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机构

2024-06-05

院前急救机构(精选十篇)

院前急救机构 篇1

1 绩效考核目的

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 选用适合院前急救机构属性的绩效理论和方法, 采用平衡计分卡先进的管理工具, 构建多维度, 多层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进行有效对接, 实现以人为本, 公平竞争, 合理分配, 有效激励的考评原则, 建立院前急救机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管理流程。

2 绩效考核原则

2.1 突出公益性的原则。坚持绩效考核于社会效益挂钩, 突出院前急救机构公益目标的完成情况。

2.2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实事求是地公开考核方案、程序、结果及考核过程, 考核结果要客观反映科室和员工的真实情况, 促进所有员工全面履行岗位职责。

2.3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分配与奖惩机制。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 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向艰苦岗位和急救一线的岗位倾斜。同时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 克服平均主义[1]。

2.4 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的原则。

建立对科室及员工的两级考核体系, 将考核结果作为员工绩效工资发放和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

2.5 易操作原则。

考核标准简便易行, 这样才能有利于员工明确标准, 确定方向利于考核, 降低管理成本, 达到较好效果。

2.6 分级放权原则。

根据各部门的性质和工作特点, 对绩效分配进行分类管理, 扩大科室的收入分配的自主权, 由科室根据考核情况实行实时分配。

3 考核方法

运用先进合理的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建立绩效考核指标。

3.1 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 Card, BSC) 理论是世界上最

热门的管理工具之一, 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之一。目前在《幸福》杂志评选出的1000家优秀企业中, 有超过60%的正在使用平衡计分卡。他不同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只重视财务指标, 而是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新引入的客户关系、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4个维度的新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理论分别从4个维度将组织的战略和愿景细化为可以执行指标, 能够多角度全面的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 并反应组织业绩, 与其他绩效管理理论相比, BSC理论在院前急救机构绩效管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2]。

3.2 运用BSC设计院前急救机构的绩效管理的思路

3.2.1 依据院前急救机构所承担的职能, 确立发展规划及近期目标。

3.2.2 制定各项考核指标及考核方法, 确定各项指标的考核目标值, 考核周期及在整体考核指标中所占的权重。

3.2.3 平衡计分卡中4个维度的指标内容

(1) 财务收益:收支结余率;成本收益率;项目预算完成度。 (2) 内部流程:平均出车时间;救治任务平均受理时间;绿色通道建立率;站点规划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应急预案建设情况;病历甲级率;处方合格率;死亡证合格率;呼叫满足率;随车装备完好率;急救技能达标率;专业技术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大型活动医疗保障;突发事件与传染病报告;突发事件应急保障。 (3) 客户关系:患者满意度。 (4) 学习与成长:科研项目申报;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获科技成果奖项;岗位员工业务考核合格率;员工执证上岗率;继续教育学分达标率。

3.2.4 定期考核科室在4个方面的指标执行情况

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战略偏差, 修正原定目标和考核指标, 确保战略的顺利完成[3]。

3.2.5 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

考核分为两级, 科室考核和个人考核。其中科室考核由中心 (站) 绩效考核小组执行。分为院前业务科室, 院内业务科室, 院内行政后勤科室三部分, 主要考核科室制度建设, 开展业务质量及数量, 服务对象满意度, 任务完成率, 学科建设, 继续教育情况等。按照分值设定和总体评分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90~100分为优秀, 给予全额绩效奖励;80~89分为良好, 给予90%绩效奖励;70~79分为合格, 给予80%绩效奖励;70分以下为不合格, 给予暂缓年度绩效奖励并给予主管院领导、科领导及相关人员相应的处罚;经3个月整改后再次考核如仍不合格则取消年度绩效奖励。个人考核由科室绩效考核小组执行。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根据专业技术、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的不同特点, 实行分类考核。其考核内容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专业技能、继续教育、学术成果、劳动纪律等。

4 考核中要注意的问题

4.1 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由于评价结果直接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 所以收集数据要准确无误。

4.2 评分标准透明

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透明化, 考评结果及时反馈并听取被评价者的意见, 做到及时解决问题, 让被评价者明确努力方向。

4.3 全员参与

及时纠正考核指标的偏差, 实现最佳的平衡。

4.4 医院信息系统与考核系统有机结合

保证考核基础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确保绩效考核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

4.5 考核指标动态管理

从宏观上注意形势政策的变化, 尤其是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不断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对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调整和完善;从微观上要时刻关注机构内部情况的变化, 根据机构内部业务情况的不断改变进行相关指标的变动, 使考核指标体系处于动态之中。

5 实行绩效考核后的效果

5.1 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主义, 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绩效工资体现了多劳多得, 奖优罚劣的分配原则, 较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2 集体意识增强

由于绩效考核的分值不仅影响本人的绩效工资, 同时影响科室的年终绩效奖励, 所以通过绩效考核提高了员工的集体责任感, 增加了团队意识。

5.3 服务意识增强, 服务质量提高

由于绩效工资的分配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水平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相挂钩, 使广大院前工作者自觉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 以质量为核心, 努力提高医疗水平, 尽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5.4 评选先进的可靠的量化数据。

过去评先进由集体开会讨论决定, 评选结果中含部分主观意识, 不能让员工100%信服。而现在以公平、公正的量化指标为基础的评选结果, 让员工心服口服。

总之, 建立合理的院前急救机构绩效考核系统, 可以使院前急救机构管理更加科学化, 使员工工作目标更明确, 只有科学使用人才, 激发员工创造力, 才能更好地实现院前急救机构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院前急救机构,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探索

参考文献

[1]曹阳.医院绩效管理与考核浅谈[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4) :510-511.

[2]毕程成, 刘冰.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应用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可行性分析[M].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10) :111-112.

院前急救多发伤急救流程 篇2

2.术者检查受伤部位后,面向助手,介绍病情,“患者因车祸致伤,自觉下腹部、右小腿疼痛,检查腹部可见肠外溢,右小腿活动受限、可见畸形。请按多发伤处理!” 术者观察患者双上肢,诉:“患者双上肢无疼痛、无畸形”,展开患者双臂,暴露腹部伤口(同时口诉:“暴露腹部伤口”)。

3.术者下达按多发伤处理的命令后,助手答:“是”。一助走向患者左侧,将物品从急救箱中拿出,将生理盐水及无菌辅料交于术者,测血压,屈健肢。二助将脊柱板置于患者右侧后,牵引伤肢。术者按无菌原则取大块敷料,用生理盐水加湿后,覆盖伤口,要求将内脏脱出物覆盖完整。

4.用三角巾做环形圈,大小以能将脱出物环套为宜,一助选择大小合适的治疗碗,消毒碗口,扣于环形圈上,不能压突出物。

5.与一助配合用三角巾宽带将治疗碗固定于腹部,一助于患者左侧打结,打结处垫敷料,同时,术者将三角巾底边叠边后(约一寸宽,底边向上,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术者将患者右侧的三角巾底角绕过患者腰部后交与一助,一助在左侧打结,术者同时在会阴部放置大块敷料,整理三角巾后,将顶角由两腿间拉向患者左侧,由一助于两底1

角连接处打结。期间一助汇报血压、心率。6.术者进行全身检查:

(1)头面部:头顶、前额、颧骨、鼻骨、下颌骨、双侧瞳孔、口腔、双耳;

(2)颈部:颈后部、气管;(3)胸部:锁骨、胸骨、肋骨;(4)上腹部发现有肠外溢,已作包扎;

(5)双上肢:包括双侧桡动脉及末梢循环,检查完后将患者双手放于上腹部;

(6)放平左下肢后检查骨盆;

(7)左下肢及右大腿,包括双侧足背动脉。注:各部位检查完毕,汇报有无外伤、出血。

7.一助打结并汇报血压、心率后,将约束带固定于脊柱板上,准备夹板。

8.术者查体结束,诉:“准备固定”;放置五条带状三角巾:骨折断端两侧、膝部、足踝部、股骨中段。

1)双下肢并拢,空虚处加棉垫填实,患肢外侧放置夹板,膝、踝处加棉垫保护

2)先固定踝部(足踝处用“8”字固定),再固定膝关节,然后行断端两侧固定,最后固定股骨中段。趾端外露,检查末梢循环。9.术者诉:“准备搬运”,二助右前臂放于患者颈后部,左前臂放于患者腰部;一助右前臂放于患者臀部,左前臂放于患者小腿后方;两助2

手均手心向上,术者手心向下分别与两助手左手、右手十字相扣,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起”,将患者抬起,术者再喊“

一、二起”,两助手将左腿抬起后,将患者放于腿上,确认稳定后术者松开手并检查患者背部(诉:背部及脊柱无压痛、无出血),将担架移至患者下方合适位置,术者再次与助手扣手(手法同上),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放”,将患者平稳放于担架上,用约束带固定,胸部两条(相互交叉),膝部一条,平形固定于对侧,松紧适宜。

10.术者至患者头部右侧,检查患者呼吸脉搏,并询问患者有无异常。两助手分别至患者头部左侧及足部,靠担架一侧腿跪地,术者诉:“准备转运”,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院前急救护理分析 篇3

【摘要】目的了解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321例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和护理,分析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结论创伤的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否急救成功与良好的护理密不可分,急诊科护士应该掌握院前急救的各种措施,熟练院前急救各项操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提高医院成功抢救患者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院前急救;创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6-0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医院管理及诊疗水平的重要标记[1]。院前急救作为院内急诊科的外延,肩负着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生命的责任,它是急诊医疗服务的最前沿,是伤病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就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2]。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人们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过程中紧急、复杂,不可预知,医务人员稍有不慎,可导致病人不满,引发医疗纠纷。同时,院前急救及时和护理到位也是患者抢救成功和后期康复奠定基础。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医患纠纷发生,作者总结和分析我院2003年到2007年对321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1例患者全部是我院急诊科出诊接诊的病例,时间为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其中男性258例,女性63例,年龄为9~66岁,平均年龄为36.5岁。

创伤情况:交通事故创伤245例,占76.3%;坠落伤21例,占6.5%;塌方创伤10例,占3.1%;刀伤15例,占4.8%;爆炸创伤30例,占9.3%。

1.2院前急救措施与方法

1.2.1出诊前的准备急诊科每天由出诊班护士负责检查急救车上的各种设备、抢救物资、急救药品,用完的急救药品要及时补充,急救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各种抢救物资是否齐全等,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工作效率。当急诊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要问清楚患者的发病症状、或已明确诊断的疾病、发病时间、病情等,并做好记录。特别要问清楚患者的详细地址及所在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联系电话;并转告对方要注意接车,避免急救车走错路而延误抢救最佳时间。

1.2.2接诊及时急诊科要成立抢救预案,接到急诊电话后,在短时间内问清楚伤员详细的所在位置,伤员数量,受伤情况及联系方式,及时出诊,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

1.2.3判断伤情迅速对交通事故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全面了解神志、呼吸、血压及脉搏等生命体征[3]。快速就治。对事故现场初步评估,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伤情做出初步评估,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根据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多名伤员时,要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抢救计划。对危重伤员应当实施就地抢救,立即实施紧急医疗处置,给予基本生命支持,保持呼吸到畅通,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休克创伤者快速补液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有活动性出血者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骨折患者给于固定包扎。重症患者经处理后及时转运。

1.2.4建立静脉通道,纠正休克迅速建立2~3支静脉通道,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颈前静脉等较粗大的血管,确保有效扩容,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达到纠正休克的目的[4]。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5转运及途中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条件及环境限制,搬运恰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搬运,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搬运体位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如严重呼吸衰竭、心竭、哮喘、肺水肿等不能平卧的患者,可让其做到有靠背的椅子上,两边各站一人倒着将其抬下楼;搬运脊柱受伤、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搬运时动作要轻柔,并随时注意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就地心肺复出。在转运途中,既要迅速又要注意安全,尽量避免急救车剧烈颠簸。密切关注车上的监护设备,随时观察心电监测、吸氧和机械通气等。昏迷或重症患者头要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并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用药时要注意听清、问清、看清,并认真复合药物浓度、剂量、浓度和用法,用完后要保留空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查。救护车准备到医院时要电话通知急诊室做好接诊及抢救准备工作,到达医院后向急诊接诊护士交代患者病史,病情及治疗护理等,以保证患者救治工作的连续性。并及时检查抢救设备和清点出诊箱的药品,并补充药品以备再次出诊。

2结果

本次抢救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

3讨论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院前急救需要知识全面,急救技术娴熟,并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5]。院前急救护士都要经过内、外、妇、儿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心电图、麻醉科和产房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急救技术综合应用操作培训,定期进行急救知识操作技术考核,使急诊科全体护士基本熟悉气管插管、电除颤、股静脉穿刺、止血、固定、转运等操作技术,熟练心电图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肺复出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加强常见急症的模拟演练及医护配合训练,提高护士现场执行口头医嘱的能力。实践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的默契配合与协调[6]。院前急救及途中护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必须急患者所急,需患者所需,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用最快的速度对伤者进行评估、判断,采取有效及时的救护措施及途中安全护送。要求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及灵活的措施,才能完成急救和护送任务。

参考文献

[1]闫凤华,段惠玲.523例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6):408.

[2]郭晓焕.舒适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0-41.

[3]曹秀丽,唐秀生.海上急救中的护理工作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35-836.

院前急救机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09年5月-2011年12月院前急诊的脑卒中患者44例, 其中男30例, 女14例;年龄53~81岁, 平均 (69.7±7.7) 岁。临床症状为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塞。电话出诊及急救后追踪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29例, 出血性脑卒中25例。患者中糖尿病史24例, 高血压病史30例, 冠心病史28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史12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史10例。院前鼻导管吸氧39例次, 口咽呼吸插管3例次, 心电图检查25例次, 建立静脉通路30例次;浅昏迷20例, 重度昏迷3例, 定向力障碍、意识朦胧8例, 神志清醒13例。

1.2 院前病情评估

急救人员在接听派车电话后, 立即出车, 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 最早6 min, 最晚20 min, 平均13 min。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立即进行生命体征测定、神经系统查体, 初步判断患者的神志, 根据年龄、血压、发病缓急, 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 即采用GCS评分评估病情、确定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如果患者GCS≥8分, 应该立即转运;如果患者GCS<8分, 陷入昏迷, 生命体征不稳定, 立即采取以下阐述的院前急救护

1.3 院前急救护理

1.3.1 呼吸道保持通畅

使患者保持平卧, 若患者疑似患有脑出血, 则将头抬高15°。解开患者衣领、裤袋, 减少对呼吸道阻力;迅速清除口腔、气道中呕吐物及分泌物, 防止吸入性窒息;使舌根后坠、鼾声大作患者头部偏向一侧, 放置口-咽通气管;抽搐患者放入开口器, 放置舌头被咬伤。若有患者昏迷、呼吸心跳停止, 则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 连接呼吸器辅助患者呼吸, 同时行胸外心肺复苏术然后给予吸氧。

1.3.2 建立静脉通道, 维持有效循环

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 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应用。采用静脉留置针, 为避免患者自身的晃动而导致针头脱出及液体外渗, 保持输液管道通畅, 最好不要在活动关节处进行针头穿刺;另外对于肢瘫患者, 则需选择健侧肢体部位进行穿刺。

1.3.3 对症急救

(1) 降低颅内压:通常情况下, 发生脑疝很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 因此快速有效地降低患者颅内压, 减轻患者脑水肿,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至关重要。应用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 ml, 120滴/min, 静脉注射速尿40 mg,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颅内高压症状。 (2) 颈动脉降温:急性脑组中患者头部的局部降温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使脑内出血被止住, 脑部血肿缩小, 脑基础代谢率降低, 从而保护脑细胞, 进而减少死亡率。将冰湿毛巾或冰袋放置于昏迷脑卒中患者两侧颈动脉处进行降温, 并且持续应用。 (3) 控制血压血糖:对于高血压患者, 快速静脉滴注加入25 mg硝普钠的5%葡萄糖;对于糖尿病患者, 以20μg/min速度避光静滴加入胰岛素的生理盐水 (胰岛素的量则视血糖水平而定) , 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及血糖, 随时调整输液速度或者滴数。 (4) 稳定患者:一般急性脑卒中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状态, 而这些不良情绪对于病情的控制非常不利, 并且使患者的呼吸及心率均增快, 使脑出血加重, 使机体抵抗力和应激能力均下降。此时, 急救人员应首先保持头脑沉着冷静, 动作有条不紊, 以和蔼的态度、熟练的操作、高超的技能取得患者的信任, 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使他们共同积极配合急救措施。对于抽搐或者极度焦躁不安的患者, 缓慢静注安定10 mg或肌注鲁米那100 mg。

1.3.4 安全转运与途中监护

经以上初步急救处理, 一般患者的生命体征取得相对平稳, 此时应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途中将患者头用软垫固定, 防止头部晃动并且可以保护头部, 尽可能使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给患者系好安全带, 并且保持担架平稳、固定, 避免途中的颠簸使患者卧位发生变化以及带来不适。途中用生命监护仪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瞳孔、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仔细看护好输液管、吸氧管等管道, 保证输液、吸氧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移位和脱出。倘若患者出现呼吸、血压、心率等病情变化时, 随时对症处理。

1.3.5 医院及时完善的准备与接收

及时与医院急救中心取得联系, 简明告之患者病情, 需在患者到达前预先准备的抢救措施方案包括抢救的场地、材料、医护人员 (如及时联系好CT、MRI室, 及时邀请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联合会诊等) , 到达急诊科后, 急救人员详细向急救中心人员交代病情, 如详述简要病史、所用药物等, 保持救护的连续有效性, 以便患者到达后急救中心立即接收、分诊、实施抢救, 缩短急救时间。

2 结果

44例急性脑卒中, 有2例在抢救过程中继发脑疝, 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现场抢救无效当场死亡。另外42例经现场急救后病情相对平稳, 立即安全送至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 抢救成功率为95.5%。42例入院时病情均保持稳定或有所好转, 无因转送而致病情加重或死亡者。

3 讨论

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 致残率高达70%~80%[4]。脑卒中发病急, 进展快, 常常于较短时间内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甚至危及生命[5]。由于脑卒中患者具有有效治疗时间窗 (3~6 h) , 而且院前救护对脑卒中患者 (尤其是脑出血患者) 的预后至关重要, 该病预后较差, 易造成终身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6]。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转运、治疗路径, 进而提高脑卒中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是当前急救工作者对于脑卒中患者急需研究的问题[7]。

院前急救护理是指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 目的是使患者得到最有效及时的救治, 再安全转送至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从而抢救并维持患者生命[8]。首要原则是“高效”[9], 即快速出诊, 从接到求救电话就开始指导抢救,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保持救护车时刻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本院急救人员在接到电话后立即出车, 以最快速度, 即平均13 min到达现场, 其中最早6 min, 最晚20 min。另外缩短急救所用时间, 尽量减少等待医生检查、指示的时间, 本院急救人员及时与医院急救中心取得联系, 患者到达医院后急救中心立即接收、分诊、实施抢救。其次是“高效”原则[10],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脑卒中患者具有突发性且易出现不可预见的并发症, 医护人员应具备强大地心理素质, 临危不乱, 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及其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具有熟练的急救技术及其扎实的医学知识, 从而能够作出最准确的病情评估以及最有效的急救措施[11]。另外医护人员应具备仁心仁德, 关爱病患, 安慰鼓励患者, 使其情绪稳定, 有效配合急救。本院建立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包括: (1) 采用GCS进行院前病情准确评估; (2) 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首先保持脑卒中患者呼吸道通畅, 然后建立静脉通道, 维持有效循环, 最后采取药物对症急救, 待病情稳定后, 安全转运至急救工作准备就绪的医院, 并且途中随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 最后44名患者中, 有42例急救成功, 抢救成功率高达95.5%,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做进一步的推广。

院前急救体会 篇5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病人的第一环节尤为重要,下面就所参加的院前急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体会。院前急救医生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要求医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医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医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医生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我们出诊就要搬运患者,如果身体条件较差,那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1 出诊前要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进行抢救。例如:我们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患者的病情,我们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那么我们如果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2 要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以便在途中与患者联系,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比较特殊的病人,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在病人到达之前做好那些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病人。院前急救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到达现场首先了解环境及患者情况,先确定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急救措施。再进行有序的急救护理措施。例如:有毒气体中毒者,首先在有良好的自我防护的条件下,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无毒气场所;外伤性患者,首先保持呼吸通畅,开放静脉通道,止血、骨折肢体先易后难进行固定;溺水患者首先进行心肺复苏等,总之要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有序的抢救护理措施,不能盲目行事,以保证急救工作有效。在现场进行必要的处置后,将患者安全转运医院

在转运过程,要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注意搬运时病人的体位,体位在搬运病人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搬运体位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搬运体位不当会导致意外的发生。保证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的质量

院前急救的病例是非常重要的文书,我们要本着 对患者负责,对我们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入院后患者再次使用时会考虑使用的量的问题,病例记录会给医生提供一个参考的数据信息,病例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总之,我们要将整体护理程序运用于院前急救,从出诊至病人接回医院,护士要认真按整体护理所要求的护理程序做好每一个环节,快速,安全地将病人送至相应的临床科室,进一步诊疗。这就是我对院前急救工作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龙雨峰

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 篇6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65-02

近年来,社会及城市的飞速发展,急性创伤日趋增多,创伤的院前急救成为急救医学面临的新课题。国内外灾害事件心理调查的结果表明,重大应激事件可使人为患上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各种心理创伤。所以,各种创伤不仅体现在人群的身体上更是心灵的伤害,如何去预防及急救已成关键。

银川市院前急救网络的日益健全,拨打“120”急救电话也成为凤城百姓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第一反应。目前,银川市急救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各急救分站组成,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城区急救半径缩短3—5Km,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5min。实行“区域划分,就近就急”的治疗原则。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参加院前救治急性创伤患者600例,现将其急救情况及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0例,男420例,女180例;年龄5—74岁,平均37岁。其中20 40岁380例,约占65%。

1.2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

交通伤320例,高处坠落伤60例,纠纷打伤180例,其他原因伤40例。损伤部位统计:头面部伤180例,胸部伤100例,腹部伤80例,四肢骨盆脊柱伤160例,其他部位伤80例。两个以上部位伤350例,3个以上部位伤200例,4个以上部位伤50例。

1.3现场及转运途中急救措施

到达现场后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立即行现场心肺复苏;失血性休克者,尽早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输液抗休克治疗;颅脑外伤者,注意防治脑水肿,出现脑疝立即快速使用20%甘露醇及速尿,并监测呼吸情况;胸部外伤给予吸氧,有反常呼吸者,予棉垫加压固定;有张力性气胸者予穿刺排气;腹部外伤者注意腹部体征,疑有腹腔脏器损伤者,监测血压情况,建立静脉通道,腹腔内容物脱出者予无菌器皿覆盖;四肢外伤骨折者,予伤口包扎后夹板固定;颈椎外伤者予颈围固定;胸、腰椎外伤者注意平行搬运。

2结果

本组病例中除20例患者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效宣布死亡,100例伤情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外,余经过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均快速转送至各附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3讨论

3.1创伤院前急救中几个注意的问题

院前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复后固:心跳呼吸骤停合并四肢骨折者,应首先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的固定;(2)先止后包:开放伤有活动性出血时,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再进行创面的包扎;(3)先重后轻:遇到较重伤和较轻伤患者时,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员;(4)搬运与医护一致:急救和搬运不能分家,应协调一致,最大程度减少病员痛苦,减少死亡。

3.2关于心肺复苏、休克的相关分析

3.2.1创伤后心肺复苏相关因素的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神经系统呼吸中枢的直接暴力损伤;大血管、重要脏器等外伤后严重失血引起的全身低血容量;气道堵塞、开放性气胸引起的缺氧、窒息;心脏外伤引起的排血量降低;严重创伤所致的全身低体温;机体内环境紊乱。

本组病例有20例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转复,主要原因为创伤严重,其次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太迟。本组另有1例心跳呼吸停止者复苏成功,因到达现场时间较短,且年轻约30岁。另外早期电除颤和肾上腺素的应用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3.2.2急性创伤休克的相关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尤其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失血量大,加上创伤的应急反应等原因,休克发生率高。急救人员应根据病员血压、脉搏、皮温、面色判断休克程度,控制出血的同时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用林格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2000mL在15-20rain内输完,同时快速转至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

3.3急性创伤的转运救治

急性创伤的救治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尤其是危重患者生命体征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急救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尽可能与附近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以便急诊科做好危重患者的急救准备。在转至医院急诊科时急救人员应与接诊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提供病员受伤情况及院外急救措施,为患者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抢救成功率。

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 篇7

急救医学将急救过程分为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及ICU观察三个阶段[1]。院前急救是指将急、危、重伤病者送入医院前所施行的医疗急救[2]。院前急救对挽救伤者生命意义重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要求越来越高[3]。我院通过加强急救管理,在提高急救反应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12月间我院急救病人96例,其中男54例,女42例,平均年龄(39.5±2.1)岁,其中创伤47例,占48.96%。

1.2 方法

制订规范的院前急救程序,提高急救人员技术能力水平,加强时间观念与急救意识,比较加强管理前后急救人员的急救反应能力。

1.2.1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

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条例,以及《院外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院外急救病历书写规范》和《院外急救管理制度》三大急救运作标准,帮助急救人员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以规范的职业行为开展工作,履行义务[4]。

1.2.2 加强思想建设。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5]。

1.2.3 提高急救技术能力。

“救”是急救人员的工作重点,通过加强技术能力训练,使急救人员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掌握急救知识,熟练地操作各种专业仪器和设备,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

1.2.4 严格执行规范的院前急救程序。

(1)采用急救呼叫记录表仔细记录急救呼叫内容及出诊准备工作;(2)根据急救人员情况每年安排两次以上技能培训;(3)严格执行院前急救技术及规范,坚持“只救命,不治病”的急救原则处理急性阶段[6,7],在处理成批伤者时按轻重缓急施救;(4)按制度要求备齐器械、药品,院内反应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急救反应时间控制在30 min之内;(5)院前急救措施包括:查体仔细,尽量不移动伤者身体[8];快速心肺复苏、除颤;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包扎和固定;病情允许时迅速送往医院继续治疗;运转途中密切监护记录病人情况;(6)病人运转途中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及ICU观察的绿色通道,采用首诊负责制;(7)规范文件书写,采用《院外急救病历书写规范》标准,全部资料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文件按流程传递,设专人保管,以备事后查阅。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加强管理前后急救人员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全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我院加强急救管理前后急救反应能力情况(包括加强管理前后急救人员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情况)。加强管理前,我院院内反应时间为(5.87±1.39) min,急救反应时间为(15.16±5.78) min,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为(73.25±1 1.34)分;加强管理后,我院院内反应时间为(3.06±0.43) min,急救反应时间为(11.67±4.23) min,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为(95.21±7.49)分。我院加强急救管理后急救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较加强管理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和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的救护,是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的第一时间段,是挽救危重病人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而“第一时间段”以及“伤后黄金1小时”理念,也都体现了院前急救中现场救治的重要性[9,10]。

本研究表明,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后,我院院内反应时间由原来的(5.87±1.39) min提高至(3.06±0.43) min,急救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5.16±5.78) min提高至(11.67±4.23) min,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由原来的(73.25±11.34)分提高至(95.21±7.49)分。通过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我院的急救反应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加强院前急救管理,规范院前急救程序和提高急救人员技术能力水平,对于提高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曾秀美,胡玉燕,罗伙娣,等.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243-244.

[2]陈玉琼,魏竹君,毛晓泉.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初步探讨[J].四川医学,2011,32(2):281-282.

[3]黄丽兰.基层医院如何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3):129-130.

[4]蔡碧厦.基层医院院前急救常见的医疗问题与处理对策[J].海南医学,2011,22(10):118-119.

[5]王瑞敏.基层医院救护车急救用品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4):88-89.

[6]周红勤.浅谈基层医院的院前急救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9(10):412-413.

[7]李亚华,李莹,蒋虹.院前急救培训对改善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现状的体会[J].健康天地,2010,4(11):5.

[8]刘红丽,马艳青,范志文.基层医院1129份院外急救病案质量控制分析及对策[J].中国病案,2008,9(10):13-15.

[9]金俊荚.120指挥抢救35次突发事故及院前反应能力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08,9(4):260-261.

浅谈院前急救 篇8

院前急救是指危、急、重患者或严重损伤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维持患者的生命, 防止再次损伤, 减轻患者痛苦, 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机, 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 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伤残率。

1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外伤出血患者, 若能及时得到包扎止血, 可减少患者出血量, 甚至可避免患者发展为失血性休克, 再次将伤口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骨折患者若及时固定骨折部位, 再正确搬运, 以至送往医院救治, 可避免骨折进一步加重, 降低致残率;休克患者若及时开通静脉给予扩容抗休克治疗, 便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避免患者机体进一步损伤, 甚至可避免患者进一步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从而挽救了一条生命;呼吸心跳骤停患者, 若及时行心肺复苏及基础生命支持, 或许我们又能挽救回一条宝贵的生命;急产儿, 若及时给他 (她) 清理呼吸道便可避免新生儿窒息或新生儿肺炎的发生, 由此我们又添了一个健康的小生命。“时间就是生命”, 相差几分钟就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 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 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min。如果没有院前急救争取到这关键的几分钟, 院内设备再好, 医生的医术再高明, 患者也难以起死回生。难怪有人将院前急救比喻为与死神赛跑, 院前急救就是比死神快了那么的一秒两秒, 就赢得了一条生命的存在。因此, 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院前急救工作, 完善管理, 充实人员, 健全队伍, 不断加强院前急救工作。

2 院前急救的原则

院前急救时间紧, 流动性大, 急救环境条件差, 患者病情多样复杂, 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急救过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使我们的院前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工作中要遵循的院前急救的原则是: (1) 先复苏后固定的原则; (2) 先止血后包扎的原则; (3) 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 (4) 先救治后运送的原则; (5) 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 (6) 搬运与医护的一致性原则。

3 院前急救的要求

院前急救一般情况是突发应急事件, 时间紧迫, 救治环境差, 患者病情复杂, 这就对抢险应急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抢险应急工作中才能按程序, 按要求, 做好抢险应急工作, 有效实现院前急救目的和效果。 (1) 医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复杂的环境中, 才能做到沉着冷静, 临危不乱; (2) 医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执业责任心, 在急救工作中才能快速反应, 全力以赴; (3) 医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全方位的救急技能, 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病情, 做到因病施救, 准确无误; (4) 院前急救工作要求患者、患者家属全力配合, 做到医和患以及患者家属三者相互配合, 齐心协力, 才能达到急救的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在急诊科工作三年以来, 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三年来, 我严格按照以上的原则和要求开展院前急救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工作中我还要一如既往的加强学习和实践,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院前急救工作。

院前急救型的北京急救中心 篇9

功能一:120指挥调度中心

120指挥调度中心位于中心主楼七层, 占地面积500㎡, 分为值班调度坐席、分流坐席、突发应急指挥室3部分。其中突发应急指挥室可以在事故发生时, 通过事故现场的单兵通讯设备和通讯指挥车, 在第一时间将现场图像经过卫星数据传输到突发应急指挥室平台, 对突发事故现场进行人员的调度指挥及设计应急方案。

目前, 北京市存在着“120”和“999”两个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 2011年7月, 两个网络正式依托120调度指挥系统建立了北京紧急医疗救援联合指挥调度平台, 平台能够共享双方的基础数据, 可以实现多项功能。例如:一方繁忙, 电脑语音系统将自动提示可以转接到对方呼救电话;同一事件中, 当一个报警电话在“120”或在“999”已经报警并得到响应后, 呼叫者再向另一家报警时, 系统将自动提示本电话已经在120或999报警成功和响应的信息等, 避免了重复派车浪费急救资源的现象。

平台拥有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 矢量地图信息丰富、影像图真实直观、两者叠加的矢量影像图兼具优点, 地形图轮廓清晰, 2.5维图美观形象, 5种类型的地图可以任意切换, 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日常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的不同需求。

北京紧急医疗救援联合指挥调度平台的建成, 不仅实现了北京市医改方案中的整合优化“120”和“999”急救资源, 探索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目标, 而且为统筹资源利用, 合理缩短院前急救到达现场时间, 进一步提高急救呼叫满足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发应急指挥室可以在事故发生时, 通过事故现场的单兵通讯设备和通讯指挥车, 在第一时间将现场图像经过卫星数据传输到突发应急指挥室平台, 对突发事故现场进行人员的调度指挥及设计应急方案

医疗物资储备库位于中心主楼首层, 占地约200m2, 同时设计了3个安全出口, 方便应急物品进出

功能二:市急救医疗物资的储备库

北京急救中心医疗物资储备库建立于2007年, 经改造后于200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 为北京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医疗物资的保障。储备库位于中心主楼首层, 占地约200㎡, 储备库设计了3个安全出口, 两条安全通道, 最大安全门尺径达到2m×2m, 使应急物品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出。

储备库是以国际惯例标准, 储备了城市人口万分之一的医疗救援物资。其中包括外伤用品、防护用品、急救设备以及供野外营救的部分抢险物资等。自急救中心建立医疗储备库以来, 为各项重大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医疗物资保障, 使急救中心在各项重大活动中得到了考验, 也为外省的医疗救援工作提供了物资保障。

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 北京派遣73辆救护车赴汶川救援, 共计转运救治患者2000余人;在2010年玉树地震中, 北京急救中心医疗救援队一行96人、24辆救护车奔赴海拔3700余米的玉树震区, 携带价值400多万的药品、器械等物资, 在灾区救治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功能三:急救培训的基地

急救培训是北京急救中心的4大职能之一。培训中心以建立现代化的急救学院为目标, 实行管理模式学院化, 课程设置国际化、教学配备标准化, 教师形象企业化的发展战略。急救中心年均培训量在1~3万人次, 迄今已为社会各界逾30万人士培训普及了急救知识与技能。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 培训中心设置在中心主楼三层, 占地面积900㎡。作为中国院前急救行业专业人才与公众急救科普宣传的核心基地, 北京急救科技馆根据国际先进的急救理念进行了功能区域划分, 建成8个主题明确、紧密衔接的急救互动模拟体验区, 以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方式, 富有创意地开发和运用超媒体技术, 将先进的科普知识传播给广大受众, 利用模拟数字化控制的声光电手段营造模拟场景, 应用互动体验站的参观模式, 充分调动了参观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知, 结合生动新颖的互动内容, 增强了急救科普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

设计完整的参观流程向民众传播公共事件应急避险、突发急症与意外伤害对策等急救知识, 以达到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的目标, 使急救文化深入人心, 从而促进北京120急救事业的发展。

功能四:服务院前的前哨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10

1 把好院前急救护士准入关

要求院前急救护士35岁以下, 身体素质好, 全日制医学院校护理专科以上学历, 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具有执业护士资格, 热爱急救事业, 品质好, 业务素质高, 经过院内岗前培训、省级“120”急救培训考取上岗证的方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服务意识

护理部将职业道德教育设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并且贯穿于日常工作中, 使急救护士树立良好的医德, 做到爱岗敬业, 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做到坚守岗位, 接诊仔细、出诊迅速、救治及时, 对危重病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就应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只有良好的医德, 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达到提高护理质量。

3 科学培养护士, 提高整体急救护理水平

护士能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是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的关键[2], 因此急救护士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功扎实。①安排“120”护士到临床科室轮转锻炼, 熟悉各科抢救知识、技能。②加强业务学习内容包括急救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法律法规、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院内每月科室组织业务学习2次, 组织业务知识、操作技术考核1次, 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大型业务知识讲座, 每年组织“三基”理论知识考试2次, 护理技术操作1次, 成绩纳入个人档案。院外参加市“120”急救中心统一安排的培训及考核。③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护理本科在职学历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④鼓励、支持护理人员搞科研、撰写学术论文。

4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部按照急救中心的要求, 并结合我站护理工作特点, 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质量标准、急救护理操作规范等, 使急救护士有章可循, 实现急救护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5 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的管理

急救物品、药品、仪器做到“四固定, 两及时”即: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核对、定数量;用后及时补充、过期及时更换。做到班班认真交接、检查, 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 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急救护士对急救物品、仪器操作熟练、准确到位, 对急救药品熟记其作用、剂量、用法, 使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6 严格消毒灭菌, 防止感染发生

无菌物品无过期现象,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按时清洁、消毒车辆并做好记录, 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定期消毒处理。

7 认真书写护理文书, 提高护理质量

急救记录是为病人进行急救治疗、护理及病人病情动态改变的记录, 是急救护理质量的充分体现, 内容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表述准确字迹清晰, 签全名。

8 加大质量管理监控力度, 保障护理安全

除接受上级“120”急救中心的检查外, 我院“120”质控小组每周至少检查1次,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检查1次, 护理部不定期抽查, 检查内容包括急救物品、消毒灭菌、护理文书、护士素质等, 检查结果及时反馈, 科室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改进。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护理质量进行跟踪监控, 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

上一篇:因人而异下一篇: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