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静脉溶栓

2024-06-11

脑梗死静脉溶栓(精选十篇)

脑梗死静脉溶栓 篇1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治疗急性脑梗死,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同传统治疗方法比较, 出血的风险亦未见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现将2010年初至2013年底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以我院2010初至2013年底的1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9例, 女65例, 年龄最小30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CT除外脑出血, 均无脑梗死早期征象, 大部分行头部MRI检查, 弥散加权像显示均匀高信号, 诊断明确。其中脑叶梗死24例, 基底节区梗死95例, 小脑梗死11例, 脑干梗死14例。所选患者发病时间均<4.5 h, 80%患者发病时间<3 h。医院对所有患者开放绿色通道, 就诊后即刻行头CT检查, 同时查血常规, 血型, 生化, 凝血四项, 为静脉溶栓做准备。具备溶栓条件者, 急诊室给予建立静脉通道, 血压高于180/110 mm Hg者, 给予降压药静点, 同时和神经内科值班医师电话交接。入院后即刻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对患者进行评分。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适应证筛选, 筛选标准参照第六版神经内科学[1]。

1.2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70例, 实验组74例。两组间年龄, 性别, 病情轻重分布均匀。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法, 包括抗血小板、补液、改善微循环, 调脂, 控制血糖, 血压, 对症等治疗。实验组除应用补液、改善微循环, 调脂, 控制血糖, 血压, 对症等治疗措施外, 均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 为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 商品名为爱通立, 总量为0.9 mg/kg, 总量的10%静脉注射, 余下的90%溶于生理盐水中, 0.5 h内静脉滴注。溶栓过程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单纯皮肤黏膜出血, 在密切观察情况下, 不中断溶栓治疗。如出现深部出血, 如咯血, 呕血, 泌尿生殖系出血, 立即终止溶栓治疗, 给予局部止血治疗, 如正肾冰盐水口服后胃管注入, 血凝酶局部应用止血, 一般不给予全身性止血治疗, 以免脑梗死病情加重。溶栓24 h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 高龄, 糖尿病, 危险因素多的患者加用氯吡格雷75 mg口服, 以防病情进展。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不变、恶化或死亡的病例数, 进行组间三类转归比率比较;记录两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组间比较。

1.3统计学处理: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随机分配, 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相似, 具有可比性。溶栓组病情改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情无变化比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病情恶化或死亡比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间治疗前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溶栓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诊。脑组织血流量极为丰富, 为代谢活跃器官, 对缺血, 缺氧高度敏感。脑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后, 由于缺乏足够的侧支循环, 脑组织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 而梗死周围区域由于部分侧支循环代偿, 尚有大量存活神经元, 为缺血半暗带。及时挽救此部分脑组织为改善预后的关键, 也是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如果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 及灌注成像 (PWI) 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指导溶栓治疗, 则更有临床意义[2]。治疗时间窗在静脉溶栓中极为关键, 急性脑梗死发病6 h内, 溶栓成功率高, 超过6 h, 由于自由基大量生成及细胞内钙超载等因素, 再灌注损伤及出血的并发症均明显增加[3]。本研究选择病例均为发病4.5 h内, 大部分为发病3 h以内, 病情改善率高, 病情恶化及病死率低。

溶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出血, 尤其是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 由于梗死周围脑组织水肿渗出, 有自发点状出血倾向, 溶栓后, 可能引发大面积出血。这类患者, 无论是否接受溶栓治疗, 预后均不理想。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高血压, 高血糖等[4]。对于溶栓治疗后引起脑出血, 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预后差, 所以慎重选择适应证, 尽量减少脑出血并发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2.

[2]樊双义, 王天昊, 何宝明, 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J].解放军军医杂志, 2009, 34 (4) :189-190.

[3]魏金香, 刘丽媛, 周建伟, 等.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大剂量尿激酶合并舒血宁溶栓治疗临床疗效及凝血指标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9) :163-164.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流程 篇2

一、诊断

应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诊断步骤: ①是否为脑卒中? ②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 ③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二、评估与诊断

①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

②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③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

④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有条件应持续心电图监测。⑤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

⑥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但在起病早期,应注意避免因此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时机。三、一般处理

1、呼吸与吸氧、心脏监测和体温控制

①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②呼吸与吸氧支持: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③体温控制: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体温>38℃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2、血压控制

①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

②缺血性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可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药物,避免使用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的药物。

③卒中后若病情稳定,血压持续≥140mmHg/90mmHg,无禁忌症,可于起病数天后恢复使用发病前服用的降压药物或开始启动降压治疗。

④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可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纠正低血容量,处理可能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心脏问题。

3、血糖控制

①血糖超过10 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应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mmoll/L。②血糖低于3.3 mmol/L时给予10% ~20% 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目标达到正常血糖。

三、溶栓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及相对禁忌症 适应症

• • • • 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症状出现<3h 年龄≥18岁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 • •

禁忌症

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 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既往有颅内出血

相对禁忌症(下列情况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即虽然存在一项或多项相对禁忌症,但并非绝对不能溶栓))• • • 轻型卒中或症状快速改善的卒中 妊娠

癫痫发作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 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 •

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

血压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活动性内出血

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

9100x10/L或其他情况

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上限)

已口服抗凝剂者INR>1.7或PT>15s 目前正在使用凝血酶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各种敏感的实验室检查 异常(如APTT,INR,血小板计数、ECT;TT或恰当的Xa因子活性测定等)血糖<2.7mmol/L

CT提示多脑叶梗死(低密度影>1/3大脑半球)

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

• •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

• •

• •

3-4.5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 适应症

• • • • 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持续3-4.5h 年龄≥18岁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 • • • •

禁忌症

与3h内rtPA静脉溶栓禁忌症相同

相对禁忌症

与3h内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症相同 年龄>80岁

严重卒中(NIHSS评分>25分)口服抗凝药(不考虑INR水平)

有糖尿病和缺血性卒中病史

6h内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

适应症

• • • • • • 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症状出现<6h 年龄18-80岁 意识清楚或嗜睡

脑改变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症

与3h内rtPA静脉溶栓禁忌症相同

四、静脉溶栓的监护与处理

①尽可能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②定期进行血压和神经功能检查,静脉溶栓治疗中及结束后2h内,每15min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估;然后每30min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h。

③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或神经症状体征恶化,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

④如收缩压≥180mm Hg或舒张压≥100mm 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⑤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应延迟安置。

⑥溶栓24h后,给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MRI。

五、给药方式

①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和3-4.5h的患者,应根据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使用方法:rtPA 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lh,用药期间及用药24h内应严密监护患者。②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6h内,可严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分钟,用药期间应如严密监护患者。

③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研究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和总结rt-PA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溶栓過程中以及溶栓后进行科学护理。结果 溶栓24小时后,28例症状、体征好转(90.3%),1例无效(3.2%),2例出现溶栓后出血(6.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18-02

【基金项目】武警后勤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编号: WHTD201308-2)。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且发病率还呈增长趋势[1]。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早期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1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过程,旨在探讨和总结rt-PA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溶栓入选标准 (1)前循环发病6h内,后循环发病9h内;(2)头颅CT检查无颅内出血,无大面积脑梗死;(3)临床症状及体征持续时间超过1h,NIHSS评分3-24分;(4)患者家属同意静脉溶栓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排除: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内有头部外伤史、脑梗死病史、心肌梗死病史;近2周内有较大外科手术史,近1周内有动脉穿刺史;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1.2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及溶栓标准[1]。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44~80岁,平均(55.8±8.3)岁。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5例。

1.3 溶栓流程:(1)所有患者均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溶栓前完善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血气分析、血栓弹力图、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CT及头颅MRI检查。(2)给予rt-PA溶栓治疗,总剂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将总剂量的10%在1min内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1h内静脉滴入。(3)rt-PA滴注完后0.5h及2h复查血栓弹力图,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

1.4 结果 溶栓24小时后,28例症状、体征好转(90.3%),1例无效(3.2%),2例出现溶栓后出血(6.5%)。

2 护理措施

2.1 溶栓前护理

2.1.1 患者由门急诊入院,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全面检查患者,包括神志、瞳孔、语言、肢体活动、皮肤黏膜等。在最短时间内完善各项化验及检查,准备好rt-PA及抢救药品及物品。

2.1.2 对意识尚清的患者,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病例,缓解其紧张害怕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对家属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2.1.3 尽量不做有创操作,如下胃管、尿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等。

2.2 溶栓中护理

2.2.1 rt-PA的监管 根据患者体重,精确计算rt-PA剂量,用注射用水稀释,其中总剂量的10%在1分钟内静脉注射,剩余剂量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滴注过程要单独使用一条静脉通路,滴注时要匀速。

2.2.2 血压的监管 溶栓治疗的整个过程血压应控制在一定范围,避免较大波动,一般要求血压控制在185/110mmHg以内,同时避免血压过低。血压监测在最初2h内15min一次,6h后30min一次。发现血压过高、过低,及时通知医生。

2.2.3 神经系统体征的监管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有无呕吐等情况并及时记录,配合医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2.3 溶栓后护理

2.3.1 继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征象,如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痰液及呕吐物有无出血,等。及时监测凝血功能,rt-PA滴注后0.5h及2h监测血栓弹力图,快速、准确反映患者凝血机制。

2.3.2 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可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3]。指导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注意患者吞咽情况,必要时给予下胃管,防止误吸;有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注意及时心理护理。

2.3.3 溶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三大主要并发症有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4]。若患者出现头痛、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变化、喷射性呕吐、血压突然升高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本组病例中,2例溶栓后出血患者,1例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1例表现为单侧瞳孔散大。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脑血流,挽救半暗带区,预防脑梗死面积进一步增大[5]。rt-PA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选药物,2008年ECASS-3试验结果表明,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好,颅内出血发生率低,约2.4%[1,6]。

一般来说,rt-PA静脉溶栓治疗都应在神经重症监护室里进行。监护室里有必要的监护设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其次,与普通病房相比,监护室医护人员配备更充足,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且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另外,没有家属的陪伴,患者可以静心地接受治疗,加之有护士的专业心理护理,可以避免患者情绪及血压波动。

缩短患者发病到溶栓治疗的时间是溶栓治疗的关键,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及准确输注rt-PA,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指导。总之,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杂志,2010,43(2):146-153

[2]许建芬.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和护理[J]. 海南医学杂志,2010,21(15):113-114

[3]黄海燕, 张丽华, 沈碧玉, 等.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44-1546.

[4]秦承辉, 王波, 罗巍.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8):856-858.

[5]何莹华.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4:635-636.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临床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且均经脑CT及MRI证实, 并参照[2]的病例入选标准进行筛选: (1) 年龄≤75岁; (2) 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明显低密度等脑梗死改变; (3) 无严重肢体瘫痪; (4) 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 (5) 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 共得到80个病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2组, 治疗组44例, 男性28例, 女性16例, 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3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41例, 高血压病史23例、冠心病史12例、糖尿病史5例, 使用尿激酶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36例, 男性22例, 女性14例, 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2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34例, 高血压病史20例、冠心病史10例、糖尿病史4例, 因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使用溶栓治疗而使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2组患者均为6h内就诊, 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体征等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 先降低颅内压, 降水肿, 使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药, 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体重给予相对剂量的100~150万U尿激酶加入到100~150mL的0.85%Nacl溶液中静脉滴注。30min内静脉滴注完。对照组:采用80mg的用奥扎格雷钠加入到200mL的0.85%Nacl溶液中静脉滴注。2组患者在溶栓后24h予以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 并连续几天口服阿司匹林0.3g/d。治疗的同时, 予以严密的监护治疗: (1) 心电监护以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2) 脑水肿高峰期予脱水治疗, 并严密监测水电解质情况; (3) 根据病情随时复查头颅CT。

1.3 疗效判定

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为三等级: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16~30分[1]。临床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分值减少90%~100%;显著进步:分值减少46%~90%;进步:分值减少18%~45%;无效:分值减少0~17%;0以下为恶化 (死亡) 。总有效率为分值减少18%以上, 显效率:分值减少46%以上[1]。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资料采用均数 (x-±s) 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标准,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h、1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分 (表2)

2.3 治疗后, 2组发生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后24h复查脑CT有脑出血情况,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变化不明显, 多为轻度出血, 予停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其他治疗继续, 无预后不良[3];4例患者有头疼、恶心、呕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 症状会于几个小时后自然消失。有1例为皮肤粘连出血, 但患者无一例死亡。对照组中有5例脑出血患者, 2例有出现皮肤粘膜出血, 2组的差异未有多大显著的差异。

3 结语

由表1可见,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害小于对照组, 且治疗显效快, P<0.05。由表2可见, 治疗组的显效率75%高于对照组41.67%, 死亡率低, 疗效显著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并发症并不严重, 未影响预后,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若符合[2]的适应证, 常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但由于部分患者或其家属考虑并发症而放弃该疗法, 仅能被动的使用奥扎格雷钠治疗, 经回顾性分析以上2组的治疗结果得出, 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 能迅速复溶使梗死血管再通, 进而迅速改善症状, 缩短疗程, 改善预后。具有显效快, 疗效显著,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等特点。但我们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把握好剂量, 及早治疗, 并且在溶栓后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辅以严密监护, 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尿激酶半衰期短, 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 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 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 从而发挥溶栓作用[3]。是一种安全有效, 且价格经济的药物, 在临床应用上, 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是值得推荐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2.

[2]攻关课题协作组国家九五.急性脑梗死6h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 35 (4) :4.

脑梗死静脉溶栓 篇5

关键词 尿激酶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居多。后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而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旦发生,目前国内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随着对相关病理、生理学的新认识,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及超早期治疗理论和诊治措施的出现,人们认识到只有早期恢复、重建脑血流,才能挽救濒死的脑组织,缩小梗塞面积。我科从2000年开始用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1例,取得了显效疗效,不少病人在用药后2~4小时内,出现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正常的现象。

资料与方法

急诊住院病人42例,均有典型的病史和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年龄18~80岁(70岁以上效果欠佳)。颅脑CT排除了出血和早期地密度改变,无昏睡、昏迷等严重的意识障碍。有严重的肢体瘫痪(肌力0~3级)。发病3~6小时完成溶栓。大面积脑梗死3小时内,椎基底动脉梗塞时,时间窗可延至24小时。排出标准:临床表现已明显改善,轻微神经功能缺损,有颅内出血史,近6个月内有严重的脑梗死史,未控制的高血压BP>180/100mmHg,收缩压<100mmHg,为血液动力学障碍所致的脑梗死,血小板计数<100万/mm3,血糖<2.7mmol/L或>22.2mmol/L,卒中发作时有癫痫发作,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和妊娠不等,已知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昏迷持续超过4小时。随机分溶栓组与对照组。 溶栓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58.2岁。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0岁,平均57岁。方法:溶栓组 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于30分钟内滴入。20%甘露醇250ml静注,同时应用706代血浆静滴,每日1次,同时服潘生丁25mg,每日3次,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同溶栓组。

疗效判断:①治愈:症状、体症消失;②显效:患者肌力提高2级以上,言语功能明显改善;③好转:患者的肌力提高I级,语言功能有所改善;④无效:症状或体征无改善或变化。

结 果

治疗组24小时和1周,治疗显效率86.3%,90%,对照组30.2%,35%,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溶栓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中溶栓组有1例出血,给予中性治疗后症状减轻,2例牙龈出血,给予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对照组无出血。

讨 论

溶栓治疗脑梗死自1958年开始应用,由于并发症太多,死亡率显著增加而一度停止使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第2代溶栓药物应用,治疗手段的改进,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急性脑梗死系脑血液供应的动脉闭塞,使受供脑组织缺血、缺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使脑细胞变性和坏死。如果及时恢复血供则恢复脑细胞的生机。实验室证实,缺血的时间超过5小时,受血供的脑组织中心即坏死,其周边的侧支循环供应的脑组织为“饥饿状态-半暗带区”[1]尿激酶治疗对象是半暗带区内存活的脑组织。治疗后则是增加脑血流量,力争梗塞灶不再扩大和半暗带区功能恢复。对“血栓形成”,缺血区灌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血黏度。尿激酶使纤维蛋白原及多种凝血因子消耗,降低了血液黏度,改善了血液区的循环。进展型脑梗死,此时栓子处于形成阶段,易于激化、裂解、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期[2]。及时应用尿激酶溶栓,可使栓子溶解,恢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脑细胞代谢,使神经功能恢复正常。80%~90%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或栓子阻塞脑血管所致。因而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同时恢复血供才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本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4小时和1周治愈、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及时溶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改善了缺血半暗带的血供,缩小了梗塞面积,改善了病人的愈后。因此,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祖舜,袁佩芸,王小冬,等.尿激酶治疗以偏瘫为主的急性脑梗塞160例疗效观察.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4):27.

脑梗死静脉溶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52~71岁,平均(61.15±6.22)岁;发病时间1~5 h,平均(2.42±0.17)h;肢体肌力1级11例,2级17例,3级9例。观察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51~74岁,平均(61.21±6.24)岁;发病时间1~5 h,平均(2.4±0.19)h;肢体肌力1级13例,2级20例,3级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曾经有颅内出血史者,排除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排除有活动性出血者,排除正在使用抗凝药物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肢体肌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及时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预见性护理。脑梗后早期溶栓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在患者到院之后应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准备好急救所需的药物,为患者安排所需的辅助检查,比如颅脑CT或MRI、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对于异常数据主动向医师进行报告,从而尽量缩短自入院至开始治疗所需的时间;在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对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4],如果发现有异常,应及时且主动的向医师进行报告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完成溶栓之后应对患者血压、意识状态以及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向医师进行报告。由于脑梗死发病后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患者往往有较为明显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了解到患者的不良情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态度应柔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1.3.1 神经功能: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以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为治愈;以较治疗前减少45%~90%为显效;以减少18%~44%为好转;以减少<18%为无效。以治愈、显效、好转为有效。

1.3.2 肌力: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状况进行统计,以完全瘫痪为级;以可以测到肌力但是不能产生动作为1级;以可以在床上平移但是不能抬起以抵抗自身重力为2级;以可以抵抗重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为3级;以可以对抗外界阻力但是不完全为4级;以肌力正常为5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U检验,且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经过治疗NIHSS得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肌力状况: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1级肌力明显少于对照组,5级肌力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脑梗是血栓对脑动脉堵塞而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致死率的特点。溶栓治疗可以使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血供[5],使缺血组织恢复血液供应,因此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6]。溶栓根据给药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静脉和动脉两种,前者操作更为简便,而且创伤小、费用低,因此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一般而言,溶栓治疗的时机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溶栓治疗方法一致的脑梗死患者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其中部分患者采取预见性模式进行护理。预见性护理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按照护理预案中的相关规定,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安全隐患上进行处理,从而消除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7]。在本研究中我们对部分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包括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完善检查、做好溶栓治疗准备、积极主动的向医师报告患者病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等[8]。通过如此护理,患者治疗效果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更佳,肌力也更优。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给予预见性护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治疗后肌力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治疗NIHS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护理

参考文献

[1]唐国文,曾盛,林世泳,等.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2例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12):1640-1642.

[2]Skeik N,Gits CC,Ehrenwald E,et al.Fibrinogen level as a surrogate for the outcom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using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lower extremity intravascular thrombosis Vasc Endovascular Surg[J].Vasc Endovascular Surg,2013,47(7):519-523.

[3]狄政莉,田晔,饶春光,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22-1623.

[4]王俊武.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性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6):42-42.

[5]张安兴.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256-257.

[6]高红华,文佳媚,高连波,等.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3):14-16.

[7]黄秀芹,董环,单秀云,等.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肺栓塞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8-40.

脑梗死静脉溶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 入选标准:年龄20~80岁; (2) 发病时间<12h, 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排除脑出血病史, 并且CT影像学排除目前脑出血的病变 (头部CT排除脑出血, 未出现与本次症状相对应的低密度灶) ;意识清醒;已经接受过抗凝治疗, 自身凝血功能发生改变, 生命体征不稳定, 有严重的重要脏器损伤和功能不全 (如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 的病例除外。经患者或家属同意, 采用完全随机的双盲试验,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7例, 2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症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于疾病的不同干预处理均秉承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的原则。对照组仅予以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清除自由基等常规治疗, 同时配合稳定生命体征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后24h再服用阿司匹林) 。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7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以测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分为4档: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治愈: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肌力3级;显效:部分生活能自理, 肌力2级;有效:治疗后稍有好转, 生活基本不能自理, 肌力1级以下;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以治愈+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 高于对照组的7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NIHSS评分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后疗6h、24h、7d 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发病率为75%, 病死率为10%~15%, 一般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梗死和脑栓塞, 致残率极高, 且极易复发。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脑动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 阻塞脑血管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 致使发生急性脑梗死。由于脑神经损伤后, 坏死区部分不可逆, 但部分损伤的脑细胞若积极治疗尚有恢复的可能性, 因此脑梗死发生后首要措施是积极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促进脑微循环, 阻断和终止脑梗死的病理进程, 防止坏死部分进一步扩大, 尽量挽救濒死的脑细胞[1]。

目前, 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应用静脉溶栓法的有效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证实, 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早期静脉溶栓药物的使用可以激活人体内的纤维酶原, 通过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促进脑部血栓的溶解[2]。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药物的选择使用, 还具有一定的应用注意事项、禁忌证需要把握[3]。注意事项: (1) 溶栓时间的选择。目前普遍接受早期静脉溶栓药使用的时间窗是6h内, 但是由于个体病情和损伤程度的差异性, 时间窗可以适度延长至12h内[4]。 (2) 溶栓药物剂量的把握。溶栓药物剂量过小可能起不到溶栓的治疗效果, 贻误病情;剂量选择过大则有可能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一般用量应控制在50万~250万U, 并根据病情具体选用。禁忌证:近期有手术史、出血病史 (如脑出血, 胃出血等) ;脑血管有基础病变, 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生命体征不稳定、妊娠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如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综上所述, 早期应用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 可以极大地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可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选药物。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禁忌证。方法 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抗凝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干预。对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 高于对照组的76.9%;且治后疗6h、24h、7dNIHSS评分2组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早期应用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 对临床疗效、安全性和预后恢复均有确切的作用, 可以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首选药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尿激酶

参考文献

[1]钟高贤.脑梗死半暗带的临床界定[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4, 31 (4) :335-337.

[2]关艳辉.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28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09, 15 (9) :48.

[3]王彩芝, 王雅红, 邢桂忠.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07, 13 (3) :22.

脑梗死静脉溶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对于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 按照入院的顺序, 随机分成rt PA组与对照组各为31例。rt PA组患者中, 女性患者为10例, 男性患者为21例, 年龄在5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6岁。其中, 全前循环梗死患者共9例, 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共15例。伴随有高血压患者共24例, 糖尿病患者共7例, 冠心病患者共6例,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共2例。对照组患者中, 女性患者为12例, 男性患者为19例, 年龄在49~80岁, 平均年龄为64.7岁。其中, 全前循环梗死患者共12例, 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共18例。伴随高血压患者共21例, 伴随糖尿病患者共9例, 冠心病患者共9例。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患者的年龄<80岁, 在发病6 h之内的第一次脑梗死, 对于进展性的卒中, 如果经CT检查没有早期脑梗死的低密度等表现可以延长到9 h, 经过头颅脑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 并且没有和神经功能缺损有关的低密度的改变;另外, 瘫痪肢体的肌力<3级;患者的家属知情[2]。排除标准是患者在溶栓治疗以前的临床症状已经有明显的改善;出现了全身活动性的出血, 其血小板计数<60×109/L;患者的颅内动脉瘤、颅内肿瘤和动静脉畸形以及可疑蛛网膜下腔有出血症状;在最近的6个月内进行过脑出血和脊柱颅内等外科手术;也排除了严重的心功能不全, 肝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炎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应用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另加16 m L复方丹参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滴注一周。对于抗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以及脑保护剂的治疗方法两组没有差别。对于rt PA组, 给予重组组织型的纤溶酶原激活物rt PA (爱通立) , 剂量为0.7~0.8 mg/kg, 使用最大的剂量50 mg, 加入到250 m 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在90 min内滴完。在次日经过头颅CT而证实没有出血以后, 再使用低分子肝素5 000单位, 每隔12 h进行一次腹部皮下注射, 连续注射一周。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的24 h和21 d分别按照脑卒中临床神经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3]。发病3个月后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疗效评定是以ESS积分>96分且Barthel指数为100分, 能够正常工作或者生活的为治愈, 以ESS积分>85分且Barthel指数90分以上, 生活能够自理为显效;以:ESS积分50分以上其Barthel指数>70分, 再治疗以后病情有明显进步的为有效;以ESS积分50分以下且Barthel指数<70分, 在治疗以后病情没有明显的改善或者恶化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本研究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运用均数±标准差 (±s) 进行, 进行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21 d的ESS分别为 (40.20±8.71) , (42.58±9.76) , (67.19±10.28) , rt PA组分别为 (39.29±7.61、 (72.40±11.31) 和 (86.30±11.49) , 在患者治疗后24 h和21 d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经过3个月治疗后, rt PA组临床治愈率为41.9%, 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为16.1%, 两组中该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相关临床试验表明, 急性脑梗死在发病3 h以内, 运用rt PA溶栓进行治疗, 会有良好的治疗的效果。目前超早期的溶栓治疗已经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黄金标[4]。目前主要的溶栓剂有尿激酶 (UK) 和链激酶 (SK) 以及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链激酶和尿激酶属于非选择性的纤维蛋白溶解剂, 由于血浆中的纤溶酶原也会被激活, 结果造成全身出现抗凝溶栓的状态, 很容易产生出血等并发症。相关医学研究[5]认为发病6 h以内属于恢复灌注的能够接受的时间, 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医疗条件, 对于急性的脑梗死患者, 一般很难在3 h内就赶到医院并迅速完成头颅CT和PT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有关各项检查。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 必须把握较合适的rt PA剂量。本着安全治疗的原则, 将rt PA的剂量定位到0.7~0.8 mg/kg, 且最大的剂量为50 mg, 全程通过静脉90分钟内滴入, 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本资料显示rt PA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41.9%, 远高于对照组患者 (16.1%) , 说明静脉溶栓有很高的安全性。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方法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方法相同, 血管再此出现闭塞也是应当重视的问题。在排除了脑出血的前提下, 尽当早运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来对防治溶栓以后的血管再闭塞仍然非常关键, 但是需要定期来监测患者的KPTT和PT以及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计数指标, 从而避免发生出血的倾向。

本研究把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定为发病以后的6 h, 将进展性梗死上午时间延长到发病以后的9 h。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发现这个时间窗受到患者的年龄、血压和血糖以及梗死的类型等多种因素都有影响。在患者出现昏睡和昏迷等严重的意识障碍和眼球凝视性麻痹以及一侧肢体的完全性瘫痪时, 就表明治疗的时间窗缩短[6]。相反情况下, 针对血管闭塞不全已经形成脑血栓的患者, 或者大脑中的动脉皮层支出现堵塞时, 因为具有较好的侧枝循环, 所以局部的脑缺血状况相对比较轻, 因此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就可以延长。因此, 针对进展性的梗死, 只要经过CT检查没有和脑梗死体征出现相对应的低密度改变, 那么把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延长到发病后的9 h, 通常均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陶庆玲, 赵晖, 许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2) :1108-1110.

[2]张仲, 周勇, 高励, 曾仲, 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J].四川医学, 2003 (8) :790-792.

[3]陈秋红, 陈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9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5) :111-113.

[4]张培蕾, 李明华, 方淳.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动静脉联合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4) :326-327.

[5]王枫, 周莉华, 许丹, 等.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6 (3) :69-73.

脑梗死静脉溶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1) 年龄≤75岁; (2) 发病在6h内; (3) 头颅CT检查无出血或低密度影像, 也无早期脑梗死影像 (脑沟消失) , 有腔隙梗死而无症状及体征者仍可入选; (4) 意识清楚或嗜睡; (5) 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 (1mmHg=0.133kPa) 以下; (6) 瘫痪肢体肌力≤3级; (7) 治疗组须患者或家属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近6个月有颅内出血; (2) 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病史; (3) 近期有消化道出血、手术、创伤等; (4) 正在使用抗凝剂; (5) 有出血倾向或出血疾病史; (6) 休克及未能控制的高血压, 血压>200/120mmHg; (7) 严重的心、肺、肾、肝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史; (8) 妊娠[2]。

1.2 一般资料

在1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中, 将患者或家属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者56例列入溶栓组患者, 男28例, 女28例, 年龄47~75岁, 平均65岁。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6例列入对照组患者, 男27例, 女29例, 年龄45~73岁, 平均6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距离治疗的时间上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1.3 治疗方法

溶栓组给予尿激酶50万IU加0.9%NS 40mL静脉推注, 随后用尿激酶100万IU加0.9%NS 100mL静脉滴入, 滴入时间30min, 滴入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 12小时/次, 共用7d。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次, 12小时/次, 共7d。两组均应用血塞通、钙离子拮抗剂、清除自由基等药物治疗。

1.4 疗效评定

1.4.1 评分

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CSS) ”[3]进行评分。

1.4.2 疗效评定标准[3]

(1) 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 (2) 显著有效:评分减少46%~90%。 (3) 有效:评分减少18%~45%。 (4) 无变化:评分无变化, 或增减17%以内。 (5) 恶化:评分增加18%以上。 (6) 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14d后两组疗效见表1。

2.2 并发症

溶栓组出现鼻纽1例, 皮下出血1例, 处理后无影响;出现梗死后出血2例, 1例致脑疝形成, 手术治疗无效死亡;再闭塞2例。对照组出现梗死后出血1例, 皮下出血2例。

2.3 统计学分析

1 4 d痊愈率溶栓组高于对照组 (P<0.0 5) ;总有效率治疗组85.7%, 对照组57.1%, 有显著差别 (P<0.01) 。两组中出现出血倾向数相似,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步伐加快, 老年性脑梗死发病将日趋增多, 致死、致残率增高, 给个人、家庭、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传统应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药物难以根除已形成的梗死灶, 往往给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随1977年Astrup用电生理的方法发现了局灶性脑缺血中心坏死区周围存在可逆性坏死性损伤区域, 为半暗带, 并由此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 溶栓治疗渐被人们所重视。1997年美国FAD批准把溶栓治疗作为唯一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4], 我国已把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作为“九五”攻关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样本研究, 已有许多的研究证明及早地恢复脑血流可改善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 缩小梗死面积, 挽救未死亡的脑组织及其功能, 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减少长期功能障碍发生[5]。

关于溶栓方法, 国内外已经有多种研究, 可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等多种手段;溶栓药物则可选择尿激酶、rt-PA等。鉴于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及当地人群实际情况, 本次仅选择尿激酶静脉溶栓手段进行观察。

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时间, 半暗带理论给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提供了依据。半暗带区的病理改变极其复杂, 时间长短不一, 个体差异性大, 短则十余分钟, 长则十几小时, 有的甚至达24h还有半暗带区的存在[6]。目前多项研究均把溶栓时间窗定在发病6h以内, 以3h内为最佳, 故本文所有入选病例均在此时间窗内。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 溶栓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尤以痊愈率提高明显, 提示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确能使血管再通, 缩小梗死面积、程度, 减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 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溶栓组有4例出血倾向者, 对照组有3例, 分别占百分比为7.1%、5.4%, 二者无统计学差别。可以说, 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疗法是治愈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且在价格上是r-PA的1/20, 很适合在基层医院中能被广泛开展。

此后我们工作中, 应继续加大溶栓治疗的宣传力度, 让患者加强早治疗的意识, 以便让溶栓疗法能为更多患者减轻痛苦, 同时亦进一步观察研究尿激酶溶栓的最佳剂量, 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观察尿激酶对超早期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56例, 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血塞通、钙离子拮抗剂、清除自由基等药物治疗, 溶栓组另给予尿激酶治疗, 评定溶栓后6h、24h、14d的疗效。结果 尿激酶静脉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尤适用于基层医院。结论 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尿激酶,静脉溶栓,脑梗死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6-378.

[2]中华神经科学会.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 (10) :678-683.

[3]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4]中华神经科学会.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8, 31 (3) :189.

[5]程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及神经系统保护剂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0, 6 (4) :205.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 篇1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66-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较常见的心血管急症,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须紧急救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AMI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对AMI患者采取早期积极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AMI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国际多中心研究证实AMI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使住院死亡率降至10%~12%,所以静脉溶栓疗法已逐步成为AMI的急诊常规治疗方法之一[1]。笔者自2008年5月-2012年5月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人选择:胸痛持续≥30min,经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至少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1mv。年龄<70岁。起病后6h以内到达病房,无使用溶栓药物禁忌症。个别患者虽到达病房时间超过6h,但进行性胸痛,广泛的st段抬高,并残留R波,其它条件均具备者,也列入治疗对象。

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0-70岁。梗死部位:前壁10例,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6例,下壁加后壁4例,下壁、后壁加左室2例。

1.2 治疗方法:均为静脉溶栓法。先予阿司匹林300mg口服,繼以UK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30分钟滴完,12h后予低分子肝素钙6000IU,12h一次皮下注射,共3日,并加强监护,支持及对症治疗。

1.3临床观察指标:1.溶栓后密切观察胸痛变化;2 监测心电图,给溶栓药物2h内每15min记录12导联心电图。后壁、右室梗死时加作V7-9和V3R-V5R,之后每小时记录心电图至用药后12h。3 每2h查CPK(心肌酶谱)至起病24h。

1.4 血管再造判断标准:1CPK峰值前移至距起病<15h。2溶栓后2-4h内抬高的st段下降到或接近等电位线。3 给药后2-4h内胸痛迅速缓解。4 溶栓后2-4h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1.5 观察出血并发症,计算住院病死率。

2 结果

2.1 血管再通率:根据临床判断再通率24例,再通率为80%。这24例病人的酶峰值在距离起病6-14h。抬高的st段在2-4h内恢复到或接近等电位线。溶栓后1-3h内胸痛均缓解。溶栓2-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再通性心律失常。6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10例发生频发性室性早搏,8例发生多发性房性早搏并多发性室早。

2..2 血管未通率:根据临床判断血管未通的6例病人,酶峰值距离发病16-32h,抬高的st段6h以后才开始下降。

2.3 并发症:静脉溶栓后有3例并发出血。并发率为10%,均为皮肤轻度瘀斑。无上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均未需输血。无出血死亡病例。

2.4 死亡率:死亡2例,死亡率为6.6%。其中广泛前壁梗死1例,下壁、后壁加右室壁梗死1例,均为溶栓失败病例。1例合并心源性休克,另外1例于入院后3d突然猝死。

3 讨论

本组病例经静脉溶栓后治疗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的指证是:1溶栓后2-4h内患者胸痛迅速缓解。2溶栓后2-4h内抬高的st段回降到或接近等电位线。3 cpk峰值前移。4 溶栓过程中出现再灌注心律改变。这4项指标联合作为判断指标。本组符合4项指标者6例,均在发病后2-4h内开始溶栓。符合3项指标者13例,均在发病3-5h内溶栓。符合2项指标者5例,均在发病6h以后溶栓。根据此现象,溶栓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目前,国际公认标准是发病6h内静脉溶栓。而AMI第1小时被称为溶栓的黄金时间,每延迟溶栓30min,梗死面积扩大1.16%[7-9]。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就诊时间晚于6h、年龄大于70岁、心电图标准不符合及各种禁忌证等,使多数AMI患者失去溶栓机会。因此,对于来医院就诊的AMI患者,应缩短各个就医环节,尽早接受溶栓治疗;同时要不断提高急诊科和相关科室人员的AMI诊疗水平[2]。

在溶栓治疗中用药剂量和给药时间均不统一。笔者采用中等剂量好的UK,短时间迅速给药的方法。此方法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少,有肯定疗效。

目前,国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多采用冠状动脉内溶栓及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较可靠,副作用少。但由于受设备及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尚不能在国内广泛采用。经静脉溶栓治疗简便易行,易于掌握,适合在基层医院中开展。

总之,AMI的治疗在国内主要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尿激酶是一种外源性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剂,应用于AMI的溶栓治疗疗效肯定,而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及过敏反应等,且溶栓治疗越早,再通率越高,是有效拯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3]。

参考文献:

[1] 罗玉芬,160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体会[J].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63-1164.

[2] 潘永丽,吴宗劲,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160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209,6(23):21-22.

上一篇:小学看图作文下一篇:作业施工标准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