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2024-06-16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精选十篇)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1

1 环境因素

1.1 救护车

院前急救工作离不开救护车载体, 急代表是司机和救护车, 救代表的是医护。通常用于院前急救的设备, 接班后就放在救护车的医疗舱内, 处于待命状态, 一旦有急救任务, 接到指令马上出车。目前国内几家生产救护车厂家, 出厂的救护车医疗舱面积都不是很宽畅, 这样给医护人员的抢救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如:治疗舱空间小、抢救设备多、病人病情危重、路面坑洼不平、上下班时间塞车严重、家属跟车人多等, 这些现象暗藏着对急救设备造成损坏的因素。紧急刹车家属站立不稳或人员拥挤, 有时不是一只手就是一支脚按在设备屏幕上, 造成设备屏幕损坏, 无法显示检查结果, 有时造成设备摔坏。

1.2 温度

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 幅员辽阔, 南北方温度差异很大。一台便携式血糖仪, 在北方天津市院前急救使用中, 明显受温度高低影响。值班救护车待命状态时风吹日晒, 治疗舱温度冬天冷, 夏天热。组成医疗设备的大部分原器件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而半导体材料对温度特别敏感, 所以, 温度是设备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因素。

1.3 尘埃[3]

尘埃对电子设备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视。大体可引起以下几个故障。第一, 尘埃积在电子芯片上影响其散热, 从而引发故障;第二, 尘埃中的导电离子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漏电故障。所以, 定期对医疗设备的重点部位进行除尘是非常必要的。除尘方法一是用高速吹风机对整机电路板除尘;二是用吸尘器析出电路板上的尘土。

2 人为因素

2.1 责任心不强

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不按日常保养规定保养设备, 也不定期清洁尘土, 致使设备散热不好而引发故障;还有的不慎将医用液体洒在机器内, 造成短路故障[4]。

2.2 操作不规范

医疗设备的正确操作[5], 是医疗设备可靠、安全、有效应用于诊治的重要保证, 操作不规范现象有;不及时关闭医疗设备电源, 使设备长期处于带电状态, 容易造成医疗设备元件的损害。不按要求充电, 缩短电池寿命[6]。

2.3 缺乏管理制度[6]

院前急救设备, 重使用, 轻管理, 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不严格履行交接班手续制度。

2.4 设备老化磨损故障[7]

院前急救是特殊的医疗工作, 离不开救护车载体, 医疗设备每天使用时上车下车、搬来搬去、难免磕碰磨损、且超负荷使用。

3 设备管理

3.1 领导重视

急救中心领导应该重视医疗设备维护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抓好维修人员的培养, 是医疗设备正常工作的有力保障, 是院前急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2 强化操作人员责任心

根据院前急救工作特点, 实行专人专管, 专管专用, 不能专人使用的设备要有使用交接班记录, 操作人员要熟悉掌握设备性能、使用方法和保养要求[8]。医疗设备相对置于适宜的工作环境里,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避免剧烈震动冲击, 保持一起干燥、清洁、监测运转状态[9]。

3.2 建立设备档案

完整的医疗设备档案可为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维护大修、状态检修提供技术依据。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 规范了建档程序, 从而保证设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移交顺利进行[10]。

3.3 建立定期保养制度

抢救设备要制定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 确保设备随时可用, 提高设备完好率。定期检查和维护时间约占全年工作时间的5%。把定期保养与维护结合起来, 边检查便使用, 避免故障突然发生, 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11]。

3.4 做好设备维修记录

医疗设备日常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要求工程技术人员, 必须及时维修, 同时做好维修记录, 记录内容有故障原因、时间、部位、排除故障采取的方法及更换的元器件, 是否恢复正常使用。

院前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12-19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 第3号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0月22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主任 李斌2013年11月29日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 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四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五条 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七条 急救中心(站)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和登记。

第八条 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县级市),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或者独立设置一个县级急救中心(站)。

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站)并提供业务指导。

第九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网络医院,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向社会公告。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其承担任务达到急救中心(站)基本要求。

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站)的名称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十条 急救中心(站)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按照院前医疗急救需求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急救中心(站)指挥和调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配置救护车。

救护车应当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标志图案、标志灯具和警报器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急救中心(站)、急救网络医院救护车以及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着装应当统一标识,统一标注急救中心(站)名称和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

第十三条 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为“120”。

急救中心(站)设置“120”呼叫受理系统和指挥中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120”呼叫号码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医疗急救呼叫电话。

第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通讯系统应当具备系统集成、救护车定位追踪、呼叫号码和位置显示、计算机辅助指挥、移动数据传输、无线集群语音通讯等功能。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演练,推广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与水平。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地域范围、经济条件等因素,加强急救中心(站)的应急储备工作。

第三章 执业管理

第十七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第十八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章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保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规范服务和迅速处置。

第十九条 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

医师和护士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

医疗救护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前,应当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考核合格。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核、聘任等方面应当对上述人员给予倾斜。

第二十条 医疗救护员可以从事的相关辅助医疗救护工作包括:

(一)对常见急症进行现场初步处理;

(二)对患者进行通气、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初步救治;

(三)搬运、护送患者;

(四)现场心肺复苏;

(五)在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

第二十一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配备专人每天24小时受理“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人员应当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合格。

第二十二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在接到“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后,根据院前医疗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或者从急救网络医院派出救护车和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不得因指挥调度原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二十三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第二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做好“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等记录及保管工作,并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相关规定,做好现场抢救、监护运送、途中救治和医院接收等记录及保管工作。

第二十五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费用,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二十六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现场救援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二十七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将救护车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除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十八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作好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二十九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向公众提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的设置管理工作,对其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发现本辖区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未经批准使用急救中心(站)的名称或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应当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向同级公安机关通报情况。

第三十三条 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发现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履行职责的,应当责令其纠正或者直接予以纠正。

第三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对本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情况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并依法依规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理等。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 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使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一)未经批准擅自使用“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或者其他带有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性质号码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三)急救中心(站)因指挥调度或者费用等因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四)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救护员,是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四批新职业情况说明所定义,运用救护知识和技能,对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施行现场初步紧急救护的人员。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救护车,是指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特种车辆。

第四十条 在突发事件中,公民、法人和其他单位开展的卫生救护不适用于本办法。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1-02

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护,包括患者在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转运等环节[1]。由于院前急救护理的特殊性,急救工作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保护护理人员;才能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救护,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1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1.1 现场救护风险

1.1.1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准备不足

由于现场救护的紧急性和复杂性,救护车上的物品、药品准备有限,或者由于使用后没有及时补充、准备、检查不及时,导致到现场才发现抢救物品没带齐,仪器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

1.1.2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

现场急救人手有限、环境复杂、位置不舒适、精神紧张等都可能造成护士不能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抢救,如仪器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延误抢救用药最佳时间,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2]。由于现场急救多数在患者家里或路边等公共场所,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过程,如果急救技术不熟练或不及时,容易引起护患纠纷。

1.1.3 未实行告知、知情同意

在院前急救中,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如在使用急救仪器或紧急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除颤等未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一旦患者抢救不成功,容易引起纠纷。另外,患者拒绝治疗或因病情危重不宜长途转运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转运而中途病情加重或死亡的患者也易引起纠纷。

1.2 转运途中风险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脊椎外伤患者在搬运或固定时不当,或由于途中颠簸造成继发伤;输液、输氧管道脱落;气管导管脱出;观察病情不到位,未充分评估路况,造成患者输液外渗及输液速度的改变引起患者病情变化。

1.3 暴力伤害风险

院前急救注重的是时间,面对的是危、重、急症患者,但由于路况原因或出车地点比较远,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家属在等车过程中,常常认为救护车出车时间慢,没有尽到责任,尤其在抢救患者无效、死亡时就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甚至暴力伤害,而护理人员是暴力发生最危险的人群。

1.4 职业伤害风险

1.4.1 针刺伤

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紧急状态下由于时间紧逼,现场急救由于环境、人力、用物的限制,护士显得更加紧张,在建立静脉通道和各种注射及处理医疗废物时容易被针头、留置针芯刺伤。

1.4.2 传染病感染

院前急救情况紧急,对患者的传染病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人手,在现场急救时只能靠自己去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护士为了能尽快完成超负荷的工作,常常忽略了安全检查和戴手套程序,或者在操作中手套破损,就容易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当有伤口的时候就有被感染的潜在危险。在转运过程中,由于救护车空间小,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染给护士。

1.4.3 身体性伤害

急救护士的工作就是出诊,大多数院前急救时没有担架工,在现场急救时需要把患者移至安全和适合抢救的地方,或者抬上救护车,如果在抬举过程中用力不当,很容易造成护士腰椎损伤或肌肉拉伤。

1.4.4 心理性伤害

急救护士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时间的不可预计性,即便是休息也是在待命状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随时必须出发。长期在繁重和紧张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1.5 其他风险

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齐全;护士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不良都容易引起纠纷。急救护士在车上的时间长,而急救车车速快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2风险管理

2.1加强法律知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法规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工作面临许多法律问题,常引发医疗纠纷。加强急诊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长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组织护士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树立法律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在进行高风险护理工作前,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其操作的目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配合,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3]。

2.2 保证急救物品的完好与齐全

急救药品、器材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值班一线、二线护士坚持每天早上检查车上各种物品、药品、仪器性能状态并做好登记,血压计、咽喉镜、吸痰机、除颤机、监护仪等定期充电或更换,以保证诊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救护车每天进行消毒液搽拭一次,保持车况运行良好。对救护车上的抢救药物和物品做到“四定、三及时”,分管到个人,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用后及时补充,护长随机抽查,分管护士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认真、准确登记各种药品及一次性物品的批号及有效期,近效期在6个月内的药品及时给予更换,检查者签名以示负责,确保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2.3 加强急救理论及技能训练

科室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型事故、火灾、车祸、成批中毒病人的抢救与预案,确保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从容应对。科内定期请高年资医生讲课,外派护士参加各种急救护理学习班,每月进行基础操作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一次,特别是急救仪器的使用,并进行分级考核,主管护师考护师;护师考护士的办法,达到彼此起促进的作用。除外我们还进行模拟抢救训练,与医生一起进行配合,如:气管插管术、CPR、除颤等配合训练,使医护配合默契,提高抢救成功率。

2.4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科护士长为组长,带班护士长为护理质量控制组长、院前急救护士为成员的“三级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对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培养护士的院前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问题,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时间,组织大家把各自在院前遇到的一些风险、教训、经验积极交流,对有益的一些建议或教训,不仅对当事者不予批评,还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大家个个都发言,人人有收益,避免发生重复的差错。

2.5 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信念,保证在接警后白天3 min内出车;夜间5 min内出车。在抢救时做到沉稳、熟练。在进行一些急救措施如:气管插管、除颤等仍然需简明扼要的对家属解释,做到边抢救边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建立一个特殊事件登记本放在出诊箱内,对于需要到医院治疗而不愿到意愿者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后果,让病人或家属签字;或者确实因为病情严重不宜长途转运的病人,家属强烈要求转院的要详细向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让家属签字,以防病情发生变化而把责任推诿到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从平时做起,不断的学习、提高与医生、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

2.6 制定转运风险预案,重视患者病情观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转运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時解决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我科要求医护人员不管病人病情轻重都必须坐在患者身边,不能坐副驾驶座,要求每一位护士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仔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避免扭曲、挤压、脱落、堵塞等;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患者得到不间断的治疗和护理。

2.7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定期进行职业防护讲座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每个进入院前急救队的护士在岗前培训时均要接受基本的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在搬运患者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尽可能用最大的肌肉及杠杆作用去完成工作,避免肌肉和韧带的损伤。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程序,避免被针头等利器刺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预防感染。

我科通过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半年多来,全体护理人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了自觉学习业务的能力,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缺陷、缺点不回避,不隐瞒,积极交流,主动想办法解决工作中易出现、常出现的问题,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科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达到防范于未然,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而投诉,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也看到了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及科室主人翁意识,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和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有平.120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103,109.

[2]李明凤.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87.

院前急救常见医疗纠纷的防范体会 篇4

关键词:院前,急救管理,抢救成功率,医疗纠纷

院前急救由于病情紧急, 病种多样, 涉及面广, 患者病情伤情错综复杂, 症状严重, 发展迅速, 意外情况发生多, 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及社会群体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致使医务工作的投诉与纠纷日益增多。医患纠纷增加, 已成为医疗服务中十分突出的问题, 医务人员如何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知法、用法, 并依法办事, 以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利益, 已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我科对2008年2月收治的50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0例, 男35例, 女15例。其中创伤30例, 内科16例, 妇科3例, 儿科1例。

1.2 方法、防范对策

1.2.1 缩短心理等待时间与实际等待时间的差距

在紧急情况下, 往往呼叫者不能冷静地传达必要的信息, 急诊接诊护士必须做到线路熟悉, 正确接听呼救电话, 在最短的时间内, 问清出事地点、病情或大致伤情、受伤人数, 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 及时通知急救组出发营救, 同时给予电话急救指导, 简单告之患者及家属一些急救医学知识, 以免他们盲目的行为或错误的操作发生新的意外损伤。指导时注意语言通俗易懂, 简明扼要, 救护车司机除熟练掌握驾驶技术外, 还应熟悉本地区的地理分布情况, 应避开城市上下班的主要街道, 快捷地到达呼叫地点。

1.2.2 强化技术培训, 提高救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出诊人员必须是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技术精湛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员, 护士必须有2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 并经护理主管部门考核, 德才兼备, 方可聘用。通过专门严格的急救训练, 掌握全面的急救知识, 对病情具有判断能力和过硬的技术, 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 急救技术娴熟精湛, 观察力敏锐, 判断力迅速准确, 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 紧张而有序地参与院前急救。

1.2.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抢救仪器、设备、药品完

1.2.4 完善和规范医疗护理文书, 建立出诊登记本和院前急救登记本

出诊登记本要记录寻呼时间、地点、联系方式及简要病情, 院前急救登记本要详细据实记录到达的时间、院前急救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 医护人员向家属交待病情及治疗的方案, 并要求双方签名, 切实做到有据可查。完整的院前急救登记本既可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 又为以后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提供举证的直接证据。

1.2.5 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院前急救过程的分分秒秒, 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患者及家属的监督之中, 真诚地向家属解释病情,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给家属以选择方案的机会, 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尤其是危重患者, 要向他们交待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对措施, 并签署危重患者转运同意书。

2 结果

50例患者中只有1例不满意, 但也未找出任何不利于医护人员的证据。

3 讨论

3.1 院前急救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3.1.1 心理等待时间与实际等待时间差距

由于院前急救的患者起病突然, 病情紧急, 患者及家属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 短时间心理上难以承受, 对医务人员产生过高依赖和过高期望, 希望得到及时救治, 容易发生实际等待时间与心理等待时间的差距, 从而发生医疗纠纷。由此可见, 缩短心理等待时间与实际等待时间差距对于避免医疗纠纷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3.1.2 抢救技术欠佳或器械准备不到位

现场医务人员抢救技术欠娴熟[1], 或不能正确运用抢救器械, 或所带抢救器械不到位[2], 均会导致因操作时间过长而影响病情与预后, 导致纠纷。因此, 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确保抢救成功率和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3.1.3 工作责任心不强

医务人员疏忽大意, 或忙中出错, 导致用错药或处理不当, 执行口头医嘱的护士未认真复述就用药, 个别年轻医生工作经验不足, 未认真询问病史、查体, 导致诊断处理不当, 影响患者的救治而导致纠纷。所以, 严格查对至关重要。

3.1.4 不重视医疗文书的书写

有些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抢救患者结束后, 不能及时、客观、准确、规范、全面记录院前急救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 甚至对一些病情未加仔细观察, 进行估计填写, 为以后的医疗纠纷埋下隐患[3]。及时地完成医疗文书可为以后可能引发的医疗纠纷提供举证的直接证据。

3.1.5 忽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知情权是公民应该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情况的权利, 在就医过程中, 他们对自己的病情检查、用药、治疗等希望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发生有未经同意的措施时, 就会投诉而引发纠纷。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和谐医患关系也是降低医疗纠纷的基础。

3.2 导入质量认证体系, 全面开展质量管理

质量认证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制度, 将此体系导入院前急救管理中, 从接到急救电话到现场救护以及途中转运等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护, 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急诊科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技术水平。只有这样, 方可在保证患者利益的同时, 更好地维护医务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沈向东.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5, 10 (1) :73.

[2]田育红, 李奇林, 黄力.73 875例院前急救病例特点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14) :25-26.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5

担架究竟谁来抬?

救护车人员要具备搬抬能力

家属和现场人员应予以配合

病人究竟谁来抬,这个问题一直是关注焦点。《条例》在“搬抬服务”方面,此次给出明确规定: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为有需要的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患者家属和现场相关人员应当予以配合。这一规定明确了搬抬服务的责任主体和救护车搬抬病人的义务。

同时,《条例》还明确了每辆院前救护车应当配齐包括驾驶员、医师、护士、担架员等急救人员。

由于现实操作中,患者的急救存在多种形式,这一变化较之前4名急救人员的规定更为灵活机动,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述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条例》规定,不按照规定配备急救人员的,将由市或者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5000元以下罚款。

120、999是否合并?

120为院前医疗急救专用呼叫号码

999协助提供部分院前急救服务

为实现对紧缺的院前医疗急救资源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方便社会,《条例》对120和999两个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实行统一调度,独立管理。

120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专用呼叫号码,专门用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根据红十字会法的规定,《条例》进一步明确了999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中的职责。999为市红十字会履行“救护、救助、救灾”职责的呼叫号码,可以协助政府提供部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同时,市红十字会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应当按照全市统一的规划设置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及其急救工作站,遵守统一的服务规范,并接受卫生计生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

《条例》进一步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恶意拨打、占用急救呼叫号码和线路。

往哪儿送谁来定?

患者及家属意愿列入转运原则

有生命危险的由急救机构决定

《条例》明确,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就近、救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及家属意愿的原则,将患者及时转运至具有相应急诊抢救能力的院内医疗急救机构。

不过以下三种特殊情况,则必须由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决定运送目的地:一是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二是疑似突发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三是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有特殊规定的。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急救人员不得为谋取本单位利益或者个人利益,违反患者转运原则。

违反转运原则的机构、人员将面临最高10万元的罚款。

费用如何收取?

急救车应当安装计价器

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

《条例》规定,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并向社会公开。市发展改革委应当会同卫计、人力社保部门确定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院前救护车应当安装计价器,并在明显位置粘贴价格公示,标明收费项目名称、标准及价格举报电话。

另外,本市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产生的医疗服务费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

最终通过的《条例》还对此前欠缺的有关急救信息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实现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共享互通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6

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多发的风险因素

沟通不利、服务不到位:沟通障碍是导致医患冲突的最常见原因[2]。院前急救中, 沟通不利主要表现在医务人员未能及时履行全面告知义务, 如急救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途中病情可能出现加重的情况未对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 一旦患者死亡, 家属不能接受;救护车行驶途中遇到道路拥堵, 急救人员未能及时同呼救者联系, 告知及解释这一情况, 以至救护车到达时间超出了患方的期望值, 造成患者及家属强烈不满。

急救反应时间过长:反应时间是指从接到呼救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救护车到达时间过晚, 是造成患方不满的最常见原因。导致急救反应时间过长的因素: (1) 调度员经验不足, 接警受理速度慢, 对地理位置不熟悉, 未能了解派车前必须了解的内容, 如接诊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造成延误到达现场的时间, 或找不到现场。 (2) 出诊人员急救意识不强, 出车不及时。 (3) 驾驶员对发病现场的位置及道路不熟悉。 (4) 救护车上急救物品不足或设备出现故障不能使用, 出诊时临时准备。 (5) 交通堵塞, 如市区道路车辆拥挤, 道路狭窄、有障碍物等, 这些因素都会延长急救反应时间而引发医患纠纷。

诊疗不当、对急救操作技术不熟练或设备管理不善: (1) 违背急救原则:对重症患者现场急救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如对恶性心律失常者未实施干预;心搏骤停者未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外伤伤员未进行彻底止血等; (2) 监护不当:如对必须实施监护的危重患者未能进行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监测;昏迷患者发生呼吸道阻塞性窒息时未能及时发现等。 (3) 对急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气管插管或静脉穿刺不成功;外伤包扎、止血固定操作不规范, 未能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4) 诊疗设备和技术问题:急救药品及设备管理不善, 完好率不能达到100%, 如氧气瓶没有氧气、人工球囊漏气、心电图检查时出现机械故障、除颤仪电源不足、处理骨折伤员时无固定夹板等, 均能延误抢救时间造成纠纷[3]。

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患者转运途中, 医护人员没有坐在患者身边而坐在驾驶舱中, 未能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实时监护及治疗;医护人员说话随便, 不掌握分寸, 在车上谈论与患者病情无关的事;或说话前后矛盾, 容易被患者或家属抓住把柄而引发医疗纠纷。

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院前急救病历记录是整个院前急救过程的真实反映, 不仅为临床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素材, 还为法律诉讼提供了客观依据。急救医生不按时书写病历;抢救记录不规范, 表述不准确;杜撰虚假内容;书写时漏掉重要内容, 如病情变化、出车时间、用药时间、治疗措施等, 都会为日后纠纷埋下诸多隐患。

安全防护意识不强:车辆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 驾驶员交接班时车辆检查不仔细, 造成出诊途中车辆故障或燃油不足;担架员搬运患者时未给患者系好固定带, 不慎将患者摔伤或碰伤等, 均是纠纷的隐患。

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道德品质教育:作为急救人员, 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奉献精神, 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切实履行好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急救人员要培养服务意识, 增强全局观念, 学会换位思考, 在急救服务中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要细心、耐心和真心;积极倡导服务文明用语, 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努力提供温情的服务。

提高不同岗位院前急救人员的业务能力:调度工作是院前急救的第一步, 有极高的科学性和技术性。提高调度员的业务能力是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一环。调度员要不断提高急救电话受理能力, 能够在很短时间全面了解患者的伤病信息、发病现场位置并准确录入信息、合理调配救护车, 提高急救反应速度。诊疗能力是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急救人员的诊疗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院前急救的检查及诊断原则、危重症的治疗原则, 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熟练使用除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等急救设备, 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术、静脉穿刺技术、止血、包扎、固定等常用院前急救技术。驾驶员要加强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地理、地形知识的学习, 提高道路的熟悉能力和问路能力, 以及对车辆故障的排除能力。

提高急救人员职业素养:急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救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 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如严谨的工作作风, 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执业素质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急救人员具备了以上这些素质, 就可以避免很多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发生。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1) 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的相关制度:包括合理分配急救资源、无故障待命制度、出车限时制度、救护车报告制度等。 (2) 急救药械、设备及救护车管理制度:注重细节, 管理救护车上急救药械的配备实行统一配置标准, 急救设备指定专人管理, 定时检查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情况;救护车上急救药品齐全、充足, 用毕及时补充, 做到班班交接, 并有记录。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和检查, 保持车况良好, 正常行驶;驾驶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安全行车。

重视医患沟通, 尊重患者知情权, 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医患关系的融洽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前提[4]。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患沟通制度, 了解患者的需求, 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时将患者的病情、检查治疗措施、转运风险及分流原则告知患者或家属, 取得患方的理解和配合。医生要讲究告知策略, 在沟通中语言要通俗化, 尽量减少专业术语, 以避免因不理解产生医患纠纷。

加强医疗文书书写质量: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及时完整。患者特征、病情变化、诊疗经过要详实记录。特别强调要求准确记录各种时间节点, 如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开始治疗的时间等;对返空情况及时联系报警电话, 并注明返空原因;各种医疗文书, 如派车单、病历、检查结果报告单、各类签字单要妥善保管, 防止丢失。

综上所述, 院前急救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薄弱、技术水平不高、医疗告知不当、内部管理不善。急救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 急患者所急, 帮患者所需, 全力以赴, 克服工作环境差、设备有限等困难进行院前急救, 真正为患者赢得分分秒秒的生存机会。总之, 只有对院前急救过程中对诸多细微环节严格把关, 如急救程序的每个环节、急救人员制度的执行力度、急救技术的熟练性、医患沟通技巧的持续改进等,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

摘要:目的: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如患者病情急、病种复杂、车载急救设备有限、工作环境差等, 存在很大医疗风险。因此, 研究分析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多发的各种风险因素, 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对策, 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更好地完成急救任务。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疗纠纷,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素青, 唐新宇.院外急救中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 (2) :1264.

[2] 夏咏梅.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9) :1403-1404.

[3] 黄永义.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3) :483.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我院近2年本市境内院前急救病例680例。其中病员、亲属或路人直接与医院联系的56例 (8.2%) , 乡镇医院与医院直接联系转诊的166例 (24.4%) , 120急救中心指派医院出诊的458例 (67.4%) ;出诊路程最远0.5~130km。

1.2 方法

回顾性调查接诊记录和病历资料, 询问出诊医护人员及相关病员或家属发生经过, 分类进行统计。

2 结 果

本组患者中, 得到及时有效诊治620例, 在急救中存在情况不一的问题60例, 受诊患者总满意度为91.2% (对有问题的都属于不满意) 。医疗纠纷如下:沟通交流不到位, 未仔细交代清楚病情或病情加重致患者对医师缺乏信任32例 (53.3%) ;救护车未及时到达现场3例 (5.0%) ;出诊医师专业不对口2例 (3.3%) ;回院后相关科室配合不力6例 (10.0%) ;医务人员未做好服务细节4例 (6.7%) ;仪器出现故障1例 (1.7%) ;护士经脉穿刺未做到一针见血12例 (20.0%) 。

3 讨 论

3.1 原因分析

3.1.1 交流沟通不到位, 未仔细交代清楚病情或病情加重:

(1) 医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 缺乏沟通技巧, 预见性欠佳, 未交待清楚患者当时的病情, 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做的检查项目, 或根本就不知道可能出现的问题; (2) 法律意识淡薄, 认识不足; (3) 表达能力欠佳, 患者未听懂; (4) 由于转运途中山区路面不平, 坡度大, 转弯多, 病情加重, 或未遵循院前急救原则, 匆忙转运, 未填写转运同意书, 病情恶化后家属不满。

3.1.2 救护车未及时到达现场:

(1) 驾驶员路途不熟, 边行边问; (2) 农村通讯不畅信号不好或无信号, 中途失去联系; (3) 伤病员所处位置太偏僻, 救护车无法直达现场, 医务人员只好中途下车步行到目的地; (4) 遇下雨, 路况差, 行使减速; (5) 途中塞车。

3.1.3 出诊医师专业不对口:

(1) 路人通知医院出诊1例, 患者家属联系出诊1例, 均因病情描述不清楚和接听电话人员问病情时家属着急, 不告知病情, 或合并多科疾病时不知道危急重症的重点, 主次颠倒致使医院在指派出诊专科医师时出现偏差。

3.1.4 回院后相关科室配合不力:

患者在转运途中时医务人员就与相关科室联系, 如化验室、CT室、手术室、住院部准备病床单元等, 但到了相关科室时, 科室人员未体现“急”, 接待不热情, 等候过久或检查设备出现故障, 如CT机、彩色超声机等, 导致患者不满意。

3.1.5 医务人员未做好服务细节:

(1) 个别医师认为患者病情稳定, 不会有什么变化, 就不守在患者身边, 坐副驾上, 当患者病情加重时导致患者不满; (2) 转运途中不注意遮档患者, 暴露过多, 擦伤未在现场处理; (3) 出诊人员行动缓慢。

3.1.6 仪器出现故障:

路途远, 路不平, 振动大, 监护仪经过颠簸出现故障。

3.1.7 护士静脉穿刺未做到一针见血:

(1) 护士穿刺技术欠佳; (2) 病情危重, 患者肥胖, 久病老年, 休克, 脱水, 小儿穿刺难度大。

3.2 对策

(1) 急诊医师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 善于沟通, 现场查体应仔细, 判断准确, 严格遵循院前急救原则, 将患者的病情, 需要做的检查与治疗的目的及必要性, 不做检查与不治疗的后果详细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及家属, 特别是危、急、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对此一定要交代清楚, 并填写好转运同意书。在转运途中加强救治, 严密监护, 及时沟通, 让患者及家属感受到医务人员的急救水平与服务态度, 由此而产生对医务人员的信赖。 (2) 救护车未及时到达现场, 接诊医护人员事先电话详细问清病员姓名、年龄、性别、所在地址、路况、联系方式、病情, 特别是电话号码需复述一遍核对准确, 便于途中联系, 如遇路况差太偏僻无法通车, 可指导家属到路旁等候引路, 联系方式尽可能留座机电话或多个电话号码, 医务人员佩带质量好的手机, 并保证电池有电, 话费充足;救护车司机应加强学习, 熟悉本辖区的道路, 随时对救护车进行保养、检修, 同时充分了解当地交通法规, 地方政策, 备好所需证件, 保证出诊迅速。 (3) 在二级医院全科医师还未普及, 医务人员紧缺, 出诊任务由各专科分担, 要求接电话人员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特别是有多科合并症时, 如外产科、孕妇等, 更要分清主次, 严重程度, 以利于急救时能准确指派相应专业的医师出诊, 进行开展诊治抢救工作, 同时还应加强全科医师培训。 (4) 相关科室密切配合, 热情接待, 在途中与需要作检查的科室联系, 请他们做好相应的准备, 避免等候, 相关医务人员在接到急诊病员时, 应热情接待, 快速处理, 体现出“急”, 与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需住院的应准备好病床单元、需作手术的做好术前准备。 (5) 做好细节服务:无论患者病情如何, 医护人员均应守在患者身旁, 密切观察病情, 询问患者感受, 亲切与患者或家属交谈, 采集病史, 一旦出现病情变化便于及时处理;同时主动关心、爱护患者, 注意保护隐私, 暴露的部位应及时遮挡, 冬天应仔细盖好被褥, 对于有擦伤者应做好消毒或包扎处理后再转运, 或边转运边处理;在救护车到达目的地时, 无论任何状态医务人员下车后应跑步至患者面前, 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是急患者所急的一种工作状态。 (6) 监护仪、心电图机等设备应避免振动, 因此经过路途不平的颠簸易出现故障, 在购买设备时应注意购买抗振能力强、电池储备能力大的仪器, 以保证使用。 (7) 急诊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 平时应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急救工作中静脉穿刺时首选大血管,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保证急救时静脉给药, 穿刺困难者可选择肌内注射给药, 灵活应用。

总之, 二级医院条件相对落后, 院前急救涉及面相对较广, 农村患者较多, 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客观条件限制, 给急救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容易发生纠纷。为了挽救生命, 方便患者, 提高社会对医务人员的综合满意度, 医务人员不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和细致的人文关怀。具备处理非医疗纠纷隐患的能力, 才能保证医疗安全, 防止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8

1 把好院前急救护士准入关

要求院前急救护士35岁以下, 身体素质好, 全日制医学院校护理专科以上学历, 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具有执业护士资格, 热爱急救事业, 品质好, 业务素质高, 经过院内岗前培训、省级“120”急救培训考取上岗证的方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服务意识

护理部将职业道德教育设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并且贯穿于日常工作中, 使急救护士树立良好的医德, 做到爱岗敬业, 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做到坚守岗位, 接诊仔细、出诊迅速、救治及时, 对危重病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就应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只有良好的医德, 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达到提高护理质量。

3 科学培养护士, 提高整体急救护理水平

护士能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是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的关键[2], 因此急救护士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功扎实。①安排“120”护士到临床科室轮转锻炼, 熟悉各科抢救知识、技能。②加强业务学习内容包括急救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法律法规、服务礼仪、沟通技巧等。院内每月科室组织业务学习2次, 组织业务知识、操作技术考核1次, 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大型业务知识讲座, 每年组织“三基”理论知识考试2次, 护理技术操作1次, 成绩纳入个人档案。院外参加市“120”急救中心统一安排的培训及考核。③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护理本科在职学历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④鼓励、支持护理人员搞科研、撰写学术论文。

4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护理部按照急救中心的要求, 并结合我站护理工作特点, 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质量标准、急救护理操作规范等, 使急救护士有章可循, 实现急救护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5 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的管理

急救物品、药品、仪器做到“四固定, 两及时”即:定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时核对、定数量;用后及时补充、过期及时更换。做到班班认真交接、检查, 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 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急救护士对急救物品、仪器操作熟练、准确到位, 对急救药品熟记其作用、剂量、用法, 使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6 严格消毒灭菌, 防止感染发生

无菌物品无过期现象,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按时清洁、消毒车辆并做好记录, 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定期消毒处理。

7 认真书写护理文书, 提高护理质量

急救记录是为病人进行急救治疗、护理及病人病情动态改变的记录, 是急救护理质量的充分体现, 内容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表述准确字迹清晰, 签全名。

8 加大质量管理监控力度, 保障护理安全

除接受上级“120”急救中心的检查外, 我院“120”质控小组每周至少检查1次,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月检查1次, 护理部不定期抽查, 检查内容包括急救物品、消毒灭菌、护理文书、护士素质等, 检查结果及时反馈, 科室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改进。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对护理质量进行跟踪监控, 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

探讨院前急救的管理方式 篇9

1 院前急救的意义

由于院前急救是应急性、短暂, 在行简单急救后, 还需要再到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医院应该把院前急救的地位提升起来, 进而对一个地域的急救能力和工作水平评价[2]。

2 院前急救的任务

医院急诊科在制订本科的组织形式、内容、特点、任务时, 应该要密切结合院前急救的情况和特点。现场急救对于患者的生命极为重要, 如果急救不及时, 甚至会丧失生命[3]。院前急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如大型比赛、重要会议、大型会议等特殊任务的救护值班; (2) 院前急救各类灾难遇难者, 应合理分流运送; (3) 现场急救呼救伤患者, 医院急诊科在接到呼救电话后, 要尽快到达现场, 然后再送到医院急诊科。现场急救主要目的在于要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保持, 重点强调是相应的技术操作、高级生命支持及基本生命支持[4]。

3 院前急救的管理方法

3.1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每天都处于紧张接诊的状态, 也经常在很多危险的场所出现, 例如医务人员易与患者的各种体液 (如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 接触, 也很容易遇到精神病患者、艾滋病患者、醉酒患者, 所以, 加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极为重要[5]。

3.2 院前急救资料的管理

院前急救资料记录了医护人员在整个院前急救的护理与医疗过程, 作为病历资料具有重要的法律依据。加强院前急救资料的存档管理, 可规范医疗、护理行为, 以备公安人员为开具有效证明或调查取证[6]。

3.3 仔细检查是否存在着脑脊液漏、内出血、骨折等合并伤, 为了降低大量失去血容量, 应该用加压包扎活动性出血病灶。

有耳、鼻脑脊液外漏者, 应注意不要出现颅内感染, 切忌填塞和冲洗, 取侧卧位, 对流出鼻腔、外耳道的血液、脑脊液等物用无菌棉签轻轻擦去。用颈托固定疑颈椎骨折者, 用关节固定长骨骨折者。同时, 应该对的伤情进行迅速地判断, 采用人工口对口呼吸或体外心脏按压的方式来对心跳骤停者、呼吸骤停者进行立即复苏;对于能够自主呼吸的, 应要注意患者出现呕吐误吸、舌后坠的情况, 最好让患者的头偏向一侧, 对呼吸道异物进行清除, 同时行体液复苏抢救休克。

3.4 补液

急救原则为“边脱水、边抗休克”。甘露醇能够大量利尿, 也会大幅度降低颅内压, 可导致难以维持循环稳定性。近年来, 大量基础医学和临床试验高渗盐水在颅脑损伤合并休克复苏中的有效性[7]。由于高渗盐水一般采用7.5%氯化钠溶液, 其氯离子和钠离子浓度均为1280mmol/L, 渗透压高达250mg/kg, 输注后可导致血浆渗透压一过性升高, 由此产生体液重新分布, 达到扩充血容量的作用。高渗盐水的药理作用还有升高血压, 增加心输出量, 降低血管阻力, 提高存活率。高渗盐水使用后血流动力学改善, 氧代谢好转, 氧消耗降低, 氧运输增加, 解决休克的氧供。按照中国初级创救治检伤流程明确诊断后, 所有病例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开通静脉通路, 给予7.5%高渗盐水1ml/kg10~30min快速输入, 其后用平衡液维持输液, 观察血压、心率等的变化[8]。

4 结语

院前急救是医院健康保障系统的重要环节, 我院采取了上述的院前急救管理方式, 能够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对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再损伤、维护的生命、减少致残率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涵章.现代医院管理[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9:20-60.

[2]Thiel M.Inflammation and immunoparalysis.What are the differential criteria[J].Anaesthensist, 2000, 49 (5) :466-471.

[3]陈玉琼, 魏竹君, 毛晓泉.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初步探讨[J].四川医学, 2011 (02) .

[4]叶晓明.院前急救管理的加强与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相关性[J].吉林医学, 2012 (18) .

[5]施红花.加强急诊急救管理健全急诊急救管理体系[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04) .

[6]方和金, 吕军, 何长街, 等.探讨院前急救的管理方式[J].现代医院, 2009 (07) .

[7]李伟, 卢开林, 徐杰, 等.医院参与型院前急救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09) .

院前急救的风险管理策略 篇10

1 院前急救的内涵及特点

院前急救是为维护患者乃至公众健康这一目标切实地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解决急救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问题, 以提高急救治疗效果。

1.1 院前急救的特点

(1)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是跟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权相联系, 对于院前急救, 急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与健康。 (2) 院前急救的目标:院前急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高质量的治愈疾病、消除或减轻症状、阻止或延缓病程, 提高患者生存率。 (3) 院前急救的合理性:院前急救不仅加强治疗效率, 同时还要关注急救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患者的依从性等方面。

1.2 院前急救的迫切性

(1) 院前急救的迫切性经过对我院急诊科的调查发现, 有近10%急救可能发生风险事件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性。对于院前急救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关系到医院整体形象和医疗服务质量, 最重要的关键是患者的生命安全。

2 风险管理的措施

(1) 院内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明确职责:针对我院院前急救过程中一些风险因素的分析总结, 通过风险管理人员讨论, 共同商议, 获得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 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2) 组织急救人员业务学习, 提高对急救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定期将工作业绩突出的医护人员送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鼓励急救医护人员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在本院根据不同层次急救医护人员制定出培训计划; (3) 学会换位思考, 增强护患沟通:针对我院急救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能力不强的特点。组织急救医护人员学会换位思考, 以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身份考虑自身的情况, 一切为患者着想, 通过耐性的讲解急救的知识, 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增加患者对院前急救的理解, 采取“院前急救家庭化的服务模式”,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如患者意识清醒时可与患者进行沟通, 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现病史, 并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 要求其冷静, 不可影响急救治疗[2]。 (4) 加强督导检查, 提升急救医护人员责任心:急救医护人员责任心缺失是院前急救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重大问题, 有可能影响整个医疗工作计划和部署, 降低患者满意度, 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

3 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护人员、探访者可能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 进而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 涉及的环节包括医务人员言行举止, 急救工作流程, 医疗护理技术常规, 医院感染管理, 急救物品与设备管理, 急救车辆管理等。

3.1 风险管理促进合理急救:

通过对我院院前急救的风险管理, 定期对急救情况进行监督, 防止因主观因素引起风险发生, 进而带来的负面反应。

3.2 风险管理提高急救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

通过风险管理小组对急救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急救人员风险管理的水平, 强调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的责任心, 加强检查监督, 坚绝不允许出现责任心缺失导致的差错事故。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以及科内培训的方式提高急救队伍的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 掌握各种突发性外伤的处理常规, 以急救环节为突破口的急诊流程再造, 制定成批伤员急救流程, 在充分做好人员、物资准备基础上, 进行统一协调指挥、合理分工, 各组密切配合, 工作重点明确, 相互衔接和补充, 迅速救护伤员, 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达到:接到现场呼叫电话到医院医疗人员出车时间为5分钟内;从伤员进入急诊室到伤情评估、分类5分钟内完成;从分类编号结束到伤员分流5分钟内完成。

3.3 加强风险管理在急救流程中的应用:

随着突发性外伤接踵而来, 选择有效的急救流程和急救措施, 成为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医院急救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急救工作的内涵和品质也在不断提升, 要使急救工作有序, 有章可循, 避免忙中出乱、忙中出错, 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 为此, 我们设计突发性外伤患者急救流程进行应用, 突发性外伤急救流程科学、实用、方便、高效、快捷、人力资源利用合理, 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急救环节的时间, 为延续患者生命提供支持, 降低病死率, 提高救治成功率, 适合在我院的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 需不断制定、完善和实施各项规章制度, 即风险管理实质就是一个持续循环、不断改进的过程[3]。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的患者, 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 稍微疏忽, 可能会铸成大错[4]。完善急救流程, 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 增强风险意识。采取风险管理, 对院前急救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培训急救人员, 提高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 增强急救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任, 为更好的降低病死率, 提高治疗效果, 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建设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收集资料及回顾性分析方法, 分析院前急救情况, 总结风险管理对院前急救的作用。结果 通过风险管理可以促进院前急救效果, 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素质, 降低病死率, 对院前急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论 本院通过院前急救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 为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建设提供可靠理论依据。

关键词:风险管理,院前急救,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昆, 沈俊, 谢隽, 等.不同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 2012, 13 (3) :211-212.

[2]李患礼, 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6, 3 (3) :1323-1324.

[3]张学兵, 周蓉, 徐红芳, 等.风险管理在门诊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21) :1809-1810.

上一篇:政治信仰状况下一篇:ETC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