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2024-06-14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精选八篇)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52~71岁,平均(61.15±6.22)岁;发病时间1~5 h,平均(2.42±0.17)h;肢体肌力1级11例,2级17例,3级9例。观察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51~74岁,平均(61.21±6.24)岁;发病时间1~5 h,平均(2.4±0.19)h;肢体肌力1级13例,2级20例,3级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曾经有颅内出血史者,排除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排除有活动性出血者,排除正在使用抗凝药物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肢体肌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及时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预见性护理。脑梗后早期溶栓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在患者到院之后应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准备好急救所需的药物,为患者安排所需的辅助检查,比如颅脑CT或MRI、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对于异常数据主动向医师进行报告,从而尽量缩短自入院至开始治疗所需的时间;在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对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4],如果发现有异常,应及时且主动的向医师进行报告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完成溶栓之后应对患者血压、意识状态以及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向医师进行报告。由于脑梗死发病后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患者往往有较为明显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了解到患者的不良情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态度应柔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1.3.1 神经功能: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以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为治愈;以较治疗前减少45%~90%为显效;以减少18%~44%为好转;以减少<18%为无效。以治愈、显效、好转为有效。

1.3.2 肌力: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状况进行统计,以完全瘫痪为级;以可以测到肌力但是不能产生动作为1级;以可以在床上平移但是不能抬起以抵抗自身重力为2级;以可以抵抗重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为3级;以可以对抗外界阻力但是不完全为4级;以肌力正常为5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U检验,且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经过治疗NIHSS得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肌力状况: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1级肌力明显少于对照组,5级肌力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脑梗是血栓对脑动脉堵塞而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致死率的特点。溶栓治疗可以使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血供[5],使缺血组织恢复血液供应,因此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6]。溶栓根据给药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静脉和动脉两种,前者操作更为简便,而且创伤小、费用低,因此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一般而言,溶栓治疗的时机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溶栓治疗方法一致的脑梗死患者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其中部分患者采取预见性模式进行护理。预见性护理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按照护理预案中的相关规定,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安全隐患上进行处理,从而消除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7]。在本研究中我们对部分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包括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完善检查、做好溶栓治疗准备、积极主动的向医师报告患者病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等[8]。通过如此护理,患者治疗效果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更佳,肌力也更优。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给予预见性护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治疗后肌力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治疗NIHS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护理

参考文献

[1]唐国文,曾盛,林世泳,等.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2例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12):1640-1642.

[2]Skeik N,Gits CC,Ehrenwald E,et al.Fibrinogen level as a surrogate for the outcom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using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lower extremity intravascular thrombosis Vasc Endovascular Surg[J].Vasc Endovascular Surg,2013,47(7):519-523.

[3]狄政莉,田晔,饶春光,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22-1623.

[4]王俊武.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性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6):42-42.

[5]张安兴.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256-257.

[6]高红华,文佳媚,高连波,等.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3):14-16.

[7]黄秀芹,董环,单秀云,等.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肺栓塞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8-40.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篇2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78-0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 2009年 1月—2012年 4月应用 rt2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103例,男63例,女40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1.8岁;有高血压病史49例, 吸烟史40例,糖尿病18例, 高脂血症史25例,房颤病史12例,精神病史1例。

1.2 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以尿激酶治疗为主,即尿激酶50~10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静脉滴注。

3 溶栓护理

3.1 溶栓前准备 1、急性脑梗死发病在6h以内进行溶栓治疗是抢救的最佳时间。入院后,护士协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进行判断,同时通知相关辅助科室协助做相应的检查,对疾病进行确诊。一旦确诊,则分秒必争,简短而详细地了解患者有无严重的脏器、血液疾患、有无溶栓的禁忌症。2、因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出现的系列症状,对患者的形象及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极易出现紧张、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故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稳定病人的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向家属说明溶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告诉其危险性,以取其配合,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语气柔和、肯定,面带微笑,更能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准备好溶栓药物、抢救药物及器材。

3.2 溶栓时护理 ①在溶栓的过程中,要保持静脉通道的绝对畅通,注意密切观察有无药液外漏,更要药物的配伍禁忌。每15~30分钟巡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肢体的变化,定期监护生命体征、心电异常等。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并详细记录,加强心理疏导,为溶栓的预后奠定基础。因为尿激酶是非选择性纤溶蛋白溶解剂,对循环血液系统具有全面的激活作用,可引起出血并发症,以脑出血最为危险。若有出血现象,如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血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终止溶栓,做好并发症等处理。②、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史,故必须尽快将血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同时注意防治或减少可以令血压升高的因素,如溶栓时给予专人的看护,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重视。溶栓治疗后出现烦躁不安、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一般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滴脱水治疗后很快能好转。治疗过程中若出现高热寒战等不良反应也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治疗后应对静脉注射穿刺部位,延长压迫时间,防止穿刺部位出血[2]。

3.3 溶栓后护理 ①疗效观察溶栓后观察患者意识、讲话时否清晰、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②溶栓并发症观察再瘫痪或瘫痪加重,应立即做头颅CT检查是否有出血,判断是再灌注损伤或是出血。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预后较差。溶栓后密切观察血压变化。③溶栓后在最初24小时内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在24小时内头痛加剧、出现呕吐、血压骤升、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需警惕有脑出血的可能。必须立即报告,并准备好抢救物品,及时救治。④溶栓后血压保持在102~180/64~110mmHg较为适宜。

3.4健康教育

3.4.1由于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全身呈低凝状态,存在出血倾向,故应提醒患者注意休息,溶栓结束后严格卧床24h,24h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以床上活动为主,不宜过早离床[3]。

3.4.2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待病情稳定后对有功能障碍的肢体早期进行按摩或被动训练,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对患者进行安抚,使其感受到关心和体贴。创造良好的饮食、居住环境,调整饮食结构,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应长期治疗高血压,避免诱因,食应给予低盐、低胆固醇、低脂、多食水果疏菜、戒烟、忌酒。有糖尿病者给予给予低糖饮食。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长期卧床者要定期给予翻身,做好个人基础护理,预防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护士在溶栓治疗前后做好护理配合,進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护士应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及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凤芝,白玉玲,徐文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7):893-894.

[2] 朱亚波,唐艳红.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183-184.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1) 年龄≤75岁; (2) 发病在6h内; (3) 头颅CT检查无出血或低密度影像, 也无早期脑梗死影像 (脑沟消失) , 有腔隙梗死而无症状及体征者仍可入选; (4) 意识清楚或嗜睡; (5) 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 (1mmHg=0.133kPa) 以下; (6) 瘫痪肢体肌力≤3级; (7) 治疗组须患者或家属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近6个月有颅内出血; (2) 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病史; (3) 近期有消化道出血、手术、创伤等; (4) 正在使用抗凝剂; (5) 有出血倾向或出血疾病史; (6) 休克及未能控制的高血压, 血压>200/120mmHg; (7) 严重的心、肺、肾、肝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 (8) 妊娠[2]。

1.2 一般资料

在1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中, 将患者或家属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者56例列入溶栓组患者, 男28例, 女28例, 年龄47~75岁, 平均65岁。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6例列入对照组患者, 男27例, 女29例, 年龄45~73岁, 平均6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距离治疗的时间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1.3 治疗方法

溶栓组给予尿激酶50万IU加0.9%NS 40mL静脉推注, 随后用尿激酶100万IU加0.9%NS 100mL静脉滴入, 滴入时间30min, 滴入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 12小时/次, 共用7d。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次, 12小时/次, 共7d。两组均应用血塞通、钙离子拮抗剂、清除自由基等药物治疗。

1.4 疗效评定

1.4.1 评分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CSS) ”[3]进行评分。

1.4.2 疗效评定标准[3]

(1) 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 (2) 显著有效:评分减少46%~90%。 (3) 有效:评分减少18%~45%。 (4) 无变化:评分无变化, 或增减17%以内。 (5) 恶化:评分增加18%以上。 (6) 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14d后两组疗效见表1。

2.2 并发症

溶栓组出现鼻纽1例, 皮下出血1例, 处理后无影响;出现梗死后出血2例, 1例致脑疝形成, 手术治疗无效死亡;再闭塞2例。对照组出现梗死后出血1例, 皮下出血2例。

2.3 统计学分析

1 4 d痊愈率溶栓组高于对照组 (P<0.0 5) ;总有效率治疗组85.7%, 对照组57.1%, 有显著差别 (P<0.01) 。两组中出现出血倾向数相似,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步伐加快, 老年性脑梗死发病将日趋增多, 致死、致残率增高, 给个人、家庭、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传统应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药物难以根除已形成的梗死灶, 往往给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随1977年Astrup用电生理的方法发现了局灶性脑缺血中心坏死区周围存在可逆性坏死性损伤区域, 为半暗带, 并由此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 溶栓治疗渐被人们所重视。1997年美国FAD批准把溶栓治疗作为唯一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4], 我国已把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作为“九五”攻关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样本研究, 已有许多的研究证明及早地恢复脑血流可改善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 缩小梗死面积, 挽救未死亡的脑组织及其功能, 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减少长期功能障碍发生[5]。

关于溶栓方法, 国内外已经有多种研究, 可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等多种手段;溶栓药物则可选择尿激酶、rt-PA等。鉴于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及当地人群实际情况, 本次仅选择尿激酶静脉溶栓手段进行观察。

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时间, 半暗带理论给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提供了依据。半暗带区的病理改变极其复杂, 时间长短不一, 个体差异性大, 短则十余分钟, 长则十几小时, 有的甚至达24h还有半暗带区的存在[6]。目前多项研究均把溶栓时间窗定在发病6h以内, 以3h内为最佳, 故本文所有入选病例均在此时间窗内。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 溶栓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尤以痊愈率提高明显, 提示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确能使血管再通, 缩小梗死面积、程度, 减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 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溶栓组有4例出血倾向者, 对照组有3例, 分别占百分比为7.1%、5.4%, 二者无统计学差别。可以说, 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疗法是治愈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且在价格上是r-PA的1/20, 很适合在基层医院中能被广泛开展。

此后我们工作中, 应继续加大溶栓治疗的宣传力度, 让患者加强早治疗的意识, 以便让溶栓疗法能为更多患者减轻痛苦, 同时亦进一步观察研究尿激酶溶栓的最佳剂量, 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观察尿激酶对超早期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56例, 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血塞通、钙离子拮抗剂、清除自由基等药物治疗, 溶栓组另给予尿激酶治疗, 评定溶栓后6h、24h、14d的疗效。结果 尿激酶静脉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尤适用于基层医院。结论 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尿激酶,静脉溶栓,脑梗死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6-378.

[2]中华神经科学会.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 (10) :678-683.

[3]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4]中华神经科学会.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8, 31 (3) :189.

[5]程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及神经系统保护剂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0, 6 (4) :205.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篇4

关键词:尿激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超早期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属于神经内科危急重症, 发病率较高。权威文献表明, 及时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实施抗凝和溶栓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脑组织不良血流灌注状况[1]。尿激酶 (UK) 是常用静脉溶栓药物, 是从健康人新鲜尿液中提取的一种活性蛋白质, 具有无抗原性。近年来, 本院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超早期临床诊治时, 将尿激酶溶栓应用其中, 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尿激酶静脉滴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的积极意义及临床安全性, 本文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89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89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33例, 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 (65.4±4.4) 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版) 中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 (44例) 和对照组 (45例) , 其中观察组男29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66.3±4.6) 岁;对照组男27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64.9±4.5)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 初次患病者, 且发病时间<6 h; (2) 经CT等相关检查排除脑出血者; (3) 年龄≤80岁; (4)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用药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中脑梗死治疗原则, 进行常规血压、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 U, 1次/d。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80~150万U尿激酶+100 ml生理盐水, 在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所定标准, 对患者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 得分越高, 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神经功能改善率=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疗效评定标准: (1)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改善率91%~100%; (2) 显著进步:神经功能改善率46%~90%; (3) 进步:神经功能改善率为18%~45%; (4) 无变化或恶化:改善率<17%;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效果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观察组患者基本痊愈19例, 显著进步15例, 进步8例;对照组患者基本痊愈7例, 显著进步14例, 进步1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 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颅内血肿1例, 皮下血肿1例, 大便隐血2例;对照组颅内血肿1例, 皮下血肿2例, 大便隐血3例;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用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用药前与用药14 d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用药24 h、7 d、14 d后神经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脑部供血障碍引起, 占全部脑卒中的80%。脑梗死发生后, 可将血管堵塞, 导致血流不通, 进而损伤机体功能。严重时, 可对运动神经系统构成严重影响, 并出现肢体瘫痪。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半身不遂等, 为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 应在脑组织未发生不可逆损伤前, 及时恢复闭塞血管通畅及正常供血。溶栓治疗是现阶段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超早期溶栓治疗更是意义重大, 主要包括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以及机械取栓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可采取常规用药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 对首次病发急性脑梗死患者 (发病6 h内)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溶栓治疗,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患者发生出血的概率明显降低[4]。尿激酶是目前我国使用最为广泛的溶栓制剂, 静脉滴注后, 能够直接激发纤溶酶活性, 其半衰期为15~22 min, 不具有抗原性, 不易引发过敏反应。尿激酶静脉给药后, 部分会直接渗入到患者血栓中, 并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 对血栓产生溶解作用。而另外一部分药物会将循环血中纤维蛋白酶激活, 并在血栓表面中逐渐发挥溶栓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和严重不良反应。为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80~150万U尿激酶 (平均100万U) , 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 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 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3例男性高龄患者 (年龄分别为77岁、78岁和79岁) , 因家属积极配合, 发病2 h后及时给予95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 治疗24 h后, 中度构音不良转变为轻度, 肌体肌力由“Ⅱ级”恢复到“Ⅳ级”, CT复查未见出血倾向;观察组患者用药24 h、7 d、14 d后神经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尿激酶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药物, 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相符[5]。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简单、给药方便, 能够迅速发挥药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认为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前, 应严格依据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筛选标准对患者实施评估, 符合条件者方能实施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过程中, 要对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变化进行严密监测,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血压骤升等现象, 并观察患者各个阶段神经系统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杜翔, 卢建, 薛常虎, 等.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 2013, 11 (50) :20-21.

[2]宋存峰.尿激酶静脉溶栓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2013, 10 (11) :106-107.

[3]许文勇, 苏宗权, 林荣利.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5 (3) :49-50.

[4]方壮盛.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3, 4 (30) :9-10.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80 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 均符合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症状,且均为初次发病,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史,发病时间在6h以内,且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排除外伤、出血及心脑血管梗死病史、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 其中男55 例,女25 例,年龄43~77(65.7±8.9)岁,在入院后充分告知家属备选治疗方案,根据选择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42 例,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38 例,采取常规内科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梗范围、病情轻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照组予常规内科治疗,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予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脑血管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5000iu皮下注射抗凝,1 次/d;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溶栓,予尿激酶80~150 万U稀释后快速静滴。 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测,观察有无出血。

1.3 疗效观察根据NIHSS评分系统在治疗前、治疗的2h、24h、7d、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参考1995 年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类:(1)临床痊愈:神经缺损评分减少>91%,病残程度0 级;(2)显效:神经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 级;(3)有效:神经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效:神经缺损评分减少<18%,或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2h、24h、14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观察组42 例患者中17 例临床治愈,治愈率为40.47%显著高于对照组13.1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3%,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事件观察组发生颅内少量渗血3 例,经治疗未出现进一步加重;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死亡。

3 讨论

随着治疗手段的发展,超早期溶栓治疗被认为是脑梗塞的根治手段,作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溶栓治疗最重要的要素在于时间窗的把握和药物剂量的准确。 在脑梗塞早期,梗死中心部位的不可逆损伤周围存在着可逆性损伤的半暗带组织,及时的溶栓治疗恢复其血供、改善其组织细胞的代谢、避免坏死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对于神经功能的抢救至关重要。 因此,静脉或动脉的药物溶栓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脑梗塞治疗手段,通过使得血管再通复流,能够最大限度的使得可逆性损伤的神经组织区域得到抢救,缩小神经受损的范围,从而减少致死和致残,也对提高生存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在时间窗的选择上,目前普遍认为超早期溶栓的时间窗在6h以内,也有研究认为3.5~4h是最为合适的溶栓时间,依据在于脑组织发生缺血后即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超早期溶栓的关键就在于阻断这一过程的发生[4]。 尿激酶是我国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溶栓药物之一,是人类尿液中提取出的一种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性的一种碱性蛋白水解酶,是较为理想的溶栓药物之一。 其不仅能够从血栓外部进行纤溶,还可以渗透进入血栓内部,激活纤溶酶原,发挥血栓内溶栓的效果。 在剂量的把握上, 有研究认为,100~150 万U的尿激酶应用上有效且安全,而目前临床上对剂量的多少尚无确切定论[5]。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剂量的尿激酶进入人体后由于其缺乏特异性,降解纤维蛋白原,引发全身的纤溶亢进,可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出血,严重者发生颅内出血可能造成死亡,因此临床应用也存在一定风险,用药需谨慎。 本研究应用80~150 万U尿激酶在6h内进行溶栓,研究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改善脑梗塞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效果。 在不良事件方面,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以出血及再灌注损伤最为多见,也有报道发生过敏反应等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从本研究而言,仅有3 例患者发生少量的颅内渗血,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大出血、过敏等不良事件。 有学者认为,继发性纤溶和凝血功能障碍、缺血后颅内血管的血管壁受损和灌注压较高是并发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 然而虽然溶栓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而言具有一定风险,但从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其收益作用远远超过治疗中的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静脉用尿激酶溶栓在超早期脑梗塞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安全性较好。

摘要:将80例超早期脑梗塞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分别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预后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2、24、14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2例患者中17例临床治愈,治愈率为40.47%,显著高于对照组13.1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3%,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P<0.05。观察组发生颅内少量渗血3例,经治疗未出现进一步加重;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死亡。静脉用尿激酶溶栓在超早期脑梗塞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脑梗塞,超早期,溶栓,尿激酶

参考文献

[1]孟雪莲,赵军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116-117.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余辉云,向入平,万燕,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浓度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3):334-337.

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护理

在临床上,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1]。本文研究当中, 旨在观察使用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患者,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效果, 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以供临床参考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 在我院治疗脑梗死疾病的患者80例, 将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组, 将采取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将采取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每组各40例。观察组当中, 男性患者占22例、女性患者占18例, 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 (59.76±10.16) 岁。对照组当中, 男性患者占23例、女性患者占17例, 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 (59.46±10.83) 岁。对两组脑梗死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没有明显的对比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当中, 给本组脑梗死的患者, 使用非溶栓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给患者使用20 m L剂量的香丹注射液, 以及每日150~350 mg剂量范围的拜阿司匹林胶囊进行治疗[2]。观察组当中, 给本组脑梗死的患者, 使用溶栓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3]。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第一, 使用0.85 mg/kg剂量的RTPA, 抽取十分之一的剂量, 给患者进行静脉肌内注射1 min, 将剩余的十分之九的剂量, 给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第二, 给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式同对照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观察两组脑梗死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 将其分为三个等级标准[4]:治愈: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无效: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没有改善, 严重者死亡。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 对两组治疗和护理脑梗死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的情况, 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代表两组脑梗死疾病的患者之间, 在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和护理后, 对比治疗和护理的效果存在差异, 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根据结果显示, 观察组脑梗死疾病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5.00%, 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疾病患者的总有效率77.50% (P<0.05) 。见表1。

3讨论

对超早期脑梗死的患者, 在实施溶栓治疗时, 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选择适宜的溶栓治疗时机。在脑梗死的患者入院后, 协助医师查阅患者的病例, 根据RTPA溶栓治疗的特征, 保证脑梗死患者的血管能够溶通, 故此, 需尽可能的缩短患者发病时间到治疗时间的间隔差, 在6 h内, 安排患者进行溶栓治疗。②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全程陪同患者,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有异常情况, 立即通知医师实施相应的抢救措施,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③溶栓治疗后的护理。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率和血压, 监测频率是, 在治疗后12 h内, 每隔30 min监测1次;在治疗后24 h内, 每隔60 min监测1次;在治疗后48 h内, 每隔120 min监测1次;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 在48 h内, 每隔240 min监测1次。④并发出血状况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口腔、鼻腔、皮肤、消化系统等是否出现出血情况, 将四肢障碍、语言表达能力障碍的患者列为重点观察对象, 随时将患者的情况上报给医师。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脑梗死的患者, 在实施溶栓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5.00%, 而对照组脑梗死的患者, 在实施非溶栓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 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仅有77.50%。由此可见, 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对比有差异, 统计学具有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使用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患者,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上有非常积极的重大影响力。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参考文献

[1]吴海琴, 汤燕, 张欣, 等.幽门螺杆菌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41 (5) :547-552.

[2]冯海松, 黎红华, 周佩, 等.代谢综合征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 25 (5) :378-380.

[3]舒敏, 章军建.A B C D3评分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41 (5) :607-610.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篇7

关键词:动脉溶栓,脑梗死,血管闭塞,再通,护理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科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常见疾病之一,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挽救缺血半暗带、促进闭塞血管再通、使脑组织血流得到回复或重建,避免神经功能的损害,是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1]。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1月采用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了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就其临床护理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2008年1月至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2],溶栓入选标准:(1)年龄18~75岁;(2)脑CT排除颅内出血;(3)颈内动脉系统患者无意识障碍;(4)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颅内出血,近3周内有消化道或泌尿系统出血,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2)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3)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4)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者;(5)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者、凝血功能异常者;(6)妊娠;(7)不合作者。本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6±7.2)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8例,椎-基动脉系统7例。25例患者均于6 h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方法

溶栓组病例在局麻下进行,经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置5F鞘,全身肝素化,首先进行主动脉弓上造影,明确颈总动脉有无狭窄病变。然后行颈动脉、椎动脉造影,进一步查找病变血管及血栓部位。换5F导引导管置入病变侧动脉,微导管小弯塑形后在微导丝引导下穿入血栓及远端,手推造影剂明确血栓的大小、长度及准确的部位。在血管闭塞点进行溶栓治疗,未发现血管闭塞则在病灶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进行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为尿激酶,将尿激酶50万U溶于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内,微量泵按1万U/min的速度持续均匀地内注入。用微量泵每使用25万U即行脑血管造影,观察闭塞血管再通情况,如果闭塞血管已完全通畅,应立即停止给药。如果注入总量达到100万U,而血管未开通则也停止溶栓治疗,另外溶栓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出血反应立即停止治疗。

2 结果

25例溶栓患者中发现闭塞17例(68.0%),包括颈内动脉主干闭塞6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7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椎-基动脉闭塞2例。余8例(32.0%)未发现明显闭塞血管。溶栓后完全再通10例(58.8%),部分再通4例(23.5%),未再通3例(17.6%),总体血管再通率82.4%。本研究发现3例完全再通患者,用药后即刻症状、体征消失,基本痊愈。2例部分再通的患者,用药后症状部分改善,15 d后也达基本痊愈。颅内出血2例,均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其中1例溶栓后查头颅CT为少量脑出血,经治疗后好转,1例并发脑疝死亡。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除立即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外,还要对患者的意识、瞳孔和肢体运动、感觉、反射进行监测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由于该疾病常常是突然发生,患者及家属往往认识不足,术前护士应根据病情、心理状态、对患者及家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手术方法、治疗措施大致过程,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减轻恐惧紧张心理,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一旦确定手术,立即与介入室联系,迅速完成各项术前工作,行血常规、血型、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检查,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导尿,溶栓药物准备。

3.2 术中护理

护士应协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暴露手术区皮肤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分泌物多时要及时清理。同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保持其在95%以上。神志清楚患者若出现紧张和恐惧情绪,护士应给以安慰或陪在其身边给以安全感。加强病情观察,监测T、P、R、BP,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的变化,同时备好急救用物,以便对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和药物反应及时处理,患者躁动不安会影响溶栓的顺利进行,所以烦躁患者要给予制动,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四肢。

3.3 术后护理

3.3.1 病情观察

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每30~60 min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四肢活动情况。如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改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协助处理。注意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嘱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减少毒副反应。其中1例患者溶栓后出现头痛伴呕吐,及时向医生反映病情后查头颅CT示少量脑出血,立即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

3.3.2 患肢及穿刺点护理

患者平卧位,拔动脉鞘后,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用手加压按压20~30 min后改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穿刺肢体伸直,制动6~8 h,避免屈曲。观察穿刺点敷料有无渗血,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血供、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清醒患者经常询问有无下肢疼痛现象。本组未发生穿刺点渗血、血肿及下肢栓塞现象。

3.3.3 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及时调整药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尿激酶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氯吡格雷和拜阿斯匹林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为具有高抗Xa活性和较低抗Ⅱa或抗凝血酶活性的低分子肝素,在使用上述药物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及动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定期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时调整用药。本组无皮肤、黏膜、牙龈及穿刺点出血现象。

3.3.4 其他护理

帮助患者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等,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让患者感觉舒适。

4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由于侧枝循环的存在而保留部分血流供应,但仅能存活4~8 h,平均6 h[3]。若能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及时恢复血供就有可能使半暗带区的脑细胞功能恢复,超早期溶栓治疗是使血管再通的有效治疗方法。脑梗死的超早期动脉溶栓至关重要,护士应协助医生选择病例,及时做好各项检查及护理,在溶栓中溶栓后均要给予严密的观察和细致的护理,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溶栓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Lewandowski CA,Frankel M,Tomsick TA,et al.Combined intravenous and intra - arterial r - TPA versus intra - arterial therapy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Emergency Manuge - ment of Stroke(EMS) Bridging Trial.Stroke,1999,12:2598 -2605.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篇8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rt-PA,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 病死率高。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开通梗死相关冠脉, 实现血运重建, 就可以使顿抑心肌和冬眠心肌恢复灌注, 坏死心肌周围的存活心肌得以挽救, 缩小梗死面积, 从而减轻心室重构, 改善心脏功能, 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改善长期预后。现就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63例急性STEMI患者, 其中33例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预后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用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以来收治的STEMI患者63例, 其中男性48例, 女性15例, 年龄42岁~75岁, 平均年龄61.8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1979年WHO规定的AM I诊断标准。梗死部位前壁 (包括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 26例, 下壁21例, 复合部位16例, 将其分成溶栓组33例和非溶栓组30例。

1.2 方法

非溶栓组:30例病人, 入院时胸痛持续时间在12h以上或者存在溶栓绝对禁忌症, 除不进行溶栓外, 治疗方法同溶栓组。溶栓组:从胸疼症状持续时间 (均<12h) , 全部病例均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证, 治疗除给予吸氧、心电图监护及其他一般处理措施外, 均用50mg rt-PA (8mg静脉推注, 42mg 90分钟内静脉滴入, 配合普通肝素静脉应用) 。用药前肝素5000U静脉推注, 继之给1000U/h静滴抗凝, 以aPTT结果调整肝素给药剂量, 使aPTT维持在60-80s, 应用5-7d。同时给予硝酸甘油持续静滴 (根据血压调整滴数) 达48-72h, 抗血小板肠溶阿司匹林前3d 0.3g, 后0.1g/d, 坚持长期服用, 波立维75mg/d口服持续1-3个月。ACEI类:雅施达口服5mg/d, β-受体阻滞剂 (心功能≤Ⅲ级) :倍他乐克6.25-25mg2/d口服, 硝酸酯类:欣康缓释片40mg/d口服, 他汀类:辛伐他汀20mg/d。有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休克者做相应处理。

1.3 观察项目

(1) 冠脉再通情况:溶栓后0.5h、1h、1.5h、2h、2.5h、3h各描记心电图一次, 根据再通指标: (1) 胸痛2h内基本消失; (2) 体表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0.5 h前后回降>50%, 或2-3 h内ST回降≥50%; (3) 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4) 血清CPK-MB酶峰值提前出现 (14h内) 。具备上述4项中第2项加其他任何一项者判定为冠状动脉再通, 只有1、3两项组合不能判定为再通。 (2) 心功能评价:超声心动图监测溶栓后心室重构情况,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 V E D V I) 、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 V E S V I) 、射血分数 (L V E F) 、短轴缩短率 (L V F S) 。 (3) 随访观察1 2个月内1级终点事件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死亡。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33例中, 冠脉再通25例, 再通率达75.76%, 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6例 (18.18%) , 机械并发症发生4例 (12.12%) , 死亡3例 (9.09%) 均非出血并发症致死。其中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给予洛赛克等药物后症状缓解, 余未出现其它出血现象。对照组30例中, 1例血栓自溶, 冠脉再通率3.33%, 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13例 (43.33%) , 并发症发生6例 (20.0%) , 死亡6例 (20.0%) 。出院后随访12个月, 行心电图、心脏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诊断, 分别测得LVEDVI、LVESVI、LVEF、FS、左室壁运动情况。结果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2个月随访, 两组心功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P<0.01) , 见表1。1、6、12个月随访, 1级终点事件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P<0.01) , 见表2。

与治疗组相比*P<0.05, 与治疗组相比**P<0.01

[例 (%) ]

与治疗组相比*P<0.05, 与治疗组相比**P<0.0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给予洛赛克等药物后症状缓解, 余未出现其它出血现象。无再灌注后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 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 非溶栓直接导致。

3. 讨论

尽管急诊PCI的再灌注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 随机临床研究表明转运后实施PCI仍优于立即的溶栓, 但就诊病人早期溶栓的好处及在转运病人存在的时间耽搁, 使静脉溶栓治疗仍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尤其<3h的AMI, 静脉溶栓仍为基层医院抢救AM I切实可行的办法, 在临床依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上一篇:费托合成技术下一篇:心肌桥临床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