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

2024-06-12

院前急救(精选十篇)

院前急救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科2009年5月-2011年12月院前急诊的脑卒中患者44例, 其中男30例, 女14例;年龄53~81岁, 平均 (69.7±7.7) 岁。临床症状为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塞。电话出诊及急救后追踪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29例, 出血性脑卒中25例。患者中糖尿病史24例, 高血压病史30例, 冠心病史28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史12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史10例。院前鼻导管吸氧39例次, 口咽呼吸插管3例次, 心电图检查25例次, 建立静脉通路30例次;浅昏迷20例, 重度昏迷3例, 定向力障碍、意识朦胧8例, 神志清醒13例。

1.2 院前病情评估

急救人员在接听派车电话后, 立即出车, 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 最早6 min, 最晚20 min, 平均13 min。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立即进行生命体征测定、神经系统查体, 初步判断患者的神志, 根据年龄、血压、发病缓急, 初步判断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 即采用GCS评分评估病情、确定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如果患者GCS≥8分, 应该立即转运;如果患者GCS<8分, 陷入昏迷, 生命体征不稳定, 立即采取以下阐述的院前急救护

1.3 院前急救护理

1.3.1 呼吸道保持通畅

使患者保持平卧, 若患者疑似患有脑出血, 则将头抬高15°。解开患者衣领、裤袋, 减少对呼吸道阻力;迅速清除口腔、气道中呕吐物及分泌物, 防止吸入性窒息;使舌根后坠、鼾声大作患者头部偏向一侧, 放置口-咽通气管;抽搐患者放入开口器, 放置舌头被咬伤。若有患者昏迷、呼吸心跳停止, 则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 连接呼吸器辅助患者呼吸, 同时行胸外心肺复苏术然后给予吸氧。

1.3.2 建立静脉通道, 维持有效循环

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 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应用。采用静脉留置针, 为避免患者自身的晃动而导致针头脱出及液体外渗, 保持输液管道通畅, 最好不要在活动关节处进行针头穿刺;另外对于肢瘫患者, 则需选择健侧肢体部位进行穿刺。

1.3.3 对症急救

(1) 降低颅内压:通常情况下, 发生脑疝很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 因此快速有效地降低患者颅内压, 减轻患者脑水肿,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至关重要。应用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 ml, 120滴/min, 静脉注射速尿40 mg,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颅内高压症状。 (2) 颈动脉降温:急性脑组中患者头部的局部降温也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使脑内出血被止住, 脑部血肿缩小, 脑基础代谢率降低, 从而保护脑细胞, 进而减少死亡率。将冰湿毛巾或冰袋放置于昏迷脑卒中患者两侧颈动脉处进行降温, 并且持续应用。 (3) 控制血压血糖:对于高血压患者, 快速静脉滴注加入25 mg硝普钠的5%葡萄糖;对于糖尿病患者, 以20μg/min速度避光静滴加入胰岛素的生理盐水 (胰岛素的量则视血糖水平而定) , 同时密切观察血压及血糖, 随时调整输液速度或者滴数。 (4) 稳定患者:一般急性脑卒中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状态, 而这些不良情绪对于病情的控制非常不利, 并且使患者的呼吸及心率均增快, 使脑出血加重, 使机体抵抗力和应激能力均下降。此时, 急救人员应首先保持头脑沉着冷静, 动作有条不紊, 以和蔼的态度、熟练的操作、高超的技能取得患者的信任, 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使他们共同积极配合急救措施。对于抽搐或者极度焦躁不安的患者, 缓慢静注安定10 mg或肌注鲁米那100 mg。

1.3.4 安全转运与途中监护

经以上初步急救处理, 一般患者的生命体征取得相对平稳, 此时应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途中将患者头用软垫固定, 防止头部晃动并且可以保护头部, 尽可能使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给患者系好安全带, 并且保持担架平稳、固定, 避免途中的颠簸使患者卧位发生变化以及带来不适。途中用生命监护仪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瞳孔、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仔细看护好输液管、吸氧管等管道, 保证输液、吸氧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移位和脱出。倘若患者出现呼吸、血压、心率等病情变化时, 随时对症处理。

1.3.5 医院及时完善的准备与接收

及时与医院急救中心取得联系, 简明告之患者病情, 需在患者到达前预先准备的抢救措施方案包括抢救的场地、材料、医护人员 (如及时联系好CT、MRI室, 及时邀请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生联合会诊等) , 到达急诊科后, 急救人员详细向急救中心人员交代病情, 如详述简要病史、所用药物等, 保持救护的连续有效性, 以便患者到达后急救中心立即接收、分诊、实施抢救, 缩短急救时间。

2 结果

44例急性脑卒中, 有2例在抢救过程中继发脑疝, 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现场抢救无效当场死亡。另外42例经现场急救后病情相对平稳, 立即安全送至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 抢救成功率为95.5%。42例入院时病情均保持稳定或有所好转, 无因转送而致病情加重或死亡者。

3 讨论

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 致残率高达70%~80%[4]。脑卒中发病急, 进展快, 常常于较短时间内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甚至危及生命[5]。由于脑卒中患者具有有效治疗时间窗 (3~6 h) , 而且院前救护对脑卒中患者 (尤其是脑出血患者) 的预后至关重要, 该病预后较差, 易造成终身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6]。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转运、治疗路径, 进而提高脑卒中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是当前急救工作者对于脑卒中患者急需研究的问题[7]。

院前急救护理是指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 目的是使患者得到最有效及时的救治, 再安全转送至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从而抢救并维持患者生命[8]。首要原则是“高效”[9], 即快速出诊, 从接到求救电话就开始指导抢救,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 保持救护车时刻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本院急救人员在接到电话后立即出车, 以最快速度, 即平均13 min到达现场, 其中最早6 min, 最晚20 min。另外缩短急救所用时间, 尽量减少等待医生检查、指示的时间, 本院急救人员及时与医院急救中心取得联系, 患者到达医院后急救中心立即接收、分诊、实施抢救。其次是“高效”原则[10],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脑卒中患者具有突发性且易出现不可预见的并发症, 医护人员应具备强大地心理素质, 临危不乱, 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及其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具有熟练的急救技术及其扎实的医学知识, 从而能够作出最准确的病情评估以及最有效的急救措施[11]。另外医护人员应具备仁心仁德, 关爱病患, 安慰鼓励患者, 使其情绪稳定, 有效配合急救。本院建立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包括: (1) 采用GCS进行院前病情准确评估; (2) 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首先保持脑卒中患者呼吸道通畅, 然后建立静脉通道, 维持有效循环, 最后采取药物对症急救, 待病情稳定后, 安全转运至急救工作准备就绪的医院, 并且途中随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 最后44名患者中, 有42例急救成功, 抢救成功率高达95.5%,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做进一步的推广。

院前急救精选心得 篇2

心跳呼吸骤停临床上表现主要是:心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面色青紫或苍白,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跳呼吸骤停要求争分夺秒,3-7分钟内开始抢救,主要用心肺复苏术(CPR)。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心脏性猝死,心肺复苏术CPR国内成功率是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4—40%【2】。本报告所涉及的5例突发心脏病,发病昏倒时,意识丧失、面无表情、疑似心跳呼吸骤停。可惜义工情急之下,不曾测脉搏和呼吸确认,故不敢断定必属心跳呼吸骤停,其有效率与CPR方法无可比性。虽然如此,依照原始点医学诊断,应属突发心脏病,亦及危险,故报告在此,也有相当意义。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之为“中风”或“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突然晕倒、迅速出现昏迷、面色潮红,口眼歪斜、呆滞、言语不利、偏瘫、小便失禁等,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喷射状呕吐。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机会致残;甚至会因病情快速进展,危及生命【3】。

癫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俗称“羊角疯”或“羊癫疯”,是一种反复突然性发作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的疾病,发作时突然昏倒,全身痉挛,有的口吐白沫。发病率高,仅次于急性脑血管病,据统计我国约有600万人次。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若不及时治疗,可因生命功能衰竭而死亡,造成脑持久性损害。

原始点疗法,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兴的治疗方法,是台湾张钊汉医师研发并推广应用,逐渐获得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的新疗法。原始点疗法认为体伤是产生疾病症状的原因,体伤的实质是组织器官运作失调。原始点全身分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每一处疾病的症状,都有相对应的原始痛点;按推温敷原始点并补充温热药食,可以修复体伤,用非医疗手段达到医疗目的,对很多慢性病效果显著,在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病的急救中也非常快速有效【4】。

广西贵港市原始点公益推广中心,从11月—5月,收集了学员用原始点急救突发性心脏病、急性脑血管疾病、癫痫发作16例案例,现简述如下。

一.临床资料

16例案例,其中急性脑血管疾病3例(都有高血压病史),癫痫8例,其余5例按原始点医学诊断为突发心脏病(因陪伴意识丧失,疑似心跳呼吸骤停)。多在1—8分钟内苏醒。其中15例预后良好,没有后遗症;一例为癌末恶病质病人,急救苏醒后三小时再次昏迷,心跳呼吸停止,判断为热能耗竭,只给补充热源,没有再按推急救,病人安然逝去。严格而言,原始点设定的急救是心脑血管病突发的急症患者,而非经慢性病消耗的虚弱衰竭患者,故将此癌末恶病质患者排除,则本中心学员使用原始点急救所有15个案例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

院前急救护理分析 篇3

【摘要】目的了解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321例创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和护理,分析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结论创伤的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否急救成功与良好的护理密不可分,急诊科护士应该掌握院前急救的各种措施,熟练院前急救各项操作,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提高医院成功抢救患者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院前急救;创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6-01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医院管理及诊疗水平的重要标记[1]。院前急救作为院内急诊科的外延,肩负着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生命的责任,它是急诊医疗服务的最前沿,是伤病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就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2]。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人们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过程中紧急、复杂,不可预知,医务人员稍有不慎,可导致病人不满,引发医疗纠纷。同时,院前急救及时和护理到位也是患者抢救成功和后期康复奠定基础。为了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医患纠纷发生,作者总结和分析我院2003年到2007年对321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1例患者全部是我院急诊科出诊接诊的病例,时间为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其中男性258例,女性63例,年龄为9~66岁,平均年龄为36.5岁。

创伤情况:交通事故创伤245例,占76.3%;坠落伤21例,占6.5%;塌方创伤10例,占3.1%;刀伤15例,占4.8%;爆炸创伤30例,占9.3%。

1.2院前急救措施与方法

1.2.1出诊前的准备急诊科每天由出诊班护士负责检查急救车上的各种设备、抢救物资、急救药品,用完的急救药品要及时补充,急救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各种抢救物资是否齐全等,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工作效率。当急诊护士接到急诊电话后,要问清楚患者的发病症状、或已明确诊断的疾病、发病时间、病情等,并做好记录。特别要问清楚患者的详细地址及所在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联系电话;并转告对方要注意接车,避免急救车走错路而延误抢救最佳时间。

1.2.2接诊及时急诊科要成立抢救预案,接到急诊电话后,在短时间内问清楚伤员详细的所在位置,伤员数量,受伤情况及联系方式,及时出诊,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

1.2.3判断伤情迅速对交通事故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全面了解神志、呼吸、血压及脉搏等生命体征[3]。快速就治。对事故现场初步评估,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伤情做出初步评估,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根据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多名伤员时,要根据病情轻重安排好抢救计划。对危重伤员应当实施就地抢救,立即实施紧急医疗处置,给予基本生命支持,保持呼吸到畅通,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休克创伤者快速补液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有活动性出血者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骨折患者给于固定包扎。重症患者经处理后及时转运。

1.2.4建立静脉通道,纠正休克迅速建立2~3支静脉通道,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颈前静脉等较粗大的血管,确保有效扩容,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达到纠正休克的目的[4]。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5转运及途中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条件及环境限制,搬运恰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搬运,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搬运体位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如严重呼吸衰竭、心竭、哮喘、肺水肿等不能平卧的患者,可让其做到有靠背的椅子上,两边各站一人倒着将其抬下楼;搬运脊柱受伤、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时,要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搬运时动作要轻柔,并随时注意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就地心肺复出。在转运途中,既要迅速又要注意安全,尽量避免急救车剧烈颠簸。密切关注车上的监护设备,随时观察心电监测、吸氧和机械通气等。昏迷或重症患者头要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并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用药时要注意听清、问清、看清,并认真复合药物浓度、剂量、浓度和用法,用完后要保留空瓶。以便记录和再次核查。救护车准备到医院时要电话通知急诊室做好接诊及抢救准备工作,到达医院后向急诊接诊护士交代患者病史,病情及治疗护理等,以保证患者救治工作的连续性。并及时检查抢救设备和清点出诊箱的药品,并补充药品以备再次出诊。

2结果

本次抢救结果:抢救321例创伤患者,成功抢救308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为96%。

3讨论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院前急救需要知识全面,急救技术娴熟,并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5]。院前急救护士都要经过内、外、妇、儿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心电图、麻醉科和产房进行短期培训。开展急救技术综合应用操作培训,定期进行急救知识操作技术考核,使急诊科全体护士基本熟悉气管插管、电除颤、股静脉穿刺、止血、固定、转运等操作技术,熟练心电图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肺复出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同时加强常见急症的模拟演练及医护配合训练,提高护士现场执行口头医嘱的能力。实践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在争分夺秒的抢救现场,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的默契配合与协调[6]。院前急救及途中护送,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必须急患者所急,需患者所需,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用最快的速度对伤者进行评估、判断,采取有效及时的救护措施及途中安全护送。要求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及灵活的措施,才能完成急救和护送任务。

参考文献

[1]闫凤华,段惠玲.523例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6):408.

[2]郭晓焕.舒适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0-41.

[3]曹秀丽,唐秀生.海上急救中的护理工作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35-836.

院前急救 篇4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脑卒中属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中, 前者因血管堵塞引发脑缺血所致, 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5%[1], 而后者则是由脑血管突然破裂所引起的, 发病率较缺血性脑卒中略低。有数据调查显示, 脑卒中是现阶段造成我国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2], 及时判断病情并送诊救治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率, 降低脑卒中致残程度的关键。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所实施监护、抢救等医疗活动。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给予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取得良好临床急救效果, 为于临床救治脑卒中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 文章现以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经120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入院前均出现严重头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等症状, 部分患者猝然昏扑。经影像学诊断证实, 病症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3]。病例排除标准: (1) 非首次脑卒中发病者; (2) 合并肿瘤等其他脑部疾病者; (3)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4) 急性期溶栓患者; (5) 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4]。随机将入选患者均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年龄42~83岁, 平均 (60.32±5.31) 岁;缺血性脑卒中23例, 出血性脑卒中11例;发病到呼救时间2~50 min, 平均 (26.36±5.21) min;GCS评分3~12分, 平均 (7.10±1.95) 分。对照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年龄40~81岁, 平均 (59.75±4.62) 岁;缺血性脑卒中21例, 出血性脑卒中13例;发病到呼救时间3~45 min, 平均 (25.08±5.33) min;GCS评分2~14分, 平均 (7.17±2.04) 分。笔者所在医院120电话接诊2 min内出车,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院前平均急救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行针对性治疗, 围术期两组采用相同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入院前行常规急救护理措施。120到达现场以后, 接诊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简单判断和评估, 建立静脉通道, 实施呼吸道护理, 对患者病情进行对症处理至患者安全转运回院。

试验组患者入院前以急救护理路径进行院前急救。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接到急救电话出车以后, 急救人员于车上联系家属, 详细询问患者病症情况及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 对患者脑血管疾病进行初步判定。同时, 电话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清除口腔异物、头部垫高及冰敷等家庭急救, 叮嘱患者不要随意搬动患者。 (2) 急救车到达现场以后, 急救人员即刻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 通过查看瞳孔、观察神智等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及时准确制定抢救策略, 确定转运方法。例如:中、轻度昏迷者 (GCS≤9分) 即刻转运;重度昏迷者 (GCS<8分) 迅速予以控制血压、开通气道、吸氧、降低颅内压等现场抢救, 待患者状态平稳后再行转运。 (3) 转运回院途中, 患者恢复体位, 严防呕吐物误吸。期间, 急救人员持续予以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等, 病情变化者予以应急处理。例如:以冰袋对颈动脉进行降温, 以降低脑基础代谢率, 缓解血肿, 从而保护脑细胞,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滴注甘露醇, 以降低颅内压, 避免脑疝;稳定控制患者血压、血糖等。 (4) 转运途中, 软垫固定患者头部, 系好安全带, 急救车尽量避免颠簸。针对尚未昏迷患者, 予以心理安慰,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感和恐惧感, 避免患者因负性情绪心理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 加重病情。同时, 及时联络急救中心, 简明告知患者病情等相关信息, 方便急诊科准备救治, 待患者入院后, 急救人员详细告知患者转运途中治疗及用药情况, 急诊科迅速实施抢救, 尽一切可能缩短救治时间, 为患者生存争分夺秒。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 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中国) 和Barthel量表对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5],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脑卒中致残情况。其中,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最高45分, 患者得分越高, 神经功能越差;Barthel量表最高100分, 患者得分越高, 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系统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2例患者死亡, 抢救成功率94.12% (32/34) 。据家属描述, 这2例患者发病时均为猝然昏扑, 急诊车到达现场时, 患者GCS评分均为3分, 经现场抢救无效, 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死亡。其余患者经院前急救护理, 均于病情稳定状态下入院紧急救治。对照组6例患者死亡, 抢救成功率82.35% (28/34) 。其中, 4例患者转运回院途中死亡, 2例患者入院抢救无效死亡。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 。

2.2 两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比较

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 试验组存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中风, 是临床常见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多见, 其发病日趋年轻化。脑缺血或出血会不同程度的损伤颅脑细胞组织, 因此脑卒中不仅致死率高, 导致患者出现瘫痪等残疾情况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文献[6]报道显示, 脑卒中致残率最高可达80%,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临床研究发现, 脑卒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致残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7]。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例, 越早给予患者甘露醇等针对性治疗药物, 越有利于控制患者颅内血肿的早期形成, 这是缓解或避免患者颅内组织受压迫的有效途径。

院前急救是入院以前对患者进行医疗急救以抢救并维持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 能够为患者安全转院进行针对性救治提供宝贵时机, 因此, “高效”是给予患者院前急救需坚持的首要原则[8]。这不仅要求急救车需做到出诊快速, 也要求急救车转运患者回院过程中, 急救人员能针对患者实际病症情况采取有效抢救方法, 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可能。本次临床研究选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该急救模式在传统入院急救模式基础上加用了现场抢救, 且与常规急救模式相比, 该护理模式下的院前急救和入院抢救衔接更为紧密,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急救时间, 为患者的成功救治奠定了初级保障。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94.1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术后, 试验组患者存活病例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6.74±3.11) 分、Barthel指数评分 (86.42±7.25) 分, 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生活自理能力更强, 残疾程度轻于对照组。表明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能有效缩短急救时间, 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减轻患者致残程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8) :41-43.

[2]马骏.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5) :106-108.

[3]陈峥嵘.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4) :249-250.

[4]蒋大琼.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5, 28 (50) :103.

[5]白滋.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76) :182.

[6]杨香.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12) :355.

[7]李培丽, 郗哲, 姚菁波, 等.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 (8) :157-158.

院前急救流程 篇5

(一)现场急救

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改变所谓现场急救是迅速把病人送到医院去进行治疗的陈旧观念。实践证明,一些原有希望救活的病人失去抢救机会,其关键是忽视现场急救的重要性,采用先“送”后“救”,而不是坚持先“救”后“送”的重要原则。例如外伤大出血病人必须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运送,可减少失血性休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休克程度;又如对骨折病人必须先进行初步固定并正确地搬运和护送,才能减轻病人痛苦,并预防骨折加重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又如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必须进行心肺复苏才能使病人有得救的希望。因此,对院前急救的新概念应扩展到对急诊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要求能在其发病和呼救时,及时将医疗措施送到他的身边,立即开始有效处理,然后安全护送到就近合适的医院作进一步诊断和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包括在家庭、工厂、农村、街道以及交通事故现场等所有出事地点对病人的初步救护,这是我国当前医疗救护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要大力进行急救知识普及训练以及提高广大群众初步急救技能,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和效果;对医务人员也同样有普及急救知识的问题,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过于专门化带来的问题是对急诊伤病人缺乏有效的急救技能,一位心内科医师可能对外伤止血、骨折固定的急救技能缺乏足够的掌握,外科医师可能不懂得常见内科急诊的初步急救,因此要求医务人员都能掌握全面的急救知识,才能满足各类急救病人的需要。尤其是急救五项技术:进行有效的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这些现场急救技术的特点是:基本上徒手进行,很少依赖器械设备;操作简单易行,容易掌握;效果强调确实可靠,要求程序和操作方法的准确性;不但医务人员,而且一般群众都能掌握;对医务人员来说,现场急救的要求提高,即通常强调的ABCD复苏程序:抢救A(airway)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要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方法;抢救B(breathing)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C(cardiac massage)是扣击胸部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必要时行开胸心脏按摩;抢救D(drug)是心内或静脉内注射药物。

(二)搬运

经过初步现场处理后,必须把伤病人及时转送到合适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急救处理。在这个转送过程中,搬运做得及时正确不但可减少伤病人的痛苦,还可有利于防止造成新的损伤而招致残疾或死亡。搬运方法有多种,可因地、因时、因人而宜选择合适的,最常用的方法有担架搬运法、徒手搬运法等。对颈、腰椎骨折病人必须三人以上同时搬运,托住头颈、胸腰、臀部脚腿,切忌一人搬腿的双人搬运。

(三)监护运送

现代急救医学的新概念,已摒弃过去把运送急诊病人看成是交通部门或医务人员只是协调运输部门进行,导致在运送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医疗救护的保证的陈旧概念,而是认为医疗急救运送是院外(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结急救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链”,要把单纯的病人运载工具改造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流动医院”、“活动急救站”,成为医务人员院前抢救的场所,即“浓缩急诊室”,甚至 发展到“集装箱急救车”(实际上是一种微型医院)。

四、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

我们城市的院前急救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广州模式,这是由市急救指挥中心负责高度,以若干个医院急诊科成为一区域中心,实行分区域分科负责急救工作的模式。该市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于1990年,以120为统一急救电话,全市划分为25个片,指挥中心与各片医院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但负责进行调度指挥,并负责与其他系统如公安、消防等的联络协作,以应付重大突发事件,负责急救情报收集研究,负责群众性急救知识培养。医院接指挥中心通知后派车并配备医护人员赴现场急救后将病人运送回本院继续救治。二是重庆模式,这是依托医院的一种模式,市救护中心站1987年与市四院合并成市医疗急救中心,这种模式占我国大多数,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县中心医院一般都兼急救中心。三是上海模式,这是由医疗急救中心站及其所属分站与市内一些医院紧密协助的模式,即分站设在区、县中心医院,通过中心站调度后由分站派车到现场急救,将病人送到分站所在医院或到病人特约劳保医院继续救护。上述模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纳,可进行修改变革,但其根本原则是:①要满足最短的反应时间,即以最快的速度将病人送到合适医院,就是要考虑到城市交通道路、急救半径、医务人员配备快速行动等问题;②要保证最佳的院前救护,主要是随车医务人员的专业性质和技术水平程度;③要结合适应突发事件的应急,保证在统一调度下医院有很强的接收急诊病人的能力;④要有利于合理利用急诊资源取得最佳效益,减少人员资源浪费,提高急救设备的充分利用。

创伤的现场急救

【定义及概述】

创伤——机械性损伤,即机械性致伤因子造成的人体组织结构连续性破坏,一般是外界机械性物质接触人体所造成。随着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的迅速发展,严重创伤发生率日益增多,多发伤的比例也明显上升。创伤现场急救是指对伤员在送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护 包括在受伤现场的救护及保健站、急救站的救护。分为:自救、互救和医务人员的初次救护三类。

【创伤一般情况的处置】

(一)抢救出伤员

抢救要及时,争取尽快将伤员抢救到安全地带。据统计,半小时内抢救成功者,成活率为99.3%;第1天抢救成功者,成活率为81%;第5天抢救成功者,成活率仅为7.4%。会隐蔽自己及伤员。

(二)止血

判断动脉出血和静脉出血。常用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

(三)包扎

包扎伤口需用无菌敷料,缺少敷料时应选用清洁的白布或餐巾纸等。包扎要松紧适宜和稳固,以免移位、脱落或阻碍血循环。

(四)固定(创伤部位的制动)

可减轻疼痛刺激、防止避免再出血和损伤。肢体制动可用夹板,躯干制动可借助于担架和束带。应注意搬动伤员时勿使伤处移位、扭曲、震动。

(五)严重创伤伤员(大出血、多发性创伤、断肢等)从现场处理后直接送入医院急诊抢救室应送医德医风好、外科技术力量强的大医院。

【创伤现场急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锐器刺伤身体任何部位均不可将锐器拔出。应将纱布绷带等将锐器四周固定后包扎好后送医院急救。如在现场将锐器拔出将导致出血不止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颅脑损伤禁止冲洗和填塞脑脊液流出道,应将其侧向一边,任其流出,并不断用干净的干的消毒棉花或纱布将血液和脑脊液揩干净。颈部伤不能用绷带缠绕颈项。胸部伤应注意有无开放性气胸。如有开放性气胸急救时应将伤口封住使其不再漏气。可用一张大的塑料纸压住伤口,再用一个大的裹伤包或两个急救包紧紧包扎,外面加用宽绷带缠绕。腹部受伤,有肠子或大网膜自伤口流出,包扎时不可回纳。四肢伤应注意有无骨折。如有骨折,在运送之前,用夹板或木棍将伤肢固定。遇有脊柱伤伤员应把硬木板垫在担架上再将伤员搬运走。最好用铲式担架,可避免脊柱伤伤员再次损伤脊神经。离断的肢体部分应收回。用无菌或清洁布包扎包裹;尽可能保存在低温(4~10°c)条件下送至手术室。保存时防避浸湿,更禁用液体浸泡。遇昏迷伤员应保持气道通畅;取侧卧或半俯卧位。遇心跳呼吸骤停者应迅速施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遇外伤伤员怀疑有胸腹腔闭合性损伤可能者应密切注意心跳、呼吸、脉搏、血压。应向医院急诊科医师详细介绍伤员受伤情况及途中情况,以便医院及时作正确处理。

突发灾害性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应急预案

一、主要责任科室

院部、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临床科室、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总务科、保卫科

二、各责任科室定期组织全体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及演练;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所需防护用品。

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责任科室人员必须时刻坚守岗位,并准备后备梯队人员服从院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安排。

四、强调各科协同,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五、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保证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及严肃性。

六、设置警戒线,所有参加救治的人员均有义务组织无关人员进人救治区域,并防止患者及可疑人员离开。

七、按照统一要求,主治科室负责在患者左胸前分别挂上相应色带(死亡为黑色;轻、中、重伤为红、黄、蓝色色带)。

八、对于需手术治序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在大手术室进行,并根据需要开放门诊科室手术室。

九、血库和市血液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保证血液供应。积极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血液需求。

十、各科室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收治需住院的患者。

十一、未经批准,任何科室不得私自转出病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第一部分 总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反应和救护处臵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江苏省省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应急干预预案》的规定,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明确在面临突发事件发生时医院各有关科室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衔接,提高应急处臵和医疗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二、工作任务

组建队伍,完善设臵;平战结合,规范流程;强化培训,模拟演练;有效应急,科学救治;督查落实,依法管理。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院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职工、病人或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臵工作。

第二部分 应急准备

一、健全组织

为了强化危机意识,积极应对医院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医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组,由院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院长或其授权的分管院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医院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下设医疗救治组、后勤保障组和心理危机干预组,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

(一)应急处理指挥组 组 长:院长

副组长:党委书记(副书记)、副院长

成 员:院办、党办、医务科、护理部、科教科、人事科、财务科、总务科、抢救小组负责人

下设办公室,设在院办。职 责:

(1)发生突发事件时,由组长发布应急处理指令,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各类应急处理行动,调用救治物品、设备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在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事件情况以及紧急处理工作情况;(2)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研究制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方案,落实病人诊治、预防和控制等各项任务。

(3)各相关部门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针对本科室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及时排查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4)组织全院医疗力量,合理安排抢救与各项日常医疗工作(5)现场指挥抢救,协调各临床、医技科室及后勤保障部的配合。(6)根据抢救需要,与其他各行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络,增加后勤、保卫等部门的支持。

(二)医疗救治组 组 长:分管临床副院长

成 员: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门办主任、抢救小组成员、各大科主任、大科室护士长、医技科主任

职 责:组织安排医疗救治工作,协调有关专家会诊,确定落实救治方案。

(1)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各种相关法规,服从医院领导,努力完成上级布臵的各项任务。

(2)各成员必须保证通讯24小时畅通,外出要向医务科、护理部请假。

(3)平时坚持学习与各类突发事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及时将抢救过程向医院领导汇报。

(5)对突发情况处臵完毕后进行总结,不断改进应急抢救预案。(6)学习和掌握《杭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三)心理危机干预组 组 长:分管副院长 成 员:心理危机干预机动队

职 责:根据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应急干预预案进行

(四)后勤保障组成员名单 组 长:分管副院长

成 员:总务科长、药剂科室主任、膳食科长、后勤服务公司负责人、设备负责人、仓库管理员等

职 责:做好各类水、电、气供应与物资保障,车辆协调安排,及时疏导人群、维护治安、保护事故现场等

(1)平常与公用事业、公安、消防等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这些单位的联系方法在院内公示,以便在自身无力抢险时,能及时得到外援支持;

(2)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障医院工作人员和病人的人身安全(3)做好各类物资保障工作;(4)做好救护车辆的维护工作。

二、监测与预警

(一)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医院内突发事件可分为环境安全和公共卫生两类,医务科负责对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医院感染爆发流行、重大医疗事故等)的管理;总务科负责对环境安全类突发事件(包括水、电、医疗设施等的质量事故、水灾、火灾、台风、地震、战争、**、恐怖事件等)的管理。

(二)分类管理不是分开管理,各部门要注重信息互通、互相支持、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地做好应急事件的管理工作。

(三)医院所属各科、部门均为突发事件的监测单元,每个职工均有监测的责任及报告的义务。

三、报告与信息发布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医院职工对发生和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及其潜在隐患均应在发现情况后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二)职能部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立即将情况报告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同时通知相关人员保持通讯畅通,做好应急准备;

(三)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组接到报告后,应根据情况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进行调查核实,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自突发事件发生时计算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同时根据事件性质与需要向属地派出所、街道汇报。

(四)任何科室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五)医院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由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指定医院发言人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各类信息,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权威性。

(六)凡有下列情况,医院的每一位职工都有义务在第一时间逐级向科室及院领导报告。

医院范围内突然发生3人(含)以上重伤(车祸、爆炸、食物中毒等)等突发事件。包括 :暴力或恐怖事件;火灾、水灾、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各种建筑物倒塌和各类滑坡事件;遇有严重工伤、大批中毒、甲类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及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的病员;丢失或损坏贵重器材、药品和剧毒药品;发现成批药品失效或变质;发生病人逃跑、自杀或医疗事故争议、医疗事故;接上级部门要求医院进行院外抢救或心理危机干预任务;其他对公众生命或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各类突发事件。

四、应急程序

(一)院内急救

1、个体突发事件: 医疗线:

(1)当医院内任何一处发生或接受单个抢救病人时,立即实行就地抢救或尽快将病人移到离意外发生地最近的有救护和通讯条件的地方,实施紧急抢救。

(2)相关专业的专家到位后实施进一步抢救,如发现病情需其他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时,该医师应及时向总值班报告病情。

(3)对危重、疑难病例,总值班或医务科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紧急会诊,制定抢救方案和步骤。行政管理线:

(1)医务科、总值班接到急救信息后,即向分管院长或院长汇报情况,同时赴急救地点。

(2)如病情复杂和紧急,需其他相关专业专家协助时,由院长、分管院长或医务科长、总值班下令①呼叫相关科室主任;②开启院内呼救系统;③通知院抢救领导小组成员。

(3)医务科或总值班,分管院长或院长接到上述紧急情况后,须赶到事发地点进行现场指挥、组织、协调。

2、群体突发事件: 医疗线:

(1)当急诊室接受了同一事件(或活动)有三人以上的急救病人时,除必要的抢救外,视病情轻重决定呼叫步骤:病情轻,先直接呼叫医院总值班,后电话呼叫有关科室值班医师:病情重,立即开启院内呼救系统,后呼叫医院总值班。

(2)值班医生接到急救信号后,必须立刻赶赴急救室协助抢救,临时指挥由已到场中的相关科室职称职务最高的医师担任。行政管理线:

(1)医院总值班接到急救信号后,应一边赶赴急诊室,一边通知业务院长和医务科,及时组织抢救小组成员到位抢救。

(2)院长、业务院长组织医务科、护理部、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相关职能科室和临床医技科室人员积极配合抢救。(3)预防保健科视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立即报告区、市、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二)院内急救

1、信息接收窗:

医院急诊科和/或事发地点→医院总值班→院办、医务科→分管院长→院长。

2、一般救治流程:

(1)当信息接收窗口接到院外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救治信息时,立即向医院总值班汇报情况,总值班应及时向院领导汇报并根据急救情况向院办、医务科、护理部、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总务科、设备科等相关性质职能科室下达急救指令。

(2)各行政职能科室接到指令后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和人员,确定急救人员名单,准备抢救仪器和设备、药品、车辆及后勤物资,院级抢救小组必须在接到指令后5-10分钟内出发赶赴急救点,并及时将情况反馈至院长和/或业务院长。

3、特殊救治流程:

当接收到的信息情况紧急、责任或任务重大,院长和/或业务院长直接向有关人员和科室发出特别指令,下达急救方案。

4、病人入院后,按院内急救流程图执行。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职能部门应立即组织人员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二)启动医院应急预案,需经医院领导批准,由应急指挥组长发布启动指令。

(三)应急预案启动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为医院最高领导,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相关设施、设备等;必要时对人员疏散或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进行封锁。所有科室及个人应当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相互配合,精诚协作,各司其职,集中力量保证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四)应急预案启动后,后勤保障组要尽一切努力充分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物资包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药房要保证药品的供应。

五、保障措施

(一)通讯保障

医院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及应急医疗救治专家小组成员,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应保证通讯工具的通常。医院各科室值班手机保持通畅,医院在急诊科设臵急救呼叫系统。

(二)队伍保障

大力加强医疗救治人才资源储备,积极培养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德才兼备的各类医疗急救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高级医疗救治人才,特别需要加强复合型高素质现场应急医疗救治人才的培养。确保救治相关疾病的人员配备、专业培训、病种管理及设备到位。人才的选拔、培训要程序化、制度化。要创新医疗救治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并切实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解决后顾之忧,稳定专业队伍。

(三)药械保障

要建立健全医院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器械等物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要建立健全药品、救护设备、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和应急设施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制度,平战结合,确保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所需的医药器械等物资的应急供应。

(四)救治演练

配合盐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模拟演练,确保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演练内容包括:疫情报告、应急指挥、现场处臵、医疗救治、个人防护等,以不断提高我院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总体应急能力和水平。同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医疗救治演练。

六、督查落实

医院各职能部门应不定期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状况进行督查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七、善后总结

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 篇6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65-02

近年来,社会及城市的飞速发展,急性创伤日趋增多,创伤的院前急救成为急救医学面临的新课题。国内外灾害事件心理调查的结果表明,重大应激事件可使人为患上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各种心理创伤。所以,各种创伤不仅体现在人群的身体上更是心灵的伤害,如何去预防及急救已成关键。

银川市院前急救网络的日益健全,拨打“120”急救电话也成为凤城百姓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的第一反应。目前,银川市急救网络由“120”急救指挥中心、各急救分站组成,分布在全市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城区急救半径缩短3—5Km,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5min。实行“区域划分,就近就急”的治疗原则。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参加院前救治急性创伤患者600例,现将其急救情况及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0例,男420例,女180例;年龄5—74岁,平均37岁。其中20 40岁380例,约占65%。

1.2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

交通伤320例,高处坠落伤60例,纠纷打伤180例,其他原因伤40例。损伤部位统计:头面部伤180例,胸部伤100例,腹部伤80例,四肢骨盆脊柱伤160例,其他部位伤80例。两个以上部位伤350例,3个以上部位伤200例,4个以上部位伤50例。

1.3现场及转运途中急救措施

到达现场后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立即行现场心肺复苏;失血性休克者,尽早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输液抗休克治疗;颅脑外伤者,注意防治脑水肿,出现脑疝立即快速使用20%甘露醇及速尿,并监测呼吸情况;胸部外伤给予吸氧,有反常呼吸者,予棉垫加压固定;有张力性气胸者予穿刺排气;腹部外伤者注意腹部体征,疑有腹腔脏器损伤者,监测血压情况,建立静脉通道,腹腔内容物脱出者予无菌器皿覆盖;四肢外伤骨折者,予伤口包扎后夹板固定;颈椎外伤者予颈围固定;胸、腰椎外伤者注意平行搬运。

2结果

本组病例中除20例患者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效宣布死亡,100例伤情较轻无需特殊处理外,余经过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均快速转送至各附近医院进一步治疗。

3讨论

3.1创伤院前急救中几个注意的问题

院前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先复后固:心跳呼吸骤停合并四肢骨折者,应首先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的固定;(2)先止后包:开放伤有活动性出血时,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再进行创面的包扎;(3)先重后轻:遇到较重伤和较轻伤患者时,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员;(4)搬运与医护一致:急救和搬运不能分家,应协调一致,最大程度减少病员痛苦,减少死亡。

3.2关于心肺复苏、休克的相关分析

3.2.1创伤后心肺复苏相关因素的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心跳呼吸骤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神经系统呼吸中枢的直接暴力损伤;大血管、重要脏器等外伤后严重失血引起的全身低血容量;气道堵塞、开放性气胸引起的缺氧、窒息;心脏外伤引起的排血量降低;严重创伤所致的全身低体温;机体内环境紊乱。

本组病例有20例心跳呼吸停止予现场心肺复苏无转复,主要原因为创伤严重,其次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太迟。本组另有1例心跳呼吸停止者复苏成功,因到达现场时间较短,且年轻约30岁。另外早期电除颤和肾上腺素的应用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3.2.2急性创伤休克的相关分析

急性创伤患者尤其多发伤患者损伤严重,失血量大,加上创伤的应急反应等原因,休克发生率高。急救人员应根据病员血压、脉搏、皮温、面色判断休克程度,控制出血的同时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选用林格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2000mL在15-20rain内输完,同时快速转至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

3.3急性创伤的转运救治

急性创伤的救治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尤其是危重患者生命体征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急救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尽可能与附近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以便急诊科做好危重患者的急救准备。在转至医院急诊科时急救人员应与接诊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提供病员受伤情况及院外急救措施,为患者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抢救成功率。

浅谈院前急救 篇7

院前急救是指危、急、重患者或严重损伤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维持患者的生命, 防止再次损伤, 减轻患者痛苦, 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机, 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 提高抢救成功率, 减少伤残率。

1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外伤出血患者, 若能及时得到包扎止血, 可减少患者出血量, 甚至可避免患者发展为失血性休克, 再次将伤口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骨折患者若及时固定骨折部位, 再正确搬运, 以至送往医院救治, 可避免骨折进一步加重, 降低致残率;休克患者若及时开通静脉给予扩容抗休克治疗, 便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避免患者机体进一步损伤, 甚至可避免患者进一步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从而挽救了一条生命;呼吸心跳骤停患者, 若及时行心肺复苏及基础生命支持, 或许我们又能挽救回一条宝贵的生命;急产儿, 若及时给他 (她) 清理呼吸道便可避免新生儿窒息或新生儿肺炎的发生, 由此我们又添了一个健康的小生命。“时间就是生命”, 相差几分钟就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 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 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min。如果没有院前急救争取到这关键的几分钟, 院内设备再好, 医生的医术再高明, 患者也难以起死回生。难怪有人将院前急救比喻为与死神赛跑, 院前急救就是比死神快了那么的一秒两秒, 就赢得了一条生命的存在。因此, 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院前急救工作, 完善管理, 充实人员, 健全队伍, 不断加强院前急救工作。

2 院前急救的原则

院前急救时间紧, 流动性大, 急救环境条件差, 患者病情多样复杂, 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急救过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使我们的院前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工作中要遵循的院前急救的原则是: (1) 先复苏后固定的原则; (2) 先止血后包扎的原则; (3) 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 (4) 先救治后运送的原则; (5) 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 (6) 搬运与医护的一致性原则。

3 院前急救的要求

院前急救一般情况是突发应急事件, 时间紧迫, 救治环境差, 患者病情复杂, 这就对抢险应急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抢险应急工作中才能按程序, 按要求, 做好抢险应急工作, 有效实现院前急救目的和效果。 (1) 医务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复杂的环境中, 才能做到沉着冷静, 临危不乱; (2) 医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执业责任心, 在急救工作中才能快速反应, 全力以赴; (3) 医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全方位的救急技能, 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病情, 做到因病施救, 准确无误; (4) 院前急救工作要求患者、患者家属全力配合, 做到医和患以及患者家属三者相互配合, 齐心协力, 才能达到急救的最佳效果。

以上是我在急诊科工作三年以来, 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三年来, 我严格按照以上的原则和要求开展院前急救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后工作中我还要一如既往的加强学习和实践,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院前急救工作。

院前急救风险防范 篇8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外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总称。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措施开始救护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救护处置并就近转运到医院急诊室的这个阶段,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院内急救成功与否的基础,也是急诊医学中的薄弱的部分[1,2,3]。由患者呼救、途中转运、安全交接等环节组成,抢救质量关乎患者生命安全,下面结合我院近年来院前急救方面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120出车(尤其是夜间)时间长,院前急救人员少

120出车(尤其是夜间)时间长,不能给予及时救治,院前急救人员少,药品及急救设备不足易耽误抢救最佳时机。(1)我院120院前急救成立于2002年,地处老城区,交通不便,客观上造成出车时间长,易造成医患纠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训练出一支“快速反应队伍”,白天做到接诊后1min(夜间2min)出车,发车后利用车载电话及时与患方联系,确认接车地点,尽量减少车到人走的情况,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当指导,如创伤的简单止血包扎、颈或脊柱损伤搬动方法、昏迷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病情发展,另外,像溺水、火灾现场、高速公路避险的指导,减少次生灾害发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无治疗期”(从患者发病到至获得治疗为止的时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平时加强对辖区道路、环境、地理位置的熟悉,避免走弯路耽误时间,减少纠纷的发生。(2)院前急救人员相对不足,急救具体时间不确定,高峰出诊时间或院外出诊时间过长造成人员相对不足,难以保障救治力量。按要求急救车配备充足药品及院前抢救设备,加强急救车交接班,司机、医师、护士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保证及时出车,药品及氧气及时补充,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加强专业人员配备,稳定急救人员队伍。

2 法律意识淡薄,医患沟通不到位易引起纠纷

针对这种情况,我科经常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用实际案例教育大家,从中汲取教训,院外培训有一部分是关于医疗纠纷方面的课题,学习归来后全科再共同学习,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及时完善医疗文书的书写,完整填写院前急救病历,护士填好院前急救护理记录单,医护要一致,完整记录患者的处置、病情变化、用药、护理措施,执行时间,保留好心电图等检查单和患者或家属的签字单据。学习与患方的沟通技巧,掌握一些心理学,了解患者及家属的焦急、恐惧心理,沟通交流时,要实际掌握现场情况、患方的理解能力,做到有效沟通,对危重患者,要充分交代病情,必要时签字,避免现场救治或转运途中病情加重或死亡,家属不理解引起纠纷。对于死亡患者,给予尊重,充分考虑家属心情,选择恰当语言,尽可能让家属接受并认可。另外对医护专业技能培训常抓不懈,有目标有记录,定期考核。我院是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人员不分内外科,儿科、妇科疾病也是经常出诊,要求并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像分娩接生、产后大出血、儿科发热惊厥、窒息的处理,熟练掌握,平时派急救人员定期到院内临床科室轮转,有助于提高专业队伍的业务水平,使其更能胜任急救任务。稳定队伍,若有人员调动,医师要有3年急救工作经验并提前1个月培训,合格上岗。新上岗医师要熟练掌握急救常见急症的病因、病理、症状、体征,给予有效救治,护士能熟练配合医师完成院前急救工作。除常见护理外,还要掌握车内所有设施的使用并熟练操作,如非同步除颤仪、监护仪、心电图机等的使用,外伤急救如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及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术的操作,突出一个“快”字,避免因操作不熟悉或不会操作耽误救治而引起纠纷。

合理排班,注意高年资医护与低年资医护合理搭配,新老结合,互相帮助、提醒,扬长避短,防范纠纷。对重点人群,重点防范,如酒醉者、吸毒者、无主流浪人员,做好现场与民警的交接,及时通知120指挥中心,必要时做好录音或录像,查体更要细心,提前通知医院做好准备工作,转运途中注意危险发生,对经常反复接诊患者一定不能马虎,病情随时可能变化,沟通及签字不能少,防患于未然。

3 院内交接不仔细,易引起纠纷

与院内医护交接时,要床旁交接,医师交病情及治疗、用药情况,护士交生命体征、液体等,必要时书面交接并签字。

随着社会进步及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更多患者享受到了先进的医疗水平,很多疾病得到有效救治,院前急救是院内急救的前提,如果院前急救不能很好的发挥,将对院内急救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院前的有效救治,为院内急救赢得了有效时间,患者的生命有了有效保障,因此,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实现院前、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吕传柱.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2,17(6):370-371.

[2] 张冬林,胡友珍.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5,12(24):24-25.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9

1 把好院前急救护士准入关

要求院前急救护士35岁以下, 身体素质好, 全日制医学院校护理专科以上学历, 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具有执业护士资格, 热爱急救事业, 品质好, 业务素质高, 经过院内岗前培训、省级“120”急救培训考取上岗证的方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服务意识

护理部将职业道德教育设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并且贯穿于日常工作中, 使急救护士树立良好的医德, 做到爱岗敬业, 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做到坚守岗位, 接诊仔细、出诊迅速、救治及时, 对危重病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就应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只有良好的医德, 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达到提高护理质量。

3 科学培养护士, 提高整体急救护理水平

护士能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是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的关键[2], 因此急救护士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功扎实。①安排“120”护士到临床科室轮转锻炼, 熟悉各科抢救知识、技能。②加强业务学习内容包括急救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法律法规、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院内每月科室组织业务学习2次, 组织业务知识、操作技术考核1次, 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大型业务知识讲座, 每年组织“三基”理论知识考试2次, 护理技术操作1次, 成绩纳入个人档案。院外参加市“120”急救中心统一安排的培训及考核。③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护理本科在职学历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④鼓励、支持护理人员搞科研、撰写学术论文。

4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部按照急救中心的要求, 并结合我站护理工作特点, 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质量标准、急救护理操作规范等, 使急救护士有章可循, 实现急救护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5 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的管理

急救物品、药品、仪器做到“四固定, 两及时”即: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核对、定数量;用后及时补充、过期及时更换。做到班班认真交接、检查, 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 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急救护士对急救物品、仪器操作熟练、准确到位, 对急救药品熟记其作用、剂量、用法, 使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6 严格消毒灭菌, 防止感染发生

无菌物品无过期现象,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按时清洁、消毒车辆并做好记录, 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定期消毒处理。

7 认真书写护理文书, 提高护理质量

急救记录是为病人进行急救治疗、护理及病人病情动态改变的记录, 是急救护理质量的充分体现, 内容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表述准确字迹清晰, 签全名。

8 加大质量管理监控力度, 保障护理安全

除接受上级“120”急救中心的检查外, 我院“120”质控小组每周至少检查1次,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检查1次, 护理部不定期抽查, 检查内容包括急救物品、消毒灭菌、护理文书、护士素质等, 检查结果及时反馈, 科室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改进。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护理质量进行跟踪监控, 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

院前急救护理的体会 篇10

1 动态评估病情

1.1 预见性思维评估

可能性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 对未来的各种可能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1], 对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及一些突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做出预见性的评估, 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足抢救器材、仪器及用物, 才能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急救护理。

1.2 预检分诊

以最短的时间通过外观预见性的病情判断, 遵循危重病人先救命后治疗的原则, 对病人进行快速的生命体征测量、伤情检查;协助医生诊断和处理。群体伤等突发事件, 快速分诊、填写分诊卡、按区域归位病人, 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 使病人得到救治。

1.3 持续和动态病情评估

应持续病情观察和监护, 尤其是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观察。

2 科学管理与恰当应用急救器械和物品

2.1 组织管理

制定危急病人抢救组织图, 明确在抢救过程中各班、个人的职责、分工、站位, 仪器的熟练操作;确定急救区的划分、检伤分类、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及应急预案等。制订科室和现场急救分工协助规定及紧急情况下人力资源调配方案, 明确各班、个人职责, 在抢救中做到忙而不乱。

2.2 仪器准备充分

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备齐需要的急救仪器到病人的身边, 并确保仪器在使用时有效, 从而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这就要求急救护士在每天的工作准备时, 对急救仪器的保养与检查, 监护仪、微泵、呼吸机、除颤仪、咽喉镜、呼吸囊、心电图机、吸痰机等进行性能、电量的检查, 对电量不足的仪器如除颤仪进行充电备用;除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充电备用外, 每周还应对急救仪器进行1次全面的检查、保养和消毒, 确保急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急救仪器使用后归位放置, 标签明确, 紧急情况下随手可取。

2.3 正确使用仪器

急救护理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仪器的监测, 及时、正确的应用抢救仪器, 直接影响抢救过程的顺利与否[2], 如呼吸囊的正确使用、病人呼吸衰竭时呼吸机的应用、心室颤动时除颤仪的使用、心律失常时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 在抢救的紧张时刻, 所有操作不是一个医生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 需要护士的密切配合, 这时候就体现了一个急救护士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抢救器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4 急救物品的配备与补充

根据使用情况和相关要求进行急救物品的配备, 每次抢救完成后两人核对使用后的物品进行清点及确认、补充和清洁、消毒, 确保下次抢救时的使用。

2.5 物品的管理

科室制定物品管理制度, 急救物品器械专人管理, 定期检查和清洁, 并做好记录。各类药品、物品、器械定位放置, 标签清楚。常用操作的物品集中放置在一起, 使用时随手就可以拿到, 以缩短物品准备时间, 减少忙乱。急救器械、物品的使用、药品作用和注意事项要求人人知晓和掌握, 定期进行考核, 便于在抢救中的熟练、正确的使用。

3 合理精确使用抢救药物

3.1 执行口头医嘱的管理

在抢救时执行的医嘱均为是口头医嘱, 科室制定口头遗嘱执行制度和流程, 在执行时做到“四清”, 即听清、问清、看清和补清。

3.2 查对方法

护士在执行抢救医嘱的时候,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清楚地复述医嘱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并得到医生的确认;现场能直接记录下来作为口头医嘱的凭证;用后的安瓿、液体瓶不要遗弃, 以作为抢救结束后查对用。

3.3 用药技巧

抢救用药时, 选择靠近心脏的大血管, 如颈外静脉、肘正中静脉, 尽量少使用下肢静脉;在建立静脉通路前选择使用静脉留置针, 便于转运和静脉注药;静脉注射药物如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给予一定的压力, 挤压输液管下端, 加快药物进入血管, 提高抢救成功率。

4 做好病情观察与护理

许多病人急性起病, 辅助检查结果不能及时给出, 而治疗又不能拖延, 所以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 运用评判性思维, 与医生双重把关, 减少漏诊或误诊, 可实时地进行有预见性的急救护理, 赢得抢救时间[4]。

4.1 观察病人反应

急救护士在接触病人的第一时间, 凭经验和第一印象对病人的病情作出评判。观察病人的反应、意识、对问题的回答作出危、重、中、轻的分诊。

4.2 监测生命体征

通过对病人生命体征的测量, 进一步对病情作出评估, 并在监测生命体征的同时保证病人得到循环灌注。

4.3 体格检查

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 尤其是对有外伤的病人, 进行必要的初步检查, 了解病人的伤情, 为后续的工作做准备。

4.4 治疗措施有效性观察

在执行治疗措施后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给氧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扩容后或使用降压药后血压的改变, 及时给医生提供治疗的依据。

4.5 转运前预见性观察

转运前对病情进行评估, 做好适当的救护准备及系统预测和时间控制[5], 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

4.6 途中治疗与护理

转运途中尽量做到迅速、安全、平稳;保证病人得到不间断的治疗和护理, 各种管道固定不脱落, 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

4.7 心理支持

对需要手术或预测有生命危险的病人, 在告知家属时要选择好时机, 同时积极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 消除其紧张、恐惧不安的心理, 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熟练地技术得到病人及家属的信任, 减轻其心理负担, 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5 急救法律意识

5.1 告知义务

在抢救过程中, 使用特殊药物、进行特殊操作 (如气管插管、除颤、导尿等急救措施) 前应简明地告知家属, 让其了解使用的目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5.2 转运前的签字手续

在转运前与家属或病人进行沟通, 告知转运存在的风险, 得到家属的同意并签字方可转运。

5.3 护理交接单的法律效果

护送病人入院做好书面交接, 详细交接病人生命体征、皮肤情况及抢救经过、现场用药、途中病情, 或途中特殊情况, 并经双方签字确认。

6 提高自身素质

6.1 急救意识

作为急救护士要有急病人所急,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呼叫就是生命, 接到呼叫电话5 min内保证出车;急诊病人到达5 min内进行抢救措施和处置。

6.2 急救义务

所有需要紧急救护的病人, 都是需要帮助的对象, 作为急救护士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在最短的时间内, 备齐急救器械、用物到达病人的身边并进行快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措施, 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6.3 急救技术与知识

在急救护理中, 理论知识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5,6], 急诊的器械设备、新型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展规律都在不断更新、完善, 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为不断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打下基础。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具有精湛、娴熟的专业技术, 要不断加强临床专业技能技巧的练习和培训。情景模拟训练是培养护士技能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种逼真的工作情景, 使护士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的环境下进行抢救, 提高独自应对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能力。

6.4 沟通技巧

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灵活地运用沟通技巧, 与病人或家属沟通时, 要注意语气要适当, 虽然抢救仍然随时保持与家属的沟通, 让其了解病人的病情进展。还要注意体态语言带来的重要作用, 如仪表、姿态、情绪等都会影响到家属或病人的心情。护士还应采取换位思考, 时刻为病人着想, 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优质服务, 得到病人或家属的理解, 减少纠纷的发生。

总之, 作为急救护士, 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办法挽救病人的生命。在日常工作中, 要随时做好准备, 保证急救物品、仪器的完好, 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预见性思维,护理

参考文献

[1]王银玉, 罗金凤, 万青, 等.预见性思维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4) :66.

[2]徐爱香, 李桂兰, 李凤君.急救护理思维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0, 29 (13) :155.

[3]张艳红.浅谈急诊护士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 2010, 8 (1) :90.

[4]谢有冬.预见性思维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16 (2) :54.

[5]杨咏梅.急诊护理人员急救思维培训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10, 29 (9) :140.

上一篇:岭南民间美术下一篇:射水抽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