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

2024-06-24

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通用8篇)

篇1: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36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44~69岁,平均年龄(58.6±4.5)岁;合并高血压45例,合并高血脂32例,合并糖尿病25例。全部患者症状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U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1.2不安全事件

全部136例康复期患者中出现10例不良事件,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7.4%,患者满意度为96.3%。其中,走失2例,及时发现找回,跌伤6例,输液外漏1例,由长时间未翻身造成的皮肤红淤1例。

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1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造成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认知力差,容易走失;肢体协调能力下降,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跌倒等不良事件。

2.2环境因素

患者离开家人入院治疗后,由于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另外,由于医院地面湿滑,人员流动性大,床位无防护栏,患者在行走、如厕和取物过程中易跌倒摔伤。

2.3家属因素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患者家属在看护患者的过程中部分操作不合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如给患者使用高温热水袋使造成的烫伤或擅自调中频治疗仪引起灼伤。

2.4心理障碍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经常出现焦虑、自责、偏执等不良情绪,脑卒中患者由于身体协调能力下降,多数情况下不具备正常的生活能力,部分患者不愿让别人协助,易出现摔倒等意外。

2.5护理人员因素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压力均较重,部分护理人员的疏忽、专业知识不全面、病情观察和巡视不及时等原因均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3护理管理

3.1改善患者住院环境

保持患者住院环境干净整洁,避免通道、楼梯口处堆放杂物,地面加设防滑措施,病室周围的走廊和厕所安装扶手,危险地方设置警示标识,病床上设置防护栏。

3.2健康教育

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演讲宣教等形式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3.3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排解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叮嘱患者行动过程中需他人相扶,避免独自行动。

3.4强化护理人员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认知,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护理手段及应注意的安全隐患,强化专业知识,便于应对不良事件。

3.5预防并发症发生

严格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勤于帮助患者翻身、清洁、更换衣物,预防压疮和皮肤红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服药和进水过程中避免发生呛咳;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

4体会

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患者住院期间容易发生意外,因此护理管理对减少脑卒中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对脑卒中患者加强风险因素评估和护理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显著减少了不安全事件,大幅度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篇2: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月~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8±6.84)岁;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47±6.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护理、心理引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 心理干预

依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联系,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导患者主动表达自己,耐心解答患者各项疑问。

② 体位干预

辅助患者摆出利于恢复的体位,如呈仰卧位时,应在患者头下垫枕,同时在肩部两侧以及侧臀大腿处各垫一枕,确保肩关节得到支撑、骨盆得到屈伸。

③ 生活能力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自我护理的意识,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使患者意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开始进行自我护理,嘱咐患者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护士定期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能力进行考核,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自我护理过程中的问题;随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及时修改自我护理方案。

④ 锻炼干预

包括语言功能锻炼,患肢功能锻炼等,针对患者恢复状态制定具体的锻炼方案,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1.3 观察指标

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定,选用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量表[3]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选用生活质量量表(QOL)[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即观察组患者ADL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恢复更显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群体,不仅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发病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功能障碍的关键。相关研究指出[5],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减少患者病痛。本次研究中,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以及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显着,能够显着提高患者ADL能力、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对于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乐芳,周 艳。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8(36):25-27.

[2] 徐 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14(29):3318-3319,3324.

[3] 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3(7):747-749.

[4] 汪 莉,张燕燕,张 千,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3(10):890-892.

篇3: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12月本科收治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住院患者, 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肝、肾、血液病变以及内分泌系统原发病者;精神失常或智力及认知功能低下;既往有或同时合并有影响吞咽功能的其他疾病, 如头颈部肿瘤、食管肿瘤、颅脑损伤、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共60例患者, 其中男41例、女19例, 年龄 (68.3±11.2) 岁, 脑梗死48例, 脑出血12例, 全部病例均为假性球麻痹, 入院时饮水实验均有明显呛咳。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 (n=29) :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康复组 (n=31) :在常规口腔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前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所有患者均使用脑血管病规范治疗方案,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开始进行评定及相关治疗, 并对患者进行针对吞咽障碍的饮食管理、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

1.2.2 康复组进行口腔功能维持及康复护理

1.2.2. 1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法:

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 使之易于诱发有力的吞咽。训练操作时应在患者空腹或餐前进行, 以免引起呕吐, 冰棉签是灭菌棉签蘸冷开水或生理盐水冰冻而成,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用冰棉签刺激吞咽反射区, 依次涂擦软腭、腭弓、舌根及吞咽后壁, 然后嘱患者进行空吞咽动作, 每次刺激20次, 每日2次, 2周为一个疗程。棉签的棉花要缠紧, 以免脱落堵塞呼吸道。

1.2.2. 2 吞咽肌群训练:

在咽部冷刺激和空面吞咽训练后, 进行吞咽肌群的训练, 包括鼓腭、伸舌训练及两侧面部按摩。做舌肌和咀嚼肌运动时, 舌头用力向各个方向运动, 左右咬动牙齿, 让患者做鼓腭、吹气球, 使颊部收缩有力。

1.2.2. 3 摄食训练:

进食时环境要安静, 在患者进食时采用舒适的体位, 一般取坐位或半卧位, 卧床患者应抬高床头30~40°, 以利于吞咽动作。进食时禁止讲话, 以免引起误咽。选择不松散, 易通过咽及食道的食物, 如糜烂状、糊状, 逐渐过渡到易变形的普通食物, 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 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喉部, 避免食物残留在口腔。

1.2.2. 4 观察:

每日行口腔护理2次, 鼓励患者自己进食, 观察患者进食情况。

1.3 吞咽障碍程度评判标准本研究病例均采用洼田饮水实验[2]。

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时饮30 ml温开水, 观察全部饮完的状况及时间。1次并在5 s喝完无呛咳为吞咽功能I级, 分两次喝完但超过5 s无呛咳为吞咽功能II级, 1次喝完有呛咳为吞咽功能III级, 分2次喝完且呛咳为吞咽功能IV级, 不能全部喝完且呛咳明显为吞咽功能V级。

1.4 效果评价

根据吞咽恢复情况及饮水实验对吞咽障碍的疗效进行评价。显效:吞咽障碍缓解II级, 或接近正常;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 吞咽分级提高I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评价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数据采用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3 讨论

3.1 吞咽功能的恢复主要依靠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重组来实现。实现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反复练习特殊活动和康复训练[3], 以促进脑的可塑性的发展[4], 而缺少有关训练, 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 导致吞咽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康复组以一般康复训练和特殊康复技术的训练为理论依据, 重视吞咽能力的练习, 将面颊、唇、舌、声带、喉等与吞咽活动相关的肌肉分步骤进行练习, 结合应用感觉刺激及声门上吞咽等特殊吞咽技术, 最大限度调动吞咽这一复杂动作的各参与结构的作用。结果显示:康复组总有效率为83.9%, 对照组为72.4%, 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提示经过积极的吞咽功能康复, 患者的吞咽能力提高幅度及吞咽障碍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大量的重复刺激训练, 增强口唇、舌体、咽喉部肌肉肌力, 会明显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

3.2 在训练过程中, 患者的主动性非常重要。由于脑卒中吞咽障碍者同时还存在肢体瘫痪、语言不清、烦躁易怒、情绪抑郁等情况, 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取得家属的配合, 提高患者进行吞咽训练的主动性。因为患者的积极主动意识不仅对支配吞咽肌群的活动是良性刺激, 同时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也是良性刺激,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在训练过程中, 患者的主动性非常重要。由于脑卒中吞咽障碍者同时还存在肢体瘫痪、语言不清、烦躁易怒、情绪抑郁等情况, 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 取得家属的配合, 提高患者进行吞咽训练的主动性。有效的沟通可增进护患之间的互相理解, 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主动接触患者, 经常与患者进行交谈, 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及时给予帮助, 使患者能及早地恢复日常生活, 拉近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

3.4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的口腔功能维持及康复护理的实践, 对脑卒中合并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常规口腔护理的同时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恢复,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增进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敏.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09, 30 (2) :145~146.

[2] 唐莉萍, 卢双莲.脑梗塞并发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2, 9:29~31.

[3] 顾莹, 孙启良, 吕涌涛, 等.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11) :763~764.

篇4: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摘 要】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致残率得以有效降低。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运动功能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因此,一旦发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2]因此,加强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脑出血56例、脑梗死64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年龄42~84岁,平均62±4.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患者常规治疗神志清晰,体征稳定后,早期加入康复护理。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体位护理。康复体位又称良肢位。脑卒中患者常由肌肉弛缓期向痉挛期转变,如不能及早介入护理,肌体功能的恢复就会十分困难。为此,应及早介入体位护理,常用体位护理有:(1)仰卧位。仰卧位并非是康复护理的理想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常会使下肢伸肌張力增高,同时也容易导致偏瘫下肢外旋引起足下垂。但这种体位对于患者接受治疗比较方便,可要求患者在患侧肩胛下垫一小枕头,将膝关节屈曲,以防足部被褥压迫。②患侧卧位。这种体位对于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同时对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较为有利。体位摆放时要注意对患者头部的良好支撑,使患者病患一侧上肢尽量前伸,保持与躯干90°角;同时肘关节尽量伸展,十指张开,掌心向上。健腿在前,患侧在后,膝关节略后屈。③健侧卧位。患者半卧于床,健康的一侧在下,病患一侧在上,病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患者肩膀向前屈90~100°,同时保持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均伸展,髋、膝关节自然屈曲。这种体位可以有效防止患者患侧上肢的屈肌及下肢的伸肌痉挛。

2.2 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运动,被动按摩,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

2.2.1 被动运动。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患肢运动,这种护理一般要在发病后3~4d进行,动作应保持轻柔,切忌幅度不宜过大,开始时患肢屈曲幅度可以在10~30°间,以每日3~4次,每次关节作5~6遍为宜,随后逐渐增加患肢屈曲的幅度和重复次数。如患处关节疼痛,可以再训练前对患处进行热敷。

2.2.2 被动按摩。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按摩可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预防静脉炎和压疮,按摩手法要缓慢、有节奏、力度轻柔,一个动作需3~5 s,一般从远端向近端进行。

2.2.3 偏瘫肢体各关节常出现痛、肿、热,即所谓“偏瘫性关节痛”。可用热毛巾敷肩、肘、髋、膝关节,手和足可放在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一方面可舒展各关节,另一方面可缓解关节痛,热敷一般在被动运动之前做,可提高疗效。

2.2.4 主动运动。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做主动运动,以帮助患者恢复患肢功能。上肢可以做肩上举、外展、外旋、伸肘的伸展练习,尽量不要做屈曲联合动作;下肢则主要作屈曲、内收、踝背伸等屈曲动作,避免出现伸展性联合动作。上下肢也可同时做运动,以加强肌体协调性训练。患者可双手指呈交叉状,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做上举、伸展动作,下肢保持双膝屈曲,护理人员应帮助将患者移到床边,从而便于其屈膝伸髋。

2.2.5 大脑反应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让患者大脑发出各项活动指令,进行神经冲动训练,同时,指导患者步行、上下楼梯等项目训练。让患者触摸不同温度、湿度、硬度的物品,以锻炼患肢感觉,还可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刷牙、进食、穿脱衣服、捡豆子等刺激感觉机能。

2.3 结果

对120例患者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功能恢复阶段评定法评定偏瘫恢复阶段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

3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早予以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了致残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从而使患者心情得以保持舒畅,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本次所选120例脑卒中患者经早期康复护理后,效果均优于护理前,表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社军、刘鸣、李卫征等,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123-124

[2] 赵静、姜文浩,罗燕侠,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风险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201-202

篇5: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

【摘 要】目的: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方法: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研究组除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外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结果:两组随访成功率100.00%,出院时两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运动性失语;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中高达30%左右患者将出现失语,尤其以运动性失语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发病后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7年8-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实际效果,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详述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49-88岁、平均(68.16±2.27)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1例、脑出血15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56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28)、对照组(n=48),各组上述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接受系统性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口腔动作训练、发音训练、描述、对话等。对照组于出院当天护理人员需提供常规出院指导,即告知家中康复训练的重难点、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及家属按时前来复查病情等。研究组在常规出院指导基础上加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服务,其中常规出院指导同对照组,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组员均经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出院后定期通过电话掌握患者于家中自行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情况,及时纠正其不良做法,将电话随访结果反馈至康复治疗医师处从而有利于其根据患者近阶段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案;③不定期上门回访,通过与家属及患者交流从而掌握其现阶段针对语言康复训练的心态、实施效果,针对依从性较差、家属无法配合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可通过及时的语言及肢体干预从而提高其康复训练积极性、依从性;④组建微信群、建立微信公共号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分享语言康复的前沿信息,便于患者间实现康复经验交流。

1.2.2 效果评价标准 利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评价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该量表共涉及两部分,即一般语言状况(12小项)、听理解(9小项),量表总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则被评价者语言功能越好(正相关)。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时、随访2个月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均属于计量资料,经()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均顺利完成2个月随访(随访成功率100.00%),经分析可知两组出院时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出院2个月后研究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显著提高,对照组出院2个月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结果较出院时改善效果并不理想,?稻荻员龋ㄗ榧洹⒆槟冢?P<0.05(如表1)。讨论

运动性失语(即Broca失语)发生率约占脑卒中失语患者总数1/3,此类患者卒中病灶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发病后以口语表达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将具有良好的听理解能力。研究表明[1],运动性失语患者大多可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文字意思,但无法通过自身语言表达想法,因此提示此病将对其日常家庭生活、社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将对家庭、社会产生较大负担。

系统性、科学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主要方式之一,此过程以口语表达为主,从简单发音过度至词、句、段落,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2]。但有研究显示[3],以往脑卒中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主要由院内完成,而此类患者的康复过程漫长,多数患者待病情稳定后需出院接受后续治疗,一旦出院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患者及家属在家中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依从性,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延续性护理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的新型护理理念,指患者从一个健康照顾场所向另一个健康照顾场所转移后仍能够接受到原场所提供的具有协调性、连续性的护理服务[4]。研究表明[1],延续性护理服务时限打破以往院内护理限制,即使出院也将对患者提供专业性的护理服务,从而对提高患者家中后续治疗依从性、积极性均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针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出院后实际情况,护理人员在提供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后将显著提高其康复效果。本文也已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接受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的研究组语言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此结论与马洪卓[2]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利用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效果,有利于保障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篇6: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 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 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

篇7:脑卒中患者康复流程

(征求意见稿)

脑卒中双向转诊标准

一、转出标准

(一)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入康复医院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神经科专科处理已经结束。

3.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

4.接受系统康复诊疗后仍存在较重的功能障碍和(或)并发症,如意识或认知障碍、气管切开、心肌梗死、重度吞咽障碍等,需继续住院康复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1.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2.无应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无功能障碍或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二、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出现肺水肿、肺感染、脓毒败血症或重度压疮等;

(二)意识状态变差,如再次进入昏迷或植物状态等。

(三)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出现严重的心理-精神障碍,需转精神科或精神病医院治疗。

(五)躯体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

脑外伤双向转诊标准

一、转出标准

(一)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入康复医院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神经外科专科处理已结束。

3.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4.24小时内无发热或癫痫发作。

5.接受系统康复诊疗后仍存在较重的功能障碍和(或)并发症,如意识或认知障碍、气管切开、心肌梗死、血栓脱落、重度吞咽障碍等,需继续住院康复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1.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2.无应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无功能障碍或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三、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出现脑积水进行性加重或其他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

(二)出现肺水肿、肺感染、脓毒败血症或重度压疮等;

(三)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意识状态变差,如再次进入昏迷或植物状态等。

(五)出现严重的心理-精神障碍,需转精神科或精神病医院治疗。

(六)躯体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

脊髓损伤双向转诊标准

一、转出标准

(一)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入康复医院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骨科或神经外科专科处理已结束,脊柱基本稳定。3.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

4.无重度肺部感染、呼吸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或以上并发症已得到较好控制。

5.接受系统康复诊疗后仍存在功能障碍,需继续住院康复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2.脊柱稳定,无需应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无严重功能障碍或存在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 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二、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转回三级医院处理。

(二)躯体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

周围神经病损双向转诊标准

一、转出标准

(一)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入康复医院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2.骨科专科处理已结束。

3.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

4.合并骨折、血管损伤、肌腱损伤等功能障碍,受损神经功能经康复治疗后仍存在功能障碍,需继续住院康复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1.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2.无需应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受损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或功能障碍较轻,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二、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经处理无好转或需 要再次手术治疗。

(二)受损神经功能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向转诊标准

一、转出标准

(一)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入康复医院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2.骨科专科处理已结束。3.无严重关节疼痛、肿胀。

4.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假体位置和稳定性满意。5.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

6.手术关节接受系统康复诊疗后仍存在功能障碍,需继续住院康复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2.骨科专科处理已结束。3.关节疼痛轻微或无疼痛。

4.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假体位置和稳定性满意。5.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6.无并发症或并发症无需临床特殊处理。

7.手术关节无明显功能障碍或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 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二、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人工关节假体松动、脱位或假体周围骨折,局部血管神经损伤。

(二)手术关节严重疼痛、肿胀,疑关节感染。

(三)发生深静脉血栓经保守治疗无效。

(四)骨化性肌炎影响关节活动需进一步处理。

(五)关节功能恢复未达到预期目标,需转回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六)发生需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治疗的其它疾病和并发症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双向转诊标准

一、转出标准

(一)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入康复医院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2.骨科专科处理已结束。3.无严重关节疼痛、肿胀。

4.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假体位置和稳定性满意。5.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

6.手术关节接受系统康复诊疗后仍存在明显功能障碍 或并发症,需住院康复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2.骨科专科处理已结束。3.关节疼痛轻微或无疼痛。

4.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假体位置和稳定性满意。5.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6.无并发症或并发症无需临床特殊处理。

7.手术关节无明显功能障碍或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二、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假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

(二)手术关节严重疼痛、肿胀,疑关节感染。

(三)发生深静脉血栓,经保守治疗无效。

(四)手术关节功能恢复未达到预期目标,需转回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五)需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治疗的其它疾病和并发症。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双向转诊标准

一、转出标准

(一)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入康复医院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2.骨科专科处理已结束。

3.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或平稳。4.无严重关节疼痛、肿胀。

5.手术关节接受系统康复诊疗后仍存在明显功能障碍或并发症,仍需住院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1.生命体征稳定,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2.伤口愈合良好,手术膝关节稳定性良好,无应继续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3.手术关节无明显功能障碍或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二、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出现手术侧感染或手术部位严重疼痛、肿胀等,经治疗无好转,需回三级医院处理的。

(二)发生深静脉血栓,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三)手术侧膝关节不稳,关节功能恢复未达到预期目标或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以及发生其他需三级综合医院处理的情况。

骨折术后双向转诊标准

一、转出标准

(一)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入康复医院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骨科专科处理已结束。临床检查及影像学骨折对位对线满意,固定稳定。

3.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4.伤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红肿、渗出及感染。5.骨折肢体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后仍存在功能障碍和并发症,需要继续住院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临床实验室检查检查结果基本正常。2.无应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局部肿胀和疼痛基本缓解,骨折固定稳定,主要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4.无明显功能障碍或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二、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发生骨折固定松动、感染或再骨折,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骨折局部并发症或其他全身严重并发症,需回三级综合医院处理。

(二)骨折肢体功能障碍加重,疼痛、肿胀经处理不能缓解。

(三)骨折肢体功能恢复未达到预期目标或功能障碍进 行性加重,需要在三级综合医院处理。

手外伤双向转诊标准

一、转出标准

(一)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入康复医院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骨折复位固定,屈、伸肌腱或血管、神经修复术后, 再植肢体存活,伤口愈合良好,手外科专科处理已结束。

3.外伤侧手部无严重感染。4.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5.外伤侧手部或上肢再接受系统康复治疗后仍有明显功能障碍,需继续进行临床处理和康复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1.生命体征平稳。

2.骨折复位固定,屈、伸肌腱或血管、神经修复术后, 再植肢体存活,伤口愈合良好、已拆线。

3.外伤侧手部或上肢无明显功能障碍或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三、转回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发生再植肢体血管危象;手部骨折固定松动;肌腱再次断裂;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局部并发症或 其他全身严重并发症,需回三级综合医院处理。

(二)肌腱粘连或瘢痕增生,外伤侧手部或上肢功能障碍加重,经处理不能缓解。

篇8: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体会

1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发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由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梗死, 占中风的70%~80%。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 脑梗死占80%。突然发生脑梗死, 会使患者致死、致残。专家认为, 脑梗死患者大多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病变, 如能提前通过超声或血管造影发现脑血管狭窄, 及时疏通血管, 就能预防突发脑梗死。

2治疗药物

防治脑卒中的西药有:拜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脑活素片、弥可保等, 都是疗效比较可靠, 有治疗针对性的药物, 其中阿司匹林是防治脑卒中的基础用药, 对防止脑卒中复发有一定疗效, 但临床应用显示47%患者对阿司匹林存在用药抵抗, 即使是阿司匹林肠溶片, 也会对胃肠造成负担和影响。有各种出血倾向的患者, 应禁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需在医师指导下针对自身情况和病症特征选择用药。

3脑中风康复训练方法

3.1 语言训练

脑血管病患者中约20%有言语障碍, 主要表现为失语、语言辨别障碍、失读和失写。不管哪种情况, 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因此对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家属, 都应该积极、耐心地有计划地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对失语患者, 首先教其用喉部发“啊”音, 也可以让其用嘴吹火柴诱导发音, 因唇音最易恢复。能发音的患者, 先随训练者念字和词汇, 然后独立练习, 由易而难, 由短而长;还可以让患者对照镜子矫正口型。当患者的读音基本独立时, 让患者听常用词句的前半, 让其讲出后半。

对语言辨别、理解困难的患者, 要做言语刺激训练, 可在患者面前摆些图片, 让患者按训练者的口令指图, 一张图片一张图片的进行, 当指误率仅为30%时, 再增加图片数目和词汇。同时做命名练习, 给患者看图片, 让其说出名称还可以做听语指字练习, 训练者念字或词汇, 让患者指出图片上的字或词汇。对于失读的患者, 则让他读卡片上的字。对失写的患者, 则要教他抄写、听写和自己书写。

有的患者病情复杂, 如伴有视觉障碍者看不见东西, 就让他接触实物, 再叫出物名;对伴有一音障碍的患者, 由于言语器官无力、肌张力异常或失调, 就要进行呼吸训练, 使患者说话时能保持一定的呼气压时间 (男15s, 女10s) ;还要进行发音训练, 使呼气与声带运动和振动能够协调, 以便自然发音;调音器官的运动训练也是必要的, 以使下腭舌、唇的运动功能恢复。

在教患者说话的过程中, 对患者要热情、细心、耐心, 要不断鼓励患者, 帮助患者克服困难, 最大限度的恢复说话功能。

3.2 心理护理和训练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神经功能活动的表现。中风会使脑神经功能骤然受损, 常常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患者在短时间内由正常变得生活不能自理, 说话别人听不懂。这些变化会对患者造成许多心理创伤。中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莫过于瘫痪的肢体能否恢复健康, 其常为此焦虑不安、情绪紧张、抑郁, 影响食欲,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营养状况、身体免疫能力低下, 并发症亦与日俱增。有的患者因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不理想, 心情急躁、烦恼、易怒;也有些患者只要家属在场, 事事依赖, 不愿自理。

对中风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与护理十分重要。在心理治疗中, 要帮助患者学会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 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消除恐惧和悲观, 摆脱一切杂念, 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坚持有效地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

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中, 最好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这样有利于增进患者的心身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情绪上得到稳定, 可以增加心理治疗的效果。

家庭所有成员都应积极关心、体贴、尊重和谅解患者, 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绝不能对患者厌烦或随意训斥, 也不可装聋作哑或不予理睬, 对其合理需要, 要尽量给予满足。

中风患者的心理障碍往往从认识活动障碍开始, 进一步引起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因此, 不能单独依靠药物来恢复患者脑神经功能, 要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 从简到繁, 指导患者去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 帮助其重新认识周围事物。

综上所述, 控制脑中风发病因素, 让患者了解到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了解中风的严重性及预防、治疗的重要性, 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 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上一篇:【精品】写雪作文600字下一篇:幽默表白的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