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

2024-06-09

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精选10篇)

篇1: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

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后测试题

乡村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共50分、每空1.5分)

1、烧伤面积计算中,正常成人的单手掌面积为体表面积的%。

2、成年人的血容量是毫升。

3、动脉出血血色,静脉出血血色。

4、常用的现场止血术

有,。

5、直接压迫止血法,适用于较小伤口的出血,用无菌纱布直接压迫伤口处,压迫时间约min。

6、烧伤深度的识别时,我国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即根据皮肤烧伤的深浅分为浅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

深达肌肉、骨质者仍按Ⅲ度计算。临床上为表达方便,将度和度称为浅烧伤。

7、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成年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即4000~5000ml,如出血量为总血量的%时,会出现头晕、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出冷汗、肤色苍白、少尿等症状,如出血量达总血量的%时,就有生命危险。

8、外伤性气胸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9、凡被狗咬伤或皮肤伤口被狂犬唾液所污染者,应于受伤当天、、、、天各注射2ml狂犬疫苗。

10、一氧化碳中毒处理原则:、、防治脑水肿、改善脑组织代谢、防治和。

11、食物中毒消除毒物的主要方法有、和。

12、不全流产是指妊娠周前,胎儿体重

二、多选题(共30分、每题3分)

1、院前对外伤患者主要有哪些急救步骤?()

A、止血B、消毒C、包扎D、固定E、搬运

2、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为()

A、压扎部位B、放置衬垫C、松紧度 D、时间E、止痛

3、在心跳骤停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段为()

A、1分钟B、3分钟C、4分钟D、8分钟E、10分钟

4、有效胸外心脏按压要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

A、力度 B、速度 C、胸壁弹回 D、按压不中断 E、按压人可轮换

5、人工心脏按压时,按压/通气(次数)比例:()

A、10/1B、15/1C、30/1D、15/2E、30/26、导致昏厥的原因:()

A、心源性B、脑源性C、反射性 D、排尿性 E、其它原因

7、呼吸困难的发病原因有:()

A、呼吸系统病 B、心脏病 C、中毒 D、血液病 E、神经精神因素

8、气管异物判断()

A、憋气咳嗽 B、大声呼叫C、呼吸困难D、缺氧症状 E、高热

9、烫伤与烧伤应急要点()

A、隔断热源B、清水冲洗伤C、涂抹牙膏

D、遮盖伤处E、立即送医院

10、心肺复苏有效指征为:()

A、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 B、眼球活动C、手足抽动D、呻呤E、恢复自主呼吸及脉搏搏动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如何打120电话(打120电话需报告和注意哪些问题)? 答:

2、简述现场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答:

院 前 急 救 知 识 培 训 后 试 题(答案)

答案

一、1、12、4000—5000毫升

3、鲜红色,暗红色

4、压动脉止血法,直接加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5、10、Ⅰ度,浅Ⅱ度7、20,408、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9、3、7、14、3010、迅速撤离中毒现场、吸氧、并发症和后遗症

11、催吐、洗胃、导泻12、28、1000、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

二、1、ACD

2、ABCD

3、C

4、ABCDE

5、E6、ABCDE

7、ABCDE

8、ABCD

9、ABDE

10、ABCDE

三、1、答:打“120”报警电话要点:

(1)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确切的地址、联系电话。

(2)病人患病或受伤的时间,目前的主要症状和现场采取的初步的急救措施。

(3)报告病人最突出、最典型的发病表现。

(4)过去得过什么疾病,服药情况。

(5)约定具体的候车地点,准备接车。

2、P45页

篇2: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

一、培训计划

1、制定科室培训计划,使院前急救医师、护士、驾驶员接受专业培训,以便熟练地抢救危重患者和熟练地进行院前急救工作。

2、该培训计划应在本年内完成。

3、培训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院前急救技能,院前急救常见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感染性疾病、普外科疾病及多发性复合伤等急救流程,各项工作制度与规范。

二、教师基本组成

1、教师由本科室主任及高年专业医师组成。

2、护理技能培训由护士长及高年护师组成。

篇3: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

关键词:心肺复苏,团队综合演练,院前急救,成绩考核

心肺复苏技术是院前急救人员的一项基本急救技术, 其心肺复苏水平代表着院前急救中心整体抢救能力和水平。在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EMSS) 中, 院前急救是其重要首要的一环。院前急救在我国发展较晚, 发展水平还比较薄弱[1], 各地发展也极不平衡, 加上各地对院前急救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社会大众急救知识普及水平也不高, 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仅1.2%~1.4%, 而国外则达到11%~48%[2]。因而建设完善提高院前急救体系显得非常重要[3,4]。因此, 为进一步提高本中心院前急救整体水平, 切实提高急救人员急救水平, 本研究采用急救小组组成急救小团队进行团队综合演练心肺复苏培训,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急救中心共23个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由医生、护士、驾驶员3人组成, 医生、护士、驾驶员固定急救车辆。医生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年龄29~54岁, 平均39.2岁;护士均为大专以上学历的男性, 年龄22~28岁, 平均年龄25.2岁;驾驶员均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男性, 年龄31~57岁, 平均年龄42.8岁。

方法:中心23辆急救车在一线实施急救, 每车配备医生、护士、驾驶员, 且相对固定。每个急救车辆人员为一个急救小组, 组成23个单元团队, 采用心肺复苏 (CPR) , 对23个急救单元小组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专家理论授课、团队综合演练、培训分析总结、模拟急救操作考核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均按规定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保证时间, 为期2个月。理论部分由中心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授课老师, 根据《2015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演练流程、操作要点、具体分工以及配合要点等, 并要求小组成员对《2015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熟练掌握。根据《第一届江苏省急救中心 (站) 急救技能大赛成人心肺复苏术》的标准, 尽可能设置院前急救近乎真实场景进行团队综合演练, 对高级模拟人实施心肺复苏,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开放气道、面罩复苏气囊通气、气管插管通气以及静脉输液及给药五个方面的技术。训练结束后根据影像资料和模拟人仪器存储记录报告进行分析总结, 发现问题与不足, 反复训练改进。为期2个月的培训结束后, 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模拟急救心肺复苏考核。所用模拟人为挪威Laerdal公司提供的安妮模拟人。考核评委由中心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三人担任, 邀请领导参与主观分的评判, 主观分的标准按照《第一届江苏省急救中心 (站) 急救技能大赛成人心肺复苏术、通气、除颤、用药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培训前、后对小组技术操作及团队素质和能力水平考核评价, 对比培训前后成绩变化。考核成绩包括团队综合素质和技术操作两部分, 各100分。前者包括团队默契配合能力、指挥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交流沟通能力。后者包括胸外按压、通气、除颤、用药。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2个月的培训, 23个急救单元在模拟院前急救CPR的技术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培训后, 23个急救单元小组团队综合素能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院前急救中心承载着社会大众健康的重任, 120是人们赖于拨打的急救服务电话, 也寄予了急救中心更重的任务和责任。所以, 提高急救中心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和水平势在必行。心肺复苏即CPR是急救人员的基本功, 也是救命的根本技术, 这也代表着一个单位的抢救水平和急诊急救医学的水平, 也直接影响到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预后, 所以, 不断提高急救人员的心肺复苏水平意义重大[5]。

每个急救小组通常由医、驾、护三人组成。如何在院前急救中, 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密切配合, 提高急救效率等, 这是一个必须长期思考和培训的问题, 切实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 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效率。以往的院前急救工作中, 医生更多地关注医疗急救, 驾驶员则负责开车安全, 护士也只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辅助性抢救工作, 各自做各自的事。在实际急救过程中, 特别是在院前CPR中, 需要三人作为一个急救小组或单元协同配合, 共同完成一个急救CPR的任务。我中心努力营造一种氛围, 建立团队, 综合演练院前CPR培训。本研究发现, 培训后胸外按压、通气质量、除颤、气管插管以及静脉输液成绩优于培训前 (P<0.01) ;经过团队综合演练培训后, 团队指挥能力、默契配合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心理素质均明显高于培训前 (P<0.01) 。

通过急救团队综合演练, 可以明显提高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团队精神, 树立团队合作、高效、快速的急救理念, 建立强烈责任感和团队荣誉感, 遇到心搏骤停患者时, 更能争分夺秒的进行CPR, 增强了主动意识。CPR是需要多人完成的操作项目, 实际工作中医生不能担当多人的角色, 需要多人合作完成, 医生在病情评估、判断、决策的同时, 进行着信息传递交流, 紧密的配合也是CPR复苏成功的关键点。以往的培训学习只注意个人的成绩达到标准要求, 缺乏整体意识, 配合不到位, 甚至缺少配合而延误抢救时间, 导致CPR效率不高等弊端。团队的综合演练很好地解决了这个不足, 模仿真实场景, 采用先进的高仿真模拟人作为学习培训材料, 由个人培训学习向团队综合演练转变, 值得提倡和借鉴[6]。通过团队综合演练培训可使整个急救团队发生量变, 继而使整个急救体系水平产生质变[7]。各急救中心应关注复苏团队的组建, 以使各项抢救措施能在第一时间内付诸实施[8]。CPR成功率关键在早期, 即早期发现、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ACLS[9], 胸外心脏按压是再灌注改善的重要因素, 是改变患者预后的因素, 是整个服务过程的质量[10], 团队综合演练可以达到配合的自觉行为, 减少了不必要的按压中断, 为提高CPR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总之, 院前急救中急救人员担负的责任重大, 面对更多的危急重症,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急救团队, 需要提高参与急救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团队配合能力和抢救成功率。团队综合演练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定期规范的进行培训、考核, 保持急救小组的高水准的急救能力和水平。对团队整体急救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各医学急救部门从局部到全局的思路出发, 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团队综合演练的院前急救效能程度分析尚在总结、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宗毅, 刘风, 洪波.开展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7) :320-322.

[2]李进伟, 邵怡霞.开展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及措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4) :638-639.

[3]黄强.急诊心肺复苏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2 (1) :62-63.

[4]周俊杰, 熊杰平, 林宏忠.院前心肺复苏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 19 (6) :355-357.

[5]柳青, 战明侨, 吕怀刚.以团体为基础的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 (16) :106-107.

[6]章红萍, 吴健红.模拟演练提高护士急救综合能力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3) :256-258.

[7]张晓凡, 林长春, 杜贵进.对心搏骤停院前救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的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5) :555-558.

[8]张悦怡, 陈香萍, 施剑斌, 等.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 9 (1) :3-7, 22.

[9]李春盛.关注心肺复苏的若干问题[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 (2) :67-68.

篇4: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篇5:急诊科院前急救培训计划(推荐)

一、目的为提高急诊医护人员院前业务水平及急诊服务质量,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二、预期目标(培训覆盖率100%)

1.与临床相结合,抓好“三基”训练;

2.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及保养;

3.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操作;

4.熟练掌握急诊院前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及流程;

5.熟练掌握各种突发事件急救预案并定期演练;

6.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开展新业务;

7.积极撰写文章及科研立项;

8.严格素质要求,提高自身素质

三、培训计划

1.教学为主、以考促学,每月进行理论讲座和操作培训,定期考核、点评,对不合格者督促其规定时间内必须考核合格;

2.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业务学习;

3.由高年资医师进行传、帮、带;

4.一月两次进行培训和理论知识学习;

5.积极组队参加市或区上各种急救大赛,急诊科全体人员参 1

与培训,并选拔优秀者参赛,今年急诊科组队参加市院前急救大赛和全国红十字院前急救大赛选拔赛,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培训小组成员及职责

1.培训小组组长:张玲,杨红年

职责: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2.培训小组成员:陈占龙,李镜,赵晓伟,陈鹏,杜立文,段梅花,马静,雒丽娜,凌娟娟。

职责:

⑴参与指导带教工作,以良好形象和医德影响其他医生,做好传、帮、带工作;

⑵协助科主任做好培训工作;

⑶每月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

⑷掌握急救新技术、新理论,并应用到工作中,并有意识提高教育、管理、科研能力

⑸督促各教员按照计划授课、演练及考核,教员需充分准备

3.秘书:高润民

职责:

篇6:急救知识培训考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小题7.5分,共30分)

1.基本生命支持的ABCD,有(A).

A.开放气道——维持呼吸——维持循环——电击除颤

B.电击除颤 维持呼吸 维持循环 开放气道

C.开放气道 维持循环 维持呼吸 电击除颤

D.开放气道 电击除颤 维持循环 维持呼吸

2.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为(C).

A.猝然发生B.有休克表现C.两个都是

3.过敏相关的症状: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出现的有(D).

A皮肤粘膜表现循环衰竭表现B呼吸道梗阻症状其它症状C意识方面的改变其它症状 D皮肤粘膜表现呼吸道梗阻症状循环衰竭表现意识方面的改变其它症状

4.护理工作应注意的问题是(D).A沟通问题B服务态度C技术精湛

D沟通问题服务态度技术精湛胆大心细要自信自我保护意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3分,共30分)

1中毒救治中注意事项中,在抢救急性中毒患者时,发生(3)人以上成批中毒应及时向上级医师及有关领导报告,涉及法律问题应向有关公安部门汇报。

2中毒救治中,凡经充分而积极抢救,中毒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明确消失,神志完全消失伴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心跳、呼吸停止,心电图显示无电生理活动(即呈一直线状态)时,方可考虑(终止)抢救。

3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注意应将裹伤的无菌面贴向伤口,包扎要松紧适度,是什么方(压迫包扎法).

4在肘、膝等侧加垫,屈曲肢体,再用三角巾等缚紧固定,可控制关节远侧流血。适用于四肢出血,但已有或有骨关节损伤者禁用。是什么方法(加垫屈肢法).

5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先用1—2层大的无菌纱布铺盖伤口,以纱布条、绷带等其充填其中,外面加压包扎。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是什么方法(填塞法).

6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必须作出显著标志(如红色布条),注明和计算时间,优先后送伤员。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勿用绳索、电线等缚扎;用橡胶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1-2层布。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带。止血带位置应接近伤口(减少缺血组织范围)。但上臂止血带不应缚在中1/3 处,以免损伤桡神经。是什么方法(止血带法).

7(包扎)

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

常用的材料是绷带和三角巾;

抢救中也可将衣裤、巾单等裁开作包扎用。无论何种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不移和松紧适度。

8绷带卷包扎法:有环行、螺旋反折包扎,“8”字形包扎。包扎时要掌握“三点一走行”,即绷带的起点、止点、着力点(多在伤处)和走行方向顺序。

9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制作较为方便,包扎时操作简捷,且能适应各个部位,但不便于(加压),也不够(牢固)。

10搬运:背、夹、拖、抬、架。注意事项:对骨折、特别是脊柱损伤的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伤处(稳定),切勿弯曲或扭动。对昏迷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11中毒窒息急救:窒息性气体是指那些以气态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根据毒物作用机理不同,窒息性气体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因其在空气中含量高,使氧的相对含量降低,使肺内氧分压降低,致使机体缺氧。另一类的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等>,主要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氧,引起严重中毒表现。急救的方式是(迅速脱离有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

12导致人体电生理紊乱,特别是心脏电生理紊乱,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是什么(触电)事故.13

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的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使体温维持在37℃左右。担当周围环境气温超过皮肤温度,尤其当湿度较高,通风不良时,身体通过一系列调节,仍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畜积余热,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及神经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成为中暑。夏季暴晒于烈日下,由于受热较多,而引起中暑者,成为日射病。是什么(中暑)事故.

三、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心肺复苏的三个阶段有

1.基本生命支持

2.高级生命支持

3.后续生命支持

2.急性中毒救治原则有

1切断毒源.

2迅速消除威胁生命的毒效应.

3尽快明确毒物接触史.

4尽早足量使用特效解毒剂.

5毒物不明者以对症处理为先.

3.急性中毒的救治措施有那些.

1.清除未吸收毒物

2.特异性解毒剂

3.促进毒物排泄

4.对症处理 防止并发症

4.压迫包扎法: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应注意的事项是:

注意应将裹伤的无菌面贴向伤口,包扎要松紧适度。

5.加垫屈肢法:在肘、膝等侧加垫,屈曲肢体,再用三角巾等缚紧固定,可控制关节远侧流血。其适用于.

篇7:现场急救知识培训考试题

姓名:

工序:

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4分,共5题小计20分)

1、动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流出稍缓,有一定危险。()

2、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断断续续由整个创面渗出,危险小。()

3、加压包扎止血法可用于制止毛细血管、静脉和四肢小动脉出血。()

4、清创的原则为:有污染、带有异物的新鲜伤口均应清创。()

5、清创时机应在伤后越早越好,一般宜在伤后6~8 小时内施行,在有些情况下也可适当延长,争取在伤后12~24 小时内进行清创。()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6题小计30分)

1、下列抢救原则中错误的是:()

A、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B、先包扎后止血,再固定后搬运; C、先救命,后治伤。

2、下列哪项不是判别伤情的指标:()

A、清醒程度; B、呼吸状况; C、脉搏情况; D、伤口大小。

3、关于毛细血管出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血色鲜红; B、危险小; C、血液搏动样涌出。

4、用止血带止血时注意:()

A、简单包扎即刻 B、不能直接扎在皮肤上面 C、包扎时间不低于1小时

5、当史学()以上 意识模糊、丧失、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症状。A、20% B、20%——40% C、40%

6、、现场急救应优先转运()。

A、已死亡的病人。B、伤情严重但救治及时可以存活的伤员。C、经救护后伤情已基本稳定的伤员

三、多选题(每题5分,共4题小计20分)

1、止血方法包括()

A、直接压迫止血法 B、加压包扎止血法 C、指压法 D、止血带止血法 E、加垫曲肢止血法

F、填塞止血法

2、关于创伤止血有哪几种方法:()

A、加压包扎法 B、止血带止血法; C、指压动脉止血法; D、冲洗伤口止血法。

3、现场创伤急救四项技术()

A、止血 B、包扎 C、固定 D、搬运

4、创伤性炎症表现为:()A、充血 B、水肿 C、渗出。

四、简答题(小计30分)

篇8: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救模式,急救人员,岗位培训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指的是在医院之前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中毒、创伤、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的统称,包括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院前急救不但包括个体患者的伤病救治,也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伤病员的现场救治与转运,是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医疗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国内外院前急救模式与急救人员岗位培训的对比分析,为我国提高日常急救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参考。

1 国内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1.1 国外及部分地区院前急救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有两类院前急救模式,即美英模式和欧陆模式(又称“法德模式”),美英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病人运往医院治疗,采用此模式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美、英、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等。欧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将医院带到病人身边,采用此模式的主要国家是法、德、俄罗斯、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这两类模式各有特点,由于急救理念的差异,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表1)[2]。

1.2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国内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了多种模式,具体归纳有6种急救模式(表2)[3,4]:独立型急救模式,指挥型急救模式,院前型急救模式,依托型急救模式,联动型急救模式,与消防联合型急救模式。

2 国内外院前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对比分析

2.1 国外院前急救人员岗位培训

美国急救专业人员科学、规范的院前急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参与急救的人员有急救医师、急救技术人员和急诊科护士。在美国,急救医师已被公认为医学专业人员。急救技术人员主要负责院前急救与运送工作,按其技术水平可分为3类:(1)初级急救员(EMT-B),经过国家认证,需掌握心肺复苏、外科止血等基本生命支持技术,其培训时间至少为110 h(包括见习实习),多数超过120 h;(2)中级急救技士(EMT-I),不同的州存在很大差异,能力介于EMT-B与EMT-P之间,一般有200~400 h的培训,需进一步学会静脉内注射,气管插管等技术;(3)急救医助(EMT-P)具有较高水平的院前急救人员,需掌握高级生命支持及现场外伤急救处理技术,培训课程时间为至少1 000 h,包括250~500 h的理论学习。另外,资格认证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因此,保持资格认证,还必须完成最低限度的继续教育时限。以EMT-B继续教育为例,保持国家认证,必须获得至少48 h的额外教育,并且进行完整地24 h的进修课程或者与进修课程同主题的24 h继续教育[5,6,7]。

法国于1986年开始逐渐建立院前急救系统,即紧急救援系统(SAMU),是以医师为主的急救医疗服务,其参加院前急救的人员有医生或助理医师、护士、驾驶员。急诊专科医师由固定的急诊科人员与其他医院兼职医师组成。只有接受过专科培训3~4年的医师,2年的急诊专业培训,才能取得急诊医师资格认证,此为急诊科固定人员;由来自私人医院或者是私人诊所的开业医师为医院兼职医师[8]。医学生需在第一阶段的第二年或第二阶段的第一年完成12学时初级培训;第二阶段的第二、三或四年完成40~50学时的基本培训,并在3年中至少在SAMU完成36个值班(包括外科、内科、重症和SAMU);第三阶段完成360学时的高级培训才有希望成为全职或兼职的急诊专业医师。急诊护士,通过第一年12~14学时培训、第二、三年40学时培训,并在SAMU实习方能上岗。司机,要经过法国急救系统的专业培训即1周的理论培训,1周的操作练习,1周的医疗救护车实习才能上岗,其不仅是一名驾驶员,也是一名医疗辅助人员。

2.2 国内院前急救人员岗位培训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成立院前急救机构,即救护站;80年代后各地相继成立了急救中心(站)。迄今为止,急救中心(站)仍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力量,与国外急救人员岗位培训相比,我国院前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表3)。由于院前急救模式不同,我国急救人员可分为(1)专职院前急救人员,由急救医师、护士、驾驶员3人组成,(2)医院急诊兼职的院前急救人员,主要由急诊医师(含各临床科的轮值医师)、护士、驾驶员组成,部分急救医院同时配备了急救医助或医士,其出车人员3~5人。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可以是医院与其他部门调入、医学院校分配,也可以是临时聘用或借用,其学历有从中专到研究生不等,上岗培训时间、内容、程度也不尽相同,只有部分城市院前急救人员需持证上岗,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机会较少。另外,我国院前急救司机多是急救中心聘用的临时人员,且上岗前未经过培训或培训不足,不具有必要的急救知识[3]。

3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及急救人员岗位培训问题及建议

3.1 院前急救模式

院前急救模式是建立与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急救模式总体上位于美英模式和法德模式之间,院前急救人员一般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但现场救治深度又不及法德模式。由于经济水平、急救量、急救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各地区在原有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院前急救模式。但这些急救模式没有统一规范和标准,从发展的角度上看,不利于全国院前急救统一调度、管理;不利于院前急救人员的统一培训与认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发展。我国有待于在总结各地急救工作经验,借鉴国外急救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长远发展需求的均衡性院前急救模式,提高我国对个体患者救治和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水平[9]。

3.2 急救人员岗位培训

我国院前急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这与急救人员准入门槛低,多样化的院前急救模式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人员的要求不同。缺乏专业的规范化岗位培训机制;和美国、法国相比,我国缺少院前急救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操作方法;缺少岗后的继续教育、培训,目前,许多急救人员主要来源于其他专业人员毕业后的继续教育,而我国尚未形成完善规范化的继续教育体制;缺乏国家统一的上岗资格认证,部分城市进行了急救人员上岗资格认证,但其是由所在地区认证的,并不是由全国统一制定的,无普遍性。

针对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存在的问题,建议:(1)储备院前急救人才,增加在校医科学生急诊医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及相应实践活动,虽然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开展了急救医学专业,但并不能满足中国院前急救专业人员的需求。(2)建立国家统一规范化的岗前培训机制,结合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我国需针对院前急救的岗位要求,通过规范培训师资力量、统一培训教材和课程设置,设置考核评估标准,对急救医师、护士、司机、建立系统、规范的专业岗前急救培训。(3)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制。继续教育是急救人员更新与拓展知识的重要机会,建立系统的继续教育体制,利于急救人员知识的更新及先进技能的掌握。(4)建立国家统一的岗位资格认证体系,由于院前急救具有特殊性,它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进一步救治,需要国家强制性的建立院前急救岗位资格认证,并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岗位资格认证考核[10]。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鲁传龙.我国院前急救的特点及现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312-314.

[2]吕传柱.灾难医学与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9):901-903.

[3]杨朝福.院前急救医学服务模式综述[J].医学信息,2011,24(9):6299-6300.

[4]周华,黄丕强,徐相瑞,等.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J].急诊急救,2005,8(10):822-823.

[5]李航,赵永春,梁万年.欧美国家院前急救模式和组织管理[J].国外医院理,2008,24(2):143-144.

[6]Wikipedia.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EB/OL].[2012-06-11].http://en.wikipedia.org/wiki/Emergency_medical_technicians.

[7]Miller FP,Vandome AF,McBrewster J.Emergency medicaltechnician-basic[M].Saarbrücken:VDM Publishing House,2010:20-25.

[8]张振新,林长春.中国和法国院前急救体系比较及启示[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4):624-625.

[9]张冬林,胡友珍,杨纯,等.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5,11(24):2094-2095.

篇9: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

关键词:护生 院前急救 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05-01

1 国际院前急救培训教学现状

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急救医学教育,应用系统化的急救医学服务体系和规范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医疗急救工作者。美国急诊内科大学(ACEP)和美国急诊医学院(AAEM)分别创建于1968年和1993年,为美国急救事业输送大批人才,2001年2月A

AEM开始正式招收护理专业学生[2]。

2 国内院前急救培训教学现状

2.1 我国教育要求

1997年,急救护理学大纲中指出: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护生在为急救病人提供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技术,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并培养护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

2.2 教育理论基础

根据国家教改要求,国内各院校对护生进行院前急救不同教学方法的培训。这些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实验性的结合情景学习理论、构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等理论。改变原来单一、演示性、验证性的教学培训方法,培养护生应变能力,创造力,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院前急救的教育起步比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践。2006年至今,部分各院校的院前急救培训课程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或急救医疗机构进行交流合作,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培养具有应变能力、创造性评判思维、团队协作精神的护生,提升院前急救教学水平。

3 院前急救教学的特点

3.1 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护生掌握的院前急救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教学内容。如:急性心肌梗死、外伤大出血、有溺水等。国内外都使用教材指导多种教学培训实施,如:护理技能综合实训教材、临护理学模拟教育课程体系。

3.2 教学执行

目前,传统院前急救教学采用的教学培训方法大多是“理论授课+分项技术练习+课堂总结”。国内院校专家将“临床真实病例模拟演练”加入到教学实践当中。2011年阳涛“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培训院前急救相关知识[3]”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法;2008年郑怡“案例式教学应用于急救护理实验教学的研究[4]”和2011年单岩“案例导入式情景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5]”都将案例引入教学中;2011年王海燕 “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的探索[6]”利用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联系急诊科临床实际,针对急救心肺复苏技术进行相关培训,引导护生对所学专业进行追求与探讨。

3.3 教学评价结果

应用多种教育教学培训方法,能够提高护生主动性形象思维、评判性思维及抽象思维,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应急组织等综合技能,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Howard等[7]的研究中,参与模拟教学的护生比参与案例讨论法的护生不仅成绩高,而且有较高学习满意度

4 目前院前急救教学培训的局限性

缺少院前急救中临床突发状况的解决,场景内容分散单一,情景模拟虽然逼真,但缺乏了与其他学科的跨科交叉渗透、模拟中复杂突发情况(如设备不充足、人员不足等)的处理,对临床急救尤其是院前急救缺乏變化性的引导。另外现有的案例也远未能涵盖所需要的知识面。

5 对院前急救培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多种培训教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护理院前急救教育中的研究热点,经过三十余年的研究逐步成熟,在灾害频发的今天,更应该重视护理院前急救的教育。目前国外有关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研究已经从相关课程的初步尝试转向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式的综合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刘小明,李翠英,吴丽玲,等.护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当代护士,2006,12(1):96-97.

[2]洪芳芳,陈才.高等护理院校开设本科层次急救护理专业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5):65-66.

[3]阳涛,曹建雄,黄孟君.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培训院前急救相关知识[J].教育论坛,2011,8(10):122-123.

[4]郑怡,孙雪洁.案例式教学应用于急救护理实验教学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46-248.

[5]单岩,史小艳,李艳,等.案例导入式情景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2):557-558.

[6]王海燕,杨蔚,肖江琴,等.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的探索[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54-455.

篇10:急救知识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一、急救培训多选题

1.心肺复苏(简称CPR)术是针对呼吸、心搏骤停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人体通过肺的`呼吸与外界进行氧气交换,然后通过心脏收缩跳动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挤压到血管输往全身以维持脑和全身各脏器的正常功能。心肺复苏包括 阶段:

A.初级生命支持 B 原始生命支持 C 高级生命支持命 D 持续生命支持 E长期生命支持

答案:A.C.D

2.心肺复苏中的初级生命支持(简称BLS)又叫现场急救或初级复苏处理,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的徒手抢救;包括的步骤: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C 胸外心脏按压 D 电除颤 E 气管插管术 答案:ABC

3.当重大疾病或伤情发生时,重伤患者往往危在旦夕,抢救者需迅速作出意识和呼吸是否存在的判断,判断意识可用拍打其肩部和呼喊其姓名;判断呼吸则采用:

A.看-眼睛看其胸廓有无起伏 B听-侧耳听其有无呼吸的声音 C感觉-面部感觉病人有无呼吸气流 D 拳击胸前区 E 使劲摇晃头部

答案:ABC

4.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

A 胸骨体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 B胸骨体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 C两乳连线与胸骨相交点下一横指处 D剑突上2到3横指处 E. 剑突处

答案:ACD

5.遇有溺水者首先要尽快使其脱离水面,迅速清除口腔呼吸道异物,设法使其尽快倒出腹腔或胸腔积水.倒出积水方法包括:

A 膝顶法 B 肩顶法 C 抱腹法 D倒立法 E.平卧法 答案:ABC

二、急救培训单项选择题

1.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A

A 仰头举颏法;B 双手推举下颌法;C 托颏法;D 环状软骨压迫法

2. 抢救伤员时,应 A

A.先救命,后治伤 B.先治伤,后救命C.先帮轻伤员D.后救重伤员

3 .搬运昏迷或有窒息危险的伤员时,应采用 的方式。C

A.俯卧B.仰卧C.侧卧D.侧俯卧

4 .抢救失血伤员时,应先进行 C

A.观察B.包扎C.止血D.询问

5. 对无骨端外露骨折伤员的肢体,用夹板或木棍、树枝等固定时应 A

A.超过伤口上、下关节B.超过伤口下关节C.超过伤口上关节D.不得超过伤口上、下关节

6.颈总动脉压迫止血法常用于伤员 动脉大出血而采用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使用 A

A.颈部B.面部C.肋部D.颞部

7. 伤员上肢或小腿出血,且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时,可采用 止血。 C

A.止血带止血法 B.加压包扎止血法C.屈肢加垫止血法 D.压迫止血法

8. 包扎止血法不能用的物品是 D

A.绷带 B.三角巾 C.止血带 D.麻绳

9. 止血带止血是用弹性的橡皮管、橡皮带,上肢结扎于伤员上臂上 处, A

A.三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二 D.四分之三

10. 抢救脊柱骨折的伤员时,应 C

A. 采取保暖措施B.用软板担架运送C.用三角巾固定D.扶持伤者移动

三、急救培训判断题

1. 处理伤员失血的措施可通过外部压力,使伤口流血止住,然后系上绷带。 答案:正确

2. 救助休克伤员时,应采取中凹体位——腿部垫高是为了防止下肢水肿,同时加强血液回流;头部垫高是为了防止误吸呕吐物导致窒息。答案:正确

3.胸外心脏按压深度:成人4-5厘米 儿童3厘米 赢幼儿2厘米。答案:正确

4 移动脊柱骨折的伤员,切勿扶持伤者走动,可用软担架运送。答案:错误

5 判断心脏骤停的必备症状: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呼吸呈叹息样。 答案:正确

6. 骨折伤员固定伤处力求稳妥牢固,要固定骨折的两端和上下两个关节。 答案:正确

7.遇有触电致伤者急救时首先要用绝缘体切断电源,也可用手直接拉开触电者。 答案:错误

8.遇有呼吸困难病人急救时,应去除机械缺氧因子,采取半坐卧位,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答案:正确

9. 伤员四肢骨折有骨外露时,要及时还纳并固定。答案:错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相关文章:

院前急救培训考试题09-05

院前急救培训工作计划04-26

院前急救06-12

院前急救机构06-05

院前急救整改报告07-25

120院前急救记录04-14

院前急救回访制度04-22

创伤院前急救流程05-24

改良院前急救护理06-18

院前急救岗位职责07-25

上一篇:计算机研究生面试求职英文自我介绍下一篇:学生的课堂评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