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院前急救护理

2024-06-18

改良院前急救护理(精选十篇)

改良院前急救护理 篇1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院前急救,病情评估

院前急救相对于院内急诊是一个新兴的专业, 作为政府部门的形象工程,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 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逐渐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之一, 但其也存在不少问题。当前, 因体制与管理模式不统一, 院前急救行为存在不少非标准化的问题。院前急救的各种医疗行为包括现场病情诊断、评估, 以及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均因现场状况各异而无法形成统一的规定, 从而对抢救成功缺乏统一的标准, 只能参考院内诊疗规范, 故乃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使从业风险增大[1]。院前急救执业行为有待规范, 包括工作流程和技术操作。目前, 院前医务人员因自身经验不足或跨科医疗, 使不少危重患者在现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估、治疗, 导致不少患者因医务人员不作为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2]。

院前急救常因急救环境开放, 时间短, 无法进行常规诊疗。因此, 院前急救急需一套或几套简单、易于掌握, 评估信息较易取得并具有一定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以便指导诊疗的评分工具。院前急救评分工具在国外已广泛使用, 而我国至今尚无统一规定。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NE WS评分) , 因其自身简单易行, 能较好的评估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已较广泛的应用到院前急救工作中, 现对其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1改良早期预警评份系统简介

NE WS评分是院内采用的一个病情快速评估系统, 基本评价指标仅仅是意识、心率、血压、体温、呼吸等基础生命体征[3]。衡量评价系统优劣的重要指标是R O C曲线下面积, 曲线下面积越大, 表明该评价系统的分辨度越高, 评价性能越好, 应用价值越大。根据Sw e ts[4]的判断标准:R O C曲线下面积0.5以下, 实验没有诊断价值;面积0.5~0.7有较低的准确性;面积0.7~0.9有一定准确性;面积>0.9则有较高的准确性。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 (M E WS) 见表1。

该系统相较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 A C HE 1 I.1 l I) 系统在院前具有每次评估时间短, 成本低, 受仪器、人员、场地限制因素小, 更能数字化, 形象化的反映病情, 且可重复操作, 便于动态监测病情变化等优势。但两者在病情评估及死亡危险预测的有效性方面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5]。A P A C HE系统不能即时、简便、快捷、动态的作出评估, 相对于院前缺乏实用性。

2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应用情况分析

阮海林[6]通过对院前急救患者NE WS评分, 计算患者存活或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等, 以患者9 0 d后是否存活建立N E W S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死亡患者的N E W 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者 (P<0.0 5) , 特异度为9 2.4 1%, 敏感度为7 7.0 1%, 准确度为9 1.3 1%, 曲线下面积为0.9 0 3, 约登指数为0.6 9 4, 显示N E W S评分≥4分是区分病情危重和预测患者死亡危险的分界点。因此, N E W S评分可以作为院前病情危重度和预测其潜在死亡危险的评估指标。

对内科急诊, N E W S分数越高, 患者病情越重, 收治E I C U和专科病房的概率越大, 病死率越高。N E W S≥5分, 危重病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 与<5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7]。

陈锐[8]对创伤院前患者即刻行N E W S评分, 显示其与创伤患者预后呈正相关, 分数越高, 伤情越重, 病死的可能性越高。该指标不仅提示院前应积极采取相关救治措施, 且应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以6分和4分为分界点, 若N E W S评分≥6分时, 创伤患者1月内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应争分夺秒、积极救治;若N E W S评分≥4分时, 创伤患者伤情严重, 应考虑急诊手术或分流入各I C U;若N E W S评分<4分时, 可急诊留观或入专科普通病房。

石家庆[9]对4 8 9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调查发现, 应用N E W S评分后, 好转出院率由8 2.7 7%上升为9 1.2 4%, 病死率由1 7.2 3%下降至应用后的8.7 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而朱远群[10]认为, 以4分作为判断院前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危重程度的最佳临界点, 死亡组N E W S显著高于存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1) 。以4分作为判断院前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重程度的最佳临界点[11], N E W S评分的A U R O C C为0.7 8 0, 特异度为8 4.6 1, 敏感度为4 5.4 5%, 准确度为8 1.2 5%, 阴性预测值为9 4.2 9%, 阳性预测值为2 1.7 4%, 约登指数为0.3 0 1;以5分作为判断急性脑出血患者危重程度的最佳临界点[12], ≥5分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N E W S评分的R O C曲线下面积为0.8 3 1, 特异性为8 1.6 7%, 敏感性为7 0%, 准确度为8 0%, 阴性预测值9 4.2 3%, 阳性预测值为3 8.8 9%, 约登指数为0.6 1 7。同时, 因院前脑血管意外患者结局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N E W S应用在院前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评估, A U R O C C曲线下面积未达到0.9以上, 个别相应的指标也不高, 不能证明N E W S在神经系统方面对于生命体征偏离正常范围而赋予的分值权重就一定是最佳的标准。是否需要补充相应的神经系统查体指标尚待考证。

唐维骏[13]以校正N E W S评分, 应用于院前急救, 即在N E W S评分的基础上, 增加血氧饱和度 (S p O2) 指标, 以加强对呼吸功能的监测[14]。对比两种评分模式后认为, 在加强对患者的呼吸功能的监测后, 校正N E W S评分更能精确、灵敏的反映院前急救患者的死亡和入住I C U及院前抢救、门诊及专科治疗组分布情况, 以及入住I C U, 预测病死, 院前抢救率, 存活分布情况。

陈锐等[15]采用N E W S设计5 0 2 3例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及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方案的试验组, 比较两组收住院患者3 0 d病死率的差异, 院前急救患者2 4 h留观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表明, 在试验组中发生休克或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的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但心脏骤停、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晕厥及意识改变等意外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陆仁艳[16]根据不同的分值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将N E W S分值≥4分设为存在“潜在急危重病”, 对比两组发车反应时间、抢救有效率、院前诊断准确率, 院前急救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院前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有否提高以及医务人员对实施N E W S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等。发现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对实施N E W S管理院前急救患者满意度提高, 对该管理模式普遍认同。认为该模式可以明显减少急救患者病情变化漏诊的发生率, 并有效地早期预警潜在危险患者;同时还为防止医源性贻误病情或管理缺陷以及医护准确沟通病情提供了科学依据。王承辉[17]通过对比每次完成急救任务所需时间、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的变化, 应用N E W S评分, 得出结论, 院前急救中应用N E W S系统进行病情评估值得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推广应用, 其不仅不会额外延长急救反应的时间, 相反其为院前急救、院内分诊提供无缝隙链接, 赢得了时间, 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2

(1)出诊不及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诊,主要原因是急救意识淡薄,出诊速度慢。(2)急救物品准备不完善。救护车必备的物品、药品、仪器准备不完善,如氧气筒内氧气不足、除颤仪未充电等;或者救护车不能直达现场,医护人员未能根据病人病情从车上带必要的抢救物品到现场,如心脏病病人家里呼救,护士未带心电图机到家。这些原因影响了病人的救治。( 3)现场急救处理不当。护士急救专业知识欠缺,技术操作不熟练,影响了院前急救质量。如心肌梗死病人没有限制活动,加重了心脏负担而造成严重后果;气管插管球囊注气不足,影响了通气效果。(4)与家属沟通不到位。病人病情危重,但没有及时与家属沟通,没有履行告病危签字手续,而引起纠纷。(5)转运途中易出现的隐患。对病情的发展无预见性,观察不细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积极处理,造成严重后果。如昏迷病人痰液堵塞没能及时发现,窒息死亡。( 6 )出诊记录有缺陷。记录不及时,事后补记误差大,与医师记录不一致;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开始抢救等时间记录不准确;内容记录不详细,病人病情变化、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等记录不全面;种种原因造成家属对救治有怀疑时,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7)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医院感染意识淡薄、知识缺乏, 不能很好的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传染病病人救治转运后,对救护车和污染物品终末消毒程序不了解,不能及时完成消毒工作。

院前急救护理分析 篇3

【摘要】目的了解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321例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和护理,分析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结论创伤的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否急救成功与良好的护理密不可分,急诊科护士应该掌握院前急救的各种措施,熟练院前急救各项操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提高医院成功抢救患者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院前急救;创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6-0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医院管理及诊疗水平的重要标记[1]。院前急救作为院内急诊科的外延,肩负着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生命的责任,它是急诊医疗服务的最前沿,是伤病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就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2]。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人们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过程中紧急、复杂,不可预知,医务人员稍有不慎,可导致病人不满,引发医疗纠纷。同时,院前急救及时和护理到位也是患者抢救成功和后期康复奠定基础。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医患纠纷发生,作者总结和分析我院2003年到2007年对321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1例患者全部是我院急诊科出诊接诊的病例,时间为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其中男性258例,女性63例,年龄为9~66岁,平均年龄为36.5岁。

创伤情况:交通事故创伤245例,占76.3%;坠落伤21例,占6.5%;塌方创伤10例,占3.1%;刀伤15例,占4.8%;爆炸创伤30例,占9.3%。

1.2院前急救措施与方法

1.2.1出诊前的准备急诊科每天由出诊班护士负责检查急救车上的各种设备、抢救物资、急救药品,用完的急救药品要及时补充,急救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各种抢救物资是否齐全等,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工作效率。当急诊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要问清楚患者的发病症状、或已明确诊断的疾病、发病时间、病情等,并做好记录。特别要问清楚患者的详细地址及所在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联系电话;并转告对方要注意接车,避免急救车走错路而延误抢救最佳时间。

1.2.2接诊及时急诊科要成立抢救预案,接到急诊电话后,在短时间内问清楚伤员详细的所在位置,伤员数量,受伤情况及联系方式,及时出诊,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

1.2.3判断伤情迅速对交通事故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全面了解神志、呼吸、血压及脉搏等生命体征[3]。快速就治。对事故现场初步评估,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伤情做出初步评估,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根据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多名伤员时,要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抢救计划。对危重伤员应当实施就地抢救,立即实施紧急医疗处置,给予基本生命支持,保持呼吸到畅通,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休克创伤者快速补液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有活动性出血者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骨折患者给于固定包扎。重症患者经处理后及时转运。

1.2.4建立静脉通道,纠正休克迅速建立2~3支静脉通道,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颈前静脉等较粗大的血管,确保有效扩容,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达到纠正休克的目的[4]。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5转运及途中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条件及环境限制,搬运恰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搬运,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搬运体位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如严重呼吸衰竭、心竭、哮喘、肺水肿等不能平卧的患者,可让其做到有靠背的椅子上,两边各站一人倒着将其抬下楼;搬运脊柱受伤、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搬运时动作要轻柔,并随时注意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就地心肺复出。在转运途中,既要迅速又要注意安全,尽量避免急救车剧烈颠簸。密切关注车上的监护设备,随时观察心电监测、吸氧和机械通气等。昏迷或重症患者头要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并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用药时要注意听清、问清、看清,并认真复合药物浓度、剂量、浓度和用法,用完后要保留空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查。救护车准备到医院时要电话通知急诊室做好接诊及抢救准备工作,到达医院后向急诊接诊护士交代患者病史,病情及治疗护理等,以保证患者救治工作的连续性。并及时检查抢救设备和清点出诊箱的药品,并补充药品以备再次出诊。

2结果

本次抢救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

3讨论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院前急救需要知识全面,急救技术娴熟,并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5]。院前急救护士都要经过内、外、妇、儿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心电图、麻醉科和产房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急救技术综合应用操作培训,定期进行急救知识操作技术考核,使急诊科全体护士基本熟悉气管插管、电除颤、股静脉穿刺、止血、固定、转运等操作技术,熟练心电图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肺复出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加强常见急症的模拟演练及医护配合训练,提高护士现场执行口头医嘱的能力。实践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的默契配合与协调[6]。院前急救及途中护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必须急患者所急,需患者所需,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用最快的速度对伤者进行评估、判断,采取有效及时的救护措施及途中安全护送。要求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及灵活的措施,才能完成急救和护送任务。

参考文献

[1]闫凤华,段惠玲.523例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6):408.

[2]郭晓焕.舒适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0-41.

[3]曹秀丽,唐秀生.海上急救中的护理工作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35-836.

改良院前急救护理 篇4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对“潜在急危重病”患者的辨别和鉴别能力[1],并对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潜在风险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对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实现无缝隙链接管理,以达到降低24 h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概率,最终使院前急救患者预后效果得以改善,提高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等,是医务人员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本文欲探讨所应用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方案在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中的适用性及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院前急救患者1 554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我院院前急救人员现场处置并接回本院的院前急救患者。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妇产科、五官科患者;(3)中途拒绝转运及治疗者。对照组716例(745例,失访29例,失访率3.89%),以2013年1-12月收治院前急救患者716例(745例,失访29例,失访率3.89%)为对照组,男411例,女305例,平均年龄(52.6±22.3)岁,以2014年1-12月收治院前急救患者792例(809例,失访17例,失访率2.10%)为试验组,男465例,女327例,平均年龄(54.6±20.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院前急救常规监护方案:急救人员依据临床经验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处置。试验组实施程序化监护方案:(1)使用分诊腕带,分诊腕带的设计思想以卫生部医管司《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warning soore,MEWS)为指导[2],结合临床实际,遵循科学、客观、全面、具体和完整的原则将患者的整个急救过程简明、扼要的记录及体现[3],方便急诊护士病情评估、交接及记录。为院内进一步救治提供重要资料。(2)使用MEWS及临床经验对病情进行评估,并以此对系统的分值进行更新,并提出针对性医疗干预措施;急救多采用对症加对因处理。MEWS分值:0~1分(腕带尾端绿色),送入急诊室;MEWS分值2~3分(腕带尾端黄色),送入留观室或专科病房;MEWS分值≥4分(腕带尾端红色),送入监护室或抢救室。(3)根据MEWS设计的院前急救方案,其以MEWS分值≥4分辨别为存在潜在危重患者。形成院前患者的预报处方系统,增强院前院内工作衔接度,增强并完善院前院内患者急救过程的协调性,并提高成功率;(4)记录两组入院24 h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住院30 d病死率,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临床应用:(1)组织与实施:由科主任、护士长、3名质控组长组成质量控制小组,科主任任组长,负责急救专科知识培训,护士长任副组长,负责培训分诊腕带的使用及MEWS的评估方法。护士长、护理组长负责监督指导,保障MEWS的准确性及分诊腕带使用的正确性,培训方式为专题讲座、质控反馈、案例追踪,培训时间3个月,培训结束后,进行分诊腕带使用方法及MEWS的测试。通过培训,所有急救人员均能熟练掌握MEWS及分诊腕带使用。(2)随访质控:患者入院24 h、30 d后,由课题组指定专人进行随访及质控。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同MEWS分数段患者的预后比较:4分段死亡率显著高于0~3分段(P<0.05);5~15分段死亡率与4分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入院24 h意外事件发生率:入院24 h,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7.68%,试验组4.29%。试验组24 h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的比较:对照组716例患者中,住院601例,病死率11.14%;试验组792例患者中,住院621例,病死率4.66%。试验组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8.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53%(P<0.01),见表4。

注:与0~3分段相比,aP<0.05;与5~15分段相比,bP<0.05。

院内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比较:试验组院内医务人员满意度96.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36%(P<0.01),见表5。

讨论

当今急诊、急救医学的重要使命是准确、有效地识别与救治患者,给其增加更多的生存可能及最大限度的保护器官功能。有国外研究发现,导致患者转入ICU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数普通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被忽视或未得到及时处理[5,6]。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外学者提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MEWS是用可以在病床旁测量到的常规生命生理指标,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或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对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抢救具有一定的预警支持作用[7]。其减少了医务工作者以往在接诊工作中完全靠个人经验进行判断所造成的偏差,减少了临床中的误诊与漏诊,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此系统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已普遍应用于发达国家的急诊科和ICU,且得到肯定。2001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将MEWS正式规定为一种医疗机构评估病情的方法,且英国重症监护协会及伦敦皇家医学院将其推荐并应用于综合病房患者病情风险评估中。据相关研究报道,针对院外转送的患者进行MEWS及治疗干预评分(Tiss-28),追踪观察比较,MEWS较优,提示MEWS可以发现潜在危险患者[8],可以作为院前急诊患者按轻重程度进行分类处理的重要工具之一[9]。

院前现场急救是抢救成功率提高及致残率降低的关键之处,其中呼救响应间期、呼救反应间期和开始现场抢救时间对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尤为重要[10]。高水平的院前急救可以为院内急救争取最宝贵的时间,高水平的院内急救也使院前急救的成果得以维持。国内研究认为MEWS设计科学、合理、使用简便、及时,结果准确、可靠,明显减少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变化和漏诊的发生率,尽量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患者病情贻误或管理问题;MEWS为患者合理分流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急诊、病房医护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很容易推广并作为有效、快速的病情评判方式,使急救医生尽早筛查出预后不佳的患者并提出相关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部分医院已将MEWS评分系统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快速临床评估及合理分流,个别医院也通过MEWS评分系统建立了院前院内无缝隙链接模式。但是,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与院内医护人员多以口头交接为主,院前与院内急救链接技术不能实现互补。这些因素致使院前与院内急救没有形成良好的无缝隙衔接制度。本研究试验组急救患者使用分诊腕带,急救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不断更新MEWS分值及病情预警分级,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记录在分诊腕带上。分诊腕带为院内医务人员进一步实施抢救、治疗提供依据,实现了院前与院内技术互补,完善了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制度;改善了院前急救患者交接之沟通与安全,确保了特殊情况下患者的医疗安全。事件发生之前往往存在“预警信号”,如临床上观察到的某些病情恶化的症状,而这些症状通常以某些生理参数指标变化为表现,如及时发现这类“预警信号”,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可尽快提出相应的早期临床干预,以预防病情的发展、恶化[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以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分诊腕带及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方案的试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收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常规监护方案相比,观察组方案临床实践完全按照院前患者MEWS分值变化进行,很好地避免了各种主观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客观性较好。

急症病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篇5

摘要:对于现代急诊医疗体系来讲主要包括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以及危重急症监护等等这些科室,其中,院前急救已经成为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当中最核心的一个部分。本文旨在对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特点以及预后情况和院前急救护理的主要关系,选取了某医院2009至2011年的院前急救患者来进行具体的研究,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急症;病例;急救;护理

一、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选取了某医院2009年至2011年的院前急救患者1000例,其中有577例患者为男性,另外423例患者为女性;其年龄分布为12至83岁,其中,年龄范围属于60至80岁的患者有309例,所占的比例为30.9%,年龄范围属于40至59岁的患者有355例,所占的比例为35.5%,年龄范围属于20至39岁的患者有237例,所占的比例为23.7%,年龄范围属于12至19岁的患者99例,作战的比例为9.9%。

(二)所属病科的类型

有500例患者的病科是内科,所占的比例为50%,在这500例患者当中,有160例患者为心血管内科,在内科患者当中所占的比例是32%,有105例患者为消化内科,在内科患者当中所占的比例是21%,有88例患者是呼吸内科,在内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是17.6%,有70例患者为中毒内科,在内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14%,另外的77例患者为其他内科,在内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15.4%。有447例患者的病科是外科,所占的比例为44.7%,在这447例患者当中,有159例患者为车祸,在外科患者当中所占的比例为35.57%,有113例患者为急腹症,在外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25.28%,另外的175例患者为其他外科,在外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39.15%。

(三)院前急救的措施

首先,就是要确保伤病员的呼吸道是通畅的,必须要把伤病员的鼻内的一些分泌物以及血凝块等等清除干净,对于呼吸存在困难的伤病员来讲,要让他们保持着半卧位的姿势,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使患者能够比较轻松的呼吸;对于昏迷的伤员来讲,要让他的头侧向一边,一旦出现舌根后坠这样的情况的话,应该立刻要用舌头钳把舌头拉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患者的咽喉部不至于阻塞;对于为重的患者来讲,要立即让其戴上面罩,让其吸氧,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该对其实行环甲膜切开术,并进行气管插管,来尽可能地使患者的气道能够保持畅通。

其次,对于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患者来讲,必须要立即对其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并用面罩让其吸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对其进行电除颤。

第三,对于创伤员的止血、包扎以及骨折患者的固定来讲,应该要选择正确且和合理的搬运方式,并尽早把伤员送至医院接受治疗。另外,对于一些大型的灾害事故来讲,首先需要由现场的比较有经验的医师来对其伤者按照创伤的严重程度来将其分成危重、重、轻以及死亡这四类,并分别用红、黄、绿以及黑这四种颜色的布带来进行标记。那么,在具体的抢救过程当中,就应该先对危重的伤员进行抢救,之后再是严重的,再之后就是轻的,最后是对尸体进行处理,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的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要做到又快又准确。

最后,对于伤员的转送来讲,在对伤病员进行了现场的处理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尽快的将其送至医院进行治疗,那么,需要注意的是,在运送的途中,要对患者的神智、瞳孔、呼吸以及血压等等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的时候,必须要立刻停转急救。

二、讨论

首先,从本质上来讲,院前急救就是要把抢救的工作从医院延伸至发病或者是手上现场,有利于及时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有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升,有利于使患者的伤残率以及病死率得到减少等等。那么,独异于院前急救来讲,最主要的就是救急,就是要把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并将患者迅速转至医院进行救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抓紧时间,尽可能不要耽误太久,要快速的处理,尽可能早的把患者转送至医院。

其次,在把各种危重的患者进行转送的这一过程当中,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与否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必须要立刻停车进行相应的处理。那么,与此同时需要做的就是和即将将患者转送至的医院进行联系,让相关的医院做好接诊准备,尽可能早的使危重患者得到救治,进而把急救的成功率提升。

第三,对于急救当中的那些三无人员来讲,急救人员应该要始终把救死扶伤牢记在心,快速的对患者实行诊断和治疗,并向相关的主管部门以及110等等部门进行报告,让其协助患者找到自己的亲人,并对患者的各种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第四,要成立社区大众的自救互教网,我们知道社区急救是抢救猝死患者的一个关键所在,而急救的唯一目标就是好的脑功能,脑组织在常温缺血以及缺氧的情况之下,通常都只能够忍受4分钟,但是在心肺复苏的情况之下可以使时间延长至12分钟,甚至可以是20分钟,在10分钟之内对失血严重、窒息严重以及气道梗阻严重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救治。能够把患者的死亡率降低40%。

结语:

总之,院前急救是十分关键的,院前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急救,能够使得危重患者的存活率得到提升,另外,社区急救的开展能够最大限度的对社区门诊和急救中心的卫生资源进行利用,进而使得患者的无治疗期得到减少。

参考文献:

[1] 张雅新,吴丽雅.38例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9.

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探讨 篇6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院前急救;护理经验;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71-02

院前的急救护理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判断病人的病情,掌握相关的重要信息,调度相应的专业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在快速询问、检查的同时,对急危重症病人积极进行生命支持等及时、正确的抢救、治疗及转运是急救医学急需解决的问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危重,早期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可减少其死亡率及致残率[1]。

1现场急救措施

迅速检伤、早期做出初步诊断。重型颅脑损伤常有其他部位的合并伤,伤情判断急救医务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而丰富的预见性。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意识状态、脉率、呼吸的变化,准确判断患者有无昏迷及呼吸道梗阻情况,这是其一;其二,准确判断患者瞳孔大小,以及对光反射有无,可确定患者颅内压的高低;其三,判断有无重要脏器损伤,而做出果断处理;其四,要了解损伤原因和暴力情况、受伤时间,还要注意发现的体位和出血量,以协助判断伤情,指导治疗。

2急救处理措施

2.1急救医护人员迅速将患者脱离致伤现场迅速排除可以继续伤害的原因,将患者迅速安全脱离危险环境,搬运时动作要轻,以免造成继发性损伤。

2.2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及维持有效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剧烈的头痛、呕吐甚至昏迷,因此窒息是现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原因有咽部被呕吐物、黏痰阻塞,昏迷患者舌后坠、下颌骨骨折等。在没有吸引器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用手将患者的呕吐物分泌物迅速掏出,托起下巴,用舌钳将舌拉出,并将头转向一侧,窒息可以马上解除,否则患者可以在短时间窒息死亡。

2.3及时正确的止血与伤口处理颅 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头皮活动性出血及开放性颅骨损伤,应将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上,再用绷带以适当压力包扎。伤口内异物或凝血块不要随意去除,以免再度发生大出血。有外露的脑组织禁忌回纳入伤口内,以免将污染物带入伤口深部。有颅骨骨折片时,包扎应用敷料或其他布类物品做一大于伤口的圆环放在伤口周围,然后包扎,以免颅骨骨折片在包扎时陷于颅内。如果现场没有现成的无菌敷料,或伤口较大出血量较多时,也可暂用洁净的毛巾、衣服布类覆盖创面,外用绷带或布条包扎。

2.4积极抗休克失血致低血压休克是造成患者早期死亡或脑复不成功的重要因素。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有严重骨折及胸腹部损伤出血所致低血压,不但直接影响了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也直接影响后续治疗及预后[2]。因此,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确保输液、用药通畅,快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尽快纠正休克;转运途中与相关科室联系,确保急救绿色通道通畅,以便到院后及早施行相关检查和会诊,这样既减少患者的搬动,又能快速明确休克原因及伤情,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2.5减轻脑水肿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以及激素的早期应用。甘露醇是目前最好的脱水剂,不仅可以形成压力梯度脱水减压,且可减低血液黏稠度,疏通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推迟血脑屏障损害,保护脑组织。

2.6转运途中的处理采取适当的体位:可抬高头部15~30cm,头部与车行方向一致,避免因车的惯性作用而引起脑压升高,有呕吐或昏迷患者取平卧头偏向健侧位,有恶心呕吐的患者应取侧卧位以利呕吐。对颅脑损伤昏迷者,应将头转向一侧,以防舌后坠或将舌拉出。抬担架时,患者头部在后,下肢在前。上救护车后应头在前,下肢在后,以便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面色表情、呼吸是否平稳、有无缺氧等。担架员应步调一致、平稳,防止前后左右摆动上下颠簸而增加患者痛苦。路途中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颅骨骨折伴有脑脊液耳漏鼻漏者,要注意耳鼻部的清洁,切忌填塞冲洗。耳漏者应采取患侧卧位,预防颅内感染。

2.7心理支持重型颅脑损伤作为一种突发的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生活事件,患者家属往往陷入混乱状态,从而出现忧郁不安、害怕、焦慮、紧张等情绪。车祸发生往往多人受伤,患者没有亲属陪伴,往往表现出无助、绝望。医护人员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要给患者恰当的安慰,增加其战胜疾病的勇气,减少无效刺激,指导患者和家属配合我们的行动,为患者赢得抢救治疗时机。

3讨论

3.l急救目的和任务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保护患者,避免加重损伤,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迅速扼要准确地判断伤情。处理紧急情况,首先保证有效通气,积极抗休克治疗。有大量出血者及时加压包扎止血。

3.2强化技术培训,提高院前救护人员的素质 急救医务必须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德才兼备方可胜任,并接受过严格的急救训练,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对病情的观察判断能力和抢救技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紧张有序地参与院前急救。在现场要快速有预见性地安排抢救,主动实施初步救护计划。首先立即做出判断,是致命的还是非致命的。特别要抓住创伤患者1h内的黄金时机,如果是致命的,要立即给氧,打开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心肺脑复苏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3.3重型颅脑损伤伴发颈胸腹或四肢损伤因其伤情复杂,损伤严重,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及时发现各种危险征象,以确保急救的快速性和准确性,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4车用抢救用物的完好是院前急救成功的首要条件,抢救药品、物品设备必须专人负责,妥善保管,随用随补。包括供氧装置,急救箱(常用药品、用物和器械),心电监护仪,气管内插管器械,简易呼吸器、吸引器。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

3.5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患者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且现场急救一般远离医院,常受到家属及围观人员的监督和无形干扰,致使医务人员产生紧张及不安全感,影响抢救技术的发挥。医护人员在途中应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突发脑疝、血压骤降及呼吸心跳骤停[3]。在途中输注特殊药物时,一定要随时观察,切忌不能外渗如甘露醇、升压药等,以免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患者烦躁不安时,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药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赵小斐,李冬梅,何满红,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06):19-20.

[2]陈绮坚,吴秀娟,唐君,等.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03):129-131.

改良院前急救护理 篇7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脑卒中属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中, 前者因血管堵塞引发脑缺血所致, 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5%[1], 而后者则是由脑血管突然破裂所引起的, 发病率较缺血性脑卒中略低。有数据调查显示, 脑卒中是现阶段造成我国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2], 及时判断病情并送诊救治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率, 降低脑卒中致残程度的关键。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所实施监护、抢救等医疗活动。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给予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取得良好临床急救效果, 为于临床救治脑卒中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 文章现以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经120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入院前均出现严重头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等症状, 部分患者猝然昏扑。经影像学诊断证实, 病症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3]。病例排除标准: (1) 非首次脑卒中发病者; (2) 合并肿瘤等其他脑部疾病者; (3)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4) 急性期溶栓患者; (5) 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4]。随机将入选患者均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年龄42~83岁, 平均 (60.32±5.31) 岁;缺血性脑卒中23例, 出血性脑卒中11例;发病到呼救时间2~50 min, 平均 (26.36±5.21) min;GCS评分3~12分, 平均 (7.10±1.95) 分。对照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年龄40~81岁, 平均 (59.75±4.62) 岁;缺血性脑卒中21例, 出血性脑卒中13例;发病到呼救时间3~45 min, 平均 (25.08±5.33) min;GCS评分2~14分, 平均 (7.17±2.04) 分。笔者所在医院120电话接诊2 min内出车,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院前平均急救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行针对性治疗, 围术期两组采用相同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入院前行常规急救护理措施。120到达现场以后, 接诊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简单判断和评估, 建立静脉通道, 实施呼吸道护理, 对患者病情进行对症处理至患者安全转运回院。

试验组患者入院前以急救护理路径进行院前急救。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接到急救电话出车以后, 急救人员于车上联系家属, 详细询问患者病症情况及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 对患者脑血管疾病进行初步判定。同时, 电话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清除口腔异物、头部垫高及冰敷等家庭急救, 叮嘱患者不要随意搬动患者。 (2) 急救车到达现场以后, 急救人员即刻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 通过查看瞳孔、观察神智等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及时准确制定抢救策略, 确定转运方法。例如:中、轻度昏迷者 (GCS≤9分) 即刻转运;重度昏迷者 (GCS<8分) 迅速予以控制血压、开通气道、吸氧、降低颅内压等现场抢救, 待患者状态平稳后再行转运。 (3) 转运回院途中, 患者恢复体位, 严防呕吐物误吸。期间, 急救人员持续予以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等, 病情变化者予以应急处理。例如:以冰袋对颈动脉进行降温, 以降低脑基础代谢率, 缓解血肿, 从而保护脑细胞,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滴注甘露醇, 以降低颅内压, 避免脑疝;稳定控制患者血压、血糖等。 (4) 转运途中, 软垫固定患者头部, 系好安全带, 急救车尽量避免颠簸。针对尚未昏迷患者, 予以心理安慰,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感和恐惧感, 避免患者因负性情绪心理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 加重病情。同时, 及时联络急救中心, 简明告知患者病情等相关信息, 方便急诊科准备救治, 待患者入院后, 急救人员详细告知患者转运途中治疗及用药情况, 急诊科迅速实施抢救, 尽一切可能缩短救治时间, 为患者生存争分夺秒。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 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中国) 和Barthel量表对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5],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脑卒中致残情况。其中,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最高45分, 患者得分越高, 神经功能越差;Barthel量表最高100分, 患者得分越高, 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系统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2例患者死亡, 抢救成功率94.12% (32/34) 。据家属描述, 这2例患者发病时均为猝然昏扑, 急诊车到达现场时, 患者GCS评分均为3分, 经现场抢救无效, 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死亡。其余患者经院前急救护理, 均于病情稳定状态下入院紧急救治。对照组6例患者死亡, 抢救成功率82.35% (28/34) 。其中, 4例患者转运回院途中死亡, 2例患者入院抢救无效死亡。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 。

2.2 两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比较

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 试验组存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中风, 是临床常见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多见, 其发病日趋年轻化。脑缺血或出血会不同程度的损伤颅脑细胞组织, 因此脑卒中不仅致死率高, 导致患者出现瘫痪等残疾情况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文献[6]报道显示, 脑卒中致残率最高可达80%,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临床研究发现, 脑卒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致残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7]。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例, 越早给予患者甘露醇等针对性治疗药物, 越有利于控制患者颅内血肿的早期形成, 这是缓解或避免患者颅内组织受压迫的有效途径。

院前急救是入院以前对患者进行医疗急救以抢救并维持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 能够为患者安全转院进行针对性救治提供宝贵时机, 因此, “高效”是给予患者院前急救需坚持的首要原则[8]。这不仅要求急救车需做到出诊快速, 也要求急救车转运患者回院过程中, 急救人员能针对患者实际病症情况采取有效抢救方法, 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可能。本次临床研究选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该急救模式在传统入院急救模式基础上加用了现场抢救, 且与常规急救模式相比, 该护理模式下的院前急救和入院抢救衔接更为紧密,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急救时间, 为患者的成功救治奠定了初级保障。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94.1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术后, 试验组患者存活病例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6.74±3.11) 分、Barthel指数评分 (86.42±7.25) 分, 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生活自理能力更强, 残疾程度轻于对照组。表明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能有效缩短急救时间, 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减轻患者致残程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8) :41-43.

[2]马骏.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5) :106-108.

[3]陈峥嵘.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4) :249-250.

[4]蒋大琼.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5, 28 (50) :103.

[5]白滋.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76) :182.

[6]杨香.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12) :355.

[7]李培丽, 郗哲, 姚菁波, 等.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 (8) :157-158.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8

1 把好院前急救护士准入关

要求院前急救护士35岁以下, 身体素质好, 全日制医学院校护理专科以上学历, 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具有执业护士资格, 热爱急救事业, 品质好, 业务素质高, 经过院内岗前培训、省级“120”急救培训考取上岗证的方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服务意识

护理部将职业道德教育设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并且贯穿于日常工作中, 使急救护士树立良好的医德, 做到爱岗敬业, 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做到坚守岗位, 接诊仔细、出诊迅速、救治及时, 对危重病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就应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只有良好的医德, 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达到提高护理质量。

3 科学培养护士, 提高整体急救护理水平

护士能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是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的关键[2], 因此急救护士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功扎实。①安排“120”护士到临床科室轮转锻炼, 熟悉各科抢救知识、技能。②加强业务学习内容包括急救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法律法规、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院内每月科室组织业务学习2次, 组织业务知识、操作技术考核1次, 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大型业务知识讲座, 每年组织“三基”理论知识考试2次, 护理技术操作1次, 成绩纳入个人档案。院外参加市“120”急救中心统一安排的培训及考核。③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护理本科在职学历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④鼓励、支持护理人员搞科研、撰写学术论文。

4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部按照急救中心的要求, 并结合我站护理工作特点, 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质量标准、急救护理操作规范等, 使急救护士有章可循, 实现急救护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5 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的管理

急救物品、药品、仪器做到“四固定, 两及时”即: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核对、定数量;用后及时补充、过期及时更换。做到班班认真交接、检查, 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 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急救护士对急救物品、仪器操作熟练、准确到位, 对急救药品熟记其作用、剂量、用法, 使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6 严格消毒灭菌, 防止感染发生

无菌物品无过期现象,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按时清洁、消毒车辆并做好记录, 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定期消毒处理。

7 认真书写护理文书, 提高护理质量

急救记录是为病人进行急救治疗、护理及病人病情动态改变的记录, 是急救护理质量的充分体现, 内容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表述准确字迹清晰, 签全名。

8 加大质量管理监控力度, 保障护理安全

除接受上级“120”急救中心的检查外, 我院“120”质控小组每周至少检查1次,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检查1次, 护理部不定期抽查, 检查内容包括急救物品、消毒灭菌、护理文书、护士素质等, 检查结果及时反馈, 科室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改进。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护理质量进行跟踪监控, 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

院前急救原则与护理要点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诊患者24例, 平均年龄23岁。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畸形) , 2例低血容量性休克, 10例创伤性出血, 12例骨折患者。

1.2 急救护理措施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先保持呼吸道畅通和充足的氧气, 控制血压, 避免刺激和不必要的搬动。对低血容量性休克者首先要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滴入平衡溶液和等渗盐水。对创伤出血者, 较大血管首先采取指压止血和止血带止血, 毛细血管和静脉出血采取加压包扎。骨折患者现场采取了夹板临时固定, 以避免骨折端摩擦而损伤血管和神经。

2 急救护理体会

2.1 争取时间

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 当接到发生意外伤害的患者时首先必须认真观察其生命体征, 注意意识是否清醒;外伤患者要及时查看有无出血和骨折等现象, 不可随意处理而丧失救治时机。

2.2 现场评估

2.2.1 护士在患者就诊时要配合医生迅速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

在急救时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并优先处理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呼吸道阻塞、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等。

2.2.2 及时掌握患者病情

要及时询问护送人员了解受伤机制, 以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给进一部处理赢得抢救时间。

2.2.3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及时处理患者危象

急危重伤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 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2.3 急救与护理[1,2]

2.3.1 保持呼吸道畅通, 保障氧气顺利输入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 将伤员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 这种体位可以使伤员最大限度地放松, 且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发生。检查患者的气道是否通畅, 如有无舌根后坠堵塞喉头, 口腔内异物及血液分泌物等, 若出现上述现象, 此时应首先托起下颌使舌根上抬, 取出异物, 清除分泌物及积血, 并给予氧气吸入。同时应密切观察伤员的呼吸, 注意其频率和幅度, 考虑呼吸交换量是否足够, 为上级医院的救治创造有利条件。

2.3.2 妥善处理出血伤口

出血是各种外伤的主要并发症, 当出血量达到总量的20%以上时, 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体征, 如头昏、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出冷汗等。若出血量达到总血量40%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因此, 争取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对减少创伤的死亡率和残废率均有重要的意义。凡是出血的伤口都需要止血, 伤口出血可大致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小动脉、中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常采用加压包扎法, 将无菌敷料覆盖于伤口后用绷带或三角巾以适当压力包扎, 松紧以止血为宜, 一般情况20 min后即可止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也可用钳夹结扎止血, 对于头、面部、颈部和四肢的出血, 可用指压止血法, 用大拇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表浅动脉, 阻断血液流通, 以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对于四肢大动脉出血, 可采用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应扎在伤口的近心端, 并尽量靠近伤口。上臂扎止血带时, 不可扎在下1/3处, 以防损伤桡神经, 压力要适度, 止血带的松紧度以刚好达到远端动脉搏动消失, 能止血为度。扎止血带的时间不可超过3 h, 应0.5~1 h松止血带1次, 每次放松2~3 min, 并标明止血时间挂在醒目的位置, 便于观察。对于单纯性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 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用明胶海绵贴敷, 外加无菌纱布覆盖临时包扎, 病情许可时, 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3]。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伴有复合性损伤, 如患者出现腹痛、腹肌紧张, 应考虑有无内脏器官、血管破裂出血, 当患者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淤斑, 静脉穿刺有出血或伤口有异常渗血, 提示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的可能, 必须高度警惕[4]。所有的包扎一定要快、准、轻、牢, 松紧适宜, 不可过紧, 以免妨碍血液循环;不可过松, 以免脱落或移动。在包扎之前要简单清创并盖上消毒纱布, 然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包扎, 尽量使伤员处于比较舒适的体位, 可取坐位或卧位, 需要抬高身体时应给予适当的扶托物, 绷带的环绕方向一般由左至右, 从远心端向近心端, 以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 指端尽量外露, 便于观察血液循环的情况, 并做好抢救准备。

2.3.3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各种损伤如大出血、体液丢失都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及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伤员十分有利, 静脉留置针, 既可保证液体快速通畅进入体内, 又可防止病员在躁动、体位改变和转运中针头脱落。在紧急情况下要建立2~3条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但补充血容量时首先应静脉快速滴注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 45 min内输入1 000~2 000 ml, 以减少毛细血管内血液的黏滞度和改善微循环的灌注。

2.3.4 病情评估与判断, 做好一切院前抢救工作

当意外伤害发生或伤病员突患急症时, 救护人员应及时准确收集患者病史, 通过目击者或家属对患者病情发生的经过进行了解, 尤其侧重对生命体征的观察, 观察患者有无意识、瞳孔、血压、脉搏的改变, 有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兴奋或烦躁不安等早期休克表现, 创面是否继续出血, 出血量的多少等, 应认真详细地做好各种记录[5]。

2.3.5 为院后抢救提供有利条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伤者经过现场急救后, 在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纠正的情况下, 应尽快将其转送到医院, 使其得到专科的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应向伤员、家属或与伤员有关的人员做好转运解释工作, 说明病情、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发生意外的危险, 以取得家属及有关人士的同意和合作, 稳定伤员及家属情绪。对于昏迷伤员应采取侧卧或俯卧位于担架上, 头部要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6]。脊椎损伤的患者应垫硬板, 严防颈部前屈或扭转, 并使脊柱保持伸直。总之伤员在车内应采取安全舒适的体位, 以利于观察和治疗。院前的急救运送既要迅速又要安全, 到达医院急诊科后, 对已采取的急救措施、用药情况及目前状况等要向接诊医师做详细的交接。

2.3.6 及时与急救院方的沟通

现场急救另一重要条件是院前抢救小组与即将转送医院之间的及时沟通与配合, 首先利用通讯工具与转送医院详细通报病情以利于医院做好接诊的准备工作, 到达医院后护士和医生应向急救院方汇报对患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和用药情况, 并详细说明患者目前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总之, 院前急救大多没有充分的时间和优越的条件, 一定要分秒必争, 用最短的时间到达患者身边, 以最快的速度安全地将患者转送到急救医院进行救治。

3 结果

患者经合理的现场急救后转送至上级医院, 除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家恢复外, 其余23例患者均已痊愈出院。

4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及各种突发意外事故发生的增多, 院前急救已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院前救护的重点在于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 建立静脉通道, 保护重要器官, 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 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时间, 提高生存质量。

因此, 作为学校医护人员在应对突发意外事故的学生时, 应以最短时间到达现场, 迅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评估, 实施紧急救护措施, 挽救患者生命, 防止伤势或病情恶化, 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应及时与急救院方取得联系, 及时通报患者病情, 做到安全、及时、顺利地将学生送到急救院方。

参考文献

[1]傅一明.急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2.

[2]白人骍.急救护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06.

[3]高永霞.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0 (9) :145-146.

[4]王凤荣.院前急救安全护理影响因素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0) :81-83.

[5]武秀昆.院前急救中的危重病患者抢救[J].中国急救医学, 2007, 19 (7) :448.

车祸118例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118例, 男79例, 女39例, 年龄7岁~75岁, 平均年龄36岁, 以青壮年居多。118例中多发伤占35.9%, 颅脑损伤占26.1%, 四肢骨折占12.6%, 胸部损伤占10.3%, 骨盆、脊柱骨折占9.1%, 闭合性腹部损伤占6%。

2 院前急救

2.1 快速反应

我院急诊科自2000年10月开始实行双班制, 即出诊班和治疗班。24小时120急救电话随时保持畅通。同时接到求救电话迅速地派出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在最快的反应时间内到达现场。护士接到120急救电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留取呼救人的电话号码与姓名; (2) 车祸发生的确切地点, 尽可能指出周围明显标记和最佳路径等; (3) 询问受伤人数和伤情; (4) 通知救护车出发。时间就是生命, 只有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 才能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2.2 现场伤情评估

伤情判断要按顺序、有要点快速进行, 为患者入院前“黄金1小时”赢得宝贵时间。具体方法是:一观察、二检查、三分类。现场观察的要点[2]: (1) 患者有无意识? (2) 患者有无呼吸? (3) 患者有无脉搏、心跳? (4) 患者有无体表大出血? (5) 是否存在脊柱损伤? (6) 是否存在四肢骨折?现场检查顺序根据Freeland提出CRASHPLAN顺序进行检查:Cardic (心脏) 、Respiratory (呼吸) 、Abdomen (腹部) 、Spinal (脊柱) 、Head (头颅) 、Pelvis (骨盆) 、Limbs (四肢) 、Arteries (动脉) 、Nerves (神经) 。上述检查尽可能在几分钟内完成, 如同时有多个患者, 要做基础的检伤分类[3]: (1) 轻伤:是指无生命危险, 现场无需特殊处理的伤情; (2) 重伤:是指暂时无生命危险,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伤情, 可严密观察, 力争在伤后12 h内处理; (3) 危重伤:是指有生命危险需紧急救命处理的伤情。其目的是更快、更全面地发现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

2.3 现场急救处理

据报道, 严重创伤死亡病例50%死于创伤现场, 30%死于创伤早期[4], 现场急救技术的应用是后续治疗的保证。急救原则是先抢救生命, 后保护功能, 先重后轻, 先急后缓。救治措施按VIPCI程序化处理, 可达到有效的救治目的。V (ventilation) :呼吸支持, 保持气道通畅, 充分给氧, 清除呼吸道异物, 封闭胸腔的开放伤口, 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 固定包扎浮动胸壁等。必要时行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I (infusion)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液, 防止休克的发生, 也可用抗休克裤以稳定伤员的血流动力学。P (pulsation) :心泵功能的维护和监测。及早诊断心包填塞、心源性休克、张力性气胸等, 及时进行心包穿刺或胸腔穿刺, 否则影响心泵功能。C (control bleeding) :紧急控制出血。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压包扎止血, 对出血不止的四肢大血管破裂则可用止血带控制外出血。记录上止血带时间, 每30 min~1 h松解1次。I (immobilization) :制动, 对骨关节损伤应进行临时固定以防血管、神经损伤加重, 脊柱、骨盆、胸廓骨折要正确搬运, 防止继发损伤。

2.4 安全转运

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后, 应立即进行转运, 转运途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保证对危重患者进行不间断的治疗和抢救,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护士要保证输液通畅, 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 防止颠簸针头从血管脱落; (2) 患者体位:患者在转运途中的体位应根据不同的伤情选择, 休克患者应采取仰卧中凹位;胸廓损伤应采取半卧位, 以减轻呼吸困难;颅脑损伤应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 以防舌后坠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腹部损伤采取仰卧位, 膝下垫高使腹壁松弛; (3) 及时向科室值班人员汇报伤情、患者数量, 组织力量根据伤情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开始对患者的院内急救; (4) 运送途中做好各项记录, 保证用药及时准确, 并做好患者的交接工作。

3 结果

本组118例车祸患者, 除5例由于伤情严重死亡, 8例致残外, 其余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 均脱离危险, 预后良好。

4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在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包括患者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3]。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是减少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环节。我国院前急救起步较晚, 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 有些地区开始尝试“120”、“122”、“119”、“110”联动机制。但我国急救医疗体系还存在着网络化不够完善、反应时间偏大、人员和设备缺乏、管理体制不规范等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朱善宽.建立我国城镇交通伤害监测系统的试验模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 (5) :456

[2]石应康, 等.急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7

[3]周秀华, 等.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87

上一篇:开展社会实践下一篇:激发儿童音乐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