉素等引起过敏反应的视频及图片作为“先行组织者”, 由此引入新知识“抗变态反应药”。在学习“抗甲状腺药”时, 以临床见习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甲亢科见习, 见习内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甲亢病人有何临床表现?治疗甲亢的药物有哪些?护士如何对甲亢病人进行用药指导?教师通过对见习活动过程及见习报告的检查和评估, 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抗甲状腺药”的学习。在学习“青霉素”时, 可以用文字表述作为“先行组织者”。教学内容组织如下:通过多媒体课件用文字呈现急性扁桃体炎致高热抽搐的临床案例, 并强调其中关键信息 (作为“先行组织者”) ;教师讲解急性扁桃体炎的致病原因, 由此引入“青霉素” (当前学习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 (教材及青霉素药品说明书) ,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青霉素的抗菌谱、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获得对青霉素临床用药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与迁移) 。

(三) 设计“问题链”, 促进认知结构的合理重组

设计“问题链”是教学内容组织的有效途径, 把教学内容以“问题链”呈现,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这一流程, 将教学内容层层推进,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 实现旧知识的内化和新知识的生成, 促进认知结构的合理重组。“问题链”可以基于一节课内容设计。例如, 可以把“抗甲状腺药”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链”:抗甲状腺药有哪几类?哪些甲亢病人可选择硫脲类治疗?使用硫脲类期间为何要定期查血象?→甲亢术前为什么要使用硫脲类与大剂量碘进行术前准备?→放射性碘治疗甲亢有何优点?有何适应证?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为什么小剂量碘剂可防治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剂量碘剂可用于甲亢术前准备及甲亢危象?

通过“问题链”,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逐步达成教学目标。“问题链”也可以基于一个主题内容设计, 即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有内在联系的子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子问题, 在解决一个个子问题的过程中剥茧抽丝地深入到大问题核心, 最终找到解决大问题的方法。子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子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次一级的问题, 进而建立不同层级的“问题链”。例如, 针对“M受体阻断药”这一主题内容, 可以设计系列子问题:

阿托品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M受体兴奋有何效应?

阿托品的作用与M受体有何关系?

阿托品的适应证有哪些?如何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

山莨菪碱、东莨菪碱与阿托品比较有何异同?

(四) 构建“概念图”, 实现知识网络的渗透贯通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 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中职学生普遍反映:《药物学基础》教材结构庞大, 理论性强, 逻辑关系不够明显, 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 分析问题时不能准确筛选和提取信息。“概念图”能够把教学内容“网络化”, 通过箭头和恰当的连接词将中心概念与它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联系起来,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 有效呈现思维发展及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纵横联系、相互渗透, 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例如, “药物的作用”部分内容可以归纳总结成“概念图”, 如图2所示。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最为关键的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 需要认真分析学生、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教学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紧紧围绕临床护理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框架内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 以期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

摘要: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而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中职护理专业“药物学基础”教学内容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立足点和根本目标,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内容的基础性、职业性、实用性、灵活性、拓展性,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 灵活运用“先行组织者”、“问题链”、“概念图”等教学策略, 以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护理能力。

关键词:药物应用护理能力,药物学基础,职业能力,教学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68-272.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目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8) :1-21.

基础药物 篇5

1 按给药途径分类

[内服药]

[注射药]

[外用药]

[新颖药剂]

2 中西药

3 处方和非处方药

药物的领取方法

(1)设病区小药柜

存放少量且固定基数的常用药物、以供临时急用(临时医嘱)。

常用注射药及抢救用药。

剧毒药、麻醉药(如吗啡、杜冷丁)病人用后及时开处方领取、补充原基数,有专人保管,定期清点,剧毒药、麻醉药应班班交点,凭医生处方领取。

(2)贵重药个人专用、单独领取

(3)中心药房

是各病区日间(长期医嘱)领取住院病人用药之处,病区护士每天把药盘和小药卡一起送中心药房,由中心药房摆放一天用药,一日3~4次,病区护士取回后再次核对,按时分发给病人。

(4)注射用药、大型输液

可填写大处方,由护士长签名,每日一起领取,也可以逐一病人填写小处方,一并领取,再由后勤送至病房。

药物的保管

(1)药柜应放在光线明亮处,但不宜阳光直射,保持整洁。

(2)药品分类保管,按内服、外用、注射、剧毒、麻药分类放置,剧麻药应加锁保管,列入交班内容。

(3)药瓶标签

要明显注明药名、浓度、剂量,标志要统一。

内服药——蓝边 外用药——红边 剧毒药——黑边

(4)定期检查

如发现药品无标签、模糊不清、药品沉淀、混浊、异味、潮解、霉变等、或巳过期失效皆不可再用。

识别生产日期一般见药品批号。

(5)根据药品性质分类保存,以免药物变质,影响疗效甚至增加毒性作用。[见表]

基础药物 篇6

【关键词】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急性期脑梗塞;治疗效果

脑梗死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神经系统类疾病,在临床医学当中,其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症”[ 1 ]。而其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中风症的范畴,而中医针灸疗法则是以中医经脉、脏腑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医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药物成分归经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强药物成分的靶向性治疗作用,利用中医针灸能够快速地将药物送达至病灶[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当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所选60例患者当中,共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范围为41岁至68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1.3岁,患者病程为2至14天,平均病程时间为4.2天。随后将所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本次所用中药药方为华佗中风方。

1.2.1 穴位的选择 观察组患者除使用中药治疗外,还需使用中医针灸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其治疗方法为:主要穴位取:眼针双侧的肝、肾以及上、下焦区;随后其体针穴位取:昆仑穴、合谷穴、外关穴、阳陵泉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以及解溪穴等,这些均为患侧;另外,若患者出现肝阳上亢以及肝肾阴虚的情况,则在以上针刺穴位的基础上增加太冲与太溪两穴;而患者若出现风痰阻络症状,那么则在以上体针穴位的基础上增加公孙与丰隆两穴;若患者为脉络瘀阻以及气虚血瘀体质,则在以上主要体针穴位的基础上增加三阴交与血海两穴;若患者为腑气不通,则在以上主体针穴位的基础上增加丰隆与巨墟两穴;若患者伴有一定的语言障碍症状,则在以上主体针穴位的基础上增加金津、廉泉以及玉液三穴;若患者伴有中枢性面瘫症状,则在以上主体针穴位的基础上增加地仓与颊车两穴[4]。

1.2.2 针灸方法 进行针刺治疗时,患者需取仰卧位卧于病床,所选针刺的规格为0.30mm×15mm的毫针,随后选好穴位。首先,针刺治疗人员需以左手固定患者的眼球,随后以右手持毫针,在距离患者眼眶内部边缘2毫米处的眼眶上快速斜刺入穴位中,之后不提插,不捻转,以手指轻刮毫针针柄催气,在留针20分钟之后再行出针,针刺治疗期间,治疗人员需嘱咐患者以患侧肢体做3次主动或被动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为3分钟左右;完成以上工作后,选取28号1至3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并用其交替对各个穴位进行体针,每次选择6至8个穴位进行针刺,扎针时需快速以捻转法进针,在得气之后以平补平泻的手法将针留于穴位中20分钟,并每10分钟进行一次运针,当对廉泉穴进行针刺时,则不行留针,而金津穴与玉液穴则只需点刺出血即可。眼针与体针的针刺治疗均每隔一日进行,两周为一个疗程,在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5]。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评分,详细分值划分为:神志状态0~4分;综合功能能力0~4分;上肢指关节能力0~4分;上肢肩关节能力0~4分;下肢髋关节能力0~4分;语言表达能力0~4分;下肢趾关节能力0~4分,满分共28分,其起点分数不超过18分。

患者基本痊愈为24分以上,10~24分为良好,4~10分为有效;低于4分为无效,恶化:病情加重、原始积分减少以及患者死亡[6]。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 12.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数据无意义。

2 結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由表1与表2可看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血液流变学指数以及治疗有效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脑梗塞症在我国中医理论当中属于中风的范畴,而中医针灸疗法则是以中医经脉、脏腑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医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药物成分归经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强药物成分的靶向性治疗作用,利用中医针灸能够快速的将药物成分送达至病灶。

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利用针灸促进药物归经以及药物吸收与靶向治疗的特点,将所用中医汤剂中的药物成分快速送至患者病灶部位,并通过穴位刺激,加强药物的治疗效果,从表1与表2可看出,对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使用针药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数,并改善症状体征以及提高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乐军,陈丽萍,刘晓丽,等.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62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283-286.

[2]许继宗,李玉华,李月明.结合脑梗死定位进行中风的针灸十二经分经施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4):3798-3799.[3]徐振华,钟平,符文彬等.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200-2202.[4]文彬,许能贵.针灸临床特色疗法[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82.

[5]许继宗,石玉君,乔宪春等.依据《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探讨经方组方规律在针灸学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675-2677.

基础药物 篇7

1基础护理

1.1饮食护理:高血压患者应减少钠盐的摄入, 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 g。要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量, 优质蛋白质的补充要适量。有资料显示, 适当控制膳食脂肪, 补充优质蛋白质, 可以减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 患者应根据自身身体情况, 合理改善食物结构, 减少摄入脂肪高的肉类, 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食物的摄入。

患者应注意补充钾和钙。研究表明, 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 而我国膳食营养成分常常低钾低钙, 故而应增加绿叶蔬菜、鲜奶、豆类制品等含钾和钙较多的食物。

要多吃蔬菜和水果。摄入果蔬有助于降低血压, 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有关。

1.2运动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开展合理的体育锻炼。护士要根据患者实际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和方式, 使之掌握合理锻炼与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群体, 由于身体生理功能退化, 运动要避免过量, 量力而行。在运动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健康指导, 确保运动效用[2,2]。建议参加太极拳、慢跑等适当的户外活动[3]。

1.3行为生活习惯的护理:高血压患者要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合理安排生活, 注意劳逸结合, 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 以保持轻松、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患者应戒烟限酒。吸烟饮酒能提高体循环动脉压, 增加血管壁脆性。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 还可降低降压药物疗效[4]。

1.4心理护理:高血压与心里因素密切相关, 孤独、焦虑、抑郁等负性心态影响高血压水平。所以, 护士要针对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 运用沟通和技巧和艺术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存在的思想顾虑,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 教会患者掌握应对各种应激的技能, 减轻心理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学会自我调节, 提高承受能力, 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 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对于控制血压不佳、有并发症或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 会感到悲观、恐惧和紧张。护士应对患者加倍关怀照顾, 充分理解其内心痛苦和患病体验, 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鼓励。

要训练易激动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宽容对人看事的积极态度,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减少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刺激, 为患者创设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5]。

许多高血压患者具有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易激动、有敌意和攻击性等A型性格特征。可采用心理疏导、认知疗法和行为治疗等干预形式, 可是患者的紧张、焦虑程度得到一定的缓解, 改善治疗效果。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抑郁是导致血压升高和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进行心理干预, 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情绪和精神压力, 使其保持乐观心态,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控制患者血压水平, 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

2药物护理

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均需口服降压药, 降压药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保持血压稳定。不可随意停药和增减药量, 使血压反复波动, 不利于维护患者的健康水平。

2.1用药护理:服用降压药物时, 应做到:①缓慢、温和、适度降压, 用量从1/3~1/2开始, 在数周内逐渐加量, 2~3个月达到目标血压值;②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应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服降压药;③为老年患者用字体较大的标签标明药物剂量和服药时间, 避免遗忘服药[7], 不断提高用药依从性。

2.2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常用降压药物, 其作用机制不同, 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有差别, 应注意用药不良反应的观察。

利尿剂是通过排钠利尿降低血容量达到降压目的, 应用不当可致电解质紊乱、高血糖、高尿酸血症、低钾血症、血脂代谢紊乱。α受体阻滞剂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收缩力, 延长房室传导时间, 老年人β受体功能降低, 可引起低血糖、心率减慢、支气管痉挛、末梢循环障碍, 因此不宜单独使用, 应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糖等变化, 是否有心动过缓;钙通道阻滞剂可提高交感神经反射性, 导致头痛、面部潮红、下肢浮肿、心动过速, 使用过程中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顽固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明显, 患者可出现血钾升高、粒细胞降低、膜性肾病、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还可引起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 患者应用此药时应随时监测血常规、尿常规, 如有异常尽快告知医师,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用药注意事项:①降压药物应从小剂量应用开始, 遵医嘱合理调整剂量, 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甚或停药, 需长期服用维持量。②注意不宜过快过低降压, 服药后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平卧, 取头低脚高位增加脑部血流量。老年人服药站立不要太久, 避免扩张腿部血管造成下肢血淤积, 脑部血流量降低而致晕厥。③用药期间患者起床不宜太快, 动作不宜过猛, 防止加重头晕;外出活动应有人陪伴, 以防晕倒外伤。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尽管高血压不能彻底治愈, 但可防可控, 其危害性与血压水平以及并存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所以, 应重视院外治疗患者的基础和药物护理, 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基础护理,药物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海燕.高血压病人临床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8) :590-592.

[2]张秋芬, 张炜冉, 师静.回访式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 2012, 34 (16) :2559.

[2]孙艳红.176例高血压病病人膳食调查及饮食指导[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8) :451-453.

[3]李德高.卡托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3) :118-119.

[4]苏婉霞, 杨春旭.高血压病多因素社区干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 2007, 13 (8) :2112-2114.

[5]张红雁, 白毅, 娄艳华.肥胖与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相关性的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4, 12 (4) :32-33.

[6]郭桂芳, 谭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高血压患者心钠素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3, 35 (1) :65-66.

基础药物 篇8

1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我校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学基础》第二版, 该版教材删减了第一版教材中的药用植物学部分, 主要内容为天然药物鉴定方面知识, 包括天然药物的来源、原植物形态、采收加工、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定、炮制、功效及常见混淆品或伪品。然而, 中职生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显然较为困难, 而且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调研, 部分知识的实用性并不强, 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处理。

1.1 合理删减

天然药物学基础涉及内容多, 课时紧, 故对非实用性内容进行合理删减, 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绪论部分天然药物学的近现代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内容, 与中职药剂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差距较大, 故作为课后自学内容;各论部分一些临床应用较少的药物如螺旋藻、雷丸、莲房等要求学生课后自学;天然药物的植物形态部分, 与药用植物学内容重复, 可直接省略;除特殊情况外, 一般药材的采收加工仅需简单涉及;舍弃天然药物的各类化学成分内容, 这部分属于天然药物化学内容, 在本课程中只需对某些天然药物中比较特殊的、重要的化学成分作介绍即可[2]。

1.2 必要补充

我校药剂专业办学方向主要以面向医院药房和社会药店为主, 因此, 常用药物可增加一些临床较实用的内容, 如临床使用注意事项、现代制剂应用、市场上常见的混淆品或伪品等, 为就业奠定一定基础。医药行业发展需要的是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 因此增加教学大纲及教材要求之外的实验项目非常必要。目前教材安排的实验项目主要是代表药的显微鉴定和性状鉴定, 共14学时, 这显然不能体现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主旨。为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别技能, 增设了天然药物性状鉴别的随堂应用、实验考核和相关技能竞赛。同时,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增加了对社会药店和医院药房有关中药调剂工作的见习调查。

1.3 有效整合

本教材是按自然分类法编排药物的, 而同科植物在入药部位上往往并不相同, 只有相同入药部位的药材在性状上才具有可比性。为方便学生比较归纳, 对教材各论部分内容进行整合, 在分类原则不变的前提下, 尽量将入药部位一致的重点药材所在科安排在一起介绍, 如将木兰科、樟科、杜仲科和芸香科一起讲授, 因为这些科中都有常用皮类生药, 如厚朴、肉桂、杜仲、黄柏, 这样的整合有利于药材之间进行性状比较。对一些重点药物要求掌握性状特征和显微特征, 为提高课堂实效性, 部分显微鉴定内容可安排在显微实验课中讲授。如番泻叶的显微组织构造和粉末特征, 可先让学生自学该部分内容, 实验课上由教师利用显微投影仪进行讲解, 学生再实践巩固。这样, 既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2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践

2.1 直观教学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形象思维对感知事物有着巨大作用, 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高潮,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天然药物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 包括大量的植物形态特征、性状特征及显微特征等, 通常这些特征在教材上仅以文字或线图形式出现, 不够生动, 学生较难理解。利用多媒体既可以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实物图片或视频,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便于教师对重难点的讲解,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把本次课要介绍的样品药材发给学生, 每人一份。学生拿到药材后, 通过看、摸、闻、尝等方式全面认识药材, 便于掌握课程内容。有时可让学生自己介绍如何鉴定某一药材, 并讲解其性状特征。学生踊跃参与, 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学习了新知识, 又提高了操作技能。课后让学生把药材用透明小塑料袋 (约5 cm×8 cm, 带自动密封锁) 装起来, 并用小纸片作标签, 标明药材名称、来源、功效、主要成分及性状特征等, 便于随身携带、对照复习。

2.2 归纳比较法

不少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相似,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生药进行比较, 以增强学生记忆。一方面, 进行横向比较, 如根茎类药材间的比较、花类药材间的比较、皮类药材间的比较等, 或同一生药不同植物来源间原植物特征的比较。如在讲解“味连、雅连和云连的性状和显微特征时, 列表比较三者在形状、皮层、中柱鞘、髓部石细胞等方面的区别, 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3种黄连的横切面显微特征, 要求他们能够利用显微特征鉴别3种黄连, 收效甚好。另一方面, 进行药材之间共同特征纵向的归纳比较, 如哪些药材含菊糖, 哪些含晶鞘纤维, 哪些含油室等, 通过归纳帮助学生增强知识的整合能力, 学会融会贯通, 进而提高药材鉴别的实践技能。课后也常见到学生将各类药材的比较鉴别要点以表格的形式列出, 说明他们己经善于运用比较法来学习天然药物学基础了。

2.3 实践教学法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均有较高要求。因此, 天然药物学基础必须紧扣社会应用这个主题, 注重实践教学。

笔者将天然药物学基础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3个部分。基础实验主要围绕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 一方面将样品药材带进理论课堂, 学生人手一份, 边学边观察、分析、鉴别;另一方面开设一些常见药材的显微鉴别实验, 将药材的显微特征内容安排在实验课上, 教师充分利用显微投影仪进行讲解, 学生听讲后再验证、巩固。技能训练, 主要围绕学校“专业技能节”展开, 以技能竞赛为推动力, 以赛促训,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技能竞赛可安排常见药材的性状识别, 未知药材的显微鉴别等实际应用性较强的项目。社会实践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到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医药公司等单位参观、调查、见习, 让其身临其境, 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对药剂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学习动力。

2.4 情境教学法

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 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对自己的重要性。由于意识到自己的需要, 便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3]。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创设科学的、体现职业特色的、易于激发学生探求心理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川贝母的教授中, 创设一药店营业员卖药的情境, 描述当消费者看到有3种不同价格、规格的川贝母时, 提出两个疑问:一是为什么有3种不同的价格、规格?二是如何区分3种不同规格的川贝母?让学生迅速将角色转换成药店营业员并尝试作出合理的解释。当学生以急切探求的心理带着设置的两个关键问题学习课堂知识, 并最终作出合理解释时, 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整个教学过程, 围绕情境展开, 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既习得了知识和技能, 又受到了药剂专业的职业意识教育。

3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天然药物学基础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 期中、期末考试对那些实践性较强的知识考查不到位, 因而考核成绩不能客观反映该课程培养应用型药剂人才的真正水平。根据社会对药剂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应从多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天然药物学基础学习情况:理论课堂表现占10%, 包括课堂发言, 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等;作业测验成绩占10%, 包括每次作业批改和小测验成绩;实验课表现占10%, 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及技能竞赛表现;实验考核成绩占20%, 包括药材的性状鉴别和重点药材的显微鉴别两部分;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30%。这种综合考评办法, 全面关注了学生的平时表现, 突出了实验实训课的重要地位, 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根据天然药物学基础课程和学生学习特点, 不断总结, 研究探索天然药物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 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建民.天然药物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黄显峰, 吕鹏飞.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生药学理论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 21 (2) :195-196.

基础药物 篇9

1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生药学统编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 药剂专业第一本介绍天然药物知识的统编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年10月出版、徐国钧编著的《药用植物及生药学》[1]。该教材是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初审试用于药剂学校的教本。当时教学计划规定, 生药学及植物学合并在一门课程中讲授。该教材只是把这2门课程内容罗列在一本书中, 并未进行内容整合。因教学时数比较少, 该书内容也比较简单扼要。该教材分上下2篇:上篇为药用植物学部分, 分5章介绍概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分类;下篇 (正篇) 为生药学部分, 分15章介绍概论、生药学通则 (记载生药的方式) 、隐花植物类生药、树皮类生药、根茎类生药、根类生药、木类生药、叶类生药、叶与花枝类生药、果实类生药、种子类生药、草类生药、植物渗出物类生药和动物类生药共120种生药, 其中植物类生药107种、动物类生药13种。所收列的生药, 以《中国药典》 (1953年版) 所载生药为主, 此外包括少数国内常用生药及苏联药典或其他国外重要生药, 多为西医使用的生药, 记载中传统中药不多。各种生药名称下记载的项目有基源 (含历史) 、产地、采制 (含植物形态) 、贮藏、性状、组织、成分、化学实验、品质标准、效用、剂量、制剂、类同品、掺假品等。每种生药根据具体情况, 记载其中部分项目。所载全部生药效用都用西医术语表述, 如龙胆的效用为佳良的苦味健胃剂, 桔梗的效用为有力的祛痰剂。

随着中等药学教育的发展, 新的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将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分设为2门课程, 教学时数也相应增加。1958年2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徐国钧、周太炎编写的药剂专业用的中等医药学校试用教科书《生药学》[2]。该书是以1956年卫生部审定的药剂专业生药学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 结合若干学校使用该大纲后所提出的建议和著者的意见, 经过研讨后编著而成的。全书分总论和各论2篇, 共16章。各论按化学成分分类记载10类生药110多种 (不含附药) , 其中最后一章的其他类生药记载当归、柴胡、白芍、麝香、牛黄、鹿茸等25种常用中药, 这是著者在教学大纲要求之外增加的[2], 为了让学生能多了解一些中药, 从而改变我国生药学著作收载传统中药甚少的状况。生药的记载项目与《药用植物及生药学》类似, 不同的是将基源改为来源, 组织改为显微特征, 品质标准改为品质标志, 掺假品改为伪品;增加了历史、植物形态、栽培 (仅个别生药有) 项目。所载生药效用大多用西医术语表述。

1964年6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沈阳药学院江泽荣主编的中等医药学校试用教科书《生药学》[3], 供药剂专业使用。该书整体结构框架与徐国钧、周太炎编写的《生药学》类同, 但内容有较多充实, 记载生药190多种 (不含附药) , 其中传统中药占大多数。生药的记载项目包括名称、别名、释名、历史、来源 (含植物形态) 、产地、采制、性状、显微特征、成分、理化实验 (化学实验) 、效用、附注等。生药效用依然大多用西医术语表述。

2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中草药学统编教材

“文革”期间, 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 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 调查、采集中草药, 为农民防治疾病, 先后有多部全国性和地方性中草药著作出版, 高、中等医药院校生药学课程和教材也改为中草药学。

1980年1月,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中草药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4]。该书是由卫生部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有关高、中等医药院校共同编审的教材, 参加编写的单位有广西卫生学校、陕西卫生学校、北京卫生学校、福建卫生学校、江苏镇江卫生学校、广西柳州卫生学校, 由广西卫生学校郑学忠统稿, 南京药学院徐国钧、广州中医学院梁颂铭 (负责方剂部分) 、成都中医学院黄维良 (负责炮制部分) 审阅。全书分总论、各论、方剂基本知识 (包括方剂组成、方剂分类和解表剂、清热剂等17类方剂) 3篇, 与原来《生药学》不同的是在上篇总论中增加了中药的炮制、中药临床运用常识 (包括中药性能和中药配伍、禁忌、调方、煎药与服法等内容) 2章, 增加了方剂基本知识1篇。各论按药用部位分类,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327种常用中草药, 增加了矿物类药材1章。各药名称下记载项目有别名、来源、植物形态 (动、矿物药除外) 、产地、采收加工、药材鉴别 (包括性状及显微特征、理化实验) 、化学成分、性能 (西药原料药材除外) 、主治、剂量、附注等。其中的功能、主治, 除个别西药原料药材 (颠茄、洋地黄叶等) 用西医术语表述外, 全部用中医术语表述。该书是药剂专业关于天然药物的统编、规划教材中介绍中药知识最多、记载中药数目最多的一本, 可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西能中”。

3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的生药学统编教材

卫生部1982年颁布的中等卫生学校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将原教学计划中的中草药学恢复为生药学。1986年11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郑学忠主编、徐国钧主审的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生药学》[5]。该书是根据卫生部 (82) 卫教第68号《关于颁发中等卫生学校十三个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的精神, 在原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中草药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分总论、各论2部分, 去掉了原《中草药学》中的方剂基本知识部分;保留了原《中草药学》总论中的中药炮制部分内容, 去掉了中药临床运用常识内容;各论较系统地叙述了199种最常用生药的来源、鉴别、成分、功效等内容, 去掉了矿物药。各药名称下记载项目有别名、历史、来源、植 (动) 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生药性状、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化学成分、功效、附注等。其中功效项主要叙述用中医术语表述该药功能、主治 (西药原料药材除外) , 部分生药还叙述了药理作用。另有列表介绍来源、主要化学成分、功效的生药126种。

1994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郑学忠主编的《生药学》第2版[6]。该书是对第1版《生药学》教材的修订本。此次修订工作是一次小修订, 原教材体系基本不变, 删去了因资源问题而停止药用的犀角、虎骨等个别品种, 增加了部分品种的化学成分等内容。

4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生药学规划教材

1997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张升铭主编的第3版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生药学》[7]。该书是在卫生部科教司、教材办领导组织下, 以培养中级实用型卫技人才为目标, 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基本态度方法, 以1994年卫生部印发的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而成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该书删减了前版《生药学》教材中偏多、偏难、偏深的内容, 体现了少而精的精神, 但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全书收载生药共190种 (全部为传统中药) , 按药用部位分类, 依据生药就是药材的概念, 增加了矿物类生药。其中重点生药49种, 作了较全面记述;一般品种86种, 则突出了经验鉴别介绍;了解品种55种, 列表述明来源、主要化学成分及功效。

5 21世纪的天然药物学基础规划教材

2002年7月, 李建民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学基础》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8]。该教材是以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1年4月审定通过的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药剂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天然药物学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 按照教育部和卫生部关于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由卫生部统一规划, 卫生部教材办公室指导、组织编写, 并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它是将原教学计划的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2门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 打破了学科体系, 实现了课程综合化。全书分总论、各论2部分:总论主要介绍关于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各论介绍被子植物19个科的形态特征和常用生药194种, 生药品种中需掌握的品种40种、需理解的品种64种, 列表介绍的需了解的生药90种。该书力求突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贯彻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 各论中植物生药部分按自然系统分类排列, 体现了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有机结合, 也便于学习同科属生药在鉴定特征和功效等方面的共同点, 并比较其特异性, 以揭示其规律性。 (2) 注重生药的传统经验鉴别方法, 同时适当反映了现代生药研究的最新成果。 (3) 总论中生药的资源一节增加了生药资源保护的知识介绍, 以增强学生的生药资源保护意识。

2008年1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李建民主编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天然药物学基础》 (第2版) [9]。该教材是以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5月颁布的新一轮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和天然药物学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由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在卫生部、教育部的领导下, 在第二届行指委的直接指导下组织编写的。本版教材以第1版《天然药物学基础》为基础, 将其中关于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分离出去, 将关于生药的内容单列并调整修订而成。全书分总论、各论、实践指导、附录4部分。总论分4章, 主要介绍关于天然药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各论分3章介绍药用植物类群和重要生药、动物类生药、矿物类生药共162种生药, 其中需掌握的品种30种、需熟悉的品种35种, 列表介绍的需了解的生药73种, 另有24种列在有关生药的附注项下。实践指导内容包括7个实验, 并列有这7个实验报告的格式。附录中列有参考文献、习题参考答案、生药名索引和重点生药彩图。该版教材与上一版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体例新颖, 每章前有导学, 后有小结、习题, 正文中根据需要灵活穿插相关链接、实例解析、课堂互动等模块。 (2) 生药的来源、性状、鉴别等内容与2005年版《中国药典》相统一, 提高了教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 (3) 彩图数目有较大幅度增加, 全部重点生药均配有精美的彩色照片图, 增强了性状鉴定的直观性。 (4) 生药品种介绍中增加了炮制项, 介绍该药的炮制品和炮制要求, 部分品种还有炮制品性状描述;在功效项中增加了用法用量、应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使学生能更全面地学习中药知识, 以适应就业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 新中国成立至今, 各个时期关于天然药物 (生药学、中草药学、天然药物学基础) 的统编、规划教材, 都是紧扣部颁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并结合教学实际编写的, 均为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国钧.药用植物及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4.

[2]徐国钧, 周太炎.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3]江泽荣.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4.

[4]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0.

[5]郑学忠.生药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6]郑学忠.生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7]张升铭.生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8]李建民.天然药物学基础[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基础药物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本院口腔科和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因高血压服用钙拮抗剂后出现牙龈增生的患者共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50~70岁, 平均 (59.89±8.29) 岁;纳入标准:除高血压外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在就诊前3月及观察期无抗生素服用史;服用钙拮抗剂2~5年;口腔内余留牙≥16颗, 至少4颗磨牙 (不含第3磨牙, 有全冠修复牙及残根、残冠不纳入统计) ;严遵医嘱。

30例患者共纳入观察牙405颗, 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5例, 女7例, 男8例, 年龄51~69岁, 平均 (60.08±8.03) 岁, 共纳入观察牙210颗, 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和复诊时的牙周支持治疗。对照组15例, 女6例, 男9例, 年龄50~70岁, 平均 (59.71±8.55) 岁, 共纳入观察牙195颗, 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

1.2 治疗方法

初诊时向患者解释清楚牙龈增生病因, 与口腔卫生的关系和治疗计划。牙周检查:记录每颗患牙的牙龈增生指数 (GHI) 、菌斑指数 (PLI) 、出血指数 (BI) 和探诊深度 (PD) 。GHI和PD是检查患牙的唇/颊和舌侧的近中、中间、远中共6个位点, 然后取其中位数代表该牙的GHI和PD。牙周基础治疗包括: (1) 口腔卫生指导:教育并指导患者自我控制菌斑的方法, 建立正确的刷牙方法和习惯, 使用牙线、牙签、间隙刷等辅助工具保持口腔卫生; (2) 龈上洁治; (3) 分次分象限龈下刮治; (4) 根面平整; (5) 必要时调整牙合。基础治疗后的1、3、6月复查所有纳入观察牙的GHI、PLI、BI、PD, 试验组复查时根据患者牙周情况行牙周支持治疗, 包括 (1) 强化口腔卫生指导:告知患者目前的口腔状况及相应的治疗计划, 激励患者保持长期维护牙周健康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纠正个人的口腔卫生行为, 如牙膏的选择、刷牙方法和使用牙线等其他菌斑控制工具情况; (2) 预防性洁治:主要包括刷牙、牙间隙清洁和洁牙等用器械或特殊清洁工具把牙齿和牙龈上的牙石和菌斑去除。对照组复查时未作任何处理。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所有检查及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GHI:

0级=无牙龈增生;1级=牙龈增生早期PD≤3 mm;2级=中度牙龈增生, 牙龈乳头增大和 (或) 龈缘翻卷, 龈缘的外形线为凹形或较平直, 从肥大牙龈的顶端外侧测量, 颊舌向厚度达2 mm, PD≤6mm, 龈乳头在一定程度上可从牙面掀开;3级=牙龈增生显著覆盖临床牙冠龈缘的外形线为凸形, 从肥大牙龈的顶端外侧测量, 颊舌向厚度达3 mm, PD>6mm, 龈乳头可从牙面掀开;4级=重度牙龈增生, 大部分覆盖临床牙冠, 其余同3级[3]。

1.3.2 PLI:

0级=牙面无菌斑;1级=牙颈部龈缘处散在点状菌斑;2级=牙颈部连续窄带状菌斑, 宽度≤1 mm;3级=牙颈部菌斑>1 mm, 但少于1/3牙面;4级=菌斑覆盖<2/3牙面;5=菌斑覆盖≥2/3牙面[4]。

1.3.3 BI:

用钝头牙周探针轻探入龈沟或袋内, 取出探针30 s后观察有无出血及出血程度。0=牙龈健康;1=牙龈颜色有炎症性改变, 探诊不出血;2=探诊后有点状出血;3=探诊出血沿牙龈缘扩散;4=出血流满并溢出龈沟;5=自动出血[5]。

1.3.4 PD:

为龈缘到袋底的距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

30例患者均遵医嘱, 按治疗计划定期复诊。牙周基础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明显, 试验组在治疗后的第1、3、6月时GHI、PLI、SBI、PI与基线相比,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在观察期间各项指标持续好转无复发。对照组在治疗后第1月, 以上指标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但第3, 6月时以上指标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牙龈不良状况复发。见表1。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

在治疗前, 试验组和对照组GHI、PLI、SBI、PI各指标差异无统计意义, 组间均衡可比。治疗后1月, 以上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2组疗效相当。但治疗后第3, 6月时, 试验组与对照组以上各指标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口服钙拮抗剂所致的牙龈增生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证实:牙周成纤维细胞在钙拮抗剂的作用下, 细胞的胶原合成及代谢失衡, 细胞分裂周期发生变化, 呈现出细胞增殖加速, 凋亡降低, 细胞合成胶原的能力加强, 从而出现牙龈过度增生的临床表现[6,7]。

本研究2组患者第1月治疗前后结果比较显示, 牙周基础治疗对钙拮抗剂所致的药物性牙龈增生是有疗效的。国内牙祖科等[8]研究也证实了此观点。牙龈增生是炎症性牙龈肿胀和牙龈实质性增生的综合体现。局部刺激因素虽然不是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原发因素, 但菌斑和牙石等引起的牙龈炎症能加速病情的发生发展, 故有效的菌斑控制对控制药物性牙龈增生至关重要。

注:与同组基线比较, *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第3、6月复查时的组间对比分析可见, 进行了牙周支持治疗的患者的各项指标好转情况明显优于未进行牙周支持治疗者。第3、6月复查时未进行牙周支持治疗患者的个别指数又回复甚至超过了治疗前的水平。说明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的患者单纯行牙周基础治疗其疗效在3~6月时易复发, 而在牙周基础治疗基础上行牙周支持治疗, 治疗效果持续稳定。国内郑瑶等[9]的研究结论也证实了此点。菌斑作为牙周病的始动因子, 在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临床上牙周基础治疗后的2~3月又会发生优势菌定植, 菌群变化至治疗前水平。因此临床上牙周维护的时间多选择在3~6月。Reali等[10]研究认为, 3~6月定期口腔检查和口腔保健以指导督促患者维持口腔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在牙周基础治疗后, 先消除的是炎症性牙龈肿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性牙龈增生开始减轻, 因此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的治疗应终身坚持并定期进行复查。

总之, 结合我国中老年人牙周状况的实际情况, 临床上对服用钙拮抗剂所致的药物性牙龈增生的中老年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及支持治疗能有效去除炎症刺激的局部因素, 控制并减轻牙龈增生程度, 从而保持良好的牙周状态。

参考文献

[1]Bullon P, Machuca G, Martinez-Sahuquiuo A, et al.Evaluation of gingival and periodontal conditions following causal periodont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ifedipine and diltiazem[J].J Clin Periodontol, 1996, 23 (7) :649-657.

[2]栾庆先, 曹采方.牙周基础治疗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疗效的纵向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5, 19 (3) :239-241.

[3]Ingles E, Rossmann JA, Caffesse RG.New clinical index for drug-induced gingival over growth[J].Quintessence Int, 1999, 30 (7) :467-473.

[4]Turesky S, Gilmore ND, Glickman I.Reduced plaque formation by the chloromethyl analogue of vitamine C[J].J Periodontol, 1970, 41 (1) :41-43.

[5]Mazza JE, Newman MG, Sims TN.Clinical and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stannous fluoride on periodontitis[J].J Clin Periodontol, 1981, 8 (3) :203-212.

[6]倪静, 束蓉.硝苯地平对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0 (1) :63-65.

[7]邱鍳, 栾庆先, 李蓬, 等.唾液中IL-6与硝苯地平所致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关系[J].北京口腔医学, 2009, 17 (2) :80-83.

[8]牙祖科, 曹启新, 陈东晖.牙周基础治疗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9, 7 (1) :14-16.

[9]郑瑶, 王胜涛, 刘学聪, 等.药物性牙龈增生牙周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2 (5) :463-46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基础药物】相关文章:

药物化学基础综合05-21

药物使用精神病基础学论文04-25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AB卷答案06-30

药物经济学与药物政策05-08

药物治疗05-03

药物载体05-02

药物选用05-05

药物止血05-24

药物疗法05-25

药物关系05-26

上一篇:共享上网下一篇:子宫纵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