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

2024-05-08

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精选8篇)

篇1: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流程

一、诊断

应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诊断步骤: ①是否为脑卒中? ②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 ③是否适合溶栓治疗?

二、评估与诊断

①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

②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③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

④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有条件应持续心电图监测。⑤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

⑥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但在起病早期,应注意避免因此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时机。三、一般处理

1、呼吸与吸氧、心脏监测和体温控制

①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②呼吸与吸氧支持: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③体温控制: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体温>38℃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2、血压控制

①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

②缺血性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可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药物,避免使用引起血压急剧下降的药物。

③卒中后若病情稳定,血压持续≥140mmHg/90mmHg,无禁忌症,可于起病数天后恢复使用发病前服用的降压药物或开始启动降压治疗。

④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可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纠正低血容量,处理可能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心脏问题。

3、血糖控制

①血糖超过10 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疗,应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mmoll/L。②血糖低于3.3 mmol/L时给予10% ~20% 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目标达到正常血糖。

三、溶栓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及相对禁忌症 适应症

• • • • 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症状出现<3h 年龄≥18岁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 • •

禁忌症

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 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既往有颅内出血

相对禁忌症(下列情况需谨慎考虑和权衡溶栓的风险与获益(即虽然存在一项或多项相对禁忌症,但并非绝对不能溶栓))• • • 轻型卒中或症状快速改善的卒中 妊娠

癫痫发作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 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 •

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

血压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活动性内出血

急性出血倾向,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

9100x10/L或其他情况

48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上限)

已口服抗凝剂者INR>1.7或PT>15s 目前正在使用凝血酶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各种敏感的实验室检查 异常(如APTT,INR,血小板计数、ECT;TT或恰当的Xa因子活性测定等)血糖<2.7mmol/L

CT提示多脑叶梗死(低密度影>1/3大脑半球)

近2周内有大型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

• •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

• •

• •

3-4.5h内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 适应症

• • • • 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持续3-4.5h 年龄≥18岁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 • • • •

禁忌症

与3h内rtPA静脉溶栓禁忌症相同

相对禁忌症

与3h内rtPA静脉溶栓相对禁忌症相同 年龄>80岁

严重卒中(NIHSS评分>25分)口服抗凝药(不考虑INR水平)

有糖尿病和缺血性卒中病史

6h内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

适应症

• • • • • • 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症状出现<6h 年龄18-80岁 意识清楚或嗜睡

脑改变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症

与3h内rtPA静脉溶栓禁忌症相同

四、静脉溶栓的监护与处理

①尽可能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②定期进行血压和神经功能检查,静脉溶栓治疗中及结束后2h内,每15min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估;然后每30min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h。

③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或神经症状体征恶化,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

④如收缩压≥180mm Hg或舒张压≥100mm 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⑤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应延迟安置。

⑥溶栓24h后,给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MRI。

五、给药方式

①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和3-4.5h的患者,应根据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使用方法:rtPA 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lh,用药期间及用药24h内应严密监护患者。②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在6h内,可严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分钟,用药期间应如严密监护患者。

③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

④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应推迟到溶栓24h后开始。

篇2: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脑梗死虽比脑出血病死率低,但致残率高,且大约20%的幸存者在1~2年内会再次复发,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但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

关于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目前国际上尚无定论。受动物实验提示多数学者认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是3~6小时[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rt-PA临床试验将时间窗定在3小时内[2]。根据3~6小时这个时间窗国内外进行的溶栓研究已取得成果[3,4],而许多学者致力于6小时之外的延迟溶栓研究亦取得良好效果[1,4]。这些不同时间窗的掌握说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遗憾的是目前的神经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技术尚不能迅速准确地提供是否存在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组织及存在的时间,但国外一些学者利用PET研究显示,缺血半暗带组织在某些人可能持续至卒中发病24小时,少数人甚至长达48小时[5,6]。Warach等[7]亦通过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技术寻找出半暗带的存在信息。因此,如何确定安全时间窗的个体化方案,有待于临床及辅助检查的进一步完善。临床应用与临床疗效

2.1 常用溶栓剂 目前理想的溶栓药和最佳溶栓方案尚未明确。实验和临床较为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或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rt-pa)。SK、UK为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能使血栓及血浆内的纤溶酶原激活而产生全身高纤溶血症。t-pa/rt-pa则可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使其在局部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溶栓速度快,代谢迅速,能避免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保持最低的纤维蛋白原的降解[8,9],国外静脉溶栓应用较多,由于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除此之外,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cupa)是人血、尿中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比激活血循环中游离的纤溶酶原容易,scupa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基因重组葡激酶(r-sak)同样具有选择性溶栓特点,在国外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2.2 给药途径、剂量及持续时间 溶栓剂的给药方法有静脉滴注、颈内动脉灌注及导管介入治疗。国外多采用静脉滴注t-pa,局部动脉灌注UK、SK,随着导管技术的发展,90年代后开始采用超选择性插管到闭塞动脉近端,局部灌注溶栓剂,对较大或较长的栓子还可将导管插入血栓,在血栓前、血栓内及血栓后用药,并辅以导管机械碎栓加速血栓溶解。虽然可减少溶栓剂用量,减少栓子向末端移动的危险性,但技术性强,操作不当有可能导致脑动脉穿孔而致死。国内多采用静脉滴注及颈内动脉灌注UK,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超选择性动脉给药较少。有研究表明早期采用静脉给药与动脉给药的用药效果一致,且未能证实技术的改进如机械性血栓破坏术、导管设计改进等能加速溶通。

国内外各家报道的剂量及持续时间不一。一般认为溶栓药物的剂量:静脉途径已接近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溶栓剂量,即SK 150万U,UK 200万U,t-pa/rt-pa 100mg。动脉途径:SK 2.5~175万U,UK 20~170万U,t-pa/rt-pa 20~100mg。给药持续时间通常为30分钟至2小时。停药指征:除上述剂量和时间的限制外,若行脑血管造影,一旦发现血管再通立即停药。最近根据全美心脏学会和神经学会医疗顾问委员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建议及国内经验,全国脑血管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建议:不推荐使用SK静脉溶栓。UK总量:动脉溶栓25~75万U,造影时间<1.5小时;静脉溶栓50~250万U,静滴<2小时,最好1小时内滴完。

2.3 病例选择标准 ①年龄<75~80岁;②无意识障碍;③脑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影;④溶栓治疗可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但若为进展型卒中可延长至12小时;⑤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者。

2.4 禁忌证 ①溶栓前症状及体征迅速改善者;②起病伴癫痫发作不能有效控制者;③单一神经缺损症状无法评分如共济失调感觉障碍者;④有脑出血史;⑤6个月内有脑梗死及颅脑外伤史,遗留明显功能缺损者;⑥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⑦新近心肌梗死、外科手术及分娩者;⑧半年内出现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胃肠或泌尿系出血;⑨已知出血倾向;B10口服抗凝剂、凝血酶原时间>15秒;B11病前48小时用过肝素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10×109/L;B12血糖<2.8mmol/L或>22.2mmol/L;B13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 >100mmHg。

2.5 临床疗效 目前国内外对于溶栓治疗的效果是乐观的。国外报道溶栓治疗的显效率为47%~81%,而国内报道为70%~90%,有的甚至达100%。国内第三届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会议介绍t-pa/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完全再通率30%~52%,部分再通率50%~92%[10]。然而一项包括12个临床试验近3 000例患者的汇总分析显示,应用溶栓药可使严重致残和病死率下降20%,但脑出血却增加3倍[2]。当然这些临床研究的不同结果可能与国内外使用的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及疗效评价标准各异有关,并且为了强调某一疗法的评价,采用单一用药的试验情况限制了临床疗效的观察。今后有待于制定统一标准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等研究,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的溶栓剂还有待于临床应用。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3.1 颅内出血 脑梗死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分为脑实质出血(PH)和出血性梗死(HI)。SK、UK、t-pa三种药物HI总发生率约10%,PH约5%。PH几乎100%发生在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HI发生相对迟缓,2天之内占44%,10天之内占88%[11]。PH的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常见。PH病死率接近于一般脑出血者,HI预后一般良好。

3.2 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①发病到治疗开始持续缺血的时间过长,故安全时间窗的掌握很重要。②文献报告出血与溶栓剂剂量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但可能与溶栓剂剂型有关。有报道SK潜在出血的可能性最大。亦有报道出血发生率似乎t-pa高于UK或SK[11]。③溶栓治疗时的高血压将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当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时,发生PH的机会将大大增加。④脑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可能更易发生出血[4,12]。⑤治疗前脑CT已有低密度改变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其出血的危险性将增加。⑥脑梗死部位:对于颈内动脉闭塞尤其是起始部或海绵窦闭塞,由于引起的缺血程度重,willis环参与的侧支循环差,即使完全再通预后一般不佳,且易发生大面积颅内出血而死亡,故不应作为溶栓治疗的适应证。3.3 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闭塞 溶栓药物停用后会发生血管再闭塞,但其发生率及发生机制目前尚缺乏有关资料。金兰[13]、吴立群[14]等分别对20例和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UK溶栓治疗期间纤溶活动及血小板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UK静注后即刻t-pa活性直线上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直线下降,但不到24小时血浆PAI反跳超过静注UK前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在静注UK后达峰值,故推测溶栓治疗后再梗死可能与PAI活性反跳及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有关。抗凝剂是否能预防再闭塞国内外报道不一,且安全性尚未被证实,安全时间窗有待进一步研究。3.4 再灌注损伤 动物实验中脑组织由可逆性改变到不可逆性改变在恢复血流过程中比在缺血时更明显。理论上再灌注早期脑组织氧利用率低,过氧化脂质含量高,过剩氧很容易形成活性氧,与细胞膜脂质发生反应,使细胞损害加重,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外Ca2+快速内流造成细胞钙超载,线粒体受到破坏,离子泵衰竭,神经损害加重。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可以保护半暗带区再灌注对神经细胞的损伤。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确实可以使闭塞的血管早期再通,使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但也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关键是要抓住治疗时机,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和剂量进行联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当然目前取得的成果是有限的,如何使溶栓治疗个体化,如何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如何采取联合治疗措施使溶栓治疗的效果更好,减少并发症,将成为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课题。

作者单位:丛文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医院内三科 北京 100045)白玉芝(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医院内三科 北京 100045)参考文献

1,魏岗之.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治疗的新概念.中华内科杂志,1996,35(8):509~511 2,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N Engl J Med,1995,333:1581~1587 3,Sandercock P.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promising perilous,or unproven? Lancet,1995,346:1504~1505 4,刘庆斌,包华,刘晓华,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内蒙古医学杂志,1998,30(4):193~197 5,Baron JC.Clinical use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Neurosurg Clin North Am,1996,7:635~664 6,Young AR,Sette G,Touzani O,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high 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 in the acute stage and final infarction in 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an investigation in anesthetized baboons with PET.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6,16:1176 7,Warach S,Dashe JF,Edelman RR.Clinic outcome in ischemic stroke predicted by early diffusion-weighted and per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6,16:53~59 8,Philips MF,Bagely LJ,Sinson GP,et al.Endovascular thrombolysis for symptomatic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J Neurosurg,1999,90:65~71 9,Bousser MG.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Stroke,1999,30:481~483 10,贺宪斌.心脑血管急症.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95~396 11,高宗恩,郭玉璞.脑梗塞溶栓治疗伴发颅内出血的危险.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5):309~311 12,Okada Y,Sadoshima S,Nakane H,et al.Early computed tomographic findings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d brain embolism.Stroke,1992,23:20 13,金兰,张抒扬,严晓伟,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期间纤溶活性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4):261 14,吴立群,戚文航,邵慧珍,等.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1):46

篇3: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治疗急性脑梗死,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同传统治疗方法比较, 出血的风险亦未见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现将2010年初至2013年底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以我院2010初至2013年底的1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9例, 女65例, 年龄最小30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CT除外脑出血, 均无脑梗死早期征象, 大部分行头部MRI检查, 弥散加权像显示均匀高信号, 诊断明确。其中脑叶梗死24例, 基底节区梗死95例, 小脑梗死11例, 脑干梗死14例。所选患者发病时间均<4.5 h, 80%患者发病时间<3 h。医院对所有患者开放绿色通道, 就诊后即刻行头CT检查, 同时查血常规, 血型, 生化, 凝血四项, 为静脉溶栓做准备。具备溶栓条件者, 急诊室给予建立静脉通道, 血压高于180/110 mm Hg者, 给予降压药静点, 同时和神经内科值班医师电话交接。入院后即刻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对患者进行评分。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适应证筛选, 筛选标准参照第六版神经内科学[1]。

1.2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70例, 实验组74例。两组间年龄, 性别, 病情轻重分布均匀。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法, 包括抗血小板、补液、改善微循环, 调脂, 控制血糖, 血压, 对症等治疗。实验组除应用补液、改善微循环, 调脂, 控制血糖, 血压, 对症等治疗措施外, 均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 为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 商品名为爱通立, 总量为0.9 mg/kg, 总量的10%静脉注射, 余下的90%溶于生理盐水中, 0.5 h内静脉滴注。溶栓过程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单纯皮肤黏膜出血, 在密切观察情况下, 不中断溶栓治疗。如出现深部出血, 如咯血, 呕血, 泌尿生殖系出血, 立即终止溶栓治疗, 给予局部止血治疗, 如正肾冰盐水口服后胃管注入, 血凝酶局部应用止血, 一般不给予全身性止血治疗, 以免脑梗死病情加重。溶栓24 h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 高龄, 糖尿病, 危险因素多的患者加用氯吡格雷75 mg口服, 以防病情进展。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不变、恶化或死亡的病例数, 进行组间三类转归比率比较;记录两组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组间比较。

1.3统计学处理: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随机分配, 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相似, 具有可比性。溶栓组病情改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情无变化比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病情恶化或死亡比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间治疗前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溶栓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诊。脑组织血流量极为丰富, 为代谢活跃器官, 对缺血, 缺氧高度敏感。脑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后, 由于缺乏足够的侧支循环, 脑组织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 而梗死周围区域由于部分侧支循环代偿, 尚有大量存活神经元, 为缺血半暗带。及时挽救此部分脑组织为改善预后的关键, 也是静脉溶栓治疗的基础。如果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 及灌注成像 (PWI) 技术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指导溶栓治疗, 则更有临床意义[2]。治疗时间窗在静脉溶栓中极为关键, 急性脑梗死发病6 h内, 溶栓成功率高, 超过6 h, 由于自由基大量生成及细胞内钙超载等因素, 再灌注损伤及出血的并发症均明显增加[3]。本研究选择病例均为发病4.5 h内, 大部分为发病3 h以内, 病情改善率高, 病情恶化及病死率低。

溶栓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出血, 尤其是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 由于梗死周围脑组织水肿渗出, 有自发点状出血倾向, 溶栓后, 可能引发大面积出血。这类患者, 无论是否接受溶栓治疗, 预后均不理想。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高血压, 高血糖等[4]。对于溶栓治疗后引起脑出血, 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预后差, 所以慎重选择适应证, 尽量减少脑出血并发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2.

[2]樊双义, 王天昊, 何宝明, 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J].解放军军医杂志, 2009, 34 (4) :189-190.

[3]魏金香, 刘丽媛, 周建伟, 等.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大剂量尿激酶合并舒血宁溶栓治疗临床疗效及凝血指标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9) :163-164.

篇4: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

关键词 脑梗死 静脉溶栓 护理

2006年10月~2011年6月对112例接受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12例,男74例,女38例,年龄42~75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溶栓入选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临床明确诊断缺血性卒中,并且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③症状开始出现至静脉干预时间<6小时;④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且治疗前无明显改善;⑤患者或其家属对静脉溶栓的收益/风险知情同意。溶栓排除标准:①CT证实颅内出血史;②神经功能障碍非常轻微或迅速改善;③发病超过6小时或无法确定;④伴有明确癫痫发作;⑤既往有颅内出血、动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病史;⑥最近3个月内有颅内手术、头外伤或卒中史;最近21天内有消化道、泌尿系等内脏器官活动性出史;最近14天有外科手術史;最近7天有动脉穿刺史;⑦有明显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100×109/L;48小时内接受肝素治疗并且APTT高于正常值上限;近期接受抗凝治疗并且INR>1.5;⑧血糖<2.7mmol/L,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⑨CT显示低密度>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

溶栓方法: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在30分钟内滴完。溶栓治疗结束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即给予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和胞二磷胆碱保护脑细胞。24小时后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

护理方法:

⑴溶栓前护理:护士需掌握该病的发病原因、溶栓机理、常见并发症。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查看有关实验室检查,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有无异常。溶栓时要准确配药,严格按时给药。

⑵溶栓后并发症护理:①出血性并发症护理: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中最严重并发症。如何减少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应详细了解病史,如果溶栓时间窗>6小时,同时对于不能确定发病时间的患者,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建议不考虑溶栓治疗。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必须严密监测血压,并详细了解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若治疗前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建议暂停溶栓治疗。详细了解近期有无使用过肝素和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若使用过抗凝药物者,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不宜使用溶栓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特别注意早期有无口腔黏膜出血、齿龈出血、皮下出血、黑便、血尿、呕血等先兆症状以及颅内有无出血征象等,若有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停止溶栓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溶栓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肢体变化。若患者发生头痛、呕叶、视盘水肿、脉搏缓慢洪大、呼吸加深、血压升高,加上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则揭示并发脑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采取各项急救措施。②再灌注脑损伤并发症的护理:当缺血脑组织重新得到灌注时,会引起再灌注的损伤,发生脑水肿,引起脑组织肿胀和急性颅内高压增高,甚至可发生脑疝而导致死亡。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多语、多动及血压升高等,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改变,有无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缓慢等颅内高压增高表现,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有效的使用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③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并发症护理: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闭塞率10%~20%[3]。溶栓后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运动、感觉功能的变化情况,若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或进行性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肢体瘫痪,则提示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致继发脑梗死的可能,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复查头颅CT,及时给予改善脑循环和脱水降颅内压。为了防止血管再闭塞的发生,溶栓24小时后应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集聚等改善脑循环处理。

根据欧洲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下简称评分)为0;②显效:评分减少>21分;③有效:评分减少8~20分;④无变化:评分减少<8分。

结 果

本组患者中基本治愈37例,显效39例,好转28例,无效8例。有10例出现出血性并发症(轻微牙龈出血3例,皮下瘀斑7例),3例于溶栓后6小时发生继发性少量颅内出血,给予脱水降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处理,患者好转。

讨 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应及早实施溶栓治疗,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超早期溶栓治疗可快速恢复梗死区微循环,恢复脑血流的早期再灌注,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4]。由于溶栓药物在超早期应用可能带来颅内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的潜在危险,所以在溶栓治疗中各个环节的护理技术配合非常重要。

本组1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帝的肢体瘫痪或言语障碍。通过静脉溶栓及采取系统化的护理,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了明显改善。有10例出现出血性并发症(轻微牙龈出血3例,皮下瘀斑7例),3例于溶栓后6小时发生继发性少量颅内出血,给予脱水降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处理,患者好转。通过以上的病情观察及有效地护理,本组成功率高,治疗效果较理想,并发症少,同时也说明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其进行系统化护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并配合早期康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所致的功能障碍,缩短住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6.

3 张韶红,彭满青,刘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上海护理,2011,11(5):43.

4 黄允香.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0,31(1):130.

篇5: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临床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且均经脑CT及MRI证实, 并参照[2]的病例入选标准进行筛选: (1) 年龄≤75岁; (2) 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及明显低密度等脑梗死改变; (3) 无严重肢体瘫痪; (4) 无昏睡/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 (5) 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 共得到80个病例。根据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2组, 治疗组44例, 男性28例, 女性16例, 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3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41例, 高血压病史23例、冠心病史12例、糖尿病史5例, 使用尿激酶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36例, 男性22例, 女性14例, 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2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34例, 高血压病史20例、冠心病史10例、糖尿病史4例, 因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使用溶栓治疗而使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2组患者均为6h内就诊, 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体征等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 先降低颅内压, 降水肿, 使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药, 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体重给予相对剂量的100~150万U尿激酶加入到100~150mL的0.85%Nacl溶液中静脉滴注。30min内静脉滴注完。对照组:采用80mg的用奥扎格雷钠加入到200mL的0.85%Nacl溶液中静脉滴注。2组患者在溶栓后24h予以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 并连续几天口服阿司匹林0.3g/d。治疗的同时, 予以严密的监护治疗: (1) 心电监护以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2) 脑水肿高峰期予脱水治疗, 并严密监测水电解质情况; (3) 根据病情随时复查头颅CT。

1.3 疗效判定

根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为三等级: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16~30分[1]。临床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分值减少90%~100%;显著进步:分值减少46%~90%;进步:分值减少18%~45%;无效:分值减少0~17%;0以下为恶化 (死亡) 。总有效率为分值减少18%以上, 显效率:分值减少46%以上[1]。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资料采用均数 (x-±s) 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标准,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h、1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分 (表2)

2.3 治疗后, 2组发生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后24h复查脑CT有脑出血情况,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变化不明显, 多为轻度出血, 予停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其他治疗继续, 无预后不良[3];4例患者有头疼、恶心、呕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 症状会于几个小时后自然消失。有1例为皮肤粘连出血, 但患者无一例死亡。对照组中有5例脑出血患者, 2例有出现皮肤粘膜出血, 2组的差异未有多大显著的差异。

3 结语

由表1可见,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害小于对照组, 且治疗显效快, P<0.05。由表2可见, 治疗组的显效率75%高于对照组41.67%, 死亡率低, 疗效显著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并发症并不严重, 未影响预后,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若符合[2]的适应证, 常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但由于部分患者或其家属考虑并发症而放弃该疗法, 仅能被动的使用奥扎格雷钠治疗, 经回顾性分析以上2组的治疗结果得出, 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 能迅速复溶使梗死血管再通, 进而迅速改善症状, 缩短疗程, 改善预后。具有显效快, 疗效显著,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等特点。但我们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把握好剂量, 及早治疗, 并且在溶栓后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辅以严密监护, 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尿激酶半衰期短, 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 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 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 从而发挥溶栓作用[3]。是一种安全有效, 且价格经济的药物, 在临床应用上, 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是值得推荐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2.

[2]攻关课题协作组国家九五.急性脑梗死6h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 35 (4) :4.

篇6: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

【摘要】 目的 探讨和总结rt-PA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溶栓過程中以及溶栓后进行科学护理。结果 溶栓24小时后,28例症状、体征好转(90.3%),1例无效(3.2%),2例出现溶栓后出血(6.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18-02

【基金项目】武警后勤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编号: WHTD201308-2)。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且发病率还呈增长趋势[1]。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早期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1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过程,旨在探讨和总结rt-PA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溶栓入选标准 (1)前循环发病6h内,后循环发病9h内;(2)头颅CT检查无颅内出血,无大面积脑梗死;(3)临床症状及体征持续时间超过1h,NIHSS评分3-24分;(4)患者家属同意静脉溶栓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排除: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内有头部外伤史、脑梗死病史、心肌梗死病史;近2周内有较大外科手术史,近1周内有动脉穿刺史;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1.2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及溶栓标准[1]。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44~80岁,平均(55.8±8.3)岁。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5例。

1.3 溶栓流程:(1)所有患者均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溶栓前完善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血气分析、血栓弹力图、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CT及头颅MRI检查。(2)给予rt-PA溶栓治疗,总剂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将总剂量的10%在1min内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1h内静脉滴入。(3)rt-PA滴注完后0.5h及2h复查血栓弹力图,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

1.4 结果 溶栓24小时后,28例症状、体征好转(90.3%),1例无效(3.2%),2例出现溶栓后出血(6.5%)。

2 护理措施

2.1 溶栓前护理

2.1.1 患者由门急诊入院,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全面检查患者,包括神志、瞳孔、语言、肢体活动、皮肤黏膜等。在最短时间内完善各项化验及检查,准备好rt-PA及抢救药品及物品。

2.1.2 对意识尚清的患者,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病例,缓解其紧张害怕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对家属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2.1.3 尽量不做有创操作,如下胃管、尿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等。

2.2 溶栓中护理

2.2.1 rt-PA的监管 根据患者体重,精确计算rt-PA剂量,用注射用水稀释,其中总剂量的10%在1分钟内静脉注射,剩余剂量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滴注过程要单独使用一条静脉通路,滴注时要匀速。

2.2.2 血压的监管 溶栓治疗的整个过程血压应控制在一定范围,避免较大波动,一般要求血压控制在185/110mmHg以内,同时避免血压过低。血压监测在最初2h内15min一次,6h后30min一次。发现血压过高、过低,及时通知医生。

2.2.3 神经系统体征的监管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有无呕吐等情况并及时记录,配合医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2.3 溶栓后护理

2.3.1 继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征象,如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痰液及呕吐物有无出血,等。及时监测凝血功能,rt-PA滴注后0.5h及2h监测血栓弹力图,快速、准确反映患者凝血机制。

2.3.2 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可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3]。指导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注意患者吞咽情况,必要时给予下胃管,防止误吸;有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注意及时心理护理。

2.3.3 溶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三大主要并发症有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4]。若患者出现头痛、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变化、喷射性呕吐、血压突然升高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本组病例中,2例溶栓后出血患者,1例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1例表现为单侧瞳孔散大。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脑血流,挽救半暗带区,预防脑梗死面积进一步增大[5]。rt-PA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选药物,2008年ECASS-3试验结果表明,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好,颅内出血发生率低,约2.4%[1,6]。

一般来说,rt-PA静脉溶栓治疗都应在神经重症监护室里进行。监护室里有必要的监护设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其次,与普通病房相比,监护室医护人员配备更充足,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且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另外,没有家属的陪伴,患者可以静心地接受治疗,加之有护士的专业心理护理,可以避免患者情绪及血压波动。

缩短患者发病到溶栓治疗的时间是溶栓治疗的关键,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及准确输注rt-PA,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指导。总之,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杂志,2010,43(2):146-153

[2]许建芬.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和护理[J]. 海南医学杂志,2010,21(15):113-114

[3]黄海燕, 张丽华, 沈碧玉, 等.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44-1546.

[4]秦承辉, 王波, 罗巍.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8):856-858.

[5]何莹华.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4:635-636.

篇7: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52~71岁,平均(61.15±6.22)岁;发病时间1~5 h,平均(2.42±0.17)h;肢体肌力1级11例,2级17例,3级9例。观察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51~74岁,平均(61.21±6.24)岁;发病时间1~5 h,平均(2.4±0.19)h;肢体肌力1级13例,2级20例,3级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曾经有颅内出血史者,排除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排除有活动性出血者,排除正在使用抗凝药物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肢体肌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及时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预见性护理。脑梗后早期溶栓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在患者到院之后应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准备好急救所需的药物,为患者安排所需的辅助检查,比如颅脑CT或MRI、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对于异常数据主动向医师进行报告,从而尽量缩短自入院至开始治疗所需的时间;在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对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4],如果发现有异常,应及时且主动的向医师进行报告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完成溶栓之后应对患者血压、意识状态以及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向医师进行报告。由于脑梗死发病后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患者往往有较为明显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了解到患者的不良情绪,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态度应柔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1.3.1 神经功能: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以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为治愈;以较治疗前减少45%~90%为显效;以减少18%~44%为好转;以减少<18%为无效。以治愈、显效、好转为有效。

1.3.2 肌力: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状况进行统计,以完全瘫痪为级;以可以测到肌力但是不能产生动作为1级;以可以在床上平移但是不能抬起以抵抗自身重力为2级;以可以抵抗重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为3级;以可以对抗外界阻力但是不完全为4级;以肌力正常为5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U检验,且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经过治疗NIHSS得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肌力状况: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1级肌力明显少于对照组,5级肌力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脑梗是血栓对脑动脉堵塞而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致死率的特点。溶栓治疗可以使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血供[5],使缺血组织恢复血液供应,因此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6]。溶栓根据给药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静脉和动脉两种,前者操作更为简便,而且创伤小、费用低,因此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一般而言,溶栓治疗的时机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溶栓治疗方法一致的脑梗死患者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其中部分患者采取预见性模式进行护理。预见性护理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按照护理预案中的相关规定,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安全隐患上进行处理,从而消除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7]。在本研究中我们对部分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包括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完善检查、做好溶栓治疗准备、积极主动的向医师报告患者病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等[8]。通过如此护理,患者治疗效果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更佳,肌力也更优。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给予预见性护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治疗后肌力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治疗NIHS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护理

参考文献

[1]唐国文,曾盛,林世泳,等.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42例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12):1640-1642.

[2]Skeik N,Gits CC,Ehrenwald E,et al.Fibrinogen level as a surrogate for the outcome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using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lower extremity intravascular thrombosis Vasc Endovascular Surg[J].Vasc Endovascular Surg,2013,47(7):519-523.

[3]狄政莉,田晔,饶春光,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22-1623.

[4]王俊武.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性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6):42-42.

[5]张安兴.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256-257.

[6]高红华,文佳媚,高连波,等.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3):14-16.

[7]黄秀芹,董环,单秀云,等.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肺栓塞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8-40.

篇8: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78-0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 2009年 1月—2012年 4月应用 rt2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103例,男63例,女40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1.8岁;有高血压病史49例, 吸烟史40例,糖尿病18例, 高脂血症史25例,房颤病史12例,精神病史1例。

1.2 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以尿激酶治疗为主,即尿激酶50~10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静脉滴注。

3 溶栓护理

3.1 溶栓前准备 1、急性脑梗死发病在6h以内进行溶栓治疗是抢救的最佳时间。入院后,护士协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进行判断,同时通知相关辅助科室协助做相应的检查,对疾病进行确诊。一旦确诊,则分秒必争,简短而详细地了解患者有无严重的脏器、血液疾患、有无溶栓的禁忌症。2、因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出现的系列症状,对患者的形象及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极易出现紧张、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故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稳定病人的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向家属说明溶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告诉其危险性,以取其配合,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语气柔和、肯定,面带微笑,更能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准备好溶栓药物、抢救药物及器材。

3.2 溶栓时护理 ①在溶栓的过程中,要保持静脉通道的绝对畅通,注意密切观察有无药液外漏,更要药物的配伍禁忌。每15~30分钟巡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肢体的变化,定期监护生命体征、心电异常等。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并详细记录,加强心理疏导,为溶栓的预后奠定基础。因为尿激酶是非选择性纤溶蛋白溶解剂,对循环血液系统具有全面的激活作用,可引起出血并发症,以脑出血最为危险。若有出血现象,如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血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终止溶栓,做好并发症等处理。②、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史,故必须尽快将血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同时注意防治或减少可以令血压升高的因素,如溶栓时给予专人的看护,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重视。溶栓治疗后出现烦躁不安、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一般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滴脱水治疗后很快能好转。治疗过程中若出现高热寒战等不良反应也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治疗后应对静脉注射穿刺部位,延长压迫时间,防止穿刺部位出血[2]。

3.3 溶栓后护理 ①疗效观察溶栓后观察患者意识、讲话时否清晰、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②溶栓并发症观察再瘫痪或瘫痪加重,应立即做头颅CT检查是否有出血,判断是再灌注损伤或是出血。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预后较差。溶栓后密切观察血压变化。③溶栓后在最初24小时内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在24小时内头痛加剧、出现呕吐、血压骤升、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需警惕有脑出血的可能。必须立即报告,并准备好抢救物品,及时救治。④溶栓后血压保持在102~180/64~110mmHg较为适宜。

3.4健康教育

3.4.1由于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全身呈低凝状态,存在出血倾向,故应提醒患者注意休息,溶栓结束后严格卧床24h,24h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以床上活动为主,不宜过早离床[3]。

3.4.2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待病情稳定后对有功能障碍的肢体早期进行按摩或被动训练,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对患者进行安抚,使其感受到关心和体贴。创造良好的饮食、居住环境,调整饮食结构,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应长期治疗高血压,避免诱因,食应给予低盐、低胆固醇、低脂、多食水果疏菜、戒烟、忌酒。有糖尿病者给予给予低糖饮食。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长期卧床者要定期给予翻身,做好个人基础护理,预防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护士在溶栓治疗前后做好护理配合,進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护士应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及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凤芝,白玉玲,徐文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7):893-894.

[2] 朱亚波,唐艳红.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183-184.

上一篇:建筑公司简介免费下一篇:培训体系再设计论文