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康复护理

2024-06-05

脑梗死的康复护理(精选十篇)

脑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取于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的住院病人, 经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患者共87例, 其中男59例, 女28例;年龄最大者81岁, 最小者39岁, 平均年龄60岁。临床表现:意识清晰者87例, 肢体不同程度瘫痪者87例, 语言障碍者67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里护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保证[2]。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脑梗死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它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里健康。各种不良的心理都有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促发因素和复发因素, 而心理问题是所有脑梗死患者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 医护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 精心照料。要与患者多接近、多沟通、多安慰和多鼓励, 耐心细致地做好开导工作。针对病人不同的思想活动、行为表现等要以真诚的态度与病人亲切交谈, 解释疑问, 主动介绍病情及治愈康复的病例, 消除疑虑, 使其自觉配合治疗。对失语病人的护理人员应尽快帮助病人恢复表达和理解能力, 以便恢复起码的社会交往, 使病人建立信心, 加强口语及书面语言训练, 在与失语病人说话时, 时间要充裕, 千万不要催促病人, 说话应面对面, 慢而清晰, 给病人反应的时间, 减少因语言障碍引起的无助感。

1.2.2 饮食护理

脑梗死病人饮食宜选用低脂肪食物, 如植物油、酸奶、豆类、鸡蛋蛋清、适量瘦肉、家禽、鱼类等, 并注意增加维生素纤维的摄入, 如各种蔬菜、瓜果、适量洋葱、大蒜、香菇、木耳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西红柿、山楂等;多吃富含维生素B6的豆制品、乳类、蛋类;富含维生素E的绿叶蔬菜、豆类等。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 如芹菜、粗粮等, 增加胃肠蠕动, 避免大便干燥。有便秘的病人应多喝水。忌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如肥肉、动物内脏、鱼卵等, 忌食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 如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等;忌食过多酱、咸菜等。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白酒、麻椒。

1.2.3 康复护理

进行康复训练可减少病人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脑梗死的患者病情稳定一周后可以逐渐进行活动和功能锻炼, 医护人员要通过按摩及被动和主动运动可以活跃指头的血液循环, 刺激神经机能, 从而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皮肤的废用性萎缩, 并牵伸痉挛肌肉, 保持关节韧带及关节的正常伸展度, 防止关节畸形、挛缩。具体方法如下。 (1) 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和侧卧位。由医护人员帮助活动病人患肢, 经常性的关节全范围活动, 可以预防关节固定不动, 肌腱和肌肉萎缩, 同时指导和辅助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从简单的屈伸开始, 要求活动充分, 合理适度, 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 (2) 帮助病人在床上翻身:在病人卧床期间, 应帮助病人维持良好的体位, 俯卧位是很好的卧姿, 俯卧时, 一定要在脐部到大腿部垫一软枕垫等, 每2小时翻身1次。 (3) 患肢的活动:鼓励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 做各种活动, 进行锻炼, 如屈曲肘关节, 把手挪到胸前。用手做擦脸动作, 还可以做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逐渐达到能上抬患侧肢体, 为站立和行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 站立和行走训练:开始由两人扶着病人站立, 之后可以由一个人扶着病人或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档或墙壁独立站起, 当病人能独立站立和保持体位平衡后, 才能开始跨步动作。注意不要让病人急于行走, 主要是让病人体会迈步的感觉及保持平衡, 逐步达到能自己行走, 老年人可以练习扶拐或手杖行走。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生活可自理, 瘫痪肢体肌力在Ⅳ级以上;显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 瘫痪肝体肌力提高II级以上;好转:症状与体征有好转, 瘫痪肢体肌力提高I级以上;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瘫痪肢体肌力提高在I级以下。

2.2 治疗及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87例患者经过治疗和康复护理, 治愈29例, 显效19例, 好转31例, 未愈8例。总有效率90.8%。

3 小结

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运动功能, 通过康复护理干预, 促进了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减少患者复诊率。通过采取心里护理、饮食护理和康复护理等措施。使病人建立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 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爱芳.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6, 2 (3) :28.

脑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 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脑 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其中70%左右患者被诊 断为脑梗死。脑梗死不仅发病率高,同时复发率也较 高,并伴有较高的致残率[1],很多家庭因此而苦恼。为 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12月至2014 年12月期间我科在积极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同时,给 予其中120名患者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并取得 了较好地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月至12月在我 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20名,其中男86名,女 34名;年龄50~76岁,平均(63±13)岁文化程度小、学 及以下34名,中学68名,大学18名(被选患者中不 包括意识不清、有认知障碍、精神失常的患者)。随机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 龄、文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S。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 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4周后 进行两组间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定。个性化康复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骤,急躁、焦虑、抑郁、恐惧绝望心理会伴随而来,有经验的专科护士_对_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尽快了解患者的社会 背景、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等,充分尊重、理解、关心患 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不任 意打断,尽量满足患者正常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增加 其满足感和舒适感。对患者热情、亲切、诚恳,称呼患者 时有称谓,说话语气和蔼、吐字清晰,解释通俗易懂,适 当运用接触技巧,拉近彼此距离,取得信任,做好心理 疏导,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家庭成员及社会大众 的支持对患者心理康复也尤为重要,患者能够通过周 围人的语言、表情、行为等得到莫大的鼓励,从而感到 被尊重、被关心,愿意释放出心中压抑的情绪。患者紧 张、不安地心绪还可以通过音乐得到缓解,给患者播放 舒缓的音乐,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保持心 情舒畅,正视自己的病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2.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及文化程度选 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_对_交谈、开设讲座、发放宣 传册等让患者了解脑梗死发病的诱因、病因、症状、病 理变化、预防及预后知识。随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 的疑问,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

1.2.3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48h,病情稳 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2]。护士要将早期康复训练的重 要性和意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必要时进行相关培 训。之后根据患者病情,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有 针对行的`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 到康复训练中,最终实现患者的自我照料,从而提高 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①运动训练。急性期时患者需 要长期卧床,首先保持患者患肢的功能位,每日让受 过专业训练的护士一对一帮助患者进行患肢的被动 运动,有助于防范痉挛的发生,维持肌肉应有长度和 弹性,确保关节的正常功能。恢复期先行坐立训练,之 后步态训练,最后进行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训练。 ②语言训练。根据患者失语程度的不同,首先鼓励患 者用简单的手势或运用健侧手以笔交谈、沟通;之后, 即可试以最简单的单字发音,再逐渐要求其准确发音, 并增加字词与简单的对话,避免复杂的语句与难懂的意 。

1.2.4效果评价。采用生活质量[3]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躯体功能(睡眠与精 力、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性功能、运动与感觉功能5 个因子)、心理功能(精神紧张度、负性感情、正性情 感、认知功能、自尊5个因子)、社会功能(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工作与学习、业余生活、婚姻与家庭5个因 子}、物质生活状态(住房、社会服务、生活环境及经济 状况4个因子)4个维度共20个因子74个条目每个 条目量化为1~5分,各因子评分最高20分,最低4 分,均为正向积分,即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由研 究者向患者讲解量表的测试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 由患者本人独立完成问卷,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 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4周进行GQOLI-74综合评测,观察组 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 会功能3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物质生活维度评分两组间无明显 p=“”>0.0S ,与物质维度中的4个因子相对恒定, 随时间变化不明显有关。见表1。

3讨论

由于脑梗死对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等 功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患者的身心都遭 受了极大的创伤。我们在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和 护理的基础上积极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 施,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发现:采取护士与 患者_对_的交谈方式,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 离,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有利于消除患者 的孤独和恐惧感。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 减轻患者负性感情,增强正性情感,使之能够正 确的面对疾病,有利于治疗与护理方案的实施,对 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正性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 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脑梗死这种疾病有 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定期 体检,戒掉生活中的陋习,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和生活方式,为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复发率,提高 生活质量打下基础。通过具有针对性、专业的康复 训练及指导,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患者在肢体、语言 方面的功能性损伤。 患者的运动方式从被动逐渐变 为主动,增强了自我照料的能力,建立了战胜脑梗 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善了躯体功能,提高了生 活质量。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新进展 篇3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梗死又称脑血管意外,是发病较为突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征。其发病率较高,据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发生脑梗死的人数约1150万人,而致残率则高达80%[1];循证医学证明,脑卒中患者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后,患者的预后较好,致残率也大大降低[2]。因而,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十分重要。笔者现对脑梗死的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目的

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急性期治疗后,很快进入康复期,而其康复期较长,见效甚慢,而康复护理是在护理学的指导下,以康复为目的,从而改善患者运动、语言、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各方面均恢复到最佳的状态[3]。

2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2.1 心理的康复护理

心理学家发现,约一半的脑梗死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障碍。倪英[4]等研究发现,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躯体疾病的恢复,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条件。王淑湘[5]研究显示,给予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后,患者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均明显改善。因而,心理护理在脑梗死的康复过程中有重要的价值。

2.2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治疗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而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通常情况下肢体康复护理主要以促进神经发育为主的运动训练,同时辅以肌电反射刺激、功能电刺激等治疗。詹霞[6]等指出,运动训练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病程、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量的运动量、运动方式;而有效的训练,如:被动运动,起坐、坐位、床上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有利于恢复患者肢体的随意运动,减少肢体障碍的发生。

2.3 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因疾病导致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或失去其表达能力,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李泽兵[8]调查发现,50%以上的脑梗死患者均并发失语。因而,对于脑梗死患者越早进行语言功能训练越好。曾丽娟[9]指出,对脑梗死患者做采用写、听、看、读、说等语言训练方式,并结合手势、图片、音乐等,可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循序渐进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

2.4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使患者出现误吸,并发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窒息。目前常用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直接训练法、门德尔松手法、口、舌、下颚训练法等。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可刺激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舌的灵活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

2.5 饮食护理

脑梗死患者进入康复期后,护理人员应合理指导其饮食,饮食应以清淡、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多维生素食物为主,可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以降低胆固醇,提高血管的弹性及致密性;同时可食含碘丰富的海产品,以避免动脉硬化的发展;不可食用脂肪含量多的食物,如荤油、肥肉、动物内脏等。同时,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酒。最新发现,良好的饮食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6 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

认知障碍也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吞咽障碍高;杨晓昫指出,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密切相关,认知障碍越重,患者的预后越差。因而,对脑梗死患者的认知障碍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极为重要。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可通过视、听、触等感知觉刺激,同时辅以一定的提高认知能力的药物,以提高患者的记忆功能。

3 讨论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病情重,恢复差,护理人员要加强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护理,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仁梅.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11,18(22):110-111.

[2] 俞明辉.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08):956-957..

[3] 汪莉,张燕燕,张千,等.急性腦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10):36-37.

[4] 倪英,王昳丽,叶林媚,杨慧颖.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J]. 上海护理,2009,09(05):27-28.

[5] 王淑湘.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30):214-215.

[6] 马凤霞,于爱霞,付英杰.语言治疗在脑卒中语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护理研究,2009,23(09):2296.

[7] 詹霞,迟相林,郭兆荣,等.不同时间强度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2008,23(02):85-87.

[8] 李泽兵,娄惠军,陈益铭,等.脑卒中后言语和语言障碍问题[J].现代复,2000,05(04):145-146.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4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 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 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 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言语不清、偏身麻木、偏瘫等突然发生的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其类型主要为脑梗死、脑栓死及腔隙性脑梗死三类。该疾病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占脑血管疾病的70%, 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 男性高于女性。有研究表明[1], 早期康复锻炼能刺激脑细胞, 促进脑功能及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 减少废用综合征。所以脑梗死后如何对患者实施正确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 现报道如下。

1 用药护理

脑梗死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应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规律服药, 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 并定期复查。

2 安置体位

卧床患者应使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首先在以患者舒适为宜的前提下做好头部的良好支持, 为早期康复的基础。根据不同情况可适当选择患者卧位, 如侧卧位、健侧卧位及仰卧位等, 无论采取何种卧位, 都应2 h内更换体位一次, 防止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形成褥疮。在更换体位时要注意轴线翻身, 保护患者头部不受到伤害。

3 安全护理

康复期安全护理不容忽视, 主要是防止患者跌倒和摔伤, 所以必须有专人陪护, 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安全护理内容: (1) 卧床患者应给予良肢位摆放, 指导其翻身时正确移动身体, 随时加固床栏保护, 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但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血运情况。 (2) 可以坐起和站立的患者动作应缓慢, 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在身体适应后, 逐渐将身体质量心移向患侧, 锻炼肢体的感觉和平衡力。在此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头晕情况, 如有异常立即平卧休息。 (3) 行走时患者不能穿拖鞋以及过于大或过小的鞋, 应选择高帮的鞋子以增加平衡面。在患者行走期间, 保持周围环境安全, 要求周围设有扶手、无障碍物, 要有防滑地面, 充足的光线, 并且要求家属在其患侧陪同。

4 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往往发病急, 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障碍难以接受。易产生烦躁、恐惧、悲观的心理反应, 随着“马上”痊愈的希望破灭之后, 脑梗死患者易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 表现为对治疗缺乏信心, 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 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 强化患者角色, 这些都不利于疾病康复。此时患者需要得到大量的心理安慰和生理支持, 家庭和社会支持在康复期非常重要。康复期仍然应保持与他人的联系, 包括与家属、朋友、医护人员的交流和沟通。除此此外, 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 使其更加理解关心患者。对于有严重情绪障碍的患者, 可以请医生来帮助, 使用一些抗抑郁药物, 对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很好的作用。

5 康复护理

康复宜及早进行, 脑梗死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48 h后即可开始康复活动[2], 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 半年以后由于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痉挛, 康复的困难较大, 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5.1 日常生活训练

指导脑梗死患者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 设计简单易行的康复训练, 如使用餐具、套圈、搭积木, 投球、拨算珠等。针对穿衣吃饭动作、上下床动作、大小便自理等日常生活能力, 指导患者进行技巧训练、手功能训练、精细动作协调训练[3]。右侧偏瘫且平时习惯使用右手的患者, 此时此刻要训练左手的功能。衣服要做的宽松柔软, 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穿衣时先穿患侧, 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 再脱患侧。

5.2 肢体功能障碍

针对肩手综合征发病原因进行治疗和预防,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4]。如摆正体位, 帮助减轻患肢水肿程度, 减轻疼痛感。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互结合。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置, 以防肢体发生畸形, 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 多利用康复治疗仪器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从简单的屈伸开始, 要求充分活动, 合理适度, 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 每天2~4次, 每次5~30min。早期进行肌肉按摩及上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被动运动, 每日可进行被动运动1~2次, 每次20~30 min。嘱咐患者及家属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 促进其血液循环, 但应注意水温。

5.3 口角歪斜

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吹哨、闭眼、皱额、鼓腮。护士应同情关心患者, 给予精神鼓励。鼓励患者多做眼、嘴、脸部运动, 并经常按摩局部。饮食上给予易消化, 富含丰富营养的流质半流质饮食, 如有吞咽困难者, 可进行吞咽理疗。

5.4 语言训练

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 护士要富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要善于应用写字板、手势、表情、体态语言等沟通方法,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等工作, 为患者尽早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 激发患者康复的信心。语言障碍患者多情绪暴躁、烦躁不安。医护人员要多给予鼓励, 尽早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 耐心纠正患者发音, 从简单到复杂, 反复练习, 坚持不懈, 这样利于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6 康复健康宣教

针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因,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控制体质量。给予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指导家属学会正确的护理方法, 每2 h翻身扣背1次, 防止发生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亚宁.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 :74-74.

[2]黄乐芳, 周艳.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6) :25-27.

[3]张静, 邵艳文, 卜淑霞.舒适护理对闹卒中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健康必读, 2012, 11 (5) :48-48.

脑梗死急性期的个案护理 篇5

一、引言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BI),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 %,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该病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

二、一般资料

患者:lijingqi,男,65岁,主因“头晕10天,伴口角歪斜3天” 于2014年7月10日10:05以“脑梗死急性期”收入院,入院时血压:150/80mmHg。现患者头晕,无视物旋转,口角歪斜,口角流涎,双下肢无力,无饮水呛咳,无吞咽困难,无胸闷憋气,纳食可,眠可,二便调。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220/110mmHg,现口服替米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尚可。入院后遵医嘱给予患者针灸科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输液及口服药物治疗。

三、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 与疾病偏瘫及平衡能力降低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与偏瘫,肢体乏力有关

3、知识缺乏 缺乏疾病防治的有关知识

4、有受伤的危险 与疾病致躯体活动障碍有关

5、语言沟通障碍 与患者吐词不清有关

6、潜在并发症:脑疝 与脑梗塞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有关

四、护理计划

1、患者能够适应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的状态,能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生活得到满足,情绪稳定,舒适感增强

2、能配合进行语言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掌握进食的适当方法,维持正常的营养供给,语言表达能力,躯体活动能力和吞咽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3、能描述可能导致受伤的原因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不发生受伤,误吸,压疮

五、护理措施

1、躯体活动障碍 与平衡能力降低有关

预期目标:使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1)、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防止抓形手,足下垂等后遗症。2)、经常按摩肌肉,做被动关节运动,不使肌肉萎缩,关节僵硬。3)、定时翻身排背,防止压疮。

4)、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关心患者。 评价:患者能无需他人帮助在床上活动

2、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与偏瘫,肢体乏力有关

预期目标:生活能逐步自理,或回复原来的日常生活水平。1)、将患者使用的用物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患者随时取用。2)、嘱协助做好洗漱,进食,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3)、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单位清洁。4)、教患者如何使用床头铃,及时了解患者所需及帮助解决。5)、指导家属定时协助患者排便。

6)、鼓励患者用健侧手进食,消除患者依赖心理。7)、恢复期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 评价:生活部分能自理—-可自己穿衣、吃饭。

3、知识缺乏 缺乏疾病防护的相关知识

预期目标:患者及家属能够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措施。1)、讲解疾病过程及发生表现。

2)、告之治疗方案及用药的必要性。遵医嘱按时给患者规则服药。3)、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4)、饮食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6)、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烦躁不安。

 评价:患者表示理解,配合治疗,家属表示理解相关注意事项。

4、有受伤的危险 与疾病致躯体活动障碍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无受伤

1)、加强对患者的看护,加护床头栏。

2)、在床头挂醒目标识予以提醒,防止患者坠床。3)、转移周围的危险物品,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予以保护。4)、指导患者家属做好陪护,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5)、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评价:患者无受伤。

5、语言沟通障碍 与患者吐词不清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恢复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

1)、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以利于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评价:患者的吐词不清较前有所改善

6、潜在并发症:脑疝 与脑梗塞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有关 预期目标:无脑疝发生

1)、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及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避免引起脑疝的诱发因素: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用力排便 3)、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多吃水果蔬菜 4)、控制摄入量,输液不宜太快 5)、脑疝发生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脱水降压药,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评价:目前无脑疝发生。

六、体会

此次的个案护理,可以说是把整体护理的理论付诸于实践,我们按照护理程序,从入院评估患者的病情资料,在给出护理诊断,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再实施护理计划,再评价护理效果,运用先进的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从入院至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其中不仅包括对患者的生理护理,而且还从心理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各个方面对患者进 行整体护理,不仅让我在理论知识方面有的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此次的护理实践过程也将会对今后的临床工作产生重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64例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临床探讨 篇6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5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38-01

脑梗死多由循环系统形成的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形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相关脑功能区的缺血、坏死,最终可导致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一系列脑功能障碍疾病,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致残率高、恢复时间长。脑梗死康复期时程长、见效慢,对医护工作者的护理要求较高,通过对患者康复期进行有计划、综合有效的护理,随着病情康复,患者的诸多功能障碍可减轻或消除。本文通过对本院2010年1 月~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 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 梗死患者6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7岁,发病后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 学检查(MRI 及CT)诊断为脑梗死,不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所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失语等,入院后即给予积极治疗,早期介入综合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1.2 方法

1.2.1 制定详尽的患者康复期护理计划:视患者病情不同制定全面、可行的康复期护理计划,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干预患者不良心理的产生。康复期护理开始时间原则上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应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开始时间越早,患肢功能恢复越好,所以患者一旦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晰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多于治疗后3~7d开始。康复训练期间应培养患者家属观 察病情及进行心理分析,这样可更好地开 展工作。

1.2.2康复期间对患者加强安全防护:给患者创造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病房内不放置锐器、刀具等危险物品,室内采光应柔和自然。平时注意防止外伤,地面要保持干燥,给患者穿轻便软底鞋,患者如厕、洗浴应在有人协助的情况下进行。

1.2.3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脑梗死患者在饮食上应做到严格限制胆固醇、脂肪及盐的摄入,糖类的摄入要适量,嘱患者多食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鱼虾,同时注重饮食的规律性,定量性。

1.2.4制定心理康复护理措施:脑梗死患者多由正常人突然转为生活不能自理,以致患者出现悲观、厌世、烦躁等不良心理。此时护理人员用百倍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去开展护理工作。针对患者此时的心理特点进行疏导、安慰,关心、了解患者。在患者接受病情现状自觉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后可以对患者进行书写、对话、回忆等训练。

1.2.5康复期间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脑梗死患者多需长期卧床,期间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在开展康复期护理时应注意预防。预防肺部的感染,应严格戒烟,对早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后期病情好转患者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促使其尽量多活动;对一些高危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长期卧床患者,骶尾部及骨突部皮肤和软组织易形成压疮,康复期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多改变患者卧床姿势,多给患者翻身。床褥应保持清洁、干燥、平整,尽量使用电动气垫床,大小便后注意及时处理局部皮肤,保持干燥、卫生。若已形成压疮,应在医生指导下,按各期压疮进行处理 。

1.2.6康复护理中的肢体训练计划及注意事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最为重要,肢体训练应尽早开始,虽然脑梗死患者早期活 动不便,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协助 下进行早期锻炼可减少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 活动的方法应遵循“先轻后重、由小到大、先下后上、由近及远、循序渐进”进行。早期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同时配合理疗、按摩等方法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刺激神经功能,减轻肢体的废用性萎缩,同时应注意多改变患者体位。中后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练做到锻炼量适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初期可先锻炼坐起,初练时应给患者准备靠枕,患者能够在床上坐稳并无其他不适后可进一步让患者下地,可辅助应用助行器、拐杖等。当患者能较稳行走后,可开始进行日常生活锻炼,逐步训练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计划要注意因人而宜。

2 结果

本组64例患者住院治疗护理后,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6例有显著疗效,占25%,46例好转,占71.875%,无效2例,占3.125%。,结果表明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对其病情恢复有较大帮助 。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脑梗死致残率和复发率高达20%~40%,实施积极、系统的康复护理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许多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并不是由诸多功能障碍所致,而是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正确的的康复护理,致使产生关节畸形,姿势性痉挛,废用性肌肉萎缩等后遗症。通过早期的系统性康复护理,可以使患者肢体功能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复,从而可以积极的预防长期卧床造成的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常见并发症,通过积极的心理康复及语言、认知训练,可以使患者尽早从患病后的不良情绪中脱离出来,早日实现生活自理,重新回到家庭、社会。

参考文献:

[1]聂乔斌,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J].中国疗养医学,1998,7(2):20。

[2]史长青,偏瘫治疗中误用综合征探析[ 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6,27(1):27。

[3]俞明辉,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956。

作者简介:

浅述脑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科对2005~2009年进行脑梗死康复护理30例, 其中, 男20例, 女10例。90%的患者好转出院, 生活基本能自理。

2 护理要点

2.1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瞳孔的变化, 如有异常, 立即通知医生

2.2 注意营养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患者的营养搭配

饮食以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高维生素为主, 并做到少量多餐。不能进食者, 不可让患者勉强吞咽, 这样很危险, 如果食物误人呼吸道, 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人性肺炎, 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可给鼻饲流食, 流食必须保证足够的热量, 每2~3小时/次, 每次200m L, 温度38~40℃, 并注意器具的清洁, 以免造成胃肠炎。

2.3 口腔护理

口唇有干裂时先予以润滑, 可涂石蜡油, 口腔黏膜如有溃疡时, 可涂1%龙胆紫, 也可以用冰硼散或锡类散, 撒布于溃疡处, 为病人擦洗口腔时, 须用血管钳夹紧棉球每次1个, 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棉球蘸漱口水不可过湿, 以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

2.4 泌尿系护理

由于患者卧床, 而又不习惯床上排尿, 容易造成尿潴留, 可给予留置导尿, 导尿管应每周定时更换, 并每日2次冲洗膀胱。可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利于排尿并让患者练习床上排尿。有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勤换尿布, 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擦洗干净, 擦干后扑上爽身粉。

2.5 心理护理

患者病后肢体突然丧失功能, 小便遗床,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与病前健康的身体相比, 故产生焦虑、悲观情绪, 又伴有言语障碍、心理情感无法与人交流、倾诉更加重了焦虑悲观情绪以至于身体免疫降低, 严重影响了身体的康复功能, 延长了病情, 针对患者的这些情绪变化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 对病情恰如其分地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本病的一些知识, 介绍患者熟悉的康复病例, 使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 乐于接受治疗与护理, 主动参与康复过程, 振作精神从焦虑悲观中解脱出来。

2.6 语言功能训练

脑梗死患者常可引起语言功能障碍, 可教病人撅嘴、鼓腮、龀牙、叩齿等, 每个动作做5~10次/1个单元训练, 教病人学习发音、先单个发音、准确后, 可逐渐加深难度, 可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病人记忆, 要求病人大声的朗读, 以刺激记忆, 慢慢地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

2.7 预防褥疮发生

预防褥疮发生是患者走向肢体康复很关键的一个过程。一旦发生可能因感染、发热而加重脑血管病, 严重者还引发败血症而致病人死亡, 所以应加强皮肤护理, 经常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 做到勤翻身, 每2小时翻身1次, 勤按摩, 对经常受压部位每日按摩2次, 可在骨突出及易受压部位垫以橡胶气圈或海绵垫, 对皮肤发红部位可用正红花油进行按摩以防止褥疮发生;勤整理, 保持床铺平整无碎屑, 勤更换, 适情况及时更换患者的衣服、床单和被罩。

2.8 肢体功能训练

向患者讲明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 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初期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合理的卧位, 配合被动活动上下肢各关节的屈、伸、内旋以及外展, 并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随着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逐渐加大训练力度, 并且每天对患肢进行2次系统按摩, 并遵医嘱对患肢进行针灸治疗。在训练中, 尽量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式, 循序渐进的督促病人完成训练, 对训练中的微小进步, 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 使病人对此产生积极性、克服惰性的心理。

2.9 出院指导

让患者坚持语言和肢体功能的训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避免过度疲劳预防感冒;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 忌烟酒以防止复发;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以及血脂, 坚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告诫病人警惕脑血管病复发的早期症状, 病人突然出现头痛、头晕、言语不清、肢体麻木并伴有活动不灵等症状多属复发, 要及时就医。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制定一系列恰当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 并付诸实施, 以减轻脑梗死患者的后遗症,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关键词:脑梗死,肢体语言训练,口腔护理,心理护理,预防褥疮,康复

参考文献

[1]侯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68.

[2]陈素雅.现代护理报[J].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康复要点, 2008, 27 (6) :l2.

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患者, 男性37例, 女性21例。年龄38~82岁, 平均64岁;住院最长86天, 最短17d, 平均住院天数30d。其中, 左侧肢体瘫痪者38例, 右侧肢体瘫痪者20例。

2 康复护理

2.1 常规护理

给患者取舒适卧位, 昏迷者头偏向一侧。病室保持安静, 空气流通。保持床铺清洁, 干燥, 平整无皱褶。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 定时翻身扣背, 按摩受压部位, 以免发生褥疮及泌尿系感染。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肺部感染;注意饮食营养全面, 多吃清淡易消化低盐饮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预防便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意识等。如有颅内压升高时, 常引起血压增高, 若患者突然剧烈头痛, 持续频繁呕吐, 进行性意识障碍, 有脑出血可能, 立即通知医师。

2.2 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变化一般有5个阶段:震惊、否认、抑郁、对抗、独立、适应[2]。由于起病突然, 进展快, 生理功能障碍, 突然失去自理生活能力, 患者无法接受现实, 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对其态度和蔼, 关心体贴, 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及时开导患者, 使其接受现实。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使其积极协助, 最终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回归家庭和社会。

2.3 康复指导

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 防止肌肉萎缩。用温水洗患侧的肢体, 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恢复。其次, 多做关节运动,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 如健侧手带动患侧手, 进行肋上举运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 做洗脸、刷牙、梳头、进食动作。多做按摩运动, 刺激神经功能恢复, 动作轻柔缓慢。在肢体锻炼过程中, 做到被动变为主动,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患者撅嘴、鼓腮、伸舌的动作。利用实物、字卡、图片等, 让患者发音从音到词, 词到句, 由短句到长句, 反复练习, 刺激记忆。

3 健康教育

脑梗死患者大多有高血压, 高血脂, 高血糖, 肥胖等病症,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规律, 合理饮食, 注意休息, 心态平和, 不熬夜, 忌烟酒。坚持服药, 切忌盲目加大运动量, 以避免造成关节, 肌肉损伤, 运动难度不宜过高, 以免造成失去信心。吞咽困难的患者, 在进餐时, 把食物做成干稀适度的糊状, 不要讲话或开玩笑, 以防误吸, 引起呛咳。进餐后要协助患者漱口。冬季注意保暖防寒, 预防感冒。

4 讨论

脑梗死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可使各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率降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取得家属的配合, 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正确客观的对待自己的病症。因为人自发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的, 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 进行功能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3]。所以, 早期及时的护理, 尽早的康复功能锻炼是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最佳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患者早期护理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58例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 效果显著。结果 早期采取护理措施和康复训练, 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收到良好的效果。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大大提高了患肢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玉梅, 郭文君.脑梗塞的心理沟通与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 2006, 3 (12) :71-72.

[2]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5-40.

脑梗死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探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7月,首次发病在7d内的脑梗死患者50例。上述病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两组病例均有偏瘫,并且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均无明显差异。康复组25例,年龄57~72岁,平均(60.5±6.3)岁,上肢肌力≤Ⅱ级20例,≥Ⅲ级5例;下肢肌力≤Ⅱ级21例,≥Ⅲ级4例;对照组25例,年龄49~71岁,平均(61.2±6.9)岁,上肢肌力≤Ⅱ级21例,≥Ⅲ级4例;下肢肌力≤Ⅱ级19例,≥Ⅲ级6例。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护理及随意锻炼;康复组除按常规治疗护理,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指导,加用超声治疗,仪器为SUT-100(增强型)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

1.2.1 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根据国内外资料证实,早期康复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进行康复治疗。过去总是强调急性期抢救治疗而忽略早期康复,现代康复学认为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代替的。

1.2.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中占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常被护理人员所忽略。由于长期卧床及肢体活动受限,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对疾病恢复丧失信心,情绪容易激动。护理人员此时对待患者更应该耐心、细心,首先让患者树立信心,以愉快心情接受康复治疗。而且要让患者改变观念,不能总是依赖护理人员及家属。就像奥伦自护理论中提到的随着病程的康复,患者自护能力的恢复与提高,护理系统则逐渐由部分代偿护理变为教育—支持系统[1]。尽可能让患者发挥功能,以心理康复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1.2.1.2 体位的摆放

正确的体位摆放能避免患者出现异常痉挛,所以患肢体位摆放和定时交换体位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2],如平卧时肩关节曲45°,外展60°,肘关节伸展位,腕关节背伸位,手心向上,髋关节伸直,膝关节曲20°~30°,患侧下肢的外下方垫一软枕,足处于中间自然位,在足底放置保持踝关节背屈,外翻的足托板。健侧卧位时,患侧肩胛上垫一软枕,患肢外旋置于软枕上,手腕伸直,手掌向下,患腿在上,自然弯曲垫软枕;患侧卧位时,背部垫软枕,肘腕伸直,掌心向上,下肢略弯曲向前。为避免肩关节半脱位,应常向患侧翻身并上抬上肢。

1.2.1.3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为避免长期卧床并发褥疮、坠积性肺炎及尿路感染,同时为加强病员的肢体功能恢复,故在卧床时应勤翻身,床单保持平整、清洁、干燥,勤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发生。勤拍背,鼓励患者作深呼吸,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泌尿系统护理,注意多饮水,特别是留置尿管患者每日行留置尿管护理并定时更换尿管。

1.2.1.4 床上肢体活动

为避免长期不运动所关节活动下降,应尽早对缺乏运动的肢体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运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幅度由小到大,2次/d、30min/次,运动时注意不能拉伤患肢肌肉,教会患者用健手帮助患手锻炼。可做掌对掌、十指交叉握手,上举上肢运动,同时学会利用床栏进行翻身、坐起等锻炼[3]。多做患侧肩的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腕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等。

1.2.1.5 起床训练

帮助患者做好起床及患侧平衡的训练,包括起床时从平卧到床边坐起,穿衣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到初步行走训练。总之,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训练次数与时间视患者全身状况而定。康复训练应持之以恒,神经系统功能恢复1年内最快,因此应坚持锻炼。

1.2.1.6 辅助仪器的使用

应用SUT-100(增强型)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疗效显著。操作方法为:在患侧肢体肌腱部位放置电极片;在颅内病变相应头皮部位放置一超声探头;在患侧劲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区各放置一超声探头;2次/d,每次20min,10d为一疗程。根据病情选择声电处方,电刺激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宜。

2 结果

表1为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和对照组肌力比较结果。

3 讨论

脑梗死发生后,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脑细胞储存氧能量的能力降低[4]。长期缺血缺氧使脑细胞功能衰竭,故局部血流量的及时恢复很重要。而超声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细胞功能,改善局部脑内血流供应,减轻脑水肿,促进脑部血凝块吸收。同时能加强脑组织缺血区供氧。SUT-100(增强型)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同时能利用电刺激防止肢体肌肉萎缩,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促进瘫痪肢体恢复。同时,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形成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位功能重新组合。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从而改善患侧的功能。从收容患者的情况看,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率高,致残率也高,所以康复护理尤为显得重要与迫切。

参考文献

[1]成翼娟.整体护理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

[2]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00.

[3]王全珍,徐晓璐.现代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16.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篇10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因脑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称为脑梗死,中医称为中风,西医称缺血性脑卒中[1]。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人,几乎均伴有不同程度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增加患者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临床治疗时,对患者实施有计划的康复护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其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例,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无合并肺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非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4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7.21±10.59)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病程(26±11)个月。康复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7.00±10.41)岁;病程4个月~9年,平均病程(25±13)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常规护理。(2)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心理康复护理、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康复护理。a.心理康复护理:心理康复的过程是让患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心理康复不仅要重视患者本身的心理及其变化,也要注意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逐渐适应生活、学习、家庭或者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面对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建立有关人员(同事或家属等)协助支持系统。并且要解除由于家庭与小团体中出现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患者的心理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专家协助支持机制心理康复,患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起积极的人生目标[3]。b.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康复护理。一般认为,发病后3个月是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根据神经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原理、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功能重组理论,针对个体情况,综合使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和运动在学习法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按照人体发育顺序,从近端到远端,反复强化训练,逐步达到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改善[4]。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在入院前、入院后6个月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越高缺损程度越严重;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分数越低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用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入院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见表1,入院后6个月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入院前有所改善,并且康复组入院后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8.39±6.67)分、(90.17±11.84)分、(75.31±10.97)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中医称为中风,西医称缺血性脑卒中,因脑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人,几乎均伴有不同程度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增加患者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采用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内容心理康复护理、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康复护理。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患者的一些生理功能异常或障碍如肌肉痉挛等也可以使用心理方法加以控制。由于身体或心理原因而出现的人格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伴随其后的人生历程。人格变化可能导致生活危机或其他精神危机,需要心理干预才能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和未来发展。因此心理康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患者由于身体的损伤导致的障碍(如移动困难,活动不便或语言障碍等)会产生情绪和其他一些心理变化,这些均需要以心理康复保持健康[5]。一般认为,发病后3个月是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根据神经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原理、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功能重组理论,针对个体情况,综合使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和运动在学习法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按照人体发育顺序,从近端到远端,反复强化训练,逐步达到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的改善。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入院后6个月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入院前有所改善,并且康复组入院后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8.39±6.67)分、(90.17±11.84)分、(75.31±10.97)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礼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9):1374-1375.

[2]刘虹.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研究[J].四川医学,2014,35(8):1064-1066.

[3]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12:865.

[4]刘玉莲,赖育芳,罗庆.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14-15.

上一篇:西方茶文化下一篇: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