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士

2024-06-27

院前急救护士(精选十篇)

院前急救护士 篇1

1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伤害因素

1.1 环境因素

护士在院前急救过程中, 为争取抢救时间, 有些患者 (尤其是急、危、重患者) 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给予了紧急的处置和抢救。在抢救过程中, 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 由于防护措施落实不力, 被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皮肤黏膜时, 可能造成自身感染。

1.2 锐器伤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急救时极易损伤自己或他人, 造成皮肤黏膜损伤甚至引起血液性疾病, 最为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因此, 器械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液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1], 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1.3 负重伤

院前急救中护士每次都要提着沉重的急救箱快速行走, 搬运患者, 有时还需要爬坡上楼, 体力消耗大, 容易跌伤、扭伤。护士长时间站立工作, 易患下肢静脉曲张。

1.4 X射线损伤

为了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 院前急救的危重患者多直接由救护车和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陪检到放射科、CT扫描室等进行检查, 由于危重患者常带有各种管道, 又不能间断治疗, 需要护士床旁监护。长此以往, 可造成机体损伤, 严重伤害护士的身心健康。

1.5 化学因素

氧气湿化瓶、吸痰器、救护车车厢及坐椅常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挥发的氯可吸入呼吸道。院前急救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 对皮肤有轻度损害, 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2]。发生大型灾害事故时, 如火灾、水灾、塌方和化学毒气泄漏等对院前急救护士自身安全也有很大伤害。

1.6 意外伤害

救护车未能定期检修保养;司机技术不熟练, 对周边路况不熟悉或带情绪上岗, 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影响急救护士的自身安全。部分护士认为用安全带后难以靠近患者, 又要在飞驰的救护车中完成护理工作, 忽略了自身安全。

1.7 心理性因素

1.7.1 院前急救护士大多为女性, 她们特殊的生理状况、多元性的社会角色, 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又使急救护理工作技术要求高, 工作难度大, 时间的不可预计性, 护士经常在应激的情况下完成各项工作, 随时处于待命状态。长期繁重而紧张的工作, 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1.7.2 法律知识的普及使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由于院前急救工作的收费由护士负责, 如有矛盾就会激化在院前急救护士身上, 对护士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

1.7.3 院前出诊中经常遇到的是一些病情突发及酗酒、打架斗殴、吸毒、暴力事件等患者, 又要应付生离死别的场面, 要承担被传染上疾病的危险, 担心一些酗酒者及缺乏理解的患者责骂甚至殴打护士, 护士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心理压力增加。

2 防护措施

2.1 环境因素的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 推广三级防护措施和强化标准预防, 护士必须熟悉标准预防的特点, 并认真执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要求护士出诊时穿防护衣, 戴口罩、手套, 必要时戴护目镜, 在接触每名患者前后要洗手, 包括脱手套后。注射疫苗增强抵抗力, 防止交叉感染。

2.2 锐器伤的防护

预防和处理锐器伤, 将锐器伤对护士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1) 避免在行车的过程中肌内注射或静脉穿刺;处理伤口递送剪刀要规范;手持针头或利器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自己或他人[3]; (2) 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针头, 操作后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要立即单手将针头及锐器放入就近的锐器盒内, 操作后及时清理用物, 避免他人清理用物时被刺伤; (3) 保持光线充足, 提倡使用具有安全防护作用的医疗锐器; (4) 为不合作的患者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协作; (5) 做好锐器伤的紧急处理, 伤后保持镇静, 立即用肥皂流动水冲洗伤口, 并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反复挤压伤口, 尽可能地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然后用碘伏消毒后包扎伤口, 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抽取血标本送检, 并向主管部门汇报, 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2.3 负重伤的防护

招聘一定比例的男护士, 护士也要掌握搬运患者的技巧, 医生、护士、司机3人分工合作, 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 减少护士在搬动患者时带来的负重伤。另外也要借助一些护理器械, 如对接车、可伸缩式担架等。

2.4 X线损伤的防护

护士陪检到放射科、CT室等科室应配点滴架, 必要时应用屏风遮挡或穿防护服。尤其是孕期护士, 应妥善安排工作, 避免接触X线。

2.5 化学因素的防护

护士应强化自我防护意识, 熟练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功效及操作规程。配制使用消毒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戴手套、口罩、帽子、眼罩。盛放消毒剂的容器应加盖, 防止挥发, 消毒车厢30 min后要开窗通风, 以降低车厢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遇到大型灾害事件时应穿防护服、防毒服、救生衣等防护装备, 保护患者的同时也要保证自身安全。

2.6 意外伤的防护

选择驾驶技术好、情绪稳定的驾驶员, 对救护车定期进行检查维修, 保证车况良好, 车内必备安全带。要求护士责任心强、身体和心理素质好。车厢内仪器、设备应妥善固定, 避免移动, 并悬挂醒目标志,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7 心理性伤害因素的防护

2.7.1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体协作精神, 提高适应能力。

注意心理调节, 强化自我控制, 恰如其分地释放工作压力, 弹性排班, 劳逸结合, 增强体质, 合理补充营养, 以最佳身心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急救工作。

2.7.2 加强安全法制教育, 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培养护士在工作中的安全防护意识。

对护士进行普及性的防护教育, 让护士认识到自身安全是患者安全的前提, 能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同时教育护士要提高自身修养, 互相关心爱护, 加大宣传,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我国护理界长期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而导致护理人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不够[4]。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职业防护意识普遍提高, 护士作为医务工作者, 更应关注自己的健康。强调双向防护, 对患者负责的同时, 也要对自己负责。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 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保障护士健康及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护士的职业暴露和防护[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29 (4) :657.

[2]洪海兰.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 2004, 18 (2C) :292-293.

[3]李映兰, 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 :67-68.

北京市院前急救护士工作规范 篇2

为加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护士的工作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整体工作效率和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一、规范用语

(一)您好,我是120/999XX护士,您需要什么帮助可以告诉我。

(二)请您带好去医院就医的相关物品。

(三)急救车空间狭小,请您上下车注意,避免磕碰受伤。

(四)请您下车时携带好随身的物品(药品)。

二、禁用语

(一)别动,我正给你XX(检查/治疗)呢。(二)太胖了,血管都找不到。(三)你这人怎么回事,这么不配合。(四)快点儿上车,别磨蹭。

三、仪表着装规范

(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二)按规定穿着工作服上岗(服装同女医生),着装整洁规范。

(三)佩戴工号牌上岗(工号牌必须挂在前胸左上方)。

(四)仪容修饰得体,不浓妆艳抹。

四、行为规范

(一)强化首都意识、急救意识,医德高尚,医风端正,不以工作之便收受任何钱物,不示意患者赠送钱物,廉洁行医。

(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三)工作期间统一着工作服,佩戴工号牌,做到着装整洁规范、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

(四)态度和蔼,语言、举止文明,解答问题耐心,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不得与患者发生争吵。

(五)对病人有同情心,尽可能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合理要求,尽全力配合医生救治患者。

(六)配合医生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七)救治全过程时时体现“急”字,动作迅速、思维敏捷、处置果断、争分夺秒、临危不乱、团结协作。

五、工作流程规范

(一)提前到岗,上岗前检查利器盒、医疗废物袋是否按规定配置;药品及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均在有效期内,无过期。填写《医疗设备交接本》,与上一班人员做好交接记录。如发现器材有缺损或不能正常使用,应及时报告急救站

负责人并使用备用物品。

(二)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插卡登陆上班或电话登陆上班,因故不能自动登陆时,应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由调度人员负责人工登陆上班。因故不能出车,应及时通知急救站负责人及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

(三)10秒钟内接听派车电话,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

(四)如现场无呼救者或者患者家属等候时,应立即下车寻找。协助司机与120/999指挥调度中心联系,进一步核实地址。

(五)无菌技术操作时,须再次检查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密封程度,有无破损,是否过期,确定无误后方可使用。

(六)院外抢救病人时均执行口头医嘱,听清医嘱并重复一遍:药名、剂量、用法、与医生核对后方可执行。使用麻醉药品、特殊用药时,须经两人核对。

(七)诊疗完毕后,清点物品,用药后的空安瓿保留,与用过的注射器具、纱布等一并带出现场,注射器、针头等按规定销毁。

(八)协助患者家属、医生、司机、担架工完成患者的搬抬工作。患者被搬上担架后,负责立起担架护栏并按要求系紧安全带。在关闭车门时,应提醒患者家属注意安全。

(九)患者送院途中,坐在医疗舱,协助医生观察患者病情,如病情变化随时准备抢救。

(十)完成任务后,把医疗废物放置在医院指定地点并负责更换一次性担架单。如转运完传染病患者,救护车离开医院之前,负责车厢消毒。

(十一)出诊回来后及时检查氧气、心电图机电量、心电图用纸是否充足。按规定补充诊箱内所缺药品及医用耗材,以确保正常工作的运转

浅谈护士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 篇3

1急救管理作用

120急救时刻体现一个“急”字,急救人员要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就是命令”的急救意识,尽量缩短从接诊到抢救的时间。因此,急诊室要设立急救物品准备室,由专职护士管理,院前急救护士应提前15分钟接班,检查救护车上的药品、物品的准备情况,抢救仪器性能是否处于完好状态。为了在抢救中忙而不乱,急救药品、物品、仪器应定数量、定位置、定品种、定专人管理、定时消毒灭菌,定期进行清洁、维护、保养,使急救人员接到报警后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出诊,病人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确保急救工作顺利进行。

2有效救护作用

2.1 救护车接到的病人,多数病情危重、复杂,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观察、治疗和护理,将危及病人的生命,在事故发生、发病的最初几分钟、十几分钟,医学上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刻[1]。在此时间内,抢救及时、准确,生命有可能被挽救。急救护士配合医生进行现场抢救,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如吸氧、吸痰、洗胃、心电监护、电除颤、心肺复苏,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给予各种药物治疗等。

2.2 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护士既要承担护理技术操作,也要完成部分诊疗工作,给予病人必要的应急抢救措施,如对开放性伤口用无菌棉垫压迫固定,肠管外露用无菌盐水保护肠管后再用无菌换药碗覆盖保护,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注意防止休克、感染和止痛,并保持气道通畅。

2.3 收集病史和相关信息,做出护理评估[2]。急救护士根据伤病员个体反应出来的客观指标,提出主要的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急救护理评价是一个动态而相对短暂的过程,护士一边实施一边评价,以满足伤病员的急救护理需求。

2.4 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通过护士亲切的话语、熟练的动作,以及守候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措施,全方位给予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安慰,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同时,对于危重病人,护士应随时告知病人或家属的病情,建立风险告知制度,将护理操作中高风险项目,如吸痰、气管插管、运用约束带、输血、导尿等各种侵入性操作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或家属,以取得理解配合,保证抢救工作的安全进行,避免了纠纷的发生。

3安全运转中的作用

3.1 院前急救病人都需要转运,护士在转送的各个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转运前必须再次评估病人的病情、生命体征,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体位并做好固定,及时向医生汇报、记录并通知院内及时接车,需要会诊者及时通知相应的人员,并做好抢救准备;在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注意保持其呼吸道通畅;观察外伤出血情况及各种阳性指征的变化,做好监护及记录,防范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如保持病人的安全,约束带是否牢固、适宜,上止血带病人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各种管道是否扭曲、移位等,保证每个病人在转运途中万无一失,护士要重视每一个环节,做到心中有病人。

3.2 病人到达医院后,与接诊人员交待现场抢救、途中监测情况,做好各种资料的记录,并将现场急救情况、病人姓名、去向、收费等情况向120指挥中心反馈信息。

3.3 在院外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人,要做好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让家属了解病情、病因、抢救过程及死亡原因,同时帮助料理尸体,满足家属的合理要求,提高满意度。

4消毒隔离方面的作用

救护车是连续使用,运送的病人多为危重病人,且病人疾病病种不一,因此,也是引起院内感染重要环节,护士可以指导有关人员作好救护车的清洁、消毒工作,从而杜绝这一途径引起的院内感染。

总之,急救护理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突发急危、重症和遭受意外伤害病人实施的现场急救。急救护士在急救管理、组织协调、后勤保障、有效抢救、安全转运等多项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工作已不是单纯的搬运病人,而是从单纯的搬运模式转变为集治疗监护为一体的院前急救模式。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护士除了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爱心、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强烈团队精神。通过现场紧急救护,医生、护士、驾驶员密切配合,将病人快速安全地转送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从而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实施救护过程中,护理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佩绸.急救护理程序在院前救治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078,(7):130-131.

[2] 王颍,彭德玉.整体护理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2,8(1):47-48.

院前急救护士综合素质建设与培养 篇4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士,综合素质,建设,培养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急救中心的核心任务。由患方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及转运送院等环节组成。急救护士是院前急救全程中急救医生现场处置的协作者、医嘱的执行者、护理程序的实施者、转运途中的监护者以及患者送达医院时的交接者。院前急救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急救护士,其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院前急救质量,因而急救中心必须具备一支热爱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身体心理素质良好、理论基础扎实、急救技能熟练、沟通能力强的相对稳定的护理队伍。而现状是,院前急救风险大、医护生活无规律、工作时间长;接触患者少,实际操作时现场各种不利条件又常常影响急救技能的运用,使得护士业务生疏;患方在时间、技能、体力上对急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大了护士的心理压力;无编制护士工资较低。诸多原因使多数护士不愿长期从事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有急救护理经验的护士不愿到中心工作,原有的有经验的护士又严重流失,因而急救中心必须从现实出发,重视急救护理人才培养,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现就院前急救护士综合素质建设和培养讨论如下。

1 护士队伍资质建设

首先急救中心应重视护士队伍的建设,招聘护士要满足以下条件:热爱院前急救工作、持证上岗;身体与心理素质好、不晕车;有一定的临床和急诊工作经验。其次中心在管理上要人性化,保证值班护士人数并提高待遇,减少护士的工作时间,从长远考虑,留住急救护理人才,使院前急救护理队伍持续稳定发展。

2 心理素质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护士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重要前提,急救中心与护士自身都应意识到这一点,努力提高护士心理应急水平。

2.1 自身心理调节

护士首先应积极调整自己,如上班时做工间操,工休时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健身旅游、逛街购物;适度化点淡妆,时尚出行使自己增强自信,精力充沛,在面对急救现场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场景时才能处变不惊、应对自如。

2.2 心理学知识培训

单位应定期组织心理学知识的辅导,如采用专家集体讲座和个体一对一疏导等形式,提高了院前急救人员心理学认知水平。

2.3 营造和谐环境

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改善值班条件,如安装空调暖气、解决工作餐等,让值班护士感到工作场所温馨舒适、便利,有助于负面情绪缓解;软环境健康主要是指护士应处理好包括医护驾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护士首先要懂得“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真诚豁达友善待人,只有建立健康和谐工作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2.4 引入激励机制

急救中心要考虑到急救出诊的各种风险及意外伤害问题,通过增加出车补助、设置委屈奖项、及时兑现奖金、职称及办理医护人身安全保险等措施,让护士有一定安全感与幸福感。激励机制将激发护士内在潜能,自觉地将压力内化为工作动力。

3 身体素质的增强

护士应经常锻炼身体,如做工间操、听轻音乐,有效地缓解疲劳,工休跑步骑车、练瑜珈、打球;加强营养,劳逸结合等。只有具备较强的体质才能胜任急救出诊时高体能消耗。

4 急救技能的培训

可通过内部培训、外派交流等学习方法,强化急救护理理论与操作技能。

4.1 内部培训

护士在单位内部边工作边学习,既不影响急救也能使急救技能有效提高,包括新进护士岗前一对一带教。

4.1.1 训练原则

采取工间与工休结合、理论巩固与操作演练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练习结合、基础护理与专科培训结合、模拟演练与现场急救结合的原则,科学培养护士。

4.1.2 训练内容

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急救护理三方面理论与操作训练。理论:基础护理以三基内容为主[1],专科护理即以内外妇儿科四科护理教材为主;急救护理以《急救护理学》教材为主。操作主要是强训急救五项技能等。

4.1.3 训练形式

基础、专科理论及操作以自习为主,定期考核。急救技能操作以先示范讲授后自主练习的形式,边学习边操作边评分,包括自评与考核组评分。

4.1.4 训练场所

中心可在值班室旁设独立操作室,内备必须的操作训练器材,特别是五项急救训练模型,无急救任务时,护士在操作室随时练习五项技能等急救技术,特别要对CPR、气管插管、心电监护、电除颤、创伤处置五项技能有计划、按步骤反复强训。

4.1.5 五项操作训练步骤

急救五项操作训练可分四步来完成:一是理论巩固,即以急救基础理论为基础,对气管插管、电除颤、心电监护、CPR、创伤处置五项操作的术前准备、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理论强化。二是操作强训,即对五项技能操作规范化演示后反复自主练习,人人过关。三是标准考核,由急救专业考核小组,按操作标准对五项技能进行考核,逐项评分,对薄弱环节增加训练强度,循环演练,力求达到稳、准、快、好。单位考核可每季度进行一次。四是技能竞赛,定期组织护士急救五项技能等竞赛,强化应急能力,并引入激励机制。竞赛可采取笔试、技能口述与操作并举的方式,综合评分,每年可二次,对优胜者按名次奖励,激发护士自觉钻研急救业务的热情,有利于急救护理水平的提高[3]。此外对新上岗急救护士还必须一对一跟车带教。

4.2 外派交流

有计划安排护士轮流到大型医院急诊与临床科室锻炼,集训各种穿刺技术及急救仪器实践操作;定期组织护士外出交流,掌握急诊护理新理念、新技术。

5 沟通能力的提高

护士与患方的良好沟通对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急救效率,避免医患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5.1 合理运用语言

护士无论是在急救现场还是救护转运途中,面对患者及家属,首先要态度亲切,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急切心理,恰当运用解释性、安慰性或鼓励性语言,使患者及家属稳定情绪,信赖并配合医护人员救治,同时对急救措施与救治结果表示理解、接受。

5.2 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

急救护士经常是在很多人的注视下工作,面对患者、家属及围观者,应做到动作敏捷,忙而不乱、急而有序[2]。如在急救车上要视服务对象作不同处理,如给老人的一个眼神、一个握手、轻拍儿童脑袋等,可以使对方得到鼓励与安慰,增加信心。

5.3 交流注意点

切忌反复询问和闷声不响埋头工作,或手忙脚乱、对患方的提问不知所措或不理睬、夸大疗效或过于消极悲观,态度暧昧窃窃私语等,以免引起误会与纠纷。

6 护理记录规范化

院前急救护理记录单记载了急救护理全过程,它不仅为患者入院的后续治疗、用药提供必要的信息,也是医患纠纷发生的第一手资料,护士应本着对患者和自已负责的态度书写。要求如下。

6.1 及时准确、真实无涂改,与院前急救病历互为补充。

6.2 完整无漏项,对患者入院前所有急救处置、病情进展、治疗用药、护理措施、执行时间等内容均应逐项填写,保证书写质量。

培养一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院前急救护理队伍是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降低急救护理风险与隐患、减少纠纷与投诉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院前急救需要。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辽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

院前急救工作汇报 篇5

院前急救运行情况汇报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各兄弟科室的配合下,我院120急救站分别增设了肖云、马庙、胡集三个急救点并于2016年1月28日正式运行。现将一个月以来,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车辆运行情况:120急救中心全体医护人员、驾驶员克服种种困难,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均能独立接警,并及时反馈出警信息,同时向本部调度员汇报执行任务情况。根据我院三个急救点的设置及出车次数统计,结合院内急救车辆偏少的情况下,原则上事发地点至站点、本院同等距离的情况下,尽可能从站点派车,特殊情况(产科),由院内派车。运行一个月以来,总出车次数为

858次,平均每日出车29次。其中院内

585 次,(院内三听出车次数31次)三个站点共

273次,马庙、肖云、胡集分别为 80次

101次

92次。备用车常规排班,共运行6辆车,院内3辆,三个站点共3辆。自2月20号以来出车总数有所下降,平均每日21次。分析原因为春节高峰期已结束,患者人数总体有所下降。

二、人员配置:现有值班医生12人(其中一人休假,不包括备用车人员),出诊护士12人,驾驶员14人(班长除外)均未达到急救站建设标准1:3的配置,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三、胡集医院停车问题,医院内车辆多,停放混乱,交通阻塞,不利于出车,经与张院长积极协调,现已将急救车停放在大门一侧,夜间停放在院内。

四、经与马院长及袁院长协调,马庙及肖云急救点空调有线电

金乡县人民医院

视已维修,马庙急救点并安装一个新空调。

五、为方便管理院前人员建立了微信群。存在问题:

一、医疗人员不固定,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需招聘固定院前急救医疗人员。

二、各站点监管问题,监控定位系统不完善(现有设备已无法使用,站点无监控),希望在市120指挥中心系统升级完成后给予完善。

三、救护车不能及时维修,维修期间无备用车辆,影响出车。

四、由于院内车辆偏少,病人转院、长途接诊原则上未安排出车(特殊情况除外),有一例胸腹主动脉夹层的病人,病情危急,需紧急转往上级医院治疗,一边派急救车陪护转诊,一边向院领导汇报,使病人及时转诊,避免了纠纷发生。

五、备用车出车待遇问题,按其他院前急救人员给予待遇,并划拨给科室。

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 篇6

面对颅脑外伤,某些人可能会急切采取措施,殊不知方法不当往往给伤者带来更严重的后患。那么,面对颅脑外伤,应如何进行急救呢?

一、了解伤情仔细询问受伤时间、受伤姿势、着力部位、伤情变化等情况。尤其是应详细了解伤情变化,因它常可提示伤情的严重程度。

二、院前急救如果对伤者入院前给予一定的现场急救,往往可起到重要作用常见外伤及急救措施如下:

头皮下血肿

常因头部受到钝器打击或撞击所致。头局部有隆起,触摸有柔软、波动感,伤员自感伤处疼痛。

急救措施: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休息1~2周即可。局部隆起部位可作冷敷,或口服云南白药。当头皮开裂出血时,可用纱布或清洁手帕之类直接压迫伤口止血包扎。

脑震荡

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或高处坠落物是造成脑震荡的常见原因。这是脑组织损伤最轻的一种。这类病人一般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清醒后常不能回忆受伤经过,医学上称之为“逆行性健忘”,常伴有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急救措施:绝对卧床休息,一周内停止脑力和体力劳动。可适当服用镇静止痛剂,如安定,每次1片,口服,一天3次;阿司匹林,每次0.5克,口服,每日3次。

异物嵌入颅脑内

对于嵌入颅脑内的异物,切勿随便拨出,应请有经验的医师处理。因颅内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而残留在伤口内的异物如木片、铁杆、碎石子等,如取出方法不当,常可使神经、血管断裂,造成脑损伤、大出血等严重后果。如本文开头那位同学。

急救措施:一般应在输血的同时,迅速将异物拨去,并对伤口进行缝合。

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后,颅内很快会出血,病人随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颅内血液如渗入组织疏松的眼眶周围,会出现血肿,使眼球突出,形成“熊猫眼”。这类病人还可能伴有鼻、耳道出血。

急救措施:用清洁棉花不断地将流出的血液、脑髓液擦去,并急送医院。

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各种类型的血肿,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高压。病人可出现持续性昏迷、恶心、呕吐、肢体瘫痪等症。

急救措施:密切注意伤情变化,保持安静,切勿翻动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和速尿,以降低颅内压。

开放性颅脑损伤

由钝器或锐器致伤,易造成头皮、颅骨、硬脑膜和脑组织的损伤。脑组织常可膨出。

急救措施:迅速控制头皮出血,敷料覆盖包扎,并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如脑组织已膨出,则可用一个清洁的碗扣上,包扎后再送医院。

三、在急救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保持气道通畅急救者应清除伤员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将他的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舌头后坠和呕吐物流到气管,造成窒息。同时应注意,血液可沿鼻腔和耳道流出,此时切勿用棉花球塞住,否则极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和颅内感染。另外,应及时取出病人衣服口袋中的小刀、硬币和钥匙等,以免受压伤。

搬动应保持平直体位在搬运颅脑外伤者的过程中,应小心谨慎,先上颈托,若无颈托,可用二块枕头或沙袋置于伤员头两侧制动(如下图),伤员宜固定在木板上,切忌推拉、翻转或摇动伤员的头颅或肢体,因为颅脑外伤者大多伴有颈髓损伤。

不宜服用止痛剂因服用止痛剂后可掩盖某些疾病,容易贻误治疗;且脑外伤者多伴有呕吐,故不宜服用。

院前急救护士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2~10月菏泽市急救中心4所市级医院(2所三级甲等,2所三级乙等)院前急救护士122名,女110名,男12名;年龄22~45岁,平均(28.6± 6.5)岁;护龄3~20年;已婚99名(81.1%),未婚23名(18.9%);中专28名(22.9%),大专54名(44.3%),本科40名(32.8%);护士36名(29.5%),护师52名(42.6%), 主管护师32名(26.2%),主任护师2名(1.6%)。 对照组为同所医院非院前急救(没有参与过院前急救)的护士120名,女109名,男11名;年龄21~43岁,平均(29.4±5.3)岁;护龄2~22年;已婚93名(76.67%),未婚27名(23.33%);中专30名(25%),大专57名(47.5%), 本科33名(27.5%);护士39名(32.5%),护师56名(46.67% ), 主管护师23名(19.17% ), 主任护师2名(1.67%)。两组在年龄、护龄、学历、职称及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护士基本资料调查表[2,3,4,5],包括护士的年龄、护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家庭生活、生育、 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及健康教育10个条目。 采用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评价护士生命质量,该问卷是李凌江等[6]在广泛参考国内外生命质量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经测试后证明具有一定的信度、敏感度和效度,包括护士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15个因子60个条目。 每个因子包括护士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诸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 调查前由责任护士组织患者进行统一的培训,明确调查的内容、目的,所有问卷由四所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和院前急救护士长负责发放和收回,回收率为100%。

1.3工作量统计

抽取2013年2~10月菏泽市急救中心调度中心(以4所医院主班车为主)每日派车次数、接诊人次、 救护车日行公里、抢救人次、市内(≤50 km)出诊次数、市外(>50 km)出诊次数[7],每辆救护车配置1名司机、1名医生、1名护士。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自我评价

研究组中,37例(30.83%)护士有心功能障碍(心悸、心动过速、早搏等);61例(50.83%)院前急救护士有工作倦怠;72例(60.1%)护士有腰、颈、背、肩部肌肉劳损疼痛症状;85例(70.25%)女护士认为自身衰老较快,且工作年限越长,感觉越重,不定时的加班加点让护士们无精力和时间学习和参加其他培训。 对照组中,13例(10.83%)护士有心功能障碍(心悸、心动过速、早搏等);31例(25.83%)护士有工作倦怠;41例(34.17%)护士有腰、颈、背、肩部肌肉劳损疼痛症状; 53例(44.17%)女护士认为自身衰老较快,且工作年限越长,感觉越重,不定时的加班加点让护士们无精力和时间学习和参加其他培训。 研究组的心功能障碍、工作倦怠、劳损疼痛症状以及衰老主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日工作量

研究组护士日出诊(7.15±1.25)次、接诊(23.18± 6.42)例、日行距离(262.6±25.7)km、抢救(9.62±1.67)例、 市内出诊(4.25±1.45)次、市外出诊(2.05±0.63)次。

2.3两组护士生命质量评定结果比较

研究组院前急救护士总体生命质量较对照组差, 并涉及护士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其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对生命质量影响最大。 院前护士以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饮食、精神紧张度、社会支持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4影响院前急救护士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院前护士认为对其生命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工作中出差错、患者和家属、夜间长途、知识与经验缺乏等。 见表3。

3讨论

3.1院前护士的重要性

随着院前急救的发展,“120” 救护已走进千家万户,院前急救越来越重要。 一个具有敏捷、有效功能的院外体系,可使人员的伤亡降低到最大限度[8]。 作为一线救护人员的院前护士,每天接触不同种类、病情复杂的患者,环境复杂多变、时间紧迫,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工作压力,以致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生命质量,但他们却能完成超人的院外救护工作,所以,院前急救护士是值得重视的群体。

3.2院外环境与生命质量

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促进人类的健康,不良的工作环境会给人类带来身心危害[9]。 院前急救护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与院前急救环境和时间紧迫密切相关。 一年四季,寒冬酷暑,有呼救就立即出诊,到达出事地点就要迅速抢救,不管是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即使没有生命危险,患者及家属都希望医到病除。 可现场急救条件的限制,没有全部的检查设备和药品,救护车内空间狭小和光线暗淡,医护合作能否把患者安全护送到医院,途中监护与记录,患者是否有传染病以及护患气氛,都会给护士操作带来不便,造成躯体的不适和心理恐惧与紧张[10]。 而同一所医院,非院前急救护士,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病种相对单一,且能和同事共同处理同一个护理问题,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相对趋于正常。 本研究中,通过本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院前护士认为对其生命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工作中出差错、患者和家属、夜间长途、知识与经验缺乏等。

3.3体力消耗与生命质量

院前护士常常处于连续的接诊抢救过程中,不能按时上下班,不管求救地点在什么地方,护士都要经过途中颠簸,还要携带抢救箱,协助搬运患者。 现场急救、猝死者的心外按压、人工呼吸、妊娠者的分娩、 多发伤的临时处理等[11],有时还要充当医生、护士、指挥者的多重角色,体力消耗较大。 据调查[12],80% 的护士害怕出长途,因为长途出诊会多倍的消耗体力和精力,而导致身心疲劳。 美国国立安全研究所(NIOSH) 认为造成护士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的主要原因[13]:1抬举或搬运过重;2不良的用力姿势;3长期的精神紧张;4工作场所的复杂性;5地面不平,缺少身体的支撑物和合适的工作台面;6班次的无规律性。NIOSH的调查中,所有的职业中,护理行业因工作环境造成生命质量低下的最为突出,尤其是急诊和院前急救护士最为典型。 本研究中,研究组的院前急救护士总体生命质量较对照组差, 并涉及护士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 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对生命质量影响最大。 研究组的院前护士以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饮食、精神紧张度、社会支持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4人身安全与生命质量

院前急救是整个急救过程的重要环节,它逾越传统的分科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急救地点分散到社区的各个角落。 一旦出诊,护士面对的是不同疾病、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下的患者及家属[14]。 接到出诊任务,即使快速到达,患者和家属也认为等待太久,将焦虑心情迁怒于医护人员,指责、辱骂、威胁以及围观者的七嘴八舌。 护士要承受极大的救护责任、压力和委屈,用技术和沉默回答现场的人身攻击和心理暴力。 从对院前护士的调查中,90%的护士恐惧出诊,80%的护士最怕夜间出诊,100%的护士怕醉酒和打架人的求救,这些是给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最大问题[15]。 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组中,37例(30.83% ) 护士有心功能障碍( 心悸、 心动过速、 早搏等);61例(50.83%)的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倦怠;72例(60.1%) 护士有腰、 颈、 背、 肩部肌肉劳损疼痛症状; 85例(70.25%)女护士认为自身衰老较快, 且工作年限越长,感觉越重,不定时的加班加点让护士们无精力和时间学习和参加其他培训;研究组的各项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压力大的工作下,因此生理与心理状况都受到严重影响。

尽管我国的院前急救仍在起步阶段, 但发展迅速,一支精锐的院前急救队伍,它代表着一个社区、一个市、一个省、甚至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所以,在重视院前急救的同时,更要重视院前护士,因为他们在急救中的价值不可估量[16,17,18,19]。

摘要: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环境对院前急救护士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10月菏泽市4所市级医院242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工作岗位将其分为研究组(急救护士,122名)与对照组(非急救护士,120名),统计研究组的工作量,分别采用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研究组护士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分析院前急救急救护士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1研究组中,37例(30.83%)护士有心功能障碍;61例(50.83%)有工作倦怠;72例(60.1%)的护士有腰、颈、背、肩部肌肉劳损疼痛症状;85例(70.25%)的女护士认为自身衰老较快,各项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护士的日出诊量为(7.15±1.25)次、接诊(23.18±6.42)例、日行车距离为(262.6±25.7)km、抢救患者(9.62±1.67)例、市内出诊(4.25±1.45)次、市外出诊(2.05±0.63)次。3研究组护士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饮食、精神紧张度、社会支持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院前护士认为对其生命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是工作中出差错、不可预测的环境、患者和家属、夜间长途、知识与经验缺乏等,其中工作中出差错、不可预测的环境和夜间长途是影响院前护士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 院前急救环境严重影响着院前急救护士的生命质量,政府和医院重视院前急救,是对人力的重视,更是对生命的重视。

院前急救护士 篇8

1 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 锐器损伤及针刺伤。在紧张情况下, 边行使边抢救, 容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 约占80%。 (2) 噪声。由于院前急救工作环境特殊, 有时在街头事故现场, 人声嘈杂, 面对紧急情况患者家属或路人情绪激动导致现场噪声加大。 (3) 自身的损伤。院前急救护士进行急救过程中, 要拎着沉重的出诊箱、医疗设备, 还需要动作迅速, 有时需要帮助搬抬患者, 使护士的体力消耗大。加上对急救现场环境不熟悉, 易发生肌肉和骨骼的损伤。 (4) 电离辐射。急诊护士经常需陪护危重患者做各种辅助检查, 如CT、透视等, 从而会不同程度地接触各种放射线。从理论上看, 即使小剂量长时间接触也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畸致癌[1]。 (5) 非电离辐射。经常使用的各种抢救设备、仪器, 由于老化或操作不当, 护士会有发生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1.2 化学因素

(1) 化学消毒剂。院前急救护士每日使用挥发性化学消毒剂, 对救护车和急救器材进行消毒。如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剂均对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2) 水银和戴奥辛是医院常见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水银来自于血压计、体温计、食管扩张器以及荧光灯管等, 具有一定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而戴奥辛则存在于输液器、输血器等相关PVC产品中。研究认为[2], 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

1.3 急救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院前急救往往是十万火急, 争分夺秒的救治过程, 护士需在飞驰的救护车中完成急救处置。往往由于专注于急救工作而忽略了自身的安全, 在救护车紧急制动时, 易造成人身伤害。

1.4 生物性因素

(1) 与病原菌的零距离接触。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到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 从而加大了细菌、病毒的感染机率。 (2) 有毒液体污染。急诊护士经常进行洗胃、催吐等护理操作, 抢救室的空气可能被有毒的具有挥发性的液体所污染。毒物由肺部吸收的速度比经胃吸收的速度快20倍左右, 仅次于静脉注射的吸收速度[3]。 (3) 有毒气体污染。

1.5 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 是患者就诊的第一站。面对着有焦虑、急躁心理的就诊患者, 护士心理负担重, 工作过程中有些患者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急诊护士夜班多, 随时应对各种抢救患者, 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

2 防护对策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对策

(1) 锐器伤的预防处理。对于锐器的处理要非常小心, 使用的针头或其它锐器应及时正确地放入锐器盒中。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 应采用毁形器毁形。操作过程中避免被针刺伤或被溅射的血液、药液污染, 尤其皮肤有破损时更应注意。护士发生锐器伤后, 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要及时处理伤口。 (2) 噪声的防护。定期检查设备, 防止设备老化产生噪声。必要时对特殊环境建立隔音设施。 (3) 加强搬运技巧的培训。不正确的弯腰, 超时静立均可造成肌肉损伤, 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搬运技巧的培训。 (4) 电离幅射的防护。摄片时护士要暂时离开摄片室, 当护士陪同患者做CT和MRI检查时, 护士应穿铅衣用于预防X线对身体的伤害。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对策

(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在更换消毒液, 线消毒时人要离开消毒现场, 眼睛不要直视紫外线光源, 消毒后要及时开窗通风。 (3) 如遇有毒气体的中毒者, 首先在有良好的自我防护条件下,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无毒气场所, 确保现场安全施救。

2.3 赶赴急救现场危险因素的防护

(1) 选择责任心强,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好的护士及驾驶技术好, 情绪稳定的驾驶员。 (2) 做好安全知识的培训。 (3) 加强对救护车的管理, 定期检查维修。

2.4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强化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认真六步洗手法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手段。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血渍要用消毒剂浸润15~30 min后再行处理, 不可直接擦去。化验标本应放入带盖的试管中, 放入密闭容器戴手套送检。 (2) 为农药中毒患者洗胃时, 应戴棉口罩、护目镜, 穿围裙等。工作过程中也要注意开源节流避免浪费, 应尽可能带手套后一次性完成病区内所有操作, 不要戴手套接电话, 开门等, 以免造成交叉感染[4]。

2.5 心理社会支持

急诊科应设置24 h专职保安人员, 设立急诊报警监控系统, 阻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确保护士的人身安全。经常组织护士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护士要自我尊重, 互相关心和爱护。从社会上应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从而充分调动其内在积极性, 激发工作热情。

2.6 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学习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急救操作技术, 提高急救水平, 保障自身安全。加强心理素质锻炼,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做到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关注各种护理技术发展动态, 及时掌握新知识, 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操作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 2005 (2) :29-30.

[2]罗红.医院的环境污染与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0, 19 (10) :450.

[3]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43.

院前急救护士 篇9

关键词: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脑卒中属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中, 前者因血管堵塞引发脑缺血所致, 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5%[1], 而后者则是由脑血管突然破裂所引起的, 发病率较缺血性脑卒中略低。有数据调查显示, 脑卒中是现阶段造成我国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2], 及时判断病情并送诊救治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率, 降低脑卒中致残程度的关键。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所实施监护、抢救等医疗活动。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给予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取得良好临床急救效果, 为于临床救治脑卒中患者争取了宝贵时间, 文章现以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经120收治的6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入院前均出现严重头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等症状, 部分患者猝然昏扑。经影像学诊断证实, 病症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3]。病例排除标准: (1) 非首次脑卒中发病者; (2) 合并肿瘤等其他脑部疾病者; (3)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4) 急性期溶栓患者; (5) 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4]。随机将入选患者均分为两组。试验组34例, 男19例, 女15例;年龄42~83岁, 平均 (60.32±5.31) 岁;缺血性脑卒中23例, 出血性脑卒中11例;发病到呼救时间2~50 min, 平均 (26.36±5.21) min;GCS评分3~12分, 平均 (7.10±1.95) 分。对照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年龄40~81岁, 平均 (59.75±4.62) 岁;缺血性脑卒中21例, 出血性脑卒中13例;发病到呼救时间3~45 min, 平均 (25.08±5.33) min;GCS评分2~14分, 平均 (7.17±2.04) 分。笔者所在医院120电话接诊2 min内出车,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院前平均急救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行针对性治疗, 围术期两组采用相同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入院前行常规急救护理措施。120到达现场以后, 接诊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简单判断和评估, 建立静脉通道, 实施呼吸道护理, 对患者病情进行对症处理至患者安全转运回院。

试验组患者入院前以急救护理路径进行院前急救。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接到急救电话出车以后, 急救人员于车上联系家属, 详细询问患者病症情况及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 对患者脑血管疾病进行初步判定。同时, 电话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清除口腔异物、头部垫高及冰敷等家庭急救, 叮嘱患者不要随意搬动患者。 (2) 急救车到达现场以后, 急救人员即刻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 通过查看瞳孔、观察神智等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及时准确制定抢救策略, 确定转运方法。例如:中、轻度昏迷者 (GCS≤9分) 即刻转运;重度昏迷者 (GCS<8分) 迅速予以控制血压、开通气道、吸氧、降低颅内压等现场抢救, 待患者状态平稳后再行转运。 (3) 转运回院途中, 患者恢复体位, 严防呕吐物误吸。期间, 急救人员持续予以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等, 病情变化者予以应急处理。例如:以冰袋对颈动脉进行降温, 以降低脑基础代谢率, 缓解血肿, 从而保护脑细胞,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滴注甘露醇, 以降低颅内压, 避免脑疝;稳定控制患者血压、血糖等。 (4) 转运途中, 软垫固定患者头部, 系好安全带, 急救车尽量避免颠簸。针对尚未昏迷患者, 予以心理安慰,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感和恐惧感, 避免患者因负性情绪心理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 加重病情。同时, 及时联络急救中心, 简明告知患者病情等相关信息, 方便急诊科准备救治, 待患者入院后, 急救人员详细告知患者转运途中治疗及用药情况, 急诊科迅速实施抢救, 尽一切可能缩短救治时间, 为患者生存争分夺秒。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 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中国) 和Barthel量表对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5],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脑卒中致残情况。其中,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最高45分, 患者得分越高, 神经功能越差;Barthel量表最高100分, 患者得分越高, 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系统软件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2例患者死亡, 抢救成功率94.12% (32/34) 。据家属描述, 这2例患者发病时均为猝然昏扑, 急诊车到达现场时, 患者GCS评分均为3分, 经现场抢救无效, 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死亡。其余患者经院前急救护理, 均于病情稳定状态下入院紧急救治。对照组6例患者死亡, 抢救成功率82.35% (28/34) 。其中, 4例患者转运回院途中死亡, 2例患者入院抢救无效死亡。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6) 。

2.2 两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比较

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 试验组存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又称中风, 是临床常见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不良生活方式的多见, 其发病日趋年轻化。脑缺血或出血会不同程度的损伤颅脑细胞组织, 因此脑卒中不仅致死率高, 导致患者出现瘫痪等残疾情况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文献[6]报道显示, 脑卒中致残率最高可达80%,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临床研究发现, 脑卒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致残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7]。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例, 越早给予患者甘露醇等针对性治疗药物, 越有利于控制患者颅内血肿的早期形成, 这是缓解或避免患者颅内组织受压迫的有效途径。

院前急救是入院以前对患者进行医疗急救以抢救并维持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 能够为患者安全转院进行针对性救治提供宝贵时机, 因此, “高效”是给予患者院前急救需坚持的首要原则[8]。这不仅要求急救车需做到出诊快速, 也要求急救车转运患者回院过程中, 急救人员能针对患者实际病症情况采取有效抢救方法, 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可能。本次临床研究选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该急救模式在传统入院急救模式基础上加用了现场抢救, 且与常规急救模式相比, 该护理模式下的院前急救和入院抢救衔接更为紧密,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急救时间, 为患者的成功救治奠定了初级保障。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94.1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术后, 试验组患者存活病例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6.74±3.11) 分、Barthel指数评分 (86.42±7.25) 分, 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生活自理能力更强, 残疾程度轻于对照组。表明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能有效缩短急救时间, 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减轻患者致残程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8) :41-43.

[2]马骏.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5) :106-108.

[3]陈峥嵘.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4) :249-250.

[4]蒋大琼.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 2015, 28 (50) :103.

[5]白滋.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76) :182.

[6]杨香.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12) :355.

[7]李培丽, 郗哲, 姚菁波, 等.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 (8) :157-158.

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 篇10

急救医学将急救过程分为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及ICU观察三个阶段[1]。院前急救是指将急、危、重伤病者送入医院前所施行的医疗急救[2]。院前急救对挽救伤者生命意义重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院前急救的要求越来越高[3]。我院通过加强急救管理,在提高急救反应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12月间我院急救病人96例,其中男54例,女42例,平均年龄(39.5±2.1)岁,其中创伤47例,占48.96%。

1.2 方法

制订规范的院前急救程序,提高急救人员技术能力水平,加强时间观念与急救意识,比较加强管理前后急救人员的急救反应能力。

1.2.1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

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条例,以及《院外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院外急救病历书写规范》和《院外急救管理制度》三大急救运作标准,帮助急救人员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以规范的职业行为开展工作,履行义务[4]。

1.2.2 加强思想建设。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5]。

1.2.3 提高急救技术能力。

“救”是急救人员的工作重点,通过加强技术能力训练,使急救人员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掌握急救知识,熟练地操作各种专业仪器和设备,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

1.2.4 严格执行规范的院前急救程序。

(1)采用急救呼叫记录表仔细记录急救呼叫内容及出诊准备工作;(2)根据急救人员情况每年安排两次以上技能培训;(3)严格执行院前急救技术及规范,坚持“只救命,不治病”的急救原则处理急性阶段[6,7],在处理成批伤者时按轻重缓急施救;(4)按制度要求备齐器械、药品,院内反应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急救反应时间控制在30 min之内;(5)院前急救措施包括:查体仔细,尽量不移动伤者身体[8];快速心肺复苏、除颤;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包扎和固定;病情允许时迅速送往医院继续治疗;运转途中密切监护记录病人情况;(6)病人运转途中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及ICU观察的绿色通道,采用首诊负责制;(7)规范文件书写,采用《院外急救病历书写规范》标准,全部资料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文件按流程传递,设专人保管,以备事后查阅。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加强管理前后急救人员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全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我院加强急救管理前后急救反应能力情况(包括加强管理前后急救人员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以及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情况)。加强管理前,我院院内反应时间为(5.87±1.39) min,急救反应时间为(15.16±5.78) min,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为(73.25±1 1.34)分;加强管理后,我院院内反应时间为(3.06±0.43) min,急救反应时间为(11.67±4.23) min,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为(95.21±7.49)分。我院加强急救管理后急救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较加强管理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和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的救护,是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的第一时间段,是挽救危重病人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而“第一时间段”以及“伤后黄金1小时”理念,也都体现了院前急救中现场救治的重要性[9,10]。

本研究表明,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后,我院院内反应时间由原来的(5.87±1.39) min提高至(3.06±0.43) min,急救反应时间由原来的(15.16±5.78) min提高至(11.67±4.23) min,急救人员技术能力考核得分由原来的(73.25±11.34)分提高至(95.21±7.49)分。通过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我院的急救反应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总之,加强院前急救管理,规范院前急救程序和提高急救人员技术能力水平,对于提高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曾秀美,胡玉燕,罗伙娣,等.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243-244.

[2]陈玉琼,魏竹君,毛晓泉.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的初步探讨[J].四川医学,2011,32(2):281-282.

[3]黄丽兰.基层医院如何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3):129-130.

[4]蔡碧厦.基层医院院前急救常见的医疗问题与处理对策[J].海南医学,2011,22(10):118-119.

[5]王瑞敏.基层医院救护车急救用品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4):88-89.

[6]周红勤.浅谈基层医院的院前急救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9(10):412-413.

[7]李亚华,李莹,蒋虹.院前急救培训对改善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现状的体会[J].健康天地,2010,4(11):5.

[8]刘红丽,马艳青,范志文.基层医院1129份院外急救病案质量控制分析及对策[J].中国病案,2008,9(10):13-15.

[9]金俊荚.120指挥抢救35次突发事故及院前反应能力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2008,9(4):260-261.

上一篇:液压加工机下一篇:安全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