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2024-06-05

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精选七篇)

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04年12月--2009年9月院前急救的脑卒中患者84例。男52例, 年龄50-80遂。女32例, 年龄56-表皮擦伤并渗血10例, 上肢有表皮擦伤并出血3例, 下肢踝关节骨折2例, 髋关节骨折1例, 呼吸衰竭5例, 分泌物窒息9例,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塞52例。经CT确诊, 基底中区出血53例、丘脑出血16例, 脑干出血15例。

1.2 院前急救和护理情况

现场急救、搬运、监护与急诊科交班和护理记录等方面按照中华医学会管理学会《院前急救诊疗常规》进行。给予吸氧84例, 辅助人工呼吸18例, 心电监护84例, 静脉输液84例, 吸痰30例, 止血包扎固定处理16例, 现场及途中心肺复苏30例。

1.3 院前急救和护理结果

2例现场心跳呼吸停止, 给予心肺复苏接回急诊科, 1例复苏成功, 1例死亡。途中处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塞52例, 呼吸衰竭5例, 分泌物窒息9例, 不省人事16例。84例脑卒中患者经院前急救和护理后均接回急诊科继续治疗, 为进一步实施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 护理体会

2.1 建立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和护理管理制度

在院前急救管理驻地基础上, 针对脑卒中患者特点, 建立院前急救等级制度、救护车出车制度, 详细记录 (包括接受指令时间, 患者的信息, 途中的病程记录及急救护理记录, 救护车返回时间, 随车医务人员、护理人员排版记录) 并以文字形式制定成册, 要求全科医护人员严格遵守。预检分诊的护理人员在接到指令时, 若能明确是脑卒中患者, 出询问病史之外, 应尽可能地询问是否有陪伴在场, 及事发地点的情况, 如是否居住在高层建筑及其它不便搬运的环境中。随车护士对常规车载配置 (担架、氧气容器、心电监护、除颤仪、吸引器、气管插管箱、包扎止血用品、夹板等) 应及时补充、定位置放置。院前急救用品由每班次护士清点和检查, 保证院前急救需要和设备完好

2.2 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特点

(1) 现场急救:院前急救现场包括家庭、工厂、农村、街道、交通事故现场。护理人员随车到达后, 配合医师采用先救后送的原则进行抢救, 如患者猝然昏扑, 不省人事而致外伤大出血患者必须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在运送, 可以减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和降低休克的严重程度。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 其循环代谢功能下降, 常存在潜在的功能不全, 在有外界刺激及功能失衡时, 极易发生加重病情发展而不易纠正的情况。脑卒中患者由于猝然昏扑而导致骨折, 必须先进行初步固定在搬运, 一方面能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痛苦, 另一方面预防骨折加重和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对伴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疾病及糖尿病等, 脏器功能潜在性下降, 在现场急救时要特别注意。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必须进行心肺复苏才能使患者有生还的可能。只有把医护措施落实到脑卒中患者发病现场立即开始有效处理。同时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全面的急救知识, 才能满足各种急救患者的需要尤其是急救五项技术:进行有效的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而这些现场急救技术的特点是基本上徒手进行, 急救器材操作简洁, 因此掌握起来非常容易。除此之外, 脑卒中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搬运:经过现场初步处理后, 必须把伤员及时送到医院急诊科进一步急救处理。在这个转运过程中, 脑卒中患者搬运做得及时真确, 不但可以减少脑卒中患者的痛苦, 还可以防止因为搬运不当造成新的损伤而导致的想残疾或死亡。搬运方式有多种, 可因地、因人、因时, 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有担架搬运法徒手搬运法等。对颈、腰椎骨折者必须三人以上同时搬运, 托住头颈、胸腰、臀部。脚腿, 切忌一人搬腿一人搬头的双人搬运。我院采取先用铲形担架搬运, 然后放在自动担架上, 到达急诊科后用铲形担架搬运到抢救床上的方法, 这样可以减少脑卒中患者从现场到医院多次搬运的不便。 (3) 运送途中的护理:我院急救半径约40Km之内, 车上的运送时间一般数分钟至1.5h左右, 有些背街小巷道路拥堵, 增加了路途时间, 因此脑卒中患者经过现场处理, 搬运到急救车上, 然后安全送达急诊科过程中的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此外由于车上脑卒中患者病情多变, 在运送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问题, 特别是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情况尤为复杂, 入学要继续心肺复苏、吸氧、吸痰、监测血压、呼吸、心率及观察神志情况。同时脑卒中患者常有心血管疾病且病情比较复杂, 综合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心肌血药增加供血时, 容易发生缺血。脑卒中患者合并症多并发症发生率高, 脑卒中患者各重要系统都可能发生并发症, 病情发展快, 而且脑卒中患者由于反应迟钝, 或平时已有一些心理和社会因素, 病史叙述可能不甚准确, 体征常不如年轻人明显, 易给人以假象等。脑卒中患者因代偿功能差, 应急反应若, 对急诊情况不耐受, 对原发疾病缺乏有效地防卫反应全身也不易迅速做出调整, 致使病情很快恶化。另外由于救护车上空间有限, 途中车辆颠簸容易导致护理上的困难, 所以在决定脑卒中患者运送的护理治疗时需对其整体情况做出全面考虑。

2.3 与急诊科交接工作

救护车到达医院前先与急诊科的挡板人员联系, 简明告之患者病情、需要预先准备的抢救措施方案。到达急诊科后, 护理人员详细地想接班的医护人员交代病情即图中治疗情况, 如叙述简要病史、所用药物和器械使用情况, 保证救护连续性因此, 结合脑卒中患者自生生理特点, 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建立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制度, 制定现场急救和护理, 搬运及运送中的护理, 与急诊科交接工作等护理程序, 可以使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发挥应有发热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一镗.来年急诊-老年创伤病人特点及致伤原因[J].实用老年医学, 2004.13 (5) :227-229

[2]4孔福仙, 蔡予文.老年病患者院前急救和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6) :1008-1009

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09年5月-2011年12月院前急诊的脑卒中患者44例, 其中男30例, 女14例;年龄53~81岁, 平均 (69.7±7.7) 岁。临床症状为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塞。电话出诊及急救后追踪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29例, 出血性脑卒中25例。患者中糖尿病史24例, 高血压病史30例, 冠心病史28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史12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史10例。院前鼻导管吸氧39例次, 口咽呼吸插管3例次, 心电图检查25例次, 建立静脉通路30例次;浅昏迷20例, 重度昏迷3例, 定向力障碍、意识朦胧8例, 神志清醒13例。

1.2 院前病情评估

急救人员在接听派车电话后, 立即出车, 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 最早6 min, 最晚20 min, 平均13 min。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立即进行生命体征测定、神经系统查体, 初步判断患者的神志, 根据年龄、血压、发病缓急, 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 即采用GCS评分评估病情、确定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如果患者GCS≥8分, 应该立即转运;如果患者GCS<8分, 陷入昏迷, 生命体征不稳定, 立即采取以下阐述的院前急救护

1.3 院前急救护理

1.3.1 呼吸道保持通畅

使患者保持平卧, 若患者疑似患有脑出血, 则将头抬高15°。解开患者衣领、裤袋, 减少对呼吸道阻力;迅速清除口腔、气道中呕吐物及分泌物, 防止吸入性窒息;使舌根后坠、鼾声大作患者头部偏向一侧, 放置口-咽通气管;抽搐患者放入开口器, 放置舌头被咬伤。若有患者昏迷、呼吸心跳停止, 则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 连接呼吸器辅助患者呼吸, 同时行胸外心肺复苏术然后给予吸氧。

1.3.2 建立静脉通道, 维持有效循环

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 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应用。采用静脉留置针, 为避免患者自身的晃动而导致针头脱出及液体外渗, 保持输液管道通畅, 最好不要在活动关节处进行针头穿刺;另外对于肢瘫患者, 则需选择健侧肢体部位进行穿刺。

1.3.3 对症急救

(1) 降低颅内压:通常情况下, 发生脑疝很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 因此快速有效地降低患者颅内压, 减轻患者脑水肿,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至关重要。应用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 ml, 120滴/min, 静脉注射速尿40 mg,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颅内高压症状。 (2) 颈动脉降温:急性脑组中患者头部的局部降温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使脑内出血被止住, 脑部血肿缩小, 脑基础代谢率降低, 从而保护脑细胞, 进而减少死亡率。将冰湿毛巾或冰袋放置于昏迷脑卒中患者两侧颈动脉处进行降温, 并且持续应用。 (3) 控制血压血糖:对于高血压患者, 快速静脉滴注加入25 mg硝普钠的5%葡萄糖;对于糖尿病患者, 以20μg/min速度避光静滴加入胰岛素的生理盐水 (胰岛素的量则视血糖水平而定) , 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及血糖, 随时调整输液速度或者滴数。 (4) 稳定患者:一般急性脑卒中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状态, 而这些不良情绪对于病情的控制非常不利, 并且使患者的呼吸及心率均增快, 使脑出血加重, 使机体抵抗力和应激能力均下降。此时, 急救人员应首先保持头脑沉着冷静, 动作有条不紊, 以和蔼的态度、熟练的操作、高超的技能取得患者的信任, 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使他们共同积极配合急救措施。对于抽搐或者极度焦躁不安的患者, 缓慢静注安定10 mg或肌注鲁米那100 mg。

1.3.4 安全转运与途中监护

经以上初步急救处理, 一般患者的生命体征取得相对平稳, 此时应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途中将患者头用软垫固定, 防止头部晃动并且可以保护头部, 尽可能使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给患者系好安全带, 并且保持担架平稳、固定, 避免途中的颠簸使患者卧位发生变化以及带来不适。途中用生命监护仪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瞳孔、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仔细看护好输液管、吸氧管等管道, 保证输液、吸氧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移位和脱出。倘若患者出现呼吸、血压、心率等病情变化时, 随时对症处理。

1.3.5 医院及时完善的准备与接收

及时与医院急救中心取得联系, 简明告之患者病情, 需在患者到达前预先准备的抢救措施方案包括抢救的场地、材料、医护人员 (如及时联系好CT、MRI室, 及时邀请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联合会诊等) , 到达急诊科后, 急救人员详细向急救中心人员交代病情, 如详述简要病史、所用药物等, 保持救护的连续有效性, 以便患者到达后急救中心立即接收、分诊、实施抢救, 缩短急救时间。

2 结果

44例急性脑卒中, 有2例在抢救过程中继发脑疝, 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现场抢救无效当场死亡。另外42例经现场急救后病情相对平稳, 立即安全送至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 抢救成功率为95.5%。42例入院时病情均保持稳定或有所好转, 无因转送而致病情加重或死亡者。

3 讨论

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 致残率高达70%~80%[4]。脑卒中发病急, 进展快, 常常于较短时间内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甚至危及生命[5]。由于脑卒中患者具有有效治疗时间窗 (3~6 h) , 而且院前救护对脑卒中患者 (尤其是脑出血患者) 的预后至关重要, 该病预后较差, 易造成终身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6]。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转运、治疗路径, 进而提高脑卒中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是当前急救工作者对于脑卒中患者急需研究的问题[7]。

院前急救护理是指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 目的是使患者得到最有效及时的救治, 再安全转送至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从而抢救并维持患者生命[8]。首要原则是“高效”[9], 即快速出诊, 从接到求救电话就开始指导抢救,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保持救护车时刻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本院急救人员在接到电话后立即出车, 以最快速度, 即平均13 min到达现场, 其中最早6 min, 最晚20 min。另外缩短急救所用时间, 尽量减少等待医生检查、指示的时间, 本院急救人员及时与医院急救中心取得联系, 患者到达医院后急救中心立即接收、分诊、实施抢救。其次是“高效”原则[10],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脑卒中患者具有突发性且易出现不可预见的并发症, 医护人员应具备强大地心理素质, 临危不乱, 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及其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具有熟练的急救技术及其扎实的医学知识, 从而能够作出最准确的病情评估以及最有效的急救措施[11]。另外医护人员应具备仁心仁德, 关爱病患, 安慰鼓励患者, 使其情绪稳定, 有效配合急救。本院建立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包括: (1) 采用GCS进行院前病情准确评估; (2) 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首先保持脑卒中患者呼吸道通畅, 然后建立静脉通道, 维持有效循环, 最后采取药物对症急救, 待病情稳定后, 安全转运至急救工作准备就绪的医院, 并且途中随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 最后44名患者中, 有42例急救成功, 抢救成功率高达95.5%,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做进一步的推广。

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例, 共计98例,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各49例。在对照组中的49例患者包含有男性患者28例以及有女性患者21例, 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54-83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8±2.76) 岁左右;在观察组中的49例患者包含有男性患者29例以及有女性患者20例, 患者的年龄均在55-85岁之间,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7±2.35) 岁左右。以上所统计的患者的所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98例患者均在医生出诊前就已被告知猝然昏倒, 患者不省人事。在这98例患者中头或者是面部存在表皮擦伤并且发生渗血的有12例;有4例患者存在上肢表皮擦伤并且发生出血的现象;有3例患者存在下肢踝关节骨折;有2例患者发生了髋关节骨折;发生呼吸衰竭的患者有6例;发生由于分泌物而导致窒息的患者有11例, 存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塞症状的患者有60例。对患者给予CT检查, 诊断结果显示为基底中区出血的患者有62例;为丘脑出血的患者有19例;为脑干出血的患者有17例。

1.3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08年7月-2011年7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脑卒中患者病例98例, 将这98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 每组包含有患者49例。将其中的一组作为对照组, 在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将另一组作为观察组, 实施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将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 并作比较分析。

1.4 护理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的搬运、现场急救、监护与急诊科交班以及护理记录等方面均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管理学会《院前急救诊疗常规》予以展开。98例患者均给予吸氧处理, 并且有21例患者采取了辅助人工呼吸;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心电监护并给予静脉输液;给予吸痰处理的患者有35例;实施止血包扎固定处理的患者有19例;在现场以及途中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有35例。

1.5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当P<0.05时, 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通过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得出,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 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实施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人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 且 (P<0.05) 。详见附表。

3 讨论

院前急救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接诊后给予电话指导并对行为进行干预。急救人员在接到指令出诊后, 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将车辆行驶位置以及预计到达时间向家属予以及时准确的告知;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初步了解, 对家属不要惊慌以及不要随意搬动患者或者是乱服药物等进行叮嘱, 尽量让患者就地平卧, 对存在呕吐症状的患者让其头偏向一侧, 将衣领裤带解开有助呼吸[2]; (2) 现场急救。到达现场后应对伤情进行评估。并且应以最快的迅速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让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呼吸支持。若是患者带有假牙应将假牙取出;若是患者出现呼吸不规则或者是呼吸骤停的现象应立即给予简易的人工呼吸器对其进行辅助呼吸。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并且要对穿刺部位予以加强固定避免出现脱出, 使输液管道保持通畅, 并且使抢救药物的及时应用得以保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进行严密监测, 对是否存在呕吐、剧烈头痛、烦躁等脑疝的前驱症状进行判断[3]; (3) 搬运以及途中的安全监护。采用铲式担架尽量做到轻、稳、快的方法搬运患者并且使患者的安全能够得到保证。在转运的途中给予患者舒适的卧位, 并对担架予以妥善固定, 对患者的头部进行保护[4]。

综上所述,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及时的院前抢救以及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以稳定, 对进一步的院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对其予以注意。

摘要:目的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的情况与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在对其实施院前急救过程中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并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患有急性脑卒中的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使病情能够得以稳定, 值得临床予以注意。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治疗效果,病情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承辉, 阮海林, 杨春旭, 等.急性脑卒中患者就医时机的调查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11) :1021-1022.

[2]冯海峰.312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12 (12) :1227-1228.

[3]文涓, 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08) :188-189.

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篇4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病情评估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 是导致死亡或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由于其存在有效治疗时间窗 (3~6) h,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转运、治疗的“脑卒中急救体制”, 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减少致残率。我院采用“三步病情评估护理法”实施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抢救了184例患者,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本院经“120”院前急救科和急诊科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抢救的18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抢救的276例脑卒中患者为回顾性对照组。研究组:男116例, 女68例;年龄26~80岁, 平均年龄 (54.1±23.5) 岁;其中脑梗死120例, 脑出血65例;发病至呼救时间7~150min, 平均39min。对照组:男169例, 女107例;年龄29~77岁, 平均年龄 (50.6±24.3) 岁;其中脑梗死165例, 脑出血111例;发病至呼救时间9~170min, 平均47min。2组发病年龄、呼救时间、疾病谱构成比等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1.2 程序与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三步病情评估护理法”实施院前和急诊科的脑卒中急救护理。具体过程。

(1) 通过呼救电话评估病情和指导院前急救护理。在救护车上, 护士通过呼救电话询问患者或家属, 了解病史、用药情况、发病时间、神志、肢体活动情况及既往健康状况等。

(2) 现场评估。医护人员现场测量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 检查神志及瞳孔, 并以MEWS[2]及GCS评估病情, 确定现场救治护理措施和转运策略。

(3) 转运中评估。采用MEWS及GCS病情评估持续观察患者, 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和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护士重点观察患者的呼吸、神志和心跳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数据均通过SPSS 15.0处理。

2 结果

2 组患者从呼救到“120”开始抢救的时间, 研究组为 (22.2±11.1) min, 对照组为 (24.9±12.0) min, 差异无显著性。而2组患者从呼救到接受专业治疗的时间、患者的病死率和痊愈率等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3.1 病情评估与院前急救的关系

准确及时的病情评估在危重病医学研究中已成为共识。临床上应用量表动态、准确评价患者的病情, 为快速预测和区分病情, 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所采用的MEWS及GCS评估病情简单、快捷、直观, 评分只需对患者进行物理体格检查即可获得, 可以有效地指导护理人员正确地实施急救护理。

3.2“三步病情评估护理法”。

“三步病情评估护理法”是采用从呼救、现场急救、转运三步病情评估法评价病情, 适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由于采取三步病情评估实施院前急救护理, 让患者家属也提前在“120”急救医生到来之前就参与到患者的急救中来, 避免了“误吸”导致的窒息、不合适宜的搬动、过度地降血压和一些错误的经验性处置措施, 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机会和保障。

急性脑卒中58例院前急救措施探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09年3月间院前初步诊断为急性脑卒中, 后经院内CT或MRI证实的58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45例 (77.6%) , 女13例 (22.4%) , 平均年龄 (56±8) 岁;出血性卒中38例 (65.5%) , 缺血性卒中20例 (34.5%) ;从发病到院前急救时间为 (130±50) min, 转运到入院时间为 (30±20) min;现场GGS评分 (8.3±4.8) 分。

1.2 诊断方法

采用Cincinnatiy院前卒中评价表和Los Angeles卒中筛选表, 并联合两项评估的判断标准, 即符合任何一种方法判定的阳性标准即可初步诊断为脑卒中。

1.3 救治措施

所有病例到达现场后立即给予常规心电图、快速指尖血糖测定、建立静脉通路、心电血压监测及SpO2 (动脉血氧分压) 监护, 记录GGS评分。所有患者均予以头部抬高20°~30°的半卧位或复苏体位, 有消化道出血者给予清理口鼻、吸痰后, 头部置冰帽专人保护固定。以0.9%的氯化钠液静点建立静脉通路;呼吸平稳者给予双腔鼻导管高流量吸氧, 气道通畅者置口咽通气管及面罩吸氧, 呼吸抑制或GGS评分<8分者, 予以口咽通气管及气管插管;烦躁明显者或持续抽搐发作者酌情肌注或静点地西泮注射液10~20 mg;颅内压增高者给予20%甘露醇250 m L或甘油果糖250 m L和 (或) 速尿20~40 mg静点;收缩压 (SBP) >220 mm Hg (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 (DBP) >12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 (MAP) >130 mm Hg时, 使用拉贝洛尔10~20 mg静推。随机血糖测定值>17 mmol/L者, 予以普通胰岛素10~14 g/m L皮下注射。以气道得以确切的保护支持、烦躁不安者已经初步控制、抽搐者暂时停止为开始转运标准, 途中专人正确保护及固定头部, 保持液路畅通, 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 防止窒息;尽可能平稳行驶。入院前1 min~2 min进行第二次GGS评分。

2 结果

2.1 本组5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除予以一般急救措施外,

实施气道控制36例 (62.1%) , 其中口咽通气管32例 (55.1%) , 气管插管4例 (6.9%) ;血压药物干预者15例 (25.7%) , 降颅压治疗者25例 (43.1%) ;血糖干预者4例 (6.8%) ;镇静治疗者11例 (18.9%) 。

2.2 本组58例患者均安全转运回院, 院前无呼吸、心搏

停止。入院前1 min~2 min GGS评分 (8.4±4.5) 分, 与现场GGS评分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3.1 院前快速诊断

时间就是生命, 对于卒中患者, 每延迟1 min就意味着无数脑细胞死亡, 因此院前快速诊断至关重要。由于院前急救的特殊性, 我们不可能对脑卒中患者作出细致全面的诊断, 但是一个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EMS) , 对脑卒中的院前评估和院内的神经专科诊断敏感性和准确率几乎是相同的[2]。我们采用Cincinnatiy院前卒中评价表和Los Angeles卒中筛选表, 可以快速完成院前神经功能的初步评定, 从而达到快速诊断。

3.2 一般急救措施

本组58例患者均予以心电监护、头高位或复苏体位, 并且有专人全程保护及固定头部, 便于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 防止窒息, 同时可以预防由于车辆颠簸及患者躁动引起病情加重。头部降温可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 但同时会增加头部血液的黏滞度而加重脑缺血, 应酌情考虑。第一时间以0.9%氯化钠注射液开放静脉;禁止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 防止其加重脑水肿以及脑卒中患者高血糖对大脑的损害。每位患者均予以适当的方式吸氧, 对于病情较轻者, 由于紧张、焦虑也会造成全身耗氧量的增加, 院前给予短时间的吸氧是有益的。

3.3 畅通气道

气道畅通是保证人体基本血氧分压及脑等重要器官必要氧供的前提条件。而急性脑卒中患者大多年龄较大、肥胖以及合并有各种基础病, 舌体的后坠以及呼吸抑制导致气道有不同程度的阻塞, 特别是重症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者和意识丧失者, 几乎完全丧失自控力。所以对于GGS评分<8分, 给予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本组气道控制患者36例, 其中口咽通气管32例, 气管插管4例。需要注意的是可疑出血性卒中或高血压患者, 特别是躁动不安者, 尽可能避免强行插管, 从而避免因此而导致的血压骤升、颅压升高和脑疝。

3.4 镇静、降颅压

躁动不安可增加机体耗氧量, 尤其是癫痫的反复发作不仅加重病情、预后恶化, 而且对于气道的控制和急救药物的持续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 院前急救应予以积极控制。本组11例患者均采用地西泮10~20 mg静推, 效果良好且无明显的呼吸抑制。情绪的稳定、吸氧、平稳的搬运为防止颅压进一步升高提供了有利条件, 配合脱水剂、利尿剂降低颅压, 本组25例患者均未在院前出现脑疝。

3.5 血压的干预

脑卒中后高血压或低血压均与预后不良有关。患者在发病后数小时内经常会出现血压的升高, 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140/90 mm Hg, 其中1/4的患者SBP>180 mm Hg, 其原因与脑血管事件的应激、膀胱充盈、恶心、疼痛、既往高血压、对缺氧的生理反应或对颅内压增高的反应及病灶的部位、卒中的类型等有关。但没有资料明确需要紧急治疗的高血压水平, 一般认为SBP>220 mm Hg或DBP>120 mm Hg应谨慎降压, 不应紧急使用降压药, 有大量资料表明积极降压治疗有可能通过降低脑缺血区灌注压导致神经功能恶化[3]。本组15例均按此标准予以干预。

3.6 血糖的干预

无论何种情况的脑血管病合并高血糖均可加重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且血糖升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相关。因此, 应尽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现在多主张急性期尽早使用胰岛素, 以纠正高血糖, 减轻应激损伤, 防止酮症酸中毒, 同时严密监测血糖,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院前快速血糖的测定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经验表明, 脑卒中急性期将随机血糖控制在7.0~11.0 mmol/L是比较适宜的[4]。本组4例患者快速血糖>17 mmol/L而给予胰岛素治疗。

3.7 加强宣教, 积极预防

脑卒中的复发率很高, 因此加强宣教, 提高全民预防意识和早期识别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急救人员, 不应有依赖于专科医生的思想, 更不应完全依赖于院内的客观检查, 而应该不断地深入学习, 提高专业素质和急救能力,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及时正确的救治, 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的综合措施, 确保院前抢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给予心电监护、呼吸支持、镇静、适当干预血压及血糖、头部降温及脱水降颅压等综合措施。结果 58例患者从发病到院前抢救时间为 (130±50) min, 到达现场至转运时间为 (30±20) min.所有患者均安全转运回院, 未在院前发生呼吸、心搏停止, 现场和入院时两次GGS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综合性的救治措施在急性脑卒中的院前救治中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 及时规范的院前救治措施是降低急性脑卒中院前病死率, 提高进一步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措施,病死率,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24、53.

[2]Ellison SR, Gratton MC, Schwab RA, et al.Prehospital dispatch assessment of stroke[J].Mo Med, 2004, 101 (1) :64.

[3]曹云鹏.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处理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28 (7) :520.

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篇6

关键词:急救措施,急诊科急救医疗服务,脑血管意外,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脑血管意外往往起病迅速且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1]。在我国, 脑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 病死率为120/10万, 是造成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幸存者中70%以上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患者大多病情危重, 现场急救值得重视[2]。院前急救对脑血管意外的早期诊断治疗, 可以尽早启动脑血管意外单元, 大大缩短实施早期疾病干涉的时间。因此完善院前急诊急救体系, 并采取及时、准确、有效的院前急诊急救措施, 以降低老年脑卒中的病死率是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的关键因素[3]。本研究通过院前出诊的现场救治、急救转运、院内急诊科救治及ICU或专科重症病房延续抢救的4个关键环节, 探讨应用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急诊急救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院前急救脑血管意外患者106例, 男58例, 女48例;年龄62~87岁, 平均 (74±13) 岁;既往史:高血压脑病32例, 糖尿病26例, 冠心病病史19例, 脑梗死病史11例, 慢性肾病史10例, 均给予头颅CT、MRI等检查, 并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脑血管意外患者, 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偏瘫、意识障碍, 其中伴有昏迷26例, 嗜睡22例, 抽搐18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平均发病时间方面等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2。

1.2 院前急救:

①院前急救的时间, 医院成立以专职急救医师、护士和司机组成的院前急救小组, 接到120派车后, 急救小组在3 min内出诊, 快速到达现场并开展救护工作。到达现场的时间因交通堵塞、距离、路况等原因, 最早8 min, 最晚30 min, 平均19 min。②院前急救的救护, 接到急救电话, 立即出诊, 并在途中及时联系家属告知车辆行驶位置及预计到达现场时间, 叮嘱家属要镇定, 不敢随意搬动患者, 若患者有呕吐烦躁不安, 则指导患者家属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按照中华医学会管理学会《院前急救诊疗常规》进行现场的救治、搬运、心电监护、病例记录护理登记等工作。均给予所有救治的患者镇静、吸氧、监护、开通液路, 其中辅助人工呼吸33例, 吸痰50例, 现场及途中行心脑肺复苏34例。实验组采用急救诊断主要根据9项评估指标 (体格检查、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意识状态、心电图检查、血糖测定) 以及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并联合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做出。对照组急救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做出。统计出现场确诊的例数、现场救治成功以及临床死亡例数;患者转运成功及转运成功后死亡的例数;急救重症科后续抢救成功及其死亡的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统计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现场明确诊断28例 (占58.3%) , 而实验组现场明确诊断54例 (占93.1%) , 两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的现场救治成功率、转运成功率、急诊科延续救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现场急救成功率的比较:对照组现场救治成功38例, 死亡10例, 成功率为79.1%;实验组现场急救成功56例, 死亡2例, 成功率为96.55%;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χ2=6.824, P<0.05) 。

2.2 两组转运成功率比较:

对照组转运成功40例, 死亡8例, 成功率为83.33%;实验组转运成功56例, 死亡2例, 成功率为96.55%;两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χ2=9.255, P<0.05) 。两组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率比较:对照组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33例, 死亡15例, 成功率为68.75%;实验组急诊科延续救治成功52例, 死亡6例, 成功率为92.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65, P<0.05) 。见表3。

3 结论

EMSS (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定义为及时有效地将医疗服务措施送达到急危重患者的身边, 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 然后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就近医院急诊科做进一步的治疗, 少数急危重患者需立即手术治疗, 送入重症监护病房或专科病房[4]。Time is brain (时间就是大脑) 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救治理念日益被人们重视。绝大大多数急性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在社区家庭中, 国外报道约有一半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是通过EMSS转运至医院的[5]。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病后能否及时地送到院内进行有效救治, 是能否达到最好救治效果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建立完善的急诊急救规章制度, 准确及时无误地判断病情发生发展, 通过“一看、二问、三检查”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是救治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另一关键因素。然而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突然发病, 会迅速出现高血压、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及严重的头痛头晕、剧烈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 但必须与低血糖症状等疾病相鉴别[6]。患者从院前向医院转运是一非常重要环节, 在搬运过程中要保持患者身体平稳, 确保救护车车速平稳, 禁止突然提速或急刹车等, 避免过多头部移动, 让肢体处于功能位, 上下车患者头部应高于足部[7]。脑血管意外患者最重要的是将患者平卧且头部偏向身体一侧, 确保呼吸道通畅, 而老年性脑血管意外患者机体内各系统都会存在潜在危险的并发症, 病情往往较为复杂, 再加上老年患者反应本身不够灵敏, 病史也可能会不准确, 体征往往不如年轻人明显, 会给急救人员造成一定的假象。老年性脑血管患者代偿功能也较差, 对危机状况耐受不了, 容易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所以应对脑血管患者整体情况需做出全面判断后再决定运送[8]。在救护车到达医院之前, 急救小组的医师应及时与急诊科人员做好沟通, 简明告之患者病情和需要预先准备的抢救措施方案[9]。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后, 医师应与急诊科接诊大夫交代患者途中的具体病情, 简明扼要地交代患者病史、用药抢救等情况, 确保治疗的连贯性。同时主动进行沟通, 安慰家属情绪, 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负担, 取得家属的支持和理解。本研究实验主要根据9项评估指标 (体格检查、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意识状态、心电图检查、血糖测定) 以及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并联合格拉斯哥昏迷 (GCS) 评分做出, 并在现场尽快明确急救诊断, 尽早进行标准化治疗, 达到救治既要对症又要对因, 及时安全的把患者转运到附近医院急诊科, 获得最有效的后续治疗, 对已明确诊断的患者安全护送到ICU或专科重症病房。不尽要把生存链的急救理念始终贯穿于出诊现场急救、搬运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救以及ICU或专科重症病房延续抢救的4个环节当中, 而且还要把院前急救评价法贯穿于上述4个环节当中, 还要使脑血管意外诊断的准确性、救治的规范性、转运的安全性较前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洪, 陈涛.急性脑卒中的再灌流治疗[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 2001, 13 (12) :763-765.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6.

[3]Sayer MR, White LJ, Brown LH, et al.Thenational EM S research strategic plan[J].Prehop Emerg Care, 2005, 9 (3) :255-266.

[4]Bemard SA.Paramedic intubation of patientswithsevere head injury:a reiew of current australian practi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change[J].Emerg Med Australas, 2006, 18 (3) :221-228.

[5]郭焕清, 张桂花.护理程序在脑血管病院前急救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7, 21 (60) :1619.

[6]郭凤莲, 王丽英, 师彩颖.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体会[J].职业与健康杂志, 2007, 23 (6) :472.

[7]赵丽君.4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8) :967.

[8]冯海峰.312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12 (2) :27.

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2014年3月我院救治的1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分为观察组100例, 实施过院前急救;对照组80例, 为家属自行送院。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作期, 伴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 均经头颅CT或MRI造影检查确诊。观察组男59例, 女41例, 年龄35岁~78岁, 平均年龄 (58.7±7.3) 岁, 其中出血性卒中26例, 缺血性卒中74例, 合并冠心病38例、高血压35例、糖尿病20例;对照组男50例, 女30例, 年龄36岁~77岁, 平均年龄 (57.5±7.1) 岁, 其中出血性卒中13例, 缺血性卒中67例, 合并冠心病30例、高血压26例、糖尿病1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合并症等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均为“120”出诊接诊患者, 医院接到急诊电话后立即安排急救车出诊, 途中急救人员通过与脑卒中患者家属电话沟通, 初步对患者病情作出评估, 根据家属描述情况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简单家庭急救措施, 如保持患者静卧, 避免搬动, 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与呕吐物等。医护人员达到现场后, 立即予以心电监护与血氧饱和度监测, 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意识情况迅速作出判断, 对于哥拉斯格昏迷评分 (GCS) ≥8分者立即转运, GCS<8分者立即给予相应抢救措施。患者平卧, 保持呼吸通畅, 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与呕吐物,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吸氧;以0.9%氯化钠溶液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存在颅内压升高者予以20%甘露醇迅速降颅压, 头部局部降温, 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 适当应用降压药或升压药, 维持血压于160/90 mm Hg左右即可;对烦躁、抽搐者缓慢静推10 mg地西泮,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送往医院。注意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体位,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瞳孔、脉搏、心率、血压与呼吸情况等, 途中予以吸氧, 保持呼吸通畅。同时加强和医院联系, 报告患者病情与预计达到时间, 做好院内外急救衔接。对照组均为家属自行送院, 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院前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院前并发症方面, 观察组院前呼吸道阻塞、脑疝、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 2.00%, 9.00%,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预后方面, 观察组病死率为4.00%, 观察组病死率为21.25%,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由急性脑循环障碍引发的局部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 是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 多发于中老年人。老年人因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故血管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再加上血液黏稠度高, 血液流速减缓, 造成局部脑血流量及全身血流量减少, 引起脑血栓。脑卒中因患病率、致残、致死率高,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3], 目前国内脑卒中幸存者中约23%遗留永久残废, 而及时、合理地开展院前救治对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致残、致死率具有重要作用。

院前急救指的是患者在入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急救措施, 其能有效减少患者院前并发症的发生, 控制病情, 减少死亡, 对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本文观察组院前呼吸道阻塞、脑疝、神经系统并发症都显著低于未采取院前急救的对照组 (P<0.01) , 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家属自行送院的患者会因家属认知不足引起意外, 如患者不宜搬动, 需要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等, 不当的急救措施往往会加重各种院前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危害预后, 因此, 普及群众的健康知识与急救意识十分必要。在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 可在救治黄金时间给予相应诊治, 首先就是要保持呼吸通畅, 及时清理呕吐物与分泌物, 必要时插管;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如控制颅内高压, 维持足够脑灌注压, 以防形成脑疝;积极控制病情, 并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与监测, 为入院治疗做好准备工作[4]。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脑卒中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显著减少各种院前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 减少死亡, 为进一步入院治疗做好准备, 故普及群众的健康知识与急救意识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王丽萍, 郭春平.静脉溶栓治疗44例急性脑梗死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1) :178-179.

[2]杨巧红, 肖丹, 李冬娜, 等.院前家庭急救对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410-412.

[3]毕立雄, 张黔.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4) :135-136.

上一篇:网络机房的管理与控制下一篇:氮素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