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2024-06-24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精选十篇)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06年1月—2007年10月120例脑卒中病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60例,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 实验组在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偏瘫康复护理。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年龄32岁~60岁;脑出血20例, 脑梗死40例;大学6例, 高中35例, 中专12例, 文盲7例;住院天数18 d~30 d。实验组男32例, 女28例;年龄35岁~60岁;脑出血25例, 脑梗死35例;大学10例, 高中30例, 中专10例, 文盲10例;住院天数20 d~30 d。诊断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及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病人入院时和出院时均进行日常生活行为的评估 (ADL) 和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评定其运动能力各1次。由同一护士完成此评定。

2 护理

2.1 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实施时间 脑卒中康复锻炼时间从病人意识清醒, 生命体征稳定, 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再发展的24 h~48 h后开始, 一般是脑梗死发病后1周、脑出血后2周, 以对病人心率的影响不大为度[3]。黄兴等[4]认为, 康复治疗时间为脑梗死发病1 d~21 d, 脑出血后10 d~21 d, 意识恢复,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大于8分, 生命体征稳定48 h。我科脑梗死病人发病第1天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稳定。

2.2 良肢位的摆放和体位变换 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 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1], 是对病人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 尽最大努力抑制痉挛, 抑制联带运动对病人的影响[5], 给病人进行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体位治疗时, 注意良肢位的保持应贯穿于康复的全过程。良肢位的摆放要求全科护士连续不断的护理, 甚至需要2 h给病人摆放1次。良肢位分为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3种体位变换使用, 避免使用半卧位, 因为它直接强化了痉挛模式。体位变换翻身可以改变血管内压, 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压疮、关节挛缩及静脉血栓形成, 也可改善呼吸功能, 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1]。

2.3 病人的被动活动 被动活动可以同良肢位的摆放同时进行。在肢体康复过程中, 特别是在早期康复的强度、幅度不宜过大、过强, 防止各个关节部位过屈过伸。手法要轻柔, 速度缓慢有节奏, 一般一个动作需要3 s~5 s, 每个动作3次~5次为宜[5], 以免造成二次损伤。二次损伤是指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和压疮。有学者认为恢复偏瘫病人膝关节7 d挛缩需用52 d, 21 d挛缩则需用300 d, 所以应以预防为主, 尽早为主[6]。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肘关节屈曲、伸展、旋前、旋后;腕关节、手指关节的活动;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伸展、内旋、外旋、内收、外展;踝关节背曲、跖曲、内翻、外翻和双手交叉摆动训练;利用健侧下肢辅助的抬腿训练和搭桥训练。在被动活动的同时进行按摩训练, 由末梢向心方向轻轻按摩, 帮助静脉、淋巴回流。根据部位不同, 用手指或手掌旋转进行, 使肌肉韧带营养改善。对痉挛性瘫痪手法宜轻, 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对迟缓性瘫痪手法可适当重, 以刺激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 时间以每个肢体5 min~10 min, 每日1次为宜。

2.4 运动意念的应用 运动意念是指按正常运动模式, 发挥病人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7]。当治疗师用正确的运动模式进行被动运动时, 让病人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患肢上, 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 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病人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运动意念应在给病人进行被动运动时即让病人应用, 给其讲明运动意念对患肢主动运动的产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逐渐减少辅助活动量时, 鼓励病人自我训练, 逐渐达到主动运动。

2.5 健肢的主动运动 脑卒中可导致病人运动、感觉、自主神经等功能障碍, 久之可致躯体原有功能失用性退化。健肢的主动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 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 预防并发症, 改善全身症状, 增加病人康复的信心[5]。在加强病人患肢活动的同时, 也要加强病人健肢的活动。如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可增强健肢的灵活性。注意带动痉挛性瘫痪时动作宜缓慢, 勿用力过猛, 导致肌肉关节损伤, 对弛缓性瘫痪切勿过度牵伸松弛的肌肉, 可嘱病人配合用力, 使瘫痪肌肉收缩。

2.6 加强对患肢的刺激 脑卒中病人卧位时头多偏向健侧, 所以应把床头柜、日用品放在患侧, 使病人拿取物品时从健侧跨过身体至患侧, 护理查房时站在患侧, 输液治疗在健侧[8]。刺激患肢感觉机能和进行精细运动, 让病人接触不同温度、湿度的物质, 锻炼手指抓握能力, 从握橡皮圈、乒乓球到拿取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到用手指或筷子取物品, 由粗到细[9]。

2.7 心理护理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在25%~79%, 一般在30%~40%, 它不仅可以对病人肢体功能的康复和认知功能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 还与社会退缩及病死率的升高直接相关[1]。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易情绪失控, 情绪低落可伴焦虑、疲劳、认知功能障碍、失眠或昼夜睡眠节律颠倒。老年人多次卒中, 经济条件差, 知识水平低, 瘫痪程度重, 家庭关系差者易发生卒中后抑郁[10]。一旦病人发生脑卒中, 应该根据病人具体情况, 给予病情讲解, 与病人家属交流, 告知家属不要在病人面前流露忧虑情绪, 动员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鼓励和照顾, 安慰、鼓励病人, 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身心修养环境。减轻抑郁症状[11,12]。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康复护理 教案 篇2

课程名称

康复护理学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授课章节

第一节 脑卒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脑卒中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脑卒中引起的功能障碍 3熟悉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评估

4掌握脑卒中康复护理原则、目标、措施 5掌握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指导

计划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1脑卒中的概念、诊断及危险因素; 2脑卒中引起的主要功能障碍;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原则、目标和护理措施 3卒中后的康复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措施;难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评估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方式: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方法和手段:启发式、互动式情景教学、案例分析 作业与思考题:

1、脑卒中患者患病早期应当介入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2、如何指导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第一节 脑卒中

一、脑卒中的概述

1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超过24小时)、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血管壁病变; 心脏病 ;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异常 3 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等; 不可干预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

二、脑卒中主要的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由锥体系统受损引起,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多表现偏瘫。运动功能的恢复经过: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2 言语功能障碍:发病率高达40%~50%;3 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构音障碍和失语症;4 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5感觉障碍: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减退或丧失;

6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失认证,失用证; 7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历心理反应阶段:震惊、否定、抑郁反应、对抗独立、适应;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心理,发生率为32%~46%等。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9其他:面神经功能障碍 ;误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 ;延髓麻痹

三、康复护理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Brunnstrom 6阶段评估法、肌力评估。

2、言语功能评估: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中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吞咽能力评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估;吞咽造影剂透视

4、感觉评估: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5、认知评估:格拉斯昏迷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认知功能评估表、注意力评定、记忆功能评估、执行功能评估、失认症评估(单侧忽略、触觉失认、视觉失认)。

6、心理评估:焦虑、抑郁相关量表

7、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评分

四、原则和目标:

1康复护理原则:早期介入、合理饮食、康复训练及指导、心理护理、预防复发、疾病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指导.2 康复护理目标:短期目标(一周到一个月内)和长期目标(数月到数年)

五、康复护理措施 1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 ①良肢位摆放

②肢体被动运动 :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

③主动活动::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训练;被动向患侧翻身训练;主动向健侧翻身训练 ;主动向患侧翻身训练),桥式运动。2 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①抗痉挛训练:卧位抗痉挛训练;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下肢控制能力训练(屈髋屈膝动作训练、踝背屈训练)。②坐位训练:坐位耐力训练;从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3 恢复期康复护理和训练 ①平衡训练 :

②立位训练 :起立训练 ; 站位平衡训练 ;患侧下肢支撑训练

③步行训练 :步行前准备 ;扶持步行;改善步态训练 ;复杂步态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④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包括臂、肘、腕、手的训练

⑤改善手功能训练 : 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物品训练,纠正错误运动模式

4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病人可首先进行听理解训练和呼吸训练以后逐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书写训练。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应先进行松弛训练和呼吸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发音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和语音训练等。5 摄食和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①间接训练法

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的运动训练:下颌、口唇、面部、舌部 运动及颈部放松 ;促通咽反射训练;闭锁声门训练;吞咽模式训练

② 直接训练法 :食物形态 ;进食体位;选用餐具;进食注意事项 ;替代进食

7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8心理和情感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3

【关键词】摄食吞咽障碍;急性脑卒中;摄食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44-02

由于社会中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加上饮食结构不合理,当前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摄食吞咽障碍成为常见的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会引发误吸性肺炎、营养不良,甚至窒息[1]。因此,临床中要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非常重要。文章对32例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情况进行了介绍,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共3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为62.7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1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3例。疾病类型:急性高梗死21例,脑出血11例。所有入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具有咳嗽能力,能配合治疗。

1.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2.1进食训练①体位选择:患者能自行坐立的进食可以选坐位,患者身体前倾,喂食者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患者保持坐位困难时,进食可以保持半卧位,将床头摇高30°,用软枕垫起患侧,喂食者处于健侧;患者病情严重,患者可取侧卧位,将食物送入健侧口腔中[2]。②食物选择:除了鼻饲患者之外,对于其他患者可以将食物做成糊状,不易松散,例如菜泥、果泥、肉泥等。保持适宜的温度,以偏凉食物为主,有助于产生冷刺激从而出现吞咽反射。③喂食方法:饭前用金属勺对患者咽部做10次冷刺激,喂食2勺凉开水后进食,1口量要保持在3-5ml,待患者吞咽完毕还要进行1次空吞咽动作。

1.2.2唇舌训练①声带训练:患者咳嗽,清嗓子,深吸气后憋气,然后用力发音。②舌肌、咀嚼肌训练:患者将口张大,尽力将舌头外伸,沿口分别舔上下嘴唇及左右口角,然后缩舌,上下牙互叩,并进行10次咀嚼动作。如患者不能自行伸舌训练,护士可以用纱布将其舌把持后进行。每次5min,每日三餐前进行。

1.2.3吞咽训练①咽部冷刺激:用冰过的棉棒刺激患者咽后壁、舌根、软腭,诱使咽喉肌出现收缩,然后做空吞咽动作[3]。每日餐前进行一次。②咳嗽训练:按照吸气—憋气—咳出的程序进行,要用手部按压腹部,快速咳出,增加呼吸系统对异物的防御能力。③吸吮训练:患者食指戴胶套后放入口中进行吸吮动作。

1.2.4喉抬高训练让患者感觉指导者吞咽时甲状软的骨运动情况,然后在对照镜子,让患者将食指放在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20次,每日训练两次,后期将吸吮和喉抬高结合起来,直到患者唾液不再从口中流出为止。

2结果

32例患者经过早期康复及护理,吞咽障碍治愈14例,明显好转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除了无效患者之外,所有患者在进食中均未出现误吸、窒息等情况。

3讨论

摄食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見并发症,根据相关报道,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有50%左右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摄食吞咽障碍。吞咽会影响患者的发音、心理、营养,可能会导致患者误吸,甚至死亡。在正常吞咽中一般是按照口准备—口传递—咽阶段—食管阶段四个阶段进行的,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出现摄食吞咽障碍主要是在口咽阶段,是因为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在发生脑卒中后出现障碍导致的。

目前临床中解决摄食吞咽障碍常见的是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吞咽康复训练能对患者脑细胞产生刺激,促进运动神经元树突的延长,同时还能有效提高神经肌肉功能的适应性。在进食训练中,保持合理的体位可增加食团的内压,也可以防止食物误入气道。舌肌、咀嚼肌训练能加强肌肉的运动活性。冷刺激是较常见的康复训练,它能提高咽部的敏感度。发声训练能改善屏气时声带的闭锁功能。通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措施增加了患者口腔肌肉的协调性,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反射性刺激,同时也能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流量,从而促进病灶周围脑组织的重组。在本组病例的早期康复护理中,有31例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了较高的改善,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急性脑卒中病人摄食吞咽障碍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维霞,孙慧芹,高从远.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综合康复护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3):397-398.

[2]李银玲,刘秀芳.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234-235.

528例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脑卒中病人528例, 男423例, 女105例;年龄23岁~90岁;脑梗死368例, 脑出血128例, 蛛网膜下隙出血32例。

2 康复护理

2.1 功能状况的观察与评定

对收入我科脑卒中病人的功能障碍情况 (包括性质、程度、范围、影响) , 如运动功能 (包括肌力、耐力、活动范围、平衡、协调与控制力) 、感觉功能 (包括视、听、嗅、触、本体感觉等) 、语言功能 (听、说、读、写等) 、心理情绪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估, 发现机体失去和残存的功能以及潜在的功能问题, 通过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客观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功能障碍性质与程度的准确评定是进行正确康复护理的必要前提。

2.2 日常生活活动的护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大小便活动、转移等, 是维系个体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活动单元。脑卒中病人往往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护士运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ADL) 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然后通过促进、代偿训练, 充分调动病人的主动性, 鼓励病人用正常的运动模式来进行日常活动, 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 由替代护理逐步转变为自我护理, 独立完成生活自理。

2.3 体位摆放、变换的护理

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4]。由于肢体功能障碍, 病人长期卧床可造成压疮、肌肉骨关节、呼吸循环系统等并发症, 所以通过正确的体位护理, 能有效地防止失用综合征, 减少误用综合征, 为进一步进行运动治疗打下基础。

由于病人肢体的病理模式是上肢以屈肌痉挛占优势, 下肢以伸肌痉挛占优势。对抗这种病理模式的方法就是整个康复过程始终贯穿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 保护关节功能, 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体位[5]。尤其是软瘫期, 康复训练相对较少, 康复护理显得特别重要。无论给病人采取仰卧位、健侧卧位, 还是患侧卧位, 都要注意防止肩关节脱位, 这时良肢位的摆放就尤为重要, 帮助病人将上肢尽量伸直, 外旋外展, 手指张开, 下肢屈髋屈膝。

脑卒中病人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对于抑制肌肉痉挛、减少并发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康复训练创造了条件, 是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6]。杜宁等[7]对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临床研究显示, 在入院早期即采取体位干预护理, 可使病人运动功能得以改善。

2.4 预防各种并发症、继发性功能障碍的护理

长期卧床病人尤其应加强预防各种并发症、继发性功能障碍的护理。呼吸道不通畅是引起脑缺氧的常见原因[8], 除正确的体位护理外, 包括呼吸训练、排痰训练,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另外还需进行大小便控制训练、被动运动与维持性按摩, 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压疮、关节挛缩、畸形等。

脑卒中病人软瘫期的被动活动, 于发病后2 d或3 d做起, 对病人所有关节做全范围的被动活动, 每日2次, 活动顺序从大关节到小关节, 并行肌肉按摩, 改善血液循环。软瘫期的康复活动全部在床上进行, 以翻身和桥式运动为主。开始由护士完成, 然后在护士协助下完成, 最后自己完成, 实行自我护理。

2.5 康复心理护理

脑卒中病人在各个时期都可能出现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其中以抑郁、焦虑、自卑为多, 可影响病人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病人脑卒中后, 恢复患肢原有功能的欲望较强烈, 适时给予心理支持能消除抑郁情绪, 促进病人主动锻炼。病人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 神经抑制解除, 此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9]。改善和消除心理障碍, 可以使早期康复训练达到良好的效果。

针对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护士采用心理安慰、启发、疏导、暗示、支持等心理护理技术。同时在病区内开展集体座谈和娱乐活动, 活动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17:00~18:00;活动地点为病区会议室;活动内容为集体座谈和娱乐活动;参加人员为病区病人和家属。同时医护人员还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热情接待病人, 了解病人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 多与其交流, 了解病人的心理和生活需要, 给予相应的护理。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 融深切的同情、诚挚的关心于每次接触交谈、每项操作过程中, 并告诉病人自身疾病治愈的可靠信息, 鼓励病人消除不良情绪, 树立治疗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护理。另外, 应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病人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 嘱病人家属及朋友多关心体贴病人, 多与病人倾心交谈, 参与病人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鼓励探视, 让病人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 从而减少孤独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病人整体护理中是非常必要的。功能状况的观察与评定是指导进行正确康复护理的必要前提, 体位摆放、变换的护理是脑卒中病人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对脑卒中病人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是康复护理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 成功的日常生活活动护理、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基础。通过全面的康复护理, 才能使脑卒中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 减少致残率,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生活质量,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实用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112.

[2]蔡文智, 李亚杰.脑卒中的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49.

[3]卓大宏.进入21世纪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 15 (6) :327-329.

[4]马维艳.运动意念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7) :1017.

[5]王静.偏瘫早期良肢位摆放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9 (11) :99.

[6]邓奋立, 许秀凤.脑卒中早期良肢位摆放观察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 2007, 4 (8) :65-67.

[7]杜宁, 刘美娟, 李群辉.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的康复护理体会[J].世界健康文摘, 2007, 4 (8) :65-67.

[8]吴景文, 辛翔.弥漫性脑挫伤诊断及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 2003, 3 (9) :321.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5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将60例出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以常规服药指导;观察组制定人性化的社区护理模式包括:持续有效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生活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 明显大于对照组66.7%。结论:社区护理模式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健康教育

脑卒中是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约3/4的患者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以上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病情往往较长,很多治疗结束之后的康复工作都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完成。因此,有效的对脑卒中患者定期随访,制定健康档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社区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出院时间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3岁,平均69.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7岁。患者大部分有高血压病史,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卒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健康指导,每月开展两次家庭健康讲座。主要途径是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患直接面对面讲解,并让患者及家属主动学习,召集患者及家属进行脑卒中家庭护理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平时医务人员及家属督促患者积极参与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每天到社区服务中心的康复室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给患者建立康复健康档案。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生活习惯、遵医行为等,社区护理人员以及家属要密切的关注,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并制定家庭康复计划。

(1)心理干预。脑卒中后因为大脑左前半球受损导致抑郁,加之由于沟通障碍,肢体功能恢复较慢,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如果缺少家庭和社会支持,病人发生焦虑、抑郁的可能性会加大,而焦虑与抑郁情绪又会阻碍病人的有效康复。[2]因此应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2)康复指导。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锻炼,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的目标。

①肢体功能训练: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训练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可综合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在康复过程中,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以利于早日康复。②语言功能训练:语言障碍会影响心理和生理,要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和方法。语言训练及早进行,要耐心细致地从一个单词、一个词汇教起,由简到繁坚持不懈,病人语言功能可望好转或恢复[3]。

(3)饮食干预。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直接导致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注重饮食指导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尽量做到膳食平衡,嘱咐病人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豆类和粗粮,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3]限制饮酒并戒烟,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

(4)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本病的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合理休息,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1.3 评价标准

生活完全自理视为基本痊愈,生活部分自理视为病情缓解,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自由度V=1,查卡方界值表P<0.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将两组患者经过6个月后的病情康复情况进行比较,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和对照观察,对照组的患者经过一年护理,病情得到缓解只有66.7%,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并且有些患者病情复发;然而经过社区护理干预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的占有96.7%,明显高于对照组。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之一,一直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生理能力、运动能力,甚至记忆能力。随着护理学和医学模式的发展,临床护理模式已不能全面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因此积极开展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可保证患者在家庭和社区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对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后遗症、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而社区护理模式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更加方便,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要求。因此,做好脑血管疾病的社区护理管理工作,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和治疗,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篇6

护理人员应按时为患者测血压,并做病历记录,系统观察患者的病情,避免发生心脑血管卒中,也给医生下一步治疗用药提供参考。如家属观察到患者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或送附近医院检查。

患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的血压升高。饮食上应该避免油腻厚味的摄入,多吃些含碘、维生素C较多的食品等,另外还要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要控制在6g以下。

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保持120~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120次/分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心率恢复正常;患者也可以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但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出现猝死。

脑卒中是常见病,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从研究现状来看,急性期康复的研究很多,社区后遗症期康复研究还很少。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家庭康复环境未行相应改造。

干 预

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方案”有4个特点,即系统化、标准化、个体化、家庭化。①系统化:根据整体护理原则进行身心两方面康复护理;根据三级康复原则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方式指导、康复环境改造。②标准化:统一规范、措施具体。③个性化:根据病程和病情决定康复重点,后遗症期是ADL:根据患者和照顾者能力决定干预频率。规律性与弹性结合。④家庭化: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家庭康复环境的改造;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转介。

制定方案

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康复护理理论,按照整体康复护理程序,Orem自理模式。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内容:①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锻炼情况外,包括生理状况(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社会状况、日常生活方式,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②诊断(护理问题的确立):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护理問题,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护理问题。③计划: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常见的先兆症状、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脑卒中再发的方法、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正确体位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饮食动作训练;穿衣动作训练;清洁动作训练;排泄功能训练;如厕动作训练;床-轮椅转移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技能训练、辅助工具使用指导。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还应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环境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祛除地面障碍物如门槛等,长期卧床患者的床安装床档,卫生间安装扶手等。社区资源转介。④实施:按方案实施,作好记录,患者和照顾者均作为干预对象,照顾者每天协助或监督。

讨 论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康复、能预防脑卒中的再发,减轻了家庭社会的负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区护士参与我国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提供了依据,为发展家庭康复护理起导向作用。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57例, 年龄61岁~82岁, 平均73.4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1], 经脑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为脑卒中, 其中脑出血20例, 脑梗死37例;病人均为首次发病。病人意识清楚, 无认知功能障碍, 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障碍, 均进行吞咽障碍评分 (洼田饮水试验) 及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排除昏迷、精神障碍、严重痴呆、失语及严重心、肺、咽喉疾病等。

2 康复护理

2.1 病情评估 建立康复治疗小组, 由主管护士、医生及康复医生共同组成。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床旁筛查及评价, 以阶梯评估模式对脑卒中病人依次进行初步筛查、洼田饮水试验和香蕉泥进食试验。也可采用吞咽障碍三步评定法, 第一步初查, 第二步少量饮水吞咽测试, 第三步中量饮水测试。

2.2 心理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以及心理干预有很大关系。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及其应对方式等。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并发症状, 以轻度抑郁为主。脑卒中后焦虑发生率在20%~40%。脑卒中病人的应对方式影响着病人的临床治疗和以后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对疾病的治疗表现积极, 但顾虑较重, 表现出对预后的担心, 普遍存在消极的应对方式, 且积极的应对不足。护士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以减轻病人的负性情绪, 正确的面对疾病, 同时认真回答病人的提问, 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介绍治疗进展、目前的治疗方案, 增进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和对治疗的信心。鼓励病人家属参与,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支持系统。

2.3 康复训练 脑卒中病人神经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治疗开始时间, 越早越好。原则上是病人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开始康复治疗。吞咽训练越早越好, 一般在病人发病后3 d~5 d, 意识转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开始训练[2]。制订康复训练的预期的目标, 要求病人能够掌握吞咽训练的方法和吞咽技巧, 2周内病人吞咽功能改善至Ⅱ级。制订吞咽训练的计划, 增强咽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颚的张合运动;空吞咽训练。指导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进行舌体操训练。加强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 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指导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改善吞咽功能的技巧。发音训练:指导病人先练习单音字发音, 通过发音训练促进口唇肌肉运动。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加强进行感觉刺激训练, 如冷刺激、酸刺激、振动感、摩擦感等, 以提高神经系统对吞咽功能的敏感性, 从而降低肌张力使其正常化。

2.4 物理治疗的护理 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首先应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进行排痰机治疗, 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进行低频脉冲电流刺激, 以重建吞咽反射的大脑皮层控制功能, 提高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经颅磁刺激 (TMS) 和神经肌肉电刺激 (NMES) 治疗吞咽障碍效果明显。由于病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物理治疗缺乏了解, 病人多存在疑虑及担心。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物理治疗, 同时可向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介绍目前治疗进展及治疗注意事项, 增进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和对治疗的信心。

2.4 饮食护理 经口摄食训练选择易变形、柔软的食物, 根据病人吞咽障碍的程度进行摄食训练, 应循序渐进。平时多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 进餐结束后及时清洁口腔。鼻饲饮食以清淡、少量为宜, 鼻饲温度适当偏低, 36℃左右为宜, 以免发生应激性溃疡。鼻饲灌注量开始灌注量每次为50 mL~100 mL, 无腹胀、呕吐, 逐渐加至每次200 mL~300 mL, 间隔2 h~3 h, 每天5次或6次。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鼻饲时护士应加强临床观察, 注意病人有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5 中医康复护理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在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中药、针灸等康复护理。针灸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效果明显, 可改善病人吞咽功能, 明显减少误吸。针灸时应注意进针的方向、角度, 速度宜慢, 同时观察病人表情, 要求病人出现不适时及时示意[3]。由于病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缺乏了解, 病人多存在恐惧及担心。护士应向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介绍针灸治疗进展及注意事项, 以促进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治疗的效果。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90%的脑卒中存活者有不同的功能缺失[4,5]。吞咽障碍是延髓性麻痹的主要特征, 主要是由于双侧大脑皮质或脑干束损伤产生的假性延髓性麻痹所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吞咽障碍病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呛咳、食物误吸等, 易发生肺部感染等[6]。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 防止口咽部肌群失用性萎缩。通过对57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护理, 体会到护士应加强病情评估、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指导病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摄食训练, 配合医生进行物理治疗和中医针刺治疗, 以促进病人疾病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总结57例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康复护理, 强调应加强病情评估、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 指导病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摄食训练, 配合医生进行物理治疗和中医针刺治疗, 以促进病人疾病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12 (6) :379-380.

[2]廖喜琳.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J].全科护理, 2009, 7 (3A) :834-835.

[3]章王媛, 王俊, 韩琳.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中医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581-2582.

[4]黄玲, 杨兵, 吴文娜.脑卒中的康复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 2011, 20 (1) :106.

[5]杨素红.脑卒中失语16例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1) :76.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脑卒中瘫痪病人, 男42例, 女26例;年龄35岁~49岁11例, 50岁~59岁24例, 60岁以上33例;出血性脑卒中21例, 缺血性脑卒中47例;病人均经头颅CT等检查证实确诊;出血性脑卒中予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维持水电解质和营养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予早期溶栓、改善微循环及脑细胞营养治疗。

2 结果

68例病人瘫痪肢体恢复至Ⅴ级肌力34例、Ⅳ级肌力24例、Ⅲ级肌力8例、Ⅱ级肌力2例。住院时间51.0d±8.4d。

3 护理

3.1 早期康复护理的依据

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 为病人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康复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脑卒中后所致肢体瘫痪的恢复除了药物和自然恢复因素, 重要是通过运动再学习或再训练, 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 同时必须结合病人的肢体功能受损程度、并发症、年龄、体质、心理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脑卒中病人只要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 48h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遵循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训练, 根据病情制订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 安排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 有利于防止失用性肌萎缩等废用综合征产生, 防止或减少瘫痪侧肌萎缩。

3.2 早期康复护理

3.2.1 肢体功能康复

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 以功能位为主。对关节活动的训练, 活动顺序先大关节后小关节, 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以达到完全屈曲、伸直。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曲, 手中可放一纸巾卷, 肘关节微屈, 上肢肩关节外展, 外展时动作要轻, 上肢与肩呈一线, 膝关节不能外旋。为了防止足下垂, 足底可放一硬板;为了防止下肢外旋, 在外侧可放一支撑物, 使患侧的肢体不被受压[3]。

3.2.2 按摩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四法。其程序为由远心端至近心端、先轻后重、由浅到深、由慢到快, 每天2次~4次, 每次20min~30min, 对病人的肩关节进行揉、抖、送。上肢上举、外展, 并做斜肩对角训练, 下肢伸屈、内收外撇训练, 用冷热毛巾擦敷, 用红花酒精进行轻缓地按摩肢体。

3.2.3 翻身动作

病人平卧屈肘健手托握患肘, 健腿插入患腿下方, 躯干旋转由健腿抬动患腿转向健侧, 每隔2h翻身1次, 翻身、叩背可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压疮、关节萎缩及静脉血栓形成, 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4]。

3.2.4 被动运动

在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无论意识清楚或昏迷病人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 适当抓捏瘫肢的皮肤、肌肉、肌腱, 对瘫肢做抚摸、清扫、刷擦等动作, 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

3.2.5 主动运动

早期康复以患肢被动运动逐渐过渡为主动运动训练。当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主动训练, 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Bobath握手、挤式运动、下肢和上肢的控制能力训练、独立完成坐、卧床转换、坐位平衡、尽量使患侧负重等。

3.2.6 床上锻炼

病人意识清但对尚无主动运动的肢体, 应早期定时变换体位, 保持关节功能位, 肢体进行屈曲、伸展及抬举等被动活动, 按摩肢体20min, 每日2次或3次, 并配合单桥、双桥训练, 可提高骨盆及下肢的控制能力、减少护士的体力消耗。待有力时练习仰卧起坐, 以练腹肌, 再练习平稳挺胸, 挺起腰部。锻炼1周~2周后可逐渐下床活动。

3.2.7 床下训练

脑出血病人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 应由床上平卧到半卧位—坐位—双腿放床缘慢慢坐起到站立的过程。

3.2.8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首先病人要保持躯干的直立, 在坐位时上肢伸直健手扶肘向下挤, 病人的重心应慢慢移动, 再侧移至床边;将病人扶于椅上, 练习不用手扶能坐稳, 或者将健腿插在患腿下, 用健腿移于床边, 患膝自然屈曲, 躯干向患侧旋转, 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抓床边, 把自己慢慢推至坐位, 摆动双腿, 逐渐增加坐的时间。锻炼1周~3周坐稳后可逐渐进行站立训练。

3.2.9 站位训练

3周~5周后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双上肢前伸, 重心渐移向双下肢, 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 逐渐增加站立时间至大于30 min, 锻炼1周~2周坐稳后可逐渐进行行走训练。

3.2.1 0 日常生活能力 (ADC) 训练

根据ADC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自护方法, 训练病人正确的卧床姿势、床上坐位、关节活动度、正确的椅子及轮椅的坐姿、转移动作、上肢自我主动辅助、穿脱衣服、进餐、刷牙、洗脸、握笔、整理床铺等。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教会病人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 借助工具学会技巧动作及方法, 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身自理, 以利于病人回归社会。

3.3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护士要经常向病人介绍有关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锻炼方法, 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顾,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病人的康复计划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避免病人产生挫折感和烦躁心理, 如病人意识不清时应与家属及时沟通, 详细说明脑卒中所引起后遗症的严重性和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以取得家属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4 小结

早期康复护理使病人在发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得到正规康复训练, 特别是早期床旁的康复如患肢的保护、被动活动等以及病人出院后在家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全身状况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5,6,7]。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以患肢被动运动为主, 以后逐渐过渡为主动运动训练, 使病人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有利于病人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也增强病人和家属对康复训练恢复的信心。同时让家庭成员充分了解病人的情况, 包括功能障碍、心理问题, 以便能相互适应, 调动病人和家属对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使病人以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回归家庭与社会。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对68例脑卒中瘫痪病人进行保持良好的体位、床上和床下锻炼、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站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早期康复护理。[结果]68例病人瘫痪肢体恢复至Ⅴ级肌力34例、Ⅳ级肌力24例、Ⅲ级肌力8例、Ⅱ级肌力2例。[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卒中瘫痪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瘫痪,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珩, 员珊.早期综合康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 :36-38.

[2]朱业智, 魏进莲, 余秀萍.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2, 26 (10A) :2647-2648.

[3]张爱玲, 辛丽香.脑卒中病人肩-手综合征的护理技术交流[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3) :2000.

[4]高少茹, 林惠卿, 林秀兰.卧位护理在偏瘫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1998, 14 (10) :517.

[5]朱连.脑卒中康复与神经康复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3) :129-132.

[6]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与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3) :177.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9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功能康复

急性脑卒中是当前危害人体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 具有致残率高、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使病死率增加[1], 多发于中老年人, 近年来逐渐年轻化, 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故早期康复是预防和减轻致残的关键。我们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对5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 并与单纯药物治疗作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 经CT及MRI检查确诊,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诊标准[2]。康复组50例, 其中脑梗死38例, 脑出血12例;对照组46例, 其中脑梗死36例, 脑出血10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期、既往史、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康复护理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取系统的神经内科治疗和早期良好的体位摆放位置, 对照组未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程序, 要求动作要平稳轻柔, 每个动作重复的次数因人而异, 以不疲劳为宜, 经6周的康复训练结束后, 对两组病人进行肢体运动及ADL综合评定。

1.2.1 早期康复训练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使康复观念贯穿每天24 h的管理及病人的生活方式中。关于“早期”的概念认为应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陷不再进展后的24 h开始, 而不是要求病人完全清醒和有完好的交流能力。但病人应有警觉性, 对疼痛和不适有反应, 有一些交流能力应开始康复训练。

1.2.2 正确的卧姿

床上良好的体位是早期治疗中的极其重要措施。严格按床上体位摆放要求, 能预防和减少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的出现及发生。①仰卧位:患侧肩关节应向前伸, 手臂伸直外旋稍抬高, 体旁放一枕头把病人臂放在一支持枕上。②健侧卧位:胸前放一枕头, 使患侧肩前伸, 肘、腕、指关节伸展放置。③患侧卧位:应使患臂前伸、前臂后旋, 将病人的肩拉出, 防止受压和后缩, 患腿放置于舒适的位置。以上3种卧位各有利弊, 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卧位。为了避免形成压疮应2 h变换体位1次。

1.2.3 被动运动和按摩

被动活动可由上到下、由近到远各关节、各方向活动。应多做与痉挛方向相反方向的活动, 如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踝关节背伸、腕关节伸展等。活动度以不使病人产生疼痛为宜, 训练要轻柔、缓慢地进行, 每日3次或4次, 每次30 min。并逐渐增加活动幅度。但要注意休息忽使病人疲劳, 切忽过猛及粗躁活动。随着主动运动的出现逐渐减少被动运动, 最后均为主动运动。

1.2.4 翻身训练

①向健侧翻身:病人保持握手, 并将交叉的双手举起, 由患侧向健侧摆动, 借助惯性翻向健侧, 同时需护理人员帮助转动骨盆或肩胛。②向患侧翻身:病人举起紧握双手, 从健侧向患侧摆动, 借助惯性翻向患侧。

1.2.5 坐位训练

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让病人坐起, 这样可防止肺内感染, 改善心肺功能。通常选择半坐位开始, 如果病人无头晕等不适症状, 并逐渐延长坐起的时间, 坐位时患侧给予支撑。

1.2.6 步行训练

以吊带兜托患侧上肢防止肩关节脱臼。护理人员站在病人的患侧, 持病人处于痉挛状态的手, 在健腿迈出前将病侧骨盆充分移到健腿上, 让病人健腿充分负重, 在病腿迈出前稍作停顿, 让病腿有充分时间去松弛和下降骨盆, 然后迈出病腿, 就这样反复进行每一个步行周期。

1.3 评价方法

于康复前及康复护理后由康复人员、医护人员进行评定。ADL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r指数[2], 患肢运动功能按简式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指数评分评定。

2 结果

治疗6周后康复组肢体功能、步行能力、ADL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初期各项评分P>0.05, 末期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因此, 脑卒中病人发病早期, 在神经内科系统治疗的基础上, 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功能缺陷不再进展, 就应进行康复训练, 这样能明显提高患肢功能, 降低致残率。

3 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安全有效, 科学合理。康复护理训练开始得越早, 功能恢复得可能性就越大, 预后也就越好。3个月内为早期康复的最佳时间。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无康复训练措施, 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和关节变形, 造成残疾。因此, 主张病人和家属共同参与, 通过采用翻身、卧、坐、站、走人类正常运动发育程序, 刺激运动通路的各个神经元, 提高其兴奋性, 使之接近兴奋阈, 以利于通路上的兴奋传导, 最终获得适宜的运动冲动输出。通过早期康复护理训练, 病人ADL和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缩短了康复时间, 减少了后遗症, 避免了继发损伤, 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86例, 均为首次发病脑卒中导致急性偏瘫, 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 符合2005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制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3];排除既往有脑卒中史、意识障碍、严重痴呆或癫痫。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3例, 男26例, 女17例;年龄38岁~82岁, 平均56.4岁;脑梗死29例, 脑出血13例, 脑梗死合并脑出血1例;右侧偏瘫25例, 左侧偏瘫13例, 双侧偏瘫5例;对照组43例, 男25例, 女18例;年龄40岁~85岁, 平均57.2岁;脑梗死22例, 脑出血21例;右侧偏瘫24例, 左侧偏瘫15例, 双侧偏瘫4例。两组病人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病人在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即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1.2.1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在患病急性期病人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 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等心理反应, 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此时, 护士要理解病人, 及时正确引导, 安慰、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疾病、面对生活, 通过心理疏导, 增强病人对康复的信心, 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重视家属及亲友对病人的心理作用, 采用发放健康宣教资料、小册子、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等方式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转归, 为病人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康复要贯彻始终, 注重心身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原则, 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

1.2.1.2 急性期功能训练 ①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患侧卧位、建侧卧位、床上卧位良肢摆放。各种卧位循环交替每隔2 h变换1次。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对于抑制肌肉痉挛、减少并发症、早期诱发分离运动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4,5]。②按摩:按、摩、揉、捏。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 每天2次, 每次20 min。对病人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 用红花乙醇进行轻缓的按摩。③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顺序先大关节后小关节, 幅度由小到大, 循序渐进, 缓慢进行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 每天3次。意识清醒者, 被动运动的同时, 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 相信自己肢体可以活动, 每天3次。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 并鼓励病人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1.2.1.3 缓解期功能训练 对于已有部分活动能力的肢体在被动活动的同时鼓励主动活动, 幅度由小到大, 由简单到复杂, 顺序由小关节到大关节, 由单关节到整个肢体。①床上主动运动:在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每天3次;主要训练方法有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床上翻身等, 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②坐位训练:在病人胸前置一桌子, 将患侧上肢放于桌面, 肘关节微屈, 手掌心向下, 手指伸直, 身体前倾, 脊柱伸展;在病人背部放一软枕, 使病人坐位的重心在臀部, 以减轻骶尾骨受压的程度;患侧膝关节屈曲成90°, 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座椅高度适中, 保持双腿整个腿掌着地。③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病人首先侧移至床边, 将健肢插在患腿下, 用健肢将患肢移于床边, 使患膝自然屈曲, 然后头向上抬, 躯干向患侧旋转, 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 自己推至坐位, 摆动双腿。④站立训练:病人坐于床边, 如无不适试行站立。站立时, 护士在患侧保护, 让病人身体靠床边, 健手扶床栏, 身体重心置于健侧, 站立时间可由几秒钟逐渐延至几分钟。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 反复练习, 直到徒手站立。⑤行走练习。病人能站稳10 min~15 min而无疲劳感时即可开始步行锻炼。步行时先原地踏步, 护士站于患侧, 病人健手扶手杖, 嘱病人先出手杖, 迈患肢, 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 护士辅助患肢膝关节支撑重力, 再迈健肢, 完成一个步行周期, 反复练习直到独立行走。⑥上下台阶训练。上楼时健肢先上, 下楼时患足先下, 偏瘫导致行走困难的病人, 直到其掌握学步车, 手杖和轮椅的使用方法。⑦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指导病人更衣、进食、洗漱、如厕等, 每次45 min, 每天1次或2次。在以上康复训练中, 注重穿插进行手的技巧性训练和四肢的辅助协调功能, 指导、鼓励病人使用健侧, 健侧带动患手进行基本生活训练。要做好健康教育, 指导家属掌握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 劳逸结合, 时间及力度适中, 避免二次伤害。康复的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 它是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 要求病人理解并积极投入, 还要有坚强毅力, 持之以恒与病魔做斗争的恒心。

1.2.2 效果评价 由康复护理小组对两组病人进行定期跟踪, 实施康复效果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分进餐、用厕、修饰、洗澡、穿衣、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大便、小便等10项进行评定。总分100分, >60分为良, 生活基本自理;40分~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 需要生活帮助;20分~39分为重度功能障碍, 生活依赖明显;<20分为完全残疾, 生活完全依赖。入院后治疗前评价1次, 出院时评价1次。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用 (x¯±s) 描述, 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早期康复治疗对病人的康复结果常常有决定性的影响。偏瘫早期运动, 使大脑皮层传递神经冲动, 可以兴奋病变大脑, 促进肢体主动运动的出现。训练时, 向大脑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 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 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通路, 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有计划的早期康复运动, 加速患肢肌力的恢复, 减少偏瘫肢体失用性萎缩变形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 两组病人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升高, 且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科学的康复训练可改善病人的康复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考虑综合康复训练可影响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的基础[6], 早期综合康复训练, 充分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建, 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通过肢体活动促使相应皮层脑血流量增加, 有效的保护肢体功能, 加快恢复及预防残疾, 促使病人全面康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吉平, 黄久仪.脑卒中的临床预防[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4) :220-221.

[2]高长云.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对140例脑卒中急性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9) :1167-1168.

[3]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7, 7 (2) :200-201.

[4]赵扭珍, 程艳华.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 2010, 8 (5C) :1387-1389.

[5]秦娟, 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424-426.

上一篇:新闻标题功能下一篇:土地覆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